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管理

2024-08-18

机会管理(共12篇)

机会管理 篇1

一、机会研究的概念

机会研究是一系列有关投资活动的起点。是在将项目意向变成项目建议过程中,对所需的参数、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的主要工具。它应分析涉及项目的以下各项:自然资源、生产要素、经济规模、相关产业、衍生产业、政府政策、环境影响、市场分析、国际行情等。

机会研究包括一般机会研究和特定项目机会研究。

一般机会研究包括地区研究、产业研究、资源研究。

地区研究:设法确定在一个特定地区的机会,例如在四川省,在川西平原,在三峡库区等等。

产业研究:设法确定在一个限定的工业部门内的机会。例如在化肥行业,在饲料添加剂工业,在工程塑料工业等等。

资源研究:设法确定以利用自然资源、农产品和工业品为基础的机会。例如天然气加工工业,发酵工业,金属加工工业等等。

一般机会研究所确定的是项目清单,而特定项目的机会研究所确定的是清单中遴选出来的特定项目,因而特定项目机会研究通常应放在一般机会研究之后进行。

特定项目的机会研究,是将一个项目意向变成简要的投资建议,它比一般机会研究更为常见,它的目的是迅速而经济地确定一项投资可能性的明显论据,刺激投资者企业家作出响应,机会研究成果最好属于商品范畴,企业家选择的余地较大,而项目建议书是“由企事业单位、部门”编报的,选择的余地较小。

二、企业管理中的机会研究方法

1. 内外在分析。

内外在因素分析法是研究企业内部状况与企业所处的外部行业大环境的研究方法。内外在因素分析法较好地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纳入一体,但这个方法最大的缺陷在于它是一个静态的分析方法.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要求。

2. 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使企业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相协调的研究方法。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然后再确定企业的长期发展方向。“SWOT分析法”虽然是一个很好的分析工具,但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第一,“SWOT分析法”不够准确。例如。如果不从产业结构与企业竞争优势来分析。有很多因素很难去断定对本企业到底是机会还是威胁;再如,很多企业的优劣势也不是显而易见的。而要视企业条件和产业关键因素而定。第二,“SWOT分析”重在长期的目标,而对厂商每天要面对的竞争战略的判定也必须通过产业分析作为其基础。

3. 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是Michael Porter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这是一种分析企业内部环境的研究方法。

“价值链”的作用在于将企业的总体经营过程划分为具有不同功能的活动。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就是这些具有不同功能的企业活动的集合。这些活动又可以被划分为两个大的类别: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按照Porter的定义,“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而辅助活动则“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公司范围的职能以相互支持”。

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又可以划分为更加详细的类别,比如,基本活动可以划分为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营销和售后服务:辅助活动可以细分为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和采购。

价值链分析更适合用于对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分析,而不适用对行业的投资机会的分析。

三、发挥机会研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 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在初步筛选投资机会后,根据对企业拥有的资源分析,运用SWOT (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的缩写,即优势、劣势、机会、对手) 分析法,结合外部环境及其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制定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作为企业综合性战略,是企业制定未来至少l5年甚至30年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阶段性发展计划。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必须具有前瞻性,能够把握世界经济的潮流和发展方向,了解未来市场的变化、社会的需求、科技的进步,以此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2. 制定投资战略。

把握好投资机会的关键,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好投资战略,明确投资方向和投资组合。通常企业投资战略主要依托企业富有竞争力的核心资源进行发展,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合理运用企业的外部资源。投资战略一般都是依靠企业拥有的强大资金、技术、人力、管理等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可利用资源,并以此来发展和壮大自己。制定投资战略要分析即将进入的行业技术结构、技术水平和竞争结构差异及平均利润率水平,战略方向要面向产品和市场的发展。

3. 把握投资方向。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投资战略,结合外部经济环境及国家经济政策,根据不同行业特点,进行科学地分析评估,选择具体的投资方向。在选择投资方向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析企业的产品结构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国家鼓励发展类的产业,还是限制类的或是禁止类的项目。

企业的投资方向主要包括:投资开发项目、填补市场空白项目、技术优势项目、配套加工项目、公用市政项目、政府鼓励型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等。

企业投资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才能使企业真正得到发展。对产品有一定的市场容量的企业,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改造的力度,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率;对产品市场饱和、竞争剧烈的企业,要大胆调整产业结构,转产新产品;对产品单一、利润空间有限的企业,要推进多元化或上下游一体化战略;对达不到规模效益的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之产生规模效益;对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改造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

四、结束语

机会研究是投资项目前期工作最基础的工作。是进行项目建议书之前的准备性调查研究。它是提出项目设想,重点是投资环境分析,确定投资方向是指为寻找有价值的投资机会而对项目的有关背景、资源条件、市场状况等所进行的初步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以能满足投资者捕捉投资机会,决定是否发起项目,它是项目前期工作的起点。机会研究的方法主要是依靠经验进行粗略的估计,参考类似项目套算,精确度不是很高。

摘要:机会研究是项目运作的最原始动机和构想, 其是否合理和富有创见性, 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性质及初始色彩。因此, 机会研究阶段的工作尤其重要并极具挑战性。本文通过分析机会研究的概念, 针对企业管理中机会研究的方法及如何发挥机会研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机会研究,企业管理,投资,战略

参考文献

[1]于九如:投资项目风险分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金雪军刘春杰:项目不可行性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1, (3)

机会管理 篇2

机会给准备好的人

机会给准备好的人

A在合资公司做白领,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有得到上级的赏识,经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老总,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A的同事B,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更进一步为这个想法做准备,他去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他大概会在何时进电梯,他也在这个时候去坐电梯,希望能遇到老总,有机会可以打个招呼。

他们的同事C更进一步,不仅从思想上更从行动上做好准备。他详细了解老总的奋斗历程,弄清老总毕业的学校,人际风格,关心的问题,精心设计了几句简单却有分量的开场白,在算好的时间去乘坐电梯,跟老总打过几次招呼后,终于有一天跟老总长谈了一次,不久就争取到了更好的职位。

故 事 启 示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托·富勒曾经说过,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

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机遇总是亲睐有所准备的人。

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这准备二字,并非说说而已。

管理学中机会主义的界定和辨析 篇3

摘要:经济学和管理学中都有不少论及机会主义的文章,然而经济学的经典定义和管理学的通俗认识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文章通过反思和比较两学科的分析前提、逻辑、本质,对管理学中的机会主义进行了概念界定,提出管理学中的机会主义包含了主观机会主义和客观机会主义两部分内容。

关键词:机会主义;主观机会主义;客观机会主义

一、引言

机会主义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重要命题。追本溯源,管理学中的机会主义源于经济学。但在目前众多经济管理文献中,我们发现了不少关于机会主义的不同表述。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其背后的本质原因又在哪里?对机会主义概念的辨析和界定,将有助于对现有经济管理经典理论进行梳理,建立起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更好地理解经典理论的内涵,更好地把握理论和现实的结合点。

二、现有机会主义论述

1经济学论述。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关键假设前提就是人的行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Williamson认为:“机会主义是指信息不完整或被歪曲地透露,特别是为了掩盖、误导、混淆、歪曲、搅乱而做的蓄意行为”。并且他把机会主义作为交易成本的来源之一。按照Williamson的定义,机会主义是“狡诈地追求利润的利己主义”和“信息不完整或被歪曲地透露”的一种结合。这样。机会主义就有着两个前提:信息不对称和人为主观。因此交易成本理论对机会主义行为的定义更直接:投资方得不到由他投资所产生的全部成本节省(价值增值),另一方能够用不交易来威胁,以获得一些这样的节省。Hart的不完全合同理论继承了这样的定义。把交易分为三阶段:订立合同、投资和交易。在这里对机会主义的避免也就相应转化为如何防止敲竹杠行为。其中的核心是权力的重新配置。国内刘燕分析了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条件,阐述了机会主义行为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总结了机会主义行为与经济学其他假设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见经济学对机会主义界定得很明确,是“侵犯对方利益”加上“主观蓄意”,最后的处理方式主要通过机制设计来进行规避。

2管理学论述。现有管理学对机会主义论述,部分沿袭了经济学的定义。管理学中对机会主义的阐述。更多体现在战略、组织中,其中战略联盟就是一个典型。XiaoliYin和Mark Shanley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产业制度理论的相关观点将联盟分为八种类型,其中交易成本理论强调的就是经济学的机会主义风险。国内学者陆奇岸指出导致战略联盟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原因在于联盟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而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在于联盟合约的不完全性、联盟各方利益驱动的差异性以及联盟管理机制的缺陷性,因此,要有效克服联盟机会主义行为,需要构建以选择、监督和信任为基础的治理机制。杨得前,严广乐、李红分析产学研合作中机会主义的根源在于产学研合作中信息的不完全与不对称、合约的不完备以及机会主义行为难以通过正式的司法程序进行证实,通过建立博弈模型,提出了治理产学研合作中机会主义行为的对策。

