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2024-08-03

第10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精选7篇)

第10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 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3.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教。

二、前置自学:(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

1.背景: ①中华民国建立以后,西方、、、等思想的传播。

②以 为首的北洋军阀在 领域推行 反动政策。新 2.时间:。3.兴起的标志:。4.代表人物:、、、。文 5.口号(旗帜):、。

①提倡,反对。

化 6.内容 ②提倡,反对。

③提倡,反对。

④提倡,反对。

① 年俄国十月社会 主义革命胜利以 后,新文化运动以宣传 为主。动 7.发展: ②1918年, 在《 》上连续发表了 和 两篇论文。

他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创办了。

①性质: 新文化运动是。

8.评价: ②作用:新文化运动启发,探索,为。

③不足:新文化运动也有。

三、展示交流(对桌相互检查)

四、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 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 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过了自强,变法和革命 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请回答:①材料中“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你认为主要指哪些政治派别?

②请归纳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分别对应的 事件?

③回首近代化历程,你有何感悟?

五、当堂测试(一)单项选择

1.创 办《新青年》杂志的是()2.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①民主 ②平等 ③博爱 ④自由 ⑤科学

3.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连续发表了()

a.《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 利》 b.《庶民的胜利》和《狂人日记》 4.颂扬十月革命,热情宣扬“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是()5.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a.提倡民主 b.提倡科学

6.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 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7.新文化运动是()

a.空前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新文化运动启发了人们追求民 主和科学 b.新文化运动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新文化运动启发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9.学完中国近代史,班里开展了一次题为“近代化的探索”的历史小论坛活动。

第10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篇2

运动衣着有讲究

小Cool龙:你!衣服上这么多纽扣和金属饰物怎么上体育课?为什么不穿运动服?你!把衣服上的校徽(包括胸针、徽章等)和口袋里的钥匙、小刀取出来。还有,女同学赶快把你们脖子上和头上的金属或玻璃装饰物(包括发卡)取下来。戴眼镜的同学也请尽量不戴眼镜上体育课。穿皮鞋的同学,为了你的生命安全,就是光着脚丫你们也别想上课啦,一边当观众去。其他同学也要引起重视,上体育课,我们一定要穿宽松舒适的衣服,有条件就尽量穿运动服。

运动安全要牢记

小cool龙: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上次讲到的体育课和运动会上的安全事项。请按队列从左到右,每人依次说出一条,不重复。开始!

短跑时应按照规定的跑道进行,不串跑道。否则会因相互绊倒而受伤。

跳远时,必须严格按老师的指导助跑、起跳。起跳前前脚要踏中木制的起跳板,起跳后要落入沙坑。

在进行投掷铅球、铁饼等项目时,一定要按老师的口令进行,站到老师规定的区域,以免击中他人或者自己被击中。

在进行单双杠和跳高训练时,器械下面应铺上厚度符合要求的垫子,同时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双手握杠时不打滑,避免从杠上摔下而受伤。

在做跳马、跳箱等跨越训练时,器械前要有跳板,器械后要有保护垫,同时要有老师和同学在器械旁站立保护。

参加篮球、足球等项目的训练时,要自觉遵守竞赛规则,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在争抢中蛮干而伤及他人和自己。

没有参加运动项目的同学不要在赛场穿行、玩耍,应在指定的地点观看比赛。

在临赛的等待时间里,要注意身体保暖,春秋季节应当在轻便的运动服外再穿上防寒外衣。

临赛前不可吃得过饱或者过多饮水。剧烈运动以后,不要马上大量饮水、吃冷饮,也不要立即洗冷水澡。

比赛结束后,不要立即停下来休息,要坚持做好放松活动,例如慢跑等,使心脏逐渐恢复平静。

第24课《公输》教学案 篇3

濮水柔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累计课时】 【教学目标】

1.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等 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3.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4.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性格特点,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5.品味赏析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言句式用法,背诵积累文中精彩的句段。2.把握文章思路: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鉴赏并学习墨子在说理中运用排句式加强语势,增强说服力的劝说技巧。【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练习法。

【问题预设】

1、文言文的教学应该侧重于字词的理解,所以,对班内百分之九十五的同学,都要使他掌握字词的正确解释。

2、估计会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朗读文言文不够熟练。【知识铺垫】

(一)填空题

《公输》选自《________》。墨子名________,相传为________时期______国人,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墨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在本文中就有明显体现。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输盘()至于郢()敝舆()...鲋鱼()守圉之器()禽滑厘()...

