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赛前心理分析论文

2024-12-05

运动员赛前心理分析论文(共12篇)

运动员赛前心理分析论文 篇1

1 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分类

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 一般以运动情绪为代表, 可分为战斗准备型、赛前热症型和赛前冷症型三种类型。

(1) 战斗准备型:是一种理想的运动竞赛型、积极性的情绪, 而且强度适宜。在这种情况下, 运动员的各种生理和心里指标适合比赛要求, 能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和潜力, 比赛表现为轻松、省力、效果好, 是适合创佳绩的心理状态。但这种情绪不是自发和天生的, 是经过严格心理训练而形成的

(2) 赛前热症型状态:在竞赛时表现为运动情绪过分激动, 运动员缺乏比赛经验和心理准备。这种运动情绪, 一般是在面临意义重大而艰巨的比赛任务时出现的, 运动员在这种情况的支配下, 容易失去自我控制力, 内心焦躁不安, 行动紊乱、过早地消耗身心能量。造成一种急于上阵而又力量不足的现象, 在生理上表现出呼吸急促, 心率过快、手脚抖动、出虚汗、口渴、尿频等, 这种现象不会因比赛的进行而自然消失, 反而可能因此形成心理障碍, 对任何比赛都产生习惯性心理过敏反应, 严重者可导致心理创伤, 如发低烧、失眠、腹痛、健忘等, 所以起赛热症是性质消极的、强度不适宜的、不利于运动竞赛和心理健康。

(3) 赛前冷症状态:强度不足, 性质与赛前热症相同, 同样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只是其情绪消极性表现形式不同, 是以低沉无力为特征。原因多以动机水平不足, 多次失败对心理的影响:身心过度疲劳, 同时也与运动员性格、气质有关。对这种状态, 应进行以改变这种情绪性质, 增加激活强度为内容的专门性心理训练, 同时进行身心恢复训练。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运动情绪, 可以分别在不同运动员或某个运动员在不同时问等方面表现出来。

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 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对比赛成绩有很大影响, 能掌握自身心理状态是优秀运动员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一般的心理状态并不会促使运动员表现出他们所具备的技能和素质, 所以优秀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比赛情绪, 才能在比赛中沉着、冷静、机智、果断, 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战术水平, 使自己在比赛中获取最好成绩, 争取比赛的最后胜利。

2 分析运动员在赛前的心理状态

运动的战斗情绪, 是运动员的一种理想的心理状态, 它是由运动员高级神经运动的协调导致的, 与比赛任务相适应的神经兴奋过程。这种神经兴奋过程又具有最适宜的灵活性, 并以相适应的抑制过程来加以平衡。而确立良好的动机, 必须认识到控制情绪是关键, 使运动员以活跃饱满的、精神焕发的良好心理状态迎接和投入比赛。所以运动员理想的心理素质应是克服赛前紧张和过分抑制的情绪。在赛前和赛中都能摆脱外界不利因素的干扰和刺激, 比赛中精力高度集中, 为尽早地在赛前弥补不足和改正缺点, 能自觉刻苦训练, 有充分准备克服在比赛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和困难, 应变能力强, 能在战术上快速有效地进行分析并拿出对策, 对自己的兴奋状态能进行自我控制。能够准确地分析运用教练员的指导完成技战术, 表现为质量好、有效性高, 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战术水平, 降低体力消耗, 坚持长时间的比赛。能在比赛中有顽强的拼搏精神, 全力创造优异成绩, 树立必胜信念。

3 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调控

要想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达到最佳心理状态, 必须在平时经常进行心理训练, 在赛前要对比赛有足够的估计, 对比赛中易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及相应的克服解决方法, 对克服困难要采取积极的态度, 对对手的情况要了如指掌, 做到心中有数, 增强主观意识。提高知觉敏锐性和注意强度, 加强精神调节, 提高反应速度, 充分建立自信心, 以满怀激情投入比赛, 并坚信两军相逢勇者胜。

另外, 还要通过自我暗示, 使肢体和内脏器官得到放松, 产生温暖感, 使心跳、呼吸平稳, 注意力高度集中, 排除外界干扰, 更好地控制赛前心理, 解除紧张情绪, 加强心理调节, 适应场地、气候和比赛气氛。赛前应多进行一些比赛模拟训练和测验, 开好赛前准备会, 使运动员从思想上, 心理上达到比赛中的最佳心理状态, 满怀信心地投入比赛。比赛中要求运动员沉着、冷静、积极主动、一丝不苟, 具有勇敢顽强的性格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首先从精神上和气势上压倒对方, 给对手造成心理压力, 自己的中枢神经系统要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提高竞争情绪, 千万不能丧失斗志, 关键时刻谁的意志品质顽强、精力集中、应变能力强, 并最大能力地发挥自我技战术水平, 谁就能取得最后胜利。

总之, 赛前心理准备是不容忽视的、不可低估的, 它对运动员取得良好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且可以弥补技术与素质的不足。运动员只有平时就加强心理训练, 以积极的态度做好赛前心理准备, 才能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战术特长, 英勇奋战, 顽强拼搏, 沉着、冷静、自信, 才能在比赛中变被动为主动, 变阻力为动力。应特别注意情绪是关键, 这样才能在比赛中创造最高水平的成绩。

运动员赛前心理分析论文 篇2

高校田径队跳高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与调控

在田径竞赛中,跳高运动成绩受心理的影响尤为重要,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试跳前高度的`自我调控能力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业余高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心理训练及自我调控手段方法,为高校跳高运动训练提供借鉴.

作 者:周忠林 路宗霞  作者单位:周忠林(海南医学院体育部,海南,海口,571101)

路宗霞(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82 关键词:跳高   心理训练   自我调控  

摔跤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探索 篇3

在摔跤训练和比赛中,对于优秀运动员来说,强调过硬的基本功和超众的身体素质固然重要,而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心理素质的好坏也是比赛成败的关键因素,下面就摔跤运动员赛前的心里训练问题浅谈如下:

摔跤这个项目对抗性很强,彼此是在最紧密的直接接触中进行搏斗,而且随时变换姿势和位置。而技术方面是由许多复杂的、固定的和不固定的动作组合而成的。比赛时更要求运动员要头脑清醒、随机应变及时而果断地采取行动,变换战术和技术才能克敌制胜。然而,想做到这一点并是不容易的,这就要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训练运动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高水平的比赛中,心理素质的好坏往往起着决定胜负的作用。

心理训练的目的是培养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克服内、外因素干扰的能力,使之增强自我情绪控制,冷静地对待外部环境,适应比赛和抵抗干扰的能力,保证运动员以最好的情绪参加比赛,在比赛中能分析彼此的实力, 抓住战机把自己平时训练的技术、技巧发挥出来。

赛前和赛中运动员易出现一些心理障碍:由于比赛经验不足或因过去的比赛失利而怯场;畏惧对手,对比赛缺乏取胜的信心和勇气,情绪上悲观消沉,比赛时拘谨失常,放不开,以致发挥不出自己的水平;盲目自信,以旧眼光看人,傲慢自大,缺乏自知之明,在比赛中一遇到困难就变的急躁,导致失利;经不住比赛的考验,意志品质薄弱,在关键时刻缺乏再坚持一下的毅力,功亏一篑;由于观众的呐喊或裁判的一时错判等外界因素而激动、暴躁,不能自控或情绪沮丧失去信心,导致实力不能正常发挥;思想保守,缺乏拼搏的精神和勇夺胜利的雄心壮志,遇强手甘拜下风,在水平接近甚至在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本来具备了取胜的条件,但由于心理上的原因,变得怯懦,一味防守,不敢进攻,企图以微弱的优势保持到终场,结果优胜的条件得不到利用和发挥,使自己由主动变为被动,从胜利走向失败;摔跤赛前几乎每个级别都要降体重,为的是自己参加适合的级别取得好名次,但是由于降体重造成运动员腹部的饥饿感,心里素质差的运动员就会变得急躁、不能自控,从而输掉比赛。

