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

2024-09-06

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精选12篇)

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 篇1

柳斌同志指出:“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 而健康的心理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 必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现代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和自我调控、舒缓紧张情绪及压抑心理的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 初一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教育无论从开展素质教育角度还是实施德育工作目标来讲, 都是十分必要的。

1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紧迫性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全面发展即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当前我们的教育处于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现在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 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 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 即身心健康。随着社会发展家庭在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家境变迁, 父母离异状况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阻力, 心理受到创伤, 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 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他们的心理需求不能被满足, 慢慢地在行为上就会出现特别症状。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学校的课堂教育为突破点, 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2 把政治课作为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2.1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的主体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 学生始终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特别是刚跨入中学时代, 他 (她) 们需要与教师沟通, 平等相处, 在坦诚信任的前提下, 学生才能亮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样才能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判断, 从而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己采纳相关建议, 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因此, 政治课教学过程, 其实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走向成熟的进程。如果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没有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思考、自我选择, 光凭我们教育者的积极、主动、热情真诚是不行的, 那会是被动的、呆板的“填鸭式”的说教, 达不到内化, 就更谈不上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方式培养出的“人才”也不适应飞速发展的竞争时代。

其次,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符合学生生理发育和个性发展。需要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如果我们从学生所关心的热点展开心理教育,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就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注意青少年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烦恼, 从各类心理咨询资料表明, 造成学生在集体中落伍的原因大多是非智力因素。自卑、自满、畏难、依赖等不良习惯, 而引发动力缺乏, 养成懒惰的坏习惯, 致使学习成为“难上加难”的痛苦差事, 兴趣不存, 书文皆无味的不良心理反映。这就要多给学生一些参与机会, 培养他们团结精神, 如设计一些多彩的生活片段, 创设情境, 感知世界, 唤起主体意识, 转变不良倾向, 解除心理障碍。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这一时期初中生心理保健主要内容: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 理解他人, 悦纳他人;适应环境, 悦纳现实。这样他们才能从根本上解除心理问题, 才能正确面对生活, 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最后, 心理教育是心灵的沟通, 也是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 这要教师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内心世界, 深刻了解其思想行为动机, 通过教育、指导、启示, 最后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达到自我完善。教育形式要符合中学生心理需要, 调动潜能意识, 因此, 我们要遵循以下心理辅导原则。1) 信任原则:信任是一种感召力, 信任是双方的。2) 接受性原则:任何教育最终要让学生接受教育。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中指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青年人年龄与心理力量所许可。”所以应重视教学情感和教学态度, 逐步使学生接受感知, 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形成健全的人格。3) 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认识自己, 体现情感, 监控自己。4) 发展性原则: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潜力, 提高自信和自尊的心理,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提高各种环境的适应力和耐挫力。

2.2 在教学中把握青春期尤为重要的三种心理:求新心理、质疑心理、逆反心理

首先是求新心理。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的一种天性, 记得卢梭曾说:“在孩子未成人之前, 千万不要剥夺他们的天性。”新知识、新教法、新手段都会刺激这种心理活动产生, 支配青少年的学习行为。此时, 学生表情专注, 教室安静, 这是教育的最佳效果, 能使学生在愉悦心态下获得新知, 培养能力。

其次是质疑心理。往往学生在没听清、听懂讲课或是与书本不相符时, 便产生神态焦急的表情——皱眉、摇头、接嘴、交头接耳, 这时只有大胆的学生才敢举手示意, 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赢得学生的理解, 从而获取主动权, 使学生在获新知同时更加尊重老师, 这是一种人格的感染, 也使学生智力得到开发和促进。

最后是逆反心理。学生对学习内容或教师的枯燥说教易产生厌烦, 平时就要求备课要精, 讲话要简, 重仪表, 善于抓住学生好奇心、兴奋点, 干脆利落解决重点知识, 及时采取措施转变气氛和内容, 将逆反心理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旦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就会与老师唱反调, 甚至严重影响双方活动的正常进行。如不及时处理, 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心态波动。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 学会学习的方法, 才能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这样方可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 同时增加学生辨别事物的思维能力。

2.3 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第一, 改革政治课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设计要巧, 把学生活动放到课堂设计中去。第二, 尽量把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进课堂, 增强教学的直观化、形象化,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为有效的手段。教学用具要适当, 教学方法要灵活, 这样使得学生的形式呈多种多样化, 融汇教育的艺术性。第三, 联系实际要寓意较深, 富于启发性, 要易于为学生理解、接受。第四, 政治课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精, 要生动风趣。第五, 每节课要力争有高潮。

