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运动员的比赛心理之研究(精选9篇)
武术运动员的比赛心理之研究 篇1
武术运动员的比赛心理之研究
在高水平的武术比赛中,为了获得比赛最佳成绩,运动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术计划,通过自我调节达到最佳比赛心理状态,并体现在比赛的.整个过程中.
作 者:刘进城 LIU Jin-cheng 作者单位:永春师范学校,福建,永春,362600刊 名:井冈山医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GGANGSHAN MEDICAL COLLEGE年,卷(期):200916(4)分类号:G804.87关键词:心理战术 比赛心理状态 战术体现
武术运动员的比赛心理之研究 篇2
随着竞技武术套路项目日益朝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 并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宗旨相结合, 武术套路竞赛也越来越激烈起来。高水平运动员之间在体能、技术、战术等方面的差距日益缩小, 决定比赛胜负的因素也由过去比较单一的因素转化为多元化因素, 其中包括心理因素——运动员水平越高, 竞技越激烈, 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稳定程度对比赛的影响作用就越明显。本文从应用的角度出发, 采用观察法对参加2012年青海省武术套路比赛的运动员在比赛过程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表情进行观察;用访谈法对运动员进行访谈, 和教练员与心理学专家进行交流和探讨, 并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 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关键对策, 从而为基层教练员更好地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提供借鉴。
2 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比赛心理状态分析
在武术套路比赛中, 运动员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中, 比赛竞争激烈, 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可以通过运动员的行为和表情表现出来。经观察和概括, 武术套路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不良心理状态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赛前恐惧的心理状态
有些运动员 (尤其是新手) 在赛前表现出恐惧的心理, 赛前的恐惧心理是害怕失误。随着现代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 新规则的实行, 增加了难度动作的评判, 运动员的难度动作失误率升高, 难度动作的成功率在比赛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对武术运动员竞赛心理的要求又提高了很多, 更加大了运动员的心理压力。这种心态在知道对手的实力和水平较高时更容易出现, 而且不利于运动员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难以发挥其正常的技战术水平。
2.2 过度兴奋和紧张状态
在武术套路比赛中, 运动员独自承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负荷。经观察和分析发现, 有些运动员属于过兴奋和紧张型, 主要表现为:呼吸短促、心跳加快, 四肢颤抖, 大汗淋漓, 焦虑不安, 心神不定, 注意力不集中, 技术动作失调, 失误增多等。这些现象一般是由于训练程度低、技术不熟练, 比赛经验不足而不能适应比赛环境变化而产生心理负担等各方面原因而产生的。
2.3 情绪低落和信心不足的心理状态
经观察发现, 在武术套路比赛中, 有一部分运动员在比赛中情绪不高和自信心不足, 这是武术套路运动员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运动员比赛前训练程度低、技战术不熟、缺乏比赛经验, 适应能力差, 过度疲劳, 动机消极和恐惧都会导致这种状态的出现。这种状态主要表现为积极性不高, 哈欠连天, 情绪不高, 热身活动不积极, 比赛中比较随意, 对比赛持消极态度。
2.4 盲目自信的心理状态
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 低估对手, 有轻敌的思想, 表现出过分相信自己, 对比赛的复杂性和困难估计不足, 不作赛场思想准备, 盲目乐观、不能正确分析对手。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技术水平较高的运动员中, 这种心理状态对比赛获胜起反作用。
2.5 心理焦虑状态
有些运动员常常会表现出焦虑的状态。一方面抽签结果可以使运动员产生焦虑情绪。武术套路比赛是运动员按照一定的抽签顺序轮番上场, 比赛顺序对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很大, 尤其是抽在第一出场, 因第一个出场往往得不了高分。或者自身实力不够, 竞技状态欠佳, 寄希望于抽签抽到一个好位置, 一旦情况有变, 就会加重心理压力, 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因素, 如出现裁判评分不公、气候突然变化、场地未能很好适应和观众起哄的刺激以及对手的表现和得分高低, 往往能使运动员心理焦虑程度加强, 进而影响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
3 相关对策研究
3.1 确定奋斗目标, 端正比赛动机
正确、适宜的奋斗目标是运动员努力进取的基础和动力。教练员要把比赛的意义、对手的情况及运动员自身情况和运动员进行分析探讨, 运动员从了解对手到剖析自己, 从而作好体力、战术、心理上的各种准备。另外, 端正运动员的比赛动机, 才能使其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增强比赛自信心, 才会有顽强的斗志, 去克服各种困难。
3.2 加强运动员意志品质的训练
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 方法及手段很多, 主要在“苦”字上下功夫。所以教练员们要在平日训练中, 让运动员在苦练中提炼动作, 升华动作, 在苦练中逐渐培养自己的意志。另外, 运动员在平日里要多给自我设想一些动作难度, 对高、难、新动作有充分的信心, 同时, 也要对失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两者均具备了, 方能突破难关。最后还要在平日的训练当中, 发展和完善运动员的自我意志行为, 培养运动员勇于克服一切困难和敢打敢拼的顽强精神。
3.3 提高运动员应激能力的训练
提高运动员应激能力的训练主要是通过模拟训练方法来实现。模拟训练可根据比赛性质、规模和条件进行模拟实战的心理训练。目的是为参赛运动员做好适应性准备, 训练时要针对运动员的比赛需要进行不同条件的模拟 (如对手、场地、气侯条件, 以及观众干扰、裁判等) , 从而使运动员在不同情形下产生不同的情绪经验, 做到心中有数, 以利于比赛时运动员的心理稳定, 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3.4 加强运动员的竞赛心理调控
运动员的心理调控, 是一个多因素的有机的系统, 就其方法、手段而论, 必须根据运动员的不同个性特征、不同的心理反映, 制订出长期的、系统的心理训练计划, 结合比赛的任务、对象开展短期的心理训练, 使运动员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克服不良心理, 通过训练和比赛中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调控和运动员的自我调控, 使运动员自身的调控能力不断提高。
3.5 加强运动员的理论学习
在平时的训练中应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理论学习, 使运动员掌握心理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提高运动员的认知能力, 从而有利于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 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的得失, 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 从而保持较低的认知状态焦虑, 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
4 结论
随着武术套路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心理训练显得更加重要, 是武术训练、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 它是从运动员接受专项训练开始直至运动生涯结束的全过程。因此, 教练员必须将心理训练始终贯穿到运动员的平时训练和日常生活中, 使心理训练和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 还应根据武术套路项目的特点, 对不同的运动员, 不同的情景, 根据不同的训练、比赛任务而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指导。
参考文献
[1]光辉.武术套路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探讨[J].柳州师专学报, 2006, 6[1]光辉.武术套路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探讨[J].柳州师专学报, 2006, 6
[2]初学玲.武术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9, 12[2]初学玲.武术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9, 12
[3]朱政.如何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自信心[J].上海体育科研, 2003, 24.[3]朱政.如何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自信心[J].上海体育科研, 2003, 24.
[4]潘国屏, 朱健民.运动员竞技心理特性的研究[J].上海体育科研, 2003, 24 (6) .[4]潘国屏, 朱健民.运动员竞技心理特性的研究[J].上海体育科研, 2003, 24 (6) .
