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

2024-06-05

新文化(共12篇)

新文化 篇1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 各个高校为了给莘莘学子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生活环境, 都将创建健康自由,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作为目标。然而由于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展, 跨文化传播活动的不断增多, 国外一些文化现象走进菁菁校园, 深深影响着在校大学生, 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校园文化。这种新的校园文化丰富了大学生活, 增添了乐趣, 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发人深思。

1.“跨文化传播”理论简介

社会学家查尔斯.科利认为文化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 是一切智能的象征”。20世纪50年代, 爱德华·霍尔在美国外派人员培训学院 (FSI) 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概念。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 跨文化传播对于我们来说不再是稀罕的事情。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 人们足不出户, 便可以进行跨文化传播了。正是由于跨文化传播的快速进行, 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中校园文化也深受其影响。

2. 校园新文化的表现

2.1 精神思想

众所周知,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深深影响其民族性格。中国人含蓄, 保守, 谦逊, 礼让闻名于世。然而现在的大学生不再像以前的那么传统保守, 他们独立自主, 追求平等, 思想开放, 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前大学生面对外国人夸奖都羞愧难当, 面红耳赤, 现在则会大方自信地说“Thank you!”如果说简爱是上世纪女大学生追求的目标, 那么现在的女大学生则以“律政俏佳人”中的Elle Woods作为人生坐标, 追求美丽, 大胆自信。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走出传统文化的圈子, 接受外来文化, 勇敢展现自己。他们强调独立人格, 独立思考, 独立判断, 追求人类美好信念和情感。

2.2 学习模式

大学精神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学术活动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和核心。精神文化拒绝一切思想观念的和教条的禁锢与束缚, 不唯上, 不唯书, 只唯实, 要求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术的理性思考和研究, 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科学的创新和发展。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与老师展开辩论, 而这些以前则被视为“不尊敬老师”的行为。一些教授学习西方国家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带食物, 自由讨论,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深受学生喜欢。有些教师甚至将课堂搬到室外, 让学生接触大自然, 教学生玩外国体育项目和游戏, 使学生真正感受外国学生的生活。这些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也丰富了校园文化。

2.3 生活空间

当代大学生接受外来文化影响在其生活方面表现最为突出和明显。传统的校园活动, 比如文化知识讲座, 英语角, 各种组织协会都逐渐变得门庭冷落, 取而带之的是美容知识讲座, 女生节, 才艺展示和动漫展等。这种变化说明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兴趣需要正在发生变化, 他们注重更加实际, 更能展示自己才能的活动, 除了春节以外, 在校大学生似乎更关注一些西方节日, 比如情人节, 圣诞节等。情人节当天玫瑰空前畅销, 而圣诞节前夕, 学校附近的商场超市将圣诞老人, 圣诞树早早摆出, 吸引顾客。平安夜校园更是热闹非凡, 喜气洋洋。而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在慢慢被遗忘。

大学生的饮食文化也发生了变化, 西餐厅以及日韩餐厅也越来越得到学生的青睐。2005年韩剧“大长今”在全国引起轰动, 大学生纷纷去体味韩式美食, 感受韩国人的生活。韩语热也代替日语热成为一种校园新风气。虽然中国的茶文化中外闻名, 也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但大学生似乎更喜欢喝咖啡。

大学生在着装方面也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外贸服饰深受大学生喜欢。哈韩哈日服装, 嘻哈 (hip-hop) 服装在大学生身上随处可见, 这些服装成为他们个性, 身份的表现。

3. 校园新文化的利弊分析

跨文化传播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 让我们了解了外国习俗文化, 使我们更好地进行对外交流活动, 但其中一些不良的文化也充斥在校园文化中, 给大学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带来冲击, 影响大学生人生观, 价值观的树立。新的校园文化激发了学生积极性, 创造性。他们更加独立自强,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也满足了大学生精神层次的需要, 充实了他们的生活也, 丰富了校园文化。但这些新文化的出现也让大学生忘记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 片面追求时髦, 外表的光鲜, 忽视了个人自身素质的培养。盲目追求标新立异, 容易迷失自我, 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影响未来的工作生活。

4. 结语

由于跨文化传播不断深入, 当今大学校园中外来文化的影子随处可见, 这些新的校园文化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客观地分析, 批评地接受是大学生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盲目崇拜只会误入歧途。只有师生共同努力, 用科学的价值观指导, 才能建设清新健康, 高尚自由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乐黛云、李比雄主编.跨文化对话9.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2.7

[2]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拆解文化的围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3]莫滕生·史蒂夫 (Mortenson·S.) .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关世杰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4]吴格言.文化传播学.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4.3

[5]张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探悉.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3

新文化 篇2

先与后取的经营模式

一个企业要成功,就要付出某种经营代价来换企业的效益。先与之、后取之是一种成功的经营之道。

日本企业的公益经营就是先与后取的典型经营模式。他们跳出了纯商业思维定式,在公益服务中求得新的生机。公益经营是在提供公众服务过程中扩大企业影响、吸引消费者的,比单纯产品宣传与推销的效果更佳。企业能把服务扩大化,把为公众服务作为己任,从而会带来更加的经营效益。

从投入产出的规律看,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支付、给与是收入、取之的必然代价。不过,在许多情况下,支付与投入、给与和取之有着时间上的距离,更有一定比例的内在联系,一般支付与收入成正比。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来看待先与后取的经营思想。

与之和取之使企业经营的辩证法。有人认为,企业除了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外,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事谋取最大利润。为此,不少企业采取多种方法,唯利是图,结果效益不佳。而成功的企业采用利益循环的辩证经营模式,有效的指导了企业的经营活动。

从市场大系统看,把消费者、经销商和企业生产者看成是一个整体,建立起相互依存与发展的动态关系,使企业发展及利益良性循环,不仅源源不断的产生效益,还使企业利益真正最大化。

人本管理文化模式

(一)日本传统文化的许多东西,是直接从中国移植过去的。儒家、释家和道家的思想,特别是儒家的伦理文化,至今是日本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构成因素,它形成了日本企业的一种管理模式,它不同于西方个人至上而强调群体意识,强调把人本作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

日本的管理类书籍把人事的管理列为企业管理分类之首,他们从“企业即人”出发,认定“人事管理是极为重要的项目”。在日本企业管理学家近藤次郎看来,人本管理就是一种依靠互相交心的方法,使每个人正确认识他在组织中应完成的任务和担负的责任,同时必须使他们能最大的发挥他们的能力,使在组织中劳动的个人感到满意,体会到生活的意义。管理的目的主要是发挥所有人的干劲。人管理人取得成功的状态是引导组织中所有的人都鼓足干劲,这方能说是高明的管理;被管理者不觉得自己是被人管理,每人都向自己的喜爱的方面奋发努力,这时自然能达到集体或组织的目标。

人本管理要把对人的管理分成两个层次理解:

1、“自我管理”。应重视企业中的每个员工的个人自尊心,它可分为“健康的自我管理”和“作业(工作)的自我管理”。

“健康的自我管理”是指自我管理身体健康和自我管理精神健康,可通过读书以学习前人的教诲,或接受信仰(宗教)以改变心境,求得精神的宁静。它要求既把自己作为对象,又把自己当作管理者。

“工作的自我管理”主要指在企业中推行的“质量管理小组”等活动。它系车间的作业集体,为提高作业效率,防止次品和提高质量,自己用特性因果分析图等方法,通过讨论,自己进行改进的运动。这样就超越了组织和职务上的等级差别,通过自己的努力,自行控制全体成员的集体行为。

2、“集体管理”。即以集体为对象的管理。这里强调等级职务和服从,资本主义社会通常是给管理者以高薪,组织中的成员也就为有朝一日成为管理者而刻苦努力,这样做,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依靠竞争和上进心来维系这个组织以达到目标。在“集体管理”模式中,采取的方法首先是提高成员的自觉性,其中首先是自我批评。在集体管理中,如果害怕一部分成员管理其他成员的做法会恶化关系,那么,进行自我批评就不用担心这种情况。

人本管理相当集体管理中的“自我管理”,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和应用。事实上,这是集体管理的一种巧妙的方法。日本的有些企业废除了部、科长制,分成不同的功能集团,作为小组住家推行自我管理,还有因采用了这种模式参与经营活动而实现了劳资关系的协调,取得了成功。这种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不急于求成,平时进行充分的教育和思想交流,最终实现这种关系。人本管理文化模式

(二)日本企业管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的得益于人本管理,在人力调配最优化、工作效能最优化、产品和销售最优化、人的积极性激励、参与管理最优化这5个方面贯穿人本管理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1、人力调配的最优化。日本的大企业近年来为获得富有新思想、具有开拓性的人才,以便进可“抢人”,退可“留人”,对原来刻板的人事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以职位的平等竞争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利用竞争机制促使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选拔的创新。日本许多大公司对于内部的职缺,或开拓新事业所需的人才,除照常录用大学生外,开市场是内部公开招考制,层次从中层干部一直到新事业的负责人。

