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征(共8篇)
90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征 篇1
、“9O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征
“90后”大学生出生在物质充足、精神世界丰富多彩的时代,与“70后”、“80后”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消费行为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消费的多元化。“90后”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喜欢追求新颖和时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其消费构成中饮食及穿戴等必要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的消费趋势:(1)手机及通讯消费。(2)电脑及各种数码电子产品消费。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电脑步人大学生宿舍,不断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数码电子产品也成为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大学生们都试图通过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来提高自己,使自己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3)旅游消费。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9O后”大学生都喜欢走出校园去感悟大自然,开拓自己的眼界。每到节假日,大学校园的旅游广告随处可见。与上班族相比,他们有着更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由于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他们的旅游消费也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多为短途的自助游。(4)运动用品消费。“90后”大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浑身充满活力。他们喜爱运动,追逐流行,生活费中有较大一部分花在了购买运动用品上。(5)课外学习、培训消费。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学习观念的变化,以及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和留学热的兴起,使得不少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假期在校外的培训机构学习,如托福、雅思、GRE、驾驶员培训、外语口译等。(6)人际人情消费。“90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类型丰富多样,如师生、同学、朋友、社团等,要发展和延续这些人际关系,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以人际人情消费为依托。第二,消费的理性不足。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依赖性强,几乎所有学生的消费都是依赖于家庭的供给。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的自主消费经验相对较少,不能充分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他们往往会产生随机消费、冲动消费,缺乏足够的理性,主要有以下表现:
(1)情感消费特点突出,易受传媒广告的诱惑。“90后”大学生追求新颖、时尚、刺激,他们的消费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带有更多的情感因素。在购买商品的时候,情感和直觉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喜欢“跟着感觉走”,在要求所购买的产品具有实用性的同时,还希望该产品能够带来最大的感官上的刺激和心理的满足。父母、同学、朋友、现实生活和媒体等是大学生获取消费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其中媒体又以其特有的、易于理解的独特方式有力地导着大学生的消费。多数大学生对消费对象的选择会听从媒体广告的指引,尤其倾向于购买由当红明星代言的品牌或产品。大学时代是人生重大转折和迅速转型的时期,也是对社会文化的变化最为敏感的时期。大学生的消费意识因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而表现出易受外界影响和暗示的特征。传媒广告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左右着大学生的消费倾向和消费选择,尤其是由各类明星担纲的形象代言人所代言的品牌是大学生的第一消费选择。
(2)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形象消费比例过大。所谓消费结构,是指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消费在消费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个社会、每个家庭及每个个人的消费都存在着合理性的问题。按照消费的实际内容来划分,消费可以划分为吃、穿、住、用、行这样的结构。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消费结构的构成,应以生活费用、学习资料及生活用品的消费为主,而在生活费用中又以饮食费用为主。但是,今天的“9O后”大学生为了人际关系开支、娱乐开支、情感投资等的需要,往往压缩饮食费用,过多地费在这些精神生活方面,造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同时,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里,他们多数更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和个人形象,并为此不惜代价。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人力资源的过剩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也是大学生们重视形象消费的原因之一。
(3)缺乏合理的理财计划,情绪化消费严重。消费缺乏计划性是当代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90后”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过分,没有培养起正确的理财意识,使得他们缺乏一个合理的理财观,开支随意性较强,计划
性较差,容易陷入盲目的冲动消费中。并且,大学生的情绪化消费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学生通过吃饭、购物、打电话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是一种极不理智又浪费金钱的错误方式。情绪化消费不仅造成金钱上的浪费,更造成了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健康,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第三,消费从众心理和个性化的矛盾。“90后”大学生的消费需求、购买动机与购买行为既具有从众化的一面,又具有个性化的一面。一方面,大学生同其他群体的消费一样,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和足够的归属感,他们往往跟从或模仿其他人的消费行为与方式,以保持自身行为与多数人行为的一致性,避免“与众不同”。但另一方面随着他们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消费经验的不断增加,为了突出自我,其消费行为也表现出个性化的一面。
第四,时尚的消费方式和支付方式。生于个性飞扬时代的“90后”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发展,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信息膨胀的网络经济时代,很多大学生认为网上购物不仅方便而且便宜,经常网上购物。追求便利快捷的网上购物方式成为大学生消费方式新趋势。此外,针对“9O后”大学生熟悉网络、注重科技化的消费趋势,各大银行纷纷推出了学生信用卡,这使得他们的支付方式也正在发生改变。
二、“9O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原因分析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氛围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9O后”大学生消费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中厂商通过各种途径宣传自己的产品,扩大了大学生的消费范围,为各种消费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另一方面,社会不良消费观念、消费现象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熏染。在当前社会当中,许多媒体都在宣传引导社会扩大消费,用以激活市场和经济,但是他们忽视了如何科学全面地引导消费者消费,只是片面地单纯地鼓吹消费的重要性,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对即将走向社会,并奢望走向社会前列的大学生是一种误导。
社会消费环境和媒体刺激了大学生的消费。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深入人心,人们的消费观、世界观都受到了物质的冲击,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逐渐被各种传媒、金融产品所改变。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也受其影响。其中超前消费在大学生中兴起并发展起来。一些在校大学生不顾自己的经济能力而一味追求消费品的外在形式,认为穿用越贵的东西越能体现个人的价值,越能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
第二,家庭消费教育的影响。“9O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相当高。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大部分学生家长在子女上大学后,在消费方面总是尽其所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更无从谈起。这种情况下,也很难建立起正确健康的消费观。
第三,学校消费教育的缺失。当今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关注大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的培养,而把消费看作是大学生个人的私事,很少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消费心态,对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缺乏应有的有效的思想引导和应对措施。尤其是近几年,高等学校持续扩招,学生人数年年增加,而高校在管理、后勤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却又跟不上,这也是大学生不良消费产生的温床。
90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征 篇2
大学生是国家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具有先进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观念,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大。从体育市场的角度讲,他们是体育市场的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脑力劳动繁重与兴趣爱好广泛并存,无论从减轻学习负担的角度还是从兴趣爱好的角度,他们都有可能诉诸于体育消费。对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特征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商家对大学生体育消费者和体育市场进行全面地了解和运作;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理性的消费。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精英群体,他们的体育消费习惯会成为引领大众体育消费文化的一面旗帜,对他人起到“示范”作用,引领未来社会的消费潮流。
