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设计的多角度解读

2025-01-03

庭院设计的多角度解读(精选4篇)

庭院设计的多角度解读 篇1

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视觉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形态。人类的阅读行为在发生转向:由基于印刷文本的阅读逐渐转变为基于视觉图像的解读。“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事关人们的文化素养与生活质量,也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

一、视觉文化对FLASH教学的意义

视觉文化是一种“习得的对于视觉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 (1) ,这种能力既包括准确地理解视觉信息,又包括准确创作和运用视觉图像。FLASh动画作为一种多媒体形式,具有丰富的视觉信息。动画形式的视觉信息是综合的,其中的“图形、图像”可以是抽象的符号,也可以是高度逼真的图片,并且还具有动态的运动过程,观看者对它们的感知是积极而迅速的。从图形图像的内容来说,其代表的内在意义即“所指”,和外在形式即“能指”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观看者能从“能指”读出“所指”,从而在心灵上得到共鸣。就学习FLASH动画来说,学习者本身就带着较大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利用例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视觉刺激,或是能触动人心带来共鸣的视觉内容,就能进一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FLASH课堂例题中的视觉文化

(一)例题所呈现的多种视觉信息

视觉信息特指以视频、动画、图形、图画等形象媒体所展现的信息,它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种全新感觉,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和习惯,用视觉文化来帮助学习者学习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FLASH课堂例题一般以动画的形式表现,也可以用静止的画面。动画也是由一系列相关联的画面所组成。在动画里包含的图形、图画、影像、文字等是FLASH动画例题中的视觉元素。例题所呈现的视觉元素,对例题关注的操作技能而言,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从属于前者。这些视觉元素是为了呈现操作技能而存在,但其本身也影响到学习者对技能的理解和学习技能的兴趣。画面所表现的风格,可以是浪漫主义,也可以是现实主义,但一般都以简单和抽象为主。

(二)通过例题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

1. 技能目标

例题被设计出来,首先的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模仿掌握一定的FLASH动画制作技能。例题首先应能准确地表达该制作技能所能达到的效果,展现给学生一个新的层次,并且这个层次是能符合所谓“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也就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层次。

2. 情感目标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该提供的东西,是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欣赏,而不是作为艰苦的任务来负担。”例题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工具,而是在令学生观看之后,甚至是第一眼见到时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令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共鸣,产生最大的动力去学习这个技能。一个好的例题不只让学生在技能上有所提高,更能使学生对动画制作产生很大的热情,甚至使情操得以陶冶。

(三)从学生的角度看例题中的视觉文化

“看”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在学会使用语言之前,人们就懂得了怎样去“看”。在学习研究中表明,人们学习时,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味觉占1%。与阅读文字相比,图像阅读能带来更为强烈和敏感的视觉刺激,让人们在更短的时间内,对特定信息作出更全面、立体的反馈。生活在视觉时代的学生更乐于接受视觉的东西。贴近真实场景的再现,令他们摆脱知识的陌生感和对学习的抗拒心。FLASH例题以直观的表现方式,令学生在欣赏动画、获得情绪体验的同时掌握到操作技能。这远远比从书本文字的枯燥描述中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四)从教师的角度看例题中的视觉文化

“如果两个人拥有同样的摄制器材、同样的编辑软件和同样的拍摄环境,但由于视觉文化水平差异,他们运用这些工具和素材表达自己思想的效果可能有天差地别,就如同一个会写字的人和一个成功作家之间的差别那样。” (2) 从这段话不难看出视觉文化水平对于一个人创作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在创作FLASH课堂例题的时候,也受自身视觉素养的限制。具有良好视觉素养的教师,可以通过例题更好地表达操作技巧,可以通过例题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滋养,可以通过例题传达对动画制作的热爱和创作的热情。这些远远比让学生记住枯燥的操作指令更能达到教学效果的升华。

三、从视觉文化角度优化例题设计

(一)环境与角色

登场角色应尽量简洁和抽象。这里的简洁并不是指图案的线条颜色的简洁,而是结构的简洁。承载一种技能的角色避免“零散化”,而要“整体化”。过于复杂花哨的角色在操作上一是会增加难度,二是会弱化学生对技能的关注。角色所处的环境画面设计也非常重要,有助于表现故事情节,使学习者更为投入地观察例题。环境画面设计要主题突出、内容清晰、视觉美观,使人看后产生一定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路径动画的新课上,用一个圆作为角色完全可以阐述技术操作,但如果用一个色彩明亮的简笔画降落伞来充当角色,辅以蓝天白云的环境画面,学生一看立即就觉得赏心悦目,同时可以从生活经验中了解到降落伞的降落路线是弯曲的,区别于直线移动,有助于理解路径动画的特点。而用“圆”这个角色就完全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二)色彩

