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共12篇)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 篇1
与唯心主义幸福观不同,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在分析人类幸福观积极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对社会劳动实践的总结形成并发展着的辩证唯物主义幸福观。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唯物主义幸福观
1.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 作为幸福的载体, 人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生命在才有幸福可言。然而生命并不是幸福的全部, 只有健康的生命、积极向上的生命、肯于奉献不损人利己的生命才是获得幸福的有意义的生命。
2.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 幸福源于人们的社会劳动实践。人们的幸福感或幸福观念是人们关于幸福的意识对社会客观实际的主观反映, 它不是凭空就存在的, 并且这种意识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随之发生变化。
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仅强调物质生活资料对幸福的基础性作用, 还十分重视社会生产关系对幸福的决定性作用。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 少数资本家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 广大劳动群众很少甚至没有生产资料, 而且在劳动产品的分配上也是少数资本家占有绝大部分劳动产品。少数资本家的幸福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剥削基础之上, 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根本无幸福可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消灭了剥削, 消除了两极分化, 为人民大众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和幸福开辟了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辩证的幸福观
1.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就是从客观方面来讲, 幸福观不能脱离客观环境而独立存在, 幸福的获得需要建立在客观环境和经济状况基础之上。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人们获得幸福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有效途径。从主观方面来讲,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个人关于幸福观念对客观环境和社会生活状况的主观体验, 包括个人的价值取向、 生活态度以及精神状态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正是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通过社会劳动实践来实现。
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 人的幸福不仅仅包括物质上的富足, 还应包括精神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是实现幸福的最高形式, 停留在物质层面而不追求精神提升的幸福是低级的。当然物质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对精神幸福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没有物质生存基础何谈精神幸福?它是我们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保障。精神幸福的提升和多样化对人们进一步追求物质幸福具有推动作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 “一个民族为了在精神上更自由地发展起来, 就不应该停留在肉体上的需求这一奴隶状态中, 不应当是肉体的奴隶, 所以首先必须留出时间来, 以便能够在精神上创造和享受”。所以, 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比如吃、穿、住、用、行等基础之上, 还应当获得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 也就是精神幸福的提升, 它是物质幸福基础之上的更高级的形式。
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劳动与奉献的统一。劳动作为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为人们获得幸福提供物质基础, 同时人们可以享受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获得内心的幸福。内心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又使人进一步推动人们进行新的劳动和创造, 进而产生新的幸福感, 如此循环往复。个体劳动赋予社会劳动之中, 在整个社会劳动系统中个体要懂得奉献和乐于奉献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幸福感。
4.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好比水滴和大海, 水滴离开了大海就会干涸, 大海没有水滴的汇聚就不会有大海。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所以个人幸福寓于社会幸福之中, 只有不断地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体现自身价值, 满足物质和精神上的幸福。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决定了个人幸福水平的实现程度, 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为个人幸福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众多个人幸福的提升又推动了社会整体的幸福, 两者相辅相成。
三、“90后”大学生幸福观的几个误区
在我国“90后”大学生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健全幸福观的树立对于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十分重要。然而通过对我院及周边院校的部分“90后”大学生幸福观进行调查发现, 当今 “90后”大学生幸福观存在几个方面的误区。
1.物质主义幸福观。持该种观点的“90后”大学生认为, 在物质上越富有就越幸福。穿名牌衣服、戴名牌首饰、用名牌产品 (比如名牌手机、名牌电脑等) 、开豪车、住豪房就会越幸福, 强调了幸福的功利主义色彩, 将幸福等同于物质享受。
2.网络精神主义幸福观。随着网络的发达和普及, 几乎人人每天都在接触网络, “90后”大学生也不例外, 可以说每人都有一部手机和电脑。然而有很大一部分“90后”大学生认为必须要每天每时都要接触网络, 刷手机、玩电脑, 否则就会感觉无聊、空虚没有幸福感。他们不惜牺牲读书学习的时间来玩网络游戏, 甚至牺牲晚上休息的时间玩游戏和刷手机, 第二天白天不上课或上课没精神, 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而接触网络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幸福, 形成了一种网络精神主义的扭曲幸福观。
3.禁欲主义幸福观。持该种观点的“90后”大学生认为人应当对欲望加以节制, 在物质上不能追求奢华, 精神上不能追求激烈。他们认为人之所以感到不幸福是因为欲望太多, 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上他们表现的很平淡, 对于学校的一些竞赛活动或娱乐活动表现得毫无兴趣, 显得比较懒散, 对自己的一点点成绩就能够满足, 缺乏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动力。
四、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当代“90后”大学生幸福观形成的启示
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师, 应责无旁贷地针对当代“90后”大学生幸福观出现的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理论联系“90后”大学生生活实际加以引导使其能够树立正确和健全的幸福观。
1.教育“90后”大学生懂得珍惜生命。马克思唯物主义幸福观认为作为幸福的载体人一定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 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也是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本质要求。对当代“90后” 大学生进行幸福观的教育首先要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的重要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只有珍惜生命才能拥有幸福的根基, 而一个健康和健全的生命需要从两方面进行锻炼:一方面是锻炼健康的身体, 另一方面是锻炼健全的心理。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幸福, 享受幸福;只有拥有健全的心理才可以用正确的意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做正确和有意义的事情为人类社会做贡献, 享受实践成果带来的幸福并进一步推动新的实践活动。所以, 生命作为幸福的基础需要珍惜和锻炼, 倡导“90后”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增强自己的体能, 参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增强心理素质, 提高应变能力, 保持精力充沛生命力才能旺盛, 才能够体味生活感受幸福。
2.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针对“90后”大学生出现的物质主义幸福观、网络精神主义幸福观、禁欲主义幸福观和迷茫的幸福观几个方面的误区, 引导学生要从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中更多地参加劳动实践并从中积极追求幸福和感受幸福, 这样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长久的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单纯追求物质富足的幸福是低级的幸福不会长久, 但又不否认人对物质幸福的追求, 人的幸福首先需要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所以“90后”大学生追求物质富足需要有一个度, 这个度统一在精神幸福之中。我们知道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五个层次, 并认为最高的层次是人的自我实现, 这种最高层次的精神幸福是在满足了物质需求基础上的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终极幸福。紧跟习总书记倡导艰苦朴素的精神, 引导学生在物质生活上抛弃名牌和奢华, 保持节俭、珍惜粮食、勤于劳动和实践, 增强对生活和未来的信心, 在发展中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以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为己任, 努力把个人幸福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 在实践中追求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 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
3.增强“90后”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教育学生实践创造幸福的重要性。幸福不是天上掉馅饼, 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获得的。由于劳动实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创造出层次不同、丰富多彩的劳动成果, 所以每个人通过劳动实践获得的幸福感也是不一样的。高质量、高层次的劳动成果需要高层次的劳动实践来实现, 这就需要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努力学习, 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 并尽可能地把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到社会劳动实践当中转化为高质量的劳动成果从中获得更大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李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 2013.
[2]吴冬梅.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现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2.
[3]杨丽媛.试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现代启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2012.
[4]周静.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的启示[D].华侨大学, 2011.
[5]田红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当代价值[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3, (11) .
