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素质提高

2024-06-29

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精选11篇)

学生心理素质提高 篇1

体育教学较其他学科教学更能使学生直接地投入各种角色之中, 那么,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对我们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方面

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众多因素中重要的因素, 教师在教学中, 讲解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示范准确、协调、优美, 学生不但很快领会动作要领, 而且会使学生更加愿意接近和信赖老师, 促进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2. 丰富教学内容, 扩大知识范围。

在教学中,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丰富的材料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信息源, 为满足学生心理上的要求, 教师要以丰富有趣、逻辑性、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教材内容传授给他们。此外, 在教学中使学生理解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 扩大学生课外知识面等, 都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限度地激发起来。

3. 采用正确的保护与帮助。

正确动作保护与帮助是预防运动创伤的有效措施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减轻心理负担, 便于尽快建立动作概念。无论是他人保护, 还是自我保护都应作为一种专门能力来培养, 做好保护与帮助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保护帮助者, 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帮助能力; (2) 要熟悉技术动作; (3) 要掌握正确的保护方法。

4. 选择正确适宜的教学方法, 注意教学设计的艺术性。

加强激励性的教学评价, 及时与适当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 借以增强信心, 把带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 如支撑跳跃等, 当做培养勇敢精神与冒险精神的教材来设计教学 (注意启发学生战胜自我) , 但要保证安全;把一些比较单调枯燥、体力要求较高的项目, 如耐力跑等, 当做训练学生意志力的教材来设计教学。

二、学生方面

1. 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对体育的需要。

正如高尔基所说:“在生活中, 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行动动机更重要、更珍奇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 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 它常常是以学生对学习的愿望、志向、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正确的学习动机, 对学习起着推动的作用, 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使其明确体育健身的目的, 保持愉快的体育学习情绪。

学生对体育的需要是指学生被体育课的教学活动本身所吸引, 而想去学习或参与的一种愿望, 当他们一旦有了这种需要, 就会对它产生极厚的兴趣, 表现出极大的学习与参与热情。学习兴趣的形成有赖于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观看比赛等方法, 多层次、多渠道地让学生对体育有全方位地了解, 让他们在体育课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 不仅有理论, 更重要的在于自身去实践, 因此, 每次课尽量满足学生的愿望, 在快乐积极中去完成教学任务。

2. 启发学生分析和正视困难, 树立信心。

课前和课中应主动和同学、老师交流体会想法, 通过同学和老师的帮助, 寻找和发现产生害怕的根源。要启发和鼓励他们肯定自己, 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 以冲淡他们的苦闷。也可以将体育锻炼内容用合理的组织形式、科学的手段, 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健身活动, 让他们体验到体育健身的快乐, 借以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价值, 从而减轻或消除对困难和挫折的惧怕。

3. 立足实际, 确定适宜目标。

当学生长期在体育健身活动中屡遭失败时, 要帮助其提高认识, 立足实际, 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技术基础、确定适宜的抱负水准, 引导他们扬长避短, 调整目标, 以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维护其心理健康。

4. 激发学习勇气。

在难度较大的动作教学时, 教师的示范要做的轻松、自然、协调、自信、富有鼓动性, 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动作表象, 而且有助于减轻他们的恐惧性。讲解时, 除了动作方法外还应进行简短的思想动员,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激发学习热情。练习中, 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积极的鼓励或肯定的暗示,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动作完成不好或胆小的同学, 不能讽刺、讥笑, 应给予更多的体贴、关心和鼓励。

5. 合理安排, 区别对待。

个体差异是明确存在的, 在教学中应合理安排, 区别对待, 对各方面身体素质较好, 掌握技术快的学生, 应加大动作的难度, 使其发挥自身的优势, 提高技术水平。对素质较差、“胆小”、掌握技术较慢的学生, 应多关心、鼓励, 加强保护和帮助, 使练习者具有安全感, 并认真分析技术动作的关键, 不仅使练习者真正懂得完成动作的方法, 而且更应懂得如何去完成。

总之,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情绪心理变化, 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做到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性格;训练其社会行为;培养挫折忍受能力及处理的技巧;培养生活危机的适应能力及较强生活危机期的情绪支持;培养良好的情绪, 学会适度表达、控制情绪和处理不良的情绪;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培养正确的自我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时取消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不良心理因素, 使学生不仅有健康的体魄, 而且有健康的心理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心理素质提高 篇2

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

(二)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

作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掌握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第十册《丰碑》一课时,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三)进行行为实践。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三、把握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我认为,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意志

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乡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蚕》中的母子情,《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四)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语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比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练意志等等。有位教师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就注意了这一点。他先指导学生找出公鸡的情绪变化:得意→伤心→惭愧,继而讨论公鸡情绪变化的原因。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懂得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实现了提高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目的。

学生心理素质提高 篇3

1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目前,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形势较好, 大部分学生心理发展积极向上, 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占主导, 但仍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

1.1 自卑心理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 绝大多数都是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迫上高职, 因而时常怀疑自己的能力, 从而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心理;有的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 因生活水平跟不上其他同学, 心理内环境的稳定遭到破坏而产生自卑情绪;还有一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 自我定位出现偏差, 不能正确面对挫折而产生自卑。