为了防止业务分类过于繁杂、组织机构过于庞大的“大企业病”,许多大企业相继撤出了组织间的壁垒,以使人员流动更为流动,这可使每个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工作效能最优化。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智能科学的运用,为适应人类劳动结构及工作机能的重大变化,企业劳动工作制度正在发生变革。劳动工作管理正向着灵活机动、宽松宜人的管理模式转变。

人本管理文化模式认为,人的个性机能决定了人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工作效率,如果规定统一的工作时间有不同的工作效率,如够规定统一的工作时间,就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最佳工作效能。因此,许多企业家都着手在企业内部开发部门试行自由时间制和谈性工作时间制。智能型的管理部门及其岗位上的一部分职员,可根据工作需要和生活习惯,完全自由的安排工作时间,使一部分“宝贵人才”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在最佳时间内发挥最佳创造效能和工作效能。

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创造潜能。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创造潜能永无止境,高智能的技术人才更是如此。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可分为两种,即主动性发挥和被动性发挥。前者是自觉自愿的,后者是被动的,受外部意志支配驱动的,非自觉的。显然,改革工作制度能使人们主动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尤其是当自己的权益、义务、与其所从事的职业的变化、兼顾等途径相联系,并获得理想效果时,这种发挥往往能达到最佳境地和最大限度。

人本管理文化模式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时间的充分、合理的利用及其人生价值的发现。实现这种改革的管理制度,可给劳动者适当的空间调节,既可使劳动者科学安排劳动时间,提高岗位劳动效率,又可适量增加社会劳动时间,根据需要协调劳动过程,以提高综合劳动效能,也有益于劳动者心理和生理的保护。它有利于推动社会各种产业的发展,多方位的实现人的价值。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价值是无限量的。人的才能只有在多方位的施展中才能得以释放。而传统的固守一岗一位,老死于一家单位一个岗位的工作制度,只能禁锢人的思维,抑制人的才能。许多才华横溢、足智多谋的人才便是这种传统工作制度禁锢下的牺牲者。改革工作制度,允许人们兼职服务、交叉任职等,不仅有利于人才发挥多种智能优势,施展多方面的才华,而且也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多方位实现人的价值。

3、产品和销售最优化。为了适应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需求,世界上许多大公司采取满足各种人需求的产品和销售最优化策略,以反映各种人的需求。

4、人的积极性激励。世界许多大企业十分强调对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激励。法人持股大于私人持股是日本股份制企业区别于欧美企业的一大特点。企业的股票在法人手里,就是说,日本大部分股份制企业是企业间相互持股的,对此,日本采取了限制私人持股率、提高法人持股率的做法。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因为法人持股的目的不是买卖股票以获利或分享高额的股息和红利,而是为了加强企业间的利益联系。因此,法人股东虽也参与和监督企业决策,但一般不干预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此外,法人持股还能促进企业集团和系列企业的合作关系。相互持股使企业集团和系列企业达到松散的联合,既能将企业之间的利益捆在一起,又不至于削弱某一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淡化所有权后,企业的命运掌握在经营者手中,而企业经营者又通过诸如从职工中提拔经营管理人员等方法,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共同分担经营风险;在员工中宣传“企业是大家”的思想,这样就形成了经营者、员工和企业的“命运共同体”。

5、参与管理最优化。人本管理文化模式强调让员工共同参与管理,强调企业发展与员工的关系,以命运共同体的形式调动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企业鼓励员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全员参加管理,不是简单的运动,而是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与特长,从而形成企业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特点的个性。这种全员参加的管理,采用的是多种形式。质量管理小组的选题也是广泛多样的,如效率、安全、质量、设备、节能等。重要的是企业家要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讲求实效。目标规定要十分明确具体,措施也要得力,这样才会有成效。

人本管理文化模式代表了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它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企业界也受到普遍的重视。三种有效的经营模式

日本的走动式、欧美的和拢式、东南亚的抽屉式是80年代风靡世界的三种管理模式,它们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来说仍然是值得借鉴的。

走动式是指企业家身先士卒,深入到企业员工之中,体察民意,了解真情,沟通意见,与部属打成一片,共创佳绩。这种模式在东方文化背景中更显其卓越性。走动式还意味着一种看得见的管理。企业主管经常走动于生产第一线,与工人见面、交谈,希望员工能够对他提意见,能够认识他,甚至与他争辩是非,是一种现场的管理。优秀的企业家总是深入员工之中,了解真情,多听一些“不对”,而不是听一些好话,不仅关心员工的工作,叫得出它们的名字,而且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员工们就觉得企业主管重视他们,工作自然十分卖力。一个企业有了员工同心同德的努力和支持,自然就会兴旺发达。

和拢式是欧美盛行的管理模式。和拢是希腊语的“整体”和“个体”合成的词,用来表示一种新观念,即管理必须强调个人和整体的配合,创造整体和个体的高度和谐性。它的具体特征是:既有整体性,又有个体性。企业的每个员工对企业有使命感,“我就是企业”是和拢管理中一句响亮的口号。这种管理模式孕育了企业员工的自我组织性。企业是由每个人支撑着的,而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作用更大。因此而放手让下属作决策,自己管理自己,尽情为企业贡献力量。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学识水平各不相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要促使不同的看法、做法相互补充交流,使一种情况下的缺点变成另一种情况下的优点。

和拢式发挥个体分散和整体协调相统一的优势。按和拢管理的特点,一个组织中的单位、小组、个人都是整体中的个体,个体都有分散性、独创性,通过协调性树立整体的形象。和拢管理促使整个企业与个人之间形成一种融洽和谐、充满活力的气氛,激发人们的内驱力和自豪感。

抽屉式管理模式流行于东南亚,它形容在每个管理人员办公室的抽屉里,都有一个明确的职务工作规范,对于他们每个人的职、责、权、利相统一。在管理中,既不能有职无权,更不能有权无责,必须职、责、权、利相结合。矢志称强——一种风险经营管理的文化模式

现代世界知名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始终贯穿着一种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它的思想精髓就是称强和风险经营。这些企业善于将这种思想精髓演化成自己企业的一种管理文化模式,贯彻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风险经营的管理文化模式,使全体员工同心同德、化风险为战胜困难的具体措施和力量,最终化险为夷。

彼得·德鲁克认为,在富有开拓精神的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风险经营。在风险经营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注意力集中到市场上。对于一家新风险企业未能达到它指望要达到的目标,或者根本无法生存下去的一个通常的解释是:在别人出来夺走我们的市场之前,我们干得不错。但这些人开始向我们从未听说过的顾客出售产品,突然间,他们便夺走了市场。凡是真正的新东西都能创造出人们以前从未想到过的市场。

新的风险企业必须一开始就假定,它的产品或服务可能在设计这种产品或服务时根本就没有想到的市场上找顾客,用于根本没有设想到的地方,并由新风险企业没有想到的、甚至根本不知道的顾客来购买。

如果新的风险企业不从一开始就这样把眼光盯着市场,它就可能为竞争者创造市场。创办新风险企业的人必须把时间花在外面,花在是厂长,同顾客和自己的推销人员呆在一起,研究情况和听取意见。新的风险企业必须制定一些日常条例来不断提醒自己,一种产品和服务要由顾客而不是生产者来确定。在生产或服务给顾客带来的用途和价值方面,它必须不断的向自己提出挑战。

对新的风险企业来说,最大的危险就在于自认为自己比顾客更了解产品或服务是什么样的或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去购置和有什么用途。首先,新的风险企业必须愿意把出乎意料的成功看作是机会,而不把它看成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冒犯。它必须接受营销术的一个基本原理,即企业的任务不是去改造顾客,而是使顾客得到满足。

2、金融上的远见。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市场上是刚创业的新风险企业的通病。这是新风险企业初创时期的最严重的病症,即使对那些生存下来的新风险企业来说,这种病症也可能成为妨碍企业发展的长期因素。

在新风险企业发展的狭义阶段,最大的威胁则是对金融方面注意不够和缺乏正确的金融政策。这首先是对迅速发展的新风险企业的威胁。新风险企业取得的成功越大,缺乏金融上的远见带来的危险也就越大。一旦发生了金融危机,克服起来极为困难,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是,这种危险显然是可以防止的。创办新风险企业的企业家是很不考虑金钱的,因此,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利润上。

3、建立一个高级管理班子。企业营业额上不去,盈利、质量或其他任何重要的方面都不起作用,其原因是缺乏一个高级管理班子。企业的发展已经超出一两个人管理的规模。它现在需要一个高级管理班子。班子要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基础上。这种关系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建立起来。企业文化模式的选择

