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心理训练(精选12篇)
运动员心理训练 篇1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排球方面的相关资料, 了解排球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2.综合分析法
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二、分析与讨论
1.运动员自身技术影响
运动员自身所掌握的技术不够全面, 在比赛中对自己某一方面的技术缺乏自信, 失误一次就会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影响。如运动员一传基本功不够扎实, 在比赛中接对方发球直接失误, 可能会因为这一次的失误, 而影响其下一轮的一传效果, 甚至让其他队员包夹自己的接发球区域。
2.教练员及队友的影响
比赛中, 很多运动员因为失误而导致教练和队友的抱怨, 抱着“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的想法去比赛, 出现不积极、进攻无力等现象。
3.比赛环境的影响
比赛时观众和球迷往往带有倾向性, 随着比赛的进行, 球迷过激的行为和语言会加大对运动员的刺激, 使其出现情绪激动, 最终导致发挥失常。裁判不公正的判罚更加容易引起运动员的不满和心理波动, 导致出现失误。
4.关键比分的影响
当对手与己方实力相差无几, 比分焦灼上升时, 对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此时需要运动员能具备更加良好的心理素质, 保持冷静的头脑, 清晰的明白如何更好的组织进攻, 如何破坏对方的防守, 认真对待每一球, 全力以赴去争取胜利。
三、心理调节训练的目的和作用
1.心理调节训练的目的
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发展运动员的心理品质, 这些品质是运动员运动技术的提高、参加重大比赛的心理稳定性和心理准备程度达到高水平时所必需具备的。
2.心理调节训练的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优异的运动成绩的创造, 激烈运动比赛的获胜取决于多种因素,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训练比赛的基础, 而心理素质是训练比赛的内部动力。在排球比赛中, 心理活动水平过低时, 运动员不够活泼, 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强烈, 情绪兴奋点低, 较难适应排球竞赛高强度、快节奏、多变化的特点, 即使自身技战术水平较高, 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心理活动水平过度时, 运动员容易心理紧张, 肌肉收缩失调, 动作变形, 造成过多的失误。为此, 必须进行心理调节训练, 提高心理活动适宜强度, 使其达到能进行良好的自我控制、调节的水平, 以适应训练和比赛的需要。
运动员经过大运动量训练或紧张的比赛以后, 往往出现疲劳和体力不佳。心理训练有助于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快速恢复。研究证明:大运动量训练或大强度比赛后, 进行5分钟的心理自我调节的效果几乎和平时休息1小时相同。心理训练对于集中注意力、转移兴奋、调节和培养运动员良好的活动动机、发展坚强的意志品质等均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四、心理训练的方法
1.赛前心理训练
(1) 明确目标, 激发动机
比赛之前全队都要充分认识到参加本次比赛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 使运动员明白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意义。教练员及队友之间要积极的调动赛前运动员的情绪, 激发运动员调整至良好的动机, 使运动员对取得胜利更加自信, 以最好的状态投入比赛。
(2)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比赛前应大量收集对方参赛队员的信息, 分析其队员的技战术特点, 总结一套对对手的打法。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对方队员的技战术特点, 个人性格特征及情绪状态及心理品质, 全面了解对手的各方面信息, 根据对对手的分析制订一套适合己方的作战计划, 确定奋斗目标。
(3) 树立必胜的信心
全队要思想一致, 在战略上藐视对手, 在战术上充分重视对手, 做到了然于胸, 减少焦虑, 缓解自身的压力。树立必胜的信心, 敢打敢拼, 迎难而上。
比赛前, 教练员应该以百倍的信心激励队员, 多做一些轻松且默契的小活动, 使队员之间相互信任, 配合协调默契。全队上下齐心协力, 团结一致。平时的训练中, 多模拟比赛环境, 增加运动员的临场经验。
2.赛中心理调整
(1) 自我心理暗示
在紧张的比赛中, 运动员容易出现一些平时训练中不常出现的失误, 而这些失误一旦出现, 将容易引起运动员的情绪波动, 比如紧张、沮丧、胆怯等。例如在比赛中运动员接发球失误较多, 就容易产生一些躲避、让队友帮忙接球、自己会不会再次失误等诸如此类的消极想法。此时运动员应该进行自我心理暗示, 通过一些肯定性的暗示语来刺激运动员保持积极的情绪, 勇敢的面对下一个来球。
(2) 教练及队友间相互鼓励
看到队员出现连续失误而产生心理波动时, 教练应该临时对其进行一些言语方面的鼓励, 或者及时换人, 到场下对其鼓励并进行指导, 把接下来的战术方针交给队员带给场上的其他队员执行, 同时队友之间也应该互相鼓励, 而不是埋怨队友的失误, 或者让其负责任等。
3.赛后心理训练
竞赛结束后, 运动员不仅会感到身体疲劳, 而且也会体会到心理疲劳, 也就是说比赛虽然结束了, 但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并没有结束, 有些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冲动、紧张情绪常会延续到赛后, 如比赛失败而迁怒于人、推卸责任, 也有因比赛胜利而得意忘形, 听不进善意的劝告, 视提意见者为嫉妒, 或因受表扬而骄横等。
比赛结束以后, 教练员应及时组织队员对比赛情况进行分析, 打得好的地方在哪里, 打得差的地方在哪里, 并对打得好的队员进行鼓励及奖励, 对场上出现失误的队员进行心理指导及安抚, 培养运动员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摘要:运动员参加比赛, 不仅消耗很多的体力能量, 同时也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 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所需要的心理机能和个性心理特征发展的不好, 即使在身体、技术、战术方面训练有素也难以在比赛中取胜。
关键词:排球运动员,心理训练,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孙剑辉.新规则条件下影响排球比赛胜负若干因素浅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0, (2) .
[2]尤向南.浅析排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8, (4) .
[3]张本春.浅谈排球运动心理训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 .
[4]顾伟农, 焦峪平.排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及赛前心理训练[J].石河子大学学报, 2003, (3) .
[5]史俊超.排球比赛中运动员发球心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 .
[6]于洋.排球二传手的心理品质及训练[J].华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2002, (8) .
