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共10篇)
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 篇1
即在
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3、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师过渡]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一下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主力军作用。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
五四运动波及全国二十多个省,一百多个城市,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伟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师过渡]同学们,我们刚才在谈到五四运动的意义时提到,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那么,除了五四运动以外,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还有哪些?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她的诞生有什么意义?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思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那么,她成立的阶级条件应是什么?
[学生回答]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党,她有自己的指导思想。那么请问,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她的思想基础应是什么?结合五四运动的意义回答。
[学生回答]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一个过程。请问她成立的组织条件和干部条件是怎样具备的?
[学生回答]1920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想一下,这三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中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工人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故他们开始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这种结合又促进了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教师小结]我们用板书来表示一下。
[教师过渡]在上面三个条件都具备以后,共产党的成立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了。
2.中共一大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间、地点、代表、内容、意义)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关于中共一大的内容,找出相关信息。
[学生看书并回答]„„
[教师板书]时间:1921年7月
地点:上海
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
内容:a.通过党的纲领
b.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
c.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意义: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教师讲解]1920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酝酿成立共产党时,共产国际派俄共维经斯基等人来到中国,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并同北京大学的先进分子讨论了建立共产党的问题。然后,维经斯基到上海,会见了陈独秀,帮助陈独秀进行建党的准备工作。1920年秋,上海早期党组织成立。不久,北京成立了党的早期组织。接着,武汉、长沙、济南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各地党组织建立后,有计划有组织地宣传马克思主义。还进入工人中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进一步促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就诞生了。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对中共一大的内容作一个简单分析,以加深大家的印象。
[教师分析]
命纲领,给中国人民的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又指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把我国逐步引向繁荣。
因此,用“开天辟地”“焕然一新”等词来形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毫不过分。
小结:
作业:
课后反思:
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 篇2
第10届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对各举办城市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表明,由各城市齐心合力举办的盛会必将为各城市带来收益。苏锡常地区作为江苏省经济发达地区,第10届运动会的举办场馆分布三区九县,由于地方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体育知识的普及在全省范围属于领先水平,使得苏锡常地区的体育场馆的管理和使用在第10届运动会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分析了苏锡常承办区体育场馆的布局和建设资金的投入以及管理使用的现状,为了更好的发挥第10届运动会后体育场馆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出具体对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第10届运动会苏锡常承办区的体育场馆。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运用报刊、电视、互联网有关文献资料和信息;问卷调查法:对苏锡常地区体育场馆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调查;逻辑分析法:对数据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第10届运动会苏锡常承办区的举办场馆与承办地区域性特征关系的研究