加强心理训练:使运动员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运动员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品质;让运动员参加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阶段的小结,使运动员主动地进行训练,吃透自己的技术情况、素质情况和心理情况,提高运动员独立思考、自我控制和独立作战的能力;摔跤比赛体力消耗很大,通往冠军的路往往是精神力量的战斗,是对意志的严峻考验,要靠平时训练中的一点一滴的培养,制定的训练计划要坚决完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克服懒散,教练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解除其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顾虑,帮助他们加强意志训练;赛前应使运动员清楚地了解比赛的时间、地点、比赛的规则,对手的情况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同运动员一起确定比赛的战术和随机应变的对策,使运动员知己知彼,头脑清晰地参加比赛,掌握比赛的主动权。头脑中本来没有路,想象的次数多了就成了一条路,让运动员比较早地演练比赛中的各种情况,并且想象得很真实,临场就不会有陌生感,比赛起来就能得心应手;一些年轻的运动员,因为年龄小,比赛经验不足,其情绪往往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时会变为相反的方向,教练员要当一个好演员,隐藏起不利于比赛的个人情绪,而扮演一个适宜的角色,表演出一种适宜的情绪,以此来影响队员的情绪,使其适度兴奋而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赛前绝大数运动员会感到紧张,这时可以让运动员自我暗示,调整呼吸、心跳。教练员可以谈论一些轻松的话题,使运动员转移思想,放松情绪,使运动员心态恢复到正常水平。

浅析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 篇4

关键词:田径运动员,心理状态,调整

一、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重要性

运动员在比赛之前, 其器官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的技能变化, 比如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会更加兴奋等。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动力系统的反应有着直接的联系, 无论运动员神经系统过于兴奋或不够兴奋, 都会使得比赛结果不理想。而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运动员往往可以超常发挥, 从而获得更好的成绩。在一些运动会上我们也可以发现, 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对比赛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在比赛之前, 如果运动员保持高度紧张状态, 心理变化迅速, 就会消耗运动员的体力, 并且这种紧张也会消磨运动员的心理防线。这样一来, 就会导致运动员体力不足, 不能将自己的能力完全发挥出来。而具有良好心理状态的运动员精力集中, 并且没有烦躁情绪。如果比赛双方实力相当, 往往是心理状态较好的一方获胜。

二、赛前状态的类型

1.过度紧张。有一部分田径运动员在比赛之前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心理压力非常大, 会担心自己准备不足, 担心对方过于强大, 担心观众的观看, 担心不能获胜等等。这一类运动员的情绪往往不够稳定, 还可能会在赛前处于极度亢奋状态, 消耗很多体力。同时, 在比赛时也可能会注意力不集中, 难以将自己练习时的水平发挥出来。

2.抑制型。抑制型的运动员也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 然而与过度紧张者不同的是, 抑制型运动员往往不会将自己的不安情绪表现为情绪亢奋, 而是表现为情绪低落, 其自身自信心不足, 总觉得自己没有力气。这一类型的运动员往往都是由于其心理压力过大, 导致睡眠不好或是饮食不畅形成的。同时, 还可能是由于其训练过度导致的。

3.盲目自大型。一部分运动员自身具有一定的实力, 就盲目自大, 觉得对方不是自己的对手。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一部分经常胜利的运动员身上。这一类运动员往往对于不利条件的估计不足, 认为自己可以克服诸多因素。这就是过于自信的表现, 可以称之为自负。他们比较不重视他人的建议, 忽视比赛中的一些不利因素。然而这一类运动员最可能会在比赛中由于过于自信而轻视他人的能力, 从而体力分配不均, 导致比赛失利。

4.积极比赛型。这一类型的运动员才是真正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的运动员。他们明确地了解自己的能力, 也了解自己的任务, 具有信心, 既不自卑也不自负。其面临比赛会具有比较高涨的情绪, 并懂得保持自己的体力。赛前轻微的紧张有助于保持意识的集中, 这样的状态属于积极比赛型, 具备这一特征的运动员往往可以在比赛中发挥自己的实力甚至超常发挥, 从而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田径运动员不良赛前状态的调整方式

1.模拟训练法。模拟训练是帮助运动员调整心理状态的非常好的方法。类似于高三的学生经常考试, 经常考试的人就往往不会在面临考试时过于紧张, 导致忘记很多自己已经学会的知识。运动员也一样, 需要进行一些模拟训练, 一方面可以锻炼其心智, 使得运动员们面临比赛时能够不过于紧张。另一方面, 在模拟训练中, 运动员也可以更好地适应比赛的环境, 提升自身的能力。

2.意念训练法。所谓意念训练法, 就是田径运动员们无需在运动场上进行真实的训练, 而是需要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状态下, 用头脑想象一些比赛画面从而进行战术的训练。这一训练也非常重要, 因为运动员进行比赛时往往都是有相应的战术的, 但是有些运动员可能会由于过度紧张, 忘记战术的使用或是反应力迟缓, 这就需要运动员们对自己进行意念训练, 产生思维运动效果。这一训练要求运动员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3.暗示法。暗示法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两种。

所谓自我暗示, 就是需要运动员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放松自己的肌肉,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播放一些具有心理暗示的音频, 从而调节自己的中枢神经系统, 过于兴奋地使其平静一些, 过于抑制的使其兴奋一些。同时, 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自己的意志。因为在比赛中, 运动员的心理意志也非常重要, 在比赛相持局面时, 往往是意志力不强的一方放弃或是容易出现破绽。

4.情绪控制法。运动员心理状态不好往往是由于运动员的情绪出现了波动。运动员的情绪不佳有两种, 分别是情绪消极和情绪激动。

面对情绪消极的运动员, 教练可以根据运动员的个人性格进行适当的鼓励, 激励运动员。还可以转移运动员的注意力, 用一些比较积极的事物去刺激运动员, 使其的消极情绪得到缓解。

四、结语

动员赛前动员稿 篇5

一早上好!我们全体教练员、运动员不辞劳苦、全情投入、全身心付出的精神值得肯定。明后两天,我镇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就要正式打响,这既是对我们长期以来刻苦训练成果的一次大检阅。为了确保顺利、圆满、高质量地参加比赛,发挥出我们应有的水平,努力达到我们预定的目标,现我代表学校对本次比赛作提出如下要求和作出具体安排:

二、比赛期间的安全

2、参加比赛前要做好准备活动,活动四肢、拉伸肌肉,到身体发热,额头、背上出汗为止,身体充分活动开以后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能力。赛场上,要服从裁判,若有异议的,可以由领队在赛后一小时内向大会委员会报告。

3、在比赛前等待的时间里,要注意身体保暖,应当穿上外衣、做好身体、心理的比赛状态。

4、临赛前不可吃得过饱或者过多饮水。临赛前半小时内。可以吃些巧克力,以增加热量。少吃苦油腻的食物。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