1.2 厌学心理

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都不甚理想, 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不少高职学生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 缺乏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能力, 学习缺乏独立性、计划性、有序性;有的学生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 成就动机和自我期望普遍偏低;还有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特点, 造成了学习上的适应困难。

1.3 焦虑心理

由于高职学生大多有自卑心理, 缺乏自信心, 交往能力欠缺, 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 出现不快、不满、敏感、忧虑等情绪;部分高职生对发展目标的定位感到困惑、茫然, 导致心理失衡;有的学生面对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人才竞争激烈、严峻的就业形势, 感到忧心忡忡、紧张不安。

1.4 困惑心理

不少高职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具有一定的排斥心理, 茫然而无所适从;恋爱、性问题也困扰一些人, 占用了他们相当一部分精力, 与紧张的学习生活交织产生矛盾, 引起心理困惑。

2 提高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几点思考

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提高他们心理素质的教育策略也非常丰富, 本文谨从如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方面谈谈一些看法。

2.1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体系

(1) 加强领导, 规范管理。?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 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学校整体教育规划中, 从机构定位、人员构成、课程设置、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并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 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2) 建立一支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队伍, 培养一批优秀的“双师型”人才, 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培训, 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确保工作有效的开展。

(3) 加强制度建设,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学校应制定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 经常性地举办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 以缓解高职学生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切实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问题,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

2.2 优化外部环境, 形成教育合力

(1) 建立健全心理干预网络体系。积极构建发展咨询与障碍咨询相结合, 团体咨询与个别咨询相结合, 面谈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与网络咨询相结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体系, 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 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惑;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干预体系,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网络工作, 形成合力,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广播、网络、校刊、校报、橱窗和黑板报等形式, 开辟“第二课堂”活动, 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 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 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根据高职学生活各阶段、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 以讲座的形式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针对大学生共同的心理需求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对一些有特殊心理需求的小群体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4) 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种教学过程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学科之中, 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 把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3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1) 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评价自己, 了解自己的优点与长处、缺点与不足, 充分发挥优势, 不断地增强自我意识, 正确认识自己, 悦纳自己;抛弃自卑与失落情绪, 恢复自信, 发展自我,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社会。

(2) 加强学生自我调适的能力。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指导学生组建心理健康社团, 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增进学生自我调适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服务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我们相信, 通过优化心理教育环境, 完善心理教育机制, 一定能提高高职学生心理素质, 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摘要: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学生易于产生自卑、厌学、焦虑和困惑等心理问题。本文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就如何优化心理教育环境, 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进行探讨, 以利提高高职学生心理素质。

关键词:心理环境,教育机制,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曲晶.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07, 19.

[2]李颖.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 2009, 39.

[3]卢邵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心理档案问题探讨[J].理论界, 2006, 4.

学生心理素质提高 篇4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

经调查,刚入学的高中生由于生理成长和知识水平的制约,对为何读书认识不足,他们只以为自己读书是在老师督促、父母监护下进行的,是为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完成任务质量的优劣与自己无关。他们不懂得学好知识是为将来能适应社会和能为祖国多作页献的道理。每年新生报到后,班主任通过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自己为啥读书的道理,使学生知晓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有志人才,一个人有了渊博的知识才能立足于社会,并经过自己的工作造福他人。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们就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理想。第一步:努力学习,多学文化知识;第二步:开发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学习上达到精益求精;第三步:发现特长,变其为专长,从而长大后努力发挥专长报效祖国。从中学生本身来讲,进行正确的理想教育,能使他们产生一股激情,产生不断追求的积极性,这就是思想动力,有了这种动力,才能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这是一股无形的巨大力量,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

学校经常开设居里夫人、爱迪生、华罗庚等伟人奋斗成才的知识讲座,在班级中组织“昨天、今天、明天”、“我的理想”等主题班会,请校外先进人物进课堂作报告,通过学生演讲及名人名言的学习,鼓励和鞭策学生持之以恒,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拼搏,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迎难而上。

二、培养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认识起着促进作用,并能强化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要求我们全体老师具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诲人不倦的爱生态度;为人师表的道德追求;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首先学校领导要求教师对上每一节课都有充分的准备和精心设计。事实证明,教师偶尔一次疏忽,都将较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教师上课迟到,作业不及时批改,对同学讽刺挖苦,都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要从各方面来感染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通过耳濡目染形成一种勤奋好学、一丝不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爱是激励和调动学生情感的“金钥匙”,老师要善于用爱心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用饱满的热情和真挚的关爱去影响和感化学生。

我校高中生大多是寄宿生,远离父母,由于他们长期对父母存在依赖心理,因而个人的自理能力很差。来校后,我们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在生活上和心理上都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

培养师生情感,要求教师跨进教室站到讲台前,通过亲切的语言、目光、表情,流露出对每位同学的尊重。教师要消除权威心理,坚决杜绝不尊重学生人格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实践证明,老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后进生身上迸发出的闪光点,并以真情投入,以爱动其心,与后进生心理产生感情的共鸣和谐振,并逐渐形成巨大的内驱力,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

三、开展青春期生理健康教育,建立同学间正常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往往对自身发生的一些生理变化因缺乏系统的知识而感到困惑。有个别同学出于好奇,从书刊、影视等渠道获得了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直线下降,甚至出现早恋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学校政教处十分重视学生青春期健康教育,请校医及保健医生开设“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知识的讲座,在高中一年级侧重于生殖系统结构和生理、青春期的性卫生保健教育,高

