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2024-09-06

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共12篇)

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篇1

十年前,佳禾小学建校,带着美好的期盼,我校取名“佳禾”。办学初,面对复杂的生源与师资情况,怎样办好学校,成了“佳禾人”思考的核心问题。我校本着“一隅栽佳禾,万里树良材”的建校初衷,本着对学生、对家庭、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确立了“崇德尚文、厚积薄发,着眼学生的终身,着力学生的每天”的办学理念。“崇德尚文”,即教育学生立志做一个品德高尚、注重文化修养的人;“厚积薄发”,即引导学生广见博识、积少成多。小学教育的价值,在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传之于道,才能求之于真;积之于厚,才能发之于薄。为此,我校要求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着力学生的每天进步。

十年来,在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内涵发展的进程中,我校的办学理念也内化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认识,外显为整个团队的自觉行为。学校文化建设,既要务虚,更需务实。我们在硬件建设之外,逐步形成了以“关爱、团队、责任、发展”等为基本元素的“佳禾文化”,并从管理层面、研修层面、学生层面、家校层面等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努力构建系统的管理机制,使学校文化建设成为推进新优质学校创建的强大动力。

一、探索管理文化:制度保障与人文关怀和谐相生

管理制度是学校正常运作之根本。科学管理能使学校的一切行为规范且合理,而人本化管理能使学校制度在刚性之外体现出柔性的一面。为此,我校致力于通过健全制度约束人,规范教师行为;通过人文关怀激励人,激发教师创新。两者和谐相生,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

1. 规范管理聚人心

建校以来,我校基于“公平公正”的管理理念,在教育行政、教学管理、后勤保障等各个层面,通过日常规范化实施,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事事有章可循、人人有法可依的制度体系,做到制度到岗,责任到人。

2. 人文关怀讲人情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做到“制度无例外,管理有情在”,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职工的职业幸福感。具体来说,我校努力构建充满人情味、健康向上、和谐愉悦的工作环境,着力解决教职工思想、情感、生活中的困惑和面临的问题,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开拓宽松的精神文化发展空间,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如创建教师社团“墨润”书法社、“布言布语”布艺社、“秀姿”瑜伽社、“佳韵”健美操社,以及举办篮球、太极拳等培训班,让有特长、有需要的教师在活动中既愉悦身心,又加深了解、增进友情,使校园呈现和睦的、浓厚的人文氛围。

3. 重心下沉结人缘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和未来,因此,我校十分注重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对他们的培养。平时,我校行政领导干部坚持蹲点制度,通过参与教研组、年级组的学习、交流等活动(包括广播操),彼此真诚相待,及时了解情况,随时对话沟通,以此促进全校和谐发展。

二、致力研修文化:团队合作与自主创新和谐相融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推动力。成就一流的教育事业,需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需要学校文化的熏染。

1. 完善制度,形成校本研修氛围

教学管理是学校的基础管理,研修活动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我校通过制度重建,保障研修活动正常有效地开展。其中包括:互动式的理论学习与研讨制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资源保证、学习效果检查制度,组织教师在讨论中形成共识,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学行为反思制度,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课后及时进行反思总结,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关注常态的教师专业成长评价体系构建,体现三个结合,一是与日常深入教学第一线评价相结合,二是与阶段考核、平时考核相结合,三是与自评、互评和问卷调查相结合。

2. 合作互助,提升校本研修水平

我校形成了学科组——教研组——备课组为架构的三级研修网络,每级团队不管人员结构与特点如何,都要体现出“团结就是力量”,无论哪一项工作,都倡导共同参与、共担责任、共享成果。首先,为使校本培训增强理论指导的力度,我校在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了“多元分层”的培训形式:一是寒暑假培训,二是各类专题研讨,三是公开教学观摩。其次,集体备课,共建有效课堂。第三,基于课程标准,设计校本作业。各科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把握教学要求,整理学生易做错、易混淆的知识内容,同时自己跳进“题海”,从大量的练习内容中筛选出最本质、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精心设计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力求让学生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提高思维能力。

3. 聚焦问题,增强教育科研实效

近年来,我校从教师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入手,以小专题的形式推进全校性的教育科学研究,促使教师在“教”中“研”,在“研”中“教”。我们聚焦课堂,精选专题,这些专题都来源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教师的困惑。如数学学科在开展课例研究的基础上,积极申报了“几何概念建构”和“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两个课题,获得了区级立项。专题研究是将课堂教学和学科教研紧密连接的一种科研方式,它一般以课例为载体,以“三关注二反思”为主要运作方式。这样的专题或项目研究活动,引导着我校教师逐步走上自觉、自主研修的道路。

三、培育成长文化:教育引导与自主发展和谐相辅

学校办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即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此,学校的一切文化建设行动都应聚焦这一目标: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和多彩的活动中实践体验,收获成长。

1. 培养自主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发展

少先队组织是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的摇篮。我校少先队大队部通过少先队代表大会、民主选举队干部等途径,强化“四自”精神的发扬与培养。小代表们坚持走访队员,倾听队员诉求,认真写好提案,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解决的办法,真正成了学校和谐大家庭的小主人。

2. 创建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也是学生成长的平台。十年来,我校作为区课程改革基地,以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紧紧把握三类课程的整体育人价值。在实践中,我校以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开发为抓手,围绕“校有特色、课有特点、师有特技、生有特长”这一课程理念,以满足学生多元、特色发展为前提,从内容整合入手,紧贴学生实际需要,尊重教师创新意愿,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周边环境,积极创建校本课程。经过一个阶段的实施,现在我校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有“防震减灾”“生命风帆”“中国象棋”“小阳台,大种植”等。此外,“纸艺DIY”“国际象棋”“相识小龙虾”等课程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

3. 开展多彩活动,鼓励学生生动发展

社团活动一直是学生们展示自我的重要舞台。为此,我校结合“快乐活动日”的落实,积极建设适用于小社团的活动课程,大力推进各类兴趣活动的开展。近几年,我校基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服务学生快乐成长的校本课程开发宗旨,共创设了42门兴趣类课程,涵盖人文艺术、科学探究、体育运动、学科拓展等多个领域。校一级的社团建设也在积极地进行,共组建了“三棋”、国画、防震减灾、阳台种植、击剑、舞蹈、合唱、信息、篮球、竹笛等10个学生社团。其中,国画、竹笛、中国象棋、民歌等已经逐步形成特色,成为区级民族文化培训项目。

4. 借助项目研究,促进学生充分发展

近年来,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我校开发了集资源学习、互动讨论、成果展示和在线测评四位一体的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同时,我们将学生需求作为设计导向,精心开发优质学习资源,以满足学生多元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试点班,我们积极开展课内、课外互补,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学习研究,探索课堂学习空间和网络学习空间的有效融合。

这几年,我校先后承办了“开发应用学习资源,提升学生学习能力——青浦区教育信息化现场研讨会”“开发学习资源,优化学习方式,提升育人价值——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研讨活动”。学习资源应用平台的开发,大小平板在教学中的交互使用,将自主、合作、探究、体验融为一体,优化了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篇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改革发展战略,对推动学校提升文化建设水平,发挥文化传承引领作用,实现教育科学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对此,我们应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凝聚全镇教育力量,以德育工作、课堂教学、校本课程、课外活动、学校管理、校园环境等六个方面为重点,全方位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助推全镇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是加强德育工作。全校上下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牢固树立符合学校实际的德育核心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于实际工作之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主题教育。要求学校利用好宣传栏、黑板报、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电子屏幕、班队会和家校通等宣传阵地,围绕学校的德育理念深入开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的理想信念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加强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形成具有各个学校特色的系列德育主题。