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 篇2

南天湖镇中学 马世明

内容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创新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近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关于小学心理健康的种种事情或行为,使我们感觉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迫在眉睫。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又从四个方面阐述应该怎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本文充分论述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旨在使孩子们健康成长引导他们走上健康,正确的人生之路,成为一个各方面都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心理影响、教师心理、心理疏导、服务体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很少注意。实际上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疾患,据我们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是相当高的。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了解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一)家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湾,它既是避风挡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飞理想的锚地。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抚养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相反,在空气沉闷、压抑、充满矛盾冲突的不和谐家庭中,尤其是父母双方的矛盾冲突激化,导致离婚所引起的家庭破裂,首先受到伤害的是孩子。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诸如,喜怒无常、闷闷不乐、胆小怕事、固执己见、不听劝说、不能自制、不爱交际,自卑、孤僻、冷漠和撒谎欺骗等心理障碍和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还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所以家长对青少年的影响与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校教育不当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结构处在一种“金字塔”状的不合理状态。就业的竞争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升学的竞争。在这种升学竞争面前,我们教育的惟一选拔办法就是考试。而学校的优劣就是这培养的学生的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等的高低如何,为此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因此出现考试焦虑心理,争胜压力心理,自我预期心理等一些不良的心理现象,这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还有一些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上不去,经常被老师体罚或者心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三)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的冲击很大。首先,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使得现在的青少年一切都讲求享乐,吃喝讲排场,玩乐要尽兴,穿戴讲名牌,与异性交往讲求开放等。甚至有些青少年一味模仿。其次,黄毒祸水,传媒隐患,赌博之忧,白色幽灵等都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过渡时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时期,尤其是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学家霍林沃斯将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性断乳”5这时期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生理的迅速发育,给他们带来强烈的心理震荡,他们变得爱观察,爱反省,爱思考,也变得更加敏感。如果家长和老师不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愿望,无视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和焦虑,甚至发生冲突,以致影响中小学生个性心理的正常发展。其次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器官的发育,第二性征显露出来,性机能的成熟加强了他们对异性的爱慕与渴望,为他们“早恋”提供了前提条件。再加社会文化生活中对性爱的描写泛滥,也加快了青少年“早恋”意识发展的步伐,这时家长与老师如引导不好,就容易犯不良的性行为。第三,从青少年一般心理特点来说,他们处于独立意识和反抗心理都比较强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不仅敏感,而且多疑。家长、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成为他们反抗的理由。况且,我们的老师与家长对“早恋”问题采取的是一味禁绝的态度,例如,有的家长对女儿与男生的交往盘根问底,处处限制,甚至偷听电话,偷看日记,偷看信件等侵犯女儿隐私的行为经常发生。有时不了解情况,便对孩子间的交往进行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和责备,或者对来访的男生横眉立目,严重伤害了孩子的情感,学校的一些教师对男女交往也采取了限制的对策,如公开批评和处分等。在高压政策下,他们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反抗行为。因此,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老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二、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能否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各种类型学生健康成长,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作用。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呢?(1)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电视剧《我们这一班》观后感中有这么一段话:“教师对自我的接纳与肯定,同时表现出所居地位的尊严与充分选择自由。虽然不贬低自己的身价,但也不讳言自己的缺失,以及身为凡人的无奈与物质条件的平庸。” 可见,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一个心理健康教师所应具备的特点。(2)学会工作与休闲同步。教师要学会张弛有度,合理地、有弹性地安排自己的休闲,如散步、听音乐、聊天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兴趣,还消除了由紧张工作带来的疲劳与焦虑。(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放弃权威的身份,平等、友好、和谐地善待学生,接纳他人的缺点与不足,做到因个性育人,因性别育人,形成师生人际互助,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4)笑对人生。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在家庭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有时会陷入烦恼和忧愁之中。如果他们的心理得不到及时的调节、疏通,就可能引起强烈的心理冲突,并在一定条件下引发某些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因此,教师只有以乐观的心态来笑对困难,对能有机会重新恢复心理的平衡,才不至于被红尘的烦恼所淹没,永远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学校,有义务,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为了共同的目标,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访、通讯及网络交流,“学校开方日”等途径或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作为家长:第一,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应有自我完善意识,不断克服并修正自身的不足,不断充实并完善自己,这是成功实施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第二,走进青少年的知识世界。家长要做孩子终生学习的模范,要能与孩子共同学习,相互沟通,同步成长。根据父母对自身和孩子评价的态度,把家庭分为不健康家庭和学习型家庭两种,不健康家庭的父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再注重自身的发展,甚至不看书不看报,只要孩子有出息,自己什么都可以放弃,甚至事业,在人生的道路上,父母成了旁观者,局外人。对孩子考试成绩期望值很高,而自己却看电视打打麻将。而学习型的家庭父母与孩子在情感上互悦,成为朋友,在终生学习的道路上是共同学习的同学,不仅孩子能走进父母的世界,父母也能走进孩子的世界。第三,用心陪着孩子向前走。所谓用心陪着孩子向前走,就是读懂孩子,理解孩子,并善意指导孩子。第四,培养健康情绪。众所周知,除了上学外,孩子绝大多数时间与父母一起度过,父母的情绪状态决定家庭的氛围。父母良好的情绪状态会形成友善、和谐的家庭气氛,这种氛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相反,则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人格。

(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在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学习存在惰性的特点,可以开展“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第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可以开展“我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等,使学生互相关心帮助,以形成较强的班级凝聚力。

第三、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无论是个别面谈,还是笔谈都必须注意做到:.平等、倾听、保密,让学生畅所欲言。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健康教育既是一项专业性工作,又是一种富有艺术的工作,学校应逐步建立起在专家和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专职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1、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且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烦恼和忧怨,这样以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智力和性格特点,正确评价自己,还可适当授予人际交往的技巧,使学生正确对待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2、设立一条专为学生服务的热线电话——学生心理热线。通过热线来电,可以解决中小学生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和困惑,比如人际关系、考试与家庭、老师的矛盾、学习压力、学习成绩、升学择业等。在这里要注意对学生来电要能够耐心、细致、全面巧妙的给以回答,使学生对心中的困惑得以释放。

3、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完整、系统、准确的心理健康档案包括:背景材料、学生在校表现、心理素质及教育和辅导措施等。

总之,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但需要学校的各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适当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工作,使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扎实有效。还需要充分借助于社会力量和公共环境资源,巩固校内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让健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还要让全社会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教师的工作,还是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需要各方的合作,形成一种教育合力,有效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2002⑵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心理素质的教育研究中心编著。

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 篇3

几年来,我校在市教委和市进修学校的关心指导下,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率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深,逐渐形成了一种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思路。

一、加强“心育”环境创设

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校建校四年来,一直着力于美化校园环境,抓好学生常规教育,添置了各种现代的教学设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我校认真落实课程计划,重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强师生之间关系的改善,尊重学生,逐步建立起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有效地改善了育人环境。去年三月,我校以高分通过了省“示范小学”的验收。为了进一步加强“心育”工作,学校成立了“心育”领导小组,以行政推动为手段,以科研为先导,组建“心育”课题组、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设立“悄悄话信箱”、设置心理健康知识专栏。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有效地优化了“心育”环境。

二、重视师资队伍培训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以,对教师的理论指导和专业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学校多次派教师外出参加业务学习,组织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并把这项工作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项目,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淡化自己优越的身份感,摒弃“师道尊严”思想,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组织骨干教师编写“心育”教材,认真制定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案,认真总结经验并撰写心育论文,现已有数篇经验总结和论文在报刊上发表。

三、开设“心育”课程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今年初,我校在三年级以上的班级开设心理健康课,每两周上一节,从班队活动中安排。这一学科的教学,由班主任老师担任,以便有利于促进和加强这项工作的开展。实践表明,由班主任担任的心理健康课,对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能够发生巨大的作用。在教学中主要以活动课为主,把要传授的心理知识寓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注重指导学生解决成长中所遇到的较为普遍性的问题,增强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做到心理认识与行为指导同步。

四、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活动

心理咨询与辅导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学校在三至五年级的学生中进行了《心理和学习问卷调查》,同时在校门口挂起了“悄悄话信箱”。对学生反馈的问卷和来信,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分类、整理,有些普遍性问题就在“心育专栏”给予解答。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就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做到教育与咨询同步,有效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五、注重德育、“心育”结合

德育与“心育”工作相结合,可以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今年初,我校被市委宣传部确定为“思想政治工作试点单位”。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把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这些教育既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也有不少是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两者交叉结合,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有力的补充和进一步完善。

六、抓各科教学的渗透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科教学的渗透,做到全员参与,多途径,多形式的进行。在这一方面,我校特别强调所有的科任老师在各自的教学中时时处处为学生创造条件,自觉渗透“心育”,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抓好各科的课堂教学渗透时,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建立科学、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注重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完善人格,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七、做好家庭教育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家庭心理教育,从“心育”的角度来说家庭的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学校与家庭紧密配合,同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可是在现实中,有些家庭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孩子的心理品质、困惑、烦恼却很少关心,或不知如何关心。心理专家对小学生心理测试结果表明,现实中,小学生的心理负担普遍较重。为了使家长重视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切实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 篇4

1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紧迫性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全面发展即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当前我们的教育处于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现在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 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 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 即身心健康。随着社会发展家庭在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家境变迁, 父母离异状况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阻力, 心理受到创伤, 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 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他们的心理需求不能被满足, 慢慢地在行为上就会出现特别症状。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学校的课堂教育为突破点, 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2 把政治课作为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2.1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的主体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 学生始终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特别是刚跨入中学时代, 他 (她) 们需要与教师沟通, 平等相处, 在坦诚信任的前提下, 学生才能亮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样才能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判断, 从而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己采纳相关建议, 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因此, 政治课教学过程, 其实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走向成熟的进程。如果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没有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思考、自我选择, 光凭我们教育者的积极、主动、热情真诚是不行的, 那会是被动的、呆板的“填鸭式”的说教, 达不到内化, 就更谈不上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方式培养出的“人才”也不适应飞速发展的竞争时代。

