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与武术发展

2024-05-12

新文化运动与武术发展(精选12篇)

新文化运动与武术发展 篇1

1. 高校与社区武术运动互动状况分析

高校与社区的武术互动是指高校武术教育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与社区武术锻炼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之间不断交流沟通,产生交互作用和影响,使高校与社区之间协调运作,互为补充,从而发挥武术健身、休闲、娱乐的整体作用。高校武术作为学校武术发展最为完善和全面的一部分,在学校和社区武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1 互动具备的条件。

1.1.1 根据高校武术和社区武术的发展特点可以看出两者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相互提高发展倾向,这为两者的互动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1.2 两者的结合符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精神,学生走出校门成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锻炼。所以,学生只有了解群众体育才能真正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才能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精神。

1.1.3 高校武术的发展为社区武术发展打好了基础。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为了让走出校门、离开学校武术教育的学生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高校应该及早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区体育运动。

1.1.4 社区武术运动为高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和实习机会。武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主动参与社区武术运动,担当起社区武术指导员,这样既能解决社区武术人才不足的问题,又能使自身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体现自身价值;武术专业或武术协会的学生直接参与社区武术活动,不仅可以得到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而且可以更快地适应毕业后的社会生活。

1.1.5 高校为社区提供武术表演和比赛等活动的场所,通过承办各类武术表演或比赛,可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同时也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参与武术锻炼的兴趣,提高武术的竞技水平、组织能力和裁判水平,促进高校武术运动的开展。

1.2 互动的内在联系。

1.2.1 武术从社会进入高校,又从高校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学校武术与社会武术是武术发展的两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培养和实现终身体育观念和能力是这两个不同的而又具有延续性发展阶段的一致目标,这有利于高校武术与社会武术的整合性优势互补。作为具体直观的社会实体,社区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社会武术的发展,实际就是以社区武术的发展为基础的。高校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受限于学校体育的发展。从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的目的看,高校武术主要是发展学生身心素质,而社区武术则主要是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同时两者还肩负起为竞技体育培养人才的重担。从组织形式看,学校武术与社区武术都隶属于不同部门,都有各自特定的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校武术受教育和体育的双重影响与制约,具有专门性特征,即有专门的教师、专门的教材、专门的时间和场地等。社区武术是武术社会化的产物,具有自发性特征。因此,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这种特殊与普遍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相互交融又相互促进。

2. 高校与社区武术运动互动发展对策

2.1 加强组织领导,树立社区管理意识。

2.1.1 加强高校和社区领导的联络,从领导这一角度上实现高校和社区间的武术互动发展。

双方领导应该更新观念,积极采取措施,高校方面要合理而有效地利用社区资源来为高校的发展服务,要把社区武术服务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工作,鼓励师生依靠自身专业所长积极配合街道开展俱乐部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社区武术服务活动;通过制定制度措施引导师生参与社区武术活动,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化。同时,社区武术的领导要制定相关制度,加强高校与社区的武术交流,合理利用高校武术资源为社区武术服务,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提高社区居民的的健康水平和健身意识。

2.2 落实人才互动制度,协调教学内容。

2.2.1 高校利用师资优势,对社区选拔出的武术指导员进行定期的培训。

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应认真研究如何开办各种培训中心、武术辅导站,培养社区武术人才,使学校武术向社区武术延伸。同时,高校武术中民族传统专业的师资比较匮乏,可以通过聘用社区中优秀的拳师到高校进行教授,改善高校武术师资的现状,丰富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使高校武术教学摆脱内容单一的状况,更有利于高校武术的健康发展。同时,武术要想更好地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就要进行改革,保留武术的健身健心特点和技击性本质,简化繁琐的动作,利用简单的招式起到锻炼身心的作用。

2.2.2 高校学生具备一定的武术知识技能,也能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锻炼成才,参与社区武术服务工作。

学生除参加常规的武术课学习外,还参加俱乐部在社区有计划地组织的武术训练,并将参加课外俱乐部的情况按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综合成绩评定。此外,学生余暇时间相对较多,把其中一部分用来从事社区武术服务,既是一种帮助,又是一种锻炼。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因此,要改变专业武术人才匮乏的局面,一个有效途径是社区与高校联手,高校武术和社区武术的互动发展可以协调两者的不足,使得双方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2.3 完善场馆共享方案。

2.3.1 在场馆共享方面,可以对学校武术场馆进行低利性的有偿开放,在减少社区居民负担的同时促进社区武术的发展。随着体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实施,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锻炼的人群在不断扩大,人们对健身效果的要求不断提高。武术场馆进行收费制度,有利于学校体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在节假日,学校对场馆器械的开放可以给社区武术提供比赛场馆和社区居民的培训。在周末,节假日制定场馆共享条例,对场馆的开放进行有效管理,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对个人和团体制定出不同的优惠措施,可以促进学校和社区的双向发展。因此,在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对现行武术场地的器材配置和开发利用实行优化整合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推进武术教学的有效办法,能促进高校武术的健康发展。

2.4 加强武术科研的互动。

2.4.1 高校武术在科研方面的优势可以在高校与社区互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通过互动,武术科研将变得比较方便,在对社区武术指导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调查,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也非常丰富,运用的主要方法是问卷法、观察法、试验法等。在社区健身锻炼中调查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对经济条件、文化程度、风俗习惯、年龄、职业、爱好、性别不同的社区成员,研究其对武术锻炼的认识、健身方法的选择、时间的安排及健身器材、场地设施的选择上的差异。通过互动的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健身修心的效果,为全民健身作出应有的贡献。高校武术研究与社区武术的结合便于高校进一步收集、开发中华武术,推动我国武术的建设与发展,同时,能使高校武术课程改革更加明确方向性,使高校武术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和个人的需要,使高校武术科研服务社会大众。

3. 结语

3.1 高校武术人才济济,是社区武术开展活动、培训、辅导最为理想的依托。

高校体育部门应与当地社区管理部门相互联系,帮助他们策划、组织各种俱乐部或活动中心,派出优秀的武术教师担任指导训练任务,从而促进全民健身基础的形成,这也是体育成果的重要标志。

3.2 在全民健身计划中,武术已无可争议地成为全民健身项日的主流,其龙头地位已经确立。

在宏观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要求下,社区武术与高校武术的关系必然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即社区武术运动要与高校互动发展。表现为社区武术要参与到体育教育中来,体现其教育性的特点;高校武术也要与社会相联系,向社会开放,接受社会的监督,体现其社会性的特点。社区武术与高校武术的互动发展是社会发展对社区和高校在体育教育事业中的必然要求,社区武术的发展应该是高校武术的拓展和延续。

摘要:与高校武术相比较, 在对学生个性形成和人格培养方面, 社区有其不可忽视的功能。学校实施周末双休日, 学生的社会时间增多。社区武术的开展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观念意义重大。重视武术运动在高校与社区间互动, 直接影响“快乐体育”和“终生体育”的体系构筑。高校应与时俱进, 适时调整武术课程目标计划,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科学地继承和发展武术这一民族传统运动。

关键词:高校武术,社区武术,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凯珍, 阮云龙.新世纪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01) .

[2]朱国顺.试论高校体育对开展社区体育的促进作用[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3) .

[3]张明强.浅谈武术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优势[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00, (02) .

[4]董勇.论高校武术发展的特点与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1999, (02) .

[5]朱国有.谈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3) .

[6]廖军.论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J].怀化学院学报, 2004, (05) .

[7]姚维, 邓光庆.试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动发展[J].湖北体育科技, 2005, (03) .

[8]马宏霞.论武术运动与社区体育[J].辽宁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03) .

[9]穆瑞玲, 陈旭.试论高校体育对开展社区体育的促进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2) .

新文化运动与武术发展 篇2

一、追“根”溯“源”一探索理论支持引导下的儿童立场教育观

实践初期,课题组寻找相关文件,成立“资料库”,将国内外武术相关的研究作相关统计和研讨,同时对幼儿健康发展情况作全面调查分析。通过学习梳理以及初步的实践探索,对儿童立场下的幼儿传统武术教育、以传统武术为特色的幼儿园运动课程重新进行了阐述:

幼儿传统武术教育:本课题中幼儿传统武术教育的重心不是武术搏击招法,而是侧重传统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幼儿在传统武术文化的熏陶下,达到健心健体。

以传统武术为特色的幼儿园运动课程:借助传统武术文化内涵建设具有我园特色的幼儿园运动课程,该课程的核心是“坚持与尊重”。尊重自己、敬重他人,主动去做、坚持做到。

二、拜“师”学“艺”一“攻克”技术难题,增强底气

传统武术的专业性非常强,幼儿教师不具备这样的武术能力和理论体系。为解决师资难题,我园聘请了一位武术专职教练,这位专职教练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拥有教师资格证、国家武术五段、国家武术一级裁判、国家武术一级运动员资历,并拥有幼儿园武术执教经验三年。三年多来,师生们经历了以下拜师学艺三步曲:

1.师生同门 ―“面上普及”学艺 由专职教练设置学习内容。教师和幼儿跟随专职教练同步开展武术技能的普及性练习,以武术基本动作为主。每班每周一次,一次25分钟。再由专职教练每月一次与教师交流武术方面的知识,通过这种具体的方式让师生零距离接触传统武术,在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中感受武术赋予的文化内涵。

2.教学相长―“点面结合”互学 由专职教练设置学习内容,中大班(五步拳),小班(武术基本动作),每班每周一次,一次25分钟,由专职教练执教。教师经过半年的武术技能的练习,对武术有了初步的了解,鼓励教师在学的过程中,运用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协助教练对幼儿进行辅导。教师群体“点上提高”操作路径:三十六式木兰扇。由专职教练设置课程并执教,45周岁以下的有能力的教师都需要参加,并互相学习。每周2 次,一次20分钟,共36课时,一学年内学完。

