庭院式民居

2024-10-22

庭院式民居(共4篇)

庭院式民居 篇1

风水是一种文化, 不能简单的把它归结为迷信, 风水古代又称为地理和堪舆;一般说风水是指一种术数和技巧, 即指导人们如何确定阴宅和阳宅的位置、朝向、布局、营建等一系列主张与方法, 以此获得好运的一门理论;风水也称相地, 主要是对周围环境进行研究, 强调用直观的方法体会了解环境面貌, 寻找具有良好生态和美感的地理环境。

风水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 只有在避风聚气的情况下, 才会得到生气, 生气是万物生长之气, 是能够焕发生命力的元素, 历史上最先给风水下定义的是晋代的郭璞, 他在“葬书”云:“葬者, 乘生气也, 气乘风而散, 界水则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 行之使有止, 故谓之风水”。

风水一说被大多数人视为无稽之谈,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 风水之说并不是一无是处, 从现代城市建设角度上看, 也需要考虑整个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系统, 这就是建筑风水, 建筑风水学在我国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 它源远流长,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丰富、充实、提高, 可以说是历久弥新, 越来越放射出它的光芒, 依据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建立起来的, 现在仍保存下来的古典建筑, 如北京故宫、天坛、山西乔家大院以及北京、南京、杭州古都等城市布局就像一曲美丽庄重的民族乐章, 是中华民族建筑设计的精华, 传统建筑风水崇信“天人合一”, 主张人与自然相辅相成, 协调统一。

现代建筑风水学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天文学、气象学、环境学、规划学、建筑学、人体生命信息学及美学、伦理学、宗教民俗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科学理论, 建筑风水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灵魂, 在中国建设史上就有崇高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 建筑风水学由古代的朴素理论逐渐进入了系统化的现代阶段, 融汇中外、现代与传统结合, 形成了内涵丰富、综合性和系统性更强的独特理论体系。

从现代城市建设的角度上看, 也需要考虑整个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生态系统, 每一地域都有它特定的岩性、构筑、气候、土质、植被及水文状况, 只有当该区域各种综合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协调, 才会使整个环境内的“气”顺畅活泼、充满生机活力, 从而造就理想的“风水宝地”, 一个非常良好的生活环境。

庭院式中国传统民居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 基本形式是由分布四周的北房、南房、东房、西房, 再围以高形成四合, 开一个宅门, 宅门位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于此处开门是讨出入顺利、平安的彩头, 北京四合院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正方形, 院子宽敞, 东、西、南、北的房子相对独立, 互不相连, 这种院子日照充足, 适应北方寒冷气候, 院里坐北朝南的房子为正房, 是家中老人居住的居所, 东、西房属子女晚辈居住, 坐南朝北的房子称倒房, 是家中的客厅或书房, 北京四合院庭院相当宽敞, 而作为公共通道的胡同则较为狭窄, 内部环境相当优美, 外部结构则较为单调, 从而体现出中国人对传统居住空间的环境设置有一定的水平, 因为四合院的建造有科学依据, 日照充足, 通风良好, 每天在户外活动时间长, 所以居住四合院的人较住楼房的人利于健康, 更长寿, 至今人们乐于居住。

江南民居四水归堂的平面布局形式和北京四合院大致相同, 只是一般布置紧凑, 院落占地面积较小, 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而节约用地;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 迎面正房为大厅, 北房、东房、西房、南房常建二层楼房, 由四合院围成的小院子称为天井, 作通风和排水用, 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 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四水归堂”是风水著名格局, 其中所指的“水”是缓和的河流, “堂”是明堂, 明堂是面前空旷地, 代表财位, 风水学中以水为财, 顾名思义, “四水归堂”是聚天降的雨雪与才气, 不流向外, 源源不断的流入堂中;“四水归堂”四周外很高, 往往高出屋顶, 可以防风、防盗、防火, 那排水道暗藏不漏, 而且排水弯曲而长, 不直流而去, 这种布局集中排水、院落整齐, 居住环境优美, 且这类建筑适应地形地势, 充分利用空间, 白墙黛瓦, 十分雅致, 如人间仙境。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成主要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形式。