对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对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以及体育市场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就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进行专门研究的论文较少,
对学生群体的体育消费研究显得匮乏,而且不深入、不系统。鉴于此,本研究将河南省90后大学生作为一个消费群体,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理论对河南省5所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心理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从侧面把握其体育观、消费观,并针对其体育消费特点提出建议,为高校发展学生体育消费的策略选择,促进大学生合理体育消费和进一步开发河南省高校体育消费市场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同时也为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合理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依据。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省出生于1990年以后年龄段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的确定根据东、西、南、北、中的地域分布特点,随机抽取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郑州畜牧专科学校、信阳师范学院6所高校90后在读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男生340人,女生260人。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4份。经检验,有效问卷562份,有效回收率93.6%。
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SPSSV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处理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文在调查问卷时,把运动服装、鞋帽、体育健身器材、体育书报、体育音像制品、运动饮料、食品等方面的消费归为实物消费,把体育健身咨询与培训、体育彩票、医疗康复、体育旅游、观看体育比赛等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归为劳务消费。
3.1 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调查分析
体育消费动机是指激起一个人在体育方面进行消费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冲动,也就是直接促使一个人去进行体育消费的直接动力。调查结果见表1。
表1反映了更多的男生把体育消费作为扩大人际交往、锻炼并显示自己能力的一种手段;女大学生的审美追求动机居首位,明显高于男生。通过访谈得知,女生乐意花钱在体育方面,主要是为使自己拥有健美、匀称的身材,高雅、大方的气质,这跟女性爱美的天性有关;强身健体、精神娱乐这二种体育锻炼最直接、外在的功能,被相当一部分男、女生作为体育消费的动机,其中强身健体动机居于稍次的位置。高校男女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强身健体功能的动机则无明显性差异。不同消费支出的高校学生月均消费支出越高,表现为娱乐消遣动机、审美追求动机、求新攀比动机越强。另外,许多大学生在两种体育消费过程中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求实、求廉、求便与求新、求美、求名动机并存的特点。大学生的求廉动机在经济学上表现为一种替代效应即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选择体育消费品时更倾向于便宜的消费品,甚至最喜欢不花钱的体育消费。
3.2 大学生体育消费态度的调查分析
从大学生对参加有偿体育活动的态度调查结果(见表2)显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校园体育活动管理方式已被多元的有偿性或“俱乐部”体育活动的形式逐渐代替,大学生也已逐步接受了这种现实,并持有积极的态度。但从河南省各高校现有体育场、馆及其管理使用情况来看,仍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由于体育场馆的缺乏和设施条件的滞后,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特别是在高校扩招后。另一方面,“软件”同样令人担忧,很多深受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只能在收费辅导班中见到教师身形,而体育普修课教材更多是“没有吸引力”、“缺乏新意”的内容。在“花钱参与这项运动的原因”调查中,有45.6%大学生选择“非常喜爱这项运动,而在体育课上得不到满足”。其原因和学校体育商业化的过度膨胀及学校管理方式有关。商业化冲击或落后的教学体制都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不符合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有悖体育精神。
3.3 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
体育消费行为体现于体育消费过程,在大学生体育消费过程中,体育消费结构是指大学生的各类体育消费在体育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及相互关系。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统计见表3。
(注:*表示0.01
经皮尔逊卡方检验,男女大学生在体育信息消费上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体育实物消费的体育服装、运动器材、体育劳务消费方面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主要表现在:男生比较关心体育信息,喜欢观看体育比赛,所以在这些方面投入较多,因为他们对运动场地要求不高,参加的多是篮球、足球等室外项目,无需付费,所以在参加体育培训班或去健身俱乐部投入较女生少;而女生则相反,她们更喜欢的是健美操、舞蹈、游泳等项目,这些项目均在室内或专门场地进行,大多需付费,所以在这些方面投入较多,而在了解体育信息、观看比赛上,兴趣不大,所以体育信息消费投入较少,这是由于男女生不同的体育兴趣导致消费内容上的差异。大学生日常参加体育活动次数偏低、规律性差、内容单一的原因,关键在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不积极。
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仍以实物类体育消费为主,其中以体育服装所占比重最大。这也符合大学生现有经济状况的,是一种较为明智的选择,使有限的资源用在既可满足日常生活又可满足运动的体育服装上,使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河南省90后大学生体育消费支出处于初期水平,整体水平较低,体育消费在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方式中处于从属地位。内容结构以实物性消费较为明显,主要是运动服装、运动饮料、小型健身器材上,这样可以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一举多的。而运动保健品、体育报刊杂志、观看体育比赛等消费极少,所占比例较低。
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主要是健身需求、消遣娱乐、学习健身方法、掌握运动技能、了解体育信息等。女生参与体育消费的积极程度低于男生。体育消费动机与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消费能力是现阶段制约大学生消费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经济来源少,体育消费价值观念淡薄,体育活动场地不足,学习任务繁重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情况好转,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就会逐渐由实物型向较高层次的赏型、参与型消费发展,并且消费方式也将趋于多层次,多样化。
4.2 建议
针对90后大学生的趋同心理,体育工作者要针对大学生的这一特有心理进行细致的分析,利用学校教育的特点,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调整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矫正他们在消费中无意义的趋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使他们合理利用有限的体育消费资金。
高校要积极引导,开发高校体育消费市场,体育消费的价格和质量要符合大学生的要求,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高校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管理者需不断了解大学生体育消费需求,把握体育市场的规律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我国高校体育经营、体育服务,在借鉴市场经济运作模式的同时,高校应建立体育经费补偿机制,发展部分体育产业或代销服务业。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又能实行资金积累,用于改善体育教育环境与设施,积极地促进高校体育健康发展。
摘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河南省90后大学生体育消费支出尚处于初期水平,整体水平较低,体育消费在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方式中处于从属地位。体育消费内容结构主要以实物性消费为主,就总体而言许多90后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还不够积极,对体育缺乏整体性、全面性的认识。90后大学生消费时由于自身的群体化特征,多数大学生体育消费时表现出明显的“趋同心理”;少数学生喜欢与众不同,标新立异,以表现自我、宣扬自我、炫耀自我。在他们体育消费过程中,求实、求廉、求便与求新、求美、求名心理并存。
90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征 篇3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09-12-04
作者简介:刘会(1977-),男,山东泰安人,山东济宁医学院药学院辅导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
自从“90后”大学生以特有的方式进入舆论关注的视野之后,社会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进行了广泛解读,说法莫衷一是,即便是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也存在着分歧,如对他们的个性,有的认为是娇惯自私;有的认为个性的举止恰恰体现了个体意识的成长,体现了公民社会的进步;也有的认为个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对群体特征的分析并无多大价值。面对这种情况,要树立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正确认识,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科学的坐标系,展开深层的审视和科学的解读,为研究制订教育对策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依据。
一、当前对“90后”大学生认识与评价的误区
1.把个别现象作为判定整体的标准
目前社会对“90后”大学生的关注,多是见于新闻报道有关其行为特征的描述,重心大多放在了衣着、消费等显性层面,鲜有理论层面的深入解读。许多媒体的报道,往往借助以少数的细节、个体的行为,特别是缺乏科学设计的随机或抽样调查,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概括,上升为对一个群体的判断。譬如看到有的“90后”大学生入学支出不菲,各类名牌榜身,就武断地作出结论说这个群体“拜金”、“盲目攀比”、“物欲意识强烈”,而事实是现在的许多家庭已有经济能力供孩子消费,社会的发展与开放也允许人们有更好的物质追求,不仅“90后”大学生如此,就连许多经历过困难时期、思想相对保守的成年人也开始追求科技、时尚与潮流;此外,舆论在分析“90后”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时,往往会忽视他们的规划意识与理财能力也在增强的一面。当一批“90后”登上北京奥运会冠军领奖台时,有人就感慨说“90后”大学生并非某些报道所称的“垮掉的一代”,他们同样能吃苦、能担当,同样具有国家荣誉感,其时并没有去想那些奥运冠军们还不是大学生。这种以偏概全的方法,极易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导致对“90后”大学生认识的偏差,如果这种误会发生在高校管理者身上,则可能使教育缺位、错位或失效。只有以辨证唯物论为指导,坚持全面的、发展的、客观的观点,经过深入、科学的调查,并结合时代和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带强迫性地贴上标定身份的标签
