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论文

2024-07-22

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论文(精选10篇)

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论文 篇1

一、教师素质现状

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

(一) 工作繁重, 心理压力大

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 加之多数学校仍按“升学率”、“优生率”来考核教师, 决定评优晋级和奖金发放;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验收也使教师穷于应付。

(二) 心理安全感不足

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仍然“不尽如人意”。新的竞聘制使不少处于弱势的老师不适应。

(三) 教师需要的多元化长期被忽视

社会赞美教师强调的是奉献、责任, 可是相比较而言, 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 对他们的关爱不够。

(四) 对教育改革的不适应

在一些地方许多教育、教学弊端没有改变, 素质教育迟迟不能推展, 在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作用下形成的教育环境, 造成教师思想的矛盾与困惑, 压抑了教师的个性发展, 扼杀了创造精神;另一方面, 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 不少教师不堪重负。所以, 教师心理的焦虑、困惑日渐增多。

二、教师的心理素质问题解析

(一) 教师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观的冲突

教师的角色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而不断改变。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来看, 心理学家认为, 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 集体领导者, 模范公民, 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等, 就要求教师知识博大精深, 无所不知。而社会中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和怎样做都有自己的看法, 这样教师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的冲击, 同时这些角色期望也与教师自我价值观产生对立、冲突。

(二) 自我期望值过大, 追求“完美主义”

教师常把“完美”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 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这种追求“完美”之心态容易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 如个性、能力、机遇等。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 当目标不能实现, 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 对自己自怪、自责, 对他人怀有敌视、对立情绪。

(三) 教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 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 评价结果与奖励结合, 有的还成为解聘不合格教师的依据。但在评价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简单划一, 教师评价目的是为了完善教学、教育过程, 现在学校进行终结性评价, 结果基本上体现在对教师的奖惩上, 无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教师心理素质自我提高的途径

(一) 热爱教育事业, 是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前提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 而且是一个需要甘于奉献的事业。对学生真诚的爱, 既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 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亲其师, 方能信其道。热爱自己的教育岗位, 所授学科, 不断进取, 不断学习先进科学, 先进文化,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做长流水。能够自我接纳, 一个能够善待自我, 尊重自我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纳和善待学生。

(二) 面对现实, 自我认知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 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 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教师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处事主观、迅速还是民主、松散。教师若不能勇敢地面对教育现实的挑战, 仍然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策略, 容易产生职业适应障碍, 降低工作效率。

(三) 促进教师人际关系

首先, 认识、接纳自己, 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基础。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 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教师勇于向自我挑战, 不断超越自我, 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 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国外研究发现, 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 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沟通既能了解别人, 又能从别人那里进一步了解自己, 也能容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四) 塑造教师健全的人格

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对待教育工作, 怎样对待所教的学生。其中, 教师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视。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 就会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高情商的教师首先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绪, 不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人格健康的教师既知道如何工作, 同时又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 善用休闲时间缓解工作压力;当压力过多难以承受时, 懂得寻求社会支持以避免心理失衡。

参考文献

[1]、王卫红.教师心理素质状况调查与研究[J].心理学, 2003 (1) .

[2]、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 2003 (6) .

[3]、庞丽娟.教师心理健康[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5) .

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论文 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安全生产;安全心理素质;安全教育

一、提高职工安全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事故。由此可见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事业单位职工安全心理素质是安全生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教育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态度,安全态度就是安全心理素质。在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安全心理素质教育,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改进安全行为,让事业单位职工从被动服从安全管理转变为自觉采取安全措施,是安全教育的主要目标。

(一)指导安全生产。事业单位职工安全心理素质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信息认知过程,事业单位通过各种安全教育能够增强员工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还能够帮助员工认知安全规律,了解和掌握复杂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有效的进行危险辨识。一个员工只有清楚了解到生产中的危险因素、存在的隐患、危险产生的征兆等知识,才能够有效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原则,并用以指导和实践安全生产。

(二)情绪会影响安全生产。情绪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确保事业单位职工的情绪的稳定,能够帮助职工更好的完成工作。不正当的情绪会导致员工工作效率低下,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安全生产事故。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要加强事业单位职工安全心理素质的教育和提高。

(三)更新安全理念。增强职工安全心理素质教育能够不断更新事业单位职工的安全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安全技术和安全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旧的安全理念已无法完全适应和满足现代安全生产的要求。只有不断更新安全生产理念,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才能更好的指导和实践安全生产活动。

二、事业单位职工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时间得不到保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职工安全教育的时间不能少于45个学时,但事实上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无法保证教育的时间。在安全心理素质教育中随意缩短学时,裁剪安全教育的内容,导致部分事业单位职工安全心理素质偏低。

(二)安全心理素质内容过时。部分事业单位安全教育的教材已使用多年,内容过时,无法体现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对新装置和新设备的性能了解不全面。而且教材中的安全心理素质教育观念落后,无法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

(三)安全心理素质教育流于表面。部分事业单位对安全心理素质教育不重视,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流于表面。安全素质教育的内容没有充分联系实际,甚至将一个安全事故当做故事讲,这种将职工安全心理素质教育挂在嘴上的方式,无法起到任何实际的教育效果。

(四)安全心理素质教育无法落实。部分事业单位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让安全考试和安全教育成为了一种形式,甚至有的事业单位自行编造安全教育考试的分数,欺骗领导和员工,随意编造安全教育培训考试成绩,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导致安全心理素质教育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三、提高职工安全心理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对职工安全生产技术知识的培训。操作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职工安全生产行为,因此加强操作技能的培训是提升员工安全心理素质的重要方法。事业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职工开展相关技能的培训,加强对员工安全生产技术知识的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技能,增强职工的安全素质。培养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岗位操作规范、事故处理的能力等,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安全心理素质,促进单位安全生产发展。

