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

2024-05-21

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精选8篇)

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 篇1

问题: 3000字的开题报告

最合适答案:

一、情绪管理的内涵

情绪由刺激所引发,当我们有情绪产生时,在心理、生理、行动等几个层面都会有所表现,且表现的方式也会因人而异。情绪对每个人而言都非常重要,它可以不可以传递信息,了解引发情绪的刺激可让人更了解事实的真相,因此更能掌握主动权。同时,情绪也是一个调适系统,压抑、沉溺或过度反应都会有问题产生。

情绪管理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地控制和调整我的情绪,使我总是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如果人们能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效地进行情绪管理,挖掘和培植我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我的情绪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就能时时刻刻体会到积极的情绪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不断增强我的身心健康水平。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存在的问题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期,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首先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自卑、自负等。其次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尤其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比有些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有些难控制。虽然,同中学生相比,大学生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表现的容易感情用事。再次是矛盾性,大学生睛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我的真实情感,表现的含蓄、内隐。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有时情绪激动,有时平静如水,有时积极情绪高昂,有时消极情绪颓废。同学关系的好坏或学习成绩的优劣,都能引起情绪的波动。最后是易于心境化,即尽管情绪状态有所缓和,但拉长了这种情绪状态,其余波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由于大学生的这些情绪特点,容易产生一些常见的情绪困扰。情绪困扰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个体受到外界事物、事件等客观环境的影响或个体内部发生矛盾、冲突而无法及时有效解决而产生的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表现为:(1)焦虑,即对将发生的某种情景或事件感到担忧和不安,又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如考试焦虑、适应焦虑、健康焦虑、选择焦虑等,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总是担心将要发生的事情,容易导致坐立不安、忧虑、担心、恐惧或过度警觉等不良反应。

(2)自卑,是由于某种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自我轻视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对我的学识、能力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变,部分大学生由高中时期的“佼佼者”变成大学校园中的“普通一员”,这种地位的改变是造成部分大学生自卑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差或自身某些不足而自卑。(3)抑郁,是大学生对我某一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当个体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这种消极情绪。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不喜欢所学的专业,感到前途渺茫,或是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失恋等问题而导致情绪低落,甚至委靡不振,自暴自弃,体验不到生活、学习的乐趣,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4)人际交往障碍,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紧张、不自然,讲话缺乏逻辑性,有时甚至不晓得所措,缺乏自信心,或是对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不信任等。(5)易怒,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分泌系统处于空前活跃时期,大脑神经过程的抑制和兴奋发展不平衡,内制力有些差,容易冲动。有的大学生因为一件小事或一句话便暴跳如雷,或出口伤人。

大学生情绪困扰的直接后果是导致行为和社会适应不良,进而导致心理疾病。研究表明人在生气的时,体内免疫细胞的活性下降,人们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减弱,这样会引发有机体本

身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躯体疾病。消极情绪会干扰人的理性判断,且,消极情绪还具有感染性和弥散性,故学会情绪管理对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加强情绪管理,使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加以有效调整,保持良好、健康、积极的情绪状态,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三、情绪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情绪教育

作为教育者,在平日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应加强学生的情绪教育,让学生能及时觉察我的情绪状态,并能运用语言准确的描述出来。让学生不仅学会控制我的情绪,不让情绪干扰当前的活动,并能够从消极的情绪困扰中迅速恢复过来,且懂得移情,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的情绪感受。作为学校管理者,平日就应该组织学生,对可能会引起情绪问题的一切话题进行讨论,寻找解决的方案,让学生平日对这些问题就有思想正在准备,避免突然面对问题时手足无措,从而导致情绪障碍。

(二)消除不合理信念

情绪的产生总离不开特定的诱发事件,但一样的诱发事件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因为对诱发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不同。这就要教导学生们如何改变直接导致其困扰情绪结果的非理性信念,教导他们如何主动有力的驳斥我的非理性信念。心理学家韦斯勒(Wessle)有些为全面的总结出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12],这些特征是(1)绝对化要求(demanding—ness),即总以我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的人必须对我好”等。(2)过分概括化(over generalizafion),即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思维方式。一次考试失利就认为我一无是处,自惭形秽,自暴自弃等。(3)糟糕至极(awfulling),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这种想法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焦虑、悲观等。故首先应学会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信念,并且探讨这些信念与所产生的情绪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到某些困扰情绪之所以发生,是由于我存在不合理的信念,这种失之偏颇的思维方式应当由我负责。其次,可以不可以通过与他人讨论或实际验证的方法来辅助我转变思维方式,与我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动摇并最终放弃不合理信念。这样,随着不合理信念的消除,那些困扰情绪开始减少或消除,并产生出更为合理、积极的行为方式。行为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又促进着合理信念的巩固与情绪的轻松愉快。最后,个人通过情绪与行为的成功转变,从根本上树立起合理的思维方式,不再受情绪的困扰。

(三)锻炼理性思考

艾利斯(Eros)认为理性思考就是个体将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作为一种自然规律,作为一件事去接受它,而不是把已发生的事情或正在发生的事情作为糟糕的事情来看待,并一致期待能阻止事情的发生翻。理性思考者能以有些客观、合理的方式观察行为表现,不受外界评价前后,对事情能作出合理的分析。当然理性思考者也会有强烈的情绪,但会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理性思考的人会更加珍惜生命,通过思考和学习推动行为迈向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目标。相反,非理性思考则使人固执、自怨自艾、盲目冲动或要求我和他人十全十美,由于对环境和他人要求过高,因而难于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在孤独和苦闷中生活,必然会产生许多情绪上的困扰。

(四)发展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是由萨洛维(Salove)和玛伊尔(Mayer)提出,指“个体监控我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我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闱萨洛威认为,情绪智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就是能认识我的感觉、情绪、情感、动机、性格、欲望和基本的价值取向等,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2)妥善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指对我的快乐、愤怒、恐惧、爱、惊讶、厌恶、悲伤、焦虑

等体验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协调,主动摆脱焦虑和不安情绪。(3)自我激励,指面对我欲实现的目标,随时进行自我鞭策、自我说服,始终保持高度热忱、专注和自制。使我有高度的办事效率。(4)认识他人的情绪,即对他人的各种感受,能设身处地地、快速地进行直觉判断。了解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作出适度的反应。(5)人际关系的管理,指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一个人的人缘、人际和谐程度都和这项能力有关。作为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充分认识到增强学生情绪智力的重要意义,从以上五方面把情绪智力的培养纳入学校的整体运行机制中,将其作为一项教育内容和考核指标,在课程活动的安排、制度的建立、校风的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能发展学生情绪智力的工作