“三坊一照壁”是北、东、南面三面楼房, 主房对面有照壁, 照壁在风水学中有辟邪的作用;“四合五天井”平面布局与北京四合院基本相同, 即四周楼房中为天井, 两两相交处都有一小耳房和天井, 加上院子的大天井便是“五天井”;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 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 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北京的四合院以坐北朝南为贵, 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 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 前有流水潺潺, 后有大山可以挡风, 而依山傍水正是风水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通过中国庭院式传统民居的格局设置、建筑平面空间布局与功能手法分析, 我们可以清晰体会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 风水学即现代环境学, 我们对民居建筑的择地、定位及确定建筑的具体尺度都应遵守中华传统文化环境学, 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 天人合一, 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协同发展。

摘要:通过对风水及现代建筑风水学的研究, 从现代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 对庭院式传统居民的格局设置、建筑平面空间布局和功能手法等作了分析, 进而揭示了风水学对民居建筑的择地、定位及尺度确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筑风水,庭院式传统民居,北京四合院

参考文献

[1]赵祯祥, 丁密金, 周越.由四合院表征看古人寻求和谐的居住理念[J].山西建筑, 2009, 35 (8) :25-26.

云南民居庭院文化解读 篇2

1 云南民居庭院的空间布局特色

1.1 丰富多样的布局形式

云南民居的布局形式最具特色的是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两种庭院布局形式。三坊一照壁是云南民居最为常见的形式, 即正房一坊, 左右厢房各一坊, 加上正房对面的一照壁围合成一个三合院。院落空间开阔, 阳光充足, 通风良好, 是晾晒谷物, 从事副业, 种植花木的理想场所。正房一坊朝南, 主要供长辈居住, 两侧的厢房为晚辈起居生活处。正房、厢房均为三开间, 底层正中为厅堂, 两边为卧室;楼上一般为贮藏、设龛用, 也可设卧室供客人住宿。房前均设三开间外廊———厦子, 是起居、生活、待客、从事副业的重要场所。正房的两侧各有“漏角屋”一间, 也是两层, 但进深与高度皆比正房稍小;漏角屋前形成一个小天井———漏角天井, 以利采光、通风及排雨水。

当三坊一照壁去掉了正房面对的照壁而以一坊房代替, 即由四坊的房屋组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 便成了四合五天井的形式。四坊房皆为三间两层, 但正房一坊的进深与高度皆大于其他各坊, 其地坪也略高, 多朝南或朝东;在四个漏角天井中有一个用作大门入口, 设门楼, 亦多朝东或南。四合五天井在装饰上比三坊一照壁更显豪华富丽。

1.2 以厦子为重要角色的空间序列

云南民居的空间形态简单明了, 空间序列感很强。其主要空间形态为以近似方形的院落空间和天井空间组合成的多重院落。在院落周边是由厦子围绕形成的条形廊道空间 (见图1, 图2) 。它既是由院外进入院内的过渡空间, 也是由院内进入屋内的过渡空间。从街道到进入民居的室内所经过的空间序列为:院外街道※门楼※厦子※庭院※厦子※室内。这其中, 厦子作为一个宽大的灰空间, 承担了重要角色, 厦子一般宽1.5 m~3 m, 具有会客、休息、聚餐、操作副业等多种功能, 在厦子里活动可获得很好的通风采光, 还能遮阳避雨。它的空间形态、特性、功能使它成为云南民居空间中最重要的特色。