[5]邵斌, 吴南菲.大赛前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压力的成因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8) .[5]邵斌, 吴南菲.大赛前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压力的成因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8) .
武术运动员的比赛心理之研究 篇3
关键词:篮球 比赛 心理状态
前言:在现在篮球运动高度发展的今天,篮球已不单纯是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技术,战术水平的竞争,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运动员及教练的心理能力的较量。据CUBA篮球竞赛情况的调查,比赛中发挥水平不理想的球队,因心理素质准备不足而造成失败的占70%;由于训练和技战术水平造成失败的仅占20%。由此可见,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对比赛的胜负起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势均力敌的比赛中,调控好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显得非常重要。
1.比分不同时,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及调控
情况一:比赛中,当某队比分领先时,全队充满信心,士气高涨;运动员则情绪兴奋。机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协调、和谐,技战术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
情况二:当比分领先时,有的运动员会产生“松劲”的情绪。表现为防守不积极,进攻时处理草率,对场上的变化缺乏思想准备,估计不足。
1.1.比分领先时的调控方法
针对运动员过度兴奋的状态,教练员可以用暂停或换人的方法,使运动员的头脑冷静下来,在鼓励队员的同时,说明本队的作战计划,提醒队员,不能轻敌麻痹,要密切注视对方的攻守特点和战局的发展变化和对方采取的措施。同时要抓住比赛的每一个环节,寻找对方的弱点,积极主动地攻击,扩大战果。
而运动员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比赛不到哨响就没有结束,绝对不能骄傲放松,另外要贯彻教练的意图,传好,打好每一个球。
1.2比分落后时的心理状态及调控
1.2.1比分落后时的心理状态:在本队比分落后的情况下,有些队员往往情绪低落,缺乏信心,在进攻或防守是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技战术的成功率低,尤其是当对方在比分落后发情况下,追上来或超过本队时,往往回使运动员产生急躁情绪,防守、进攻都容易犯规。
1.2.2比分落后时的调控方法。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心理素质较好的运动员并没有丧失斗志。他们在荣誉感、责任感的支配下,主动克服来自对手和赛场内外的各種干扰,动员一切力量战胜困难,把全队的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捍卫本队的利益,努力争取最后的胜利。
在本队比分处于落后教练应密切注意场上的表化,冷静地分析比分落后的原因。根据临场的情况,灵活地调动队员和变化战术,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的积极性,稳定队员的情绪,以我之长攻彼之短,打破被动局面,化不利为不利。
1.3比赛相持和决战阶级时的心理状态及调控
1.3.1比赛相持和决战阶级时的心理状态:在比赛相持时,运动员经常产生“专一”的情绪,表现为思想高度集中,不觉劳累,由于以上表现,判断迅速、准确,并能采取相应的行动,处理球十分果断,成功率很高。另一方面,由于过度的专一,往往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失误,造成比赛失利。
1.3.2比赛相持和决战阶级时的调控方法
此时教练员要仔细观察双方战略战术的情况,鼓励队员勇于拼搏,切忌急躁紧张,要认真掌握好每一时机,明确攻守任务,集中优势兵力,争取先发制人,打破僵局。
相持阶段运动员心理调控方法:①采用自我暗示法,以增强比赛信心。②明确任务,贯彻教练的战术意图。
2.罚球时的心理状态和调控方法
2.1.罚球时心理状态
篮球比赛中的罚球是一种惩罚措施。由于现代篮球比赛中双方实力相当,罚球命中率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比赛的规模、地点、观众、场地等,均对罚球队员有一定的影响。篮球比赛的阶段和比赛时的比分,也影响队员的罚球命中率。
2.2.罚球时的调控方法
运动员:第一,罚球运动员接球后的心理状态调节:抓紧时间自我暗示,调整呼吸等,使自己达到最适宜的紧张和心理稳定性,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保持最佳的情绪状态。第二,罚球队员发力前要集中注意力,准确、流畅地完成动作。
3.比赛中主力队员和替补队员的心理状态及调控
3.1.主力队员的心理状态:一个球队的主力队员,基本上是比赛的第一阵容,他们开局发挥的如何,对全场比赛有很大的影响。
3.1.1主力队员的调控方法
教练应该让队员放松,不要给队员任何的压力,同时安排好战术,给队员以鼓励。
运动员必须稳定情绪,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场上的每一瞬间。同时队友的鼓励也可以使主力队员的自信心大增,更好的进入比赛状态。
3.1.2替补队员的心理状态:一些主要的替补队员由于经常上场,可以明白教练的意图,因此能做到控制情绪。但对于很少上场的替补队员,由于缺乏比赛实践经验,往往会产生胆怯心理,影响比赛中地发挥。
3.1.3替补队员的调控方法
教练员首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队员,无论在训练和比赛中都要信任和鼓励队员,对替补队员上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是:鼓励的同时,将他上场的任务明确的交给他,而替补队员应做到刻苦的训练,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战术水平,使自己在比赛中稳定情绪,保持比赛的良好心理状态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
4.比赛暂停、休息、换人时的心理状态
4.1一场篮球比赛的胜负,主要取决于比赛双方队员的思想作风,意志品质,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和战术意识,但利用比赛中断的时间,无论是队员还是教练都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可以对比赛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队员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调整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教练可以对前段时间的比赛做出总结,并根据场上的具体情况做出正确的人员调整和战术部署。
4.2比赛暂停、休息、换人的调控方法
第一,暂停时教练合理的运用调整人员比赛的战术,恢复队员体力和增强队员的信心,明确技术和战术任务。第二,换人时教练员应充分了解自己的队员,根据队员在比赛状态和场上变化来组织和配合战斗力。针对场上具体情况,采取策略性的换人技术攻其不备。第三,休息时教练员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让队员恢复体能,并将前段比赛做出总结,布置战术准备好后面的比赛。
运动员在暂停、换人、休息的时候要做好两件事:①调整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补充体力,总结比赛中的表现,将自己的心理状态调整到最好的竞技状态。②认真听取教练的比赛总结,了解教练下一步的战术意图,打好下面的比赛。
总结:综上所述,篮球比赛是一项复杂激烈的篮球运动,它不仅仅取决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的高低,而且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的情况和教练员在临场的指挥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无论是教练员、运动员都要在激烈的比赛中调整自己和队员的心理状态,使自己以最佳的竞技状态投入比赛,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
参考文献:
1.祝培里等.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运动心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3.篮球编写组.篮球(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4.陈国瑞.现在篮球教学与训练实[M].福建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5.陈上越.对篮球比赛临场指挥的探讨[M].体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6卷第3期
6.常征.罚球前的心理准备[M].内蒙古科技.2000年第4期
7.运动心理学.体育学院通用教材
武术运动员的比赛心理之研究 篇4
关键词:临场比赛;心理状态;变化。
研究方法:文献检索;查阅法;观察法;
1 引言
金秋运动会之拔河比赛-作文 篇5
在星期日的下午,我们来到了风景如画的明湖湿地公园,那长长的“彩虹桥”像一条“金鳞巨蟒”穿行在这水与天相接的地方;又像,一位美丽的仙女,挥动着五颜六色,像彩虹似的彩带。过了一会,老师和同学们也分别来到了这里,这时只听得老师喊道:“同学们,下面我们将要开展一场令人兴奋不已、激动万分的拔河比赛。”老师话音刚落的那短短的几秒钟,鸦雀无声的主会场,(贵州省第八届旅发大会主会场)一下子就沸腾起来了。
只见一条又长又粗的大麻绳,像一条又长又粗的大蟒蛇躺在那里,在它的“腰”上还系着一条红布呢!下面终于到我们闪亮登场了,当我们站在绳子的一端时,我的信心就破碎了一大半因为——我们的对手竟然是初中的哥哥姐姐们!