(二)重视警示性的教育。重视警示性的教育也就是要加强安全思想和安全法规的教育,对安全生产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宣传。在安全心理素质教育中,可以将企业内部以及相关单位发生的案例作为安全教育的教材。对相关事故进行剖析,消除员工麻痹大意的心理,从案例中吸取教训,改进自身工作,不断增强自身安全心理素质。

(三)创新管理理念。事业单位要加强职工安全心理素质的教育就必须要从基层管理人员入手,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创新安全生产的管理理念,着眼于广大职工的切实利益,调整安全心理素质教育的方式,更好的促进员工安全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

(四)改变安全教育方式。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是你讲我听的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实际的教育效果不佳。必须要将安全教育的方式从说教式、填鸭式转变为引导式,提高职工参与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安全心理教育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职工的不同岗位需求进行培训,切实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能力和意识。

(五)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大部分事业单位在安全教育月时会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但是却忽视了日常的安全教育工作。安全教育必须要贯穿职工日常工作的始终,要不定期的组织员工开展安全会议、安全讲座、观看安全生产录像等活动。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必须要体现出强制性、灵活性以及全面性的特点,深入到广大基层事业单位职工中去,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生产观念。

(六)强化安全生产考核。事业单位为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的意识,必须要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比如实施安全生产考核,将安全生产和员工的全面考核考评结合起来,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自觉性。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制度的落实,切实执行安全考核中的每一项内容,切实兑现奖惩内容。

四、结语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了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安全生产教育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安全心理素质教育是事业单位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事业单位职工安全心理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是一个老课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会出现许多新问题,需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更新安全教育的理念,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心理素质教育,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汤俐敏.电网调度系统职工心理素质与电网安全[J].中国电力教育,2011(30)

[2]王毅飞,迟振新,李凤龙.环保企业员工安全心理素质的提高与教育[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04)

[3]徐松梅.要重视和加强职工的安全心理教育[J].中国工运,2010(08)

[4]姚德勇.水利施工企业农民工安全教育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

射击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与培养 篇3

一、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特点随着比赛过程的不断推进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因此, 对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 应该结合比赛过程来分析, 这样会更加客观、准确。

(一) 赛前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根据不同运动员在赛前的心理状态的差异性, 可以将射击运动员的赛前状态划分为平静型、紧张型和其他型。平静型的心理状态指的是运动员对于比赛过程和结果有着清醒的认识, 有着很好的比赛动机和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 能够将全部注意力放到比赛当中而不受其他事情的影响。这种心理状态被认为是最好的比赛心理状态, 这个时候他们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紧张型的心理状态指的是运动员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影响, 从而表现出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不适。主观影响因素一般有对比赛结果患得患失, 对自己的实力不够自信, 对对手的实力过于恐惧等等。客观因素有观众、灯光或者其他一些运动员不能改变的事项。据统计, 赛前紧张型的心理状态在整个运动员心理状态中占四分之一左右。其他型心理状态是除了上面两者的综合心理状态, 它具有多种形式, 诸如态度消极、盲目自信等等。这些心理状态的存在往往容易使得运动员失败。[1]

(二) 赛中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运动员处于比赛中时跟其在训练过程中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环境, 喧闹的观众助威声、来回走动的工作人员, 注意力集中在运动员身上的裁判员等等干扰运动员的因素较多。所以, 赛中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特点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他的心理素质, 主要包括良好和不良两种赛中心理特点。

1. 良好的赛中心理。

如果一个运动员心理素质很好, 抗干扰能力强, 则他的心理就会保持在赛前比较平静清醒的状态, 从而专注于比赛, 达到身心的和谐、协调, 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技战术水平, 获得甚至超出平时训练水平的比赛成绩。这种心理特点是最理想的, 最有利于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

2. 不良的赛中心理。

运动员的临场表现取决于多种因素, 比如场地环境、临场的心理调节、天气等。如果运动员无法很好地适应这些客观条件, 那么就极有可能产生不良的赛中心理特点, 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 注意力无法集中;神经高度紧张, 感觉能力差;运动协调性变差, 需要较长的瞄准时间。

二、心理训练对射击运动员心理调节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 特别是医疗水平和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得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 这一点, 从田径比赛中可以看到端倪, 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国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110米栏力压美国选手夺冠, 以一个亚洲黄种人身份打破美国和非洲黑人运动员对此项目的长期垄断。另一方面,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及进步, 运动员所用的体育设备和工具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并且彼此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地变小。[2]

因此, 运动员之间比赛成绩的比拼除了身体素质和装备外, 就集中到心理素质上面。就射击运动来说, 其有着与一般运动不同的特点, 讲求的不是体力, 更多的是在紧张的比拼中从容发挥———静中求稳、稳中求准。一些大型比赛, 特别是国际赛事, 参赛的都是些世界顶级选手, 运动员之间的技术训练水平大体相当, 在这个时候, 运动员之间心理素质的比拼就被提到至高无上的位置, 谁的心理素质足够强大、谁的个人状态在比赛中最好, 谁就能笑到最后。

有研究表明, 针对不同级别的运动员, 其心理素质对他们的影响呈现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总体表现为心理素质对级别越高的运动员影响越大。具体为:低中级射击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对他们技能水平的影响占到百分之二十左右, 生物学 (也就是身体素质方面) 对他们的影响占到百分之八十左右, 而高级别的优秀运动员与他们恰好相反, 心理方面的因素对他们成绩的影响占到百分之八十, 越是优秀的运动员, 该比例越高。[3]

