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文化体系(共12篇)
学校新文化体系 篇1
1 中华民族特色学校体育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1.1 立足中国国情
由于学校体育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首先是一种社会教育, 这样就使得它不可避免的受到政治体制的制约和影响, 为一定的社会服务, 从而构成学校体育功能的基本属性与特殊属性之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发展证明, 要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其中重要一条就是立足中国国情, 这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因此, 坚持中国国情也是中华民族特色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1.2 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毫无疑问, 体育是一种精神, 是一种文明, 是一种道德, 是一种智能, 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学校体育更是以文明和道德作用于人, 并通过作用于人而作用社会。它以高度的文明和崇高的道德构筑人的精神和升华人的思想, 纯化人的心灵和鼓舞人的斗志, 提高人的素质和训练人的意志。先进生产力为创造和发展先进学校体育文化提供物质基础, 先进体育文化又为创造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1.3 以“终身体育”为目标
学校体育目标之一就是为了培养在校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环境的体育锻炼能力。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前, 不但掌握各种体育知识技能,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兴趣;同时还要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 为走向社会后能尽快实现体育终身化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 只有真正符合我国学生锻炼观念和学校实际的体育内容、目标、手段, 才能唤起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心理需要, 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进而在运动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 以此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喜爱。因此, 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学校体育是开展“终身体育”的基石。
2 中华民族特色学校体育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
2.1 体现“人文”精神
中华民族特色学校体育教学体系指导思想将充分挖掘儒家文化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 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内化于体系的指导思想之中, 使之形成学生稳定的人文素养, 形成文明的言行、高尚的人格, 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智慧、有教养的人。
2.2 突出‘“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特色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将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 充分体现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特色、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特色, 废除不合宜的陈旧教材, 并使教学内容中传统体育项目、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和现代体育项目保持协调的比例, 以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展现“公平”教育理念
中华民族特色学校体育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将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 采用“有教无类”“顾顺早教”的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 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 从而达到教学的公平性、全面性。
2.4 体现“和谐”精神
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 我们认识到只有各个“小”和谐才能构成“大”和谐, 而我们学校体育在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3 基于儒家文化的中华民族特色体育教学体系结构
我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 它们都具有独特的强身健体、养生保健的功效和教育性, 这是中华民族特色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儒家教育曾将射箭、驾车与诗歌和礼仪同列人学士必修的“六艺”中而且这种民族体育文化已深深的根植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 为人民所喜爱, 所以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和开发, 就是尊重对民族体育锻炼习惯的连续性。如果能将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融入到学校体育之中, 就可以极大地提高体育教育的文化性、实用性。中华民族特色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要充分挖掘、整理、与改编我国优秀的传统项目, 更大的发挥它独特的强身健体、养生保健的功效及思想品德教育功能, 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更好的为中华民族振兴, 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3.1 增加体育保健养生的内容
自古至今,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为了寻求健康长寿, 曾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健身与养生之道 (术) , 并早在几千年前传统养生文化就提出了“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的顺应自然的观点。例如:战国时期有了专门研究养生的“导引之术”, 到了汉代已有了图例并有文字说明的《导引图》, 汉代名医华佗在总结两汉导引的基础上, 采撷了导引精华, 创编了健体养生的“五禽戏”。他认为“人体欲得到劳动, 初摇则谷气得消, 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譬如户枢不朽是也”。在众多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项目中, 较典型的有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武术、太极拳和气功。武术运动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追求与自然和谐。练武不仅能增强体质, 还能陶冶情操, 振奋精神, 增强民族自尊心。
3.2 增加德育的内容
儒家文化认为“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人伦道德虽然乃个人修身养性之事, 但此个人修身养性之事却是一切其它事业之根基。因此, 国家若要富强, 人民若要安乐, 天下若要太平, 必以人伦道德为基石, 这是治国安邦之本, 经世济民之基。所以, 道德不仅仅是个体做人成败的关键, 而且也是国家兴亡之所系。结合当前的国情, 我国想要构建和谐社会, 那么也需借鉴这种“德”的思想。因此中华民族特色学校体育中就要通过一些传统体育内容的教授, 加大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公共道德等方面培养, 营造整个社会的和谐道德氛围。
3.3 增加本土化自编教学内容
由于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里培养出来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心理积淀, 学生会对本地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情有独钟”。所以根据当前的国情, 中华民族特色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要结合本地区和学校体育开展的实际情况, 在符合中国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独立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校体育的内容。从而体现出本地区、本学校的特色, 以满足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学生的需要。
总之, 中华民族特色学校体育增加本土化教学内容, 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所熟悉的民间体育项目来学习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 培养终身锻炼习惯, 而且还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个性, 促进身心健康,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各项素质全面发展, 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傅永聚, 韩钟文.20世纪儒家研究大系[M].中华书局, 2003.306~309.
[2]费孝通.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129~205.
[3]毛振明.体育教学新视野阅[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82~86.
学校新文化体系 篇2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天使爱美丽”文化活动
构建医学生价值体系的实践
一、设计思路
近年来我校注重结合专业特色和学校的办学定位,通过项目化、品牌化的运作方式,创建了“天使爱美丽”校园文化品牌,通过这个载体,创新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形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强化职业道德意识 沐浴医学神圣光芒——精心组织医学生“生态体验式”理想信念教育活动
1、创新开展新生始业教育,丰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医学誓言由来已久,自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誓言面世以来,庄严宣誓就成为医学生从业的一个重要仪式,在医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构建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在开学典礼上,由医学教授带领新生宣读医学生誓言,庄严肃穆,非常震撼。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模拟医院”、“行业专家讲座”、征文等形式开展医学生誓言的解读活动。每年的“杰出校友”颁奖典礼也放在了新生始业教育阶段,而随后举办“聆听杰出校友故事讲述天使成功之路”演讲赛,引发了新生强烈的职业价值认同。
2、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月活动,灌注医学生爱心成长
每年的红五月也是我校“感恩教育”活动月。自2009年举办第一届感恩教育活动月以来,学校突破了以往对感恩教育的理解局限于感恩父母和师长的限制,延伸了它的内涵,精心培育“感恩文化”。每年的活动都精心设计,设立了“感恩之音、感恩之画、感恩之行和感恩之文”四
大板块。让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父母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
3、精心举办护士节授帽仪式,触动医学生心灵蜕变
“5.12”的护士节授帽仪式是我校一次隆重的医德教育活动。戴上圣洁的燕尾帽,接过前辈手中的蜡烛,履行“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神圣誓言,经过圣神的仪式,护生将成为一名护理实习生,肩负救死扶伤的任务。近年来,我校邀请到了我省南丁格奖获得者周瑞芳、潘美儿等来校参加仪式,并为优秀的护生授帽。
(二)、甘为医学献青春 白衣天使下基层——大力开展健康服务活动
1、围绕WHO确定的重大卫生健康日,进社区开展健康教育
我校积极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携手合作,以“天使社区行、健康嘉年华”为活动载体,开展了大型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在省疾控中心的技术指导下,设计了大型健康知识问答闯关游戏,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知识。该项活动在校级层面上每年开办四期,各系团总支结合本专业的优势不定期联系社区开展健康志愿者服务。
2、组建“博爱.天使”医疗服务队,下乡村送健康服务
为了进一步提高天使们的健康服务水平,我校每年安排专项经费送学生参加美国心脏协会主办的 “Healthcare Provider”证书培训。近年来,每年暑期社会实践期间,“博爱.天使”医疗服务队前往了我校的共建单位淳安瑶山乡、台州海山乡等地开展急救技能普及工作。该项工
作得到了省卫生厅长杨敬的高度肯定,在台州海山乡为“博爱.天使”医疗服务队题词勉励,该项工作还获得了2011年度浙江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3、发挥健康使者专业优势,助力大型赛事健康保障
在实践中提升素质,在学习中体验成长,我校健康使者队伍以高度敬业的精神、专业的服务,一直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在杭举办的大型赛事组委会的高度评价。近年来,我校健康使者队伍积极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杭州休博会、动漫节等大型会展、赛事,学校和志愿者个人多次荣获省政府、赛事组委会的表彰。特别是在第八届全国残运会期间,我校的健康使者提供了医学分级服务,得到了副省长陈加元的亲切接见,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唱响心中的天使 同谱生命的华章——全力打造校园青春魅力活动
1、创新公益活动与校园青春偶像选秀大赛结合,带动医学生参与慈善
“天使爱美丽”大赛是我校重点建设的学生活动,她是一项集中展现医学生风采的大型选秀类赛事。在该活动中,不仅比选手的才艺、气质,更重要的是在长达两个月的比赛中,向校内的师生们传递梦想、传递爱的精神。该赛事以“用爱呵护生命、用心铸造安康”为主题,携手杭州市慈善总会、浙江省儿童医院、钱江晚报等单位共同确定公益梦想项目。通过在大赛中选拔出来的美丽天使们,通过发放“爱心储蓄罐”的方式收集全校师生的爱心,用这些善款完成“衣路有你”、“畲乡娃游
天堂”、“小蒲公英计划”。
2、依托“校园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引导医学生学习身边榜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的各类先进典型已经很少像过去那样引起广泛轰动,产生持久共鸣。我校优化了校园十佳大学生的评选流程,在评选完成后,通过制作喷绘、海报、校报专刊等形式多渠道大力宣传。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将其优秀的道德和人格魅力进行聚焦放大,同时也为大家竖立起来自己身边、触手可及的学习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功能。
3、发展“和谐之声”合唱艺术活动,促进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形成构建和谐校园的文化活动离不开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文化活动。我校高度重视合唱艺术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以“和谐之声”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和谐之声”合唱艺术活动,在教师层面形成了每个党总支有合唱队、在学生层面形成了每个系组建合唱队。近年来,我校的合唱社团连续三次被评为省级优秀社团,荣获了包括省大学生优秀校园文化艺术节目二等奖在内的多项荣誉。
三、工作成效与经验总结
1、强化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