(三)解释加点的字词

(1)起于鲁________

(2)请说之________ ..(3)胡不已乎________

(4)胡不见我于王________ ..(5)虽然________

(6)以牒为械________ ..(7)待楚寇矣________

(8)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 ..

(四)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子墨子九距之。___________(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__________(3)公输盘诎。____________(4)公输盘不说____________

(五)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反语。

(1)宋何罪之有?

(2)夫子何命焉为?

(3)胡不见我于王?

(4)胡不已乎?

(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6)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____

(六)用原文填空。

(1)墨子见到楚王,也没有直截了当地提及“_________”之事。他先对楚王说“______________”,自己有“_______________”,却去偷邻居的“__________”;自已有“___________”,却去偷邻居的“_____________”;自己有“____________”,却去偷邻居的“____________”。他故意问楚王“______________”,楚王不知其用意,脱口回答:“______________。”这正中了墨子的圈套,墨子紧接过楚王的话头,将楚、宋两国的土地物产进行了鲜明的比较,并且同前面所说的那个患“________________”的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这就使楚王也和公输盘一样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从而理屈辞穷,不得不承认错误。

(2)墨子和公输盘都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他们的斗技是很精彩的。“______________”说明这场模拟攻守战的激烈。但结果是墨子胜利了。“_____________”字,说明公输盘已是黔驴技穷;“_____________”则说明墨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但公输盘并不死心,反而想加害墨子。两个“______________”说明此时两人心照不宜,剑拔弩张,气氛十分紧张。

最后墨子揭穿了公输盘的阴谋,并宣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使楚国侵略宋国的企图完全破产了。

【教材解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尤其是那些非正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更是无尽的痛苦。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人能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这位“诺贝尔和平奖”的古人,看看他的非凡表现。

二、检查学案

(一)填空题

《公输》选自《________》。墨子名________,相传为________时期______国人,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墨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在本文中就有明显体现。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输盘()至于郢()敝舆()...鲋鱼()守圉之器()禽滑厘()...

(三)解释加点的字词

(1)起于鲁________

(2)请说之________ ..(3)胡不已乎________

(4)胡不见我于王________ ..(5)虽然________

(6)以牒为械________ ..(7)待楚寇矣________

(8)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 ..

(四)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1)子墨子九距之。___________(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__________(3)公输盘诎。____________(4)公输盘不说____________

(五)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反语。

(1)宋何罪之有?

(2)夫子何命焉为?

(3)胡不见我于王?

(4)胡不已乎?

(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6)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____

(六)用原文填空。

(1)墨子见到楚王,也没有直截了当地提及“_________”之事。他先对楚王说“______________”,自己有“_______________”,却去偷邻居的“__________”;自已有“___________”,却去偷邻居的“_____________”;自己有“____________”,却去偷邻居的“____________”。他故意问楚王“______________”,楚王不知其用意,脱口回答:“______________。”这正中了墨子的圈套,墨子紧接过楚王的话头,将楚、宋两国的土地物产进行了鲜明的比较,并且同前面所说的那个患“________________”的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这就使楚王也和公输盘一样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从而理屈辞穷,不得不承认错误。