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 篇2

关键词:心理素质,管理教育,主要措施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为了对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进行深入了解, 避免在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践方面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 本文采用了“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和“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 (UPI) 两个表对09级新生进行了心理测试, 希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提供更好的实践基础。测试量表由测试问卷和答题卡两部分构成, 测试对象涵盖文、理科, 主要是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西语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地理学院、东语学院、斯拉夫语学院、文学院、数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等20个院系的09级新生。

(一) 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级新生SCL—90问卷数据统计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 (yssmptmo Chekchst90, 简称SCL—90) 是20世纪70年代由Doergatis.LR编制的。此表共90个项目, 每一个项目采取5级评分制, “无”为1分, “轻度”为2分, “中度”为3分, “偏重”为4分, “严重”为5分。SCL—90分为9个因子, 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共涉及了83个项目, 其他7个项目作为“其他”来处理, 以便使各因子分之和等于总分。SCL—90症状自评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 从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 SCL—90作为一种适用面广、包含病理心理症状项目多的自评量表, 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评定工具。

1.2009级新生SCL—90问卷数据统计总体情况。在7234人 (有效问卷人数) 中, 测查结果表明, 有心理困扰的人员有2506人, 占参加测验人员总数的34.64%;其中有中重度困扰的人员有577人, 占参加测验人员总数的7.98%。按全国常模结果 (为1—5的5级评分) 总分超过160分, 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 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 可考虑筛选阳性, 须进一步检查。一般规定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3分为阳性, 表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见表1。

注:因子分≤3为轻度症状;3<因子分≤4为中度症状;因子分>4为重度症状

2.2009级新生SCL—90问卷测试十大症状排行。SCL—90量表中学生选择十大症状排行, 见表2。

(二) SCL—90与UPI多量表筛选预警结果

我们按SCL—90总分≥200分, 各因子分≥3.5分, 同时UPI总分≥25分, 确定预警学生。经筛查确定预警学生人数为324人, 占总数的4.48%, 见表3。

二、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 社会因素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因此社会环境复杂程度、发展速度等都会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 这些社会环境因素使得求知欲强但辨别力弱、崇尚科学但欠辩证思维的大学生感到内心矛盾、心理迷茫, 社会环境中的负面因素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面对这种严峻的社会挑战, 大学生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也就在所难免[1]。

(二)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身心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父母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都直接影响着孩子心理的成长, 左右着孩子人格的塑造。大学生活给了大学生很多自由的空间和时间, 这就促使很多大学生在闲暇的时间去逛街购物、聚会等等, 那些家庭富裕的大学生, 在他们追求享乐的同时, 无形中给那些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经济和精神方面的压力, 因此这些贫困学生就把家里寄来的有限的生活费省吃俭用, 用这些从“牙缝里”省下的钱去购买名牌服装、时尚手机, 以达到被别人“认同”甚至“羡慕”的目的。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 有些大学生勤工俭学, 有些大学生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 也有的大学生进行偷盗、抢劫等违法活动。

(三) 学校因素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 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和认识都有所提高。个人在心智健全之前, 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 所以, 在大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大学阶段, 大学生在心理上处于波动的状态, 他们开始独立思考自己的未来和人生, 但还不能完全地把握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此时他们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所以大学教育如何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如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变得非常重要。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和学生把重点都放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 过分地追求高分, 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又使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 反而使心中的压力与日俱增, 心理健康教育也在无形中被忽略了, 从而学校生活也变得无聊、压抑、缺乏乐趣, 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四) 个人因素

调查研究和临床观察表明, 很多患精神发育不全、性情怪僻、狂躁抑郁等神经精神病或异常心理行为表现的患者, 他们都有精神疾病家族史。除了精神疾病外, 严重的身体疾病同样会造成个体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严重的内分泌失调会使人出现敏感、暴躁、易怒、情绪波动较大、自制力较弱等心理异常现象。个体的心理因素主要从智力、情绪、人格、交际能力、生活就业等方面进行分析。智力低下使个体的认知能力不健全, 认知能力的缺陷直接导致大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 则期望提高认知水平的愿望就越强烈, 如果这种不平衡长期得不到缓解, 则个体很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认知的严重失调还会导致人格变态。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不足, 以及不能正确地面对就业形势, 也会影响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惑和消极的情绪[2]。

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变化往往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影响的,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受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 我们应该全方面地去分析和诊断, 找到影响大学生心理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作出正确的判断, 从而给出合理的科学的心理辅导和治疗的方法[3]。

三、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管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思想观念滞后

思想认识上观念滞后主要指有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学校心理教育的规模不大, 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教育岗位或者没有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等。虽然有些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的相关机构, 但是心理教育和咨询的开展却力度不够, 出现了某些教育环节欠缺, 机构形同虚设, 这些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的大学虽有其自身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但也存在一些客观的因素致使部分学校没有意识或者没有能力去广泛地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以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经常与德育混淆不清, 目前存在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错误倾向:一种是片面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另一种倾向是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用解决德育问题的方式方法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 实际工作中存在不足

1. 忽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

由于没有从思想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学校只重视主动来咨询的学生的心理疾病, 而轻视心理健康教育在预防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方面的重要性, 致使高校在出现了诸如大学生因无法缓解学业和就业压力而轻生, 或者因无法正确处理恋爱关系而杀人或自杀的情况出现后才想起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作用使得教育的对象范围变窄, 降低了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同时, 也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体制中的地位[4]。

2. 心理咨询的途径单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许多高校通常是采用发放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收集和分析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措施, 但这些措施如何正确地应用到有这些问题的大学生身上呢?仅靠敞开心理咨询室的大门是不够的, 毕竟大多数学生在跨入那道门之前也会有一段时间的“心理斗争”, 致使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而这些心理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释放和缓解, 将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和谐校园视阈下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 构建多视角的心理素质教育体系

1. 在宏观上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普及化。

高等学校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普及课程计划之中,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目标体系, 编写出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理论教材、案例分析材料, 设计心理健康方面的训练活动, 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知识, 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教育, 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身心的特点, 激发他们参与心理健康训练与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的积极性。

2. 在中观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经常化。

高校应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进而缓解大学生想要寻求心理帮助却不能及时得到帮助而带来的压力。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是纯粹的活动, 为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心理的变化, 从而获得生动的心理健康的知识, 改变自己不正确的观念。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说教层面上, 而应该让学生去亲自体验, 强调行为方面的训练, 才能收到很好的实效, 预防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 在微观上实现心理咨询本土化。