为了研究分析不同文化制度下不同企业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有必要对不同形态的企业文化模式进行分析和选择。

1、选择企业文化模式的依据。企业的性质决定企业文化的性质。而企业文化模式则是社会和企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和企业经营活动的一切方面、一切环节都会直接、间接的通过企业文化反映出来。在通常情况下,企业选择文化模式的一般依据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国情和企业个性。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企业文化模式的基本依据。劳动密集型企业与技术密集型企业或知识密集型企业,其文化模式各不相同。生产关系的性质规定了企业文化模式的社会经济性质。

2、现阶段中国企业文化的模式。现阶段,我国企业文化模式可分为单一型和混合型两大类。单一型包括经营目标类、团结创新类、质量技术开发类、市场竞争类、文明服务类。经营目标类就是浓缩了企业的经营宗旨,“概略的反映出企业追求的精神境界或经营战略目标。”团结创新类就是凝结了企业团结奋斗等传统价值观和拚搏创新的群体意识。质量技术开发类就是立足于某一优质名牌,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开发新技术。市场竞争类就是注重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强调拓宽市场销路,争创第一流效益。文明服务类就是优化为顾客、用户和社会服务的意识,做到服务上乘、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更多俄企业采用的是混合的企业文化模式,即把经营宗旨、经营战略、价值取向融合在一起。

打造海淀新文化 篇3

盘活区域资源,汇聚文化活力

海淀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早在辽金时代,就兴建了寺庙,从明朝开始,海淀就成为皇家园林的圣地。大批文化单位在海淀成立、聚集,这其中既有广义上的教育科技机构,又有直接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的机构,产生了巨大的聚集效益,这是海淀的宝贵资源。但也要看到目前区域与区属文化资源尚未有效地整合,形成合力,海淀文化的整体优势和形象没有充分地展现出来,顺应时代要求。这迫切需要我们打破按所属分配文化资源和产品的传统模式,探索区域资源发展新的途径、新的载体。

加强上下沟通,内在联动,区域互动,盘活资源存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各文化团体和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整体优势。今天艺术团联盟和专家委员会,就是遵循“共存、共责、共建、共赢”的理念,整合区域文化资源的开篇制作和文化影响力的一次有效的尝试。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文化活力

深入改革,大胆创新是掀起海淀文化发展新高潮,提高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动力和重要途径。我们要以前瞻的眼光、宏观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在融入首都环境建设的大格局中找准定位,形成有利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氛围。

最近海淀区结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正在研究制订深入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和发展规划。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出台现行试点、产业引导、人才激励、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各项政策措施,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区域文化建设。

希望广大文化单位、文化企业、艺术团体积极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和审美情趣的新变化,发挥各级优势,贡献聪明才智,加强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推动不同种类、门类和文化活动的相互融合,推陈出新,营造区域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局面。

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形象

实施文化品牌和文化项目建设,是繁荣区域文化,提升文化形象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发挥区域优势,打好文化的历史牌、科技牌、生态牌、旅游牌,研究文化发展大的手笔、大的项目,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较高知名度、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形成海淀文化的精品和亮点,使海淀和文化一样在全国叫得响;要加强项目的遴选和实施,中部多元文化核心区、北部特色文化发展区和五棵松文化创意产业代表的特色;支持国家排演中心,国家电影放映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推出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构建文化演出平台,挖掘国内演出的市场潜力,推出经典文化作品、品牌文化活动,逐步使海淀成为大师名家的汇聚地、多元文化的展示地、创新文化的辐射地。

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经济

文化既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指标,也是生产力的要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目前海淀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27%,文化创意产业拥有全市20%的从业人员,创造了全市40%的增加值,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格局中举足轻重。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前,我们要善于调整产业结构,挖掘新的增长点,增创发展新优势,大力发展经营型文化产业,通过文化引领生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遵从科技是手段,创意是源泉,人才是基础,产业化是方面,效益是目标的基本的理念。依托海淀科技人才优势,促进现代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体系,形成若干文化产业聚集区,支持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吸引国内外优秀文化企业驻区发展。

在发展图书、音像、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传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我们要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发挥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的引领作用,实施文化创意产业行动计划,着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技术链、产品链和人才链,使海淀成为制造手段先进,消费群体众多的全国文化创意产业聚集中心、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和时尚生活消费中心,确保海淀在北京乃至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文化惠民

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以文化催生海淀和谐之美。

要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建立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向社会提供更多免费的,或者优惠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工程、文艺演出鲜活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公共文化人才培养的建设。

结合创建全国首都文明城区工作,开展先进文化进社区,明星走进百姓家,开展“五月的鲜花”夏日文化广场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支持高雅活动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进社区等。

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创造、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力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深入开展荣辱观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爱我海淀,建我家园”教育等,集聚经济上的凝聚力,文化上的亲和力,形成海淀不断前进,快速发展的强大的合力。

新文化 篇4

感悟之一, 文章对公司实行“现代医药商业模式”运行实践后对文化的思考, 提出一些很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感悟之二, 文章对文化是雷允上 (西) 超越发展的灵魂, 价值取向是文化的灵魂, 尽管还没有明白的提出, 但在文章一开头就有这个意识, 这是很了不起的;感悟之三, 文章强调“一把手”应是文化的第一推动者、第一责任人、第一宣传者, 把文化作为“一把手工程”而形成文化领导力;感悟之四, 文章是对中华老字号现有成就本源的追溯, 源于对创新孜孜追求。在实践中形成推崇创新的观点:不创新是老字号最大的风险, 许多老字号墨守成规创新不足, 要生存发展必须创新, 这是对创新的肯定;创新的动力, 既来自实际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原因, 又同时来自反击“废医存药”错误观念的需要, 创新观念很重要, 解决了中华老字号创新动力来源问题, 为中华老字号提供了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创新内容重点在技术和管理上, 重中之重是中华老字号要从传统管理跳出来, 推进文化管理这一观点回答了在什么地方创新;在创新方法上, 文章主张有重点, 集中力量, 各个击破。主张团队作战, 不赞成个人英雄主义。这一观点解决了中华老字号创新方式, 集中有限力量为确保创新的成功提供了方法。文章的很多观点, 没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是不可能提出来的。

“‘中华老字号’曾经是伴随每一个中国人成长的儿时记忆。它温馨、美好, 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是每一位中国人脚下的鞋、身上的衣、口中的糖, 回味悠长。然而, 曾几何时,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那些曾令人向往的老字号已与我们渐行渐远, 有些甚至已经湮灭在市场的尘埃之中, 成为往昔沉重的背影。

老字号是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如何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品牌, 是每一个老字号传人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也是振兴民族工商业的重要任务。对于这一点, 相信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市场实践中, 面对新兴的市场主体和世界名牌名品的竞争, 很多老字号却显得力不从心, 进退维谷;在不断兴起的时尚潮流冲击下, 更是无所适从, 几无招架之力, 又无遑论腾飞与发展之见!

本文试从老字号经营的共同境遇和实践经验中, 寻找破解发展瓶颈的途径, 借以抛砖引玉, 共同实现中华老字号的伟大复兴。

老字号的传承, 其核心在于文化内涵的发掘与弘扬

1989年, 位于上海南京西路719号的上海中药店找出尘封已久的“雷允上”店招, 把在“文革”中被更名的老字号店牌重新挂了出来。就这一挂, 很快为该店带来滚滚客源:许多老顾客慕名前来, 只为寻找那样一种感觉;留洋已久的华侨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瞻、体验, 也只为找回童年的回忆;而好奇的欧美游客留连于中草药和百眼橱前, 则惊叹医药文化的古老和神奇。为满足顾客的怀旧情感, 同时也是为了恢复“雷允上”的经营特色, 对店内外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布局, 并专门开设精品饮片柜, 恢复“用料必求其精”的配方传统;请来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坐堂。这一系列恢复, 令“雷允上”老店顿时声誉雀起, 销售倍增, 连续多年成为沪上中药单店销售的冠军。

回顾当年“雷允上”复牌成功, 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回归的成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根植于社会泥土的文化魅力及其生发出来的巨大能量。中医药在传承和弘扬品牌文化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例证, 还有北京“同仁堂”, 它无论在其药品内在质量, 还是对品牌文化的策划宣传, 都显现出一脉相承的厚重底蕴, 散发出浓烈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的力量, 才是真正能够感染和影响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力量, 其作用与现代广告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 每一个老字号的背后, 都有一段品牌发展的奋斗史, 都有一些动人的故事或传说。这些故事和老字号的牌子血肉相糅、相映生辉, 对传播、推动老字号发展具有极强的社会功效。远非现代广告银弹轰炸可比。但可惜的是, 能够把老字号文化精髓融入产品或服务成为内涵, 又能以现代媒介给以发掘和宣传的企业少之又少, 更多企业还处于没有找准发展定位, 或在企业发展根本问题上缺乏统一认识, 从而造成老字号普遍陷入不能发展的困境。