二是深挖课堂教学。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阵地,挖掘出学科中的各类文化信息点,将学科自身赋予学生的科学、人文、信仰、审美等文化素养尽可能的传播给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积极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是开发校本课程。围绕学校的核心理念和主题文化,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特色鲜明、体现主题文化的校本教材。同时要科学的整合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把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扩大校本课程的受众面,尽可能的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学校的主体思想,培养健康、向上的良好情操。

四是组织课外活动。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有效活动为载体,开展能够体现学校主题文化、丰富多彩的各类文化活动。要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要使学校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并成为师生行为的准则;要积极打造活动品

牌,彰显学校主题文化的魅力。同时注意规范活动文化管理,开展活动要有计划、有预案、有检查、有评比、有总结,活动档案要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真正把文化活动开展落到实处。

五是科学学校管理。要努力加强学校的制度化文化管理,学校制度建设要充分体现学校的主体思想和办学核心理念,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突出对师生的尊重和关注;要体现出文化育人的氛围,要用学校精神引导人、用科学制度规范人、用发展性评价激励人;要用制度引领师生主动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要不断改革创新学校的管理机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和改革、评估制度。制度设立在依法、规范的基础之上,体现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能够充分体现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要将有形的制度变为无形的行为习惯,从而更进一步增强制度的执行力。

六是净化校园环境。要把学校的主题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环境中,要利用好校徽、校训、校歌等办学理念的宣传,营造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在学校环境文化选择上要有深度、有广度、有系统,内容要丰富多彩,也要与时俱进,既能突出核心理念同时又能体现养成教育。环境文化要彰显个性,布置上要精心谋划,要充分能给人展示以美感和一定的艺术熏陶,力求展现学校的个性和风采。同时要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要联合其他执法部门对校园周边各类营业场所进行整治,最大限度的减少和消除各种影响学校稳定、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因素。

文化引领 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篇3

一、培育精神文化,确立学校内涵发展思路

学校明确了“工学结合,校企一体,文化引领,知行统一”的办学理念。办学策略上力求在四个方面达到较高的层次:着眼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理论与实际并重的课程设计;构建具有科工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构建和谐的学习与工作环境;提供精简、高效、人文的行政管理服务。围绕这一策略,五年来坚持抓好五项工作:“活力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四位一体”办学模式改革,“三线三课”德育模式构建,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和学校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体现职教特点和科工特色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和谐、创新、进取的文化氛围,实现了学校健康、快速发展。

二、构建制度文化,提升内涵发展品质

学校在2011年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起富有科工特色的质量监控体系。涉及课程与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德育工作、学业综合评价、教师队伍、保障与服务等7个方面,成为学校管理的基本依据。学校每年坚持举行“三课”(新入职教师的汇报课、青年教师的达标课和骨干教师的示范课)、“两评”(教师教案展评、学生作业评改展评)、“两赛”(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全体学生参加的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教育教学管理注重程序,关注细节,追求效益,实现了“规范化、精细化”的目标。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各项制度落实的关键。学校着力于学习型组织建设,每学期坚持开展“学习型班组”评比活动。每月举办一次“科工讲堂”,邀请各方面专家为全体师生开设讲座,已举办40期。建设“教工书吧”,设立“科工读书节”,定期进行读书心得交流。2011年开始和郑州市教科所共同开展市级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发展实践研究》,共有3个二级课题,252个三级课题,全体教职工均主持有微型课题,以课题研究带动工作的开展。学校建有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倡导创新文化,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1.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活力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2010年,学校开始进行“活力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做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先后编纂了涉及轨道交通、机电、服装、信息技术四个专业群的校本教材46部,开设了80余门选修课,打造了“课程内容针对性强,与产业、企业、岗位衔接性好”的课程体系。同时,形成了以教师的有效教学、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为特点的“活力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形成了“三目标五环节”教学模式;专业拓展课程和专门化方向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念,实施主题式教学、项目教学、模块化教学;实训课教学实行7S管理等。四年的“活力课堂”教学改革使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大大提高,并在一定区域有较大的影响,师生在各级专业竞赛活动中屡获大奖,得到了各界的认可。

2.创新办学机制,实现“教学、研发、实训、经营”四位一体办学。学校坚持走校企一体化办学之路。服装专业以“服装技能大师工作室”为研发平台,以校办服装厂为生产平台,以淘宝网店和实体门店为销售平台,完成了注册商标“K&G朴棉麻” 的品牌体系建设。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均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过程集教学、研发、实训、经营为一体。机电专业对外开展来料加工服务,学前教育专业建有自己的校办幼儿园。学校在企业设立有教学点,企业冠名订单班涵盖各个专业。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实现了校企的深度融合,促进了专业水平的提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四、培养行为文化,助推内涵发展实效

课程文化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篇4

一、国家课程——学校课程文化的主旋律

1. 创建高效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我校的课程特色是将高效课堂教学作为提高效能的核心要素, 通过多种实践积极探索高效教学模式。首先, 依托课堂教学主渠道, 构建以“高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设计, 本着“精讲精练、当堂反馈”的教学原则, 寻求改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路径。

其次, 我校以各学科教研组为研究平台, 将某些教学要素进行重新优化组合, 逐步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按不同学段、不同课型, 开展极为有针对性的高效课堂模式的架构及丰富。这样, 以课题实验引领课改, 从最细小、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做起, 逐步完善不同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能勾画出各学科的全册教材知识树和单元知识思维导图, 已尝试了英语学科的“五步教学法”和“模块教学法”, 并推广至其他学科。这些特色化教学模式, 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 总结凝练, 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模式。

再次, 我校为了帮助那些对课改认识不足、推进课改力度不够、新入职的教师找到一种可以直接借鉴和使用的模式, 为他们创设了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此外, 还开展一帮一的师徒带教活动, 规定每个师傅要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倾力相传, 在全校范围内号召每师每徒至少要掌握1~2个教学绝招。

2. 创建各学科工作站, 助推、引领学科特色发展。

以“学科工作站”为纽带, 实现“差异化融合”, 充分挖掘内在潜力, 有效凝聚教师的智慧。学科工作站是由同一学科的所有教师加入而组成的校级教改、研训组织, 集学科课程改革、学科教研科研、学科教师培训等功能于一体。我校根据学科优势, 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工作站, 以校本教研、课题研究与创新项目为抓手, 将教师的力量集聚起来, 促进教师间的优势互补, 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同时, 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学科工作站中既博采众长、兼容并蓄, 又尊重自由、张扬个性。使不同性格爱好、不同教学风格、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的教师得以交流互享、互促提高。学校以“学科工作站”为“差异化融合”的“基石”, 开通校级研学共同体渠道, 并以“新苗—新秀—学研型—风格型”教师的评选为教育广泛资源的互融搭建起平台。

3. 探究有效学习方法,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是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场景中, 与教师一起去发现问题, 并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解决问题;之后, 他们又与教师一起在一个特定的教学态的生活情境中去发现新的问题, 在教师生动形象的点拨下去解决新的问题, 于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既有重复又有创新的过程中完成的。

我校号召全体教师教会学生日清月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推出了班级人人测活动。每天坚持每课一得、五分钟小测, 即当堂反馈检测或次日课前小测;教会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模块的分类、整合, 建立题库。然后, 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能力, 从基础题、拓展题、综合题、竞赛题循序渐进地展开复习。学生对自己学习中的难点做出简单的分析和反思, 提高质疑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学会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案, 使课堂效率更加高效。

二、校本课程——学校特色课程文化的构建

1. 基于校本课程, 凸显学校课程特色。

校本课程为学校课程注入了活力, 对学生个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使学校教育得到了本质回归, 也为学校文化内涵发展找到了精神核心。2008年, 我校开设了校本课程“经典诵读”, 开始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团队, 即专职教师和语文兼职教师, 从多种渠道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 结合学校的育人目标, 开始进行校本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2. 书香充满校园, 营造校园文化特色。