二、高三阶段着重讲授性道德、性美学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健康,正确引导同学在异性之间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并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中获得品德的良好发展。本学期,我校聘请了苏州大学黄辛隐副教授来校作高中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自觉抵制一切不利于身心发展的诱惑。

四、重视学生道德品质教育,促使学生道德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由于社会外界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校园内有所蔓延,而“勤学、尊师、守纪、俭朴”的优良校风有所淡化。我校德育领导小组人员经过认真思考,反复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用正确的政治思想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武装学生,坚决清除不良风气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首先组织班主任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每月召开1~2次班主任工作会议,会上请班主任汇报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并请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作如何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经验介绍。二是在校内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近年来花了近五十万元的资金用于植树种草,美化校园,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办好学校文化走廊,每天更换近六十种报纸,供学生阅读,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天天开放,周六晚上播放1~2部有教育意义的录像片,中午播放《午间新闻》和《校园新闻》,各团支部成立学党章小组,使广大团员青年增强了对党的认识。针对有些同学随意拿别人东西,乱撕别人信件上的邮票,甚至打架斗殴等现象的发生,政教处发动全体同学进行专题讨论,让同学知道上述事情不是司空见惯的小事情,应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点滴做起,学会尊重他人。努力培养诚实、礼貌、谦虚、俭朴等优良品质。我校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调查访问、社会实践活动、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戏剧,利用各种纪念日(学雷锋活动日,“一二·九”纪念日)活动、远足活动,利用国内外有重要意义的政治活动,如“迎香港回归”、“迎澳门回归”、“为灾区同龄人献爱心”活动等,促使学生的道德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学生心理素质提高 篇5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本过期的《知音》杂志上看到了一则名为《她毁灭了三个家庭》的报道,讲的是一位小姑娘因为从小得到家庭的溺爱,形成了种物质攀比心理,当她12岁时,当教师的母亲和当工程师的父亲不能满足他的物质虚荣时,她竟然分别在父母面前分别制造事端,让一个美满的家庭解体了,她希望自由之后的母亲和父亲彼此重新组建一个有钱有势的家庭,当母亲和父亲分别重新组建家庭之后,但继母和继父却不满这个小姑娘的所作所为,最后无法接受她时,当时年仅18岁的她又故伎重演亲手拆散了父亲和母亲才组建的新家庭。

学生毁灭三个家庭,虽然有很,多原因,但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却是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全导致的。在我们的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富裕家庭子女的消费欲望以及破碎家庭子女的失落感,自卑心,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棍棒教育的摧残,金钱刺激,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压力,等等,压抑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再加上现代社会的紧张,拥挤,污染,攀比,竞争和新旧体制,观念交错中的冲撞,带来行行色色的刺激和迷惑,使尚未成熟的学生心理发展受到过重的心理困扰,因此,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也成为事在人为的一件大事。

那么,应该怎样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呢?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充分挖掘各科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各种教材内容均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人格的要求和智能的训练,它们既有德智体美等因素,也有心理教育的因素,这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掘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引进课堂,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也是当今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它为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基本的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保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并运用故事法、情景法、角色法、讨论法、设想法等方法,在老师精心设置的轻松、愉快的情景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从而心理得到调适。同时,我们还特别注重各学科有机和谐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则结合学生心理特点,适时地召开心理教育主题班会,加强家访和个别谈话,基本形成了班主任、各学科教师、全校教职工都关心和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第二,充分尊重理解鼓励学生,减轻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方式,这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教师态度和蔼可亲,语言亲切,尊重理解学生,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有着极大的自信心,成功感。这一点,在我所教学的班级中得到体现。在我所教学的班级中,有基础差的建筑班,也有基础好的幼教班,对于建筑班,我感觉负担很重,所以上课时板着个脸,不苟言笑,渐渐地,学生对我的课程越来越不感兴趣,而在另一个班级却恰恰相反,我在上课时与学生关系融洽,师生之间互动明显,学生对我所教学的课程感兴趣,,平时布置的作业,学生总是很积极地完成……从我的亲身体验中我认识到了,老师的态度和蔼亲切,让学生的压力减轻了,学生反而更喜欢学习。

第三,以良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力,增强和改善思维品质和学习品格。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循循善诱的教风和很得体的教学方法,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才会学习。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激励学生进取。通过座谈,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要求和问题;通过调查测试,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讲心理知识、并与学生共同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以联系实际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利用班会播放一些名人演讲录音,像MartinLutherKing的Ihaveadream等,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奋发向上,接受挑战,培养心理耐挫能力;通过“我能行”教育,使每位学生树立自信,包括学习成绩最差的同学也不轻言放弃;把已经毕业的学生请来,与新同学一起畅谈生活、学习和人生……此外,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讲座。比如,每次考试之前,我都要教给学生一些答题技巧和缓解紧张的一些办法,并不断鼓励大家;印发有关考试焦虑对策的资料,如“学会释放考试的压力”、“浅谈考前心理调适”等。我坚信,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优异的学习成绩,更宝贵的是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第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健康心理。