5、比赛期间运动员出现挫伤、扭伤、肌肉拉伤等运动损伤时,裁判要立即停业比赛,运动员也可马上停止比赛,请医务人员到场医治。

6、一旦运动员出现剧烈呕吐、休克,比赛场地内出现摔伤等突发事件,等较重症状时,要采取以下措施:(1)各组裁判员要立即向大会工作领导小组报告。(2)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并安排应急车辆和班主任护送伤者到医院救治。

三、比赛中注意事项。

1、各运动员要记住自己的比赛项目和比赛时间,运动员一定要提前15分钟到检录处检录。

2、运动员要保管好号码布, 比赛时,号码布统一别在胸前,无号码布者不得参加检录和比赛。比赛结束后交由体育委员统一保管。

3、径赛项目100米、200米、400米比赛为分道跑,每位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的跑道内进行比赛,不得抢道、串道,妨碍其他运动员正常比赛,接力比赛更要注意安全,运动员不要犯规。

4、运动员要严格执行报名表上的项目参加比赛,不能冒名顶替,一经查实,取消相关运动员的所有比赛成绩。

5、当比赛出现径赛与田赛项目兼项冲突时,应先向田赛裁判请假,获得同意后,再参加径赛项目的比赛,请假时错过的比赛轮次不补。

6、比赛结束后,不要立即停下来休息,要坚持做好放松活动,例如慢跑等,使心脏逐渐恢复平静。剧烈运动以后,不要马上大量饮水、吃冷饮。所有运动员应该十分注意比赛前、比赛过程中和比赛结束后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赛前 做好准备工作,比赛过程中不能发生碰撞,比赛结束后可到运动场边进行适当慢走(特别是 中长跑运动员,比赛结束时切忌立即停下来或者蹲在地上不动,这样容易引起心脏骤停,出 现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同时还得必须注意不要影响还没有比赛完的运动员继续比赛。

7.所有运动员应该听从赛场裁判的统一指挥和比赛判决,如果出现误判,运动员应该通 过正当程序报告裁判或者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不得随意围攻或者哄闹裁判。

浅谈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状态 篇6

一、振奋积极状态

这是一种最佳的比赛心理状态。首先运动员对比赛的目的任务明确,有强烈的责任感,表现为:能有机的变压力为动力,精神饱满,劲头十足,积极性高,注意力集中,信心坚定。其次是能正确对待自己,不过高或过低评估自己的技术水平。在这样的心理准备状态下,运动员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其兴奋正好达到比赛所需的程度,而不超过能控制自己动作的界限,在比赛中往往能较好地或超水平发挥。这种状态最突出的特点是,不把比赛当负担,能较好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认为比赛是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

二、紧张胆怯状态

这是一种不利于比赛的心理状态。运动员对即将到来的比赛表现为忐忑不安,过度兴奋,情绪急躁,不知所措,头昏脑胀,对自己应有的水平和战胜对手缺乏自信心。在生理方面也出现呼吸急促,脉搏加快,血压增高,失眠厌食,手脚发抖,口喝或小便频繁等现象,比赛中动作失常,技术水平下降。这种状态大多发生在参加比赛少的新队员身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运动员过多考虑比赛的胜负与个人的得失,自己太想表现,又不能很

好的调整心理状态,从而导致心理上压力过大。

三、赛前盲目自信状态

这种状态是对即将面临的比赛和困难估计不足,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盲目自信,相信自己能较容易战胜对方。不能充分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准备克服困难,精力不集中,知觉、思维均表现迟钝,虽然情绪愉快,但属于消极盲目乐观。其主要原因是,指导思想不对头,掌握的情报不全面,有的是运动员自身的骄气和目中无人造成的。

以上三种心理状态,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比赛成绩的发挥。培养建立有利于比赛的心理状态的方法: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一个耐心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主要是利用语言,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来调节中枢神精系统的兴奋性。心理训练分为两个方面,即一般心理训练和比赛心理训练。在日常训练中,一般心理训练贯穿始终,在此基础上改善和建立良好的赛前心理训练。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比赛的意义。目的明确对建立和改善心理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动机对人的整个行动起有效的作用,积极性、顽强性都是由它决定。

2、分析对手情况和制定战术。在赛前要和运动员一起仔细分析即将面临的比赛和对手的技战术情况,分析运动员自身的情况,加以对比,制定出可行的战术,分析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解决的方法,使运动员事先对比赛对手有充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来。

3、进行模拟训练、比赛。对面临的比赛场地、条件、环境加以了解,根据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摸拟训练或比赛,如播放比赛气氛的录音,安排不公正的裁判和不平等的比赛条件,向心力及反心力的比赛(向心力指有力训练方法及手段),使运动员适应各种内外刺激,培养赛中自我控制的能力,使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作到不受内外界的干扰保持镇定的情绪,全神贯注地投入比赛。

4、赛前表象训练及自我放松。运动表象是在运动感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形象,反映了动作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力量方面的特点。也就是运用想象力,通过内心的表象,帮助内心的表象把成功的机制及技术要点编入大脑和神经系统,然后去实践。使运动员形成注意力集中,想象体会做起来就象成功再现那样的习惯。自我放松主要是进行积极性的休息,进行愉快的谈话,转移淡化头脑中对比赛的思考。同时可以进行自我暗示、提示,使肌肉放松,思想情绪安静,以调解精神紧张,消除疲劳,加速睡眠,保持体力。

高校棒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调适研究 篇7

高校棒球运动员赛前常见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其思想负担太重, 想赢怕输;期待、厌赛;心理准备不足, 盲目自信等原因造成的。由于以上一些原因, 在棒球场上, 各个位置的守场员都会面对场外的观众, 尤其客场打比赛时, 主队观众和球迷的言行往往带有倾向性, 一些过激的言行往往会使守场员在运用技术前或失误后给予刺激, 这种刺激将使有些心理不太稳定的运动员心烦意乱, 处于紧张而又顾虑重重的境地, 从而因注意力不集中而失去斗志, 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 在此我们应提醒教练员在上场前给予队员们充分的提醒, 让他们摆正心态, 排除场外一切因素的干扰, 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去。

棒球比赛时, 守场队员在防守中如果出现一两次失误 (由于受外界的各种原因影响, 如场地的不平整、太阳、草地等) , 会对守场队员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 使其在面对下一个球、下一个局面的时候心理压力大增, 结果不敢完成动作, 或者动作僵硬变形, 以致于出现连续性的失误。特别要强调的是, 投手在比赛中的心理变化是最大的, 众所周知, 投手在队伍中的起着关键的作用, 投手发挥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比赛的胜负。比赛中投手出现问题时 (四坏保送、投球中身、暴投等) , 教练员要果断请求暂停, 进场对投手进行指导, 目的也在于让投手放松心态, 调节心理。

二、高校棒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调适方法

高校棒球运动员处于情绪发展时期, 赛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问题。如何把他们的赛前心理调适至最佳水平, 是教练必须重视的重要课题。教练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高校棒球运动员实施针对性的调节, 并掌握了必要的原则。高校棒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调适,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诱导法

教练可用语言或行动对高校棒球运动员施加影响, 使他们把注意力从考虑比赛的后果转向如何顺利进行比赛上。尽一切可能帮助高校棒球运动员在比赛前去弱化自己的对手, 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优势, 做到“战略上藐视, 战术上重视”对手。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 高校棒球运动员在比赛时才能正常甚至超水平地发挥, 从而取得最佳成绩。