另外,管理学中另外一些关于机会主义的论述则表现出不同特点。资源依赖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就指出:联盟成员可以通过学习、技术剽窃等方式来不断对其他联盟成员核心资产进行侵犯,也可以通过发展能力减少这种风险对自己的侵害。Xiaoli Yin和Mark Shanley的联盟分类中,资源依赖理论强调的就是不同于经济学的机会主义风险。赵昌平、葛卫华认为战略联盟中机会主义产生是因为环境的急剧变化、企业文化上的冲突、企业利益驱动机制的不同、联盟管理机制的欠缺、管理人员的权责缺位、利益保护主义的存在,为此他们从理论上分析了监督、激励、选择、社会化四类机会主义防御机制的作用。董广茂、李垣和廖貅武利用动态博弈的方法发现:学习联盟的价值创造活动中,自身就隐含着一种具有自我执行特点的治理机制,通过联盟成员的资源的互补性和两种类型的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所具有的承诺作用,可以有效防范学习联盟中可能发生的机会主义,在这里他们吧价值创造与防范机会主义的研究统一了起来。

管理学中两类表述在定义上不同,延伸出的原因探究和解决方法也大相径庭。本文就管理学中机会主义的界定和辨析做一深入探讨。

三、对比分析

从以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叙述中,我们发现对机会主义的界定存在着共性和差别。共性表现在信息的不完整或被歪曲地透露。差别主要表现在:

1经济学中将机会主义定义为主观故意,管理学中对机会主义的界定更宽,如通过学习、技术合作而形成的可能对合作方的利益接触等情况。按照字面上理解,主观与客观相对,故意与过失相对(法条上就规定有故意伤害和过失伤害)。那么我们就有两种情况:主观故意和客观过失。这两点在实践中都要考虑。在经济学严格定义中却只剩下了主观故意。

2经济学中的机会主义存在表现出确定性和自利性,管理学中的机会主义存在表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可能的利他性。经济学的严密逻辑和刚性前提,必然使得机会主义显示出很大的确定性和很强的自利性。管理学与现实贴近。人为约束的前提减少,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机会主义接触可能成为侵害之前具有一定的利他性,如加强沟通信任、降低交易成本等。

3经济学中对机会主义采取防范、防止“敲竹杠”等手段,管理学中更强调综合处理手段,如“将价值创造与防范机会主义的统一”、“监督、激励、选择、社会化”等。经济学的刚性前提必然使得在分析中更理性,管理学与现实结合,人性就显得更重要了。殊不知,一味刻意执着地防范,也会失去很多机会。竞合,决不是一锤子买卖,更多是长期演化的过程。

4经济学中对机会主义更多定义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竞争,管理学中将机会主义更多看成竞合的一部分。经济学的理性前提使的竞争不可避免、合作双方界限很鲜明;全球化、一体化使得现在的管理学更多地强调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企业的边界是模糊的、动态的,对机会主义的把握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四、本质辨析

以上对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机会主义表现进行了比较,那么它们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下面我们分析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假设前提。

1经济学的理性前提和管理学中的人性前提。经济学中的理性前提强调人们能毫无代价地完美地即时进行无限运算。能够有效且毫不费力地预见所有可能的结局以及任意消息或决定的全部影响,而且他们在所有的情形中都是完全乐观的。这样的假定明显违背了现实,影响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管理学则更强调人的非理性。人的有限能力,与现实紧密联系的人性。设计学派、计划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也是这样的观点。

2经济学中的利己前提和管理学中的利己利他相结合前提。经济学中利己前提强调人们完全受狭隘的自私利

益驱使,也就是说如果个人能获利,他们不惜违背道德、藐视法规、撕毁协议、乔作伪装、篡改欺骗。这样完全纯粹的自私人在现实中是极少的。管理学更强调人的多重性,既有利己因素,也有利他因素,是个复合体。企业家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也是这样的观点。

3经济学中的利益极大化前提和管理学中的不断优化前提。经济学中的利益极大化前提强调人们在寻找哪怕是非常微妙的获利方法时,眼光是非常敏锐的,边际分析成了常态。现实中人的认识在不断发展的,所以管理学强调不断优化。这也是设计学派、计划学派、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的观点。

4经济学中的高度抽象前提和管理学中与实践结合的适度抽象前提。经济学的几大前提都是高度抽象而成的,源于现实,但与现实有很大距离,这样的好处是便于逻辑分析、学术研究。由理性、利己、利益极大化等假设引申出的众多研究,有助于我们理性认识世界。有助于我们对世界的多角度深度把握。管理学源于实践而又和实践紧密联系,它也有抽象,不过它比经济学更贴近现实。是适度的抽象。设计学派、计划学派、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定位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也是这样的观点。

5传统经济学中的还原论前提和管理学中的突变论、演化论前提。还原论强调一切社会现象的解释都应该被还原到对作为元素的个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讨论中,通过分析个人的个性、目标和信念来推广到群体、社会。管理学则把社会看成是个复杂系统,复杂系统的特点是存在不同层次,层与层之间呈现突变特性,彼此之间不能被完全规约和解释,也就是说高层次特性的分析。不能被完全还原到基本元素的层面。这里管理学分析不再呈现比较静态,而是更借重演化的思想(目前演化经济学对机会主义没有专门论述)。设计学派、计划学派、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也是这样的观点。

传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有以上五大前提差异,其背后的本质是他们研究思路的根本差异。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是同质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技术条件、市场规模以及风险都是外生条件。所以企业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是完全理性的和最优化的、对内部则不存在资源、能力,也就没有了动态和演化。这样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经济学中的机会主义必须被定义成主观故意,其本质也是外生的,所以能够通过合同、制度、机制来最优化。而管理学认为:企业是异质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技术条件、市场规模以及风险都是内生条件,所以企业对动态的市场和环境是通过不断试错来积累组织资源和能力以适应,所以才有了创新。这样我们可以理解了管理学中机会主义的内容应该更丰富,其本质是内生的,所以需要不断优化,不断试错。传统经济学分析是采用静态或比较静态的方法,管理学分析需要动态、演化的方法。

五、管理学的机会主义

接下来我们界定管理学中的机会主义,它需要表现出人性、优化性、实践性、突变性、演化性、利己利他相结合性。按照这样来推导,我们将管理学中的机会主义概念外延分为两个部分:主观机会主义和客观机会主义。主观机会主义与经济学中对机会主义的定义相同,它具有理性、利己、利益最大化、抽象、可还原等性质。客观机会主义指得是那些主观上无意而客观上接触并侵害到合作方核心利益的过失行为,它表现出人性、实践性、突变性、演变性、利己利他相结合性、不断优化性。这也是辨析两种机会主义的主要依据。另外借用Williamson的定义,我们将管理学中的机会主义内涵叙述为:机会主义是指合作中信息不完整或被歪曲地透露,包括掩盖、误导、混淆、歪曲、搅乱等行为(含主观故意行为和客观过失行为)。

进一步讨论,机会主义对合作方利益的侵害一般需要两个前提:一是具备侵害的条件:二是实施了侵害的行为(包括故意和过失)。具备侵害的条件指得是合作一方有条件接触到另一方的核心利益资产(这里沿用经济学的定义):实施了侵害的行为指得是合作一方利用接触到的另一方核心利益资产来对另一方的利益进行侵犯。举个例子,传统的经济学定义更多得只体现为双方的博弈,如零件厂商和整车厂商的合作,机会主义体现为零件厂商通过合作掌握整车厂商的核心技术来向整车厂商发展。从而对合作伙伴的现实市场形成压力,反之整车厂商通过合作掌握零件厂商的核心技术来向零件厂商发展。它们都是原子式的企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现实中还存在另外一些情况。如风险投资者和技术专家的合作,表面上看两者异质性很强,风险投资者和技术专家成为对方都不是一时之事。他们之间的机会主义应该基本不存在。试想他们也是这样一直精诚合作的,彼此渐渐接触到对方的一些核心资产。后来形势变化了。发生了一方把另一方核心利益泄露给第三方(也就是另一方的竞争方)的事情。这样另一方的核心利益必然受到侵害。这种情况现实中还是不少见的。也就是说,从侵害的前提概念上来推导。除了上文说的主观机会主义和客观机会主义两种实际存在的行为外,还存在着两种没有侵害行为发生的情况,包括主观和客观。客观无侵害本身就没有问题,主观无侵害在法律上也无法构成证据。