1.3 庭院空间对外的封闭性和对内的开放性和流动性

大多数云南民居院落对外反映出一种封闭性 (见图3) 。民居一层的土坯外墙面上除大门外基本不开其他洞口, 二层窗洞面积较小, 加上院墙高筑, 院落与外部环境相互隔绝, 成为封闭的私密空间。虽然民居院落对外封闭, 但内部却是开放、流动的 (见图4) 。院内各坊房屋面向庭院的一面, 由大面积隔扇门、木隔墙和隔窗组成, 可随意开启, 室内外之间的划分较为模糊, 院落空间、厦子空间、室内空间融合贯通为一个整体, 各空间相互延伸扩展。院落空间对内的开敞、开放、流动与对外的封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庭院空间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2.1 院落空间的对外封闭是汉文化影响和家族观念的综合反映

云南民居的院落空间对外封闭性的形式反映了民族道德伦理观念。在云南地区, 一些少数民族如纳西族、白族受汉文化影响较大, 他们对家庭的观念比较类似于汉族, 包括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定、居中为尊等封建家庭宗法制度。家庭中盛行封建家长制, 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区分辈分, 注重封建礼节和家规。切忌违背“男女授受不亲”之戒律。这些观念反映到民居上, 就形成了类似于汉族民居的平面形式。例如, 民居的平面规整, 讲究对称, 建筑主从分明。在功能布局上, 家庭中一般长辈住正房, 晚辈按长幼秩序分住厢房, 客人多住在楼上, 有明确的长幼、尊卑、内外之分。民居院墙很封闭, 使院落内外彼此隔绝, 院内自成天地, 不仅隔绝了外来的干扰, 也避免了家人尤其是家中妇女与外界的交往。

2.2 院落空间对内的开放性是地域社会、经济、文化诸多因素的集中体现

云南民居庭院内部具有如此的开放性和流动性, 这和云南地区社会、经济、民族风俗习惯是分不开的。

云南许多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居民生活很贫困, 居住条件也十分简陋。简陋的室内环境满足不了生活起居的部分功能, 必须使用室外空间或者厦子一类的灰空间。另一方面, 纯朴的民风导致防御心理的淡漠, 庭院不具有很强的防御性, 因此内庭院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开放性。

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具有浓厚的群体意识, 家庭内部的封闭意识相对较弱。同时, 他们善于接受、吸纳外族文化, 形成了开放、包容、好客的性格特征。他们乐于交往、热情好客, 喜欢聚到一起相约畅饮, 聚会聊天。于是, 这种开放性的庭院就承担了起居歇息、聚餐、接待宾客、婚丧庆典、操作副业等多种功能。

2.3 庭院的内部装饰是云南少数民族审美心理的外在表现

云南民居的庭院空间是民居装修的重点所在。堂屋的隔扇门与两边厢房的木隔扇窗常以多层漏雕的精湛手法雕琢成为有地方特色的吉祥图案。照壁常以精选的带奇异图纹的大理石配以木雕、砖雕边框进行装饰;地面铺地多以砖、片瓦、卵石等材料整齐铺装;梁枋、柱头也是以木雕、彩画等加以重点装修。而廊厦之中经常有柱联、匾额等精彩笔墨。因此这里往往成了地方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之地, 有着强烈的人文气息。

3 庭院空间的文化价值

3.1 庭院空间的研究价值

吴良镛先生在第20届建筑师大会上发表的《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论文中提出:“发掘文化蕴涵是繁荣建筑创作的途径之一。”他指出“每一区域, 每一城市都存在着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发挥地区文化特点是近代学者关注的课题之一”“正是这种各具特色的地区建筑文化共同显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整体特征……”研究云南民居的庭院空间, 可以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 更能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技术条件、艺术爱好和社会制度。

3.2 庭院空间对现阶段建筑创作的借鉴作用

云南民居的庭院空间形式创造出宜人的居住小环境。在现代建筑的创作之中, 完全可以借鉴云南民居庭院空间的设计手法, 如厦子空间可以现代方式加以运用, 变为建筑中的敞廊、骑楼、走道等半开敞空间, 具有遮阳避雨、空间过渡的作用, 尤其适用于南方炎热多雨地区的建筑。这种庭院空间对于人们的人际交往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对庭院空间的发掘、研究对现代居住建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要:分析了云南民居院落空间的形态特色, 并从社会、经济、人文等角度阐述了其庭院空间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指出这种特色庭院空间对继承传统和建筑创作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民居,庭院空间,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朱良文.丽江纳西族民居[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88.