2. 放松法

高校棒球运动员过分紧张的心理状态会导致神经、肌肉过度紧张, 表现为协调能力下降、技术动作僵硬。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棒球运动员可以采用肌肉放松和呼吸调整法加以缓解。当高校棒球运动员呼吸短促、情绪激动、肌肉紧张时, 我们可以采用让他们缓慢呼气和吸气的办法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当高校棒球运动员情绪低沉时, 可以采用长吸气与有力的呼气练习, 以改变肌肉的紧张程度, 达到稳定心理状态的目的。这是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3. 模拟法

模拟法是用接近比赛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战练习, 以提高高校棒球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的心理训练方法。模拟训练可以预防高校棒球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 提高其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模拟训练的内容包括对比赛中生理负荷、心理负荷水平的模拟, 战术、技术的模拟等, 模拟训练的方式有现实模拟和词语模拟两种。现实模拟包括模拟对手可以采用的技术、战术, 赛场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比赛地点、气候和环境, 观众的倾向性等。词语形象模拟是利用词语形象来描述实际比赛的情景、对手的行为和自己的行动等。这种模拟应尽量配合图表和照片使之具体化。

4. 回避法

尽量采取回避的方式做一些与比赛无关的事, 如听音乐、聊天、散步等, 以转移注意力, 排除不利因素的影响。可帮助高校棒球运动员减轻临赛前的紧张程度, 有利于他们把赛前状态保持在最佳水平。

5. 音乐治疗法

音乐治疗是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 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 使求助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 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 经历音乐体验, 达到消除心理障碍, 恢复或增进心身健康的目的。音乐治疗是高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 是已被实践证明的有效心理调适方法, 能排除高校棒球运动员的不良心理因素, 提高其心理适应性, 切实解决高校棒球运动员在赛前心理状态不稳定这一重大难题, 使之形成最佳的竞技状态。

三、高校棒球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安排

赛前训练负荷的调控是现代运动训练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竞技体育训练理论和实践的根本问题之一。科学研究与实践表明:赛前训练负荷的安排合理与否, 特别对高校棒球队而言, 直接决定着能否把棒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调整到最佳状态, 并在之后的比赛中充分表现出来。

在赛前训练阶段, 运动负荷的“峰值区”应放在最后一周之前, 而最后一周的运动负荷应相对地降低, 以便使运动员得到更充分地恢复, 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比赛中去。

对此, 我们可以考虑用以下的方式进行高校棒球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安排:

赛前7天, 大量高强度训练。主要以模拟比赛为主, 并安排一定强度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赛前5天, 适当减量, 进行调整。

赛前4天, 中量或小量训练。主要是各种战术的演练及打击练习。

赛前3天, 出发前往比赛地。

到比赛地后, 如果比赛时间安排在下午, 则上午应进行适量的活动, 其目的就是为了使肌肉的协调性保持在平常的状态。值得强调的是: (1) 大量高强度的动作训练与大强度的身体素质训练应安排在比赛的2天以前, 以防止比赛开始时运动员的体力尚未得到完全恢复; (2) 注意调整好运动员有伤部位的训练内容与负荷强度, 保证该部位的恢复; (3) 训练负荷标准的确定应根据每个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做到因人而异, 不可“一刀切”。

论篮球运动员赛前的心理调节 篇8

一、运动员做好赛前心理调节及调整

1. 前期心理调节。

当运动员接受了比赛任务以后, 教练员可以通过思想动员、个别谈心, 使运动员建立良好的心理定向。这段时间教练员的引导, 一是确定任务和内容。根据本年度和本阶段的训练情况, 要求运动员认真地进行自我剖析和评价, 并根据运动员心理特点安排心理训练内容, 循序渐进, 稳步提高, 确保其专项能力与心理水平同步发展。二是激励正确的参赛动机。动机效在在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思想状态, 培养运动员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和不畏强手、敢于拼搏的精神, 做好战胜各种困难的调节, 竭尽全力争取胜利。三是建立正确的胜负观。运动员的训练和调节, 目的只有一个, 即战胜对手, 获得比赛的最终胜利。期望获胜是每位运动员的正常心理, 但过分期望成功, 就必然担忧失败, 进而造成情绪负重状态。教练员要引导运动员卸下“想赢怕输”的思想包袱, 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 要立足于自己和自己比, 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比, 今天比昨天有了进步, 那就是成功。运动场上没有常胜将军, 再优秀的运动员都曾品尝过失败的苦果, 只有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明天才可能成为胜利者。运动员只有以一颗“平常心”投入比赛, 才能获得理想的竞技状态, 才能正常甚至超水平发挥自身技、战术水平, 从而最终赢得比赛的胜利。四是制定心理对策和比赛计划。根据比赛任务和对手情况进行模拟心理训练, 是篮球运动员训练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使运动员在赛前对主要对手做到心中有数, 让其体验对手的技战术特点, 和教练员共同寻找破敌良策, 这对缓解运动员紧张的心理状态, 提高其临场比赛的适应能力, 坚定信心, 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 起到很好的作用。

2. 临赛心理调节。

运动员到达比赛地点后要面对场地、对手、裁判、观众气氛等刺激。为了控制运动员的情绪, 必须引导运动员作三方面的心理调节:第一, 熟悉场地。运动员进入比赛地点后, 教练员首先要解决运动员感觉适应问题, 即通过练球, 熟悉场地的硬度和弹性以及地面平滑度等, 适应场地环境, 并产生兴趣和感情, 形成良好的竞技心理。第二, 保持冷静。一般情况下运动员进入临赛状态后心理负担加重。为了尽量减少运动员的心理能量消耗, 保持适宜的兴奋度, 教练员要排除各种不利于比赛的信息, 要求运动员不打听对手的情况, 不谈论自己的不足, 不受场地和气候的干扰, 让运动员保持清醒的头脑, 充满信心参加比赛。第三, 稳定情绪。在临赛前, 教练员的言谈举止对运动员情绪的影响很大。因此, 教练员应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防止流露出对比赛安排不满、情绪波动、信心不足等表情, 努力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气氛, 使运动员保持稳定的情绪, 积极休息, 养精蓄锐, 迎接比赛的到来。

3. 临场心理调节。

从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到比赛开始, 这阶段的心理调节虽然时间很短, 一般只有十分钟左右, 但却十分重要。在此关键时刻, 教练员必须作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引导:第一, 做好调节活动。通过调节活动使机体尽快进入竞技状态, 并调整临场情绪, 增强比赛信心。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的个性特点、日常习惯以及技、战术计划等, 合理安排调节活动的时间、内容、方法。第二, 鼓励运动员轻装上阵。进场比赛前, 教练员可采用亲切的语言鼓励运动员, 使其树立斗志, 提高自信心;运动员本身也可通过自我鼓励、自我安慰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几次深呼吸, 用“镇静”、“放松”、“动作协调”等语言自我暗示, 鼓励自己。第三, 简要提示比赛的行动要点。运动员上场时, 教练员可向运动员提醒一下针对主要环节设计好的简单提示语或手语, 一旦需要运作时, 这些提示立即可以唤起运动员对平时训练动作的记忆。如对方发球较短且球路较低时“搓一板”、球路较高时“挑起来”等。但这种提示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且完成得从容不迫。

