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成本(共12篇)
机会成本 篇1
一、背景
众所周知, 无论是企业决策还是个人决策, 机会成本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对于“什么是机会成本”, 以及“机会成本在决策中如何应用”这两大问题, 很多决策者并不十分明晰, 甚至在决策中出现了错误使用机会成本的情况。本文将为读者解析这两大问题, 以求读者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避免出现误用机会成本的状况。
二、什么是机会成本
“什么是机会成本”即机会成本的定义, 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关于机会成本的定义是高鸿业教授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上作出的定义: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根据这一定义, 假设一家企业可以投入500万来生产50万汽车或者是生产5000万辆自行车, 那么企业生产50万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5000万辆自行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企业在做决策时往往面临的不是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 即按照A决策执行, 可能需要X单位的生产要素;按照B决策执行, 可能需要Y单位的生产要素。但X常常不等于Y, 也就是说, A决策与B决策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数量是不同的, 此时, 根据该书对于机会成本的定义, 就无法进行决策了, 因为该书对于机会成本的定义中, 要求不同的决策要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因此, 对机会成本进行重新定义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认为, 应将机会成本定义为:决策者在做出某种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决策中, 净收益最高的决策所带来的净收益 (净收益=总收入-总成本, 注:总成本是指该决策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价值) 。将机会成本做如此定义, 就可以对投入不同的生产要素的决策进行比较了。此外, 在机会成本的定义中, 我们为什么要使用净收益来定义机会成本, 而不是将机会成本定义为:决策者在做出某种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决策中, 总收入最高的决策所带来的总收入。关于这个问题, 在我们接下来的分析中, 会为读者介绍。
三、机会成本在决策中的应用
在对机会成本进行了重新定义之后, 我们需要分析在决策中应如何使用机会成本。
企业或个人在做决策时, 首先, 计算做出某种决策所带来的净收益 (净收益=总收入-总成本, 注:总成本是指该决策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价值) , 然后计算其他决策所带来的净收益, 找出其他决策所能带来的最大净收益, 此最大净收益即为机会成本;然后, 比较该决策所带来的净收益与机会成本的大小, 如果该决策所带来的净收益大于机会成本, 则该决策是最优决策;如果该决策所带来的净收益小于机会成本, 则该决策应予放弃。
接下来, 我们论证为什么不能将机会成本定义为:决策者在做出某种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决策中, 总收入最高的决策所带来的总收入。
首先, 假设我们将机会成本定义为:决策者在做出某种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决策中, 总收入最高的决策所带来的总收入。那么, 同样地,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某种决策所带来的总收入与机会成本的大小来判断该决策是否为最优决策。读者注意:此时我们在做决策判断时所采用的两个指标———“某种决策所带来的总收入”与“机会成本”———均不涉及决策所需投入的总成本, 这时, 弊端就非常明显了, 我们在做决策时只考虑了总收入, 而忽略了总成本,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举个实例:某个投资者可以从两个项目中选择其中一个进行投资, 第一个项目是投资一家服装厂, 投资服装厂需投入的总成本的现值为500万元, 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总收入的现值为600万元, 该项目的净现值为100万元;第二个项目是投资一家皮鞋厂, 投资皮鞋厂需投入的总成本的现值为400万元, 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总收入的现值为550万元, 该项目的净现值为150万元。那么我们在这两个项目之间做出选择时, 如果只考虑总收入, 而忽略投入的总成本的话, 我们就会选择第一个项目, 因为第一个项目的总收入的现值为600万元, 机会成本是550万。这种决策的结果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不能将机会成本定义为:决策者在做出某种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决策中, 总收入最高的决策所带来的总收入。
四、总结
使用机会成本进行决策已经渗透到了企业生产经营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决策者必须清晰地了解机会成本的内涵及使用方法, 以免误用机会成本,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摘要:机会成本是经济学和现代管理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但很多教材对它的定义过于狭隘或者是表述不明确, 造成很多决策者在决策的过程中误用了机会成本, 有鉴于此, 本文重新定义了机会成本的概念, 并论证了如此定义机会成本的原因, 同时, 本文也向读者说明了在决策中应如何使用机会成本, 以避免读者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出现误用机会成本的状况。
关键词:机会成本,决策,总收入,总成本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第五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罗伯特·平狄克, 丹尼尔·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 (第八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3]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 (第八版) [M].上海:格致出版社, 2013.
[4]斯蒂格利茨, 沃尔什.经济学 (第四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5]曼昆.经济学原理 (第七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机会成本 篇2
哇哦!毫无疑问,我选择了后者,心想真是赚了不少哦,幸好没有为了那一丁点的音质不同而损失20多张新唱片!我当然算得出700美元与1000美元之间的数字差(不可能不知道),但如果不是售货员的提醒,我完全忘了300美元还可以买那么多我钟爱的唱片,仔细回想一下,以往购物时因此犯难的情况还真不少。