六、结论

机会管理 篇4

机会网络[1]的节点利用其移动性, 在没有完整链路的网络中使用“存储-携带-转发”的路由方式传递消息。现存的基本网络管理策略有[2,3]:DL (Drop Last Received) :丢弃最新接收的副本;DLR (Drop Least Recently Received) :丢弃在缓存中驻留最久的消息副本;DOA (Drop the Oldest) :丢弃已生存时间最长的消息。KRIFA等人[4]根据副本的历史信息估计其在网络中的副本数, 并推导出能满足最小延迟以及最大传输率所需的删除条件。文献[5]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集群的缓存统一维护管理策略, 利用P2P网络[6]的相关技术, 将相邻的节点构成一个簇, 并将能量较高且较稳定的一个节点作为簇头, 通过组网内实时在簇头节点上建立更新树并发送更新的消息。请求节点与簇头的路由距离比它到源节点的路由距离相对较短, 因此这样的策略使节点网络连接更可靠、响应延迟更短和能量消耗更小。叶晖等人[7]提出ON-CRP (Opportunistic Networking Cache Replacement Policy) 机会网络缓存替换策略, 利用消息副本与不同目的节点的相关度来执行缓存替换。由节点的社会属性可找出节点的行为模式, 然后以节点群组为目标进行消息递交, 但由于单一地依靠消息与节点的关联度进行替换判断, 可能会使消息在缓存中保存时间过长, 造成投递延迟增加。

本文综合消息的全局递交率, 根据人类移动模型[8]中表现出的节点移动规律, 考察网络中递交消息副本的路由记录与全局历史缓存信息, 利用消息参数反映的各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间的相对关系提出MIPM (Message Information for Priority Management) 缓存策略。根据参数进行缓消息存队列的管理, 由已传递消息的副本计算参数与路由向量记录判断消息送达的可能性, 从而充分利用节点有限缓存, 实现消息最大的成功投递率并降低投递延迟, 以提高网络整体性能。

1 基于消息参数的缓存管理

提出基于消息参数的缓存管理算法包括缓存管理替换与队列管理两个部分。其中替换策略的核心是通过估计副本缓存参数与缓存内消息进行比较替换, 各节点根据自身情况, 结合缓存中的消息参数进行取舍判定;队列管理采用路径向量匹配排队策略, 根据节点维护的状态信息结构进行缓存队列排序管理。

1.1 副本缓存参数

在机会网络中, 网络拥塞通常是由过多消息副本造成的。选取主要影响传输效率的两个参数, 消息副本数和传递深度进行缓存管理, 通过控制消息副本数或根据消息参数变化找到传输较优的平衡点。各参数定义如表1所示。

该策略在消息副本传播时以副本的相关状态参数作为其缓存参数的计算参数, 使单个节点对任一消息i计算的缓存参数更符合当前网络的传输优化条件。缓存策略不控制消息副本转发次数的条件下, 消息i产生后会被各节点在相遇时复制并转发。当每个节点收到新的消息时, 根据副本携带的各参数来估算此消息在整个网络中大致的副本数量nt (i) , 并依此计算出在缓存内分配的优先值Uj (i) , 进而在缓存溢出时根据Uj (i) 对相应的副本做出取舍判断。

消息i缓存参数的计算表达式:

其中Uj (i) 表示消息i到达节点j时的缓存参数, pj (i) 是节点j中消息副本i的效用值。由多副本传输机制, 在任一时刻t, 对于消息i可知其副本的消息剩余存活时间越小, 则消息i在网络中停留的时间越长, 被节点复制转发的副本越多, 进而增大其成功投递率。

由文献[9], [10]可知, 在大多数的移动模型中, 任意两节点的相遇时间t服从指数分布, 或在时间上表现出类似指数衰减的曲线, 如随机路点模型[11]、随机路线模型、随机方向模型、社区模型[12], 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用移动设备采集的真实路径模型[13,14]等。

假设网络中共生成了Mt个互不相同的消息, 在任一时刻t下, 节点做出判断, 有可能会将生存时间为Tt (i) 的消息i丢弃, 对于任一消息i∈[1, Mt], Dt (i) 表示从消息产生至时刻t止, 缓存过消息i的节点总数 (源节点除外) , nt (i) 为在时刻t下携带有消息i副本的节点数, 则整个网络在t时刻对全部消息的平均全局递交概率Wt由下式表示:

其中:

Lt为t时刻时网络中的节点总数由以上定义描述可知, 有nt (i) ≤Dt (i) +1。由于两节点间的相遇时间服从参数为λ的指数分布[15], 则消息i的一个副本投递失败的概率等价于此节点在下次相遇时碰到目标节点的时间大于消息剩余存活时间, 即exp (-λRt (i) ) 。

效用值uj (i) 可看作是消息副本的临界效用, 是基于消息参数而得的某一副本相对当前节点内全部缓存副本的一个评估值, 在节点缓存溢出时的最佳缓存管理策略应是替换缓存内效用值最小的副本, 即有:

1.2 队列管理与替换算法

1.2.1 入栈管理

本文MIPM算法的入栈管理中, 设节点缓存内已有n个不同的消息副本i1~in, 节点考察参数Ht (1) ~Ht (n) , 并将其按大小排序组成队列。当节点j收到大小为Si0的消息i0时, 首先判断缓存容量, 若BSj≥Si0, 则可将i0直接放入缓存队列;若BSj<Si0, 说明缓存溢出, 则读取其Ht (0) 并与缓存中其他消息副本的Ht (i) 进行比较, 若Ht (0) <Ht (i) , 则节点丢弃i0;否则将Ht (i) 值最大的一个副本移除, 然后重复上述比较过程, 直到满足BSj>Si0, 即可将i0放入缓存。

从一个消息产生开始, 每个消息及其副本都带有唯一的路由表, 用以记录此副本在网络中经过的节点。消息的路由表用一个一维数组RV表示, 记作RV=[R1, R2, R3, ..., Rn]。其中Ri (i=1, 2, ..., m) 表示此副本经过的第i个中继节点的ID。随着消息副本在网络中的复制和传递, 每到一个中继节点, 该节点即读取此副本的目的节点ID和其路由数组RV, 并将其加入自身维护的区域路由列表中, 此表大小为n×m, 不同节点的路由记录来自缓存过的副本携带的路由表。

1.2.2 出栈管理

当网络中的节点移动时, 它们相遇后可进行通信。假设某节点J碰到网络中另一节点K时, 两节点在可进行消息交换的条件下, 先获取对方的ID, 分别记作NA和NB, 然后在各自的路由列表中查询此ID。若ID存在, 说明对方曾作为网络中某条链路Ri的中继节点Riy递交过消息, 它遇见Ri内上下节点Riy+1和Riy-1的概率较其他随机节点大。再读取对方Ri的全部中继节点ID, 到缓存中匹配各消息副本的目的节点Dx, 若存在, 说明此副本到达其目的节点的链路在网络中曾经存在。同时, 依照节点活动的社会规律性, 同一链路中的各结点再次相遇的概率大于其他节点。因此可判断对方结点是潜在的高效递交中继, 即可把相应的消息副本发送给对方。若匹配失败, 说明对方节点是在本节点历史链路中首次出现, 则按消息副本缓存参数Uj (i) 高低将缓存内消息副本排序后, 发送Uj (i) 最高的副本给对方节点。

各节点相互传递消息副本之后, 副本的Rv都会自动将接收方节点的ID记录到向量末尾并更新一次路由列表。

2 仿真验证与分析

2.1 仿真环境设置

使用the ONE (Opportunistic Network Environment) 平台[16]作为网络仿真工具。路由协议使用传染病路由算法[17] (Epidemic Immunity) , 仿真区域为4500m×3400m的城市道路网, 移动模型使用随机路点模型RWP (Random Way Point) , 仿真时间为43200秒。各个节点在本地对缓存内的消息按优先级排序, 通信方式为蓝牙传输, 通信范围10m, 信道传输速率256KBit/s, 初始化消息生存时间为18000s。默认节点缓存大小为20M, 消息大小为500-1000k Byte, 产生间隔为25-35s。

2.2 MIPM策略性能分析

本小节在不同的条件下对提出的缓存管理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对比本文的MIPM策略和具有代表性的RO (Remove the Oldest) 策略:丢弃在网络中最长驻留时间的消息。本节主要以消息投递率, 网络消耗量和传输延迟的性能指标对算法进行评估, 仿真以上管理策略并对它们的网络性能进行比较。

当节点缓存大小从20M增加至50M时, 对比两种策略的网络投递率。网络中节点数固定为210个。从图1中可看出, 随着节点缓存空间的增加, 两种策略的投递率均有上升, 而在缓存空间5M时MIPM策略的递交率比RO策略高约154.5%, 缓存到50M时同比高约31.9%, 且在缓存大小超过25M后MIPM算法的递交率上升变化趋缓, 稳定在90%左右。

在同样的仿真设置中, 考察各策略的网络开销。如图2所示, 当节点缓存仅有5M时, 两种策略所得网络开销较接近, 且缓存在增加的过程中, RO的网络消耗下降明显, MIPM在节点缓存大于10M后即无明显下降趋势, 在200附近上下波动, 是因为算法本身的限制使得节点在碰到合适的中继节点后继续发送消息;RO策略在有足够大的缓存时会减少节点的丢包次数, 单个节点携带消息的平均时间更长, 因此其网耗相对较小, 在缓存50M时的网耗仅为MIPM的39.1%。

