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价值观成因分析

2024-08-29

90后大学生价值观成因分析(精选8篇)

90后大学生价值观成因分析 篇1

不锈钢网带

摘 要:随着“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学生主体,亟待需要针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所表现出的新特点,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这也就迫切需要从社会转型、多元文化、学校教育、媒体网络和家庭教育等五个维度探究“90后”大学生价值观成因,从而达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资源整合,促进“90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价值观;成因

现代大学始终担负着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四大功能,而人才培养永远都是大学这座象牙塔的灵魂和重要使命,人才培养既包含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涵盖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有这样一批年轻的力量步入大学校园的门槛,他们青春阳光、想法新奇,他们兴趣广泛、思想开放,他们追求新鲜事物、叛逆意识强烈,他们就是出生于90年代被称为“90后”的一代人。“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流,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也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因此,探究影响“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成因对于如何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是十分迫切

而必要的。

“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出生在安逸优越的环境之中,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众星捧月中的“90后”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接受着新思想新文化的洗礼,接受着各类新鲜事物的冲击,他们一方面思维敏锐、观念开放,一方面又追求个性、强调自我。分析“90

后”大学生价值观的成因,不仅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家庭小环境的制约。

一、社会转型的冲击

“90后”大学生可谓是成长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带来的不仅是丰硕的成果,也有其自身的趋利性弊端,这无形中

也映射到“90后”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观念、等价交换、效率优先都促进“90后”大学生形成不断奋斗、务实进取的意识,崇尚自立自强,他们会在各类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自己的风采;他们深知优胜劣汰的竞争趋势,所以不断地在各个领域锤炼自己,使得自身在适应市

场经济的环境中有更多取胜的砝码。

同时,趋利性特点在他们身上又有着突出的体现,例如对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追求。通过对大多数“90后”大学生调研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普遍都认同并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但很少会努力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精神层面匮乏;他们大多数都怀揣报国情怀,心系祖国命运,关心时事、关注民生,但是很少会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反而更多的是关注个人发展,理想信念淡漠;他们心怀梦想,充满自信,但很少将精力放在理想道德的追寻之上,而是更关注物质利益,关心考什么资格证、掌握什么技能更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就业。市场经济的这种趋利性无疑使“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多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形态出现淡

化,片面追求以实现自我价值为核心。

二、多元文化的熏陶

一直以来,我国文化都深受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影响,有着深刻的历史烙印。伴随当今世界的国际化趋势和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文化也不再是传统的“同一性”文化,而是呈现多

元化的特点,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多元文化的交织碰撞促使价值观多元的发展,促进社会多

种社会利益主体的出现。

多元化的文化不仅开阔了“90后”大学生的视野,为他们提供更多认识世界的视角,也使得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也趋向多元化。

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各式各样的新奇事物,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都通过现代化的媒介传递给“90后”的大学生。东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意识形态的争夺愈加强烈,社会经验尚浅、价值观尚不成熟的“90后”往往不懂得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而是全盘接纳,就导致他们逐渐疏离我国传统的精神文明、优秀的道德品质,原本应当树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西方人本主义价值观所取替。这种人本主义价值观往往会使“90后”大学生过度的看重个人的价值和利益,有些人甚至将金钱和仕途作为人生幸福的指标,盲目的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这些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盲目的寻求个人目标的实

现,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会无法认清和把握方向,甚至会陷入误区。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的使命是培养人、教育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我们的教育提出“四个学会”的历史发展目标,也就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大学是人生起步的伊始,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开始,“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

培养也应紧紧围绕教育发展目标的要求而展开。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学子能够圆大学梦,国民素质也有了普遍提高,但随之却衍生出应试制度、招生收费、师资力量缺乏、基础设施不足、就业形势严峻等一系