2.1.1 苏锡常地区的“都市圈”区域特征
第10届运动会的举办场馆设立在苏锡常地区的三个都市区,以及苏州的吴江、张家港、昆山、太仓、常熟;无锡的江阴和宜兴;常州的武进和金坛,一共九个县级市,举办场馆的分散继承了第9届全运会的多城市举办模式。而将举办地区设立在这些城市和城镇区域,与地方的区域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之一,它以仅占江苏省17%左右的面积、人口,创造了占全省39%的GDP,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例更是高达68%,苏州、无锡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指标在全国的大中城市中均居前10位,成为带动江苏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先导地区,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同时,苏锡常的城镇空间扩展明显,城镇群体已呈现连片发展的趋势,已经具有都市圈的特征。淡化行政界限,视苏锡常都市圈为统一、有机联系的整体,用以通讯信息为有机联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取代传统的以等级——规模序列为特征的城镇体系结构,以苏州、无锡、常州三个都市区为核心,以五条城镇发展轴(聚合轴和拓展轴)为城镇、交通、高新产业的聚集、依托轴,县级中心城市空间、功能互补,城镇紧凑发展,“绿色空间”(农业和生态空间)穿插相融,形成高度协调、网络化的都市圈,以整体的优势参与国际城市体系分工。所谓城镇发展轴就是以苏锡常区域的重大、快速交通干线为轴线,集聚城镇发展空间,使得城镇群体的发展既相互有机联系,又互有分工,之间留有广阔的农业、生态空间,形成优化的城镇总体空间形态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沪宁线城镇聚合轴(常州-昆山)是苏锡常最重要的交通和城镇发展走廊,也是江苏沪宁城镇聚合轴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为基础,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出口加工区,成为我国发展先进技术的重要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拓展基地。(2)沿江城镇拓展轴(常州-太仓)是苏锡常沿江地区的重要支撑,以港口、重化工、电力等工业见长,以长江港口为重点,沿江快速交通线路为纽带,着重处理好港城关系,协调好相互之间的腹地关系,注意长江岸线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加强过江通道建设。(3)金(坛)溧(阳)宜(兴)城镇聚合轴是江苏新(沂)宜(兴)城镇聚合轴的一部分,注重区域整体发展,速交通系统完备,信息通道齐全,使区域性基础设施更好的向集约型发展。(4)苏嘉杭城镇拓展轴(常熟-苏州-吴江)是江苏连(云港)南(通)城镇聚合轴的延伸部分,充分发挥了历史文化名城(镇)密集和私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形成区域产业特色。(5)澄(江阴)(无)锡宜(兴)城镇拓展轴作为长江沿岸和太湖流域之间的沟通,优化城镇的人居环境和空间景观,能妥善处理城镇发展与交通的关系,形成具有现代风貌的区域。
以苏州、无锡、常州三个都市区为核心,以五条城镇发展轴(聚合轴和拓展轴)为城镇、交通、高新产业的聚集、依托轴,县级中心城市空间、功能互补,城镇紧凑发展,“绿色空间”(农业和生态空间)穿插相融,形成高度协调、网络化的都市圈,苏锡常地区都市圈的建立,肯定了都市与城镇之间的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双赢,第10届运动会在三区九县的承办,散点成圈,场馆建设区域性的选择,与苏锡常地区便利的交通便利、繁荣的经济、协调合作的发展理念等现实因素密切相关。
2.1.2 第10届运动会苏锡常承办区的举办场馆与承办地城市背景特点关系的研究
2.1.2.1 苏锡常承办区参加体育活动的群众基础
第10届运动会在苏锡常地区承办,一方面考虑到第十届全运会的多城市联合举办的模式的继续推行,另一方面在选择城市时,要从承办地区的经济、交通、运动人口等很多因素考虑,苏锡常地区选择的三区九县,除了当地的经济、交通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苏锡常社区城镇拥有较大的群众基础,随着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意识的增强,政府对体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第10届运动会的有关体育知识的宣传使得群众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度较第10届运动会之前有所高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有所增加,苏锡常承办区在举办第10届运动会之前,政府和有关体育部门就已经想到,第10届运动会结束后场馆的管理和使用,面对稳定的体育活动群众基础,新建和改造的场馆一定会得到充分利用,并能继续推动苏锡常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进一步普及和开展。
2.1.2.2 苏锡常承办区的办赛能力
苏锡常是吴文化植根的地区,在现代经济环境下,苏锡常人将吴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发挥到极至,市场意识强烈,创新思维领先,勇赶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创造了苏锡常经济的新奇迹,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思维巧妙结合的典范。所以苏锡常繁荣的经济是古今文化交融的产物,苏锡常承办区对第10届运动会的场馆建设,运动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健身意识的宣传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10届运动会是全国人民的盛会,苏锡常首当其冲成为多城市举办的首选地之一,因为他拥有将交通、经济、文化交汇在一起并立足于现代文明城市之首,有较强的办赛实力,在第10届运动会举办之前,为了迎接和准备第10届运动会的开展,在当地政府和有关体育部门的带领下,苏锡常举办不同规模的运动赛事来推动全民健身。大到省级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小到街道群众自发组织体育活动,不但强化和培训了一批批具备管理、组织和策划能力的优秀教练员和体育管理人才,为第10届运动会的顺利召开准备了充足的服务梯队。