虽然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外研究得较早, 发展速度比较快, 发展程度也比较完善, 但是,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大学生与国外大学生在心理特点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不同社会和经济背景、不同文化和教育的影响, 使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既要吸取国外的心理学精华, 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二) 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 组织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通过课堂大学生学习到了心理健康理论知识, 但这些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还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要想使大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精髓, 就要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目前, 很多大学都在开展拓展训练活动,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对他人的信任和自信、勇于面对挑战和挫折等等, 优秀的心理素质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成熟起来的, 大学生更需要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审视自己的行为等, 所以高校应该始终坚持组织大学生开展有益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达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 利用校园传媒, 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管理教育氛围。

高校可以利用的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有很多, 如校刊、校园广播、闭路电视、宣传栏和橱窗等媒介。学校利用这些校园传媒经常对心理健康知识、方法、技巧进行宣传普及, 也可以把一些典型的贴近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的案例拿出来让大家进行讨论和分析。不断地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或障碍的排除, 营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使校园处处都洋溢着和谐的气氛[5]。

3. 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心理辅导。

目前, 不上网的大学生可以说非常得少, 有很多大学生刚一进入大学就配置了电脑, 如果自己没有能力买电脑, 也会去校园网络实验室或者校园外的网吧去上网, 这就为高校利用网络来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和辅导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方式。充分利用网络丰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询的手段, 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和互动的交流, 使他们愉快地和自主地敞开心扉、接受引导[6]。

参考文献

[1]众心.世界教育重心心理学大转移[J].教育文摘周报, 1999, (9) .

[2]周素珍.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J].前沿, 2008, (3) .

[3]李静.大学生自杀现象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D].济南:山东大学, 2007.

[4]曹英, 胡鸿, 肖丽梅.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 (7) .

[5]张庆久.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4, (2) .

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 篇3

关键词:90后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目前高校大学生多数是“90”后的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有的已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未来的发展,他们生活的背景及家庭的教育方式的不同,导致出现自大、自我、自私等现象。

通过对我所带班级学生的调查问卷得知,“90”后人际交际的主要方式是靠电话、网络等方式,而传统的聚会等沟通方式已经不受青睐。因此,学院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室,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帮助高校大学生远离“郁闷”,重新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理素质。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点

(一)追求知识,渴望成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90”后大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开放的教学模式,不能正确的应用所学的知识,不能利用课余的时间补充课堂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相结合,随着课时量的不断增加与难度的增大,产生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人生目标渺茫等,由此产生了厌学的现象,对生活产生绝望、无助感。

(二)个性张扬,不切实际,缺乏面对挫折的方式

“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不切实际追求另类,注重自由,表现欲望较强,敢想、敢说、敢干,富有很强的挑战性与冒险性。面对问题的分析与认知能力的缺乏,缺少分析失败原因的能力,缺乏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及面对的困难的理念,容易在失败面前表现出被动,自尊心较为脆弱,产生落差感,失去信念与勇气。

(三)追求自由,渴望独立,缺乏处理自理能力的方法

“90”后大学生思想渴望成熟,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实际年龄,有明显的“成人意识”,希望所有的人都将他当成成年人来看待,大学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们自主意识增强,但是由于实际的年龄及经验缺乏,部分同学仍然对家长和老师有较强的依赖感,对自己事务缺乏自律感。

(四)乐于交往,不愿顺从,缺乏理智的交际方法

“90”后多数是独生子女,溺爱与放纵等使学生面对困难的能力欠缺,行为较自我,很容易产生挫败感。缺少解决问题与分析事物的能力,缺乏自我分析与自我批评的能力,不会沟通交流,人际交往能力很差,不顾其他同学的感受,于是自私的行为导致学生产生矛盾,出现各种摩擦。

二、“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分析

(一)人际关系障碍问题

“90”后大学生最普遍的心理素质是心理人际关系障碍,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是在宠爱中成长,独来独往,面对面的沟通机会很少,他们的家庭背景、教育方式、地域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聚集到学校、班级、寝室,不可避免的产生不融洽,磨合的过程有可能给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不自然、紧张,讲话缺乏逻辑感,有时甚至不知所措,缺乏自信心,或是产生对他人言行多疑、敏感、不信任等。

(二)孤独与自卑问题

“90”后大学生步入大学从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环境中,远离了朝夕相处的父母及亲人、朋友们,新生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多数学生心灵上很是孤独,本身较优秀、很宠爱,但是在大学校园里面发现自己原来很平凡甚至没有其他同学优秀,引起自我轻视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的学识、能力等评价过低,落差感让他们感到失落的重要原因,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三)处事浮躁问题

“90”后大学生对所发生的事情或情境感到不安与忧郁,有没有办法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措施对其进行预防与解决时产生的情绪变化,多表现在考试焦虑、选择焦虑、健康焦虑等等,使处在一种没有办法适应的状态中,总是担忧多虑,一般表现在坐立不安、担心、心乱、焦虑、恐惧等不良的反应,没有心情从事任何的事物。

三、“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采取的措施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该分期对其进行规划与分析,根据学生所处的状态对其心理的表现进行心理跟踪与分析,并且及时做好记录。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测试调查。

对新生首先开展心理测试,了解“90后”学生心理状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及时的登记备案、沟通交流、心理疏导,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心理干预,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下,注重学生的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用健康的心理状态去面对生生活。

(二)以网络新载体,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创建富有影响力的校园网,及时准确的发布时事、新闻;建立以实践知识,技术知识为主的实用网站;以学生社团活动为特色的社团网站等等。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紧跟时代步伐,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并实时更新,增强网站吸引力。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班级网站,让学生参与进来自己动手制作网站,即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课外技能。建立班级电子联系平台,这样可以做到无空间,无距离的沟通,可以无拘无束的畅所欲言,教师也可以进入电子联系平台,进行监管,使其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信念,提高学生的内在潜能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学生的潜能,指导大学生尽快适应生活,辅导员在此阶段教育中要帮助学生处理正确的人际沟通能力,给予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交流生活会等活动,建立彼此的信任,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与家庭的和谐温暖,同时帮助树立正确的“三观”。

“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社会的关注,毕竟将成为社会的中间力量,推动者社会的发展,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希望在分析他们心理状况的同时,更好的帮助大学生解决存在的心理健康状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杜卉.大学生心理与成长.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0).

[2]姜巧玲.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中南大学,2012.