运动员心理训练 篇2
关键词:心理素质调整;击剑运动员;青少年;训练
击剑运动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有足够强壮身体和强大的战斗精神,也需要一个强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压力,以确保其可以发挥最好的水平。同时加强年轻击剑选手的心理素质训练,应该科学地指导其如何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心理来面对竞争,以及减少各种负面心理的影响,以保证正常的技术水平。
1心理素质对青少年击剑运动员的重要性
浅析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篇3
一、想象训练的概念
想象训练是指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改、发展和创造动作的技巧。
二、想象训练的方法
想象训练必须在身体肌肉全部放松的条件下进行,并与技术训练相结合。即在理想地完成某种动作之后,闭眼,在头脑中回顾并重复这一动作。或者先在头脑中回顾某一动作过程,然后实际地做动作,每次想象训练的时间不易过长(一般以2分钟为宜)。重复想象的次数也不宜太多(以3—4次为宜)。但每次想象训练要做到:不仅生动逼真地“看到”这个动作,而且要把做这个动作时所使的力、所花的时间及速度和幅度,甚至在什么地点、使用什么器械、穿什么服装等都想得十分清楚、准确。即要想得足以激起身体相应的反应,使视觉表象与动作表象相结合起来,并能想象出做这个动作的情感和姿态。想象训练时,可进行整体练习,也可进行部分练习。通过想象中做动作,不仅能达到巩固成套动作之前的记忆和改进动作的目的,且可减少做动作之前的紧张焦虑,有助于培养运动员的心理坚定性和树立必胜的信心。
三、赛前状态
赛前状态指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包括动机的状态、情绪的状态和战术战略的准备状态等。其中又以情绪的状态尤为突出。运动员赛前状态对其完成比赛任务和运动成绩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地说,理想的赛前情绪状态是一种斗志昂扬的情绪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运动员感到参加比赛是愉快的,情绪是饱满的,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信心,渴望参加比赛,坚信自己能获得胜利,并有最适宜的情绪兴奋程度。这种赛前情绪状态,有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勇敢果断、全力以赴地争取胜利。另外还有两种不利于比赛的表现:第一种是赛前过分激动状态;第二种是赛前冷漠状态。前者表现为极度地兴奋和焦虑不安,致使动作忙乱,失去自控力,这多半发生在训练程度低和比赛经验少的新运动员身上或发生在首次参加重大比赛的老运动员身上。后者表现为心境不佳,情绪低落,缺乏信心。或者根本不想参加比赛,致使动作缓慢,思维迟钝,体力和精力显著下降,不能顺利的完成比赛任务,这多半发生在赛前训练过度的运动员身上。对于这两种运动员应加强赛前的心理训练。
四、赛前心理训练
赛前心理训练指在比赛前20分钟根据运动员项目的要求和针对运动员的心理准备状态进行的心理训练。训练时间可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而定(3—20分钟)。所做的方法:第一步放慢呼吸(做腹式呼吸)。第二步自我暗示与放松肌肉,其方法是自我暗示:(1)“我非常安静”;(2)“我的左(右)手或腳感到很暖和”;(3)“我的心跳得很平稳、有力”;(4)“呼吸非常轻松”。第三步闭眼,想象要做的成功的动作,把动作的各个环节从头到尾的想一遍。第四步实际的做动作。这种训练有利于运动员在比赛时稳定情绪,沉着应战,发挥出最佳的技能水平。
五、心理训练的方法
(一)认知训练
教练员通过讲解战术理论,使运动员对训练的目的、任务和方法有明确的认识,产生训练的自觉性,进而自觉地接受教练员的科学训练程序和合理要求,使意识和表象更有效地统一起来。实践中要根据不同训练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训练。针对少年运动员兴趣性强、注意力差的特点,诱导其对训练产生和建立正确的动机。针对中等水平运动员上进心强、注意力差的特点,鼓励其不怕困难,努力提高技术的信心。针对优秀运动员进取心强、自制力强的特点,启发其不断努力攀登技术高峰的信念。
(二)念动训练(下转200页)(上接192页)
教练要求运动员通过自我默念,有意识地想某一技术动作,使头脑中出现该动作的表象,并使头脑来实现这一动作,实践中要注意不同训练阶段的神经机制特点。如:低水平运动员兴奋过程易扩散,内抑制差,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中等水平运动员内抑制强,表现为注意力相对集中、情绪相对稳定;高水平运动员兴奋过程中,内抑制强、情绪稳定。调节控制运动员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提高念动训练的效果。
(三)意志训练
教练员通过启发和讲解,使运动员明确训练和比赛的目的,使之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励其以顽强的精神克服困难,以超人的自制力控制情绪。教练员要从难、从严、从实出发进行训练,有意识增加训练难度,增加负荷量,提高训练质量标准。在训练比赛中,可设计些瞬息变化的复杂条件,要求运动员当机立断地采取果敢行动,解决突然出现的问题,不断地锻炼其心志。
运动竞赛不仅是体力的技术的竞争,而且也是心理较量。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在比赛前使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并能够从容地应付比赛中遇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丁雪琴.几种心理训练方法应用效果及其综合评价手段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8.
[3]李建周.心理训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李薇主编.体育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祝蓓里主编.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田径运动员心理训练探讨 篇4
现代竞技训练表明,运动训练科学化是当前提高运动成绩的必要路径,心理训练是科学化训练的重要环节,它和身体素质、技术和战术训练共同构成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人的运动潜力在于体力、技术、战术和心理因素四方面的有机结合。现代竞技运动大量的实践也证明,一个运动员即使身体、技术、战术达到应有的水平,而发挥这些优势的心理素质较差,在比赛中也不会取得满意的成绩。因此,在田径运动比赛中,运动员不仅要具有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高的技战术水平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方能在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现代田径运动训练中心理训练是目前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2. 田径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2.1 运动员在比赛中应掌握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在比赛中使大脑皮层处于较适宜的兴奋状态。
2.2 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应使自己的心理稳定性,心理准备,以及感觉、知觉、注意力、想象、思维、控制行为的能力达到最佳水平。
2.3 运动员应充分挖掘自身的机能潜力,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表现出镇静和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
2.4 运动员在比赛极度紧张、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应具有精确的运动知觉和准确的节奏感、距离感、速度感和空间感,具有高度的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具有适应各种反应的能力。
3. 影响田径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
3.1 过分看重比赛结果。
一些田径运动员在赛前和赛中对比赛结果想得比较多,心里充满了对创造好成绩的渴望,担心自己如果不能取得好成绩,荣誉、赞赏、奖金一切都没了,训练时付出的辛苦也白费了,害怕自己会被领导、教练责怪批评,被认为是自己的水平只有如此。产生这些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当今的竞技比赛中往往只以成败论英雄,只有在比赛中表现发挥得好才能被社会大众所承认。但是对比赛结果过分看重,心理会产生较大的压力,从而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
3.2 比赛时自我控制能力低,消极思想出现。
一般情况下,田径项目都要通过预赛甚至复赛才能进入决赛。例如:田径项目中的跳远需要通过前三次的试跳才能决定能否进入后三次决赛,当前三次试跳中出现助跑步点不准等情况或者其他运动员试跳成绩较高时,运动员的心理往往会很紧张,表现得很急躁,对比赛失去信心,以致找不到动作感觉甚至出现动作变形,这些都是自我控制情绪状态的能力降低所造成的。在此阶段运动员不再想自己的技术动作,思维已经混乱,对失利的恐惧不断加强。
3.3 过去比赛失败在心理上留下的阴影。
田径运动员在比赛中难以发挥出最佳水平, 往往是因为心理受到以前比赛失败阴影的影响, 从而在日后的比赛中难以跨越失利的障碍。例如:跳远运动员在试跳助跑中步点不准而造成犯规, 往往在日后的比赛中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是由于赛前运动员心理活动较活跃, 过分担心比赛结果, 受以前比赛失利的影响而体验曾经失败的心理感受, 从而产生消极的思维活动。
3.4外界环境干扰。
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不仅由自身竞技水平决定,而且受天气、场地、器材、裁判、观众、记者等外界环境干扰,这些都会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田径运动员更是如此。心理学家的研究和体育活动竞赛的实践证明,运动员情绪低落时,人体的机能能力没有调动起来,运动器官和大脑得不到充裕的能量,活动效率就低。反之,情绪高涨时大脑皮层兴奋过强,信号扩散,能量消耗过大,也会导致神经系统的活动失调,从而会引起呼吸和脉搏的急剧加快,肌肉多余紧张,产生肢体以至全身的颤抖,导致暂时性联系失调,破坏人体的随意运动,这就会在某种程度上破坏原来的动力定型,以致不能准确完成技术动作。只有当情绪激活水平达到适宜程度,这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适中,暂时性联系畅通,人体的随意活动能顺利进行,注意力集中,分配得当,思维敏捷,判断准确,在比赛中才能发挥正常的技术水平。
另外,教练员的言行对运动员的心理变化也有很大的影响,如在比赛成绩落后的情况下,教练员情绪急躁,不能控制自己情绪,表现出坐立不安,甚至大声训斥队员等,会使不同性格的运动员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
4. 田径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
心理训练是针对运动员的心理实现,有意识、有目的地实施积极影响,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和发展心理品质的过程,对培养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具有稳定的、适宜的心理状态,促进训练质量的提高,以及在比赛中发挥出较好的运动技能水平,创造优异的成绩都有重要意义。
4.1 放松训练法。