2.2 第10届运动会苏锡常承办区的举办场馆建设的研究
2.2.1 2005年以前苏锡常承办区的老场馆的数量,以及改造场馆资金投入的数量
如表1数据统计得知,苏锡常承办区老场馆的数量有11个,分别是苏大体育馆、吴江市体育馆张家港游泳馆、张家港体育馆、太仓体育馆、常熟体育馆、苏州市体育中心无锡市体育中心体育场、江阴市体育馆、宜兴市体育中心体育场、常州市清潭体育中心。其中对改造场馆的投入资金将近2000万元。从表中可以看出,苏州作为第10届运动会举办项目最多的分赛区,将起用7个老场馆,同时,无锡和常州共占用四个场馆,为了更好的举办第10届运动会,对赛区的场馆进行了高标准的监测、维护和改造。使得场馆的规格符合第10届运动会赛事的需要,加强当地体育场馆的使用率的同时对场馆的赛后更好的投入社会起到了也宣传作用。
2.2.2 第10届运动会苏锡常承办地新建的体育场馆,以及对新建场馆资金投入的数量
如表2所示,第10届运动会苏锡常承办地新建的体育场馆有昆山体育馆、无锡市体育中心体育馆、江苏省无锡棒球运动训练基地、江苏省武进曲棍球训练基地、金坛市体育馆五个新建场馆。对新建场馆的资金投入达5.3亿元,苏锡常承办区新建场馆投入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来自当地企业的支持,苏锡常经济的发展,来自社会和政府的投资者很明确对体育场馆的投入和产出是成正比的,在第10届运动会后,场馆的开放和投入使用,坚持场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苏锡常地区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活动的顺利开展。
2.3 第10届运动会苏锡常承办区举办场馆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研究
2.3.1 第10届运动会后苏锡常承办区体育场馆的管理情况
经调查得知,如图1所示,民众对第10届运动会后苏锡常地区体育场馆的管理建议中,认为体育场馆的管理仅收取维护费的占55%,无偿开放的占31.95%,仅有13.05%的民众认为可以有偿开放。苏锡常地区为了承办第10届运动会投入了大量资金新建和改造体育场馆,资金大部分来自地方企业自主和政府支出,所以场馆建设的经费在第10届运动会后不会对承办区的经济有较大影响,但场馆的正常运转依然需要经济支持,应对当地群众的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大部分民众认为收取维护费,维持场馆运转,但对于额外收费,大部分群众表示不赞同,说明场馆的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苏锡常作为江苏省经济发达地区,应率先考虑陆续开放场馆,使其成为群众锻炼的公益场所。
2.3.2 苏锡常承办区居民第10届运动会前后在体育场馆锻炼的次数
如图2所示,对苏锡常承办区的820名群众调查得知,有592名群众认为在体育场馆锻炼的次数第10届运动会后较第10届运动会前增多,占72.20%,有49名群众认为在体育场馆锻炼的次数第10届运动会后较第10届运动会前增多,占5.96%,认为无变化和不确定的分别有95名和84名,分别占11.59%和10.25%。调查结果表明,苏锡常地区第10届运动会后体育场馆对民众的开放量还是比较大的,体育场馆的开放,有利于推动群众参加体育锻炼,为群众提供体育锻炼的舒适环境,但仍有部分群众反映,体育场馆的使用在第10届运动会后没有对外开放或者开放收取的使用费太高,超出群的支付能力,从而得到正常使用,不利于群众正常体育锻炼的开展,甚至有的已经阻碍了体育锻炼的进行。政府和有关体育场馆的管理部门应对场馆的管理和使用制定合理的费用,更好的促进当地体育锻炼的有序开展。
2.4 苏锡常承办地体育场馆的管理和使用对策
2.4.1 体育场馆成为苏锡常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助推器”
为了既适应第10届运动会赛事的需要,又能促进苏锡常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有关部门在安排场馆建设地点时,充分考虑了具体项目与当地经济发展类型的相融性和协调性。比如第10届运动会的棒球场、曲棍球场被分别安排在无锡和常州武进,就是为了适应这些地区外向型经济的需要,同时这些场馆也要成为所在城市招商引资的品牌,有利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实现多赢目标。在第10届运动会结束以后,场馆运营需要社会的资助,场馆的有偿使用与社会事业的发展是双赢的关系,场馆在举办赛事时对企事业的宣传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也有助于场馆自身的正常运转。
2.4.2 承办高水平的国内外赛事
苏锡常地区举办第10届运动会新建和改造的体育场馆具备了种类齐全和含金量较高的硬件条件,体育场馆的主要功能是举办各项竞技体育比赛,让人们欣赏到精彩的赛事,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以无锡2005年场馆利用情况为例,各场馆先后承办,合办,主办了国内外顶级体育比赛60多场,举办了大型文艺表演活动和演唱会22场,引进,举办了各类展会28场,观众人次达200多万。如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第10届运动会乒乓球比赛,中澳女子篮球对抗赛,中美篮球四强赛,"步步高"杯全国男子排球联赛决赛,2006年全国体操锦标赛,第2届太湖博览会开幕式暨同一首歌—走进无锡,欢乐中国行,中国徐霞客旅游节等,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承办赛事对场馆的经济收益和宣传都能达到即多又快的效果。
2.4.3 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场所