社会标签理论认为,标签的张贴是依人、依事、依地、依情况而有所差异的。同样的行为或事件在一些社会中被视为正当的,而在另一些社会中则被视为问题;就是在同一社会中,对于同样的现象,人们也会贴上不同的标签。对于“90后”大学生,舆论早已给他们贴上了个性、自私、另类、叛逆、没有责任感等标签,在许多人的思维里,当提到其中的关键词时,就会同“90后”大学生划上等号。这无疑带有浓厚的强制性意味,有“欲加之名,何患无辞”的嫌疑。譬如“90后”大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被说成是“太自我”的表现,而其他人的类似行为就可能评价为“有原则”并受到鼓励;对“90后”大学生个性十足的穿着,用“火星文”与别人交流,而事实上“80后”自身早已融入潮流的大军,火星文也恰恰是从“80后”发明的第一代网络语言“演化”来的。对这一问题,有关注人士也表示了“反省”,武汉大学在公布的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中就鲜明地表示“‘90后’的大学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
利用标签建立评价的目标系,固然有可取的一面,但消极意义同样明显。根据标签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标签不一定能从客观上反映出被贴标签者是什么(因为有些标签是社会错误地加给某人的),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将“变成”什么。因为标签改变了别人对被贴标签者的认识,也可能改变被贴标签者本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使之最终成为标签所标定的身份。这告诉我们:如果把标签直接同“90后”大学生划等号,不去加以纠正,一味带着“有色眼镜”以“怀疑”的目光认识和对待“90后”大学生,只会招致他们的反感与对立,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与改进,迷失成长的方向,造成消极的后果。
3.传统观念和成人思维的习惯性误读
传统观念习惯将年龄作为判断人生阶段的标志,古时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涵盖各个年龄段的说法,而十八岁被作为成熟和自立的标准线。“‘90后’大学生”这个群体性称谓,纵然是以出生的年龄界定,但在他们十八岁这个所谓成人的年龄(2008年)才能普遍地使用,毫无疑问隐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也映射着人们以出生年代认识和评价一个群体的思维定式。
根据人们的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代沟”不仅仅意味着年龄差距带来的沟通障礙,更意味着因成长时代的不同而必然产生的差异:“90后”大学生没有经受过物质生活匮乏的时期,作为独生子女一直备受家长和社会的宠爱,他们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因而必然不能吃苦,自立意识差,只会关注自己的感受,不懂得关心别人和感恩;改革开放的环境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拓,多元文化的冲击也会使得心态不稳定,好高骛远等等。然而,现实生活中,出生在各个不同年代的人的表现,并不完全像有些人预见的那样。一些当过知青、吃过苦的人,有时也会做出让人汗颜的事;相反,一些家境优裕的“90后”大学生,能自觉、热情地加入到志愿者队伍,对繁重的工作毫无怨言,默默无闻地作出自己的奉献。因此,对生活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简单地用出生年代进行划分,是不科学的。人的存在毕竟是复杂的,必定要经历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现象。只要主流是积极的,趋势是向上的,就不必为某种社会现象过分的担忧,而是在肯定的同时加以引导。
二、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解读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日益增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可以说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无论从哪个侧面或角度来看,都体现了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
1.独立性: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倡导和鼓励依法、有序、合理竞争,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通过竞争实现的,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常态,而独立是通过竞争得以生存的法则。“90后”大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处于竞争的状态,这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家庭和社会提供的相对宽松、充裕的环境,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自信,可以不完全依赖外界的帮助,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尝试,即使失败也会得到宽容。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与“90后”大学生休戚相关的教育改革、高校招生改革、就业改革等会继续推进,全新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也鼓励他们具有更强的独立性。
2.选择性:个人社会化的实现路径
社会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形式,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社会化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为“90后”大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可支配资源,也创造了更为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得他们的选择意识、选择机会、选择能力大大增强;而网络等信息化媒体的发达,使得“90后”大学生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传统载体之外,有了实现个人社会化的更广泛的途径。获得什么样的信息、接受什么样的观念、走什么样的路,都是可以选择的。每一次的选择都影响着自身的个性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而他们的个性和价值观反过来又决定了他们选择什么,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正是自身选择的结果?
3.多变性:多元价值的冲突与融合
社会开放使得各种观念、思潮、舆论、信息等竞相涌入,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高雅与低俗等多元的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理想主义的教育内容和现实主义的社会生活,高尚人格的高成本和道德弱化的低成本,主流信息的单一和非主流信息的开放,充满矛盾与对立的社会生活造成了“90后”大学生复杂的价值观。集体和个人、规则和自由、理想与现实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价值判断过程,“90后”大学生在坚守主流价值的过程中,观念不断地经受着冲击,即便微弱的变化也会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出来。
4.差异性:个体成长的自然归属
哲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个体差异是社会的客观存在,何况个性的形成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每个人所受的社会影响是不尽相同的。“90后”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以变革为主题的时代,不断变化的社会影响着他们的家庭条件、个人经历、生活环境、教育背景,使他们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个性,也导致了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不断的发展自己的个人喜好,追求自己的价值选择,这必然形成客观的差异性。
“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反映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的思想、心理、个性成长、行为活动的影响,也从一个侧面映射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趋势,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德寰.年龄论:社会空间中的社会时间[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
[2]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杨雄.当前须关注的青少年四大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08,(1).
[4]刘志礼,魏晓文.提升文化软实力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基于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分析[J].学术论坛,2008,(4).
90后大学生审美心理与特征研究 篇4
陈自立 11311120 11电子1 当90后的一代人开始跨入大学校园时,一种打上了“90后”标签的审美观在大学校园里诞生了。
我就是90后,虽然我的审美观代表不了其他的90后,但我和他们仍有许多相似点。首先,我们先粗略了解一下90后的我们的一些不同于往代人的地方。我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网络游戏的普及
谈到90后,第一点就是网络游戏了,90后的这一代,与电脑有着深厚的感情,网络游戏在绝大多数的90后的生活中,占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像“地下城与勇士”“梦幻西游”“魔兽世界”“CF”等游戏,在90后的世界里,是众所周知的网络游戏。
②标新立异的时尚
除去网络游戏,90后的一代更追求标新立异的时尚,据新华网发表的一份武大的调查报告显示“90后”的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但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无论是平时的说话,行为还是穿着打扮,90后的一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追求一种独特的,充满欣赏力的生活方式。在追求娱乐,享受音乐的时候,90后的我们追求时尚,很多人听音乐不听其内容,只听其旋律,而且越来越多的向英文歌曲发展,虽然很多听不懂,但就为了那种旋律,我们的音乐世界与80后有着很大的不同。
③与众不同的金钱观
90后的金钱观依旧是问题的焦点,90后一代大多数从小衣食无忧,他们进入大学后花钱十分大方,衣服或包破了,就扔了,毫不可惜,东西吃不下了,倒了也不感到可惜,等公
交时间长了,就叫TAXI,哪怕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当然,不是所有的90后都如此,我们学校里,很多的90后还是花钱很慎重的,很节约的)。
④对环保事业的热心
不过90后也有闪光点,(2011年“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华北区培训10月15日在京启动。参加培训的华北地区4省3市236名青年环保志愿者宣誓成为一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新华网)许多90后关注国家,关心学校的发展与社区的建设。注重环保事业,他们用自己的理念来操控这个即将属于我们的国家。
90后的一代成长在一个全新的时代里,我们的生活中虽然也有压力,有竞争,但总体来看,90后的我们无论是心态还是能力,还是平时的生活质量与学习效率,都比80后70后要高很多,90后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里,我们的思想活跃,说话不用受太多的拘束,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思维更加开放,创新的思维在我们这个群体里越来越常见,我们热爱生活,我们享受生活,我们像广告中放的一样,在阳光下快乐的奔跑,快乐的成长,90后一代的审美观中,虽然其中很多让人难以接受,但个人认为这里面还是有很多值得欣赏的地方的,90后的思维的活跃性对于我们民族的进步与国家科技的长远发展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肖永平说,与“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独立,在独立思考与选择上,“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