其次,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符合学生生理发育和个性发展。需要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如果我们从学生所关心的热点展开心理教育,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就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注意青少年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烦恼, 从各类心理咨询资料表明, 造成学生在集体中落伍的原因大多是非智力因素。自卑、自满、畏难、依赖等不良习惯, 而引发动力缺乏, 养成懒惰的坏习惯, 致使学习成为“难上加难”的痛苦差事, 兴趣不存, 书文皆无味的不良心理反映。这就要多给学生一些参与机会, 培养他们团结精神, 如设计一些多彩的生活片段, 创设情境, 感知世界, 唤起主体意识, 转变不良倾向, 解除心理障碍。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这一时期初中生心理保健主要内容: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 理解他人, 悦纳他人;适应环境, 悦纳现实。这样他们才能从根本上解除心理问题, 才能正确面对生活, 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最后, 心理教育是心灵的沟通, 也是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 这要教师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内心世界, 深刻了解其思想行为动机, 通过教育、指导、启示, 最后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达到自我完善。教育形式要符合中学生心理需要, 调动潜能意识, 因此, 我们要遵循以下心理辅导原则。1) 信任原则:信任是一种感召力, 信任是双方的。2) 接受性原则:任何教育最终要让学生接受教育。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中指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青年人年龄与心理力量所许可。”所以应重视教学情感和教学态度, 逐步使学生接受感知, 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形成健全的人格。3) 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认识自己, 体现情感, 监控自己。4) 发展性原则: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潜力, 提高自信和自尊的心理,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提高各种环境的适应力和耐挫力。

2.2 在教学中把握青春期尤为重要的三种心理:求新心理、质疑心理、逆反心理

首先是求新心理。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的一种天性, 记得卢梭曾说:“在孩子未成人之前, 千万不要剥夺他们的天性。”新知识、新教法、新手段都会刺激这种心理活动产生, 支配青少年的学习行为。此时, 学生表情专注, 教室安静, 这是教育的最佳效果, 能使学生在愉悦心态下获得新知, 培养能力。

其次是质疑心理。往往学生在没听清、听懂讲课或是与书本不相符时, 便产生神态焦急的表情——皱眉、摇头、接嘴、交头接耳, 这时只有大胆的学生才敢举手示意, 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赢得学生的理解, 从而获取主动权, 使学生在获新知同时更加尊重老师, 这是一种人格的感染, 也使学生智力得到开发和促进。

最后是逆反心理。学生对学习内容或教师的枯燥说教易产生厌烦, 平时就要求备课要精, 讲话要简, 重仪表, 善于抓住学生好奇心、兴奋点, 干脆利落解决重点知识, 及时采取措施转变气氛和内容, 将逆反心理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旦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就会与老师唱反调, 甚至严重影响双方活动的正常进行。如不及时处理, 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心态波动。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 学会学习的方法, 才能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这样方可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 同时增加学生辨别事物的思维能力。

2.3 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 篇5

(5)缺少系统的配套的教材。一方面目前缺少专门为小学编定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教科研专家,使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不可能象语文 、数学等学科那样有大批的教科研专家编写系统的配套的教材,并且使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另一方面,学校在为学生定购教科书时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科书忽略一边。也造成了小学生缺少系统的配套的教材。

(6)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水平较低。首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不积极。社会生存环境恶劣所造成的激烈竞争,使得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集中于应试教育上,而忽略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无关乎家长学历的高低,受教育程度如何。其次,大多数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不甚了解。家长工作繁忙,没有更多空暇时间从各种媒介上获取心理健康知识,以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最后,家长没有获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有效途径。仅依靠学校每学期一、两次的讲座,是远远无法让家长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也无法满足家长获取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需要。有的家长甚至连这一学习途径也没有。

(7)形式多样但缺乏系统性。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学生、家长、教师开设讲座,组织各种实践活动等。但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系统性,便不能保证心理健康的系统性、有效性,削弱了开展心理健康的作用。因此每一种形式开展要有针对性、要循序渐进,各形式之间也要有内在的联系。

(8)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不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巨大的感染力和示范作用,也给教师带来了心理压力。使得部分教师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表现为对教师职业认同感差,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②职业倦怠和职业行为问题。职业倦怠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力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而产生的一种身心耗竭状况,表现为情感衰竭,如紧张、易怒、人格解体等。③身心不适症状。④人际交往障碍。教师的人际交往障碍首先表现为自我封闭。另一个表现就是在与学生和家长的交往过程中,高高在上,养成了指导与命令的单向沟通模式。教师心理上的压抑、苦闷、失落、疲劳、紧张、枯燥、无成就感、易冲动等主观体验和行为,直接影响到了教师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9)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教科研交流由于管理的缺失。没有组织有效的、系统的教科研活动,各区都存在着缺少基层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科研交流。教师与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学校与学校之间缺少交流,区域与区域之间缺少交流。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于相对闭塞的环境之中。

(10)各地各校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着个体差异。对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径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造成各地各校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不同。首先,投入较多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快,反之则相对落后。使得各地各校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关键在校长和教师,校长的认识和态度以及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区中心小学和实验小学的校长及教师素质相对较高,接受新事物较快,有更多的进修提高的机会,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较强,能在教育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有意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建立一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目前,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职人员很少,兼职人员较多,这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将以兼职教师为主转变为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模式。

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技能,必须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逐步形成持证上岗制度,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人才,使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结合起来。

第三,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调查表明,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于身边的长者,当然也包括教师。因此,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

第四,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2)充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发展性的。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发展性问题上,以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对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同时还要兼顾极少数有障碍学生心理的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小学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可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实效性。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从生活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并重,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还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主体,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提高各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学校正规计划中,保证课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心理调节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创造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来提高心理素质。利用班主任工作、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三者结合的教育网络,减少学生内心的矛盾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保证,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连网的迅速发展,可以使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便捷、及时。学生心理档案存储、管理将由计算机来处理,使资料保存更完整。网络的发展,增加了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同时,上网已成为新世纪青少年的时尚生活方式,因此,可以通过互连网进行超时空的对话与交流,建立网上心理咨询站、辅导站,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的心桥网站已建立,北京师范大学牵牵心理热线等也已经在青少年中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益的补充,能够扩展学生心理成长的环境,最终使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有效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我国内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短短发展历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文献资料表明,我国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兴未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性与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从研究对象来看,对大学生、中学生的研究比较多,对小学生的关注相对比较少;从研究内容来看,理论研究比较多,实证研究相对比较少;从研究范围来看,整体性研究比较多,区域性研究相对比较欠缺。因此,进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创新性与必要性。

研 究 目 标

总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信息时代对小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进行正确归因,从而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学校、社区、家庭三维的信息时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便抵制信息时代中对小学生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不良影响。

分目标:

1、对信息时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归因研究。通过在本校和本地区的教师、家长和学生中对在信息时代小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家庭访问等形式,了解现象的同时,还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找出正确的归因。

2、为教师、家长、学生搭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3、研究学校、社区、家庭三维心理教育网络模式,调动各种因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4、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共同抵制信息时代带来的消极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并与教师一起寻找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途径。

5、充分发挥信息时代的优势,利用网络资源,为小学生创建健康的、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研 究 内 容

综合国内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状况,并充分了解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要素后,通过对“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三维心理教育网络模式,搭建网络心理教育信息平台”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研究假设

如能构建一种“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诚实守信”的网络社区育人环境,就有可能最终实现德、智并举的教育效果。第一,把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学校教育工作具有双重性,一个方面是“教书”,另一方面是“育人”。过去,我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大,教学只以传授知识为主,培养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高分低能现象。第二,把心育和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育体就是对学生进行身体的培育;育心则是在学校体育中结合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体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当前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为将来培养现代化人才,所谓现代人所必备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即:自尊、自 信、自立、自强;意志坚强、沉着果敢;有较强的竞争、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精神;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和心理调节能力。而体育对这些素质的培养有着特殊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内容与形式所不能取代的。

创新之处

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溺爱,在家里娇生惯养,养成孩子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同时学生受社会各种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特别是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带来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直接给学校德育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与此相应的是学校德育在家庭、社会上的认同度不高。家长往往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获得技能的多少,而对于受到学校重视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感兴趣。除非孩子的表现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这时候家长才想起亡羊补牢。我们知道,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素质与家庭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因此,本课题把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扩展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去,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树立一种崭新的自然观、人生观和生存发展观。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1.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并为构建具有中山本土特色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2.问卷调查法。分别选取小学管理者、教师以及三到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全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以及学校管理者、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实践所得。通过国际互联网上查阅关于职业方面的论著、国内外关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情况进行大量阅读,并归类整理、思考。

3.访谈法。向课题组的老师们进行请教,与实验教师进行访谈,接受他们对该研究的指导及收集本研究相关的资料。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的管理者进行访谈,以深入了解全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以及一线管理者的实践体悟。以国内外相关文献概述分析是进行研究的基础。本人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并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走向,为构建具有中山本土特色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是找出与本研究有关的单一对象的仔细考察,进行质的研究,但也不限于质的研究。可以将个案研究方法作为本研究的整个研究部分。

5.行动研究法:这是本研究的最基本研究方法。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开会讨论录音录像、个案研究、个人报告、阶段报告等手段来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利用信息交流的平台,在家校间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协作实验,探讨利用快捷的通讯设备实现提高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6.开发研究法。通过本研究,尝试开发学校校本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和校本教师、学生与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博客群。

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本研究具体进度计划如下:

(1)准备阶段(9月-2月)

在这个阶段,主要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立项、论证以及课题研究方案、管理章程等的制定工作。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聘请并成立课题指导专家组。

(2)理论研究阶段(203月-10月)

对本课题的研究所涉及到的理论进行认真的研究。如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信息技术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培训。

(3)深入研究和开发资源(月-1月)

充分把理论运用到事件中,通过深入研究找出课题的科学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并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网络资源库,提升信息技术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和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信度和效度。

(4)总结阶段(201月-年6月)

将研究过程中的经验、结论和观点进行总结、提炼,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出版研究专著、优秀应用案例等。

预计形成的成果:

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 篇6

一、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了解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对症下药、治病救人。

(一)家庭不良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心理有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动辄训斥,甚至打骂,使孩子见而生畏;有的家长高高在上,和孩子缺乏情感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有的家长有违法行为或有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其不良行为常在子女面前暴露,家庭成为子女的黑色染缸;离异家庭更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学生小魏从小父母离异,跟着母亲生活,母亲独自一人抚养孩子,压力很大,但是她不是因为孩子单亲而溺爱孩子,而是把压力转给了孩子,认为自己抚养孩子不容易,作为孩子就更应该乖巧、听话,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是耐心地加以疏导,而是怒其不争,经常是数落、训斥甚至棍棒相加。孩子和母亲的感情渐渐疏远,心里得不到安慰,心理压力无法排解,变得沉默寡言,在和同学交往时,态度粗暴,一言不合拳脚相加。

(二)学校教育不当

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学习为苦差,视学校为牢狱。有些后进生,被教师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甚至舍弃宝贵的生命。如前段时间网上报道某校十岁学生在一次考试中不及格,拖了全班的后腿,老师除了当着全班同学挖苦、批评他,还在同学们嘲笑他时没有及时制止,致使该学生留下了一封遗书后自杀。

(三)社会不良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物欲的驱使下,社会风气不容乐观。改革开放带来了多元文化,在社会上滋生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机会主义等不良思想,往往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人情淡漠,缺乏同情心、责任感和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对青少年的心灵带来负面影响。当今普遍存在的偶像崇拜也是青少年心理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明星光鲜的外表、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充满诱惑,无论好坏的言行方式都成为他们竞相模仿的对象。青少年由于自制约束力太差,对电子游戏极易上瘾,陷进去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这对感情单纯,好坏真伪难分的未成年人来说如走陷阱路,随时可能掉进去。

(四)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的“过渡时期”“危险年龄”,他们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

二、多措并举,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

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我们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以创设师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要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网络、短信、座谈会等方式,加强沟通、宣传和教育,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对学生教育既要批评,更要鼓励,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融心理知识内容的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创新心理教育渠道

我校已经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开通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疏导;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 篇7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笔者从近几年的研究报道中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逐年上升趋势。1992年, 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课题组对西南地区8所院校4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 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为31.13%, 其中偏严重的占12.42%, 严重者占0.81%[1]。1994年, 成都地区高校调查发现, 大学生中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人者占34.40%, 心理有轻度障碍者占14.15%, 严重障碍者占3.00%。1995年上海高校的调查表明大学生中有30%左右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来看, 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大约在30~40%左右, 而其中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大学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10%左右[2]。

2、我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自08年起, 我院每年均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测, 从普测的数据来看, 我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从表1来看, 08年至10年这三年的心理健康普测的数据趋势基本是一致的, 超过5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二、我院学生心理问题和障碍的体现

我院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以下几个问题: (1) 出勤率 (含早锻炼、早仔细、晚自习、上课出勤率等) ;在学业上出现问题或者、不喜欢任课教师、个人自控能力不足等是影响学生出勤率的主要方面, 例如:有一学生因上课不会回答问题, 但老师偏点名要求其回答, 导致了学生的自尊心受挫并对该老师引起了强烈的不满, 以至于这个学生后来就不来上这个老师的课。

(2) 宿舍卫生状况;学生在人际关系上敏感多是在宿舍内部引发, 尤其是女生, 而宿舍的卫生状况和宿舍氛围就是衡量该宿舍人际关系的标尺。

(3) 违纪;出现违纪行为的学生, 多有敌对、偏执甚至精神病性, 他们不能很好的处理自己的情绪, 遇事易冲动, 长钻牛角尖, 故常常酿成不良后果;以一个本来不应该被处分的例子来说明:2010年1月17日下午在学院期末数学考试中, 夏汉走错考场, 并在开考后随意的、大声的询问自己的考场, 严重干扰考场的考试纪律;监考老师请夏汉离开考场时, 遭到夏汉的辱骂。根据《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违纪学生处分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 夏汉被记过处分。在这个违纪事件当中, 夏汉表现处明显的敌对和偏执特点, 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在平时与其交流时, 要多关心他, 找出他的优点, 不要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和他交流。