在各种艺术活动,体育活动中,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以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特长,良好的个性,自我教育的能力等有关的健康心理,使学生的心理具有广阔的发展性。

第五,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外在条件。

一个魅力干净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赏心悦目。文明有礼,互尊互爱的校园气氛使学生间和睦相处,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第六,经常与学生交心,谈心,可以疏导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

当前,各科的教学内容和过重的教学要求是造成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教师应经常与学生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可以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因此,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就必须把他们放到活动中去锻炼。困难和挫折好像是学生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条条拦路河,作为教师不应该背着学生涉水而过,而应该设法提供舟楫,让他们自己走过去。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先帮助学生客观分析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保持沉着,面对现实,坚定信心,然后采取对策,排除障碍,毫不动摇的朝着既定目标迈进,实现自己的最终愿望。我班有个学生李某,由于家庭贫苦,无法支付学费,连基本生活费也难以为继。她心灰意冷,几乎想放弃学业。这时我向她伸出鼓励之手,帮助她申请减免了一部分学费,同时介绍她在学校饭堂进行勤工俭学工作,最终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顺利的完成了学业。

第七,做好家长工作。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于发展,与家庭环境,家教方法紧密相关,而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出自于家庭,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校园文化

每年三月到五月,是大学生心理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在这期间,大学生应该特别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不要让不良情绪干扰正常的学习活动。其实,造成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家庭原因,有的学生生活在偏远的山区,从小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在最需要精神营养的时期就遇到人生的冰霜,幼小的心灵难以承受生命带来的打击,年纪轻轻便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有的学生家庭拮据,常年为经济愁眉不展,有的学生因父母丧失劳动力而无法供养家庭,全家举债维持生活。在这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怎能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呢?虽然有的农村学生家境相对宽裕一些,但由于常年生活在偏远的农村,思想落伍,思维单纯,当与城市纷繁复杂的思想相碰撞时,难免产生自卑孤独的心理。

其次是社会原因。现在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学生从小开始就生活在激烈的竞争之中,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处处在竞争,时时在竞争。题海战术,彻夜复习准备考试,以分数竞争,以学习好坏论英雄,使学生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回到家后父母又无法理解他们的苦衷,久而久之,他们便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来到大学,一下子进入到新奇陌生的环境一时难以适应。那么大学校园究竟有哪些特点呢?

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部分。精神文化包括校风、教风、学风、校园活动等,而物质文化则包括教育设备设施及教学生活管理制度。校园文化指的是高尚的道德与精神塑造,利用校园活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和感化。如我们在校园看到的活动,如围棋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角、乐队演奏、书法比赛、体育比赛、歌咏比赛等,为开展学校的第二课堂起到了很有效的烘托作用,让学生在上课之余,既学到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可谓好处多多,同时也让校园处在文明的氛围之中。有的同学通过这四年在学校的业余学习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获得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

那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就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素质教育,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养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与德育、智育、体育结合起来,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根据以上这些校园文化的特点,大学生应该按照时代发展要求适时地调整自己,从而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开发自己的潜能,更好地服务社会。那么大学生如何才能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呢?首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遇到任何问题都不要退缩而要从容面对,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持迎着问题而上,遇事不退缩而勇敢面对的态度,无论什么都不能阻挡大学生前进的步伐。再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广泛阅读。广泛阅读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有效手段,在广博的知识海洋中,有名人成长录,还有名人奋斗历史,这些都是同学们成长的动力和不竭的精神养料,促使并激励同学们茁壮成长。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在提高文学修养的同时也提高了道德水平。同学们还可以记录下书中精彩部分,反复回味,收益无穷。如有可能记忆朗读名篇名段,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一定会有收获。除此之外,还要参加社会活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节奏很快,如果不适应难免就会被淘汰,所以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非常有必要。在业余时间可以做做家教,或到餐厅打工,清扫校园等,这些工作不仅仅能使同学们感到劳动的乐趣,还能帮其缓解学习压力和减轻家里负担。社会是一座大学堂,学生可以在其中锻炼并学会适应。

除了以上三点以外,还应该学会与同学之间的思想沟通,这是一条有效缓解心理压力的途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交往中,同学们之间难免产生摩擦或矛盾。如有一个班的两个同学因为占座位问题发生口角,长时间不说话,互相之间很仇视,影响了班集体的团结。班长为了缓和这两个同学的矛盾,把她们叫在一起谈心,其实她们之间没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最终消除了误会。还有两个同学因为打饭排队而闹起了矛盾,虽不在同一个宿舍,但见了面也是绕着走,如同陌生人。辅导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担当起了桥梁,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化解她们心头的矛盾,最后双方互相道歉,握手言和,结在两人心中长时间的冰融化了,从此两个人渐渐接近,最后成了志趣相投的好朋友。想起当初这是多大的变化,老师看到这一切也喜在心里。可见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人们通过相互之间的了解可以化解矛盾,其实这也是长久以来流传下来的一种有效的解决内心矛盾与冲突的手段,难怪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谈判来化解冲突,矛盾是通过协商可以解决的。