因此, 在日常的射击训练中, 技术性训练必不可少, 而心理训练更为不可或缺, 我们要重视心理训练的重要作用, 要将其作为提高射击运动员运动成绩的一项最为重要的方法加以应用。

三、提高射击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策略

心理素质的比拼对射击运动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研究, 心理素质对射击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发挥起到50%以上的作用, 如何针对运动员的心理特征探索出提高射击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 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 通过合理的训练方式使运动员保持最佳的生理状态。

相比其他竞技类的运动员, 射击运动员的运动强度是比较小的, 但是良好的生理状态是射击运动员进行心理调节的基础, 所以通过合理的训练方式使运动员保持最佳的生理状态十分必要。一是要针对运动员的身体特点制定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案, 使运动员的身体特别是上肢、手指的锻炼, 务求使身体的协调性、柔软性达到最佳, 提高比赛时各个环节动作的精准性;二是要注意射击运动员肺活量的训练, 这与比赛时的呼吸调节息息相关;三是要根据运动员当下的身体状态制定全面的营养饮食计划, 保证运动员摄入足够的能量;四是特别注意射击运动员视力方面的训练, 主要目的是达到视力的集中和稳定。

(二) 注意培养射击运动员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运动员获取胜利至关重要的因素, 射击运动员的自信心除与先天的性格有关外, 后天的日常训练中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也对增强自信心很有帮助。要实现运动员自信心提高的目标, 教练员首先要对运动员的能力给予充分的肯定, 适时夸奖运动员。教练员应尽量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给予表扬, 鼓励运动员多肯定自己的信念, 运动员表现不好时, 也不要冷嘲热讽, 以免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充足的自信心可以促使运动员不断超越自己, 向着更好的成绩、更高的目标迈进。使用这种训练心理的方法要注意, 教练员要仔细观察运动员的性格特点, 避免过度的鼓励造成自信心的膨胀, 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4]

(三) 在训练中通过模拟比赛场景提高适应比赛能力。

正式比赛时复杂的现场情况往往使在训练中发挥出色的射击运动员出现失误。假如在日常的训练中就按照正式比赛的程序进行反复模拟锻炼, 比如按照正式比赛的规格安排观众参观训练、使用正式比赛要求的器械进行锻炼, 这些都可以提高射击运动员适应正式比赛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淑慧.高级射手比赛发挥的心理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4, 4

[2].高等教育体院教材编委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78

[3].郭仁立等.射箭运动员比赛中控制紧张方法的探讨[J].山西体育科技, 2001, 5

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论文 篇4

【关键词】技工院校;职业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意义与方法

当代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发展及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当大力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技工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一、加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中职院校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保持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对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心理知识,注意防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提高职业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培养良好性格和职业素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不但体现在对于学生个体意义上,对于群体和整个社会它都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要求

技工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事实说明,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人,没有振奋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不可能成为高素质人才。许多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些事业失败、人生挫折的人,也往往是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经不起困难、挫折乃至成功的挑战和考验。必须在学生阶段,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

当代中国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急需疏导和调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为成长成才打下良好基础。

(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进一步做好学生职业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中职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三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要以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前提。反之,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正确“三观”的确立。因此,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二、加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一)认真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解疑释惑、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通过开展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等,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若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转到相关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基础学科课中特别是职业道德理论课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和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课堂心理健康教学必须结合实际,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多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三)发动整体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任务,也不应该只通过心理咨询和上心理课这单一途径让学生受益。学校所有的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要时时刻刻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日常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班主任、上课老师不仅要在平时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也要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开展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是一个知识高度密集的群体,心理特征相对统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实行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课堂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但由于技工院校课堂时间有限,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尚需在课外进行。课外教育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如开设系列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也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支持的意识。

(五)努力构建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职业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必须建立新的工作体系。当务之急应建立测评体系,研究制定符合我国社会文化条件、适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测评标准,并认真组织测评工作,设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工作的预见性。应建立心理问题高危人员的预防和干预体系,做到尽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体系,在学生工作系统设立专门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六)大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学生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取决于这支队伍的素质。必须下力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下力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关规定和要求,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要求。同时,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心理咨询员和班主任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教育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当今技工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能力是一项长期培养、循序渐进的工作,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并坚持不懈的把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中,才能使学校培养的中职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为走上社会步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 高等学校老师职业素质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论文 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认真地训练学习,首先就要让他们感到排球学习的乐趣, 我们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多做排球游戏, 每节课都要用排球的相关游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对排球就不会感到“陌生和害怕了”,还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对身体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多加强技术难度的教学, 比如在垫球教学中就可以找几个技术比较好的学生和老师一起“打防”,通过增加难度让他们挑战自己,学生好强的心理就会让他们更想学习, 而且和老师一起练习学生会感到很兴奋,这样无形中就培养学生对排球学习的兴趣。