随着裁判的一声令下,比赛开始!比赛激烈的进行着,那些初中的哥哥、姐姐们还耍赖,比我们大两三岁就不说了,人数也比我们的多,更加“可恨”的是他们还带家长!可是我们不怕,紧紧的抓住绳子,双脚分开,身子向后倾斜,用力的.蹬着地面。赵老师见势不妙,一下子冲在了第一个,强而有力的喊道:“同学们,加油!一、二!加油!一、二!加油!……”别班的几个老师也不约而同的冲了上来加入了我们。可是就在这一瞬间,对手一把夺过绳子,我们被打败了!第二局开始了。我们吸取了上一局的教训,大家团结一心,劲往一处使,同学们也呐喊助威:“加油!加油!”快看!同学们的小脸蛋,都喊的红彤彤——像一个个红苹果。最后我们还是又一次被打败了。
武术运动员的比赛心理之研究 篇6
身体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以提高机能和全面发展各种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训练[1].身体训练分为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运动员通过一般身体训练可以改善身体形态,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为专项身体训练打下基础。专项身体训练可以发展专项运动素质,为更好地掌握各种动作技术,并使其在比赛中得以合理而有效的运用,为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提供保障。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训练实践证明,身体训练在对保证运动员适应现代运动训练和大负荷高强度比赛要求,掌握复杂而先进的技术,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防止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实际过程中,对身体训练方法采用科学而合理地控制,使其在身体发育的敏感期抢先诱导与发展,与此同时注重其技能与体能的协同培养,则是实现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训练科学化的重要课题。为此,本课题针对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训练中的机能指标(有氧代谢能力、无氧代谢能力)和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指标(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以及专项训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索科学合理的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训练手段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南、湖北、湖南三省市48名优秀女子武术套路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17.5±1.2岁,平均训练年限6.5±1.5年。研究时间为12月到11月。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高水平运动员身体训练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提出本课题研究方案和测量指标。
1.2.2测量法。对研究方案中所涉及的测量指标进行测试。
1.2.3数理统计法。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最大有氧能力的训练。
武术套路运动中的拳、刀、枪、剑、棍等成套技术的训练和比赛一般都在1分30秒左右,是表演类运动中时间较长的项目,这就使得运动员必需要有较好的有氧代谢能力以此保证长时间完成成套技术的需要。最大有氧能力的生理学基础是人体最大摄氧量能够满足最大需氧量[2].虽然最大摄氧量通过训练只能提高5%~25%,其它95%~75%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在武术套路训练和比赛中由于存在较强的节奏,从呼吸系统来分析,运动员在完成具有较强节奏的武术套路动作时,呼吸越彻底,所摄入的氧量也就越多,为氧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提供的动力也就越大。因此我们有目的、有规律地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最大有氧能力的训练,其方法主要是以每分钟心率为控制参数。如成套技术训练中拳、刀、枪、剑、棍的教学比赛以及身体训练中的中长跑、变速跑等,均将心率控制在150/min左右,优秀运动员心率控制在130/ min左右。为检验最大有氧能力训练的效果,我们对实验前后所测试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结果见表1.
【1】
从表1可知,武术套路15名运动员经过一年的身体训练后,最大摄氧量的平均值从4.51毫升增加到5.13毫升,并呈现出显着性差异(P﹤0.01)。运动后3min、7min、10min的血乳酸值明显下降,同样呈现显着性差异(P﹤0.01)。从而证实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明显提高,血乳酸值明显下降对于运动员疲劳的消除有促进作用,其最大有氧能力训练的方法是有效的。
2.2 无氧代谢能力的训练。
无氧代谢是由ATP、CP分解放出能量以及糖无氧酵解放出能量的反应过程。ATP、CP分解放能,是短时间的最大运动中能量供应的主要途径。糖酵解供能是保证机体在供氧不足以及长时间剧烈运动时能量供应的主要途径。在本实验研究中采用无氧能力训练的方法是与专项相结合,并将负荷强度控制在每分钟心率170-180次/min左右进行。如登台阶实验,高负荷大强度的单个技术组合练习,各项目成套动作练习,定距、定时、定组的素质练习以及不同形式的单套持续练习等。为检验武术套路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训练的效果,我们对实验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见表2.