校园是学生成长的沃土, 校园的一切安排都能成为课程资源。学校以“书香校园”建设为载体, 提出“凸显书香特色, 构建文明校园”的目标, 形成“背古诗、诵经典、读好书”的课程内容, 每天10分钟的晨读, 每天30分钟的午间诵读, 每周一次的图书阅览课, 做到一日一积累, 一周一反馈, 充分利用《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及历代名家诗文名篇等规范师生的行为, 使之形成一种儒雅之气, 让校园更有书香气。学校还将硬笔书法与国学教育内容相结合, 开发以《弟子规》等传统经典书籍为主要内容的写字课程, 更加有效地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3. 教育活动课程化, 深入推进文化建设。

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可以是课程化的。课堂、教师是课程, 环境、活动同样也是课程, 它们都是构成学校文化内涵的重要元素。家长会、升旗仪式、法制报告会、重大节日活动等, 适时地进行教育并纳入课程管理;学生参与的学科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活动等, 也都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在综合实践学习中, 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 学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搜集、处理信息。在这些专题拓展课程中, 以学生的生活情景为依托, 使学有余力及具有特长潜质的学生展示个性, 提高整体综合素质。

4. 创建选修课程, 完善自主学习体系。

创建选修课程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延展点。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能力, 我们逐步构建起必修和选修有机结合的自主学习体系, 先后开发了剪纸、沙画、合唱、书法、阅读、小提琴等16种选修课程并纳入计划开课, 课程设置为每周一课时。

三、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反思与启示

在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研究过程中, 要将创建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主线, 还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建设优秀的教师团队。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强化常规教学质量管理。四是不断完善校本课程。

教育思想是办学的灵魂;管理水平是办学的关键;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随着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越来越精细化、规范化、多元化, 也就更能挖掘学校的潜在资源;更加关注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使教学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更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注重内涵发展, 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 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办好高质量的学校教育。

专家评述:

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篇5

延庆县第八中学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内部的、全体成员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思想作风的总和,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对办学目标、管理思路、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内容进行准确定位,对体现学校的人文精神和办学特色,传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使组织成员形成并分享共同价值观,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德育是学校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德育活动方式必然体现教师们一定的价值追求和相应的生存方式,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很多情况下,德育的文化价值呈现为一种无意识的散漫化状态,教师们只是忙于日常工作,对于我们德育的价值追求和文化愿景茫然无知,对于我们德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生态也浑然不知。如果我们的德育工作处于这样的文化状态下,将是十分盲目的和危险的。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改革管理模式,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使我们的德育工作体现出它的文化功能,凝练出八中的核心价值观,“德育为先”是八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八中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市、县德育工作精神,遵循“宏观布局,营造氛围;活动引导,夯实基础;抓住细节,强制约束”的德育工作思路,以培养“志远刻苦、诚信为本、成绩优秀、行为阳光”的八中学子为目标,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思路,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在全员德育、班主任专业化培训、规范的落实、学生立志教育、学生自治自理能力培养上狠下功夫,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全体学生的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规守纪、健康的心理品质等基本素质(内化和外显:学生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特别有规矩、学生离开八中拥有一方面乃至几方面的特长)得到全面提升,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呈现出科学、系统、规范、人本的良好局面,一年时间学校就进入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校行列,学校先后获得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校、北京市平安校园、北京市百所课间操优秀校,以及延庆县精神文明单位、延庆县绿色学校等荣誉。

我校的精神,或说核心价值观:潜力无限,发展无限,相信成功,追求成功。在这样的思想下,我们要理清:

学生观(学生文化):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使得延庆八中的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比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我们的回答是:八中的学生应该是——“志远刻苦、诚信为本、成绩

优秀、行为阳光”的学生。“志远”是学生发展的强大动力,“刻苦”与“诚信”是学生飞翔的两翼;成绩优秀不仅仅指中考科目的成绩好,还要求我们的学生各科要均衡发展,参加活动有特长,综合素质高;行为阳光要求学生心理健康,拥有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无畏、勇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他人的品质;行为习惯良好,使得他们明确文明礼仪习惯是做人之本,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才之本。按照我们的德育目标——“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成人,自主发展成才”,简单概括:志远+刻苦=八中人。

班主任观:我们拥有怎样的班主任队伍,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呢?建设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特别能奉献的骨干教师位班主任的队伍。思想觉悟高——拥有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相应的社会知识,业务能力强——具有管理班级和指导学生发展的科学方法,特别能奉献——是班主任工作的特色。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成长为人的榜样,是他们学习的楷模。要想拥有什么样的学生,必须先有什么样的老师。

质量观:学校有两条线——教学质量是生命线,办学特色是风景线。生命线要强,风景线要靓。我们要让我们的德育工作成为我们的特色,成为延庆八中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延庆八中的品牌和名片。

在德育工作实践中,我们努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少年养志:古人早有“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明训。我校的学生是初中生,十三岁之后的青少年知识渐开,理解力亦有显著的发展,渐渐脱离父母的关怀照顾,正是意气风发的学习独立阶段。此时正应迈进“少年养志”的教育。养志,是指鼓舞他们追求崇高理想的勇气,培养宏观远大的志向。

首先,学校要建立起“少年养志”的工作网络。这个网络包括学科体系和德育体系,学科体系是横向体系,德育体系是纵向体系。在学科体系中,各年级、各学科要挖掘教材中有关理想和志向的教育点,并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在德育体系中,要分年级设置分目标,从初一至初三应该分别回答:成为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做多少贡献的系列问题。使全体教师明确我们的德育工作特色,知道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其次,学校要开发“少年养志”的工作点,建立“少年养志”的工作场。梳理我们的各项工作,深入研究我们的各项活动,将各工作点的效应都投向“少年养志”;同时通过制度建设、行为规范以及学校文化建设,建立有利于开展“少年养志”的大环境。

第三,学校采取的各种具体措施。

1、立大志,坚持课桌上的座右铭活动。按每个年级的主题,我的理想(做人、生活、事业),我的格言,我的目标等。使每个学生有不同阶段的目标,并能时刻提醒自己。人生目标确立得越早,越有实现的可能。

2、坚持广泛的读书活动。按不同年级段提供古今中外各类伟人名人传记。历代忠孝节义,及深明因果事理的典范故事。各行各业坚持理想、努力耕耘、不断奋斗的榜样。

3、进行系列班徽的设计。设计自己班风格的有内涵的班徽,挂在墙上,鼓励激励学生不断要求自己进步向上。

4、开展相应的活动。以开展中华文明史、民族英雄事迹的教育为主线,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教学。通过查、写、画、唱、听、讲、展、集的方式,了解名人,接近名人,学做名人。

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现代公民必须具有的社会公德,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中一个失去了诚信的人,是无法生存的。诚实守信同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去传承这一美德。但是,诚信不是用口号喊出来的,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例作出来。

学校的诚信教育可谓独树一帜,如学校在开展“诚信”读书活动中,将图书搬出图书馆,放在教学楼门口的开架书架里,学生可以随时把书籍带走,看完再还回来,就如学校所想的——“带走的是知识,留下的是诚信”;学校还大胆尝试了“无人监考”新的考试模式,目前已有8个班为“无人监考诚信考试班”,这些班级是通过自己来申请,要求考试时无人监考,教师只负责收、发试卷。让学生把有形的考试制度和无形的诚信品质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尺。

在处理犯了错误的同学时,我们处理时的第一原则是:只要诚实地承认错误,积极地改正错误,我们就给他提供机会,并替他保密。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很多同学都选择了这一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养成教育: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成就学生做人的根基。文明礼仪习惯是做人之本,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才之本。

