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共12篇)
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 篇1
《周礼·保氏》载“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 提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说, 并在儒家教育中得以贯彻。此“六艺”按蔡元培先生分析, 除“数”外, 无不涉及美育成分。翻开史书, 中国古代着实有不少兼修才艺者, 如有“诗佛”之称的唐代诗人王维, 精通诗、书、画、乐, 并开启水墨山水一系。苏轼曾评王维诗画, 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给予很高评价。且说苏轼本人不仅以深厚的文学造诣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又擅写书法、善绘竹石枯木, 成为两宋时期卓有成就的文人画家。再回望近代诸如此类才艺超众者不知凡几:文学家、翻译家丰子恺先生还攻于漫画创作;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长于章草, 并致力于中国工艺美术史和中国古代服装史的研究;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还是新兴木刻的发起者和奠基人……显然, 自古中国就不乏多方面卓有成就者, 且德艺双馨、才艺兼修者不胜枚举。
而窥视当下中国教育, 却处于以考试为衡量准则的应试教育桎梏中:一味的追求升学率, 强调数理化、文史哲成绩, 却忽视了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 出现了学生普遍缺乏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等诸多问题。尽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教育部门已大力呼吁素质教育, 并明确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而实际上在初、高中中落实素质教育可谓是步履艰难, 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长年来收效并不明显。再纵观当代高等教育, 虽然“90后”大学生的艺术素养较之以往大学生有明显提高, 但高校中艺术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 “90后”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仍有待提升。而时下的知识经济时代, 对于大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 不仅关乎着大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 也影响着社会的风貌和国家的发展。
首先, 艺术修养的培养是一种情操培养, 也是对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 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从长远发展角度上说, 还可助推国家发展。20世纪初, 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及“美育救国”的思想, 可见近代教育家早已洞察到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冷战”时期, 在美苏宇航技术竞争上, 苏联的宇航技术一度领先于美国。处于下风的美国人开始反省, 他们发现, 苏联除了以工程师方式为主的专业化的教育模式以外, 还非常强调对人文的、艺术的教育。自此, 美国人的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 他们认识到了艺术、人文学科在培养创造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也意识到了艺术修养的培养对于国家长足发展的重要性。因而, 美国不仅建立了以艺术切入的综合素质教育方式, 还在高校中设立艺术学院。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 新生入学后用两年时间学习文学人文、艺术人文、音乐人文和现代文明四门必修课程。而其中的艺术人文 (Art Humanities) 课程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及其他形式的艺术品, 放于其形成的历史框架中讲解, 并通过课堂讨论和博物馆参观的方式, 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性和直观性认识。同时, 该课程还教授学生如何欣赏艺术作品, 如何思考艺术问题, 如何批判性地看待视觉艺术。由此足以看出, 教育体制较为完善的西方发达国家, 对学生艺术修养培养的重视可见一斑。
20世纪末, 由于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 中国高校尽管也涌现出设立艺术学院的风潮, 但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体系仍不健全, 艺术教育的全面普及情况仍不理想, “90后”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仍亟待全面提升。而基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时代, 加强“90后”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 不仅可以开阔这些未来社会中流砥柱的视野, 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创造思维, 进而对社会未来的进步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助推作用。
其次, 知识经济时代下, 社会对于人才的衡量标准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以就读于名校或以学习成绩作为人才选拔尺度的时代, 一去不返。而综合素养则是在新时代下更被看中的, 关乎着人生价值的实现, 其中艺术修养是综合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当代高等教育更多的强调专业教育, 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不免培养出智商高而情商低的“高分低能”的学生。而此类学生走入社会和工作岗位后, 或是不善与人交流、彷徨不知所措, 或是身穿西装、脚蹬球鞋, 亦或有穿休闲服装接待客户的不适宜之举……如此种种, 不仅使他们深感怀才不遇、前途迷茫, 还影响了企业形象。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 未来面临的知识经济时代中, 社会只会青睐那些既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又有良好的综合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而一个人综合素养的最直接体现, 则表现在与穿衣打扮、欣赏品位、举止谈吐等相关的艺术修养问题上。往往通过上述的细微之处, 可以窥见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高低。例如, 国母彭丽媛每次出访时的优雅举止及简约大方的华服穿戴, 不仅展现了国母的艺术修养与风范, 也向世界展现了我们国家的精神面貌, 无形中更增强了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如今的信息时代下, 时间不足惜的时代去而不返, 辨别一个人的综合素养, 往往就是从穿戴这样微乎其微的表面信息中传达的。又如, 在短暂的面试过程中, 衣着、谈吐、举止等个人形象是关乎面试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而, 提升“90后”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对于“90后”于知识经济时代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杭间.创意时代艺术的教与学.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2 (03) .
[2]杭间.大学、艺术和艺术史.读书, 2007 (06) .
[3]王珺英、曹平平.浅析“90后”大学生的艺术修养现状.美术教育研究, 2014 (04) .
[4]王评.大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与改进.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03) .
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 篇2
“90后”是指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有时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同时也是中国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年代。所以90后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伴随互联网长大的“90后”,从高考报名时起,就不满足于大学校园网和《招生简章》的介绍,他们娴熟地运用网络,通过各种渠道详细了解自己心仪的大学。
“新生开学分班要考试吗?都考什么科目?”“学校的伙食怎么样啊?伙食费一般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在高校的论坛和QQ群中随处可见。各大校园网论坛因此特地开辟了“新生专区”,分门别类解答新生关心的问题。
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是90后大学生的显著特征。大学毕竟是个全新的环境,对于在家长悉心呵护下长大的“90后”来说,离开父母就像经历一次“断乳期”,种种“不适应症”开始显露出来。他们不适应学校的生活,有的总觉得自己身体不舒服,天天往医务室跑;有的不会与人相处,惹得同学不快、自己郁郁寡欢 „„
从“90后”身上,能看到互联网时代赋予的特点:他们从小练就了获取资讯的本领,利用网络有时也依赖网络,信息丰富有时也良莠不分。“90后”走进大学校园,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挑战。社会要给予“90后”大学生更多宽容与认同,相信他们会在历练中不断成熟、成长。“自我”、“叛逆”、“另类”„„提起“90后”,许多人习惯于给他们贴上这样的标签。“90后”大学生有群体特征吗?该如何看待他们的思想心理共性?
不论是对“90后”,还是对以往的“80后”、“70后”,实际上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还是“因材施教”。高校可采取问卷调查、集体交流、个别谈心等多种方式,了解分析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当然,这需要教育者付出很大的爱心、耐心,在这方面,国内高校仍有不同程度的欠缺。”他表示,今天的大学,虽然学生已从“60后”、“70后”、“80后”变到了“90后”,一些课程的内容和讲授方式却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模糊管理”并不适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的学生出生在’90后 篇3
这些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仍然沐浴在父母至爱中的学生,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但是,强烈的自尊心并没有和遵守纪律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就把我弄得头疼。一个学生在上课时,不知道是课堂气氛太沉闷还是完全被偷偷塞入耳中的MP3的音乐所陶醉,竟然手舞足蹈起来,把同学逗得哈哈大笑,把我气得口干舌燥。这次,论到我的育人三步曲发挥功效了。本人自我剖析——班主任点评补充——本人总结表态(你看,咱批评人都不忘互动),这方法屡试不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效果甚好。可是,这名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正当我打算以硬碰硬时,他却先“此时无语两眼泪”了。他说自己从来没有被点名批评过,因为犯错误进办公室接受训问更是第一次,那意思是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这一招却把我搞得手足无措了,简单的训斥了几句就“放虎归山”了。三部曲受挫了!