二、营造和谐的训练氛围

要全面提高排球教学质量,达到预定的效果,就必须使排球的各教学要素达到和谐统一,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可以使老师乐教,学生乐学,而达到强化学习效果的目的。老师与学生必须平等,不能把学生当成机器人一样来训练。为此, 老师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信任感。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积极地“动”起来、“活”起来,老师也要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以身作则,不能只做指挥者,要陪学生练习,正确引导,积极评价,营造和谐的气氛,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在教学新的技术动作和动作要领时 ,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扣球教学,这是一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内容,学生学习的时间相对较长,要多采用激励性评价,每当学生有点滴进步,就要表扬,让他们的价值得到体现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如果学生的动作有错误就要利用形象的比喻形容错误, 这样让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积极改正,从而产生对扣球技术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积极地练习。由于学生对掌握排球技术的程度各有不同,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完成学习的内容,就必然压抑一部分队员。通过不同的学生掌握技术情况,灵活地采用分层的训练组织形式,实现学习内容与组织形式的和谐统一。如在发球训练中有的学生飘球很有特点就应要求他重点练习飘球。这样才能发挥每个人的技术特长,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一个绝技,这些学生组合起来就是一支很有特点的强队。学习任务必须明确具体、科学可行,学习的方法是为完成学习任务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及趣味性都要强,两者必须和谐统一。老师在开学之初就要制订详细的学生学习计划, 在平时的上课中在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 如为了检验队员掌握垫球、传球、扣球、发球的情况,通常以综合技术的串联训练和教学比赛的形式进行,这里要注意的是两边的实力、能力、技术、技能必须均衡。老师必须对每个队员的技术、技能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了如指掌,合理调配,这样在比赛中才有可比性和趣味性,才能强化训练效果。

三、提高技能,更要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训练中既要注重技术的均衡发展,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排球教学中,我们往往出现片面强调传授技能的倾向,却忽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将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排球技术有机结合,通过排球学习使学生的总体素质全面发展。排球意识是在潜移默化的长期训练过程中培养的,有了正确意识作指导,才能使排球意识转化为技能。训练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排球技能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对学生进行排球意识的熏陶。排球教学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出现,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在排球教学中,注重集体观念,强调整体性提高,因此,要提高全员学生的技术水平,使全员得到同步发展,让若干有特长的个体整合成一个强大的团队,发挥团队的作用。只有认真学习先进的训练方法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使学生在提高排球技能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四、平时训练要加强心理素质锻炼

在排球训练或比赛中, 有效的对策能够增强发球训练的效果,提高发球质量。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不稳定,常常在比赛中出现过度紧张等不良反应,影响技术动作的发挥,这种由于心理因素而影响到技术动作的情况客观存在。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要在平时注重和加强心理训练, 排除比赛中的各种干扰,不良性刺激容易使青少年运动员注意力分散。如拉拉队的叫喊, 教练员的喊话不当的指责, 裁判员的漏判或偏对方等, 分散了运动员的注意力, 都可能对年轻选手带来不利影响。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当遇到实力很强的队时,对方接一传成功率高,且进攻凶狠,这会对青少年运动员带来紧张情绪。当轮到他们发球时,自信心不足,怕失误等不良因素制约他们的正常发挥。反之,对手较弱时自己会产生轻敌心理,思想放松,注意力不集中,反倒容易失误或发出菜球,都容易影响发球的效果与威协力。运动员过于疲劳,当比赛过于紧张,激烈运动时向较长能量消耗较大, 体力下降等使运动员的心理和生理都过于疲劳, 心理活动能力降低, 由于比赛中激烈的对抗、精神的高度集中,都使青少年运动员身心负荷很大,一旦产生疲劳,就会造成动作变形,无法较好地完成发球的技术动作。对此,平时要多创造比赛机会,比赛是锻炼队员心理素质的最佳途径,有了丰富的体验,紧张情绪会减少,克服发球时的紧张心理,要先理清紧张产生的原因,对心理素质差的,要在平时训练加强心理素质锻炼, 尤其在困难的情况下要求其包质包量地完成,如在关键分时,拴其上场发球并对其提出较高要求。平时加强集中注意力训练,有意模拟比赛场景,人为地创造比赛时的难度、强度、激烈场面、气氛、噪音等,使青少年队员产生适应的心理状态,利用特殊比分,特殊比赛如多打关键分,关键局等方法,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心理认识,认真对待每次比赛机会。从强队身上学优点,从弱队身上练配合树立信心,赛前要摸清对手情况,充分利用录像,赛前观摩,队员之间交流认识,教练员找队员谈心,摸清队员心理状态,开好准备会,认真分析预测场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提出对策。

在青少年排球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科学掌握训练技术与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本领, 才能使青少年运动员的身心始终处于良性状态。平时训练中注意强化运动员的心理活动能力的调节效果,经常采用一些运动量较大的练习项目活动,制造各种困难磨炼学生的意志,只有通过一定负荷的训练量,才能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有利于学生在正式比赛中消除心理紧张情绪,从而自如地发挥各种技术优势。

摘要: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强化体能训练,通过加强排球训练能够较好地实现这一宗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排球的兴趣;其次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训练氛围;再次要积极参与并且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最后要排遣心理因素,鼓励学生以良好状态接受排遣训练和比赛。综合各种教学因素协调发展,把提高技能与素质结合起来,在训练过程中逐步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使排球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有效促进学生排球技能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论文 篇6

一、关于田径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分析

心理学研究和实验表明, 人的心理因素一般分为积极性心理和消极性两大类, 对人的言行活动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的主观能功作用。那么, 影响田径运动员比赛发挥的消极因素主要有哪些呢?本文经过梳理, 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自我调控能力不强。田径项目一般要历经预赛甚而复赛才能最终进入决赛, 如跳远项目必须要通过前三跳才能通向后三次的决赛, 如果前三次试跳发生助跑步点不准或者自己明显低于其他队友时, 运动员的心理就会显得紧张、急躁甚而失去信心和产生莫名的恐惧感, 从而无法控制自己, 大脑思维呈现出无比混乱的状态。二是把比赛结果看得太重。因为当前比赛客观上还是“唯成绩论英雄”, 人们始终“不看过程, 只重结果”, 再加上人总是有种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 所以田径运动员也不免得压力过重, 在比赛前和比赛过程中的思想负担往往较重, 很多时候会担心自己如果不能取得好的成绩, 那么以前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都将得不到外界的肯定与理解。三是历史上的阴影挥之难去。人们不可能“随随便便取得成功的”, 田径运动更是如此。因此, 曾经的失败在再次获胜之前要想完全忘却是不很现实的, 这种阴影往往就成为后来比赛中的心理障碍。四是来自非自身性因素的影响。有些运动员由于多种原因, 对外适应性不是很强, 也是影响他们比赛正常发挥的难以克服的障碍。