二、调节篮球运动员心理的干预措施

1. 心理暗示。

教练员在训练比赛中除了用言行暗示对运动员施加影响外, 适当加强运动员个人自我暗示训练, 也可以使其坚定自身的信心。运动员通过自我暗示, 积极调整对不同对手、不同比赛处境下的心理状态。例如, 在比分领先时, 运动员容易放松, 此时要求运动员通过自我提示, 保持头脑冷静, 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继续扩大领先优势上;在比赛落后时, 运动员容易慌乱, 不知所措, 这时要提醒自己, 反思比赛中的主要环节, 努力找到扭转败局的制胜之道;针对其关键时刻容易手软的情况, 事先安排好一种暗示, 促使其果断实施技术手段, 变消极为积极, 使运动员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战术行动上。

2. 意志训练法。比赛过程中的领先与落后都是

对运动员意志品质的考验。比赛中反败为胜的事例并不鲜见, 这其中就能反映出不同选手的意志水平。训练安排上, 如运动员在逆境下首次出现失利, 要稳一稳, 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 并借机抑制一下对手的连胜心理;再次失利, 则要想一想, 寻找自身失误原因;仍然失利, 则要变一变, 调整技、战术。在日常训练上不时安排一些让其从落后比分开始, 与队友进行对抗的意志品质训练, 刻意磨练运动员在不利的状况下如何冷静思考, 大胆使用技、战术, 逐步接近对手并战胜对手, 使运动员养成比赛中不放松每一个球和每一分的比赛作风。

3. 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实际上是一种适应性训练, 即使运动员在参加比赛前对于容易引起精神过度紧张和动作失调的各种刺激逐步产生适应, 从而提高比赛中的抗干扰能力。教练员可以让运动员训练量和强度尽量与实际比赛相同, 时间上按照竞赛日程规定的比赛时间进行训练, 在模拟对手的安排上, 请与对手相近技术风格的队友与其对练, 教练讲解克敌的关键, 或者教练员自己模仿对手风格与之对练, 或者通过电视、录像等进行模拟训练。必须全面了解、掌握主要对手的技、战术的特点, 以及某些特别的习惯, 找出其弱点, 用自己的特长击败对手。同时, 在模拟训练中必须使自己的兴奋性始终保持在适宜的水平上, 打出风格, 打出水平。

三、结语

运动员之间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战术水平之间的差距在当今运动训练科学化日趋臻善的的当今篮球界已经渐渐缩小了。运动员在训练和竞赛中消耗巨大身体能量的同时, 也要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因此, 在强调技、战术及身体素质训练的同时, 一定要高度重视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和心理调整, 使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技、战术水平, 也只有长期加强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与训练, 学会控制和调节心理过程, 使赛前及比赛中心理状态处于最适宜的程度, 才能战胜对手, 取得最后的胜利。

摘要:运动员在比赛中动作技能的发挥受心理变化的制约。篮球运动员只有具备比赛心理方面的优势, 才能充分发挥实际水平, 取得预期的比赛结果。建立科学有效的比赛心理训练体系, 采用科学的心理训练方法, 帮助运动员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已成为赛前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篮球,赛前,心理,调节

参考文献

[1]曹巾章.篮球运动员的赛前心理准备[J].中国学校体育, 1999 (2) .

[2]谢三才.浅谈运动员赛前的心理准备[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982 (1) .

[3]黄元华.篮球运动员的赛前心理准备与训练[J].贵州体育科技, 2005 (2) .

[4]季浏.体育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

运动员赛前心理分析论文 篇9

关键词:女子柔道,赛前,控制体重

1 研究目的

柔道是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我国女子柔道是中国队在奥运会中重要的夺金点。柔道项目对于运动员的体重级别有一定的限制,运动员往往为了获得胜利通过减轻体重来参加较低级别的比赛。柔道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计划,除了要使运动员的技能和体能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外,安全、准时降重是柔道运动员赛前训练中不容忽视的。本研究选取我国6个级别中各3名运动员共计18名女子柔道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对运动员参加2015年全国女子柔道冠军赛前控制体重进行全程调查和分析,探索女子柔道运动员合理赛前控制体重方法,为今后女子柔道运动员备战重大比赛的赛前体重控制提供参考意见。

1.2 研究内容

1.2.1 柔道运动员降体重的理论与实践

在对柔道项目控体重的研究中和了解过程中,有研究认为:无论是减体重还是控体重,在原有训练内容基础上,都要适度融入有氧练习,如骑自行车、慢跑、爬山、游泳等力量练习运动,通过训练内容不断变化,降低运动员的厌烦情绪。运动员还应在减重期间应进行高、中、低训练强度相交叉的长时间运动。通过合理的赛前训练节奏变化、适时监控并掌握合理的训练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安排,使运动员的体重呈波浪式下降,在完成控降体重目标的同时保持运动员良好的身体机能状态和竞技能力。控降体重必须有系统计划,该计划应包括营养干预、心理干预、训练干预、管理干预等综合干预措施;大幅度控降体重计划要分阶段、有步骤实施;控降体重与保持身体机能、竞技能力有机结合。柔道运动员减体重通常采用的措施是控制饮食和脱水,这必定伴随着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营养物质的丢失。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参加2015年全国女子柔道冠军赛的6个级别、18名队员为研究对象,选取-48kg、-52kg、-57kg、-63kg-70kg、-78kg这6个级别,每个级别选取3名运动员。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收集大量有关控制体重的相关论文和专著。重点收集、整理、分析柔道运动员赛前控制体重的资料,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理论基础。

2.2.2 测试法

对参加2015年全国女子柔道冠军赛的18名女子柔道运动员赛前控制体重期间的体重变化进行统计,为本研究的提供数据支持。

2.2.3 实地考察法

深入北京市女子柔道队、八一女子柔道队,了解她们赛前控制体重的计划、控体重方法、赛前体重的变化情况,以实地观察的运动队控制体重的划分、方法为主要框架,构建女子柔道运动员赛前体重控制的依据、方法及效果。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对运动员赛前控制体重的体重进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柔道运动员赛前控制体重的重要性及生理学依据

柔道运动员理想的减体重的方法是消耗多余的脂肪,单纯控体重的柔道运动员应以缓慢的能量负平衡为主,减少的成分应该尽量是脂肪。柔道运动员减体重期内应通过少许进食和使用营养强化剂进行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适量补充,特别要减少脂肪的摄入,柔道运动员赛前控体重使用赛前缓慢减体重与快速减体重相结合方法,比单纯赛前快速减体重的方法对体能、技能和身体健康的影响更小[9]。

3.2 女子柔道运动员赛前控制体重的计划安排

3.2.1 女子柔道运动员赛前控制体重的阶段划分

2015年全国女子柔道冠军赛比赛时间是4月15-18日,教练员根据比赛日程的安排,将运动员赛前控制体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控体重训练期、慢降体重期和快降体重期(见表2)。

3.2.2 女子柔道运动员赛前控制体重训练计划

本研究将参加2015年全国女子柔道冠军赛运动员控制体重期间的训练安排按照控制体重的三个时期进行划分,运动员控制体重的训练安排见表3。

3.3 女子柔道运动员控重期间的体重变化

在研究过程中,赛前两个月采取每天秤重,赛前一周至比赛每天进行三次称重,对运动员的体重进行严格监控。通过绘制图表,了解运动员的体重变化情况。2015年全国女子柔道冠军赛各级别3名运动员体重变化情况见图1。