2011年,我校学生陈斌荣获团中央“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2012年,我校2006届毕业生顾俊杰、2007届毕业生孔彩虹被评为“杭州市十佳护士”;周韵担任了中国国旗基金会主席团主席,成为全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大学生;2008年,我校组织的“阳光天使,健康长
跑” 活动获得团中央表彰。
2、增强了医学生知行实践,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沐浴在“天使爱美丽”文化中的医专学子成为“天使爱美丽”品牌建设的真正受益者。在省第三届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竞赛中荣获二等奖一项,荣获三等奖三项;在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荣获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并被大赛委员会评为优秀组织奖。在省 “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在省大学生医学竞赛中,摘得三等奖;在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二等奖。2011年,在全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技能竞赛中,三位同学获得涵盖一二三等奖在内的九个奖项。
3、凝练了校园文化特色,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
学校新文化体系 篇3
一、建构“助力完美童年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学校在立足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整合课外活动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助力完美童年的个性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涉及人文领域、科学领域及交叉领域,体现了全人教育思想,实现的是“把附小办成一所面向未来,有科学涵养和人文关怀的现代化学校”的办学目标。国家课程和校本必修课程是面向全校所有学生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充分发展,体现基础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校本选修课程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需求自主选择的课程,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该类课程多为综合类课程,体现选择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这一整体课程结构,着眼于在总体上实现“平衡发展,快乐成长”的培养目标,实现全人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统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学校从多方面促进国家课程个性化实施。自2012年以来,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试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进行个性化开发,从而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
学校组织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了整合优化。例如,数学组基于对附小学生发展环境的分析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提出数学素养培养的校本化目标为“爱数学、会思考、善运用”。在对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后,依据数学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结构进行“板块建模”,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综合与实践等四个领域的课程内容中抽离出:数与形的认识、数的运算、形的测量与运动、解决问题等四个核心板块。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校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开发了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例如,数学学科的《启智》、语文学科的《喻芽儿阅读》,该类课程既是对国家课程的丰富与补充,也是学校课程创新能力的体现。
现有国家课程中有的只有课程纲要,有的只有课程标准而没有教材。学校针对这种情况,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开发彰显学校个性特色的课程,努力实现课程整合“1+1>2”的效益,并实现学校“平衡发展,快乐成长”的学生培养目标。例如,《慧心》《体育与健康》《文明礼仪课程》《机器人》和《Scratch与创意设计》等课程,就是学校在该类课程个性化开发上所做的尝试和实践。
学校积极推动课外活动的课程化建设。自本课题研究以来,学校以学生生活实践为基础,努力把零散的活动课程化,帮助学生建立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活动方式以主题为主,教学空间从课堂延伸到社会,教学主体从教师到教师与家长合作,让学生在与世界的开放联系中不断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创生意义。这类课程在设计上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研究性,在实施上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以学生的探究为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例如,科学组“1+8+12”课程就是把原来零散的课外活动加以整合,形成一门目标明确、内容系统的课程。
学校开发系列“快乐周末”校本课程。“快乐周末”校本课程的授课时间是每周五下午,时间是两个课时,一学期共十二次课。大部分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在网上自主选课;然后采用自主走班上课的形式,每个班级不超过30人。这种选课和上课的形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认识自己的兴趣和特点,为全面培养学生提供了平台;也体现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经过两年多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摸索,学校“快乐周末”校本课程现在已经有六大类别,包括63门课程,课程种类丰富多彩,课程质量逐步提高。
历时四年的课程开发促进了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学校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实施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交往,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促使学会选择,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完成了从课程“消费者”到课程“生产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的研究意识与能力增强,教师的学校认同感、满足感和归属感增强。
二、丰富和重构了学校文化
课程开发过程不仅建构了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而且促进了学校管理者对课程开发和学校发展的思考,丰富和重构了学校文化,践行了学校办学理念。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附小的办学理念是“给孩子完美的童年,让师生完满地成长”,目标是“办成一所面向未来,有科学涵养和人文关怀的现代化学校”,培养目标是“平衡发展,快乐成长”。
在个性化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学校进一步解读和明晰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并构成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课程开发正是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落实和具体化。其中“完美的童年”是一个综合的目标,不限于知识学习,而是注重学生身体、智慧与心理的全面、综合发展,最终使孩子实现“平衡发展,快乐成长”,希望孩子成为“完整”又不失个性的人,这种办学理念充分体现了全人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思想。我们进一步明确全人教育和个性发展的统一性,世界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好的全人教育使个性完全发挥全人教育与尊重个性,二者决不是矛盾的。恰恰相反,这二者必须融合统一。完全的个性发挥,实质上就是好的全人教育。……全人教育与尊重个性教育是一物之两面,而且,必须努力把二者融合为一体。”只有承认个人差异,只有尊重个性,即尊重那种“属于他自己的,别人无法代替的东西”,全人教育才能实现;只有“育成真正的自我,发现真正的人”,才能“走向真实的教育”。“个性通过全人教育将其机能得到全面开发与育成;全人通过个性教育,在爱之场中自觉地为完成自己的具体使命而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使全体的人,依据爱的原理有序地成为个性的全人。”
学校以“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作为自主发展过程中不变的文化主题,力求自觉通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传承与熏染, 提升、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学校明确了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理论基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构成了文化整体,科学与人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互渗,构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平衡发展的文化基础,因此教育应该成为连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桥梁。“随着学科交叉、融合,以及人类对世界认识的逐渐深化,人类文化的‘大统一’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也顺应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教育既要看到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互补性,又要注意到二者的联系性,从互补性中发现各自的缺失,从联系性中开阔视野,促进发展。附小开发的课程整体是平衡的,总体上构建了科学和人文整体平衡的课程,以培养整体平衡的“人”为目标,最终培养出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严 芳
学校新文化体系 篇4
一、改善办学条件,建设学前教育特色的班级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表层,它起到一个渲染的作用,也应该彰显班级个性。个性不仅为外在的标志、图画、文字等,更需班主任发挥引领作用。学前教育专业的班级物质文化应该是个性鲜明的。班主任要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积极主动性,真正实现“让墙壁说话,让环境育人”的目的。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让学生动手,发挥所长。如手工、美术是他们的专业课程,那么班级的墙面文化就要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分组进行设计,要彰显他们的专业特性。同时要发挥环境激励功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发挥环境布置的直接激励和间接熏陶的作用。通过墙面设计既要凸显学生的专业特长,也要让班级物质文化设计对他们有教育引领与文化熏陶的作用。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班级在环境布置方面要体现班级的个性化和班级特色,如设置特色应专栏根据班级特色设置,如班级生物角、科技园、美文荟萃、班级之星、知识海洋等。
二、转变观念,建设学前教育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
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全班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共同信奉的价值准则,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包括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是班级文化的主导价值取向,是班级成员共同的行为特征。积极的班级精神有利于教育文化发挥作用,能够对学生产生内在的激励作用,能够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学生的归属感,形成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那么,学前教育专业班级的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这也迎合他们未来的职业需求。他们的工作是一名幼儿教师,拥有爱心是他们以后工作的必备条件。灌云中专附属幼儿园为我们实习实训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利用实习机会让学生去体会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慢慢摸索自己要胜任这份工作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格与技能。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专题活动,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礼仪常识、人际交往等实践性知识的指导,让学生在学做人、学做事、学会学、学会活的过程中成为“社会的人”!
三、勇于创新,建设学前教育特色的制度文化建设
建立班风、班级公约,以此约束学生的言行。有助于增强班级成员之间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班级工作承包责任制是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归属感的重要方式。魏书生提出的“让班级每个同学都有岗位”,既体现了民主管理的教育理念,又激发了大家对集体的热爱和责任心。我们在班级开展了班级物品承包责任制。把班级日常用品和清扫区分工,保证人负其责,物有所属。如电教员、检修员、保洁员;专项承包责任制,即由专门学生负责班级各项具体任务。如:班规记录员、监督员、学习督导等。班级制度的建立我们坚持教育民主和学生自治的原则,坚持提供机会,放手班级民主生活建设;坚持一视同仁,避免班干部和普通同学分化;同时奖惩要分明。奖励制度要有利于促进和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鼓励带动集体往积极、优秀的方向发展。惩戒制度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适当和必要的批评必不可少。我们在惩戒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方面正在做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尝试。
总而言之,中等专业学校学前教育班级文化建设有其突出的特性和功能,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引以高度重视,立足本专业的内涵发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全方位加强本专业文化建设体系的构建,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战略性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本专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转向注重发展职业能力与建构内在精神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知识、人格和文化的统一。指出学前教育班级文化体系应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关键词:中等专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班级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杨琼.班主任应重视班级文化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07(10):79-80.