虽然,这批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但是,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他们却往往表现出了无奈,甚至有人选择了逃避。月考前几天,一名女生突然提出要退学,我反复地做工作,她才说出自己是因为害怕面对考试才这样做的。最后,在我再三的开导下,她才“战战兢兢”地留了下来。这在我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看来,学生独自面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是要重点培养了。
在面对困难这一点上,这批孩子比他们那些师兄师姐们是差了些,但主人翁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参加班级活动的精神却丝毫也不逊色。学校召开运动会,我还没有宣布一共多少人参加入场仪式时,班上的人就捷足先跑了一半去借衣服了;我还没有说竞选班长的条件时,几乎班上就没有人不是班长了。一名因“海拔”稍低而无缘运动会的女同学在周记里告诉我,“当我兴奋地抱着借来的衣服却得知自己落选时,我倍感失落,为自己没能够为班级争光而感到自责……希望下一次您能给我一个机会”,多好的学生呀,我愿意为这样的学生单独组织一次属于她一个人的运动会。
周记是记录学生一周之内最难忘的事情的一种形式,也是班主任和学生交流的一个窗口,但是这个窗口在我带的上一届学生中,却很少打开,尽管我踮起脚尖向里望,还是一无所获。然而,这批学生们却把窗子开得很大,窗子里的喜怒哀乐、困惑彷徨都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我的面前,这对于我给学生有的放矢的开展思想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这一代是善于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一代。
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 篇4
一、“90后”大学生特点分析
1. 身体条件分析。
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等部门在28个省区联合开展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4], “90后”的身高比“70后”、“80后”相比在逐年增高, 体重也大部分在增加, 说明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基础。但是, 在机能、素质方面, 同样是学生时代, “80后”比“70后”的爆发力和速度明显提高, 而耐力则有所下降;“90后”则在机能和素质方面呈现全面下降, 耐力下降尤甚, 部分年龄段甚至退回到了“70后”当年的水准。这是因为各种因素如快餐文化、网络文化、游戏文化、社会安全、人际关系等的影响使得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运动, 不愿走出房门。就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显示, “90后”的身体素质亟待提高, 需要给他们组织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 从而提高他们的身体机能与素质。
2. 心理状况分析。
“90后”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心理特点[5]: (1) 思维独立, 过于自信。“90后”大学生思维独立、自信,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个性鲜明张扬, 乐于表现自我, 早熟而又叛逆, 追求非主流的时尚生活;清醒认识现实, 珍惜发展机遇。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 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模式发生了改变, “90后”大学生获取渠道更加广泛, 速度也更为快捷,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思维模式, 自信程度显著增强。“90后”在知识结构层次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远远超越了以往。信息量的极大丰富, 使得他们极度渴望独立, 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也因此过于自信, 乃至自大,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不太会权衡利弊。 (2) 价值观呈现多元化, 带有功利色彩。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较深, “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明显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学生中出现了对各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喜爱, “哈韩”、“哈日”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的流行趋势。“90后”大学生对于综合素质测评、评优以及入党动机不纯, 功利色彩浓厚, 同学之间形成不良竞争。
3. 生活状态分析。
调查发现[6], “90后”在家庭关系、学校生活、社会交往等层面上, 均超出成年人的想象, 呈现出如下鲜明的特征:幸福感与快乐感普遍较强, 48.0%的“90后”青少年觉得自己“非常幸福”。34.5%认为自己“比较幸福”, 觉得“不太幸福”和“很不幸福”的学生分别仅为3.4%和1.7%。近半数 (46.8%) 青少年称自己“非常快乐”, 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 (32.9%) 感觉“比较快乐”。“90后”青少年拥有较积极的“心理感受”, 这与他们所处的安逸、富足的生活环境是紧密相连的。
4. 社会环境分析。
当前的社会环境有以下几个特点[7]: (1) 获取信息快。网络的迅猛发展促成了学生在获取信息时的速度非常快, 现在早已超出了通过书本获取信息的范畴了。而且新闻在电视中的报道都滞后于网络。 (2) 各种诱惑多。网络是其中最大的诱惑之一。现在的中学生很少有不会上网的, 就连一部分小学生都熟悉得很。网络游戏成了绝大部分上网孩子的喜好, 甚至有一部分孩子还沉迷于网吧而荒废学业。除此以外, 还有电视剧的诱惑, 连载小说的诱惑, 穿着打扮的诱惑甚至赌博的诱惑等等。 (3) 就业压力大。虽然就业是孩子成人以后的事, 但就业的压力早已延伸到中学生身上, 父母、教师往往在教育孩子时会涉及到孩子长大后的就业压力问题。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社会生活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各项指标。因此, 如何因势利导大学生学习、生活思维方式等是一个大问题。其中, 高校中的经济困难大学生所面临的形式更加严峻, 如何引导他们更快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是一个难题。
二、“90后”经济困难大学生特点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的数量也不断扩大, “90后”大学生中经济困难生的比例已超过30%。关注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经济、生活、学习等问题, 从各方面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也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构成已不仅仅是10年前较为单一的来自农村的学生, 部分城市学生的家庭条件也属于经济困难, 他们的生活状态各有不同, 对待他们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 需要全面分析各种经济困难生的特点, 从而达到有的放矢的管理。
1. 地域特点。
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边远地区, 在一次对本校某学院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统计中, 74.5%的学生来自农村, 25.5%的学生来自城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往往能正视自己的困难, 生活简朴、学习积极, 能乐观对待自己的学习生活状态。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 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来自城市的部分经济困难大学生, 由于父母生病、离异、下岗等等原因而造成经济困难, 这些学生往往心理更加脆弱, 自卑感强烈。由于其脆弱的性格, 更加需要呵护与关怀。
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来自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困难大学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 南方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较北方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好;第二, 南方学生在生活技能和主观能动性方面都较北方学生略强;第三, 北方学生较南方学生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略强。
2. 心理性格特点。
经济困难学生因手头拮据产生自卑心理, 与同学交流很少, 常常郁郁寡欢。由于以前所受教育条件的局限性, 他们又常常感到自己没什么特长, 处处不如人, 自卑感油然而生, 缺乏自信。他们有一颗特别要强、敏感的心, 宁可自己艰苦些, 也不愿轻易求助别人。经济困难大学生有一些优良的心理品质, 如肯吃苦、坚韧的毅力、独立的自理能力等。但从个体来看, 经济困难大学生容易存在自卑、焦虑、虚荣、怨天尤人等问题[8]。如在助学金分配上, 他们能主动承认自己的困难, 以获取经济资助, 但在平时的生活中, 不愿提及自己的经济状况。又如在恋爱时, 他们往往不能主动表达情感, 若遇拒绝, 他们的心理状况变化极大, 往往会更加自卑、自暴自弃, 甚至产生极端行为。再如交友方面, 表面很谦和, 但很难去信任他人, 不愿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3. 学习生活习惯。
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习习惯都较为独立, 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与他人交流较少, 往往自学能力很强。生活中的自理能力也很强, 这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方面, 也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能获得较好学习成绩的原因。因为他们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天然的自给自足的心态与好强的性格决定着他们在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能主动从书本中寻找答案, 而不去与他人交流。这样也造成了其学习风格很独立, 存在一定的风险, 即当理解问题不当时, 将会产生较差的效果。但他们愿意与其他学生分享学习资源, 讨论学习心得, 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因为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能找到成就感。因此, 也需对他们的这种学习习惯加以引导, 向多相互交流、多相互沟通的方向靠拢。
三、经济困难生教育管理方法初探
“90后”经济困难大学生具有以上的一些特点, 因此我们从生源地、家庭背景、性格、学习成绩等几个方面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分类, 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工作, 使得经济困难大学生能适应大学生活, 培养健康健全的思想, 成为社会的可用之才。
1. 思想。
“90后”学生的个性明显, 优缺点都非常突出, 独立的个性使得他们较难与别人达成共识。因此, 首先需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指导, 从哲学角度帮助他们分析当前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 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学生遇到一些烦恼时, 需要老师及时采用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分析问题, 认识事件的本来面目, 从宏观的角度去放开思维, 不要陷于思想泥淖;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利弊, 放松心情。对他们多采取鼓励、奖励机制, 使用分享式思想教育方法, 让他们能找到心灵的港湾。
2. 经济。
由于经济上与城市学生的巨大差距, 使得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状况较差, 应当利用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改善生活。如帮助申请各类助学金、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 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 设置各种临时困难补助, 以及开展各种资源再利用等活动。主要还是让他们继续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做好开支规划, 开源节流, 从而帮助他们身心健康地完成学习任务。
3. 社交。
大学是开放性的小社会, 它允许各种各样的生存状态, 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 多看, 多学习, 多经历, 将是经济困难大学生踏上社会舞台时最重要的一个保护期。在这个阶段, 他们将学习到如何与他人合作, 如何参与团体工作, 如何单独完成一件事情等等。老师要给每个学生机会, 尤其要关注经济困难大学生, 由于他们相对孤僻的性格, 使得他们很难主动要求担当一些集体工作, 要培养他们, 使得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如积极要求他们参加校园文化、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感恩教育等活动。
4. 学习。
由于经济困难大学生独立的个性, 学习上也非常独立, 但是一旦学习思路出现问题, 往往也很难将他们的思维方式扭转过来。因此, 在一开始就要有针对性地要求他们多交流, 比如开展学习帮教活动, 针对某些关键问题开展讨论会, 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向正确的思维模式上靠拢, 并能让他们认识到与别人交流将是一个非常有益的捷径。让其中的好学生也经常宣讲自己的思路, 从而能建立他们在学习上的自信心, 培养他们完整的人格。
5. 自信。
以上四点如果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则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自信心将会很好地建立起来。建立了自信, 他们也将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会正视家庭状况之间的现实差距, 找准自己的社会位置, 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他们会更加努力珍惜目前的大学时光, 刻苦学习, 争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结论
通过对“90后”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的实际管理与调查分析, 从地域、性格、生活学习习惯、心理等几个层面分析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特点, 具有针对性地从思想、经济、社交、学习、自信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学生工作管理方法, 以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 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南大伟.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模式创新[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23 (12) :68-69, 110.