从图1可知,-48kg级三名运动员赛前体重在比赛日能够控制在标准体重范围内,初期体重下降较为平缓,到临近比赛,体重下降幅度较大。

从图2可知,-52kg级三名运动员赛前体重在比赛日体重都回归到标准体重范围内,初期体重下降较为平缓,从4月8日开始,到临近比赛,体重下降幅度较大。

从图3可知,-57kg级三名运动员赛前体重在比赛日体重都回归到标准体重范围内,初期体重下降较为平缓,从4月8日开始,到临近比赛,体重下降幅度较大。

从图4可知,-63kg级三名运动员赛前体重在比赛日体重都回归到标准体重范围内,初期体重下降较为平缓,从4月8日开始,到临近比赛,体重下降幅度较大。

从图5可知,-70kg级三名运动员赛前体重在比赛日体重都回归到标准体重范围内,初期体重下降较为平缓,从4月8日开始,到临近比赛,体重下降幅度较大。

从图6可知,-78kg级三名运动员赛前体重在比赛日体重都回归到标准体重范围内,初期体重下降较为平缓,从4月8日开始,到临近比赛,体重下降幅度较大。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从各阶段分析看出,运动员控制体重时间较长,从3月初至4月15日开始的比赛日,接近50天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运动员的体重不断呈下降趋势。(2)从4月8日开始到比赛日,运动员的体重下降到了目标体重以内,比赛日运动员体重降到参赛标准体重以下,然后控制体重直至比赛。(3)通过对女子柔道运动员参加2015年全国女子柔道冠军赛体重变化的动态监控,结果表明,所有运动员都有经历比较明显的快降体重阶段,运动员的在控体重期体重下降相对平缓,到了赛前一周便出现幅度比较明显的降体重,体重下降明显超过之前的控体重期。

4.2 控重建议

运动员赛前心理分析论文 篇10

一、游泳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必要性

游泳是一项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 随着比赛环境的不断变化, 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会发生很大变化, 运动员之间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的差距日渐缩小, 运动员要想在激烈的比赛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并取得优异成绩, 不仅需要较高的技战术水平, 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赛前心理训练是临场发挥技战术水平的前提和保证, 它的作用在于挖掘心理潜力、发挥心理优势, 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现代游泳比赛, 运动员身心处于极度紧张状态, 心理过程的变化激烈、迅速, 要消耗体力和心理能量, 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心理调控。因此, 即使运动员身体素质、运动水平很高, 没有充分的赛前心理训练, 也很难取得优异成绩。运动员所处的不同训练阶段, 对比赛的心理反应也不相同, 最初比赛往往表现出兴奋、紧张;对于重要的比赛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主力队员与一般队员的心理状态不尽相同, 有的心理准备不足、缺乏信心;有的过高估计自己产生轻敌思想;有的心理压力过大较紧张;有的对比赛无所谓处于冷漠状态。所以, 对游泳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应该引起教练与运动员的高度重视。

二、赛前心理训练

1. 模拟训练法

为提高运动员的临场适应能力, 教练员在赛前应有意识地为运动员创造与比赛环境相近的条件进行训练, 让运动员处于比赛氛围中, 把训练当成比赛。模拟训练时条件要接近参加比赛的实际情况, 要求训练前运动员对主要对手、比赛场地、气候条件、水温等有一定了解, 并在有观众、有裁判、有喧哗的环境中进行训练, 这样能提高运动员的临场适应性, 以便使技战术在千变万化的特殊情况下得到正常发挥。如果没有进行模拟训练, 运动员对于意外的、不适应的超强度刺激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 会使技战术不能充分发挥, 甚至造成比赛中的失常现象。

要求运动员建立正确合理的赛前程序, 使之习惯化。在临赛阶段的训练中, 教练员必须要求运动员建立各自适用的、有效的赛前程序, 比如, 赛前什么时候进餐、休息, 什么时候开始热身, 什么时候进入比赛场地、换泳装等。只有建立了运动员各自的赛前程序, 并使之习惯化, 运动员在比赛时才可以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活动, 不会因忙乱而引起恐慌和紧张, 形成不良的赛前心理状态。

2. 自我暗示训练法

自我暗示训练法是利用语言等刺激物对运动员的心理施加影响, 调节运动员的情绪, 使兴奋或抑制过程得到增强, 通过自我控制、自我诱导形成良好的适宜比赛的心理状态。体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自我暗示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根据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特点, 可适时采用暗示的方法, 把运动员对比赛名次及多方面的焦虑和担忧, 转移到正确运用技术和提高自信心上, 这样会缓解运动员比赛中的紧张情绪, 从而发挥正常水平。

3. 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

运动技能的掌握过程, 不仅是对肌肉骨骼动作的训练过程, 而且也是智力的训练过程。有些技术动作不能完成, 往往不是由于肌肉运动本身的原因, 而是大脑智力水平低, 缺乏必要的运动心理, 如缺乏积极思考能力、敏捷的记忆力和稳定的情绪等。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智力水平, 加强运动知觉、表象和思维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可采用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方法, 亦即念动训练或表象训练。主要特点是:回忆学过的技术动作, 形成清晰的运动表象和概念, 加深对关键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这种训练方法一般在技术训练前后进行, 也可以在技术训练间隙进行。尤其在比赛前3~12天减负时间里, 为使运动员达到最佳临战状态, 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进行训练, 具体做法是:静坐下来, 闭上双眼, 进行肌肉和神经放松的心理训练后, 再闭目想象出发、转身、到边等全套动作的动作要领, 再想象一遍优秀运动员的比赛情景, 目的是掌握动作要领, 形成正确的肌肉感知, 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 在回忆中唤起相应的肌肉、关节系统的兴奋活动, 以强化动力定型。

4. 注意调节法

在比赛中, 有些运动员因为受到场外不良刺激而影响情绪状态, 直接导致技术的发挥不稳定, 所以在赛前必须提高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 有意识地改变和调节注意的指向, 使运动员把注意力集中到具有积极情绪作用的事物上。如运动员上场前感到比较紧张, 就让其把注意力指向以前某次成功的比赛, 回忆自己获得好成绩的情况, 尽力回想当时的兴奋状态, 以帮助运动员建立成就感, 树立必胜的信念。在赛前阶段的训练中, 应要求运动员把注意力指向完成较好的动作上, 多想有把握的动作, 提高自信心, 从而稳定情绪。在适当的时机, 教练员应多用表扬和肯定的语气鼓励他们, 这种适时的表扬和鼓励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练员还应注意赛前训练中提高运动员完成动作的成功率, 这对稳定运动员参加比赛时的情绪很有帮助。

三、小结

当今世界, 游泳比赛竞争日益激烈, 比赛的胜负往往在百分之一秒内决出, 当参赛队员在身体、技术、战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 心理素质的好坏, 就成为决定胜败的重要条件。因此, 我们要加强对游泳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 全面开发游泳运动员的大脑, 提高他们的反应能力, 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战术心理意识, 并将其运用到训练与比赛实践中。

摘要:当今世界, 游泳比赛竞争日益激烈, 运动员不仅需要较高的技战术水平, 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对运动员进行赛前心理训练, 学会调节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 最大限度地挖掘心理潜力, 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游泳,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

参考文献

[1]王薇薇.对高校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适应性训练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5 (5) .