以《延庆县第八中学学生一日学习生活全程管理规定》为突破口,促全体学生有共同的进步。学校以基础行为规范训练为基础,优化学生成人的整体过程,从细微之处入手,长期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规范训练,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习惯、文明习惯,让八中的学生走出去具有自己的显著特征——特别有“规矩”。

现在八中学生全部实行路队制,在楼道,室外2人以上全部排队行走; 实行排队集体就餐、就餐全部是排队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就餐,排队要唱歌,就餐后集体排队返回;实行班级包桌就餐、无声就餐;学生内务方面,基本和部队一个尺度,时时刻刻一个标准和尺度,什

么时候去看都是一样,很多参观的人都不相信是学生自己整理的内务;实行每天出早操制度,没有极特殊情况不间断。

规范的升降旗,是八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天当扩音器中传来:“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请注意,现在举行升(降)旗仪式,请停止一切活动,面向国旗,请站好。”,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到处是挺立的身影,甬道上,操场上,教室中,办公室中。这一幕曾不止一次感动着来校的访客,经过的路人。

我校在学生的一日管理中,在“六度八点”上下功夫,“六度”即增加密度,增强力度、提升高度、强化深度、拓展幅度、提高温度,“八点”即管理空间、管理时间、管理点、管理者、管理职责、学生活动内容、管理标准、检查评估反馈,努力构建我校德育管理体系,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各处室、各部门、各老师明确职责,勇于负责,在各自的岗位上,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在八中各种规章制度得到认真落实,各种要求反复抓,抓反复,日复一日,哪怕明天毕业离校,今天也必须按照要求来。

活动育人: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往往是人生中的几件事和几个人。人所宝贵的是拥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学生在校园里也不仅仅是学习生活。德育工作要体现在三个途径,一个是课堂上,这是教育孩子的主阵地;另一个是课外活动小组(或是第二课堂),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舞台;还有一个是学生的课余生活,这是孩子们自主成长的空间。一个好的德育工作者,应该协调好这三个途径。“一千次的说教不如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理想的德育,总是重视在自然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实践和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学校还以各种德育活动为载体,探索学生成人的有效途径。

学校把体育工作做为学校的一项特色工作抓,在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在八中,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工作的要求得到真正落实,按时规范出早操,各种单项运动队和田径队训练得到长期开展。去年,在全体体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努力下,克服种种困难,在县运动会上成功亮相,捧回四个奖杯,并荣获突出贡献奖,在各级领导和全县各学校面前展示了八中学生的良好精神面貌,展示了八中的管理水平;今年,在已经举办过的越野赛中我校获得初中组第一名,足球赛初中组第二名,在其它小型竞赛中也成绩不俗。我校坚持一年一度的校运会和冬季越野比赛,给学生们提供了为班级作贡献的机会,进行了很好的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培养。

开展了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展示了自己的特长,还在连续参加了两届艺术节、英语口语大赛、舞蹈、演讲网页制作等学生获得县级以上奖励50余项,多人获得一等奖和中考加分。我们的很多项目都达到市级水平,我校的DV作品获得市级二等奖,学生制

作的教具获得市级奖励。开展学生活动中,我们特别注意奖励和表彰。每个学期末都要开表彰会,根据学校的表彰制度,70—80%的学生都能获奖,让每个孩子都有荣誉证书,在奖励的手段上,更加丰富,如奖励图书,奖励报刊杂志,学习用品等,优秀的获奖学生还获得和焦校长单独合影的机会。

坚持每年在县影剧院召开学校的元旦联欢会,虽然我们的经费紧张,虽然我们需要步行前往,但这一切都不能成为改变我们初衷的理由。我们要提供开阔师生眼界的机会,要搭建展示师生才华的舞台,要开辟凝聚师生精神的天地。也许我们的表演水平不高,但我们的节目表达的都是主流精神;也许我们的服装不够漂亮,但我们展示的正是我们的淳朴。参观演出的家长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剧院的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哥。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不断地培育学校文化,不断地凝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只有用学校文化引领,德育工作才能不断深入。学校文化会构成一个大环境,使得学校的软实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使各子系统的工作不断上到新的台阶。

乐雅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篇6

管理文化——自主快乐雅管理

树立“师生是人而非工具”的观念,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中“人文管理”的根本前提。学校的一切政策制定都立足于解放师生的内在活力,而不是束缚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行政班子,坚持从“欣赏人、爱护人,把人放在第一位”的高度,尊重师生的人格、感受,尊重师生个性差异,使师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为防止教师陷进“应试陷阱”,学校坚持“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全面质量观,倡导每一位为师者做生命化的教师,即把教育当事业的教师、富有人文关怀的教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教师、追求专业持续发展的教师。学校倡导“教师是学生精神生命的缔造者,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没有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没有教师精神生命的解放和教师的教育创造,也就没有学生精神生命的解放。”

人文管理让学校师生最大效度地释放着自己的能量,快乐自主、追求卓越成为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师生的共识。

愿景文化——凝心聚力促发展

学校高扬“生命教育”的旗帜,凝聚全体教师的智慧,提出了“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学校打造成鄂东首家、中南一流、与国际接轨名校”的发展愿景。

在学校发展愿景框架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方向与学校发展愿景紧密联系,形成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愿景规划。学校提出“三格成长目标”(年轻教师的成长“入格”、中青年骨干的风采“升格”、经验丰富本土名师的自成“风格”)。成立名师工作室,实行青蓝结对,通过文化引领,目标导向,搭建教师长远、扎实的成长阶梯;通过开放办学,海纳百川,造就教师大气、从容的教育气质;通过课题研究,聚焦课堂,磨砺教师真实、高效的教学特色;通过校本研修,同伴互助,营造教师和谐、向上的发展心境。让教师享受发展的成功与乐趣,进而享受工作、生活的幸福,自觉地投入到生命课堂的打造之中。

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中,全体教师树立了开放的、综合的教学观,实现了教学观念“从重传授到重体

验;从重教师教到重学生学;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的四个转变。

班队文化——社会意愿成习惯

班队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搞好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班队文化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成才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让环境静物说话,育人无形。每学期开学伊始,学校组织各班制定富有个性的班级名片,让制定的过程成为展示个性、形成班级合力的过程。各班将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作为班队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创建橱窗文化、教室文化、楼道文化等人文景观,做到让“每面墙壁说话”,成为“无声的导师”。

让书香浸润心田,慰藉心灵。各班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图书的流动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在读书中追求心灵的宁静。学校成立了班级读书会,举行“课外美文朗诵比赛”,开展“向你推荐一本好书”活动,鼓励中、高年级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定期开展“诵古今经典,与圣贤同行”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的每一天都与好书相伴,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让校园星光闪耀,飞扬个性。学校提出了“特长+合格”的思想,在掌握“六会十能”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优点,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培养专长,不断完善自己。“校园星光大道”、校园“达人秀”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飞扬的舞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星光闪耀”评价活动,使学生在多元、多维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成长的快乐。

让家校亲密携手,形成合力。遵循“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随时随地抓住时机进行“做人”的教育,疏导学生心理,培养生活习惯和能力,指导高雅生活情趣。开展访万家活动,使学校对学生在学习、体育、习惯养成等方面的要求与家长达成一致,把彼此对孩子的期许告诉对方,班级博客、班级QQ群加强了家校联系,促使家校形成教育合力。

课程文化——快乐体验激潜能

学校文化建设是新课程的有力支撑。学校立足实际,以生命教学为切入点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创建了“科学与人文交汇,理性与激情互动”的学校生命课程文化氛围。