被忽略的机会成本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决策之前需要考虑机会成本―因放弃了另一个选择所带来的最大效用的损失。无论是在教科书还是在实际的广告促销中,假设消费者已经充分考虑了购买决策中的机会成本已经是一条不成文的法则。机会成本的研究专家Becker,Ronen和Sorter 曾在书中写道:“购买鱼子酱的客户都会思考一磅鱼子酱能买多少汉堡包????人们凭直觉都会把机会成本考虑在内。”巨无霸指数就是这样的产物,似乎顾客心里都明白一张故宫的门票或一份意大利面可以换多少个巨无霸汉堡。消费者总是会演算价格差异所带来的机会成本,然后做出最理性的决策。
事实真是如此吗?人们在购买决策前,真的已经提醒过自己机会成本吗?我们最近对促销中“被忽视的机会成本”做了研究,结果发现,机会成本往往需要别人来提示才会真的影响到购买决定。
我们要求随机分组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150位学生想象他们可以用14.99美元买一张DVD。第一组学生面临的选项是:A)购买这个DVD ;B)不购买这个DVD。给第二组学生的选择是:A)购买这个DVD;B)不购买这个DVD,而把14.99美元留下来买别的东西。结果发现,在第一组中愿意购买的人数比例是75%,在第二组中却降为55%。
我们也许会认为消费者不购买这张DVD或那个音箱是因为他们想省钱。但是你看,如果不提醒他们价格背后的机会成本― 省下来的钱可以买别的东西,人们的购买意愿是不受影响的。一系列对照实验还告诉我们,向消费者诉说300美元的价格差别,远没有提示这300美元可以用来买别的具体什么东西更有说服力。
低价诉求不是最灵的
广告主们对这个结果一定感到很吃惊,这意味着他们通常所用的“低价诉求”,例如“为您节约了100美元”、“比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便宜20%”或“使用本产品的消费者可以节省额外的几万元开支”并不是最有效的。那些更愿意打价格战的品牌应该改换一种促销策略,取而代之的应是强调这些金钱所能购买到的具体物品。
例如,一个更有效的汽车广告应是这样的:大众汽车应当强调购买了它的汽车,车主就可以用省下的钱购入一套时髦的高档套装,广告片呈现出车主衣着翩翩的形象,他那部崭新的甲壳虫汽车边是另一位与之相对的衣装过时的朋友。同样运用这一理论,宜家家居的促销图片应当是这样的:左图中,一个生气的女人站在仅装了一双鞋子的橱柜边,配有文字说明“定制橱柜(1670美元)+ 一双鞋子(30美元的)=1700美元”,
与此相对应,右图中,一个女人和她的女儿一块儿站在装满了她们鞋子的宜家橱柜前,文案是:“橱柜(245美元)+48双鞋子(1440美元)=1685美元”。
除了在促销广告中提醒消费者300美元还可以买很多唱片,我们的另一个实验还证明:将SONY音箱和一个价值300 美元的VCR绑定在一起销售,比单卖700美元的SONY音箱(完全不提醒消费者与Pioneer的300美元价格差还可以买这买那)更有吸引力。经济学家一般主张将省下来的钱交由消费者支配,认为300美元的VCR对于消费者来说显然不是“最大的效用”,300美元现金却可以省下来购买任何其他物品,但我们的实验反驳了这个论点,为企业实施更有效的促销带来了启示。
机会成本策略的两点注意
罗列出“被忽视的机会成本”供消费者考量,可以有效地影响他们最终的购买决策。然而需要记住的是,使用这一策略要谨慎注意两点:
第一,让消费者思考多少机会成本才合适。消费者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你的产品,也就同样有可能会选择更便宜的产品,你需要把握好“度”,将这样的思考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中。我在这里举一个反例供读者参考。我们的研究员在完成实验后,出门就买了3美元的白兰地巧克力,很快狼吞虎咽了下去。我把还没来得及问的问题抛给了他:“这块巧克力值这些钱吗?”他二话不说就开始了实验中对“机会成本”的思考:3美元可以买6块士力架,或一份《体育新闻》,或一杯更好的红酒......或者还可以把钱存起来,积少成多,明年就可以买套更大的房子了。他说他还想起了他的卫星电视每个月要收费 49美元,但他却很少在晚上看电视,如果他每月省下49美元,就可以买好多白兰地巧克力了......千万要注意,这样的思考有可能是没有止境的,到那时候你就什么都卖不出去了。
第二,让消费者思考他们真正重视的机会成本。一个反战网站曾经这样表述伊拉克战争给美国带来的损失(他们估算的总额是3000亿美元):“可以在一年里让每个美国人每天吃9个蒸松蛋糕(Twinkies)”再说一遍?蒸松蛋糕?听到这样的描述,我只能说这场战争可真便宜。同样也是呼吁和平,艾森豪威尔在 1953年的演说(Chance for Peace Speech)中表示:“一架现代重型轰炸机相当于在超过30个城市中分别建设一所现代化的坚固的学校,相当于两座可以供应6万人使用的电力厂,相当于两所设施完备的一流医院,相当于50英里的混凝土公路......”后者所提及的,才是真正为人所重视的“机会成本”,它有极强的心理上的推动作用―即便它不能制止一场战争,推动你的销售还是绰绰有余了。
奢侈品或者价格稍高的品牌可以从中掌握应对策略,以抵御基于机会成本的促销攻势―那就是尽可能地不提起或者轻描淡写机会成本。DeBeers钻石有过一句成功的广告语:“明年再装修厨房也不迟”(Redo the kitchen next year),背景图片是两颗硕大的钻戒。两颗钻戒的机会成本被说成(应该说是误导成)只是推迟一年来装修厨房。这样的说辞确实很有说服力,很多家庭都正在或曾经为装修存钱,看了广告之后,也许有许多人会觉得再从头开始存钱似乎也不难(完全忘了实际并非如此)。再比如很多慈善组织经常说“省下一杯咖啡的钱,你所捐的钱就可以......”这种将机会成本说得无足轻重的方式,也非常适合小额项目的促销。
★ 让坚持成为习惯作文
★ 让自律成为习惯演讲稿
★ 如何让自己成为职场达人
★ 让失败成为过去随笔
★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 让教师成为自主管理者
★ 网站信息销售代理协议书
★ 销售方法:SPIN问答模式是销售的利器
★ 让家长成为幼儿园的主人的
青春的机会成本 篇3
讲讲我个人的经历。我高二就创业了,搞活动,拉赞助,在学校外面租房子开书店,那时满脑子只有“创业”两个字。我在自己搞的活动中,創造了植入赞助的方式。我就算着,一次活动找几家赞助商,一家给5000元,一场活动下来就能赚几万元。想得很美,操作起来却没那么容易。很多商家根本不看好学生做的活动,有些老板看我是学生不容易,给个千八百的赞助,也不求什么回报。
那时,为了拉赞助,我一天到晚在外奔波,骑着车从城东穿到城西。同学们在复习、备考,我就在社会上混,觉得自己活得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那时候,家里人为我操碎了心,我却谁的话都听不进去。果然,最后高考时,我完蛋了。
那是我人生里最晦暗、惨淡的时光,在最不济的时日里,我干过给小孩子做玩具的活,一个玩具15块,一天做4个,卖60块,除去成本,仅够吃饭。后来我开始做微缩水线船,一天可以做一条,一条可以收100块劳务费。有一段时间,我做了100多条船,赚了一两万。
可是我总会想,然后呢?然后我这辈子就准备这样做下去,把这个当成谋生技能和生活门路吗?我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和价值在哪里。
后来,我去了美洲一个小国家读大学。大学4年很清苦,我总想,自己高中时不学无术离经叛道,现在是这辈子最后的机会了,不能再任由自己堕落下去。
大学前3年,无论寒暑冬夏,我都是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寝室。那时候下了课,大家都回寝室了,我就在教室里,把电视机打开,看着国际台的新闻,然后上网、查资料、写作业。那时我才发现,学习一点儿都不难,只要静下心来,就可以学好。
大四那年,祖国海军舰队首次出访美洲,我被使馆推荐登舰给人民解放军做翻译和向导。当我站在码头上,看到岸上国家级的仪仗队在奏乐,船上解放军的军乐团也奏乐回应,那种只有在新闻联播里才能见到的画面,居然就在我眼前,我感觉无比荣耀。当我把自己几年所学、所了解的关于这个国家的一切美好事物与军人们分享的时候,我深刻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魅力。
有些事,是要放到一个长线过程来看的。当今社会更新换代非常快,不学习,不进步,不去掌握新的知识、观念、生活方式,一场技术革命下来,你就成了被淘汰者。
创业是对的,国家年年都有支持年轻人创业的“春晖杯”项目,不过你去了解一下,“春晖杯”组委会都接受和支持什么项目?鼓励不鼓励大二学生的烤鱿鱼项目?