90后大学生心理调查 篇4

“90后”大学生,既不像社会上炒作的那样娇惯自私、不可理喻,也不像人们想像的那般“独”性十足、难以接触。他们“经济上富裕,关心天下大事,兴趣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责任观念比较明确同时,“90后”大学生“思想较为开放,50%以上进校前谈过恋爱”。

据网络上专家研究资料称:这次调研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是某某大学各院系新生中的800名新生,调查内容涉及消费、心理、社交、学习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该报告是继全社会对“70后”、“80后”全面关注后,中国高校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较为权威的解读。

在被调查学生中,仅有10.9%的人热衷于标新立异的文字或者装扮,这与社会上流传的大部分“90后”喜欢使用“火星文”和“非主流装扮”的说法大相径庭。与前几届大学生相比,“90后”新生不仅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更高追求,还注重社交与审美。除此之外,他们的情感经历却超出人们的想像,这与父母、老师希望的“不问感情、多问学业”有些出入。

热爱读书、出手大方 电子产品不离左右

调查显示,在“90后”新生中,有62.3%的学生保持读书的良好习惯,兴趣爱好涉猎范围超过“前辈”。在这些“90后”大学生中,每月消费主要用于购买书籍、文具等学习方面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5.6%;而每月主要消费在娱乐性支出、电子产品以及化妆服饰等方面的学生,比“80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为38.8%、22.8%和20.1%。其中,手机、电脑、相机等数码产品非常普及。“90后”新生中,91.9%的学生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而购买了MP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学生接近六成,甚至有8.1%的学生拥有汽车等奢侈消费品。这表明“90后”的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但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

90后”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更加理性、务实,而对有信用风险的消费持谨慎态度。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烟酒消费的比例竟达5.4%。这一数据既表明“90后”的一代学生在社会监督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缺位,也反映了这一代大学新生比以往的大学生更早接触社会,体验了社会生活。但即使这样,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仍然比较传统。在被调查学生中,有66%的人倾向于“月月有余”的消费方式,选择透支消费的仅占不到5%。

经济独立意识差 心理抗挫能力弱

有51.4%的“90后”新生表示:若生活费透支,将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自力更生的方式弥补。这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性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高校和社会应该重视给“90后”大学生更多锻炼自我、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心态开放易接受新鲜事物

有34.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32.2%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但却有77%的“90后”新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表明,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积淀和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90后”大学生不因循守旧,崇尚创新精神、探索精神。

另外,按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看

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和QQ等方式。“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青睐,仅有17.4%和13.8%的“90后”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

所以,我们90后”大学生通过在学校未来几年的学习,应该逐步使自己具备多种能力,以适应社会的未来需求。这些能力包括:逻辑思考能力、研究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外语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相处能力,以及跨领域的第二或第三专长,努力在未来的几年中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湘信院人文艺术学院

旅游管理一班

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 篇5

近日一份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面世,追求独立却难以摆脱家庭依赖,张扬个性有时却显得叛逆,乐于助人但又常常显得缺乏责任心的90后大学生们,周杰伦、成龙等明星,成为90后最崇拜的偶像并希望自己超越他们,而在职业规划中,大学生们最不想当公务员。

喜欢用qXX天,喜欢用火星文的90后大学生似乎是一个矛盾体。诸多明星之于80、90后,仅仅只是喜欢。90后自己才是自己最崇拜的偶像。个中缘由,不言自明。因为明星已经引不起他们的崇拜。有关专家的解读,认为这是青年一代自信心增强的表现。而另一种说法则是认为这并非是他们自尊的自信,恰恰是出于某种无奈。这正如最不想当公务员一样连年不断创新高,越来越火爆的公务员招考是事实。那么,我们是相信心里话,还相信这个事实。唯一的解释只有无奈要么言不由衷,要么行不由己。

当然,无奈并不就是消极的,更多情况下或许就是一种积极。因为创业者总是无奈的。想创业才有无奈。对于任何创业者来说,确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创业创新不是复制,也没法复制。八十年代青年的迷茫是这样。今天80、90后崇拜自己的无奈,也是创业创新强烈冲动的表现。

不崇拜明星名人,因为80、90后的骨子里并不缺乏艰苦拼搏的精神,抗击冰雪、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等等中的表现就是很好的明证。而且他们正是喜欢和期盼挑战性。他们拒绝平庸,他们热切需要的是崇高。社会在大力为青年一代,创造机会,创造条件的同时,需要着力经营的还有为他们创造崇高。这非常重要。崇高是青年人赖以生存生长的氧气和热血。每一代青年无不是在时代崇高精神激励下,开拓成长成功的。

有学者认为,就调查结果而言,高傲的90后大学生依旧是温室里的花朵,在十几年的学习当中,甚至没有培养出分析利弊的能力,于是才得出了毕业后当公务员,不要侮辱我的结论。对此,他们很天真、很幼稚,因为他们尚且在温室里,倘若到了现实的.沙漠,他们定然会相继死去。公务员的这些苦楚和夹板谁都知道,但是这些苦楚相对于其所得到的待遇和利益是算不了什么的。对此现实生活中已有无数活例证明。

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 篇6

《销售与市场·评论版》 2013年8月19日 作者:周咏

文章关键词: 80后90消费心理营销策略

现代社会发展和变化速度极快,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消费心理受这种趋势带动,稳定性降低,在心理转换速度上趋向与社会同步,在消费行为上则表现为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过去一件产品流行几十年的现象已极罕见,消费品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品种花式层出不穷。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反过来又会促使消费者心理转换速度进一步加快。

对于实施有效的目标营销来说,了解顾客需要很关键。然而,摸清顾客需要并不总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并不完全意识到他们自身潜在的需求动机,或者说人们并不完全明白引起他们做出购买行为的原因。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构成营销决策的基础,它与企业市场的营销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它对于提高营销决策水平,增强营销策略的有效性方面有着很重要意义。消费行为,包括了目标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到使用的一系列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方式。如:通常的了解途径,主要的获取方法、关键性的影响因素、习惯的使用方式等。21世纪的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市场正由卖方垄断向买方垄断演变,消费者主导的营销时代已经来临。在买方市场上,消费者将面对更为纷繁复杂的商品和品牌选择,企业如果将80后、90后消费者作为主要目标客户,必须准备好了改变传统的生产、销售方式,希望与这群玩家进行沟通,那么经营者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理解80、90后的语言,给他们一个平台自我展现,让他们参与整个商品的产销过程并平等地进行沟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分享购物体验并影响更多的消费群体。

让我们看从80后到90后,从月光族到新贫族,从房奴到卡奴,从闪婚族到啃老族再到裸婚族等。产生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对未来营销战略有什么是意义,可能是我们经营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从数量上看,目前80后、90后年龄段的消费人群已达到3亿多,其消费潜力巨大;从能力上来看,这个年龄段的消费者,其消费能力旺盛,他们是推进当今中国的消