但90后也不是完全没有不足的地方,相反,90后不足的地方有很多很多。下面是我归纳的“90”审美的不足之处。
①网络成瘾
由于时代的发展,网络世界的普及,越来越多的90后沉迷于网络。在虚拟的世界里,他们自娱自乐,无所顾忌,但同时,他们也渐渐地被网络俘虏,沉迷于网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相对与80后来说,这个问题尤为严重。
②不擅交际
90后由于从小生活优越,他们更多的在乎自己个人的发展,以自我为中心,在关键时刻更多考虑的是自己个人的感受,不善于与人交往,和别人配合,这对于90后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阻力。
③情感匮乏
90后的一代由于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活动,事件,使的我们和不少80后一样,对这个时代没有太多的记忆,不少人感情生活不丰富,他们追求爱情,但他们又不懂如何掌控爱情,他们渴望亲情,但90后多为独生子女,除了父母,家里没有太多的亲戚,他们也追求兄弟之间的友谊,但因这个时代没有太多惊心动魄的事情可以提供给他们,使得他们在兄弟情谊这个方面没有了往代的那么真实。因此,90后的情感生活其实是相当匮乏的。
正是这些,让90后有时会体现出冷漠,不懂事,让人难以理解的状况。那我们该以何种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①社会的支持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我们其实更需要社会的帮助,更需要得到社会公正的评价,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优点与缺点,我们90后也一样,就像网上一个人留言的一样,“90后作为中国的新生代,受到的关注肯定要比别人多,在看到他们优点的同时也会看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看问题不能那么的绝对,毕竟咱们与90后存在年龄时代差异,对待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也会不一样,也许在我们看来是错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对的,我们不能强求他们要跟我们保持一致。以前也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但现在的事实是80后正在为中国的进步发展发挥着自己的功能。时代是进步的,孰对孰错,时间会证明的”如果社会可以给我们少一点质疑,多一点鼓励与帮助,那我们这一代人是一定会进步的。
②自己的努力
我们自己也应当向优秀的前辈学习,在学校的时候认真的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技能,潜心研究,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这样我们可以确保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学习上。同时,我们要积极的适应集体的生活,融入其中,这样对于培养自己与身边同学间的感情是很有帮助的。这对于培养我们的交际能力和开发我们的情感世界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③因材施教
这一点需要学校的关注,“90”后的我们各有特色,学校如果还是坚持大规模的教学肯定是不能让所有的同学都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只有在常规教学的同时,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进行各种不同的比赛,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好的发现我们的能力所在,这样,才能让“90”后的我们在社会上真正体现出我们的特点与强项。
90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征 篇5
学号:151xxxx
姓名:武xx 摘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消费的主体,他们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社会的主体趋势。自2009年起,90后大学生相继进入大学校园。由于成长环境以及思维环境的不同,90后大学生拥有着独特的消费观念、消费特点和消费习惯。通过对90后大学生消费的总体情况、消费支出结构、理财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发现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以及理财常识,90后大学生的消费现状中隐藏着很多问题,如个别盲目消费及过度消费的问题,在理财方面,理财观念薄弱,资金结构安排不合理等。大学生应该合理制定投资计划,加强理财知识的学习,了解更多适合的理财产品,合理规划个人可支配收入,掌握理财技巧,不盲目追求过高的收益,最终获得投资理财的益处。关键词:90后大学生 ;消费现状;理财状况
当今社会,社会生产逐渐由生产主导转向消费主导,消费主义盛行。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比起其他社会群体,更是率先受到这个时代潮流的影响,其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行为等无不折射出了消费主义这股大风对他们的冲击。大学生是社会中的消费主体之一,他们有着这个群体特有的消费意识和特点。大学生作为走在社会前沿的一代人,他们新型的消费观也必将备受瞩目,新型消费观可能从中衍生,并引导未来社会的消费主流。与此同时,他们一些超前的理财观念也渐渐引起人们的审视。理财作为一种技能也越来越被人们所了解,在以后的社会中,理财将作为一种作用不容小觑的能力,体现在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一、90后大学生消费的总体情况
1、消费来源
90后大学生基本达到了法定成人年龄,具备了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在步入大学生的行列之后,彰显个性,追求各方面独立。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层面,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收入以维持学业及生活消费。综合来看,90后大学生的消费来源有以下4种:
①个人来源:
社会不断发展前进,产生了大量劳动力需求。一些大学生利用专业课学习之外的课余时间,打工做兼职,一方面积累了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另一方面获得收入,以增加自己的生活费用。
②家庭来源:
目前大学生没有固定的收入,家庭提供的生活经费仍然是其主要消费来源。由于每个家庭的环境不同,提供给学生的费用也就不同。家庭环境比较优越的,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基数就相对较高,反之,家庭环境相对较差的,每月提供给孩子的生活费用相对较少。但无论钱数多少,家庭提供的生活经费占据了大学生消费来源的绝大比重。
③学校及国家来源:
国家教育部门和各所高校为了鼓励学生学习,帮助困难家庭,相继为学生提供了各类奖学金、助学金,以及教育贷款。大学生可以通过认真学习获得优异成绩,或提供相关证明,便可以获得国家或者学校的奖金和贷款。国家奖学金已经达到了每年每人8000元,而其他奖学金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些也成为一部分大学生消费来源的主体部分。
2、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现状
① 日常生活消费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消费群体,虽然消费种类繁多,但消费主要用于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须消费方面。衣服样式种类新奇百出,超市各类餐馆食物丰盛,学校周边及内部月租房以及宾馆设施完善,自行车、公交车等代步工具日益便捷,它们为大学生基本需求消费的满足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 娱乐消费
伴随着学习生活压力的增大,或者是生活目标的缺乏,娱乐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健身,游戏,ktv等字眼活跃在大学校园之内。很多学生在周末和节假日选择结伴出行,或者旅行,或者游戏厅,或者ktv,以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③ 时尚奢侈品消费
大学生追逐新颖潮流,渴望通过拥有一些流行品来向同学标榜自己。对于
男生来说,各类高端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MP4等往往会促使他们购买;而相对于男生,品牌服装、高级化妆品、装饰品则成为女生的购物首选,她们往往会不惜重金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④ 学习型消费
学习型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用于学习方面以及塑造自身品质方面的消费。90后大学生主要为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他们日常学习型消费的主要方式有购买课外书籍杂志,参加计算机等级培训、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及期末复习资料的购买等。其他途径,如考研补习,雅思托福等消费则占得比重较小。
⑤ 情感消费
90后大学生的情感消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人际关系消费,另一方面是恋爱消费。刚步入大学校园,和老同学老朋友的联系便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短信,电话,网络费用必然增高。随着在校时间增长,大学生又会结识新朋友,新同学。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比较重视人际关系,为了维持这些关系,必然会增加请客吃饭,赠送礼品等环节,如此人情往来、朋友聚会的费用的所占比例则会越来越大。至于恋爱方面,大学生正处于情感需求期,谈恋爱成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恋爱中,吃饭、逛街、旅游、娱乐会增加日常开支,再加上近年来国外一些节日的影响,互赠礼品的机会和数目越来越多,恋爱消费的开销也就越来越大。
(2)影响因素
① 成长环境不同
不同于中小学,大学招生生源较广,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环境不一样,条件不一样,那么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在消费观念上会产生较大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消费观,以及消费行为。来自东部地区,部分中部地区和家庭环境比较好的学生,生活消费来源比较充足,那么非日常生活消费的比重相对较大。
② 年级不同
学生在校时间不同,所处的学习阶段、生活侧重点就不同,继而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比如说,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面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所以会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投资,主要体现在报名各种等级考试以及培训课程,希望由此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未来求职的砝码。
③ 性别不同
男女生在消费结构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男生主要花费的方面有人际交往、恋
爱、高科技产品、体育休闲等,而女生则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名牌服装、高档化妆品、装饰品以及零食上,尤其对穿着有着很高的追求。
3、消费特点
①日常生活消费占主要比例
无论一个学生每月的消费总额为多少,其中,衣食住行等日常必需消费一般占较大比例。生活费主要用于维持日常生活。
②消费水平两极分化
由于大学生生活费的主要来源是家庭,所以家庭的经济状况之间影响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水平。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就是两极分化严重,家庭收入水平的两极分化,首先会导致大学生生活费供给的两极分化,从而会导致大学生消费水平的两极分化。