列问题。

特别是2008年至2012年间,高考的录取比例已经从57%攀升至75%,高考比例逐年创造新高,“90后”进入普通高校早已不是难事,他们更倾向于上名牌、重点大学,找高薪、稳定工作。教育收费体制使得很多“90后”的价值观发生转变,他们认为金钱的付出要有金钱的回报,大学的奖学金制、学分制也无形之中迎合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加之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努力学习已不再单纯为了回报祖国和社会,社会责任感明显淡薄。经历应试教育的“90后”大学生在大学求学期间仍旧无法摆脱原来的一贯认识,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光短浅狭隘,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研习,更忽视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很多“90后”大学生经历四年的高校培养,仍然在道德观、婚恋观、择业观、交友观等方面比较迷茫。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校原本是培养学生求是做人的重要环境,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场所,而有些高校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理念的需要,不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教学内容乏味、教育方法僵化,忽视通过第二课堂、校园活动等形式抢占大学生的思想阵地,不能起到正确引导“90”后大学生的作用,枯燥沉闷的理论灌输还会令“90后”大学生产

生抵触情绪。

四、媒体网络的辐射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媒体手段,像电脑、电视、广播、手机、杂志、报纸不断的冲击人类的眼球;21世纪更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特别是时下3G网络的广泛普

及,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一件小事都可以瞬间传播,世人皆知。

2012年1月,CNNIC①发布了《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中直观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5.13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3.56亿;在年龄方面,过去五年内10-29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保持高速增长;在学历方

面,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

媒体网络的巨大辐射面也影响着青年人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90后”

大学生价值观还处在形成时期,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不能理智应对,不能清醒辨别。因此,网络之于“90后”大学生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90后”大学生提供了众多获取资源的信息渠道,“90后”大学生可以通过门户网站、手机电视、书刊杂志获悉最前沿的资讯,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共享世界各地的资料,可以通过博客、微博、QQ、MSN、E-mail互相沟通交流。它另一方面也为“90后”大学生输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上的信息大量而复杂,信息内容也是良莠不齐,“90后”大学生识别能力有限,对于某些消极的、反动的、迷信的、非法的信息也全盘接收,这些信息对于“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极为不利的。不仅如此,网上充斥的一些沉迷网游、交友欺骗、传播病毒、窃取隐私等恶性行为更会削弱“90后”大学生的自制力,侵蚀他们的思想,扭曲其价值观,甚至使

他们误入歧途。

五、家庭教育的因素

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传统的家庭观念,“90后”的父母大多出生于六十、七十年代,这一代父母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对于改革开放的以来的社会变化有着深刻的认知,他们所经历的所奋斗的历程让给他们深刻的知道竞争的残酷和生活的艰辛,他们期望将双手创造的一切都给予孩子。良好的条件和教育为他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他们早期人格和性格的养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从家长的层面来讲,父母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往往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值,给予“90后”大学生太大的心理压力。有些父母在孩子从上学起就灌输分数第一、成绩至上的想法,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孩子要成为“人上人”,要追求个人利益荣誉,至于为社会奉献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为了加强对孩子的掌握,父母对孩子过分约束,仍采取家长制的传统方法,父母管制的越多,反而越会使子女产生逆反的心理,所以很多“90后”大学生不愿意与父母交流谈心,具有很强烈的反叛意识,在学习、情感、择业出现困惑时也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沟通,造成在价值观上判断混乱。父母对“90后”大学生的娇生惯养和过分保护,这些孩子没经历过太多挫折,在顺境中无忧无虑的成长,但也会使他们缺少独立应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一旦面对挫折会轻易的一蹶不振,甚至采取极端方式处理。

结语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起多大作用。”如何实现一个人的价值很大程度取决于一个人对是非善恶是否有着正确端正的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价值观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高校文化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风向标,因此,大学生的价值观成因对整个社会群体的价值观研究有着

至关重要的意义。

“90后”大学生是高校最蓬勃的青春力量,承担着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和义务。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应当高度重视“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契机深入探索和研究,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未来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