[2]魏书生.班级管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学校安全责任体系 - 副本 篇5
安全责任体系
二〇一五年九月
西安市浐灞丝路学校安全责任体系
(一)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王建斌 副校长 副组长:乔西宁 副校长 成 员:王美美 教务处主任 李 静 德育处主任
宋 飞 办公室主任 宋 飞 总务处负责人 呼六金 法制副主任 各班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乔西宁同志兼任,副主任由宋飞、王美美、李静同志兼任,以上人员如有职务变动,由接任者自然替补。每日带班领导为当日学校安全工作直接责任人,负责各值班岗位值班人员到位情况的考勤和督查工作,加强校园巡视,对突发事件进行妥善处置并及时上报。
(二)副校长:王建斌 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 1.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2.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学校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和上级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部署。
3.全面负责学校安全工作,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防范体系,落实责任制,依法制定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
预案。
4.建立安全工作奖惩制度,把安全工作纳入各部门、个人履职考核,与评优推先和绩效考核挂钩,调动全体教职工共同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积极性。
5.组织召开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分析研究学校安全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学校安全工作计划。
6.及时制止和处理教职工侵犯学生权益和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
7.加强与所属园区、街道、社区、派出所、消防、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城管等部门的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校园及周边安全工作。
8.遇到突发事件立即组织安全领导小组启动应急预案,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挥。
9.学校安全职责所必需的其他行为。
(三)德育副校长:王建斌
1.结合学校安全工作目标和任务,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维护校园教育教学秩序、稳定师生情绪。
2.组织落实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安排部署的工作任务,依据部门安全岗位职责,对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开展针对性的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指导年级和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和演练活动。
3.定期召开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安全工作会议,组织年级组长和班主任进行校园安全隐患自查互查活动,跟踪每节课
学生异动情况,增强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的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
4.在学生会和班委会设立安全委员,设“学生110”和班级安全员,协助做好学生安全工作。
5.学校组织大型集体活动时,做好教育活动安全预案和活动前师生安全教育工作。
6.利用升旗、广播操等时间,开展学生安全教育。7.通过板报、橱窗、广播、网络等开展对师生安全宣传教育。
8.聘请消防、治安、交通、卫生等专家开展对师生的专题安全教育。
9.通过家长会、家长信、短信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安全知识,提出安全要求,发挥家长对学生安全工作的主体作用。
10.做好安全教育、家长接待、事故处理及相关材料的整理归档。
11.协助学校加强安全工作,结合中小学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交通、消防、治安等安全宣传及法制教育。
12.协助学校做好对有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落实具体帮教措施。
13.协助学校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14.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安全工作。
(四)安全后勤副校长:乔西宁
1.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学校安全工作,对学校安全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
2.可代校长组织召开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传达学习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的文件,研究学校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整改意见,确保学校安全。
3.根据上级要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制度,组织制定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全面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把学校安全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部门、部门和岗位,并负责检查、督导落实。
5.指导学校安全专职干部和各部门负责人开展工作,定期不定期检查各部门、部门、岗位的安全防范和隐患排查工作,并建立相关台账,在相关记录表上签字。
6.定期组织培训学校安全保卫干部和员工,强化安全责任意识,提高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杜绝因思想麻痹或工作失误造成的安全责任事故。
7.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宣传和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
8.定期组织检查学校各部门的安全设施及器材,保证完好有效。
9.协助校长加强与所属街道、社区、派出所、消防、卫生、城管等部门的联系,积极开展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
10.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各类台账和档案制度,检查
指导学校各类安全资料的归档备案。
11.督促检查放学前一分钟、每周一节课、每月一次专题讲座的安全教育。
12.制定学校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做好学校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工作;
13.组织对学校建筑物、设施设备的安全检查,特别是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
14.加强对食堂、超市、自备水源的管理,确保学校食品及饮用水安全;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工作;
15.加强学校宿舍设施安全管理,确保师生宿舍安全; 16.督促有关人员做好防盗工作,维护学校财产安全; 17.加强学校的安全设施建设,确保校园安全; 18.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安全工作。
(五)党支部组织委员:王建斌
1.通过党建工作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安全责任意识,指导落实岗位安全职责。
2.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和思想动态,及时掌握校内不稳定因素,积极化解矛盾,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3.督查学校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向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整改建议。
4.积极组织开展反邪教工作。
5.协调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治安环境进行整治,严肃查处侵害师生合法权益和滋扰校园案件,建立长效机制,维护学校周边治安秩序。
6.配合政法部门妥善处理在校师生违法案件,督促学校妥善处理校园内发生的严重违规违纪问题。
7.协助学校与社会、家庭等方面建立联系,完善“三位一体”法制教育机制,落实各项治理措施。
8.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安全工作。
(六)教学副校长:王建斌
1.督促全校教师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特别是认真落实体育课、劳动课、实验(训)课等教学常规,防止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2.对必须在校外进行的教学活动要认真审批,要有严密的安全措施,确保活动安全进行;
3.督促全校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关爱学生,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杜绝因体罚和心灵虐待造成对学生的伤害事件,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督促指导教师把学生安全作为教育教学的第一要事,摆在首位,认真落实各有关法规和上级文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安全规定,依法办事,依法执教;
5.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安全工作。
(七)法制副主任:呼六金 等驾坡街道派出所民警 1.协助学校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2.协助学校加强安全工作,结合中小学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交通、消防、治安等安全宣传及法制教育。
3.协助学校做好对有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落实具体帮教措施。
4.协调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治安环境进行整治,严肃查处侵害师生合法权益和滋扰校园案件,建立长效机制,维护学校周边治安秩序。
5.配合政法部门妥善处理在校师生违法案件,督促学校妥善处理校园内发生的严重违规违纪问题。
6.协助学校与社会、家庭等方面建立联系,完善“三位一体”法制教育机制,落实各项治理措施。
7.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安全工作。
(八)教务处:教务处主任王美美,一年级王刚 1.负责教务处所属各年级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实部门安全责任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部门安全工作计划,并监督、检查、工作落实情况。
2.定期召开部门安全工作会议。
3.做好各种教具配备、保存及使用的安全管理。4.加强学生学籍信息的安全管理,建立信息保密制度。5.做好教学活动和考试安全预案及管理工作。6.配合校长积极稳妥做好学校招生、毕业工作,正确执行政策、有效化解矛盾,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7.定期召开教研组安全工作会议,维护学校教育教学安全。
8.制定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督促实验员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9.制定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10.监督指导各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11.所在年级的安全第一负责人,负责建立年级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本年级每位教师的安全岗位职责。
12.建立健全由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构成的年级安全管理体系,定期排查年级存在的安全隐患,促进年级安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13.及时传达上级有关安全工作文件精神,组织年级教师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落实学校安全工作有关要求,做好日常安全防范。
14.做好年级特异体质学生身体情况登记和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年级大型活动安全预案并做好活动前的安全教育工作。
15.指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
16.负责本年级学生楼层、楼梯的安全管理。17.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安全工作。
(九)德育处:李静
1.结合学校安全工作目标和任务,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维护校园教育教学秩序、稳定师生情绪。
2.组织落实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安排部署的工作任务,依据部门安全岗位职责,对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开展针对性的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指导年级和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和演练活动。
3.定期召开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安全工作会议,组织年级组长和班主任进行校园安全隐患自查互查活动,跟踪每节课学生异动情况,增强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的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
4.在学生会和班委会设立安全委员,设“学生110”和班级安全员,协助做好学生安全工作。
5.学校组织大型集体活动时,做好教育活动安全预案和活动前师生安全教育工作。
6.利用升旗、广播操等时间,开展学生安全教育。7.通过板报、橱窗、广播、网络等开展对师生安全宣传教育。
8.聘请消防、治安、交通、卫生等专家开展对师生的专题安全教育。
9.通过家长会、家长信、短信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安全知识,提出安全要求,发挥家长对学生安全工作的主体作用。
10.做好安全教育、家长接待、事故处理及相关材料的整理归档。