(2)墨子和公输盘都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他们的斗技是很精彩的。“______________”说明这场模拟攻守战的激烈。但结果是墨子胜利了。“_____________”字,说明公输盘已是黔驴技穷;“_____________”则说明墨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但公输盘并不死心,反而想加害墨子。两个“______________”说明此时两人心照不宜,剑拔弩张,气氛十分紧张。最后墨子揭穿了公输盘的阴谋,并宣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使楚国侵略宋国的企图完全破产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多媒体显示,强化文言知识)2.教师指导。

阅读由人物对话组成的文章,必须认真揣摩语气、语意,做到理解到位、朗读到位,这样才有助于理解人物的语气神态、心理变化、人物性格和文章内容。(一边播放范读磁带,一边用多媒体展示准备好的下列语句)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而为?”(疑问语气,有恭敬请教之意。)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祈使语气,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祈使语气,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陈述语气,有羞恼、义正辞严之意。)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疑问语气,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陈述语气,既有断然拒绝,又有狡猾推托之意。)

公输盘曰:“诺。”(陈述语气,有无可奈何之意。)

(指导学生揣摩语气、语义,并加以明确。再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一边朗读,一边纠正。)3.理清思路,感知大意。(课件展示)

(1)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解说:明确文章的主人公、主要内容、情节结构,便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环节。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2)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理清文章思路,形成整体印象。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

明确:①以“见”字一线穿珠。

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

(1~12)(13~16)(17~22)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②以人物思想、态度的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背景交代公输盘“服”楚王曰“善”公输盘诎楚王曰“善”

第二课时

一、研读分析,突出重难点。

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而后注意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特点,理解墨子“非攻”的政治主张。(1)研读第1—12段。

问题: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点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问题: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点拨: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问题: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点拨: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问题: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点拨: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宋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来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宋的不仁,因为宋本无罪。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问题:“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

点拨: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问题:“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宋的计划了吗?

点拨: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宋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宋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问题: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点拨:没有善罢甘休。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

(解说:设置以上7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文意,了解墨子步步紧逼,公输节节退守,最终服输的过程。)(2)读第13~16段。

问题: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什么?

点拨:“今有人于此„邻有糠糟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来。

问题: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点拨:通过对比和类比。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宋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宋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宋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问题: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宋的计划?

点拨: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解说:设计以上3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

二、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欣赏了墨子巧妙的语言艺术。在这两场智斗过程中,墨子令公输盘“服”,令楚王称“善”。但是,楚王仍然要“必取宋”,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下文,想想墨子是以怎样的方式彻底“打败”了楚国君臣,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

(解说:梳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必要的铺垫。)

三、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的词语。

(1)请献十金(请允许我,表敬词)(2)荆之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现代汉语中“机变”为“随机应变”之意)2.一词多义。

公输盘不说(高兴)请说之(劝说)见公输盘(拜见)胡不见我于王(引见)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不可谓知类(事理)为与此同类(类别)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3.翻译下列句子。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宋何罪之有?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胡不已乎?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胡不见我于王?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2、阅读鲁迅的《故事新编•非攻》,了解墨子的性格特点。

第三课时

一、研读第17~22段

问题: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后,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怎样呢?

点拨明确:公输盘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战术与墨子进行较量,公输盘“九设”机变,墨子“九距”,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问题:“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

点拨明确: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

问题:“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点拨明确: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问题: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点拨明确: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

问题: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

点拨明确:“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问题: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点拨明确:是的。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宋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宋的目的。

问题: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锋利巧妙的言辞?

点拨明确:不是,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二、探讨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1.墨子止楚攻宋战略三步走。(1)学生分角色朗读2~12段。

问: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明确)

明确: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引出公输盘冠冕堂皇的理由“吾义固不杀人”。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大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然后,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各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有口难辩。“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2)分角色朗读13~16段。

问:公输盘面对墨子的逼问,无话可说,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那么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明确)

明确:墨子采取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引他入彀,然后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他先用一个假设,以富人盗窃穷人为喻,问楚王“此为何若人”,使楚王承认并说出此人“必为有窃疾矣”。既然承认这种人“有窃疾”,那么楚以富有之国而攻伐贫穷之宋,正“与此同类”。在墨子强有力的论据面前,楚王理屈词穷,不得不诺诺称是。(3)学生齐读17~22段。