和可靠接班人。

90后大学生价值观成因分析 篇2

一方面,价值观趋于复杂化。“90后”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同时,也受西方资本主义消极价值观的影响,价值选择存在一些困惑和矛盾,消极与积极并存,主体性与功利性并存。“90后”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很少表现出盲目认同,一般在和同龄人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些价值认同。他们的价值取向更关注于具体事物,而非抽象哲学(梁丽营2008)。或者说,他们已不太喜欢形而上的东西,不喜欢谈论空泛而高远的理想,他们的理想越来越切近和具体。这也导致部分“9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实用化、短期化、直观表面化,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凸显,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目标追求歧化(易锦2009)。部分“90后”大学生集体意识不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集体,不参加集体活动,我行我素。部分学生片面追求物质利益、权力、享受等,很大程度上把物质或金钱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强调回报而轻视贡献。

另一方面,人生观趋于个性化。“90后”大学生价值实现方式有了更多参照,价值实现的方式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差异性不断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利益意识和生存意识更加强烈,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拓展精神、创业精神。他们崇尚独立自主,我的世界我做主,追求独立的空间,反对学校和家庭的干预。在学习方面,他们强调知识的积累,更注重实际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对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比较反感。部分“90后”大学生进校后就开始创业,从事家教、市场营销等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对人生价值的实现,“90后”大学生的态度越来越开放和包容,目的证明手段正确。少数“90后”大学生为了实现自我目的,投机取巧、甘愿牺牲自我尊严。

二、“90后”大学生价值观呈现转型期特点的内在机理

(一)社会结构转型。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变的阶段,

中国社会实际上在经历几大转型,即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社会管理的方式也在急遽转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政治经济的转型,必然导致思想、文化的转型,当前中国社会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思潮不断涌现,中西方各种文化相互激荡。“90后”大学生刚好成长在这个时期,这对他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社会转型期体制改革不到位导致贫富不均和消极腐败,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导致社会失序,就业压力增加导致社会心理紧张,等等,这样一些社会现象对“90后”大学生造成一些消极影响,部分人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期方方面面的变化势必引起“90后”大学生的思想波动,这是导致他们急功近利,理想信念淡漠的重要原因。

(二)信息结构转型。

中国社会在经历城市化、工业化的同时,也在经历着信息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渐多元、多样。作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崛起的第四大传播媒体,互联网这几年在中国得到了飞速发展。Web2.0、P2P、微博客等网络新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新媒体成为大学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平台。新媒体种类很多,如博客/维客/播客、搜索引擎、门户网站、虚拟社区、电子邮箱、数字电视、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报/手机广播电视、IPTV、网络电视、网络文学/网络动画/网络游戏/网络杂志/网络广播、移动电视等,这些新媒体技术已成为“90后”大学生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与传统的传媒相比,网络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涉猎面广、传播快捷高效。“90后”大学生耳濡目染地接触到一些新鲜事物,看到一些社会现象,大量信息的灌输,他们思想上表现出超龄的成熟,在讨论问题时观点更深刻、逻辑更严密。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思维方式、人际交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90后”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的快捷信息,往往浅尝辄止,停留于“浅阅读”层面,难以深入,易滋生空虚情绪,变得浮躁。

(三)家庭结构转型。

计划生育政策全面实行下的中国家庭关系逐渐单一,“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处于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包围的独特的“4+2+1”环境。作为改革开放成果的最大受益者,“90后”大学生受到的关怀和爱护超过以往任何一代人。他们在长辈的精心呵护下与社会关爱下成长,很少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砺。学校环境的相对封闭和父母的包办习惯,导致“90后”大学生与社会处于相对隔离状态,缺乏对中国社会的切近了解。由于受到过度的保护,经济独立意识不强,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比较差,难以摆脱对家庭和亲人的依赖。父母的过多关注甚至溺爱导致“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和自尊心,缺乏团结协作精神、自我控制、心理调节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为他人考虑的少。同时,家长也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己由于社会环境等影响而未完成的理想寄托于后代身上,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家长对孩子过于期待、过于照顾、过于干涉,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忽视了他们的隐私和个性发展,忽视了他们的全面提高。多数“90后”大学生与家长缺乏有效沟通,存在较大沟通障碍。另外,现在家庭离婚率上升,这对于生活其中的“90后”大学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三、“90后”成人教育对策

