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思考

2024-08-19

学校文化建设思考(精选12篇)

学校文化建设思考 篇1

我们知道,学校文化是师生精神面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由全校师生逐渐凝结生成的。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文化建设分两个层面:一是显性的学校文化建设;二是隐性的学校文化建设。

1显性文化建设

所谓显性的学校文化就是一所学校外在的、能够明显看出来的文化现象。通常以在学校内设置的育人功能场景,学校的绿化和美化等作为具体表像,使学校成为学生和教师学习、工作、娱乐、生活的理想育人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浸润、感化人的行为,为此,学校应巧妙设计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的人文景点,并配以花草树木错落有致、疏密结合的映衬,同时,还要在学校显眼的位置设立橱窗,悬挂名人名言、温馨提示等,以充分显示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文特色。

另一方面,学校的办学目标、校训、校徽、教风、学风等也是展现学校文化的重要方面。

在室内的设置上,各班教室,除学校统一订购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名人名言之外,要求各班主任在班级的布置上根据班级特点来设计班级文化特色,同时,各办公室也要突出学科或年级特色,从而起到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的作用。

显性文化建设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是相对容易的事情,但是,如何定好位,彰显学校特色,需要经过反复论证,要避免出现淡化中心的情况发生,出现千校一面的情形。我校突出国学启蒙教育文化的特色,是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符合学校打造九年一贯制精品特色学校的整体规划。

2隐性文化建设

所谓隐性的学校文化就是一所学校所秉承的,始终如一的内在文化现象,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人际关系、管理制度和对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等。它实际上是学校长期积累下来的一种共同习惯和价值认同。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对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一个校长对学校的教育是什么价值取向,所采取的方法和制定的制度就会引导教师向该方向去努力。一旦教师群体的价值取向与校长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形成一致,学校就会沿着校长的办学目标迈进。因此,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校长注意挖掘学校固有的文化,结合学校发展定位,特别是找准切入点,以共识引导全校师生协同努力,在践行中谋求发展。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因此,要在学校大力倡导人是要讲点精神的,同样人还要有良好的形象,这精神和形象既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可贵的境界,也是教育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力量。这种精神怎么塑造,很大一方面取决于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我们认为,学校文化以民族的、人本的道德文化为切入点符合中小学生成长的需求,更是站在服务于学生终生发展的高度上,开展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当然,学校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但是怎样面对社会的需求,社会的认同,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种区别于其他行业从业者的别样的情怀。考试的需求固不可少,而触及人的灵魂,影响人的气质的东西,才是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懈追求的层面,失去这一点,教育必然就会显得功利性十足,缺失冷静办教育的条件,使得教育的功能片面化、功利化,过于浮躁是当前教育的通病。这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也有所体现,造文化的现象层出不穷。

为此,抓学校内涵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以学校文化建设丰富、充实学校内涵,提升办学水平,是学校办出特色、办成精品的成功选择。

(1)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学校必须坚持引导教师就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学习,大力开展学生发展研究和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学生认知层次,教材知识结构和课堂教学方法,落实教学“六认真”。以此促使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教,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教,同时也能促使教师的同步提高。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教师互助活动,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分层次设立发展目标,促进教师主动学习,让读书启迪心智,读书滋养心灵,读书涵养人生,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思考者。

(2)进一步完善制度文化,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制度是以教师、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是以学校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点所形成的一种学校文化。它体现学校中服务意识、尊重意识和规范意识,既要以人为本,也要注重规范,在制度的拟订上要充分体现:

1)完善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学校的发展等与教师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制度规定,均应该交由教代会代表讨论,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让代表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议案,拿出解决的办法。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不仅能体现教职工主人翁意识,还能进一步增进相互理解,加强团结,促进和谐的学校文化的生成。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双主体意识,要求教师要精心创设情景,注意展示知识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达到共同成长。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他们的认知结构,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认可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此种模式的教学结构可以较好的彰显学校文化。

3)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制度的制定要体现管理者与师生共同参与制订,同时,要注意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制度要符合学校实际,便于操作,要有利于教师、学生的发展。其中,评估制度是学校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而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和教育教学行为及教育教学效果进行的单项或综合性评估,督促教师工作顺利、优质地完成,学生素质、水平有较大幅度地提高。激励制度是学校根据教学实际,在教师很好地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在某一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又取得相应的成果,学校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让教师树立积极向上、争当一流的精神和努力拼搏、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学校文化节系列活动把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以活动形式展现出来,让全校师生在过程中形成共识,提升学校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强化过程目标的落实,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通过“显性的”和“隐性的”学校文化建设,我们谋求以文化立校,谋求内涵发展,从物质文化的营造到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和管理文化的规范,进而由全校师生共同营造出有自己特色的学校文化。我们坚持“读书取正,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必将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耕耘中绽放文明和谐的灿烂之花。

学校文化建设思考 篇2

重庆市涪陵区江东坝上小学校

袁廷洪

[摘要]: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对于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优良传统道德,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民族振兴、祖国强盛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物质 精神 制度 行为 文化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狭义的校园文化通常是指课余文化活动,主要指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和学校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精神文化是核心,是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核,渗透作用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证,行为文化是目的,同时也催生、提升着精神文化。

二、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校园建筑、校园布置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环境可以造就人,环境可以培养人,环境可以改变人。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能受到感染和熏陶,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以整洁、绿色、文明、和谐为价值追求,精心规划设计,逐步实现绿化、美化、净化、硬化、规范化和 人文化。注重校园内的花、草、树、木,一砖一石的文化熏陶,努力让“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每一块砖、每一面墙”都说话,让它们都成为无声的“老师”。比如:学校校园内该硬化的地方必须硬化,该绿化的地方必须绿化,该美化的地方必须美化。校风、校训、校徽等要体现教育理念和学校精神,文字和图表表达要简练、深刻。板报、橱窗、走廊、墙壁等文化传播设施要充分利用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建设成就、学校师生榜样事迹等资源,通过图片、文字、图画以及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布置。学校各教室、办公室、功能室等都要精心布置,各具特色。使整个校园协调、简洁、美观、清爽,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

三、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心里层面和观念层面。心里层面要求学校成员具有持久的独立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思维能力。观念层面要求学校成员以法律、制度作为行为准则,以最大程度的自我实现与对社会的最大贡献的结合为价值理想。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 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我校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明礼、乐学、创新、和谐”的校风。

2、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在改革时期面临挑战的今天,我校逐渐形成了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努力钻研、勤于探索的优良教风,形成了“敬业、爱生、发展、健康”的教师文化。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校逐渐形成了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诚实守信、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形成了“明礼、尚美、乐学、健体”的学生文化。我给学生学习、生活定位为“五个一”:一个愉快的早晨(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度过每一个早晨);一个紧张的上午(让学生上午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一个多彩的下午(让学生参加各自喜欢的课外活动);一个轻松的晚上(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老师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一个自主的星期天(周末由学生自己安排,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个人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还有助于排除和避免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好的完成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关系。领导之间、领导和教师之间、教师之间要彼此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特别是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领导要多关心教师、理解教师,为教师作想。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要多关心、呵护学生,多给学生一点“爱”。

四、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必要保证,是学校运行的保障。制度好比催化剂,可以规范人们的言行,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制度要体现人文性,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和发展为目的。因此,学校制度建设要尊重师生人权、人格;要变“管”为“导”,变“堵”为“疏”,理解、关心、教育、内化师生。制度还要体现生 成性,就是制度要民主生成、程序生成、提升生成等。因此,学校要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结合,实行制度管理、情感管理和民主管理相结合,公平地对待每一位老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完善切实可行的《学校内部管理方案》。

五、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学校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归宿,主要包括学校干部行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

1、干部行为。学校干部是学校领导者,必须在各方面都起好带头作用,要求老师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领导干部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自己的人格魅力,做到廉洁自律,民主治校,依法治校。领导干部还要加强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机制,做到自觉学习,学思结合,学以致用。

2、教师行为。教师必须做到廉洁从教,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语言规范,举止文明,以身作则。教师必须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也要增强学习意识,建立终身学习的机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育质量。

3、学生行为。学生必须自觉遵守《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班规班纪。做到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勤奋学习,尊规守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于律己,遵守公德;乐观开朗,心理健康;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知荣知耻,学会感 恩;衣着整洁,勤俭节约;珍爱生命,注意安全;举止文明,情趣健康。

总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给学生以影响、感染和熏陶,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教育。因此,建设一流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关注的问题。

作者简介:

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篇3

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学校文化建设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部分学校或许是出于宣传的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仍呈现出“标签式”“泡沫式”状态。那么,学校文化到底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笔者认为,作为一校之长,对这些问题都应该有明确和清晰的认识。

通过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概括与梳理,可将学校文化分为四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笔者认为四类学校文化的内在联系体现了由静态到动态、由物质到精神两个层面。

其实,学校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性:

明确的目的性。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绝不能像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那样无组织、无意识、顺其自然。