问:墨子是如何对待公输盘与楚王相互推诿、敷衍塞责的呢?(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明确)

明确:墨子明白仅靠道义是无法真正战胜强大而顽固的敌人的。墨子与公输盘演练攻守战术,公输盘九攻,墨子九距,公输盘攻械尽,子墨子守有余,公输盘起歹心,子墨子沉着对。“虽杀臣,不能绝也”,镇定沉着的子墨子扑灭了楚王与公输盘的嚣张气焰,迫使他们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4)教师总结。

大家一定都知道“自相矛盾”的故事吧,墨子就是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式,揭穿了公输盘“义”的谎言,使楚王陷入“窃疾”的泥淖:通过纸上谈兵式的模拟攻守,“九距”而“守有余”,说明楚攻宋并不会有好结果,迫使楚王就范。

三、拓展延伸

1.墨子与公输盘和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在强权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2.口语表达训练。

(1)假如有时空隧道,你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2)学生激情发言。

3.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充分感受墨子的人格魅力。

四、课堂小结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与楚王阴险、狡诈,从而说明了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说理充分,语言生动,是《墨子》的代表作。希望同学们课下阅读《墨子•非攻》全篇,全面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

五、布置作业 1.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鉴赏短文,品评《墨子》散文的艺术魅力。2.课外阅读史怀译的《敬畏生命》,了解其见解,并与《墨子•非攻》作比较,看看他们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课外阅读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非攻》。附: 学 案

(一)填空题

《公输》选自《________》。墨子名________,相传为________时期______国人,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墨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在本文中就有明显体现。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输盘()至于郢()敝舆()...鲋鱼()守圉之器()禽滑厘()...

(三)解释加点的字词

(1)起于鲁________

(2)请说之________ ..(3)胡不已乎________

(4)胡不见我于王________ ..(5)虽然________

(6)以牒为械________ ..(7)待楚寇矣________

(8)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 ..

(四)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子墨子九距之。___________(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__________(3)公输盘诎。____________(4)公输盘不说____________

(五)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反语

(1)宋何罪之有?

(2)夫子何命焉为?

(3)胡不见我于王?

(4)胡不已乎?

(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6)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____

(六)用原文填空。

(1)墨子见到楚王,也没有直截了当地提及“_________”之事。他先对楚王说“______________”,自己有“_______________”,却去偷邻居的“__________”;自已有“___________”,却去偷邻居的“_____________”;自己有“____________”,却去偷邻居的“____________”。他故意问楚王“______________”,楚王不知其用意,脱口回答:“______________。”这正中了墨子的圈套,墨子紧接过楚王的话头,将楚、宋两国的土地物产进行了鲜明的比较,并且同前面所说的那个患“________________”的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这就使楚王也和公输盘一样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从而理屈辞穷,不得不承认错误。

(2)墨子和公输盘都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他们的斗技是很精彩的。

第19课《陈涉世家》教学案 篇4

濮水柔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累计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懂得文中实词“为、当、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学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情分析】: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中小学历史与社会的教材中均有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史实故事。本文写的就是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从学生熟悉的大泽乡起义谈起,课文就更容易理解了。【教材解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驿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

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司马迁却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学案: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后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 “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 “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三、介绍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熟读课文

2、译(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感悟(把握内容、挖掘内涵)

4、掌握古汉语知识与古文化常识。

四、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

阳夏(jiǎ)辍耕(chuò)鸿鹄(hú)闾左(lǚ)

適戍(zhã

shù)当行(háng)

度已(duó)

数谏(shuò jiàn)罾(zēng)间令(jiàn)

篝火(gōu)

忿恚(huì)

果笞(chī)宁有(nìng)怅chàng 铚、酂(zhã

zàn)

柘、谯(zhâ

qiáo)社稷(jì)

度(duó)

嗟(jiē)

鹄(hú)

酂(zàn)

柘(zhâ)

烹(pēng)

徇(xùn)陈胜王(wàng)披坚执锐(pī)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大意。

五、课文分析:

1、全班朗读第一段

2、自读自译:辍耕之垄上:辍,停止;之,到、往。若为佣耕:若,你;

3、提问理解

⑴、陈涉是什么出身? 明确:“佣耕”之民,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⑵、他与一般的农民有何不同?