课堂是文化、理念落地生根的主阵地。学校遵循呼唤知识的生命态、彰显学生的主体位、讲究方法的灵活性、拓展课堂的时空度四个原则,着力打造生命化的课堂,将课堂教学提升到“关注学生的学习,就是为孩子将来的人生奠基”这一高度,让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情感课程奠基幸福人生。学校始终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注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课题研究,开设“心理健康课”,创办“爱心邮局”,精心营造温馨的“爱的港湾”,帮助学生增强生活信心,完善人格修养。学校始终坚持从行为的养成入手,通过“做一件让父母感动的事”“与小伙伴合作社会调查”“为同学做一张生日贺卡”等“情感作业”,让孩子们学会表达情感,懂得与人相处之道。

校本课程感受生命的多彩。学校强化“5个20分钟”提高学生素质:早上20分钟英语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和表达能力;上午20分钟大课间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中午20分钟的午写时间,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练得一笔好字;每天20分钟唱好“课前一支歌”,放松学生的心情,陶冶学生的性情;每位学生每天晚上至少看20分钟有益的书籍,培养学生的“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体验课程提升生命的品质。根据不同的年龄段特征,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进行“三个一”(当一天小交警、当一天小城管、当一天小环卫)、“六同”( 家长教师与孩子们同唱一支歌、同写一封信、同台来竞技、同游祖国美、同吃一餐饭、同演一出戏)等快乐体验。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师生在充满笑声的生命感悟中奋进,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成长。湖北省唯一的“中央电视台小记者站”在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安家落户。学校与湖北省团省委、《现代少年报》一起联合组织学生参加“自护自救、珍爱生命”夏令营。学校成立了央视小记者站培训班,开辟了“校园视点”栏目,拍摄“眼中的文明”,真实展示校园中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开放的视野,从生活的角度入手,体验编脚本、拍摄、剪辑,给学生送上丰厚的“体验套餐”,师生亲自拍摄的《学理发》《收油菜》《捉鱼》等三十多期节目相继在央视“快乐体验”栏目中播出。

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篇7

如果说“文化”是名词的话,“建设”就是动词;如果“文化”是结果的话,“建设”就是一个过程,一个建立、设立和创立的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学校文化重在建设,贵在建设。学校的文化建设就像一面旗帜,引领着学校的内涵发展。

作为整个文化的一部分,“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为其成员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作风的总和”(顾明远),或者说,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

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学校发展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内涵”就是内在的涵养,事物的本质属性。学校内涵发展不是单纯的考试数据,不是偶然的竞赛获奖,更不是简单的操场变大了、楼房变高了、教学设备变精变多了,而是学校和谐、自然、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是指向师生生命质量的成长发展。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学校发展的“新常态”,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就像GPS导航,学校内涵发展需要文化建设的引路、引航、引发、引导和引领。为什么说文化建设能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呢?

一、文化建设,为学校立身

校园环境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校园环境美丽不美丽、协调不协调,这是人们对一所学校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务必重视校园物态环境的营造。其中,校门、校钟、校树、校徽、校歌、校旗、校史陈列室、学校雕塑、学校标识、学校吉祥物和学校建筑物,以及墙面色彩,甚至楼名等都应烙上文化的印迹,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的教育效应。

校门是学校的门面,也是学校的象征。透过校门可观学校内在的灵秀,可印证学校的精神。既古典又现代,既寓意深刻又简洁明快的校门,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有学校就有校钟。有深厚底蕴的学校必定有厚重的古铜色的校钟;充溢现代化气息的学校必定有多样多彩的时钟的点缀。杏坛风铃,钟声悠扬。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充分挖掘校钟的育人功能。

在氤氲凝重而文化厚实的校园里,如果拥有或一棵或几棵或一片,朝也向上暮也向上,根深叶茂的大树,这对生活在其中的师生而言是多么快乐和惬意!作为学校标志性的树种,可以是引凤筑巢的梧桐,可以是有色有香的桃林,可以是自由生长的槐树,可以是挺拔耸立的雪松,也可以是常年墨绿的冬青,更可以是枝繁叶茂的银杏。只要赋予其意义,都将给师生以难忘的记忆。

一所学校不应该处于记忆的瞑睡状态,而应该经常性地、有意识地、前瞻性地去开发学校物态环境这座富庶的金矿,从而达到使之立身立体、发光发热的功效,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

二、 文化建设,为学校造血

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主人、主导应该是教师。教师文化就像是学校文化中流淌的血液,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实力和魅力。教师文化可以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与专业合作共同体的“三专模式”打造。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没有阅读,就没有教育。没有阅读,就没有学校。没有教师对于阅读的热爱,就很难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教育经典构成的桥梁。阅读教育经典,可以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不仅可以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而且可以吸收古今中外伟大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

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行。“三人行必有吾师”,教师文化生长的生态环境非常重要,同一教研组、教学组等组成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可以让更多“尺码相同的人”在这种共同体中彼此激励和温暖,创造一个以快乐育人为精神食粮的生活空间。

基于“三专模式”的教师文化,其实是教师的一种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不仅体现在“能”为所专上、“学”为所长上,而且表现在“德”为世范上。因此,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肩负文化使命,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应该坚持文化自觉,做一个善于以文化人的人;应该主动参与文化科研,做一个能够让学校文化润泽心灵的人;应该积极展示学校文化,做一个勤于宣传学校先进文化的行动中的人。

三、 文化建设,为学校强筋

制度是硬文化,文化是软制度。学校制度规范的制定应该是一个平等参与的过程,应该是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共同遵守的“契约”,而不能够把校长的意志强加给师生。在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底线+榜样”的原则。

所谓“底线”,就是基本的要求;而“榜样”是从底线中涌现出来的优秀者。“底线+榜样”是一个不可拆分的联合体,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如果没有底线,没有最基本的要求,就没有基本的环境与氛围,也很难产生真正的榜样。同样,如果没有榜样,只抓底线,有可能导致学校文化失去方向。底线一定要有检查与奖惩,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榜样一定要有扶持与展示,否则就会失去动力。同时,一定要关注榜样,倾听榜样的声音,让榜样及时言说,让榜样及时引路。这种“底线+榜样”的学校制度文化,一定会让学校内涵发展的筋络强固、强健和强壮起来。

四、 文化建设,为学校壮骨

建筑物建立起来之后,你看不到它的横梁与钢筋,但是少了它们,建筑物将会倒塌。课堂、课程和教室文化,就像是学校文化的柱子、横梁和钢筋。只有让课堂、课程和教室文化的“骨头”硬起来,学校才能抬头挺胸,阔步前行。

海门市东洲中学紧抓“情感”和“智慧”两个基本点,精心打造“情智课堂”特色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情智课堂”中,他们以情生情,以情启智,因智生情,追求情感与智慧的和谐共振,着力教学行为的转变,让情智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生共长的精神栖息地。海门市东灶港初中利用地处百年天然渔港———东灶港的地域优势,全校师生开发实施了海洋文化课程,不仅让学科教学丰富多彩,德育活动有效彰显,而且让校园环境呈现出高品位的海洋文化与审美格调,更让全校师生体验到宽广、渊博、深沉、热情和开拓进取的海洋精神。海门市王浩初中以“爱心”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各班级开展了一系列缔造完美教室活动。如制定含义深刻的班名、班徽、班歌、班风、班训、班规、班级名片、班级精神、班级愿景等,这些班级文化符号激励全校每一位师生比、学、赶、帮、追,使这所农村初中甩掉了薄弱的帽子,跻身全市先进学校行列。

五、文化建设,为学校供氧

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初中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初中学生成长成人。而一些学校往往忽略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爱好,热衷于文化建设中的一些花架子、空口号,缺少能让学生心田中开出鲜艳花朵、结出丰硕果实的文化种子。