所以,同学,我要劝你一句,该读书的时候就要读书。青春的机会成本一旦丢掉了,最后是捡不起来的。一辈子真的很长,钱有的是时间慢慢挣,但是韶华易逝,宝贵青春只有一次。
(欧映红荐自《37°女人》)
浅谈机会成本的应用 篇4
应用之一:机会成本在微观管理中的应用
机会成本在企业资产处置中的应用
企业要处置一项资产, 其处置价格并不是该项资产的账面价值, 而是该企业放弃该项资产所丧失的效益, 即资产的机会成本。
一、机会成本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间的重组兼并风起云涌,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 买卖双方成交的关键就是成交价格, 即买方关心的是其交易的成本。而这里讲的成本, 不是被兼并企业的账面净资产, 而是出售方愿意出售的价格。那么出售方又是如何定价的呢?他要核算出预出售的企业在报废前的剩余年限内创造价值的累计折现金额, 即其放弃该企业的损失, 这个损失就是企业交易的机会成本。
二、企业投资方案分析比选中的应用
例如, 去年, 我公司要打算新建一个车间, 需要使用公司拥有的一块土地, 在进行投资分析时, 因为公司不必动用资金去购置土地那么该土地的成本应考虑在内吗?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公司不动用这块土地兴建车间, 则公司可以将这块土地移作他用, 并取得一定的收入, 只是由于在这块土地上兴建车间才放弃了这笔收入, 而这笔收入, 代表了公司兴建车间使用土地的机会成本。那么这块土地的机会成本如何确定呢?十年前, 公司购买这块土地花费50万元, 而现在出售这块土地可得收益100万, 那么这块土地的机会成本是100万元而不是50万元。
有时机会成本的确定不是向上例那样直观, 而需要进行具体计算。例如:为了配合建设新车间, 还需要占有公司现有的一栋厂房, 该厂房的折旧已经计提完毕, 账目价值为0, 但仍然可以使用5年, 能够满足新需要, 如果不使用这栋旧厂房, 可以转让出去, 转让收入为25万元, 目前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率为33%, 厂房转让需要交纳所得税 (25-0) ×33%=8.25万元, 厂房转让后的税后净收入为:25-8.25=16.75万元, 这就是项目占有原有厂房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除了在微观管理中广泛应用外, 在宏观管理中也被广泛应用。
应用之二:机会成本在宏观管理中的应用
机会成本在国民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国民经济评价所采用的计算价格, 是能够反映投资项目投入物和产出物真实国民经济费用和效益的影子价格, 即根据机会成本和供求关系确定的价格。影子价格表示假定没有市场价格偏差时的货物和服务的价格, 反映在投资项目的产出上是一种消费者“支付意愿”或“愿付价格”, 影子价格反映在投资项目的投入上是投入资源的机会成本, 即该资源投入到其他国民经济活动中所能带来的国民经济效益。将“机会成本”、“消费者支付意愿”成为确定投入物和产出物经济价值的理论基础, 来测算拟建投资项目要求国民经济整体支付的代价和为国民经济整体提供的效益, 从而分析投资项目的真正国民经济价值。
一、利用机会成本确定影子工资
劳动力作为一种资源, 国民经济评价中“影子工资”来表示这种代价。其计算方法之一就是机会成本法。
劳动力的机会成本是指项目所用的劳动力如果不用于该项目而在其他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最大效益。它与劳动力的技术熟练程度和供求状况有关, 技术熟练程度要求高的, 稀缺的劳动力, 其机会成本高, 反过来就低。劳动力的机会成本是影子工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运用机会成本确定土地国民经济费用
土地是一种特殊的投入物, 一个项目使用了某一块土地, 其他投资项目就不能再使用。我国土地分为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城市土地可以采用市场价格测定影子价格。
农村的土地按照机会成本的方法测定影子价格。投资项目使用农村土地的国民经济费用, 由土地的机会成本和因土地转变用途而发生的新增资源消耗两部分构成。
即:土地的国民经济费用=土地机会成本+新增资源消耗
土地机会成本按照投资项目占有土地而使国家为此损失的该土地的“最好可行替代用途”的净国民经济效益计算。
(1) 属于机会成本性质的国民经济费用, 如, 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 按照机会成本计算方法调整计算;
(2) 属于新增资源消耗的国民经济费用, 按照影子价格调整计算;
(3) 属于转移支付的应予以剔除。
以上是我简单列举的几个实例, 还远没有涵盖全部机会成本的应用。机会成本在日常经济生活中被广泛存在, 掌握了其基本原理和方法, 能够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许多经济问题的能力, 能够使我们透过纷杂的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 从而提高我们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机会成本 篇5
【拼音】jī huì zhǔ yì
【简拼】jhzy
【近义词】投机取巧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利用机会或情况的技巧、策略或实践,特别是很少顾及原则或最后结果
【成语出处】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这种空洞的唯心的政治估量和工作指导,是不是要产生机会主义错误,或者盲动主义错误呢?”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利用机会
【例子】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7章:“双水村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终于采取了机会主义态度,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英文翻译】opportunism
【产生年代】现代
金缕衣与机会成本 篇6
年少时身材挺拔矫健,穿上金缕衣是多么光鲜潇洒啊!这是人间最佳的风景,自己美,也悦他人的眼。如果把金缕衣藏在箱底,极而言之吧,等到老態龙钟了才拿出来穿,多时尚的华服也已陈旧,多挺拔的身姿也已不再。中老年人会喟叹,青春年少稍纵即逝,“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所以有个道理要明白:光阴和时机都是不等人的。杜秋娘诗的后两句就更清楚了,剪来插到花瓶里的,当然应该是盛开的花。若以现代人更广阔、多角度的审视、品味与思考,这首旧诗包含了把握时机,正确抉择的智慧。
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机会成本”,简单的解释是:为选择付出的成本。打个比方吧,如果你在去图书馆背诵英语还是去电影院看电影享受快乐之间进行选择,那么去图书馆背诵英语的机会成本就是去电影院欣赏电影;而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机会成本则是去图书馆背诵英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一段光阴的度过都存在多种可能性,选择得当常常会是一种智慧。
生活常常是五光十色的。“跟着感觉走”并非一定不对,但在很多情况下,则肯定不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天都可能面对许多的选择,收入有限,买这个或买那个,货币就是选票。而很多的选择都可以进行量化和性质上的比较。
杜秋娘年纪不大,却有豁达明朗的心胸。有个法国老头儿叫葛朗台,到死也没明白这个道理。
(据《今晚报》余 安/文)
军费结构优化的机会成本分析 篇7
1 战斗力生成中的机会成本分析
所谓战斗力, 是指军队的实际作战能力, 通常由人、武器装备、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方式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战斗力生成中的机会成本是指改变现有军力配置中形成的军费结构所能产生的战斗力的多少, 也就是军费结构的优化选择问题。战斗力生成是军费结构优化的准则和目标, 军费结构优化的水平影响并制约战斗力生成的效用和水平, 而战斗力生成中的机会成本又是判断我军现阶段军费投量、投向绩效的重要依据。因此, 在战斗力各个子系统达到边际战斗力生成相同时的总战斗力最大化的最优配置时, 也要考虑在这一实现过程中机会成本的变化情况, 也就是如何有效地运用机会成本原理实现军事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只有将军费结构优化中的机会成本考虑在内, 才能全面地调控军费开支的成本效益, 在实现战斗力最大化的过程中达到机会成本最小化的目标,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军费结构优化。
1.1 国防投资中的机会成本
国防投资的机会成本是指进行国防投资时所放弃的用于民用投资所获得的收入。如以时间为主线, 国防投资的机会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防投资对现时经济发展的制约, 形成机会成本。国防投资所占用的稀缺资源, 对现时经济建设的影响最为明显。由于经济建设中可供使用的各种资源相对减少, 社会生产受到一定制约, 从而影响了生产。这直接体现在国民生产总值下降, 市场上可供消费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减少, 社会生产、人们生活受到影响。 (2) 国防投资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 形成机会成本。国防投资不仅会占用现阶段经济建设的生产资源, 影响现阶段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消费, 形成国防投资的机会成本, 而且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也会有所体现。 (3) 转轨成本: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的转换需要支付一定费用。将经济资源由经济建设领域转到国防建设中去, 或者相反, 把经济资源重新投入经济领域, 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