体育运动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手段。通过运动,身体可以处于最佳的状态,经常运动还可以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能够用一种宽容的姿态面对各种问题,时间久了还会产生一种良性的循环,心理保持在一种健康的水平。所以从大学时代起,要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在拥有健康体魄的同时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现在在年轻人中流行一种嚼口香糖运动,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健康习惯,通过咀嚼,带动全身的运动,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让人有一种幸福的感觉,一种美好的回忆,一种幸福的体验,它引起的兴奋能带来心理愉悦的享受,让心灵感受到美好的存在。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定期咨询心理医生,现在各个高校都开设了心理选修课,有的还开设了心理门诊,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治疗,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得到专业的帮助。

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只要坚持下去就能真正收到效果,而从年轻时代保持下来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大学生都应以一种健康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2]许政援等.儿童发展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

学生心理素质提高 篇7

高职学生择业心理指高职学生在毕业时选择职业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状态与心理特征的总和。不同的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自身素质等方面的不同, 择业心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高职学生能否拥有健康的择业心理并顺利择业, 取决于择业心理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有关就业政策、社会职位与经济收入、性别差异。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个性差异、自我评价及一些传统观念 (比如攀高枝、首选国有企事业单位、盲目追求专业的需求量、一味要求专业对口等) 的影响。某高职学院心理咨询室利用两年的时间, 对该院2007届、2008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数据表明高职学生在择业心理方面有共同的特点, 也普遍存在着相同的择业心理误区。以下就调查数据进行列项分析, 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全面提高择业心理素质等方面, 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高职学生的择业心理特点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107份, 回收854份, 有效问卷841份, 回收率达75.97%。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学生在择业意向和择业行为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单位选择上的特点。问题一、你认为理想的工作单位是哪类? (见表1-1)

问题二、你希望从事的职业是哪类? (见表1-2)

上述调查表明, 高职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理想的单位有国有企业、国家机关。08届愿到国企单位工作的人员比07届毕业生比例下降了6.3%, 而愿意到三资、私营、民营企业工作的比例提高了1.9%, 表明高职学生在择业单位的选择上不再重点选择国有企业, 而将私营、民营企业也作为主要选择目标, 他们开始重视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与单位的匹配程度, 重视个人职业的发展空间。

2. 在对择业中主要问题的看法上的特点。问题一、你认为当前择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见表1-3)

问题二、预计在择业过程中你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见表1-4)

表1-3、表1-4显示, 近50%的毕业生注意社会需求总量的增减和靠社会关系对他们的影响。。另外, 他们也比较关注用人单位要求过高和毕业生期望值过高的矛盾。此外, 自己所学的专业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职位不匹配、自己的专业知识面不够或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等问题均引起了高职学生的重视。

3. 在择业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上的特点。

问题一、你认为下列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程度如何? (见表1-5)

问题二、在求职过程中, 如果用人单位愿意录用, 你如何应对? (见表1-6)

问题三、求职失败后, 你怎么办? (见表1-7)

问题四、签约后若有更好的单位, 你是否违约? (见表1-8) 统计数据表明, 高职学生在处理择业过程中的问题时, 有如下表现特点:一是在影响择业的诸因素中, 毕业生注重实际能力和自己专业知识的科学化, 而实际能力则居首位;二是在与单位签订合约时更冷静、成熟;三是失败后并不气馁, 能主动分析自己失败的各方面原因, 再接再厉, 意志力坚强;四、高职学生已经能够懂得通过合法的程序来维护自己求职择业过程中的权益;五、高职学生对就业协议的合法性, 签协议的严肃性认识还有待提高, 毕业生违约率近几年都较高。从以上择业心理特点分析可以看出, 当下“自主择业”给予高职学生更广阔的择业空间, 许多毕业生能适应形势, 积极探索, 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但是, 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在竞争中无所适从, 出现了一些择业的心理误区。

三、高职学生的择业心理误区

择业的心理误区指毕业生在择业时心理上特别是认知和人格上陷入了无以自拔的困境, 而本人对此又缺乏意识的状态。根据问卷调查, 高职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误区有以下几种:

1. 盲目攀高, 追求“热门单位”。

在择业中, 有一部分高职学生从众心理突出, 看到其他同学找到好的工作单位了, 自己也不管用人单位的好坏, 工作岗位的合适与否, 只要单位热门, 待遇高, 先签就业协议再说。

2. 不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热衷于托关系。

不少毕业生依靠家庭亲友给自己找门路, 千方百计找朋友托关系谋职业, 不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努力上, 而是寄希望于找关系递条子, 甚至不惜代价请客送礼, 用庸俗化的一套对待择业, 其结果不仅使公平公正的原则受到损害, 污染了社会风气, 对毕业生自己将来的健康成长与事业发展也带来危害。

3. 法律意识淡薄, 诚信意识不强。

一部分高职学生没有认识到就业协议的合法性和严肃性, 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 一旦再找到新的更好的岗位, 就不辞而别。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热情, 不仅影响了学校的诚信声誉, 破坏了就业市场的稳定, 甚至还可能给毕业生本来带来法律纠纷。事实表明, 以上提到的各种择业心理误区, 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求职择业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端正学生的就业动机, 调整择业心态,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和社会需要的职业。

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全面提高择业心理素质

近几年来, 高职院校针对毕业生开设了一系列就业指导课程, 高职学生择业心理的渐趋成熟和就业率的提高表明, 重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和择业技巧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 我们还要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择业心理, 全面提高学生的择业心理素质。