3.青出于蓝―“点面提升”探索 由专职教练设置学习内容,再由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能力发展角度进行审议研讨,调整不适宜的动作,使之成为适宜幼儿练习的武术训练内容;随着幼儿习武经历的增长,开展大班(少年拳和腾空拳)、中班(五步拳)、小班(基本动作和龙虎拳)活动;再由原来专职教练执教改为由各班教师执教,武术课程授课时间增加。上课时间由原来的25 分钟/周/次,调整为每周3次。幼儿群体“点上提高”操作路径:从中大班级部各挑选20名有运动发展潜力的幼儿,由专职教练执教,并配以6名教师担任助教。

幼儿园根据实践,创编了园本幼儿武术套路(五步拳、少年拳、基本动作、腾空拳和龙虎 拳),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让师幼在武术的精、气、神有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园所武术氛围逐步形成。

三、搭“网”架“桥”一建构儿童立场下的武术运动课程

1.在课程设置中的体现

坚持“课程尊重幼儿经验,活动追随幼儿兴趣”的建设思路,优化课程结构:从本园幼儿基础和经验出发,立足课?}组对传统武术的价值理解,大胆重组园所运动课程内容与组成结构。

2.在主题方案中的体现

在小中大各年级组开展了以“传统武术” 为专题的主题课程设计与实施,武术人物、武 德故事、武术游戏、武术套路、武术礼仪、武术欣赏、武术歌曲等专题活动,进一步拓展了 “以传统武术为特色的幼儿园运动课程”的内容与组织形式。

3.在组织形式与策略上的体现

(1)创设支持性环境。利用传统武术文化中经典故事和人物进行布置,引导幼儿在日常 生活中不断接受环境文化的熏陶。在班级主题环境中,师幼共同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露出 来与传统武术文化相符的行为进行“呈现”。

(2)培育有玩性教师。第一,倡导老师用“尊重、理解、支持”的行为,用心捕捉到了 孩子真实的心灵感受。第二,引导老师做有玩性的老师。如孩子般玩、在共玩中听、在应景中引。第三,加强教师武术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考核。

(3)组织体验性活动。在《幼儿园传统武术为特色的运动课程的体系构建》的课题引导 下,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幼儿学习了晨间武术操、五步拳,武术逐步融入了幼儿园课程。

武术操节:在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依据《指南》精神和各年龄段幼儿运动领域发展特点,编制了富有武术特色的操节。如小班武术操《旭日初武》、中班武术操《奋武扬威》、大班武术操《武与伦比》不仅满足了幼儿对于武术的兴趣和喜爱,而且极大调动了幼儿参与体锻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武术亲子运动会:幼儿园在每年的6月和10 月举行武术亲子运动会。在武术亲子运动会筹办、班级准备到最后的现场举行,教师们结合武术元素,精心设计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武术运动项目。将武术的一招一式巧妙地融入到了游戏中的每个环节,给孩子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

武术集体教学活动:根据各年龄段幼儿运动领域的发展目标,并将武术课程内容有效融入各主题教学中。

一日活动:根据幼儿园“一日活动日皆课程”的特点,将传统武术教育元素融合在幼儿户外运动、晨间操节、区域游戏等环节中。

整合传统武术中的人文、风俗和教育价值,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研究实践告诉我们,将园所武术教育运动特色的构建与幼儿健康发展、教师专业化成长及园所的文化孕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内涵更为丰腴。基于幼儿的立场去建构和展开的寻找特色是中心鲜明和资源丰富的,构建以传统武术为特色的幼儿园运动课程是可行的。

新文化运动与武术发展 篇3

关键词:散手 泰拳 比较 借鉴

中图分类号:G85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b)-0217-01

1.1 研究对象

以历届中泰对抗赛,参赛选手及比赛结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为写作本论文作者查阅了大量有关武术散打运动与泰拳运动的文献资料,深入了解泰拳的发展历史和训练方法,以便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丰富、详实的依据。

访谈法:对山东省武术部分武术前辈进行访谈,面对面的了解散打和泰拳各进攻基本技术的动作结构的异同,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第一手资料。

观察法:观看散打和泰拳比赛的录相,对运动员比赛中各种进攻技术的运用情况及其效果进行观察和记录。

比较法:运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对散打和泰拳各进攻基本技术的动作结构的异同,以及运用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2 对武术散打运动与泰拳运动的对比研究

2.1 发展背景

散打的发展背景:散打是中华武术徒手搏击运动的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散打属于武术的搏斗项目,她是以踢、打、摔、拿等为主要技击动作,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现代散打运动的发展则是在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开展起来的,她是汲取了现代西洋拳的竞赛形式以及技术优点,并且结合中国散手自有的技术特点和比赛实践,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体育竞技之体系。

泰拳的发展背景:泰拳是一种实战性极强且威力巨大的徒手搏击术,自古以来,泰拳就以其凶悍残忍、凌厉无比而著称于世,泰拳手曾多次远征欧美各国,以独特的技艺把空手道、跆拳道、自由搏击和拳击的高手们打得一败涂地,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泰拳以无可争议的事实确立了在世界武坛的重要地位。泰拳的发展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相传是由泰国古暹罗王所创;也有传闻是在二千多年前由中国云南省传入。泰拳的群众基础十分广泛,也正由于这个原因,泰拳久盛不衰,并且发展成为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武术运动,并且成为一个独立的武学体系。

2.2 技术特点

综合各种教材和多名教练员、运动员对散打与泰拳各种进攻基本技术的阐述,按照拳法、腿法、摔法、肘法、膝法五类技术。

散打的技术特点:中国散打属于搏击类项目,它主要以踢、打、摔、拿为主,散打运动动作变化多样,强调技术的综合性,鼓励多花样、精彩;以灵活多变的腿法和独特的快摔技著称,其踹腿能力和快摔技术使对手防不胜防。散打的进攻技术分为踢、打、摔3大类。所谓踢打法,即为腿法和手法。踢打法共性特征如下:速度快、力量重、力点准、预兆小、方法巧。

泰拳的技术特点:泰拳强调的是动作的杀伤力度,以重挫对手为制胜的目标,不拘形式,只求实用;比赛时多采用立体进攻,进攻凶狠、硬打硬攻、意志顽强;尤其以鞭腿、膝法和肘法著称。边腿、肘法和膝法是泰拳的特长,泰拳没有套路运动,纯对抗性;泰拳腿、脚异常坚硬、身体抗击打能力强;擅长肘、膝技;勇往直前、强攻硬取是泰拳的主要技术风格。

2.3 竞赛规则

2010年3月19日中泰拳比赛规则:第一,每场比赛采用5局制,打满5局决定胜负,每局比赛毛打3分钟(以前各种对抗赛均为2分钟),局间休息1半分钟。第二,中间可以使用摔法,泰方也可使用膝和肘供给,击中身体有效部位得一分(前几届中泰争霸赛,也可以使用摔、膝、肘,但摔得1分、膝肘不得分)。第三,为使比赛更具有悬念,让选手每局比赛都全力以赴,本次比赛每局结束并不当场宣布局分,而是等比赛结束后才亮分(以前比赛每局结束后亮分)。

根据中国散打1998年规则,中国散打的赛制为3局2勝,每局净打2min;禁击部位是后脑、颈部、挡部;禁用方法是肘膝、用拳连击头。得分标准是3分、2分、1分;比赛场地是擂台无绳圈8m×8m;护具为护齿、护裆、护胸、护腿、护脚背。而泰拳的规则是:5个回合每回合3min,中间休息2min,累计得分;禁击部位是后脑、裆部;禁用方法是摔;得分标准是每回合胜者得5分,负得3~5分;比赛场地为擂台有绳圈7.3m×7.3m;护具为护齿、护裆。

3 中国散打的缺点和不足及其可借鉴之处

3.1 缺点和不足

(1)抗打击能力差:与泰拳手相比, 中国散打运动员在技战术上的训练和水平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功力训练却远远不及。正因为如此,历次中泰比赛中,多次出现我方选手重击对手不倒,对手重击我方选手,我方选手因抗打不行而败北的局面。同时,由于功力水平与对手有较大差距,也造成了我方选手因心理上惧怕对手而大多处于被动局面,间接造成了比赛的失利。

(2)肘法、膝法不足:肘、膝方面,泰拳的肘、膝法有相对优势;摔法方面,散打摔法中的主动摔技术因对方凌厉的肘、膝技术的限制,严重受挫,而接腿摔技术由于离对手身体距离较远,不易受对手肘、膝攻击等优点,在中泰对抗赛中表现出绝对优势。

(3)灵活但缺乏力度:拳法方面,散打拳法速度快,技巧性强,但欠缺力度,杀伤力不够,往往造不成实质有效的伤害;泰拳拳法虽然不及散打灵活,不及散打速度快,但是其成功率高,且力度大,杀伤力强,几乎拳拳造成实质性的伤害。相传,我国一代技术宗师李小龙,曾受到泰拳高手的挑战,并与之交手,虽取胜,但亦被对手击成重伤,修养数月才恢复。他对对手的攻击力和抗击力非常惊叹,并潜心钻研提高功力的方法。

(4)耐力不足:体力方面,我们有待提高,从几次比赛中,中方运动员体力普遍不如泰拳手;这点我们回忆5月4日在澳门的比赛,泰方中途违约,要求将原来“如果一方以3:0领先,则为该场比赛的胜方”改为“所有比赛都必须打满五局”,其目的就是以为中方运动员的体力不如他们,并希望在后面的两局比赛中以技术性击倒中方拳手的缘故。这说明我们的散打运动员锻炼的时候较泰拳选手缺乏耐力,不擅长打持久战。

3.2 借鉴

增强身体的抗打击能力:散打作为一种对抗性比赛,对运动员的抗击打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运动员的抗击打能力,只有如此,才会尽量的减少中国散打运动员的弱点,有利于中国散打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新文化运动与武术发展 篇4

1 双节棍的起源

1.1 历史之说———起源中国

双节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宋代,相传是宋太祖赵匡胤创始的。原称大盘龙棍(近代北方又称大扫子)和小盘龙棍(小扫子)。但当时的大盘龙棍一端较短,一端较长,专用来扫击敌军马脚,破甲兵或硬兵器类,使之丧失战斗力。小盘龙棍则为近战时使用,在冷兵器时代,双节棍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后来这种兵器向南传至菲律宾,向东传至日本。