1.2 军事人力资源配置中的机会成本
人力资源机会成本将其划分为两部分:经济收入机会成本和个人价值增加机会成本。认为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的数量都是有限的, 人力资源同自然资源一样是稀缺性资源, 人力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一定时期内劳动力市场上具有某一特性的人才供给数量绝对不足。既然, 人力资源是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是稀缺性资源, 那么就必须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研究人力资源在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的分配问题, 即人力资源的机会成本。深入到国防领域, 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 就形成了军事人力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问题。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引入了军人职业机会成本补偿问题的研究, 并为基于机会成本分析的军费结构优化问题开启新的研究方向。
1.3 协调国防与经济建设中的机会成本
研究军费结构优化问题的假设条件是:国家作为理性“经济人”, 在既定安全产出水平下, 寻求国防费数量最小,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对偶原理, 成本最小化也即是产出最大化, 具体分析时以国防费的国防安全产出与其放弃的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进行比较。针对协调国防与经济建设发展的问题, 引入了军费机会成本来加以分析, 即政府在进行开支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的过程中所放弃的民用经济部门的收入, 或者说将军费投入民用经济部门所能获得的收入。明确了在军事经济资源稀缺的前提下, 必然要优化军费结构, 合理确定军费的投向、投量, 把稀缺的军事经济资源配置到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要素上去。
2 基于机会成本优化军费结构的对策分析
利用机会成本评估我军现阶段军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并分析优化改进的方案, 可以对分配在各部门的军费在追求最大化战斗力生成的同时, 考虑其投入到其他部门或项目中可能的收益水平, 从而为制定正确的军费分配决策提供依据。
2.1 协调国防与经济发展关系以降低军费挤占民用的总机会成本
增加军费开支主要引起三个方面的经济问题:一是是否存在从民用到军用的最优转移方式, 使得这种转移对民用经济的干扰最小;二是在一定的方式下, 这种转移对当前的经济状况和未来的经济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三是从长远来看, 本国经济能否支撑军费开支的持续增长。这三个问题又总是与军费机会成本相关。研究军费机会成本显然有助于提高军费的社会综合使用效益。此外, 军费开支的各个部分对国民经济有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具有军民通用性的科研费、教育训练费以及基本建设费可直接或间接为民用经济产生利益。因此, 在既定的条件下, 我们就可以寻求最佳方案, 在军费分配中增加这些项目的费用, 进一步优化军内部结构, 以降低军费总机会成本, 减少军费开支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 以充分发挥军费开支的社会综合使用效益。
2.2 调整优化国防投资结构, 加强管理, 提高军费支出效益
首先, 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防经济发展战略。为了降低国防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 应该尽可能地少占用稀缺的经济资源, 控制国防投资规模。在制定国防经济发展规划、计划时, 要经过充分论证, 使得国防经济的建设项目确实是发展国防所必须的, 切忌盲目攀比, 争项目、争资金。对于那些可有可无的建设项目要尽量削减投资, 使得国防建设真正为增强国防力、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其次, 加大国防建设中的科学技术含量, 尤其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调整国防经济结构, 对那些军事专用性不是很强的领域, 可以采取军地共建, 或者是完全交由地方建设的方式。比如在国防教育领域, 对军地通用人才的培养, 完全可以委托地方院校代为培养, 适合这种发展模式的还有国防科研活动等。
2.3 利用军兵种间机会成本优势地位的更替变化实现军费结构优化
军费投入规模越大, 该项目投资的边际效率就会递减, 相应的边际机会成本就会增加, 而某些战斗力配置的薄弱环节, 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通过装备的更新就会导致分项战斗力的边际机会成本降低, 从而带来各军兵种战斗力联合配置水平的提高, 或者导致战斗力配置层次更加完善。通过优化军费结构, 使各军种边际机会成本达到相同时, 此时战斗力生成水平最高。军费结构优化的目标就是战斗力生成收益最大化, 在军兵种之间, 陆军、海军、空军与二炮, 谁的边际机会成本最小, 军费增加投入就向那里倾斜。而军费投入边际机会成本高的单位, 甚至需要压缩经费投入规模, 降低经费保障水平。军费结构优化要立足于信息化军队建设的需要与信息化战场战斗力配置, 较当前国内外军队发展的趋势, 海、空军信息化发展水平较快, 配套的武器装备技术含量高, 且作战方式更适合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作战需要, 因此应将军费配置重点向技术军种、作战部队、重点部队倾斜。
2.4 重视对军人职业机会成本补偿的要求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对于合理配置军事人力资源有重要的启发、指导作用。补偿军人职业机会成本, 实质上就是理顺两个关系:军队与地方的关系;军队内部关系。军队与地方的关系来说, 补偿的基本原则和标准是:使军人的报酬等于其特殊的机会成本。由于军队内部关系形成的机会成本原因主要是地域条件、工作性质和环境、知识和技能的差别。补偿的基本原则是要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 重点依据地域条件、工作性质以及学历层次三个方面给予补偿。机会成本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对我军优化军费结构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 因此, 要实现军事人力的合理配置, 实现军事效益最大化, 就必须将机会成本原理作为军费结构优化配置的依据和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库桂生.军费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9.
[2]黄瑞新.国防财政论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9.
[3]黄瑞新.创新的军事财政理论[M].武汉:海潮出版社, 2004.
[4]万东铖.经济增长与国防费规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
[5]吴少华.国防投资论[M].福州:海风出版社, 2001.
从机会成本谈高校学生旷课现象 篇8
本文希望放弃道德的说教, 从大学生本身的理性思考出发, 运用经济学机会成本分析大学生上课与旷课的选择机制。
一、上课的机会成本
经济学意义上的机会成本的定义:某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得到它所必须放弃的所有东西。很容易理解, 成本是因为有选择而引起的。没有选择无所谓放弃, 也就没有成本。若一位同学, 除了上课找不到任何可以做的事情, 那么他上课的机会成本为零。但很多学生并不如此, 除了上课, 有时他们面对其他选择。那么更准确的说, 成本是多项选择中不可避免的最高代价。
在计算一个学生的上课成本时, 传统分析往往夸大其成本, 比如已经交过的学费, 这属于沉没成本, 在做出决策时, 并不是理性人所应考虑的, 成本永远只能向前看。当我们在作出是否上大学的决策时, 我们会考虑上大学的成本与收益, 此时, 大学的学费是此项决策要考虑的成本, 但当已经进入大学校园里, 学费不再是作出决策时要考虑的成本, 如考虑是否上大学时, 我们不再考虑中学时的费用一样。每天生活必须支出的费用, 也不是我们要考虑的成本内容, 因为没有选择, 不能说不上课就可以不吃饭, 不喝水, 没有选择也就没有成本。
对于学生来说, 上课需要考虑的机会成本有哪些呢?这要看每位同学面临的选择。对于每位学生来说, 面临的选择不同, 个人心理感受不同, 机会成本千差万别, 做出的决策也就不一样。当上课的机会成本超过临界值——上课的收益时, 那么学生就会放弃上课, 去做其他事情。
二、上课的收益
上课直接获得的收益就是从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一位老师, 按照大纲要求, 将知识点清楚表达出来, 逻辑清晰, 学生听得明白, 这是学生从课堂里获取的正常期望收益;若是一位老师, 不光知识点讲得清楚, 易懂, 还比较幽默, 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获取轻松快乐, 那么增加了这堂课的价值 (收益) , 这位老师的课就很少有人不来;相反, 一些老师上课要讲什么自己不清楚, 还经常板着脸, 经常责备学生, 那么只要有一点其他事, 学生就会选择做其他的事, 而不是来上课, 因为此时来上课并无收益, 反而带来感觉上的痛苦, 也就是经济学所讲的负效用, 如果有其他选择, 为什么还要来上课呢?