[2]韩李云.社会环境对政治社会化代际特征变化的影响——以“90后”高校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为例[J].中国发展, 2008, 8 (3) :29-34.
[3]胡宏宇.关于完善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研究[J].教育科学, 2010, (12) :144-145.
[4]“90后”身体素质全面下降专家建议高考考体育[N].中国青年报, 2010-05-25.
[5]王廷华, 樊俊杰, 吕世军.“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分析与管理[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0, 32 (2) :103-104.
[6]杨雄.“90后”:健康、正常成长的新一代[J].上海教育, 2010, (10) :6.
[7]李晓秋.探析当前社会环境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2010, (3) :116.
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 篇5
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网络化时代的不断发展,“90后”大学生思想出现多元化。探究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充分了解“90后”大学生的特点,从思想教育、组织机构、工作机制、活动形式等多方面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党建工作 现状 对策 新时期,由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及网络的发展,加之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的变化,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逐渐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及时分析新时期“90后”大学生党建工作现状,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思路,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期“90后”大学生党建工作现状
1.入党对象的特殊性给学生党建工作带来的新问题。随着2008年9月第一批“90后”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新的问题,某些发展对象和学生党员的思想具有不稳定性,共产主义信念不坚定。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迅速发展与观念的逐步开放,各种价值观也快速涌现,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撞
日益激烈,直接影响“90后”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稳定。特别是在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90后”大学生不断接受新思想,对民主自由的要求更加强烈。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学生在入党信念问题上容易发生变化。
2.积极分子和党员的教育体系不够完善。部分高校对学生在入党后的教育管理仍很不完善,存在着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只重视学生组织程序上的入党而忽视学生入党后的教育管理。这就使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表现甚至还不如其他非党员,从而在广大学生中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3.学生党支部活动基本规范,但形式陈旧创新性不够。当前,学生党支部活动基本规范、制度健全,支部书记能较好地发挥组织作用,但工作较为被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支部工作成为长期的一贯性的自觉行为。支部活动在形式上存在着单一陈旧,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教育内容上缺乏深层次的内涵和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4.基层党组织设置不够合理。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异地办学等情况的出现,部分高校在规模上迅速扩大,加之高校教学体制和学生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许多学生党
员出现了同学不同班或同班不同学的现象。不少高校党建工作滞后,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不符合实际需要,出现了有党员无组织,组织找不到党员等现象。随着网络化时代的来临,不少高校党建工作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导致党组织覆盖面狭小。
二、新时期“90后”大学生党员的基本特点
针对上述问题,在全面学习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探索新时期“90后”大学生党建工作应立足现状,在充分了解“90后”大学生及大学生党员特点的基础上,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1.“90后”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特征。首先,“90后”大学生党员自我主体意识强,但有时社会责任感淡漠,容易忽视自己应尽的义务、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不能将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紧密联系起来,缺乏为国家、民族发展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其次,民主平等意识增强。在我国民主和法制不断健全的环境影响下,他们的民主观念、法制观念、平等意识比其他年代的大学生更强,他们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民主和公平,渴望在生活的领域中体现自己的民主和权利。再次,情感丰富,但心理抗挫折能力差。
2.“90后”大学生党员的行为特征。首先,自信、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我。其次,善于运用并依赖互联网。网络
时代是“90后”大学生的生存环境特征。第三,思想独立,早熟而又叛逆。
三、加强和创新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思路和对策 1.加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充分保证高校学生党员质量、坚定党员理想信念的根本。在新形势下,针对部分学生党员信仰迷失、党性意识弱化等问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更应该把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以高校党校为阵地,经常组织广大学生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学习。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首先,建立校党委、学院党委、学生党支部三级管理机制,选派优秀的党员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干部担任支部书记,促进日常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提高。其次,加强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的互通,通过教师党员“传帮带”的作用来帮助影响学生党员,使其更快的成长。第三,在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区域、学习场所和社会实践开展等方面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尤其要注意学生党员比较集中的学生公寓和学生社团组织,尝试在高校学生公寓及学生社团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充分考虑毕业生党员就业实习不在校等情况,尝试在毕业生
党员集中地区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以不断扩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覆盖面,真正做到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学生党组织;哪里有学生党组织,哪里就有合格的学生党员。
3.优化入党教育机制,解决入党“前严后松”等问题。首先,针对“90后”大学生善于运用并依赖互联网等特点,建立网络教育平台,把网络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宣传阵地。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将现实世界的交流谈心与网络空间的默默引导相结合,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和关注焦点,及时加以引导,使工作更富成效。其次,针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开展分层次的系统教育。避免出现入党前严后松的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特别要加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提升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第三,完善学生党员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通过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党员双评、公示等制度的完善,建立起党员监督约束体系;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定期进行评优表彰活动,树立典型,学习先进,交流经验,推动党建工作深入和层次提升,从而真正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4.以党建活动立项的形式,规范和创新学生党建活动的开展。以立项方式开展党建活动有助于营造党建工作氛围,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形成以点带面的规模效应。首先,通过申报立项,基层党组织对党建工作有了一个整体的思考,使基层党组织能够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党建活动,使其活动趋于规范化、系统化。其次,通过对立项活动进行经费资助,解决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的经费压力,提高党支部开展活动的积极性。第三,通过立项活动评比,增加了各基层党组织的互相学习和互相促进,为党建活动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浅谈90后高职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6
摘要:大学生能力培养是高校工作的首要任务。随着第一批90后高职新生的报到,如何改进培养方式,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引发了我们新的思考。结合90后高职生的自身特点,在尊重他们个性发展的同时,着力创新德育理念、教学理念、网络建设理念、就业观念,完善措施,是确保90后高职生的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90后大学生;能力;培养
2008年我国首次实行高考填报平行志愿,这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以往高考志愿填报博弈的局面,也使得同一分数段的90后高职新生群体特征更加突出,思想心理共性更加容易显现出来。我国的高职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性、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的高级形式。而高职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如何针对90后的高职大学生的特点进行能力的培养,便成了摆在传统教育方式面前的新课题。
一、90后高职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90后高職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更多样化,他们自我意识强,喜欢尝试新事物,他们张扬个性甚至显得叛逆,追求独立却难以摆脱对家庭和老师的依赖,乐于助人但又常常显得缺乏责任心,他们善于利用网络却也依赖网络,在获得丰富信息的同时也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总体来说,专科层次的90后大学生性格的不稳定性,思想易波动性等特点在校园生活中更加容易体现出来。
二、理念创新,加强90后高职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90后高职大学生的性格特点,笔者认为教育者应做到以下几个创新,从而加强对90后高职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1.德育理念创新,为90后高职生创造能力发展提供平台
传统的道德教育本质上是把社会、国家和集体当作道德的主体。这种道德观实质上把道德看作是社会对个人行为,尤其是创新行为的一种约束,是个人按照社会的要求行动(这称之为道德约束论),又把道德看作是维护一定社会秩序的工具(这称之为道德秩序论)这里道德成了个人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精神枷锁”。而在倡导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德育教育模式必须推陈出新,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平台,不再把创造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出头、冒尖、批判、自主、个性等视为缺少道德意义,要给予90后大学生更多宽容与认同,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能力得到及时有力地培养开发,相信他们会在历练中不断成熟、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育教育才能得到学生的重视与欢迎,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才能取得真正的预期效果。