对于FLASH动画来说,所使用的图形大部分是矢量图形,由较为简单的色块和平滑的曲线所组成,所以色彩在FLASH动画里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部分。影响事物外观形象的因素有形状、质感、色彩、大小等,其中色彩的影响力要占到80%以上。色彩是一种对观察者有着强烈情绪影响和心理暗示作用的视觉因素。不同的色调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心理学研究表明,冷色调会减缓人们时间知觉,使人们对事物的视觉注意力得到持续;反之,暖色调在初期容易得到视觉注意,但长时间注意容易产生视觉疲劳。除了冷色与暖色之外,还有一类中间色调(如黑、白、灰色等),这些中间色调具有比较稳定的情绪特征。人们对冷暖色调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暖色调常让人联想起太阳、火、热等,通常认为是活力的、积极的、刺激的和兴奋的;冷色调令人感到寒冷或清凉,暗示着清凉的河水、宁静的草地、浓密的树阴、遥远的山坡、广阔的大海等,常被认为是宁静的、冷淡的、镇静的和肃穆的。 (3) 在FLASH例题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学会应用色彩的心理暗示作用,引导学生的情绪投入到例题所表现的环境和故事中,调动学生学习制作的热情;运用色彩的对比暗示,引导学生关注技能操作的重点部分,提高课堂效率。

(三)文化内容

FLASH例题在设计时必定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如古典的、现代的;浪漫的、现实的;乐观的、颓废的,等等。今天的青少年受众出生在可视媒体环境中,一生下来就伴着随身听、录像机、电脑、手机,是在众多媒体带来的纷繁信息的“轰炸”下长大的,流行与时尚是他们热衷的话题与追逐的目标。FLASH例题既然是设计来给他们看的,设计时在视觉上所呈现的内容应尽量贴合学生的口味,反映当前学生所关注的话题。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内容,他们往往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把这些想法参照例题的表现手法进行发挥,鼓励他们创新,制作自己喜爱的内容。比如,对一个喜爱歌星李宇春的学生来说,如果例题设计时以李宇春的画面为主题,他就会是充满激情的,抱着对偶像喜爱的心情来制作动画,必定是精益求精的。

摘要: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看FLASH课堂例题中存在多种视觉元素, 这些不可或缺的视觉元素对FLASH课堂例题的教学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作者对FLASH课堂例题的视觉元素进行了阐述分析, 对例题的优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视觉文化,视觉元素,FLASH课堂例题

参考文献

[1]张舒予等.视觉文化概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2]高利明.传播媒体和信息技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3]徐巍.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J].中州学刊, 2008-5, (3) .

[4]梁毅, 卢玉奎.浅谈FLASH实例教学[J].才智, 2009, (13) .

庭院设计的多角度解读 篇2

王小兵:未来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潜力巨大、前景美好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介绍了有关农业电子商务的情况。他表示,综合有关信息,估计2014年全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继续保持翻番增长的速度,但仅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3%左右,与社会消费品网络零售额占比10.6%相比,低7.6个百分点,这个差距也就是潜力。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的电子商务开始起步。可以预见,在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农业电子商务将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此外,到2014年底,全国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03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0.4%;全国专业大户达318万个,家庭农场87万家,合作社129万个,龙头企业超过12万家,还有115万个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同时,网民人数已达6.5亿,其中网络购物人数约3.5亿,网店数量超过300万家,涉农电商平台超过3000个。农业电子商务从生产供给到消费需求已初步形成良好的生态链,也必将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所以说随着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未来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潜力巨大、前景美好。

针对农业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趋势,王小兵也提出了几点看法和体会,他表示,农业电子商务是流通方式的创新,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将倒逼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全程标准化,推动形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体系,建立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产业体系,引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现代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今年农业部将农业电子商务确定为20项重点工作之一,要加强顶层设计,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另外,在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中,一定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和保护电商平台和相关企业的积极性,政府着力做好示范引导和市场监管。

李琪:政府与市场协同推进三农电子商务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李琪教授在接受采访时针对农村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方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目前电子商务发展主要存在认识、规划、政策、资金、人才、产品、物流和服务八个方面的问题,其中是政策和人才问题是核心。从产品、服务到物流,中央和地方在政策上的支持至关重要;在人才方面,目前很多农产品原产地都在偏僻的地方,很难吸引人才过去,而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优势就是可以直接在网上做营销,突破地域限制,其关键在于创新,所以我们现在急需的是创新型人才。该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呢?李琪告诉记者,单靠学校或者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企业和高校应该结合起来,给予人才更多的培养空间,充分利用好电子商务的平台,真正实现产品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电子商务的杠杆原理。