(一)综合发掘和运用多种教育资源。

一方面要加强社会实践教育。不要把学校当作成一个封闭的圈子,应放在开放的大环境、大背景中去教育。促使“90后”大学生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国情,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更加生动直观。既要学习知识,也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增强团队意识、集体意识,克服思想的偏激、偏颇,增强与人的交流和相处能力。要充分发掘社会、家庭的德育教育资源,解决理论灌输容易脱离实际的弊端。高校要注重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学生会、青年志愿者组织等学生社团的作用,引导“90后”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要促进“90后”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让“90后”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让学生在外部引导下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操控,学会选择和甄别,主动接受先进思想,解决价值观上的一些模糊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要积极发掘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打破了教育者对知识和信息的垄断和权威地位,为成人教育开辟了新空间,提供了新手段,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成人教育工作要化挑战为机遇,提高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成人工作的能力,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提高成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应积极整合校园宣传资源,并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地拓展到网络世界。要根据“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价值观倾向,建立学校的主体教育网站或网页,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融为一体,利用这一网络互动平台与“90后”大学生开展有效的对话和交流。既要重视网上有形的宣传教育,更要重视开展暗示性、间接性的教育引导,力求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努力使网络成为成人教育工作的良好平台。

(三)要改进成人教育理论课教学。

理论课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十六大以来,中央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提出了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编撰出版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高校教材。高职院校要发挥好主渠道的作用,充分发挥这一批新的研究成果的作用,促进“90后”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梁丽营.“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12).

[2]易锦.“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90后大学生价值观成因分析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由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的决定作用和人对社会环境的主观能动作用所构成的双向互动过程。”90后大学生思想上所表现出的特征有鲜明的时代痕迹,这与他们所成长的环境有直接的关系。本文将对他们成长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90后大学生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是建国后我国社会环境最为稳定的10年。“社会环境的稳定对90后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稳定的社会环境不仅保证了各级政府制定少年儿童法律法规的连续性,同时也保证了有关少年儿童培养目标和教育政策的一致性,使整个教育工作更为有序。”90后大学生没有经历过类似艰难的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素质培养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被更加重视。因此,90后大学生往往个性张扬,多才多艺。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从出生开始,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优越许多,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所以,在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上显得较为稚嫩,更多的关注于人和个体存在的问题而非社会意识形态。

二、市场经济开放性的影响

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它必然带来大量的外来文化,形成了一种多元的文化格局。90后一代人的父母都是在倡导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思想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自然会把传统的文化精髓教授给孩子。外来文化的传入、网络文化的兴起、娱乐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各类信息相互传播,使我国文化环境十分复杂,既有传统文化,又有现代文化,既有东方文化,又有西方文明,真正实现了文化多元化,对心智尚未成熟的90后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传媒业及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大众传媒在我国开始起步,并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催生下,我国的大众传媒业实现了传输功能从单一到多样,传播主体从自身到受众,传播技术从模拟信号到数字技术、网络应用的深刻变革。传媒传递信息快捷,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且艺术感染力强,更容易引起人们思想和情感的共鸣,容易被认同和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之一,是青年文化在内容方面趋向更为一致。当今的青年,无论出身于什么阶级、信奉什么宗教、生活在什么环境里,都爱好同样的音乐、衣服式样、饰物、行话和一般性环境。我们可以说,在许多方面,青年文化是大众传播媒介和消费工业的产物。”网络中的人际交往使得现实世界里的社会关系不复存在,这就容易造成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能力的降低,现实生活中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规范在网络中也就悄然“隐匿”了。

四、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和学校被列在前两位,说明它们在青年成长中的重要影响。家庭对每个成员的影响和每个成员对家庭的影响都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基本上是1982年以后。所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家庭呈现出家庭规模小、关系简单、成员沟通顺畅、家庭决策比较民主等特点。这为80、90后的孩子提供了更为舒适的成长环境,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4+2+1”的家庭结构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90后大学生自幼生活与学习的条件较好,受到的关怀教育较多,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缺乏艰苦的磨练,抗挫折能力差。

五、教育环境的影响

90后一代人是在中国教育不断改革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对他们影响比较深刻的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推进。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出台开始变革我国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系列的改革中,对于90后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受教育者态度和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在其影响下,90后大学生表现出独立思考、思维活跃等优势,并且90后大学生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然而,我们还必须面对的是:应试教育仍占据我国教育大环境的重要领域,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孙西晓,康丽颖.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中国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EB/OL].http://wwv4.cpirc.org.cn/.html.

