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2024-07-04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精选6篇)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篇1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论述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发展深化的表现

教学内容 导入

当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对民主共和的美好憧憬的时候,然而却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最终形成有一次民族反思。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条件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2)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3)文化: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所以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封建制度在中国存在了2 000多年,封建思想毒害了许多人的心灵,辛亥革命之前,不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来束缚人们的头脑,于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生了。所以新文化运动主要“新”在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表现

(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清末秀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年曾接受康梁的维新思想,后留学日本,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辛亥革命后,面对日趋黑暗的社会现实,他认为中国人没有觉悟是“造成今日危殆势”的根本原因,指出“吾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主张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启蒙,把人民从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2)主要阵地和代表人物:《新青年》

1917年,陈独秀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北京,攻击旧文化的中心堡垒。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等人相继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或撰稿工作。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形成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一直到1926年7月停刊。【思考】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地区从上海到北京说明了什么?(经济发展、政治中心、容易传播、影响力大)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的阶级属性是什么?(前期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的李大钊等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是否正确?(不完全正确。主因是中西之间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综合对比)

(3)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锐意改革,以 “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聘请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阿、刘半农等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北京大学从“官僚养成所”一变而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重镇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蔡元培,浙江绍兴人。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是因为没有培养革新人才,于是决心兴办教育,并创立爱国女学和爱国学社,作为培养革命人才和进行活动的机关。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期间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等。五四动时,他站在维护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思考】政治、经济等诸种解放与思想解放是什么关系? ——经济决定政治和思想文化;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思想解放是政治、经济等解放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会推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革,反过来,政治、经济等的解放又为思想进一步解放创造条件。

3.《新青年》的作用

《新青年》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猛烈地抨击以孔孟为代表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旧纲常伦理,鼓吹“文学革命”,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唤起广大青年的觉悟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新青年》的带动下,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潮》《少年中国》《国民》等刊物都受到渴求新知识、新思想的民众的欢迎。毛泽东等进步青年还成立了新民学会,研讨新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一)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陈独秀借用这两个词的英文发音(Democracy和Science),形象地称它们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1.民主的内容

新文化人士宣传的民主思想,涵盖的范围较广,不仅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也包括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

2.科学(1)主要内容

当时提倡的科学,主要指与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

(2)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用来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的精神。②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有力地打击了民国初年社会上仍大量存在的迷信现象。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③随着科学影响的扩大,科学知识也逐渐得到普及,人们对科学的重要性已不再怀疑,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思考】陈独秀认为提倡民主与科学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 ——目的是医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封建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中国,提出鲜明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具有反封建思想的进步意义,也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但是,他们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是西方民权、平等的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范畴。而且,陈独秀等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当作医治中国一切黑暗的良药,是偏激的。

(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礼教 1.“打倒孔家店”

(1)树起“打倒孔家店”大旗的原因

①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逐渐变成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礼治秩序的一尊精神偶像。

②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康有为反对共和,以及其他帝制余孽的倒行逆施,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来蛊惑人心。

③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孔子之道。【思考】通过易白沙的话,你认为尊孔的弊端有哪些?

——易形成政治、思想的专制统治;易被别人利用,成为维护其利益的工具;重视做官不重民生易导致社会不安定。

(2)陈独秀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批判

陈独秀连续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宪法者,全国人民权利之保证书也,决不可染以优待一族、一教、一党、一派人之作用”,“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人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这实际上是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批判,其意义不限于对一个历史人物或一派学术思想的褒贬。李大钊指出:“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事实上,这正是“打倒孔家店”的政治动因与文化内涵。

②“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

③这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探究】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于今天? ——袁世凯为巩固其统治,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但是,这个,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这个口号绝对不适用于今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抛弃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鲁迅与《狂人日记》

鲁迅(188l—1936),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文字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鲁迅曾因为母亲的安排娶朱安为妻,但朱安其貌不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思想很陈旧,鲁迅的家乡绍兴有一种风气,看不起离婚的女人,鲁迅心善,不想让朱安沦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为由,离开了朱安,后另娶了许广平,生下了海婴。朱安一生都没有和鲁迅圆过房,生不了孩子。鲁迅死后,是朱安为他守灵,但朱安死后却没人为她守灵,朱安终其一生始终是不幸的。(1)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批判的特点

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攻击最为猛烈,他主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利用文学作品深刻地揭露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的黑暗,对“吃人的礼教”的抨击即出自他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狂人日记》对“吃人”的礼教的揭露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①《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同时又是一篇声讨旧势力的战斗檄文。

②鲁迅在文中借“狂人”之口,道出了惊世骇俗之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思考】何谓“吃人的礼教”? ——礼教是指儒家提倡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揭露了其“吃人”本质。“吃人的礼教”的说法由此而来。(3)对贞节观念的批判

①鲁迅发表了《我之节烈观》一文,把传统的贞节观与夫权思想和忠君思想联系起来,揭露“忠、孝、节”的伦理道德的危害性。

②陈独秀也撰文批判传统的贞节观念,指出这种观念与资产阶级的人格独立根本对立。【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等分别反映了哪一深刻的思想主题? ——《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孔乙己》反映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对人才的摧残毒害;《药》反映了对辛亥革命由于脱离群众而失败的思考,暗示唤起民众的觉醒是取得革命胜利的良药的深刻主题;《阿Q正传》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出了启发民众觉悟,发动民众革命的重大课题;《祝福》反映了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地位,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三)文学革命

1.新文化运动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1)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清算旧文化的思想革命,革命的锋芒必然同时指向作为旧文化“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

(2)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而传统的文言文比较难懂,于是新派人士开始做语言文字的改造工作,力倡白话文,开展文学革命。

2.胡适与《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189l一1962),安徽绩溪人。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强调 “建设新文学论”的惟一宗旨,只有十个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他强调、以白话文代替文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言文作为正式的文学语言,为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打开了缺口,对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还率先进行白话文学的创作,发表了几首新诗,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五四运动后,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了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当时的社会,就必须革新语体。为此,他系统地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的倡议得到了广泛的响应。钱玄同、刘半农(创造了“她”字)、李大钊等也积极提倡写白话文。

刘半农(1891一1934),江苏江阴人。1911年辛亥革命时,曾在革命军中任文书。他积极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1917年主张用白话写诗,注重群众口语,向民歌借鉴,是早期新诗的提倡者和实践者。

【思考】通过胡适的“文学革命”八事,你认为胡适文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是内容和文体等方面的改革,内容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陈独秀与《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不仅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还认为必须彻底改革旧文学的思想内容,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从而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

4.文学革命的结果

(1)经过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的积极努力和《新青年》等报刊的大力推广以及热忱扶植,白话文很快深入人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语言文字改革。从1918年开始,《新青年》完全改用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到1920年,全国小学一、二年级原用的文言文教材一律被废除。

(2)白话文在应用创作方面取得了实绩。最早出现的一批白话文的新文学作品,有鲁迅、叶圣陶等人的小说,胡适、郭沫若、刘半农等人的诗歌,陈独秀、李大钊、周作人等人的散文等。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5.文学革命的意义