徐一: 产业互联网之O2O零售渠道探索

北京任我在线电子商务公司总经理徐一告诉记者,他们把互联网分为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而任我在线主要做的是产业互联网的范围。消费互联网的核心是经济,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是价值经济,简单来说就是让实体企业互联网化。对于农产品来说,只有消费互联网的平台支持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产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而这基础设施就是产业。比如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一站式服务,不仅要提供平台服务,还有提供系统工具服务。从农产品的生产管理到销售再到配送、结算等,要提供一整套的服务。任我在线的定位是现代化的第三方服务企业,为产区交易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徐一看来,今后是互联网的天下,实体企业互联网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实体企业互联网化不能单打独斗,它们需要第三方平台的支持。徐一一再强调,任我在线用全产业链的大系统作为支撑,去完成线上线下的融合经济,这个系统一出生就是为O2O设置的,具体来说,我们要在社区店植入互联网基因,使社区店跟线上结合,降低经营成本。另外,我们还有一个线上平台,社区店里只是卖人们急需的东西,线上还有各种产品,我们每天都给这些社区店配一次货,保证商品的新鲜度。

“我们做了很多年的系统和管理模式,现在基本都已经完善了。已经可以做到支持无数个社区店运行了。”徐一说,我们正在发动一个生产者众筹案,农民合作社或者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如果想在北京销售自己的产品,加入众筹,就相当于我们这一千多个店包括线上平台都在帮你卖东西。目前我们已经从流通领域退到流通服务领域,实际上这对传统企业是一次颠覆。徐一表示,现在主要做北京市场。第一步要实现买全国、卖北京,第二步则是买全国、卖全国。

占锦川:在“互联网+”时代,生鲜电商的未来发展

针对生鲜电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记者采访了上海菜管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占锦川。她认为,目前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热潮,生鲜农产品要抓住机会,但是对生鲜电商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是最重要的。虽然看起来做电子商务的门槛很低,但实际上生鲜电商的门槛并不低,直到现在大家才来做生鲜电商,就因为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占锦川说:“以配送环节为例,以前让第三方来配送,现在我们要自己建设物流,因为第三方达不到我们的服务标准和时间标准,所以我们就得自己花很大的代价来达到这个标准,建立自己的生鲜冷链物流,这也是每一个生鲜电商都会碰到的问题,所以注定了生鲜电子商务在短期内不会有一个快速的大规模的扩展。另外,我们很多好的农产品都在特别偏远的地方,有些是物流都到不了的,所以我认为在生鲜电商这个领域里,生产者首先把产品打造好,接下来让专业的电商服务商和他们对接,而不是所有人都自己来做。”占锦川还表示,政府要做好质量安全、标准的把关,要把物流投入到最后一公里,这样才能把成本降下来,现在我们一单生鲜电商物流的成本将近40元,成本很高,全程冷链、网货包装等问题等也对服务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这也是生鲜电商下一步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如何发展生鲜电商,占锦川说,互联网可以让大家在一个平台上共享很多东西,这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优势,但是没有信息化的基础,农产品生鲜电商是做不起来的,虽然现在这个领域很热,但我们要在热的形式下进行冷思考,利用好互联网的时机,各有分工,把自己所在的领域的事情做好,做出自己的强项。

高海燕:平台电商与中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创新

北京一人一亩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亩田”)副总经理高海燕介绍,一亩田与其他电商平台不同,他们布局的是从产地端到批发端,客户主要是批发市场和餐饮企业的团购,我们称之为“重电商”。他解释说,我们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传统行业结合的,我们不仅有线上交易服务而且有线下的服务体系。在全国就有1000多个产地办事处,这些产地办事处延伸到田间地头,这在电商平台上是很少存在的。“在中国,只要是我们覆盖范围的产地,它的农产品生产季节性、规模、品类、价格及销售状况,我们都是了如指掌的”高海燕自豪地说,所以我们能迅速对市场做出反应,我们30个省市的批发大户是刚性需求,每天都通过一亩田获得产地来源和货源,这对农产品和市场的直接对接是很有帮助的,直接连接产地和批发市场。减去了过去的中间环节,也提高了议价点。

高海燕告诉记者,一亩田搭建的是B2B平台,针对的都是大客户,客单价在10-15万左右,一天的营业额就可以达到2.3个亿。B2C做采购便利,B2B则可以做规模。中国目前正需要一个规模化的平台来制定规则,政府能做的只能是底线,市场规则终究还是需要尊重市场规律,由市场制定。

庭院设计的多角度解读 篇3

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载体, 提供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是其必要职能, 在20世纪中期之前的几千年人类历史中, 建筑基本依靠自身要素的巧妙组合来塑造舒适的室内环境, G·勃罗德彭特 (Geoffrey Broadbent) 曾说:“这种早期房屋有多方面的启示:建屋的基本理由是改变大自然所给的气候, 方便舒适地进行一些人类活动。所有建筑终须完成此项目的——在人的需要与特定地理气候之间达成协调。”[2]工业革命之后小型采暖空调设备的出现以及技术的发展, 使得建筑室内气候与舒适度完全依赖于人工设备的调节, 建筑创作更多地转移到了对视觉形式的创造, 建筑师忽略了利用气候资源和建筑设计要素应对室外气候, 从而产生了较多高能耗、低生态的现代建筑, 导致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