怎样让文化建设给学生成长以阳光、雨露和清新的氧气呢?以下三点我们必须关注。

1.节日仪式。仪式、节日和庆典是学校文化传统的活标本,也是学生生命中最值得关注的重要时刻,更是学生的精神典礼。在全国2000多所新教育实验学校,仪式、节日、庆典往往是这样一种时刻:通过包容性强、极富意味的、有象征意义的程序和形式,使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伟大的事物能够有一种伟大的时刻,获得神圣、庄严与尊严。师生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些“节日”中激动人心的时刻,以及那些激动过他灵魂的因素,甚至一些班级中,我们也能够读到那种真正的心灵息息相通、生命彼此在庄重的仪式中相互镌刻出诗意的仪式———生日赠诗、生日故事,“旺达节”“榴花节”“微笑节”“犟龟节”等源自自己环境和生活的独特节日。

2.社团活动。作为展示舞台的学生社团,应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因为着力打造学生社团,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3.特色项目。千校一面,是当前中小学办学中的通病。由特色项目而成学校特色,这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特色项目可以为学生铺设一级级成长的阶梯。基于学校现实,立足学生成长,遵循教育规律的特色项目,不仅能为学生的特长发挥注入源头活水,而且也能为学校文化———其他学校无法复制的核心文化涂上浓墨重彩。

六、 文化建设,为学校铸魂

作为学校灵魂的文化,其核心是它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使命就是学校的责任,愿景就是学校的发展蓝图,价值观就是学校对于好坏、善恶、美丑、成败、是非的一种基本价值信仰和评价标准。一所学校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体现了学校文化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它往往是经过长期追寻,苦苦思索,经由充分的酝酿讨论,然后由文本固定下来的。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虽然由三所学校整合而成,且成立不到两年,又地处城郊结合部,但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寻找学校的根———共有的文化DNA因子,从校名中寻找到“教师如莲,学生如花”的内涵,从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诲中确立了“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

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形态,反映着学校发展的历史传统、文化品位、特征风貌,体现着全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整体精神风貌。精神的东西往往是隐形的,就像弥漫于校园里的空气,然而它却以物态的东西呈现于众。比如校风和校训就是学校文化的“精神之窗”。它们是学校文化的精神性纲领,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一种诗意化、简约化的表达。校风其实是学校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的实然状态;校训是学校应该朝向的理想境界,也是一所学校办学宗旨的概括。好的校训,深入人心,成为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格言。像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的校训“做最好的自己”,朗朗上口,言简意远,充满着向上的力量。

文化引领学校走向科学健康发展 篇8

我校在长期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形成了“文化立校”的办学理念,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校园有了文化,才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我们结合我校实际、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精心设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明显的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充分发挥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在发展中的熏陶引领作用和文化育人功能,使广大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而提高师生整体综合素质,以文化成就学生,成就教师,成就学校。

一、“环境文化”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如诗如画的诗情校园,现代一流的教育设施,优雅人文的学习环境,四季如春的醉人景色,无不给师生以精神感染。整个校园,一草一木都在说话,一砖一墙皆蕴灵魂,每个角落都给人以感悟,每个场所都充溢文明,每幢楼每层都有主题。文化墙古香古色,设计古代名人的画像、名言等内容;教室内设立的名言警句,让孩子们耳濡目染,得到鼓励,树立自信;校园中建有主题雕塑园、植物园、孔子园等,主题雕塑、孔子像、文化石刻等雕塑作品,典雅于现代相容,彰显文化气息;我校成立太极协会、乒乓球协会、“无限探索”自行车协会,在操场周围绘制传统体育项目图像、书写标语等,营造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展现师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各班级教室门前设计制作独具特色的班级名片,上面设有班级宣言、班级目标、班级特色、班训、班级合影等内容,并在班级教室设置图书角、卫生角,增添班级文化特色,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二、“行为文化”彰显“立德修身,学做真人”。

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主要通过特色活动、精品社团等一系列活动展示。

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日趋规范。一是学校德育组织系统体系化,德育领导小组、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学生干部等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二是班主任队伍不断优化。加大班主任培训力度,认真实施班主任例会制度,完善班主任量化考核办法,适当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培养一大批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班主任,形成一支敬业、爱岗、实干、奉献的德育工作队伍。

德育工作途径得到有效拓展。以革命传统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技教育、国防教育为主题,以学科渗透、热点追踪、实践锻炼、团队活动、社区活动、家校联合、军地共建等为途径的立体型德育网络已逐步形成,多管齐下,相得益彰,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唱响主旋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操。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常态化。通过3.28翻身农奴解放纪念日、五四青年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12.9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活动着重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突出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突出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健全了常规检查制度,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实行学生违纪预警机制。通过开展“日通报制度”,颁发“纪律、卫生流动红旗”,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加大家校联合力度,创新家长会模式,各年级针对年级特点召开多次家长会。

艺术、体育、卫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质量稳步提升,成绩逐步提高。举办田径运动会和五四青年艺术节;我校在上级组织的各类体育、文艺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学生在庆祝林芝撤地设市歌舞比赛中荣获声乐类“金奖”;社团活动丰富多彩;聘请医护人员对学生进行生理健康讲座;坚持定期对教室、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毒,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投入20多万元改扩建心理咨询室,通过建立心晴信箱、微信、小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并取得显著的效果。内地多家慈善机构向我校师生发放奖教奖学基金。

学校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分年级、分阶段、分步骤、分内容在全校开展“文明道德伴我行”、“好习惯与我同成长”等主题教育活动。活动的坚持,使学生做人有标尺,做事有规则。懂得了尊重,学会了珍惜,克服了邪气,形成了正气,偌大校园,处处散发着人文温馨、文明向上的芬芳。

三、“制度文化”坚持“以人为本,机制激励”,固化于制。

制度是学校工作正常开展的依据和保障,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进行文化活动的准则,是学校教育和管理职能发挥的手段,起着“以规育人”的作用,对学校文化建设意义重大。为更好地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我们把修订、完善现有制度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本着“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奖勤警懒”的原则,充分采纳广大师生的合理化建议,充实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对于像职称评审、高考奖、学期奖、评优评先条件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制度进行制定或完善,使之更具有科学性、人文性和可操作性;加大校务公开的工作力度,积极主动地接受广大师生、学生家长、社会各职能部门的监督,使学校管理日渐公开化、规范化、民主化。

我校以人为本,机制激励。本着人本理念,为不断增强教师责任意识,我们制定了备、讲、导、批、考、研系列常规要求;为倡导教师团队合作,增强参与意识,完善出台了“青蓝计划”、“名师工程”;不断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充分发挥教学突出贡献奖、教科研卓越成果奖、全勤奖、学期奖、高考奖等奖项的激励作用。这些制度的运作,让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其中并发展自己,与规矩同行,形成严谨执教的方略。

四、“精神文化”秉承“同心同德,凝心聚力”。

我们着力塑造真正属于林芝一中的精神之魂———人文和谐、团结协作、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团队精神;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倾心事业、甘做人梯的奉献精神;立足前沿、走进心灵、严谨执著、立德启智的治学精神。校徽、校歌凝聚学校精神,沟通师生情感,激励学生成长。我校开发了视觉识别系统,共同构建了林芝一中精神家园。出版《林芝一中校报》创刊号、《育学探索》、《德育论坛》、《心晴》、高二年级级刊等刊物,为全体师生提供了精神食粮。我们对教职工注重情感激励,实行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尊重人、服务人,发展人”的管理理念。隆重庆祝第31个教师节,对各类先进进行了表彰,增加了先进指标,提高了奖金标准。

我们对教职工注重情感激励,实行人文关怀,培养学习型教师,每年教师节开展向教师赠书活动。成立教工之家,设有乒乓球、台球、棋类、健身房等活动场所,开办教工食堂,校工会每学期组织开展职工体育、文艺联欢活动和竞赛活动,丰富教职工文化生活。学校积极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落实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福利政策。教师生日当天送鲜花,小孩生日送蛋糕,为考上内地班和重点大学的教师子女发放助学金。关心婚丧嫁娶、生病住院的教职工。

积极开展校际交流。我校与深圳二外、肇庆一中结成友好学校。区内外多所学校领导和教师来我校学习、考察。中山大学支教团和“双百计划”两位教师在我校支教,我校选派中层管理人员到内地兄弟学校挂职锻炼。

通过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更优美,内涵更丰富,特色更鲜明,文化在学校管理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推动学校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校园有了文化,就有了健康发展的动力。本文结合“文化立校”的办学理念,阐述了以文化引领学校科学发展的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明显成效。

关键词:文化立校,文化建设,学校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昭.校园文化——静之于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J].新课程学习(下),2015(03).