[6]陈成志.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先进性及其时代价值[J].世纪桥, 2012, (11) .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 篇2
《给90后讲讲马克思》心得体会
《给90后讲讲马克思》心得体会
在党支部的组织下,通过收听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参与主办的“给90后讲讲马克思”这档主题音频栏目,这档栏目的推出是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由市委党校年轻骨干教师,为广大党员讲述贯穿马克思一生的19个精彩小故事。
我在阿基米德上聆听了关于马克思的故事,这种形式既新鲜又有趣,完全不会觉得很枯燥。十九个小故事,十九个不同的侧面,让我们全面的了解了马克思的一生,虽然他家庭条件优越,但是他没有上过小学,他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从小父亲对他教育,家庭教育可见十分的重要,从这一点上来说就拉近了我和马克思之间的距离。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从事人类解放事业,并积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亲情的眷恋,无一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他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为自己,而是为整个人类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聆听了马克思的故事后,使我对马克思的整个人生经历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认知,对他的一些生活细节、生活习惯也了解的更多,这对于我理解马克思的学说是有很大的帮助。
精品学习资料范文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 篇3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典型示范;社会主义新形势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90后大学生是时代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不仅肩负着几代人的使命和责任,同时十余载的寒窗积累。他们承载着家长的寄托和老师的叮咛,满怀信心的迈入自己神圣的高校殿堂,开始了他们四年甚至更长的象牙塔下求学之路。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一种有效和必要的教育手段,在学涯规划、择业帮扶、恋爱交友、心理辅导等方面发挥着他无比庞大的作用。
大学生活对于绝大多数刚刚走进校园的同学来说,即陌生又神秘,即恐惧又欣喜,种种思绪伴随着他们度过一个相对于比较漫长的新生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辅导员老师的耐心帮扶,同时也需要有着丰富大学生经验的学长们以榜样的力量去引导。
榜样一词出自宋·张镃?《俯镜亭》诗:“唤作大圆镜,波文从此生。何妨云影杂,榜样自天成。”榜样教育是指引导受教育者学习他人的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发展。好的榜样是某种思想品德的具体体现,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使人们对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易于理解,易于效法,能使人们受到感染和激励,因而具有强烈、深刻的教育作用。它是德育方法之一。而典型示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手段,如何利用好典型示范将榜样的力量在学生中,尤其是在新同学刚刚步入高校开始新的生活时,发挥强有力的作用是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发和研究的。
2 大学生入校表现出的不良特点
2.1 学习盲目无章法
大学的实习方式与高中的应试教育截然不同,大学生更多的是依靠自学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基础。而自学当中包含了预习、复习以及上课听见课后提问等等只有做到以上几点,学生才会真正掌握自学的方法和技巧,做到对学习产生兴趣。反之,也就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状态上的显性表现,起初上课听不懂,而后导致无法正常跟得上老师授课的节奏。
2.2 生活无序网瘾成性
学生进入大学后告别了老师监督、父母管制、同学制约的模式,他们有了更加充裕的时间,紧张的高考备战让他们已接近对学习放弃的边缘,这便使得网络的诱惑力无形的放大了若干倍,加上大量的自控时间。于是无论是在寝室还是在网吧,都会看到大多数的学生在玩不同的网游、手游,消磨着他们宝贵的时间,侵蚀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2.3 交友不慎错入行
新环境、新计划、新同学,一切对于新生来讲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每一个画面都是那么的陌生和惊喜,他们会将自己在校中所看、所想、所感利用微信朋友圈、电话、博客以及其他网络途径与家人、朋友、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在交流的同时也会利用这些途径结识许多新朋友,他们当中不乏学长、老乡、协会会员、兼职工友、网友等等。这些新朋友当中会有很多人会以自己是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将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告诉给我们可爱的新同学,在这些“大学生应该是这样的”讲诉中就会有很多误导。诸如“平时不用学,考前好好背,就不会挂科”、“大学生活就要自由自在”、“老师不会让你拿不到学位的”、“这个东西没用,没有一样找工作”等等。不仅让学生误认为大学生生活是自由无拘束的,同时也给他们造成了大学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保护伞。
2.4 精神高度紧张压力大
心理问题在高校中已经不再是一个让学生恐慌,让老师束手无错的难题了。大学生心理障碍已逐渐成为一种高发的群体。导致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几个节点,寝室矛盾、学习成绩、恋爱挫折、家庭情况突变、就业困难。这些原因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但是大学生成了高发群体与应试教育和独生子女被过于溺爱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原因。他们从小过着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遇到困难都是家长去处理,他们不懂得风雨后彩虹的美丽,也不知道付出后得到回报的喜悦,只懂得独我论。一旦遇到压力或是外界环境打乱了他的生活规律便会诱发不堪设想的后果。
3 利用典型示范针对大学生不良习惯可采取的措施
3.1 榜样事迹宣讲
利用朋辈效用在高年级的优秀同学群体中选取品学兼优,性格开朗的杰出代表,组建典型事迹报告宣讲团队。利用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新同学中进行宣讲和座谈,在同学中树立正面积极的榜样。以点铺面,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最简洁的方式让同学们从高中枯燥的死记硬背和衣食无忧的简单生活中走进真正的大学生活中来。让他们学会自强、自学、自尊、自爱等能力。
3.2 一帮一结对子
在学习上利用成绩优异的学生定期为新生出题测验并对大家的共性难点问题做统一讲解。对成绩差、学习没有尽头的同学,辅导员耐心疏导,借助这些成绩突出的高年级学科代表与他们一对一结成帮扶对象,利用晚自习或是课余时间为他们做课程的义务辅导,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同时,也逐渐掌握自学的方法和窍门。即使面对日益激烈的考研也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3.3 发挥党员、学生会、班导生先锋带头作用
党员、学生会、班导生是同学中的骨干和带头人,利用和发挥他们的带领引导作用。他们也是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更是自愿为同学服务的积极分子。理所应该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成为同学学习效仿的榜样。要在学习、劳动、纪律、活动等方面都成为模范,做得比别人好,同时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位同学。对待新入校的同学要耐心和细致的去观察他们随时都会出现的每一个细节,帮助他们去解决每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解决问题的难度很大,应该及时与相关老师反映情况做好记录和反馈。
参考文献:
[1]杨岚,刘争先.新时期大学生典型示范教育创新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年1月.
[2]蓝维春.“90后”大学生榜样教育有效机制的研究与分析[J].河南科技,2013年12期.