同样的, 在图3中当节点数量恒定为210个时, 不同算法的网络递交延迟有较大差别。当缓存为5M时MIPM的延迟约为RO策略的48.8%, 随着缓存的增加, 其递交延迟也增加。到缓存增为50M时MIPM平均延迟为RO的46.2%, RO上升58.5%, MIPM上升50%, 但在这个方面MIPM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能以更少的时间递交信息。

在缓存固定为20M而节点数增加的条件下, 两种策略表现出较平稳的网络递交率, 从图4看出, MIPM的递交率在80%上下波动, 而RO策略的递交率在50%附近, 有下降趋势。节点数量的增加对两种算法的网络递交率并无太大影响, MIPM因在队列管理中加入消息参数信息的判断因而能让节点更有目的地投递, 使网络有较高的递交率。

同样地, 图5显示在缓存不变而节点数从100个增加到400个时, 两种策略的网络消耗也随之增大。当节点较少时, MIPM的网耗略大于RO算法, 在节点为350以上时, MIPM表现出轻微优势, 比RO的网耗低约7.5%。从图中可看出MIPM算法的网络开销在节点数变化时其稳定性不如RO算法。节点数从100个变化到400个的过程中, MIPM增加了246.2%, RO增加了1100%。

当节点数从100变为400时, 在恒定缓存20M的条件下, 对比算法的网络递交平均延迟。从图6中可知在节点数进阶增加的条件下, 两种策略的平均延迟均呈类似下降趋势。在节点数增加300%的过程中, MIPM策略的延迟下降60%, RO策略延迟下降30.8%, 而横向比较中MIPM在节点数为100时延迟为RO的60.6%, 在节点数为400时为RO的33.3%。

通过仿真实验, 本文提出的MIPM机会网络缓存管理算法相比传统策略有较高的成功投递率和较少的网络消耗和网络延迟。从整体上评价算法对网络的改善效率, 在考虑消息参数与其效用值的基础上做出缓存替换决策能比传统缓存管理策略提高网络递交率约15%至40%, 同时能达到较低的网络递交延迟。结论证明本文提出的MIPM缓存管理算法在实验条件下能有较优的网络性能。

3 结论

机会管理 篇5

一、公认会计准则的不完备特性与会计政策选择、

在契约理论的框架下,企业可视为一个法律虚构(a legal fiction),其功能是作为企业的各方参与者,如股东、经理、债权人、雇员与政府机构等之间的一组复杂契约关系的连接点(Jensen and Meckling,1976;Alchian and Demsetz,1972)。在企业这个契约连接点中,企业的各方参与者,按所订立的各种契约来取得其于企业中分配现金流量与其他资源的权利。瓦茨与齐默尔曼(Watts and Zimmeman,1976,CH·8)认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功能即在于为企业中的各类契约的订立与执行提供相应的数据,以界定契约关系。然而,在企业之中,经理拥有“自然控制权”,这其中也包括了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与操作。那么,在自利意识的驱使下,经理可能有意或无意地操纵会计数字,以使各种契约关系的实际执行出现有利于己的结果。这种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操纵如果恶化到一定程度,则企业的其他参与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有可能被迫采取“逆向选择”的策略避免成为这些契约关系的当事人。这样,企业的事实上将对以成立。因此,由于契约对会计信息的利用,会计信息的生产必须通过一定的制约机制进行,通过这样的制约机制使得经理无法完全实现对会计信息生产上的任意操纵。

对会计信息生产的一种制约方法是在企业成立之时,企业的各参与者即制定出一份契约,对有关会计数字的计算程序与方法作出约定,通过这样的约定对经理操纵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加以限制。这样,有关会计程序与方法的约定理应成为企业中各种契约的一个重要组成。然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企业的有关契约中均未包括这一方面的内容。谢德仁(1998)认为,公认会计准则实际上就是一种对会计程序与方法作出约定的契约,其对经理操纵会计信息系统的限定作用同私人契约并无太大区别,无非这份契约是由政府或其授权机构制定的而不再由企业的各个参与者自行制定。因而,犹如公司法等适用于所有企业的社会“通用契约”(张维迎,1996),公认会计准则的存在,使得经理在会计信息的生产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企业的各参与者可以根据公认会计准则来理解会计数字在契约中所表示的经济含义,并据此订立各类契约,以取得其于企业这一契约连接点中分配现金流量等资源的权利。然而,在契约订立的事后,经理仍有可能采取机会主主行为,即经理不按事前的约定以公认会计准则来提供会计信息,这使得原先的契约关系失去实质意义。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出现,可以聘请独立于企业经理人员的注册会计师对经理向外部提供的会计数据进行审计,以验证这些会计信息的生产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准则。审计的这种监督作用可用于审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意见的表述得以体现。例如,注册会计师表明其对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数据的认可时,会在审计报告中明确地陈述:

……我们认为上述财务报表符合公认会计准则,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贵公司19××年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19 ××年度的经营成果以及19××年现金流量的变动情况。……

如上所述,为了防范企业的经理对会计数据生产上的任意操纵,会计信息的生产是在一定的制约机制下进行的,这些制约机制主要包括了在事前约定经理应按公认会计准则来提供会计信息以及事后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的生产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审计。然而,正如哈特(Hart,1995)所归纳的,契约总是有着不完备的特性。对于公认会计准则来说,准则的制定机构不可能在针对每一类经济事项的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这是因为经济环境复杂的且不好预测,准则的制定者很难将所有可能发生的经济事项都事先考虑周全并规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即使假设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准则也将变得庞大无比以至无法为人们所理解与使用;最后,虑及这种“完全”准则在制定上的成本之高可能令人无法接受,因此,公认会计准则只能是一种不完全的契约,它所能做的仅是为人们在订立有关契约时所需的会计信息提供一个大致的估计,在企业成立之后,企业的经理在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的选择上必然拥有一定的剩余控制权,通过这一控制权的行使,就形成了所谓的“会计政策选择”。

二、管理报配契约与会计政策选择

在企业中,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经理有可能以其自身利益而非股东的利益作为其从事经营活动的目标,这种经理与股东之间潜在利益冲突导致了企业中代理问题的发生如前所述,企业在本质上是一个契约的连接点,管理报酬契约即为众多契约中的一种。这一契约通过与经理人员报酬的构成作出决定约定,激励经理去选择和实施可增加股东财富的活动。管理报酬契约因其可调和经理与股东之间的潜在利益冲突而成为一种控制代理问题的重要方法。管理报酬契约因其可调和经理与股东之间的潜在利益冲突而成为一种控制代理问题的重要方法。管理报酬契约应当是一种以企业总利润为变量的线性报酬方案。实践中的管理报酬契约通常由固定工资与分红两部分构成,分红是与企业利润相挂钩的奖金,这样,企业的会计数字如总利润就成为管理报酬契约制订与执行的一个重要依据。

然而,由于财务会计信息是对企业过去的情况进行反映的一种历史信息,以当期的会计数字确定经理报酬存在着一个重要缺陷;经理当期的经营努力无法体现于当期的会计数字中,这样的缺陷导致了经理经营的短期化问题。例如,以营网络的建设可以提高未来期间的销售,但却导致了当期的费用增加与利润下降;又如,以扩大信用方式来增加销售可以增加当期的利润,但可能导致以后期坏帐的增加。因而,单纯以会计数字来计量业绩是行不通的,这会直接激励经理去操纵会计系统,并导致漠视有很大净现值(NPV)的投资项目,而偏好于有着更大的即期会计利润、但净现值较小的项目。为了解决这种以会计信息计量业绩而带来的股票价格信息。股票价格信息进入报酬契约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根据股票的回报率(RET)作为确定现金奖金的`依据;二是直接以股票或股票认购权作为对经理的奖励。在股票市场有效的前提下,股票价格可以正确地反映出当前经理决策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变化。因而以股票价格作为报酬金契约中的变量可以克服会计数字的固有缺陷。例如,经理并不会因为加强了营销网络建设而受到当期报酬下降的惩罚,也不因扩大信用政策而得到奖励。一个有效的市场并不因会计数字的不同而被“愚弄”。

因此,在管理报酬契约的同时利用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信息的情况下,经理同股东一样,成为分享企业剩余的索取者,其对企业剩余的分享一部分来自于分红,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因企业股票价格变动而导致其个人财富的变动。