内容的选择性。文化内容有积极的、健康的,也有消极的、腐朽的,对于世界观尚未形成、行为能力缺乏的少年儿童来说,校园文化的内容必须加以选择:倡导积极、上进的,反对消极、腐朽的。

积极的导向性。学校文化犹如海上的航标灯,时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指出正确的方向,因而向全体学生宣讲学校文化的内涵是决不能忽视的。

区域的差异性。由于每所学校所处的区域不同,经济、文化等各不相同,因而学校文化建设必然存在差异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科学的态度,直接照搬他校文化必定会造成水土不服。

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

近年来,按照学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基本理念,教师不断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特别是去年下学期,学校成功地创办全国首所九年一贯制留守儿童公立寄宿学校后,市教育局进一步加大了对学校的投入,教师在系统整合学校文化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具体介绍如下:

学校以“明理、诚信、乐学、善为”为校训;以“民主、和谐、奋进、创新”为校风;以“严谨、敬业、爱生、奉献”为教风;以“自主、自学、自立、自强”为学风;以“团结、协作、服务、树人”为干部作风;以“共容、共熔、共融、共荣”为团队精神,竭力打造三架中学和谐、奋进的教育教学氛围。

校园有三处校名,分别用不同的字体,全部为铜材制作,强化学校在师生心目中的分量。校训墙上“真、善、健、美”四个金色大字粘贴在红色花岗岩影壁墙上,下面是喷水池,周边以龙爪槐、黄杨环抱。校标由“三架”二字的汉语拼音打头字母SJ变形成为不锈钢造型,坐落在花岗岩基座上,酷似一只蓄势待飞的银鹰,金色的球体表示太阳,象征着教育的阳光雨露。“蓄势待飞”正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杏坛时空”仿铜群雕用银杏树下端坐的孔子,周边当代的学生,地面孔子用的书简和学生们玩的足球,将两千多年的时空压缩构成一个景点。“青春畅想曲”仿铜浮雕在画面中融入学校有代表性的一些文化景点和现代元素,无疑增加了亲切感与感召力。日晷用光阴的流动提示着广大师生要珍惜时光,底座刻有朱熹的诗句:“人生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科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日晷盘面的时辰与现代时钟时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科学教育。紫藤书廊是学生课外读书游戏的场所,位于校园办公楼东侧前,春暖花开,紫色如云,取紫气东来之义,象征着学生们的幸福生活。校园中心绿化区的竹林命名为“气节林”,有很好的象征意义;还有党政工团队共同栽种的银杏树和桂花树,命名为“同心树”。

近期,为丰富留守儿童在校的业余生活,学校将图书馆命名为“青衿阁”,并配备了充足的适合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教材,让学生志愿者自主管理,每天下午开放,孩子们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他们在情境中体验。如今,“青衿阁”已经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校文化建设的体会

强化学习,研究思考 通过加强学习,深入了解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再结合自己的办学工作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断概括梳理,从而形成自身的学校文化理念,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结合实际,统筹构建 结合区域实际、学校实际和生源实际统筹协调,整体、系统地构建独具内涵的学校文化框架,不断充实、整合具体内容,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广泛宣讲,引导认同 校园文化一旦初步成型,就一定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不断将已经成型的学校文化内容向全体教师、学生乃至家长进行宣讲,引导大家认同并逐步内化。同时,还要根据组织成员的合理化建议进行相应的调整,绝不能把学校文化建设停留在静态的视觉层面,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扎实管理,促进发展 在组织成员认同的基础上,把学校文化内容纳入学校管理,有效引导教育工作,扎扎实实地推进,使教师和学生逐步养成积极的处世态度和文明的行为习惯,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最近,在学校规范化建设工程的学校发展规划研讨过程中,学校还积极与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们沟通、互动,引入了“阳光教育”的理念。学校将在今后的办学实践中继续对学校文化进行开发、梳理与凝练,建设系统整合的“阳光学校文化”,努力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以更有效地促进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

学校网络文化建设思考 篇4

●学校网络文化与传统的实体学校文化的关系

学校文化是以学校为主要空间, 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网络文化是在学校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它自然而然地体现和反映了实体学校文化的某些形式和成果, 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1.学校网络文化以实体学校文化为基础

网络是对现实的虚拟, 学校网络文化在一定层面上是对实体学校文化的虚拟。也就是说, 以现实学校为基础是构建学校网络文化的基本形式。我国目前的学校网站的内容大多是学校自身建设和发展及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再现, 同时, 也包括了师生的一些建议和设想, 只是出于各个学校自身的情况不同, 对于这些内容的侧重有所不同而已。

2.学校网络文化是对实体学校文化的发展

学校网络文化的传播突破了传统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体学校文化主要通过社团活动及学术研讨、专题报告、讲座等形式进行传播, 其面对的对象一般是校内的部分师生, 同时上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影响了其传播的速度、深度和广度。由于网络的介入, 名师课堂、专题报告、讲座的内容可以生动地再现于网络媒体, 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有选择地观看, 大大促进了学校文化的传播, 提高了学校文化的影响力, 实现了文化的跨群体交流。

3.学校网络文化是对实体学校文化的延伸和补充

网络载体具有更强的社会辐射性。学校文化愈来愈呈现出开放的态势, 构建全新的、健康的学校文化网络能使学校文化以自己独特的风貌辐射社会, 影响社会环境。校园网是沟通学校与外界的窗口, 利用它既可以从校外获取各种信息, 也可以向外发布各种信息, 传递学校的特色文化。外界也许无法进入到实体学校中感受学校的文化气息, 但是可以通过对学校网站的浏览, 在数字化空间中感受学校的文化特色。这对于学校的宣传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

学校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单元, 其内涵是指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共同创造并逐步形成的文化氛围及相应物质形态。学校网络文化与传统实体学校文化一样, 包括基层的物质文化、表层的行为文化、内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

1.学校网络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物质外壳和承载体。在物质层面上, 与传统学校文化相比, 学校网络文化中增加了很多信息技术和通讯设备及资源, 网络已成为最重要的学校网络文化的物质依托。中小学网络文化建设的物质层面主要包括学校网、多媒体计算机演示教室、电子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 用于教与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等。

学校网络文化体系要得到有效的运用, 首先必须建立学校网站。而从实际来看, 目前中小学学校网站建设水平良莠不齐。许多中小学的校园网站不是为了搭建教育信息化平台, 为学校信息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利用学校网从各个方面去推动和促进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 而只是为了应对检查设置了一些诸如学校介绍、教师风采、公告通知、学校新闻、备课资料等板块, 内容简单, 更新较少, 造成学校网几乎是千校一面、形同虚设, 未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独特文化风貌。

因此, 学校网络物质文化在建设中应突出文化品位, 建设集技术、文化、知识、精神于一体的特有的文化精神品格。这样不但可以使学校的精神积淀得以凝练和展现, 增强学校师生的凝聚力, 而且可以面向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宣传和辐射学校的文化魅力。

其次, 学校内的许多教学与管理行为以及教学资源都将通过学校网络来实施, 传统课堂中的教师、学生、教材三元素都与网络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为人类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资源和最丰富的学习环境, 为资源共享和探索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 在数字化学校网络物质文化建设中应注意为师生提供丰富的资料, 如设立“数字图书馆”、“文化广角”、“同步课堂”、“答疑解惑”、“名师指导”、“留言板”等板块,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主动性学习;“课件库”、“教师论坛”、“校本研修”等板块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 同时为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供平台;此外, 家长也可以通过“家长园地”等栏目了解学校、学生情况, 学习家庭教育常识等。

2.学校网络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动态层面, 体现着学校文化的独特风貌。学校网络文化与传统学校在外显上最明显的区别体现在行为层面上。数字化学校网络行为文化的建设, 应充分发挥网络的平等性、主体性、互动性、灵活性、多样性、匿名性等优势, 为实体学校行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开展丰富的网络活动, 加强互动性。数字化学校网络平台的搭建只是基础, 如何将静态的板块变成活跃的舞台, 如何将蕴含的精神变为实际的行动, 这都需要以各种活动为依托, 将理想和预设变成现实。中小学可以就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诸多内容, 如学校Logo或校歌的设计、学校热门话题以及学校环境的建设与美化等, 开展广泛的网上咨询、网上辩论, 鼓励和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进来;开展主题讨论、网上直播、网上读书活动等;也可以组成各种网上协作学习小组、兴趣小组, 开展协作学习及其他网上活动。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建设作用。中小学生普遍对网络有极大的兴趣。因此在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学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给予学生网站设计、资源更新与上传的权限, 让他们参与其中, 自己动手建立学校网站、自主管理网页, 做栏目的版主, 这样往往更能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与支持, 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学校网络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层是学校文化的中间层次, 是指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等。它是对学校师生员工和学校组织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 集中体现了学校文化的精神层和物质层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要求。在制度层面上, 与传统学校文化相比, 学校网络文化借助网络的便捷性和快速性, 体现出高效和规范的特征。