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4、全班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5、自读自译:闾左:借代贫民;次当行:编在戍边队伍中;会天大雨:会,正逢;度已失期:度,考虑,心里想;

6、提问理解: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

明确: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这样的高压统治还妄言千秋万代,真如痴人说梦一般。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可谓是拥有造反的本钱了。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回讲到,九百谪戍之徒,因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此时到了性命攸关之际,正是英雄人物涌出之时。正是这一场大雨,引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大泽乡暴动。

二、课文分析:

1、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句子。明确: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兵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阁左適戍渔阳九百人”,一次征发就有900人,可见摇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

2、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明确: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

3、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

明确: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减众”。

4、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课堂小结:第2自然段作者交代了起义地点、有利条件等起义背景,又进一步描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过程,最后达到了“威众”的目的,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农民起义发动时期的特点。

三、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陈胜吴广大泽乡率九百戍卒起义,这支农民起义军的命运会如何发展呢?要知道他们即将面对的是一支虎狼之师。

秦灭六国靠的就是这支战无不胜的大军。自商鞅变法以来,强大的秦军通过一次次战争消耗东方列强的军事力量。在130年的时间里,秦军歼灭六国军队160多万。到公元前230年的时候,再也没有对手能够与秦军抗衡,秦王嬴政就此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十年统一战争期间,六国军队的伤亡总数超过了200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公元前221年,最后的齐国不战而降,秦军挺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临淄。至此,战国时代结束,秦帝国诞生了。

二、难点突破:

1、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三方面内容,A并杀两尉,B为坛而盟,C.胜利进军。总的来说是叙述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

2、第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有何用意? 明确: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答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

3、课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 明确:“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

4、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三、品读与拓展:

1、背诵下面句子,并理解在文中的作用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起义的直接原因)(2)天下苦秦久矣(起义的根本原因)(3)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起义的舆论准备)

2、试从课文内容归纳分析陈胜的性格。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案 篇5

【知识体系】

【探究与点拨】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1)农村的现实

(2)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

(1)生产组织形式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前提 内容 特征 作用

(2)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原因 作用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

2、过程

(1)试点期(1978—1984)

(2)全面展开(1984—1992)

(3)进一步深化(1992------)

3、作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确立过程 1992年10月

1993年

1997年9月

21世纪初

2、作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何不同?

结合资料,分析改革前后的不同,想一想,小岗生产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中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重难点解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不在于是否有计划、有宏观调控,有政府指导,这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都有,而是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在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健,改革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经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不展不断深化改革。【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b.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2、率先放宽政策,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区是

3、“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78年安徽凤阳民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概括了包干到户的优点 ②表达了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 ③说明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④说明农民已经过上小康生活

4、右图为1979年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农民为响应政府“生产自救”号召而签订的秘密协议。与之相关的信息有 ①安徽等省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 ②当地政府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 ③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协议使农民获得空前大丰收

5、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4947家,从业人员4200万人,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302亿元。这一现象反映了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③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7、(2003年全国春季,2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确立了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经济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 d.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9.十四大确立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制度

10.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建立公司体制的标准有 ①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②政企分开、负盈不负亏 ③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④管理科学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①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以上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②材料二所属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③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总结与反思】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选择题

题号

答案

d

b

b

d

a

a

d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1)忽视这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高水平、高速度。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在所有制上否定前者的成果,因为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

第10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篇6

第一单元

文化与社会

高一文化生活教学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社会

B.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C.文化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一切文化产业 D.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8.201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考虑到文化因素对竞选获胜具有重要意义,两党都围绕着文化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宣传,以期抢占文化的“桥头堡”。这体现了