(4) 其他。生活缺乏目标, 空虚或者迷恋网络、游戏也容易导致学生因缺乏现实感而出现各类问题。大学不像高中一样有一个严格的考试系统来检查你的学习进度。导致了很多人没有目标, 或者有目标不想去实现。如果给予这部分学生多一点自信, 给他们多一些成功经验, 相信他们不为把虚拟中的成功当成他们的全部的。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

一旦大学生出现各类心理问题, 往往会给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调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显然有助于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推进。

1、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咨询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辅导员运用心理咨询的相关技术, 可以更好的倾听、理解和沟通学生, 有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

一个完备的心理辅导系统, 在人员配备上必须由这方面的专家和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员组成。不过, 目前我院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还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建议学院各级领导在政策和经费方面给予支持和保证。其次, 可加快心理咨询专业教育和资格标准化的进程, 让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参加相关资格培训和认证考试, 尽快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3、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

(1) 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活动

大学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般在大一上学期或者入学教育中就已完成, 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活中始终持续, 且在每个阶段往往呈现不同的心理问题, 仅仅依靠入学初简单的心理教育、新生心理普测等不可能保证整个大学时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不同的阶段开展不同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活动是尤为重要的。

(2) 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内容传统仅靠课堂教学和宣传教育是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 学生的接受程度也并不高。因此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演讲、演出、板报、校报、广播、网站以及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 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健康成长。

4、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

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 篇8

一、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 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很多学生有厌学、逃学、说谎、暴力倾向等现象,严重的出现交际恐惧、抑郁、自杀倾向等情况。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学校作为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摇篮,我们应未雨绸缪,做到防患于未然,切实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由于受应试教育因素影响, 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很多基层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课程,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很多学校的心理教育只是停留在工作计划层面, 而没有切实有效地开展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很多学生正因为在青春期心理上出现了偏差,没有得到及时矫正,而影响了学业,失去了更好的教育机会,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主体 认识上的误 区。

学校开设心理课程,建设心理咨询中心,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有计划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传授,丰富的学生心理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然而,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 我们发现不少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误解, 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门为心理出了问题的学生准备的, 只有心理上出现了问题的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疏导。事实上,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因学习压力,心理上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学校应该建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教育和培养,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学校 开 设 课程 的 问 题 。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要想行之有效,必须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很少有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专门作为一门课程,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授课, 很多学校只是偶尔利用升旗仪式或班会课之类对学生进行简单宣传, 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要求相距甚远。

3.师 资 力 量 上 存 在 的 问 题 。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有本质区别, 需要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很少有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 很多学校只是文化课老师或课务少的老师进行兼职,有的老师根本不懂心理咨询方面知识,所以心理辅导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四、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措施

1.开设专门 的心理健 康课程。

每学期举办一两次心理讲座和班会课上顺带强调心理健康 的重要性 , 已成为很 多学校心 理健康教 育的真实 写照。事实 上 ,心理健康 教育既要 与其他教 育教学紧 密相结合 ,又要设置 独立的学 科教学课 程 ,只有将心 理健康教 育有计划、系 统地实施 ,才能切实 有效地做 好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 。只有形 成心理教 育的常态 化 ,将心理健 康重要性 及健康知识 慢慢渗透 到学生脑 海中 ,才能使心 理健康教 育真正落到实处。

2.配 备 专 业 的 心 理 咨 询 教 师 。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类别教育有明显区别, 心理辅导老师必须具备专业的心理知识,懂得开展心理教育的科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处理好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和意外事件,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从而切实促进学生心理往健康方向发展。因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3.提 供 专 门 的 心 理 咨 询 空 间 。

心理咨询不同于普通的谈心,很多学生在某一特定时期,心理上会有大的波动或有疑惑等情况发生, 大多数学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这就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让他(她)感到放松和安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与心理老师交流。所以,学校必须有专门的心理咨询空间, 这样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才能有去处,才会有走出心理困扰的希望。例如:我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咨询中心设有谈心室、放松室、发泄室、测试室等功能室,很多学生会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在相应的功能室里找到解决困惑的办法。

4.健 全 家 校 共 建 的 长 效 机 制 ,构 建教育 网络 。

很多家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事情, 是学校心理老师的专职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协作才能很好地开展。社会、家长支持与参与,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扎实开展, 学校必须主动邀请家长参与, 建立家校共建的长效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达到最优化。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美好时期,同时是一个人的心理转型时期,这个时期是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学校面临的新任务与新要求。

怎样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职学生,中职学校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 正处于人生的叛逆期。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 大都是初中阶段的学困生, 由于“自己的不争气”时常受到部分老师的歧视、同学的讥笑以及家长的埋怨。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后, 有的学生会对专业学习不适应, 有的学生会因人际关系方面处理不当而遇到一些挫折, 还有的学生则因对职业缺乏认识, 对社会缺乏了解, 特别是对未来人才市场竞争的残酷、求职择业的艰难产生担心, 因而出现一定的自卑、恐惧心理, 并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 可能会引发学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据我们调查了解所掌握的情况,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厌学情绪严重

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学习要求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 如课程设置在原有的文化基础课上新设置了专业课 (其中包括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 , 学习内容增加了, 专业技能要求提高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 有些学生一时适应不了, 造成了学习困难, 而学校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有的学生就出现了对专业课不感兴趣, 上课思想不集中, 爱睡觉, 看小说, 闹课堂, 甚至逃课;作业拖拉, 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不高, 考试成绩不理想等不良现象。

2. 逆反心理较强

有些学生犯了错误后, 个别老师处理方法不当, 当着其他同学的面或讽刺, 或挖苦, 或指责, 或体罚……于是造成了他们害怕学校, 害怕老师, 害怕家长。在压力、恐惧下, 有的学生变得烦躁、紧张、暴怒、嫉妒……产生逆反心理, 自尊心特别“强”, 不肯接受任何意见, 会为一点芝麻小事而愤怒, 甚至有过激行为。

3. 性格内向孤僻

由于种种原因, 使得学生从小缺乏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他们在和同学相处时不善言谈;在课堂上不引人注目, 也不妨碍教学;对学校、班级各项活动不热心。随着不良情绪的发展, 他们会慢慢消沉下去, 遇事易悲伤, 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 对学习缺乏信心, 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不自信, 对改变自己的处境持悲观态度。严重的可能发展为精神抑郁疾患, 有的会做出自伤现象, 甚至有轻生的倾向。

4. 惧怕社会交往

少数学生对社会交往产生强烈的恐惧, 害怕自己不被他人接纳, 或看不惯别人, 或产生男女交往困惑等, 即使是与家长、老师、同学在一起也感到不自在。这类学生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 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入痛苦之中, 对同学的善意举动持怀疑态度, 对老师的谆谆教诲怀戒备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应。