伊犁花园式民居的庭院空间探析 篇3

1 主体建筑

伊犁花园式民居的主体建筑在建筑形制、空间布局、结构选材、装饰艺术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地域性。主体建筑多为土木、砖木结构的单层平房, 一般置于基地北部, 前面为开阔的庭院空间, 还常将杂务用房和畜圈安排在居室之侧。住宅进门一间为明室, 是过渡性空间, 左边的暗室为主卧室兼会客厅, 右边的暗室为次卧兼冬天的餐室, 通常连着檐廊还建有一间储藏室和一间厨廊, 这就是伊犁花园式民居的典型形式[1]。主体建筑保留了维吾尔族传统建筑的高台基、厚墙、小窗、宽大檐廊、实心土炕等形式, 平面布局不再围绕阿以旺厅布局, 而是由檐廊联系的米玛哈那式生活单元, 具体的平面型态以一字型和曲直型为主, 还有俄罗斯风格的组团型。它依然保留着壁龛、券拱、石膏花饰、几何形与植物纹样等伊斯兰建筑元素, 又引入了汉族民居的“一明两暗”式平面布局, 也采用了门廊风斗、铁皮坡屋顶、老虎窗等俄罗斯民居元素, 还能看到吐鲁番土拱房的半地下室形态[2]。

2 庭院布局

伊犁花园式民居占地一般在667m2左右, 庭院是主体建筑空间的外延, 占据了绝大部分面积, 由院门区、檐廊及廊前活动区、种植区、私密区等组成[3], 有的还有养殖区, 十分妥贴地处理了劳逸、闹静、隐蔽、污净的关系。

2.1 院门区

即院门入口处, 从大门跨入院内的3~5m的空间部分, 是从街巷到院内的过渡空间, 也是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转折点。维吾尔族的院门并无特定的朝向要求, 位置较为自由, 主要考虑靠近道路, 方便交通, 一般不开在院墙正中。院门一般为两扇, 比较宽大, 以方便畜力车出入。有的富裕家庭还会在院门旁边设置一个小木门, 平时从小门出入, 在接待客人时才把大门打开。大门两侧的门柱下方常设置坐凳, 与门柱勒脚等高, 可坐1~2人, 这也是伊犁地区门头的特色。人们喜欢坐在这里与邻居交流攀谈, 沟通信息, 观察社会动态, 成为家庭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渠道[4]。

2.2 檐廊及廊前活动区

宽大的檐廊是室内空间的延伸和组织交通的连接枢纽, 功能上相当于客厅, 孩子的玩耍, 主人的家务操持, 对邻居亲戚的一般性接待都在廊下进行。夏天这里也是家人乘凉、休闲的地方, 冬天则是晒太阳取暖的场所。檐廊尽端常局部扩大为半开敞的厨廊, 即夏厨房, 是夏天家庭主妇制作一日三餐的地方。

檐廊前4~5m的空间部分是檐廊空间的延伸, 也是歌舞弹唱、儿童游戏、饮茶闲谈等室外起居活动的主要场所, 上部多为葡萄架覆盖, 地面则以砖、石铺地或素土夯实。

2.3 种植区

种植区在伊犁花园式民居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主体建筑前方或侧方, 占据了庭院的大部分空间。往往在庭院四周种植较为高大的树木或果树, 将以蓝、白、赭三色为主调的住宅掩映起来, 并为庭院空间构建起一道绿色屏障。种植区的主体是果园和菜园。在活动区与种植区的交界部分, 常搭设葡萄架, 并布置花池, 或砌筑矮台、低栏, 或以绿篱分隔。