[3]刘云龙,姚峥嵘.新时期大学生典型教育的在认识和有效引导[J].高校教育管理,2011年3月第5卷第2期.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 篇4
一、“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
20世纪90年代,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在这个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出生和成长的“90后”群体, 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时代标签和鲜明特征。
1. 政治态度乐观积极, 社会责任感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资源的不断更新, “90后”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更加趋于理性化, 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关注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 也熟知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他们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尽管要面临学业竞争和就业的双重压力, 但他们仍然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态度。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习惯通过网络、手机等传媒手段关注时事政策及社会热点, 获得有价值的学习、生活信息。他们热爱党, 热爱社会主义, 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在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抉择面前, 他们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2. 独立自主意识增强, 接受新事物快。
调查显示:56.7%的“90后”大学生认为自己很独立, 46.7%的学生表示在遇到问题需要做出选择时通常是自己说了算, 老师、父母的意见只是参考。 (1) 在对未来的定位上, 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表示会靠自己的努力实现发展, 不会轻易接受父母的安排。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看问题的视角, 不喜欢教条式的教育模式, 敢于怀疑并展示自己的思想观点。他们能客观的分析与评价自身的特质, 设立发展目标较早, 不仅内容务实, 而且为实现目标准备的也更加充分。在当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 他们能够更好地从微观方面感受现实社会的变化, 他们对未知的领域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 也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3. 富有冒险竞争精神, 但受挫能力差。
“90后”大学生喜欢广泛的获取信息, 掌握新的知识。他们富于变化, 喜欢尝试, 敢于冒险, 勇于竞争, 敢说敢做, 具有较高的自我定位和对成材成功的强烈渴求。但由于从小受到父母过多的呵护, 对“困难”缺少体悟, 加之社会经验贫乏、生活阅历肤浅, 当面对各种嬗变和冲击时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遇到挫折容易丧失信心。武汉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抽查的800名新生中, 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 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 从头再来”。可见, 大多数“90后”大学生耐挫能力较差, 心理素质亟待提高。 (2)
4. 情感丰富固执叛逆, 对网络依赖性较强。
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情感丰富, 他们热情、开放、充满活力。但现实中, 他们表现的比较沉默, 不善言辞, 与同学的交流不多, 缺少知心朋友。他们思想上早熟, 但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显得有些幼稚和极端, 又加上独立性强, 自己说了算, 这使得他们更加的固执、叛逆。他们喜欢上网查资料、看新闻、看影片、玩游戏、交友、购物, 使用网络已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网络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 他们利用网络拓展视野、扩大知识面, 另一方面, 网络也对他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容易陷入虚幻的意境里, 分不清现实与虚幻, 从而脱离现实, 造成心理的落差与失衡。
二、“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策略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指引。高校应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在教育实践中贯穿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 使之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完备人才保证。
教书育人, 教师是关键。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不断加强师德修养, 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 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 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 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 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3) 。高校应下大力气建设好专职教师队伍,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培养激励机制和准入淘汰机制, 使所有专职教师成为具有超前思想意识、科研授课能力、实践经验丰富的德育专家。实践证明, 有一支好的干部队伍, 我们的事业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同样, 有一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干部队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有了可靠的人才保证。
2. 加强基本理论教育, 夯实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当代马克思主义要征服青年, 靠的是其科学和理性的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4) 要切实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深入浅出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方法的教育。要着重从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出发, 教学生领会唯物主义历史观, 掌握辩证思维方法, 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批判错误思想的能力。同时, 要教育引导学生学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特别是以世界的眼光着眼解决中国问题、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最新理论成果, 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 建设校园先进文化, 培育有效载体。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导的校园先进文化, 对大学生起着激励、凝聚、促进 (下转第115页) (上接第113页) 和约束作用。培育先进的校园文化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 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 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要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 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要营造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使大学生在校园就能从老师、同学身上感受到激励、尊重和友爱, 从班级中感受到和谐与温暖;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 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 (5)
4. 提高社会实践效能, 打造育人平台。
理论是苍白的, 实践是生动的。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都离不开生动的社会实践。高校必须结合大学生的群体特点, 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在实践教育环节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 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通过组织参加爱国主义基地教育、课外实践基地教育及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净化心灵、陶冶思想、升华认识、提高觉悟, 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免疫力, 以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
5. 推进管理制度创新, 构建长效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 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社会意识形态的建设, 必须从社会存在入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注重社会存在中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社会转型中凸显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 使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 这就可能带来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新形势下, 要认真研究中西文化的互补与融合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高校应加大管理制度创新,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监控机制, 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引导和督促大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90后”大学生受多元价值和文化碰撞影响, 凸显独特而鲜明的群体特点。高校应从完备人才保证、夯实理论基础、培育有效载体、打造育人平台、构建长效机制等方面推进“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90后”,群体特点,引领教育
参考文献
①彪晓红, 曹月“.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引导策略———以西安高校为例[J].理论导刊, 2011 (12)
②郭宇燕“.90后”大学生群体教育管理探微[J].宿州学院学报, 2011 (1)
③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7-9-11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90后大学生特点 篇5
首先,90后大学生团结意识不强,随着计划生育在我国的顺利开展,90后大学生基本都为独生子女,缺少与人团结的条件,因而培养90后学生干事的团结意识就非常重要。如何培养其团结意识,我认为应该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主动提出让其共同完成,相互协作,也可通过游戏使其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
第二,90后大学生大有着眼高手低的致命弱点。由于大多数考入大学的大都是其高中的所谓尖子生,学习成绩一般较好,因而形成了自我感觉良好,而实际动手能力不佳的特殊情况。针对于次,我认为,应该在日常工作中给他们一些较为艰难地任务,使其明白自身的能力水平。在对工作进行总结时也尽量点出其工作中的不足,切忌对其错误不予以纠正,视而不见。
第三,90后大学生有着极其灵活地思维,以及极其开阔的视野。由于网络的普及,90后的接触面一般较广,可以为学生工作提出新的思路以及新的工作方式。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多听新一届干事的建议多了解其思想,从中吸取精华,为学生工作的开展发挥力量。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 篇6
该生答:你们“80后”目光怎么这么短浅?我都不想和你说话了。
2.昨天上自习,准备给学生讲讲科学家钱三强的故事。就问:你们知道科学家钱三强吧?学生不耐烦地答:晓得晓得,说嘛,哪三强?
3.地理要会考了,几个成绩有点悬的学生天天被老师拉到办公室背书。
地理老师问:俄罗斯盛产什么?学生抓了几下头皮,答:盛产外国人!