90后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 篇4

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

姓名:冯推清

班级:1202

学号:0305120401

摘要

近些年来,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并被社会所关注。因为90后的大学生与70后和80后的成长经历不相同。90后的大学生的生活在社会的不断发展改善下、网络的不断普及以及世界各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断碰撞交融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同时,90后的大学生也承担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90后的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因此,研究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90后大学生价值观

正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和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各种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是世界观的具体表现。在我国,只有那些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此外,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因为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涵:(1)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2)“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 2、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态势,这让处于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的90后大学生变得无所适从,其价值观也呈现出以下几种特征:

(1)价值观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总体表现为乐观向上的,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仍然存在很多困惑和矛盾。

(2)市场经济的发展,使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同时他们的价值观更趋于理性化。

(3)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的矛盾具有可调和性,大部分90后大学生认可公私兼顾的观念,既注重个性解放但也追求集体认同,呈现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一致。

(4)90后大学生个体人格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非同一性问题,即他们的“知”、“行”不统一,这非常不利于其人格塑造和健康成长。

3、对90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90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想观念逐渐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是同国内反动势力作斗争的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负面问题,如贫富分化、社会失衡、信仰危机、政治腐败等。其次是现阶段社会转型给90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带来的客观要求。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市场经济也对广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有促进的一面,如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竞争机制、等价交换原则等,这些对于90后大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精神,强化竞争拼搏意识,树立求真务实精神,以及敢于维护群众正当利益的行为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不应讳言的是市场经济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如: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90后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

再次是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迫切需要。每一个社会制度或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发展时期,都有相应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普遍价值观、核心价值观,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其发展就不可能健康、快速和持续。

4、对90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培养教育的全过程要充分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的实际效用。要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②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树立典型通过抓典型、树典型,通过课内课外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载体,大力宣传新时代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身边的优秀人物和突出事迹,激励90后大学生学习先进,引导其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失衡现象,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组织90后大学生参加学校党、团和社团组织活动,使90后大学生在党团活动中净化心灵、熏陶思想、升华认识、提高觉悟。要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和先进人物在大学开设讲座,以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教育和鼓舞学生。

90后大学生价值观成因分析 篇5

90后大学生就业择业价值趋向的研究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高等教育水平则是国家发展程度的直接体现。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也经历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变化对出生于1990-1999年间的年轻人的价值观形成与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他们习惯于在网络上生活,用QQ、飞信、博客进行交流;他们对影视明星、偶像有更为强烈的喜爱,甚至是崇拜;他们喜爱港台、日韩的流行文化;他们消费观念更为超前;他们言行举止时常让人“大吃一惊”。西方社会将表现出相似情况的年轻人称为“Y世代”,在我国这些年轻人由“90后”这一称呼来代表。近年来,“90后”已经成为会舆论较为关注的人群。从社会舆论、媒体报道来看,“90后”群体在言行举止等多方面受到质疑,被认为是“与众不同”的一代人。而在人们对“90后”的种种议论之中,他们已逐渐进入大学校园,成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受众之一。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作者以“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价值观为研究主题,在修订国外成熟量表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这一群体的价值观特征及其与就业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Rokeach价值观量表分析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在终极性价值观上没有明显变化,而在工具性价值观上则有一定变化。2.Holland职业人格量表能够为考察“90后”大学生个人价值观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3.“90后”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与个人-组织匹配之间有较为确定的关系。用人单位、个人可以借此预测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之间的匹配程度。