2.4 私密区

指厕所或堆放杂物的地方, 位于庭院中不易看到的角落, 一般以木板、苇席、树干等围隔, 或用绿篱来遮挡。在色彩和材质上尽量低调处理, 使其融入周围环境而不易被察觉。

2.5 养殖区

在伊犁, 一些生活比较贫困的居民通常会喂养一些家禽来增加收入, 故在庭院中会设置一处养殖场所, 主要有羊圈、小型鸡圈、鸽子笼等。在城镇民居中, 则基本上不存在养殖区。

3 庭院组成要素

3.1 廊

伊犁花园式民居无论规模大小, 均建有高大宽敞的檐廊, 直线形或曲直形, 进深一般在2m左右。檐廊在维吾尔族民居中极受重视, 装饰精美, 一如汉族民居对大门的重视。廊柱修长挺拔, 断面通常为正多边形, 极少为圆形, 中部有维吾尔族柱式独特的“束腰”做法, 檐口造型丰富多彩, 柱顶托梁也做出各种花饰, 下部廊柱间则设置宝瓶式围栏或铁艺栏杆。檐廊的台基一般高60cm, 通过4~5级台阶上下。

厨廊一般是半开敞的夏厨房, 其位置多在檐廊尽端, 局部扩大即成。也有的设在住宅山墙处, 与檐廊并不相连, 也有的与杂物用房组合在一起, 还有的脱离住房、辅助用房而单独设置。厨廊里除了锅碗瓢盆, 最显眼的设施是高约50cm的实心土炕, 上面铺着毡毯, 正中放着40cm高的小炕桌, 吃饭时全家盘腿围桌而坐[2,4,5]。

伊犁花园式民居还有一种门廊, 也称雨罩或雨棚, 用在主体建筑的门前突出部分, 或设在檐廊前正对过厅的上下台阶处, 上方设置三角形或圆弧形顶盖。这种门廊形式借鉴于俄罗斯民居, 但在门廊的造型以及装饰风格上又采用了维吾尔族传统民居的元素及图案。

3.2 棚架、花架

棚架是维吾尔民居庭院空间的重要内容, 有的搭接在檐廊之上, 有的脱离主体建筑单独置于院内。棚架上的植物大多是葡萄, 有时也会种植紫藤、凌霄等。棚架是维吾尔族一种常用的室外空间室内化的布置手法, 运用质朴的生态技术, 来减少夏日太阳的辐射, 降低室外环境的温度, 为酷爱户外活动的维吾尔族提供了一处清新凉爽的户外活动空间。

伊犁花园式民居的花架多为木棍绑扎的直立式花架, 植物垂直攀援和生长, 常与外廊配合或作为种植区的一种边界。

3.3 植物

除了葡萄棚架, 伊犁花园式民居的植物种植还有果园、菜园、花圃、花池、绿篱、盆花、盆景等形式。果树主要有桃、李、梨、杏、枣、桑椹、苹果等, 花卉主要有指甲莲、灯盏、大丽花、海棠花、月季、玫瑰、芍药、菊花、一串红、扶桑等, 蔬菜主要有韭菜、辣椒、黄瓜、豆角等。院落围墙内常种植一圈高大的白杨树、榆树等乔木, 使民居处于绿荫环抱之中。窗台上、建筑内部, 都高低错落的搁置着各色的盆花。每年夏秋季节, 户户葡萄累架, 花草斗艳, 瓜果飘香, 令人心旷神怡[6]。

3.4 铺地

伊犁花园式民居的檐廊与室内同高, 但比室外地面高出50~60cm, 普遍采用黄色烧结砖或釉面地砖铺地, 与室内的木地板和地毯形成强烈对比。庭院内道路及廊前活动空间, 多为各种纹样的砖铺地或素土夯实, 显得干净整洁。