当然, 造成老字号发展困境的原因, 决不止一个文化传承那样简单。正如去年发生在北京前门大栅栏老字号小吃店集体败走的原因, 很多就是文化以外的因素所导致。我们在这里所要探讨的, 主要是老字号企业的发展问题, 如果连生存立足都成问题的话, ……本文暂不做讨论。

应该说,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老字号的传承发展都倾注了极大心血, 给了前所未有的关心和支持。但归根结底, 在商海里游泳的是企业自己, 任何来自外界的帮助和支持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企业自身解决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老字号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有所改观。在这里, “我是谁”重点在于认识自我, 把握特征, 明白优势;“我从哪里来”重点在于把握文化脉络和发展渊源;“到哪里去”则要解决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策略问题。方向和策略, 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发展脉络剖析的基础上, 真正把握企业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才是抓住企业发展的牛鼻子。就如“同仁堂”坚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制药原则。“雷允上”尊奉“药香九十国唯质量奠基, 店老十万天乃诚信为本”的祖训一样, 在这些制作和服务信条的背后, 真正主导企来发展的就是文化的本原。

老字号的发展, 关键在于产品和经营的不断创新

说到文化, 不能不提及另一种文化, 这就是对老字号形成重大冲击的时尚文化。前不久在一次商业研讨会上, 听到一位全球最大奢侈品企业集团的中国区营销总监的发言。他对中国时尚的变迁作了精辟的分析, 基于时尚品牌对人的研究、对人的观念研究提出“流行无国界”、“时尚是一种感受, 不在洗脑筋而在得人心”、“成功在于保持新鲜’等等, 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唯独对他认为“老, 只能进博物馆”的说法很不认同。因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 任何文化都有其本原的内核, 这种内核经过时间的洗礼不断丰富、精致, 始终是延续文化发展的源动力。例如巴黎早在十八世纪就已经是世界的时尚之都一样, 所不同的是, 不过是把贵夫人裙下的鲸鱼骨变成现代女孩的花样文胸罢了。任何把老字号与时尚对立起来的观念都是错误的。今天的老字号, 哪一个不曾是当初的时尚?我们的错误, 在于观念的老旧, 在于继承者的顽固不化, 没有不断给予老字号品牌以时代发展的新内涵、新立意、新表现, 所以才使老字号显得老态龙钟。从抱残守缺的角度看, 也就难怪时尚代言者要把我们的“老字号”送进历史博物馆了。

谈起创新, 很多业者感到无所措手足, 不知从何处下手。就象毛泽东同志曾经讽剌的那样:我们一些同志得到一把宝剑, 只知道拿在手中不停的赞叹:好剑!好剑!却不知道该如何去用一样。现在很多老字号的继承者只是一味强调继承而不懂得创新, 殊不知我们的老祖宗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才打磨出一块块光彩的品牌。全聚德的烤鸭为啥好吃?六必居的酱菜为啥出名?我们沪上更是不乏各种响当当的品牌。仔细考察他们的历史, 无不是在激烈竞争中下苦工出奇制胜, 靠躺在老祖宗牌子上想吃遍天下, 恐怕永远是痴人说梦。老字号品牌, 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家业, 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种创新精神、一种文化传承。如果不了解这一点, 那我们拿在手中的, 就只能是一块毫无生气的牌子, 可就真的只能进历史博物馆了。

在创新方面, “雷允上”近年来做了一些初步尝试, 虽不敢说成功, 但对我们的经营工作和思路, 都有一定的启发。大家知道近年来上海掀起“膏方”热, 每到冬令时节, 膏方进补成为一种时尚, 也成为沪上各家中药店争相上马的经营项目。但随着膏方定制业务量不断扩大, 传统的加工方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一是顾客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二是行业之间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三是规模化生产对人员、技术、工艺、场地等条件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死抱住传统工艺不放, 一则难以满足顾客需求, 二则要丢掉市场。经过反复调研分析, 决定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 按照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制订膏方加工质量标准, 为“雷允上” (上雷牌) 品牌注入规范化、集约化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元素。通过标准制定过程, 我们把‘雷允上’积淀数百年的传统工艺, 经过采集、分析、提炼、筛选, 运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检测, 得出最佳工艺方案;在不影响膏方品质的前提下, 尽可能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 以全面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2010年7月, 在经过上海市中药行业协会、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及各方专家严格论证后, 雷允上 (西) 《中药膏方定制技术标淮》终于诞生, 受到市行业协会高度肯定和赞扬。经过去年冬令以来生产实践, 按照新标准制作加工的膏方, 不仅产量大幅提高, 而且品质更有保障, 口感、色泽、疗效均超过以往, 受到消费者热烈欢迎。通过制定膏方标准给我们以启发, 只有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前人的局限, 不守旧、不怠惰, 敢于创新, 才是真正的科学传承和有效传承, 才能赋予老字号品牌以鲜活的生命力。其实, 只要认真观察一下国外老字号的生存之道, 也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君不见可口可乐仅凭一张配方走遍全球, 虽然它的口味保持不变, 但仍不断推出新品;在它每年的创意广告、包装上, 更是融入了超前的时尚元素, 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法, 千方百计剌激你的味蕾、唤起你的感觉, 始终吸引和保持着一大批真实的消费者。

老字号重生, 必须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扩张与飞腾

众所周知, 我国的老字号之所以形成目前的困难局面, 除了企业自身原因外, 还有一个与外国企业最大不同之处, 那就是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原因, 所有老字号无一例外, 都遭遇了人为的经营传统的断层。而这一时期, 正值全球工业化发展的高潮, 各种全新的经营思路和手段层出不穷, 工商业资本积累以几何级数增长, 等到我国的老字号重新走上竞争舞台, 世界早已是面目全非。我们所面对的, 不仅仅是经营思想的更新与学习, 还有着资本实力上的巨大悬殊, 很多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法的应用, 被捉襟见肘的资金所限制, 更不用谈发展与扩张了。那么老字号究竟应该怎样实现自已的发展和腾飞呢?我们认为:除了把握和弘扬企业的文化精髓, 不断创新经营思想和方法外, 还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的后发优势, 借助现代发达的资本市场机制, 为企业注入发展动力。在这一方面, 北京“同仁堂”药业为众多老字号带了一个好头。他们在充分整合企业的文化资源和经营资产基础上, 利用上市融资这一资本手段, 迅速实现了在全国中药市场的扩张布局, 同时进军海外, 兼顾在养生、美容市场的适度发展, 较快实现了依靠单一资本积累所难以实现的发展布局, 为企业进一步成长、壮大乃至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文化 篇5

当今时代,全球环境资源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应对?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节能型社会,是世界潮流,也是我国国情的需要。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的是在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建立起良性循环机制,为绿色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这种良性循环机制的主体是企业,发展绿色经济,企业是关键。用绿色经济学指导企业行为,就是推动企业形成清洁集约的生产方式,创造绿色产品,节约资源成本,提高综合效益。绿色经济学使企业将绿色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应用到自身的发展中,并在实践中探讨其内涵及实现途径。

绿色经济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它要求企业在日常生活经营活动中始终贯彻绿色宗旨,并在这种绿色竞争机制下,通过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有效满足市场需求,节约资源,保持环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通过持续的生产能力来发展绿色技术,积累绿色资本,承担绿色成本,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绿色经济要求企业文化与生态文化有机结合。企业文化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生态文化是研究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样重要。因此,企业要把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这不仅可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二、人本文化源于员工成长理念

恩格斯曾经说过,生存、享受和发展是人类的三大需求。能否满足这三大需求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幸福。著名的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求、关系需求和成长需求。为了控制团队力量的流失,这就要求企业为员工提供一套完善的激励培训机制,营造良好的学习与提高的氛围,帮助员工实现自我成长,实现价值追求。

信息来源湖州人才网,更多资讯请上湖州人才网。

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企业的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人本文化要求企业要为员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成长环境。企业在追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员工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培训应该联系企业文化,着眼于细微之处,融落于生活之中,从做人点滴到做事精要,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多角度的展开,培养员工的归宿感、使命感。而员工的全面成长,也将为企业发展蓄备强大后续动力,推动企业现代化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建设企业人本文化,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制定长期的发展愿景和战略规划,使企业与员工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树立“企荣我荣,企兴我兴”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激发了他们努力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贡献。同时要正确地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引导员工增强危机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团队意识,激发员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用文化约束自己的言行,用优异成绩维护团队形象,实现公司的良性管理。提升管理的科学性,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源,它与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是相辅相成、一脉相承的。为员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成长环境,关键在于建设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企业源于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经十年对4000家企业跟踪研究后提出来的,是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的,通过确立团队学习、自我超越的理念,建立完善的学习教育体系,营造勃勃向上和充满生机活力的环境氛围,帮助企业实现具有人力资源挖掘和再造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创建学习型企业,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手段是营造人人学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新环境,目标是把员工才智、企业文化转化为创造力、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帮助企业实现科学持续发展,使企业走上以创新求效益、求生存、求发展的现代化管理之路。