这是一种通过自我暗示达到身心放松,并在放松状态中借助默念对以下的行为起作用,其要点是在自我暗示时使用的套语中都包括积极肯定的语气和信念。可以借助这种内容,一再重复套语,一方面可以达到身心放松,另一方面在这种放松的背景下可以加强套语的作用。其做法可采用自言自语、自我提醒、自我暗示、呼吸调节和音乐调节等。
4.2 集中注意力训练法。
运动员只有在具备了较强的注意力集中、分配和转移能力的前提下,才能保证训练的顺利进行和在比赛中获得成功。实际上注意力的调节能力是运动员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这种能力既与先天的神经系统的特征有关,又与后天进行系统的有意识的训练培养有关。其具体方法有:(1)教练员有意识地安排运动员在外界干扰比较严重的环境下进行训练,运动员通过意志努力,集中注意力完成技术动作。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提高运动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2)通过运动员的意志努力随时分配和转移注意力的训练。教练员安排计划后,有意识地在同一训练课中变换训练内容,要求运动员迅速从一种方法、手段上转移到另一种训练方法、手段上,这样可以提高运动员调节注意力的能力。(3)在平时的训练和学习中,教练员要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养成无论做什么事都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习惯,以提高运动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4.3 想象训练法。
想象训练就是有意识地在想象中做动作,即运动员运用想象在思想上把某个动作进行预演。这是自我暗示和运动表象训练相结合的一种最常规的训练方法,主要是使大脑皮层形成暂时的神经联系的再结合,是在脑海中对过去感知的行为、动作和形象进行加工处理而形成一种新的形象的过程。根据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这种反映性和技能性的反映实际上是神经上和技能上的反映,它会随着刺激的反复逐渐形成条件反射。
想象训练之所以奏效,其理论根据是:当运动员在想象动作时(尽管不是真的去做动作),必然会伴随有一种心理上的图像。与此同时,运动员的肌肉也受到了支配。也就是说,在想象动作时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动作性和技能性反应。
4.4 意志品质训练法。
意志品质是运动员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与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种种困难,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其具体方法有:(1)逐渐提高训练的困难程度。随着困难程度的增加,运动员要通过相应的意志努力完成训练任务。(2)在疲劳情况下完成训练任务。教练员根据运动员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在运动员比较疲劳的情况下再增加新的训练内容,这样可使运动员的心理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有利于培养运动员的顽强性和坚韧性。(3)利用不利的环境因素安排技术训练。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应有意识地安排运动员在不利的气候或嘈杂的环境中坚持技术训练,并要求运动员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从而增强运动员的意志品质。
5. 结语
田径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该在多年的系统训练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训练的效果也不是短期的培养与训练就能实现的。田径运动员必须在长期系统训练中考虑影响自身心理变化的因素,并且结合田径运动项目的特点加以贯彻,利用这些因素配合好自身的心理学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大赛中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现代田径运动的迅速发展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身体训练、心理训练、技战术训练并且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比赛中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石岩.体育运动心理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
[2]龙斌.对现代田径运动训练发展趋势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 2002, (5) :120-122.
[3]刘林.论田径运动员的三级心理训练[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 1966, 11, (2) :72-74.
[4]卢成义, 于学清.浅析田径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山东体育科技, 1996, 18, (4) :22-24.
[5]陈兴胜.试论田径赛前训练内容、手段与方法及心理训练[J].体育函授讯, 1997, (2) :22-24.
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应用与研究论文 篇5
摘 要:乒乓球运动是我国非常普及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在乒乓球比赛中,比赛获胜的因素除了技术之外,就是心理因素了。本文拟就乒乓球运动员的焦虑分类、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做一探讨。通过使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正确认识焦虑产生的原因,掌握克服焦虑的方法,降低运动员的焦虑水平,使其临场上发挥出色,让小小银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乐趣。
关键词:焦虑 赛前焦虑 临场焦虑 焦虑型人格
乒乓球运动在我国非常普及,各种层次、各种规模的群众性比赛经常举办。比赛中我们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平时打得不错,但比赛发挥不出水平。其原因是,比赛获胜的因素除了技术之外,还取决于心理因素。运动员面对比赛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在压力面前,会出现紧张、焦虑等一些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直接影响着比赛结果。本文拟就乒乓球运动员焦虑的应对措施做一探讨。
一、如何克服乒乓球运动员的焦虑
1.合理认知
(1)对比赛结果形成合理认知。运动员往往对比赛结果抱有过高期望,成就动机过于强烈。心理学研究认为,过强的动机和过低的动机都会使效率降低,动机适中才能发挥最高水平。运动员把胜负看得太重,成就动机太强,反而会使比赛不尽人意。此时,运动员应降低成就动机,成绩动机降低了,焦虑水平也会随之降低。因为乒乓球比赛没有和局,比赛本身就要分出输赢,而输赢取决于很多因素,如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心理状态、对手的技术水平和临场发挥、裁判员的评判、观众的倾向性、灯光场地、比赛经验等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对结果产生了影响。也就是说,结果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比如运动员A技术略胜一筹,但观众的倾向性倾斜于对手B,对自己造成了压力,结果技术水平只发挥了80%,对手B却因为场地适应、观众热烈气氛的渲染,能发挥100%甚至超常发挥,结果技术略差的B获胜。所以输赢都在情理之中,关键是运动员自己要明白比赛的目的,比赛要争输赢,不是必须要赢。赢了当然好,输了也没关系,看能否通过比赛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比赛积累经验。
(2)对赛前睡眠的合理认知。生理因素会直接对比赛结果产生影响。如果运动员睡眠充足、精力充沛,会使自己更好地发挥。但比赛经验缺乏,又具有焦虑性人格的人因为过于紧张,会在赛前出现失眠症状。当运动员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正确认识睡眠: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个晚上睡不好基本对第二天的工作没有影响。换句话说,乒乓球运动员如果一晚上不睡觉,对第二天的比赛影响不大。
第二,如果出现失眠可用一些心理学方法进行调试,如逆转意图疗法和放松等。当出现失眠时,我们常常会在大脑中反复重复这样的语言:“我快点睡着吧,我别胡思乱想了……”逆转意图疗法就是朝相反方向去想,把“我快点睡着吧,我别胡思乱想了”变成“我不能睡觉,我随便胡思乱想”。 2.行为训练
对于容易焦虑的运动员还可以采取行为方法来缓解焦虑。常用的方法有放松训练和生物反馈训练。
(1)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通过一定的程式训练学会精神上及躯体上(骨骼肌)放松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其核心的理论认为放松所导致的生理改变对应激所引起的生理改变是一种对抗方量。放松可阻断焦虑,副交感支配可以阻断交感支配。因此,放松技术的目标是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减低骨骼肌的紧张及减轻焦虑与紧张的主观状态。
放松训练的方法有:
①渐进性肌肉放松。从头到脚依次放松身体每块肌肉,放松肌肉的同时可伴随轻柔的音乐。
②想象放松。通过想象使自己置身于一个非常舒适的自然环境,如温暖阳光下的沙滩、初春一望无际的碧绿的麦田。
③深呼吸放松。经常做深呼吸练习,尤其是在进入比赛场地感到焦虑时,可以通过平衡呼吸来降低焦虑水平。
(2)系统脱敏。赛前可以由专业心理医生对运动员焦虑做脱敏训练,通过建立焦虑等级,一步步脱敏,从而降低甚至解除焦虑。
(3)生物反馈训练。在医院和基层心理咨询室,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指导运动员运用肌电生物反馈仪、皮肤电生物反馈仪进行练习。
二、结束语
乒乓球比赛激烈而又迷人,但由于比赛的节奏快、技术水平要求高、胜负难以预料、对手双方心理和技术的较量等因素,会使运动员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正确认识焦虑产生的原因,掌握克服焦虑的方法,会使运动员的焦虑水平降低,临场上发挥出色,使小小银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乐趣。
参考文献
[1]喻晶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与调控初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2]丁曙张同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临场焦虑状态及控制方法的研究[J].2009年,第25卷,第1期。
[3]曾文兴徐静《心理治疗理论及分析》[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排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探究 篇6
关键词:排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技战术
新时期的排球运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其中心理训练已经引起了国际性排球专家的重视,并被加入到了排球运动训练课目之中,甚至部分还将其列入到了排球运动训练的重点内容,并在实践中获取了优良的训练成效。但我国目前对排球运动中的心理训练还未予以必要的重视,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排球的发展速度,因此,针对排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排球运动员的主要心理特征