1.2 历史之说———起源日本

准确的双节棍源流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史料记载,现在流行的双节棍在世界范围内一般被认为是日本发明的。比如英语单词中表示双节棍的“nunchaku”,就是冲绳日语ヌンチャク(两节棍)的音译。

另一说法就是:在十三世纪或十四世纪,不少中国人移民到冲绳岛(Okinawa)。这些中国人当中许多人精通各种武术,也懂得使用被称为“双节棍”的兵器。日本人对“双节棍”非常感兴趣,大量的日本人前往学习这种令人着迷的自卫武术。随后被学会的技术被日本人翻译成他们的叫法,同时武器的名称也被改变了[1]。

从各种流传和相关历史记载来看,双节棍的雏形是出现于中国的古代,而近代双节棍的发明则源于日本。中国式的双节棍是由铁链连接起来的两根圆棍组成,日本人则用绳索把两根八边型的棍连接起来。由于历史、政治、军事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双节棍的功能及其制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的盘龙棍在经过历史的演变后蜕变成了日本的双节棍,它是中华武术质的飞跃,是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最好体现。这种类型的双节棍后来又发展出不同的样式。从而形成了今天双节棍五花百门、五光十色、多姿多彩,极具观赏性和表演性的局面。

2 双节棍的近代发展历程

2.1 迅速的勃兴时代

20世纪70年代(1970-1974),截拳道宗师———李小龙功夫电影开始席卷欧美。传奇功夫王李小龙在他的影片里面使用一种令人着迷的武器———双节棍,令世界各地掀起练习双节棍的热潮,在以李小龙双节棍动作为原型的基础上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棍法,双节棍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标志性的武术运动。

2.2 低谷中曲折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双节棍的流行走向了低谷,并且在摸索中曲折发展。

由于双节棍的小巧,容易隐藏。所以在街战中经常发现有人使用双节棍,逐渐地双节棍的所有者变得被人认为都有犯罪倾向。很快这种东方手持武器被大众看成是一种“扼杀棍”,这是完全错误的定义。练习者被称为具有暴力倾向的另类而被疏远。从而导致了双节棍在世界的形象一落千丈,转入低谷时期[2]。

2.3 飞跃的转折时期

21世纪初(2001年),台湾偶像派歌手周杰伦在他的《范特西》专辑里的歌曲《双截棍》确实又重燃了青少年心中对双节棍的热火。因为周杰伦在唱该歌曲时还表演了双节棍,其中耍棍的造型和动作成为了年轻人追随和模仿的样板。所以很多人又叫它“双截棍”,李小龙以及我们的长辈们叫它二节棍,但玩棍的朋友还是习惯叫双节棍。

周杰伦的歌曲《双截棍》在随后的几年时间唱红了整个大江南北,他手中表演的双节棍也随之到处挥舞,所到之处都刮起一阵双节棍的飓风,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练习双节棍的人群在不断的飙升,在城市的公园、广场、空地、健身俱乐部等地方随处都可以见到双节棍练习者的身影。双节棍在中国大地开始迎来了它的第二春,开始了飞跃发展的时代。

2.4 全盛的高潮时期

在现代双节棍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有一批李小龙功夫迷的狂热者从来就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信念,一直坚持练习双节棍,并且致力于推广和教学双节棍的工作。所以今天我们才有机会在各个城市的校园、公园、广场、体育俱乐部、大街小巷看到大批的练习双节棍人群的身影。他们是李小龙功夫精粹的接班人,是双节棍的传承者,是中华武术发扬光大的代表,没有他们的执着和无私的奉献就没有今天双节棍全面繁荣的局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当代棍王———李炎才师傅,他人生中有30多年的时间一直坚持练习双节棍,并且担任多个武术协会的技术指导及顾问[3]。

3 双节棍活动发展现状概述

3.1 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现状

在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同的正式双节棍练习组织是世界双节棍协会(World Nunchaku Association,WNA)。该协会(WNA)成立于1996年,是双节棍道的领导组织,如今有12个国家加入了世界双节棍协会,附属于东部武术联盟和荷兰运动联盟。双节棍是当今世界迅速发展的武术运动之一。

世界双节棍协会在12个国家展开活动,包括:荷兰、比利时、德国、瑞士、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该协会还创建属于自己的网站,旨在推动双节棍道运动让练习者互相学习[4]。

3.2 中国的双节棍组织活动现状

3.2.1 民间组织性质的协会

民间组织性质的双节棍协会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城市,主要由当地的双节棍爱好者通过自愿加盟的形式参与活动。他们一般会在早晨、傍晚及周末的时间在城市的公园、广场、空地、休闲娱乐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等地方进行教学与交流。组织协会的负责人都具有一定的双节棍教学能力,在对会员收取能够维持正常训练的最低费用的前提下进行具有义务性的教学指导,具有一定水平的会员有机会去参加各种双节棍表演、交流和比赛。该种形式的练习群体年龄跨度可以很大,只要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群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器材及技法的难易程度,就能达到娱乐健身的目的。有能力的组织者还会建立网站,让酷爱学习的朋友交流心得,提供各种各样技法的教学视频及资料,极大地方便了学习双节棍[5]。(表1)

3.2.2 学校学生社团性质的协会

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里,同样也有中华武术的灵魂存在。双节棍因为新兴时尚而深受年轻人的欢迎,因此基本上每所高校都有双节棍协会,有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在中学也有学生社团的双节棍协会。他们当中的不少佼佼者在若干年后自然的成为了各大学双节棍协会的骨干力量。因此双节棍在校园的体育文化中具有很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沃土,特别受正处于人生最有朝气与活力的大学生热捧。例如:中科大武协双节棍分会成立于2007年4月14日,全称为中国科技大学武术协会双节棍分会,隶属中科大武协管理。分会以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纲要》为指导,紧紧围绕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个中心,以尚武健身、活跃校园气氛、丰富同学课余生活为目的,为双节棍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其宗旨是:“发扬小龙精神,壮我中华国威”,以双节棍为媒介,继承与发扬李小龙自强自立、奋斗不息的精神,健全完善健康积极、奋发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时刻铭记李小龙热爱中华民族,振奋中华民族精神,渴望中华民族强盛的赤诚之心[6]。

4 结语

双节棍的雏形出现在中国的宋朝,而近代双节棍的发明源于日本,它是中国的盘龙棍在经过历史的演变后蜕变的结果,更是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最好体现。由于历史、政治、军事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双节棍的功能及其制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类型的双节棍后来又发展出不同的样式,从而形成了今天双节棍五花百门、五光十色、多姿多彩,极具娱乐性、健身性、观赏性和表演性的局面。

历史长河不断流逝,时代在不断变迁,双节棍所起的作用也将会随之而改变。双节棍在冷兵器时代作为近战的短兵器将会一去永不复返。在现代文明的社会,取而代之的将是一项集健身、娱乐、表演、修身、防身为一体的新兴时尚武道运动[7]。近代双节棍的发展道路虽然饱受沧桑,但是现在的前景一片美好。它的出现为推动我国全民健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而活跃在社会各个角落的双节棍练习者的身影就是最好的证明。

摘要: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对双节棍运动的起源、近代发展历程和活动现状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得出:双节棍的雏形源于中国的宋朝,近代双节棍的发明源于日本。近代双节棍在坎坷中谋得较好的生存,且为全民健身和校园体育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双节棍,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双节棍[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561.htm.

[2]徐海亮.解读当今独门实战棍法——双节棍[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4):53-55.

[3]王涛,李炎才.心舞双节棍[J].中华武术,2002(3):36-37.

[4]百度百科.双节棍[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561.htm.

[5]杨琦,金长杰.双节棍的发展与价值初探[J].科技信息,2010(3):279-280.

[6]中科大武协双截棍分会[EB/OL].http://mail.ustc.edu.cn/~liutengs/nunchakus/1.htm.

新文化运动与武术发展 篇5

河北师范大学(Hebei Normal University)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省属重点大学,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河北师范大学2021年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简章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专业介绍

我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两个专业,学制四年,大学本科学历,属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学费标准均为8000元/年。学业期满成绩合格者,由河北师范大学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证书,符合授予学位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

二、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

2021年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运动训练专业拟招生80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拟招生40人,实际招生计划以国家、省招生部门核定计划为准。

学校根据合格生源情况和专业需求拟定分项目招生计划并在录取工作开始(5月18日)前公布。其中足球项目非守门员与守门员、排球项目非自由人与自由人根据考生实际情况按比例分类招生;对于报名考生少于3人的项目和田径项目中报名考生少于3人的小项,由学校研究确定是否单设招生计划。

三、招生项目

(一)运动训练专业招生项目

具备国家二级(含)以上运动员技术等级资格项目: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

具备国家一级(含)以上运动员技术等级资格项目:体操、艺术体操。

(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项目

具备国家二级(含)以上运动员技术等级资格项目:武术套路、散打。

四、报名要求

(一)报名条件

1、考生符合2021年高考报名条件,且必须参加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高考报名(具体按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要求执行);

2、具备《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第三条所列项目国家二级(含)以上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考生运动等级以“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或“体教联盟APP“中“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技术等级系统”公示的数据信息为准;

3、2021年报名考生的等级证书审批日期为:冬季项目为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其他项目为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

(二)注册报名

1、报名地址: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或“体教联盟APP”中“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系统”(以下简称“体育招生系统“)。

2、注册:考生规定时间内在“体育招生系统”完成注册,校验运动员技术等级信息。报考我校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项目考生注册时间为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12:00。报考我校其它项目考生注册时间为2021年2月1日至3月1日12:00。

3、报名:巳完成注册的考生在“体育招生系统“内填报志愿并交纳考试费。报名成功以考生完成交费为准,一旦报名成功,考生志愿相关信息不允许修改。

报考我校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项目考生报名时间为2021年1月1日-5日12:00。