1. 培养学生长远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的认识、意向以及对职业所持的主要观点。市场经济风云变幻, 社会上职业的冷热是相对的。因此, 高职院校应培养学生树立职业的长远意识, 加强学生的职业奉献意识、素质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 高职学生在真正进入用人单位工作的时候才能体现出训练有素的一面, 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赢得一席之地。

2. 掌握灵活的求职技巧。

高职院校应开设有针对性的面试求职技巧课程, 提高学生的面试能力。面试实际上就是求职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推销给用人单位的过程。在面试中, 高职学生要能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当碰到自己不懂的或对自己不利的问题时, 要能应变, 巧妙回答。笔者在参加某高职学院毕业生的模拟面试时, 曾经问一名学生:“你认为你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么?”他回答:“不善与人交际”。虽然这名同学回答得很实在, 但是如果在正式的应聘场合, 这样的回答就有可能使他落选。对这个问题, 这名同学可以这样来回答:“由于平时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专业学习上, 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时间较少, 今后将在人际交往上多多学习交际技巧, 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

3. 诚信意识不可缺。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已经纳入市场体系的就业市场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所以毕业生要从大局出发, 树立信用意识。一是求职简历要诚实可信, 并附带相关的证明材料, 如毕业证、奖状及各类考级证书。有些学校的毕业生擅自篡改学校统一下发的推荐表内容、成绩单, 甚至伪造各类证书、奖项, 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形象, 也给自己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二是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 动机要端正, 要认识到签协议是一种法律行为。协议一旦签订就受到国家法律的确认和保护, 就不能随便更改, 应严格履行。

4. 增强择业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素质的高低往往成为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步入社会的一项重要决定因素。当今就业形势严峻, 择业竞争激烈, 很多高职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体验到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心境。面对这种情况, 高职学生就应增强自身的择业心理承受能力, 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 平时注意锻炼自己的耐性与意志, 碰到困难能迎面而上, 不逃避。失败了, 能及时分析原因, 不气馁。二、提升自我意识的水平, 全面、客观分析自己的气质、性格、爱好、特长, 根据社会形势和就业机会, 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和职业定向。第三,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 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并不顺利, 对此高职学生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以利于就业与再就业的顺利进行。第四, 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在求职不顺的时候, 向家人、朋友、老师倾诉并听取他们的建议。遭到用人单位拒绝时, 要客观、全面地分析原因, 适当调整择业目标, 重新制定择业方案。

参考文献

[1]陈国梁.大学生心理健康[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2]肖建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学生心理素质提高 篇8

1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紧迫性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全面发展即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当前我们的教育处于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现在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 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 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 即身心健康。随着社会发展家庭在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家境变迁, 父母离异状况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阻力, 心理受到创伤, 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 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他们的心理需求不能被满足, 慢慢地在行为上就会出现特别症状。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学校的课堂教育为突破点, 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2 把政治课作为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2.1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的主体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 学生始终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特别是刚跨入中学时代, 他 (她) 们需要与教师沟通, 平等相处, 在坦诚信任的前提下, 学生才能亮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样才能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判断, 从而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己采纳相关建议, 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因此, 政治课教学过程, 其实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走向成熟的进程。如果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没有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思考、自我选择, 光凭我们教育者的积极、主动、热情真诚是不行的, 那会是被动的、呆板的“填鸭式”的说教, 达不到内化, 就更谈不上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方式培养出的“人才”也不适应飞速发展的竞争时代。

其次,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符合学生生理发育和个性发展。需要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如果我们从学生所关心的热点展开心理教育,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就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注意青少年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烦恼, 从各类心理咨询资料表明, 造成学生在集体中落伍的原因大多是非智力因素。自卑、自满、畏难、依赖等不良习惯, 而引发动力缺乏, 养成懒惰的坏习惯, 致使学习成为“难上加难”的痛苦差事, 兴趣不存, 书文皆无味的不良心理反映。这就要多给学生一些参与机会, 培养他们团结精神, 如设计一些多彩的生活片段, 创设情境, 感知世界, 唤起主体意识, 转变不良倾向, 解除心理障碍。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这一时期初中生心理保健主要内容: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 理解他人, 悦纳他人;适应环境, 悦纳现实。这样他们才能从根本上解除心理问题, 才能正确面对生活, 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最后, 心理教育是心灵的沟通, 也是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 这要教师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内心世界, 深刻了解其思想行为动机, 通过教育、指导、启示, 最后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达到自我完善。教育形式要符合中学生心理需要, 调动潜能意识, 因此, 我们要遵循以下心理辅导原则。1) 信任原则:信任是一种感召力, 信任是双方的。2) 接受性原则:任何教育最终要让学生接受教育。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中指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青年人年龄与心理力量所许可。”所以应重视教学情感和教学态度, 逐步使学生接受感知, 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形成健全的人格。3) 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认识自己, 体现情感, 监控自己。4) 发展性原则: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潜力, 提高自信和自尊的心理,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提高各种环境的适应力和耐挫力。

2.2 在教学中把握青春期尤为重要的三种心理:求新心理、质疑心理、逆反心理

首先是求新心理。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的一种天性, 记得卢梭曾说:“在孩子未成人之前, 千万不要剥夺他们的天性。”新知识、新教法、新手段都会刺激这种心理活动产生, 支配青少年的学习行为。此时, 学生表情专注, 教室安静, 这是教育的最佳效果, 能使学生在愉悦心态下获得新知, 培养能力。