[2]朱定路.试论初中校园文化的构建与延伸[J].江西教育,2015(30).

[3]黎佳.语文课程对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语文天地(高教.理论),2013(04).

[4]秦国卫.建设民主开放的现代校园文化——巨鹿县新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做法[J].党史博采(纪实),2010(12).

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篇9

海南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创办于2 01 2年8月, 由9所偏远农村学校合并而建, 是海南省第三期教育移民扶贫工程项目学校之一, 是一所颇具“幸福教育”特色的全曰制寄宿学校。学校始终遵循“管理精细、学风自主、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办学目标, 践行“面向全体, 为所有学生成长负责;面向未来, 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塑造心灵, 为学生人格完美负责;尊重个性, 为学生的成才成功负责”的育人原则, 通过“三捆綁考核”及“1+2+2全员育人”的管理模式、“四案一体六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魅力黎苗”特色课程建设, 己初步构建成了“4美大气的环境文化, 独具特色的黎苗文化, 精细高效的管理文化, 惜时自主的学习文化, 展示反思的活动文化”为核心内涵的校园文化特色。建校两年多, 学校已经蜚声海南。教育部司长、海南省副省长、教育厅厅长等领导来校考察, 省内外教育局长、校长、教师近2000人来校参观。国家人大民族委领导评价学校:“三流的生源质量, 一流的管理!”2015年1月, 学校被海南省教育厅授予“省级规范学校”称号, 是海南省第三批思源学校中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学校。“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已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正迈着其矫健的步伐, 阔步前行, 学校的明天将更美好!课题研讨会四案一体六环节”教学模式示范课教师半学期教学反思每月一次班主任反思教师每周论坛」-r?一r I I i j I I M:!, 7>1H今:, JL_I I'‘I''人1反$:海么:土Kb, ., "J's.I.1·./·q-d?·<«ni H^t一自强不息'1, d r T 5�·、, ··, ·, 11 v-.m...J·学生半学期反思班级反思小报学生演讲比赛常态化

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篇10

池柳影摇书, 窗竹风翻墨。 六年来, 我校坚持“晨诵、午读、暮写”, 加大学生的阅读积累量, 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逐步形成了擦靓书香校园的诗文诵读特色。2013年12月, 通过答辩评审成为江苏省首批特色文化课程基地。 2015年3月高分通过省教育厅诗文特色文化建设中期考察评估, 1200平方米“诗文馆”已如期竣工。 对全体学生着眼“熏陶”, 注重“感悟”, 开发《含英咀华》诗文诵读校本教材, 遴选167篇融汇里下河水乡地域特点和东台乡土风情的精美诗文, 分年级段设定诵读量, 人手一册, 鼓励多读多诵, 争星升级, 让这些精美的诗文在绿树红花间亮出来, 在走廊板报上展出来, 在校园音乐中唱起来。 每一层楼布设诗文匾牌, 每个教室安置图书角、展示板, 每个班级设计各具特色的名片, 每天的晨诵、每周一节的诵读指导、人手一册的诗文本自抄自录、每月末的班级展示和次月初的校级展评雷打不动, “口而诵, 心而惟;朝于斯, 夕于斯”, 校园, 如一本硕大的诗文教科书, 徜徉其间, 感受着语文与生活和谐共生, 让每个学生时刻滋润在学校浓郁的特色课程文化之中。

精心泡大“小雨点”诗文社, 组织主题诵读, 推进双语阅读, 组建班级和校级考核小组, 依据现行语文教材和校本教材, 明确诵读篇目, 按不同学段要求分别授星升级。 “池柳影摇书, 诵读听琅琅———诵诗文”,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演诗文”, “诗是有声画, 画是有形诗———画诗文”, “相逢且莫推辞醉, 听唱阳关第四声 ———唱诗文”, “散学归来早, 染香芳草地———诗文手抄本”,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写诗文”,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诗文诵读争星升级”, 系列活动异彩纷呈。 邀请国家一级播音员徐诗春等来校讲学, 邀请盐城日月路小学许兵、郝晓芳, 东台市实验小学雷付平、王敏、陈萍、骆贤华等优秀教师送教到校, 以名师支撑基地、成长教师、发展学生, 带动课程共同开发。

二、自化化人, 让定格的风景灵动起来

“天地万物, 唯人为贵”。 教师是推动摇篮的手, 推动摇篮的手可以推动地球, 必须让所有教师自主自理, 自化化人, 人人享有教育的尊严和阳光。 让教师走向国旗下讲话, 走上政治学习讲坛, 积极推介吴非《一盏一盏的灯》、崔永元《不过如此》及 《窗边的小豆豆》《五十六号教室的秘密》、《教师的幸福资本》等大家名著……走进好书, “神与物游”,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于是, 圣人不再遥远, 经典不再尘封, 现实也就少了几许迷茫。 推行班子成员走动管理和首问负责制。 推行每日五个“两分钟”———到校巡视两分钟、提前候课两分钟、下课停留两分钟、课间观察两分钟、放学交流两分钟, 推行红领巾广播站、卫生监督岗、餐桌长轮值制, 推行分年级段梯次放学, 精心组织每日的新闻播报、诗文诵读、午间习字和两操两课,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行政例会、政治学习, 每周四的卫生日, 每周两档的红领巾广播站, 每月一次的应急疏散演练, 每双月一期的黑板报, 每学期一期的校报和家长学校。 少先队工作独树一帜, 《相约西溪》《寻访东台村史馆》《抗战老兵访问记》 等 “红领巾寻访”系列活动有声有色, 多次荣获东台市少先队“四十佳”“盐城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英雄 (朱廉贻) 中队”“江苏省优秀少先队集体”等称号, 2012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纲要》试点校, 2015年被授予“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建设品牌项目”“全国优秀红领巾国学小社团”。

倡导“宽容、慎独、自化化人”。 认真审视学校文化标志, 确定校训为“只争朝夕”, 创作校歌《只争朝夕》, 确定学校主体楼分别为“行思楼”“行知楼”“行远楼”。 强化政治学习和法规宣讲, 强化支部、工会职能, 修订完善《廉贻小学章程》《家长委员会章程》。 班子成员自觉起步领跑, 静下心来研究, 潜下心来工作, 引导大家在单位时间达到高效, 在休息时间内享受生活, 在工作时间释放最大激情, 努力成为校园里的行者、思想者。职称上岗、大件采购、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重大校务阳光操作, 让教师在主体参与中得以认同和内化。 教师群体勤勉劳作, 不事张扬, 多人荣获德育先进个人、“彩云妈妈”、优秀班主任、青年文明号、巾帼示范岗和“无偿献血”奉献奖, 以美好的情感、美好的情绪、美好的情商和美好的情趣演绎着廉小人应有的风采。