2.教学理念创新,培养90后高职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大院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学模式也不断推陈出新,由原来一维式的“黑板”教育,逐步向多维式的“多媒体讲解”,“学生分组研讨”甚至是“学生上台讲课”等方式转变。这些方式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高职教育是技能型教育,很多用人单位希望能录用不仅技术成熟,还要有自己独特见解,富有团队意识,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成手”上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行“多维式”教学的基础上,把实践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用专业眼光分析问题,用专业的方法解决问题。扬弃苍白的试题测验,把能熟练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结果和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目标,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
3.网络建设创新,培养90后高职生网络道德意识
90后的大学生更加依赖网络,笔者观察到,很多90后的新生在报到后的第一件事是在网上游览校园。这与以往新生有很大的不同。高职院校应利用网络媒介,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高校不仅要把网络用于介绍校园、信息通知、学生论坛、更应创建一些融入网络道德的网站,网络空间等。可以把大学三年的校园生活,个人发展,同学互助,团队意识等制作成上网规则,在学生访问网站同时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讲究网络道德文明,不侵犯或损害他人利益,不做垃圾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鼓励学生在校园内负责任的上网。我们把简单的道德说教投其所好的容人到上网规则中,再结合课堂、新闻等媒介,有针对性的开展正面教育,做到网上疏导和网下引导相结合,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4.就业理念创新,培养90后高职生的就业能力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要求与社会的安置能力矛盾的逐年加大,高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这就要求教育者和学生在就业前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最新进展,还要做到就业理念的创新。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才能使学生对社会形式、政策、程序、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才能使学生对社会职业做出正确的评价和选择,才能在就业选择中对自我目标做出正确的设计和确立。同时,教育者应该根据新型就业理念,有目的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引导学生,才能使学生抓住机遇,顺利就业。
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 篇7
关键词:市场经济,“90后”医学生,诚信教育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 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 信用制度的逐渐强化, 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没有诚信, 便没有市场经济,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目前“90后”医学生已经成为高校的主流群体, 他们诚信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90后”医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现象
1.1 学风不诚信
(1) 逃课、旷课现象。部分“90后”医学生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 逃课、旷课成风 (尤其是节假日之前的课程) , 令任课教师非常头痛, 有的以各种不真实的理由请假;有的找其他专业的学生替自己上课;有的干脆旷课, 导致一个班30人最后只剩不到10人上课。
(2) 抄袭成风。一些“90后”医学生对教师布置的论文和作业不是认真查阅资料、仔细钻研, 而是东拼西凑、剽窃抄袭, 有的甚至直接从网上下载。在结业论文中, 一个班竟然有3篇文章是从同一个网站下载的, 还有的医学生抄袭时甚至连内容都不看。
(3) 考试作弊现象。尽管各高校都制订了严格的考试制度, 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 而且对监考教师也有严格的要求, 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花样百出, 作弊的手段也令人防不胜防, 有的竟然使用现代科技工具, 甚至连厕所里都有关于“枪手”的广告。
1.2 经济不诚信
拖欠学费、助学贷款。在一些欠费的医学生中, 有的把学费挪为他用, 或投资做生意、吃喝玩乐交朋友, 或参加校外的各种考试、辅导班, 或在校外实习时交纳房租及实习费, 甚至还有一些“90后”医学生利用虚假的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等。有的“90后”医学生毕业后即使有了偿还能力, 仍不还所借贷款。这些行为不仅给正常的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 也给真正需要助学贷款的学生带来了很多困难, 导致其求学之路越来越难[1]。
1.3 管理不诚信
一些学生干部在管理工作中, 对于同学的错误、违纪行为不仅不予以制止, 还帮助隐瞒, 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
1.4 求职不诚信
在求职择业时, 部分“90后”医学生为了推销自己, 在求职简历上大做文章, 虚构经历, 涂改成绩, 制造假证, 夸大事实, 冒充学生干部等。随意违约现象也较为严重, 如不履行约定, 随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 把协议当跳板等。这些失信的行为, 不仅影响学校的声誉, 也严重影响用人单位对“90后”医学生的信任, 同时也不利于就业市场的稳定与发展。
2“90后”医学生诚信失衡的原因
2.1 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传统的道德观念被否定、淡化, 而新的道德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现实生活中公正、公平、公开的风气尚未完全形成, 一些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存在, 直接影响到“90后”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一些学生因为辨别能力较弱, 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诚信原则产生了怀疑。由于就业压力和社会用人机制上的偏差, 导致“90后”医学生诚信观的错位, 在一些“90后”医学生的认知中, 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甚至是获得某种利益回报的途径。
2.2 家庭诚信教育的忽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90后”医学生多数出生在“421”家庭中, 即4个祖辈2个父辈共同呵护1个孩子, 祖辈、父辈6个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意志品质、个性的形成与祖、父辈的言传身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现在家庭教育看重的是得高分进名校, 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 导致一些“90后”医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对不守承诺、不诚实的行为不以为然。一些家长还有意无意地对孩子灌输做老实人吃亏, 讲信用无用的观念, 将孩子的一些投机取巧行为夸奖为聪明[2], 甚至在一些事情上帮助子女弄虚作假, 进行不正当竞争, 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成长起来的“90后”医学生, 诚信素质就可想而知了。
2.3 学校诚信教育的滞后
长期以来, 我国中小学教育普遍以提高升学率为追求目标和工作重点, 重智育轻德育, 结果使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没有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体系。进入大学后,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也很不理想, 主动性、针对性不强, 研究“90后”医学生思想教育的课题在数量、质量上均不够。学校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 忽略了诚信教育, 只注重教学生如何写简历、写自荐信, 如何包装自己提高就业率。一些自身诚信素质不高的教师的言行, 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逐渐使“90后”医学生怀疑诚信的存在。
2.4“90后”医学生自身诚信修养欠缺
“90后”医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在其成长过程中得到家长太多的关爱, 自我意识较强, 社会经历简单, 在利益面前往往更多地考虑自己, 缺乏换位思考, 从而背离诚信原则。在当前价值趋向多元化的情况下, “90后”医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双重标准, 即为求得竞争公平而希望社会诚信, 而责任意识的淡薄又使他们走向“自我”。这种双重标准使“90后”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容易迷失方向, 社会上失信现象屡有出现, 当“90后”医学生理性思辨和判断选择失误时, 就会随波逐流, 出现诚信问题。
3 加强“90后”医学生的诚信教育
3.1 营造全方位诚信教育的环境
在“90后”医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中, 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至关重要。教育环境既有校园文化环境, 也有社会、学校、家庭三者融合的系统环境, 家庭诚信是基础, 社会诚信是保障, 学校诚信是关键。就高校诚信道德教育系统而言, 高校要高度重视“90后”医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 把诚信道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突出诚信道德素质这一考核指标, 提高“90后”医学生素质水平, 构建全方位、全员化、全过程的诚信育人网络, 营造一个全体师生员工都诚实守信的环境氛围[3], 扎扎实实推进“90后”医学生诚信道德教育。
3.2 加强“90后”医学生诚信道德自律
诚信问题首先是道德品质问题, 因此, 加强“90后”医学生诚信教育就是要提高“90后”医学生的道德品质。当代“90后”医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要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诚信观念, 自觉地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 并通过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等自律行为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 这对“90后”医学生走好今后的人生路非常关键。
在“90后”医学生中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 深刻领会坚持“八荣八耻”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要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做有损个人和国家声誉的事。同时,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医学生应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实守信的原则, 让“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荣辱观成为行动纲领和指南, 注重诚信, 崇尚文明, 为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
3.3 发挥学生的自我示范作用
在诚信教育中, 除了教师的示范效应外, 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也至关重要。必须坚持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的有机结合, 要引导“90后”医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学校要在校园内积极宣传, 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同时举办各种以诚信为专题的报告会、座谈会, 运用校报、广播、宣传窗、黑板报、网络等宣传媒体开辟专栏、专题、专版, 开设“诚信论坛”, 让学生自己充当诚信教育的主体。建立学生骨干网络, 发挥其引领作用, 让优秀学生去影响、带动其他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朋辈教育功能。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树立起“诚信行为光荣、失信行为可耻”的道德信念, 培养“90后”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对社会公共事业的参与热情及奉献精神, 从而健全其人格, 提升其诚信品质。
3.4 建立健全诚信制度
根据诚信教育的基本实践和高等院校德育实际, 在高校建立和完善集教育、记录、评价、反馈与再教育为一体的诚信教育机制。一是建立“90后”医学生诚信档案, 将“90后”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行情况以动态的形式记录下来, 并对“90后”医学生的在校行为给出信用评分, 出具个人信用评估报告, 并存入毕业档案中。这份诚信档案将跟随其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二是建立信用征询系统, 实现信息共享。通过网络技术将“90后”医学生的诚信资料列入网上电子注册系统, 实现信用信息系统共享。三是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定期对学生学习、经济、生活、择业4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评价结果与奖学金、评优、入党等挂钩, 使有“信”走遍天下, 无“信”寸步难行[5]。
参考文献
[1]尹晓菲.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教育导刊, 2005 (12) :49-51.