③注重个人发展投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使自己在今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90后大学生越来越注重个人发展的投资。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来参加各种补习和培训课程,以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个人综合素质,位今后的求职以及深造增加砝码。
④ 消费观念比较开放
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对较好,物质条件比较充足,这使得他们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他们喜欢新奇,追求时尚,希望通过消费来向同学标榜自己,或者通过消费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手机、数码相机、mp4、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在这一代大学生中屡见不鲜,有的学生甚至还拥有汽车等昂贵奢侈品。
4、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①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享受(娱乐)型消费比重过大,学习型消费比重偏小。
前大学生消费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学生对享受(娱乐)性消费,如:旅游,休闲,ktv,购物、电子产品的开销越来越大,而日常生活中,对学习型资料的购买支出,则相对较少。这种消费结构与大学生的身份不相匹配。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大学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不同于高中,大学生刚进入学校,压力大幅减小,没有太多的管制,很容易失去自制力,增加享受型消费;二是社
会的影响。在学校周边,各类针对大学生的娱乐购物设施齐全,这无形中为大学生的享受(娱乐)型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通讯上网费用不断增加,比重过大。
90后大学生重视人际交往,和老同学以及新同学的联系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在基本每位学生都拥有一部手机,通讯、短信、上网流量的费用与日俱增。特别是联通、移动、电信这些通信公司,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手机套餐和资讯包,使大学生的手机花费越来越多。据相关资料显示,虽然大学生现阶段的ARPU值并不高,但却代表了未来三到五年,甚至十年的消费主力。
③消费缺乏规划。
大学生步入大学后,初步经济独立,可以自由支配每月的开销。一般来说,大学生都是月光族,每月给多少、花多少,甚至有的超额消费,缺乏消费整体规划。由于缺乏理财知识,花钱很随意,盲目消费、浪费现象很普遍。经常是月初大手大脚花钱,月末紧衣缩食、甚至靠借钱度日。
5、问题产生的原因
(1)个人
①攀比心理
大学生是同辈群体,年龄相差不大,很容易相互影响相互模仿。看到别人购买了好的物品,自己也想拥有一件,无论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大多数人都会相继购买。这样就会导致日常花费过大,消费无计划性强。
②缺少磨练
90后大学生大多数生活条件优越,从小没有受过什么苦,什么挫折,不懂得挣钱的困难,不知道钱财的来之不易。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就会产生一种挫折感,为了使自己没有这种感觉,便不顾自己的经济能力过度消费,超前消费。
③自我实现
当代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为了在今后的求职角逐中获得较好地位,便不断注重个体自身的发展,注重个体的包装。外观上,大学生注重衣服的品牌和质量、装饰品的品味、以及妆容的搭配;内在上,大学生则不惜花重金报各种补习班、培训课来提高自己的素质,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内涵。
(2)家庭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所以大学生的消费问题和家庭教育以及环境有极大的关系。初高中时,家长对学生金钱的使用管制较严,而进入大学后,学生使用金钱则相对宽松,购买东西自由度较大,受到的限制很小。并且家长对孩子使用金钱的态度也导致了不良消费结构的形成。大多数学生上大学都远离父母,家长不能像以前一样在学生周围对他们进行照顾,所以就想用金钱来弥补。希望通过多给孩子一些钱,让孩子在外面不受委屈。孩子在外有什么要求,不管合理与否,都会尽量满足,这样的溺爱便会导致不良消费习惯的形成。
(3)学校
现代大学校园多是开放式的,与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学校内部,各种小广告、宣传单应接不暇,学校周边的网吧、歌厅、舞厅、酒吧、咖啡厅、游戏厅、购物广场和饭店一应俱全,为学生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促使了他们的额外非日常消费品的购买。
(4)社会
社会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90后大学生深受社会思潮的影响,自信、独立、有自我追求,思维活跃,喜欢新奇、变化、充满挑战的人生。市场已经开始对90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其心理进行了相应的市场调研,采取了进一步刺激大学生消费的措施,使得大学生的消费欲望越来越强。特别是学生信用卡的推出,使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更加超前。
二、大学生理财的总体情况
大学是了解理财的起步时期,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阶段。大学阶段的财商培养和演练尤为重要,它将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理财习惯。理财对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完成财富累积、实现自身价值和投资目的是可以通过学习理财而实现的。没有科学、适当的理财,我们的生活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理财投资,对于精神财富相对富有,而物质财富相对匮乏的大学生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生活技能,也是一种锻炼自身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的途径。
1、大学生对理财的认识情况
如何更好的理财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在大学生中也不例外。走在社会前沿的大学生已经开始对理财有一定的认知。甚至有些大学生己经开始尝试自己理
财,接触一些简单的理财产品,通过自身实践来进行理财训练。
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最主要的理财目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将来做准备。有 23%的同学理财目的是盈利。17%的大学生理财是为了今后消费更合理。由此可见,大学生理财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有效管理金钱的能力,为以后的理财道路打下基础。另外,由于大学生可利用资金较少因此也有部分大学生希望通过理财获得盈利,改善生活。调查显示,71%的大学生只知道有哪几类理财产品,具体不了解。15%的大学生一点也不了解,9%的大学生比较了解,而只有 5%的大学生很了解,并且掌握一些投资理财方面的技术。以上表明,大学生对理财产品缺乏了解,理财知识欠缺,理财能力薄弱。若要提高大学生理财能力,应该提高大学生对理财产品的认知程度。
2、大学生理财能力的现状
大学生理财已经不是新生事物,大学生理财的现状也将关系到大学生理财观的形成。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也是尤为重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财观,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更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理财进程顺利运行,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大学生理财能力自评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对自身理财能力的评价中,仅有 8%的人认为自己已经具备很好的理财能力,73%的人认为自身理财能力一般,19%的人认为自己的理财能力仅仅是一般。认为自身理财能力一般的还是大多数,说明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大学生群体的理财能力一般。
3、大学生的理财需求
理财在近些年来形成了一股热潮,不知不觉间,理财已经成为了一个话题、一种趋势甚至成为了一项事业。大学生已经接触到了理财这个概念,然而要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就要清楚地掌握大学生的理财需求。大学生对理财能力的重视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对理财能力的需求较大。有 15%的人认为理财是一种生活必需的技能,73%的人认为理财的作用很大,仅有 6%的人认为作用不大,6%的人认为无所谓。另外,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一些大学生已经有了相对明确的未来理财规划,他们的理财需求较为明朗。他们表示,建立家庭账户体系,实现家庭现金管理是理财能力的一种体验。而对外投资理财要考虑到理财产品的风险度和自身的承受程度,合理规划资产配置,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和投资方法。
4、大学生理财存在的问题
(1)理财观念薄弱。
家庭或者是奖学金、助学金的资助是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生活费得来源,生活费的用途也普遍局限于把将钱存入银行,支付生活费的开销。不但花钱没有计划,甚至有的大学生奢侈浪费,缺乏创造财富和运用财富的观念,不能够深刻了解理财产品。因此,他们的理财意识相当匮乏,甚至可以说并不具备应有的理财观念。还有同学认为理财就是炒股,基金,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风险过大,这些都是对理财的误区。
(2)资金结构安排不合理。
大部分学生在新学期开始时,或者把生活费全部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入银行,不考虑其他的投资渠道;或者把钱大量投资于风险较高的金融产品,不能很好地规避风险,行情不好时往往会带来较大损失,导致以后的生活费也没有着落。由此可见,大学生理财还存在着较强的主观随意性、极端性。
三、改善90后大学生消费理财状况的初步措施
1、个人
首先,大学生应该树立起正确的、科学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只有先确定了正确的方向,才能拥有正确的消费行为。其次,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第一,学会制作预算以及记账。月前制作预算,可以有效地控制月消费总额,避免过度消费。记录账目则有利于反思消费行为,避免以后类似的不必要的消费。第二,消费要有原则,生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衣服要朴实耐穿,食物要健康营养,住房要简单干净,出行要省钱方便。虽然现在物质条件比较充足,但大学生依然要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第三,注意小开支。有很多大学生在日常消费中,认为几元钱是小钱,不用在意,但积少成多,不注意日常小开支,往往会造成超支、浪费。第四,学习一些理财知识。理财就是承装财富的木桶,拥有坚实的理财知识,才能保障财富的安全。学习如何理财,可以使大学生高效的使用每月生活费用,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2、家庭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家长应好好发挥家庭应有的教育职能。首
先,家长应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念和金钱观念,正确认识钱的作用;其次,家长要教会学生如何消费,在给予一定的消费自主权的同时,对学生消费行为进行监督,要及时纠正那些不良消费习惯;最后,要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品德。可以通过家务,分担家庭责任,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和金钱的关系,体会到金钱的来之不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乱花钱、盲目消费的行为。
3、学校