我省已经提出建设“体育强省”的目标,这不仅需要竞技体育水平名列全国前茅,全民健身活动也必须极大地活跃。为了给更多的老百姓创造参加健身的条件,第10届运动会苏锡常承办区的场馆遍布三个都市区,九个县级市,包括江阴、昆山、张家港、太仓、常熟、金坛等县级市的体育场馆也设计新颖,设施先进,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这种体育场馆的建成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据了解,第10届运动会所有场馆在功能设计上都充分考虑了全民健身和有关活动的需要,避免了日后的改造费用。苏锡常的体育场馆,除了像常州武进的曲棍球基地,由于曲棍球是属于没有群众基础、开展并不普及的体育项目,场馆运作要自负盈亏难度太大,仍然依靠政府投入为主,所以场馆对外开放的可能性不大,但像乒乓球、篮球、足球这样的热门项目,收益不成问题,应该加强研究,科学运作,吸收社会资本的充分介入。利用场馆举办赛事促进比赛的可观赏性和商业化,建造成为集健身、休闲、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场所。所以积极协调和推动更多的体育场馆公开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健身要求,从而为全民健身提供充足的活动场所。
2.4.4 部分场馆作为旅游项目向社会开放
我省人口众多,行政区域内景色秀丽,大部分省辖市都有著名的旅游景点。省有关部门在设置第10届运动会比赛项目时,充分利用城市或区域等自然资源,将场馆办赛功能与区域内视觉景观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场馆风格,为日后开发旅游项目提供了可能。最好的例子就是环太湖体育圈的建立,它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体育与旅游结合,建成后不仅是“体育圈”,也将是“经济圈”,真正起到体育为经济服务的作用。“环太湖体育圈”的基本模式是以“太湖山水、桥岛风光、旅游度假、休闲健身”为特色,以“准确定位、活动推进、机制创新、政策扶持”为手段,通过总体规划、科学布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分步实施,逐步建成一批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基地。这些基地既能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多样性健身需要,又能够吸引各方游客前来度假休闲。它将成为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知名品牌,成为新型的体育服务业。对体育与旅游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苏州、无锡两地基本属于环太湖区域,将部分场馆作为旅游项目向社会开放是推动体育经济发展的可行路线。
3 结论
通过对体育场馆的布局和建设的“投入”以及管理使用的“产出”方面的研究得出,苏锡常承办区的举办场馆与承办地的区域性特征关系以及与承办地城市背景特点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体育场馆建设资金的投入以及场馆的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后提出合理化的对策:体育场馆成为苏锡常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助推器”, 承办高水平的国内外赛事,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场所,部分场馆作为旅游项目向社会开放。
参考文献
[1]董杰.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9).
[2]吕建海,朱晓军.我国全运会市场化运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
[3]陶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投入关系问题的理性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4:28-31.
[4]操阳.第10届运动会后江苏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对策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7,4:13-15.
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 篇3
运动衣着有讲究
小Cool龙:你!衣服上这么多纽扣和金属饰物怎么上体育课?为什么不穿运动服?你!把衣服上的校徽(包括胸针、徽章等)和口袋里的钥匙、小刀取出来。还有,女同学赶快把你们脖子上和头上的金属或玻璃装饰物(包括发卡)取下来。戴眼镜的同学也请尽量不戴眼镜上体育课。穿皮鞋的同学,为了你的生命安全,就是光着脚丫你们也别想上课啦,一边当观众去。其他同学也要引起重视,上体育课,我们一定要穿宽松舒适的衣服,有条件就尽量穿运动服。
运动安全要牢记
小cool龙: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上次讲到的体育课和运动会上的安全事项。请按队列从左到右,每人依次说出一条,不重复。开始!
短跑时应按照规定的跑道进行,不串跑道。否则会因相互绊倒而受伤。
跳远时,必须严格按老师的指导助跑、起跳。起跳前前脚要踏中木制的起跳板,起跳后要落入沙坑。
在进行投掷铅球、铁饼等项目时,一定要按老师的口令进行,站到老师规定的区域,以免击中他人或者自己被击中。
在进行单双杠和跳高训练时,器械下面应铺上厚度符合要求的垫子,同时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双手握杠时不打滑,避免从杠上摔下而受伤。
在做跳马、跳箱等跨越训练时,器械前要有跳板,器械后要有保护垫,同时要有老师和同学在器械旁站立保护。
参加篮球、足球等项目的训练时,要自觉遵守竞赛规则,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在争抢中蛮干而伤及他人和自己。
没有参加运动项目的同学不要在赛场穿行、玩耍,应在指定的地点观看比赛。
在临赛的等待时间里,要注意身体保暖,春秋季节应当在轻便的运动服外再穿上防寒外衣。
临赛前不可吃得过饱或者过多饮水。剧烈运动以后,不要马上大量饮水、吃冷饮,也不要立即洗冷水澡。
比赛结束后,不要立即停下来休息,要坚持做好放松活动,例如慢跑等,使心脏逐渐恢复平静。
七下历史教案(第10课) 篇4
【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思想教育】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能力培养】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比较学习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准备历史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预学篇
【预习目标】
1、了解宋代南方农业的发展
2、了解宋代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3、了解宋代南方商业的繁荣
【预习方法】 阅读感悟问题探究
【预习内容】
1、阅读P56第1段,了解“苏湖熟,天下足”。说一说苏州、湖州地处哪一流域?