二、关于田径运动员的心理调控方法

本文所说的心理调控主要指赛前和赛中两个阶段, 至于比赛以后的调控尚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后定。

1. 对田径运动员赛前的心理训练和有效调控。

眼看实战在即, 心里有些紧张在所难免。但是过于患得患失, 势必会削弱运动员的参战实力。因此, 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其进行最大限度地调整和稳定, 以激发比赛前的最佳心理状态。一是要通过心理“减压”进行多鼓励。二是要制定好赛前方案和应对措施。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在制定赛前方案时, 要力求全面、详细和周密, 充分考虑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并作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尤其要尽可能熟知对手情况, 只有知彼知己才能镇定自若。盲目行事和仓促应对显然是险中求败。三是对于运动员在赛前出现的不正常现象, 作为教练要给予积极性引导和疏通, 帮助他们努力做好自我调节工作。

2. 对田径运动员赛中的心理训练和有效调控。

即使赛前各种准备工作做得再好, 由于赛场上的变数较大和赛事的不可预估性, 所以做好运动员在此赛中心理训练和调控是必需性工作。一是要始终能够保持清晰的思维和清楚的头脑。这是一个重在养成的问题, 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凑效的。因此, 平时要特别注重对田径运动员进行思维自我调控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不断提升他们的随机应对能力。只有这样, 在比赛中一旦遇到突发情况, 他们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有效地应变和稳定自己。二是要教会田径运动员自我暗示的方法。自我暗示其实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鼓励和自我包装”行为, 可以帮助运动员纠正认知偏差, 克服不良的情绪甚至恐惧心理。三是来自如教练、队友等外力的鼓励能够帮助田径运动员在赛中进行有效的心理调控。如当田径运动员在比赛期间发生苗头性心理失常时, 作为熟知其秉性的教练和队友, 只要及时地发出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次微笑和一句鼓励性话语等, 都能有效发挥提振士气、催促精神的作用, 让运动员雄心再起、豪情勃发、再接再厉。

3. 对田径运动员赛后的心理训练和有效调控。

无论比赛的结果是喜是悲, 帮助运动员进行赛后的心理训练和调节总是有利无害的。着重是对其进行“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教育, 帮助他们客观分析获胜的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 有心训练和培养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理素质, 为今后的更好训练和更多比赛做准备。

摘要:理论和实践证明, 在激烈的田径比赛过程中, 决定赛事最后结果的不仅是体能与技能之间的强烈比拼, 同时还是运动员心理素质的一番上下较量;尤其是竞技硬实力介于伯仲之间的田径运动之争, 心态之类的心理因素则是左右局势的最大平衡砝码。因此, 造就一名优秀的田径运动员, 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坚持软硬实力“两手抓”, 就是说在对运动员强化体能和技能同时训练的过程中, 还要注重加强其心理素质的有效培养。本文主要针对影响田径运动员比赛时的不良心理因素开展简要研析, 并根据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 粗浅提出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措施, 以期赢得抛砖引玉式的商榷和指正。

学生色彩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探讨 篇7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是画好色彩的关键。在练习时要强调整体观察的重要性。怎样才能做到整体观察呢?开始要借助取景框, 反复地扫视框内的景物, 慢慢地达到能一眼看全整个取景范围。这就要求眼睛要不停地来回转动观察, 目光始终不要聚焦在某一个点上, 因此物象具体的形是看不清的, 这样色彩突破了“形”的制约, 一块块局部的颜色凸现出来汇成总体色调, 形成作者对景物鲜明的整体印象。印象派大师凡高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你去画画时, 要设法忘记你面前的物体:一棵树、一片田野, 只是想:这是一块蓝色, 这是一条黄色, 然后准确地画下你观察到的颜色和形状, 直到它达到你最初的印象为止。”这句话告诉我们, 要注意整体观察, 学会取舍, 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色彩关系时, 我们的眼睛不可能在瞬间将所有颜色“一览无余”, 更不可能将所有颜色都罗列在纸上, 怎样才能使上述“一眼看全”的观察方法得以实现呢?首先应进行视觉清理, 使眼睛的负担减轻。所谓视觉清理, 就是对繁杂的色彩进行概括归纳, 无论多少种色彩, 我们只要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 只需把它们归纳为两大类, 即主干性色彩和衍生性色彩。主干性色彩指的是支撑画面色调的几大色块, 它不是指具体的某一块颜色, 而是指分布在画面不同位置上的几种甚至更多同类或近似颜色的归纳。实际上构成画面基调的色块通常不过是五六个、七八个, 抓住这几个主干性色块, 与周围很容易辨别的色彩来进行观察和对照, 这样做就会很容易地感觉画面基调色块的冷暖变化和色彩倾向, 继而推演出更多的衍生性色彩变化, 这样既能减轻色彩负担, 又能更好地把握色彩关系。

二、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

写生过程是帮助学生抓住光色分析的重要手段, 学生只有通过写生直观面对色彩, 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 才能更好培养自身色彩素质。

(1) 归纳训练。正所谓“大胆落笔, 细心收拾”“大笔铺色, 小笔收拾”。要使学生短时间内掌握训练要领, 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练习:一是在作画过程中“大笔铺色”, 二要加强调色练习, 即运用摆、涂、刷、揉、扫、拖等技法酣畅淋漓大笔表现色块, 让学生不被形束缚, 确立大调子。然后用小笔塑造, 收拾画面, 使其准确。