从我国长期的建筑实践以及发达国家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 结合地域气候条件, 考虑适宜的气候调节措施, 实行生物气候建筑设计是实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塑造舒适室内环境的有效途径。而我国传统建筑形式都是为适应特定的气候条件而衍生出来的, 是生物气候、地域主义的历史印证, 因此从生物气候学的角度去研究传统建筑中较好结合地域气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设计方法, 对现今建筑创作中实现建筑地域化、生态化具有重要意义。

2 生物气候设计

生物气候学是介于气候学和生态学的边缘学科, 主要研究不同地域气候特征及其生物活动规律之间的关系。生物气候学之于建筑领域的应用主要聚焦在通过分析人体热舒适与气候要素的适应性规律, 设计出与气候效应相协调的具有舒适室内微气候的建筑形态。

生物气候设计与常规的建筑设计 (由建筑师根据功能和美学原则进行设计) 不同, 其设计过程是建筑师在方案设计前期阶段, 需要对当地气候特征及因其所形成的场地环境进行分析, 确定适宜的气候调控策略, 并将其与建筑选址布局、建筑形式和局部构造巧妙结合, 设计出与地域气候相适应的建筑的设计过程。从设计过程可以看出生物气候设计是生态设计的一部分, 但两者的关注点有所不同, 从下表可以看出:生物气候设计关注当地气候环境特征, 对其提供的环境和资源进行被动式利用, 创造出具有舒适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建筑;生态设计则关注生态环境和生物圈, 强调利用最少的不可再生资源建造与环境相协调的建筑 (表1) 。

3 川东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3.1 川东地区范围界定

广义上, 川东是指四川东部, 古时巴国所在地, 主要指现今的重庆市和广安市 (图1) 。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山峦纵横, 水脉交错, 地理环境较复杂。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农业社会, 川东传统民居作为当时该地区人们的居所, 其建造过程受到当地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的限制, 也正因为如此, 其营建活动呈现出对当地自然环境较强的适应性, 蕴含着一些生物气候设计策略。

3.2 自然环境特征

川东地区地处我国西南丘陵地区, 数条山脉与河流相间分布, 分隔成纵多山地和小坝子, 山多平地少, 地势地貌复杂多样, 具有典型的山地特征。

从全球气候分区来看, 川东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平均气温零度以上。在我国的气候分区中, 川东地区处于夏热冬冷区, 该区夏季闷热, 冬季湿冷, 气温日差较小;云雾雨量多, 日照偏少, 静风频率高, 导致年平均相对湿度较高, 在78%~83%, 四季相差不大[3] (图2) 。

该区域的气候除体现地理经纬度的大气候特点外, 还具有典型的山地微气候特征:在山地环境中, 不同的坡度、坡向和海拔高度, 基地日照时间和日照间距也不同;凹凸起伏的山地地形表面在太阳辐射下吸热和放热过程存在快慢差异, 使得表面温度会有所不同, 从而形成山阴风、山谷风、山顶风、水陆风等。这种受到山地地形因素微观影响后的地区小气候, 正是与建筑发生直接关系的建筑微气候环境[4], 因此在重庆山地条件下研究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除了要了解重庆的区域气候特征, 还必须了解山地地形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特别是山地小地形要素对气候的微观影响。

3.3 川东民居中的生物气候设计策略

在川东地区夏季高温湿热、冬季寒冷的气候条件下, 对于低技术的川东民居而言, 要同时解决好夏季通风散热除湿和冬季保温这两个相互矛盾的问题是较为困难的。在农业经济时代, 人们可以通过以火取暖、以衣物防寒等来实现对外界寒冷气候的抵御, 因而该地区的民居建造决定性因素就是对夏季通风散热的处理。另外当地气候所提供的复杂山地地貌使得川东地区的可居住建设用地较少。因此川东民居的营建活动更多的是去解决两个问题:如何利用当地微气候资源对建筑进行自然通风散热、防潮, 以应对湿热的室外环境, 建造具有舒适室内环境的居所;如何适应当地气候提供的复杂山地环境, 在保护山地生态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去争取生存空间。

4 川东山地民居中的生物气候设计

4.1 选址布局中的生物气候设计语汇

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 古人在村落选址上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内在肌理和自然规律, 合理利用当地气候提供的自然环境, 选择宜居之地。在川东地区, 山水交错, 植被丰富, 其村落选址大多遵循“背山面水、随形就势”的原则。

4.1.1 背山面水、择高而居

“背山面水、择高而居”是我国传统民居选址的指导思想, 其中也蕴涵着一定的生物气候设计策略。川东地区静风频率大、风速小、年平均湿度较高, 该区域的建筑应满足通风防潮的要求。而在建选址布局中, “背山面水、择高而居”有利于利用山地和水体形成的地形风来改善建筑的通风。