运动员赛前心理分析论文 篇11

摘 要 本文结合耐力项目的特点,通过对耐力项目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类别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消极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方法。结合运用心理学原理,阐明了田径耐力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状态的一些特殊规律。

关键词 耐力项目 赛前 心理状态 积极 消极

体育运动与人类任何其它形式的活动一样贯穿着各种各样的情绪状态。在许多运动项目中运动员的情绪状态与比赛成绩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胜负乃毫微之争。田径耐力项目更是如此,它包括中距离跑、长距离跑、马拉松和竞走等,属周期性项目,其特点是运动时间长,运作单一多次重复。因此,充分而适宜的心理准备,形成赛前最佳状态能为即将开始的激烈紧张和艰苦的长距离运动得以发挥体力、技术、战术做好准备。

一、赛前心理状态的类别及特征

(一)赛前“消极心理”

1.过分激动。赛前过分激动状态是竞赛活动的信号,提前刺激大脑皮层而引起的一种超前反映现象。其表现为:(1)睡眠不佳。(2)食欲强,但吃多吃少无所谓。(3)呼吸快,动作忙乱,体力自我感觉良好,看上去精力旺盛。(4)经常有恐惧、焦虑、不安等心理,对客观事物常表现出“过敏反映”,注意力不集中,喜欢谈笑,但言多语杂。(5)不能冷静思考问题,对比赛表现出强烈的愿望且埋怨同伴,盲目自信,但过后又常常自责。(6)训练时反映过灵敏,行动积极盲目,喜欢呼叫,动作往往过度,技术准确性差且常常变形。(7)对别人讲的话如好的建议常常不大注意,且听后容易“丢三落四”。

2.异常淡漠状态。赛前淡漠状态与过分激动状态相反,运动员大脑皮层兴奋过程下降,抑制过程加强。表现为:(1)看上去心平气和,但情绪非常不稳定且很少发表意见,对集体活动冷淡甚至厌烦。(2)容易被比赛训练以外的事情分散精力,对训练效果甚至对自己是否上场比赛持无所谓态度。(3)训练比赛时行动松散且动作无力,表现的异常消极,对技术处理也比较随便。

3.过度紧张状态。这种状态与过度兴奋状态有些相似,但也有本质的不同,表现为:(1)面部表情严肃,外观精神不佳。(2)心神不宁、烦躁不安,反映迟钝。(3)汗多、尿频,甚至有局部肌肉抽筋颤抖现象。(4)行动缓慢,动作明显变形。

4.虚假自信状态。虚假自信状态即是自信心超过了自己的能力保证,但并不是虚心而是自我掩饰,是确确实实的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处于这种状态的运动员的特点是:(1)心存侥幸,不认真准备。(2)爱幻想,不能准确的认识自己。(3)容易走极端,稍有不顺利就丧失信心。

(二)赛前积极心理

最佳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在赛前积极、振奋的乐观的状态,能使心理活动处于较高水平,潜在的能力能够很好的发挥。具体表现为:(1)情绪兴奋适宜。(2)注意力集中、头脑清醒,有高度抗干扰能力,有各种比赛策略和应变措施,能迅速巧妙地选取与客观现实相符合的行动方案。(3)对自己的实力充满信心,心理上能做到乱中求静,行为上能做到动中求稳。(4)在竞赛中表现出自己全部力量和取胜志向,遇到困难无沮丧表现,关心集体,对同伴、教练态度和谐、热情。(5)反应敏锐、行动积极、技术水平稳定、训练效果较好,能集中注意力聆听教练员的讲话。(6)食欲正常,睡眠安定、眼神清澈、明亮,面部表情与平时比无异常变化,外观精力充沛,体力自我感觉良好。

二、引起赛前不佳心理状态的原因

引起赛前不佳心理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一)对即将来临的比赛形式、任务有不正确的理解,强烈的求胜愿望和现实情况相矛盾。

(二)运动员训练程度底或缺乏比赛经验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性过高并扩散,使皮层对皮下中枢和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活动降低。

(三)由于疲劳或赛前调整不好引起。

(四)比赛动机消极且有恐惧感,对比赛结果和不利条件考虑太多,缺乏信心。

(五)比赛规模大小,任务的轻重和对于实力的强弱,场地的适应与否,观众情绪的原因。

(六)过分考虑个人名次,荣誉比赛的结果。

(七)由于过去比赛中有过严重的心理创伤或经常失败的情绪体验,形成巩固的定型。

三、克服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方法

(一)语言法

通过语言的交流了解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即使诱导他的思维朝一定方向的变化和发展。另外,通过交流使运动员心中喜悦,是一种西疗法。它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滑稽可笑的表演引起运动员心中的喜悦,甚至引起他们的哈哈大笑使之缓解紧张的气氛。

(二)自我暗示法

运动员采用积极、简明的词语暗示调节自己的犀利状态。比如在中长跑的比赛结束之后,可以静坐或卧在无干扰的地方,闭目默念有肯定意愿的词语,使自己的肌肉放松。另外,还可以在比赛前给自己鼓励,想象一些能缓解紧张的事。

(三)情绪转移法

此法与语言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中长跑运动员由于运动负荷大,心理承受也大,用情绪转移法来帮助运动员调节这一现象,找一些可以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事情做,以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和心神不安的不良心理。

(四)宣泄法

通过与别人的交谈、辩论来倾吐自己的压抑和烦恼,从而得到解脱。心理学研究表明,中长包运动员往往是属于内项型,所以更需要心理医生或教练员用关心、体贴的语言去开导运动员。

(五)信心制胜法

帮助运动员树立成功的意向,以对以往好成绩的追忆和理想动作的模拟表象来增强其自信,并帮助其树立以战胜自我为主的制胜原则。有时候在赛前教练员可以故意夸大或编造他们对手的不利来刺激运动员来增强他们的信心。

(六)奖励法

就是用适当的方法表扬或用奖励的方法使运动员获得某种荣誉,激起他们的喜悦之情的一种喜疗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平时性情压抑而忧愤的运动员效果较为显著。除了奖品、奖金的方法外,口头表扬、甚至是眼神的表扬也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熊和平.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员赛前心理调整[J].体育函授.1994(3).

运动员赛前心理分析论文 篇12

田径投掷项目的比赛由于时间长, 且容易受到对手影响,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保障, 因此心理调节就至关重要。在临场比赛时, 合理的心理调节会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的发挥, 提高适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相反, 如果出现情绪紧张、心跳加快、盲目乐观、烦躁不安等心理障碍, 则不利于取得优异成绩。基于此, 本研究着重对投掷运动员赛前心理调节方法进行研究, 以便使运动员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投掷运动员。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CNKI以“投掷”、“心理”等关键词进行搜索, 下载相关的学位类、期刊类文献, 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2.2、专家访谈法

访谈了田径投掷教练, 听取了他们对投掷运动员赛前心理调节的建议。

2.2.3、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的知识与方法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进而阐述和总结本研究结果。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影响运动员心理的因素

3.1.1、参加比赛的动机

运动员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既有内在动机也有外在动机, 两者必须有机的结合, 主次分明, 才能调动运动员在比赛时的积极性。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动机, 即使遇到困难, 也能克服消极情绪, 引起良性的兴奋和振奋的精神状态, 并充分调动自身的力量战胜困难, 夺取比赛的胜利。对于投掷运动员来说, 外在动机是缓解或增加心理波动的催化剂, 是内在动机的充分体现。

3.1.2、外界环境的干扰

比赛的胜利与失败, 不仅受到运动员自身条件的制约, 同时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如天气、场地、观众和裁判员等。这此外界环境的干扰, 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心理学家的研究和体育竞赛的实践证明, 情绪低落时, 人的机动能力没有调动起来, 运动器官和大脑得不到充裕的能量, 活动率就低, 在比赛中就很难发挥出正常的技术水平。