11.协助学校加强安全工作,结合中小学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交通、消防、治安等安全宣传及法制教育。
12.协助学校做好对有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落实具体帮教措施。
13.协助学校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14.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安全工作。
(十)总务安全牵头人:宋飞
1.在校长和分管副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根据学校安全工作计划,制定部门实施细则,定期向分管安全工作副校长汇报学校安全工作情况。
2.按时参加上级有关部门召开的安全会议并按相关要求,上报学校安全工作计划、总结、报表、材料、信息等。
3.坚持每天对校园及重点部位进行巡查,发现安全隐患,立即责成有关部门进行整改并启动责任追究制度,规定完成整改的时间。问题严重的要及时向分管副校长汇报,制定详尽的整改方案。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台账,相关负责人及时在记录表上签字。
4.结合学校安全工作实际,开展治安、消防、交通等校园安全宣传教育。
5.履行校园日常安全管理和活动安全管理职责,检查督促各部门落实各种活动安全预案及安全措施。
6.负责校园“三防”(人防、物防、技防)建设,管理安保人员,维护安防设施。
7.负责学校门卫管理,夜间、节假日值班和巡逻安排,加强对值班人员的管理和检查。
8.负责全校消防栓、灭火器、报警器、疏散通道等消防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维护,保证校内消防器材的完好、有效,确保正常使用。
9.配合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协
调,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搞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10.校内发生安全事故或突发事件,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向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并根据应急预案配合指挥组落实报警、抢救、疏散、保护现场、调查取证、信息上报等工作,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11.根据有关规定妥善保管视频监控录像资料,并建立资料档案。
12.负责学校总务后勤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实部门安全责任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做好部门安全工作计划,监督、检查工作落实情况。
13.定期召开部门安全工作会议。
14.加强总务后勤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各工种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
15.做好学校建筑物和水、电、气等设施设备的安全检查和维护,根据保卫主任的要求定期维护或更换消防器材和特种设备,并建立台账,及时做好相关记录。
16.切实加强学校食堂及食品卫生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卫生部《学生集体用餐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严格的学校卫生管理制度,自觉接受卫生防疫部门监督。
17.组织相关人员按规定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体检;建立食品留样制度;随时掌握当地流行性疾病、食源性疾病和饮水污染的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杜绝疾病、流行性疾病和食品中毒事故的发生。
18.落实本部门不同工种安全责任。组织部门人员定期检查负责范围内的安全”。
19.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安全工作。
(十一)办公室主任:宋飞
1.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学校安全宣传工作。2.负责本部门安全工作。
3.负责学校安全教育和演练活动的讲话、录像等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4.负责全校信息沟通、信息公开、新闻发布及媒体采访等事宜。
5.贯彻执行安全法律法规、学校安全管理规定,履行部门岗位安全职责。
6.在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中设立安全委员。经常开展对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的安全教育。
7.制定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各类大型集体活动预案,开展活动前的安全教育。
8.定期组织学生活动场所的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并向学校有关部门汇报。
9.熟悉学校各类安全预案及流程,协助和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处置突发事件。
10.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安全工作。
(十二)教研组长:马亚军
1.教研组安全第一负责人,负责建立教研组日常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学校各项安全管理要求。
2.定期召开教研组安全工作会议,维护学校教育教学安全。
3.督促每位任课教师安全教育教案和开展“放学前一分钟安全教育”。每天最后一节课下课前,结合实际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防劫防骗、防各种伤害事故等安全事项。
4.指导学科教师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渗透安全教育,引导每个教师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开展学生安全教育。
5.加强课堂、特别是实验课的安全管理。
6.制定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督促实验员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7.制定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8.监督指导各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9.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安全工作。
(十三)班主任:华建丽、白彩虹
1.班级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本班学生安全及教室内的设施设备安全负责。
2.认真落实学校安全工作的各项要求,及时解决班级出现的安全问题,排除安全隐患。
3.在班委会和团支部设立安全委员,在班级设立若干安全员。
4.保证晨(午、晚)检专时专用,仔细查看学生精神和身体状态,认真记录,及时上报。
5.充分利用晨(午、晚)检、班会等时间开展学生安全教育。特别注意根据季节变化提醒学生预防疾病,防范各种
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逃生自救技能。
6.严格执行学生考勤和请销假制度,做好学生考勤统计工作,及时了解未到校上课或中途离校学生的情况,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做好记录。
7.认真做好班级内各种不安全因素的排查和登记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向年级组长和校领导汇报。
8.对有特异体质和心理异常的学生,应在家长的配合下及时做好记录。在安排体育、劳动、大型活动等时予以照顾。
9.协助学校与家长签订安全协议书,并做好协议书回执留存。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开展家长安全教育,让家长切实担负起监护人职责,做好学生安全教育监管工作,特别是保障学生校外安全。
10.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必须征得学校领导同意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做好安全预案和活动前的安全教育工作。
11.发现学生在校出现身体不适或危险情况时,要立即采取措施、组织抢救,并及时通知家长、报告学校。
12.开展“放学前一分钟安全教育”。结合实际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防劫防骗、防各种伤害事故等安全事项。
13.认真准确采集学生及家庭相关信息。14.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安全工作。
(十四)任课教师:全体任课教师
1.明确并履行岗位安全职责,落实学校安全工作的有关
要求,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2.将安全教育有机渗透到本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
3.课前清点学生人数并立即上报班主任,课堂上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时应及时制止、告诫、教育,并与班主任或学生家长及时沟通。课间负责本楼层就近楼梯间、楼层的安全工作。
4.密切配合班主任开展安全工作,及时将班内的安全问题向班主任反映,协助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妥善处理班级出现的安全问题。
5.课堂教学中如遇突发事件或安全问题,及时将学生有序疏散到安全地带并作妥善处理,同时立即向分管领导或校长汇报。
6.开展“放学前一分钟安全教育”。每天最后一节课下课前,结合实际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防劫防骗、防各种伤害事故等安全事项。
7.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安全工作。
(十五)体育教师:王晓娟
1.掌握教学班学生特异体质状况,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相关学生活动,并做好记录。
2.做好课前准备,根据教学内容,对场地、器材及教学环境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3.结合体育项目特点,讲解安全注意事项,带领学生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强化学生相互保护意识,提高学生自我保
护能力。
4.遵循体育运动规律,严格按照体育教学要求上好每节课,不违规操作。特别是体操教学,要做好“保护与帮助”的示范动作,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保护与帮助”。
5.严格教学过程管理,把控学生动态。认真、及时解决好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或纠纷,6.掌握体育教学及体育课外活动中发生伤害事故的处理方法及程序,严格按照学校“学生体育教学及体育课外活动伤害事故(急病)应急预案”程序进行处理。
7.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安全工作。(十六)信息技术教师:刘瑞
1.负责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维护与安全运行。及时检查和报告设备隐患,配合电工检修,保障电教设备安全运行。
2.认真执行网络有关安全规定,确保校园网络安全。杜绝不良信息在校园网页上出现。
3.做好防火、防盗、防潮工作。掌握灭火常识,会使用消防器材,紧急时刻具有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
4.—旦发生意外事故,积极采取救护措施,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保护好现场。
5.每天下班时检查水电门窗,关闭所有应关电源,确认无安全隐患后方可下班。
6.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安全工作。(十七)财务人员:刘瑞(兼任)
1.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责任心,确保学校财务安全。
2.加强印章、空白支票的保管和使用安全。空白支票与财务用章分开存放,严格按照财务规定存放现金。
3.到银行取送款时,大宗款项必须三人以上专车接送,少量款项须两人以上接送。使用安全包,取送款人员必须做到人不离款、款不离身,确保现金和人身安全。
4.确保学校财务账目、票据保存规范,避免因存放不当受潮损坏。
5.做好财务室防火、防盗工作,做到人离门锁。6.下班时关好水电门窗,确认无安全隐患后方可下班。7.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安全工作。(十八)财产(仓库)管理员:宋洁(兼任)1.全面负责、统一管理学校财产,建立台账确保所保管物品的安全。
2.管理好学校仓库,建立仓库和财产管理制度。3.加强仓库消防安全,严禁火种入库,严禁库内吸烟和使用各种电热器具,定期检查更换库房的消防器材。对存放物品要留出顶、灯、墙、柱、堆等防火间距。
4.仓库物品必须分类、有序、限额存放。做好防火、防盗和防潮工作。
5.一旦发生意外事故,积极采取救护措施,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保护好现场。
6.每天下班前对仓库进行安全检查,并作记录。下班时关好水电门窗,确认无安全隐患后方可下班。
7.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安全工作。
17(十九)体育器材管理员:王晓娟
1.坚持每天检查体育运动器械、户外运动器材和场地,并做记录。发现安全问题立即停用,并将问题器械做封存警示,及时向有关领导(部门)报告并组织维修和处理,消除安全隐患。杜绝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器材或器械。
2.教育学生爱护器材,指导学生安全使用、搬运器材,要求学生发现器材安全问题及时向老师报告。
3.坚持体育器材领借制度,器材室所借出的器材须符合安全标准,并及时归还、验收。
4.借出的运动器材不允许放置在无人看管的场所。5.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安全工作。(二十)食堂管理员:吕晶、高亮
1.食堂安全第一责任人,在主管领导的指导下具体负责学校食品安全的全面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管理档案。
2.定期组织食堂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培训。3.定期组织食堂工作人员健康体检,确保食堂所有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安全上岗。
4.严格遵守学校食堂食品采购索证制度、进货验收制度、厨房烹饪制度、卫生消毒制度、食品留样制度,不采购“三无”食品和腐烂变质食品,严把食堂生产各个安全环节。
5.做好食堂防火、防潮、防尘、防虫害各项工作,定期检查维护食堂设备,要重点检查燃气、灶具、油烟管道、锅炉等重要设备,聘请专业人员定期清洗管道烟道,确保各项设施设备安全运行。
6.不用的煤气罐不得放在灶具旁,应保管在安全地方。7.每天严格检查厨房、库房、燃气、水电、设备安全,并作记录。下班时关好水电门窗,确认无安全隐患后方可下班。
8.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安全工作。(二十一)水电暖管理员:张涛 1.持证上岗,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
2.每天检查配电室、校园照明、网络、电话、广播、供水等设施设备,确保水电安全及时供给和运行。
3.协助宿舍管理人员检查宿舍用电情况,严禁私接线路、安装插座、使用自备大功率电器。