报考我校其它项目考生报名时间为2021年3月1日-10日12:00。

4、因其他特殊原因无法正常报名的考生,需填写报名申请表,冬季项目在1月6日12:00前,其他项目在3月11日12:00前将表格交给所报名一志愿院校招生办公室。

(三)考生操作步骤1、2020年12月20日12:00后,考生可在“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或“体教联盟APP”中查询河北师范大学招生简章。

2、考生依据院校招生简章,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体育招生系统”进行注册和报名。

3、考生注册过程中,如发现本人运动技术等级信息有误,冬季项目需在2021年1月3日12:00前、其他项目需在2021年3月3日12:00之前联系颁证体育部门进行信息更正。

4、考生依据体育专项考试的收费标准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文化考试收费标准,在线交纳考试费。

注:考生报名应根据体育专项考试时间(部分分区统考时间衔接紧,避免冲突),报名不超过两个学校,并确定好所报院校志愿顺序。录取将依据考生确定的志愿顺序,先录取第一志愿,院校在未完成学校招生计划的情况下,再录取第二志愿。

五、专项考试和文化考试

(一)专项考试

冬季项目考试时间为2021年1月10日至3月15日。

其他项目考试时间为2021年3月28日至5月10日。

体育专项考试分项目采用全国统考和分区统考的模式,由体育总局科教司委托院校负责组织实施。体育专项考试严格按照体育总局科教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体育专项考试方法与评分标准》(2021版)实施。

考生可于5月14日12:00后在“体育招生系统“查询体育专项成绩,对成绩有疑议的考生可于5月14日12:00一5月15日12:00在“体育招生系统”中提交复核申请。成绩复核只对成绩是否存在加分错误、登记错误等情况进行复核,不对考生考试情况重新评价打分。

(二)文化考试

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四科,每科满分为150分,四科满分为600分,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答。

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命题和印制试卷;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负责试卷接收和文化考试组织实施,并通过机要方式将考后试卷发送指定的教育考试机构统一评阅。所有考生必须参加高考报名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文化考试。

1、文化考试时间/科目:

2、文化考试准考证打印时间:考生于4月10日12:00后登录“体育招生系统“打印文化考试准考证;

3、考试地点:考生依据准考证上的`考点于4月17、18日参加文化考试;

4、文化考试成绩查询时间:考生可于5月14日12:00后在“体育招生系统“查询文化成绩,对成绩有疑议的考生可于5月14日12:00—5月15日12:00在“体育招生系统”中提交复核申请。

六、录取规则

(一)文化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不低于180分,体育专项成绩录取控制线不低于40分。

田径、游泳项目、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要求体育专项考试必须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成绩标准,其它项目要求体育专项成绩不低于55分。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文化成绩和体育专项成绩的最低控制线。

(二)对达到我校文化成绩和体育专项成绩的最低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根据考生的文化成绩(折合百分制后)和体育专项成绩3:7的比例进行综合评价,计算考生录取综合分。

具体公式:综合分=(文化成绩/6)*30%+体育专项成绩*70%。根据考生志愿先后顺序和各项目招生计划,按照综合分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先录取一志愿,若未完成学校招生计划,再录取第二志愿。

(三)对具备一级运动员等级的考生,可在院校文化成绩最低录取控制线下降低30分录取;

对具备运动健将技术等级的考生,可在院校文化成绩最低录取控制线下降低50分录取。

(四)考生若巳报名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志愿,不得放弃录取资格,同时不再参加普通高考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录取。

(五)依照《体育总局科教司关于做好2021年高校保送录取运动员有关事宜的通知》(体科字[2020]155号)规定,符合运动员保送条件的考生,按文件要求办理;

保送录取运动员招生计划单列。

七、录取结果查询与申诉

考生可于5月27日登陆河北师范大学招生信息网查询拟录取考生公示名单;6月1日12:00后可登录“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网站及“体教联盟APP”中的体育单招考试管理系统关注录取情况。7月下旬学校开始发放录取通知书。

八、违规处理

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一部分。考生弄虚作假,经查实,取消其当年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报考或录取资格,已入学者,取消其入学资格,并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33号令)进行处理。

九、其他事项

(一)考生入学后必须正常参加我校的训练和学习。

(二)建议考生参加专项考试前办理好本人意外伤害保险。

新文化运动与武术发展 篇6

【关键词】:武术;体育项目;锻炼;社会体育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与自然斗争和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发展并丰富起来的,是中华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运动简便、行效显著、老少皆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长期进行武术锻炼,可以强筋骨、健体魄、长精神、延寿命,在当今的全民健身运动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必将为全世界民众服务”,这是由武术的本身特点和功能所决定的,也是武术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武术的内容也丰富起来,武术的医疗保健、强体防身、教育娱乐作用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使武术走向并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随着我国社会体育的不断开展,武术必将对人类的健康状况发展起到极其积极的作用。

一、武术的健身作用与价值功能

“社会武术运动要为全民健身服务”。举世文明的中华武术,是我国一颗璀璨明珠。在遥远的上古年代,我们的祖先走不如兽,飞不如禽,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要捍卫自己的生存权利,只有赤手空拳起而一搏,此外别无他法。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从飞禽走兽的捕食搏斗中,学得打斗之法用来制敌。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提高,中华武术从汉唐到明清的这段时间里,不管从其技能还是从其理论上来说已经逐渐走向成熟。武术在其发展变化中,追求技击技法上的刚柔相济,内外合一,奇妙玄和的技战性和艺用性特点,从而形成了武术的“练以强身,打以自卫,静以养生,观以悦目”的特殊价值。

(一)武术来之于民,必将用之于民——对人们的强体健身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华武术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而且流派林立,风格有异。如有的拳种“动作灵活,快速有力,姿势舒展,节奏鲜明”:有的则“动作柔和缓慢,轻灵圆活, 绵绵不断”,有的“朴实刚劲,发声吐气,刚烈而稳固”;有的则“轻灵步活,随走随变,势势相承”等等,这些不同的风格特点和运动方式,不仅可以发展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而且也改变了人体各器官的生理机能,使人体得到全面的锻炼。

武术既注重外练又讲究内练,拳谚中就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外修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气力”的内外兼修的说法。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是以其结构为基础的,机能的提高促进了相应结构的适应性改变,同时结构的改变又促使机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武术中的“外练”可以理解为由人体的骨骼、骨骼肌、关节组成的运动系统,以及由运动系统所完成的各种动作。“内练”则为“练气”。“气”是一个哲学概念,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精神性,所以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一气为天,一气为地,一气为人,余气散备万物”的记载。内练与外练相结合,使身体内外环境得以平衡,和谐统一,对人体各系统的锻炼均有极高的价值。

(二)武术作为传统文化,它包涵着中华民族朴素的民族特征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无处不体现中华民族的自身特征,反映着各族人民丰富的经验和高深的智慧,表现出人民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未曾习武先习德,未曾习武先学礼”传统中始终把“武德”列为教武习武的先决条件。善良、朴实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重礼仪,讲道德”,“以德为先,以和为本”,而武术的发展则以“尚武崇德”,以武会友,讲礼守信,见义勇为等品德为其根本宗旨,这些都无不体现劳动人民的朴实无华的性格特征。

拳谚:“学会三天,练好三年”、“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练武对意志和品质具有很好的锻炼,练习基本功,要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经过长期的锻炼,可以培养人的勤奋、刻苦、勇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意志和品德。

(三)武术之所以流传至今是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作为一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中华武术,也是一门科学的体育运动项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精神生活的改善,武术的实用价值越来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它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欣赏。武术在其技术发展中,出现了脱离攻防格斗等技击性内容的文化艺术色彩。它广泛吸取了传统文化的某些精华,使武术有了形体艺术的特色。武术不仅要求外形美,更重要的是体现武术的“内涵”美与外形美的融合。唐代大诗人李白“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汉代打擂台“三百里内皆来观”。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功力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勇的对抗性散手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過观赏,使人从中受到启迪、教育和乐趣。

(四)中华武术有其传统美德,通过相互间的技艺交流,使人们之间达成一种和谐从而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友谊。

武术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八门之后,会有“艺无止境”之境。群众性的武术活动,便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手段。随着武术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还可促进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家的人们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散手,他们通过武术间的技艺、文化、思想交流,来增各国人民的友谊,因此说武术是中国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一条主要途经,对人们之间交流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武术的医疗保健作用

中华武术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不仅可以起到赏心悦目、强体防身的功效,而且由于受到中国哲学思想和古代医疗保健思想的影响,与武术自身特点相结合、渗透,形成了中华武术独特的保健特征。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把人与自然相结合,而武术则是把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武术得以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人类的保健服务。

(一)阴阳和谐统一原则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无地万物无不为阴阳相结合而成。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互相消长的。阴阳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一旦破坏,必将造成事物间的巨大变化,这就是之所以阴阳保持平衡的和谐统一说。武术运动则更讲求阴阳两极的相辅相成。如:太极拳理论要求演练者必须参照“天地阴阳之变化,日月之阴暗”的对立统一的法则,陈鑫在《太极拳推手释解》一文中说:“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要”。在武术运动中,无论是套路的组合,技击的技术动作变化,无不体现着一种阴阳变换和对立统一。

阴阳的和谐统一,是我国古代哲学在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中产生的。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中云:“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古代先哲们认为,“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成的本源,万物在阴阳变化中不断地交替发展。而人为万物之首,人的生理运动规律也无不体现出阴阳的转换和对立统一。”“人身法天象地,其气血之盈之虚,消息悉与天地造化同途。”揭示了人体的生理变化,如:新陈代谢,阴阳离子在细胞内的相对平衡等无不是阴阳和谐统一的结果。

(二)形神统一,动静结合原则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形与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动与静蕴育在事物发展变化的总过程之中,在武术运动中要求“形神兼备,动静相合”。拳谚:“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武术运动非常重视传神取韵的境界,立象以尽意,在练习中达到形似的阶段后,体现出其精髓与内涵即“神”。武术的演表现为动静相合,形神统一,通过动来达到机体的锻炼,通过静来调节机体内心深处的康乐境界。中华古代养生祛病、延年益寿的基本方法也正是在“动静相合,形神统一”中来实现人体保健的功效。