川东地区山地条件下的地形风主要有水陆风和山谷风。水陆风是由水体和陆地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与反射差异引起的, 水体的热容大于陆地, 故其升温和降温较陆地缓慢, 在白天太阳辐射下, 陆地升温比水面快, 其上空的气温较水面高, 气流上升, 低温气流由水面流向陆地形成“水风”;而在夜间太阳辐射结束, 陆地气温下降较快, 水面上的气温高于陆地, 低温气流从陆地流向水面形成“陆风” (图3) 。因此“背山面水”的选址有利于利用水陆风来改善建筑的防潮通风, 形成生态化的微气候环境。如重庆磁器口古镇的选址就是依照背山面水的原则进行布置:东临嘉陵江, 依马鞍山而建, 左蹲金碧山, 右昂凤凰山, 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 (图4) 。

山谷风是“山风”和“谷风”的总称, 因山地地形起伏, 山谷和山坡接受太阳辐射强度的不同而产生, 白天山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山谷, 温度高于同一高度山谷上空的空气, 山坡的高温气流上升, 谷底冷空气流向山坡, 形成由山谷吹向山坡的“谷风”;夜间因受山坡辐射冷却的影响, 山坡空气降温较多, 而同一高度山谷上空的空气离地面较远, 降温较少, 因而山坡的冷空气顺山坡流向山谷形成“山风” (图5) 。故“择高而居”有利于利用山地环境中白天的谷风和夜间的山风来促进建筑自然通风散热除湿, 如永川松溉古镇 (图6) 。

川东地区山地河谷纵多, 静风频率较高, 与建筑之间发生关系的气候环境正是这些地区微气候。因此了解山地地形因素形成的地区微气候, 并在设计中加以应用, 能更好地创作出适合该地区气候特征的本土建筑。

4.1.2 随形就势、“大分散、小集中”

山地环境是因当地气候特征所形成的, 也是川东地区主要的地貌特征, 该区域大多数村落选址于具有一定高差的山地环境中, 为适应多变的地形, 总体形态“随形就势”, 多采用灵活的布局方式, 依地形自由展开, 或沿等高线平行布置, 或垂直于等高线布置。川东山地民居在复杂的山地地形环境中, 就如何利用地形, 争取空间, 创造了不少巧妙的接地手法, 前辈学者将其总结为“山地营建十八法”, 可概括为六类三式十八种手法:台、挑、吊;坡、拖、梭;转、跨、架;跌、爬、靠;退、钻、让;错、分、联[5]。相对于平原城市, 山地城市的生态环境较为敏感和脆弱[6], 这种顺应地形的布局方式尽量保持山地地形, 减少了过度的挖填对山地植被的破坏, 有利于保持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如渝东南石柱土家自治县西沱镇, 是典型的“云梯式”场镇:青石阶梯道主街垂直于等高线布置, 随山势起伏转折, 沿街民居以吊脚、筑台、爬崖等方式修筑, 依附于街道两旁, 呈现一种立体式场镇空间形态 (图7) 。

由于当地山地环境的阻隔, 川东地区的聚落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簇群式布局形态, 这也是山地民居与平原民居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大分散”是指利用村落选址中的山体、河流等自然要素将村落分成若干聚落, 使其形成分散式的格局, 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小集中”是指各个分散的聚落内配套设施集约布置, 自成组团, 可提高土地利用率, 改善川东地区可建设用地比较紧张的状况, 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如铜梁安居古镇山势崎岖陡峭、水体蜿蜒曲折, 道路因山势就水形, 场镇内建筑呈六个组团各自分散布置 (图8) 。此外, 这种“大分散、小集中”密集的布局形式也是为了适应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该地区夏季闷热, 这种“重屋累居”的聚落形态有利于建筑之间形成相互遮挡, 减少房屋直接暴晒于太阳之下的面积, 从而减少建筑的太阳辐射得热, 同时为居民提供了宜人的阴影空间, 而在冬季这种紧凑的布置又可减少热散失。

4.2 空间形态中的生物气候设计语汇

川东地区湿热山地环境中, 夏季炎热的温度和居高不下的湿度是最主要的气候因素, 传统民居在空间形态方面通过合理的设计气候缓冲空间, 如屋檐空间、架空空间、庭院空间等, 来调节室内微气候。