除了知识上的收益, 同学之间的交流,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带来的感受也非常重要。很多学生都表示喜欢那种能与他们做朋友的老师, 与学生能成为朋友的老师的课通常出勤率较高。与喜欢的老师交流能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 除了上课获取知识, 与老师交流又获取了价值。
分析成本与收益时, 我们发现, 很多选项难以货币化, 这样会给人一种不够科学的印象。其实很容易处理, 就是如果让你做这件事, 给你多少钱你愿意做, 或者你愿意付多少钱。真正的问题是, 同样的事情, 每个人的个人感受不同, 很难一般化。比如, 一个很受大多数学生欢迎的老师, 就是有几个同学讨厌他, 可能这位老师说了一句让这些同学很讨厌的话, 从此这位老师的课这些学生就不再喜欢。还有就是课堂上的知识, 到底如何货币化对于未出校门的学生来说, 甚至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很大的难题, 知识给我们带来的收益要在比较长的时间里才能显现出来, 并不能在当时就看到收益。对于处于大学时代的学生来讲, 很难获取正确的信息来对这种长期的收益进行衡量, 这就很容易在当时做出错误的决策, 关于信息对正确决策的影响, 第四部分再进行分析。
总之, 学生上课还是旷课, 只是根据当时所获取的信息, 来对成本与收益进行衡量, 这种衡量有时正确, 有时大错特错。我们只能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分析, 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 以及为什么事后又会后悔。
三、对几种旷课现象的解释
1、早上一二节旷课现象为什么比较严重
前面提到, 很多学生除了上课, 没有其他选择, 晚上睡得很好, 不需要再睡懒觉, 可以早早起来吃早餐, 按时上课。而有些同学则不一样, 晚上可能与同学开“卧谈会”, 聊得很晚才睡, 早上起来就很困难, 此时睡觉所获得的满足感非常之大, 而就算是去教室, 可能也因为精神不振, 仍然爬在桌上呼呼大睡。此学生虽然已经来到教室, 但仍属旷课, 这是隐性旷课。而现在通过网络, 获得各种娱乐活动之便利, 很容易导致学生晚睡, 这就使得早上一二节课旷课比其他时间更容易发生。学校可能需要通过建立严格的作息制度, 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减少其上课的机会成本。
2、成绩差的旷课为什么比较普遍
我们也发现成绩好的同学往往不容易旷课, 成绩排名靠后的比较容易选择旷课。成绩差并不是其旷课的结果, 而是其原因。而成绩差本身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对这科根本不感兴趣, 所以作为老师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比教给本学科知识更有意义。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 更容易得到老师的青睐, 获得认同感, 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这份认同感, 这份认同感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满足, 增加上课的价值 (收益) 。同时, 成绩好, 他们获得奖学金的可能性大, 若是放弃上课, 失去老师给的平时分, 那么不菲的奖学金可能就会打水漂了, 奖学金是认真上课增加的价值 (收益) , 成绩好获得可能性大, 所以成绩好的学生不太可能旷课。而成绩差的同学则无所谓, 奖学金与其无缘, 与老师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也较小, 甚至, 对于课堂上老师讲得根本不感兴趣, 没听进去多少, 上课获得的收益比成绩好的同学要少得多。所以成绩差更容易旷课。那么在这里老师的作用可能就比较大, 对成绩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 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益, 会减少其旷课的可能性, 再怎么说, 上课能够听懂更多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这也是一种收益。
3、性格外向的旷课为什么比较常见
有些学生可能成绩不差, 也不是太好, 但老师经常发现, 其中性格比较活泼、外向的学生更容易旷课。比如这些学生会参加学校的一些社团组织, 组织工作会占用他们上课的时间, 外向的学生更容易从这些社团的一些事务中获得满足感, 增加上课的机会成本。外向的学生人缘好, 各种朋友也比较多, 与朋友聚会的可能性大, 这也增加其上课的机会成本。外向性格的人更可能获得兼职的机会, 更可能自己在大学时就进行创业, 有可能会有非常不错的货币收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性格外向的同学旷课比较常见。
四、信息对选择结果的影响
那么, 基于理性人假设条件下的学生选择的结果是正确的吗?所有正确的决策都来自于正确的信息。学生选择上课还是旷课, 这个决策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 取决于其作出决策所需信息的正确性。作为教师从来不鼓励学生旷课, 但毕竟现在没有人会批评比尔·盖茨在大三时就选择离开哈佛去创办自己的公司。如果一个人正确掌握了自己所作决策需要的信息, 那么结果就可能是正确的。但对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来说, 他们并不能正确获取自己作决策所需的信息, 道听途说之后, 就随便作出决策, 那么, 这种决策十有八九是不正确的。
而对于学生本身来讲, 要在此时获取所有决策所取信息是困难的。人们在学生时代并不知道自己所学知识到底在将来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大多数学校的教学使得学生更加的迷茫。而很多人在毕业后才发现, 自己当年在学校没有好好利用时间学习是多么错误的决策。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们获取正确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 也能更合理的利用所得信息。而当他们能有机会再次进入学校学习时, 他们也会更加的认真, 即使这时手头有很重要的工作, 很重要的约会, 因为这时, 他们更能明白, 学习这些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这时他们掌握了更为正确的信息。而像比尔·盖茨那样能在大三获取信息正确作出决策的少之又少。
五、结论与建议
学生是否选择上课, 取决于其对上课的成本与收益的权衡。结果是否正确, 则取决于其获取的信息是否正确。而大多数时候, 旷课的人们在大学时代低估了学习带给他们的收益, 因为高等教育的收益是长期的, 不可能在当时就能体现, 相对则高估了成本。
由于所处位置, 高校学生天然不可能在当时获取作出正确决策所需的全部信息, 像比尔·盖茨这样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标的人少之又少, 因为他即使是提高离开学校, 他并没有从学校少获得任何东西。那么, 面对这种情况, 作为校方, 严格的规章制度必不可少, 通过合理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减少其上课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 增加学生上课的快乐体验,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找到学习的兴趣。一旦找到兴趣, 学习将会给其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每个人更多选择的机会, 高校学生也不例外。在经济学理性人假定条件下, 意味着高校学生必须对每节课所得的收益, 与每节课所放弃的收益 (机会成本) 之间做一个衡量, 然后做出决策。在理性人权衡收益与成本的分析框架下, 正确分析高校学生的逃课现象, 给每位教育工作者以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选择,机会成本,逃课
参考文献
[1]曼昆, 著.经济学原理 (第5版) [M].梁小民, 梁砾,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袁伦渠, 主编.劳动经济学 (第三版) [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论机会成本理念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篇9
一、机会成本理念的塑造
在理论上, 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选择后失去另一个机会的最大损失, 机会成本变化性较大。机会成本与企业收益呈反比, 即机会成本越小, 公司收益越好。作出选择时, 应该要选择最高价值的项目, 而放弃选择机会成本最高的项目, 即失去越少越明智。机会成本通常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部分。前者指使用他人资源, 付给资源所有者的货币代价的那部分机会成本。后者指因为使用自有资源而放弃其他可能性而得到的最大收益的代价。如在筹资中, 机会成本运用首先集中体现融资工具的运用上, 此时为最大集资, 可大量运用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是一种混合证券投资工具, 风险投资者可以利用它有效地控制投资风险并获得较高的收益, 即通过债券的优先求偿权可以保证其投资的回收, 或以企业的良好成长性引导投资者行权从而由债权人变成股东。具有典型财务激励意义的筹资方式, 如, 普通优先股, 参与优先股等也是其特殊的利益保障合约条款使其成为确保股东利益和增加股票自身吸引力的重要融资工具。以下从几个方面论述机会成本的分析思路。
1. 对职业经理人的选任。
现代企业对职业经理人的选择是通过各种股权计划和物质奖励方法, 使经理人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合拢, 站在一个阵营里。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大局利益和经理人利益良好的结合, 以利于提高公司管理的效率, 完成各项工作。
2. 选择客户和合作伙伴的方法。
企业的价值链由供应商和客人组成, 在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 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都在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因此不仅要通过市场交易行为和交易合约来建立和维持正常的业务关系, 更要通过价值成本的理论分析来科学安排, 优化各资源要素的配置优化与其之间的经营关系, 在业务进行中密切协作。
3. 科学管理企业员工。
机会成本的理念要求我们引入激励机制, 暂时的物质或精神激励为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奠定基础。在一定激励措施下, 企业员工和各部门的业务工作才可以实现从互相推委、拈轻怕重向积极主动完成业务计划的态度转变。
4. 处理好和债权人、债务人的关系。
在企业发展中, 公司和债权人、债务人的关系是基于之间的信用关系产生的, 对公司流动资本产生极大影响。机会成本的理念此时也体现出投资风险报酬性的特征。资金富裕时可以暂时借出部分资金, 收取一定收益;资金匮乏时, 灵活想外举债, 时间不宜太长。这样就需要妥善处理好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角色地位问题。
二、机会成本对企业风险的规避
1. 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