4.今天上课,发现前排一学生在赶昨天布置的家庭作业,遂将其作业本收缴。该学生不干了,说:我好心好意地给你做作业,你还不领情……
我在极其无语的情况下回:谢谢好意,麻烦你好心好意地帮我听一下讲……
5.高三的学生上课时间长,经常很疲倦。有天晚自习,他们吵着要我教他们唱英语歌。
我推托:没伴奏,我要唱走音。
学生马上掏出手机把那首歌的MP3下载下来,说:老师,这个不是理由,伴奏来喽。
我又说:没有歌词嘛,我记不住。
另外一个学生又马上掏出手机递到我面前:这也不是借口,歌词来喽,你还要啥子?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 篇7
作为新世纪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他们与一般青年人有着相同的成长规律,但是“90后”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他们身上有着其他年代出身的群体所不具备的独特人格特征以及新时代的价值观特征。
首先,“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强烈的多元化特征。 当今 “90后”大学生,处于成熟与不成熟的动荡时期,对外界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心,不仅是西方的经济和政治,特别是西方的文化和哲学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他们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思维方式独特,主体意识增强, 当面对社会上诸多热点问题,不拘泥于现成的答案,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整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思想观念,对少部分“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惑和混乱,总体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多元化的特性。
其次,“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具有鲜明的现实化特征。“90后” 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的理想丰富多彩,充满豪情壮志,且对理想有着强烈的追求,但面对当今残酷的社会竞争,他们却经不起现实的考验,更重视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由于受西方某些错误思潮观念和我国市场经济中的某种不良的职业观念的影响,在择业选择方面,部分“90后”大学生倾向于环境好、工资高、升职空间大、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就业单位,并奉行“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理想理想,有利就想”的信条。
最后,“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特征。目前,“90后”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上尚处于不成熟时期,社会经验欠缺,认知能力不足,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和受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给其价值取向带来较大的随意性和波动性,从而体现出其价值观的不稳定性特征。同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的到来,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扑面而来, 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极大地
冲击着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尤其是“90后”大学生更容易被这种外来文化的假象所吸引,这样就势必导致原先的价值取向重新组合, 从而造成其价值观的不稳定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访谈、资料搜集的方法。课题组以湖北理工学院2013和2014本科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课堂投放,当场回收的形式,共投放问卷500份,回收485份,可采用率较高。
( 一)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现状
调查显示,大多数“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所了解, 但了解并不深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了解的学生超过调研对象的比例一半,为51. 6% ,但是这其中只有8. 7% 的学生“很了解”,而大部分42. 9% 的学生都只是“一般了解”; 19. 4% 的学生听说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 另外,还有11. 6% 的学生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说明大部分“90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还比较模糊,真正清楚而深刻认知的人很少。
( 二)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
在被问到“您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收获大吗?”,有32% 的学生表示较大,61% 的学生表示一般,7% 的学生表示较差。有67% 的同学表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主要是来自于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堂。这充分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然而,在一个关于大学生对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的提问中,有1 /3的学生表示很有必要,将近2 /3的学生则选择了“学学也可以”“无所谓”“浪费时间”等选项。这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与“90后”大学生对它的态度存在差异和矛盾。
( 三)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看法
超过80% 的“90后”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实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 “八荣八耻”方面表现较好或者一般。67% 的大学生不认为自己平时的修养只代表自己。在被问到“你平时是否作弊”,有46% 的学生表示自己从不作弊,而13% 的学生则表示偶尔作弊。对于别人在考试中作弊的现象,有41% 的学生认为鄙视,有20% 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这说明“90后”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普遍抱有信心和更高的期望,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良好。值得关注的是,“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差异化和两极化趋势; 对道德谴责的对象抱有宽容的态度。
三、增强“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途径
( 一)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首先,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大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注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把教育引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帮困助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有效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其次,要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分析和评价当代社会中各种现象及文化思潮,帮助学生从理论高度科学地认识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把握社会精神领域中的主旋律,以社会主义理想、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塑造学生的灵魂。再次,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开展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 二) 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样的高校校园文化在加强对“90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面起着一个极为重要的平台作用。
1. 要大力加强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努力为“90后”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一个舒适的育人环境。各高校要注重学校整体设计和布局,着力打造一种美观大方、和谐安静的校园氛围; 要在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等公共场所张贴名人警句,悬挂名人肖像,以激励全体师生员工奋发图强,以激发他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其感染和熏陶,重塑和完善他们的人格。
2. 要大力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提升“90后”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校风。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特征,结合自身发展目标,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 要着力加强教风与学风建设,努力培育良好的校园风气,以实现其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起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各高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人文讲座、文艺创作、社会实践等活动,尤其是要注意做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融入到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去。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 篇8
一、 “90后”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90后”大学生是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 他们生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熟时期, 具有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同时受到中国计划生育等政策的影响, “90后”大学生往往都是独生子女, 那么其在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父母以及其他亲友的过分溺爱, 而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当“9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之后暂时离开了亲人的照顾, 一般会表现出迷茫、失落和无助, 而且“90后”大学生在思想上往往尚未成熟, 没有建立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因此在相对独立的大学校园生活中极易被社会上的不良思想所影响, 进而使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产生误导和偏差。“90后”大学生从小生活在网络社会的大环境中, 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 表现在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 获得的各类文化信息和娱乐类信息丰富等方面, 行为举止也相对比较成熟。由于长期接受西方娱乐文化, 因此难免会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腐朽思想, 并且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例如大学生同居、大学生未婚先孕等问题,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思想道德教育虽然现在作为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有些院校缺乏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资源, 而只是让其他专业的老师兼职思想道德教育课,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缺少专业的理论基础, 教学的态度也难以认真的端正, 更多的是为了应付上级的监督和检查, 这样不但思想道德教学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 而且还容易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疏远感, 难以发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所应该发挥的教育功能, 同时难以让学生真正领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高校现阶段的思想道德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和呆板, 仅仅是老师单方面地向学生讲授, 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内容, 缺乏必要的互动和交流, 使得学生在学习相关的内容之后难以吸收和消化, 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学以致用。另外,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比较陈旧,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等课程为主, 缺少实际应用的功能, 不能和时代同步, 而且大部门内容比较空洞和抽象, 难以让大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因此导致很多大学生仅仅是为了考勤和考试压力去被动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使得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具有时效性的特点, 教学质量无法得到质的提升, 也无法有效地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
二、加强“90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90后”大学生正在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 一方面其在大学校园中进行科学文化方面的学习, 另一方面其还要接受在价值观、道德观、是非观和世界观方面的教育, 使其具备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来讲, 道德素质的培养比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更加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为良好的道德素养可以科学地指导“90后”大学生的处理事情的方式和价值取向, 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能够进行科学、理性地分析思考, 进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道德教育所起到的这些作用往往是科学文化教育所无法达到的, 因此, 加强“90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都十分重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工作, 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也是我国政府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事业的一贯主张和方针。“90后”大学生处于社会发展变革的关键阶段,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另一方面, 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社会国际化程度的提升, 也造成了西方国家的一些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进入, 严重影响和阻碍着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也不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在这样一种高度复杂的社会文化中, “90后”大学生一旦得不到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教育, 必将深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和学业的进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所提出来的, 具有新时代的特征和与时俱进的特色, 体现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整个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基础, 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巩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形势下, “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承载的基本理论为核心指导原则, 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和理想信念, 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积极引导“90后”大学生掌握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思想精髓, 这对于其今后人生的长远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 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下的小规模高等教育向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规模高等教育转变, 大众化教育的普及更加凸显出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因为面对面对五花八门的思潮、观念和学派,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接受着思想的考验, 若这么一个大规模群体的思想出现问题, 那必将导致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也将面临极大的阻碍。只有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 才能让大学生群体选择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远离拜金主义、享乐思想以及利己主义, 在就业方式、组织形式、分配形式、利益关系等多元化的背景下, 能够坚定信念, 规范道德观念, 让大学生得到全面的、健康地发展和成长。