4.落实水电安全隐患排查制度。严防电路漏电、短路、电线老化、超负荷,消除水路跑、冒、漏等不安全因素,建立水电安全维护台账,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和报告。
5.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安全工作。
(二十二)物业公司:蔡伟负责学校安保和保洁 1.门卫保安:周太民、张军、赵根江、刘云朝、陈新社、别四敬
(1)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不得擅自离岗、空岗,按时交接班并做好交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2)严格落实校门开闭制度,学生上课时间应保持校门关闭。
(3)严格执行大门和出入人员管理制度,来访人员需进行严格验证,并依据学校有关会客登记制度履行登记手
续。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校园。上课期间,学生必须持有班主任开具的出门证,方可出校。
(4)发现可疑人、事、物或其他治安信息,及时向相关领导或部门汇报。必要时,启动报警器或向110报警,并配合公安机关做好处置工作。
(5)对出入人员和车辆所携带、装运的物品、物资进行严格的检验、核查,禁止私自将危险或违禁物品带入。严防学校物资流失。
(6)疏导出入车辆和行人,清理门卫责任区内的无关人员,保证进出车辆畅通,人员出入有序无阻。
(7)任何人不得在警卫室从事与该室工作无关的活动,不得存放或代人存放贵重物品、现金和危险品。
(8)做好警务室的消防安全工作,确保灭火器材的充足、完好和有效,定期检查插头、电线,发现问题及时报修。
(9)妥善保管、定期检查、熟练使用技防工具,在危急时刻充分发挥技防工具的作用,确保师生安全。
(10)在岗期间不与无关人员聊天,不干私活,不饮酒。(11)熟悉值勤岗位区域内的地形、地物,了解值勤岗位区域内的消防设施分布和使用,掌握报警方法。
(12)掌握保安业务知识,熟悉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13)严守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爱护通讯器材和物防设备。维护值勤岗位区域内的正常秩序、疏导交通。
(14)及时发现值勤岗位区域的各类安全隐患并上报。(15)果断处理值勤中发现的问题,发现可疑人、事、20 物或其他治安信息,应及时盘查或监控,并上报保安班长或相关领导。必要时,启动报警器或向110报警。
(16)制止师生各种不安全或易造成伤害的行为,发生违章或不服从管理者,应婉言劝阻并妥善处理,不听劝阻的,及时上报保安班长解决。
(17)遇有火警或其它紧急情况,应迅速扑救或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现场,并及时上报保安班长。
(18)建立执勤巡逻和交接班记录台账,做好每日值勤问题记录和交接班记录,要求清楚、准确、属实。
(19)按时参加保安人员工作例会和相关业务培训,认真听讲并做好记录。
(20)工作中遇到疑难问题,应及时上报保安班长,不得擅作主张或隐瞒不报。
(21)按时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安全工作。
2.保洁员:郭爱玲、郭园、李振春、曹三娥、邹碗玲、王文英
(1)做卫生清洁时设置地面防滑警示标志,卫生用具放置整齐,预防师生滑倒、绊倒。
(2)清洁用品(洁厕灵、消毒液等)应放在指定工作室,禁止将此类用品放置在卫生间等师生可接触到的地方。
(3)清洁灭火器时,检查是否存在人为动用导致器材失效。如有发现应及时报告相关领导或部门。
(4)保洁工作时应及时检查相关区域内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卫生间),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相关领导或部门。
21(5)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安全工作。(二十三)学生安全员:各班的安全委员
1.做好自身安全工作。模范遵守学校各项安全制度,做安全工作带头人。
2.及时制止不安全行为。提醒同学不携带危险物品入校,不翻越围墙、栏杆,不在教室、走道和人群集中的地方追逐嬉闹。发现危险行为要及时制止,如不听劝告要及时向老师报告。
3.配合老师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开展班级安全宣传工作,组织同学参加各类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同学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协助老师维持活动秩序。课间操、运动会、观看演出、外出全隐患,及时上报班主任和学校有关部门。
学校新文化体系 篇6
企业兼并过程中的矛盾分殊
1993年以来,青啤陆续兼并了数十家企业,不同的企业文化在巨大撞击中相遇,必然伴随着保守与开放、落后与先进的较量。进入青啤之始,被收购企业多受其旧有思维、价值观、管理模式的严重制约,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各个层面都呈现出了较大的历史惰性,典型表现包括:其一,计划经济的陈旧观念与市场经济的开放意识之间的冲突。被收购企业“先工厂后市场”与青啤“先市场后工厂”的观念就针锋相对;其二,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与现代企业制度之间的冲突。许多被并购企业人浮于事,效能低下,这与青啤“精干、高效”的原则格格不入;其三,消极观望思想与青啤“锐意进取、奉献社会”理念之间的冲突。至于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而产生的冲突更是不胜枚举。寻求解决之道,这成为青啤必须越过的一道坎。
在集团化道路上建立文化共同体
为解决冲突现象带来的摩擦和消耗,解放生产力,青啤必须对被收购企业进行文化整合,其基本经验是:坚定不移地贯彻青啤企业管理模式,大力进行理念与效能激发,使子公司在组织和观念上真正融入整体,建立母公司与子公司相容共生的发展模式。概括地说,青啤文化整合的过程,也就是固元、开新与共生的过程。
青啤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蕴含独树一帜的文化。2003年百年华诞之际辟建的青岛啤酒博物馆浓缩百年而昭示未来。在国际化进程中,青啤不断完善和创新文化体系,着力培固优势企业文化,实施文化引领与文化控制,构建起新的有益于未来的文化高地。
为了在兼并过程中赢得未来,青啤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其一,畅通文化对话渠道,实现文化认同。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双向沟通机制,开设学习、培训、参观、研讨、竞赛与体验渠道,取得文化情感、经验与观念上的鲜活交流与有机融通;其二,创新思想工作模式,实行“有情”整合,真心赢得收购企业员工的信任和拥护;其三,贯注青啤管理模式,实施彻底并购。在并购过程中,抓住要害,将先进的管理模式、工艺技术、质量标准等迅速而有效地贯彻到被并购企业中,不打折扣,进行彻底改革而非局部改良。事实证明,诸多被并购企业得以起死回生,有赖于青啤文化的熔炼和升华。
文化整合也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过程,青啤倡导文化的包容性与共生性。各子公司在接受青啤文化而自新的同时,亦结合其自身实践进行了有益于整体发展的文化探索。“新鲜度管理”是青啤对行业营销理论的一大贡献,华南事业部在推广中赋予其新内涵,注入了“快”的概念,旨在围绕市场建立常新的快速反应体系。2003年,松江厂试行“扁平化”管理,公司总部予以借鉴,从而理顺了三级管理平台,开启“扁平化”进程。20年来,子公司所创造的多种理念和方略鲜亮地溶入了母体,成为青啤整体文化的新亮点。
就此,青啤构建起和谐的文化共同体,形成了巨大合力,这是确保青啤扩张成功的重要基础。
在国际化进程中创新青啤文化
21世纪,面对中国加入WTO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青啤公司审时度势,不断创新文化体系,善加吸纳外来文化并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朝向国际化愿景进行文化驱动,这是新世纪青岛啤酒文化建设的基本主题。
2003年,青啤与AB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主动使自身处于被整合状态,培育适合国际竞争的规范文化体系。在对话中成长,合理借用外脑来完善自我,青啤聘请了安达信公司、香港马士达律师行、香港汇丰银行、美国思腾思特管理顾问公司提供咨询,与国际大公司的管理标准接轨。与此同时,青啤实现了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
在母公司将自身纳入国际间企业文化大碰撞、大整合之范畴的同时,又不断用新获取的文化力来对子公司进行国际化文化整合。在继承诚信、和谐这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了开放、创新型文化的建设,提升价值链控制力,使各子公司适应了全新的国际化进程。
文化概念若不能转化为文化力就无法真正发挥其功用。按照国际化的要求,青啤公司对文化资产进行了历史性的甄别,在发挥既有文化之正能量的同时,对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的文化负资产进行了清理。当下,青啤公司急需建设国际化、市场型的文化,激活体内开放与创新的文化基因,走出历史陶醉,重燃创业激情。
从历史到未来,青岛啤酒的文化整合与文化自觉进程从未停止,缘此造就了生生不息的“文化新鲜度”,历久弥新,激情洋溢百年青啤正满怀激情地成就其国际化大公司的梦想。青啤的成功取决于诸多方面,其中以“文化整合”和“文化自觉”双轮驱动的“文化力”建设是重中之重,以文化力促进生产力,以系统力赢得竞争力。
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 篇7
一是融入课堂教学。全面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涵的德育资源, 强调把学知识技能与学做人做事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实施“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方案, 构建目标明确、内容科学、结构合理、学段衔接、循序渐进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体系。启动语文、德育、历史3科统一教材的编写, 系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开展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交流和展示活动, 推广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
二是融入社会实践。联合有关部委和行业主管机构, 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等, 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践基地。第一批联合8个部委建立了71个中小学主题社会实践基地。制订具有行业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标准和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引导广大学生走出校园, 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 开展学雷锋活动, 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
三是融入校园文化。组织“永远跟党走”庆祝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以“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命名中小学班集体活动, 截至目前已命名128个班集体, 覆盖全国各省份。每年秋季开学与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全国“开学第一课”, 以“爱国”、“梦想”、“幸福”等为主题, 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制定《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 制作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动漫视频, 开展一系列生动形象的礼仪教育活动。
四是融入学校管理。推动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分别制定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进一步明确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和能力要求。组织制定《中小学管理工作规程》, 建立健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长效机制。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征集班主任工作细节案例, 纳入培训教材, 引导中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 参与学校管理, 形成育人合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 教育部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指导纲要》, 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进一步开发德育资源、突出实践环节、营造文化氛围, 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 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协作的教育网络。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 篇8
在学校的体育课程中,和普通的文化课程相比就是其兴趣化的内容较多,学生活动的范围也较大。在课程中,学生的交流互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和文化课相比都较多。所以,受到学生的喜爱。但是,怎样能把这些动态因素进行结合,让它们产生最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对体育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完善,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就要满足不同学生对于体育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体育课程来激发学生的潜力与学习欲望。体育课程体系的广泛含义就是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互动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通过彼此的帮助与学习,来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
二、当前学校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不完整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体育课程体系也越来越一体化。但是在快速普及的背后,暴露出目前学校教育体系的不完整,主要体现在教育网络覆盖的程度有限、素质体育教育的效率较低、教育系统不够完善以及教师的教学不够规范。同时,在学校的体育综合管理建设中,也没有相应的技术规范进行指导。在当前专业型知识为指导的发展理念下,综合教育管理体系的不完整也是致使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不能完善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体育教学效率低下