企业应该设置高效率的财务管理机构, 严格财务管理制度。配备高素质会计人员,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忧患意识和专业素质。财务风险广泛存在于管理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个地方出错都可能会给企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加强财务管理是重中之中。
企业可以强强联合, 多元化经营以降低和分散财务风险。正所谓“众人拾材火焰高”如果投资项目真是风险较大的话, 完全可以与其他企业合作,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 变化大。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 应综合分析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管理风险, 在保证财务收支平衡的的前提下, 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 “同时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 以回避财务风险。”
2. 对企业营销风险的防范
进行营销可行性分析, 公司应对对营销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前景及可能收益, 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控制。机会成本的理念要求我们保证决策会让企业以最小损失赢得最大利益。企业营销风险的规避, 是建立在企业营销风险的准确认识基础之上的。科学的营销销战略战术可以减少企业的资金风险, 降低机会成本。具体来说通过对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的具体实证分析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因素和内部的经营状况, 进行综合评估, 得出科学的营销结论, 实施有效地营销管理。使企业成功避免风险。
3. 对企业投资风险的运筹
保重投资方向的正确性。投资前一定要注意投资方向, 选择最优项目, 结合商业规模和市场需求, 有的企业往往经营种类繁多, 重点不明, 力量分散, 过于盲目, 这实际上加剧了企业的风险。所以说尽量避免盲目投资, 将分散风险和良性发展结合起来是上策。
注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是最具竞争了的因素, 不断创新改造在技术上赢得优势, 占领市场。现代企业的投资风险越来越高, 没有杀手锏肯定是不行的, 竞争性战略需要企业的产品服务竞争了, 不仅要搞高科技, 而且更应该跟上时代, 不断的出新。
合理配置企业人才资源。“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技术含量人才是一种最具价值的资源, ”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有时发挥着比货币资本更重要的作用, 是一种特殊的货币财富。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使员工养成良好职业素养, 提高专业技能, 最大调动其积极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 经济活动复杂化, 会计已不仅是受决策影响的数据的收集和计算, 而是通过计量和计算深入到企业的决策活动中。影响决策 (选择) 的机会成本在企业发展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机会成本理念的缘起、作用的研究对于搞活企业经济, 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机会成本,投资,管理,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四清:《财务决策中的机会成本分析》会计之友, 2006年12期
[2]王桂强:《赊购企业商业信用成本的优化选择:机会成本分析的一个实际应用》商业研究, 2005年18期
机会成本在特殊订货决策中的应用 篇10
特殊订货是指顾客提出的订货价格低于产品的单位完全成本 (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构成)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 产品单位销售价格应该高于企业生产和销售该厂品的完全成本, 这样企业才能有利可图, 才能有发展的空间。在做出特殊订货决策过程中, 经常需要考虑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 从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取一种最优方案, 就必须放弃其他一些次优方案, 则被放弃的方案可能得到的利益即为所选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尽管机会成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成本, 既不构成企业的实际支出, 也不记入会计账簿, 但在短期经营决策时却是一个需要必须认真考虑的因素, 否则就有可能使决策失误。对于特殊订货是否接受, 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要视具体情况来定。
二、机会成本在特殊订货决策中的应用
(一) 接受特殊订货不影响正常订货, 且不增加专属成本
如果剩余生产能力无法转移, 接受特殊订货不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任务, 还可以利用剩余的生产能力生产追加的特殊订货, 且不需要追加专属固定成本, 则相关成本就是变动成本 (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构成) 。只要特殊订货的定价大于该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 即特殊订货能够创造贡献毛益, 就可以接受特殊订货。接受订货条件为:特殊订货价格>单位变动成本, 即贡献毛益>0。
(二) 接受特殊订货不影响正常订货, 但需要增加专属成本
如果剩余生产能力无法转移, 接受特殊订货不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任务, 但顾客对特殊订货有些特殊要求, 需要增加专属成本。企业如果接受特殊订货另外需要购置专用设备, 且该专用设备没有其他用途, 购置专用设备的成本就构成了专属成本。如果利用剩余生产能力生产追加的特殊订货, 相关成本就是变动成本和专属成本。接受订货条件为:特殊订货的贡献毛益总额>专属成本。
以上两种情况是假设接受特殊订货不影响正常订货, 但在进行特殊订货决策时, 应注意接受特殊订货是否影响正常销售, 不能影响企业原来产品的正常销售, 要处理好原先订货的顾客关系。
(三) 接受特殊订货影响正常订货, 且需要增加专属成本
如果剩余生产能力无法转移, 接受特殊订货会减少原来正常订货的产量且需要增加专属成本, 这时所减少的正常订货产品创造的贡献毛益总额就会丧失, 即构成了接受特殊订货的机会成本。这时如果利用剩余生产能力生产追加的特殊订货, 相关成本就是变动成本、专属成本和机会成本。接受订货条件为:特殊订货的贡献毛益总额>专属成本+机会成本。但是机会成本如何计算, 以下举例说明机会成本的几种计算方法。
假定紫江公司原来制造甲产品, 年生产能力为10000件, 目前每年有20%的剩余生产能力未被利用。甲产品销售单价为50元/件, 其实际平均单位成本27元, 其中:直接材料5元, 直接人工6元, 变动制造费用6元, 固定制造费用10元。现有某客户要求该公司为他们制造甲产品1000件, 但客户只愿出价20元/件。假设接受这项特殊订货, 将使企业正常销量减少50件, 且需要增加140元的专属成本, 问是否接受订货?
从表面来看, 由于出价20元低于企业的单位成本水平27元, 似乎不应该接受这项订货, 否则也会遭受损失。但对于该项特殊订货究竟应否接受, 可以运用差量分析法进行分析, 通过比较差量收入、差量成本及差量利润来进行决策。一是该特殊订货满足前提条件, 订货数量在剩余生产能力范围内。紫江公司剩余生产能力为2000件 (10000×20%=2000) , 而特殊订货的数量为1000件, 在剩余生产能力范围内。二是甲产品的单位完全成本为27元, 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构成。但接受特殊订货由于在剩余生产能力范围内, 不会增加固定制造费用。所以固定制造费用属于无关成本。但变动成本属于相关成本, 生产量增加变动成本也会增加, 单位变动成本为17元, 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构成。接受该项特殊订货, 会使正常销量减少50件, 带来机会成本, 且会增加专属成本140元, 这说明相关成本由变动成本、专属成本和机会成本构成。三是在进行差量分析时, 机会成本的计算存在多种方法。
(1) 机会成本为减少的正常销量产生的贡献毛益。如表1所示, 如果接受1000件特殊订货, 单价20元, 则取得的收入为20000元。生产1000件甲产品的相关成本情况如下:变动成本为17000元;专属成本为140元;机会成本就是减少的正常销量50件所带来的贡献毛益, 也就是说原来的50件产品, 售价为50元/件, 变动成本为17元, 可以盈利1650元 (50×50-50×17) =1650) 。但如果接受特殊订货, 这1650元的盈利就会丧失, 因此构成了接受特殊订货的机会成本。通过分析差量损益为1210元>0, 应该接受。
(2) 机会成本为减少正常销量的销售收入。如表2所示, 如果接受1000件特殊订货, 单价20元, 则取得的收入为20000元。相关成本情况如下:变动成本为16150元。由于接受特殊订货1000件会使正常销量减少50件, 则产量只需增加950件, 变动成本就为16150元 (17×950) ;专属成本为140元;机会成本就是减少的正常销量50件所带来的销售收入2500元。由于这50件产品的变动成本已经在变动成本中扣除, 也就意味着不需要再生产, 所以机会成本就只需要考虑销售收入即可。如果接受特殊订货, 这2500元的销售收入便会丧失, 因此构成了接受特殊订货的机会成本。通过分析差量损益为1210元>0, 应该接受。
(3) 最优方案不考虑机会成本, 转作次优方案的收益。如表3所示, 如果接受特殊订货, 则共销售8950件产品, 其中:7950件按单价50元销售, 1000件按单价20元销售, 而相关成本为8950件甲产品的变动成本和140元的专属成本。如果拒绝接受特殊订货, 销售量为原正常销量8000件, 其销售单价为50元, 单位变动成本为17元, 不需增加专属成本。接受特殊订货不再考虑机会成本, 但却考虑拒绝特殊订货的收益。通过分析差量损益为1210元>0, 应该接受。
总而言之, 机会成本即可以作为最优方案的相关成本, 也可以作为次优方案的收益, 但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同时既作为成本又作为收入, 只能两者择其一。但无论机会成本采用哪种方法计算, 只要计算方法得当, 都不会影响最终的决策结果。
参考文献
“考研热”的机会成本分析 篇11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Spence模型;劳动力市场;机会成本
0.引言