2、阅读P57第1、2段,了解宋代的丝织业、制瓷业。哪个地方的丝织业“号为冠天下”?瓷都在哪里?
3、阅读P58第1段,了解宋代的商业。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在哪里?
4、阅读P58第2段,了解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立了什么机构?15、阅读P58第3段,了解纸币的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哪里?
6、阅读P59第2段,了解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什么时候,完成于什么时候?
(二)导学篇
【导入新课】
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讲授新课】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
--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方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泉州)
(通过图片展示说明南方手工业的水平)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市舶司的设立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小结】
粮食作物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纺织业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商业都市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板书设计】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总结反思】
(三)慧学篇
【学习感悟】
【独立作业】
1、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时期()
A、魏晋南北朝时期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
2、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A、开封B、临安C、广州D、泉州
3、宋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巨大发展,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南方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 B、南方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C、南方四川地区出现交子D、宋朝时期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和完成分别是在()
A、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B、唐朝中后期、北宋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宋时期D、唐朝中后期、南宋时期5、2011年4月古沉船“南海一号”完成第二次试挖掘,它对研究宋朝海外贸易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A、西域都护B、市舶司C、行省D、宣政院
6、纸币的出现给经济流通带来了更多的便捷,那么,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
7、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③朝廷在故都(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④苏湖熟,天下足。
七年级下教案(第10课) 篇5
七年级下教案(第10课)
第10课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诗,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情怀。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景交融写法的妙处。3、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景色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的特点。 说明:赏读《登高》、《登岳阳楼》时,可分别抓住“坼”、“浮”、“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词,品味诗人写景用词的准确,同时联系作者的生平,两诗分别写于公元767年、768年,是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即将终结前的感怀之作,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以诗人的人生境遇体验其思想情感。《石豪吏》一诗,文字浅显,故事情节性强,学生可通过自读理解文意,体会差役的凶狠、百姓的苦难,了解诗人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现实,感知杜甫作品被称为“诗史”的缘由。另外,还可促发学生回忆《春望》、《春夜喜雨》、《赠花卿》、《绝句》、《旅夜书怀》等耳熟能详的诗作,进一步激发学生赏析杜甫诗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积累三首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具。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生平,分析诗作中蕴含的作者忧国忧民及嗟叹个人命运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从小学到现在,大家学习过不少杜甫的诗歌,你学习过的杜甫诗有哪些? 二、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七岁便能写诗,十四五岁便能与文士们郊游酬唱。二十岁开始就过着漫游的生活。《春望》《月夜》《北征》《羌村》以及《三吏》《三别》等 都是作者的传世名篇。杜甫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诗人,他的诗类型众多、风格多变。诗人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来叙写广泛的内容,善于总结前人经验,并开启了后代众多诗派。 三、初读文本:1、配乐范读,注意节奏的划分和语速语调。2、学生自读,试着将前两篇诗歌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将《石壕吏》这首叙事诗扩展成―个故事。 提示: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四、研读文本:思考:(1)前二首:同样是登高望远之作,作者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这不同的景物所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登岳阳楼》景物: 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关山、涕泪栏杆。特点: 壮阔而悲凉。感情:从“无一字”“ 孤舟”“ 涕泗流”等词中可看出本诗主要抒发作者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 《登高》景物: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无边落木、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特点:风(急、冷) 天(高 ) 猿啸(哀 )、小岛 、白沙、鸟飞回(孤独、凄凉)、落木(生命短暂)不尽长江(时间无穷)感情:抒发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2)后一首《石壕吏》: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侧面的揭露?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 提示: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 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 五、小结归纳:《登岳阳楼》:通过对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的平平叙述,寄予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的许多感触。《登高》: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石壕吏》: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六、拓展训练:思考:试比较二四课《题破山寺后禅院》与《登岳阳楼》同异 相同处:都是五言律诗,都有借景抒情 不同处:――主要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写景为主,后者以自叙和抒情为主――写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写实为主,后者写实与想像想结合――景物特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细节描写,后者细节与全景相结合――抒发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两忘的愉快心情,后者抒发的忧郁之情。 七、课后作业:1、抄读三首古诗并背诵。(必做)2、配乐朗诵其中一篇。 (选做)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一级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能力目标:通过思考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南方商业的发展; 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前预习题: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 B、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 C、江南地区成为当时的全国经济中心 D、苏湖地区成为当时重要的粮仓 2 优良品种占城稻原产于()