费潮流的主力军,而且他们的购置力、购置认识、购置话语权正在影响着许多企业的营销战略。早在2005国内就有调查表明:虽多年来教育界对这一代人给予了许多负面的评价,比如娇生惯养,好吃懒做,自私专横,高分低能,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感情淡漠,沉迷于网络,做不切实际的幻想等等。然而他们在心理上又有特立独行,才华横溢,朝气蓬勃。他们生存在电子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掌握大量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地人是这样描述这群年轻人的,他们生于上世纪80年代,在知识经济波澜壮阔的背景下,进入职场后几乎马上崭露头角,他们不同以往的新鲜气质正在冲击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如今80后正在成为社会主流,他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会像上一代人那样,勤苦做事,忙忙碌碌,他们更有个性与思想,“做自己喜欢的”成为这一代人的真实写照。

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与上一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万年太久,只有创新,才能只争朝夕。可能是这一代人心理的最好描述。80后一代消费心理特征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乐观消费主义,敢于冒险,消费目的更强调追求快乐、享受生活,而非传统的“成就感”。消费中注重对个人价值的体现,而对关系消费、情感消费关注度降低。重品牌,重时尚,并愿意为此付费,对低价产品的解读可能不再是“划算”,而是“不够档次”。企业应当针对80后独生子女消费特征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突出“享受生活”、“个人价值实现”和“品质、档次”。80后虽对购买住房和汽车有需求,但却在饮料、方便面、口香糖、咖啡类产品中尽情宣泄。不争的事实是80后在消费领域的影响崛起并非营销概念的炒作。再比如80后一代个性独立、张扬,对多数产品的品牌忠诚度并不高,习惯在各种品牌间换来换去,这从另一个角度则说明了80后接受新品牌的能力强,他们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同时,也擅长用搜索工具寻找答案,他们更注重品质,他们追求时尚,倡导个性,价格不是80后一代考虑的首要因素,他们有很强烈的消费冲动,对厂商来说,这正是培养品牌忠诚度的最佳阶段,市场情况表明80后一旦喜欢上了某个品牌,他们会对该品牌更加钟爱有加,很难让他们割舍。这股力量商家不会看不到。

90后一代由于成长的社会与营销环境比起80后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使得他们在信念、价值观,特别是消费观念方面与80后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调查表明(2009),中国的90后一代,有超过80%的人都有上网经历。有超过60%的城镇儿童的家中有互联网连接。这种生活特征致使90后中更多地是所谓“宅女”、“宅男”这一特殊的群体。对于他们而言,网络世界甚至比现实

世界更为重要。在消费行为方面,90年代消费者更倾向于将某种消费感觉转换成消费价值,他们对商品的情感性、夸耀性及符号性价值的要求,早已超过了商品或服务的物质性价值及使用价值。可以说现实中的90后是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现实世界,另一个是虚拟的网络世界,依赖网络存在,想要使营销适应90后的生活,就绝对不可以忽视网络对其的影响力。90后一代消费心理相比于已80后,由于他们成长的社会与营销环境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使得他们在信念、价值观,特别是消费观念、心理特征方面与80后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90后消费特征是将某种消费感觉转换成消费价值,他们对商品的情感性、夸耀性及符号性价值的要求,早已超过了商品或服务的物质性价值及使用价值。90后一代消费者最大不同可能就是购买方式变化,或者说他们更喜欢网上购买方式。

对于90后一代消费群来说,喜新厌旧可能是促使他们进行持续消费的动力特点。尽管他们也知道,追求时尚与新鲜的事物不一定具有什么现实的价值,但却能给他们带来时时不同的新鲜感觉与美好心情。90后的这些特点表明,在当今营销情境下具有个性的消费者更多地是将自己视为一个“情感人”,其消费行为是一个消费者受内在动机、价值观等驱动而寻求个体心境体验的情感经验过程。

有调查表明喜欢在网上购物是90后区别于其它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一个较明显特征。这与90后的消费需要、动机、价值观和自我等有着密切关系。90后喜欢去网上淘价格更便宜的相同款式的服装、化妆品、手机等电子产品。可以说80后、90后一代与其它年龄段的消费者最大不同就是购买方式差异,或者说他们更喜欢网上购买方式。

80后、90后媒体习惯变化:中国消费者结构与消费心理的变化导致传媒结构也发生变化。最近有研究认为(2010),80后、90一代的资讯接受模式全面改变,在一份关于80后的收视状况研究报告中,超过33%的80后受众表示几乎不看电视,24%左右的80后观众4-7天才看一次电视,2-3天看一次的人也占24%,只有18%左右的80后会每天看电视。尽管这些数据还需要进一步地验证,但有一点它说明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电视对于锁定和覆盖这些80后的人群,影响力正在减弱,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数字化媒体对于80后人群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新的数字化媒体主要包括户外液晶电视媒体、互联网以及手机和I-pad等数字终端媒体。

而90后的情况则更有过之,他们对电视节目则更有选择与偏爱。80后、90后看杂志的几率较高,特别是自己喜好的题材,但覆盖率不高,整体来说,80后、90后看报纸时间较少(这亦是全球这个年纪的现象)。这种媒体习惯的改变将可能直接颠覆广告主原有的广告投放模式、媒体策略和传播策略,这一点正是我们广告人应该引起高度注视的。

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 篇7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90后”大学生的已经进入大学5年的时间了, 高校乃至社会对如何做好“90后”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也有一定的调查研究, 综合现有的调查研究, 对“90后”大学生的素质特征有如下归纳:

1. 以自我为中心, 个人中心主义浓厚。

“90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优越, 大都是独生子女, 习惯更关注自我, 形成个人本位价值取向。他们强调主观感受和个体意识, 喜欢自主争论, 经过亲身实践来考察前人的结论, 表现出强烈的思想独立意识。“90后”大学生习惯于宽以律己, 严以待人。

2. 思想活跃, 个性张扬。

“90后”的一代, 思想活跃, 想法新颖, 喜欢追求明星和时尚元素, 喜欢标新立异, 表现自我, 体现出人们通常观念中的“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90后”大学生在各方面都彰显出个人特色, 喜欢新颖、有个性的事物, 从衣着外表到兴趣爱好都追求独树一帜, 表现与众不同。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更是开放的时代, “90后”大学生由于生活与网络相伴, 因而能够方便而快捷地接受各种新生事物, 并运用一些途径传播与张扬这些新事物, 充当着领导世界新生事物新潮的角色。与此同时, 他们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的途径相比他们的前辈更加广泛和多元, 他们的视野更加广阔, 他们往往站在全球角度看问题。

3. 理想信念薄弱, 功利性较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90后”大学生从网络获取资讯, 接触到各种文化价值和理想信仰, 因此, 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 更务实, 但带有较强的功利色彩。他们的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 而非抽象的理想信仰, 更注重物质层面, 特别是在奖学金评选、评优、评先以及入党等对人生发展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事件, 受到“90后”的广泛关注, 甚至以此作为自己学习和参加学校活动的目的。