(1)白话文在社会上的普遍使用,使延续了2 000多年的专制主义文化受到冲击,推动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和发展创新起了重大影响。

(2)以采用白话文为重点的文学革命,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加强了反对旧文化的斗争,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文化思想方面的准备。

(四)文化平民化 1.教育界的文化平民化

民国初年,面向群众的社会教育或通俗教育已有初步发展。这些活动主要是在城市中对群众开展通俗教育,提高其知识水平,改良其道德习惯,进而改进社会风气。随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社会教育蓬勃兴起,形成了平民教育思潮。

2.文学界的文化平民化

(1)在文学界,随着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不断得到推广。白话小说、散文大量涌现,其中白话散文不仅在内容上反映当时流行的社会改造、妇女解放、劳工神圣、风土人情等思想内容,体现出崭新的时代特色,而且在形式上出现了政论、杂文、随笔、游记、寓言、短评等体裁,风格多样。

(2)在“诗体解放”的口号下,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积极尝试创作白话诗,这种新体诗摆脱了旧体诗的束缚,既注重内容的革新,反映现实生活,也注意形式创新,“自由成章而没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必拘音韵,贵质朴而不讲雕琢,以白话入行而不尚典雅”。从胡适的《孔丘》、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可以一窥白话诗之风格。第一首白话诗是胡适1916年8月23日写的《蝴蝶》(参见教材),这首诗,讲平仄,讲对偶,行文自由,意象清新,诗意浅露,格调不算高雅,但在当时封建禁锢几千年余威未尽的情况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大胆创新。所以后来胡适干脆把他的白话新诗集命名为《尝试集》。

【思考】阅读刘半农《相隔一层纸》,分析刘半农的白话诗有何特点? ——写作的题材多是穷困的工农、人力车夫、小商小贩以及失业的知识分子,总是将人民群众的悲苦际遇同富人们的奢侈生活进行鲜明对比,文字朴实细腻,清丽通俗,倾向性鲜明,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表达出一种纯洁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积极性:

(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2)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作用,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3)它促使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2.局限性

(1)在实践中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在思想上存在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

课后探究

反动势力和守旧派文人为何如此仇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触及了旧文化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内容即纲常礼教,从而使旧文化没有任何栖身之地,这是根本原因;除此之外,还有新文化运动损害了反动势力和守旧派文人的既得利益等因素。

历史学习资料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篇2

日语教学就是以外国人为对象的教学, 其中也包含了不完全具备日语能力的归国子女。被称为日语教育之父的长沼直兄对外语教学和母语学习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外语教学的几项特征, 如下[1] (笔者译) :

(1) 教学中难以让学生体会到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

(2) 通常都是学会母语之后进行外语的学习;

(3) 在日常生活中不太使用;

(4) 不使用对生活几乎没有影响;

(5) 学习的时间及与学习语言的接触机会受到限制;

(6) 心理年龄与语言能力不统一;

(7) 有意识的去学习;

(8) 害羞心理。

外语教学不同于母语, 因此, 以上几点是日语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

2 基本导入法介绍

好的导入方法会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出发点, 采用符合学生口味的且贴近学生生活的导入法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基本的课文导入方法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1) 图片导入法

2) 影视导入法

3) 音乐欣赏导入法

4) 时事导入法

5) 故事导入法

6) 背景知识导入法

7) 名人名言导入法

8) 悬念导入法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的第21课题目为「火山と温泉」, 主要内容为日本的地理情况, 笔者认为对于此篇文章运用上述的方法1的图片导入法或方法2的影视导入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导入本文部分最为适宜。

通常的第二语言教学顺序, 都是先从生词入手, 再进入新句型讲解, 最后导入本文部分。也有部分教师采用直接进入课文的方式, 当遇到生词或新句型的时候再对其进行讲解。笔者认为第二种讲解方式过于杂乱, 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新单词新句型, 导致学生整堂课都在不断的翻书, 不仅浪费时间, 而且会有学生跟不上讲解速度, 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 笔者认为第一种方式更易被学生接受。

(1) 运用图片导入法

在课前, 教师需要准备一些日本火山和温泉的相关图片, 尽可能准备课文中提到的九州鹿儿岛市的樱岛火山和伊豆大岛的三原山的图片。因为有很多学生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和温泉, 所以对火山和温泉并不了解, 这一课的内容可以说是新知识。因此, 相关图片的准备非常重要。

首先拿出火山的图片, 并尽可能简单的介绍图片中火山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片看图片边简单了解课文内容, 并逐步引入本课的话题, 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使课堂气氛活跃。

使用图片导入法, 需要注意的是, 图片一定要彩色的, 大且清晰才能更吸引学生的眼球, 使他们产生好奇心, 激发学习动力,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 运用影视导入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在课堂上应用声、图并茂的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对所学知识也就更容易消化吸收。利用影视导入课文也就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它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手段之一。播放视频片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

同上述图片导入法一样, 需要准备一些与日本火山和温泉相关视频。课文中提到的九州鹿儿岛市的樱岛火山和伊豆大岛的三原山都是旅游胜地, 可以寻找一些介绍这两处景点的视频。关于温泉的介绍, 仍然可以选择箱根温泉, 箱根被称为“温泉之乡”, 相关视频的搜集则更为容易。

但是,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 视频一定要选择短一点的, 这样可以避免占用太多课堂时间;其次, 要选景优美, 最好是配乐的景色欣赏, 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疲惫, 更能避免内容的重复, 如果视频都把重点讲完了, 那么课文的学习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进入本文之前, 先让学生欣赏视频, 配合一段简短的导入语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

3 练习要求与注意事项

在本文学习之后, 最好配上相应的练习题, 这样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还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第21课自测练习:

阅读课文, 回答下列问题。[2]

(1) 火山が多くて困る点は、どんなことですか。

(2) 温泉はどのように利用できますか。 () の中に、正しいものには○を、間違っているものには×を入れなさい。

ア.湯に入って、疲れをいやしたり病気を治したりできる。 ()

イ.市民の生活や農作物がしばしば被害を受ける。 ()

……

笔者认为上述练习题是最能够检验学生对本文的理解程度的题型。在问题 (2) 中, 采用了判断题的方式考察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乍眼一看, 「イ」中的句子在本文中出现过, 有很多学生会认为它没有错误。但是, 必须注意的是, 这题判断的不是句子说的错还是没错, 而是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此时, 一定要提醒学生, 题目问的是「温泉はどのように利用できますか」, 而「イ」所叙述的是火山并不是温泉, 所以「イ」是错误的。

不认真审题是多数学生的通病, 因此, 用此种题型来反复的锻炼学生也会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此外, 还可以进行如下训练:

根据课文, 在横线上填写适当词语, 完成句子后翻译成汉语。[2]

(1) 日本の国土は、地球上の陸地のわずか400分の1_____。

(2) 日本の風とを考える___、これらの火山の存在を無視することはできない。

(3) しかし、困ることがある___、逆にありがたいこともある。

上述练习重点在于考察学生的句型掌握,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句型是学习的关键。在做这种题型的练习时, 教师可以稍稍给与提示, 但一定要避免学生翻书。在做完练习①②③之后, 如果课堂时间足够, 还可以让学生用填在横线上的词语造句, 这样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练习。

4 结论

第二语言的学习不同于母语, 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 只有多学多练才能逐渐掌握, 最后变得熟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就必须做到: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语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乐于学习;课后练习的设计一定要有针对性, 且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程度。

参考文献

[1]石田敏子.日本語教授法[M].大修館書店, 1988.