新文化关键词 篇6

性文化节

第二届全国性文化节暨第六届全国计生、性与生殖健康用品展销订货会在广州火热开幕,来自全国各地近千家厂商云集参展,数万名观众进场参观。而开幕式后举行的古代性文化展、内衣模特表演等项目更精彩纷呈,不少老人也纷纷赶来参观。展品中还出现了号称目前全球最新的“网上性爱”产品。

侵权

受中外数十家唱片公司的委托,北京两家律师事务所联合国内50家大中城市的律师事务所同时向全国1.2万多家卡拉OK经营者寄出首批律师函,就此拉开了我国今年在音像领域最大规模维权行动的序幕。这一系列维权行动之所以成为热点,大概是因为卡拉OK太常见了,人们熟视无睹,再就是如果一旦胜诉,对整个行业的命运具有重大影响。由于在著作权法上,音乐电视、卡拉OK作品的属性并没有明确,导致卡拉OK企业一向把卡拉OK作品视为音像制品,享用了这么多年的“免费午餐”。

80年代后

从2004年到现在,网络文坛“80年代后”一直虎虎生风。马原主编的《重金属——80后五虎将》推出,将23岁的在校大学生李傻傻推为五虎之首,论者认为他是“少年沈从文”、“具有余华般的写作姿态”。而在随后推出的另一本《我们,我们——“80后”的盛宴》中汇集了包括五虎将在内的一共73人,几乎囊括了所有比较活跃的“80后”写手。“80年代后”写作在2004年网络文坛依然是个热点话题,网民对于文坛前辈对“80年代后”写手的扶持、评论界和市场的追捧、青春期文学、作品水准及商业炒作的质疑,有助于人们对“80年代后”这一文化现象和文学创作做出反思,也有助于“80年代后”们健康成长。

厚道

网络评选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用语”结果揭晓,“偶稀饭”、“弓虽”等语汇入选“十大”之列。不过针对这次评选,有语言学家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行话,不宜大力推广。 最后得出本年度10个最流行用语分别是:做人要厚道(电影《手机》里的台词)、沙发(指论坛上第一个回帖的人)、汗或寒、百度一下(用搜索引擎找东西)、潜水(表示在论坛只看帖不回复)、顶(支持)、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电影《无间道》的台词,报应的意思);弓虽(强字拆写,还表示强的意思)、偶稀饭(我喜欢)、FB(“腐败”拼音缩写,吃饭聚聚的意思)。

冯小刚贺岁片《天下无贼》流行大江南北。影片中所展现的“盗亦有道”的理想诉求与道德情怀,正迎合了善良的人们千百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美好祈求,不过如果我们果真相信“天下无贼”的美丽神话,贼们肯定会欢呼雀跃,所以“防贼之心不可无”。各媒体纷纷“温馨提示”,提醒居民注意安全防范,并提供一些简易具体的防盗招数,泉城济南更是发起“泉城无贼行动”,街区自发组织起来防贼抓贼,并由职业反扒警察向市民传授了一整套防贼、认贼常识。有关专家还表示,借影片的效应让观众人人成为防贼高手,让各路盗贼无从下手。

美女经济

当世界××小姐大赛、××旅游小姐大赛等一大堆莫名其妙的“世界级”美女大赛以雨后春笋之势迅速在中国涌现的时候,中国方兴未艾的美女经济也被迅速注水稀释——一年之内20次左右的选美或模特大赛增加到50次左右,良莠不齐、令人眼花缭乱的“冠军”飞速涌现,使人们对美女们的关注度迅速下降,这就难怪美女经济会失去其应有的魅力,成为难嚼的鸡肋。

人造

从 “中国第一人造美女”郝璐璐开始, 各地人造美女,甚至人造美男纷纷登场亮相。而“人造美女杨媛”事件,再次激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和观点的碰撞。首届人造美女大赛更是闪亮登场,尽管有不少质疑和猜测,但整容市场是变得火热了。人造美女的时代来临了吗?

刀郎

2004流行乐坛“刀郎”横空出世,携《2002的第一场雪》震动歌坛,虽身处大漠戈壁,但“刀郎”两字已被民间演绎出无数传奇。正当他蒙面出席《十面埋伏》首映之际,突然“西域刀郎”,以《寻找玛依拉》惊现歌坛,并将名号注册,从而引发出一场“真假刀郎”之争。正当纷争如火如荼之时,歌坛又斜刺里杀出个艾尔肯,自称《走出沙漠的刀郎》。一时间,三个“刀郎”大打口水仗。

法兰西

2004年10月开始的“法国文化年”还要持续到2005年7月,早在2003年10月,法国已经举办过为期10个月的“中国文化年”。两国此举,旨在中法建交40周年之际,交流两国文化。法国将从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教育、建筑、生活艺术等各个方面向中国公众展示鲜活的、立体的法兰西新形象,伴随着法国音乐家雅尔的紫禁城激光音乐会、“法兰西巡逻兵”飞行表演、法国时尚100年大型设计展、印象派绘画珍品展、戴高乐生平展还有刚刚在泉城上演的“城市红装”法国当代艺术展,一股法兰西的风扑面而来……

亮晶晶

新文化 篇7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企业在满足员工不断高涨的精神需要方式中, 一是通过生产过程中民主的、亲善的、合理的职权责分配、物质利益分配、荣誉分配等人本主义的管理实践来体现。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情感注入与情感沟通给员工创造个性价值实现的高雅氛围与环境。因此, 笔者认为, 所谓职工文化, 是指企业为满足职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职工文明风尚而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

我国工会的性质决定了工会文化的特性、内涵、外延。一是要体现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以及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的本质属性。二是要体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工会工作的时代主题;三是要涵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基本内容, 突出以职工为本, 主动、依法、科学维权思想。因此, 笔者认为, 所谓工会文化, 是指工会组织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出发, 为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 牢固坚持以职工为本的理念, 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群众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饱满热情而切实围绕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来开展的各种工会活动, 是工会组织运行的一种外在形式, 它涵盖了职工的民主管理、素质教育、帮困扶贫、技能创新、法律维权等内容。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应形式。

企业文化是形成于企业内部由企业组织创造的一种群体文化, 是一种组织文化, 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它是一种亚文化。笔者认为, 所谓企业文化, 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 具有本企业特色的, 并为企业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 以及反映企业文化特质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和物质实体。其表层文化为物质文化, 浅层文化为行为文化, 中层文化为制度文化, 核心层文化为精神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念, 强调对员工价值观的塑造。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目的是通过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建设, 达成企业员工必须做什么, 允许做什么, 希望做什么, 禁止做什么等等文化规范的共识, 从而产生企业合力与理想业绩。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因。

二、职工文化、工会文化、企业文化的相互关系

从职工文化、工会文化的内涵来看, 二者各有其侧重点。职工文化是代表职工群体的文化, 侧重满足职工的精神需要, 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应形式;工会文化是代表职工利益的文化, 要从维护职工的权益出发。职工文化、工会文化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职工的基本需要, 维护广大职工的基本权益, 是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需要, 具有一致性。实际上, 就一个企业而言, 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职工文化在表现形式上既有工会组织开展的职工文化活动, 也有非工会组织如宣传部门、文化部门以及职工社团开展的职工文化活动。一方面, 工会的工作对象是以职工为主体的, 所以职工文化建设是企业工会工作和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职工文化和工会文化有交叉的一面, 如职工的读书活动、文艺体育活动, 与工会文化中的职工素质工程有着重合性和同一性。工会组织开展的职工文化活动可以说是工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另一方面,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 职工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人性化、多元化和主体化, 一些不从属于企业或工会组织的垂直性、指令性的文化活动运作模式有时也显现出特有的感召力。在非工会组织开展的或职工自发组织的职工文化活动中, 又往往显现了职工文化的广泛性和独立性,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综合性、福利性、自娱自教性和艺术性等特征。