排球运动是由运动员各种技战术动作的身体间接对抗与心理直接对抗所构成的一种复杂运动。任何的技战术动作行为都是在实际场地和比赛中进行的,每一个行为举动都会受到生理与心理的限制和制约,并同时受到来自于对手的故意干扰和阻碍。因此,运动员需要积极快速的找出一种方法和队友进行心理方面的接触与配合,对各种阻碍和干扰进行对抗。排球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注意力可以说最为集中,思维也更加的敏捷,身体动作也需要紧随心理指导,各种动作要更加的灵活与果断。在这一过程中,运动员的思维、心理与身体都处于一个极度紧张与高耗能的境况,所以,运动员的一个小小动作都与其自身的情绪、意志和个性紧密相连,一丝一毫的心理刺激都会对身体造成强烈的反应。另外,排球运动是以击球为重心的,排球的运动轨迹与空间具体位置,包括运动员极大排球时的方位与姿势都是经过心理感知加以实施的,排球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中的动作完成,都是与自身的心理训练紧紧相连的,正确的心理感知与判断能力,必然会提升运动员比赛的成功几率,反之则会大大降低排球运动员赢得比赛的机会。
二、排球运动中心理训练的必要性
从某种程度上讲,每项运动都离不开心理训练,因为心理训练就是专业技术训练的前提和基础保障。尤其是团队协作要求特别高的排球运动,更是需要运动员的过硬心理素质,而心理训练作为强化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必然在排球运动训练中占据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与意义。
在排球训练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和技战术练习,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将心理训练融入到整个教学之中,才能真正的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动力,为高效的开展排球运动教学提供支撑。同时,积极开展排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还能够提升其克服困难、承受压力的素质与能力,有效的促使运动员科学认知自己与队友的优缺点,能够最大程度推动运动员团结作战的信心与能力,甚至对运动员的价值观引导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对运动员实施心理训练,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团队精神,面对各种压力的时候,能够树立和队友共患难、共拼搏的意识,在训练和比赛中做到相互关心、关爱与理解。
三、排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途径
(一)心理暗示训练法
适度的心理暗示不但能够促进人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能够充分挖掘运动员的潜能,具体到排球训练中的心理暗示应用,主要包括助跑时的心理暗示、传球时的心理暗示、起跳时的心理暗示以及发球中的心理暗示等等。例如,传球过程中的心理暗示有助于运动员的全身协调,通过手指的弹出力量进行传球,注意倾听击球时的声音,声音过大或者过小都与身体的协调程度有关;助跑过程中的心理暗示则是为了强化运动员对动作要领的记忆。自我暗示训练能够增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促进注意力的集中,稳定运动员的情绪,对提升运动员的训练水平非常有益。
(二)意志训练法
排球教练员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解与启发,促使运动员明确练习与比赛的真正目的,增强其参加训练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激发运动员克难攻坚的意志力,树立大胆、果断的精神,提升运动员的自制力,确保情绪的稳定。同时,教练还要坚持高难度、高要求的教学原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训练,合理的增加排球训练的负荷量与难度水平,提升排球训练的标准与质量,经常组织球队进行模拟比赛。在排球训练与比赛中,要尽量设置一些复杂多变的条件,增加运动员面对突发问题的经验,提升应急与反应能力,不斷增进运动员不畏艰难的信心与勇气。
(三)想象训练法
排球运动员经常会犯同样的错误,并非其没有认识到这些错误,常常是出于习惯性或者没有更好的应对策略,即对这些错误或失误的动作缺乏清晰明确的定位。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排球训练的基本方式是针对体能与技术的训练,对于运动员思想认知方面的训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加强排球运动员技能动作的想象训练,即在脑海中对排球理论基础知识、技战术动作等进行反复的认知、理解与判断,甚至是想象中进行比赛,这对于提升排球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教练员还可以借助图像、多媒体、录像等对一些重难点动作进行强化记忆,让运动员在看的过程中,在脑子里将自己训练中的动作与优秀运动员的动作进行对比,这样就很容易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在训练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调整,从而使得训练效果更加明显。
心理训练主要是对人的各种动作、思想行为等进行控制的实际训练,积极向上的心理训练能够加强运动员抗干扰的能力。心理训练是排球运动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高效的心理训练不但可以提升运动员的基础知识与技战术水平,而且能够大幅增加教学的质量。所以,在排球教学运动中,教练员要扭转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适应新时期排球运动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马云国,李南.对运动员心理训练原则和方法的再认识[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
[2]卢金军.浅析心理训练在排球训练中的作用及其应用方法[J].科技信息2010(27)
[3]王宏达.我国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竞技心理训练现状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运动员心理训练 篇7
关键词:排球,运动员,心理障碍,心理素质训练
1、运动员心理素质对竞赛胜负的决定性作用
(1) 运动员的认识对竞赛胜负的决定性作用。 过高估计己方的力量或者过低估计彼方的力量都会导致排球运动员的心理准备不足, 一旦进人临战状态, 尤其是比分悬殊、气氛紧张的场面, 情绪产生较大波动, 水平必然每况愈下, 甚至出现“打傻了”的局面。
(2) 运动员的情感对竞赛胜负的决定性作用。 在高水平的排球比赛中, 队员获得信息的90%来自视觉观察, 即对手、裁判员、队友和教练员的身体姿态和而部表情所产生的暗示效应。在接连失误的紧张时刻, 教练员的沉着、冷静、充满信心的表情, 会使队员们得到安慰和激励;队友之间的一种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口号、一个的挥拳动作, 不仅可以提高本队的士气, 还会使对方在心理上感到有一种潜在的威胁。
(3) 运动员的意志对竞赛胜负的决定作用。 在高水平的赛中, 要使技术水平得到充分发挥, 必须以心理变化与平日无太大差别为前提。 要保持这种自控能力, 关键在于意志力。 在环境变化时, 有的运动员紧张得手足无措, 有的运动员则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把心理活动的指向完全集中在平日训练所培养出来的充分发挥竞技水平的必胜信心上。
2、影响排气运动员竞赛行为的心理障碍
2.1、动机障碍
过高的动机水平会引起机体兴奋性过高, 使运动员注息力分散, 情绪不稳定, 难以控制动作, 造成动作质量下降等不良反应;而动机水平过低, 又表现为不能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 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 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释放, 造成运动水平降低。
2.2、情绪障碍
一般来讲, 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激发运动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强烈的紧张甚至焦虑情绪, 就会影响动作技术和心理潜能的发挥, 使运动成绩下降。
2.3、心理饱和障碍
在排球竞赛中, 运动员有时要进行长时间的持续努力, 付出极大的心理能量, 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灵活的思维反应、精细的感知、敏锐的观察, 但当运动竞赛的时间持续过长时, 疲劳状态得不到缓解, 便会产生心理饱和状态, 产生厌倦情绪。
2.4、激活障碍
赛前的过度训练、生理疲劳、心理准备不足、动机过高或过低、 环境压力过大等因素, 会引起激活障碍。当激活不足时, 运动员往往表现出冷漠、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厌恶等情绪;激活过度时则表现为紧张、焦虑、慌乱、亢奋等情绪。
3、科学的排球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方法
3.1、放松训练法
(1) 肌肉紧张放松法。 使运动员某一肌肉群, 保持紧张约10S, 然后尽量放松。放松时可以从上肢开始, 过渡到头部、颈部、肩部, 然后从腹部到背部、髓部、大腿和小腿。 在每次紧张和放松时, 要把注意力同紧张和放松的感觉联系在一起。
(2) 语言暗示放松法。 选择相对安静环境, 运动员可坐卧在凳子上或床上, 然后闭上眼睛, 使全身处于放松状态, 这时进行自我暗示, 默念几遍“我感到舒服”, “我轻松极了”等等。 放松过后, 进行自我动员, 暗示“我有力量”, “我感觉良好”。
(3) 模拟比赛放松法。 由于参赛而造成的焦虑, 可在模拟比赛下进行放松, 即模拟过渡到比赛实际。 例如:测验、选拨赛、问答提问等。 只要意识到自身紧张的信号, 马上进行深吸气、慢呼气, 并默念放松。
3.2、想象训练法
(1) 在训练和竞赛期间进行想象, 如队员练习正面扣球技术。 在练扣球之前, 把整个动作过程想象一下, 之后再进行练习;练习之后, 再利用想象和思维及内部语言简述自己在练习扣球中的体会, 知道错误和正确的地方。
(2) 借用直观形象进行想象。 如利用电影、录像、挂图、照片给运动员看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 使他们头脑中保持这些运动表象, 然后再让他们想象自己以同样的方法进行终习。
(3) 模拟想象。 在训练中, 运动员经常是伴随着模拟动作来完成内合想象的。因此, 练习接发球时队员边练一传, 边想象一攻的战术配合, 特别是接一传后, 就积极上步扣球, 进攻结束后的自我保护等。
(4) 胜利情境想象。 用想象胜利情境去鼓舞斗志, 增强必胜信心, 消除心理障碍, 使怯场或害怕失败的运动员消除失败的苦恼。
3.3、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主要用于短期的心理练习, 它是为运动员参加竞赛作好准备。运用此法首先要及时掌握情况、信息、参赛对手、环境、条件以及“时差”等方面都要做出详细的了解与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研究安排训练, 其次训练要通真, 从对手、场地、器材、裁判和观众都要模拟真正比赛的气氛。
参考文献
[1]心智竞技能力的构成与训练, 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2]姚家新.竞赛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6.