A、越南 B、日本 C、朝鲜 D、印度 棉花种植已扩展到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是在()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教学过程:
三国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从东汉末年开始到西晋后期,大量的北方人迁到江南,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了,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片荒地,到五代和以后,江南地区有了哪些重要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板书课题。
一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环境:相对安定
2、劳力:大量增加
3、技术:不断进步
4、自然:条件优越
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开发不是从唐朝开始的。(南朝后期,南宋完成)
二、经济繁荣的表现
(一)、农业发展(1)农作物品种的改进
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站在江南地区推广(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苏湖熟,天下足”
(3)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4)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很多茶园。总之,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
(二)、手工业兴旺 1,纺织业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2)棉织业:从汉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2,宋代制瓷业的发展 3,宋朝造船业的发展
(1)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2)造船业最兴盛的城市是东南沿海的广州 泉州等地(3)宋朝时的海船已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
三、南方经济的繁荣
1,商业发展的条件:农业 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剩余产品增加,进入流通领域,一部分投入国内市场,一部分拓展海外市场获取利润,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城市的繁荣。2,商业都市—开封 临安 3,繁荣的海外贸易:
(1)原因:农业 手工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了经济条件。造船技术先进、航海技术高超,指南针的应用更进一步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2)情况: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市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南岸。
(3)影响: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4,纸币的出现——交子
(1)纸币出现的原因:宋朝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但原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纸币的出现时商业发展的需要(2)交子的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3)纸币出现的作用: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5,经济重心的南移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分析教材结构:教材从3个方面叙述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研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原因以及表现,最后的出结论: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板书设计:
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经济繁荣的表现
(一)、农业发展
(二)、手工业兴旺
三、南方经济的繁荣
随堂练习: 经济重心是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我国古代经济呈现出由北向南移动的趋势。据此回答问题: ⑴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南方相对安定 ②南方人口增加 ③北方民族大融合 ④政府注意重视农业生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⑵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出现在哪一时期()
A、五代十国 B、隋唐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宋朝 ⑶两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在()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中原地区 D、珠江流域 ⑷经济重心最后完成是在什么时候()
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 篇7
古屯学校
许宝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警觉、触动、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在感悟、理解课文之后,还应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段,说一说喜欢他们的原因,从而来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难点: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形象细致的描写。教法与学法
教法:让学生按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引导学生对比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的不同。
学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作者和松鼠的有关知识,制作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动物世界吗?见过小松鼠没有?能把你了解的松鼠向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
今天我们将随着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丰一起走进他的《松鼠》,具体全面地了解松鼠这种动物。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自主学习。(3)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由学习,同学研究、3、集体交流
三、自主阅读,适时点拨
1、那作者为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特征呢?
2、哪些语句体现了松鼠的漂亮。(齐读)哪位同学能摸拟松鼠的语气向大家介绍它漂亮 的外貌,老师给出以下词语提示: 面容
眼睛
身体
四肢
尾巴
体态
吃相 清秀
闪闪有光
矫健
轻快
美丽
坐着
用前爪送
3、漂亮的松鼠真讨人喜欢,那么作者又如何体现它驯良的习性呢?(学生讨论,交流)
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
主要食物:杏仁、榛子(不伤害人畜)
4、除此这外,松鼠还有哪些讨人喜欢的地方?文中是如何说明小松鼠乖巧的?
过水方法
用尾巴当帆和舵 警觉性强
跑
躲
逃 跑跳敏捷
善于爬树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1、如果我们在生物课上面来学习认识松鼠,你还会喜欢吗?为什么? 对了,正是由于作者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尤其是把松鼠拟人化了。你能否找出这些句子或词语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呢?
2、本文正是有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让我们对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深为喜爱。但作为说明文来说,它主要是用来向人们介绍某种事物的,这就要求说明要有分寸,所以对说明语言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准确。本文的语言也符合这一基本要求,你能从文中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句子吗?