我们知道, 企业本身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 它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经济活动。一方面, 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经济文化, 是企业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 是现代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产物, 它的文化式样和内涵都具有很强的经济性, 企业的经济和企业的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是互相渗透, 相辅相成, 融为一体的。另一方面, 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管理文化。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秩序, 企业制定出必要的规章制度, 但无论怎样完善的规章制度也无法保证每个成员在任何时候都能遵守。企业文化是通过一种观念的力量, 氛围的影响去约束、规范、控制职工的个体行为。这种控制不是通过硬性的强制力量, 而是由硬性控制转向软性内化控制;由控制职工行为转向控制职工意识;由控制职工个人转向控制企业群体;由控制职工短期行为转向对其价值观和长期目标的控制。因此,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企业管理为主导的文化。这就是说, 企业文化, 属于经济文化和管理文化的范畴, 其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企业是一个社会共同体, 企业里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合作者, 然后是利益分享者。但由于不同的价值追求, 企业明显地分为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 即企业主和员工, 由此派生出企业中不同的二元文化, 所以任何企业内部总是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鲜明的个性特点在于它要求在企业共性中伸张个性和实现员工价值, 特别是维护员工的利益。企业有企业的价值, 员工有员工的价值, 企业价值和职工价值是一对典型的矛盾统一体, 协调和处理好这一矛盾, 既是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目标, 也是体现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 从概念上讲, 在一定的企业范围内, 企业文化往往涵盖着内部的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 但又不能代替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而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 工会文化又涵盖着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 同时职工文化又有其独立的部分。企业文化是代表企业整体利益的文化, 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企业的价值利益最大化。职工文化和工会文化是代表职工群体利益的文化, 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维护员工的权益。

三、加强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 建设优秀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民主平等、保护员工权益的文化, 就是尊重员工劳动价值、激励员工的文化, 就是重视员工成长、塑造员工的文化, 这既是衡量优秀企业文化的标准, 也是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的核心, 更是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为此, 要着力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 积极开展企业民主管理, 维护职工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是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要非常重视和强调企业民主, 否定歧视和不平等, 尊重员工。要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等形式, 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维护员工的民主管理权利, 从而达到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 关心和团结员工, 培养员工良好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

第二, 关心员工的生活福利, 全面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企业必须随着效益的增长, 全面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 逐步实现“中国梦”。这就需要工会组织积极参与, 尤其是源头参与, 从而推动企业尊重员工的劳动价值, 公平合理地分享企业取得的经济利润, 让员工能充分享受企业成功发展在经济上所带来的好处, 才能产生归属感和敬业精神, 增强员工与企业共生共荣的整体意识和凝聚力。

第三, 积极开展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和文化培训, 塑造员工。工会要积极开展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和文化培训, 推动企业重视员工职业生涯成长, 重视对员工的技术和文化培训, 给员工提供发展个人特长的机会, 拓展事业成长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员工永远是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川建塔机见证成都新文化地标 篇8

成都大魔方项目位于天府大道沿线, 规划占地约189亩, 投资55亿元, 拟规划建筑面积为105万m2, 由成都传媒集团携手中国五冶集团联合打造。工程于2011年9月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预计2012年底交付使用。据报道, 大魔方可媲美香港红!、上海世博演艺中心以及美国诺基亚剧院等顶级时尚演艺中心, 将成为国际级娱乐巨星在中国演出的场地, 无疑是成都的一张文化名片。

由川建制造的4台C7030塔机、1台C7050塔机和1台C5013塔机承担了大魔方演艺中心建设, 演艺中心为AB楼, “大小双陀螺”结构形式。大陀螺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小陀螺是钢结构, 用钢总量为2000t, 最大高度31.3m。本工程为地下两层, 地下一层层高6.5m, 地下二层层高4.5m, 建筑面积约6.8万m2, 地上6层, 建筑面积约6.2万m2。

此6台塔机是川建通过竞标方式参与到工程建设中的, 其中有3台C7030塔机是公司根据客户要求和施工工况设计制造的非标准型塔机, 外观优美, 性能优越。

项目使用的C7030塔机均为最大吊重16t的固定式塔机, 标准节断面分2m和2.5m两种。1#安装的是标准节断面为2.5m的C7030塔机, 独立高度68m。2#、4#、5#安装的是标准节断面为2m的C7030塔机, 2#和5#独立高度达到62m, 4#塔机独立高度51m。这3台都超过了其标准高度48.7m, 属于非标准型塔机。川建有足够的能力根据客户需要设计出满足施工工况的非标塔机, 并且给出安全可靠的安装方案。3#安装的是C7050塔机, 其最大吊重20t标准节断面为2.5m, 固定式标准高度为78.4m。

新文化 篇9

1“文明我先行”是电大软文化的核心内容。

对学校、对教育来讲, 文明不止是一种要求、一种态度, 更是一种胸怀、一种哲学。电大自恢复办学以来, 始终遵循邓小平同志的现代教育思想, 开拓进取, 有为创新, 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也取得了很大发展, 更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地认识, 从电大未来的发展来看, 作为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一所开放性大学, 与普通高校不同, 它需要直接面对和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而竞争的最高层面就是文化的竞争, 无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组织, 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 在未来的角逐中必将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 中央电大决定进一步用大学文化来引领新时期的电大发展, 既是顺应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 更是保证电大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站在办学三十周年庆的门槛上, 作为“平民进步的阶梯、教育公平的砝码、学习者充实自我和增进动力的补给站”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葛道凯校长语) 的新电大人, 在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优化办学结构和规划办学新项目的同时, 更要思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如何在开启电大新一轮大学文化建设的征程中给予师生文化教养与文化熏陶。其中, 我们认为, 加强学校的软文化建设, 面向全体师生稳步实施“文明我先行”教育促进行动显得尤为重要。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近年的校园文化活动发展实践表明, 面向全体师生持续推进“文明我先行”教育促进行动, 既是贯彻全面育人观, 提升电大办学质量, 彰显电大文化内涵的有效举措, 更是培育、打造新时期电大育人新品牌, 提升教工职场幸福感、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增强学生心灵归属感, 提升促使即将融入和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的每位电大学生具备现代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2“文明我先行”是中华文明礼仪的必然要求。

我国古代历代教育家都把文明礼仪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 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以“礼”为基本规范, 以“仁”为思想核心, 以“孝”为基础的;孟子把“仁义礼智”比喻成人之四体;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做人的五常之道, 把“礼”作为道德的基本准则之一。但是, 长期以来, 我国的学校教育包括电大教育, 侧重于从高境界告诉学生如何做一个高尚的、楷模式的人, 存在说教成分多, 可操作性内容少以及实效性不强等问题, 这对于大多数教师尤其是学生来说是难以做到, 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文明礼仪体现在师生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 它从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入手, 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并且生动形象、易行适用, 可接受性强。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 高度凝炼, 简明清晰, 易于记, 更利于行。既是和谐社会中人的基本素质, 是现代人文明状况的重要尺度, 更是现代人人际交往的钥匙。其中“记”是基础、是前提, “行”是我们追求文明的必然途径, 需要我们既要有沉稳、练达、自信的内在气质, 达成文明的自身要求, 又要有言必行、行必果的果敢精神;做到言而有诚, 诚而有行, 行而有果。电大校园中的每一个“我”都是学校的宝贵资源, 是学校事业进步的促进者、见证者和享用者。在学校科学发展的征程中, 每一个“我”的文明自律、率先垂范, 和谐同心、文明同行, 是新电大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积极倡导“文明我先行”, 不仅可使教师的师德建设和学生的道德教育可触可摸、能闻能见, 具有坚实可靠、丰富多样的载体, 而且更可使电大的广大师生建立起良好人际关系。

3“文明我先行”是每位电大人安身立命的客观需要。

一是每位电大学子要在同学伙伴中当好文明的“先行者”。学生文明, 则学校文明;青年有希望, 则学校有希望。电大校园是我们成长的一片乐土地。每一位电大学子要善于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学校的文明创建中去, 展示好电大人“文明使者”、“和谐代表”之形象。广大学生干部要敢于担当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先行军。工作上求真务实, 言行上模范带头。牢固树立为学校服务、为同学服务即是提升自己、厚重自我的强烈意识, 想同学所想, 急同学所急, 以真挚的情感、积极的精神和务实的行动服务陪同我们成长的同伴们的学习与生活。二是广大教职员工要在全体学生中当好文明的“先行者”。校园是教学相长的一块沃土。教师不仅是教授知识的源泉, 更是文化的化身和使者, 是传承文明、发展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一个温馨的微笑、一个善意的鼓励、一个文明的举动都可能成为教育的力量、学生模仿的对象。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 校园无小事, 处处皆教育, 无论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或是服务育人, 每位教职员工文明的言范和文明的风范会都会成为学生心目中学习的标杆, 广大教职员工要善于身先士卒、身先垂范, 努力以主动积极、健康向上的形象成为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引领者。三是干部党员团员要在师生员工中当好文明的“先行者”。古人云,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的文明形象和人格魅力, 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学校的每位管理中人、每位领导干部既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与艺术, 更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 做到既在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和工作水平上下工夫, 更在工作的抓落实和执行力上下功夫。一名党员就是成为一面文明的旗帜, 一名团员就是一个文明的标兵。电大的每位党团员唯有切实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团员意识, 并切实付之行动, 时时以身作则, 处处率先垂范, 方能当好师生的表率。四是全体电大人要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当好文明的“先行者”。电大自身就是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产物。今天的电大人和各项事业是和谐的, 明天电大的事业更具有无穷的魅力。和谐与幸福是我们永远不懈的追求。新时期,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抓手, 以“文明我先行”主题教育行动为主线, 在全体党员中深入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 在全体教职员工中持续推进师德建设, 在广大学生中持续深化“文明修身工程”, 持续深化广播电视大学的内涵建设, 不断提升全体师生文明素养, 切切实实地引领全体师生在每个公众场合或街道社区自然彰显电大人的文明形象, 以良好的气质和文明的言行给我们生活的城市和社会增添更多的和谐与温暖。