【2】
从表2可知,通过实验训练后受试者无氧功率最大值的平均值从训练前193.5±25.3增至225.1±20.1,呈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在速度和速度耐力这两项反映无氧能力的指标测试中,100m由12.72±0.83s提高到12.13±0.71s;1500m由5.40.3±23s提高到5.25.3±19s,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采用的无氧训练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无氧能力。
2.3 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素质训练。
运动素质是与竞技运动成绩直接有关的身体素质。按运动机能特征可分为基本运动素质和复合运动素质两大类。基本运动素质是具有一般运动机能特征的素质,或某一运动机能占主导地位的素质,包括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素质等。复合运动素质是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运动机能特征的素质,包括灵敏、弹跳力等。两类运动素质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为使所采用的运动素质训练方法与手段合理,我们根据武术套路所需运动素质的实际需要,在冬训期间对运动员采用了如下训练方法。
2.3.1速度素质训练。
速度素质是人体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以高能物质ATP、CP为主要能源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根据武术套路运动员速度敏感期的特点,首先抓好“速率”练习,包括反映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等。采用短距离大强度训练,每周进行2次。针对青少年运动员肌肉的生长发育特点,采用小力量快节奏负重或不负重练习,每周2~3次。同时安排次最大重量的杠铃练习,其目的是提高肌肉的爆发力。负荷为身体重量的80%-90%,每周一次。有氧耐力训练,其方法主要是以心率为控制参数。安排长距离跑或变速跑,每周3~4次。均将心率控制在130次/min左右~150次/min左右。无氧耐力训练主要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将负荷强度控制在每分钟170-180次/min左右。如30~50米短距离跑、单套技术和成套技术练习以及不同形式的小组合练习等,每周3~4次。
2.3.2 力量素质训练。
力量素质是运动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身体训练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训练,必须考虑两种因素,其一是遗传因素,其二是敏感期因素。在本实验研究中力量训练的方法包括等动、等长、等张等基本训练方法。换项之间间歇时间为30s,组别之间间歇时间为2min.负重练习做8次,徒手练习做20次,每组练习10min,每次训练课完成6组练习。根据人体肌肉力量的特征和武术专项特点,实验测试指标为负重半蹲、负重卧推、负重背起、仰卧起坐等。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为期一年的力量素质系统训练,反应肌肉力量的各项指标均明显提高,证明了武术专业运动员的上肢、下肢和腰腹肌肉群力量增强。经过力量训练,反应研究对象的几项专项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而这些专项指标对评定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实验研究,本文提出了武术运动员在进行力量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⑴在力量训练中,应注意对技术动作规范化的要求,强化其单套和成套动作的技术意识,提高其训练效果,同时避免受伤。
⑵在力量训练中,注意对力量负荷的掌握。采用介于中等负荷和大负荷之间的负荷量,如相当于运动员最大力量的70%-85%的负荷[3].适当降低练习的技术难度。
⑶在力量训练中,注意对肌肉的刺激效应。如做负荷卧推练习时,当肌肉做向心收缩时可采用爆发式快速完成;而当杠铃下落肌肉做离心收缩时,可减慢速度甚至静止完成。
⑷在力量训练中,应注意区别对待。
2.3.3灵敏与柔韧素质训练。
灵敏是在突然变化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完成动作的能力。它是各种基本素质、运动技能和心理感知能力的综合体现。该素质是专项运动中所表现出的与运动技术密切相关的变化能力,是专项技术形成、熟练和运用的重要条件。灵敏素质在武术套路技术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重要作用。我们在对运动员进行灵敏素质训练中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单个技术的准确率、成套技术演练的协调性等,每次训练课5~7组,每周进行4~5次。另外游戏和双摇跳绳等训练,每周1~2次。
柔韧是人体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及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该素质对提高运动成绩有着重要影响,对武术套路运动项目的影响尤为突出。武术运动员所具有的一般柔韧素质包括肩、膝、髋关节等活动幅度,专项柔韧素质是武术套路运动员掌握专项技术的必备条件。如武术套路中常用的“前踢腿”的“侧踢腿”技术动作的髋部柔韧性、各种转体、劈叉等柔韧素质都是武术套路运动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训练中采用拉、压、控等方法进行肌肉柔韧性练习。每次训练课对肩、膝、髋等部位进行定组限次的拉、压、控练习,以最大限度地发展运动员的的柔韧性。
2.3.4弹跳素质训练。
弹跳力是人体对地面施和后克服地球吸引力而腾起的能力。它是一种复合素质,速度和力量是构成弹跳素质的主要要素。在现代武术套路技术朝着“高、新、美、难”方向发展的今天,作为高水平的武术套路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弹跳素质,不仅可在空间高度上表现出高水平的运动状态,而且有利于创造新颖而复杂的高难度技术动作,以达到不断完善难、新技术的目的。所采用的练习方法有:助跑摸高、原地摸高、二级蛙跳、立定跳远、跳绳、跳深等。
2.4 武术套路专项技术训练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武术套路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使运动员在不断掌握和改进专项技术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运用技术的能力。在武术套路技术训练过程中,我们将专项技术分为基本技术训练和高难度技术两大类。前者是技术训练的基础和核心,在高水平武术运动员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在位。它不仅应贯穿于运动训练的始终,做到全面、实用、准确、熟练,而且要结合运动员个人的特点形成独特的技术风格。后者是技术训练的高峰,要在全年和多年训练计划中系统地进行,并注意使运动员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除此之外,必须重视运动技术的科学诊断,以达到改进和完善运动技术的目的,为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此,本研究在专项技术训练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提出了相应的训练原则:
⑴抓基本功的提高,强化基本技术的训练质量。即基本功规范化和熟练化,注意技术之间的创新组合与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
⑵在一定负荷强度下,进行基本技术与成套技术之间组合练习,注意对运动员的时间、空间概念判断能力以及选择运用基本技术能力的培养[4].
⑶在接近比赛状态下或高于比赛强度下,抓好技术规范性、熟练性练习,并注重运动员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3 结论。
3.1实施科学而合理的身体训练手段与方法,能有效的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有氧能力。
3.2采用心率控制,结合专项技术训练,能够促进武术套路运动员无氧能力的发展。
3.3经过一年训练后,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明显增加,符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同时也证明了一年的训练运动量是适宜的。在运动后血乳酸值明显降低,极有利于运动后疲劳的恢复。
3.4经过一个周期的训练,武术套路运动员的速度、力量、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证明所采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合理,并取得了明显的训练效果。
3.5对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适宜的身体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其肌肉力量,而且对其专项素质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有关身体训练方法设计合理、负荷安排适当,所采用的训练措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6武术套路运动员的专项训练,应强化基本技术训练的质量,同时还应注意培养运动员对时间、空间的判断能力和规范使用基本技术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晋裕等主编。学校体育大词典[M].湖北: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525)