运动员心理训练 篇8
关键词:体校,运动员,撑竿跳高,心理训练
撑竿跳高作为一种需要克服相关高度障碍的运动,其技术要求比较高。而在体育学校当中进行撑竿跳高运动员训练的时候,不仅仅对其技术要求较高,更对这些运动员的心理层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但是一些体育学校在进行撑竿跳高的运动员训练方面,没有对其心理层面进行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在日常训练的心理训练以及竞技心理层面的训练上,相对缺乏系统的思路和对策,所以有一些撑竿跳高运动员不能够发挥出自己更高的水平。因此,对于撑竿跳高运动员进行系统化的心理训练,探索这类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撑竿跳高运动项目对于运动员心理要求特点分析
首先,从撑竿跳高的技术特点上看,其包含的各类运动技巧相对比较复杂,运动员在完成撑竿跳高的过程当中要做到助跑、插穴、起跳、过杆等一系列的动作,整个过程都需要运动员连贯完成,不能够中途有所停滞,包括起跳的过程当中需要掌握速度和节奏,插穴的过程中脚应该在一个准确到位的位置,包括用快速用力的方式起跳、过杆的精确和落地过程当中也需要注重安全,这些涉及到的技术非常复杂。虽然从技术层面上剖析,这些动作都可以进行技术分解,但是实际上看这些技术要领都是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面运用出来的,撑竿跳高的运动员在心理压力上也相对比较大。同时,运动员在进行撑竿跳高的运动过程当中,需要在头脑当中对每一个动作熟悉掌握,在心理上也需要有良好的导向。其次,从撑竿跳高的竞技比赛特征上看,每一个运动员都需要不断挑战越来越高的横杆,并要一直持续到运动员最终跳不过去为止。不断升高的横杆,实际上也会对撑竿跳高的运动员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并且随着这种心理上的压力的逐渐增大,最后形成积极的心理刺激。所以,对于撑竿跳高的运动员,不仅仅要有比较成熟的撑竿跳高技术,也需要比较好的临场心理素质。
二、在体校训练中对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思路探究
在体育学校中对撑竿跳高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重点在于训练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感觉。感觉,实际上是撑竿跳高运动员在应对外界环境过程当中,接受的刺激表征信息,这些信息在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当中产生影响,运动员会自己作出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是系列性的组织、选择以及解释的过程。所以,体育学校应该从速度感知、节奏感知以及空中感知三种不同的感知层面,对撑竿跳高的运动员进行感知的训练。速度感知上,需要运动员自己通过多次训练,以此提高对于时间的自我组织和分析,这样在比赛场上能够更好地把握各个分解动作的运动时间,从而纠正或者调整自己的步长。节奏感知上,主要是在听到外部信号之后,对自己一系列动作的调整,长期训练下才能够把握住运动的速度和感觉。空中感知上,因为撑竿跳高的运动员在腾空的时候,是看不到横杆的,背对着横杆的条件下,撑竿跳高运动员需要靠自己的训练习惯,感知横杆所在,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素质。在体育学校中对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还需要提升运动员的注意力与自信心。在比赛场上有很多外在的干扰因素,运动员必须要全神贯注,避免受到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注意力训练,实际上是帮助运动员逐渐对撑竿跳运动产生心理兴趣,特别是产生成熟的内在动机,也就是热爱运动。运动员把撑竿跳高作为自己的兴趣点,那么整个注意力就会放在运动本身,而不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而运动员也需要动用自己的第二信号系统进行调节,掌握各类语言信号,在练习过程当中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注意力。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注意力源自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自信心。所以,体育学校在训练过程当中,应该让运动员意识到自己的运动潜能,并且善于运用自我暗示等方式,让自己克服在赛场上的一些恐惧心理。学校的教练员也应该在平时多鼓励撑竿跳高运动员,帮助这些运动员逐渐形成自己的运动节奏,进而战胜自己心理的恐惧。
三、结束语
总之,在体育学校进行撑竿跳高训练过程当中,教师要及时了解这些运动员的心理动态,并且从感知心理状态、自信心、注意力等层面进行训练,提高撑竿跳高运动员的综合心理素养。对于撑竿跳高运动员而言,只有成熟的心理机制,才能够更好地克服心理上的压力,发挥出自己的运动水平。教练员也要帮助运动员逐渐强化成功点、弱化失败点,有针对性地肯定这些运动员的训练成绩,让运动员用更高昂的斗志和信心继续投入到日常的训练当中。因此,从心理训练层面提高撑竿跳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体育学校日常训练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单保海.高校撑竿跳高训练“过竿技术”中使用教具教学的实验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05).