[2]赵永明.“90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多元视阈与对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 :104-106.
[3]耿俊茂, 张瑞, 邱杰.基于大学生诚信道德困境的教育对策探析[J].高教论坛, 2011 (12) :3-5.
[4]周湘浙.大学生就业指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90后”眼中的湖畔大学 篇8
作为首期被录取的唯一90后学员, 我很荣幸能够进入这个全新强调价值观与商业文明共建的创业者学校, 也见证了湖畔从最早的初期形态, 演化成一所鼓励全行业创业者坚守底线、完善社会的精神殿堂。我很愿意作为其中的一份子, 谈谈我一年以来对湖畔大学的感受。
创始人是湖畔大学的真正基因
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不同, 我进入湖畔的第一感受便是:湖畔大学是创业者抱团取暖之所, 而非聚集达官显贵之地。一年前第一期开学, 媒体将湖畔大学定位为CEO俱乐部, 一年后第二期开学, 又将湖畔大学定位为富人俱乐部, 却忽略了湖畔大学的最深刻的本质——属于创业者的学校。湖畔的校董, 绝大多数是企业创始人;而二期共75名学员, 绝大多数都是创始人。
无论企业大小, 他们都是创始人, 无论创业艰辛得意, 他们都是创始人, 无论社会臧否如何, 他们都是创始人。这反映了马云对于中国商业文明共建的深刻见解, 创始人不仅仅是一个公司的灵魂起点, 同时也是商业文明人格展示的终极形态。
本次课程一期是柳传志先生主讲, 课程中他真情流露, 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他告诉我们, 很多话都是创始人互诉衷肠才会有共鸣, 这是属于创业者的共同话题。我们不得不承认, 创始人永远是孤独与痛苦的, 创始人意味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创始人意味着摩顶放踵胼手胝足, 创始人意味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创始人是痛苦的, 但也正是这些责任乃至是苦难成就了创始人。这才是湖畔大学的真正基因, 这是湖畔区别于所有高等商学院的灵魂。正如马云所说, “湖畔大学培养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
相比如何赚钱, 湖畔大学更看重“企业家精神”
衡量创始人的根本是价值观的塑造, 而非是财富的增长。正如福布斯杂志的创始人B.C. Forbes所言, 商业的目的是要创造幸福, 而不仅仅是财富的堆积。对这点, 我印象极深。记得我去湖畔大学面试的时候, 面试我的校董冯仑只问了我一个问题, “你现在很年轻, 如果未来创业成功, 你想做什么?”湖畔的老师关心的并不是如何成功, 而是成功以后你要怎么做。成功之后, 是否有觉悟去承担起社会责任, 推动商业文明发展、光大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才是湖畔大学的关注核心。我们同学也曾问过马云, 湖畔能否教教我们如何赚钱?马云回答, 这都是你来之前要解决的问题, 在湖畔, 我们还是要多谈谈价值观。我想, 价值观与商业文明, 这是湖畔真正希望让全社会所关注的。
湖畔大学是一所共生共创的学校
当湖畔大学第二期名单出炉的时候, 其阵容极为华丽, 社会舆论开始认为湖畔大学大量都是有钱人, 富二代, 富三代, 成为了“有钱人的游戏”。其实, 这亦是一种极深的偏见。就湖畔大学本身来讲, 其基因具有非常强的多元性, 既有白手起家的创业者, 也有二次创业的成功者, 既有经验丰富的五零年生人, 也有初出茅庐的九零后。
就以我自己举个例子, 我是广东惠州一个普通家庭的90后, 考入北京大学后, 在研究生二年级开始创业, 这是我创业的第四年, 开始逐步取得了一些小的成绩。从起跑线来看, 我的一切都很普通, 企业与个人的发展, 完全是靠着个人与团队的努力。如果按照“贵族俱乐部”“有钱人的游戏”的标准, 我根本不可能出现在湖畔大学首期的名单里, 而我所推荐的湖畔大学二期学员, 多点科技创始人黄正世, 与我的情况相同, 也是一名90后, 我们都成为了湖畔大学的一员。
在我看来, 湖畔大学里的同学, 他们的身份并不是“有钱人”“富二代”, 他们仅仅是“创业者”, 或者“与湖畔大学拥有相同价值观和愿景的优秀创业者”, 他们加入湖畔大学, 也是为了与湖畔大学一起共生共创。我觉得, 之所以人们会有对于湖畔大学的误解, 很大程度上因为我国的商业文明处于初级阶段, 长期“抑商文化”造就的苦果, 中国的企业家们除了要面对创业路上的各种障碍和困难, 还要面对大众对于企业家“原罪”的道德怀疑。这恰恰是湖畔大学共生共创希望改变的, 同时也是湖畔大学持续发展的意义所在。
湖畔的75名学员不仅仅是湖畔的学员, 更是湖畔的共创者。正如黄埔的学员铸就了黄埔的未来, 影响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军事与国运, 如果说湖畔将影响中国的商业文明, 那么这一切基因也必将来自于学员本身。
学员本身也会随着湖畔的进步而发展, 我的第三个创业项目“陪我APP”便是在2015年, 就读湖畔期间开始正式运营的, 现在用户已经突破500万, 迅速攀升成为中国语音与付费社交的单品第一。可以说, 如果“陪我APP”取得了哪怕一点小小的成绩, 这与在湖畔大学受到中国最优秀的创业者熏陶是分不开的。正如同贝多芬曾师从于同时代的莫扎特、海顿、萨列里, 而硅谷商业界, 比尔·盖茨的图形页面操作系统直接来源于乔布斯, 雅虎的杨致远, 谷歌的拉里·佩奇, 谢尔盖·布林, 脸书的扎克伯格, 他们的棋逢对手与惺惺相惜开启与延续着硅谷的传奇时代。创业者的聚集必将带来智慧的大爆发。
湖畔必将成为未来创业者的应许之地
不得不说, 湖畔大学生逢其时。中国始终缺少一间“民营企业大学”, 缺少一所聚焦于“价值观”而非“商业”本身的创业者学校, 更缺少一间务虚的, 聚焦于商业文明的企业家乐园。
湖畔大学仅仅两期, 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改变未来中国商业文明的可能。我们有幸受教于上一波浪潮中功成名就的弄潮儿, 马云、郭广昌、史玉柱、沈国军、冯仑, 他们诞生于同时期, 并成就了中国上一轮狂飙突进的30年;同时我们能够与同时代的创业者齐聚一堂, 互相切磋, 共同开启中国商业文明的下一个30年。
我们明白, 传奇的诞生从来都不会凭空出现, 而是隐藏于野心与梦想的混沌中。无数优秀创业者的热血则为传奇的分娩提供了必要的温度, 加热了混沌, 全中国, 没有地方比杭州湖畔, 这片拥有温热而躁动空气的土地, 更适合孕育这种混沌。
创业者永远是孤独的, 马云为首的校董也不例外。创业者必须抱团取暖, 以灵魂相濡以沫。正如郑宇民局长在湖畔开学晚宴所说, “马云的前半生是创业, 后半生则是传承”, 如果说阿里巴巴继承了马云在物质领域的遗产, 那么我认为湖畔大学将成为马云为主的前一代创业者精神遗产的继承与传承者, 继承于校董, 传承于湖畔的一代代学员, 开启中国商业文明的未来。这一切让我想起过往岁月的传奇, 那是1984, 那是1992, 那是1999;我们就是35岁的马云, 25岁的郭广昌, 30岁的史玉柱, 35岁的沈国军, 32岁的冯仑, 我们砸烂过往的成就与痛苦, 将全副身心押注于中国的商业新可能, 押注于互联网+, 押注于下一个30年。
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 篇9