4. 依赖网络, 善于通过网络学习和获取信息。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他们比任何一代人都熟悉网络、依赖网络、善于运用网络。网络已成为“90后”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之一。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90”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友方式、娱乐方式, 甚至是语言习惯, 成为他们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

5. 心理承受力不强, 抗挫能力弱。

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环境复杂, 价值观念多元化, 这导致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树立稳定的信仰理念, 精神空虚, 因而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经不起挫折。此外, 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经济有很大好转, 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比以前好, 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会更多。而且父辈们吃了很多苦, 想让子女过上优越的生活, 即使自己再累, 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 几乎物质上有求必应;另外, 他们受到整个家庭的完全照顾和爱护, 成了温室里的花朵, 从来没有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洗礼, 一旦遇到挫折就感到天塌下来一样, 觉得世界一片灰暗。

二、“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

高校理工科学生是同龄人中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 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精神状态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通过对“90后”大学生的研究, 基本了解“90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征, 针对理工科学生相对于文科学生的不同, 有针对性地设计问卷, 使问卷设计更能反映理工科学生的不同特点。通过对若干“90后”理工科大学生发放问卷, 对回收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通过问卷我们发现理工科大学生有如下特点:

1. 思维敏捷, 接受应变能力强。

理工科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应变能力较文科学生强, 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生事物, 容易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和变化, 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受益者。他们希望正确认识社会, 但又缺乏辩证思考的能力, 他们不太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民情, 对现在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 容易出现心理困惑。

2. 综合素质较高, 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较强。

理工科大学生更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充满活力、富有创造能力, 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建设力量。他们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把自己的学习与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相结合, 是非观念、报国理想明确, 具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心, 是未来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3. 理性大于感性, 更加注重自我。

相比文科生他们更强调自我, 更注重内因。理工科学生比较偏重推理, 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就决定了理工科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更加强调怎样解决问题, 即结果。也使他们追求理想趋向功利化, 功利色彩浓厚, 急功近利, 讲究实惠, 甚至失去判断力。

4. 人文知识缺乏, 道德水平不容乐观。

目前, 理工科院校90%以上的教学内容与科技知识有关, 而对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等知识涉猎很少。人文知识的传授和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对于人的情操的陶冶, 高尚道德质量的修养具有重大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智发育和精神状态的走向, 而这种人文知识的缺乏往往容易造成他们精神空虚、低级趣味、气质庸俗和道德水平的低下。有些理工科学生以为科学无国界, 科研人员也无国界, 导致其政治立场、人生理想脱离中国实际, 从历次留学潮的人员流失方面可以看出问题的严重性;缺乏道德责任感, 部分大学生在恋爱中行为轻率, 公共场合过于亲密, 语言污秽等这些都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缺乏有关。再者, 在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 自私自利现象严重, 只求权利, 不讲义务。

三、下一步举措

对于“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问卷以及综合素质研究不是目的, 我们希望可以更好地总结现实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凝练新的工作方法, 更好地指导学生工作, 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蒲俊霖.浅谈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06) .

[2]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04) .

[3]张晓京, 文书锋, 金添.“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09) .

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 篇8

一、调查内容和方法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研问卷由重庆市教科院德育中心研制,问题以单选为主,附加少量多选题目,初中卷共56道题,高中卷共63道题。两套问卷在调查内容方面按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心理品质、影响因素五个方面设计,具体涉及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集体观、学习观、劳动观、职业观、恋爱观、审美观、法制观等,及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网络等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因素。

(二)调查方法

为了使调研搜集到可靠信息,让学生表达真实想法,问卷采用了无记名方式,参与调查的学生由各学校组织,通过网络进行独立答卷,现场提交,并自动生成电子统计表格。问卷答卷率为100%,有效率为99%,有效问卷总数为11617份,其中初中学生6241份,高中学生5376份,调查对象涉及初、高中一、二、三年级学生,各年级人数比例随年级增高略微递减,但差别不大,数据全面翔实可靠。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政治思想方面

多数90后中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态度,但基本的政治常识缺乏,对时事政治关注不够。对“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官员腐败的现象,但我相信中国共产党一定会治理好腐败,领导中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这一说法,表示“完全赞同”的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分别为58.64%和42.32%,表示“比较赞同”的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分别为35.39%和44.01%,两项合计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分别为94.03%和86.33%。数据表明,中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总体上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度,认识的主流是积极、乐观的。但是,调查也发现,相当比例的中学生对政治和时事的关心程度并不理想,对“下列知识你知道多少:中国共产党是哪一年诞生的?新中国是哪一年成立的?天安门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是谁升起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谁?”,“都不知道”和只“知道1-2个”两项合计初中和高中的比例分别是49.40%和29.13%。对“你看报纸或电视时,最关注的内容是”这一多选题,选择“体育娱乐类节目,如球类赛事,演唱会等”(55.87%)的比例略高于“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或热点问题)”(55.65%),由此可见,中学生对政治的关注不及对体育娱乐的关注。

90后中学生爱国意识较强,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能比较理性地认识民族问题,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能进行反省。初中生对“9.11”恐怖事件后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改造工程及德国法兰克福机场、法国巴黎地铁、波音空客飞机中采用中国大连路明的发光标志产品的消息表示“非常激动,为祖国感到自豪”和“激励自己也要为祖国创新”两项合计占70.86%,加上“有点激动”三项合计占92.12% 。对我国著名学府清华大学是当年八国联军之一的美国用清朝政府的部分庚子赔款修建的这一历史的看法,81.38%的高中生表示“要牢记历史和国耻,立志振兴中华”, 8.50%认为“这是美国对侵略中国行为的忏悔”,两项合计占89.88%。数据表明中学生总体上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情感,能牢记国耻,立志振兴中华,能为祖国的发展和进步感到自豪。但在对“你所在城市爆发针对日本右翼分子否认二战罪行开展的抵制日货的游行”回答时,65.10%的高中生表示“肯定他们的爱国热情,不认可他们的做法”。对“在国外的一些著名景点,针对中国游客专门用中文书写了许多‘请不要随地吐痰’、‘请不要喧哗’的提示标语”这一现象选择“自我反省,认真改正”的占85.36%,说明中学生仍然能比较理性地对国人所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反省,而不是意气用事。

90后中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总体是健康、积极的,但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呈现出的复杂性和多元化特点不容忽视。在调查中发现,认为“人生成功的标志是理想得到实现”的初中生比例占第一位,对金钱的看法占第一位的是“钱够用就行,精神生活一定要充实”;75.47%的高中生认为“中学生在学业上成功的标志”是“掌握社会生存的本领,成为能够自立的人”,70%的高中生对“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看法是“人生不仅仅是吃穿和享受生活,还应该有所作为回报社会”和“人生只讲吃穿,太单调了”。