3.1.3、比赛心理定向

比赛心理定向是指比赛开始之前和比赛过程中, 心理的准备状态的指向性。运动员将心理定向在什么对象或事物上, 对比赛中的表现有明显影响, 因而, 也就关系到比赛的胜负。用心理控制点的理论来说明比赛的心理定向时, 我们应该明确:将比赛心理定向指向于我们所能控制的事物时, 最易把握比赛, 赢得成功。

3.2、心理调节作用及方法

投掷比赛中, 前3次的成绩往往是决定能否进入后3次投掷的资格, 确切说增加获得理想成绩的机会。每次投前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将整个用力过程在大脑中过一遍, 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后用力上, 这样容易确保投掷的成功率。

3.2.1、心理调节训练的作用

投掷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应结合赛场上的各种情况和运动员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有的放矢地制定对策, 用不同的方法锻炼提高其心理承受力和应激的应对能力, 使其在比赛中能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

3.2.2、认知引导法

认知训练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认知能力, 消除他们意识中的消极观念, 进而增强自信心。有的运动员赛前产生过度紧张, 这是由于他们的思想被各种消极思维所支配, 而消极思维又往往蕴藏着对问题的曲解。可以说, 不正确的消极思维乃是运动员紧张情绪产生的根源。那么在田径运动的比赛中, 如何克服运动员头脑中的消极思维, 摆脱其错误的类推和失败者的形象, 这成为当前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根据目前的资料显示, 其方法有两个, 一是阻断消极思维法, 二是合理解释法, 阻断消极思维法就是当运动员意识到自己在进行某种消极思维时, 采取“紧急刹车”, 以此阻断消极思维的冲击流, 然后以积极的思维取代之在运动员无法阻断消极思维时, 合理的解释思维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这次没投好, 下一次我一定能投好”等, 这些合理的思维活动, 会激发起运动员拼搏的信心和毅力, 使运动员摆脱消极思维的困扰, 有助于比赛时情绪稳定, 信心增强, 较好的发挥技术水平。

3.2.3、物我皆忘法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投掷运动员重要条件之一, 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 物我皆忘、清静无为的心态是投掷运动员的最佳心理状态。现在的投掷运动员的心态是, 越往后投心理负荷强度越大, 特别进入决赛阶段, 这种淘汰赛制给运动员带来所很大的心理压力和思想波动[8]。某种程度上说, 投掷运动是运动员自身的较量, 战胜自我是运动员最高的心理境界。运动员在比赛中, 当有一种宠辱不惊的大将风度, 不斤斤计较, 不患得患失。要放下包袱, 轻装上阵, 只有战胜自我, 超越自我, 才能有效化解心理压力.清静无为的心态, 清晰的技术思路, 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这些品质永远是比赛成功的重要法宝。

3.2.4、心理转移法

当运动员赛前出现紧张时, 教练员设法将注意力和不良心理转移到他本人比较有兴趣的事物上去, 使运动员的思维暂时脱离赛场, 从而改变或回避对新异刺激的注意, 减轻外界事物的干扰, 使运动员将注意力集中到正确动作的执行和良好身体感觉与情绪体验上来。比赛中出现不利局面, 时常需要运动员及时作出自身调整, 如试投不利时, 运动员往往会将注意停留于前面的比赛, 难以专心应对接下来的比赛, 放不下思想包袱, 这对比赛无疑是有害的。在成绩落后时, 运动员也会因急于扭转局面而将精力集中于成绩, 一心只想着用力投, 结果造成破坏原有技术动作, 失误增加。对上述两种情况, 教练员应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的提醒, 同时运动员通过告诫自己:“自己能行”、“我能镇静”, 并借助表象技术动作和回想比赛方案使注意力重新回到对技术动作的关注上。

3.2.5、自我调控法

自我控制, 就是以自我为主, 确立好比赛的心理定向。要让运动员在赛场上牢牢驾驭自己的思维, 把思维的焦点集中在对比赛有利的想法上, 使思维做到有序, 排除杂念和干扰, 准备完成技术动作做到集中精力, 多想技术动作的实施过程, 少想结果, 运动员自我设定一些正确的引导语, 如“我能投好, 我会投得更好”等等, 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在比赛中能够成功, 相信自己的技术动作能够在比赛中发挥出来。赛中坚持以自我为主, 无论发生什么异常情况, 都要控制好自己的思想, 保持心理和情绪上的稳定, 做到次次从零开始, 多想动作不要关心成绩, 少与人交谈, 对外界的干扰和意外情况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并能正确认识, 立足于自己的技术动作, 在赛中全力以赴, 敢于成功, 不怕失败。

3.2.6、亮剑精神

正如《亮剑》的主人公李云龙认为, 亮剑精神就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时, 明知不敌对手, 也要拔剑出鞘, 这叫“亮剑”。剑锋所指, 所向披靡, 毅然亮剑, 狭路相逢勇者胜。即使倒下, 也要成为一座山, 一道岭。敢于勇敢拼搏, 直面困难与挫折, 无论敌人多么强大, 都要有亮剑的勇气和决心, 即使手中无剑, 也要做到心中有剑, 要有必胜的信心和勇气。对于投掷运动员来讲, 不到比赛结束的那一刻, 决不放弃, 这是一种胆量, 更是一种信仰。比赛中的每一秒运动员都要全力以赴去拼搏, 比赛跌宕起伏, 在逆境中敢于奋力一搏, 在顺境中更要全力以赴, 这是职业运动员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和永不言败的坚强品格。职业运动员在其运动生涯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和磨难, 只有敢于挑战和敢于拼搏的人, 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投掷运动员赛前由于受到自身原因、外界客观因素及赛经验不足等影响。运动员的自我心理调节是自身不可缺少本质, 性格和行为决定着运动员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的态度, 期望值与紧张是相互作用的, 缺少比赛经验与训练程度导致赛前紧张, 比赛条件制约心理素质, 同时也影响心理素质, 克服紧张状态才能使运动员充分发挥技能水平。

4.2、建议

加强培养运动员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的情况, 因人而异, 不同程度地采取对外界因素的适应训练, 通过认知引导法、物我皆忘法、心理转移法、自我调控法等。重视每一次试投, 寻找最佳的调节方法与手段来缓解或消除运动员赛前紧张情绪, 调节好自我心理情绪, 争取比赛的胜利。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高校投掷运动员赛前的自我心理调节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投掷运动员参与比赛的动机, 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二者必须有机结合;排除外界环境的干扰, 是投掷运动员赛前心理调整的关键。建议:投掷运动员应重视并运用认知引导法、物我皆忘法、心理转移法、自我调控法、亮剑精神心理调节方法, 加强心理训练, 以便在比赛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 为取得优异成绩做好心理保障。

关键词:投掷,运动员,心理调节

参考文献

[1]马克寿.高校投掷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 1993 (01) :76-77.

[2]简荣章.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J].体育科学, 1987 (01) :26-29.

[3]骆功建, 庄世培, 李森.论投掷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8 (S1) :103-104.

[4]王贵金, 王喜铭.高校田径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尝试[J].体育学通讯, 1991 (04) :41-43.

[5]简荣章.田径运动员比赛失常与赛前心理准备[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1987 (04) :25-28.

[6]恩·胡达多夫, 勃·留明什金, 汤秉南, 等.田径运动员训练的心理保障[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81 (03) :26-28.

[7]李双成.田径运动员的心理因素与生理负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87 (02) :76-78.

[8]陈玲.田径运动员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5) :70-72.

上一篇:做好总监工作下一篇:蓝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