他们, 在十五六岁, 青涩懵懂, 就开始学习生存的技能;他们, 在十七八岁, 花季雨季, 就开始承担生活的重压;他们, 或继续, 或放弃, 或迷茫, 或别无选择……但, 他们, 又是青春浪漫, 充满幻想, 精力充沛, 敢爱敢恨, 脾气一旦上来堪比一头小牛。
我就是一名管理这样一群学生的“80后”班主任老师, 面对“90后”的学生, 我苦恼与开心并存, 烦心和快乐并存, 生气和无奈并存, 为信念和理想坚持和努力着。讲台上的我白色T血, 休闲牛仔裤, 声音洪亮, 底气十足。听课的是43个和我年龄“差不了多少”的“90后”职一学生, “80后”老师遭遇“90后”学生:两代“新新人类”斗智斗勇。面对“90后”学生, 到底怎么办?成了摆在我这个“80后”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端午节好歹也是纪念一个男人的节日, 到那天男生是不是可以不值日呀”, 一名男生在早读结束的上课前大声吆喝着, 随后就是附和声此起彼伏。有一次, 我给班上的女生开了绿灯, “女生可以一周2到3个同学不跑早操”。此政策执行一周, 班上的男生就一浪盖过一浪地起哄也要“男女平等”。我和学生最终“讲和”了, 条件是:男生迟到后的处罚由一次30个俯卧撑变为20个。许多老师就像是在解一道数学难题, 耐着性子, 微笑着和他的学生“讨价还价”。
为了“打入敌人内部, 以期分散瓦解”, 我可谓是在‘90后’边缘游走。原本很讨厌韩剧的我, 放弃了周末, 主动从网上下载了好几部韩剧, 诸如《天堂的阶梯》《浪漫满屋》《皇太子的初恋》等。我是一边看, 一边做笔记、背台词, 目的只有一个:和学生交流时冷不丁说上两句台词, 会让学生感到我这个老师离他们的世界并不遥远。“喜欢我这个人, 再喜欢这门课”。
和我一样“费尽心机”和学生打成一片的“80后”老师不在少数, 尽管年龄优势原本使我们更容易接近这群学生, 但我们并不敢掉以轻心。我就不时听到过“80后”老师“与学生斗, 其乐无穷”的自嘲。他们已然摸清了学生的“底细”:老教师“哄一哄, 吓一吓, 诈一诈”的“三字经”已成为老黄历, “现在的孩子根本不吃这一套”。让我高兴的是, 我的付出并没有白费。我就听到我的学生私下里对我这样评价:“郭老师一肚子时尚的词语, 一下子拉近了和我们的距离。”班上有男生长得胖, 郭老师会说长得真“Q版”“连我们都还不知道什么意思呢!”
头疼的事同样降临在其他同事身上, 每学期末学校都会组织一次学生对老师的“民主测评”, 学生给老师打分。令老师心寒的是, 只要平时对哪个孩子批评多一点, 就会遭到报复, “怎么坏就怎么说”。现在老师都不敢说学生, 生怕说重了那些学生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来。在我一个同事的班里, 曾发生过2名女生因为和父母吵几句嘴就一起离家出走的事情。有个学生曾这样“戏弄”他的老师:上午老师让他罚站, 下午他便打电话“通知”老师, 自己在黄河边上, 想不通要跳黄河。急坏了的老师, 动员所有没课的同事四处找。就在所有人像热锅上的蚂蚁在黄河沿线团团转的时候, 老师的电话又响了:“我在校门口, 看你以后还敢欺负我。”
“打不得, 骂不得, 重不得, 轻不得, 苦口婆心又嫌你婆婆妈妈。”我就跟自己的学生时代比了比, 非常感慨:“‘90’后的学生简直不可思议, 我们这一代哪敢当面顶撞老师啊, 现在的孩子, 即使是犯了错误, 还跟没事儿人似的。”让“80后”老师感到“90后”学生难教育的年轻老师比比皆是。有问题, 学生动辄投诉媒体, 上告教育局。“12345 (市长热线) , 有事找政府”, 是很多孩子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老师很是无奈:“在‘90后’学生面前, 老师是唐僧, 只能念念经。”
我就听学校政教处的张老师讲过这样的话, 学校里最难面对的就是“最难缠的学生”了, 古人有云:美女的标准都是一样的, 但丑女却各有各的丑法。就我们学校的学生而言是太适合不过了。所谓好学生的标准都是一样的, 但问题学生也是各有各的问题。我就听学校的一个班主任说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一次, 他苦口婆心连续3天给一个问题学生做思想工作, 学生终于请来了家长, 家长也“似乎被感化了”很是配合。可后来才知道, 所谓的家长是学生花钱雇来的, 真实身份是学校附近市场上卖面的商贩。上级部门常常转来对学生投诉的“反馈”, 称有学生反映学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希望落实一下。“像没头的苍蝇一样认真地查来查去, 结果不是子虚乌有, 就是夸大其词。”这让我们当老师的很是烦恼, 并且这类问题不只是发生在我们学校。在各类杂志、报纸和网络上, 这类报道可谓是举不胜举了。
“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极不相符”是“80后”老师对“90后”学生最多的评价。“心智成人化, 行为幼稚化, 做事极端化”, 有老师这样概括“90后”学生。一名女教师举例:两名女生闹矛盾, 一女生想借班主任之手打压对方。于是精心策划, 自编自导了一出“借刀杀人”计。描摹笔迹假传纸条, 让一个不知情的学生向班主任谎称对方要“收拾”她。“匪夷所思”的是班主任之后的调查完全在该女生的掌控之中, 甚至连班主任要问的问题, 也被该女生事先猜测得“一清二楚”。其心思之缜密, 令班主任老师“自叹不如”。最后还是被经常批阅周记的班主任在笔迹上察觉出来, 戳穿了“阴谋”。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一样惯孩子, 孩子最不缺的就是宠。让众多“80后”老师困惑不已的是:不但成天要和学生“斗智斗勇”, 而且还要时不时面对来自学生家长的刁难和“无理要求”。“学生为什么不怕老师?就是因为后面有家长撑腰!”有“80后”老师愤愤不平。“‘70’后的人认为我们这代人桀骜不驯, ‘90后’的人认为我们观念太陈旧, 根本不放在眼里。”这些话多多少少道出了不少“80后”老师的苦衷。
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使我们这代有着共同的童年和经历, 教物流的贾老师每每谈起总是笑称“80后”是“吃着5分钱冰棍长大的一代”, 现在的孩子对5分钱根本没概念。谈放坦言, 尽管教师的确有资历差异问题, 但学生家长不信任“80后”老师的现实总让老师们觉得“别别扭扭”。尽管“80后”老师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代”, 但很多老师仍认为“90后”学生的物质条件要比他们优越许多。在我看来, 无论怎样, 家长和老师的目的是一致的:培养好我们的学生。也正如我们郭校长所说的:“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一线老师, 我们确确实实是这样做的。问题在于现在的家庭溺爱孩子比“80后”有过之而无不及。有老师发现“90后”学生家庭有相当的比例是单亲家庭, 父母离异, 或是父母都正处事业上升阶段, 根本无暇顾及孩子, 孩子大多扔给爷爷奶奶。“孩子的家庭教育大打折扣”, 这些情况也是影响学生正常发展的客观因素。
1982年出生的我本身也是个大男孩, 我也有着爱说爱笑, 贪玩, 任性和有时候放荡不羁的一面。在父母面前我还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大男孩, 再加上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几年, 难免带有书生气。这些都可能是我们刚走上社会的一代人的不足, 而且可能成为我们在教学方面的阻碍。但根据事物的辩证性来说, 这些又可能成为容易和学生沟通等教学方面的强项和优势。毕竟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关键是看你如何对待它了。所以, 我坚信“80”的一代是勇于接受困难, 敢于面对挑战, 有能力迎接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任何使命的一代人。