(2) 色块分解训练。先把重色或暗部的色彩构成因素用色点或小色条等方式摆出来, 色点或小色条不要很规则地排列, 最好是不受拘束地随意点厾, 同时不要摆满, 要留有调整的余地。接着画最纯色块和大量灰色, 从重色块开始便形成了第一个色块, 之后在大量灰色分解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色块意识, 逐步形成画面的几个不同色彩区域。

(3) 物体质感训练。色彩静物训练中, 物体质感表现在其质地上。是光滑还是粗糙?是坚硬还是柔软?塑造质感, 重点是分析物象高光、反光是否透光, 如玻璃和塑料制品的透光与高光的塑造对于质感的表现非常重要, 越光滑的物体高光越亮, 反之高光就越模糊。

在水粉作业中, 我们可以运用干湿不同的画法、通过手腕轻重缓急的运笔技巧, 也能很好表现物体质感。如金属器皿的坚硬、衬布的柔软, 有规则外形的物品用笔严谨、蔬菜及花卉的用笔松放等等, 都可以通过笔触的大小、枯润、粗细、轻重、方圆、虚实等变化来表现出来。在使用笔触中, 调色的水分要控制得好一些, 薄易流, 厚难运笔。只有这样, 经过严谨训练才能收到显著效果, 使学生在色彩感觉及创造力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掌握色彩默写训练技巧

(1) 背临。这是一种临摹后再默写出来的方法, 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色彩能力。因为这是背着临本进行默写的一种训练, 它与一般默写有不同之处。背临是在默写前反复研读临本或之前临摹过范画, 再通过记忆回想把它再现出来。

(2) 填色。填色训练分为给黑白照片进行填色和根据画好的线描稿构图进行填色。近两年来, 江苏省美术统考的色彩试题形式就是如此。填色训练关键是注意要借鉴平时学习经验, 不能任由心情随意填充。

(3) 色稿训练。构图和色调练习是小色稿训练的主要目的。对于色调训练的小色稿, 用纸一般是八开, 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 要求是色前形后, 不要太在意“形”, 寥寥数笔解决画面的基调。但必须准确调出构成画面的几大块颜色, 这几块就是物体的三大面即黑、白、灰关系。比较那些小的或者是次要的物体, 只需画出两个面甚至一个面都行, 每一个面都只需一笔颜色。用笔可大笔泼墨, 亦可小笔勾画, 但仅仅是体现大的色彩关系。整个作画过程, 要体现“快”与“准”, 找到用色彩去画速写的感觉。

(4) 组调训练。怎样做到融合画面的色块和色调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训练内容, 它有助于学生对色彩感受能力提高。以同类色为主的色调具有相同的色相, 整体感强, 容易使画面达到和谐统一, 如深蓝灰与浅蓝、深红与粉红的搭配等, 但运用不当则会使整个画面变得呆板, 缺乏活力;以邻近色、类似色为主的色调是较常用的组调法, 如黄与橙红、橙与黄等的搭配, 画面会变得和谐而富有变化;而对比色、互补色为主的组调训练, 以不同冷暖的色彩配合组成的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但运用不当则会使画面凌乱、色块孤立, 关键是注意色彩间的联系和协调。

总之, 要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色彩素质, 收到显著效果, 定然要求我们为其制定合理科学的训练方法, 才能使学生在色彩感知、想象力及创造力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 使他们自由驰骋在色彩的天空。

参考文献

[1]王琦.色彩静物[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4.

浅谈多媒体与心理素质培养 篇8

多媒体的应用是教学改革中教学现代化的标志。这里的多媒体是指所有媒体的总称, 包括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广播、各种视听媒体、摄像、幻灯、投影、电脑等。因而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各种媒体来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了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

应用多媒体的意义及特殊性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教学效率

(1) 从“教”来说, 首先, 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将教师从简单 (重复) 再造的 (负担) 环节中解脱出来, 如利用计算机软件备课, 设计更灵活, 文字、图表处理更方便;使用投影或幻灯等避免了低效的重复板书;使用录像、VCD等视听媒体则避免了重复讲授等, 这样教师就可将宝贵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分配到解决问题和创新研究上来。其次, 媒体本身作为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 具有心理学实验工具或变量的功能, 它们的使用也可使教师对各种心理活动的本质或活动规律有逐步深刻的认识, 这样不断更新知识, 以更好地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需求。第三, 多媒体本身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潜在的研究领域, 即媒体不仅仅是个演示工具, 更是一个创造工具, 特别是在以计算机媒体为基础的教学和研究软件的开发、制作和应用方面, 已经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总之, 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作为重要教育资源的教师的价值。

(2) 从“学”来说, 首先, 可以减少学生的被动等待, 增加了学习机会。其次, 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如给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留出了较多的思考和研讨机会, 促进了思维, 提高了能力。这样, 就可大大提高作为重要资源的学生的价值, 这正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2.提高教学效果

各媒体都有其独特的优势,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它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影响人特定的心理过程。这种媒体可称为这些心理过程的适宜媒体, 或者说这些心理过程是这种媒体的适宜心理过程。如印刷媒体对应于以固定视知觉为主的认知过程 (如视觉思维) ;广播媒体对应于以听知觉为主的认知过程 (如听觉思维) ;电视媒体对应于运动性视听觉认知过程 (如视听觉思维) 。