3.5 水体

伊犁地区属于大陆灌溉型绿洲经济区, 为了生活人们开挖渠道引水, 特别注意近水而居, 因此伊犁河下游水道纵横交错, 村镇、城市大都依山傍水。民居建屋之地必有水渠相通, 路的两边都建有水渠, 随水渠种满防风林带。民居建筑顺着路两边整齐的排列着, 依渠而建。有条件的人家还会使水渠流过自家庭院。

3.6 其他

伊犁花园式民居的围墙多为实砌的土坯墙, 也有的做成局部透空的花格墙, 最差也用土块拼成各种几何形图案的围墙。种植区与道路铺地之间常砌筑矮台、低栏或沿石。岩石常被置于庭院中作为点缀, 雕花铁艺也使用较多。少数住户还在庭院内建有下部为园柱形, 上部为弯庐形的八角亭。

4 庭院的精神气质和空间手法

4.1 精神气质

在独特气候、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的作用下, 伊犁花园式民居的居室封闭、内向, 庭院是居室与聚落环境的过渡, 具有半封闭、半内向的精神气质。与汉族传统民居主要由建筑围合的相对封闭式庭院比较, 它是一种相对开敞式的庭院风格。

伊斯兰文化重视居室的私密性, 住宅对外界基本不开窗, 朝向庭院窗洞较小, 平时一般都关闭。院墙上的大门是进出宅院的唯一通道, 在其开启的时候, 也通过毡子、花布, 或绿化来遮住人的视线, 不破坏整个院落的私密性。庭院四周多遍植高大浓密的白杨树, 杜绝邻里之间的视线穿透。而住宅内部的庭院则相对开敞, 门窗都朝内院开启。庭院内部的檐廊和棚架是人之活动与视线交织的聚集空间, 也具有一定的公众聚会场所的功能, 喜庆活动时, 人们会在棚架下载歌载舞[3]。

伊犁花园式民居大面积的庭院空间是维吾尔族热爱大自然, 亲近大自然的情感体现。相对于封闭、内向的室内空间, 庭院空间反映了伊犁维吾尔族处理民居的封闭与开敞、内敛与外向的矛盾心态, 是一种折中的处理手法, 折射出伊犁维吾尔族融合共存的哲学观。

4.2 空间手法

4.2.1 空间过渡。

由于伊犁地区冬夏温差、早晚温差都比较悬殊, 因而住宅的墙体厚实, 窗洞开口较小, 再加上伊斯兰教的教义要求, 居民往往在窗户上悬挂纱帘、布帘起到遮挡视线的作用, 即使打开房门也会有一层帘子遮住视线, 使室内空间封闭性强, 光线幽暗柔和。从卧室, 经过厅、檐廊、棚架、庭院, 再到街巷, 完成了从封闭的私密空间到开放的公共空间的渐次过渡。

伊犁花园式民居还习惯利用檐廊、棚架来实现明暗、动静、大小的空间过渡。檐廊、棚架的阴影和灰空间, 弱化了明亮的庭院与幽暗的居室之间的强烈反差, 实现了光线由强到弱的空间过渡。棚架之下是伊犁维吾尔族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 节日还会在此载歌载舞, 室内是主要的睡眠休息空间, 檐廊则是动静过渡空间。檐廊也是室外的大空间与室内的小空间之间的过渡。

4.2.2 空间分隔。

通过空间分隔来弱化封闭与开敞, 内敛与外向的强烈反差, 也是伊犁花园式民居的成功之处。檐廊空间高出地面60cm以上, 设有廊柱, 柱间设宝瓶式栏杆或铁艺栏杆。棚架的面积很大, 有的为倾斜式, 有的为平顶式, 还有的是拱棚式, 除了檐廊前的棚架, 有些民居还在入口大门前或大门后设棚架, 有的棚架自由布置。还利用道路、铺装的分隔效果, 明确人的活动范围。种植区的分隔采用矮墙、低栏、绿篱、灌丛、沟畦等多种形式。空间分隔的另一种形式是将畜圈、厕所隐蔽起来, 并实现洁污分开。半地下室的入口处理也极为隐蔽, 不易发觉。