与实体学校制度文化一样, 在网络学校文化中, 同样需要这种规范和习俗文化, 对其中的各类人员和各种行为进行规范和导向。这些制度包括行为规范制度, 如学校网络使用制度、网上资源建设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 论坛或聊天室规范制度等;也包括责任制度, 即学校网络中各级组织、各类人员工作的权力及责任制度, 目的是使每位教职工、每名学生、每个部门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 使学校网络能高效有序地运转。

4.学校网络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 是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 是学校最具特色的标志, 它构成学校文化的内核, 改变了传统学校的相互独立性和封闭性, 具有了时代性。在学校网络精神文化建设中具有开放意识, 走在时代的前列。网络的巨大包容性, 也带来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学校网络文化要坚守正确价值取向, 管好、用好学校网络文化宣传阵地, 充分发挥精神文化的导向作用, 营造良好的网络精神文化氛围, 对师生员工及社会发挥其辐射作用。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具特色的精神追求,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 是学校无形的文化资产与宝贵财富, 是与其他学校相区别的个性特征。例如, 有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有的大师云集、人才辈出, 有的环境幽雅, 有的理念先进, 有的成就斐然。在数字化学校建设中同样应将这些精神财富蕴含其中, 凝练学校的精神积淀并辐射学校精神追求和文化魅力。文化是网络的灵魂, 是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有了文化和知识的支撑, 网络才真正具有实质性的核心和内涵。当然, 在新的环境下, 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机制等方面也需要不断与现代理念和手段相融合, 进行创新提升。只有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学校网络文化才能保持活力。

摘要:学校网络文化, 具有学校文化教育、引导、渗透、规范等功能, 在形式和内容、空间和渠道、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实现了新的拓展, 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延伸和补充。因此, 树立跨时空的现代学校文化观, 建构独具特色的学校网络文化, 形成个性鲜明的学校文化精神品格, 是学校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笔者认为, 在学校文化硬件建设和发展的同时, 也要考虑软环境的建设, 要全员参与, 统筹兼顾, 运用系统建设的模式。

关键词:学校文化,网络文化,建设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邦虎.学校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焕镳.墨子校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7.

[3]董德宝.校园数字平台建设中的问题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 (9) .

[4]姜辉, 许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情报杂志, 2003 (增) .

[5] (美) 托马斯, 哈定, 等.文化与进化 (7月版)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6]赫慧.中小学数字化学校网络文化建设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1 (8) .

[7]侯霞, 聂竹明, 吴杰.论和谐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8) .

关于我校学校文化建设途径的思考 篇5

学校改革与发展研究办公室王伟

一、关于学校文化的概述

在职业教育激烈竞争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校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规模和专业的竞争,也不仅仅是某个特色专业和少数几个名牌教师的优势竞争,更重要的是整个学校整体核心竞争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因为文化是不可能被复制和模仿的,在竞争中具有强烈的差异性特征。于是,有超前发展眼光的学校纷纷提出要建设自己的“学校文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已把学校文化建设视为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学校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师生成员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学校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作为学校管理的一种新观念,是指学校在教学管理中,伴随着自身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确立并深深植根于学校每一个師生头脑中的独特的精神成果和思想观念。即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组织内部形成的为全体师生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学校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系统内可分为若干四个层次:

1、精神文化层:包括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的管理哲学、学校发展的理念、学校的道德等。

2、制度文化层:学校的机构设置、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这些规章制度所遵循的理念,包括教师队伍建设理念、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理念、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理念,学生活动设计理念等。是学校这个组织及其师生成员的行为方式。

3、物质文化层:即由学校文化物质条件构造的各种教学、科研、生活的设备、设施、房屋等。

4、环境文化层:指以学校物质环境和师生活动为载体,是学校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包括硬件和软件。

学校的精神文化层为学校的物质文化层、环境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提供思想基础,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层约束和规范精神文化层和物质文化层、环境文化层的建设;而学校的物质文化层、环境文化层为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提供物质基础,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四者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学校文化。

其次要在环境文化层和创建团队的建设方面作为启动我校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手段,通过环境文化层和创建团队方面的建设所带来的新变化,新感受,让广大师生更容易接受建设学校文化的要求,为下一步更深层次具体落实以“素质立人、特色办学、质量兴校、服务社会”的为办学理念的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物质文化层、环境文化层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我校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在精神文化层方面要明确“素质立人、特色办学、质量兴校、服务社会”办学理念的具体内涵和外延,问答“我们是谁?我们做什么?我们怎样做?我们走向何处?”

学校文化建设其内容是一个较为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每个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也因其特点不同而不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启动我校学校文化建设工作首先要在精神文化层方面进一步明确“素质立人、特色办学、质量兴校、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为下一步学校文化建设作好思想上的统一。

开展学校理念与“素质立人”、“特色办学”、“质量兴校”、“服务社会”方面的讨论和分析研究,明确其具体内涵和外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问答“我们是谁?我们做什么?我们怎样做?我们走向何处?”等问题,进行学校理念的认知、认同则是学校文化建设从“策划、设计”迈向“实践、应用”的关键一步,这一步如同奠基,只有夯实了地基,主体建筑才能牢固。

进行学校理念的“认知”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认知”,就是“认识”、“知晓”,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进行师生学校理念的认知过程,就是通过对师生持续的思想灌输和反复的强化训练,逐步深化师生对学校理念的基本概念、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和理解,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迹,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转变为行动上的自觉。完成这一过程在实际操作上并不复杂,关键在于提高认识、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学校理念自形成之日起,就必然成为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这一点必须向师生讲明白。同时还要我们还要清楚认识到,对于学校理念的认知、认同,不是玩文字游戏,不是做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而是要以这些共同的理念将全体师生集合到“学校精神”的旗帜之下,朝着既定的目标永往直前,共同开创学校的未来。只有广大师生明白了道

理,提高了认识,启发了自觉,“认知”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各相关部门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进一步丰富和打造一个富有特色和实效的活动载体品牌

对学校现有的党总支部、校工会、校团委(各中心团总支部)、德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与素能培训教育委员会等各相关部门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任务和作用进行分析、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明确其功能;并且进一步创建和打造各类组织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都有一个富有特色和实效的活动载体品牌,每年都有一个主题明确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活动内容、提升学校文化活动质量。

一是党总支在各支部开展“我是共产党员,向我看齐”党员先锋岗的创建活动,发挥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

二是校工会要根据上级工会开展“云岭优秀职工”活动的要求,配合学校发展的新要求,在各工会小组开展以“岗位学习、岗位成长、岗位创新、岗位敬业”为主题的竞赛活动;

三是校团委及德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五四系列活动”内涵和质量;各中心团总支部要结合企业需求以及专业特点和教学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开展以“树良好职业意识,立良好职业行为、学良好职业技能”为主题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活动;

四是教学管理与学生素能培训工作委员会结合企业需求开展以“育良好人格品质、树良好职业意识,立良好职业行为,做知识型技术工人”为主题的学生素能培训活动;

三、创建团队为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行为保障 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创建一支优秀的团队。开展创建优秀的团队知识培训讲座,让师生了解和掌握创建优秀团队的基本方法。通过团队的创建为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行为保障。

一是开展以班级为单位载体的学校文化创建活动: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开展班主任致本班同学共勉的一句话;取一个“我们喜爱的班级团队队名”,如“阳光班级”、“青春地平线”;制定一个班级团队目标和团队誓词;照一张班集体像并以此名称命名;“一句话”、“一个班级团队队名”、“班级团队目标”、“一个班级团队誓词”、“一张集体像”和全班同学姓名等内容由学校统一制作后,安置在班级教室门上。各班级可以提供自己喜爱的背景图案。各班级结合本班实际情况,通过“五个一活动”树立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并以此积极探索班级团队建设的管理模式,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现代企业对员工团队管理的基本要求,缩短学生对学校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模式的距离。

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改进升国旗仪式:每周一在升完国旗后各班级起誓班级团队誓词。让教全体师生感受到学校文化的建设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是学校各部门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取一个部门团队队名,部门负责人致本部门同事共勉的一句话;制定一个部门团队目标(明确部门团队使命)和一个团队誓词(部门团队使命宣言);照一张部门集体像。“部门团队队名”、“一句话”、“部门团队目标”、“部门团队誓词”、“一张部门集体像”和部门同事姓名等内容由学校统一制作后,安置在部门醒目的位置。通过“五个一活动”树立部门教职工的团队意识、使命感和责任心;确保学校办学理念的价值观和办学目标有效延伸和实现。

四是在教职工中征集“昆明市技工学校教职工团队使命宣言”,建议每月第一周升国旗仪式后,举行全体教职工起誓“昆明市技工学校教职工团队使命宣言”仪式,不断强化教职工的学校使命感、团队意识。

五是把“素质立人、特色办学、质量兴校、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学校ISO9000质量方针和“昆明市技工学校教职工团队使命宣言”镌刻在学校大门口的墙面上,向社会宣告学校的价值观和办学使命。

六是开展“每两周一次团队游戏培训活动”。利用校长办公会和全校教职工大会每两周开展一次约30分钟以内(1—2个团队培训游戏)的团队培训。以此强化教职工的团队意识、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培养教职工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让教职工感受到学校文化的建设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形象视觉环境、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怡人心情。