(2) 它能以最佳的方式储存、加工和呈现某类特定信息, 这种媒体可称为这些信息的适宜媒体, 或这类信息是这种媒体的适宜信息。如视觉媒体对应于空间性信息;视听媒体 (如电视、电影等) 对应于动态变化性信息、情绪性信息;印刷媒体对应于文学艺术类欣赏;听觉媒体对应于音乐艺术欣赏等。心理学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能使学生真正有效地探索、验证, 从而把握心理活动规律, 从这个意义上讲, 各种媒体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心理学实验的意义, 这样传统的教师分析讲授教学过程就变成了探究性的实验教学过程, 即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控制变量、结果分析、研究讨论等创造性的科学探讨过程, 这一点正是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心理学课程的另外一个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各种媒体与其对应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各种已有的或潜在的有效策略。由于这些策略具有普遍意义, 所以, 不仅可以应用于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或研究, 以求得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取心理学知识, 而且也容易迁移到其他具体学科及日后的工作中去, 这一点对于教师职业来说一直是很重要的, 并成为信息社会从事该职业的一个基本条件。这一点也正体现出了多媒体与心理学及心理素质培养之间的特殊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心理学教学及心理素质培养, 应用多媒体可以提高其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并具有特殊的意义, 因而有意识地加以使用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论文 篇9

关键词:护生 自信心 健康心理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247-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愈加突显。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医院和社区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业务技术、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外,护理人员的自信心、健康心理素质也很重要。护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为今后激烈的就业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能增强在校期间的学习效果。所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护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的一项的重要任务。

心理素质作为一种内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才华的积累,才能的增长和才干的发挥。坚定的信念,浓厚的兴趣常常唤醒人们强烈的进取心,激发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从而为人的成才提供经久不衰的动力。由于现在有些家长教育观念、方法上错误,有部分学生的心理年龄远远落后于实际年龄,导致这些心理不成熟的孩子即使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也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因而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抓好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必须把培养护生自信、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始终,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的护理人才。

护理专业学生不仅面临着新的学习任务,而且在心理素质上也处于一个还未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掌握了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有了自己的观点及道德习惯,在思维上有较为独立的思考能力,对社会生活、人生事业有一定的看法。但是他们的心理素质等方面还很不健全,特别是一部分学生,在现实条件下,认为自己是学业上失败的人,加上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大都存在自私、娇气、任性、缺乏一定的同情心,独立性差,逆反心理强等缺点。而且对护理专业认识不足,受社会上一些不正确舆论影响,形成一些错误的观点。而以上护生心理上的特点及不正确观点会影响今后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生活。

要培养护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需根据护生的心理特点,恰当运用赞美教学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懂得自身价值,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如在讲述《护理学导论》的绪论时,备课时首先要想到这是护生接触专业课的开始,如何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很重要。上课时先采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畅谈对专业的认识和想法。因为师生是初次见面,学生对老师不了解而产生敬畏感,发言的学生不敢畅所欲言,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敢发言。而其中一位大胆的学生说:“我认为护理专业没有发展前途,护士不就是替病人打打针,发发药,侍侯病人而已吗!”这时我不急于批评他的错误觀点,而是抓住有利时机用赞美的语言,友善的态度表扬她的积极发言,表扬她的真诚坦率,而这些正是今后学习及工作中不能缺少的品质,希望全班学生都向她学习。因为教学方法得当,原来那些胆小的,不敢畅所欲言及不敢发言的学生都逐渐消除了紧张的情绪,大家积极发言,课堂上出现了一种随和、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这种教学实践:第一,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第二,通过充分的讨论及老师正确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思想,不仅使学生对护理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激发了她们学习的兴趣;第三,为他们克服心理上的弱点创造了条件,使该门课程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护理专业是技能操作要求很强的专业之一,每个学生都会遇到操作成功和失败,成功会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而失败却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对待失败的学生,如果老师表现的是嘲笑、讽刺、冷眼,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她失去学习的信心,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因此如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且有效地促进学生努力,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学生要不同的对待,对那些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要及时指出不足,这类学生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强,容易自满,在指出缺点时可以直接说出来,让她们学会对待事情要精益求精。而对待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要用赞美的方法来激励她们,及时发现她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让她们知道通过努力自己也一样能做得好。作为教师不能随意数落学生如何没用,如何笨,这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在学生操作时,特别是对较差的学生及时用赞美的语言,能帮助她们树立信心,正确掌握护理操作,而且还能锻炼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护理操作训练中,提倡学生们互相帮助。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团结合作,大家共同提高的小组给予表扬和赞美。这种方法既增强了训练的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能逐步有效地克服学生自私任性的特点。

通过护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对于不同性格、不同家庭的护生来说,她们的思维,行动并不是一样的,老师切忌对学生随意评头论足。老师要用恰当的赞美语言及自己的良好行为去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健康的心理。赞美如阳光,可见获得别人的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心理学证明,人们的行动受动机的支配,而动机又是随着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成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自觉地从他人那里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其内心深处都有被重视、被肯定、被尊重的渴望,当这种渴望得到实现时,人们许多潜能和真善美的情感便会奇迹般地发放出来。当然,这种赞美必须得当,否则适得其反。

图书馆员业务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篇10

1 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的新变化带来的挑战

1.1 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

百度、搜狗、谷歌等著名搜索引擎已经在互联网中广泛使用, 其检索结果信息量大、内容新、门槛低, 已经成为热门的查找信息工具, 能满足大部分用户的一般层次需求, , 同时也是图书馆高层次学术资源的补充部分, 馆员在面对不同读者的各层次需求, 要掌握不同的查找方法, 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大众。