(二)道德品质方面

90后中学生对助人为乐、孝敬父母、诚实守信、讲究文明等道德品质的认同度较高。87.9%的初中生对“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表示“非常好,应大力弘扬”,对“某班一位同学,利用节假日上街卖报,把挣来的钱全部用来帮助同班的一位同学”的看法选择“要以他为榜样,尽力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的占72.14%,对学校组织“手拉手,献爱心”捐款活动表示会“积极参与,尽我所能”的占72.81%。高中生对“假如一位与你有矛盾的同学,意外车祸受伤卧床不起,班上选派代表去看望他”愿意“积极报名参加”的占64.68%,选择“思考以后,报名参加”的占30.39%,两项合计占95.07%。由此看出,中学生对“助人为乐”的认同度高。

在孝敬和回报父母方面,在对“张浚年幼时父母就离婚,张浚一直随母生活,父亲每月只是按时给他生活费,偶尔看望一下他,当张浚成年后面对年迈的父亲”一题,认为张浚应该“努力多想父亲对自己好的地方,尽心尽力报答养育之情”的占72.54%。由此可见,我市中学生大多认同长大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诚实守信方面,初中生对“假设你们几位同学在课间时打闹不小心打破了窗户玻璃”一题,选择主动承认错误并赔偿的占79.99%,高中生对“考场上,老师因故离开一会儿”选择“继续做题,决不作弊”的占85.66%。

在讲究文明方面,对有的中学生说脏话的现象,认为“坚持自己不说脏话,并尽量帮助别人”和“脏话不文明,有损中学生形象”的合计占85.44%,对“拥挤中,如果你不小心踩到了别人的脚”选择“马上向对方道歉”的占84.36%。对“班上有人做出损害班级体荣誉的行为”,反应为“很气愤,认为损害者应该受到相应的处分”和“要帮助他,希望他不要再犯”的合计占80.05%,14.58%的学生“觉得很遗憾 ,试着去原谅他”,只有5.46%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只要自己不犯就行了”。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我市中学生大多具有助人为乐、关心他人、孝敬父母、诚实守信、讲究文明等道德品质,并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三)公民素养方面

大部分90后中学生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具有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的观念和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87.39%的初中生知道“用手机摄像头私拍他人肖像及隐密,并在同学中传播、甚至发送上网”属于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违法行为;对“贾明的高考成绩离他向往的大学只有3分之差,沮丧之际,有人告诉他,可以通过给招生负责人送几万元钱,保证他被录取”,认为“这是违法的事,坚决不能做”和“宁可不上学,也决不做这种事”的高中生合计占69.34%,对“当前很多商家售CD或DVD等盗版光盘现象”这一多选题,65.23%的高中生认为应当保护知识产权,严格打击和惩罚出售盗片光盘的商家,57.68%的学生认为商家侵犯了知识产权不应当卖。

90后中学生对见义勇为的认识理性强于感性,大多不赞成盲目勇为,倡导机智勇为。对“一中学生在面对两歹徒持刀抢劫时,英勇无畏,与歹徒进行殊死搏斗,被歹徒刺伤数刀后,不治死亡”一题的选择按人数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遇事太鲁莽,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硬拼是一种不理智”(43.07%);应暂时妥协或观察周围环境,请求帮助或事后报案(31.81%);英雄壮举,精神可嘉,值得提倡(14.58%);不懂得保护自己,也不能抓住凶手,属于无谓牺牲(10.61%)。数据说明今天中学生对生命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大部分90后中学生具有民主选举意识、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对班级确定班、团干部,希望采取“全班同学推荐和投票”和“学生自荐竞选演讲加投票”的高中生占81.15%;对在饭店就餐结帐不要发票用餐费可以打8折时,61.79%高中生选择不要发票会让老板偷税,坚持要发票。但较多中学生并不认为应该严格遵守所有规则,根据情境对规则持折衷态度,如对“班级制度规定:晚自习同学之间不能讲话或讨论,你遇到一道棘手的难题”,选择“小声讨论,尽量不干扰他人”的人数最多,占62.48%,其次才是“遵守规定,利用课间或其他方便的时间再讨论解决”,占54.61%。

(二)心理品质方面

面对竞争、困难和挫折,大部分90后中学生能理性对待,积极进取。如身处现代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里,如何处理交往合作与竞争的关系,82.18%的初中生认为竞争是相对的,竞争并不排除协作,有利于自我及他人的不断完善。调查也发现,情绪低沉消极学生的比例虽占少数,但仍不容忽视。如有7.82%的初中生表示“自己在许多方面不如别人,感到很自卑”。对“假如母亲没有工作,又赶上父亲因身体的原因不能挣钱,家里陡然困难起来”一题,有9.68%的初中生选择“隐瞒真相,不让老师、同学知道,担心被人瞧不起”。

90后中学生在面临被冤枉批评的情况时大部分能理智对待,但冲动争吵、“消极报仇”或无所谓的情况仍然不少。如高中生在面对“老师当众批评你,而你认为自己是被冤枉的”时,71.63%表示愿意“心平气和地向老师讲明情况,让其了解事情真相”,有21.43%的学生会“当场申辩,哪怕是争吵也在所不惜”或“口服心不服,事后暗中与老师对着干”。但对不好的心绪持续的时间,仅有34.95%的学生表示“很快就能解脱”, 31.49%的表示需要半天时间才能排解,33.55%的学生表示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释怀,甚至时常想到这件事,不良心绪还会再现。

大部分90后中学生知道中学阶段对异性产生好感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不过观念态度和处理方式存在年龄的差异。初中生对某位异性同学产生好感时认为“学生应以学习为重,把这份情感珍藏在心里” 的占多数,比例为72.87%。和初中生相比,高中生中认可谈恋爱的比例有所上升,75.11%的高中生认为谈恋爱的主要原因在于“青春期的正常现象,对异性产生好感”,10.96%的高中生认为“可以帮助舒缓学习压力”,“很多人这样,我也试一下”和“证明自己已经成熟,有魅力”合计占13.93%。

三、影响因素分析

(一) 学校和家庭对90后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影响

学校德育课程和各类活动对90后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教学的有效性有待加强。77.95%的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有兴趣,认为对自己成长有帮助,但有20.12%认为内容枯燥,19%认为除了考试没多少用,18.46%认为老师讲得不好说教太严重。对政治课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64.77%的高中生认为“经过自己分析,多数可以接受认同”,选择完全都能接受认同的占20.54%;11.22%的高中生选择“经过自己分析,少数可以接受认同”;3.57%的高中生表示“完全不能接受认同”。初中生认为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依次为:开展社会实践、主题班会、模范人物先进事迹报告会和个别交谈。