三、武术的教育作用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武术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要求体育教师不断完善武术改革的模式,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文教育和娱乐性为基点,注重学生身体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增强体质与提高健康水平相结合。

中华武术独有的审美情趣也给武术教育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套路运动的动静疾徐、起伏跌宕美,散打运动的巧妙方法、激烈对抗美,不仅能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给人以美的教育,而且在现代生活中通过电影、电视、民间活动等形式不断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同时还通过以武会友,切磋技艺,扩大交往,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为东西方的文化教育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武术的推广和普及必将推动社会运动的发展

武术是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体育运动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不再局限于技击等对抗实战方面,也开始向保健养生的方向发展。武术是一门适合于男女老少,伤残病弱习练的锻炼项目。它的内容丰富,不仅有柔和缓慢,轻巧圆活的太极拳,而且有闪展腾挪,起伏跌荡的长拳等,它们都贵在使人体得到全面锻炼的效果。而且武术也不局限于场地的限制,不同信仰、不同意识的民族;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们都可以参加,因此说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渗透力。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必须取得社会共识,达到众人参与,为此必须加强其宣传工作,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念。而武术以其久经考验的优秀健身方法,理应在全民健身运动中起顶梁作用。所以武术以其自身特点的优势,使人们对武术有了更新的认识,因此,武术的推广和普及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也必将推动社会体育的全面开展。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自古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我国人民世世代代强身健体的重要方式。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今天,凝结着中华民族聪明和智慧的武术,必将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在社会体育运动中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金明,许双陆; 现代武术运动的社会价值探析 [J];台州学院学报; 2006年06期

2、丕相,王震; 中国武术在世界体育中的地位透视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8年03期

3、朱奋飞,向满和; 新形势下国民武术价值观形成及可持续发展 [J];铜陵学院学报; 2006年05期

我国武术运动的发展 篇7

1.1、古代武术的发展

在我国进入阶级社会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兵器的不断改进, 武术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商周时期由于青铜铸造技术的完善、武器也日益精良。历史记载这时已出现矛、戈、戟、斧、钺、刀、剑等众多的兵器, 使用这些兵器的方法也自然有所改进。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事频繁、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发展。早在两干多年前我国就已有较为成熟的技击理论, 并初步提出内外合一, 形神兼备的见解, 这些理论诸为后世许多武术著述所引用和吸取。

据《史记》记载:楚汉相争时的历史事件“鸿门宴”, 里面叙述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著名故事。从这里可以看出, 武术已由过去单纯的攻防格斗, 逐步发展为可以单独演练的套路形式。

汉晋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 武术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当时已出现多种形式的套路运动, 如“剑舞”、‘双剑舞”、“戈舞”、“刀舞”、“双朗舞”等单人的、对练的和集体舞练的套队这些武舞记载中常出现在宫廷洒宴中。此时期的武术著述也明显增多。

全唐时期, 推行“武举制”, 以考试的办法选拔武艺出众者, 促进了民间及官方的练武活动。在隋末就以武功闻名的少林寺, 在唐朝武德年问, 少林寺僧因助李世民平服王世充有功, 少林寺更加声名大振, 宫府许其自立营盘, 演练僧兵, 僧徒曾达两千余人, 练武之风日盛。

两宋时风内优外患, 战火频繁, 广大人民常结社习武以求自保。元朝由于民族矛盾的激化, 民间习武受到限制, 这种资料在文献屡见不鲜。

明代是我国武术全面大发展的时代, 出现了许多不同风格、不同派别的拳术。同时, 明代也是武术家著书立传的鼎盛时期。

清代由于清政府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一度限制练武, 所以清代的武术活动远不如明代。

1.2、近代武术的发展

五十年代, 原教育部就在高等师范院校和体育院校设立武术系, 并把武术列为体育系学生的必修内容。这对正规系统地培养武术师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也是我国武术教育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政府关心武术事业, 重视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特别典型的代表就是1979年1月, 原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 1983年至1986年间, 在原国家体委挖掘整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 一个由各级武术挖掘整理组积极参与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工作在全国展开。这次的挖掘工作为以后的武术挖掘整理发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曾多次组织代表团到马来西亚, 新加坡等国进行访问演出。在国外, 也有很多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慕名而来, 学习中国的武术。东方的文化在西方人的眼里是充满着个性魅力的, 他们好奇着、惊叹着、赞赏着。

1.3、新时期武术的发展

20世纪以来, 中国武术的继续发展似乎到了停滞不前的阶段。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标志, 已经得到了国际公认。在世界文化交流中, 武术已经成为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显著特征。它不仅仅是一个体育项目, 更是一个汇聚了中国民族体育项目的结合体。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内涵, 是武术展现给世界各国人士的独特魅力。武术中融合了儒家, 道家和佛家的思想, 南拳北腿的张扬个性, 体现了哲学上多层次的多样性, 也体现了中国武术地理意义上的汇集。已经具有普遍意识的武术流派和代表地方民族特色的地方性质的武术, 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而且是各个民族的文化个性特色的展示。

武术发展的国际化是武术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武术发展的必然。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一个不断向外延伸扩展的过程, 武术发展的国际化过程是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1982年国家体委在北京第一次召开了武术工作会议, 在会议上制定了我国武术发展的政策和任务, 提出了“积极稳步地向国外推广”这一发展战略;1990年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 并且举办了多届世界武术锦标赛;2008年的奥运会上, 武术项目第一次作为比赛项目走进了人们的视野;2012年7月, 中国武术入围2020年奥运会比赛备选项目的新闻则使得“武术入奥”重新成为热点话题, 这些都明确的说明了我国武术的发展越来越国际化, 以它独特的个性魅力吸引着各国人士。

2、总结

从武术的发展历程上可以看出, 它的形成与发展一直处在自然发展阶段。武术的产生、形成、成熟与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武术“不仅是个技艺问题, 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经过千锤百炼凝聚而成的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信息科技发达的今天, 西方体育, 流行体育和时尚体育的发展日益普及化、大众化、全球化, 但是中国武术, 这个承载着上千年文化底蕴, 代表着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瑰宝永远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代表, 它的地位屹立不倒。

摘要:武术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遥远的原始社会,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武术在远古先人的不断实践中开始形成。在科技发达的今天, 武术仍然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 因此, 针对武术运动的发展做了一系列的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分析, 得出:武术运动古代的发展;武术运动近代的发展和武术运动新时期的发展。本文也对武术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化发展做了阐述。

关键词:武术运动发展,武术国际影响,近代武术

参考文献

[1]王岚.回归主流文化的中国武术发展战略[J].中国体育科技, 2007 (5) .

[2]申国卿.2008-2012:中国武术的发展激荡与战略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3 (12) .

休闲时代武术运动发展的人文思考 篇8

关键词:武术运动,休闲,武术文化

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闲暇越来越多,休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手段,武术由于本身的运动特点成为一个重要休闲方式。武术以技击、健身、养生为一体,是适用不同人群锻炼的大众体育运动项目,与休闲时代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不谋而合。从武术运动休闲化发展寻求出路,可以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形式和方向。

1 武术运动发展现状

武术运动在众多非奥运项目中一枝独秀,不但具有奥运体育的特色,更具有奥运项目所不及的文化价值。但在作为奥运项目的申请过程中,势必对武术的枝枝叶叶进行很大的修整,甚至不惜牺牲武术本质而迎合奥运体育精神与要求。现实表明,中国武术的奥运之旅暂告一段落,我们所思考的是在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何去何从。

首先在传承的理念上,虽然谈不上保守,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武术教学变成一种赢利的手段,而不是真正的武术传授;信息化社会中网络教学成为新潮流,但武术教学还不能适用快节奏、多元化的生活环境,致使许多人对练习武术不感兴趣;武术追求技击目的,所以能吸引许多年轻人,但由于竞技武术发展中的偏差致使许多人转向学习剑道、跆拳道,武术运动发展的现实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种种迹象表明,现今武术运动发展还没有达到其应达到的水平。

2 武术运动的休闲特征

形神兼备、内外兼修、修身养性是中国武术锻炼的主要特征。“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基本准则,如太级拳主张身心合修,少林拳讲究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因此在演练武术套路时要求把内在精气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以“身眼手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身心。武术作为一种身心修炼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同时渗透着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武术运动还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武术之所以能在民间历久不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利用这一特点可以为现代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方便,使武术进一步社会化,符合现代休闲时代的特征。

3 武术运动休闲化发展策略

从事体闲活动所使用的时间是生活当中可自由随心所欲运用的部分,休闲是一种心灵与精神追求放松的态度,不受时间、空间与活动的影响,追寻的是一种内在的结果,而不是一种外在表现,取决于主观因素。判断一项运动是不是休闲的,关键看从事这项运动的人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参加。以一种休闲的心境去参加武术运动,武术就转化为休闲的形式。

3.1 以武术文化为根,创新武术运动形式

“武术是国粹是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武术既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既具备了体育项目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武术的发展演进是社会需求发展的必然结果,武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吸收并融合了祖国传统的医学、导引等理论和方法,使其产生了独特的强身健体的功效,具有其它项目不可比拟的优越性。21世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与精神压力增大,竞争激烈,促使人们的健身意识加强,进行自我健身锻炼成为主动的自觉行为。人们健身的方法、手段、内容越来越丰富。如迎合现代人的美学观念,符合现代人塑造健美体魄要求的健美操、交谊舞等项目;简便易行的球类运动项目;容易掌握的一些轻运动如跑步、扭秧歌等。多种形式和特点的健身方法,满足了不同需求和水平的群体,对传统体育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武术要谋求生存空间,从困境中走出来,必须赋予其符合时代的内涵。武术本身内容十分丰富,锻炼手段多样,且各具特色,能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它不仅有丰富的锻炼形式,更兼有传统的“天人合一”、“内外兼修”的整体观与阴阳辩证的理论指导,从而达到“身心并无”的境界。在人类大踏步向现代文明迈进的过程中,武术如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相同步,就必然会被人们作为陈旧而无价值的东西所抛弃,因此,武术被现代社会人们所接纳的前提,就是具有现代所需要的价值。根据休闲理论,休闲是现代人的根本需要,因此,走休闲之路是武术发展的必然方向。