4.2.1 屋檐空间

川东地区夏季炎热多雨, 空气湿度大, 年平均照度小, 民居屋檐一般出檐深远, 构成屋檐空间。作为建筑与室外的过渡空间, 屋檐空间能遮挡强烈的阳光, 减少外墙受热, 避免强烈的太阳辐射过多的进入室内, 且有利于增加热压风流 ( 图9) , 使得在炎热的夏季屋檐空间较室内更为通透阴凉。在日照不足的冬季, 屋檐空间较室内更易争取到充足的阳光, 缓解室外冷空气渗透进室内, 减少建筑的热量散失。在阴雨季节, 屋檐空间还可遮蔽风雨, 人行其中无需举伞, 通行便利。此外, 屋檐空间紧靠自家门户, 给人以领域感, 而成为喜欢户外活动的该地区的人们的理想休闲空间, 有助于增加邻里关系, 是一种有生命活力的空间。这种深出檐建筑形式在川东地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优越性, 屋檐空间让在其间活动的人们既无烈日蒸晒之苦, 又无雨水张伞湿鞋之烦, 并且多引穿堂风驱湿避热, 十分凉爽, 可谓一种全天候的交通空间[7]。如广安肖溪镇是典型的檐廊式场镇:主街两边的建筑采用排柱大挑檐的形式形成檐廊, 为人们提供驻足交往空间 (图10) 。

川东传统民居屋檐形态有三种:单挑出檐、双挑出檐、檐廊 (图11) 。单挑出檐的檐口只有一根挑檐檩, 从檐口的封檐板到檐檩中线的距离为1.2~1.5m, 一般用于单层民居。双挑出檐的檐口有两根挑檐檩, 出檐的距离较大, 从檐口封檐板到檐檩的距离为1.5~2.0m, 多用于多层民居, 也用于出檐要求较大的单层民居。当屋檐的进深进一步加大时, 就采用檐廊的做法, 一般用于民居场镇中的核心区形成街道, 用于摆摊铺、休闲等。

4.2.2 底层架空

架空空间的模式来源于我国南方传统的干栏式建筑, 在潮湿的南方地区人们大多采用“人处其上, 畜产居下的”居住模式, 有利于建筑的自然通风除湿, 改善建筑微气候。干栏建筑因与川东地区地形和气候有较强的适应性而被传入, 演变为底层架空的吊脚楼形式。由于吊脚楼自重较轻, 吊脚方式灵活, 简化了建筑基地处理, 甚至不做任何改造, 保持原有地貌[8], 其更易结合川东复杂的地形地貌创造丰富的建筑形态, 在节约用地的同时可加强建筑的通风散热除湿。

吊脚楼采用我国传统木建筑的穿斗结构, 以相对平整的平台为地基, 在其上立柱架楹搭建房屋骨架:在平台前方设长立柱于山体中作为桩础, 立柱上部设置卯眼插入穿木, 然后在穿木上架设横向檩木作为地梁, 地梁上铺设地板, 与地基上的房屋骨架连为一体, 随即可在地板上搭建房屋骨架, 形成伸出地基而悬于空中的房屋 (图12) 。这种巧妙的构造方式因作为桩础的立柱可调节长短而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山地地形, 避免对山地植被的破坏, 为可建设用地较少的川东地区争取更多的居住空间。

川东年平均湿度大, 风速低, 夏季炎热, 该地区建筑对通风散热除湿要求高。吊脚楼底部架空可避免与地面直接接触, 有效地阻止地面潮湿空气渗透进室内;川东地区山谷河流纵多, 人们多临水而居, 吊脚楼高度较大的架空可使洪水季节建筑不被淹没, 具有极好的防洪功能 (图13) ;底层架空空间水平方向气流不受阻挡, 使风能贯穿建筑, 获得良好的通风, 如重庆白沙镇临江的民居利用底层架空通风散热 (图14) 。在川东民居中, 底层架空空间还常与内部天井空间结合布置, 因下部架空空间通风良好有利于降低天井内下部空气温度, 加大天井上下空气的温度差, 从而加强其热压通风效果 (图15) 。

4.2.3 庭院空间

庭院空间是我国传统民居的精髓, 受各地气候条件的影响, 有不同的平面形式。北方地区日照资源贫乏, 对采光纳阳的需求较高, 因此院落面积大, 南方地区日照条件较好, 太阳高度角大, 夏季气候炎热, 因此民居平面形式紧凑[9]。在炎热多雨的川东山地地区, 庭院空间尺度较小, 称之为“天井”, 是山地民居的重要特色之一, 可较好的解决通风、除湿、采光等问题。

川东地区风速小, 静风期长, 风压通风效果较差, 天井空间主要利用热压通风原理来实现建筑内部的通风。天井空间狭窄, 四周房屋围合的竖直界面使空气水平运动受阻, 内部空气通过上部风口与大气连通, 而呈现垂直运动状态。夏季天井空间四周有房屋围合, 下部空气因房屋遮挡受太阳辐射少而温度低, 上部空气因受太阳辐射多而温度高, 室内湿热空气顺天井向外排出, 冬季则正好相反。为了加强天井的热压通风, 还可在夏季开启周围房屋的门窗, 促进天井内空气流动, 使建筑获得较好的通风除湿效果, 冬季关闭四周门窗, 减少天井内空气流动, 达到保温防寒的效果 (图16) 。这样, 天井空间就成为整个建筑气候的调节与缓冲空间, 可塑造宜人的室内外微气候环境, 如重庆沙坪坝秦家岗周家院子 (图17) 。因川东地区可建设用地少, 用地紧张, 因此建筑密度较高或进深较大, 通过合理的布置天井空间, 可解决中后部房间的采光问题。