论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篇9
1 跳高运动员在竞赛运动中的心理状况的剖析
跳高运动员在运动竞赛当中,所要体现出来的心理状况通常分为两种现象,即杰出的心理状况以及于不良的心理状况。在竞赛运动当中,杰出的心理状况可以使得运动员对于成功充满决心,精力比较充沛,斗志也比较旺盛,肌肉的力气比较大,应变才能比较强,然后到达所期望的技能水平和战术的相关需求,有的时候甚至超出水平地发挥着;而不良的心理状况对于运动员的运动来说,才起阻止作用的,运动员发生消沉心理的影响,它下降了运动员的运动才能以及运动作用,使得运动员表现出现异常,从而造成了竞赛的失利。
1 . 1 试跳成功的时候的心理状况的剖析
1.1.1 已到达或者是超越自己最好成果的时候的心理状况剖析
伴随着竞赛的不断深化,横杆不断的升高,运动员的生理及心理方面也都随之进步,膂力以及于精力的耗费也达到了最高的水平。当横杆升到自己最高成绩或者是到达等级纪录的高度的时候,由于运动员的操练水平竞赛经历不同,心理状况也是不同的。部分运动员时常会发生畏惧感,置疑自己的才干,注意力出现涣散的现象,决心会缺乏,心理动摇,自我控制才能也会削弱,试跳的时候助跑节奏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以及踏跳力过于用力的现象,会急于过杆,整个技能动作会出现变化;而有些时候,运动员的操练水平比较高,竞赛经历也比较丰厚。这个时候,则会出现高兴的增力心情,这种心情能够鼓动决心以及勇气,使得运动员心情高度振作起来,充满成功的期望。带着这类的信仰,试跳的时候留意力高度的会集,全力以赴,能够充沛的发扬自己的技能水平。
1. 1.2 通常试跳成功的时候的心理状况剖析
在跳高比赛当中,每一次试跳的成功,都能够导致运动员的心境,会产生运动员的优胜感、振奋感以及轻松感,对于顺利地结束动作获得成功而感到满足,这类的满足、优胜、振奋以及轻松的感受,会使得运动员生理反应处于最佳的竞技水平,然后为下一高度的试跳运动奠定基础,使得运动员充满必胜的决心;反之,因为运动技术发挥欠好而且勉强过杆的话,这时候会导致运动员的情绪低沉,并产生严峻感以及犹疑感,致使运动员心中留心力过多地会合在横杆上,所以构成急于过杆的表现,大大的影响正常技术发挥,也会影响到下一个高度试跳的决心。
1 . 2 其他方面的要素引起发生的心理状况的剖析
比赛的计划、观众多少等等都会引起运动员心理状况的剧烈改变。对跳高初级者来说,初次参加这类大型比赛的时候,通常会因为剧烈地振奋问题,表现出来在赛前不能够入眠、出现好动、好唱、话多或者不语等现象,最终未得到充分的休憩,过多地耗费运动员体力及精力等。但是对有着丰盛阅历的运动员而言,在比赛当中会运用各种各样的外部条件来充分调集悉数活泼要素,并且促进自己的心境高涨,并且将振奋的情感、生理以及心理指标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之上,在比赛活动当中能够创造出良好的效果。
1 . 3 试跳失利的时候的心理状况的剖析
1.3.1 首次试跳失利的时候的心思状况的剖析
运动员在于整个竞赛过程当中,并不是所有的高度都能够一次性试跳成功的。第一次试跳失利的时候,除了少数运动员会发生消沉的心情以外,大多数运动员都会保持良好的心情,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会集中注意力,在剖析上一次试跳失败的原因,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下一次的试跳运动,试跳当中充沛的调动自己的身体各种才能,并且发挥技能特长,争取取得第2次试跳的成功。
1.3.2 筛选以后的心理状况的剖析
运动员被筛选以后会发生以下两种不一样的心情体验:第一种是发生消沉的心情,这方面主要体现为患得患失,妄自菲薄,自怨,缺乏最终胜利的决心,意气懊丧等等;第二种则是发生活跃的心情,这方面主要体现为从失败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来,战胜自己的上一次的缺陷,加强体育操练,争取夺得下次竞赛胜出。
2 关于跳高运动员的心理方面操练工作
跳高运动员的心理操练,这是指运动员为了完成专项的运动所需要的心理方面的要素,所取得的稳定地加强以及进步,并且学会了调理心理状况的各类方法,这样以便于在我们的操练及竞赛活动中不断的推进身体以及技战术水平,并且在比赛结果中得到正常或者是超凡地发挥。
2 . 1 集中注意力的操练
人的注意力是指专心致志于某一项事情断定的主要方针,不是为了其他的事物或者是念头搅扰并且涣散的才能。这样会集中注意力的才能对于跳高运动来说格外重要,一部分心理操练缺乏、竞赛经历少的运动员,通常是会因为注意力的涣散而不能够发挥正常的水平。
2 . 2 关于意象操练
首要是用心理手法操练脑的心理方面的机能,这是用以发挥运动方面表面现象、幻想以及思想在运动技能方面构成中的作用。跳高运动员在竞赛中或者试跳之前,是否能够幻想出他们正确的技能方面的进程,是否可以从心理上得到彻底的放松并且排除各种搅扰方面的要素,都会直接影响到竞赛最终结果。
2 . 3 运动员调查力方面操练
运动员调查是受思想影响的有意图的活动。调查是指感受,调查力是指运动员应当具有的首要智力要素。培育运动员调查才能问题十分重要,运动场上的信息多是转瞬即逝的,调查才能差,通常是见到疾速改变的景象会出现目不暇接、无所回忆的现象,得不到思想资料,所以由此引发的行动只能是盲动的。运动员在长时间调查周围事物的过程当中,把握了运动员调查的办法,养成了调查方面习惯,并且构成有个性特点的调查才能,即为调查力。
3 结语
跳高运动员的心理操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进程,应当在多年操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心理操练的作用不是在短时间之内所看到的,是需要下功夫的,也是需要花时间的。心理操练也要因人而异,由于运动员每个人的不同个性特征以及心理品质,所以要区别选择操练办法以及手法;只有比较杰出的心理预备以及运动场上杰出的自我控制才能,才能够应对赛场上呈现出来的各种复杂情况,坚持做到最好的竞技状况。
摘要:伴随着国际化跳高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大强手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小,跳高竞赛也不仅仅是技术、能力方面的抗衡,更为突出的是心理素质的竞赛;怎样具备杰出的心理素质也就变成许多教练员共同关心的话题。这篇文章对于运动员在竞赛中有可能发生的心理改变来进行剖析,并且为跳高运动员能够在竞赛当中获得成功或者充分的发挥应有水平,提出相应的心理练习观点。
论散打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 篇10
关键词:散打,散打运动员,心理状态,心理训练
1前言
散打也叫散手,古时称之为相搏、手搏、技击等。简单而言就是两人徒手面对面地打斗。散打是国标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以踢、打、摔、拿四大技法。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压力也随之加大。为了更好的放松自己,很多人会选择自己爱好的体育运动。然而作为中国国粹的武术,当然是备受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为了给人们带来更加精彩的比赛和更好的提高散打运动员竞技水平,散打运动员心理也承受着巨大压力。运动员比赛时心理状态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场比赛的比赛结果,想要在比赛中取得理想成绩,发挥出正常水平或者超常水平,仅靠运动员自身的技术水平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加入心理训练,对散打运动员克服心理障碍,提高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2散打运动员赛前情绪状态
2.1 赛前过分激动状态
赛前过分激动状态,主要是运动员由于刺激物所引起的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减弱,兴奋过程过度升高,致使大脑皮层对皮下中枢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减弱的结果。运动员在这种状态下,常常表现为情绪失控,呼吸短促,心跳加快,记忆力明显减弱,动作混乱,行动无结果。
2.2 赛前淡漠状态
赛前淡漠状态是指运动员大脑皮层产生并增强兴奋的能力降低,抑制过程的增强,这时运动员心理过程进行的十分迟钝,这时运动员反应变得迟缓,精神萎靡不振,战斗意志消沉,全身疲软,四肢无力,体力下降十分明显,身体的知觉和精神的注意力强度降低,缺乏果断性,甚至会有选择逃避比赛的倾向。
2.3 赛前盲目自信状态
运动员若处于赛前盲目自信的状态,则会对即将到来的比赛的复杂性与困难程度估计过低,对自己和团队的实力过高自信,觉得自身实力能轻易取得比赛胜利。运动员产生这种盲目自信的思想,自大的心理会使得运动员对分析和研究比赛不重视,面临困难是消极应对,盲目自大。生理表现为反应迟钝,注意力下降,对比赛的赛前与赛中的积极准备不够。
2.4 战斗准备状态
即运动员处于最佳竞技状态,经常表现为对比赛任务有全面的了解,对自己的技术水平有充分的自信心,有积极参加比赛和取得胜利的必胜心理。他们的身心放松,训练积极,精力充沛,战斗欲望非常强烈,不盲目自信,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等。
3赛前心理准备与赛前心理训练
3.1 赛前心理准备
3.1.1 明确比赛任务
明确比赛任务,首先要做到“知彼知已”。运动员对本次比赛的任务是否有充分的了解,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奋斗目标,运动员对本次比赛任务的意义越明确,他们的责任感就会越强,进而运动员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去。相反,如果运动员对本次比赛的任务不了解,不知道自己在本次比赛中所占的比重有多大,就会对比赛失去责任感,信心不足,战斗意识消极,发挥不了正常的技战术水平。
3.1.2 形成最佳情绪状态
赛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起伏波动直接关系到本次比赛的比赛成绩。人的情绪既受大脑皮层的调节又与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和植物神经有密切关系。运动员的情绪包括运动性兴奋,对抗的振奋荣誉感、自豪感、义务感与责任感等。消极的情绪状态表现为心情紧张,动作拘束,反应迟钝,注意范围窄小,知觉和思维过程缓慢。运动员情绪的起伏与技战术的正常发挥有密切关系,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运动员技战术水平能正常和超常发挥。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运动员,他们的技战术水平就难以充分发挥并常常由此而导致失败。此外,在赛前准备中使散打运动员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己的自控力。