3.2 以群众为基础,加大武术指导力度

时代在发展变化,社会各界包括武术界自身都对武术的普及与推广工作重视不够。NBA在全美运营得如此好,并在向海外扩展,不仅仅是因为它有良好的管理经验和一大批竞技水平很高的优秀运动员,而是它拥有一大批懂得欣赏和能够体验这项运动的观众。所以一种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深厚的群众基础,没有群众基础就无法谈产业。同样,武术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群众基础,需要一批关心武术,懂得体验武术和欣赏武术的观众。所谓群众基础不仅是指从事某产业及与之相关事业的人群,更指此事业的参与者及关注的人群总量。武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华武术古来有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流淌着武术文化。而且,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习武练拳的好传统,至今创编流行的拳种、门派、拳式不计其数,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3.3 以影视武打为传媒,加大武术运动的影响力度

武侠作品对武术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丰富了武术文化的内涵,在武术中凝结了更多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像李小龙的电影,让西方观众见到了奋起抗争、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形象。由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出现了武术全球热的景象,不少人就是从接触影视武打片开始喜欢武术,走上习武之路的。影视武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播方式,同时也是开发武术文化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武术的传播与大众化。在此应指出,影视不能只突出武术的技击本质特点,还应表现出武术的健身娱乐性。我们应借助于这种形式使武术向大众深化,从而拓宽武术的发展领域。

3.4 以国际休闲文化的发展,推动武术国际化发展

武术现代化是指由传统武术向现代武术转型的竞技武术、健身武术、攻防(实用)武术协调发展,以武术国际化、科学化、产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变迁过程。现代竞技武术是东西方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已更多地具有了西方文化的特征,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武术并不具有完全的代表性,已不能完整体现出中国武术的精髓与特色。传统武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哲理精深,具有更完全的代表性。因此,应发展休闲武术来开发传统武术的内涵。从20世纪初新武术事件对武术传统武术模式的突破到建国后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对垒,直至21世纪当今武术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各种迹象表明,武术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容特征并非一成不变。在休闲时代到来的21世纪,人们的空余时间会越来越多,对精神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休闲变成为重要的形式。武术休闲的又一个形式是武术旅游业,建立一批武术旅游基地,举行短期培训班来让人们重新认识武术的健身娱乐文化,可以使武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4 结语

休闲时代的到来,丰富了体育运动形式,同时也赋予体育更多的社会价值,对体育运动提出了更为人性化的发展要求,对人的关怀始终是体育的终极目标,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最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在休闲时代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休闲理论与体育的娱乐化[J].体育与科学,2005(7).

[2]吴图南.国术概论[M].北京:中国书店,1984.

[3]周玉芳,孟少华,申国卿,苏新勇,席饼嗣.对中国武术运动普及与推广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

[4]王岗,郭海洲.传统武术文化在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5).

[5]彭福栋.论武术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4).

[6]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新文化运动与武术发展 篇9

中国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几千年来一直在民间默默地成长。新中国成立开始的现代武术套路,至今已历经了50多个春秋。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武术运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无论是在竞技体育领域,还是在全民健身运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使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作为竞技武术重要组成部分的竞技武术套路,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竞技武术套路会以特设项目参加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成千上万人的目光,越来越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关注,我们应抓住机遇,把源于中国的武术继续发扬光大。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主要以近几年国内大型竞技武术套路比赛为研究对象,如武术锦标赛、亚运会武术比赛等。通过观看比赛以及查找文献资料和访谈,基本上了解了我国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走向。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认真查阅了近七年体育类13家核心期刊、多家非核心期刊及其它期刊杂志有关我国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2.2 访谈法

通过走访河北省竞技武术套路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有关专家,聆听他们对目前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发展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为论文撰写提供资料。

2.2.3 逻辑分析法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理论,运用逻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3 我国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发展趋势探讨

3.1 求新、求变是未来武术套路运动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由表1我们很容易看到:从1991年规则的无难度到1996年规则难度分值为0.2分直到2003年规则的动作难度分值规定为2分(包括动作难度1.4分和连接难度0.6分),而且不同的难度与不同的连接其难度分值都有明确的规定。显然,从难度系数来看:整个轨迹呈现出直线上升趋势。这说明武术套路运动技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把“焦点”锁定在了提高动作的难度系数上,它已不仅仅只是提倡运动员要不断创新,而是运动员若想获得更好成绩必须要有所创新。不过,在规定了动作难度和连接难度的同时,我们也往往会看到许多武术套路运动员在动作套路的编排上存在着很严重的“雷同”现象,这种情形也着实让人感到担忧。但不管怎么说:现阶段的武术套路运动技术在承接传统武术文化的同时,已经将目光锁在求“新”求“变”上,这是武术套路运动发展的必然归属,也是使得武术套路运动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前提保证。

3.2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向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

新规则中只规定了部分主要的步型、腿法和器械方法,其余的大部分均作为选用动作,这样就可以减少相同动作的使用率,并且在难度的设定上也一改从前的单一性。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增加了套路编排的多样化,并根据动作的难度等级给予相应的加分分值,即动作难度最高加分1.4分,连接难度最高加分0.6分。这样,运动员就可以在不违背规则要求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自由的选择难度等级内容,提高难度动作的成功率,便于更好地体现运动员不同的风格特点。这就改善了旧规则实施过程中指定动作给运动员带来的诸多限制和套路编排大同小异的弊端,体现运动员套路编排的多样性,提高了整套内容的可观赏性。

3.3 重视技术演练

一套完美的武术套路展示,如果说动作规格是基础,那么运动员的演练水平则是这整套完美体现的关键,也是裁判员评定不同运动员的不同技术风格和水平的重要依据。2003规则与1996年版的旧规则相比,演练水平的分值没有变化,均为3分,这充分体现了完美的技术演练在竞技武术套路运动中的重要的地位。

3.4 难度等级动作的划分更加细化

武术套路确定了高、难、美、新,主要是以难度为主的发展方向,在规则的制定上也在不断的进行修改和完善。随着武术套路的发展,运动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和整体水平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且还在不断提高。2003年出的最新规则《武术竞赛规则》,将武术套路运动的具体评分为三个板块,即:动作质量,演练水平,动作难度,集中体现出了“高、难、美、新”是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发展的“航标灯”。难度动作的增设是在八运会和九运会所增加指定动作的基础上,进行更系统化的修改而设定的,难度等级动作设立,更能体现运动员在演练套路时的个性发挥,对运动员技术、体能和心理素质体现出了更高的要求,难度动作具体分为A、B、C三级难度,这样运动员在选做难度等级动作时,就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同时也就提高了大家对武术套路的观赏性,也增强了裁判员对评分的客观性和区分型。

从表2中可见在2007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中,女子有116次人选做了跳跃类难度动作中B级难度。其中选做旋风脚540度(323B)难度的运动员最多,在跳跃C级难度动作中,39人选做旋风脚720度(323C),12人完成该动作,没有扣分,在跳跃类C级难度动作选择中,腾空摆连720度(324C)无人选做。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应注意提高动态平衡时肌肉控制以及身体重心调节能力,提高腾空阶段的空间判断能力和各肌肉协调用力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

3.5 代码化武术动作与现代“同项群”竞技体育项目评分规则看齐

较1991、1996及以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相比,20O3年竞赛规则变化最突出的地方是借鉴了奥运会同项群(难美型)项目(主要是体操与跳水等项目)的裁判评分特点,首次将组成武术套路运动的各具体动作进行了数字化、组别化与代码化处理。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武术套路运动竞技评分更具可比性,同时,也使得“神秘武术”更加通俗化、国际化,便于进一步推广与普及。很显然,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想与奥运会电子评分相接轨,使武术动作更为“国际语言”化,同时这种做法也为武术套路运动走向国际化打下了伏笔,这为未来武术的成功“申奥”及武术套路运动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论与建议

为了使武术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应清醒地认识到,武术竞技化有利于民族性继承、人类性实现的一面。但是,也不能忽视目前以竞技武术套路作为进入奥运会的主要形式,可能会对传统武术或社会武术的推广产生滞后影响。竞技武术套路进入奥运会应是武术走向世界的手段,而将中华武术推向世界才是根本目的。

4.1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的发展需要“追本索源,把根留住”

武术的起源在于“技击”,它是武术的命脉与“根”。武术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从诞生至今已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而“技击”则始终是武术发生、发展的“主心骨”。没有“技击”的武术,不成其为武术。观赏性和技击性是武术套路运动的两个基本点,两者都不能偏废,只有将它们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推动武术套路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些年来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在引导武术套路运动技术发展的同时,一直强调“变”是主题,但同时也把突出武术的技击特点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不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没有拿出很合理的方案来,不时有一些花哨和片面追求难度的套路动作出现,这样极不利于武术套路运动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武术的发展方向问题上应该追求“追本索源,把根留住”。

4.2 从长远的角度,应把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发展的战略选择放在传统武术上

这是因为传统武术能够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人民大众所喜爱,能够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要,推广传统武术,扩大武术人口规模,从而有助于民族性的弘扬,又扩大了武术的影响,提高武术的普及程度。而且传统武术套路的技击性更加明显,不同的拳种有不同的技击方法和风格,这样既可体现武术的本质,又使武术易于符合竞技化要求。

4.3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要充分体现武术的本质

要在改变训练体制上狠下功夫,抓住武术的本质,将“内劲”的修炼和“外形”的修炼,放在同等位置上。摆正二者的关系,在训练中要求“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法、步”;演练方法上要求“内外兼修”,达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效果”。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是指手、眼、身法等形体活动,且将中国儒、道、佛的思想精华融会其中。如《少林拳术秘诀》中所言“禅崇尚静悟,贵解脱,以人定为功夫,以参证为法门,能于此而有所悟人,而后性静心室,脱离一切挂碍。如无挂碍则无恐怖矣。如无恐则神清,神清则气足。气足则应无方,随机生巧”;“如走而后,明于法而不拘于法,沉其心而不动其气,斯道至此,始可告大成矣”!这段话把佛道思想与最高竞技关系分析得明白透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武术的本质,体现武术的魅力。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目前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未来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发展的战略应注重传统武术套路,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应充分体现武术的本质。

关键词: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趋势,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徐才.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3]郭玉成.中国武术的历史走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7(1).