对当前学校思想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6

内容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教育、科学等方面的综合反。加强学校思想文化建设,建设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及其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结合当前学校思想文化建设的现状,对加强学校思想文化建设进行浅要探讨。

关键词:学校 思想文化 精神文明

一、思想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其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教育、科学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正如我国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教授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艺术等等,综合拢来,人的每一个生活态度,言行举止,总体叫文化,这叫人文文化,包括科学、哲学、宗教。”①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民族长期生活发展的精神积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产生了以、老庄、孔孟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从道家的“以德统法”“无为而治”到儒家的“仁者爱人”“为国以礼”;从随唐的“安人宁国”“以成治道”“德礼为本”到明清的“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治法在人”;从中国民主先驱孙中山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到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从邓小平同志的“四个面向新人”到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的教育思想。无不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并以此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和优秀文化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当前学校思想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缺失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传统思想文化的文明史,从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孟子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高度凝结,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思想文化的光辉典范。但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受到极大冲击,部分传统思想文化缺失,盲目追求西方资产阶级的金钱享乐主义,喝洋酒,唱洋歌,跳洋舞,过洋节等行为方式,无不反映了当代青年一代的精神空虚,思想颓废,对我国学校德育教育造成极大困惑。

2、思想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明

早在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提出“为人民服务”“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针对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并提出学校思想文化建设要坚持“四个面向”的要求,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在学校进行“八荣八耻”教育的新要求,为我国现阶段思想文化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但目前大部分学校只将此作为阶段性的工作任务,特别是职业教育院校和成人院校尤为突出,搞些简单的口号、标语、规章制度等表面化、形式化而了事,忽视了思想文化教育的长期性和细致性,背离了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既定目标,造成思想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导致部分学生传统思想文化缺失,影响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3、传统思想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思想文化建设自古以来都是历代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进行阶级统治的重要理论工具之一。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儒家思想文化始终被统治阶级奉为国家的正统思想和理论,主张“德治”与“仁政”,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的“为政以德”,到唐宋时期韩愈的“德礼为先,辅以政刑”及明清时期曾国藩的“一秉于理”直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建设的重要性。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多数年青一代盲目追求西方“金钱至上”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忽视了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作用,影响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扬光大。

4、思想文化建设主体单一

思想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方面统筹协调,齐抓共管,才能使思想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但近年来,由于社会变革,就业形势严峻,大多数家长和学校都把教育的重心放在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忽视了思想文化教育。甚至一些部门和政府把思想文化教育只看成是学校教育的事,忽视了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造成青少年思想文化教育单打独斗的局面,影响了其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思路

1、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思想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思想文化历经数千年的锤炼,经久不衰,博大精深,创造了优秀的东方文明。长期以来,在道、儒家思想文化的指引下,中华民族创造了古代科技“四大发明”,文学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的利益关系的新调整,其思想观念,生活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极大地影响了青年一代的思想文化建设,造成思想涣散,精神颓废,盲目追求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和生活方式,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造成极大影响。为此,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继承发扬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在中小学适当开设“百家姓”“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课程,在大学开设道、儒家思想文化研究方面的课程和学术研究,加强学生的传统思想教育,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进一步明确思想文化建设的主题和目标

目前,我国有许多高校都建立了以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为核心的校训校规,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得载物”,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但思想文化建设和荣辱观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决不能只靠定几个校训,搞几次活动而了事,而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长抓不懈,确保其整体效果。

3、建立全方位的思想文化教育体系

思想文化建设是一个全社会、全民族的系统工程。为配合学校思想文化教育,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百家讲坛”节目,邀请我国青年教育家于丹教授主讲了“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在当代大学生中引起了极大反响。为此,笔者认为要以此为契机,在全国掀起了一个读古书,讲古训的热潮,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并不断改革教育思想,改进教育体制,建立以学校为龙头,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主体的思想文化教育体系。克服长期以来,思想文化建设靠学校教育为主的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加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机关思想文化建设,并依靠电视、广播、报纸、书刊等新闻媒体,加大思想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建立全方位的思想文化教育体系,提高思想文化教育的整体功能。

4、进一步明确思想文化建设的定位

“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②当前由于社会变革,就业形势的严峻,导致大部分学校和家庭重视知识教育,忽视道德修养教育,各社会用人单位重学历,轻思想素质,严重影响了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笔者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的“本”中之本应该是人的思想素质教育。为此,要进一步明确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明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思想文化教育中各自的方向和定位。家庭教育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主,学校教育应道德修养教育为主,社会教育以职业修养教育为主,建立全方位,统一协调的思想文化教育体系,从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战略高度出发,将思想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资料来源:

①《南怀瑾讲演录》上海大学出版社第86页

②《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宣传理论局组织编写 学习出版社第76页

参考资料:

①《道德经》老子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②《南怀瑾讲演录》上海大学出版社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中央党校出版社

④《中国法制思想史》杨鹤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⑤《与大思想家同行》项政主编 江苏出版社

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篇7

编者按:当前,学校文化建设正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如火如荼地展开,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从各个地区与学校来看,有些地区和学校对于学校文化建设有着比较全面的认识,工作起来也有明确的方向,而有些地区和学校还主要处于观察、模仿和学习阶段,对于学校文化建设意义的认识也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和提高。

为了更好地认识、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作,2012年1月—12月,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体局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东娇教授主持学校文化创建项目,项目学校由五所校长带队的中小学组成。在此,特呈现由教体局副局长高俊带领其中四名校长完成的阶段性成果,供读者借鉴。

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篇8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每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学校文化。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办学品质的一个重要推手。因为优秀的学校文化会为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一、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

这几年,学校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对其予以高度关注,反映出基层学校的办学者和社会各界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深切期待。通过对“学校文化”不断的思考、理解,在此,我想就下面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1. 关于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从我的理解出发,所谓“校园”,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空间维度的区域,即一种场所。它所体现的是学校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绿化与美化的一种物质形态。作为“学校文化”而言,它所体现的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当我们走进一所学校,在校园中感受其学校文化时,如果仅仅从校园环境建设去观察,是不全面的,重点是要通过校园环境感受学校的文化本质,透过现象领会管理者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系统思考。

2. 关于学校文化和文化符号

作为学校个体而言,都在打造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文化符号。这是必须的。每所学校都有着和其他学校不同的专属文化,这反映出学校发展历史与积淀的不同。打造不同的文化符号,可以将学校自己的文化特色彰显出来。但其前提是,文化符号必须是专属的,经过积淀的,而不是僵硬的套用、移植。

3. 关于学校文化和口号标语

现在,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会在学校的显著位置,如,外墙、走廊、校门口等地方设置条幅、标语、名言警句等。这是必须的,是对学校文化的显性表达。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口号标语,不能够代表学校文化的全部。学校文化最核心的是基本理论层面,其次是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最后才是学校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

二、结合实际开展学校文化建设

1. 兰州市城关区一只船小学学校价值文化的形成

价值文化是什么?它是一个引领,贯穿于所有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师生共进”这一办学理念就是一只船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它贯穿于所有的子文化之中。

我们对于学校文化有这样一种理解:文化就其本身而言具有一种继承和传递的功能———纵向的历史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传递。作为学校文化建设而言,首先是继承,继承历史的馈赠,这样才能够发挥文化的辐射功能。我们正是站在这样的理解角度,来开展本校文化建设的。

那么,我们的传承来自于哪里?首先来自于左宗棠。当年左宗棠率领八千湘江子弟跃马天山,入疆平叛,途经兰州时,设立了“义园”。“义园”的建筑轮廓很像一艘扬帆南航的大船,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之为一只船。一只船小学得名就来源于此。可以说,一只船小学所继承的精神就是当年湘军将士们不畏艰险、奋斗拼搏、报效国家的精神,这是本校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所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基。当然,左宗棠除平定新疆叛乱外,还发起洋务运动,在甘肃兴办工业、教育等,但对于一只船小学而言,左宗棠给予学校影响最深的,最需要我们传承、发扬的就是这种精神。

同时,就学校自身而言,一只船小学自1955年建校至今,其间,三改隶属关系,三建校舍。连同我在内的九任校长,数百名教师,一个甲子的办学历程,赋予了学校太多太多的价值与积淀。客观地说,一只船小学能有现在的品牌和社会认可,是与历任校长的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分不开的,是与老一辈教师的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分不开的。这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学校一步步走到今天,所承载的文化积淀、办学思想、教育情怀也是这一代代校长、教师的积累,传承。

我们的学校文化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基于这样的传承,以此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起点与航标,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学校教育品质,以打造让所有“一只船人”具有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学校文化。

这么多年来的发展、积淀,使我们意识到,一只船小学这艘教育航船要前行破浪也需要双桨并用,其一桨为学生,另一桨为教师。为此,我校继承左公精神,弘扬奋进精神,提出了“师生共进”的办学理念,将其作为引领学校整体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和方向,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价值文化。学校的校训为“启航人生扬帆奋进”,将船的奋进与人生的拼搏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凸显学校“荡起生命双桨,开启共进之船”的文化内涵。