4“文明我先行”是每一所电大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济越发展、时代越进步和社会越成熟, 全社会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效应也就愈发迫切与明显。教育作为一种传承文化、创新思想和知识的载体, 在新时期的发展, 不仅体现在结构和规模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育理念、育人取向等文化层面的优化。在近年的发展探索中, 我们深深知道, 随着教育供给方式的日趋多样、办学校主体的多元和家长对教育、对学校选择性的增加, 学校文化品牌已经成为赢得家长信任、获得学生向往和求得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谁想在竞争中占取主动甚至主导地位, 谁就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 设计出高品位、重人本、富有个性且独具特色的教育创意和教育文化。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时期, 中央电大全面启动电大的大学文化建设。这一举措既是持续树立电大教育精品意识、巩固提升电大良好社会形象的品牌管理策略, 也是每一所电大挖掘内涵、优化条件、彰显学校个性及办学优势, 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从专科教育到高职教育, 从规模拓展向内涵延伸, 当下, 广播电视大学的全日制、开放、远程等多元教育产品齐头并进, “和谐电大·温暖家园”的校园文化日趋显现, 不仅迫切需要全新理论视野的导航, 更需要以广阔的文化视野和理性的文化哲思来引领, 促使更好地把握新阶段学校科学发展的规律。“文明我先行”既是新时期电大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嘹亮号角, 也是我们每个电大人提升自身修养的必然要求和源泉动力。提升文明的过程任重而道远, 全体电大人将携手在践行文明、追求和谐的路上同心、同行。

参考文献

[1]龚雄辉.远程教育多样化形势下的基层电大品牌建设[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1) .

[2]钱有江.基层电大校园文化的缺失及其建设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1) .

[3]智萍利.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2) .

“新文化”所晕染的百年中国绘画 篇10

一、从“同文馆”到“土山湾工艺所”

清朝末期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明显地感受到了西方科技力量的强大, 因而力争进行改革, 1862年, 奕䜣奏请创办了北京同文馆, 主要是习通外文;同文馆作为开风气的一个举动, 无疑是走出了主动向西方学习的重要一步。之后洋务运动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继续推进, 创办了翻译、海军、工程、兵器、通讯、矿务等多方面新式学堂, 并于1870年开始派遣出国留学人员, 这些努力都给近代绘画的成长提供了较为良好的基础, 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之后绘画、报刊事业。

西方绘画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例证之一“土山湾工艺所”, 其前身是一所孤儿院, 1864年迁至徐家汇南面肇家浜沿岸的土山湾, 主要制作绘画、雕塑等宗教艺术品, 虽当时在广州等地也存在很多作坊式的外销画馆, 但土山湾是相对正规的教育场所, 著名的月份牌画家徐咏清就是土山湾画馆的毕业学员。另一个从土山湾画馆走出来的画家周湘, 是中国最早开办私立美术学校的西画教育者, 在1911年创办“中华美术学校”前他就开办过较小规模的图画传习所, 中华美术学校主要课程是画布景, 据资料记载汪亚尘、陈抱一、刘海粟、乌始光、丁悚等都曾接受过他的教育。

二、从“以美育代宗教说”到“延安文艺座谈会”

“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在1917年的一次演讲上提出来的, 他认为:美感是普遍性的, 可以破人我之偏见……在教育上应特别注意。1美育思想的形成借助于康德哲学, 旨在培养, 与20世纪初洋务派倡导的“速学”相对看得更远。之后在全国基本上形成了现代中国绘画的几条发展路子:其一是以徐悲鸿为主的写实主义, 其二是以岭南画派为主的折衷主义, 其三是以齐白石为主的传统水墨, 其四是以林风眠为主的现代主义, 还有盛行于上海等地的西方现代派。

战争的混乱局面使学校无法正常上课, 人们的视线到也自然而然地投向了革命斗争。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庞熏琹就是一位受到革命启发而在画风上有所转变的画家, 内战开始后他开始意识到绘画本身的社会存在性, 从他的一段文字中便可获知 (这时的庞熏琹已随学校迁到了昆明) :“……我逐渐认识到绘画不只是为了表现自我, 强调个性是片面的。根据自己的经历, 根据国家的情况变化……题名《路》, 画的内容包括几个阶段:人民受压迫……人民觉悟……人民反抗……。”2这种革命观念在革命区体现的更为强烈, 大量反映时代苦难、呼吁革命的版画应运而生。在革命过程中使用版画的形式是效仿苏联革命的先例, 利用了版画取材简便、短时创作和可大量复制的优越性, 成为了革命区主要的绘画方式。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指导精神开展后, 版画在内容、风格上有了一些变化, 主体风格由之前的“革命画”转向了“光明画”, 并且结合了许多民间趣味的创作元素, 这也是建国后所倡导的新年画的源头。

三、从“新年画的工作指示”到“两结合”

建国后人们积极投身于建设之中, 这一时期体现在艺术家笔下的绘画风格大都是表现社会建设、家园幸福的美好场面, 不过政治的干预很快就使绘画风格统一于其需要的效果。延续在延安推行较好的新年画创作方式, 1949年11月文化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年画的工作指示》, 在这一指示中明确指出:……宣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的伟大胜利, ……愉快的斗争的生活和他们英勇健康的形象, 在技术上, 必须充分运用民间形式……反对某些美术工作者轻视这种普及工作的倾向。3这项指示将绘画固定到了一个模式当中——现实的、革命的和民间趣味的结合。就此新年画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群英会上的赵桂兰》《幸福婚姻》等, 这些作品都是有关生产劳动和社会新风尚的内容;其次还有结合民间趣味的具有浪漫色彩的年画作品, 如《乘风破浪各显神通》。

由于社会较为安定的有利条件, 绘画的种类逐渐恢复增多, 国画、油画、连环画等都有所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愈演愈浓的政治风波, 艺术被深深卷入了这个漩涡, 许多有着扎实功底的艺术家由于被批判而几乎脱离艺术创作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工农兵的基层艺术爱好者, 因此这一时期的绘画多具有不同程度的夸张性和一定的样板性。尤其是大跃进时期的膨胀思想就产生了不少夸张性很明显的作品, 如《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咱村又添两座山》等。

四、从“绘画的形式美”到“商品意识的凸显”

1978年5月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出现了一篇观念转折性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不仅扭转了国家总体上过于感性化的政策, 也解除了笼罩于绘画之上的框架。对形式美的追求和小人物的扑捉变成了创作的主题, 如《父亲》《大地的女儿——献给烈士张志新》, 可以看出这些绘画不但力求真实性的表现, 同时也充满了对前期生活的反思、对艺术本身的反思。建国后特殊的一段历史时期内, 由于国家的不成熟和个人的不成熟造成的后果是惨重的, 因此改革开放后的画家们大都在描绘历史、反思历史, 寄托自己悲伤的情绪, 如《为什么》《青春》等。改革开放不仅打开了市场的大门, 也打开人们的封闭的思想, 画家又开始整理、学习自己的传统和西方的艺术。可能由于“圈养”太久的缘故, 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似乎是以迸发的状态表现的, 1979年9月的星星美展开启了艺术向“形式美”进军的第一步。85思潮时期“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表现强烈, 基于当时涌入的欧美现代绘画, 中国画家模仿并探索着自己的表达方式。总的来说, 20世纪后期绘画所传达的信息能让人轻松接受, 不带有激烈的革命色彩、没有深邃的理想精神, 回味之余多了一些似有似无的批判性质, 如《革命家庭》《大批判:万宝路》等作品。

中国绘画在迈入20世纪后面临了一种窘境, 在如何进行艺术的过程中, 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局面;而在探寻艺术本质问题上, 又处于一种为艺术而艺术?还是为社会而艺术的复杂状况。最终中西融合成了百年来中国绘画发展的必经之路, 可能这种方式会导致传统中国绘画失去很多, 但相比之下得到的却更多, 那就是生命得以延续。