[2]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下[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3]赵天民.浅谈精读课文的导入方法[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 .

[4]崔佩芬.浅谈几种课文导入法[J].教法学法新探, 2008 (10) .

运动也环保 第21届北美车展 篇3

出人意料的是车展首发的40余款新车中 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占据了大部分,这在历届车展中还是头一回。环保车型也不仅仅是民众印象中的卡通小车曾被诟病“费油耗能”的运动车型也被设计成混合动力或纯电动车,而且在性能上没有“打折”。豪华车,中级车和小型车竭力在节能减排,连被作为速度机器的跑车也走入环保行列,这是大势所趋。经济危机、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三重压力促使汽车行业加快转型步伐。

但是,从展品到商品,并非一朝一夕。无论混合动力车还是电动车,还在研制、试销、试用阶段。接下来,让环保车型成本降低、使用便利,更利于大众消费,它们才会普及,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奥迪e-tron电动概念车

电动车跑不快?奥迪可不这么认为,看看这款双门双座概念车的凶悍样子,就不会是慢悠悠的主儿。奥迪e-tron概念车有两个电机,作用于后轮,可输出204hp的功率和2650Nm的扭矩,推动e-tron从静止加速到100Km/h只需5.9秒。环保的同时不能丢弃运动,跑车就该有跑车的样儿。

e-tron概念车全铝车架,车身大部分采用了碳纤维材质。车长只有3.93米,比奥迪现款丌跑车要短要窄,整备质量仅为1350Kg。也许你觉得这也不算轻啊,但是,你要知道,仅电池组就重达399kg。在230伏电源插座充11小时内,这个锂电池组即可完全充满,续航里程达到了250公里。

从这款概念车的展车上看,各部分设计比较细致,很接近量产车了。具体什么时候会量产还未可知。据悉,“e-ton”会像“quaitro”一样成为奥迪系列车型的特有标识。

君威GS

别克君威的高性能版本——新君威GS在北美车展上首发。新GS车身更低,重心更低,同时也装备更为运动的动力驱动系统。它搭载190千瓦的涡轮增压发动机、6速手动变速器以及先进的智能全轮驱动系统,新君威GS的0到96km/h的加速时间要少于6秒。预计这款车将在2011年上市。

大众NCC概念车

NCC的名字就是NewCompact Car的缩写,虽然现在是一款双门轿跑车,装备也趋于运动化,但在造型上,这款概念车就是下一代速腾的模版。NCC的动力来自于一台1.4TSI发动机和一个20kW的锂电池直流电动机,变速器为7速DSG双离合变速器,搭配“Start-Stop”起停系统,百公里最低油耗仅为4.22L,而且每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有98g。虽说是概念车,但NCC已经可以量产了,有消息称这款车将很快在年内量产。

本田CRZ轿跑概念车

广受关注的本田CRZ混合动力车也在北美车展上亮相了。CRZ拥有1.5L i-VTEC发动机和一个10kW的电动机。在车辆加速时,电动机辅助发动机加速,而在车辆制动时,又为电池补充电量。这款CRZ轿跑车有运动、经济和常态三种驾驶模式,驾驶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款车在年中即可在美国上市销售,预计售价在19万元左右。

林肯MKX

MKX是林肯品牌对于跨界车的首次尝试,也代表福特豪华交叉车的最新方向。它搭载的是涡轮增压发动机,具有良好的燃油经济性。

丰田FT-CH概念车

丰田在本次车展上推出全新的混合动力车——FT-CH概念车。它比普锐斯要小一点儿,轻一点。丰田没有公布具体动力配置。但是,丰田表示,这款车比普锐斯更环保,量产上市后的售价也会低一些,借以吸引年轻人购买。

凯迪拉克XTS自金版概念车

它是能用凯迪拉克牟新打造的旗舰车型,从内而外,尽现奢华,是未来凯迪拉克豪华轿车的豪华典范。同样是凯迪拉克车型的环保典范。它搭载了36升V6直喷发动机并匹配电电式混合功力(PHFV)糸统,可以在很多路况下襀纯电力驱,燃油经济动性要比普通的混合动力汽车高出一倍。

有了凯雷德混合动力版和凯雷德白金版混合动力车的经验积累,凯迪拉克这套新的混合动力系统史为便利,该插电技术可以通过普通标准电源插座对车载电池充电,电池可以在车子没有使用的情况下用大约5个小时允电完毕。V6直喷发动机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力驱动系统(PHFV)可以提供350hp(260kW)的功率和400nm的扭矩输出。经过特别调校的全轮驱动系统确保了XLS在湿滑路况下获得最佳牵引力,主动式电磁感应悬挂系统(MRC)不仅让XIS白金版概念车能够在“常规”驾驶环境下稳定自如,史为这款豪华车带来顶级的路面掌控能力。

宝马ActiveE概念车

宝马在底特律完成z4 sDtve35is的全球首发,在本期辣车栏目中我们这款车做了详细介绍,在此就不再多说。宝马在环保方面的最新成果体现在一款名为ActiveE的概念车上。 这款两门车脱胎于宝马1系,纯电力驱动。它搭载电动机可输出170hp动力和240Nm扭矩。续航里程160km。在欧洲输电线路上,一次充电仅需3小时,但是在北美的32安培系统上充电,要充电45小时。而且可以通过标准的家用插座进行充电。

福特第三代福克斯

福特展台的明星非新福克斯莫属。隆起的肩线、动感的造型,让福克斯更为帅气。第三代福克斯首次亮相的4门轿车和五门掀背式两种车型。新福克斯的全球动力将是福特EooBoost4缸燃油直喷涡轮增压系列发动机,其中包括欧洲采用的16升发动机和Durataiq TDC共轨柴油发动机。与之前的各类发动机相比,该系列发动机能将燃油消耗减少10%到20%。

节能的发动机、6速双离合式PowrShrtt自动变速器、新技术装备都是福克斯的宣传重点。

在“一个福特”的战略思想下,新款福克斯将于2010年年底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同时生产,并于2011年年初分别上市。此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地区也将推出这款产品。生产将集中在德国萨尔路易斯、美国密歇根和中国重庆。

2011款野马GT

作为北美车展的常驻民,福特展出了“2011款”野马GT,它的V8发动机瘦身近20%之后,质量只有195kg

在动力提升的同时,油耗和排放都在降低,即使是“野马”,也有责任保护地球。

奔驰E级敝篷

奔驰E级敞篷车也在底特律完成了它的真车处女秀。在车身尺寸和配置上,E级敞篷车和E级轿跑车都是同样的,不同的是一个是软顶敞篷的,一个是硬顶密闭的。

奔驰SLSAMG

不仅外观极具视觉冲击力,奔驰SLS AMG是本次车展鲜见的有“翅膀”的车。当然,那不是真的翅膀,是跟1952年驰骋赛场的300SL跑车同样的鸥翼式车门。就性能来说,奔驰SLS AMG要超过300SL。6.3升的V8发动机可以释放出420kW的最大功率、650Nm最强扭矩,配合7速双离合变速器和全铝轻量化车身,SLS AMG在3.8秒内便可从静止加速至100km/h。在电子限速下,其最高时速仍可达到惊人的317km/h。