2. 价值文化在管理文化中的体现

我们始终将“师生共进”中的“人”这个主体作为管理文化的中心,在管理中,立足于“用文化管理学校,用思想引领教师”的管理文化建设思路,构建“师生共进”的管理格局,提出了“务实、规范、人文、科学”的学校管理理念,形成了既有统一意志又令个人心情舒畅的制度环境。管理以《一只船小学章程》为依托,坚持“一主两翼”的管理体制,建立规范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教代会工作机构,使一年两次的教代会形成常态化。同时,进一步加强校务公开和民主评议。

3. 价值文化在教师文化中的体现

“师生共进”,作为教师,要怎么进步,怎么和学生、学校一起成长?这需要一个价值引领。我们将“爱”作为教师文化的核心内容,以“求真的知识学校、向善的人际学校、至美的心灵学校”为教师文化发展愿景,提倡每一位教师爱学生、爱课堂、爱自己的职业,用爱感染学生,升华思想,并以此为标杆,通过培训文化有效地激发教师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活力,通过学校课程文化发挥教师的智慧和创造力,从而引领广大教师主动发展。在校本培训中,我们突破了单一的学习培训模式,采取了适合我校的行之有效的多维立体培训模式———“六研五课”体系。在课程文化建设方面,我们走的是两条线。在基础课程中,通过灵动课堂的研究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更新。在校本课程中,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课程价值观,要求教师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如,教师开发校本教材,亲自参与到课程编制的整个过程;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丰富相关的知识,形成合理的多元知识结构;教师立足校本课程改革,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等。

4. 价值文化在学生文化中的体现

“师生共进”,对于学生,我们倡导的是快乐成长,提倡每一个孩子都是学校文化的承载者、课程的参与者、活动的执行者和快乐的享受者。首先,我们在课程中让孩子快乐学习,满足其需求。让学生在灵动课堂中获得知识、技能,灵动乐学,在“六艺”课程中提升素质,全面发展。其次,学校大力开展社团活动,以社团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第三,通过学生誓词、校歌、校服文化,塑造学生形象。最后,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打造特色班级,形成富有特色的班徽、班风、班训,凝聚班集体向心力。

5. 价值文化在课程文化中的体现

一只船小学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讲台无边界,校园即课堂,一切皆课程”,依此构建了独具本校特色、涵盖学生全方位素质成长的课程体系———“七彩船”学校课程,其囊括了国家基础性课程和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六艺”,即“弘道”、“习典”、“养艺”、“学术”、“砺身”、“善器”。在国家基础性课程方面,我们立足高效课堂,将学生的需求放在首要地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打造充满活力与互动,具备灵性和创造性的课堂———灵动课堂。学校根据实际总结提炼了涵盖不同学科的“学—思—习—行”灵动课堂教学思想,以此来推进灵动课堂的持续实施,并对各个学科进行了引领指导,如,语文学科的“读—想—写”语用点;数学学科的“学—思—练”数练点;艺术学科的“赏—思—创”艺创点;英语学科的“玩—演—用”动训点,实现对教师的教学维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方法的双重关注。弘道课程的开设,有机地将学校德育工作作为课程纳入校本体系,开拓了学校德育的新思路,发挥了德育途径的整体效益,提高了学校德育的整体效果;习典课程根据自编教材《习典修己》授课,围绕“礼仪”、“诚信”、“仁爱”、“忠孝”、“治学”开展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养艺课程内容为葫芦雕刻,全员参与,学生分年龄段进行不同层次的课程学习;学术课程是除刻葫芦外,包括管乐、合唱、书法、国画、简笔画、围棋等多项学校传统特色项目的课程;砺身课程包括大课间、踢毽子、跳绳、“体艺2+1”及篮球、排球、田径等体育活动;善器课程为航模、车模、无线电测向运动、定向运动、纸模等科技活动和科技体育运动。我们正是通过这种六艺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协调配合,实现着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目标,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着“师生共进”的办学理念。

6. 价值文化在特色活动中的体现

在六艺课程的带动下,学校积极开展社团活动,不断丰富学生文化。目前,学校共有四十五个学生社团,其中包括学校层面社团二十个,年级层面社团二十五个。社团种类丰富,既包括六艺课程中的葫芦雕刻、管乐、无线电测向、纸飞机社团,也包括各个年级的英语沙龙、影视俱乐部、编织社团等。全校学生全员参与,覆盖率100%。周五下午的学生社团活动,已成为一只船小学一道靓丽的风景。

7. 价值文化在形象文化中的体现

形象文化是一只船小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我们打造了学校VI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构建了LOGO体系,对学校进行整体规划,统一设计办公室牌、班牌等各类标示。2014年,兰州多家媒体报道了我校学生校服,将其誉为“兰州市最美校服”。我们将校服文化衍生到学生的精神面貌、文明礼仪规范,如,升降旗仪式、团队活动、放学路队等方面,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在校歌方面,我们将《让我们荡起双桨》作为学校的校歌。这首歌曲和学校同时诞生于1955年,表达了孩子们在“船的怀抱”里快乐地生活成长。学校的标志性雕塑“扬帆·飞翔”,是“黄河母亲”的作者,著名雕塑艺术家何鄂女士捐赠给我校的。两名少先队员站在航行于碧波之中的帆船上,头顶是飞翔的鸽群,身后是鼓起的洁白风帆,象征着儿童在求学路上不畏风浪,诠释着学校“扬帆奋进”的校训含义。

8. 价值文化在环境文化中的体现

我们在环境文化建设中处处体现学校的历史传承,如,校匾“一只船小学”就是左宗棠集字,在教学楼的壁画中有左宗棠的影像,在西侧墙体有左宗棠进疆平叛的历史墙画。学校根据实际设置了教学区、办公区和运动区,布置了鲜明的文化主题。在廊道文化中,我们建设了这样的体系,地下一层至四层的主题分别是科技之光、养性之水、灵动之船、艺术之帆、素养之风。水载船动,风助船进,光耀前行,寓意一只船小学扬帆奋进。在形象文化建设和环境文化建设之中,我们以文化积淀传承发展为意,以“船”为形,做到“形意结合”。

关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9

学校制度文化, 简言之, 即由学校制度所承载、表达、衍生和推动的文化, 它是一所学校渗透在体系架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中的价值观念和风格特色, 也是在生成和执行各类制度过程中折射出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学校制度文化是有形的制度与无形的价值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以有形的制度作载体, 一方面以无形的价值在学校的诸多领域体现出来, 不仅体现在制度本身, 而且通过制度实施, 体现在一切结构、组织、形式、过程、方法、技术、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心理氛围之中, 学校制度文化越发展完善, 无形价值在上述各领域的体现与制度所承载和推动的文化越趋同。

从性质特点上看, 学校制度文化存在如下特点:首先, 学校制度文化蕴柔性文化价值于刚性的制度规范之中, 从体制法规层面, 将学校精神文化加以落实和发展, 学校制度往往以规定、条文、指标、标准、纪律等形式出现, 要求人们必须怎样和不得怎样, 是明确的强制性的“规矩”, 具有一种刚性的约束力 (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相比, 这种“强制性约束”, 正是制度文化在作用机制上的最大不同) , 但良性的学校制度本身又是具有人性化和亲和力的, 而且在执行的具体过程中, 学校制度要约束、惩罚与保护、奖励相结合, 在惩处的同时还要辅之以春风化雨式的思想教育和人性关怀, 使执行非但不冷冰冰, 反而充满温情的色彩。其次, 学校制度一经学校成员共同确认并形成文本, 就要在一定时段稳定下来, 无必要原因不能朝令夕改, 以保持其稳定性, 便于执行。但这种稳定只是相对的, 环境条件变了, 学校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变了, 制度也必须适时地做出改变, 否则就失去了制度存在的意义。其三, 学校制度主要是人建构的产物, 作为主体的人完全可以根据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适时能动地去选择、设计和创造某一种制度, 并监督和控制它的运行, 因而学校制度文化又是一种可塑性和可控性很强的文化。

从功能效用上看,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转化器、激发器和推进器。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实践证明, 任何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制度变革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制度变革是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作为学校制度文化来说, 它不仅是一种价值激励因素, 也是一种利益刺激杠杆, 它既要触及人的精神价值, 也要触及人的名誉利益, 而后者更多地体现为刚性约束。正是依靠制度的柔性教育和激励, 特别是制度的刚性约束和转化, 学校精神文化才得以更广泛、深入和快速的推进, 没有制度文化的刚性约束, 单靠精神文化本身的教育引领, 单靠物质文化的教育熏染, 新型的学校文化要想在学校成员身上得到切实的内化是不可想象的, 学校要实现全面的有序发展也是不可想象的, 学校文化建设前行的速度、达到的高度、辐射的广度都将受到很大影响。具体讲, 学校制度文化主要有三项功能。其一, 通过认识导向、情感淘冶、人文关怀特别是行为规范, 给师生提供优质的文化心理氛围和正确的行为模式。其二, 整合学校组织体系, 促进学校运转协调有序。其三, 传递学校文化信息, 塑造学校个性形象。