摘要:社会的流行思想对大部分人的审美牵制是有效的, 而社会流行思想又取决于统治阶级的喜好需要, 这是不容置疑的粗略计算, 20世纪以来的中国绘画状态, 也是大致上符合这一需求变化的。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工业化生活空间是构成一些列思潮变化的基础, 中国近现代的绘画在这一环境中大致经历了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型、中西融合的两大变化。

关键词:土山湾,美育,新年画,两结合

参考文献

[1]《20世纪中国艺术史》-吕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朱伯雄、陈瑞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3]《中国现代绘画史, 当代之部》-万青力、李铸晋-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4]《现代化与百年中国美术》-顾丞峰-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

雅文化 俗文化 根文化 篇11

从观念文化或精神因素的角度看,影响和决定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生活面貌的,以及影响当今、今后中国文化走向的,主要不是儒、道、法等家典籍中的雅文化,而是从古至今深植于广大民众头脑中的传统俗文化。不研究、了解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了几千年的俗文化,只纠缠于经典文本中章句的解释和讨论,是够不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最多只能算作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研究。

中国诸子及其承继者、诠释者的文本雅文化基本上是一种显文化,以叙事、论事、论人、说理、讲道的形式明确地写在典籍、文本中。中国民间俗文化更主要的是一种潜文化,中国人生存、生活、发展的精神要素、基本价值理念、行为指导原则并没有以理论学说形式明示于典籍,而是以观念、意识、信念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支配人们的行为。俗文化有些体现在文学艺术文本中,如小说、诗词、戏曲(剧本)等,有些体现在非文艺文本中,如史书、笔记、杂记等,还有些不出现在任何文本,只能从流传至今的习俗、习惯、口头话语和历史遗存的物质文化中看出来、听出来、体味出来。它主要通过言传身教、习俗习惯和民间艺术的方式传播、承继。例如有的学者提出、并用大量史料充分证明了的游民文化、流民文化、流氓文化、帮会文化,就是很重要的一类民间文化,它在中国历史中长期存在,而雅文化和诸子百家中就不包含这种文化。

中国传统大众文化或俗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文化。由于历史上中国人生活环境严酷,自然灾害、社会灾难频仍,民间生活文化又往往简化收缩为其核心——生存文化。生活或生存文化不是诸子雅文化的那种统治文化(如法家、部分儒家学说、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纵横家学说等)、教化文化(儒家)或学理文化,它是普遍存在于中国人(包括历代统治者和上层人士)心中,支配中国人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观念、价值、道理和准则。比如民间宗法文化中对祖先、家族的敬拜,强调血缘纽带和据此生出的上下尊卑、领导服从顺序的等级准则;民间婚俗文化中敬天地、血亲,崇尚生殖的价值取向;民间权谋文化、暴力文化中对权力和智谋的崇拜等。

中国主流雅文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传统文化”,一般只对中国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中的士影响较大,对帝王亲贵和官员也有些影响,对农、工、商及五行八作其他人(还有流氓、娼妓、乞丐)等几乎没什么影响。(不被视为主流的阴阳家学说,倒是对社会各阶层都有影响。)而民间俗文化对社会各种人都有重大影响,对大多数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中国主流雅文化对俗文化的影响,完全不能使雅文化包容、等同、替代俗文化。比如,可能有人认为,法家学说就可以等同民间权谋文化,法术势嘛。其实完全不然。法家主要提供的是统治者驭民和控制臣子的办法、制度和理论,而俗文化中的权谋文化主要指在中国复杂的权力关系中如何生存、生活、发展,除包括法家的一些精神要旨外,还包括如何谋取权力、应对权力、化解权力、摆脱权力等,即一般人如何在权力人际中保存和发展自己。这些是法家不会提供的。因为法家的角度是帝王师,而不是一般人。中国传统主流雅文化,如儒、道、法等诸子诸家及其历史上的承继者、诠释者的文本,其立足点大都是帝王师,而不是一般人。实际上,俗文化对雅文化的影响更大,它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雅文化的理解、解释和传播。另外,在中国历史上,各种潜规则盛行。如果没有大众潜文化的支撑,没有人们心照不宣的认可,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真正决定中国社会面貌、决定大小历史事件进程和结局的,主要不是很多人误认为的雅文化,而是被相当多的人忽视了的俗文化。

与西方文化对照,中国传统主流典籍文化最大的问题就是与民众俗文化的疏离,二者之间在很多价值理念上无法贯通。

中国传统文化除雅文化、俗文化外,还有一个二者共同建诸其上的源文化或根文化。中国根文化既是中国文化中单独的一个部分,又是中国雅、俗文化的基础。要想了解中国传统雅、俗文化为什么具有它们如是的内容、特点和关系,就必须了解中国的根文化。

性格文化是各种文化的根本,因为它是人的心理要素与自然界和社会交互作用的最初结果,先于有具体内涵的雅、俗文化;同时,性格决定态度,即对人对事的基本心态和取向,如主动还是被动、积极还是消极、承担还是推卸、主导还是依赖等。性格文化虽然也可以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受雅俗文化的影响而改变,但从群体上看,如果面对的自然、社会没有大的变化,那么这个群体的性格亦是相对稳定的。中国人的群体性格文化就是中国人的根文化。所谓国民性,就是根文化与俗文化交互作用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的那些国民习性。

由于历史上中国人的自然繁衍力强且无法有效控制,而自然资源和适生空间有限,导致整体生存条件日趋严酷,造成了国人看似复杂的性格(面对外界经常有一些自相矛盾的看法和举措)。如果能从根文化的角度研究、理解,这些看法和举措其实并不矛盾,国人性格也不很复杂,它们都是中国人性格文化中弱势性和群体性的体现……

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新文化的思考 篇12

一.设计导语, 以“导”引情

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喜怒哀乐, 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导语犹如一台戏开演的叫板、锣鼓, 它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 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精美动情的导语, 能先声夺人, 一下子扣住学生的心弦, 让学生“一听钟情”, 全身心的去“歌之”、“咏之”、“悟之”。

我教《沁园春·长沙》时, 设计了如下开场白:古来有才学、有抱负之士, 一旦登临送目, 凭高揽胜, 必生万端感慨。日月的变迁, 家园的忧患, 人生的苦辛一起涌上心头, 奔赴笔端。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以显英雄气概。杜甫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叹时运不济。这样的名篇佳作, 不胜枚举。今天我们将学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更以其境界的开阔, 气势的恢宏令吟唱者叹为观止。学生听了这一段导语, 能不动情?当然精美动情的导语, 要围绕教材内容, 贴近学生思想, 否则不能“披情入文”, 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

二.注重朗读, 以“读”传情

教学中,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既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 也是“以声传情”感染学生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调节自己语言的高低轻重, 语调的抑扬顿挫, 语速的轻重缓急, 点燃学生感情的火焰, 让学生乐学。

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样的诗歌, 教师如能用朗诵“情感演示”, 就能使学生自醉其音, 心醉其情, 入情、入境地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若迷恋分析, 学生缺了体味的一层, 很难进入诗文的情景, 更谈不上动情、动心。所以说,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 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 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更好地鉴赏诗歌。

三.寓知于乐, 以“趣”激情

实践证明, 让学生在兴趣的境界里学习, 注意力集中, 反应最灵敏, 思维最活跃, 求知欲最旺盛, 学习效率最高。比如《胡同文化》一文, 主要写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 反映了作者怀旧、伤感、无奈的情感。倘若按一般教学, 肯定引不起学生兴趣, 也难以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我在教学本文时, 精心设计了三个亮点: (1) 导入新课时, 用多媒体投影一系列北京胡同的照片, 并提问:“假如把这些照片收成一本集子, 让你给这本集子写篇序, 你会写些什么呢?” (2) 在讨论胡同文化的四个特点时, 我又提问:“结合课文的有关语句, 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谈谈你喜欢哪个特点, 不喜欢哪个特点, 为什么?” (3) 在体味作者的怀旧情感时, 我适时播放了画面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这三个点的设计使学生情绪高昂,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进入角色, 以“情”唤情

教师只有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才能受到课文的启迪与熏陶, 使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 才能进入角色, 感染学生。有的老师教《周总理, 你在哪里》时, 把这首诗与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放在一起教, 反复朗诵, 教师哽咽不能卒读, 学生则潸然泪下, 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以情唤情, 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下完成学习任务。

语文学科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而“工具”只有通过科学训练才能掌握。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语文能力, 而训练则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中介。因此训练应当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环节。知识会在训练中获得, 能力会在训练中形成, 技巧会在训练中掌握, 智力会在训练中发展, 其内容通常包括口头练习和书面练习。语文课堂教学中口头练习较多, 书面练习较少, 部分教师认为书面练习较口头练习费时, 殊不知书面练习有着口头练习无以伦比的优越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智慧的创造者。”的确“心灵手巧”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处理好练的时机和内容, 完全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练一练。

上一篇:魔幻电影下一篇:80后多元化的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