除此之外, 天井还是山地民居中重要的垂直交通空间, 川东民居多建于坡地之上, 后进建筑基地与前进建筑基地存在高差, 通过在天井空间设置退台来消化此高差成为该地区民居中常见的做法。

4.3 构造技术中的生物气候设计语汇

川东山地传统民居在构造技术上的处理是对其在选址布局、空间形态等方面气候适应性不足的弥补, 通过在屋顶设置阁楼、采用当地盛产且蓄热能力低的墙体材料等构造措施, 来改良建筑的热工性能, 以减少室外气候变化对室内热舒适度的影响, 从而创造适宜的室内微气候环境。

4.3.1“砌上露明造”、屋顶阁楼

屋顶作为建筑垂直方向上的外围护结构, 承受的太阳辐射最直接、也最持久, 且川东地区夏季日照强烈、气候闷热, 因此屋顶外表面的空气温度较高, 造成顶层室内温度较其他楼层高, 针对这一问题该地区的民居常采用的解决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屋面的檩条和瓦片之间的缝隙通风, 另一种是在坡屋顶与顶层之间设置通风阁楼。

为适应川东地区夏季炎热的气候特征, 该地区传统民居屋顶多不使用苫背和望板。在屋面檩条上直接放置仰瓦, 将俯瓦盖于两仰瓦之间形成缝隙, 在屋面下不设置望板, 采用“砌上露明造”。由于椽条之上没有苫背和望板的遮挡, 顶层室内的大量热气就可以通过瓦与瓦之间的缝隙排出室外, 形成气流的对流循环, 利于通风散热除湿 (图18) 。

川东传统民居通常采用坡屋顶, 在坡屋顶和室内天花之间设置通风阁楼作为缓冲层, 减弱了屋顶外表温度变化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图19) 。同时在阁楼层设置有窗户, 屋顶设有亮瓦, 将窗户朝向夏季主导风向开启, 通过风压使阁楼层中被加热的空气流动, 热空气排出, 冷空气进入, 利用对流散热将屋顶因太阳辐射吸收的热量带走, 使外界太阳辐射的热量不易直接渗透进室内;冬季则关闭窗户, 阻止寒风进入室内, 达到夏季隔热冬季保温的双重目的。

4.3.2 竹篾夹泥墙

川东地区盛产竹、木、石材等, 加之建筑的外墙能耗主要来源于温差传热, 故川东民居墙体多采用蓄热系数较低的材料, 如木墙、竹编墙、竹编夹泥墙。

川东民居中典型的墙体便是竹编夹泥墙, 其做法是在建筑的主体结构架 (如柱、坊) 之间编好竹篾的壁体, 竹篾卡在上下两端的坊上, 然后在壁体内外抹泥, 泥里面可以适当掺和碎秸秆或谷壳, 待泥稍干后即抹石灰, 这样整个墙体厚约一寸多 (图20) [10]。该墙体热工性能良好, 在炎热的夏季由于墙体自身蓄热系数小, 墙体内的余热较易散出, 室内温度较快降至室外温度, 在冬季则由于泥土传热系数小而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同时竹编夹泥墙因空隙率高, 吸湿性较强, 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能保持墙面干燥, 因而被称为“可呼吸的墙体”, 利于通风除湿。

5 结语

气候是人类生存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子, 同时也塑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当然其中有有利要素, 也有不利要素) , 人类建造居所最原始目的是为了寻求一个能隔绝不利气候因素的“掩护所”, 因此居所的建造脱离不了自然和人类两个要素。20 世纪中期以前人们更多的是如何提高科技水平去对抗不利自然环境, 随着工业革命后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 人们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表现在建筑领域就是生态建筑设计理论的发展。1963 年奥戈雅提出的“生物气候设计”是被动式生态技术的理论基础, 是以太阳和风等自然要素作为基本能量来源, 通过布局、朝向、空间、材料等建筑设计要素的合理安排, 最大限度地实现室内温、湿度的“自然调节”[11]。该理论将气候条件、热舒适度和建筑设计三者联系起来, 生物气候设计方法让我们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更多地触及建筑的本源, 呼应场地的气候特征, 形成自在生成的建筑形态, 而避免流于表面的视觉形式。