[2] 《运动生理学》编写组。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27-128)
[3]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93)
武术运动员的比赛心理之研究 篇7
1 K-1比赛及其规则简介
K-1是正道会馆创始人石井和义于1993年创立的一项自由搏击大赛。“K”代表Karate(空手道)、Kongfu(功夫)、Kickboxing(踢拳),Kempo(拳法)等格斗技;“1”即第一、冠军。事实上,参加K-1的选手使用的格斗技有泰拳、空手道、踢拳、散打、职业摔交、跆拳道、传统泰拳、拳击,甚至还有美国的军队格斗技、法国腿击术和一些业余格斗技。
中国武术散打比赛规则和K-1比赛规则的对比分析:K-1的规则以鼓励进攻、鼓励KO为原则,限制使比赛节奏拖沓的技术如搂抱并禁止摔法。出于安全考虑,肘法亦被禁止。通常的比赛为3分钟1局,共进行5局比赛,局间休息1分钟。淘汰赛时则为3回合3分钟制。平局时进行延长赛(延长赛回合数因大会种类而异)。被击倒选手被读秒至10未能站起时为KO。一回合之内倒下3次也为KO。淘汰赛时,除决赛外一回合之内倒下两次为KO。判定胜负的标准有:KO、TKO(包括医务监督叫停、场裁叫停、助手抛白毛巾等)以及3位裁判的点数判定。在计分上类似拳击规则,每回合共10分,当两人无明显差距时判平,有一方占明显优势对手被扣1分,一方占特别明显优势对手被扣2分,最后由3名裁判计算总分,当两名或两名以上裁判同时判平比赛即为平局。近年来,K-1规则更趋严格,在无差别级赛事中,在一方对另一方采取箍颈技术后,只能进行一次膝撞,这对泰拳出身的选手影响颇大。在新颖赛制和巨额奖金的吸引下,各路英豪蜂拥而来,K-1也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格斗组织。
2 比赛技术分析
2.1 拳法的技术分析
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拳法和K-1的高水平选手相比较差,动作不规范。组合拳的应用能力差。中国选手出拳慢而且路线过长,连续进攻很少,这可能和散打经常在出拳后接摔法有一定的关系。2002年5月11日张加泼参加K-1World Max总决赛,打满3回合后被判定负于泰国对手高兰。他是这几名中国选手中技术最全面的。张加泼的拳较重,而且角度非常特别,是以肩关节为轴转动的。高兰刚一见到他的拳很吃惊,甚至有点害怕,但是二三分钟后看明白了就找到了办法。张加泼的这种抡拳出拳距离太长,因而拳速太慢。在比赛过程中很容易被对手防守,不能够对对手造成很大的威胁。王三侦参加的是2002年10月11日的K-1World Max世界王者对抗赛,打满3回合后被判定负于对手大野崇。王三侦的优点是特别灵活,速度快,而且体力好,还能打出一些组合。缺点是拳虽然不错,但攻击的角度不是特别好,比较直来直去,而不是全方位攻击,在近距离的的搏斗往往很难击中对手,面对拳法较好的对手时很容易被对手击倒。与我国散打运动员相反,参加K-1比赛的其他运动员不论是欧美选手还是泰国选手或者是日本选手都有着非常规范快速有力的拳法。
2.2 腿法的技术分析
“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这句中国的古老的拳谚说明在搏击运动中腿法的重要性。而在散打比赛中最为常用的腿法就是鞭腿和侧踹腿。由于在散打规则指导下的打点得分的理念使我国的散打运动员形成了小边腿进攻的技战术习惯,鞭腿动作小、速度快但是力量也小。散打的鞭腿与其他K-1选手的腿法比起来力度明显要小,侧踹更多的时候起的作用只是与对手保持距离,没有杀伤力,在K-1的规则下没有太大实际意义。
2.3 膝法的技术分析
由于中国散打规则的限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膝法攻击在比赛中是被禁止的,所以武术散打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很少进行膝法的练习,甚至根本就不练。因此在K-1的比赛中可以看出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膝法运用特别少,即使偶尔有运用膝法的攻击技术,其成功率也较低。而我们的对手的情况恰恰相反,他们中的很多选手是泰拳的练习者,他们在比赛中不仅频频使用凌厉的膝法,而且具有强大的杀伤力,成功率极高,经常给我们的散打选手造成重创,带来了很多的威胁。
2.4 组合技术的运用
组合能力也许是中国选手与国外选手差距最大的环节,像以霍斯特、埃尔特斯为代表的“荷兰X型攻击”经常能从各种角度对人体的各部位进行十几个动作的连续组合打击,而中国选手基本都是单发动作,偶尔有组合也多是直线型的,少有曲线型的全方位攻击。
2.5 重击能力和抗击打能力分析
散打作为一种全接触的搏击运动,良好的功力是运动员成功的保证,特别是1998年规则的修改取消了不准连击头的规定,允许拳腿对头部的击打和1999年脱掉了散打护具、头盔以后,散打运动员的重击能力和抗击打能力就越发显得重要。然而,由于长期受散打招法丰富多彩,灵巧多变思想的影响,过多强调动作的巧妙,以打点得分取胜为主要手段。因此,我国散打训练普遍存在着重技巧而轻功力训练的倾向,忽视对运动员的重击能力和抗击打能力的培养。而K-1的比赛规则鼓励进攻、鼓励KO,因此,他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了重击和抗击打能力的练习。在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出,外国选手的重拳和重膝对中方运动员产生了较大的杀伤力。如,在K-1 ASIA GP2007香港站王强与日本选手藤本祐介的比赛中,一开始藤本祐介被王强的后手重拳击倒了两次,但是都没有对他构成很大威胁,相反在随后的比赛中王强被藤本祐介连续的重拳击倒,虽然勉强站了起来,却紧接着被藤本祐介再次击中而无法再战。在K-1 WORLD MAX 2002 FINAL张家泼与泰国选手高兰的比赛中,张家泼多次被高兰的重膝和重拳击中头部,虽勉力坚持战斗,打满三局最后仍然败下阵来。比赛中张家泼的侧踹和后手直拳在比赛的过程中虽然也多次击中高兰的身体,但是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根本就不能对高兰构成威胁,面对张家泼的直拳和侧踹,高兰显得毫无畏惧,以压迫式的打法对张家泼步步紧逼,使得张家泼不得不边退边打来应付其凌厉的进攻。而王强和张家泼都是散打世界冠军,是我国的一流散打高手。这说明我国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的重击能力和抗击打能力与国际优秀搏击运动员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3 身体素质分析
耐力是身体素质的基础,是证明人体能否持久活动的能力。如在实战对抗训练中,一名技术超群、速度快、拥有良好战术思想的运动员,在第一和第二回合中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得分上领先于对手,但在第三回合中,仅仅因为耐力不足,攻守僵化、呆板,动作迟缓,甚至会出现由胜到败的局面。所以良好的耐力训练、充沛的体力,是正常发挥技术和战术水平的重要保证。通过中国运动员参加的K-1录像我们可以看到:几乎在所有的中国散打运动员参加的K-1比赛中都表现出中方队员耐力不支的现象,耐力素质差成了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员面临的首要问题。这与中国散打比赛和K-1比赛的规则有关。在K-1的比赛规则中规定:每局要打3分钟,且要打满五局。而中方的规则规定:每局打2分钟,三局二胜制,规则的差异是造成中方运动员耐力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我国武术散打运动员参加的K-1比赛中,几乎都出现了中方运动员在第三局的比赛中体力明显下降的场面。在比赛的开始阶段即第一局或者前两局中中方运动员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战术,和对手的实力相差不是很明显,但是在随着比赛进入最后的阶段,我们的散打运动员体力下降明显,很难打出有效的进攻,进攻缓慢无力,防守迟钝,甚至是疲于应付。而对手却几乎看不出明显的体力下降的迹象,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比较到位、快速。在2005年K-1 GP韩国分战赛张庆军与泰国选手高兰(Kao Klai)的比赛中,在开始的两个回合中,张庆军还占用明显的优势,但是在第三回合的较量中,张庆军的体力下降明显,除了能够打出一些简单的拳法组合外,很难击出准确有力的腿法技术。而他的对手高兰却是精力充沛,频频对其发动拳、腿、膝的组合进攻,在高兰强有力的进攻面前,张庆军显得力不从心,最终以点数败北。这样的现象在中国运动员参加的K-1比赛中有许多体现。所以,在今后的训练中要强化耐力的训练,并注意体力的合理分配。
4 竞技状态分析
搏击是一项对抗性非常激烈且富于挑战性的运动,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各种困难因素的困扰都会给运动员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使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会消磨斗志,影响训练的激情和比赛的成绩。可以说比赛中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胜的必要条件之一。由于近几年来中国运动员参加的K-1比赛相对较少,造成了运动员在K-1比赛中的经验不足,对对手的情况的了解仅限于来自视频资料和一些相关的文字介绍,因此,在比赛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对对手的惧怕心理。在比赛中表现为抓不住战机、关键时刻不敢出手,一旦处于劣势时又丧失取胜的信心疲于应付。比赛时心理状态不稳定使得运动员在比赛中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的技战术水平,动作僵硬、反应迟钝。平时练习得很好的技术在比赛中做不出来。王强与日本选手藤本祐介的比赛中在第一局开始不久王强给了对手几个重击,但是由于比赛经验的不足,王强并没有在比赛中乘胜追击给予对手更猛烈的进攻,反而在短暂的迟疑的瞬间被对手抓住了时机重击倒地。在张家泼与泰国选手高兰的比赛中张家泼的自信心不足表现的尤为明显,在最后一局的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张家泼已经失去了赢得比赛的信心。在对手的强势进攻下只是用后退的办法来应付泰国选手高兰的猛烈进攻,偶尔的进攻也明显自信心不足。纵观我国散打运动员参加的几场K-1的比赛,我国的散打运动员都明显暴露出取胜信心不足的现象。一旦处于劣势就丧失的胜利的信心,在随后的比赛过程中只是疲于应付,而不是像K-1的其他的选手那样充满对胜利的渴望、勇往直前的进攻。