A.文化是政治的基础 B.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是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 D.文化教育对政治起促进作用

9.2011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这一部署

①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②能够使我国的文化力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③有利于激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④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0

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No.01

——从社会的发展看文化

编写:赵长荣

审核:郑来福

时间:2013.5.23 使用时间:_________

【预习案】

【学习目标】

结合实际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性,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了解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能够了解当地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的状况。

【知识自主探究】

一.体味文化【预习提示:阅读课本4-7页,完成以下填空或问题,并把问题在课本上标明】 1.简要谈谈你对文化现象的普遍性的理解。

2.简要说明你对文化现象的多样性的理解。

3.文化的内涵:(在课本上找出并背过,默写在下面。)

4.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______________特有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物。(人是文化的创造者)(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是通过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逐步培养出来的。(人是文化的创造物)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_________________,精神产品离不开_______________。

【预习提示:阅读课本7-9页,完成以下填空或问题,并把问题在课本上标明】 5.文化的形式(1)从动态看:

(2)从静态看:

6.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中转化为_____

217

高一文化生活教学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社会

高一文化生活教学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社会

______。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提示:阅读课本9-11页,完成以下填空或问题,并把问题在课本上标明】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

(1)经济、政治、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________是基础,______是经济的集中表现,_______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__________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3)阅读课本第10页,理解文化对政治、经济影响的多样性。

2.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表现有哪些?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是什么?

3.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我国该如何应对?

【探究案】

1.文化不是一种物质力量,但是文化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起积极地促进作用。

3.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因此,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218

【拓展案】

1.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日常生活消费中的文化味越来越浓,如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出行讲求旅游文化。这说明

①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文化 ②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③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④没有文化人们无法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是

①2011年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吉祥物“UU” ②某中学校园文化艺术节

③2011年11月3日中国“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 ④粤西第一高峰大田顶的自然风光 ⑤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多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3.2013年春晚背景设计很“亲民”,不奢华、不豪华,张扬了一种民族艺术氛围、中国特色风格、时代精神风貌、公民理想情感。看节目、读背景,如在享受一道时代文化盛宴。对于“文化”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就是文学艺术,是小品、相声、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的总称 ②文化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 ③文化来源于文艺工作者的创作

④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并不仅限于文学艺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官二代”李某在河北大学内撞两女生一死一伤,叫嚣“我爸是李刚”。这一经典语言,丰富了网络语言,也再次重现了几千年的衙内之风。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 ③通过人的活动可以透视人们的文化素养 ④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道德境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电视连续剧《钢铁年代》以工业建设史为大背景,通过鞍钢工厂甚至幸福大院这个小窗口,透过主人公的命运和人生,让观众得以一窥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鼓舞着有梦想的人们坚持不懈,勇敢前进。这表明

A.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B.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6.中国邮政曾经发行了《海峡两岸建设》特种邮票,该邮票形象地展示了海峡两岸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由此可见

A.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B.文化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C.邮票成为展示文化软实力的载体 D.发行邮票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7.作为新兴朝阳产业,我国网络游戏产业销售额猛增,并以1:10的规模拉动相关产业发展。这表明

A.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第10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篇7

本课教材从分三目介绍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第一目“伟大的转折”实际上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现的重要前提,当然它也是邓小平理论出现的直接背景之一。其中,“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围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讲述了伟大转折的宣言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并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由于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所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文字与影视资料非常丰富,建议在教学时进行适当补充,以增强学生对这一时期所诞生的伟大理论的感性了解,为深入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并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比较。

3、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划片生,学生差距较大。有些学生在初中历史已有部分基础知识,本课主要是提高学生归纳要点和材料解析能力问题。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做完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这是20世纪末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歌词。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在中国留下了哪些壮丽的“诗篇”?