5. 心理较为脆弱

现在90后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从小受到家长过分宠爱, 心理适应能力未得到足够锻炼, 一遇挫折, 心理上便土崩瓦解, 不知所措。特别是一遇老师的批评、同学的不满, 性格倔强的就可能与老师、同学发生激烈的冲突, 性格懦弱的则往往会灰心丧气, 一蹶不振。

6. 盲从行为增多

学校并非一方净土, 一些社会现象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要波及到校园中来。如:有的学生仿效电影、网络、录像片里的坏习气, 欺负弱小, 或以“借钱”为名拿钱不还, 或强行找弱小同学借钱、搜身, 若是不肯, 就用拳头来解决;有的学生吸烟、喝酒、赌博;有的学生贪小便宜, 或嫉妒别人有好的东西自己没有就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习惯;还有的学生玩网络游戏上瘾……这些对于他们自己或其他学生的身心都极为不利, 造成了有的学生敢怒不敢言, 有的学生效仿、崇拜他们。

面对学生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结合当今青少年中产生的种种心理疾病, 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应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 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生理素质。只要我们有的放矢, 持之以恒地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和教育, 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是能够得到纠正与调整的。

二、采取有效措施, 着力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面对中职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学校领导和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 帮助学困生摆脱不健康的心理阴影。

1.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配套设施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已经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不少学校在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配套设施而努力。笔者建议, 首先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学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耐受挫折能力等;其次学校要完善心理咨询机构, 设置专职心理咨询员岗位, 建立心理档案,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发挥专长, 增进同学间的交往, 提高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学校还应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帮助学生预防心理失调、矫治心理障碍, 教会他们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让他们学会了解自我, 正确评价自我, 认识现实, 正视逆境, 保持健康的情绪, 借助释放、升华、转移等方式克服不良心境。

2. 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以健康的心灵感染学生, 以良好的心态影响学生, 以渊博的知识和规范的行为教育学生。

(1)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着招生压力大、学生难教难管、收入不高等现象, 使一些教师产生了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 从而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要解决教师这些心理问题, 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社会为教师减负、减压, 更需要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业务学习。首先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 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其次组织教师深入调查研究, 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再次组织教师学习科学的方法, 以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最后教师应以课堂为主渠道在教育教学的同时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 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 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2)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 夯实专业技能。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与普通中学有所不同。中职学校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要求学生拥有一技之长, 成为能够适应未来就业、择业、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技术人才和新型劳动者。

教师应根据中职学校培养目标, 因材施教, 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将“以人为本, 以生为本”作为指导思想, 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教育理念, 因人而教, 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专业技能的技巧, 给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学习的氛围,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多开展专业技能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的成就感, 从而想学、乐学、孜孜不倦去学。

3. 营造愉悦的班级育人氛围

为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除了常规教学外, 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这主要是指学生所处班级的心理环境状况。

著名心理学家克洛捷茨指出:人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 人在活动中认识周围的环境。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班级活动来健全学生心理,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增强学生班级荣誉感。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 以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为主;在形式的设计上,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在效果的检验上, 以学生获得情感熏陶为标尺;在活动时机的选择上, 以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准。其次, 应关注中职学生容易出现的热点心理问题, 如学习心理问题、就业导向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情感心理问题等, 开展相关的专题心理讲座或观看相应的教育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第三, 应注重个别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及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 动员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辅导, 辅导要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让参加者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 改变认识, 进而改进行为。

4. 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以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心理需要, 使人产生安全感、归属感、依赖感, 进而情绪稳定, 思维活跃, 有成就欲望, 并能促进人际间互相交流和提高。研究表明,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学生如果有人际关系问题, 将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 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因此, 学校除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外, 还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学会交往,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际。

(1) 家校联合,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亲情关系。学校要通过班级家长会、家校座谈会等方式, 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 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 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学校要教导学生尊重父母, 理解父母的苦心;要提醒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道德品质, 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合理的指导, 平等对待子女, 尽量满足子女的正当要求, 尊重他们的意见。尤其是单亲家庭, 如果单亲父亲或母亲与子女之间缺少一种民主、和谐、正常的交往与沟通, 则对子女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无疑是一种“伤害”。

(2) 言传身教,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热爱学生, 对学生充满希望和信心, 不可过分苛求学生, 要给他们一定的活动空间, 要与学生平等交往, 切不可高高在上。因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受到学生的关注, 教师的行为方式、情绪状态、人格品质都会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而这种学习和模仿是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的。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 学生才会努力学习各科知识,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才会良性发展。

(3) 朝夕相处,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这个时期是他们人格塑造的理想时期, 也是心理问题的易发期, 学校要指导学生恰当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正确识人和择友, 特别要破除他们对异性的神秘感, 形成健康的性心理, 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使男女学生相互尊重、关心和爱护, 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各科学习中去,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 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 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2]叶奕乾, 何存道, 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欧阳炳焕, 徐书云.班主任锦囊妙计[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 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品质,素质教育

健康是一个宏观概念,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部分,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基础的含义,如同身体没有疾病是身体健康的最根本条件一样;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它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一、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效率。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对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都要有个适应的过程,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学习成绩比较差,往往被社会、家长所忽视,长此以往,学生极易形成自卑、浮燥、厌学等一系列心理行为,如任其发展,将会严重影响学生成长和进步。这时,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协助学生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的提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 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品质、道德品质的完善。

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是社会道德意识内化为个体意识的过程,它受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也受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自身知识经验积累的影响。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同时,他们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也会稳步提高,个体的道德信念、道德理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便于接受正确的引导,从而逐步具备积极的道德取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 能有效地预防中职学生违法犯罪。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数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和与生活相适应的关键期,由于进入职业学校后,有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生活闲散,沉迷于网吧、酒吧,尽力寻求生活的刺激,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一旦心理失衡就会产生自卑、嫉妒、逆反、暴躁等不良心态,一些偶发的事件和不思后果的行为极易在这些不良心态的作祟下发生。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预防学生犯罪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不少学生经常处于焦虑、抑郁之中,在行为上经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厌学、情绪不良、承受挫折的能力差,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中职学生尤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动力。

其一,受传统的人才教育观和旧的思维模式的影响,职业高中的学生出现不良情绪、不良习惯时往往被认为是与生俱来,不被重视,这是当今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阻力。其二,有些学校可能也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心理咨询并不等于心理健康教育。它不能代替学校中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缺乏这种远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然缺乏动力和正确的方向。

2. 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的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少必要的桥梁和依据。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只重视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很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相对系统的内容,也缺乏固定的时间保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没能扎实地开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材教法的建设。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沿袭旧的文化课的教学模式,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是深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1.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班级是贯彻学校方针政策和开展各项活动的基层单位。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建设者,是思想工作的先导者,他们直接与学生交流思想,最能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他们是发现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位“医生”。所以,班主任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在班主任工作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将会使班主任的班级工作更加生动、有效。

要把工作落到实处,还需要建立一支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使他们能进行个案咨询、分析和记录,真正担负起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同时,学校应建立以校长为龙头,以班主任为主力军,以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

2.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自身保健的方法。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并通过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开设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