1.2 图书馆内部环境的变化

大开架, 大流通, 一站式服务在方便了读者的同时, 也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新的挑战。自动借还书机、移动图书馆等图书馆自动化设备的出现, 图书馆员不再停留在传统借还书的服务上, 而是需要掌握和熟悉这些设备的使用方法。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在减轻馆员体力劳动的同时, 更重视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应用, 馆员的业务要求也因势转型。

2 网络环境下, 馆员具备的业务素质要求

2.1 敬业爱岗的思想品德素质

图书馆工作思想道德水平, 主要表现在对待图书馆事业和态度上, 因此, 馆员只有热爱图书馆事业, 具备职业荣誉感, 做一行爱一行, 克服职业的倦怠, 才能有高度清醒的责任意识, 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馆员应该想读者之所想, 急读者之所急, 以服务读者为荣, 以读者满意为准。热情、主动地为读者服务。

2.2 与时俱进的业务技能素质

业务技能指的是图书馆馆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馆员应具有较高的业务技能素质才能做好新型图书馆的本职工作。

首先, 馆员既要有图书馆学理论基础, 包括收集、分类、整理、检索文献信息的专业知识, 熟悉图书馆的各项工作环节, 同时应具有较广的知识面, 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上都有所涉猎。馆员不一定是个“百晓通”, 但他肯定是一个知识面比较全面的人, 熟悉学科的分类, 学科的一些专业名词和术语, 甚至互联网冒出的新学科、新名词、新术语等也要及时掌握, 在面对读者提问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其次, 网络环境下,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通讯知识变得尤为重要。现代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是以信息资源管理和计算机的应用为核心的, 针对各类读者的需求, 开展电子资源的检索服务、网上信息资源的导航、信息传递、电子件推送、拓展专利查询、网上咨询等服务形式, 形成了远程传输、快速检索的图书情报处理特点, 这就要求管理员不仅有扎实和丰富的图书馆基础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计算机使用操作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开发和维护、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与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从而对馆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再者, 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作为网络化图书馆的馆员还要掌握外语知识, 提高服务水平。虽然多数图书馆均有一定数量的外文纸质文献, 还购买了一些外文电子资源, 但这些外文文献的利用率并不高, 主要原因之一是馆员和读者对外文文献种类、内容不太了解。互联网环境下, 尽管信息无界限、资源能共享, 但前提是语言沟通无阻碍, 而掌握外语知识, 就能让语言沟通无阻碍, 实现资源共享。因此, 图书管理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外语素质, 才能将外文文献、外文数据库有效地处理并推介给读者, 才能在互联网上搜索更多有价值的外文资源为读者服务。

3 馆员素质提高的途径

综上所述, 馆员的业务素质提升, 是社会大环境, 图书馆小环境的变化提出的必然要求。要顺应环境的发展, 提升馆员自身的业务水平, 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实现。

3.1 自我学习

自学是图书馆员根据自己工作岗位的需要, 确定学习方向, 选取合适的自学资料, 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现代资讯非常发达, 互联网上有无数免费的视频教学, 电子文献可供学习参考, 从基本的服务礼仪到专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 应用尽有。在工作之余, 在生活之中, 都可以积累知识, 克服满足现状的职业倦怠, 保持一颗好学的心,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通过自学, 更新知识, 图书馆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不为时代所淘汰。信息化条件下, 图书馆员要补充的知识应该包括, 计算机基础理论, 网络知识, 信息检索工具以及数据库使用等内容。学习时应从工作需要出发, 从实际出发, 学以致用, 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2 短期培训

短期培训一般指根据工作岗位急需或其他原因而对员工进行的时间较短的培训。实际上, 在图书馆职称评定和业务考核上, 已经提出馆员短期培训的必要性。短期培训的内容一般针对性较强, 大部分是随着图书馆工作急需而设置的, 能让图书馆员在短期内具备解决某样问题的能力。培训的形式也多样化, 可以脱产集中业务培训, 也可以分散通过继续教育的网站进行视频学习, 图书馆员必须要重视参加短期培训的重要性, 提高参加短期培训的积极性。

3.3 专家讲座

图书馆可以把专业学者请来做学术专题讲座, 集中时间讲解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请资深的专业人员讲授图书馆的专业知识, 补充新知识, 提高馆员的专业水平。

3.4 学术交流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尽可能多地派人参加各种级别的学术交流活动, 以促进馆员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到高一级的大馆参观访问, 学习别人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新颖的学术思想, 开拓馆员的视野, 促进同行间的交流和帮助, 加强馆际交流与协作。图书馆应给馆员营造一种学术氛围, 支持和鼓励有科研能力的馆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撰写科研论文。

3.5 以老带新

图书馆可以实行“内部导师制”, 这是发挥馆内高职称高学历人才业务能力强的特点, 以老带新, 把最新的知识、优秀工作经验传承给年青一代馆员。基于知识需要更新, 年轻馆员缺乏工作经验的事实, 馆员的继续教育可以能过这一方法得以实现, “内部导师制”的优势在于“能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下得到充分的发展, 依靠内部人力资源, 快速培养出适合单位发展的人才。”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不是单向的, 而是互动的, 彼此都能在教学中得益。

4 总结

综上所述, 图书馆员素质的要求是变动的、机动的、成长的, 业务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图书馆员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素质能力, 才能满足读者需求, 才能适应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工作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大勇.高校图书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J].教育探索, 2013, (5) :102-103.

[2]张华宝, 龙雪梅.图书馆实行“内部导师制”的可行性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 2010 (3) :23-24, 48

[3]王朗, 欧兆虎.新环境下信息素养型馆员及其核心能力构建[J].图书馆, 2012, (5) :127-129.

上一篇:研究对策及解决方法下一篇:中望C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