教师提示:这位老人就是邓小平,是他以过人的智慧与胆略揭开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似春风般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指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继续前进的方向。由此导入新课。

一、伟大的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参考教材p86“历史纵横”)对象:“两个凡是” 影响:打破枷锁,解放思想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既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个重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又是党的建设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自我教育运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方针。以“高举毛主席旗帜”、坚持毛泽东思想为借口,继续维护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把“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口号及方针政策,包括对邓小平的错误结论等都以毛主席有过批示为由而加以维护,阻碍拨乱反正工作的进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邓小平等中央负责同志领导和支持下的一场全国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思想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2、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 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影响: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高度评价这场讨论的伟大意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的重大贡献在于,他不仅仅重新确立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率先提出要解放思想,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深刻阐述了解放思想对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3、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时期)时间:1978年12月

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改革开放。

意义: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过渡:什么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 一次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一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12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午在北京开幕。邓小平主持开幕式并致开幕词。开幕词中首次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3、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13大”,系统地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设问1: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内涵是什么?

教师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设问2: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路线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归纳: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已经提出,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4、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南方各地巡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称为“南方谈话”。“南方谈话”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其中,重要的理论包括: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概括: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常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南方谈话”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高度,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5、体系的完整:1992年中共“14大”,提出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大会通过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小结:邓小平理论形成阶段(四次会议和一次南巡)过程主要理论

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特色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初级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成熟并成体系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本质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体系完整1992年中共十四大目标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十五大结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九、板书设计

一、伟大的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新理论的宣言书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

2、首次提出:

3、初步形成:

4、成熟并形成体系:

5、体系的完整:

6、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导学案】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二、预习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表 时间及会议内 容精髓及指导意义

酝酿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指导意义: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 产生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展1982年党的十二大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 1992年党的十四大 1997年党的十五大“南方谈话” 成为比较完整的体系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2、科学内涵: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国际形势的变化 国内形势

2、基本内容: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 ②始终代表 ③始终代表

3、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基础

灵魂和先导 本质和归宿

4、精神实质

(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关键在于与时俱进。

(2)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样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本质在执政为民。(3)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5、历史地位

理论是对 继承与发展

理论价值:是 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 指导意义:是新世纪实现 的强大思想武器。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标志和首次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的党代会。2.概述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3.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和确认的基本史实,简要地概述其基本内容。

4.认识“三个代表”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体会自我完善的价值.

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二、学习过程

(一)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表

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向成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位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史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基本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史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反思总结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变化了国内外形势。它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四、当堂检测

2.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是在(d)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与下图人物无关的事件是(d)

a.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 b.实行改革开放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 ③是否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内在要求 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d)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在(b)a.皖浙泸考察工作时

b.中共十六大 8.“三个代表”内容是(a)

①代表先进文化②代表先进生产力③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④代表先进科学技术 10.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形成是在(a)a十三届四中全会

b.十四届五中全会

11.确立党的指导思想有四次特别重大的会议,它们是(a)a.中共一大.七大.十五大.十六大 b.中共一大.七大.十四大.十六大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d)a.社会主义发展方面问题 b.如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问题 138.“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d)

a.如何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问题 b.如何实现祖国统一问题

14.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是(a)a.发展先进生产力

b.发展经济

16.1998年长江发水灾,解放军官兵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奋力堵截九江大堤决口,说明中国共产党首先代表的是(a)

17.请看图片,在图片所显示的会议中作出了一个什么重要的决定(d)a.宣读“三个代表”的内容

b.全面深刻阐述“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d.确立“三个代表”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课后练习与提高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 ③是否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内在要求 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邓小平理论论述的根本问题是:(d)

①一国两制②和平与发展③什么是社会主义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d)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实现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④“一国两制”的构想

5.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d)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6.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视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下列关于‘三个代表’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a.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 b.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8.“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了《党章》,并确立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分别在(d)

a.七届二中全会,十五大,十六大 b.七大,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六大

9、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上一篇:行政决策西安财经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考试下一篇:超市春节活动方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