由于管理报酬契约中分红计划对会计数字的利用,经理有机动利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来改变动用于契约之中的会计数字,以增加其报酬,这构成了实证会计理论三大假说之一的“分红计划假说”(Watts and Zimmerman,1996,ch·9)。这一假说认为,实行了分红计划的经理更有可能采取可提高当期报告收益的会计政策,在董事会的报酬委员会未根据会计政策的变动对经理报酬进行调整的前提下,经理通过这样的会计政策选择可以增加经理分红的现值,从而提高其效用。但实际中企业分红计划的运作方式说明了分红计划对经理会计选择的影响却不是如这一假说中所表明的如此简单。一般而言,企业的分红计划采取的是一种分红基金的形式,通常报酬委员会规定若经理要取得一定的分红,则企业当年以会计数字为主要计量标准的业绩必须达到某一下限之上,而后报酬委员会从高于下限的利润部分中提取一部分奖励进入分红基金中;分红计划亦往往规定,企业的业绩若超过了一定的上限,则超出部分的利润不作为分红基金的计提基础。因此,带有分红计划的报酬契约就不一定会激励经理去采纳可增加利润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希利(Healy,1985)预测,若企业的实际利润低于分红计划中的下限,则经理有动机利用可行的会计程序,如提前确认费用或递延确认收入,以进一步地降低当期收益,这样做有望提高下一年度的收益从而提高了经理在下一年度获得分红的概率;若当期的收益高于上限,则这一部分利润可望形成的分红将会永久性地丧失,那么当企业的实际利润高于上限时,则企业的经理也会采取能降低当期收益的会计程序;仅当企业的实际利润界于分红计划的上限与下限之间时,经理方有动机采取增加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以提高其分红的现值。基于这样的看法,希利以那些报酬方案仅包括了以当期收益为基础的分红计划的企业为样本,利有净应计项目(net accruals)经营现金流量与净收益之间的差额为判断的标准,希利发现收益介于分红计划上限与下限的企业较其他企业更多地采取了减少收益的会计政策;而收益高于(低于)上限(下限)的企业则普遍地采取了可增加收益的会计政策。

三、会计政策选择中的机会主义与效率性

“分红计划”假说及有关的经验数据常给人一种经理具有很强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印象。这是因为,在企业总价值未因不同的会计政策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果经理偏好于采取那些有利于增加自身财富的会计政策,这样的选择提高了经理对企业总价值分享的比例,却在实际上降低了股东等外部人在企业总价值中所他享的份额。但这是一种不全面的看法。一方面,如简森与麦克林(1976)的分析所表明,在资本市场有效的情况下,企业的外部股东在购买企业的股权时会认识到经理有可能采用包括会计政策选择在内的机会主义行为,这样的预期降低了他们因购买经理的管理才能而愿意支付给经理的报酬,因而经理的这种机会主义的会计政策选择中的机会主主定义为:经理以超过股东等外部人在订立契约时所形成之预期的方式,在公认会计准则尚未明确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上作出选择,通过这样的选择可以增加经理的财富,但却相应减少了外部人的财富。另一方面,经定经理因报酬契约的存在而成为企业的剩余索取者,经理亦有动机来采取那些可增大企业总价值的会计政策,由于企业的总价值因这些会计政策的采用而得到增加,因而经理可在不减少企业其他参与者财富的基础上实现自身财富的增加,因而这类会计政策选择实现了帕累托增进,是有效率的。例如,在以下情况下,恰当的会计政策即可起到增加企业总价值的作用。

(一)企业的内部管理同样需要利用会计信息,为了使决策较优,以反映出使用相关资料的机会成本,采用恰当的会计政策,如与固定资产经济寿命与使用方式更为相关的折旧计提方法,可以帮助企业的管理人员作出较优的决策,也可有效地考核相关人员的绩效并起到激励作用。尽量在理论上,内部管理所用的会计信息与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不必强求一致,但实际上由于存在着信息系统的成本问题,在更多的场合下,二者往往是相同的。因而恰当的会计政策可以通过管理的改善来提高企业的价值。

(二)会计政策选择可以起到降低企业的税负的作用。许多减少收益数的会计方法,如存货流动的后进先出法、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等,即可实现这一效果。在特殊情况下,如企业有着允许抵税的前期亏损且即将到期,采用增加收益的会计方法也能达到这一效果。

(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债务契约的存在,在经营之中有可能因意外情况的出现,导致企业的收益及其他财务指标出现波动,从而导致企业出现技术性违约。利用可行的会计政策选择,企业可以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从而保持其对外的融资能力。对某些处于衰退行业中的企业,避免违反债务契约有着更重要的意义,这些企业因产业的需求函数发生变化而陷入财务困境,若可避免违反债务契约,这些企业可以有序的方式退出该行业,从而避免了破产行业对企业各参与方所导致的巨大损失。

四、管理报酬契约与经理在会计政策选择上的权衡

一个理性的经理究竟采取机会主义式的还是有效率的会计政策选择,将会在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价值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因管理报酬契约的存在对经理个人财富的影响之间进行权衡。

在具体的企业中,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这些会计政策采取之后对企业价值产生的可能影响以及管理报酬契约的具体形式等因素都会对经理最终偏好于哪一种类型的会计政策产生影响。而在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究竟会计政策选择主要体现为哪一种效应则纯粹是一个经验研究的问题了。研究者往往从经理人员最大可能采取机会主义式的会计政策选择的环境中选取样本企业,通过这些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要取向来对会计政策选择所形成的主导作用作出判断。克里面斯蒂与齐默尔曼(1994)所作的一项研究采取了这一思路。他们认为,由于更多的非企业价值最大的行动,包括了行使机会主义的会计政策选择。基于这一假设,未成为接管目标的企业肯定会比这些接管目标企业采取更少的机会主义式的会计政策,因此以接管目标企业作为样本足以判明会计政策选择究竟何种效应占主导:若事实上接管目标企业未采取或很少采取机会主义式的会计政策选择,那么大部分的企业行使会计政策选择应当是以提高企业总价值为目标的一种有效率的行动。因企业的成为接管目标之前,企业的经理为了:

(1)企业被接管从而自己被接管者解聘之前增加自己的报酬;

(2)防上自己因业绩的表现不佳而被现有有股东解雇,这些企业的经理将更多地采用可增加收益的会计政策。研究的结果表明,成为接管目标的企业确定比同行的其他企业采取了更多的可增加收益的会计政策,包括存货计价上的先进先出法、固定资产的直线折旧法以及投资税款贷项的流尽法。但是,研究同时发现,这些企业采取这些增加收益的会计政策更多地是基于利用可抵税的前期亏损额和避免违反债务契约的目的,而非经理单纯为了提高自身效用的结果。通过这样的会计政策,有助于这些企业逐渐退出其所属的行业,从而避免因破产所导致的巨大成本与损失。因而,克里斯蒂与齐默尔曼认为,即使在接管目标企业之中,尽管存在着一定的机会主义的会计政策选择,但效率性对这些会计政策选择却具有着更强的解释力,从而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会计政策选择的效率性应该是起主导作用的。

五、推论

在制定了管理报酬契约的企业中,经理因管理报酬契约的存在而成为企业的剩余索取者。单纯以会计信息作为管理报酬契约依据的情况下,经理有着更大的激励来采取机会主义式的会计政策;如果在管理报酬契约中恰当地利用股票价格信息,则经理会偏好于以提高企业总价值为目的来采取有效率的会计政策。对于股东等企业的外部人而言,他们应关注如何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其不意一种合理的管理报酬契约,以激励经理更多地采取有效率的会计政策,而不是驱使其一味地选择机会主义式的会计政策。

机会与机会陷阱 篇6

为什么不少企业,特别是一些令人瞩目的企业或处于快车道的企业会跌入机会陷阱呢?

一是企业没有愿景和定位或愿景和定位不清。这时一旦有赢利机会,不管是否符合自身目标或特点,都盲目捕捉机会。其后果往往是不恰当地多元化,短期也许有效,但长期发展就会受困,不是因为资源不够,就是因为管理或人才跟不上,或者是顾此失彼。

二是在重大决策时缺乏理性分析,越想越顺,“当机立断”。根据思维惯性,人们对一时占据自己心灵、自鸣得意的想法会特别珍爱,这时往往听不进不同意见,无视反面信息,偏爱正面信息和各种赞扬声,结果就会非常“高明”地掉入“机会陷阱”。

三是企業在成功发展或取得巨大成就时,企业家的权威不断增加,自信心也迅速膨胀。在一片“领导英明”的赞歌声中,企业家容易从自信变成自负,此时企业内部也容易缺乏必要的权力监督机制或负反馈机制或权力制衡机制,企业家很容易盲目决策,自然也增加了企业掉入“机会陷阱”的可能。

……

那么,怎样防范企业跌入“机会陷阱”?