[4]郭志禹.中国武术发展模式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

[5]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国际武术套路竞赛规则[S].国际武术联合会,2006.

武术运动在小学体育中的发展 篇10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武术教育。武术教育是当今武术界面临的重点课题,小学生正处于强身健体和塑造道德思想的最佳时期,所以应在广大青少年中通过武术教育培养品格和弘扬民族精神。我此次对武术在小学生中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现在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发现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找到解决的对策,以使武术在小学中进一步得到推广,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在小学开展武术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起着基础性作用。且在小学开展武术教育,有以下几点重要的作用。

(一)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它不仅受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而且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武术运动吸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深邃,承袭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并与中国的释家玄儒、政治理论、兵农医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二)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

武术运动具有整体育人的功能:从事武术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强健身体,而且能够提高对疾病的免疫能力;武术运动中蕴含的武德修养还能够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吃苦耐劳等优良的道德品质;武术运动能够开发智力,发展学生良好的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中开展武术教材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

(三)小学武术教育是整个武术运动发展的根基。

在学校开设课程,将学校作为传播的主阵地,将学生作为传播的对象是三者的共同的成功经验,因为将学校作为传播的阵地有稳定的传播对象,特别基础教育是每个人必须接受的教育,在小学中开设课程,保证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机会受到这样的教育。

武术运动事业要发展,从小培养,形成人才梯队是基础条件之一。武术运动在学校体育教材中,是普及大、中、小学的广大青少年健身活动的项目之一,这也是其获得传播发展的源动力。按照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全面性的原则,推动武术运动在小学校中顺利开展,使武术运动成为广大学生热爱的体育项目。

三、武术运动在小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领导和家长的不够重视。

近几年来,在升学考试中加试体育(主要是田径类的体育项目),使学校比较重视应试项目的教学与训练。由于武术不是升学考试体育加试中的必考科目,几乎没有学校予以重视。同时学校领导为了追求升学率,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文化课上,排挤学校体育教学,更谈不上重视关心武术项目的教学。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也因应试教育而过于功利化,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觉得不太重要。所以对于不能马上见到效益的武术学习不十分支持,相反还有一些家长担心习武可能耽误孩子的学习。

(二)小学的武术师资问题。

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与教授武术的教师的水平有密切关系。据调查显示:专业的武术教师所占体育教师的比例非常小,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专业的武术教师,一般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又不高,不能很好地胜任中小学武术教学工作。可以说,现阶段武术师资缺乏和教学水平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了武术在中小学的发展。

(三)武术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当前,武术教材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所学的武术内容基本集中在五步拳、少年拳、简化二十四太极拳和初级武术套路;二是教材系统性较差,不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求;三是内容难易程度不确定,不利于学生学习。

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教学手段简单,针对性不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多种能力方面考虑不周;内容较枯燥,趣味性、游戏性不强,不能有效激发中小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对策

根据上述情况分析,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小学武术师资的培养。

首先,中小学武术教师的培养问题,就要从高校师范类的体育教育本专科学生入手。让他们学会和爱好武术,这是从事武术教学的高校老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爱好武术,掌握基本的武术技能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用武术服务于中小学体育教学。

(二)武术教材方面。

在武术教材方面要考虑:其一,基础性。能为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一定的素质技能基础;其二,典型性。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内容编入教材;其三,实用性。要对学生身心发展与武术能力、兴趣的培养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其四,文化性。提高学生的武术文化素养,通过习练武术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思想、品德、境界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五,系统性,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充分考虑学习与传授的递进关系。除此之外,武术教材还应分出重点教材、一般教材和介绍性教材,使武术教材在使用上具有更大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五、结语

中华武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理应在学校体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加强对武术项目的改革,不断创新、完善,使其更容易普及推广,使其发展为年青一代热衷的运动项目是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

发展需要过程,如何让武术在中小学扎根、发芽、成长,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武术在过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要让武术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为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摘要:武术教育是当今武术界面临的重点课题, 小学生正是强身健体和塑造道德思想的最佳时期, 所以应在广大青少年中通过武术教育培养品格和弘扬民族精神。作者对武术在小学生中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结合现在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 发现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希望能找到解决的对策, 以使武术在中小学中进一步得到推广, 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武术,小学教育,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 2004.3.

[2]吕韶钧.学校武术课程的改革与建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7.12.

武术传播与发展新视角 篇11

一、何为武术“高富帅”?

“高富帅”为网络词语,是形容男人在身材、相貌、财富上完美无缺。它也可延伸为代表一种高大的形象和精神的升华。大智若愚、宠辱不惊是为高,大爱于心、福泽天下是为富,大略宏才、智勇双全是为帅。如果把武术比作人的话,完全可以把武术称为“高富帅”。但由于武术自身发展的一些原因,它的形象在人们的心中还没有那么完美。武术贯穿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期以来,武术处在社会文化结构的下层,它与封闭、保守、分散的小农经济形态结成了深厚的关系,因此它更容易接受和迎合社会的低位文化形态。产生于农耕时期的中国武术在华夏文明的历史记忆中起初被冠以“草根文化”的帽子,只能在限定的文化空间中“自产自销”,曾经的武术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草根”。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中国武术一直以其厚重的积淀和坚忍的特质顽强地存储于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之中,并塑造着民族、国家和时代的形象,规定着民族、国家和时代的范式,铸冶着民族、国家和时代的风采,体现着民族、国家和时代的精神。武术的地位、形象正逐渐地提高。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浸透着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医学、军事学、宗教学等多种理论思想,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文文化。它还具有防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功用,能使人精神气质变得更佳。武术运动形式和谐优美,讲求阴阳平衡,展示出一种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武术无论从国家地位、文化内涵,还是形象上,已完全从历史上的“草根”蜕变为现在的“高富帅”。综上来看,武术“高富帅”可定义为形容武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沉淀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与时代精神,具有修身养性、防身健体之功能,运动形式优美,在国家和人们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的,一种高大形象和精神的升华。

二、武术“高富帅”提出的内在动因

但是如今的武术,并不深受大众的欢迎,其传播和发展中进入了“瓶颈”期,“他者”文化趋向愈演愈烈,如果一味地“他者化”以求得别人的认可,到头来,武术的发展只可能会由西方人“看不懂”改变成“看懂”再变成“不以为然”,而这一过程则是以丧失文化为代价的。这样的“高富帅”则变成了高不可及、富不可学、帅不可观。现在的武术发展只顾着争“面子”,从而导致“里子”的缺失。我们在武术发展中选择“以西化中”和追求面子而忽视里子的行为不免过于情绪化,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武术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呈现出面子光鲜、里子空虚的尴尬,导致了中国武术发展“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现状。所以这是武术自身的传播和发展上出现了问题,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盲目地追求为能登上“奥运会”的平台一味地学习西方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导致自我方向的迷失,文化精神内涵的淡薄,运动形式也越来越偏离武术运动的本质,被西方人称为“中国式的体操”,在传播和发展过程的方向上失去了正确的定位。所以,武术要重新打造真正的武术“高富帅”。

三、打造武术“高、富、帅”

(一)武术的地位、形象“高”

武术不仅是一项运动项目,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它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中华文明强烈的整体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中国武术形象反映了国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追求。中国武术形象是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追求和对中国武术“真、善、美”良好意愿的确切表达。武术文化内涵丰富,其完美无可替代的形象被人们所深知,与国家的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武术的形象跟随着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而得到提高,二者是相互促进的。目前,国家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随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伟大梦想的发展战略的实施,武术逐渐成为中华文明文化符号的典型代表。

在武术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在国际上站稳脚跟,要挖掘自身文化潜质,丰富自身艺术表现形式,应寻找其与其他文化价值观的共性和普遍的可接受方式,深度发掘武术的国际元素与民族个性,增加武术产业性国际传播的文化比重,举办国际赛事,打造武术品牌,加强武术文化的宣传,提高武术在国际中的地位。在国内,提高国民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武术,凸显武术自身的价值,让人们都深入地去了解武术,提升武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样国家重视,大众喜欢,武术的形象提高了,武术的地位随之也提高了。

(二)精神文化内涵丰“富”

中国武术在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明浸润之下,孕育出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形成了自身独具的传统,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等多种学派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思想。武术提倡“尚德不尚力”“习武先习德”,这是传统儒家道德观念在武术文化中的浸透。武术中体现的佛家文化思想是“禅”,禅的要义在于“悟”,武术在练习过程中需要“悟”。智慧的领悟,武德的塑造,技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个“悟”字。《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武术在修炼的过程之中,就讲究“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的一种和谐境界。墨家对武术的重要影响内容是“义”,一种舍生取义、侠义、仁义、孝义的精神。现在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正需要这种“义”的正能量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处处体现武术“义”的精神,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nlc202309010046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重要治国方略,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心愿。“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在现阶段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占有重要的精神主导地位。武术精神与当代的时代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目前人与人之间冷漠、人与社会排斥、人与自然不和谐等各种问题都摆在我们的面前,所以武术倡导的“和谐”“道义”等各种武术精神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并融入到构建和谐社会中,响应国家的号召,把武术的精神贯彻到人们的意识之中。

最近,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出现在媒体首页,辱骂殴打、强迫脱衣、拍照侮辱在校园中层出不穷,校园暴力的特点呈现出低龄化、群体性和反复性。所以武术进校园迫在眉睫。在校园中把武术作为一种必选的课程,学生通过认真学习武术文化,可以学习到各大家的优秀传统思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武术正能量的熏陶下成长,可以实现道德的净化,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武术精神才可发扬光大,武术的内涵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三)武术的运动形式“帅”