90后大学生价值观成因分析 篇6

追求独立却难以摆脱家庭依赖,张扬个性有时却显得叛逆,乐于助人但又常常显得缺乏责任心„„90后大学生似乎是一个矛盾体。90后大学生究竟有什么特征?不妨听听下面几位心理学家的分析。

“喜欢用QQ聊天,喜欢用‘火星文’。”这是心理学专家、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陈一心对于90后行为模式印象最深刻的一点。“火星文”是90后大学生擅长并广泛使用的一种网络语言,它包括各种生僻文字、符号,常人(成年人)一般很难理解其含义。

陈一心认为,90后偏爱“火星文”,是因为他们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私密空间太小,只能通过网络来向同龄人倾诉。而当QQ聊天内容也被家长监视时,他们只能用“火星文”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了。“在患抑郁症的孩子中,90后占了相当比例。”南京市鼓楼医院心理科主治医生杨海龙表示,90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近年来,随着离婚率上升,不少90后小小年纪就尝到了家庭分崩离析的苦痛。有些90后缺乏挫折锻炼,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认为,对于人们通常观念中的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缺点。90后接触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勇于发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声音,这恰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如果说90后大学生还存在着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那也更应该从家长和社会上找原因,是家长和社会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成长环境。”

“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带有时代的鲜明痕迹。”接受采访的心理学专家们乐观地表示,90后大学生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尽管他们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但毫无疑问,随着逐渐成熟并且融入社会,他们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弄

90后大学生入学近一学期,他们有自我,有个性,但更多的是他们1天打几十个电话给老师

今年9月,全国各大高校迎来了首批90后大学生,而这些90后大学生的辅导员绝大多数是80后。

如今,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已经相处了将近半年,刚迈入社会的80后辅导员遇上年少激昂的90后大学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特征一:喜欢表现自我“我是个自信的人,我想是的。‘噔、噔、噔„„’我克

制住腼腆走上讲台,在全新的面孔前认真地自我介绍:我喜欢歌唱,歌声能让我从清晨的迷雾中感到阳光的温柔,并在心里发出壮志豪言,我要改变自己,改变世界!”这是该校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的08级新生张倩倩同学在一篇日志中的文字。

张倩倩同学的班主任邢绍邦老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80后。在邢老师的眼中,这帮90后新生充满了自信,且乐于表现自我,邢绍邦老师回想起开学时班里进行班干部竞选,刚开始他还担心没有人去参加竞选,后来报名竞选班干部的人数大大超出了他的意料,而且这些大学生都准备了充分而老练的竞选演说。

特征二:喜欢由着性子来

“90后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但相对而言他们缺少团队精神,班集体意识较差”,去年刚参加工作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08级辅导员孙华峰老师说,学校要举行08级学生广播操的表演赛,这是新生入校后进行的第一次大型集体活动,他负责组织学生进行集中练习,一连两次人数都到不齐,不是这个同学有事,就是那个同学有事,他多次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可学生就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

在第三次广播操集中练习之前,孙华峰老师严肃地告诉同学们,对无故不参加训练的同学,将在期末综合测评中有

所反映。结果,第三次练习时,全体人员“一个都不少”。孙华峰老师说,任何事情都有个度,对90后大学生倡导平等不是无原则的平等,不能太迁就学生,要理智地对他们进行引导,要合理地“顺”、适当地“捧”和有效地批评。

特征三:有了问题就找老师

“老师,哪个社团更有发展潜力啊?”“老师,我的银行卡被吞了,怎么办呐?”“老师,明天要出操吗?”„„不管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该校化学化工学院的辅导员宋丽娜老师一天基本上要接到几十个类似电话。

“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优越,在家依赖父母,进入大学后开始了集体生活,都存在各种程度上的不适应,因为宿舍成员之间相处的问题来找她诉说烦恼的同学不在少数”,属于80后的宋丽娜老师说,她们读大学的时候通常都是8个人一个宿舍,大家相处融洽,现如今的学生宿舍大都是4人一个宿舍,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闹矛盾。专家:求同存异,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崔景贵教授说,90后大学生是一个个性特殊、自我意识特别强的青年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崔景贵教授指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有睿智的教育思想、博大的教育胸怀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深邃的教育智慧,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能积极理解和包容每个90后大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求同存