90后大学生的新旅游 篇10
(一)国内还是海外
按大洲划分,亚洲共被提及165次,欧洲66次,美洲20次(北美15次,南美5次),非洲16次,大洋洲15次。
据统计,在100位学生中,77位会把中国大陆或港澳台地区作为他们想去旅游的目的地之一,共被提及129次,其中中国大陆120次,台湾6次,香港3次。而有23位学生的三个选择全是海外旅游目的地,占比接近1/4。(注:此处把港澳台地区归为国内旅游目的地。)
(二)国内去哪儿
按提及次数排名,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云南(28)、西藏(27)、四川(13)、北京(7)和台湾(6),另外,新疆被提及5次,哈尔滨4次,香港、海南、浙江乌镇、广西桂林、福建都被提及3次,被提及2次的有上海、西安、甘肃和湖南凤凰,被提一次的目的地在此不予列出。
(三)海外去哪儿
学生对海外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中,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法国(24)、美国(15)、马尔代夫(13)、日本(10)、澳大利亚(10)、希腊(8)、英国(6)、埃及(6)、新西兰(5)和新加坡(5)。另外,西班牙和挪威都被提及4次,被提到两次的旅游目的地有:瑞士、意大利(米兰、佛罗伦萨)、毛里求斯、印度、爱尔兰、迪拜、尼泊尔等。
国外旅游目的地选择当中,居首的欧洲有59位学生选择,被提及66次。其次是除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外的亚洲地区,被提及36次。美洲被提及20次,其中美国被提及15次。非洲和大洋洲分别被提及16次和15次。
二、选择这些目的地的理由
(一)国内
中国大陆和港澳台旅游目的地中,以云南和西藏最多,分别有28位和27位学生选择。占比均近30%。而云南省中被提及最多的依次是大理、丽江和香格里拉。在表述选择云南的理由时,大都提到“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少数民族”、“放松、休闲、减压”、“电视、电影、小说、照片”以及“向往、梦幻”等关键词。紧随云南之后的是西藏,其中大都提到“拉萨”,选择理由中的关键词包括:“自然风光”、“宗教”、“神圣、净土”、“小说、歌曲”等。
四川排名第三,被提及次数不及云南或西藏一半,以成都和九寨沟最受关注,“美景美食”、“巴蜀文化”和“生活节奏”是提到较多的词。选择北京的学生多提到“首都”、“历史”和“天安门”;选择台湾的学生提到了“美食、夜市”、“电视剧节目”以及“中华文化”;选择新疆的学生多提到“异域风情”和“瓜果飘香”;而想去哈尔滨的学生则认为“冰雪”和“俄罗斯风情”最具吸引力。
(二)海外
国外最受学生欢迎的旅游目的地欧洲中,法国居榜首,被提及24次,几乎占据欧洲份额的一半,普遍提到巴黎,且普罗旺斯的花海也备受欢迎,“浪漫时尚”、“电影、电视、杂志”、“古老”、“葡萄酒、薰衣草”、“建筑”塑造了学生们心中的“法国情调”。排名第二的美国被提及15次,多数学生想前往纽约和夏威夷,“美剧、电影”、“生活方式”、“自由”等构筑了他们心中的“美国印象”。马尔代夫紧随美国之后,学生多用“消失中”、“大海”、“度假、放松”等词语来呈现“马尔代夫画面”。日本被提及10次,其动漫及影视文化作品、樱花和美食都有不小的吸引力。“大堡礁”、“休闲度假”是学生们选择澳大利亚作为旅游目的地时所提到较多的。
此外,希腊的“神话”和“爱琴海”多有学生提到;选择英国的学生多提到“伦敦”、“绅士”、“英剧”和“历史感”;选择埃及的都提到了“金字塔”、“古老”以及“神秘色彩”;“电影”、“美景”和“减压”是学生们选新西兰的重要理由;新加坡以“花园城市”和“国民素质”而受到关注。
三、90后大学生旅游地选择特征分析
(一)总量上讲,国内旅游仍是多数学生的首选,可预测,几年后,这批90后学生将成为国内旅游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可看出,学生们对出境旅游有很大倾向,未来将为我国出境旅游的增长贡献力量。
(二)从选择偏好上讲,学生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具有明显集中性,国内集中在云南和西藏,国外集中于法国和美国等国家。
(三)从对旅游目的地认知上讲,对目的地的认识受影视、文学作品影响较大。
如,大理成为学生选择前往云南的重要一站,理由中大都提到了电影、电视剧、歌曲、小说等,包括《还珠格格》、《天龙八部》、《心花路放》、《消失的地平线》等。再如,选择日本的学生也大都提到了“动漫”对其的吸引力。90后作为新一代旅游群体,受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如此之大,令人吃惊。这与90后生长的环境密切相关----影视文学迅速发展,读图时代降临等,同时也与信息时代人们对互联网大量接触和使用有关。这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媒介选择等方面提出了变革要求。
(四)90后学生对旅游目的地认知仍不稳定,这与生活阅历相关。同时从选择原因的描述中又可发现“神往”、“向往”、“梦幻之地”、“小时候”等字眼,说明他们对部分旅游目的地的认识和向往由来已久,非一时兴起。可以说心里的种子已经发芽,长大,这给旅游目的地营销宣传带来重要启示。
四、90后的新旅游
琼瑶的《还珠格格》和金庸的一部《天龙八部》给90后种下了大理情节;一首郑钧的《回到拉萨》让他们对神圣的西藏无比向往。浪漫、时尚成为法国巴黎的标签;Friends让他们迫切想要体验一下美国生活;网上马尔代夫的美景图片让他们心驰神往;那部《奥特曼》已经烙入了这代人的记忆里。在描述旅游目的地选择理由时,他们用的较多的词语是“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化”、“民俗”、“美食”、“向往”、“体验”、“感受”、“放松”等,从这些词语中可大体了解他们的旅游动机和偏好。学生们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介了解此旅游目的地,被那里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等所吸引,想要亲临其境,去拥抱自然,体验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获得娱乐和休闲感受。
作为新一代旅游者,他们喜好自然美景,也迷恋人文景观,他们不乏对新奇的追求,却也想先去见识当今旅游热点,对不一样的文化和风俗充满了渴望,他们希望自己掌握主动,与走马观花相比,更喜欢参与和融入其中。他们面对工作和生活压力更懂得选择旅游作为休闲放松的方式。总之,旅游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生于90年代,长在21世纪,对事物的认知受新时代各因素影响,影视和文学领域的迅速发展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他们在认识事物时更习惯于接触和接受什么,更倾向于以何种方式参与社会活动,难免异于其他时代的旅游者,他们所具有的新特点,使旅游需求发生微妙变化,这也必将给旅游目的地营销宣传带来新的要求和启示。他们不再追逐当今以标准化为特征的大众旅游,是否又会创造出新的“大众旅游”?