其次是质疑心理。往往学生在没听清、听懂讲课或是与书本不相符时, 便产生神态焦急的表情——皱眉、摇头、接嘴、交头接耳, 这时只有大胆的学生才敢举手示意, 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赢得学生的理解, 从而获取主动权, 使学生在获新知同时更加尊重老师, 这是一种人格的感染, 也使学生智力得到开发和促进。

最后是逆反心理。学生对学习内容或教师的枯燥说教易产生厌烦, 平时就要求备课要精, 讲话要简, 重仪表, 善于抓住学生好奇心、兴奋点, 干脆利落解决重点知识, 及时采取措施转变气氛和内容, 将逆反心理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旦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就会与老师唱反调, 甚至严重影响双方活动的正常进行。如不及时处理, 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心态波动。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 学会学习的方法, 才能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这样方可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 同时增加学生辨别事物的思维能力。

2.3 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心理素质提高 篇9

1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紧迫性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全面发展即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当前我们的教育处于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现在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 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 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 即身心健康。随着社会发展家庭在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家境变迁, 父母离异状况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阻力, 心理受到创伤, 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 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他们的心理需求不能被满足, 慢慢地在行为上就会出现特别症状。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学校的课堂教育为突破点, 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2 把政治课作为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2.1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的主体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 学生始终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特别是刚跨入中学时代, 他 (她) 们需要与教师沟通, 平等相处, 在坦诚信任的前提下, 学生才能亮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样才能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判断, 从而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己采纳相关建议, 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因此, 政治课教学过程, 其实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走向成熟的进程。如果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没有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思考、自我选择, 光凭我们教育者的积极、主动、热情真诚是不行的, 那会是被动的、呆板的“填鸭式”的说教, 达不到内化, 就更谈不上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方式培养出的“人才”也不适应飞速发展的竞争时代。

其次,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符合学生生理发育和个性发展。需要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如果我们从学生所关心的热点展开心理教育,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就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注意青少年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烦恼, 从各类心理咨询资料表明, 造成学生在集体中落伍的原因大多是非智力因素。自卑、自满、畏难、依赖等不良习惯, 而引发动力缺乏, 养成懒惰的坏习惯, 致使学习成为“难上加难”的痛苦差事, 兴趣不存, 书文皆无味的不良心理反映。这就要多给学生一些参与机会, 培养他们团结精神, 如设计一些多彩的生活片段, 创设情境, 感知世界, 唤起主体意识, 转变不良倾向, 解除心理障碍。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这一时期初中生心理保健主要内容: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 理解他人, 悦纳他人;适应环境, 悦纳现实。这样他们才能从根本上解除心理问题, 才能正确面对生活, 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最后, 心理教育是心灵的沟通, 也是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 这要教师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内心世界, 深刻了解其思想行为动机, 通过教育、指导、启示, 最后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达到自我完善。教育形式要符合中学生心理需要, 调动潜能意识, 因此, 我们要遵循以下心理辅导原则。1) 信任原则:信任是一种感召力, 信任是双方的。2) 接受性原则:任何教育最终要让学生接受教育。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中指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青年人年龄与心理力量所许可。”所以应重视教学情感和教学态度, 逐步使学生接受感知, 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形成健全的人格。3) 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认识自己, 体现情感, 监控自己。4) 发展性原则: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潜力, 提高自信和自尊的心理,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提高各种环境的适应力和耐挫力。

2.2 在教学中把握青春期尤为重要的三种心理:求新心理、质疑心理、逆反心理

首先是求新心理。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的一种天性, 记得卢梭曾说:“在孩子未成人之前, 千万不要剥夺他们的天性。”新知识、新教法、新手段都会刺激这种心理活动产生, 支配青少年的学习行为。此时, 学生表情专注, 教室安静, 这是教育的最佳效果, 能使学生在愉悦心态下获得新知, 培养能力。

其次是质疑心理。往往学生在没听清、听懂讲课或是与书本不相符时, 便产生神态焦急的表情——皱眉、摇头、接嘴、交头接耳, 这时只有大胆的学生才敢举手示意, 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赢得学生的理解, 从而获取主动权, 使学生在获新知同时更加尊重老师, 这是一种人格的感染, 也使学生智力得到开发和促进。

最后是逆反心理。学生对学习内容或教师的枯燥说教易产生厌烦, 平时就要求备课要精, 讲话要简, 重仪表, 善于抓住学生好奇心、兴奋点, 干脆利落解决重点知识, 及时采取措施转变气氛和内容, 将逆反心理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旦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就会与老师唱反调, 甚至严重影响双方活动的正常进行。如不及时处理, 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心态波动。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 学会学习的方法, 才能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这样方可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 同时增加学生辨别事物的思维能力。

2.3 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心理素质,关注学生心灵成长 篇10

一、教育者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1.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意义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在同学生朝夕相处,向学生传授学文化知识和组织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无时无刻不在以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无处不在、无可取代的。因此,教师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打一个比方:如果把学生比作为洁白无暇的银幕,那么,教师就好比是清晰的拷贝。拷贝上的一切将毫不掩饰、毫无保留地投映到银幕上。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去施加影响。”此话明确地告诉我们,离开了教师的人格,形成学生的人格将变成一句空话。