传统农业社会材料和技术受限, 在具有典型山地地貌的川东地区, 民间匠师们主要结合当地地形和气候来营建住房, 积累了众多生物气候设计语汇:“背山面水、择高而居”的聚落选址充分利用水陆风和山谷风等微气候资源实现自然通风;“随形就势、大分散小集中”的紧凑布局在争取更多生存空间、保护山体生态的同时, 有利于减少建筑夏季太阳辐射得热和减缓冬季热损失;屋檐、天井空间作为建筑中的气候缓冲空间是室内外相连, 组成一个能实现水平和垂直通风的完整系统;底层架空则能更好地适应山地地形, 与天井空间结合布置还有助于加强天井的通风效应;“砌上露明造”的屋面以及屋顶阁楼有助于形成空气对流, 降低顶层室内温度;竹篾夹泥墙则因其蓄热系数小、孔隙率高而具有较好的通风散热效果。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川东山地传统民居已成为与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同态共生的一种建筑形态, 发掘和提炼其中的生物气候学设计语汇对于我们现今的建筑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生物气候设计的角度去研究当地民居, 有助于该地区生态建筑创作吸取传统民居之精华, 在建设过程中采用适宜该地域的营建技术, 反映生态建筑的重要属性, 即地域性, 从而丰富地域建筑的创作源泉。

图片来源

图1、3~5、8~11、13~19:作者绘制;

图2:httpwapbaike.baidu.comimage38403f3f847856ab54e7239abd_page_type=1&st=3&step=142&net=0.

图6、10、12、20、:作者拍摄;

《我与地坛》主题的多角度解读 篇4

一.有一种信念叫坚强

这是不言而喻的。相信每一位知道史铁生事迹的人, 都会从作者身上读出坚强。21岁, 青春年华, 为了一个时代, 为了一个信仰, 劳动不吝惜力气, 奉献不计较成本, 跳进冰冷、刺骨的寒水, 身染重疾。肿瘤患者、肌肉萎缩、高位截瘫、肾病患者、一度靠透析为生, 这样的一些可怕的疾病, 哪怕是染上一种, 都会致命, 可是作家史铁生却上演了一幕人生的大剧。不但没有唱响生命的绝响, 而且还创造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安慰着我们世人。他曾经说过:“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 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 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一位残疾之人尚且创造出生命的大成就、大辉煌, 更遑论我们常人了。

二.追忆母爱, 感恩生活

在自己年轻的时候, 作者被命运击昏了头。只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那个人, 而“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只是在母亲去世后, 作者才有余暇设想, 追忆自己的母亲。于是, 自己重又拾起化为碎片的生活往事, 怀念母亲。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是一位只想着儿子而没有想着自己生命的一位苦命的母亲, 她在临终的时候, 还牵挂着她的儿女,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是她给了作者活下去的勇气, 给了作者强大的精神支柱。

让人格外痛心的是, 这位母亲没有看到生活的光亮已然照彻黑暗, 更不会听到儿子那发自肺腑的忏悔了。面对着作者的追悔莫及, 我们应该格外珍惜并报答母爱, 否则, 就会如前人一样, 留下“永久的悔”。

在我们常人看来, 作者是最不幸的一个人, 可是他却说, “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他赞美自然四季, 讴歌那对由中年走到老年的爱情甜美的夫妇, 祝福那位练唱的小伙子, 宽慰那位练长跑的人。最应该接受别人同情与宽慰的一个人, 却在这里安慰着我们芸芸众生。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仁者。

三.存在即合理

作者一开始怎么也不能接受, 一位漂亮的小姑娘, 生活何以要那么残酷, 竟然要她弱智;更让人心碎的、气愤难平的是, 那些小混混何以要欺负这样一位不幸的少女。后来作者变得心平气和了, 认识到自然、社会上的一切差别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任何良好的愿望都无法消弭这些差别。也许一切只是源于一些偶然, 可偶然又酝酿出一些必然。生活既然以这种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就要坦然面对。只是我们要用我们的良知去救赎那些作恶者, 用我们的善意去呵护那些生活中的弱者与不幸的人儿。

生活中绝对的平等是没有的, 但是会有相对的平等;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公平正义, 但是天理昭昭, 时间会把一切事实真相呈现在人们面前。生活在为你关闭一扇门的同时, 上帝又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所以, 面对生活, 我们一定要隐忍负重, 努力进取, 突出重围。

四.关于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

在地坛, 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有三个: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干嘛要写作?面对着废弃但又生生不息的地坛, 面对着地坛里活得有滋有味的小生灵、蓊郁苍翠的古树和整天的南来北往的个性鲜明的那么几个人, 作者最后想清楚了:一是“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二是既然活着, 就要抓住机会, 就要勇于尝试, 看看自己到底能够碰撞开几条人生的路;三、写作是自己或许与生俱来的一种欲望, 通过写作, “为生存找一些可靠的理由”, 实现人生价值, 证明给自己、给别人看。说到底, 作者思考的是一个人应该怎样存活于世的大命题。

五.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正如地坛是作家栖居的精神家园一样, 我们每一位处在生活现场的人, 都应该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从而让心灵获得永久的自由与安宁。减淡一点物质欲望, 看重一些永恒的内在的精神品质;去除一些生活的虚浮与矫饰的繁华, 找到一个可以用一生去追寻的理想。“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 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 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 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 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周国平如是说。

上一篇:高中体育课分项教学论文下一篇: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