3.1.3 树立必胜的信心
树立必胜的自信心是发掘散打运动员潜能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才能在大强度的训练和激烈的比赛中使运动员充满激情,勇敢而顽强地进行战斗。运动员在比赛中无信心的原因很多,例如身体或技战术水平欠佳、缺乏比赛经验也可能由于过去失利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还可能是过高估计了对手,对教练员产生不信任和怀疑等,这些都可能成为运动员临场缺乏信心的原因。自信心是通过无数次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平时扎扎实实的训练,不断的提高训练的成功率,运动员的自信心就会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经常参加比赛并在比赛中战胜对手,对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比赛前段时间的训练中,以实战训练为主,尽可能多的增强获胜场次,但要把握好度,太自信了反而会使运动员自大目中无人。
3.2 赛前心理训练
3.2.1 自我暗示训练
自我暗示训练法是散打运动员自己或者通过教练员用口头教育对运动员的内心造成积极的影响。根据散打运动训练和比赛的特殊性,可以把自我暗示的训练方法准确的运用到训练中去,对提高散打运动员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在进行自我暗示时,要注意听取教练员的提示和建议,将自己的意愿与教练员的建议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2.2 集中注意力训练
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散打运动员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场下观众的一声呐喊或许就能扭转比赛的结果。因此,在比赛中应保持较高的注意力。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心理压力过大,赛前训练强度过大造成运动员身体疲惫,比赛环境、场地不适应等等。
3.2.3 意志品质的训练
散打竞赛是双方运动员斗智斗勇的过程,斗志是指技战术水平的交锋,而斗勇则是意志品质的较量。意志品质就是能使人们去完成那些几乎不愿意执行的任务,例如,在运动训练或竞赛过程中,由于疲劳而导致乳酸堆积过多引起疼痛或者比赛中受伤时,仍然坚持到底,这就是意志品质的作用。意志品质的训练方法主要有:(1) 要让运动员学会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而不是当遇到比难以完成的任务或者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就退缩。(2)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并不是每天都要进行训练的科目,意志品质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旨在提高运动员承受心理负荷的能力。
3.2.4 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是运动员根据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反复训练的实战练习,并在比赛条件相似的环境下安排训练,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在竞赛中临场的适应性。通过模拟训练可提高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遇到对自己不利因素的处理能力,提高运动员的应变能力。提高该能力较有效果的方法为:(1)模拟裁判偏袒对手。这种训练有利于培养运动员在赛场上能够冷静面对裁判的错判或误,心理不受影响,能够继续稳定的比赛下去。(2)平时训练不要只仅仅局限在上午、下午,应考虑比赛时的时间,根绝比赛时间进行专项训练,调整运动员的生物钟,最佳竞技时间调整到比赛的那个时间段。
3.2.5 放松训练
初赛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 篇11
关键词:心理状态;体育训练;调节
中图分类号:G80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94-01
一、常见不良心理状态的表现形式
(一)赛前盲目自信:这种心理表现为表面上兴奋,实则内心空虚,其信心是建立在对比赛的困难和复杂性估计不足,过高的估计自己实力的基础上的.这类运动员大都表现为浮躁,不冷静思考问题,总相信能轻易或侥幸取得成功,不努力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投入比赛.对待这种队员应加强作风培养和思想教育,还必须认真做好赛前心理准备,头脑清醒的参加比赛,避免盲目乐观.
(二)赛前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多出现在体能、技能等运动能力不强的运动员身上,他们总是被一种悲观的情绪包围,无法自拔;情绪低落,体力不佳,极少兴奋,也不愿过多训练,对比赛缺乏信心,缺乏斗志。
(三)赛前兴奋过早。这种状态表现为情绪过早过度地兴奋,心跳过速,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行为上表现为动作忙乱,坐立不安;心理过程表现为头脑发热,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听不进老师的指导等.严重是会发烧,失眠,腹泻,恶心呕吐,出冷汗等.
二、消除不良心理状态的方法
(一)模拟训练。这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目的是为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作为适应性准备,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方法:①对于特点的模拟。模拟对手的技术、战术特点、比赛风格,以及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对手特征,演习各种有效的对策;②对不同起点比赛的模拟,包括领先、落后,以锻炼在关键时沉着冷静、处理果断的品质;③对观众的模拟。观众的鲜明态度和主场往往通过震耳欲聋的响声和激烈的表情动作表现出来,给竞赛队员很大的压力和干扰,有意识的给学生制造一些困难,如鼓倒掌、吹口哨、为对方加油有助于减少学生实际比赛时的应激反应。。
(二)自我暗示训练。这是运动员用思想、词语对自我的心理施加影响,以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意志和注意力等心理活动,从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在比赛中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运动员通过语言影响进行心理调节的手段,它使疲劳的肌体得到迅速和充分的休息,使情绪得到迅速的调整,信心倍增的准备下一轮的比赛,其做法是运动员闭目静坐或仰卧,聚精会神地想象自己的放松情景。也可用语言进行暗示放松,放松休息的暗示语言有:①我安静下来了;②我的全身大脑都放松了;③心跳平稳而有力;④呼吸平稳而轻松。进行动员“活化”的暗示语言有:①我全身的肌肉都得到了休息,有力量了;②我积蓄了力量;③头脑休息过了,很清醒;④我感觉很好;⑤我需要比赛了;⑥看我的。 放松训练是以一定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方法。各种放松方法的共同特点是:注意力集中于自我暗示语,深沉的腹式呼吸,全身肌肉的完全放松;
(三)集中注意力的训练。这是一种主要的注意力调节方法,注意力集中是坚持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的目标,不为其他内外刺激的干扰而产生分心的能力。它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可通过练在一定程度得到提高。具体方法:①教练员有意识的安排运动员在外界干扰比较严重的环境下进行训练,运动员通过意志努力,集中注意力完成技术动作,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以提高运动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②通过运动员的意志努力随时分配和转移注意力的训练。教练员安排计划后,有意识的在同一训练课中变换训练内容,要求运动员迅速从一种方法、手段上转移到另一种方法、手段上,这样可以提高运动员调节意力的能力;③在平时训练和学习上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习惯,以提高运动员集中注意的能力。
(四)增强意志和信心训练法。意志品质是运动员在克服各种困难中形成的良好的心理品质的过程。其方法:①在疲劳情况下完成训练任务。教练员根据运动员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在运动员比较疲劳的情况下增加新的训练内容,这样可使运动员的心理保持一定紧张度,有利于培养运动员的顽强性和坚韧性;②利用不利的环境安排技术训练。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有意识的安排运动员在不利的气候或嘈杂的环境中坚持技术训练,并要求运动员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从而提高运动员意志品质。
(五)准备活动调节法。准备活动对赛前的心理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运动员在做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动作力求舒展大方、轻松,动作协调有力,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有一种轻松自然的活跃感,这样不但能提高运动员的参赛情感,而且还给对手的心理增加一种无形的压力。
良好的比赛心理状态是运动员经过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训练而逐步形成的,掌握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及其训练方法,消除赛前紧张心理,才能保证初赛中学生运动员稳定地发挥出自己的比赛水平。
参考文献:
[1]肖永芳.田径运动员赛前情绪及控制[J].四川体育科学,1995(3)