三、指引“90后”大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体系, 又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体现, 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现实要求的反应。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构成要件, 它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 积极调动社会各界的工作热情, 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具有本国特色的思想理论体系的支撑, 需要从根本上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尤其是对于尚处于学习阶段的“90后”大学生, 更需要通过积极引导其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涵, 才能够使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 坚决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蚀和影响。
“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主要位置, 将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未来结合起来, 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思想信念结合起来, 重点引导“90后”大学生建立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的价值体系观念, 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文化资源和社会实践机会, 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使当代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积极吸收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扬光大。
四、提高高校道德教育水平的基本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 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并积极扩充新的精神内涵, 其生命力在于将该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通过理论学习来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 “90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也必须积极将理论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体验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内涵的理解。提高高校的道德教育水平应该重点培养“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只有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够增强其爱国主义品质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 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体现。当今时代的物质文化生活极为丰富, 各种思想观念充斥于“90后”大学生的生活中, 只有提高其道德素养才能够真正有效地抵制消极的、庸俗的文化的侵蚀, 因此, 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绝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 也不应该仅仅以考试合格为目的而进行学习, 而是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的行为指导,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和实践中, 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文化活动来使自身的道德文化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虽然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但是抛开纷繁复杂的外表来观察其本质, 归根结底是教会当代大学生如何做人, 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作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所以一定要把握住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点,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和开展。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 “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重视人的价值,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要目标, 引导广大的大学生既懂得做事, 更要懂得如何做人”。这就深刻地指出了当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心和宗旨, 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 使得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为核心,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创造性, 培养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永不放弃的意志, 加强大学生为社会、为国家努力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让学生实现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新时期所建立的创新型理论, 对于指导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 也是指导在校大学生的重要思想方针。“90后”大学生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对象, 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干人才, 因此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90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90后”大学生,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黄东海.思想道德教育的经济学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2].熊丽, 刘玉凤.浅析思想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J].江西教育科研, 2006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 篇9
一、“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表现出的倾向
本研究采用自编研究问卷的方式, 对“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对象为浙江省杭州市部分高校的“90后”大学生。
1、学业活动的功利倾向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90后”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就业主力军, 他们在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中, 将自己的理想职业为自己选择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81%的被调查者认为发展前景和薪水福利是影响他们择业的最重要因素, 也是他们选择大学和专业的一个重要依据。6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与自己所期望的职业有相关性和针对性的专业与课程, 且参与度比较高;而对于部分相关度不大的课程, 则参与度较小。调查结果还显示, 获取更好的职业待遇和社会地位是“90后”大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 这也体现了其价值观的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
2、依靠家庭关系就业的倾向加大
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 “90后”大学生进行择业和就业渠道渐趋多样化, 如高校招聘会、媒体招聘、网络招聘以及通过他人的介绍来进行择业就业。“家庭关系”, “创业”, “跳槽”, “待遇”, “福利”等词语也不断频繁出现。拥有稳定的、较好待遇的工作是大学生就业的目标, 这都反映了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显现的功利主义和社会现实化。而其中, 通过他人的人脉关系和家庭的关系来获得一份较好的工作的比例较大, 学生希望通过其家庭和人脉关系, 为自己找一个收入稳定, 待遇好的工作。因此, 通过家庭人脉关系获得一份工作已经成为一种寻找工作的途径, 并且, 比重也在不断的增加。而通过家庭关系获得的工作也多是父母等家庭成员希望其从事的待遇较好的工作, 其工作将由家庭进行安排, 缺少了自主选择的权力和自由, 但是, 这对于职业与就业的平衡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是有负面影响的, 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就业的不公平, 不利于个人正确的职业价值贡献观念的培养和发展, 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择业与就业。
3、个人目标不明确与信念理想高的倾向
合理的就业目标是指选择的职业既符合个人特点、个人能力, 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也符合社会需要, 体现人职的合理匹配。发挥个人优势, 在为社会服务中最大限度实现个人价值的就业目标。“90后”大学生基本处于大学初级阶段, 对于职业发展规划问题, 大多没有形成实际的认知选择能力。部分学生表示对其希冀将来从事的职业和就业目标没有明确的规划, 但也通过各种渠道信息在就业意向方面显示了一定的偏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就业地区、工资待遇、社会地位、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是影响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34.29%的学生选择进入外资、合资企业发展, 24.29%的学生选择进入事业单位发展, 21.43%的学生选择进入国有企业工作, 只有8.75%的学生愿意去基层、民营企业工作;同时, 大多数学生期望薪资为2000-3000元。在对未来的职业描述中, 他们喜欢片面追求“高收人”、“大城市”、“大单位”等体面、舒适的工作, 而对中小型企业、农村、中西部地区则少有问津, 从而直接导致了我国当前的“结构性失业”。这些无不说明“90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功利主义倾向比较严重, 注重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 过分注重功效和个人得失, 有着较高的目标和理想, 过多地考虑现实的、自身的利益, 缺乏对职业的长远规划, 也缺乏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和贡献价值的观念。
二、“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功利主义倾向的原因分析
1、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的发展, 激发人们对利益的过度追求, 也催生了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的社会风气。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物价上涨, 人民币升值,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就业压力增加, 都深深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90后”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 也在无形中受到社会的影响, 从而影响着其职业价值观形成, 使其在职业选择上产生功利主义倾向, 价值贡献观念减弱, 这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内容和方向上的选择性和目的性。
高校之间也有竞争, 各个高校注重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和自身的实际效益, 大学高等教育趋于功利化。高校管理者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 更多地注重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个人技能的培养, 在大学, 技能培养和学生的实习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焦点, 而对于塑造精神文化的人文学科、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价值贡献观念等的教育比较薄弱。校园人文建设、思想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等投入较少, 学生了解、实践以及培养价值观念的活动场地和资金严重不足。使学生无法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和培养, 而社会化的功利主义却在校园不断增长, 使得学生也出现了学习和选择的功利化倾向。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影响“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另一重要因素。家庭作为学生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 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家庭的经济状况、杜会地位、家庭成员的素质等都会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据研究调查显示, 35%的学生的就业信息主要来自家庭以及家长的传播, 而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最直接和最深刻。“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寄予很高期望和要求, 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考上一个好大学、找个待遇优越的好工作, 过上优质的生活;他们反对子女专业不对口就业或者自主创业, 认为这样风险太大, 并且不稳定, 会很辛苦。因此, 大学生毕业择业时, 家庭往往对其选择产生较大影响。部分家长希望为自己的子女找一份好工作而通过家庭关系和人脉来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而“90后”学生作为家庭的成员, 从小就受到职业价值观的教育, 通过家庭关系和人脉来就业的观念也对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较大的影响。
3、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9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 处于初级阶段, 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职业经历, 且多为独生子女, 从小有父母宠爱, 经历较少, 其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尚不完善, 职业价值观意识模糊, 造成职业的目标的不明确和方向的不确定, 同时, 对自身的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意识薄弱, 没有及时有效的培养、优化、固化自我的职业价值观, 个人经历较少, 心理和思想的不够成熟, 从而出现了目标的不明确, 理想信念过高, 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和价值观。
三、对策和建议
1、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和社会应该高度重视职业价值观教育。大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传授专业知识, 培养专业技能, 更要注重大学生职业品质的提高和培养, 要重视专业课程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 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水平。[5]应该切实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指导, 增加对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次数, 同时, 明确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要教育大学生更新职业价值观念, 坚持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确定恰当的职业期望值。并且, 学校应该运用多种形式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 要充分发挥职业价值观主阵地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充分发挥学校管理和服务的育人功能, 要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要抢占网络阵地, 为学生的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价值观人文环境。并切实加强就业指导,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与理论研究, 促进就业指导向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发展, 要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使就业指导贯穿职业价值观培养的全过程, 就业指导的手段要现代化。为学生营造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环境。发挥社会舆论的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激励作用, 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社会学校环境。