3. 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

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程序设计、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课程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语文教学中可要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育课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主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源复杂,大部分为行为不良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自主能力较

舞蹈与大学生素质培养

潘玲玲

(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江苏盐城

摘要:舞蹈教育属于艺术教育范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舞蹈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素质培养

舞蹈是一种运动的情感艺术,是人类传情达意的产物。同时舞蹈教育是一种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通过审美教育,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即通过“真正有美学价值的东西”,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趣味和美的情操,提高对美的鉴赏力和对美与丑的鉴别力,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增强表现美的强烈欲望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艺术中表现自己的才华。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反映着教育的观念和思想,也就是说,体现素质教育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手段、方法的运用,体现出对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

一、舞蹈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有重要作用

1.舞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高等学校培养的艺术人才不是匠人,而是富有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高级人才,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随着人民大众对文化艺术的精神需求的日益增长,艺术行业急需那些真正具备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富有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精英人才。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多听音乐、多看剧目、多看书、多分析、多体验生活,学会观察,逐步学会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创造属于个人对生活与情感的独特体会的表现方式,这样在通过演绎舞蹈作品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再加上舞蹈本身就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我们在感受舞蹈的过程中,发散性思维便可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可以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不断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

2.舞蹈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当今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大学生为了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必须具备很强的社交能力,而舞蹈是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舞曲会给人以放松的感觉,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不但让人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起到沟通情感、扩大交际范围、增强社交能力的作用。

3.舞蹈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大学生的身体处在逐渐成熟时期,体内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舞蹈可以增强体质,改变不良的姿态,使其动作协调优美,虽然体育锻炼也具有以上的功效,但是体育锻炼不免会带有侧重点:即身体某一部位得到强化,而另一些部位却得不到明显的锻炼。而在舞蹈的体形训练中,一般都是正反两方面都要进行锻炼的,所以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会得到均衡的锻炼。

差。因此,应特别注意帮助其形成自主能力,侧重于引导,鼓励,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注意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习惯的训练,用严格的纪律制度规范其行为,帮助

4. 舞蹈可以塑造学生的形体。

舞蹈通过柔韧、力量、节奏与速度的综合训练,使人的身心在愉快中接受美的熏陶,锻炼出匀称、健美的肌肉与优美的身段,这样不但可以起到防范疾病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敢于接受学习和生活中更大的挑战。

二、通过舞蹈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内容,它的发展也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富饶的文化土壤之中。纵观古今,舞蹈的发展必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提升,一个国家民众的文化素质上不去,那它的艺术天地也绝不会大,舞蹈的繁华背后必定有着深邃的文化背景作支撑。

1.舞蹈的演绎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舞蹈与音乐专业的知识具有很密切的关系,我们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在运用所学音乐专业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更好地巩固了自己的音乐专业知识。

2.舞蹈与文化学科相联系。舞蹈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文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许多舞蹈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而改编创作的,一个好的舞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展现出舞蹈的底蕴和灵魂。如芭蕾舞等多种经典舞蹈都起源于国外,我们通过对这些舞蹈的学习,了解了外国的文化背景,由此可以看出舞蹈有利于促进我们的文化学习,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3.通过舞蹈教育,帮助大学生获得内外美的统一。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1)儒家认为人的内在精神状况是通过外部的形体表现出来的,而强健的身体、优美的动作,更能影响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主张通过音乐舞蹈来陶冶人的性情,修饰人的行为举止,培养大学生内在品质和外在形体统一和谐的完美品格。舞蹈可以塑造一个人的形体和气质,而在舞蹈课堂上,老师用身体语言向学生讲述形体美的要领,经过辛苦的锻炼,可以让我们获得形体之美;在理论课堂上,老师用优秀的舞蹈作品展示美丽的异域风情、讲述古老的传说,使学生在舞蹈艺术的世界里,从心灵上得到美的洗礼、体会到人体语言的美妙。因此舞蹈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感染情绪、陶冶情操,思想境界也同时能得到升华。

三、舞蹈可培养大学生的表现能力

1.舞蹈对大学生知觉所带来的感受。舞蹈感受也可以称之为舞蹈感觉,主要包括学生对舞蹈的基本认识,对音乐与舞蹈关系的认识,对舞蹈的表现、情感、人物的认识等等。舞蹈感觉是在联系舞蹈过程中一个经常用到的主观意识的概念,它左右着习舞者的情感表达程度,但是这些舞蹈感觉的差异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提高,人的动作感和高度敏锐的动感是舞蹈感觉的真正基础———自我审美能力是舞蹈感觉的本质所在,如何去感觉舞蹈?这一切都来源于自身的舞蹈感受。美其一步步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 篇11

关键词:财富;学识;健康;热爱生活;勇于拼搏;奋发进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53-01

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人生就像一串阿拉伯数字,1000000……要使这一大串“0”(财富、学识、健康等)有意义,必须有个前提条件,就是“1”必须健康地站着,这个“1”是什么?就是你自己!你健康地站着,后面的“0”才是真实的存在。面对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隶属于人文学科的语文教学,自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必然要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注重情感目标设计,帮助学生汲取营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善于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设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引导学生体悟语言本身韵律之美的同时,深刻体验作者的心境和看待世事的价值取向。

如学习安徒生的《丑小鸭》,就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可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学习《生命的意义》。可引导学生讨论“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启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拼搏、奋发进取。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面对生活的挑战,承受挫折、接受磨砺,让生命之花盎然盛开。

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推荐学生读任志鸿老师编写的《时文选萃》和《智慧背囊》两本集子。其中,甄朴的《事实,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糟》、武瑞峥的《人生三盏灯》等文章,告诉现今的独生子女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培养自信、自强的品格;方建国的《心存感激》、孙东的《快乐无价》,教给孩子如何看待生活的得与失、如何获得快乐美好的心境……还曾指导学生以作家为专题读书,如,读冰心,懂得了母爱的崇高、学会了去爱别人;读鲁迅,借得一副傲骨,敢爱更敢恨,勇于直言善恶、直面是非……另外,我还带领学生一起欣赏经典名著,《牛虻》使我们勇气倍增;《卓亚和舒拉的故事》给予我们爱国的热忱……这精彩纷呈的作品,一次又一次的在学生心底掀起层层波澜,引导学生去看世界、去创造生活。

二、关注学生心灵,抓住契机巧妙引导

《读者》上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美国有个男孩由于先天兔唇,遭到小伙伴们的嘲笑讥讽,因而对老师同学抱有敌视和仇恨的态度,在一堂语言听力测试课上,老师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他们的听力测试是以耳语形式进行的,老师在他耳边轻轻地说了一句:“我希望你是我的孩子。”这句话让他震惊、感动、激动,从而获得了一种信心和力量,一个心理问题儿童转变成为了一个优秀学生。这让我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要像对待玫瑰花瓣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小心呵护孩子们的心灵。”由此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内涵丰富,如果在语文课堂上, 给予学生尊重, 给予学生信心, 给予学生快乐,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那么学生的生命必将完满、充盈。