学生思考、交流。
五、小结
作者笔下的松鼠可爱又有价值,很讨我们的喜欢。其实,大千世界里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动物,对待它们,我们也应该充满爱心。
六、作业
你肯定也有喜欢的小动物吧?请你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把它们描述出来。板书设计
漂亮(外形)
松鼠
驯良(活动)
乖巧(搭窝)教学反思
《松鼠》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上课前,我创设了情境,利用播放松鼠活动画面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同时利用学生对松鼠的第一印象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教学轨道上来,而且对课文的结构也有了初步的感知。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查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我设计了交流资料这一环节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对松鼠的印象,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感知,并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为了体现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文体”,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理解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体会:.个人思考到教师小结 —— 让学生先读松鼠外形的部分,然后出示课件填空,教师进行对本段小结,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找时间词,加以运用 —— 让学生划出课文中的表示顺序的词,并出示顺序词,鼓励学生运用这些词说一段话,可以同桌试说,再在班上说。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总之,在教学的设计上,我强调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的阅读教学理念。学生的阅读是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以及文本意义重新构建的过程。从这一意义来说,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读和自己感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鼓励学生阅读,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阅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才能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 篇8
八里甸子学校
刘海玲
课题:噢!家乡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看地图,找家乡,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2.在地图上查找本地,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3.知道黑土,森林,冰雪是家乡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4.培养学生对建设家乡的人们感激热爱之情。
二.活动重点
1.通过体验,实践,参与等有效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2.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努力为改变家乡面貌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活动准备
1.中国地图拼图 2.课件
3.学生课前搜集的关于家乡资源的资料
四.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课件:有明显家乡特色自然风光——五女山)
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对了,这是我们桓仁的五女山,是我们的家乡。你想不想了我们的家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 噢!家乡。板书课题,出示课件
(二)拼版图,认家乡
1.出示课件(城镇、农村、山区、城市)师介绍后问,大家看一看,我们的家乡和哪幅图最像?谁能说说老师刚才出示的那几幅图有哪些特点?课件出示:师说,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家乡桓仁满族自治县(配音介绍桓仁地理位置)
2.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居住在哪个省吗?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你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到辽宁省吗?(生回答后指出)你还知道与我省相邻的还有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吗? 3.你知道辽宁省省会沈阳在哪里吗?(课件出示:省会不断闪烁)4.同学们,你们了解我们的家乡桓仁吗?
桓仁是辽宁省的一部分,它在辽宁省的什么地方呢?(出示桓仁地图)
师说:这就是桓仁满族自治县(配音介绍桓仁满族自治县)你能在地图上找到你居住的位置吗?
5.同学们已经对我们的家乡有所了解,那你能用什么方法在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吗/现在分成活动小组,大家共同来拼一拼家乡的版图,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最先把版图拼完。(师说要求后在拼)
拼完后师说:我们请优胜小组同学谈一谈你是怎样拼的?
(三)、说家乡、颂家乡
1、出示课件:介绍辽宁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区的南部,土地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人口4067万,土地肥沃,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你知道我们本溪市桓仁县有那些资源吗?
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小组交流(汇报成果)
2、请学生表演东北大秧歌(出示课件,大秧歌调)
找几名学生表演
3、你们听了这么多关于家乡的介绍,对家乡是否有了新的认识,你现在能用一句话表达一下自己的性情吗?
五、总结本课:
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 篇9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历届党代会的主要内容。2.理解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含义。3.了解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当代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能力和动态历史观。
三、德育目标
1.中共十二大提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我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3.中共十三大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 意义。4.邓小平为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出历史性贡献,他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5.中共十五大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教学重点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
2.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方法
1.讲解分析法。本课涉及的党 和国家的重大决策,理论性强,学生较难理解,需要教师讲解分析来完成教学任务。
2.影像法。通过影像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历次党代会的影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示例]同学们,请听歌曲《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同学们,伴随着董文华婉转动听的歌 声,《春天的故事》像一缕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拂入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房。那些闪光的词句,跳动的音符,生动的呈现了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和人民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像一声春雷唤醒了长城内外,缕缕春晖暖透了大江两岸,几十年笼罩中华大地的阴霾被春风吹散。1979年成为祖国命运 的转折点。1992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从此神州大地荡起了滚滚春潮,处处呈现出一片万紫千红。唱着《春天的故事》,你会感到有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在轻轻地给我们讲述一个个奇迹般的春天的故事,听起来让人感到十分亲切。歌曲没有把更多的赞美堆砌在邓小平身上,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他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上:“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深刻地描绘出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上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
[板书]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从提出改革开放到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政治路线,然后复述。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又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投影显 示]
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教师讲解]拨乱反正工作全面开始后,社会上极少数人曲解“解放思想”的口号,打着“社会改革”的幌子,夸大党在过去工作中的错误,企图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党内也有极少数人思想发生了动摇。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少数人的闹事现象。有些破坏分子不但不接受党和政府的负责人的引导、劝告、解释,而且还提出种种在目前不可能实现的或者根本不合理的要求,煽动、诱骗一部分群众冲击党政机关,占领办公室,实行静坐绝食,阻断交通,严重破坏工作秩序、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
很明显,这些人就是要千方百计地破坏我们工作着重点的转移。我们如果对这些严重现象熟视无睹,那我们的各级党政机关就只有被他们困扰得无法进行工作,还有什么可能考虑四个现代化?