一是企业应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明确自己的愿景和使命。这样在遇到机会时会迅速依据愿景和使命做出判断,哪些是符合企业愿景和使命的,是企业想要的,哪些不是企业想要的。这样既决策迅速,又不至于迷茫或受机会诱导,甚至掉入陷阱。

二是企业特别是企业家要学会反向思维、换位思考。当要拍板时,从反向思考面临的决策,从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或客户的角度认真思考要做的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样,决策的理性大大提高,犯错误的机会自然也大大降低。在理性的企业家看来,如果重大决策得到的是一致赞扬,居然没有不同意见,说明大家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刻,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后再做决策。

三是企业家在其成长中要不断学习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和观察力,并学会提升自控力,在自己情绪不稳定时不做重大决策还要学会察言观色,善于捕捉不同意见,在决策时不急于抛出自己的意见,而是诱导和激发大家广开思路,进行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在自己有较高权威的情况下,要刻意在企业内部、特别是决策团队中形成群言堂和权力制约机制。

……

机会成本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篇7

一、机会成本的内涵

正确理解机会成本概念的基本内涵, 不仅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理清财务决策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定程度上还提升了企业货币资金的利用率, 有效保证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执行。从价值评估的角度来看, 机会成本的基本内涵主要有:

第一, 在具体的决断形成之前, 关于机会成本的讨论是不具备任何意义的。这一阶段内任何一种方案的选择并不能说明实际的情况, 也不能代表是某一市场机会的丧失。因此, 只有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实际形成的一种既定决策才有可能面对机会成本的选择问题。

第二, 与会计成本不同的是, 机会成本是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一种假计成本。它实际代表的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种潜在收益机会的丢失, 然而这种丢失仅仅存在于经营者的主观意念中, 并非真实存在, 因此称之为假计成本, 且它是不能被记录在相关文件当中的。

第三, 机会成本的实施前提还需要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机会资源。在这样的基础上, 同一种经济资源就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用途, 这样的讨论和分析才会从根本上促进管理资源的优化, 在合理选择的基础上获得最佳机会成本的抉择。

第四, 机会成本存在的可能性就决定了在它的影响下所作出的相关财务决策必须是从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出发, 符合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是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在脱离现实的情况下关于机会成本的探讨是没有任何存在价值的。

第五, 在机会成本的影响下所制定的方案和策略并非是最好的, 它也会存在一些成本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受制于一贯思维和认知水平的影响, 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财务资源的配置最优化, 而放弃最大经济利益的机会成本。此外, 在方案结束讨论后还可以妥善考虑机会成本的潜在影响因素。

二、机会成本使用的前提条件

(一) 经济资源是稀缺的

资源是重要的, 也是稀缺的。企业的资源投入一种用途时就不能同时投入其它用途以形成收益, 因此遭受一定程度的无形损失, 这就是机会成本。如果企业的资源足以满足它的需求, 每一种方案所需要的经济资源都能够获得, 那么就不存在机会成本。

(二) 经济资源的使用具有多种途径

大多数资源都是具有各种各样的用途, 无论选择哪种用途, 余下的其他用途所能获得的收益便是这种资源的机会成本, 当一种资源只存在一种用途的时候, 它的机会成本便不存在或者说机会成本为零。因此, 资源只有存在多种使用价值时, 才会产生机会成本。

(三) 经济资源需要得到有效利用

资源的有效利用就意味着将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投入到其中的某些用途后, 还有一部分资源得不到利用时所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如果资源的每一种用途都得到满足后, 还有一部分资源剩余, 也就是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那么剩余的资源就不能够获得收益, 它的机会成本就为零。

三、企业不同财务管理领域中机会成本的运用

机会成本的运用构成了一种相关的成本构成方式, 可以帮助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就财务管理方面做出最为准确的决断。

(一) 机会成本在筹资活动中的运用

企业筹资管理活动中的机会成本观念筹资活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及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 运用筹资方式, 经济有效的筹集企业所需资金的财务活动。企业筹资管理活动的具体目标是:以较低的筹资成本和较小的筹资风险, 获取同样多或较多的资金。企业的筹资方式有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银行借款、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租赁、商业信用六种。在筹资过程中, 管理人员面临着多种选择, 应采用哪一种筹资方式呢?管理者要进行利弊权衡、综合比较、考虑机会成本, 做出最有利于企业的决策。这种形式下, 买方管理者有三种决策方案可供选择: (1) 享受现金折扣, 在折扣期内付款; (2) 不享受现金折扣, 在信用期内付款; (3) 超过信用期付款。

(二) 机会成本在投资活动中的运用

1.机会成本在对外投资中的运用。对外投资是指企业以购买股票、债券的方式或以现金、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向企业以外的其他经济实体进行的投资。企业应当在多种的投资方式中, 选取收益较高、风险较低的对外投资方式, 在比较各种方式时, 就必须考虑机会成本。只有当机会成本小于债券投资的净现值, 选择债券投资才是明智之举。

2.机会成本在项目投资中的运用。最常用的决策分析方法是净现值法, 净现值 (NPV) 是指在项目计算期内, 按一定贴现率计算的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之和与原始投资额现值之间的差额。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的方案可行, 反之则表示不可行。某一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说明该项目预期可以实现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 但净现值法只考虑了某一项目本身的现金流出成本, 并没有考虑放弃其他项目的机会成本。所以, 我们应以某一项目的净现值与备选项目的机会成本现值来进行比较分析。

(三) 机会成本在营运活动中的运用

1.最佳现金持有量。对企业而言, 并非持有的现金越多越好, 闲置资金占用过多, 将造成机会成本过大, 管理者对企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决策中, 就必须考虑机会成本。现金的成本包括持有成本、转换成本和短缺成本。其中现金的持有成本是指企业因持有现金而放弃再投资的收益和增加的相应管理费用。现金再投资的收益便是将现金投资于有价证券所能获得的收益, 是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

2.应收账款政策。应收账款的产生是由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提供商业信用, 以便促进销售和减少库存。但如企业应收账款数额过多, 会增加赊销风险, 使企业遭受坏账损失, 或花费较大的收账费用。企业持有应收账款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成本。其中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是指将资金投资于应收账款而不能进行其他投资所丧失的投资收益。这一成本的大小通常与企业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数量、资金成本率或有价证券利息率有关。应收账款政策又称为信用政策, 其内容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

(四) 机会成本在分配活动中的运用

在利润分配过程中, 企业主要是制定合理的股利政策。股利政策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公司是否发放股利, 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的方针和政策。股利政策不仅会影响股东的财富, 而且会影响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及企业股票的价格, 更会影响企业的长短期利益。所以, 企业必须确定一个适当的股利支付比率, 既满足投资者对报酬的需求, 又能使企业的市场价值、再筹资能力和未来的发展不受影响。股利支付比率一般不低于银行存款利率, 也就是说企业在盈余分配中的机会成本是银行存款利息。股利支付率便是投资者得到的报酬率, 它应该既包括无风险报酬 (银行存款利息) 也包括冒风险投资的报酬 (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部分) 。

四、在财务管理中应用机会成本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充分认识机会成本在财务决策活动中的重要性

由于受传统财务管理处理方法的影响, 企业的财务部门人员往往忽略了成本中的机会成本, 不能发挥机会成本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作用。企业决策者应该拓展思路和眼界, 创造性地为企业的资源寻找各种投资与运用途径, 充分应用机会成本, 保证企业决策的正确性。

(二) 机会成本是一种假设成本

机会成本是这样一种收益机会的丧失, 人类的资源有限, 在一定的情况下, 一定的经济资源可用于多种用途, 但选择任何一种既定用途都是以放弃其他用途为代价的, 它仅仅是决策者在决策之前对备选方案在思考时所做的一种假设, 不是实际支出, 而是企业在资源选择使用方式过程中被放弃的投资机会潜在的收益, 是一种假设成本。应注意将其与实际成本区分。

(三) 机会成本仅存在决策分析中

财务决策中分析机会成本, 通过对同一经济资源在不同用途中的收益比较, 可从中发现获利最大、经济资源运用效率最高的最优用途, 从而做出最佳决策。如此以来, 经济资源从效率低的用途转移到效率高的用途上, 避免了经济资源的低效浪费, 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 避免主观随意性

正是由于机会成本自身的假计性特征, 不少理想状态下的成本核算就会与实际的成本结算之间产生较大的误差。这些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者将理想效果下的市场运营成本计算方式用在了实际市场条件下的正常核算当中, 忽视了这其中的诸多潜在因素。因此, 在进行企业市场决策分析时, 我们必须极力避免主观随意性的臆断, 也要结合机会成本在市场运营中的应用做出最为合理的判断。

(五) 提高决策者的专业能力

机会管理 篇8

一、机会成本的定义

在给出机会成本的定义以前, 我们了解一下与之相对应的会计成本的概念。

会计成本是我国目前众多企业生产某种商品、提供某种服务的成本, 包括购买原材料、劳动等的直接费用以及折旧、一般管理费用等间接费用的成本, 总体来说会计成本就是财务人员记下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实际产生的成本。在经济学上会计成本不能用于经济决策, 一是因为它属于过去所产生的成本, 属于历史成本的范畴, 而现实中经济决策总是向前看的, 面向未来的;二是它只体现费用的实际支出, 仅仅从财务记录数据上反映出来, 而没有反映企业使用资源的最大化的资源总价值。会计成本虽不直接用于经济的决策, 但它是确定机会成本的最原始的基础。机会成本在经济学上定义是: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又被称“择一成本”, 是一种虚实兼并的成本机会, 并且机会成本带有假设的意味, 得出机会成本的结果是选择一种用途而放弃另外一种用途的收益, 并非真正发生的成本或者收益, 是带有一定的前瞻性, 同时也附随“向前看”的思想, 是经济学最有闪光的思想之一。