伊犁花园式民居庭院的空间分隔丰富了景深, 增加了空间层次, 加强了私密感, 也使其更具有立体化庭院的特色。

4.2.3 弹性空间。

伊犁花园式民居的庭院空间, 并没有汉族民居的庭院空间那种中轴线和对称要求, 具有极大的空间变化的弹性, 根本找不到2个完全相同的庭院。伊犁花园式民居的占地面积可大可小, 小的几分地, 大的二三亩甚至更多;平面形态总体以长方形为主, 也有正方形和梯形, 或不规则形态;作为主体建筑的居住单元多为1组, 有的设2组;主体建筑的平面形态有一字型、曲直型, 还有组团型;宅院布局形态多为南庭院北居室, 有的则不受南北朝向约束, 也有的主体建筑在宅院中间, 形成前后院;民居中的杂物间、畜圈、厕所、半地下室入口等的设置也是灵活多变;庭院空间的组成要素也是丰富多变的, 檐廊、厨廊、棚架的规模、位置、材料并无定制, 果园、菜园的品种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 庭院中植物所占的比重较大, 从冬季的少量绿色到夏日的花繁叶茂, 四时节令的周而复始, 带来了别样的空间情趣和景致变化, 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弹性空间。

弹性空间的应用, 使伊犁花园式民居的庭院空间在保持一定秩序的同时, 却又层次丰富, 绚丽多姿, 与精雕细刻的主体建筑相得益彰, 这也是伊犁花园式民居至今仍然着强大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5 结语

伊犁花园式民居由主体建筑和庭院组成, 二者体现了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其庭院主要由院墙围合, 完全不同于内地汉族传统民居主要由建筑围合的庭院或天井, 并无严谨的中轴线和对称要求, 也比和田、喀什、吐鲁番等地的维吾尔族传统民居的庭院空间更具园林化色彩。根植于伊斯兰文化的伊犁维吾尔族的居室是内向、封闭的, 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追求, 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半封闭、半内向的庭院空间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折中处理手法, 在保持空间秩序的同时, 又极富空间弹性, 因而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无愧于花园式民居之美誉。

参考文献

[1]陈震东.伊犁民居环境[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3 (2)

[2] 卢文丽.多元文化下伊犁维吾尔民居建筑艺术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 2011

[3] 陈震东.新疆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4] 侯科远.伊犁喀赞其老城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特征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 2015

[5] 范庭刚.新疆伊犁伊斯兰建筑文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4

庭院式民居 篇4

一、太阳辐射对民居的影响

目前大量研究都证实日照在杀灭细菌、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而且日照对我们日常工作采光、取暖等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与日照环境紧密联系着。对于日照的取利弊害中无碍乎有两个方面, 冬季的纳阳保温, 和夏季的遮阳避暑。

冬季的纳阳对北方民居是非常重要的, 太阳辐射能地接受和两个因素有关, 太阳日照时间和辐射强度。

为了冬季有效地接受太阳能, 就必须在一天中辐射强度最大的时间区域尽可能多地接受日照。中午辐射强度最大, 例如安阳地区冬至日日照时间为7∶30-17∶30, 那么从上午10点到下午2点的太阳辐射量占80%左右 (见图1) 。

基于此我们总结经验, 建筑物集热面的朝向决定太阳日照时间, 太阳高度角决定辐射强度, 总体来说日照时间还是最主要的因素。很明显:集热面在南向是日照时间最长的, 而且日照时太阳高度角也比较高。我们看传统民居是怎样运用这一点的。

二、传统合院式民居在日照气候环境中的设计方法

1. 建筑朝向对日照采光的影响。

豫北属于寒冷地区, 气候特征接近河北, 与河北传统合院式民居相似。基本形式是三合院 (又称抽屉院) 、四合院 (又称盒子院) 住宅, 又有多重院子组合, 比如二进院、三进院形式, 豫北民居顶级的院子是四进院, 共有九重门, 俗称“九门相照”, 安阳县蒋村马坯瑶庄园是典型的“九门相照” (图1) 。