2、家庭的正确引导
家长在学生成长、择业、工作的过程中的影响力度很大, 不管在什么阶层的家长都要积极关注目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 改变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和要求。在子女择业过程中, 家长要善于给一种宽松的环境, 积极主动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 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缓解和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 帮助他们处理好择业选择时的具体问题。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加强对他们的责任意识教育,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实现独立自主的择业、就业, 合理运用家庭人脉关系, 为孩子提供就业的指导和帮助, 实现其自己的理想。
3、大学生自我价值观的培养和调整
大学生要进行自我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和调整。大学生要在努力学好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 充分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和实践, 加强与他人的交流, 陶冶自己的情操, 培养人文主义精神, 完善自我的价值观, 优化和修正价值观, 树立起正确的, 创造和奉献的, 负责任的职业价值观和贡献观念, 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 来面对就业和择业问题。
四、结语
“90后”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的代表, 有着不同于以往的心理和个性, 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也有着独特的地方, 由于受到社会, 家庭, 学校生活环境以及自己的心理的影响, 他们的职业价值观显得较为现实和功利, 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 应该树立合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为其发展和成长起到引导作用, 服务他人, 贡献社会, 各方应该积极配合与合作, 倡导新风尚。
参考文献
[1]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 《心理学报》, 2005, 37 (5) :650-657。[1]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 《心理学报》, 2005, 37 (5) :650-657。
[2]贾金玲:《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分析与思考》, 《教育与职业》, 2005, 32 (1) :26-28。[2]贾金玲:《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分析与思考》, 《教育与职业》, 2005, 32 (1) :26-28。
[3]贺拥军、周小李:《浅析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 2007, 08 (15) 110-111。[3]贺拥军、周小李:《浅析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 2007, 08 (15) 110-111。
[4]沈:《郁顺华浅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5) :41-42。[4]沈:《郁顺华浅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5) :41-42。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 篇10
历经改革开放30余年之后,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面临的环境、条件、受众较以前都发生较大的变化。如今, “90后” 大学生是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对象。 “90后”大学生出生和成长在中国社会经济改革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猛、人们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念最为多样化的时期。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显得独立自信、个性张扬、灵活务实。 他们习惯通过网络媒体诸如QQ、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互通信息、表达观点, 新媒体的快捷性、共享性、互动性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日益显著的影响。 当前青年学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 也更从注重理想向强调实际的方向发展、从注重义务向强调权利的方向演变、从注重集体向强调个体的方向转化、 从注重听取向强调参与的方向集聚[1]。 这是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需要直面和回应的现实问题。
笔者认为, 要提高“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 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今的时代背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针对“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独立务实的特点, 在“原理”课课堂中, 注重透彻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整体性和实践性, 让学生真正领略科学理论的魅力。
一、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理论之兴趣
熟悉“原理”课教学实际的人都清楚:在“05方案”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原理”课并不最受“90后”大学生的欢迎。 因此, 魅力“原理”课课堂首先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笔者的体会而言, 教师可从两个世纪之交频频见诸报端的新闻切入, 从近些年来的“马克思热”中让学生从全球视角关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早在1989年, 面对危机重重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弗朗西斯·福山曾满怀信心地要给已经争论了20多年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画上一个句号, 声称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将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 并以“历史的终结”这一极其大胆的论断而轰动一时。 而数十年后, 人们不仅惊奇地发现历史并没有终结, 而且一再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下的价值。 从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的“千年思想家”评选到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资本论》一书作为最佳圣诞节礼物在国外脱销, 西方国家的公众、学者和寝食难安的财长们都成为马克思的粉丝, 这些学生平日甚少关注的有趣新闻都能在课程开始之初就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当教师进一步选取恰当的事例展示马克思主义解读现实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全球视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思考后, “90后”的大学生将在雄辩的事实面前意识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拥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根源, 也是马克思主义宝贵的理论品质。 在马克思逝世100多年后, 在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一个多世纪后,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揭露和批判依然是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依然能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所在。跳脱陈旧狭隘的思维束缚, 学生就会迸发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引导学生真知科学理论之内涵
有人说,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魅力在于它的真理性。而让“90后”学生科学地整体性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其切实感受到真理性, 从而体验到“原理”课堂魅力的基础。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因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近当代历史及国人命运产生了深刻而现实的影响, 所以“马克思主义”对“90后”大学生而言并不是陌生的词汇。 在他们从小耳濡目染接受的国民教育中都有大量“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 而大学之前的教育阶段由于课程设置、教育方式的原因, 很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是“熟知”而不“真知”。 提到马克思主义, 学生头脑中会有些零散的印象, 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是片面的。 因此, “原理”课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大学生进行知识点讲授上, 不能满足于对物质、意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等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的零碎论述, 而是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自身的内在逻辑性从整体上展开对原理的阐释, 让学生在“真懂”的基础上理性认同。
马克思自己曾明确表述“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 它们却有一个长处, 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2]。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相互间是有严密的逻辑联系的, 其本身就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哲学部分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然后,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去观察、分析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 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论证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指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 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指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主张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 并夺取政权, 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从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因此, 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还是理论逻辑上看, 马克思主义就正如列宁所言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严密的科学体系。 列宁强调,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 它的整个体系, 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 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 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3]。这是我们讲授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原理”课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时, 要在三大理论组成部分的相互贯通中、结合当时的历史语境向学生解释基本概念和规律, 要提醒学生注意概念之间、规律之间、原理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同时也要避免强调体系的完整性而照本宣科、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不着边际。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科学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从而内在生成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性认同和价值共鸣。
三、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启发学生体验科学理论之价值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句马克思的名言直白地道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应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现实需要而诞生的, 是在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长期斗争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 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这种与生俱来的实践性, 与社会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活力的重要原因。 因此, 关注和解决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的历史使命。 而富有魅力的“原理”课课堂就必须是面向现实世界, 面向实践, 面向人自身的。
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非常广泛, 国际形势、经济走势、道德危机、生态环境、科技伦理等都与“90后”大学生的生活休戚相关。 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试图面对和解析这一切时, 尤其需要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历史作用正在于它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尤其是方法论。 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 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4]因此, 引导学生学习、研究、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增强“原理”课堂魅力的关键点。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 高校开设“原理”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死记硬背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原理, 而是在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的基础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方法论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 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学生思想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地、辩证地、具体地解读个人成长、社会现实、国际形势等“90后”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直面现实、探索和解决问题中让相对务实的“90后”大学生体验到马克思主义的实际价值。 “90后”大学生相信自我, 富有主见, 课堂中应多用“参与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同学辩论、 师生互动体会思维碰撞出的美妙火花, 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体悟到马克思主义之于自我成长、社会变革的现实价值。
摘要:如何对“90后”大学生开展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的现实问题。针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讲授中厘清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整体性和实践性, 帮助学生真正领略科学理论的魅力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性,整体性,实践性
参考文献
[1]冯培.协同性、针对性、感受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三个重要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3年第4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35.