从形态类别上看, 学校制度文化在三个不同维度上分别以两种形态存在: (1) 外向制度文化和内向制度文化, 前者指学校与上级、家长、社区等周边环境打交道所遵从的制度文化, 后者指学校内部用于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 (2) 正式制度文化和非正式制度文化 (注:本文其余各处所言制度, 如未指明是非正式制度, 皆表示正式制度) , 前者是学校正式结构和正式制度表现出的文化, 即“明规则”, 后者是学校非正式结构和非正式制度表现出的文化, 即“潜规则”。 (3) 以载体形式存在的静态制度文化和内化到人的行为上的动态制度文化, 前者是制度文化形成的起点, 后者是制度文化建构的归宿。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就是全方位的建设和弘扬明规则, 修正不良的潜规则, 最终使明规则最大限度地涵盖学校公共生活的各领域, 潜规则向明规则方向最大限度的靠拢, 静态制度文化与动态制度文化最大限度的契合。制度的客观精神最大化地内化为人的主观精神, 从而达到制度文化建设的较高境界, 为学校文化建设这艘巨轮助航。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主要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确保制度的优质生成, 此项工作的着力点在于对制度文本的完善, 打造的是静态的“文本化”的制度文化, 二是确保制度的高效执行, 此项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是对人的行为的规范, 打造的是静态的“人化”的制度文化。制度生成是基础, 制度执行是重点也是难点, 制度执行的目的就是促进“文本化”制度文化向“人化”制度文化的迁移, 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反馈, 不断修正和完善制度。

(一) 确保制度的优质生成

学校制度的优质生成, 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 学校制度的生成要充分完善, 不能有“显性缺失”, 也不能有“隐性缺失”。所谓显性缺失, 是指学校完全缺乏某些方面的制度。所谓“隐性缺失”, 是指某些方面虽然有了表面完善的制度, 但制度完全形同虚设, 等同于没有制度。解决“显性缺失”, 就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学校制度;解决隐性缺失, 就要唤起人们对这些“缺失”制度的重视, 真正按制度办事。其次, 学校制度的生成要合理合法。学校制度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其实主要源于制度本身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学校制度的合理性主要表现为既要合乎基本的人性、带有人情味, 也要合乎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违反人性和违背教育自身规律的制度, 必然丧失其内在合理性, 不可能得到科学的实施和运行。学校制度的合法性, 一方面是指学校制度的生成必须要获得相关利益群体的认同和接受, 另一方面是生成的程序要具备正当性, 即须经过合法的程序。从这个意义上说, 合法性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原则基础上, 一切专制的规定和做法, 都不能赋予学校制度生成以合法性, 而不具有合法性的制度必定会遭到学校成员的质疑、抵触和挑战, 执行起来难度就会比较大。其三, 学校制度的生成要质量优良, 因为劣质的生成和劣质的制度会影响执行的效度。质量优良的制度生成, 大致需做到这样几点:生成制度的成本和制度运行的成本要偏低;学校全体或部分成员普遍适用;与学校的精神价值一致, 充分体现出制度文化的先进性;各项制度要互相支撑和衔接, 制度内部的各项要求须和谐一致, 不能相互打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强, 符合学校需要, 有利于解决存在的问题;相对简洁好懂, 便于理解执行。

为达至优质生成, 学校制度的生成必须遵从正确的原则, 实行合宜的方法, 依循科学的程序。

1.学校制度生成的原则有三:

(1) 以人为本。

制度主要是和人打交道, 因此所有的体系设计和规则要求都要体现以人为本, 做到在规范人和教育人的同时, 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激励人、解放人, 而不是板着脸一味生硬地“管”人和“卡”人。

(2) 开放民主。

任何一项制度的生成, 都不可能靠少数人闭门造车就可以完成。只有秉承开放的态度, 才能吸纳更多经验, 集中更多智慧, 整合制订出更有效的学校制度。比如可通过对外开放, 借鉴吸收国内外众多学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的先进经验, 还可通过对内开放, 鼓励全校师生积极主动提意见建议, 让他们从学校制度的执行者和服从者, 同时成为设计者和参与者, 在制度最终通过之时, 还要实行多数同意原则, 如此方能体现制度生成的开放性和制度生成的民主性。通过这样的开放民主, 不仅有助于集思广益, 而且传达了一种人文关怀, 表达了对人的尊重。更重要的是, 开放民主的过程可以加深师生对制度的理解, 获得深刻的教育, 还可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

(3) 与时俱进。

一方面, 学校制度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加以检验, 以不断修正完善。另一方面, 当学校的每个成员都能根据既有制度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时, 原有的规范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又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规范。因此, 学校制度的生成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 动态完善和适时提升。

2.制度生成的方法有三:

继承、改良、新创。学校制度的建立完善, 应在学校精神文化的指导下, 继承、改良、新创三法并举, 可以继承的批判继承, 需要改良的精心改良, 一片空白的创新制定。

3.制度生成的程序可以是:

(1) 广集意见, 博取样板。

广泛征集学校师生和社区群众、家长、权威、学者的意见, 大量搜集国内外同类学校的制度建构体系, 充分吸纳各种意见、经验和智慧。

(2) 整体构思, 形成体系。

在占有上述资讯材料的基础上, 结合本校实际, 成立制度文化建设专门班子, 通过反复酝酿, 整体构思, 形成学校制度的全面体系框架, 明确各层次各方面究竟需要些什么制度, 核心的制度是什么, 外围的制度是什么, 亟待完善的制度是什么。

(3) 考量旧制, 选准方向。

对学校既存制度进行考量审查, 对照学校最新的精神文化价值, 确定哪些制度需要继承, 哪些制度需要改良, 哪些制度需要新创, 哪些制度时机不成熟, 暂时搁置订立。

(4) 分工负责, 完善制度。

或引入校外智力, 或筛选校内精英, 以分工负责的形式, 订定完成学校各层次各方面的制度。亟待完善的制度迅即制订, 核心制度优先制订。

(5) 实践检验, 动态更新。

学校制度一经订立, 就要再次征求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师生的意见, 反馈后再行修正, 经多数同意后才组织实施, 并通过后续实践来不断改进提升, 以使学校制度更加完善有效。

(二) 确保制度的高效执行

制度执行, 是静态的“文本化”制度文化向动态的“人化”制度文化迁移的关键环节,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能否到位, 主要取决于制度执行是否落实。而在不少学校, 制度的生成不难, 难的是制度的执行。有的学校甚至是制度制定有余, 制度执行严重不足。有鉴于此, 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 我们应切实加强制度执行, 打造高效的制度执行力。

怎样才能打造高效的制度执行力呢?除了通过公开民主的订立制度, 以提高师生对制度的认同感和接受度以外, 还需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教育培训, 宣传造势, 营造氛围, 进一步提高学校成员乃至社会各界对学校制度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力。

虽然学校师生参与了民主订立制度的过程, 但每个师生对制度的理解力和接受度仍会高下不齐, 通过教育培训、宣传造势, 营造氛围, 让师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学校制度所要达至的愿景, 明确自己的权力、责任和行为的边界, 将有利于提高师生对制度的主动执行水平, 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内环境。而社会各界如能形成对学校制度文化的正体认, 也有利于减少学校在制度执行时的外障碍, 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外环境。

2.树立制度权威, 规范公正高效的执行制度。制度要起作用, 就要有权威, 而只有规范公正高效的执行制度, 制度权威才能得以树立, 制度执行的效益成本性价比才会更高。所谓规范, 就是依章执行, 按程序执行。所谓公正, 就是执行要以事实为依据, 以制度为准绳, 处置准确, 宽严适度, 而且要公开透明, 对事不对人, 不徇私枉法, 确保所有学校成员在制度法规面前人人平等, 不仅要公正的管理, 还要公正的评价、考核和奖惩。所谓高效, 就是通过深入调查获知真实原委, 在维护师生合法权益、适当考虑情理的前提下, 依法果断地执行。为使学校制度执行更加规范、公正高效, 必须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 强调公平、正义、程序、成本、效益、质量、落实、细节、责任等理念意识, 同时对制度执行的过程和结果加以有效监控, 防止管理者滥用执行权, 防止暗箱操作, 防止执行变形走样。

3.刚性执行与柔性执行相结合, 约束与激励相结合, 执行与教育相结合, 以提升执行实效, 提高师生自我执行、自我管理的水平。

刚性执行确有必要, 这是推进制度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但柔性执行也不可缺少, 因为制度面对的是有生命、思想、个性、感情的人, 如果一味生硬执行, 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 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 首先, 要一方面照章办事公正执行, 一方面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 力求执行公正服人。其次, 奖惩要结合, 既要以惩来强化刚性约束, 又要以奖来强化柔性激励。其三, 制度执行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领导在执行制度时, 要作风民主, 要增进与师生的交往与交流, 从需要、动机、情感等多维角度来加强与师生的心理沟通, 强化对师生的正向激发。只有这样, 师生的抵触情绪才能减少, 制度的静态文化才能更顺捷的转化为动态文化, 自觉执行制度的内驱力才能持续生发, 从而使制度管理从外在约束渐次演进到内在自律, 不断提升师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水平。