正房大寒日日照时数为8个小时, 东厢房2个小时的满窗日照时数。西厢房3.5个小时的满窗日照时数。可以看出豫北合院式民居面阔比较大, 其实它是为了拉大南向建筑集热面, 更好地为冬季纳阳服务。

豫北地区的院落阔深比要大些, 与开封、豫东地区相比差别很小, 豫西较小, 豫西南更小。刘致平先生曾做过这样的论述“院落与房屋的面积比例, 就普通四合房来说 (乡间同此) 约略1∶3, 对于通风采光勉强适用, 但是云南一颗印面积比例是1∶5.5, 北京约为1∶2, 辽宁约为1∶1.5……, 院落愈北愈大的现象, 也许和冬天纳阳有关系”。

建筑物墙面上的日照时间, 决定墙面接受太阳辐射热量的多少。冬季因为太阳方位角变化范围小, 在各朝向墙面上获得的日照时间的变化幅度很大, 以安阳为例, 在建筑物无遮挡的情况下, 以南墙面的日照时间最长, 自日出到日末, 都能得到日照。北墙面全日得不到日照。在南偏东 (西) 30°朝向范围内, 冬至日可有9小时日照, 而东、西朝向只有3.5小时日照。夏季由于太阳方位角变化的范围较大, 各朝向的墙面上, 都能获得一定的日照时间, 东南和西南朝向获得日照时间较多, 北向较少。夏至日南偏东及偏西60°朝向的范围内, 日照时间均在8h以上。

2. 墙体蓄热。

如图2所示马坯瑶正房为了蓄积热量北向并没有开窗户, 我们在冬至日对其进行热工分析。

首先绘出北向不开窗户的最冷日逐时得热对比分析图表。再来绘出北面开两扇宽1.2m高1.5m窗户的最冷日逐时得热分析图表。我们把经过处理的分析图放在一起比较如图3。

从图上来看从太阳直接辐射得热, 结果传导得热, 区域内得热每一项的指标北向没有开窗户的正房均比北向开窗户的正房要大, 尤其是区域内得热, 一天中辐射得热差不多相差800W, 可见, 北向不开窗或者开小窗可以提高我们住宅的保温性能。

我们以此来联想现代建筑中墙体集热的设计。冬季北方太阳辐射位置较低, 这一点, 向墙体这样的垂直面就会有效的接受太阳辐射热, 可以利用墙体进行蓄热。可是白天蓄积的热量如果不采取措施, 到晚上墙体还会被迅速的冷却下去, 大量的热再次挥发出去。因此如何有效的利用太阳辐射让墙体吸收储存热量, 减少热量的流失, 正是窗户和隔热设施所要做到的。

利用墙体蓄热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墙体的热容量使得传热滞后, 有3种形式见图4。

设计蓄热部分的关键在于能收集到热量 (射入室内太阳辐射的热量) , 保温隔热 (抑制热量的流失) , 热容量之间的平衡关系, 其中隔热保温室最为重要。然而即便隔热做得很好, 如果墙体的蓄热容量过大, 室内温度也不会太高;如果蓄热容量过小, 又会导致白天过热夜晚温度过低。

我们看到马坯瑶民居就是以南向作为集热面, 将其他面的热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 中间隔墙为蓄热部位。是第3种混合蓄热的一种形式。

以下是巴尔格木住宅 (见图5) , 混合型的一个典例:该住宅用土坯建成, 其中温室朝南, 温室包裹着其他房间, 温室和房间之间的隔断为蓄热墙。并且温室上部的热暖空气, 冬季时用风扇送到一层地板下边的岩棉垫床, 采暖和集热;夏天, 从温室上部的气孔排除到室外。

三、结语

上一篇:机会与修养下一篇:大学生村官文化建设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