5 结论与建议:
(1)研究、适应和利用规则,提高运动员适应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技术。K-1规则中严禁摔、搂、抱等动作,中国选手在散打比赛中多年养成的习惯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因此对规则的不适应通常是中国选手失利的原因之一,腾军(2002年5月11日的K-1World Max总决赛)和王三侦(2002年10月11日的K-1World Max世界王者对抗赛)都曾因为在比赛中搂抱过多被判消极而输掉了比赛。但这不是中国选手失利的主要原因,因为在2002年中国四位散打选手滕军、安虎、张家泼、王三侦参加K-1比赛前日方已经尽量多给他们时间进行针对性训练,还把他们对手的录像带等资料寄给他们作为参考,本来这4名中国选手都至少有两三个月的时间来适应规则,但这些选手在比赛中仍然显得不适应规则。其实,很多国外的选手也来自不同的搏击门派,同样需要适应规则。像张加泼的对手高兰是泰拳选手,肘法是其必杀技之一,但是打K-1比赛,肘击是被禁止的,他也需要时间来学习规则和进行针对性训练,可是最后他做得很好。规则肯定会给选手的发挥带来一定困难,但这个困难可以被良好的准备工作所克服。
(2)加强拳法的练习,提高拳法的组合应用能力。随着散打比赛竞争日益激烈,我们可以发现,单一的拳法、腿法或摔法的进攻技术,由于易于防守而越来越难以奏效,有效的得分往往是在连续的进攻之中获得。因而是否具备连续的进攻能力,对于能否控制比赛的胜负至关重要。在技术训练中,应针对运动员的形态、机能特征科学地选取不同的技法进行组合,强化训练,逐步发展运动员的组合连击技术,提高进攻的成功率和实效性。
(3)提高身体素质的练习,进行大运动量的耐力素质训练。加强运动员对耐力素质重要性的认识,端正态度。借鉴国外优秀搏击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方法,严格控制耐力训练的强度和量,全面提升运动员的耐力素质。
(4)加强武术散打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提高比赛时的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在平时的训练中运用加难、加严、与大级别、高于自己水平的运动员比赛的方法,培养运动员勇敢、顽强、果断的意志品质,增强对比赛胜利的信心,掌握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为运动员争取良好成绩打下牢固坚实的基础。形成比赛中占优势时具有战胜对手、压倒对手的优势心理;处于劣势时,保持乐观情绪,对取得比赛胜利充满信心良好的心理素质。
(5)强化我国武术散打运动员的功力训练,提高重击能力和抗击打能力。加强队员的击打力量及杀伤力,提高进攻强度和准确性,不断加大抗击打能力的训练,提高身体抗击打力量,减少被手重拳、重膝重创的概率。
参考文献
[1]赵珍.武术散打运动的现状与发展策略湖[J].北体育科技,2004(2).
[2]李朝旭.中国武术散打技术现状及训练策略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3).
[3]戴金明.广东省竞技武术散打运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科技信息[J].科技信息,2001(3).
[4]赵斌.中泰争霸赛(曼谷)中国队失败原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3).
[5]张智录,权黎明.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7).
[6]毛爱华,梁亚东.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拳、腿、摔技术运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6(4).
[7]王昊,毛爱华.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技术运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5(4).
论柔道运动员的比赛心理素质 篇8
摘 要 柔道是一项高强度对抗运动,柔道比赛中的运动员要想获得好成绩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身体条件,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柔道赛场瞬息万变,只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调节、应变力才能使运动员以不变应万变。因此,教练员在平时训练中,除了要加强体能和技战术训练外,还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为运动员在赛场上发挥最佳水平奠定基础。
关键词 柔道 比赛 心理素质 培养
一、柔道运动员比赛中出现的心理障碍
(一)紧张过度
面对比赛,运动员有紧张感是很正常的,并且适度的紧张对运动员是有利的,但是有些运动员由于求胜心过重引发过度紧张的情绪,这就会增加他的心理压力,导致其无法发挥正常水平,最终以失败告终。
(二)缺乏自信
这一问题多出现在比赛经验不足、有比赛失利阴影和训练不到位的运动员身上。自信心的缺乏会导致运动员产生畏惧心理和悲观情绪,从而束缚手脚,不能将自己已有的水平发挥出来,甚至会不战而败。
(三)盲目自信
这一问题多出现在比赛经验丰富、以往成绩较好的运动员身上。盲目自信会使运动员无法进行正确的赛前自我评价,带着浮躁的心理上场,上场后由于情况的多变产生不稳定心理,最终乱了阵脚,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四)缺乏意志
意志力对于赛场上的运动员而言非常重要,它会在运动员的心理和生理受到极限挑战时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缺乏意志表现在拼劲不足、韧性不够、顶不住压力,在关键的赛点功亏一篑。
二、培养柔道运动员比赛心理素质的长远措施
(一)培养运动兴趣
对于刚接触柔道的新运动员,要特别注重对他们兴趣的培养。教练要用多样的方法来帮助运动员建立持久的、以兴趣为中心的运动观念,这样能帮助运动员克服在训练中的困难和比赛中的压力。对于初学者而言,与其让他将柔道视为一项比赛不如将其把柔道视为一个爱好,教练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训练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观念。教练尤其要注意在日常生活和训练中,以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学生,经常和队员谈心,建立良好的感情,形成和谐的訓练氛围。
(二)树立正确动机
动机培养是运动员心理训练的首要任务,它对于运动员训练态度的形成,意志力的强化有重要意义。因此,教练在对运动员进行技战术训练的同时,不断地对其进行理想教育,使其树立为集体争荣誉、为国争光的远大目标,在训练和比赛中使运动员不断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三)培养注意能力
由于柔道比赛的技战术的千变万化,要使运动员在紧张的比赛中以不变应万变就要加强对其注意力的训练。尤其是针对年纪较轻的小运动员,他们的注意力大多不持性差、注意范围小、调节能力低的特点,所以注意力的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教练要注意提高运动员对技战术的指向和集中,提高他们的优势兴奋中心,以收获较好的效果。
(四)形成坚强意志
意志对于运动员在赛场上发挥实力、取得好成绩有重要作用,教练要注意对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意志训练需要教练的严格要求,例如要求运动员严格遵守纪律,不缺席、不迟到,再苦、再累的训练和比赛也要坚持到底。教练要注意多激励和表扬队员,这样能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三、柔道运动员比赛前强化心理训练的措施
(一)强化独立作战能力训练
教练在赛前可以通过让运动员参与训练计划的制定来激励其积极主动的训练。运动员要在赛前充分了解自己的情况,才能在比赛中独立思考、独立作战。教练可以采用比赛的教学形式,按照比赛的规则,将训练放在比赛的环境下,提高运动员运用战术独立作战的能力,丰富运动员的赛场经验。
(二)强化自信心培养
赛前要强化运动员的自信心,多让其体验成功感。教练要注意对运动员的进步进行表扬,对他们的失误和问题要正确引导,不可过多批评指责。教练可以让运动员多看有成功技术动作的录像,给他们一种自信的心理暗示,带着信心去争取比赛的胜利。
(三)强化意志品质训练
由于柔道比赛对体力的要求很高,运动员比赛到最后往往有技战术较量转变为心理较量,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品质作支撑。在赛前,要强化对意志的训练,不可因为大赛将之就放松神经,要像平时一样严格训练。此外,要训练运动员在恶劣条件下的心理调节能力,通过时间和阻力训练增强运动员解决困难的毅力。
(四)开展模拟比赛
赛前的模拟训练对于运动员的心理增强有重要作用,教练要采取多种手段帮助运动员增强克服不良心理干扰的能力。模拟比赛有利于降低运动员在比赛时的兴奋水平,使其在正常的心态下走上赛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竞赛水平快速提高的现状下,对柔道运动员的要求不再简单得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更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柔道比赛中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且良好的心理品质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练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教练员通过针对性训练和平时生活中的细节,帮助运动员在提高柔道技术水平的同时,强化心理素质,以帮助运动员将技战术发挥到最大水平并在比赛中取得最佳成绩。
参考文献:
[1] 陆昕.对我国柔道优秀运动员后备力量培养的探讨[M].西安体育学院.