4.在扎实推行正式制度的同时, 深入分析并引导非正式制度向正式制度的规则和价值取向靠拢。正式制度在执行之初, 往往容易遭逢某些非正式制度的惯性抵制, 如果处置不当, 正式制度有可能被非正式制度解构和同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决策者, 此时应深入分析非正式制度的成分, 与正式制度相容的良性成分顺其自然, 与正式制度不相容的不良成分则想办法说服、引导、同化之, 使非正式制度尽可能向正式制度靠拢。要达此效果, 除了按照上述二、三点的做法来增进执行效果, 树立正式制度的权威外, 还要靠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了, 通常情况下, 这是一个比较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长期一点一滴的引导和同化, 非正式制度才能在“趋良”的取向上, 最终与正式制度形成顺向同构效应。

5.领导带头执行制度, 同时大力表彰执行制度的先进典型, 以增强对师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制度运用好坏的关键之一是领导能否带头执行, 公则明, 廉则威, 领导班子只有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才能更好地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产生良性的上行下效效应。同时, 对模范执行制度的先进典型, 要予以表彰奖励, 鼓励广大师生向他们学习, 这样既能激励先进典型进一步创优争先, 也会对其他师生产生示范和引导作用。

学校文化建设思考 篇10

学校需要持续发展, 这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对学校的客观要求, 也是学校自身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要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需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 拓展和优化学校的生存发展环境, 不断更新办学理念, 创新办学机制, 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也就是说, 学校可持续发展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这里我们主要想说明的是学校科研文化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科研文化的形成与制度的实施

目前不少学校对科研很重视, 不仅提供足够的科研文化物质基础, 如设立中小学专职科研机构、情报资料室、科研信息和科研成果的动态宣传栏, 改善科研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设施等, 而且, 逐渐健全科研制度。在现代制度体系中, 制度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制度对文化显示出功能上的优先性, 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推动科研文化建设的必要保障。但不难发现, 制度植根于文化, 若是不发挥文化的作用, 制度难以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扎下根来, 若是不与文化合辙, 制度难以发挥出它应有的功能。当然制度与文化的建构也是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的。因此, 在有先进的办学理念的同时, 还需要思考建立整体校园文化, 以此来支持规章制度。

2.科研文化的形成与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可持续发展与教师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相连。而发展科研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也是教师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 很难想象没有科研的教学。科研活动是学校活力机制的核心, 是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和人的潜在能力充分展现的渠道。一旦人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那对学校发展的推动力将是巨大的。科研对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好处应该已经能够得到广泛的赞同, 教师发展靠科研、教学改革靠科研、质量提高靠科研。在科研文化的形成中, 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人”, 具体地说, 就是使广大教师首先对科研的作用形成广泛的认同, 有认同才可能有行动。

二、科研文化的形成以教师认同为前提

“科研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对教育科研的共同价值取向及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接受。科研文化在学校文化的大怀抱中, 是中小学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文化涉及作为科研主体的广大教师的科研行为、科研道德观、科研价值观等问题, 是中小学科研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和持续发展的源泉。营造一种开放、研究型的学校科研文化, 有利于引领教师们形成正确的科研价值观, 在学校内形成教育科研为主流的价值观念;并改变教师科研的“单打独斗”。引领教师科研从无序、被动、个别走向有序、自主和群体参与,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促进教师群体合作、探究氛围的形成和巩固, 从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如果学校形成了这样一种被教师和学生认可的文化, 那么它将对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动力支持。科研文化观念不仅已被学校师生认可, 甚至被国际、国内认可。这样, 科研文化及其认同将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校本科研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是指教师把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有助于自身发展的思想内化成参与科研、主动科研的自觉意识, 属于教师的“专业自觉性”。作为现代教师都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形势, 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要有明确的方向, 要使自己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等方向转变。教师能在习以为常的教育实践中觉识到真实的问题, 觉识到自己的研究责任, 能提出问题进行研究, 这是教师从无意识到有意识, 使研究成为教师职业习惯的前提。对科研的认同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1.科研促进教学的认同观

教学改革包括课本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设备改革, 而这些改革都需要科研, 科研引导人产生创新思维, 有创新思维才能将这些方面的改革搞好。在日常教学中, 需要引导教师形成对教学各环节的反思, 包括教学制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督促教师从“教后感”开始, 到“教学日志”“教学总结”, 形成教师反思的习惯;鼓励教师善于捕捉教育教学中的“小事件”, 编写典型案例分析, 评析案例中的问题和困惑, 从具体教学问题与思考中获得研究的课题。“来自实践, 通过实践, 为了实践”正好体现了校本科研的特点, 也符合中小学科研的特点, 同时, 所做的研究又直接对教学有帮助, 也有利于教师逐渐形成科研自觉性。使全体教师养成在行动中研究, 在研究中行动。注重对具体教育情境、教育案例和师生体验的分析解释。在反思与研究中, 有效地改进教育实践。学校管理工作也响应贯彻以科研为主导, 以科研立校, 以科研兴校, 学校管理由日常规范管理向智慧管理转型。在学校教育科研的运作过程中, 逐步形成全体教职员工所共同认可的主流价值观念。

2.科研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认同观

教师的成长与科研能力的提高紧密相连。通过课题研究, 提升教师素质,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中小学教育科研要与教师的教学紧密联系, 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紧密联系:确立学校的龙头课题, 引导教师参与教育研究, 提高教师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 学校的科研与校外进修相一致, 使教师对科研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认识到科研是自身提高的一部分。另外, 如果教师的晋升和福利、科研挂钩, 教师会更加意识到科研对自身多方面的好处, 有利于提高教师科研的自我意识和积极性。当全体教职员工主动地、自愿地学习, 终身学习的精神成为学校的主导价值理念, 教师将逐渐成为自觉的研究者, 学校不再是“权力控制型”的学校, 治校主要依靠的是教师的自觉自愿, 并不存在规章制度的压迫与强制。学校逐步构建学习型制度, 加上组织成员间的人际沟通和深层对话, 逐渐形成学校普遍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念, 使学习、研究成为全体教师的职业习惯, 形成“教学、管理、科研一体”的运行机制。

3.科研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认同观

随着国家经济迅猛发展, 社会人才日益竞争激烈, 家长、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每个学校都有需要解决的教育实践问题和学校发展的问题。如果我们通过反复酝酿、筛选, 抓住主要问题开展教育科研, 按照方案认真实施、形成制度, 并不断加以总结、完善, 我们的教育实践就会更合理, 这对学校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学校通过开展教育科研, 思路会更活, 视野会更宽, 名气会更大, 能够提高竞争力, 学校就会发展得更好。通过教育科研, 提高办学效益, 不断增强学校的知名度, 使名校的“名气”更大, 在形成这样的科研文化的氛围下, 一般学校可持续向名校迈进, 薄弱学校可强大起来, 科研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学校科研文化建设的思考

形成中小学教师内化和认同的科研价值观对中小学科研文化建设极为重要;反过来, 全校的科研文化氛围又促进教师对科研价值的认同, 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我们认为校园科研文化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选题应立足本校教学发展与特色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与学校特色紧密相连, 科研的课题选择要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 要以突出学校特色为中心。在重点课题上如果能够突出学校特色的发展, 那么, 所做的研究将会对学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 也能使教师、学生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 这样的研究无疑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树立特色发展目标, 使教师在科研行动中将自己的才智贡献在学校的发展之中。

2.科研成果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达不必仅限于研究报告和发表学术性文章, 可以是多种方式如案例分析、调查研究、过程描述甚至教学经验总结。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本校的水平出发, 这样的科研成果, 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能将更多的教师调动起来;能在交流中让更多的同行受益;有助于提高教学, 巩固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多种研究形式, 多种交流方式对科研、教学都会带来好处。

3.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多元化

在对科研成果的考核评价中, 应该避免单一的评价标准, 以学校科研发展的水平来具体衡量效果更好, 一切以鼓励更多教师参与科研为目的。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挥棒, 定的标准太高, 让人望尘莫及, 不利于多数人参与, 所以评价体系要与学校实际相结合, 实行多样化多层次, 鼓励更多的老师参与科研, 形成全校科研领先的意识和科研文化氛围。

4.教科研相结合

在每次教研活动中, 可安排一些小专题活动。使教研活动生动而富有成效, 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以交流讨论的方式培养教师群体的协作精神, 捕获稍纵即逝的智慧和灵感。例如北大附属中学, 每个年级的教研活动做得很实在, 教学资料共享, 并每年有所改进, 从教学经验总结能够出版自己学校的配套练习册, 进而上升到关于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研究, 一步一步向前迈进。从单一学科的研究发展到学科之间综合关系的研究, 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5.重视经验总结交流