90后中学生在家庭和学校感受到压抑、冷漠、敌视等负面心理氛围的比例大体相当。42.71%的高中生从老师的眼神中主要感觉到的是真诚、欣赏、鼓励,37.91%的高中生感觉到的是期盼、关爱、慈祥,感受到严厉、冷漠、压抑和讨厌、鄙视、轻视的合计占19.48%;52.34%的高中生感觉到的家庭氛围主要是温馨、充满关爱,其次是民主、平等和睦,占28.61%,有19.12%的高中生感觉到的是压抑、缺乏沟通和敌视、常遭打骂。可见,总体而言,中学生在家庭和学校感受到的压抑、冷漠、敌视等负面心理氛围的比例大体相当,积极方面的具体表现则存在一定差异,学校主要表现为欣赏和鼓励,家庭则主要停留在亲情关爱的层面。

在学校和家庭对中学生成长影响比较上,90后中学生觉得家人和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大于老师。58.10%的初中生认为对自己的成长影响最大的是“家人”,只有16.23%认为是老师(低于朋友的影响,朋友的影响占18.47%)。这一情况在高中生中同样存在。可见家人和朋友对中学生的影响大于老师。

(二)现代多元文化和生活对90后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心目中具有相当的地位,90后中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关注和认同优先于外国文化,但这并不影响90后中学生对异域文化的关注和喜爱。调查数据显示,中学生对中国名著的阅读热情明显高于外国名著,对中秋、端午、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喜爱程度也高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对圣诞节,39.21%的高中生选择“也过圣诞节,但我更喜欢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洋溢着浓浓亲情”;33.93%的学生选择“圣诞节和春节我都很喜欢,快乐就好”。和欧美、日本、韩国相比,高中生仍然最喜欢中国的电影、电视剧、歌星(只有动画除外,54.65%的中学生表示最喜欢日本动画)。48.33%的高中生认为对自己触动最大的文化是“源远流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其次有22.75%认为是“崇尚自由平等,张扬个性,对他国文化颇具影响力的美国文化”;16.02%选择“追求浪漫与高雅,源自古罗马文明,同时充满时尚元素的法兰西文化”;13.13%选择“引领动漫、时尚、欣赏樱花、同时崇尚剑道的日本文化”。

我国社会现阶段人们表现出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对90后中学生影响很大。目前,父母每周给中学生的零花钱在10-50元的占66.46%,50-100元的占23.19%,100-200元的占6.99%,200元以上的占3.46%;62.63%的高中学生使用零化钱的原则是“精打细算,若有所需也不吝啬”,19.36%的学生“舍不得花钱,攒积起来,以备急用”,18.05%的学生则选择“有钱就花,用完为止,做个快乐的月光族”或“超前消费,用完再想法找父母亲戚要或找同学借”。总的来看,中学生的零花钱尽管个体差异很大,但平均起来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中学生使用零花钱总体虽然并不浪费,但大方消费甚至超前消费的情况也不鲜见。

大部分90后中学生上网主要用于学习知识、查阅资料、开阔眼界,其次是聊天交友,排遣郁闷、寻找友情,但仍有14.88%的学生表示上网主要用于游戏娱乐、沉浸虚拟、淡忘自我,还有2.47%坦诚主要是观看禁片、寻求刺激。对上网时遇到突然弹出有色情图像小广告的情况,80.52%的高中生会选择马上关闭该广告,16.78%的学生表示会浏览一下或看完再关闭,也有2.85%的学生会“看完并保存该网址,以后继续登陆收看”。可见,中学生上网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受游戏和色情诱惑的人数也不少。对“追星”这一偶像崇拜问题,持极端赞成和极端反对的都是少部分,大部分中学生持理智追星,有所节制的态度。53.81%的初中生对杨丽娟事件这一追星现象的态度是“崇拜明星,应该学习他们的奋斗精神,而不是仅仅羡慕他们舞台上的华丽”。

四、对策与建议

调查表明,我市90后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总体上是积极向上、令人欣慰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推进,90后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趋向于多元、多向、多变方面发展,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待加强。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健康心理的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达到全方位实施德育。课堂育德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要强化德育课程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中学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应切实贯彻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针对新时期中学生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和可塑性等特点,进一步优化中学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基本的政治常识教育不应忽视,同时要注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贴近时代的内容,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把回答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作为课程的重点,让中学德育课堂更富有时代感和思辨性。要改变过去重说教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多地让学生通过观察、质疑、探究、体验、感悟等学习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感悟人生的意义,正确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中学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真正发挥。

二是发挥学科育德功能,使德育与知识、技能的教学有机结合,与90后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机结合。广大学科任课教师应自觉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道德教育生长点,做到随机育德,即关注习惯培养,重视人文素养,激发学生自信,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教学过程充满着道德生活的气息。要改变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评价方式,给学生以自尊和自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自己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将课堂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增强德育实效性。实践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加强德育实践活动,一是大力开展校园德育实践活动。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校园开展的各种活动之中,如诗歌朗诵会、课本剧表演会、专题演讲会、论题辩论会、法制讲座、节假日活动、体育竞赛活动、学生的各种社团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能力,磨练他们的意志,提升他们的精神。二是走向社会的德育实践活动。要精心组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应从政策导向、实践环境和条件建设、协调整合区域性德育实践资源等入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不断丰富学校德育的内涵,创新德育思维,拓展德育载体,促进德育的针对性。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变革的社会,社会的新思维、新技术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着深刻影响,学校德育也必须根据变化的社会进行创新。 一是学校德育的内涵要进一步丰富,德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如,针对对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呈现出的多元化倾向,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学会选择;面对新时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出现的消费主义倾向,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消费、文明消费、做理智的消费者;面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金钱为中心”倾向,引导学生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二是德育的载体要进一步拓展。学校德育必须将网络作为新的载体,以优秀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组织开展各种网络育德活动,不断拓展网络育德空间,帮助中学生树立网络法制意识和网络伦理观念,通过丰富多彩的网上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安全上网和文明上网,提高中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融于一体的德育体系,大力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因此,作为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主阵地的学校要主动与学生家长、社区各方面密切合作,以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合力。学校特别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本次调研中,大多数学生都确认家庭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大于学校,由此看出,家庭教育决定德育的成败。它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为人父母者具有科学的人才观,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才能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给子女以陶冶,使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全面关怀中得到德智体全面的发展。因此,提高家长素质,使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多方面的责任。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同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大力普及家庭德育的知识,并吸收家长参加德育过程;学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积极营造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重庆市教科院德育中心重庆 404000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 641008)

上一篇:庆城县学校安全工作档案目录下一篇:如何申请成立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