雪佛兰新乐骋RS和新乐驰

在车展上,雪佛兰推出了新乐骋RS和新乐驰,它们都有着雪佛兰新型的双区域格栅。新乐骋RS是一款概念车,以后的乐骋会向它靠拢,而新乐驰则离我们更近。新乐驰将代替目前版本的乐驰,今年就有望在全球销售。现行版的乐驰闯荡江湖已经好几年了,即使是大师的手笔,也该换换了。

克莱斯勒Lancia Delta

菲亚特与克莱斯勒联姻之后首次参展。在展前,克莱斯勒公司发言人表示,克莱斯勒新车型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这届北美车展,克莱斯勒没有可展示的。一款蓝旗亚Delta车型出现在底特律展台上,车标却是克莱斯勒,莫非菲亚特要把这款车放在美国生产吗?

比亚迪e6

在本届北美车展上,主办方特别设立电动车大道,集中展示电动汽车。在那里,最受瞩目的就是来自中国的比亚迪e6电动车。e6是一款跨界车型,有着SUV的通过性和MPV的大空间,与比亚迪F6共线生产。

据介绍,e6设计成熟、性能良好,百公里加速在10秒内。e6使用的动力电池和启动电池均是比亚迪自主生产的铁电池,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危害。在使用上,e6可利用民用电插座充电,而且可以快速充电,充电15分钟即可获得电池80%的电量。在电池完全充满的情况下,续航里程在400km左右。这款车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在美国上市,目前正在运作中。

“红点俱乐部” 新贵SOUl化身潮流传说

2010年的第一个国际大型车展——北美车展上,BMW Z4、7系,奔驰新E级以及SOUL一起现身。SOUL和这些豪车有什么共同点7他们全都是“09红点俱乐部”的新晋成员。“红点大奖”?是的,这是世界三大工业设计奖之一,工业设计领域的“奥斯卡”。这款出自大师手笔、比肩各路豪车的革新力作,刚刚上市,就在中国市场上演了潮流传说。

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称为大师。大师的称号只属于每个领域顶尖级的几个人,在当今世界汽车领域,彼得·希瑞尔无疑就是那几个人中的一员。他曾经担任奥迪,大众首席设计师,设计过新甲壳虫、奥迪TT等多款经典车型,荣膺过英国皇家艺术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头衔。自正式担任起亚首席设计师以后,他就肩负起塑造起亚未来的重任。在起亚这片没有任何设计传统限制的自由空间里,历时30个月的呕心之作SOUL,凝聚着彼得希瑞尔的全部设计心血和才华。大师笔下描绘的未来分外精彩,SOUL领先时代的设计理念让整个市场耳目一新,晋升“红点”新贵顺理成章。而它也成为彼得希瑞尔为起亚品牌的未来所绘制的前卫画卷美丽的卷首。

不是每一件作品都可以称为代表作。与众多知名豪车比肩“红点俱乐部”,SOUL不仅堪称彼得·希瑞尔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东风悦达起亚品牌发展的全新起点。这款大师手中的划时代作品融合了SUV的高通过性、MPV的大空间性和两厢车的优异操控性,吸引着那些崇尚个性、自由、不甘平庸的潮人眼光。独一无二的荧光座椅、音响灯光系统营造出时尚浪漫的乘驾空间,精心打造的花形轮毂、各种精品件装饰引领时尚炫酷潮流:再搭配靓丽的外形内饰色彩选择,打造专属座驾任随君意。难怪“红点”大奖称赞它刚硬、稳健的外形设计,使得它在大街上的识别率极高。集创意、个性、潮流于一身的SOUL,必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成为开创中国汽车市场个性消费时代的先锋者。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内容;

(2)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经济改革的必要性、结果及失败原因;把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结果及失败原因;弄清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的形势及改革的过程和影响;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比较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的改革异同。

(4)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及对中国改革的警示。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2)学习改革具体内容时,引导学生探讨该改革的弊端,进而得出启示、教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2)让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本课引言由引文和问题组成,引文是戈尔巴乔夫在辞去总统职务时发表的电视演说片断。其中表明了他改革的原因和结果。引言提出的问题是:苏联为什么没有经过自身的改革而变得更加强大,反而在改革中走向解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建议教师利用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同志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一、赫鲁晓夫(1953~1964年执政)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表现:①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②粮食短缺;③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调整统治政策,试图改革斯大林模式:如苏共“20大”所作的“秘密报告”。(参见教材“历史纵横”)

【备课资料】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所作的“秘密报告”

1956年2月14日至25日,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最后一天上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出乎世人意料地在会上作了《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斯大林去世后,30年代下半期和40年代初国家安全机关迫害党政干部、伪造案件、刑讯逼供的罪行被揭露出来,在广大群众中引起极大义愤,那些受害者家属纷纷给苏共中央主席团写信,要求重新审查历史上的冤假错案。

如何评价斯大林,主席团内部意见不一。在主席团会议上,委员们严肃认真地讨论了斯大林的问题。马林科夫、米高扬和萨布罗夫一致认为,提出斯大林问题是正确的,应该向党说明这一点。惟有伏罗希洛夫无条件地支持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有条件地支持,他们提出要对事实材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会议结束时,赫鲁晓夫说,应本着党的利益作出决定。他强调指出:‚斯大林曾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但他做事很野蛮,他毁灭了党。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反复无常,丧失了人所具有的神圣的东西。‛他号召‚加强对个人崇拜的抨击‛,清理标语、书籍,学习马克思和列宁的榜样。

赫鲁晓夫在会议上提出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应在哪里讲斯大林的问题。他当即作出回答说,在代表大会的秘密会议上。他建议给大会代表印发列宁的‚遗嘱‛和‚关于民族问题的信‛。主席团最后决定:‚向中央全会提出建议:中央主席团认为,有必要在大会的秘密会议上作关于个人崇拜的单独报告,确定赫鲁晓夫为报告人。‛由此可见,作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单独报告和报告人,是在大会开幕前一天,由十九大选出的中央委员会作出的决定。

就在2月13日,即大会开幕前一天,中央全会召开前几个小时,主席团会议作出决定:通知全会,在大会上将作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单独报告。1956年2月19日,赫鲁晓夫口授报告稿。《报告》的最后稿发给了主席团委员和主席团候补委员,他们审阅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基本赞同这个稿子。到2月23日,报告稿准备就绪。

二十大举行秘密会议,报告出台。1956年2月24日,苏共二十大举行会议,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次日,即2月25日上午,举行秘密会议,赫鲁晓夫作《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归结起来,赫鲁晓夫主要在报告中批判了斯大林的七大错误:

①个人迷信。斯大林利用《斯大林传略》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大肆颂扬个人功绩,利用颁发‚斯大林奖‛,树立‚斯大林纪念碑‛以及用自己名字命名企业和城市来助长个人迷信。赫鲁晓夫还提到了列宁于1922年12月给俄共(布)十三大的信,信中批评了斯大林太粗暴,建议调动他的总书记职务。他同时还公布了列宁1923年3月5日给斯大林的信,要求斯大林为自己的粗暴行径向克鲁普斯卡娅赔礼道歉,否则就和他断绝关系。

②破坏法治,发动大清洗。揭露‚大清洗‛实际上首先从镇压党内反对派开始,利用‚人民公敌‛的罪名,将思想斗争转变成对反对派肉体上的消灭。赫鲁晓夫列举诸多材料,证明是斯大林一直在推动阶级 2 斗争并批准违法的使用肉刑,把‚大清洗‛的责任完全推到斯大林的身上。他还暗示‚基洛夫案件"的幕后黑手就是斯大林,甚至说斯大林晚年‚有一个消灭政治局内老同志的计划‛。

③在卫国战争中的错误。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盲目自大,不相信诸多德军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再加上‚大清洗‛残害了很多优秀的苏军将领,以至于在战争初期遭受惨败。在初期失利之后,斯大林又完全丧失了信心,认为‚一切都完了‛甚至‚完全撒手不管‛;在指挥战争的过程中,斯大林‚按照地球仪制定作战计划‛,造成哈尔科夫战役折损几十万士兵。

④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在卫国战争初期,斯大林强行将车臣-印古什、卡尔梅克等几个民族集体迁徙到远方,同时取消了这些民族的自治共和国,这种野蛮非人道的做法造成了严重的民族对立。

⑤在和南斯拉夫关系上的错误。战后苏南两国发生了严重的纠纷并且关系完全破裂,赫鲁晓夫指责斯大林在这方面扮演了‚可耻的角色‛,甚至声称‚只要我动一动小指头,铁托就会完蛋。‛

⑥在经济政策方面的错误。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完全不了解农村情况,几十年不访问农村。‚只是从电影上看农村和农业‛,他的一系列错误政策导致了苏联的农业落后。

⑦实行个人独裁。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没有按照党章规定按时召开党代表大会,十八大和十九大之间相隔了15年。党的中央全会和政治局会议也很少开,斯大林晚年不仅不开中央全会,连政治局会议也只是偶尔去几次。

‚三和‛理论

在苏共二十大的总结报告上,赫鲁晓夫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三和‛理论,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

①报告指出,十月革命的方式在当时是唯一的出路,然而现在的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将越来越多样化‛。在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完全可以通过‚取得议会中稳定的多数,并且将议会从资产阶级民主的工具转变成真正代表人民意志的工具‛,从而‚是现社会根本改造的条件‛,不用武装起义就夺取政权,这就是‚和平过渡‛。

②报告指出,列宁关于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的观点‚在那个时期是正确的‛,而现在的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具备了防止侵略的物质基础,因此‚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在目前的形势下,‚只有两条路:要么和平共处,要么发动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第三条路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和平共处‛。

③报告同时‚向资本主义国家领导人建议:‘让我们用实践来证明哪一种制度更好吧,让我们进行不打仗的竞赛吧。……我们建议的是未提及所有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进行的和平竞赛。’‛这就是‚和平竞赛‛。

紧接着,赫鲁晓夫开始了大规模的平反,他释放了几乎全部政治犯,为1935-1955年死于集中营和监狱的绝大多数人恢复了名誉。赫鲁晓夫亲自下达指示,成立了近百个特别委员会。每个委员会包括一名检察院代表、一名中央委员会代表和一个早一些获得释放和平反的党员。这些拥有充分权力的委员会,从莫斯科直达所有的集中营。他们仔细地审查各个案件并迅速予以解决:看申诉书,和犯人谈话,然后宣布释放。到1956年8月,全苏有几百万人获得了自由。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被以色列特工搞到后送给了美国联邦调查局,不久世界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出来。当时,共产主义运动在苏联和世界各地风起云涌,许多国家的人认为苏联正在引领世界走向全球共产主义。这个报告宣告了这一切的终结,引发了人们对苏联模式共产主义运动的怀疑和反思。

反应最强烈的是被苏共直接控制下的东欧各国的共产党。在这个报告的影响下,先是波兰发生了‚波茨南事件‛。1956年3月,被打成铁托分子的哥穆尔卡及其同伴获得平反,领导层大批斯大林主义者被迫辞职,新闻界与民众也获得了公开表达自己不满的机会。6月,波兹南市大罢工,最后波兰党同莫斯科达成妥协,以保留苏驻军为条件,选举苏共不喜欢的哥穆尔卡为党的领袖。10月又发生了震撼世界的‚匈牙利事件‛。匈牙利人民发动起义,受民众拥护的纳吉政府宣布放弃一党制度,实行自由选举;要求苏联自匈牙利撤军。由于苏共用坦克车镇压了匈牙利人民起义,西欧和北美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员纷纷宣布退党,最有名的是当时美国共产党总书记法斯特公开谴责苏共对匈牙利人民的暴力行为,并宣布退出共产党。

赫鲁晓夫的报告揭开了斯大林的盖子,暴露了苏共极权统治阴暗、残酷、灭绝人性的狰狞面目,为苏联政治改革和苏联专制的终结奠定了第一块基石;赫鲁晓夫的报告也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分水岭,从此 3 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由顶峰迅速滑落。

2、内容:

(1)农业改革:(重点)

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备课资料】赫鲁晓夫推广种植玉米

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初期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1946年,苏联在农业顾问李森科的建议下,曾经极力推广春小麦的种植。而当时作为乌克兰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兼部长会议主席的赫鲁晓夫却提倡种植冬小麦。由于斯大林支持李森科,在这场论争中,赫鲁晓夫败下阵来。

赫鲁晓夫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既然在麦子上无所发展,他就‚绕过麦田来到了玉米地‛。1949年,赫鲁晓夫根据乌克兰农民传统玉米种植经验,采用‚方形穴播法‛,让当地农民一次性扩种了200万公顷玉米,结果大获丰收。在当年苏联其他农业区生产不景气的情况下,乌克兰的玉米丰产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让赫鲁晓夫振奋不已,从此对玉米刮目相看。同年底,赫鲁晓夫调任联共(布)中央书记处书记兼莫斯科第一书记。一上任,他便打算推广种植玉米。为此,他首先在自家菜园进行了两次试验,都取得了成功。1953年,他在自家周边的农庄播种玉米,使该农庄一下由‚过去搞得很糟‛成了‚全国最先进和最赢利的农庄之一。‛这些成功经历冲昏了赫鲁晓夫的头脑,使他萌发了在苏联全国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

这一想法终于找到了实现的机会。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9月,赫鲁晓夫被任命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当月,赫鲁晓夫就正式提出了应该大面积播种玉米的倡议。以后,只要逮到机会,赫鲁晓夫都会为推广玉米种植鼓吹一番。在赫鲁晓夫看来,解决苏联农业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畜牧业,而‚畜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粮食‛,玉米的奇迹效应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良药。