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 篇11
该生答:你们“80后”目光怎么这么短浅?我都不想和你说话了。
2.昨天上自习,准备给学生讲讲科学家钱三强的故事。就问:你们知道科学家钱三强吧?学生不耐烦地答:晓得晓得,说嘛,哪三强?
3.地理要会考了,几个成绩有点悬的学生天天被老师拉到办公室背书。
地理老师问:俄罗斯盛产什么?学生抓了几下头皮,答:盛产外国人!
4.今天上课,发现前排一学生在赶昨天布置的家庭作业,遂将其作业本收缴。该学生不干了,说:我好心好意地给你做作业,你还不领情……
我在极其无语的情况下回:谢谢好意,麻烦你好心好意地帮我听一下讲……
5.高三的学生上课时间长,经常很疲倦。有天晚自习,他们吵着要我教他们唱英语歌。
我推托:没伴奏,我要唱走音。
学生马上掏出手机把那首歌的MP3下载下来,说:老师,这个不是理由,伴奏来喽。
我又说:没有歌词嘛,我记不住。
另外一个学生又马上掏出手机递到我面前:这也不是借口,歌词来喽,你还要啥子?
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与管理 篇12
1.1思想特点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存在很多矛盾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90后大学生都渴望成才, 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都不愿意付出足够的努力, 或者是没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不懈的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二是90后大学生富有思想, 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淡漠、政治热情度不高等问题, 他们都不愿意参与各种活动, 缺乏集体意识, 只在乎自己的表现和利益, 完全不考虑他人的看法;三是90后大学生喜欢独立思考, 但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根本找不到事件的核心;四是90后大学生通常都很热情高涨、自信、个性张扬, 他们不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 对未来抱有强烈的自信力, 认为自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1.2心理特点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具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但是不愿意为之付出全部的努力, 导致其很难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抱负;二是通常意志都比较薄弱, 不仅没有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还很容易就产生放弃的想法;三是很多90后大学生都敏感并且容易冲动, 具有较强的虚荣心;四是基本不会在参加完活动后总结经验。
1.3知识和能力的特点
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都是积极、健康、务实的, 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并且愿意为了自身的理想和抱负付出一定的努力, 同时他们也愿意进行集体活动, 具有一定的团队意识, 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缺乏自信心和专注力, 再加上部分同学以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往往在学习了某一门课程一段时间以后还是没有成效的话, 或者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的话很容易就把这门课程放弃了, 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90后大学生都选择了用手机和埋头睡觉来充实课程, 久而久之也就导致了大学生们的文化成绩普遍不好的现象, 不仅如此, 长此以往下去还会减弱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利于大学生们的长远发展。
1.4行为特点
现在社会关于90后存在一种现象, 那就是平常看起来很成熟, 也很独立, 但是真正应对事情的时候很不知所措, 即假性成熟, 导致社会上90后假性成熟的原因主要是90后学生出生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环境之中, 他们很容易就接触到一些新鲜事物, 造成他们表面上好像懂得很多东西, 好像非常成熟, 但是由于90后大学生都是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之下长大的, 没有机会或者能力来处理一些问题, 不具备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假性的心理成熟与社会实际的要求相差甚远。
2 90后大学生管理对策
2.1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质也是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管理者要通过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 帮助大学生把握心理平衡, 消除心理危机, 矫正行为偏差, 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管理干部更要逐渐成为心理教育的积极追随者和心理教育方面的行家里手, 把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关。目前, 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学内容仅仅是单纯的思想道德内容, 很少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我国传统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知识接收情况, 通过考试进行学生的考核, 最终对学习的分数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但是传统的教学中出现了各类问题, 考试分数高的学生经常会出现心理问题, 例如道德素质低下、极端的心理素质等。因此, 在进行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时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 扩展学校的心理咨询, 通过社团、交流等形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2.2人文关怀, 消除90后大学生的情感障碍
9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特点, 既存在着积极的一面, 同时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 教师应该加强对其的人文关怀, 比如对待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 教师首先应该意识到这个特点既是缺点, 也是优点, 而不能仅仅把其定位成一个缺点, 应该最大程度的消除90后大学生的情感障碍。90后大学生是一个生活在和平时代深受网络信息化影响的群体, 他们有机会接触到很多的新鲜事物, 这使得他们的眼界开阔, 视野宽广, 但有时也会让他们沉溺在网络的世界里, 失去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因此对于教育管理人员来说, 引导90后大学生消除感情障碍是当务之急, 应该使其意识到网络只是服务于人的一种工具, 绝不能沉溺在其中, 应该尽快的适应社会生活, 并融入大众, 应该利用自身强烈的好奇心和快速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考验, 积极的应对现实生活的各种压力。
2.3警示提醒, 强化90后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抗挫能力
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 我们应该以宽容和发展的眼光看待90后大学生, 虽然现阶段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应该从这些问题中看到那些大学生的闪光点, 积极的指导他们自觉学习和规划未来。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加强自律引导。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只要升入大学就万事大吉了, 没有真正意识到大学时期的重要性。所以, 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 高校管理者应该有目的性地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自学或学术研究, 学好知识、掌握技能, 鼓励90后多与高年级学长沟通, 吸取前人成长的经验。二是加强专题教育。高校应从90后大学生欠缺的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育。例如, 军训中90后大学生表现出身体素质的欠缺, 在常规教育中, 就应加强此方面的教育锻炼, 使他们在不断的历练中成长和成熟起来。三是开展抗挫训练。从某些心理咨询机构调查和反馈的情况看, 90后大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很容易将人生的全部意义放在某个支点上, 因为一点小事受挫, 就感觉人生毫无价值。
2.4尊重个体, 调动90后大学生的主动性
90后大学生生活成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与其他年代相比, 90后的大学生思想更加活跃和个性, 他们几乎不接受任务形式的约束, 自我意识很强, 他们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喜欢不断的尝试新鲜事物, 因此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 当务之急就是激发90后大学生们的学习的兴趣。同时高校管理者应该意识到90后大学生是极富个性的一代, 要想真正的调动起90后大学生的主动性, 应该充分的尊重90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借助校园文化和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的力量, 不断激发90后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真正把学生管理工作做实、做透、做出特色。
摘要:“90后”大学生有其鲜明的特点, 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对其特点的研究分析, 摸索出一条切实的具有时代特色、行之有效的新的管理模式, 充分关注“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如此不仅有利于帮助他们走向成人成才成功之路, 也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等教育改革。
关键词:90后,特点,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王九龙.创新大学生管理工作[J].江苏高教, 2009 (4) .
[2]莫飞平.大学生管理伦理化的基本原则[J].教育探索, 2008 (7) .
[3]任晓敏.更新观念健全大学生管理互动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8) .
[4]熊书银, 张晓云, 李旭东.学分制下的大学生管理模式探析[J].职业时空, 2007 (3) .
[5]唐小平.大学生管理宜有“度”[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9) .
[6]吴卓华, 赵志萍, 刘宁, 张晓臣.“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0 (05) .
[7]章小亮.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05) .
【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推荐阅读:
90后大学生的新旅游08-05
论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05-22
90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征09-11
“90后”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09-09
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研究05-23
“90后”大学生群体07-14
“90后”高职大学生07-17
90后大学生党员05-11
“90后”在校大学生09-17
90后大学生受众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