[2]袁贵礼.自我情绪控制的方法[J].中国青年研究,2003(8)
[3]王惠文.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及调整方法浅析[J].体育师友,1999(5)
跨栏跑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研究 篇12
关键词:跨栏跑,运动员,心理特征,对策
跨栏跑是奥运项目之一, 因其技术性与观赏性强, 深受人们喜爱。跨栏跑也是体育院校田径教学中必须要学习的内容, 影响跨栏跑技术的因素有很多, 无论是何种水平跨栏跑的运动员, 心理因素都会对跨栏跑的学习和成绩提高产生重要影响, 所以研究跨栏跑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教练员也要善于运用跨栏跑运动员的心理特征,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跨栏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从而实现体育教育教学目标。
1 跨栏跑中心理训练的意义与作用
跨栏跑心理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要在日常训练中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对学生施加心理和个性特征的影响, 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有着较高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应激能力, 良好的心理特征, 有助于学生发挥良好的技术,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态度, 心理训练的意义和作用可见一斑, 所以教练员一定要注重跨栏跑的心理训练。
2 跨栏跑运动员心理状态分析
跨栏跑运动有其项目特点, 其技术动作单一、危险性较大, 难度较高, 学生在训练或学习过程中,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会有各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
2.1 认知差异, 导致学习兴趣不高
同样的事情, 不同人的看法是不同的, 这就是认知差异, 就跨栏跑的训练而言, 不管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还是运用过程, 个体差异较明显。一些认知能力较好的学生认为练与不练都能考核达标, 所以就会消极应对, 而认知能力差的学生, 认为自身生理和身体条件有限, 容易形成“消极”的心理, 从而不利于跨栏跑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
2.2 从众行为, 导致训练质量不高
从众行为是指学生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 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多数学生认为跨栏跑危险性强、损伤机率大, 身体容易受伤, 怕受伤心理使得训练消极怠慢, 不得不在教师的督促下被动练习, 训练积极性低, 训练效果差, 导致了训练质量不高。
2.3 畏难情绪, 导致训练信心不足
一些学生出现了畏难情绪, 严重影响了正常训练。畏难情绪表现在训练消极被动, 不敢做动作, 害怕吃苦、害怕受伤、害怕同学讥笑等, 从而形成了抵触心理、自卑心理等, 越来越不敢做动作, 如:起跳时没有达到距离、节奏紊乱等, 都是有畏难情绪, 缺乏信心的表现。
2.4 盲目自信, 导致动作要领不清
盲目自信主要是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清楚, 会对自己的定位会偏高, 对跨栏跑学生而言主要是通过栏时对自己能力估计过高, 从而产生危险或失误, 初学时容易造成蛮干或者动作失误, 建议学生要正确评估自己, 对自己要有清楚客观的认识, 发扬优点长处, 避免缺点和改正缺点, 才能不断提高。
2.5 跨栏跑恐惧心理
跨栏跑恐惧心理有多种表现, 主要表现在生理机能和技术动作方面。如生理机能主要表现在畏手畏脚, 犹豫不决, 两腿颤抖, 精力不能集中等, 技术动作主要表现在动作变形, 跑跨结合不流畅等。
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学生身体素质差, 心理素质差;第二, 学习态度消极和目标不明确;第三, 教师态度严厉和要求过高;第四, 如看到同学有打烂或跌倒的场面引起的恐惧心理等其他因素。
3 跨栏跑中运动员的心理调控
教学训练实践表明, 在跨栏跑教学训练中适时运用科学的心理调控方法, 可以有效预防与消除学生不良心理状态的产生, 提高心理适应和应激的能力, 对跨栏跑运动员的心理调控主要有物理手段和心理手段两种方法。
3.1 物理手段
3.1.1 注重体能训练
有部分学生认为跨栏跑是技能主导类项目, 忽视了体能训练。不懂得良好的体能是及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保证。因此, 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教练员要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学生的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可以改造学生的身体形态, 提高机体水平, 发展运动素质, 只有体能得到提高, 运动成绩才能提高。
3.1.2 科学安排训练
教练员要根据教学、训练规律安排训练, 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季节变化、教学人数、场地器材情况等,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还有周密安排教学训练中的安全事故和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 有效消除不安全因素, 增强学生安全感。
3.1.3 合理应用教学方法
在跨栏跑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法、示范法和分解法。讲解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传授体育知识、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的方法, 讲解法是一种主要的体育教学方法;动作示范法是教师 (或教师指定的学生) 以自身完成的动作为范例, 用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在跨栏跑教学中教师简明扼要地讲解, 达到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的目的, 使学生增加对跨栏跑的正确认识, 克服不良的认知和想法;优美舒展的动作示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 增强自信心, 从而消除心理上恐惧。
3.2 心理学手段
3.2.1 激励动机
教练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不断激励学生, 提高学生成就动机, 强调学生练习前后的比较, 尽量用客观公正的态度来激励学生, 以正面表扬的肯定评价为主, 批评为辅的策略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对跨栏跑运动的价值认同, 在反复练习中提高信心、端正态度, 提高成绩。
3.2.2 调节情绪
学生的情绪也是不断变化的, 情绪对训练和比赛都会有影响, 跨栏跑训练枯燥、乏味、体能强度大、技能要求高等, 学生会产生消极甚至抵触情绪, 严重影响到训练或比赛效果, 教练员要根据学生的情绪特点, 适当调节学生情绪, 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 给学生减少心理压力。
3.2.3 意志品质的培养
跨栏跑跟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关, 意志品质强, 则利于学习和训练, 意志品质差, 则不利于训练和比赛。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怕苦怕累和畏难情绪, 害怕受伤等原因让他们逃避练习, 教练员要积极鼓励和鞭策学生, 尽可能提供帮助和支持, 培养学生果断、勇敢、肯吃苦的意志品质, 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3.2.4 表象及暗示训练
表象训练和暗示训练是常用的训练方法, 在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表象训练通过有意识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象, 对技术动作或运动情景进行回顾、重复和丰富发展, 从而唤起运动感觉, 强化肌肉感觉, 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和过程。暗示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节奏和发力程度, 有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当前任务上。
4 结语
在跨栏跑中, 心理障碍是普遍存在, 教练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选取合理有效的教学训练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训练模式, 把物理手段和心理方法结合起来, 结合教育训练实践, 积极探索克服恐惧心理等心理障碍的方式方法, 学生在学习跨栏跑过程中, 要增强自信心、养成顽强的意志品质, 端正体育学习态度, 克服不良心理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邓云.如何克服学生在贵校教学中的胆层和恐惧心理[J].体育科技, 2014 (2) :50-52.
【运动员心理训练】推荐阅读:
运动员心理训练研究12-22
柔道运动员的心理训练05-21
武术运动员的心理训练07-05
跳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09-21
健美操运动员心理训练08-23
排球运动员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素质训练论文07-08
运动员训练01-11
运动员训练方法06-11
垒球运动员训练01-13
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