从经济学的角度,教育被看成一种投资。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而今对这个问题的大量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社会学、教育学的角度。但考研热这一现象归根到底应该是一个经济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近年来的国内相关理论情况如下: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叶建亮及其导师金祥荣教授共同发表了一篇题为《教育信号可寻租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甄别—兼对“文凭热”和“文凭高消费”的一种解释》,即从大多数人可以通过寻租的投入获得特定的教育水平是,会造成教育信号的扭曲,结果导致教育水平对应的求职者能力水平会不断“缩水”,进而引发雇主对求职者受教育水平要求不断提高,结果导致分离均衡时的教育水平不断上升。[5]而经典的信号发送模型(Spence模型)是在不考虑信号本身是否存在扭曲的情况下讨论劳动力市场的分离均衡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熊倪娟、赵东辉及其导师施祖麟发表了一篇题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与社会人的流动渠道—对“考研热”的经济学与社会学分析》,此文引用中华英才网的薪资调查数据,运用成本—收益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明瑟收益率等多个指标,衡量继续接受硕士教育相对于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比较优势。[4]北京理工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骆珣、杨樨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经济学解读》,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受教育程度成为个人能力信号的原因,按照斯彭斯对信号的定义出发,解释了雇主选择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雇员能力的信号的原因;第二部分—基于能力信号的雇主与雇员收益博弈模型,给出一系列假定,得出雇员的最优战略依赖于雇主的战略;第三部分—发送能力信号的成本效应,得出若攻读学历职位获得优越的工作不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是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和社会福利损失。[6]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许佳君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范式解读“考研热”》,文章主要从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系统行动的内部分析”的个体主义方法,建构起社会学的一种解释范式,得出不管是从自身、拥有的资源、利益(目标)、社会规范取向的角度,考研都都是一种理性选择。[3]
关于劳动力市场的信号发送和信号甄别模型,Spence思路十分直观:具有不同生产能力的人获得教育的成本是不同的,高能力的人获得相同教育水平的成本要低于低能力的人。雇主不能直接识别求职者的能力,但利用其获得的教育水平来识别。只要制定一个合理的按照受教育程度支付的薪水差,就会自动促使高产出能力的人去获得一个教育水平以显示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一个高的薪水,而低能力的人只能接受一个低教育而获得一个低薪水。[1]
本文主要是围绕目前国内出现的“考研热”的现象,利用Spence的模型来说明能力高的人和能力低的人在本科毕业时关于考研和就业怎样选择才是自身最优的选择的问题展开讨论的。
1.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劳动力选择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这种教育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教育增加了个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作为结果,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得以提高。第二,完成一定的学业本身也表明个人具有相应的能力,如相当的智力水平或学习能力,此时,教育更像是反映个人能力的一种信号。[8]
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门槛的降低,当硕士学位越来越容易获得是,硕士生不在像以前那样吃香,用人单位也开始怀疑某些硕士的水平来。此时,受教育程度这一信号之所以能够起到区分不同能力的作用,关键的原因是高能力者能更轻松的获得文凭,也就是获得文凭的成本低。
s表示求职者接受的教育程度,劳动力个人承担接受教育的全部成本。企业根据受教育程度来推测求职者的能力(生产效率)并提供相应的工资?棕,工资被视作受教育程度的函数:
?棕=?棕(s) (2.1)
这里的假定涉及两个决策主体。首先是个人,他选择受教育程度,其次是企业,企业决定工资方案。此时,需要找出这个劳动力市场上的信号发送的可能均衡,该均衡要求给定对方策略的情况下,双方的策略都是最优的。
假定1: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高能力本科毕业生给企业创造3.5单位的价值,占本科毕业生的比例为p;低能力本科毕业生给企业创造2单位价值,占本科生毕业生的比例为1-p。
假定2:本科毕业生的受硕士教育的成本由本人承担。这一成本包括物质成本,如机会成本,还有可能包括非物质成本,如学习本身可能带来的一种精神上的负担。假定低能力本科毕业生与高能力本科毕业生获得硕士学位的成本分别为:
cL=s (2.2)
cH=0.6s (2.3)
两类劳动力的效用分别如以下两式所示,都取决去工资和受教育成本:
uL=?棕-s (2.4)
uH=?棕-0.6s (2.5)
很明显,给定一个受教育程度(大于零)与工资的组合,即给定s,?棕,高能力的劳动力获得的效用必定大于低能力劳动力。
接下来我们考虑本科毕业生通过接受硕士教育而发送信号,使企业认为自己是高能力,从而得到较高的工资的情形。这就涉及到Spence的信号发送模型中的混同均衡的问题。
混同均衡是指在均衡状态下,不同类型的代理人所选择的可被观察到的指标的最优水平是相同的,因而委托人不能通过该指标来区分不同类型的代理人。在这里,混同均衡是指无论能力高低本科毕业生选择硕士教育的一种均衡状态。此时企业难以凭借硕士文凭来区分两类劳动力,只能按硕士生的平均生产效率提供工资。即:
?棕=3.5p+2(1-p)=1.5p+2 (2.6)
这里,?棕也代表了硕士毕业生的平均能力。此时低能力的本科毕业生则更愿意选择接受硕士教育便能够占到高能力劳动力的光,获得平均工资。
显然,当p较大,即硕士毕业生中高能力的人占的比例较大时,?棕也较大,反之,则相反。图2-1,分别给出了p较大和较小时的两种情况。
高能力和低能力劳动力获得的效用分别为:
uL=1.5P-s+2 (2.7)
uH=1.5p-0.6s+2 (2.8)
(a)p较大 (b)p较小
图2.1 不同高能力劳动力比例下的效用分析
当0.6s<1.5p+2
2.对模型的讨论
从2000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实行高校扩招,整个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更是空前扩大。招生人数从2005年的32.5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46.5万人。“考研热”成为近几年来教育市场的显著特征。表1为近几年研究生招生情况。
表1 近年研究生招生情况 万人
(资料来源于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
很多同学考研的主要原因是看到一般对于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研究生的待遇一般会好于本科生。虽然研究生刚毕业的待遇很可能并不会好于工作了三年的本科生,但再等三年,也许就会拉开差距。但是就像模型一开始所假定,教育是不能提高个人能力的,它只是一个信号作用。收入水平最终只会由能力的大小来决定。所以很多本科毕业生在选择工作还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应该好好考虑:选择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成本是否会从获得研究生文凭中得到全部补偿?
读研是一种投资,三年中我们最基本的投资是时间。读研的机会成本大致可以列举以下几项:
一、就业机会。读研的三年中,别人都在不停地创造财富,而且也在不断填补着社会的就业岗位。三年中,工作的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而读研过程做的课程研究与实践是不能同工作经验同日而语的。而且研究生刚毕业的待遇很可能并不好于工作了三年的本科生。
二、就业范围缩小。读研究生,知识更集中到某个专业领域,就业面窄。从整个角度来说,本科生“可塑性”强的优势便成为读研的又一个大的机会成本。
三、年龄的增加也是一个机会成本,大部分读研毕业后将更快面临婚姻与家庭的种种问题,用人单位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考虑,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尽管现在对大龄青年的态度还算宽容,但也毕竟是一种压力和现象。
读研是一种投资,在投入时间的过程中可能会错过很多发展机会,也可能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提供很多本科生所难以得到的机会。机会的损失与机会性的收益同时存在,关键是判断两者几率的大小:对于能力高的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明显硕士毕业生的机会性收益将很大;对于能力高的本科毕业生和能力低的硕士毕业生,硕士毕业生的机会性收益不见得大。此时相对于能力低的硕士生而言,读研的成本只会变成沉没成本。
就业市场上的严重的供过于求的矛盾也是很多本科生选择读研的原因。促使很多职位需求不断趋向高学历,许多事实上只需一般本科生就能胜任的工作,在招聘时大都要求硕士毕业生,“文凭高消费”越来越明显。这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教育均衡水平长期保持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数值上,因为很少有人为日后的高新而不是学术目的去攻读博士学位。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
[3]许佳君,张华.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范式解读“考研热”[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1):41-43.
[4]熊倪娟,赵东辉,施祖麟.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与社会人的流动渠道—对“考研热”的经济学与社会学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2):47-54.
[5]叶建亮,金祥荣.教育可寻租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甄别[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7,6(12):32-49.
[6]骆珣,杨樨.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经济学解读[J].商业时代,2006,(11):8-9.
[7]乌家培,谢康,肖静华.信息经济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8]陈钊.信息与激励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4.
[9]李锋亮,陈晓宇.保留工资与工作找寻结果: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4):57-64.