赫鲁晓夫对于玉米同畜牧业的联系主要得益于美国的经验。玉米是美国的主要饲料,美国的畜牧业正是由于玉米的高产而兴旺起来的。赫鲁晓夫清楚地认识到这点。于是,他当政以后,在驻美大使馆中设立农业随员,专门收集农业生产的情报,尤其是有关美国杂交玉米的情报。赫鲁晓夫还不断派出农业代表团,访问美国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考察玉米种植的先进经验。为引进美国杂交玉米种,苏联农业部还创办了一份名为《玉米》的科学杂志。

1959年9月,赫鲁晓夫应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邀请访美。在访问期间,他特地参观了以种植玉米而驰名于世的加斯特农场,获得了有关用玉米的青秸秆及未成熟的棒穗喂养牲口的常识。目睹了北美洲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赫鲁晓夫啧啧称赞。这次美国之行更加坚定了赫鲁晓夫在苏联大力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他认为,‚一切就这么简单,玉米就是灵丹妙药。‛

在推广玉米种植过程中,赫鲁晓夫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玉米生长的自然环境。苏联地域辽阔,气候差异较大。适合在乌克兰种植的玉米难以在西伯利亚的冰原生长。赫鲁晓夫却从不考虑这些。他梦想着在苏联的大地上种满玉米,在农业方面赶超美国。

一些地方的农业领导人为完成上面下达的不可能完成的种植玉米的硬性任务,不惜作假,掀起一股浮夸风。赫鲁晓夫对此也有所察觉。1958年1月,他在莫斯科州举行的农业工作者会议上表示:‚在莫斯科州,玉米的收成往往很低,而有时在报告材料上却能对付过去。莫斯科州人搞这一套是很有一手的。有时收成不怎么好,他们就找一些丰产田,根据丰产田求出平均数字来。至于其余的庄稼地呢,他们会说,那里放牲口了,玉米给牛蹄子踩了,不能计数。莫斯科州领导人喜欢以牛蹄子为借口,那么就应当教会这些牛,让它们用蹄子狠狠踢他们一顿,告诉他们,不要骗我们,那里根本没长玉米,我们也没有吃到玉米。‛

在赫鲁晓夫的大力推动下,苏联兴起了一股‚玉米热‛,不仅出现了《玉米》期刊、玉米研究所、玉米展览厅;还有各种播种玉米的专门设备;而且社会上流行起‚玉米话题‛、‚玉米食品‛,甚至在一些晚会舞台上,还出现了模仿玉米果穗的舞蹈。

到1955年,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约1800万公顷。对比1953年玉米种植面积的350万公顷,以及1954年的500万公顷,其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但赫鲁晓夫仍对此仍感到不满意,他提出要在1960年使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

但是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玉米带‛。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这不仅无法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饲料,而且由于玉米的种植挤掉了其他作物,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而以玉米秸秆作青贮饲料,比苏联传统的青贮饲料三叶草、牧场草等成本高出两倍多。‚玉米热‛因此冷却下来。到了20世纪60年代,玉米热成了赫鲁晓夫的笑柄,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古古鲁沙‛,即俄文玉米棒子。

963年,玉米播种面积中的62%颗粒无收,赫鲁晓夫在总结教训时埋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领导人漠不关心的态度才是玉米的大敌‛,并且‚有些干部不先为农民做好适当的准备,就坚持大面积种植玉米。结果,农民根本不懂得如何正确种植和收割玉米。‛尽管赫鲁晓夫竭力推卸责任,但‚玉米运动‛的失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其倡导的‚玉米运动‛也成为历史的笑谈。

(2)工业改革:

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1954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开始扩大企业领导的权利,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52%;

②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度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重。

3、评价:

积极作用: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局限性: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执政)改革:

1、内容:

(1)企业管理: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

②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浓缩为:加强领导、扩大自主权、改善管理)

(3)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2、结果:(浓缩为:前期有成效,后期背负担)

①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通过推行了“新经济体制”使苏联经济不断发展。1960年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工业产量增长迅速。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5070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为1.4134亿吨。电力、原油、原煤、天燃气、钢等项产品的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军事方面,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同样巨大的重工业投资,使得苏联的军事力量迅速膨胀,逐步改变了苏美之间的力量对比。到70年代时,苏联的军事力量已经能与美国平起平坐,有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美国。如:苏联海军在之前就是一支近海防御舰队,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不仅使苏联领导人大力发展战略核武 5 器,在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大力支持下,海军得到了扩建,苏联舰队由近海防御舰队转变成为一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战略核武器方面,1962年古巴危机时,苏联的战略武器(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只有美国的1/4,当时美国拥有1038件,而苏联仅有265件,到1970年时,苏联已拥有洲际弹道导弹1300枚,首次超过了美国1054枚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1973年,苏联部署D级弹道导弹核潜艇;1974~1975年,苏联部署装有分导式多弹头的SS—

17、SS—

18、SS—19,这些都使得苏联在战略核武器质量方面与美国的差距在缩小。

②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981年里根上台执掌白宫,他的对外政策与其前任想比,更具进攻性,他奉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为此他提出的1982—1986财政的军费开支高达1.6万亿美元。1983年3月又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SDI)即所谓星球大战计划,企图通过“战略防御计划”,既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核威慑力量,又可以带动美国科技经济的发展,还可以造成对苏联的技术和经济上的压力,从而拖垮苏联,可谓一箭三雕。

军备竞赛和对外扩张,不仅恶化了苏联的外部环境,并对苏联的经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当时的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虽有很大提高,可仍然只有美国的60%左右,而就是这样一种条件下,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苏联工业产量的1/5,其中包括机器制.造业和冶金部门产量的1/3,都用于军事方面,对其他经济部门,长期不予重视,像轻工产品和食品长期短缺,造成国民生活困难,国民收入增长率自70年代开始下降,到80年代初即告停止增长。苏联GDP增速从1966年至1970年的年均21%降低到后期的9%。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只有1966年和1973年两年能够保障面包的供应,其余年份竟然需要大量从国外用硬通货进口粮食。

这些使得苏联与美国在经济上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为了其扩张战略,对外军援、经援的数量之大是很惊人的,而其所谓的军售恐怕有些到现在都没收回款来,基本上就是半买半送性(折扣40%以上),如:苏联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7925辆坦克、20470门大炮、17艘潜艇、2620架超音速飞机、32210枚地对空导弹;苏联还每年为支持阿富汗亲苏政权(110亿美元)、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20亿美元)、支援古巴等拉美国家(60~80亿美元)、支持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60~80亿美元),大约总共需要花费270亿美元。

【备课资料】勃列日涅夫

2006年12月19日是苏联前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在苏联历届领袖中,勃列日涅夫至少有两点令其他人望尘莫及:关于他的笑话最多,他的声誉最好。关于后一点,最近几天在俄罗斯体现得尤为明显:俄罗斯权威民意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的民调显示,39%的民众对这位曾经执掌苏联大权18年的苏共总书记表示欣赏、有好感或尊重,与此相比,对斯大林有同感的大约占36%,戈尔巴乔夫则有20%;对勃氏感到愤恨的只有12%,而斯大林和戈尔巴乔夫两位前领导人则高达38%和43%。全俄舆情研究中心的调查则表明,勃氏是仅次于普京的声望最高的领导人。61%的受访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是国家发展最好的时期,一半的人认为勃氏在俄发展史上扮演了正面角色。而在很多历史学家眼中,这位执掌苏联大权长达18年之久、坚持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苏共总书记是苏联最终走向瓦解的罪魁祸首。