二、机会成本的使用条件

我们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 对经济决策中使用机会成本也是有一定的条件的, 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资源的稀缺性, 机会成本的概念是由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 正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资源如果用于A用途, 就不能再用于B用途, 两者必须选其一, 且一定选资源最优化的配置, 达到最大的收益的用途。在面对多个候选方案时, 只能择其一而放弃其他方案。 (2) 资源多用性, 资源必须有两个或以上的用途, 不能仅仅是唯一的用途。 (3) 要使得资源最大化, 就要求资源一定要充分利用, 若资源的各种用途都得到满足, 已经达到最优化配置, 还仍有剩余部分, 且闲置部分不能获得任何的收益, 利用的部分就会有机会成本, 而得不到充分使用资源的机会成本就为零。

三、机会成本的计算方法

以下是《管理经济学》中用到的几种特殊情况下机会成本计算方法。

1. 对于自有资金用于其他非存入银行的用途, 其机会成本是这笔钱存入银行的利息或者借给别人的利息 (取两者高者) 。

2. 对于自己开企业并且自己担任经理的机会成本, 就是在别人企业工作获得报酬收入。

3. 若原来的机器设备是闲置的, 现在开始生产新产品, 则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就是0。

4. 若原来的机器生产A产品, 获得利润为X元, 现在由于其他原因改生产B产品, 那么生产B产品的机会成本等于X元。

5. 对于某个过去时间段购买的原材料, 其机会成本等于现行的价格。

6. 对于目前时间购入的原材料、人员工资以及按市场利息贷入的资金机会成本与其会计成本一致, 与其采购价格、薪水数、利息数一致。

7. 对于机器设备折旧的机会成本是该机器设备期初采购的成本与期末阶段可变卖价值差额。

四、机会成本的应用 (教学例题)

现假定有两个决策方案:

方案Ⅰ:若原来机器甲为闲置, 现在用来生产新产品B, 其所花的成本为20000元 (人员工资、采购材料的价格均按照市价计算) ;机器的折旧费为4000元 (假定机器的折旧费与机器甲期初、期末残值的差额相等) 。

方案Ⅱ:若机器乙原来生产产品A, 获得利润收入为4000元。现在改为生产新产品B, 所花的人工、材料费按现行市价计算共为20000元;机器的折旧费为4000元 (假定机器乙期初、期末残值的差额为8000元) 。试求两个方案的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并比较两个方案的优劣?

解:方案Ⅰ:生产产品B的会计成本=人工工资、材料成本+机器折旧=20000+4000=24000 (元) 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人工、材料费的机会成本+折旧的机会成本+机器的机会成本 (因以前是闲置的, 机器机会成本为0) =20000+4000+0=24000 (元)

方案Ⅱ:生产产品B的会计成本=人工工资、材料成本+机器折旧=20000+4000=24000 (元) 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人工、材料费的机会成本+折旧的机会成本+机器的机会成本 (因以前生产A的利润收入为4000元, 故现在生产B的机器机会成本为就为4000元) =20000+8000+4000=32000 (元)

从会计成本看, 这两个方案会计成本都等于24000元, 似乎不分优劣;但从经济决策观点看, 要对他们的机会成本做对比, 体现“向前看”的思想。方案I的机会成本为24000元, 而方案II的机会成本则为32000元, 因为32000元>24000元, 所以方案Ⅱ是优于方案I。这个例题体现了有些经济方案从会计成本计算不分伯仲, 难以分出优劣。而通过机会成本的计算, 明显得出哪个方案是最具有经济效益的, 体现了机会成本在做经济决策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最具有闪光点的思想之一, 它与资源的稀缺和资源的多种多种相联系。机会成本是从社会角度来看有限资源用于某一经济活动的代价。机会成本也是虚实兼并的成本, 所以机会成本的计算是困难的, 但是它对于经济决策至关重要, 所以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其定义、运用条件、计算方法等, 尤其是经济学类的学生一定要深刻地掌握, 这对以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决策、销售决策的问题, 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

摘要:本文就《管理经济学》教学难点之一的机会成本的运用做了简要的介绍, 主要涉及机会成本的定义、使用条件、计算方法及教学例题举证。通过本文的介绍, 一定程度上使得经济学类的学生在学习机会成本时, 对机会成本的概念、使用条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并将机会成本的思想逐步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之中。

关键词:机会成本,经济决策,会计成本

参考文献

[1]吴德庆, 马月才, 等.管理经济学[M].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如何理解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EB/OL].www.100xuexi.com.

[3]王新丽.机会成本与会计学成本比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1, (4) .

机会管理 篇9

关键词:机会链,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及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但是, 与西方发达国家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着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开发投资少、培训体系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机会链反映的是企业内部员工流动所形成的一连串职业机会。机会链的应用有助于挖掘企业内部关联职位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分析职业生涯流动所产生的影响来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流失、供需不平衡、管理过于传统化等问题, 帮助企业挖掘潜在人才,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1 机会链的构成及其功能分析

任职者都渴望得到更好的职业发展, 因此他们将流动到更具有吸引力的岗位, 从而造成原有岗位的空缺, 空缺的岗位又给后来者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这种由于企业内部员工流动而产生的岗位空缺、填补、轮换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连串职业机会称为机会链 (怀特, 2009) 。

怀特 (2009) 认为机会链是由空缺链、流动链组成的。空缺链就是员工离职产生的职位空缺所形成的链条。岗位空缺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 所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引进新的人才以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流动链是指前任者的离开和求职者的补入所形成的职业流动链条。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们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 择业的机会变多, 有能力的人必定追求更好的职业选择, 所以岗位流动的链条会一直为人力资源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 企业能够找到合适的员工, 求职者可以寻求更好的发展。

2 机会链的应用原理与机制

机会链由空缺链和流动链组成。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 空缺可能由客观原因造成, 例如有人离职、退休、伤亡等;也可能由主观原因造成, 如建立新的部门、员工晋升、平级调动、辞退等;前者不可控, 后者可控。流动则完全是企业管理者的主观行为, 是可控的。所以, 企业管理者对机会链的应用, 应该是对空缺链进行分析和预测、对流动链进行调节和控制, 目的是人员与岗位达到尽可能佳的匹配, 并以此激励、引导员工提高素质和绩效。

对机会链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的开掘, 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如果不对机会链加以有意识的利用, 空缺就可能是无序的, 流动就可能是随意的, 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的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有意识地利用机会链, 则能使之有序, 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有效抓手。所以, 企业应该认真分析、掌控机会链, 有意识地利用它。第二层次, 因为每个人都重视自身发展机会, 所以把对机会链利用提高到战略层面, 可以在人员安排中把企业战略与每个员工的任职相联系, 在职业管理中把企业愿景与每个员工的个人愿景相联系, 在培训中把企业文化与每个员工的个人素质相联系, 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3 机会链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3.1 在岗位轮换中的应用

岗位轮换的目的是拓展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空间, 为企业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提高市场竞争力, 并最终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效的组织轮换可以使员工保持工作新鲜感, 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 并且确保组织工作的正常运行。但是, 不合理的岗位轮换也可能造成岗位匹配的不协调, 特别是空缺岗位不能及时进行填补, 从而造成员工满意度下降等问题。空缺链的分析可以预测出未来组织存在的岗位空缺, 认清岗位需求, 帮助企业实现合理有效的岗位轮换。

企业在制定岗位轮换计划时首先要对岗位空缺作出预测, 才能在空缺岗位出现时及时将合适的员工填补进去, 确保组织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在人力资源内部供给分析中的应用

人力资源内部供给的预测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重要的环节。内部供给预测可以有效掌握企业内部人员流动状况和运动模式, 使人员与岗位完美匹配, 并最终达到组织整体效益的最优化 (侯典牧, 2009) 。但有些企业往往只重视外部供给的状况而忽略组织内部供给的重要性, 从而造成企业内部人才的流失。流动链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发现组织潜在的内部供给, 及时填补岗位空缺, 使人才得到合理利用, 保证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得到及时有效的满足。

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员工职业生涯提供了更多机会, 人们可以寻求更加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人力资源的潜在供给将变得更宽广。企业的内部也是如此, 当员工的能力提升后, 他们会希望职业生涯得到更好的发展并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前任者离开和求职者补入的过程会形成所谓的职业流动链条, 这种流动链对人力资源内部供给会产生影响, 因此通过对流动链的分析, 企业能够准确预测出组织内部员工流动的方向, 使人力资源部门及时做出内部供给预测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员工自身的职业发展需要。