[2] 邱宜均.运动心理学诊断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武术运动员的比赛心理之研究 篇9
摘要:为了探讨运动员心理疲劳、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及心理控制源之间的关系。通过对193名运动员进行心理疲劳、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的测查。结果表明,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另外成就感降低与内控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机遇、有势力的他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疲劳各变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心理控制源和自尊的基础上对预测训练比赛满意感做出了新的增值贡献,可靠地解释了训练比赛满意感总方差的另21.4 %;自尊对心理疲劳的3 个维度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心理控制源中,内控性对成就感降低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机遇对运动员的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心理疲劳;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心理控制源
中图分类号:G804.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237-03
Relationship between Athletes' Burnout and Career Satisfaction, Self-Esteem and Source of Mental Control
CUI Hao-lan1, ZHANG Lian-cheng2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 Henan China;
2. Graduate School,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hlete burnout and their career satisfaction, self-esteem, source of mental control in sport. Questionnaires about athletes' burnout, their career satisfaction, self-esteem, source of mental control are made among 193 athlet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thletes' burnout is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career satisfaction and self-esteem, bu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hance and powerful others. there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educed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and internal control;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athletes' burnout increases by 21.4 % explained variance to career satisfaction and it adds new explained variance to career satisfaction beyond demographic variables, source of mental control and self-esteem; self-esteem i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prediction of burnout; internal control can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predict reduced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chance i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prediction of emotion/physical exhaustion and sport devaluation.
Key words: burnout; career satisfaction; self-esteem; source of mental control
在竞技体育飞速发展的今天,体育运动的强度越来越大,运动员想要取得比赛的胜利,不仅要长期承受大运动量、高负荷的训练,而且还要面对高应激压力,这就导致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产生生理疲劳的同时伴随着心理疲劳的产生。但是人们对心理疲劳的重视程度和探索深度还远远不够,虽然近20年来运动中心理疲劳研究文献不断增多,但是实证研究还是非常少[1],缺乏对运动心理疲劳的系统深入的探讨。在我国,已有学者对运动员心理疲劳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张力为,林岭,赵福兰,2007;林岭,2006)[2-3],但是就目前来看已有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运动实践的需要。
在其他行业(主要是助人行业,例如教师、警察、医护人员等)中已有研究发现心理疲劳与自尊、心理控制点存在显著相关,自尊与心理控制点可以有效预测心理疲劳的不同维度[4]。但是在运动领域相关的研究确不多,因此本研究采用定量的方式探讨运动员心理疲劳与其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及心理控制源的关系。
1研究方法
1.1被试从河南和浙江两省省队,以及北京国安青年足球俱乐部,国家健美操队,北京体育大学柔道队共选取包括乒乓球、羽毛球、散打、射击、拳击、跳水、排球、体操、足球、健美操和柔道在内的运动员,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2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3份。被试中男运动员112人,女运动员81人。年龄为(17.01±3.52)岁,训练年限为(6.45±3.86)a。
1.2量具
1.2.1运动员心理疲劳采用 Raedeke和 Smith在2001年研制的《运动员疲劳问卷》,共 15个题目,分为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和运动负评价3个维度,要求被试在从没有到总是5个等级上评价自己,各维度分值越高说明疲劳程度越高[5]。本研究中成就感降低分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数为 0.640,情绪/体力耗竭分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数为 0.787,运动负评价分量表内部一致性克隆巴赫α系数为 0.668。
1.2.2训练比赛满意感量表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感的测量采用张力为、梁展鹏在2002年编制的《训练比赛满意感量表》进行测量。该量表为单维度量表,含6个条目,为7级李科特量表,选项从1=完全不同意,过渡到7=完全同意。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6]。本研究中训练比赛满意感内部一致性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17。
1.2.3自尊量表该量表由 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包括 10个条目,用于人们对自己的价值、长处等的总体评价[7]。本研究自尊量表所获数据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67。
1.2.4心理控制源量表问卷采用Levenson于1981年编制的《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IPC)量表》,该量表是自评量表,共24个条目,含内控性(internal control)、有势力的他人 (powerful others)、机遇(chance)3个分量表,内控性测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够驾驭他们自己的生活,有势力的他人涉及了被试是否相信他人能够控制自己生活中的事件,机遇量表测定一个人对机遇可以影响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事情结果的相信程度[8]。本研究中内控性(I)分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数为0.602,有势力的他人(P)分量表 克隆巴赫α系数为 0.708,机遇(C)分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数为0.680。
2结果
2.1运动员心理疲劳各维度与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心理控制源各维度的相关本研究检验了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与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另外运动员的成就感降低与内控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机遇、有势力的他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2.2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感的分层回归本研究采用分层回归方法,考察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心理控制源和自尊这三类预测指标之后,心理疲劳是否对预测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满意感具有增值贡献。为此,需要将各类变量分层输入回归方程,计算两层之间玆2产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F检验值,考察输入新的一类预测指标到回归方程之后,R2是否有可靠的提高[9]。具体操作步骤为,第一步,首先输入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年龄和训练年限;第二步,输入心理控制源;第三步,输入自尊;最后,第四步,输入心理疲劳。表2给出了对训练比赛满意感进行预测的回归分析结果。该结果表明,第一步,人口统计学变量未能对训练比赛满意感做出可靠的预测;第二步,心理控制源各变量可靠地解释了训练比赛满意感总方差的11.4%;第三步,自尊可靠地解释了训练比赛满意感总方差的另5.1%;第四步,心理疲劳各变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心理控制源和自尊的基础上对预测训练比赛满意感做出了新的贡献,可靠地解释了训练比赛满意感总方差的另21.4%(表2)。
2.3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多元回归分析本研究采用Enter法进行标准多元回归分析,以运动员心理疲劳的3个维度为因变量,考察运动员的自尊、心理控制源以及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它们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自尊对心理疲劳的3个维度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心理控制源中,内控性对成就感降低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机遇对运动员的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人口统计学变量中,训练年限对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3分析与讨论