2.教师这一职业特点决定了教育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是一种崇高的社会职业。尤其在我国,教师从来就受到人们的尊重。“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自古以来,教师的地位是与天、地、君、亲并称的。如今科教兴国更把教师的劳动推到了亘古未有的位置。人民教师受到党和人民的重托,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艰巨的复杂劳动。教师所要关心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几门功课、在校几年的表现,而必须确立对全体学生终身负责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应该是一切美好的化身,是自己仿效的榜样。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教师的心理素质的发展也应具有时代的特征,应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竞争意识、合作交往能力,每一位教师都应勇于改革创新,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积极进取,不断地适应和改造环境中追求新的人生价值。试想一个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又怎能担当此重任呢?

二、了解学生,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

1.关注学生对爱的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潜在的力量。”我们班上曾有这样一名女同学,从一出生起,由于她是父母生的第二个女儿,父母就把她寄养在别人家里,到上幼儿园后,才接回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她的性格比较孤僻,父母不喜欢她,接回来后,2放在又聋又哑的奶奶那里,或让她呆在叔叔家里。在上小学后,由于经济上的问题,叔叔不愿意再管她了,她只能在奶奶那里,这使得她在同学们的眼里是个没人要的孩子,她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性格变得更怪了,在家她敢与奶奶对打,在校上学迟到,经常不完成作业,与同学因为一点小事会大打出手。为此我伤透了脑筋,在了解了情况后,我经常找她谈心,教育同学要多关心她,并打电话与她在外地做生意的父母取得联系,又与她的叔叔几次沟通。经过努力,慢慢的她的笑脸多了,有时还会来告诉我,爸爸过几天要回来了。我也趁这个机会,告诉她好好学习,拿出好的成绩向爸爸汇报。如今她不再与同学吵架了,作业虽然偶尔也有几次不按时完成,但比以前进步多了。

爱是信任、是宽容,我们对犯了错的学生及缺乏信心的学生,可以站在他们的角度替他们想一想,用母亲的爱去包容他们,他们才能一次次跌倒之后,又内一次次站起来。教师只有用信任才可以唤起学生的自尊心、责任心和自信心,并赢得学生的信任。

2.关注学生对表现的需求

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欲望,都有被别人注意的心理需求。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在低年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会促使学生信心百倍地学习和生活。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学习较困难,上课不专心,不爱举手发言,但总想弄点事情,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可他非常愿意帮助老师做事,老师去家访,他比一般的学生表现的热情、有礼貌。一次在课堂上,同学们都在找其他同学的优点,这并不是难事,于是我先让他来说一说,并当着同学的面说了他的闪光之处,并指出他的不足,顿时他的眼神中发出异样的光芒。在口语交际课上,他第一次踊跃发言,而且在这一次习作中写得比以往每一次都多,虽然写得不够好,但毕竟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其首要问题是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在表现中体验自身的价值,体验老师爱的传递!

3.关注学生在挫折面前勇于面对,树立起信心

爱学生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心灵的成长。鲁迅先生说:“谁塑造了孩子,谁就塑造了未来”塑造健康美好的心灵就是为学生铺就了一条洒满阳光,开遍鲜花的康庄大道。 

参考文献:

[1]吴海峰.小学生缘何心理素质差[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

[2]张艳.心灵的阳光——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A].宜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005. 

[3]李凯英.培养健全人格,促进聋哑人思想道德建设[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 

作者简介:

学生心理素质提高 篇11

一、运用有效措施,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这就是说, 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 必须要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 不断更新观念, 不断改变教学方式, 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 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

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 情绪不太稳定, 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 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 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较好的方法是: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 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 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2.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学校课业繁重, 竞争激烈, 父母的期望值过高, 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通常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才能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奖赏, 学习差的学生, 则经常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批评。不少学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 睡眠质量不高, 精神状态不佳, 听课效率低, 成绩无法提高, 造成恶性循环, 以致许多学生出现了厌学和反抗情绪。教师应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千万不要歧视、打击和污辱他们。

3. 加强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 他们对自身的某些生理现象不太了解, 有时常把身体发育时出现的生理现象当作病理现象而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发育特点,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 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

4.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爱迪生说:“伟大人物的明显标记, 就是他的坚强意志。”一个高素质人才, 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刚强的品格等心理素质。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这些心理素质。对挫折、失败承受能力差是意志薄弱的表现形式, 而经受挫折是增强对挫折承受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态势, 然后与学生一起探寻走出困境的途径, 这样就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使学生看到失败对任何人都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是要在失败中树立信心, 从而走向成功。

二、注意自身形象,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这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于服饰都为学生所观察、注意, 都有可能给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 教师既教书又育人, 已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保持愉快、满意、自信、乐观的心理状态。面对学生的冲动及不良言行要保持冷静, 为自己的心理筑上一道坚固的保护墙。工作中遇到挫折, 要有自信心, 不可把灰心、沮丧的情绪带进课堂, 感染学生, 更不能在学生面前发泄、盲目冲动, 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力。无论何时何地, 教师都应表现出良好的性格、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力、良好的自制力及强烈的责任感。

上一篇:制度性失业下一篇:气压启动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