90后大学生价值观成因分析 篇7

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任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同学们树立较完备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出现多元化的价值观, 大学生树立何种价值观至关重要。

一、加强“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那么, 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信仰是人的精神需要、生活需要、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理论前提的, 它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理性对待各种问题, 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政治课的考试试题, 而应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这对“90后”青年大学生来讲,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 “90后”大学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是当代青年中的优秀群体,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90后”大学生主力军作用不可忽视。

第二, 只有坚持并加强“90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才能促进和保持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稳步发展。邓小平在改革建设中反复强调:“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 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 有马克思主义信念, 有共产主义信念。”[2]信仰能够激发人的潜能, 保持理想信念, 实现人的价值。董存瑞能舍生取义, 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 那是信仰所激发的大无畏精神;江姐能在监狱里饱受折磨而不屈服, 以惊人的毅力保守了党的秘密, 那是信仰的力量支撑;邓稼先能抛弃美国优越的物质生活, 隐姓埋名21年, 在大荒漠里干出两弹一星, 这种力量源自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 我们中华民族的崛起, 现在最缺乏的是一种精神信仰, 是众多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是全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所产生的凝聚力。

第三, 加强“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遇到问题的重要科学指导。在教学过程中, 会遇到这些一些问题, 学生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感觉对生活很迷茫。其实, 这就是缺乏信仰的表现。比如自己觉得生活迷茫, 不知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导致虚度时光, 浪费青春。那么,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能充实精神生活, 树立积极的心态, 保持正确的价值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90后”大学生信仰现状及成因分析

第一, 难于立足现实。

通过上课与一些学生交流发现, 有些大学生还是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 只是不知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行动, 就会出现小事不想做, 大事做不了, 想事、做事不从考虑实际, 理想很好, 但急功近利, 心浮气躁, 不务实。还有一些大学生把社会上请客送礼的做法带到学校, 在竞选干部时拉选票, 自己的想法说的很好, 但实际工作中发现行不通;还有一些大学生家庭环境并不好, 却要买昂贵的手机, 与其他同学攀比;还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重要, 基础课不重要, 等等。这些现象表明, 当代大学生生活理想世界里, 回到现实生活中就出现苦闷、彷徨。

第二, 迷茫, 目标不明确。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 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 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 没有纪律, 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 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3]在课堂上讲到理想与信念这一章节时, 给同学们提了一个问题, 你的理想是什么?在众多的班级当中, 有两种观点, 一是理想明确且远大, 二是没有理想。对进入大学以后的生活没有调整好心态, 思想上就表现出不适应, 学习态度不够, 学习目标不明确。特别是当前就业形势不太乐观的情形下, 2015年是史上就业难的一年, 有学生就认为读书无用, 造成心理焦虑、情绪低落、心无所依等消极心理。为了排解这种不良情绪, 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网吧, 有的沉迷于谈情说爱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 网络的普及, 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 由于大学生还处于一个生理成熟期但心理不成熟的阶段, 不自觉的就会受到外界的影响, 不能自拨, 失去自我。

第三, 缺乏社会责任感。

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也有小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十分自私和冷漠, 日常生活中只关注自己的既得利益, 不关注他人利益, 也不关注社会的利益, 利己主义, 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平时也不关心政治,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持有一种冷漠的态度, 逃课、课堂睡觉玩手机等现象仍有存在;还有一些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等等。

第四, 宗教信仰比重较大。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 明确表示有宗教信仰的有403人,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0.7%,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宗教信仰的比重较大, 这是由本校中少数民族预科生较多形成的直接结果。当然,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引导, 并加强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

三、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路径分析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持续奋斗。……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当的号召,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4]党的十八大报告对青年给予了厚望, 关乎中华民族复兴使命能否实现。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至关重要, 当然找准方法更重要。