在体育教学的效率方面,目前很多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够端正,对课堂效率无法进行正确的判断,导致在体育课堂中经常出现错误,对学生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损伤。由于各大私立学校对于专业型体育教师的需要,让很多还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进入体育教育工作中,他们在工作中没有用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与实施,进而影响了体育课堂中的服务效率,间接性地影响了体育教学体系的建设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不系统
在课堂教学不够系统的背景下,不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效率都会对目前的体育教学模式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对体育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产生不良效果。目前很多学校在教学模式中没有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无法得到专业的体育知识,对于体育课程的开展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出现了负面作用。
三、完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体系
想要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体系,就要明确目前体育教学的目标。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就要了解此项活动课程出现的后果或者情况。应该在课程开始之前,设计正确的课程目标、技术目标、情感目标等教学目标,并且要了解开展的体育活动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体育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对于普通的文化课来说有着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教学环节的连续性、课堂活动的主体参与性和教学效果的实时反馈性。因此,要按照学习任务来制定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规划以及学习目标。
(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首先,要把教学目标和教学的规划内容进行统一,这样能更简单地对课程的进度进行控制与调节,并且教师要把握好当前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出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性教学,进而提升对于教学目标的认识,做出最合适的教学规划。
其次,在制定好的教学计划的安排下,教师使用目标选择对于教学的方案进行完善,并且让它在进度不改变的状况下继续进行深入的实践。在设计教学的方案时,需要按照教学的进度进行安排,并且按照实际的状况进行合理的调节。
最后,由于体育发展的形式是不断变化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好教学的效果,了解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多种方面来进行完善,实现对于教学过程中整体的掌握,有利于课程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
(三)开展体育体验式教学课程
只有开展体验式教学课程,建设综合教育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减少由于教育水平问题而导致的学生体育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产生。首先,学校应该提高对于学生体育基础的培训,让他们能够全面地、多方位地进行体育活动。在保证学生体育素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运动潜力。其次,在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时,也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体育能力,确保学生真实的运动能力。最后,在普通文化课程的同时,开展体验性活动教学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提高文化课程学习的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身体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身体素质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完善学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十分迫切。本文针对我国目前体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希望能够推动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建设,让体育教学能够开展得更好。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之后,学校的体育教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但是目前,我国的各个高等院校在“健康首位”以素质教育为原则的课程开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模式及体制限制的问题。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的高校体育课程更好地开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何劲鹏.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生命化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韩印华.新中国学校体育目标体系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
中职学校教学评价体系思考 篇9
中职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中职学校的生命线,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系着中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学管理是中职学校管理的最主要任务和内容, 也是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大力推进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与机制的创新。随着初中毕业学生人数的急剧下降, 在新形势下, 为了全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需构建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实施教学质量的全面管理, 有力促进和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教学现状
1.部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待提高
经过调查发现, 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学生普遍素质较差,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多数学生极度厌学, 教学没有成就感;缺乏激励机制, 教好教坏一个样;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 无法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教学完成情况。
2.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1) 纯理论课教师或纯实习教师从事一体化教学
理论课教师在实习课题的组织、安排和实习学生的组织管理等方面需要提高;实习指导教师在理论教学内容的组织、讲课的技巧、授课语言、板书等方面需要加强。
(2) 改教学科教师
由于学校专业设置的变化, 有些专业教师不得不跨专业改任新课程教学, 在教学中对新的课程及其相关知识需要有一个熟悉和加强的过程。
(3) 新从事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
由于教学经验比较缺乏, 教学中知识点的把握、课堂的管理方法并不十分合理, 并且与学生交流少, 教学效果比较差。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学校可以创造一些条件, 关键是教师要有自我提高的意识和动力。
3.学生文化基础差且普遍厌学
中职学校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 由于生源减少和高中的扩招, 生源质量严重下降, 所以招进来的大部分学生只能算“名誉初中毕业生”, 他们根本不具备初中毕业生的文化知识素养, 厌学的情绪早已养成, 逃学、上网、上课睡觉、抽烟、打架、顶撞老师这些不良习气较为严重, 给教学及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着眼, 发展要以人为本, 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使教学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要从合理可行的管理机制入手, 而合理的管理机制要基于“人”, 这里的“人”就是教师和学生。
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 如何让教师充分发挥潜能, 努力去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激励机制必不可少, 激励机制的实施则要依赖于准确的教学评价, 因此健全教学评价机制势在必行。
二、教学评价的内容和组织
1.教学评价的内容
(1) 教学过程
其主要内容为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授课计划的制订。应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标准, 建立合理、可行的授课计划;根据学生质量和自身设备情况以及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 选定适合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并加以组织。涉及到理论课教学质量、实训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手段的使用、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
(2) 教师的教学水平
主要为任课教师个人素质, 包括思想品德、思维品质、业务素养、治学治教品格、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科研学术活动成果等方面。
(3) 学生学习状况
主要为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课堂纪律以及学习成绩等方面。
(4) 教学考核
其主要为课程合格率和优秀率、毕业生二证合格率和优秀率、学生各项竞赛获奖率、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层次、用人单位评价等。
2.教学评价的组织
建立由学校、教务处、教研室构成的三级教学评价组织, 根据管理的职能, 在不同层面上实施教学监控和教学评价。校务会是教学评价体系中的决策机构;教务处是教学评价的执行中心, 起制订计划、组织协调、过程检查、分析反馈作用, 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教研室是最基本的教学管理单元, 也是教学评价体系中最基层的组织。
三、教学评价的方法
1.教学过程评价
教学过程的评价必须收集每位教师的教学信息, 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 通过日常教学检查和阶段性教学考核对教学秩序进行检查和考核。
日常教学检查就是指常说的“日查、周检、月考”。“日查”指教师每节课应该检查班级学生的上课情况并填写教学日志, 教务处每日对教学情况进行巡查, 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日志进行检查, 学校领导不定期对教学进行抽查;“周检”指教研室每周检查教师教学教案及相关教学资料;“月考”指每月对教学人员教学情况进行一次考核。
阶段性教学考核是指学期初对教学计划、授课计划进行检查;期中对教学情况分专业和课程进行抽查, 教务处通过组织听课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测试, 形成教务处总体评价, 并对教案、作业和实训报告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期末进行各教学课程的考试, 检查课程合格率, 检查教案的各个环节并给予定量评价, 检查作业和实训报告的完成量和批改质量, 也给予定量评价。教研室教学信息反馈, 由教研室对所有教师进行学期教学的总体评价。学生教学信息反馈, 通过学生反馈的意见掌握老师的教学状况, 建立学生对教学意见反馈的渠道, 并在期中和期末组织学生评教。
2.教学手段的评价
为鼓励教师使用各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教学手段的评价应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提倡使用挂图、模型、示教板、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 鼓励教师使用自制的挂图、模型, 要求教师达到办公自动化初级水平, 并能制作简单课件。
3.教学评分
评分是准确、直观反应教学状况的最有效的办法。日常教学可以采用基分制, 即给一个基本分, 通过检查发现的教学中的不足, 则要相应扣除一定的分数。阶段性教学考核采用积分制, 即每一个检查项目确定等次并获得相应的积分。教学手段及教研成果采用奖分制。
四、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一些困惑
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缺乏横向可比性, 给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带来一些困难。有些课程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开, 一名教师任教;专业课之间的难易程度有很大差异, 在没有横向对比的情况下也很难公正评价教师的教学。
各班学生差异很大, 而学生的状况直接影响教学, 因为“教”与“学”是分不开的。如果一个老师教两个班, 教学结果有很大差距, 也很难做出评价。
五、教学评价体系中相关制度的完善
1.听课制
校领导、教务处、教研室及全体老师相结合的听课制。校领导主要进行随机听课和重点对象听课, 重点对象主要是教务处正副主任、教学反应较好和较差的教师。
教务处对新任教师要进行听课, 反映教学较差的教师也应进行听课, 教务处负责人对所负责专业、课程教师听课。教研室对教研室所有教师组织听课, 并给予评价。所有教学人员都要对本教研室任课教师听课, 并形成个人评价。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优秀, 仅靠教师在一次课上的表现显然是片面的, 所以以上不同层次的听课不应在同一次课内实现。
2.学生评教制
平时要求学习委员记录教师每次教学的情况, 每周进行一次汇总, 并注意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每学期期中召开学生干部会, 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 并反馈给教师本人, 重大的、大众化的问题在教师大会上公布。期末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由学生作为课程教学评估的主体, 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在学生问卷调查方面, 为确保学生评价的客观, 教务处调查时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 每班发放一定数量的问卷。