因为平庸躲过无数政治斗争,因为无能成为最高领袖

在勃列日涅夫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压根没有人会把这位性格温和、“身材魁梧的美男子”(斯大林语)同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职位联系起来。出生于1906年的勃列日涅夫,在青年时代其升迁之路却异常顺利。1939年,年仅33岁的勃氏就担任了州党委书记,并在卫国战争中先后担任了第18集团军和乌克兰第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被授予少将军衔。然而在整个战争期间,勃列日涅夫并未真正上过前线。

战争结束后,勃氏连升三级,从1952年起担任苏共中央书记,并深得斯大林赏识。在当时的苏共中央 6 委员会中,勃列日涅夫是被公认为能力较弱的人,对谁都构不成威胁。他本人也曾多次“谦虚”地表示过:自己没有领袖的才能,更没有那样的野心。因此,在险象环生的权力场中,勃氏反倒躲过了无数灾祸。

1964年10月,苏共中央书记苏斯洛夫和克格勃负责人谢列平密谋把赫鲁晓夫赶下台。当时,有人要勃氏给正在度假的赫鲁晓夫打电话,他竟“害怕得差一点昏厥过去,后来被别人强拉硬扯到电话机前”。当听说赫鲁晓夫知道了政变的消息时,勃氏一下子扑到朋友的怀里,惊恐不安地说:“全完了,赫鲁晓夫会把我们统统枪毙的。”

赫鲁晓夫下台后,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为争夺大位陷入僵持,为避免两败俱伤,只好推举勃氏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因为是他平庸、性格温和、没有野心„„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人物”。在许多人眼中,勃氏不过是个过渡性人物。

一个好猎手、一个飞车族、一个电影迷

勃氏本人的个人生活也颇受非议,据他的翻译苏霍德列夫回忆,勃氏有两件事干得极好:打猎和开车。他曾亲眼看见勃氏在打猎时一枪命中野猪心脏。1973年,勃氏访问美国时,尼克松送了一辆“林肯”牌轿车给他。勃列日涅夫马上拉着尼克松坐到车上,在狭窄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吓得尼克松和坐在后座上的翻译出了一身冷汗。而在勃氏执政后期,他则总泡在家里看电视、看电影,然后再招来他喜欢的演员,给他们颁发各种各样的奖章和勋章。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其主要的消费品却长期短缺;苏联拥有当时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粮食却连年歉收,不得不花大笔外汇进口粮食;苏联的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曾想用核武器攻击中国,晚年开启中苏关系正常化大门

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也是中苏关系起起落落最大的时期之一。1964年赫鲁晓夫被政变推翻后,中国政府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党政军高级代表团到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节的庆祝活动,顺便试探苏联的对华政策。在酒会上,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走到贺龙元帅面前说:“我们把赫鲁晓夫搞掉了,你们还不把毛泽东也搞掉?这样就天下太平了。”结果这句话将中苏关系再次推向冰点。

尼克松政府认为:一个强大中国符合西方的战略利益。最可怕的是,一旦让苏联人打开潘多拉盒子,整个世界就会跪倒在北极熊的面前。“我们能够毁灭世界,可是他们却敢于毁灭世界。”几天后,《华盛顿明星报》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题目是“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这则消息立即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勃列日涅夫气得发疯,愤怒地喊道“美国出卖了我们”。

此后,苏联陈兵百万于中苏边境,对中国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但勃氏在执政晚期意识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性,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中接连发出积极的信号,为中苏关系“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拉开了序幕。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苏关系在勃氏手上达到了对立的顶峰,也开启了正常化的大门,这个时期是中苏关系的一个分水岭。

【合作探究】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共同特点和失败原因

共性特征:在指导思想上,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在内容上都重视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改革没有明显成效;在结果上,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效,但苏联社会长期存在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失败的根本原因:仍然坚持产品经济观和批判“市场社会主义”,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经济体制,只是在保留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调整,因此,无法扭转苏联经济的颓势。

三、戈尔巴乔夫(1985~1991年执政)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动荡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 7 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面对困境,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2、内容:

(1)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①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经管代行管)

②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指导代指令)

③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调整所有制结构)

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企业承包或合资)

⑤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集体或国营变家庭)(2)然后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的社会主义。

在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的思想指导下,放弃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走上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他在1988年苏共二月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赋予革命性改革以新的思想》的报告中,明确表示了‚苏共支持舆论多元化‛的思想。此后苏共不再以马列主义为唯一的指导思想,其思想基础是以马列主义、西方民主社会主义、基督教哲学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88年12月通过修改《宪法》和《选举法》,改革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接着在1990年2月苏中共央扩大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正式提出并通过了实行总统制的设臵;随后,1990年3月非例行的第三次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根本法)修改补充法》,确立了多党制原则;1990年7月苏共28大又改革苏共政党体制,不再提党是‚领导力量‛和‚核心‛,改称苏共是‚自治的社会政治组织‛、‚志同道合的共产党人联盟‛。此后,苏联的各种党派团体迅即增多,1990年8月达9万多个,其成员上千万人。许多党派组织都在进行反对社会主义和挑起民族纷争活动,有的出版自办刊物,登载反苏反共的文章,甚至争相‚揭露‛和‚批判‛十月革命以来的历史‚黑幕‛和‚罪行‛,大谈沙皇和沙俄时代的‚美妙‛和‚辉煌‛。而戈尔巴乔夫对此则持肯定态度,强调应该‚同它们对话和协作‛。这无疑加剧了苏联政局和人们思想的混乱,加速了苏共党亡政息的步伐。

对外调整政策,实行对外关系的“新思维”。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关于当今时代的判断,“新思维”强调当今时代是各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依赖日益增长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国际社会各国相互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人类在进入把核能用于军事目的的核时代之后,便不再是永生的。”“一旦爆发核战争,一切生灵都将从地球上消失。”因此,必须学会在这个世界上和平地生活,制定新的政治思维,“战争是政治以另一种方式的继续已经过时了。” 要把社会的道德伦理标准作为国际政治的基础,使国际关系人性化,人道主义化。

②关于阶级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问题,“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地说,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戈尔巴乔夫认为,在对外政策中,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把阶级利益放在首位,但在国际舞台上这些利益的尖锐冲突,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曾导致了武装冲突和战争。现在随着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出现,国际舞台上的阶级对抗有了客观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出现全部毁灭的威胁。所以,苏联的对外政策方针应“由过去以阶级利益为主转变为现在以全世界人类利益为主”,新的政治思维需要承认各国人民和各个国家的利益,承认它们在国际生活中的平等地位。

③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新思维强调两者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竞赛是必然的。且“这种竞赛能够并且应当控制在必须以合作为前提的和平竞赛范围内。哪一种制度好,应当由 8 历史作出判断。”这就是“我们对新的世界哲学观念,对当代全人类原则和阶级原则的新辩证法的基本认识。”