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受中央的委托,于1979年3月30日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他尖锐地批判了那些鼓吹所谓“社会改革”的人的实质就是指望在中国搞资本主义。他指出,我们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能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和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他还对“解放思想”的内涵作了科学的界定,“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便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决不允许一些人借此攻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讲话表明,中国共产党所实行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方向。
[教师过渡]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板书]2.从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到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投影显示]
[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了解从十二大到十三大,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断。大会提出的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确定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强调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并针对党的现状,提出对党员、党的干部和党的基层组织的更严格的要求,对党的组织制度、民主集中制和党的纪律作了更充分、更具体的规定。大会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邓小平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陈云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党的十二大对全面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提出并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完整地概括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大会规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大会提出了加快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大会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新道路的历史经验作了初步概括,使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大会选举赵紫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陈云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乔石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教师强调]在中共十二 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在十三大上,他又阐明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教师过渡]邓小平从十三大开始退出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常委,但他作为党和国家重大问题决策人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社”姓“资”等问题的困扰。在关键时刻,又是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并逐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板书]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邓小平南巡讲话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投影显示]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改革开放胆子要 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教师讲解]投影显示的是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部分内容。其背景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社”姓“资”等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关键时刻,邓小平1992年春天乘火车抵达深圳、珠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举世轰动的“南巡讲话”,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步伐吹响了前进号角。
“南巡讲话”里提出的一些观点,后来成为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的指导原则。从史学的角度看,“南巡讲话”深具文献价值,因为它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个新里程碑,对中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概括起来,“南巡讲话”的内容可以分成以下六个部分。
一、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一百年不变,关键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进行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建设。
二、改革开放胆子要更大一些,要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特区姓“社”不姓“资”。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三、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是相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老科学家、中年科学家很重要,青年科学家也很重要。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国服务。
四、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广东20年赶上“四小龙”,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
五、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于人。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
六、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 力量,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教师分析]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一理论,第一 次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按照本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我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共产党是领导核心,爱国统一战线是主要力量。[板书]2.从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到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 党章。[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了解十四大和十五大的内容。[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在北京举行。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江泽民在报告中回顾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4年来的实践,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实现祖国统一九个方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大会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抓紧制定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大会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大会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写入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一系列方针、政策,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切合实际的新的要求,强调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大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党的十四大和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会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为主题,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并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江泽民在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大会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及其相互关系。大会规划了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指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大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党的十五大是在世纪之交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大会。
[课堂小结]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知识结构图来对本课的内容作一小结。[板书表示] 关于真理标准
问题的讨论 坚持改革开放 奠定↓基础 强国↓之路 逐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 → 形成 → 十二大(特色理论)→ 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伟大的历史转折)立国↑之本 发展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走向 完全
→ 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成熟 形成
[布置作业]如何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参考答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整体,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外交等诸多领域。主要内容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按照本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我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来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 篇10
2.把握作者感情,写作思路。
3.归纳、分析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4.学习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2.“其”“之”“以”“夷”“相”等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设想
1.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抒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解决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诵读,最后总结全文,即“全局——局部——全局”。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工具书查找的方法积累这些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说过。
学生说出游记篇目:《醉翁亭记》、《桃花源记》(注意不要把《核舟记》、《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从记游中生发议论)
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1.播放配乐课文朗读。
2.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多媒体展示)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褒(bāo)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之庐冢(zhǒng)也
无物以相(xiàng)之后也之谬(miù)其传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
3.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句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缘此而生。)
讨论后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教师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关键词语。
5.教师再追问:“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而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源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泽东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也正是本句的关键词语。
三、学生齐读课文前四段。要求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点,弄清作者的总体构思。
四、归纳文章布局的特点。前面在讨论文章主旨时,已经涉及布局的一些特点,这里只稍作
补充,然后归纳。
教师提问: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洞后结束,可见了第1、2段是记游部分,记游山所见及经过)作者发了哪些议论?(“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写游山的心得)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引发出来的?(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后一点呢?(“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可见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1、2段)
五、诵读第1段。
1.教师讲读
[说明]教师讲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口褒禅;”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谬音为“华”)
②“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③“距洞百余步……口‘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吗?(“仆”后省“于”)说碑“距洞百余步”,却没有说出方位,据你判断,碑应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整空禅院为参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东走,先见碑后见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
2.学生练习背诵第1段。
教师可将本段行文思路利用多媒体展示: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3.学生齐背第1段。
先看行文思路顺序背诵,然后独立背诵。
4.个别检查背诵。
六、布置作业
1.顺畅地背诵第1段,熟读第2、3段。
2.完成练习第二题,将“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推荐阅读: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07-04
第10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08-03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10-20
八上新文化运动教案07-26
八年级新文化运动教案08-10
三年级语文第10课教案06-04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10课教案08-26
[教案二]第6课洋务运动10-19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10课 我们在行动教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