[3]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63.
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研究 篇11
关键词:自信;包容;双重性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90-02
90后大学生通常是指1990年到1999年年底出生进入大学的中国公民。似乎自从2008年首批90后大学生入学伊始,他们就开始了被关注的旅行。时而他们是世博会、大运会、地震救灾志愿者,时而又变成了“自白门”、“C语言门”、“工地门”、“校花门”、“接吻门”等多重门的主角,学术界、舆论界、教育界因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所发出的声音可谓是此起彼伏,其中,不乏针锋相对的观点。有些媒体认为用代际理论来解释90后大学生已经太out了——他们不是另一代人,他们是另一种人!他们的行为方式、身体观、道德观、名誉观甚至沉默,都是与我们迥异、让我们完全陌生的[1]。本文试图从心理的这个维度对90后大学生加以解读,探究他们的真实面目。
一、自信、自我
2013年是90后大学生结束大学生活,集中踏入社会的第二个年头。与之前80后大学生们相比,90后学生大批走出校门,与招聘企业的确摩擦起了不一样的火花。他们会直言自己的理想薪酬、与总经理谈话也能不卑不亢、对企业的发展和不足“90后”从不隐瞒。诸如此类案例折射出90后大学生十分自信特点。追根溯源,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出生、成长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20世纪90年代,社会环境和家庭条件为他们在学习之余发掘和培养自身的潜力、拥有更多的特长提供了保障。所以,他们有着更加全面和优秀的素质和能力,这也使得他们比80后大学生更加自信。90后大学生有更好的生活条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多才多艺、发展全面,他们勇敢而自信。
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还表现出更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当然这是与家庭成长环境分不开的。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享受着来自整个家庭的关爱与经济资源。这种从小就备受瞩目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注重个人感受的性格,他们的主体意识较之前两辈有明显增强。在他们眼中,自我非常重要,凡事都要以自我为中心。这或许体现了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的个人主义倾向,在众多大学对90后大一新生所作的调查结果中显示,90后大学生确实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在他们的团体活动中,表现出组织纪律性不强,对团体精神与团体合作积极性不高的特征。这样一来,最终造成了90后大学生集体荣誉和集体归属感欠缺。以现在大学生活的集体宿舍为例,宿舍同学之间的矛盾多数是由于自我与他人在处理各种事务时的背道而驰产生的,这种排他性使90后大学生与“集体主义”、“集体荣誉”、“集体归属感”等字眼难以形成强有力的交点。
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当我们走进90后大学生这个人群时发现,单纯的内向与外向理论很难把他们的人格特征描述的明白。因为这个人群的心理特点趋近于矛盾,许多对立的人格特征可以同时表现在一个人身上。
“双重性格”在90后大学生身上体现明显。热情奔放、观念开放、身体充满活力,善于言谈是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标签,但是相当部分的这样的具有外向性格特征的大学生只是在熟人或朋友面前才是这样的性格,在陌生人面前或者不熟悉的环境中,他们表现得不善言辞,很容易给人形成一种孤傲的感觉。
除了“双重性格”的矛盾,90后大学生的矛盾特征还可以体现在独立与依赖共存。90后大学生不喜欢别人过多干涉自己的生活,这里的别人包括所有在他生命中出现的人,包括同学、老师、朋友、父母。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被干涉时,他会怒目相对,甚至大发雷霆。另一方面,他们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几乎所有事情都是被父母包办的,他们很少洗衣服、做饭,有的每天出门甚至不知道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因此在日常的事务和经济上极大程度的依赖父母。在学校里面,与其他同学摩擦也会时有发生,但是由于成长的环境使然,他们的分享能力相对较差,他们既渴望与他人交流排解忧郁,但独立又使他们懒得与别人交流、沟通。
三、张扬个性略显叛逆,情感经历丰富依旧孤独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想法新颖、充满激情,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时尚,喜欢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获得社会的关注来彰显自我。火星文的发明和使用无疑是这一特征最有力的例证。所谓“火星文”是指由大量符号、繁体字、英文、日文、韩文、冷僻字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组合而成的文字。举例来说,“886”是指“拜拜了”,“7456”是指“气死我了”,“走召弓虽”是指“超强”,“尼杂拉”是指“你咋啦”等等。
90后大学生除了个性张扬之外,他们的性格中还略带叛逆的成分。在一本叫做《90后叛逆宣言》的书中曾有这样段记述:这个年龄天生就是思想叛逆的成长阶段。因为“我”成人了,“我”不会唯命是从了,也不再被父母、老师牵着走路。“我”要自己选择,“我”要自己去判断社会的原本,去思考人群的善恶,去辨认学问的真伪。这便造就了青春期的思想与行为的叛逆。他们对于忍耐、礼让、畏惧、顾虑等相对淡化,他们的思维和感情采取最为直接的方式,敢想敢干敢犯错。
90后大学生颠覆了人们头脑中的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形象,以早恋为例,“有50.6%的90后新生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接近10%的同学谈过多次。”[2]在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情感方面,他们同样是“有故事的人”。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即便有如此丰富的情感经历,他们依旧时常感觉到孤独。虽然时代赋予他们多种多样的人际交往工具,如手机、短信、互联网,但是“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2]
四、心态包容,受挫能力却不容乐观
在多元化的趋势下,90后大学生呈现出包容的心理特点,这种包容既有对有悖传统伦理行为的包容,也有对新鲜事物的包容。以同性恋为例,当分别在中山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读书的一对男同性恋曝光后,这两所大学的学生更多的是“佩服他们公开的勇气”,而不是如一些老师,觉得这是“病态的、不可接受的”,“好奇”、“无所谓”心态更多是这个群体所拥有的。
90后大学生经常求新、求变,不能安于现状。善于从外部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来自武汉大学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90后大学生多数是出生于“412”家庭,即四个老人加上两个大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家庭的主要消费去向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他们没有受挫经历,习惯坐享其成。这种情况产生的影响是孩子会感到很满足、很优越、很自信。但这种自信是非常脆弱的,满足的容易让他们造成“成功易得”的错觉,相应的他们的抗打击、抗挫折能力就比较差,盲目乐观,对困难估计不足。而一旦遭遇挫折,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陷入恐慌,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来自武汉大学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显示: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2011年12月20日福建东南新闻网曾刊登过一篇名为《近两成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念头 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的文章,文章记述到“记者对100为在厦门高校就读的90后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显示,19%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曾经考虑过自杀,而在这部分人群中,有1/3的人还曾经为自杀做过计划。” 至于他们对上周发生的两起坠楼事件,“77%的受访学生表示‘并不惊讶,见怪不怪了”。
五、一言难尽的“责任感”
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责任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责任感,一个是社会责任感。通过研究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责任感呈现“舍小家,顾大家”的状况。
在其家庭责任感上,90后大学生具有的家庭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因此对其百般呵护,在父母教育理念里,孩子现在的唯一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取得高学历。在这样一种“除了学习,什么也不用担心”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理所应当的认为家庭就是要为其提供一切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柱,因而使得他们很少对父母抱有回报和感恩之心,他们很少思考如何回报自己含辛茹苦的父母,很少回报家庭为其做出的牺牲,也很少用实际行动去承担起一种减轻家庭负担的责任。
有意思的是,90后大学生虽然家庭责任感较为淡漠,在社会责任感方面,敢于负责担却是主流,通过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对于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有较清醒的认识,他们经常有组织地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爱心奉献等活动,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当危难扑面而来的时候,他们身上的责任感就充分表现出来。”[3]绝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都表示一旦身边的人们遇到困难时,他们非常愿意伸援助之手。但需要指出的是,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带有很强的取向性和兼容性,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在注重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兼顾和保护自身的利益。对于一些“小事”他们多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比如对于教室公共卫生、维护公共秩序等方面,大有“一屋不扫,亦可以扫天下”之势。
六、跟着感觉走
所谓感性就是凭着感觉来,凡是只要感觉对了就行,不管客观条件是什么情况,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90后大学生就是这样一群喜欢跟着“感觉走”的人。这种心理特征,体现在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比如他们在消费上的表现,他们缺少消费计划,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感觉很容易超越理性,占了上风,最终管不住自己钱包的大有人在。
比如他们的恋爱观。在一项关于80后、90后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中,有如下的一个结论,“‘恋爱就是在寻找能相伴一生的他(她)。80后的远明说道,恋爱是一种成长的需要,而婚姻就是爱情的升华与归宿。统计显示,87%的80后选择了‘恋爱是为了选择终身伴侣,是婚姻的前奏,是以共同生活为目的。而90后的大学生中,选择此项的只有38%。还有同样比例的学生认为‘恋爱时候不必考虑太多,跟着感觉走就好。”[4]
比如他们在职场中。2012年7月24日,羊城晚报刊登了一篇名为《90后职场新人不啃老更重视个人感受》的文章,其中有一个关于90后大学生感性十足的例子。广州一家出版社的总编辑刘女士,从去年开始,陆续招聘大量90后新人,她的评价是:个性很强、必须“顺毛儿捋”。“‘70后的员工很简单,只要薪酬合理,老板不给‘小鞋穿,一般忠诚度都很高;但‘90后完全不同。”刘女士说。上个月,刘女士便遭遇了一场“意外”。刚刚招进来的“90后”小杨,平时很温顺的,看起来也很体谅人,刘女士交给她一部很急的书稿,要求3天内校对出来,而刘女士给自己的复校也只留了1天时间,刘女士认为:“马上就要付印,她加班我也要跟着加班,算是蛮公平的”。小杨却告诉刘女士,自己有点不舒服,“可能来不及”。“我一听就火了,什么叫‘不舒服?”后来旁人告诉刘女士,小杨失恋了,这几天不想干活。“这也叫理由?!”刘女士直呼“看不懂”。