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消费道德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拥有着自己的校园网、广播台,以及校刊校报,这些充满活力的平台,构成了特有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以其灵活多变的形式,丰富多彩的主题,为大学校园渲染了气氛,培养了在校大学生的气质底蕴。所以,各高校可以利用这个有力的平台,制造正确的消费舆论,积极宣扬培养消费道德,引导学生从了解到建立起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念。
②培养理财观念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有关理财方面的选修课,如《消费经济学》、《消费伦理学》等,系统的向学生介绍个人理财和消费道德的伦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个人理财能力以及消费道德水平。
③开展社会实践
一些大学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收效甚微,这是因为学生对于课堂理论知识的抵触,所以经常有逃课或者不认真听课的情况发生。所以高校可以采取其他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比如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第二课堂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起科学的消费意识,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
4、社会
90后大学生消费观调查报告 篇6
——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 本学期,在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的授课徐学林老师的带领下,我班——政治与法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班在本校——重庆三峡学院开展了关于90后大学生消费观的调查。其目的是,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观的调查、研究、分析,做出分析总结规划,能够真实反映大学生消费状况,为大学生消费提供合理的参考方案,同时锻炼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我班56人都参与到了本次调查活动中,由老师分配成问卷设计组、问卷调查组、问卷统计组、问卷写作组,调查过程也分为这四个阶段,每组成员各司其职,完成了对学校11个院系学生的调查,共发放了550份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是否有记账习惯、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大学生的消费倾向、对品牌的观念等,有效问卷为514份。
一、90后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1、理性消费是主流。在我们的周围,有着来自不同地方的有着不同家境的同学,从调查结果来看,购买东西时的心态会优先考虑价格的比例是60.3%,大多数同学每月的生活费在500—1000元之间,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多数的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还是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这种种的现象表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整体呈理性趋势发展;
2、消费来源单一。根据调查结果得知,81.3%的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于父母,而只有14.2%的大学生则是通过兼职等形式换取生活费和4.5%的大学生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奖学金来补助生活;造成此结果的因素有二:一方面是受到现阶段
我国的封闭性的高等教育体制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对父母过于依赖的因素
3、储蓄观念淡薄。大多数大学生在此次调查当中反映,当月的消费状况并不是很清楚,只是做该做的消费,而整体共消费多少钱财,心中并无概念,仅有39.3%的大学生能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进行消费,同时,进行消费后记账的同学更少,73.2%的大学生没有记账的习惯,26.8%的大学生向来有记账的习惯;而大多数同学每次到去取钱的时候才发现钱已经不多甚至透支,而每到这种时候,就只能向家人、朋友、同学求救。在面对如何处理金钱或者生活费的时候,很少有周全合理的计划安排。可见,大学生的储蓄观念仍处淡薄状态,有待加强;
4、消费结构不是很合理。大学生的支出中,饮食占到一半以上。根据调查,很多女生为了减肥节食,不爱惜身体,食物支出只占到很小一部分。男生却恰恰相反,有的男生应酬较多,饮食支出甚至占到了80%以上,在调查中还发现,同学们在每月用于学习的费用100元以下的占58.2%,这在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亟需调整。
5、攀比心理有一定的存在。在调查中,少部分同学买名牌的心理是炫富、有面子,而且还发现当看到其他同学全身名牌时,同学们感受为嫉妒的占的比例最大,还有的同学明明知道自己的金钱并不宽裕的时候,当自己是一个人的时候,会很注意自己的花销,可当与同学朋友在一起消费的时候就表现的很不一样,出现了“大手大脚”、浪费、甚至是“奢侈”的现象。其实人存在适度的攀比心理是十分正常的一个现象,没有比较,没有发现,又怎么会有进步呢。可是,所有的事物都需要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合适的度,往往就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就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各种例子,在他不合理性质的基础上,往往会给我们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或者心理行为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者还会影响深远,波及一生;
6、消费分化两极端有一定的存在。在同一个集体之中,不同同学的每月的生活费不尽相同,但大体维持在较为合理的范围内,在调查中发现,每月生活费为500元以下的占的比例为21.2%,而1500—2000元的占的比例为3.9%,可是最低和最高的两种消费中可以看出,现在的消费分化两极端还是一个问题。
二、90后大学生消费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1、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
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用在娱乐等方面的不必要消费依然不低;
2、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3.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额度等主要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
4、媒体的不良诱导。大众媒体是现代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以其特有的轻易让人理解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导向的作用。现代的广告大多只注重物质文明宣传,不重视精神文明引导,这种金钱化、利益化的消费观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形成了不良的影响;
5、家庭原因。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对于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90后大学生树立健康消费观的方法与途径
1、社会教育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大学生群体是现代因特网最大的使用群体,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在使用因特网,因为互联网信息的多样性和快捷性满足了大学生对信息的巨大需求。因此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因特网的资源优势;
2、家庭教育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家长要适当控制孩子的花销,家长与孩子合作制定完整的消费计划,帮助孩子建立具体合理的消费计划形成正确的理财思想和理财方法;
3、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关键还在于大学生自身。大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树立合理理财的自我意识;学习消费知识,提高理财能力;遵循正确的消费原则。大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明确消费标准,坚持合理的消费原则,做出消费计划,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大学生在平时的消费过程中关键的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消费有度原则、消费计划性原则、消费主导性原则和消费自立性原则,以此规范消费行为;
4、大学校园应形成良好的消费氛围。校园消费氛围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至关重要。在校内开展消费道德教育,并加以引导。同时,大力宣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90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征 篇7
“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新特征
人的思想行为活动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之一, 科学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的规律, 掌握其思维模式和行为特点, 也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之一。随着“90后”大学生走进校园, 通过与他们密切接触和谈话, 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新特点:
1. 盲目自信, 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 网络信息的普及, “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 知识更加丰富, 他们因此认为自己比别人甚至老师知道得多, 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的自信远超过他们的前辈, 往往对前代人的批评指正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厌倦和不耐烦, 盲目认为自己懂得最多, 做事最得体, 事实上遇事很容易失败。其次, “90后”的独生子女一代“以自我为中心”的痕迹也十分明显, 重视个人利益, 社会责任意识渐趋弱化。在为人处事方面, “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我性, 不少学生信奉“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 学生间几乎没有相互合作的意识。虽然他们渴望思想上的独立, 但实际在生活中对家长和老师仍然有较强的依赖性。
2. 目光较远, 功利性行为明显。
由于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大, 信息越来越透明, 这些“90后”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了解得较清楚, 忧患意识普遍较强, 他们从一进入大学开始就能认识到就业的严峻, 能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 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 这些方面与他们的前辈相比, “90后”的大学生更趋于理性。其次, 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 让他们更加务实, 认为应该把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 而不是关注无关紧要的部分。因此, “90后”大学生对于大学开设的课程, 凡认为对将来找工作有用的就重视, 没用的就不闻不问, 甚至于挂科。对评优以及入党等对学生个人发展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 成为了最受学生重视的活动, 许多学生在入学的时候表现出对入党不感兴趣, 并不积极, 但当其意识到将来的评优、找工作会受入党影响时, 随后就积极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个别学生还赤裸裸地表达了其入党的动机就是为了将来不会因此而错失提拔、升迁、就业等良机。