三、积极创造机会,给予学生成就感

因为人的成功感会逐渐转化为持之以恒的动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它会帮助学生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要想尽办法,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语文学科还可以生活为载体,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语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理解力.增进彼此间心的交流和沟通。语文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感受快乐、美、爱和幸福的能力。以2008年中国所发生的大事为例.春节前后的雪灾、5.12汶川大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这其中所发生的真实故事.涌现出的英雄人物,都令人震撼与感动。我不仅把这一切及时讲给学生听.而且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并在这一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自己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一颗感恩的心、一腔赤诚的爱国情。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放飞心灵、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快乐成长。

四、听说读写“写”为重,让学生在反思中长大

初中学生理性认识正逐步增强,对自我内心愈加关注,不反思、不总结,难以进步。因此,指导学生写反思日记,剖析自己,分析他人,从心理的角度认识自己,理解他人,逐渐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有头脑、受欢迎的人。让学生在这样的反思中心智成熟、心理健全。

作为班主任的我,积极利用语文老师的优势,将学生的练笔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可谓一举两得。今年开学,学校开始课间跑操,部分学生怨声载道,投机取巧者更是不再少数。我及时的引导学生,帮助他们细致分析课间操的价值,借助《课间跑操的乐趣》练笔的机会,让他们去寻找其中的乐趣,积极引导学生看到事物的有利的一面,让积极上进的心态始终占据学生的思想领地。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真正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改变。

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 篇12

1.自卑。学生因身处环境较差,以及自身条件不足,普遍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许多学生总以为自己难以学好英语,对学习英语信心不足,缺乏奋发动力和积极主动性。

2.厌倦。有些学生因学习上所面对的困难较大,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产生了厌倦情绪,不想投入精力;有的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3.恐惧。少数学生英语底子薄、能力差,对英语学科有一定的恐惧感,一想到要上英语课,要做英语练习,要参加英语考试,就烦躁不安,生怕学不好、完不成任务而受老师歧视、同学取笑。

4.胆怯。因知识面窄,词汇量少,表达水平低下,不少学生不敢在老师、同学面前读英语、说英语。

5.依赖。学生面对种种困难,就只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师的身上,从开始学习英语之日起,就产生依赖老师的心理,老师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学,不敢多走一步,而且随着英语课程的不断深入,这种心理就日益加重。

6.从众。大部分学生不敢在英语学习中抛头露面,只能跟随大众。日常会话,大家都用本地语言,或者说说普通话,很少有人愿意或敢于说上几个英语单词。

7.孤僻。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不如意,影响了他们个性的张扬,使得不少人只能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敢向教师请教,不愿与同学交流。

面对农村高中学生这些心理状况,我们的英语教学就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进行心理疏导,矫正学生心理偏向,促使学生以正常的心态主动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力争把英语学好。

(一)在全面渗透中感化,让学生的心理得到改善

英语教学活动种类繁多,每一种教学活动,都包含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心理疏导的内容和任务。我们应该在各种教学活动中设法渗透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让学生心理得到改善,思想得到升华。

1.有意渗透,使心理疏导主题鲜明。

即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学生当时的情形,有意进行一些心理疏导,使学生在学中受导,在导中促学。

(1)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引导学生汲取其中的营养。如教学高一上册的第17单元课文Alone In Antarctica,可引导学生学习文中主人翁那种遇到困难不退却、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等乐观的人生态度。

(2) 采用激将、激励、诱导、肯定等方法,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如在指导学生读书、回答问题、对话练习等活动时, 老师经常说几句“Ibelieve you can!”“You are great!”“Well done!”“You are a man, Don’t be afraid!”

2.自然渗透,使心理疏导无声浸润。

即通过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中的某些活动,让学生从中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感觉到自己通过努力也能完成好英语的学习任务。例如:

(1)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应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阅读课文,去思考、发现问题,自我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安排学生同桌、小组合作学习,学会共同学习等。

(2)教给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单词,阅读课文,倾听、读、说,练习对话,造句、作文的有效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己去学习。

3.全面渗透,使心理疏导无处不在。

即在课堂内的听、说、读、写等教学活动中,在课外的其他英语学习活动中,都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自然的渗透。

4.全程渗透,使心理疏导无时不有。

即在英语教学的每一课堂、每一项活动,始终都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意和自然的渗透。

(二)在专项教育中调节,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引导

教学活动中的全面渗透是主要的心理疏导途径,而专项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专项教育活动应有两个方面,一是个别谈心进行疏导,二是对集体或小组进行疏导。专项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多个方面:

1.指导学生分析自身心理缺陷,走出心理阴影。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心理缺陷,正确认识心理缺陷对英语学习的不利影响,勇敢地消除不良心理,把自己融入新的时代。同时指导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树立信心,敢于迎难而上。

2.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从学生入学初始,就要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自学的意义、自学成才的例子,介绍外地学生自学的活动情况,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知道要主动学习。努力消除学生过多的依赖心理、从众心理、自卑心理,让学生争当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指导下,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优良成绩。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带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自觉学习、主动探究、认真练习、真诚合作、虚心求教、善于动手、乐于开口、大胆表现的学习习惯。

(三)在关心爱护中温暖,让学生的心理得到促进

学生的敏感使得他们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听到老师、同学的某一句话,看到老师、同学的某一个眼神、表情、动作,都可能误认为老师在歧视他,同学在取笑他。因而,英语老师对农村学生给予生活上、学习上的特别关照至关重要。老师要经常对学生问寒问暖,为学生排忧解难,与学生共同参与一些活动,对学生多表扬鼓励,不要讽刺挖苦,安排能力较强、水平较高的学生帮助暂时落后的同学。

(四)在教学进程中缓解,让学生的心理得到稳定

针对农村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心理适应较差、接受能力不强的实际,高中英语教学不能按部就班,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对于内容繁杂的课文,应该删繁就简;对于内容深奥的课文,应该深入浅出;对于内容较多的训练项目,应安排较长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学得顺利,学有收获,让英语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此外,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应总是定位在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指向实现学生逐步学好英语知识,逐步提高英语能力。因而教学的进程要适当放慢,夯实基础,稳步提高。

(五)在优化条件中鼓舞,让学生的心理得到激励

1.添置英语读物。

一是学校图书室不断增加适合学生阅读的英语读物;二是向学生推荐一些英语读物,让学生有书可读。

2.添置教学用品。

一方面学校要为每位英语教师购置一台录音机,以及相应的磁带,有条件的装备多媒体教室,购置英语音像教材。另一方面,教师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购买必要的英语学习用品。

3.指点学生用好学习用品。

在一些学生配备复读机、MP3、MP4、电子词典等学习用品之后,怎样发挥其在英语学习上的辅助作用,老师要热情地进行指点,并帮助下载、录制、充电,还要教导他们发扬互相帮助的精神,与其他同学共享资源,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学习条件的改善,会让学生产生自豪感,看到成功的希望。

(六)在开展活动中推动,让学生的心理得到超越

组织学生开展有关英语教学的各种活动,把学生推向前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习的机会、锻炼的机会、表现的机会、交流的机会、得到肯定的机会,从而增加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拓宽学生获取英语知识、形成英语能力的渠道,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竞争的意识,提高学生学、用英语的勇气和胆量。

上一篇:文化引领学校发展下一篇:阳光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