④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新思维在强调了苏联在国际社会政治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的同时,也阐述了相互合作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合作的核心问题 强调“要在完全自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整个政治关系体系。”

⑤强调对外关系的灵活性。戈尔巴乔夫指出在对外政策中要采取多种办法选择不同的策略路线达到既定目标。在外交谈判中不要为自己制造死胡同,也不要给对方制造死胡同,要善于迎合伙伴,寻求接触点。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苏共采取的对外战略是以军控为中心的缓和战略,具体政策是继续与美国就裁军、消减核武器、限制地区冲突等问题进行谈判,缓解苏美关系;对西欧争取建立“全欧大厦”;对东欧实行纠偏、不干涉政策;对中国改善关系,实现关系正常化;调整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解决阿富汗、柬埔寨等问题。

3、影响:

①经济改革措施仓促上马,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 ②经济体制改革受挫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备课资料】苏联的解体

1990年3月在苏联第三次非常人代会上,决定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戈尔巴乔夫当选为首任总统。随后,立陶宛宣布独立,1990年,先后有11个加盟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1991年4月,格鲁吉亚宣布独立。1991年3月17日,苏联举行全民公决,大多数公民主张保留联盟。8月公布的新联盟条约规定各加盟共和国拥有本国领土内的全部主权,改国名为“主权苏维埃共和国联盟”。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八一九”事件,不到3天,就归于失败。此后,苏联形势急转直下。2月3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下令“中止”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次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要求苏共中央自行解散;25日,苏共中央解散。在这种形势下,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1年9月,戈尔巴乔夫被迫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领导人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签署了一个关于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要求苏联停止存在,宣称苏联的法律和其他一切准则在三国内不再适用。21日,俄罗斯等11个苏联前加盟共和国作为独立国家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独立国家联合体首脑会议。25日晚,克里姆林宫降下苏联国旗,俄罗斯联邦的三色旗升起。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正式解体。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答案提示:

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其结果如何? 参考答案: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渐下降的危机局面。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为了缓解经济困难,进行改革。其结果是造成苏联的解体。

⊙学习延伸(答案略)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篇5

教学设计

[导入]: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后果?(思考、回答)

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也越来越多的显露在人们面前。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潮。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板书课题)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不是偶然的,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结果。

一、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大、小字内容,注意工人提出口号、斗争形式;指导学生制作“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简表”,按照表格名称、时间、口号或要求、意义四项内容填写。)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简表

名 称

时间

纲领(口号)

意 义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1年1834年

不能劳动而生,就要战斗而死

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等上历史舞台,把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英国宪章运动

1836――1848年

推翻富人政权,争取民主共和国

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1844年

要求取得普选权,工人参与国家管理

思考:这三次工人运动同早期工人斗争相比有何不同?

这三次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然而,这三次工人运动都失败了。其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工人们没有认清资产阶级政权的实质,不懂得只有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政权,才能实现社会的改造。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2、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

(出示“马克思”画像图片,简介其生平)18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特里尔城,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性格坚毅。17岁高中毕业,毕业评语对其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请看其毕业作文中的几句话。

[出示材料]

“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它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

“那些为共同的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讲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从以上这几句话,能看出青年马克思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发言)

马克思青年时代树立起要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伟大抱负,不为虚荣心和幻想所左右,不为名利和社会地位所诱惑。此后的岁月中,他按照青年时所树立的理想,坚韧不拔、刻苦的学习,尤其醉心于研究哲学和历史。

(出示“恩格斯”画像图片,简介其生平)

从青年马克思、恩格斯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参与)

1842年,恩格斯路过科隆,与马克思短暂交流。1844年8月,马克思在巴黎的家中接待了恩格斯,十天内两人充分的交换了思想与看法。(出示“伟大友谊的开端”图片)为了实现共同的抱负、两人开始了共同的斗争经历。他们改造并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等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并且亲身参加工人运动,将工人运动经验上升为理论。通过理论与实践的革命活动,马、恩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二、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诞生标志 1848年

1847年底,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接受为同盟起草新纲领的委托。1848年2月,同盟的新纲领发表,这就是《共产党宣言》。(出示《共产党宣言》封面图片)

《共产党宣言》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绝牧人,正确指出了改造资本主义的途径。从此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的理论。

列宁对《共产党宣言》给予高度评价“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于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以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是最好的阐述。” “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因此,《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历史意义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有了自己强大的思想武器,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思考:为什么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

(概括产生条件:①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等上历史舞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阶级基础②马、恩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等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深入工人运动之中,理论结合实践,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理论。)

板书设计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篇6

这节课围绕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讲述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过程。也就是回答本课前言部分的两个问题。

问题: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会诞生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又是怎样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

(让学生找出前言部分的两个问号,请一学生读出两个问题)

首先解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在19世纪4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不是偶然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下面就讲一讲

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板书)

主要有两个内容:工业革命的开展为它的社会经济前提;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它的阶级基础。

(指导学生阅读前言部分和第一段)

(1)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前提(板书)

(分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而且引起了社会关系方面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工人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随之兴起。引出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2)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阶级基础(板书)

问:19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哪三大工人运动?有什么意义?(即课文内的问题)

(让学生先看课文,包括插图及其小字部分,后回答)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板书)

法国里昂工人两次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共同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质。无产阶级把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即:有组织、有意识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时期。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作用:(板书)

思考提问:三大工人运动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什么联系?

1.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阶级所显现出来的巨大革命力量,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深入发展,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各国工人运动,已成为历史发展的迫切需要。3.独立的工人运动的斗争实践,不仅使无产阶级加深了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认识,同时也为无产阶级革命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小结:关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整体认识,可按社会经济前提、阶级基础和思想来源三个方面进行归纳,以做到条理化。

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板书)

提出前言部分的第二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

1.时代的需要(板书)

(分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因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工人阶级只有在规模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走上正确的轨道。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种时代的要求下,担负起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的。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板书)

课文是从马克思、思格斯深入工人群众和进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因为只有深入工人群众,才能了解工人阶级的现状和加深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但仅此还是不够的,还应重视理论的作用,特别是对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进行科学的论证。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的国度里几乎同时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并密切合作,开始全面创立科学理论的工作。教材在小字中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把它们吸收、改造,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组成,可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思路进行讲解,以弄清马克思主义的来龙去脉)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板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板书)

2.《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板书)

提出问题:为什么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要以《共产党宣言》为标志?

(指导学生看小字中《共产党宣言》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共产党宣言》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注意与开头导入相呼应)

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自此之后无产阶级有了自己强大的思想武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新阶段,国际共产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洪流。

《宣言》给予中国革命的伟大影响值得大书而特书,中国共产党是在《宣言》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组建起来的。《宣言》哺育了中国的几代革命者,它同其他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一起,给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强大的精神武器,指引着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课堂总结】

就已有板书进行总结:

【课堂讨论】读读导师言论,结合本课内容,谈谈自己体会:(打出投影)

材料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列宁

材料二: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这篇文章摘自17岁的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中的德语作文)

材料三:我抛弃了社交活动和宴会……

上一篇:成功并非偶然下一篇:窃听风云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