3.思维创新, 心理承受能力差。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信息获取量的增多, “90后”大学生见多识广, 由于接触社会活动的机会多, 他们思维活跃, 创新能力较强, 他们向往民主, 有十分强烈的参与意识, 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信任和理解, 对民主管理、民主作风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关注。其次, 由于“90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 缺乏经受挫折的经验, 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 容易受到伤害, 遇到问题及困难时, 如同惊弓之鸟, 导致一步错步步错现象大频率的发生, 在竞争的洪流中屡战屡败, 进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总体说来, 这些“90后”大学生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 心理调适能力不强。
4.精通网络, 也易沉迷于网络。
对于出生在网络时代的他们, 也更善于运用网络。早在高考填报志愿前, 在学校论坛上就有很多“90后”新生发帖询问关于学校专业的事宜, 咨询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设置课程的情况, 便于选择专业, 到了7月初, 论坛就已成立专门的新生专栏, 有很多“90后”新生登录, 向学长咨询住宿、选课、分班等各种问题, 甚至有些“90后”新生已经开始寻找老乡, 安排进校的向导。然而“90后”的一代从小承受很大的学业压力, 刚刚离开父母的他们, 往往有一种解放的感觉, 容易放松自己, 常常经受不住网络的诱惑, 自我控制力较差, 上网成瘾, 尤其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中, 最终导致荒废学业。因此, 网络对于“90后”的大学生来说, 可谓是“成在于此, 败也在于此”。
“90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新特征的成因分析
“90后”出生时, 改革开放已显现出明显成效,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的重要时期, 香港、澳门回归, 加入WTO, 举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即将开办的上海世博会, 这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正是见证了中国的发展。
1.社会环境的转变。
“90后”大学生身处这样的社会大环境, 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 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 尤其今日中国的信息发展迅速, 同时由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原因, 全球各地的物品均涌入中国, 各国交流日益广泛, 而“90后”相对年轻, 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 在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也与前人有很大的不同。
2.家庭环境的转变。
“90后”的大学生, 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家庭条件比较优越, 没有其他孩子分散父母的注意力, 因而他们与父母的精神接触较多, 爱的需要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这便使独生子女智力发达、情绪愉快、性格活泼, 易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然而, “90后”的大学生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 无法建立兄弟姐妹间的伙伴关系, 这不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也使他们很难培养起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了解行为规范、协作精神、服务精神等良好品德。其次, 现在独生子女是父母期望的唯一寄托, 在孩子成才问题上别无选择, 不能有失误, 家长的期望值偏高, 对于“90后”的学生竞争压力过大, 在进入大学之前一直受学习的压迫, 一旦进入大学, 觉得好容易熬过来了, 大学可以轻松了, 就容易产生松懈的心理, 往往反而会因此荒废学业。
3. 教育环境的转变。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普及和高考的逐步改革, 我国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年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90后”的大学生思维活跃, 创新性高, 学校的教育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教育以启发、引导为主, 而不是一味的填充知识。学校不再以应试教育为主, 逐渐将教学重点转向素质教育, 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的能力, 尤其要学会脱离课本, 多去查阅资料, 了解更多课外的知识, 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依赖于老师的传授, 在这样教育体制培养出的学生, 就算将来走上社会也是自主的。
“90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教育研究对策
2008年9月, 随着高等学校新一届大学生走入校园, 第一批“90后”的大学生进入人们的视线。然而, “9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上与“80后、70后”大学生如上所述有许多不同, 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标、管理制度、管理体系、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已难以与之相适应。因此本文着重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 结合新时期思想教育工作目标和任务, 探讨在继承以往优良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 重新构建适合“90后”大学生创新思想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1.建构“90后”大学生创新思想教育机制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以历史的、战略的眼光来思考、设计这一工作, 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完善各项教育管理制度, 健全工作长效机制, 拓宽实施途径, 形成学校、院 (系) 、班级、宿舍、学生代表“五点一线”及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齐抓共管, “条”、“块”结合的教育管理体系, 且全员为“块”即基层服务的理念, 充分发挥“条”对“块”的指导协调作用, 最终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2.搭建自我适应、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大学生创新思想教育平台
处在多元化时代的“90后”大学生, 其思想品质、意志、毅力、生活格调及情感一旦受到干扰, 极易出现颓废、消极状态, 甚至导致了人生的缺陷和悲剧。因此大学教育要使他们的灵魂健全, 到达博雅高度, 具有完整的人格, 就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 使“90后”大学生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同时, 不仅要为他们搭建教导、传授、说服、批评、控制的平台;还应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启发学生、激励学生、聆听学生自身的领悟, 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爱、自律、自强的“五自”优良品格, 为其搭建自我认识、自我适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 自己解决问题的平台, 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接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实现人格的独立, 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挑战的优良品质。
实践证明一个教育者与学生之间亲和力的强与弱, 会直接影响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彼此的信赖、教育实效及目标的达成, 爱既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只有真爱才可获得真心。
摘要: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90后”的思想观念有着不同于前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本文就以“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从教育者的角度提出重新构建新形势下适合于“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及创新思想教育机制, 并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 为他们搭建心理断乳的平台, 从而使他们灵魂健全, 具有完整的人格。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及行为特征,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宗贤.略论大学生的“精神成人”.现代大学教育.2008 (6)
[2]西宪民.打造“十心”服务.强化高校辅导员的德育影响力.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9-06-3016:56:00]http//www.studa.net/教育/高等教育
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研究 篇8
关键词:自信;包容;双重性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90-02
90后大学生通常是指1990年到1999年年底出生进入大学的中国公民。似乎自从2008年首批90后大学生入学伊始,他们就开始了被关注的旅行。时而他们是世博会、大运会、地震救灾志愿者,时而又变成了“自白门”、“C语言门”、“工地门”、“校花门”、“接吻门”等多重门的主角,学术界、舆论界、教育界因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所发出的声音可谓是此起彼伏,其中,不乏针锋相对的观点。有些媒体认为用代际理论来解释90后大学生已经太out了——他们不是另一代人,他们是另一种人!他们的行为方式、身体观、道德观、名誉观甚至沉默,都是与我们迥异、让我们完全陌生的[1]。本文试图从心理的这个维度对90后大学生加以解读,探究他们的真实面目。
一、自信、自我
2013年是90后大学生结束大学生活,集中踏入社会的第二个年头。与之前80后大学生们相比,90后学生大批走出校门,与招聘企业的确摩擦起了不一样的火花。他们会直言自己的理想薪酬、与总经理谈话也能不卑不亢、对企业的发展和不足“90后”从不隐瞒。诸如此类案例折射出90后大学生十分自信特点。追根溯源,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出生、成长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20世纪90年代,社会环境和家庭条件为他们在学习之余发掘和培养自身的潜力、拥有更多的特长提供了保障。所以,他们有着更加全面和优秀的素质和能力,这也使得他们比80后大学生更加自信。90后大学生有更好的生活条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多才多艺、发展全面,他们勇敢而自信。