3.新任教师考核制
新任教师在学历达标的前提下, 由教务处组织进行试讲, 并现场提问, 由教学督导组和相关教研室主任参加评审, 考评通过进入试用期, 试用期内由教务处对新任教师进行听课、对教案和作业实训报告检查、听取班主任和学生意见, 给出综合评价, 考评通过者留用。
4.首位奖励制与末位督促制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 根据对教学人员的考核结果, 改变过去单纯的末位淘汰制, 大力宣传表彰优秀教师, 对排名居于首位者, 予以张榜公布。
考核排名末位者, 给予谈话诫勉, 强制要求学习提高, 减少上课时数, 在优秀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学活动。经考核合格后再次正常上岗教学。这样对教师个人是一种鞭策和激励, 使得在岗者不敢懈怠, 待岗者努力学习。
摘要:教学管理是中职学校管理的最主要任务和内容, 也是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大力推进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与机制的创新。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学体系,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学校新文化体系 篇10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中, 我们努力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施展才华,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健康成长。我们的理想是:校园———圣洁、崇高;教师———儒雅、渊博;学生———活泼、好学。为此, 我们在塑造学校文化形象和丰富学校文化方面作了积极探索。
一、塑造学校的文化形象
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环境能够给人以美感, 让人心情舒畅,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能激发学校师生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 同时对学生也起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效。因此, 我们努力让校园里的一切有形物质尽量赋予文化的内涵, 从而形成龙港二中自身的文化特色。学校抓住申报省示范初中的契机, 积极实施了“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工程”。
一是改建旧校门。破旧、狭窄的老校门, 既不利于学生安全通行, 又影响学校校容校貌。我们聘请专家精心设计, 建成了一个造型别致、意蕴深长的新校门, 美化了学校的外观形象。
二是整修改造教学楼。二中的“勤学楼”, 由于原来设计不合理, 整幢四层楼没有一个厕所, 加上工程质量差, 年久失修, 下雨时严重渗漏, 墙体剥落, 既影响学校外观形象, 又给师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为此, 我们对该楼进行改造整修, 从外墙涂料的选择到楼体结构的改造, 我们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思考。经过整修改造的“勤学楼”, 面貌焕然一新, 大大方便了师生的学习与生活, 同时也使得改造后的教学楼墙体色彩和学校整体色调浑然一体, 突出了校园的主色调, 增强了校园的和谐美。
三是美化校园。我们深刻认识到环境育人的特殊功效, 于是加大改造力度, 精心设计, 努力构建绿化、美化、知识化的校园环境。2005年, 我们学校完成了办学史上的一件大事———顺利通过了浙江省示范初中的创建验收。在创建过程中, 学校在布局调整、建筑设计、小品点缀、绿化配套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构建, 尤其在学校内部环境的建设上, 以“从新”“从特”“从细”来装点布置。学校陆续对校园内的广场以及“博学楼”后面的空地进行绿化、美化, 设置紫藤架、风景文化石等景观, 种植古榕树等名贵花木。现在, 校园内大道曲径、绿地草坪;杨柳依依, 古榕青青;荷塘池沼、锦鳞戏水;处处鸟语花香, 展现一个赏心悦目、充满生机的教育空间。目前, 校园内教室、走廊、活动室都能做到美观洁净;各式宣传橱窗、画廊、黑板报上丰富多彩的内容, 成为全校师生经常驻足、翘首以待的精神快餐。展现在各区域的宣传标语、名言警句无不体现出师生们的人生信仰或教育理念。教师、学生的优秀书法、美术作品的点缀, 使学校典雅怡人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而我们的终极目的便是努力让学校的校园环境真正成为无字的诗、无声的歌、立体的画。校园环境改造工程为我校师生创设一个优美、雅致的学习、生活环境, 为学校整体校容校貌的改观平添一份生机与活力。我校被温州市人民政府评为花园式单位, 温州市绿色学校。
二、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
一所学校, 物质文化建设固然重要, 但作为学校教育最鲜活的因素———人的发展, 更是学校文化建设最需关注的首要问题。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业进步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氛围, 促使教师不断追求自我发展进步, 使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教育胸襟, 让他们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态来服务教育, 服务学生, 让充满人性化的校园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的乐园。
因此, 我们面对学校实际情况, 深入调查研究, 广泛接触与征求学校各层面的意见, 经过充分思考与酝酿, 提出了学校近期发展的基本框架与蓝图———“建设三大工程, 实现四大目标”, 将学校教育发展提升到学校整体文化建设的高度。
“三大工程”:名师培养工程;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工程;校园信息数字工程。
“四大目标”:一是通过名师培养工程, 造就一批青年骨干教师, 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二是通过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工程, 美化校园, 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三是通过校园信息数字工程,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与行政管理的整合,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工作效益;四是力求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创浙江省示范初中, 跻身名牌学校行列。
几年来, 我们以建设“三大工程”、实现“四大目标”为工作核心, 科学规划, 有序安排, 规范管理, 分阶段实施。
现在“三大工程”进展顺利, “四大目标”也已逐步实现。其中绩效最为明显的是“名师培养工程”。
大学者之所以成为大学, 是因为其有大师焉。同样, 学校欲求长足发展, 关键在于师资力量, 我校始终把青年教师的培养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由此我们制定了《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方案》, 提出青年教师“123”发展蓝图, 推出一系列培训计划, 分阶段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一是倡导读书学习。我们认为读书学习是教师自主发展、自我进步的最好途径, 让阅读来开阔教师视野, 补充教师知识营养, 净化教师美好心灵, 增强教师文化底蕴。为此, 我们成立了“诤友读书赏艺会”, 修建了一个雅致的教师书吧, 为教师们读书学习、探讨交流创造舒适的环境。利用学校宣传栏, 专门向教师推荐阅读书目;特别购置有关书籍, 向教师推荐好书;通过校园博客笔会、读书沙龙论坛等活动, 大力营造读书氛围, 调动教师读书学习的积极性。二是积极组织教学教研活动。以校本教研为载体, 构建务实高效的理想课堂为目标, 鼓励教师扎根校本、立足讲堂, 倡导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此外, 经常性地聘请省内外专家名师来校讲学指导, 有计划地安排骨干教师开设精品课、观摩课, 普通教师开设常态化教学研讨课, 新教师开设汇报展示课等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教学大练兵活动, 引领广大教师形成一个潜心钻研业务、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的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我校还主动承担并积极争取省、市、县组织的各级各类教学教研活动, 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为他们展现才华提供机会。
我校采用重点培训与分组分科轮训相结合的办法, 分批次组织教师到省内外名校进行参观、学习活动。通过这些学习活动, 我们不仅与名校名师专家们建立了友谊关系, 而且领略到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见识。
我校每年组织一次新老教师结对仪式。新教师在拜师学艺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帮助, 快速成长;老教师带徒授技, 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通过“名师培养工程”, 我校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涌现出一大批省市县级教学骨干。我校教师在构建务实高效理想课堂的实践过程中, 积极地思考课堂、研究课堂、把握课堂,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取得了实效性的成果:近几年来, 教师中有课题及论文200多篇在县、市、省各级评比中获奖, 这也预示着我校教师已从教学实践向理论高度进行有效的探索。
在建设“三大工程”的同时, 我校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契机,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定期举办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四节活动, 让更多的学生来参加各种类型的活动, 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 培养学生崇尚高雅文化、追求真善美的良好品质。在校园内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室内悬挂名人名言;班班购置图书, 建设书香教室;走廊的墙壁上挂有学生自己的书法及绘画作品;建设校园文化橱窗, 传递校园文化心声。开展征文演讲比赛, 展示学生青春的风采与口才;举行艺术节活动, 增添学生校园人生的精彩;组织校园诗人评选活动, 活跃校园诗歌创作热情;举行“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诗歌朗诵活动, 浓郁的古风诗韵给学生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启动新教育实验, 师生共写随笔, 让思考推动成长;启动“二中博客”, 架设沟通心灵的桥梁;举行“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文艺汇演、现场书画大赛、大合唱比赛、学生游园等活动。
成立多个学生社团, 吸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校“晨光”文学社的创作活动, 繁荣了校园文化, 成为全国中学生文学优秀社团。校器乐队、声乐队的出色演出, 多次获市、县级大奖。2005年度, 我校被县政府评为体育运动突出贡献单位;2009年我校学生篮球队获浙江省初中男子篮球锦标赛冠军。科奥队、数奥队成绩喜人, 捷报频传:2006年, 我校吴玉超同学获浙江省自然科学竞赛一等奖 (全县仅2名) , 2007年我校周德森同学获浙江省数学竞赛一等奖 (全县仅2名) ;2006年, 我校被列为温州市数学家摇篮工程教育基地, 2008年, 被列入温州市首批体育特色学校。
我们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 为学生搭建了欣赏美、创造美的广阔舞台, 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 陶冶了学生思想情操, 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学生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享受到了成长的幸福。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收获与反思
学校文化建设影响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几年来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表明:重视学校文化建设, 能够促使学校教育不断增值, 从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另外, 建设学校文化必须重视策划与过程管理, 朝着既定目标逐项落实。
(一) 制度文化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当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学校文化的形式呈现时, 它对师生而言, 不仅仅是一种规则、一种约束, 更是一种导向、一种激励。我校教师在科学而又具人性化的制度感召下, 寻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现在, 我校教师讲学习、求进步、谋发展已蔚然成风;教师讲正气、争文明、创和谐的人际氛围已经形成。教师将讲台变成展示自身才能的舞台, 传播知识, 传播信念, 传播快乐, 传播爱心。制度文化深入人心, 教师因自觉而发展, 因努力而超越, 因挑战而创新, 因成就而精彩。
(二) 学校文化的策划与执行是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
建设学校文化, 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从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 从现实的人文环境出发;建设学校文化必须要有科学的组织策划, 必须要有有效的管理与有力的执行;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学校全体成员的积极投入, 有效配合下变为集体的行为。在建设学校文化过程中, 要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 通过“三大工程”的建设与“四大目标”的实现, 不断塑造与培养学校的文化形象, 充实与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 让高雅文化滋养师生的精神发育, 用优美的环境熏陶师生的心灵世界, 学校由内而外发生了质的变化, 校园处处弥漫着文化的气息。
(三) 校长应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头人
从整体、高位建构学校课程体系 篇11
建设和完善“德如玉、智如泉”的课程体系,落实课堂教学和校园综合活动,实现以下目标:
1.建设和完善“德如玉、智如泉”的课程体系,用课程改造我们的学校。