[10]贺亚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博弈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版),2005,7(6):67-69.
[11]张蕾.运用信号传递理论分析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2:27-28.
[12]帅之鹰.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6.
[13]周琴.人力资源招聘中信息不对称的经济效应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7,11.
[14]贺尊.高等教育文凭信号的经济学解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4:16-20.
机会成本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篇12
一、机会成本的内涵
正确理解机会成本概念的基本内涵, 不仅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理清财务决策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定程度上还提升了企业货币资金的利用率, 有效保证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执行。从价值评估的角度来看, 机会成本的基本内涵主要有:
第一, 在具体的决断形成之前, 关于机会成本的讨论是不具备任何意义的。这一阶段内任何一种方案的选择并不能说明实际的情况, 也不能代表是某一市场机会的丧失。因此, 只有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实际形成的一种既定决策才有可能面对机会成本的选择问题。
第二, 与会计成本不同的是, 机会成本是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一种假计成本。它实际代表的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种潜在收益机会的丢失, 然而这种丢失仅仅存在于经营者的主观意念中, 并非真实存在, 因此称之为假计成本, 且它是不能被记录在相关文件当中的。
第三, 机会成本的实施前提还需要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机会资源。在这样的基础上, 同一种经济资源就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用途, 这样的讨论和分析才会从根本上促进管理资源的优化, 在合理选择的基础上获得最佳机会成本的抉择。
第四, 机会成本存在的可能性就决定了在它的影响下所作出的相关财务决策必须是从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出发, 符合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是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在脱离现实的情况下关于机会成本的探讨是没有任何存在价值的。
第五, 在机会成本的影响下所制定的方案和策略并非是最好的, 它也会存在一些成本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受制于一贯思维和认知水平的影响, 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财务资源的配置最优化, 而放弃最大经济利益的机会成本。此外, 在方案结束讨论后还可以妥善考虑机会成本的潜在影响因素。
二、机会成本使用的前提条件
(一) 经济资源是稀缺的
资源是重要的, 也是稀缺的。企业的资源投入一种用途时就不能同时投入其它用途以形成收益, 因此遭受一定程度的无形损失, 这就是机会成本。如果企业的资源足以满足它的需求, 每一种方案所需要的经济资源都能够获得, 那么就不存在机会成本。
(二) 经济资源的使用具有多种途径
大多数资源都是具有各种各样的用途, 无论选择哪种用途, 余下的其他用途所能获得的收益便是这种资源的机会成本, 当一种资源只存在一种用途的时候, 它的机会成本便不存在或者说机会成本为零。因此, 资源只有存在多种使用价值时, 才会产生机会成本。
(三) 经济资源需要得到有效利用
资源的有效利用就意味着将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投入到其中的某些用途后, 还有一部分资源得不到利用时所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如果资源的每一种用途都得到满足后, 还有一部分资源剩余, 也就是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那么剩余的资源就不能够获得收益, 它的机会成本就为零。
三、企业不同财务管理领域中机会成本的运用
机会成本的运用构成了一种相关的成本构成方式, 可以帮助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就财务管理方面做出最为准确的决断。
(一) 机会成本在筹资活动中的运用
企业筹资管理活动中的机会成本观念筹资活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及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 运用筹资方式, 经济有效的筹集企业所需资金的财务活动。企业筹资管理活动的具体目标是:以较低的筹资成本和较小的筹资风险, 获取同样多或较多的资金。企业的筹资方式有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银行借款、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租赁、商业信用六种。在筹资过程中, 管理人员面临着多种选择, 应采用哪一种筹资方式呢?管理者要进行利弊权衡、综合比较、考虑机会成本, 做出最有利于企业的决策。这种形式下, 买方管理者有三种决策方案可供选择: (1) 享受现金折扣, 在折扣期内付款; (2) 不享受现金折扣, 在信用期内付款; (3) 超过信用期付款。
(二) 机会成本在投资活动中的运用
1.机会成本在对外投资中的运用。对外投资是指企业以购买股票、债券的方式或以现金、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向企业以外的其他经济实体进行的投资。企业应当在多种的投资方式中, 选取收益较高、风险较低的对外投资方式, 在比较各种方式时, 就必须考虑机会成本。只有当机会成本小于债券投资的净现值, 选择债券投资才是明智之举。
2.机会成本在项目投资中的运用。最常用的决策分析方法是净现值法, 净现值 (NPV) 是指在项目计算期内, 按一定贴现率计算的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之和与原始投资额现值之间的差额。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的方案可行, 反之则表示不可行。某一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说明该项目预期可以实现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 但净现值法只考虑了某一项目本身的现金流出成本, 并没有考虑放弃其他项目的机会成本。所以, 我们应以某一项目的净现值与备选项目的机会成本现值来进行比较分析。
(三) 机会成本在营运活动中的运用
1.最佳现金持有量。对企业而言, 并非持有的现金越多越好, 闲置资金占用过多, 将造成机会成本过大, 管理者对企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决策中, 就必须考虑机会成本。现金的成本包括持有成本、转换成本和短缺成本。其中现金的持有成本是指企业因持有现金而放弃再投资的收益和增加的相应管理费用。现金再投资的收益便是将现金投资于有价证券所能获得的收益, 是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
2.应收账款政策。应收账款的产生是由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提供商业信用, 以便促进销售和减少库存。但如企业应收账款数额过多, 会增加赊销风险, 使企业遭受坏账损失, 或花费较大的收账费用。企业持有应收账款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成本。其中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是指将资金投资于应收账款而不能进行其他投资所丧失的投资收益。这一成本的大小通常与企业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数量、资金成本率或有价证券利息率有关。应收账款政策又称为信用政策, 其内容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
(四) 机会成本在分配活动中的运用
在利润分配过程中, 企业主要是制定合理的股利政策。股利政策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公司是否发放股利, 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的方针和政策。股利政策不仅会影响股东的财富, 而且会影响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及企业股票的价格, 更会影响企业的长短期利益。所以, 企业必须确定一个适当的股利支付比率, 既满足投资者对报酬的需求, 又能使企业的市场价值、再筹资能力和未来的发展不受影响。股利支付比率一般不低于银行存款利率, 也就是说企业在盈余分配中的机会成本是银行存款利息。股利支付率便是投资者得到的报酬率, 它应该既包括无风险报酬 (银行存款利息) 也包括冒风险投资的报酬 (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部分) 。
四、在财务管理中应用机会成本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充分认识机会成本在财务决策活动中的重要性
由于受传统财务管理处理方法的影响, 企业的财务部门人员往往忽略了成本中的机会成本, 不能发挥机会成本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作用。企业决策者应该拓展思路和眼界, 创造性地为企业的资源寻找各种投资与运用途径, 充分应用机会成本, 保证企业决策的正确性。
(二) 机会成本是一种假设成本
机会成本是这样一种收益机会的丧失, 人类的资源有限, 在一定的情况下, 一定的经济资源可用于多种用途, 但选择任何一种既定用途都是以放弃其他用途为代价的, 它仅仅是决策者在决策之前对备选方案在思考时所做的一种假设, 不是实际支出, 而是企业在资源选择使用方式过程中被放弃的投资机会潜在的收益, 是一种假设成本。应注意将其与实际成本区分。
(三) 机会成本仅存在决策分析中
财务决策中分析机会成本, 通过对同一经济资源在不同用途中的收益比较, 可从中发现获利最大、经济资源运用效率最高的最优用途, 从而做出最佳决策。如此以来, 经济资源从效率低的用途转移到效率高的用途上, 避免了经济资源的低效浪费, 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 避免主观随意性
正是由于机会成本自身的假计性特征, 不少理想状态下的成本核算就会与实际的成本结算之间产生较大的误差。这些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者将理想效果下的市场运营成本计算方式用在了实际市场条件下的正常核算当中, 忽视了这其中的诸多潜在因素。因此, 在进行企业市场决策分析时, 我们必须极力避免主观随意性的臆断, 也要结合机会成本在市场运营中的应用做出最为合理的判断。
(五) 提高决策者的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