3.3 在人才与岗位匹配中的应用

人才流动在执行着一种有用的社会功能, 即实现人才与组织的“匹配”。人岗匹配要求把个人特征和岗位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取得理想的人力资源管理效果 (姜玉波, 2009) 。由于国内多数企业缺少科学的工作分析和人才测评手段, 使工作职责、任务及岗位对人员的要求不明确, 导致人岗不匹配的问题突出, 这将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根据流动链分析的结果, 企业可以发现员工流动的状况和职业期望, 这可以帮助员工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对企业的人才和岗位匹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对流动链的分析同时可以寻找员工流动的原因, 如果员工觉得岗位不能与自己的能力相符, 期望寻求更具挑战性的工作, 这时企业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留住人才。例如晋升或是平级调动到适合他们的岗位, 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3.4 在员工职业规生涯划中的应用

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员工对自己一生的职业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给自身各个阶段职业选择起到良好的参照作用, 这样比较容易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相反, 职业生涯规划反方向的错误有可能导致个人发展受到限制, 造成人才的浪费。流动链说明随着人们工作能力的提高, 他们渴望得到更适合职业发展的工作, 因此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遵循这个原则。

通过流动链分析, 组织发现员工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 本岗位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职业期望。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必须考虑到流动链的存在使人们的职业期望越来越高, 在制定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员工对于职业发展的需求, 给予他们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使员工得到一条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职业生涯道路, 实现员工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

3.5 在企业定向培训中的应用

对于员工来说定向培训是为了满足自我成长的需要, 对于企业而言定向培训是为了保证员工的知识与技术水平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 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被对手超越。定向培训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尽量达到这些目的, 而机会链可以帮助企业分析、制定培训方法和计划, 实现企业培训的目标。

机会链是由于企业内部员工的流动而产生的, 员工的流动有多种原因, 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员工对目前的工作状态不满意而需要更好的职业发展。因此, 组织为了保留人才而为他们制定合理的定向培训计划可以使得工作满意度提升、降低离职率。企业通过分析空缺岗位人才流失的原因, 可以为引进的新员工提供相关的培训, 使他们能很快适应工作并且保证他们在该职业生涯中停留一段时间。同样的, 鉴于流动链的存在, 员工期望在工作中能够提高自身的能力, 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培训计划, 不仅能够实现他们的职业期望从而留住人才, 还可以通过不断的知识更新发掘出他们更大的潜力, 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4 结语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人力资源的竞争日渐激烈, 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重视。机会链的分析方法将可能成为企业在人才竞争中的推动因素, 促使企业站在战略的高度, 充分审视组织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组织外部环境, 在组织愿景、组织目标以及战略规划的指引下制定组织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及供给规划, 从而支持战略规划的实施, 促进组织愿景和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哈里森.C.怀特.机会链:组织中流动的系统模型[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大三通”机会 篇10

2008年12月15日, 随着《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和《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四项协议的正式生效, 这一天也成为两岸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也意味着包括海上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在内的“两岸直接三通”正式实现。至此, 长期困扰两岸经济沟通的“柏林墙”终于被推翻, “大三通”时代全面到来。

“大三通”的实现, 对于两岸贸易运输往来,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海运为例, “大三通”之后, 大陆正式开放包括48个海港、15个河港在内的63个港口, 台湾方面开放6个本岛港口和5个“小三通”港口开展海运直航业务。以一艘500箱位、总吨位1.2万吨的集装箱船经营上海与高雄间的运输为例。“大三通”之前, 这艘船经日本石垣岛绕航运输, 每航次运距增加30%, 运时增加近1天, 平均每吨货物增加运费超过3美元。“大三通”实现后, 以两岸年贸易额1000亿美元、年运输量7000万吨计算, 船舶不必绕行, 每年可减少运时11万小时, 降低运费逾1亿美元。

而在航空方面, 两岸空运直航后, 北京至台北、上海至台北的单程飞行距离将分别缩短1100公里和1000公里, 约可节省航时1小时20分钟。以空中客车330机型为例, 单程可节约航油约8吨。此外, 两岸直接通邮, 通过空运或海运直航方式将邮件总包送至对方邮件处理中心, 这将使相关资费降低并大大提高寄递时效。

两岸“三通”, 对于深圳的物流、船运、货运企业影响最为直接。实现直航后, 由于深圳港码头装卸费用较香港码头低, 且货主不需要再使用驳船或者拖车等运输方式将货物运入内地, 预计每箱货物可节省的经济成本就要以千元计, 多的可能达到3000元以上。在时间成本方面, 直航可有效减少集装箱船在第三地靠泊、装卸, 以及进口通关等多个操作环节, 这意味着两岸货物运输效率大为提高。阳明海运董事长卢海峰也预测, 有了直航, 两岸航线免弯靠第三地日本石垣岛, 以1万吨级货柜船来说, 每一航次可节省约2万美元支出, 包括结关费用、燃油费用等。

如今, 海峡两岸之间的交流往来已发展至密不可分的程度。两岸“大三通”, 使两岸“一日经济圈”成为现实, 直接的经济、信息往来, 大大节省了时间, 提高了效率, 而且, 两岸优势互补, 一个活力无穷的“大中华经济圈”呼之欲出, 而由此带来的两岸社会资本的流动, 经济的密切往来, 受益群体将不断扩大, 而最终将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 任何人都无法估量。

然而, 必须看到的是“大三通”正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很多需求尚未完全激发。

据了解, 两岸直航正式实施后, 因台湾花莲地区相关业者从大陆进口的原物料数量和出口大陆的货物不多, 暂时没有货轮直航的需求, 因此一直都没有两岸直航货轮航行。又如, 目前的直航包机只能载客及邮件, 飞机货仓暂时还不能载货。这些都还有待于两岸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和政策培育。

抓住所有机会,不如没有机会 篇11

但事实却是,“服装设计工作跟我想象的不一样。”每天王玫除了设计服装样式,还要负责琐碎的打杂工作,如果设计样式不能过关,还要受到主管的批评。虽然王玫的工作能力比较强,设计样式也很好,可时间长了,她觉得工作有些乏味。

王玫的一个朋友是做心理咨询的,急需一位心理咨询师,在朋友的劝说下,王玫辞职转行到朋友的公司做了心理咨询师。“我学过心理学,也有资格证书,我想趁着年轻发展一份自己的事业。”王玫说,“我不想错过任何机会。”刚开始做心理咨询师的时候,王玫觉得工作很有意思后,可以接触到很多实际案例。可做了一段时间后,王玫发现,做心理咨询的工作并不能完全展现自身的能力。

有一天,与她一起进修心理学的同学告诉她,自己所在的培训学校正在招聘专业培训教师,正好心理学和服装设计两种专业。“我跟那位同学聊过,我觉得只做心理咨询师有点儿屈才,而且自己服装设计的专长也不想浪费掉,如果两种专业能兼顾就好了。”王玫决定再次抓住这个机会,于是便辞职做了培训教师。

“毕业四五年了,我做过很多工作,也遇到很多机会,可机会一多我反而有些茫然了。”与她一起毕业的同学,有的在同一家公司已经升为高管了,有的虽然跳槽了,但也没跳出行业范围,如今的身价也很高了。只有她,虽然经历丰富,但都比较分散。

第二次机会 篇12

但我还是决定要再试一次, 于是就去了威斯敏斯特法学院———一个没有终身教授和法学刊物的穷人学校, 拜见了该学院的院长。米尔斯院长看了我的大学成绩单, 决定录取我, 但条件是:我得重修一年级的所有课程, 并且要用心学习。“我会一直盯着你的。”他说。

一扇门关闭了, 但另外一扇门敞开了。

有了第二次机会, 我在学习上加倍努力, 并且迷上了证据法。第二年, 教证据法的教授去世了, 学校请我来上这门课———这要在波尔得那样的法学院是不可思议的。证据法成了我终身从事的专业, 多年来我为全国各地的法官、法学专业学生和挂牌律师讲授这门课。

与此同时, 我白天还在丹佛市检察官办公室当职员。工作本身并不吸引人, 但是毕业之后我却因此成了一名市助理检察官。

28岁时我成了丹佛市最年轻的郡法官之一, 后来又当选为地区法官, 然后又由总统任命在联邦司法部担任美国地区法官。最终, 我又回到了波尔得———接受科罗拉多大学的乔治·诺林奖和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在人生的一些重大事情上———无论是工作还是梦想, 每个人都会或早或晚地遇到一些挫折。我相信, 被法学院开除才使我能成为一名更出色的法官。它确定无疑地教会我认清了人性的弱点, 让我体会到给予人们第二次机会的必要性。

上一篇:金融资产账务处理比较下一篇:油井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