确立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质量意识和效果意识, 因材施教, 分层要求, 充分运用各种资源, 追求教得有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让学生经历发现的过程, 体验成功的快乐, 提升学习能力和人生智慧, 追求学得愉快;聚焦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的最终高度达成, 追求考得满意, 突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摘要: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培育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准则和工作学习作风的总和,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展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重要平台, 也是规范学校办学的重要体现。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内在驱动力,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如何通过学校特色文化的创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呢?文章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翰墨文化”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篇11

一、“翰墨文化”的界定

作为一所曾经的薄弱学校,石壁小学如何找准学校的发展方向,扭转学校的办学困局?书法是一种非常好的道德培养方式,对少年儿童的修养、品德的形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普及性开展。所以石壁小学把“翰墨育人”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口,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培植丰厚的人文底蕴,体现以书修心、以书立品、以书兴校,不断提升办学品位,让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让翰墨文化成为学校化育新人的新视角,让师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做到习字习德行、品字品人生,走出了一条文化育人的“翰墨文化”特色学校创建之路。

“翰墨”义同“笔墨”,原指文辞。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后世亦泛指书法和中国画。结合学校实际,为了传承与发扬李伟、李家培两位本地域书法家的精神文化,在翰墨文化建设方面以书法教育为切入点,以书法艺术精神为核心展开,涉及技能教育、道德教育、智力教育、情感教育等方方面面。翰墨文化教育是书法艺术所需的品格、思想、行为等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精神活动的总和,是培养品正、德美、雅静的人的教育。

二、“翰墨文化”的构建

1.深度挖掘,提炼精神

石壁小学严格落实《广州市教育局关于以学校特色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的相关精神,立足于区域文化背景,结合学校的自身优势,坚持以文化立校,把“翰墨文化”确定为学校的核心文化,把“正品、崇德、颂雅”作为书法精神的演绎,围绕书法精神提炼出“雅书成就梦想”的办学理念,制订并实施《石壁小学“翰墨文化”建设方案》,致力于打造“翰墨文化”特色学校,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理念体系大致构成如下:

办学理念:雅书成就梦想。

发展愿景:把学校打造成一流的翰墨特色学校。

学校精神:正品、崇德、颂雅。

教师宣言:博爱至善,求新力行;雅书育人,成就大器。

学生宣言: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学习,快快乐乐成长。

校训:书雅品行、学立人生。

校风:乐雅。

教风:善艺。

学风:和学。

2.环境熏陶,别具匠心

石壁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现代文明气息与传统翰墨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校园布置诗意盎然,主题景观彰显翰墨文化,让师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楼前,以文房四宝及印章为元素的主题雕塑——“墨韵”呈现在眼前,翰墨广场、翰墨育人主题文化墙、书画名家廊、练字场、翰墨思源、墨香阁、汉字的起源及演变、师生书画作品展示栏等文化场所,成为展示名家及师生书画作品、品味书香文化的好地方。以王羲之为主元素建设的羲园,展现了曲水流觞、兰亭序、雅正亭、书法名家及书法知识介绍等内容,成为了学生休闲、活动及学习书法文化的好地方,充分传达学校办学的理念和文化精神。

3.专家引领,打造团队

石壁小学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逐步建立起“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校本研修机制。石壁小学是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南站教育实验区中的一所实验学校,学校充分借助广东二师的专家资源,邀请广东二师的专家深入学校进行调研活动,通过学校的汇报、听课、评课、座谈、观摩等活动,让专家团队深入了解学校的情况,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广东二师的指导下,学校还为教师们创设了一个自我展示及走出去到名校观摩跟岗学习的平台。教师们通过参与实验区开展的各种教育科研活动,得到了很多学习、锻炼及提升的机会,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让学校走上了“以内涵求品位,以育人求发展”的快车道。

为了更好地开展翰墨文化活动,学校成立了书法教研组,每周聘请书法专家来校为全体教师上书法课。在提高教师们书法技能的同时,让教师们通过写字品茶修心养德,克服浮躁心态。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师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比赛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书法比赛,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加入各级书法协会,培养高层次的书法骨干教师,现有广州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7名,理事1人;广东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3名。

4.特色课程,彰显个性

特色课程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核心内容,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就决定了将办成什么样的学校。石壁小学紧紧围绕翰墨特色文化,初步构建起翰墨文化特色课程体系,分为以下五个系列:

一是主题校园课程:翰墨飘香、正雅通廊、感悟羲园、魅力广场、文房四宝。

二是四礼导行课程:雅书启笔礼、师生授雅礼、尊孔敬师礼、雅书送宝礼。

三是四雅连璧课程:雅书大赛、名家雅行、雅书会友、雅书义举。

四是五品育人课程:琴意悠扬、棋乐无穷、书梦雅成、画驰万象、武励人生。

五是雅正铸成课程:七彩童梦、正品生活、历练自我、自华自强、智慧成长。

这一课程体系分步推进实施,师生全员参与。在西片“以和创品”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在按要求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积极结合学校实际对校本课程进行创新与完善,以特色课程承载特色文化,在课程创生上呈现“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格局。

5.主题活动,精彩纷呈

石壁小学以形式多样的翰墨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师生进一步感悟和弘扬翰墨文化。定期举行“翰墨文化”校本礼仪,每周升旗仪式宣读校训、学生宣言,每学年举行开学启笔礼、毕业送宝礼活动;评墨香学生、墨香教师;举行师生书画比赛、书法家故事大赛、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翰墨征文比赛、书画名家校园行、现场写春联义卖等活动。学校在2013年承办了“美丽广州·第三届广州硬笔书法大赛”,2014年承办纪念广州硬笔书法家协会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之“中国梦·硬笔情”全国硬笔书法大奖赛,2015年举办了“书雅品行、学立人生”石壁小学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2016年在广东书法院成功举办了全校师生书画展。

6.文化育人,成效初显

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翰墨文化教育品牌是石壁小学师生执着的追求。在开展翰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做到了师生全员参与,并贯穿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翰墨文化已成为石壁小学的一种主流文化,大大丰富和活跃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在翰墨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们变得博学多艺、品行雅正了,老师们也变得博爱、高雅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效益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也变得更有文化味了,得到了家长与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篇12

当校长13年来, 她始终秉承着学校发展与全球教改趋势相吻合, 与国家主流价值观相契合, 与历经岁月砥砺的和平一文化相融合——

用文化奠基。她常说:名校的根本在于名校的精神、名校的文化。她以“和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培养和雅少年, 开发和慧课堂, 做强和美艺术, 开展和谐体育。创设师生和谐、教学和谐、身心和谐、智趣和谐, 彰显学生个性的绿色学校生态。

用管理助力。她轻管重理, 把管做到理, 强化非权力领导力。实施“科学”管理:让管理高效化;“融合”管理:让管理亲和化;“关怀”管理:让管理人文化;“容人”管理:让管理真诚化;“开发”管理:让管理自主化;“制度”管理:让管理宽容化。她的管理让每一位教师都把和平一校当作精神皈依的家园。

用创新领跑。探索出自培自育的德育模式, “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全视角”课程整合模式。在全市首创“名师工作室”, 首设“校长小助理”, 首立“草根课题组”……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 她让学生站在了学校中央。

她曾荣获全国百名小学优秀校长、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华育十佳校长、辽宁省基础教育五十名专家型校长、沈阳市教育专家、沈阳市第五届和第六届优秀专家、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几十项荣誉。作为辽宁省专家型校长、沈阳市教育专家、沈阳市后备教育专家代培导师、辽宁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县区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沈阳市教育学会理事、沈阳市专家协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代培省内外校长百余人, 两次代表沈阳市送培进疆。

上一篇:玛雅文化下一篇: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