总结科研成果、交流科研经验、奖励科研骨干、总结学校阶段性教科研工作、展望下阶段工作, 这些工作也是很重要的科研环节。把一些重要的普遍性的问题提到学校层面上, 由全体教职工共同讨论加以解决, 最后形成学校本阶段的教科研的工作总结和下阶段教科研的工作展望和安排。这样的活动有利于统一思想, 不断改进教学与科研的思路与做法, 形成全校重科研的主导意识。

6.教科研成果汇编成册

有条件的学校定期出版反映学校教科研成果的科研刊物, 是促进学校教科研交流的又一重要平台。它是学校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专家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渠道。在北大附中就有自己的刊物, 刊登教学体会、感受、思考, 确实能把一些优秀的人才挖掘出来。通过这些平台的展现, 让老师们获得成就感, 在教科研中起带动作用。

学校文化建设的立体化实践思考 篇11

关键词:学校文化;建设;立体化;实践

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的教学水平、学习氛围营造以及学校形象的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需要学校能够从立体化的角度出发,并进行实践。在学校文化建设的立体化实践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文化建设的效率,同时还要加深思考、精心展示,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的立体化和合理化。

一、加深思考在学校文化教育中的应用

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文化建设思考中对思考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学校负责的结构以及文化的特性更使得文化建设中思考也具有高端性。学校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因此,学校在对价值观念以及理念的定位中就决定了学校文化品质的高低。而在学校高品质核心价值观以及理念的定位中就需要高端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涉及当代的教育理念,同时还要考虑学校发展的现状和发展历史。在学校现实与教育理念间确定学校的文化理念体系,然后根据学校价值观实践框架的落实来进行教育实践设计。但是在现代的学校文化建设中,建设者很少能够从学校自身出发,往往采用拿来主义,直接照搬其他学校文化的建设成果;同时还有一些学校在思考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挖掘,思考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学校核心理念的高端定位;此外,还存在一些学校在思考中忽视了本校的优势,使得文化的思考盲目、极端。

二、精致演说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和实践体系都需要专门的文化建设人员来思考和制订,而学校广大师生很难参与到文化实践方案的制订中,因此,学校的师生对学校文化的理念不够了解,或者了解不透彻,需要文化建设人员进行宣讲和解读,这样才能使学校的文化体系得到广大师生的认知和共识,才能在学校的教育中进行贯彻和落实。同时,学校的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学校内部的力量支持,同时也需要外部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的支持,因此,为了使外部的支持者能够接受学校的文化理念,学校的文化建设者还需要将学校的文化体系向这些人员进行宣讲。通过精致的演说能够使外部人员看到学校发展的愿景和宏伟的蓝图,这样才能获得外界的支持。

这就要求演说者在演说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将学校的文化建设框架以及细节等全面、准确地表达出来,同时还需要融入情感,将学校文化建设的愿景完美地展现给听众,使学校文化的建设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同时在演说的过程中要具有逻辑性和切实性,也就是所演说的文化建设方式以及过程必须与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相符。但是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演说现状来看,演说者的演讲内容和技巧都存在欠缺,无法吸引内部师生以及外部的支持者。同时,还有一些演说者过于依赖华丽的辞藻,与实际的结合性不强,使听者无法了解其所要表达的内容。

三、高效行事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行事效率方面目前还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学校的文化建设与具体工作没有有效的区分,从而使得文化建设工作无法在基本工作中落实;其次,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将文化理念转化为工作理念的意识,从而使学校的文化理念与实际工作脱节。

四、精心展示在学校文化中的应用

学校的文化建设需要进行评估和交流,而评估和交流需要基于学校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示,因此,精心展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文化建设成果展示的过程中,需要以学校文化的定义为核心,确定文化展示的重点内容。我们一直强调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依据,因此,在展示的过程中需要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作为重点,同时核心价值观所起到的作用也应该划分到重点展示内容中,这样才能突出学校文化的内涵。我们所说的精美展示主要指的是展示的方式,在展示的过程中,很多学校选择采用动画或者故事等形式来讲述学校的文化,这种方式使学校的文化更加生动,提升大家的认同感。但是也存在一些学校本来有着良好的文化理念,但是在展示的过程中难以区分重点,而导致展示的效果一般。

综上所述,学校文化的建设关系到学校的文化氛围营造、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校的整体形象,因此,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能够从全面、立体的方面来进行建设和改善,加深思考、精致演说、高效行事、精心展示。

参考文献:

[1]余清臣.学校文化建设的立体化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14(5):8-10.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思考 篇12

关于什么是校园文化, 目前有许多不同的提法。有的观点认为, 校园文化仅仅是学生的课外活动或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有的认为就是学校的艺术教育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 其主要内容是对学生传播艺术知识, 进行审美教育, 组织各类文化艺术社团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审美观点。有的将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精神整体进行研究, 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 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综合。

2 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与任务

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 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 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 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 弘扬主旋律, 突出高品位, 加强管理, 注重积累, 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 培养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 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 建设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 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3 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导向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定地贯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开放性原则。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虽然校园文化应该立足校园, 形成自身特色, 但是也要从社会文化中吸取营养, 以满足师生员工高层次的文化需求, 提高校园文化水平。

结合性原则。所谓结合性原则就是依据两点论和全面性的观点,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时代与传统相结合、学生与教师相结合, 动员多方力量建设好校园文化。

系统性原则。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校园文化建设实际上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层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组织形式、参与个体与环境等是这个系统的诸要素,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努力达成诸要素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4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4.1 校园文化硬件建设。

其一校园环境建设。作为硬件的校园环境主要是指校园的建筑和校园的绿化和美化等物质形态。校园环境是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校园文化, 并且以其持续不断的感染力来陶冶人们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 生活环境对学生思想情操的陶冶要比被动的接受教育更加深刻。其二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文化的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 尤其在信息交流量比较大的今天, 校园文化设施的先进程度如何, 直接决定了校园所接受的文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4.2 校园文化软件建设。

要确立校园文化建设观念,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 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 以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目标是学校引导学生成才的旗帜, 它决定校园文化的指向。我国的教育方针规定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校园文化牵涉面宽、参加人员多、影响广泛, 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和制度体系。校风与学风作为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作风, 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气, 是一个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 学风和校风建设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校园政治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这是我国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校园政治文化是为了适应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教育所创造的文化氛围。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思想道德文化是高等学校师生群体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所形成的文化氛围。

5 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5.1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和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流动性较大, 而教师则相对稳定, 对于保持和巩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由于教师在学识修养、社会阅历等方面具有的优势以及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的职责, 教师对引领和主导校园文化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也是学校教育区别于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

5.2 搞好社团组织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一定的文化组织为依托,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组织的主要形式。学生社团是遵循专业性、自愿性、兴趣爱好统一性等原则建立起来的各种学生文化群体。

5.3 培训校园文化活动骨干。

校园文化活动的骨干和带头人,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起关键作用。他们综合素质的高低, 与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有直接关系。他们在学生中往往具有较高的声望和广泛的影响, 成为其他同学效仿的榜样。

5.4 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社会实践活动, 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目前,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由自愿自发的个人行为发展成为有组织、规模化、规范化、社会化的教育形式。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之一。一方面, 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内容, 另一方面,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更好的接受社会文化, 特别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熏陶, 有利于形成先进的校园文化。

5.5 提高课堂教学的文化品位。

课堂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大学生获得文化素质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主要指“两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及其他选修课教学。“两课”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规范学生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念, 使他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考察社会、分析问题, 从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使大学生获得政治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5.6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高校来说是一柄“双刃箭”, 一方面, 网络为大学校园提供了更便捷的交流手段, 更丰富的信息存储。同时, 又使得各种负面信息有了存在与生存的土壤。调查发现, 在校大学生上网人数超过90%, 平均一周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为33、9%, 最多的竟可达35小时。

5.7 加强“小群体”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是建立在系、班、寝室等“小群体”文化的基础上。要加强校园整体文化建设, 就应该从加强“小群体”文化建设入手。

5.8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又是实践的指导。作为最早提出校园文化概念的国家, 我们肩负着不断将校园文化研究和建设推向前进的历史使命。虽然在校园文化的广度研究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要使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上层次、上水平, 必须开展校园文化理论的系统研究。

总结

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一定要全面、科学、合理,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应该十分广泛, 既体现物质层面, 又反映精神层面。既包括校园环境、文化设施等硬件建设, 又包括制度文化、学校的培养目标、规格、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学校精神、校风和学风、学校的政治文化、道德文化、学术文化、文体艺术文化等软件建设。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体现社会先进文化的形象, 为社会文化起表率作用。

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措施要得当, 要注意借鉴学校其他工作的成功经验, 努力探索更加科学的、先进的工作方法和途径。要保持校园文化建设的生机与活力, 就必须根据新的形势、任务的要求, 建立并形成一套创新机制, 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 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使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

摘要: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对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上一篇:一致性报告下一篇:钝化工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