武术运动的形式美是指武术运动的参与者在演练武术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身体动作姿态、精神神韵等方面的美。运动形式包括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套路的运动形式表现出形神兼备的和谐美、刚柔并济的韵律美、虚拟攻防的意境美。尤其在当前新兴的竞技武术中,各种美被演绎得惟妙惟肖。借助于舞台的灯光、背景、音乐,各种美在运动表演中被完美呈现,带给观众一种美的意境,具有很高的观赏娱乐价值,不失为武术传播和发展的新途径。搏斗运动体现着武术的本质属性——技击性,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散打运动将人类社会原始的搏杀技能予以规格化,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套路表达不足的技击意涵,其艺术性是双方拳拳到肉的真实搏击,表现了人类血液中原始的嗜血杀戮本性,演绎着一种原始、本能之野性美。在太极推手中,讲究的是心、意、气与力融会贯通。太极拳《打手歌》曾写道:“手脚相随腰腿整,引进落空妙如神。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给人以“超乎寻常、出人意料”的审美感受。

武术的运动形式美要在传播和发展中重点突显,展示出该运动形式的吸引力。可利用影视媒体、舞台对武术进行传播与包装。在央视春晚《江山如画》中,张震一袭黑袍,气宇轩昂,吴京一身白褂,如行云流水,加上灯光、音乐、背景的协调配合,把武术运动之美展现得精美绝伦,给观众以美的感受。在《武林风》中,名震天下的少林和尚武僧一龙,在擂台上将少林功夫之动、静、躲、闪、攻、防运用得炉火纯青,让观众感觉到刺激,热血沸腾。他多次打败来自世界各地的冠军,使少林功夫驰名天下。只有利用人们的对明星的崇拜心理,打造武术明星,对武术进行宣传,让武术的运动形式美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才能使更多的人去了解、学习武术。要利用武术运动具有防身健体、休闲娱乐、审美等功能,打造出别具一格的运动形式美。

四、结论

中华武术反映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和国家的“符号”。然而,武术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其文化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形象地位也随之下降。因此对于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应审时度势,重新找回主体意识,突出武术文化的本质特征。武术的传播和发展仍然时刻被关注着,武术要不负众望,重新找回自己的荣耀之身。只有从武术的地位、武术的内涵、武术的运动形式着手,打造出武术“高富帅”,让武术得到国际、国家、社会及每个人的认可,武术的发展道路才会更加光明。

(编辑/张震)

新文化运动与武术发展 篇12

目前, 中国武术虽已在全世界拥有会员国120个, 但与和我们共同竞争进入奥运会的对手空手道、桌球、保龄球等项目相比却还有一定的差距。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 (1) 国家对外派出的武术专家学者及教练员还相对较少, 在国外进行长期推广和开展武术运动的大多是民间武术家, 这使得中国武术在大多数国家推广普及程度还不够高; (2) 缺乏当地的武术协会等正式组织的管理和组织, 使得武术的推广过分依赖于中国教练, 自身的造血功能不足, 影响了武术的长期有效传播; (3) 很少有国家具有进行长期专业系统化武术训练和教学的条件, 因此国外武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普遍不能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武术发展普遍还处于业余学习训练阶段, 难以在正式的比赛中和中国运动员形成真正有效的对抗,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外武术运动员继续学习武术的信心与动力。

我们常说青少年是未来和希望。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受各种外来时尚运动的冲击, 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选择方向更多地转向了动感强、娱乐性强、可突出个性、对抗精彩激烈或是具有经济价值的运动项目。而武术训练由于练习过程艰辛、内容单调, 缺乏当代年轻人所期望的活力与激情, 故逐步成为当代青少年眼中的冷门项目。笔者针对深圳市12—22岁青少年做了一项名为“我最想参加的体育运动”的问卷调查。在为数3000人的调查中, 羽毛球、足球、篮球、跆拳道, 乒乓球、网球等项目占据了前六位, 武术仅仅排在第14位, 排在保龄球之后。深圳作为我国较早的一个现代化开放城市, 其在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一定的超前性和代表性, 故此笔者认为, 现有的青少年在体育锻炼发展方面的这些问题和特点, 将来也有可能在内地其他城市的发展中有所体现。

要提高武术在我国青少年中的影响力, 首先应在学校体育教育上下功夫, 特别是中小学。其原因是我国绝大多数城市还不具备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备的社区体育锻炼设施与学习条件, 青少年要学习运动技能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性大多还需要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来达成。故此, 进一步在中小学中加强武术教育应是推广武术的重点, 而实施这一重点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 (1) 武术师资力量的培养; (2) 体育课程的设置。要在中小学中加强武术推广,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要有足够的、合格的武术教师。笔者在对深圳市南山区中小学的调查中了解到, 深圳市南山区共有公立中小学56所, 其中具有武术专长的体育教师仅有13人, 并且由于当前正在进行课程改革, 各个学校可根据自身条件设置体育课程, 因此仅有不足10所学校开设了武术课, 并且大多还只是将其列为第二课堂的学习内容。由此可见, 要想在中小学中加强推广武术运动, 国家必须在政策上有所倾斜, 确立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应有地位, 把武术作为受教育者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体育师资配备及体育课程的设置上亦应有所规定。只有这样做, 武术的国内推广才能有坚实稳固的基础。我们应当清楚这样的一个基本方针, 那就是我们要走向世界, 但更重要的是要立足国内。

二、竞技武术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武术的本质、核心的内容是实战技击, 技击是武术最突出的特征, 具有强烈的攻防格斗意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和艺术的鲜明标志。武术套路是记录和流传武术动作的形式。内容和形式两者间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当前推广武术的形式应当在尽量保持武术特色的前提下, 不去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方法和形式, 只要是对武术推广发展切实有利的都应该努力去尝试和研究。

当前我们为让武术进入奥运会向世界推广中国武术的主要形式为竞技武术中的武术套路。但如今运动武术套路中所包含的一些如精、气、神、风格、节奏等不利于量化评分的因素, 对发展不利。近年来对武术套路提出的“高、难、新、美”的改革要求是正确的, 也是必须的, 因为这样不仅仅是增加武术的难度, 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武术的可比性。可是当前的武术套路比赛又因为过分重视难度, 导致运动员、教练员忽略了套路演练的连贯性与观赏性, 套路内容的简化使得武术特有的精神风韵逐渐丧失、难度的创新缺乏武术特色等问题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特别是目前因为国外武术选手水平相对较低, 导致在世界武术锦标赛、亚运会、全运会、全国武术锦标赛各个级别的比赛中缺乏统一性, 从规则的使用到参赛项目的设置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说, 一套完善健全的规则是推广一项运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保障。

三、推广中应重视加强媒体的宣传作用, 突出武术的健身、强身主题

笔者通过一项题为“你认识了解武术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的调查了解到, 有近70%的人是通过影视节目认识了解武术的, 然而影视节目所展示的武术大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 它在传播武术的同时也带给人们一些关于武术的错误信息, 如被过分夸张的气功和轻功就误导了不少人。这也正是因为武术宣传工作不足所导致的结果。近年来, 面对普通大众发行的有关于学习及宣传真实武术的刊物因各种原因数量也已所剩不多, 仅通过这些我们就可以看到社会对武术的认知与重视程度究竟有多高, 也可以看出我们在推广宣传武术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需要去走。

健康是当前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主题。作为中国武术的一个重要内容,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相比, 它拳种繁多、内容丰富, 其传统练功的理论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为依据, 在练习过程中不只注重肌体的锻炼, 更强调“内外兼修、天人合一”,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些都是与当代人追求健康的要求相吻合的。因此, 在向世界推广武术的策略中, 我们需要多打健康牌, 充分利用武术运动这一重要特色去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并参与到武术运动中, 有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武术进入奥运会才会更有希望和把握。

四、技术推广和武术文化推广并重

我们在推广武术运动时, 还未能充分重视到武术本身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这一重要特色。今天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多不胜数, 仅搏击类运动就有十数种, 武术要吸引更多的人学习就必须具备更加突出的特色和更大的凝聚力, 而这仅仅依靠武术本身的技术特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认识到武术文化对习武者所产生的冲击和影响要比技术更大更为深远, 这也正是民间传统武术受西方人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应把武术推广的目标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上, 那就是的在传授武术的过程中, 一方面利用武术技术来传播武术文化, 另一方面利用武术文化的影响力来巩固促进武术技术的推广, 最终达到让世界通过武术这一载体了解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习俗, 从更广泛的角度了解和认同中国。这才应该是当代武术在推广发展中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目标。

五、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 进一步细化武术段位制

武术实行段位制以来, 原则上仍然是沿用以前的晋级制度, 即必须在一定级别的比赛中获得必要分数和名次才能获得相应段位。由于武术出成绩时间周期较长, 一名普通武术练习者要达到较高层次的技术水平, 须有两到三年相对系统化的训练。现有晋级制度的限制, 使武术练习者的努力与付出不易得到直观的认可, 这对其习武的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打击。对此, 笔者建议将武术段位进一步细化, 如分为业余九段和职业九段, 并且将业余九段的考核权下放给达到一定资历的教练, 让业余练习者只需掌握一定的武术技术而无须参加比赛, 只需要通过教练的考核并上报相关机构审批, 即可获得相应的业余段位, 然后随着段位提升, 不断提高考核的内容和要求。要达到职业段位, 再要求练习者必须参加不同级别的武术比赛并获得一定的名次才可以申报。高级别的职业段位申请还应要求对武术的发展与推广作出过突出的贡献等。

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与思想文化的结晶, 其所包含的广泛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他任何竞技运动都无法比拟的, 我们应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中国武术负责的态度来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

摘要:如何进一步有效开拓中国武术的发展空间, 使之走上国际化轨道, 让中华武术早日在世界面前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 这是广大武术工作者需要进一步共同探讨的问题。对当前中国武术的推广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策略, 以期对武术的推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武术运动,发展过程,弊端

参考文献

[1]桑守惠.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策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02, (4) .

[2]周保分.现代武术发展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2002, (1) .

上一篇:语文教学价值下一篇: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