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还表现出更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当然这是与家庭成长环境分不开的。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享受着来自整个家庭的关爱与经济资源。这种从小就备受瞩目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注重个人感受的性格,他们的主体意识较之前两辈有明显增强。在他们眼中,自我非常重要,凡事都要以自我为中心。这或许体现了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的个人主义倾向,在众多大学对90后大一新生所作的调查结果中显示,90后大学生确实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在他们的团体活动中,表现出组织纪律性不强,对团体精神与团体合作积极性不高的特征。这样一来,最终造成了90后大学生集体荣誉和集体归属感欠缺。以现在大学生活的集体宿舍为例,宿舍同学之间的矛盾多数是由于自我与他人在处理各种事务时的背道而驰产生的,这种排他性使90后大学生与“集体主义”、“集体荣誉”、“集体归属感”等字眼难以形成强有力的交点。
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当我们走进90后大学生这个人群时发现,单纯的内向与外向理论很难把他们的人格特征描述的明白。因为这个人群的心理特点趋近于矛盾,许多对立的人格特征可以同时表现在一个人身上。
“双重性格”在90后大学生身上体现明显。热情奔放、观念开放、身体充满活力,善于言谈是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标签,但是相当部分的这样的具有外向性格特征的大学生只是在熟人或朋友面前才是这样的性格,在陌生人面前或者不熟悉的环境中,他们表现得不善言辞,很容易给人形成一种孤傲的感觉。
除了“双重性格”的矛盾,90后大学生的矛盾特征还可以体现在独立与依赖共存。90后大学生不喜欢别人过多干涉自己的生活,这里的别人包括所有在他生命中出现的人,包括同学、老师、朋友、父母。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被干涉时,他会怒目相对,甚至大发雷霆。另一方面,他们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几乎所有事情都是被父母包办的,他们很少洗衣服、做饭,有的每天出门甚至不知道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因此在日常的事务和经济上极大程度的依赖父母。在学校里面,与其他同学摩擦也会时有发生,但是由于成长的环境使然,他们的分享能力相对较差,他们既渴望与他人交流排解忧郁,但独立又使他们懒得与别人交流、沟通。
三、张扬个性略显叛逆,情感经历丰富依旧孤独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想法新颖、充满激情,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时尚,喜欢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获得社会的关注来彰显自我。火星文的发明和使用无疑是这一特征最有力的例证。所谓“火星文”是指由大量符号、繁体字、英文、日文、韩文、冷僻字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组合而成的文字。举例来说,“886”是指“拜拜了”,“7456”是指“气死我了”,“走召弓虽”是指“超强”,“尼杂拉”是指“你咋啦”等等。
90后大学生除了个性张扬之外,他们的性格中还略带叛逆的成分。在一本叫做《90后叛逆宣言》的书中曾有这样段记述:这个年龄天生就是思想叛逆的成长阶段。因为“我”成人了,“我”不会唯命是从了,也不再被父母、老师牵着走路。“我”要自己选择,“我”要自己去判断社会的原本,去思考人群的善恶,去辨认学问的真伪。这便造就了青春期的思想与行为的叛逆。他们对于忍耐、礼让、畏惧、顾虑等相对淡化,他们的思维和感情采取最为直接的方式,敢想敢干敢犯错。
90后大学生颠覆了人们头脑中的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形象,以早恋为例,“有50.6%的90后新生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接近10%的同学谈过多次。”[2]在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情感方面,他们同样是“有故事的人”。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即便有如此丰富的情感经历,他们依旧时常感觉到孤独。虽然时代赋予他们多种多样的人际交往工具,如手机、短信、互联网,但是“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2]
四、心态包容,受挫能力却不容乐观
在多元化的趋势下,90后大学生呈现出包容的心理特点,这种包容既有对有悖传统伦理行为的包容,也有对新鲜事物的包容。以同性恋为例,当分别在中山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读书的一对男同性恋曝光后,这两所大学的学生更多的是“佩服他们公开的勇气”,而不是如一些老师,觉得这是“病态的、不可接受的”,“好奇”、“无所谓”心态更多是这个群体所拥有的。
90后大学生经常求新、求变,不能安于现状。善于从外部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来自武汉大学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90后大学生多数是出生于“412”家庭,即四个老人加上两个大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家庭的主要消费去向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他们没有受挫经历,习惯坐享其成。这种情况产生的影响是孩子会感到很满足、很优越、很自信。但这种自信是非常脆弱的,满足的容易让他们造成“成功易得”的错觉,相应的他们的抗打击、抗挫折能力就比较差,盲目乐观,对困难估计不足。而一旦遭遇挫折,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陷入恐慌,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来自武汉大学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显示: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2011年12月20日福建东南新闻网曾刊登过一篇名为《近两成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念头 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的文章,文章记述到“记者对100为在厦门高校就读的90后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显示,19%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曾经考虑过自杀,而在这部分人群中,有1/3的人还曾经为自杀做过计划。” 至于他们对上周发生的两起坠楼事件,“77%的受访学生表示‘并不惊讶,见怪不怪了”。
五、一言难尽的“责任感”
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责任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责任感,一个是社会责任感。通过研究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责任感呈现“舍小家,顾大家”的状况。
在其家庭责任感上,90后大学生具有的家庭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因此对其百般呵护,在父母教育理念里,孩子现在的唯一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取得高学历。在这样一种“除了学习,什么也不用担心”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理所应当的认为家庭就是要为其提供一切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柱,因而使得他们很少对父母抱有回报和感恩之心,他们很少思考如何回报自己含辛茹苦的父母,很少回报家庭为其做出的牺牲,也很少用实际行动去承担起一种减轻家庭负担的责任。
有意思的是,90后大学生虽然家庭责任感较为淡漠,在社会责任感方面,敢于负责担却是主流,通过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对于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有较清醒的认识,他们经常有组织地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爱心奉献等活动,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当危难扑面而来的时候,他们身上的责任感就充分表现出来。”[3]绝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都表示一旦身边的人们遇到困难时,他们非常愿意伸援助之手。但需要指出的是,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带有很强的取向性和兼容性,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在注重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兼顾和保护自身的利益。对于一些“小事”他们多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比如对于教室公共卫生、维护公共秩序等方面,大有“一屋不扫,亦可以扫天下”之势。
六、跟着感觉走
所谓感性就是凭着感觉来,凡是只要感觉对了就行,不管客观条件是什么情况,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90后大学生就是这样一群喜欢跟着“感觉走”的人。这种心理特征,体现在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比如他们在消费上的表现,他们缺少消费计划,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感觉很容易超越理性,占了上风,最终管不住自己钱包的大有人在。
比如他们的恋爱观。在一项关于80后、90后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中,有如下的一个结论,“‘恋爱就是在寻找能相伴一生的他(她)。80后的远明说道,恋爱是一种成长的需要,而婚姻就是爱情的升华与归宿。统计显示,87%的80后选择了‘恋爱是为了选择终身伴侣,是婚姻的前奏,是以共同生活为目的。而90后的大学生中,选择此项的只有38%。还有同样比例的学生认为‘恋爱时候不必考虑太多,跟着感觉走就好。”[4]
比如他们在职场中。2012年7月24日,羊城晚报刊登了一篇名为《90后职场新人不啃老更重视个人感受》的文章,其中有一个关于90后大学生感性十足的例子。广州一家出版社的总编辑刘女士,从去年开始,陆续招聘大量90后新人,她的评价是:个性很强、必须“顺毛儿捋”。“‘70后的员工很简单,只要薪酬合理,老板不给‘小鞋穿,一般忠诚度都很高;但‘90后完全不同。”刘女士说。上个月,刘女士便遭遇了一场“意外”。刚刚招进来的“90后”小杨,平时很温顺的,看起来也很体谅人,刘女士交给她一部很急的书稿,要求3天内校对出来,而刘女士给自己的复校也只留了1天时间,刘女士认为:“马上就要付印,她加班我也要跟着加班,算是蛮公平的”。小杨却告诉刘女士,自己有点不舒服,“可能来不及”。“我一听就火了,什么叫‘不舒服?”后来旁人告诉刘女士,小杨失恋了,这几天不想干活。“这也叫理由?!”刘女士直呼“看不懂”。
除了职场,90后大学生的感性劲还渗透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作为传统与现代交织中走来的革新一代90后大学生既不像人们想象的自私自利,不可理喻,也不像媒体炒作的那样目无法度,浮躁不堪。在他们的身上凝结着太多的个性和想法,耐人探索,待人认知。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透析90后:他们不是另一代人,他们是另一种人[J].新周刊,2009,(16).
[2]周琳.“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剖析及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J].文教资料,2011,(2).
[3]耿琪.浅析“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及成因[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1).
[4]爱,在8090间——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N].赣州晚报,2012-08-17.
【90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征】推荐阅读:
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研究05-23
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05-31
90后大学生的新旅游08-05
论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05-22
“90后”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09-09
“90后”大学生群体07-14
“90后”高职大学生07-17
90后大学生党员05-11
“90后”在校大学生09-17
90后大学生受众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