教学上, 立足现实进行信仰教育, 内外兼修。就是要求大学生能将外化的理论转化为实践主体的自觉行为上。习近平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第一次会议上谈到:中国道路, 一头连接着国情, 一头连接着理想。这就告诉我们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马克思曾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 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5]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关于理想这章的内容时, 我们可以通过很多鲜活的真实的事例告诉青年大学生道路是曲折的、布满荆棘的, 是我们无数先烈革命者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贞, 抛头颅、洒热血, 一步一步开辟出来的。而不是一味的灌输, 填鸭式的教学, 从而我们要把感性的东西上升为理性的东西, 并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真正发挥思政课的教育作用。

2014年5月4日, 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作了主题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 就提及要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中国梦, 需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在校园内, 要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平台, 让每个学生各尽其才, 才尽所用, 让他们切身感觉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必须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才能把中国建设好、发展好。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引导作用,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其大学生真正能将其入耳、入脑、入心。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第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1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1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

“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思考 篇8

【关键词】90后 价值观 大学生 思考

一、从价值观的结构上看

由过去单一的价值观向多元的价值观转化。大学生们追求物质利益和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思想的复杂性,他们在多种价值观导向和自身需求中选择不同的价值观,从而在价值观上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趋势。由于社会中利益主体价值评判标准的多元化,造成的社会不良现象导致了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二、从价值观的标准上看

“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标准由重精神、重荣誉,向重物质、重务实转化。由务虚向务实转变,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可见,在大学生中实用主义哲学仍有一定市场。在当前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目标显得不够成熟,观念偏于自我,价值标准突出表现出强烈的实用化特点。越来越趋向追求实惠实用,把理想现实化,使之有实现的可能性,因而急功近利的色彩比较浓厚。

三、从核心价值观上看

“90后”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由重集体向重自我转变。强调公平竞争,追求的是知识和能力,没有能力就会被淘汰,一切努力需靠自己。这样在追求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部分大学生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主体意识、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有的大学生崇尚自我,有的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高于一切,还有的大学生认为自我应是一切言行的出发点和归宿。

四、“90后”大学生价值观途径分析

大学生价值体系,要在“90后”大学生中加强有机统一的价值体系建设,就要运用好多样性与选择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途径。

1.要坚持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结合。任何价值观都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之中。当前,我国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影响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特别是随着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在价值观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社会整合。尤其是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上,更要从指导思想的高度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必须确立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借以统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2.要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理想具有扬弃现实、高于现实、超越现实的特征,是感召、激励和鼓舞我们为之奋斗的力量源泉。 “90后”大学生作为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群体,容易接受社会和谐必须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不易全面理解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和谐与融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不但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

3.要坚持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结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具有极大的超越性。从本质上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超越性并不由于任何外在制度因素限制而被磨灭被消解,恰恰会随着制度历史的曲折发展一再反复被提上人类精神生活的议事日程,并逐渐被人们所理解所接受而成为人类进步的根本精神动力。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中,强调集体的价值,个人对集体并不具有优先存在的地位。这种强调社会整体价值的传统有其积极合理的因素。但是,如果以片面强调社会性来否定个体的价值,社会就会变成压制人的社会。如果只谈集体而不谈个人,那这样的集体也只是虚幻的集体,是不为个人所依托的集体;相反,如果只谈个人而不谈集体,那这样的个人也只是孤独的个人,只是失去寄托的个人。前者是用集体淹没了个人,后者则是用个人否定了集体,因而都不是合理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时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在两者之间寻求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强调的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从根本上将个人利益和集体有机结合起来,承认集体和个人的价值主体和利益主体地位,就是要把对大学生主体性的肯定和社会性原则统一起来,既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又要反对学生主体性的极度膨胀;既要大力提倡集体主义,又要反对忽视个人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处理好价值取向上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价值观,才能较好地解决目前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冲突,在两者的相互联结和统一中促进其价值实现。

五、结论

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呈现多样化和分散化的趋势,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张积极奉献,必然索取,即大部分大学生注重个人与社会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贡献与索取统一,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服务,但又注意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回报。

上一篇:餐饮服务企业承诺书下一篇:压岁钱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