除了职场,90后大学生的感性劲还渗透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作为传统与现代交织中走来的革新一代90后大学生既不像人们想象的自私自利,不可理喻,也不像媒体炒作的那样目无法度,浮躁不堪。在他们的身上凝结着太多的个性和想法,耐人探索,待人认知。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透析90后:他们不是另一代人,他们是另一种人[J].新周刊,2009,(16).
[2]周琳.“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剖析及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J].文教资料,2011,(2).
[3]耿琪.浅析“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及成因[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1).
[4]爱,在8090间——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N].赣州晚报,2012-08-17.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 篇12
一、“90后”高职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 理想信念意识淡薄。
人的意识会不断随着生活而改变, 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信念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很多“90后”高职生原有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变化, 一些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消失, 取代的是拜金主义。经过数据调查分析, 大部分的“90后”高职生在对待信仰问题的时候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很多西方的思想理念也在逐渐地侵蚀我国“90后”高职生的头脑, 少数的“90后”高职生表现出迷茫的状态,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知之甚少。
2. 个人价值观混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大学生最需要的也是这种价值观, 但是在高职院校, 学生的价值观多种多样, 有很多的价值观都是不正确的, 功利性较为严重。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 “90后”高职生的利益性价值观严重阻碍了其正常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 “90后”高职生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网上和生活中接触的一些事物都可能影响其价值观的确立, 在如此多元化的价值观面前, “90后”高职生的个人价值观较为混乱, 难以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90后”高职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3. 自我意识较为严重。
在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面前都需要进行抉择, 现在的“90后”高职生大多都是家庭中的独子, 从小被娇生惯养, 这样就很容易形成自我意识, 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面前会选择个人利益, 缺少奉献精神。在日常生活中, 也是更加注重个人利益, 没有为社会奉献的精神, 导致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割离, 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二、影响“90后”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
1. 学校对“90后”高职生的教育不足。
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较为重视, 在思想教育方面较为欠缺, 学校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减少了思想教育课的时间, 没有进行足够的思想教育, 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沿用的是传统的教育模式, 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 对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缺乏思考。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对课程进行分层设置,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学习,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2. 个人因素。
很多大学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 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在对待一些事情的时候也是以个人利益为主, 这样的思想很难让别人接受,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也是有着不利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很多东西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过于自我的性格就会导致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丢弃, 不利于大学生的正常发展。
3. 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我国已经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 这种经济体制为我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但同时也有很多不利的影响。“90后”高职生中很多都出现了拜金主义思想, 对“90后”高职生的价值观也是有着极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 “90后”高职生更加注重个人利益, 忽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等都逐渐丧失, 缺少奋斗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严重影响了“90后”高职生的成长。
4. 网络媒体的影响。
在信息化时代, 网络以其独特的优势, 逐渐地进入我们的生活, 现在的“90后”高职生更是离不开互联网, 每天都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浏览, 与同学、家人之间沟通。在网络上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 “90后”高职生的认知意识淡薄, 对于很多不良的信息缺乏判断能力, 逐渐地形成不良的价值观, 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三、培养“90后”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1. 确立培养全方位人才的理念。
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在一些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多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小组, 通过与二级学院之间的协同合作, 对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在一些思想教育课上, 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讲解和分析, 让社会主义价值观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除此之外, 高职院校还应该开设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讨论交流会, 不断对“90后”高职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纠正, 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2. 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 社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培养“90后”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在高职院校, 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足, 因此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社团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社团的出现对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完整人格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所以对“90后”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可以利用社团的优势,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到社团活动中, 这样的方式相比较课堂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的灌输效果更好, 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3. 通过社会实践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对“90后”高职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 不能忽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 国家也是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为国家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的人才, 对专业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因此, 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在学校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 多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高职学生应该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确立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参观纪念馆等活动, 对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在实践活动中, 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 让其在实践服务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内涵。
4. 合理利用新媒体,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能消除的, 互联网的存在给予了“90后”大学生极大的便利,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网络, 在学校建立一些积极的网站,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 促进“90后”高职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引领学生的思潮, 让校园网成为高职生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吴欢.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 2014.
[2]梁龙.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 2014.
[3]易志军.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J].学苑教育, 2014, (18) .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推荐阅读:
“90后”大学生群体07-14
“90后”高职大学生07-17
90后大学生党员05-11
“90后”在校大学生09-17
90后大学生受众12-04
90后大学生教育论文06-05
陕西省90后大学生08-08
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11-16
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05-31
90后大学生的新旅游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