2.建设和完善“德如玉、智如泉”的课程体系,教师在课程建构和落实中突破职业倦怠的阈限。全体教师走进课程,重建课程、改造课程,在课程的设计、开发、组织和实施、评价过程中,激发热情和能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3.建设和完善“德如玉、智如泉”的课程体系,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幸福童年和幸福人生。通过课程改进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合作学习的形式,特别构建适性课程,办一所让学生们喜欢的学校,让学生自由选择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促进学生的情感、道德、人格、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为幸福人生奠基。
4. 建设和完善“德如玉、智如泉”的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探索现代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策略。最终决定一个人创造能力的,不仅仅是专业背景,还有其情感发育程度。完善《校园情感发展课程标准》,通过课程建设和实施,寻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实现方式,培养“德如玉、智如泉”的玉泉学子,为将来的创新和创造奠定基础。
课程不是孤立的,需要诸多支撑条件。要实现我们的“德如玉、智如泉”的课程体系,就必须以课程为核心,从顶层设计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流程再造、队伍发展、资源配置、家校合育……我们主要从设计、组织、运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课程的建构方式与路径
1.明确课程的核心与指向:实施“幸福教育”,培养“德如玉、智如泉”的玉泉学子,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幸福人生。
2.“德如玉”支持课程
生命健康类:《逃生演练课程》《健康课程(男孩课、女孩课)》《国防教育课程》《毒品预防》《安全与防空》《环境教育》《动物课程》《抗震减灾》等。
身体协调类:《体育节》《吉尼斯挑战赛》《趣味运动会》《爬树课》《玉泉操》《玉泉style》《田径队》《篮球队》等。
心理健全类:《心理辅导课》《心理学》《个体差异生援助》《魔鬼节》《舞台剧》等。
习惯养成类:《入校课程》《“校规”课程》《习惯养成》《校规墙》等。
文明礼仪类:《礼仪》《爱心基金课程》《校长午餐有约》《到校长办公室喝咖啡》《感恩节》等。
劳动理财类:《家政课》《稼穑课》《经贸节》《财商课》等。
乡土校本类:《玉泉学》《国防教育》《航天教育》《科技教育》等。
励志意志类:《人生规划》《名家进校园》《远足课程》《登山课程》《监测课程》《离校课程》等。
领导创造类:《领导力》《校会》《班、队会》《泥巴节》《中小学衔接课程》等。
3.“智如泉”支持课程
科学类:《科学》《数学》《女红学》《筷子课》《数学引桥课程——数学识字、数学阅读、数学游戏》《数科主题阅读》《科技社团(航模、海模、小机器人、动漫等)》《科技发明节》《魔术节》等。
文学类:《语文》《英语》《思品》《社会》《英语周》《双语教学》《文化理解》《童话节》《童话主题阅读》《演讲节》《读书节》《国学经典》《晨读》等。
美学类:《音乐》《美术》《体育》《美术节》《书法》《午唱课程》《艺术节》《六一儿童节狂欢》《陶艺手工》《泥巴节》《艺术社团(国乐团、合唱团、舞蹈团、迎宾团、快板社、话剧团、小小梅兰芳京剧院、街舞、口琴团、行进乐团)》等。
哲学类:《生命教育》《少儿哲学》《面食节》《话剧节》《白雪节》《泼水节》《电影节》《魔鬼节》等。
综合类:《暑假假期课程》和《寒假假期课程》等。
课程体系
我们建构了“玉泉”特有的课程体系,分为两大类: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课程意志;适性课程,体现学生的自由意志。
1.国家课程
第一,母语类。语文——双线主题统合、趣味识字、晨间诗文诵读、午间练字、小作家进修学院;数学——引桥课程、节点教学、校本习题库;科学——动手实验;思品与社会——整合。
第二,英语类。外教的《明泉英语》——增强兴趣、提升听说能力;本校的《新起点英语》——加大英语课堂密度、扩充教材内容和阅读;家庭的《牛津英语》——增加家庭习得英语时空、扩充学习空间;跨文化与文化理解——英语节、圣诞节。
第三,双语类。《音乐》《美术》《体育》——双语教学,扩大英语学习时空;《双语攀登教学》——借助多媒体渗透英语教学。
2.适性课程
第一,公共选修课程,分为两类。知识类——《健康课程(男孩课、女孩课)》《毒品预防》《安全与防空》《环境教育》《抗震减灾》《心理辅导课》《心理学》《个体差异生援助》《“校规”课程》《习惯养成》《礼仪》《财商课》《玉泉学》《国防教育》《航天教育》《科技教育》《人生规划》《名家进校园》《领导力》《女红学》《筷子课》《文化理解》《童话节》《童话主题阅读》《演讲节》《读书节》《生命教育》《少儿哲学》等;实践类——《逃生演练课程》《军事训练课程》《体育节》《吉尼斯挑战赛》《趣味运动会》《爬树课》《玉泉操》《入校课程》《爱心基金课程》《校长午餐有约》《到校长办公室喝咖啡》《家政课》《稼穑课》《经贸节》《远足课程》《登山课程》《小六监测课程》《离校课程》《感恩节》《校会》《班、队会》《泥巴节》《中小学衔接课程》《科技发明节》《魔术节》《英语周》《美术节》《书法》《午唱课程》《艺术节》《六一儿童节狂欢》《陶艺手工》《泥巴节》《面食节》《话剧节》《白雪节》《泼水节》《电影节》《魔鬼节》《假期课程》等。
第二,自主选修课程。校级课程——文学艺术类有《小作家进修学院》《国乐团》《合唱团》《舞蹈团》《迎宾团》《快板社》《话剧团》《小小梅兰芳京剧院》《街舞》《口琴团》《行进乐团》等;体育健身类有《田径队》《篮球队》等;科技商贸类有《航模》《海模》《小机器人》《动漫》等;级部课程——《常规养成教育》《中国纸艺》《校园健美操》《葫芦娃乐坊》《小星星快板社》《抽测冲刺大闯关》《京剧社》等;自主课程——学生和家长在学校帮助下自主选择的课程。
我们认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后,更加适合老师和学生,解决了学校的高度同质化问题。适性课程属于个性化、选择性的课程,就是给学生以机会。
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 篇12
一、逐步显现的重点学校建设模式的不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 高等学校由重点建设开始, 逐步形成了目前的分层办学格局。如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所流行的“环形图”理论, 即中心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由内到外依次环绕着“985工程”建设大学、设有研究生院的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中央部门直属高校、博士授予大学、硕士授予高校、普通本科高校、普通专科学校;普通高校有意无意地也将自己向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去对应。但是, 这种模式未能有效解决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问题, 高校升格冲动屡禁不止。
(一) 重点学校建设模式适用面的局限性
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 缺乏管理高等学校的经验, 对有限的资源利用更是十分珍惜, 而且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和新兴经济体, 资源不足将长期存在。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的思想 (中小学也如此) 。如1954-1981年确立及恢复96所高等学校为全国重点高校, 1984-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十多所高校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八五”期间提出了“211工程”建设项目, 以及1998年后开始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
集中财力物力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及学科, 具有迅速动员社会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并使高等教育主动按照国家计划和需要设置的优点, 比较适合于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均收入水平较低、高等教育规模较小而又需要高等教育适当超前发展的情况。这种思想包含着重点建设学校对其他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 即在财力和经验都不够的条件下, 先集中有限经费发展一批学校, 积累一些办学经验, 之后其他学校照此模式发展。但是, 随着社会及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开始显现不足。因为资源配置上的巨大差异, 非重点建设学校无法有效地向其学习;并且由于由此形成的好的办学模式标准单一, 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难以得到全面满足。因此, 下一步高等教育建设的重点应由一流的学校转向一流的体系, 以体系与社会的匹配性及体系内每所学校的卓越发展为衡量标准。
(二) 分层办学无力解决的问题
在强大的行政主导资源配置方式的参与下, 分层办学无助于以下问题的解决。
首先, 不能解决高等学校办学目标的拔高问题。分层本身就带有高低的价值判断, 随着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的成功实施, 在具体的功利面前一些条件并不具备的学校纷纷提出了向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科研型大学迈进的目标。学校追求升格、办学模式单一现象不能很好地得以扭转。
其次, 专门学院的办学特色不便保持。建国初我国政府在接管和改造旧的高等学校体系后, 通过院系调整等措施建立起了一大批专门学院, 以其培养人才的有效针对性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近十年来, 随着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原行业部委院校在体制改革中划归地方为主管理, 以及一批高等学校向综合性的迈进, 专门学院的特色在逐步丧失, 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有被削弱的危险。
第三, 不利于高校毕业生下基层。2003年OECD专家组经对我国考察后在《经合组织关于中国高教财务与质量保障改革的报告》中提出:“许多贫困地区的学生不愿回到家乡服务于当地, 他们还是喜欢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城市/省里就业。关于这一点, 根据欧洲高等教育的经验, 毕业生一般在距他们上学的城市50公里内寻找第一个工作。”中国高等学校传统上是面向大区设置的, 存在着按省分布不均的状况。同年, 我国设市城市660个, 普通本科院校有644所。但其中, 北京市集中了超过8%的学校, 四个直辖市共集中了约18%的学校, 加上西安、武汉、南京, 七个城市共集中了约28%的学校, 再加上长春、大连、哈尔滨、广州、成都, 十二城市共集中了约38%的学校, 绝大多数的学校集中在省会以上城市[1]。高等学校的集中设置以及向更高水平的迈进使毕业生的就业流向集中加剧。
二、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膨胀的隐患
毛入学率是反映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 2007年已达到23%, 根据“十一五”规划2010年将达到25%。近十年来, 关于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快慢的争议一直存在。现在国家正在制订《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其中关于2020年毛入学率的确认与表述, 将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模式、质量及社会各界的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 关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测算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高峰已于2008年达到, 在未来将呈现不断的下降趋势, 因此在有关毛入学率的测算中大家普遍持以乐观的态度, 高等教育扩张的呼声依然很高。
例如, 中山大学人口所研究人员在参加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课题研究中, 曾以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数据为依据、以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基年, 测算我国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低位、中位、高位分别为46%、50%、58%[2];上海教科院学者2009年初在报纸上撰文认为[3], 在未来12年内, 只要平均每年招生规模增加2%, 我国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可达到44%, 将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目前的平均水平;天津教科院学者发表学术论文甚至提出[4], 2005年有关部门提出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根据科学技和社会生产计量分析基础上的数学模型和系统分析认为, 与“翻两番”奋斗目标相适应的毛入学率应达到50%, 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国际上的研究也证明了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其扩展并不必然带来质量下降。如OECD组织编写的研究报告在归纳出的高等教育的七个趋势中, 第一个就是学生数量的扩展[5]:从1991年到2004年, 高等教育学生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 北美和西欧地区从52%上升到70%, 中欧和东欧从33%上升到54%, 拉丁美洲从17%上升到28%,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从7%上升到23%。另外, OECD通过调研日益扩展的高等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在其《2007年教育概览:经合组织教育指标》的报告中得出结论认为[6]:“高等教育的扩大对个人和国民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迄今为止并未看到所谓的‘学历价值通胀’的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初, 韩国和印度是我国学者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发展过快的国家, 但现在却有种种迹象表明, 它们的高等教育支撑了经济的发展。
笔者对上述文中有关数据进行初步测算发现, 即使从现在起高等教育规模实现零增长, 2020年毛入学率也将达到35%。可见, 届时40%的毛入学率轻易即可达到。此外, 由于前些年许多高等学校通过贷款进行校园建设推动发展, 存在着还款压力, 因此他们存在着较强的扩张冲动, 至少不愿意降低规模;部分省级政府不愿意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或落后于其他省份, 在“教育强省”、“高教强市”等口号的推动下, 也乐于看到高等教育的扩张发展。
(二) 规模进一步扩展存在的风险
从数据统计上看,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坐四 (40%) 望五 (50%) 并不是太难, 但实践中进一步扩张的隐患却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