3.1运动员心理控制源、自尊以及心理疲劳与训练比赛满意感本研究中,心理控制源在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基础上能够对训练比赛满意感的预测做出新的增值贡献。说明不同的心理控制源可以预测训练比赛满意感。内控性分高的人们在很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够驾驭他们自己的生活,因此训练比赛满意感较高。有势力的他人、机遇得分较高的人,更多的相信外在的力量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因此训练比赛满意感低。
在通过长期的努力,心理学家发现,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收入、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等) 、自尊、社会支持、人格特质、应付能力、适应能力等预测指标中,自尊是预测生活满意感的最佳指标之一[10]。本研究发现自尊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心理控制源的基础上仍然能够对训练比赛满意感的预测做出新的增值贡献。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自尊是训练比赛满意感的预测指标之一。
运动员心理疲劳各维度与训练比赛满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分层回归表明运动员心理疲劳对训练比赛满意感的预测仍然能够起到增值贡献。说明运动员心理疲劳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这与其他的相关领域研究基本一致。众多研究都表明,高情绪衰竭、高去人性化与低工作满意感有关,高个人成就感与高工作满意感有关[11-13], Koustelios和Tsigilis(2005)[14]对心理疲劳和工作满意感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发现二者存在显著的多元负相关。运动员心理疲劳发生以后导致了训练比赛动机下降、训练兴趣的丧失、有的还会出现躯体症状和行为症状影响了训练比赛的满意感。林岭(2006)[3]在最近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心理疲劳最明显的症状为厌倦训练,运动员有时、经常或总是出现此症状的百分比为84%。这表明要想提高其训练比赛满意感,不能不首先解决运动员的心理疲劳问题。
3.2心理控制源与运动员心理疲劳心理控制源 (locus of control) 来自Rotter 的社会学习理论,表明个体对事件结果与自身行为之间关系的看法。控制源有两种倾向,即内控(internal control)与外控(external control) 。内控者倾向于把自己成功或失败归于个人的能力、人格和努力等,而外控者则将之归于运气、命运和有权力的他人等。控制源的个体差异预示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已有研究表明,控制源与社会适应及心身症状等都存在较密切的关系[15-16]。还有研究发现,外控型的人更容易产生心理疲劳[17]。
本研究中,相关分析运动员的成就感降低与内控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机遇、有势力的他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心理控制源中,内控性对成就感降低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机遇对运动员的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表明越是相信机遇、相信运气影响自己生活经历的越容易产生情绪体力耗竭和运动负评价。这是因为,外控性强的人更难于应付紧张的生活环境;而内控性强的人较积极追求有价值的目标,幸福感也较高。由此,我们建议,要对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归因训练,促进其由外控向内控转变。
3.3自尊与运动员心理疲劳自尊是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研究发现,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与自尊存在显著负相关,运动员的自尊水平对其心理疲劳的3 个维度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可能是因为自尊水平高者对自己的评价更为积极,更为乐观,能够保持积极情绪,合理应对压力,而低自尊对自己的评价很消极,容易出现抑郁、恐惧、害羞、孤独等情绪,进而容易产生心理疲劳。也就是说,运动员的高自尊可能有助于缓解其心理疲劳。
3.4训练年限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训练年限对运动员的情绪体力耗竭和运动负评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也就是说,运动员的训练年限越长,其情绪体力耗竭以及对运动的消极评价越严重。因此需要我们对那些训练时间比较长的运动员给于特殊的支持和鼓励。
4结论
1) 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另外成就感降低与内控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机遇、有势力的他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2) 心理疲劳各变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心理控制源和自尊的基础上对预测训练比赛满意感做出了新的增值贡献。这提示,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积极干预是提高其训练比赛满意感的重要途径。
3) 自尊对心理疲劳的3 个维度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内控性对成就感降低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机遇对运动员的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训练年限对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提示我们对那些训练时间比较长的运动员给于特殊的关怀。
参考文献:
[1] Goodger K, Gorely T, Lavallee D, Harwood C. Burnout in Sport: A Systematic Review[J].The Sport Psychologist, 2007,21:127-151.
[2] 张力为,林岭,赵福兰.运动性心理疲劳:性质、成因、诊断及控制[J].体育科学,2006,26(11):49-56,74.
[3] 林岭.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概念模型、多维评定、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 徐富明,朱从书,黄文锋.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尊和控制点的关系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5,25(1):74-77.
[5] Raedeke T D, Smith A L.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n athlete burnout measure[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2001,23,281-306.
[6]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99-100.
[7]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8-320.
[8]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32-334.
[9] Cohen J, Cohen P. Applied multiple regression/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M] ( 2nd ed. ) . Hillsdale , NJ : Erlbaum , 1983.
[10] Diener E. Subjective well - being[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542-575.
[11] Lee R T, Ashforth B E. A Meta-Analytic Examination Of The Correlates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Job Burnout[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6,81:122-123.
[12] Posig M, Kickul J. Extend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Burnout : Test of an Integrated Model in Nonservice Occupations[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2003,8(1):3-19.
[13] Maslach C, Leiter M P.The truth about burnout[M].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1997.
[14] Koustelios A, Tsigilis 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rnout 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 multivariate approach[J].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2005,11(2):189-203.
[15] 车丽萍.大学生成就动机、性格特征、控制源与自信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2):26-30.
[16] 全东明,刘珍妮,李刚.海洛因依赖者心理控制源[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1,10(3):217-218.
[17] Vandenberghe R, Huberman A D. 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ng teacher burnout : A source book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Cambridge ,U K,1999:1661.
[18] Friedman I A, Farber B A. Professional self - concept as a predictor of teacher burnout[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2,86(1):28-35.
[19] Villa A, Calvete 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s' self -concept evaluation scale and its relation to burnout[J].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2001,27:239-255.
【武术运动员的比赛心理之研究】推荐阅读:
武术运动员的心理训练07-05
武术散打运动员06-30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05-17
武术散打运动特征论文08-03
新文化运动与武术发展05-12
我国男子冰球运动员比赛负荷特征的研究09-29
武术套路比赛07-15
洛阳师范学院2021年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简章07-26
武术的社会功能研究11-03
泰州市举办武术比赛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