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通用12篇)
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 篇1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 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问题“[1]。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它既关乎高校整体工作的成败得失, 更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前途。
1“80后”、“90后”概念的内涵
“80后”、“90后”的概念来自于文学界, 早先用来指称1980年后出生的年轻作家。后来, 这个概念被其他领域广泛借用, 用来特指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人。从这个概念诞生之日起, 它就带有浓厚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背景以及较强的价值判断, 甚至是社会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众多学者的不断运用中, 它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涵。有的人也把“80后”、“90后”称为“新生代”, 特指这一代人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 他们从小生长在开放、富裕的社会环境中以及父母的庇护之下, 这使他们渐渐养成了自私、自负、脆弱、实践能力差、无社会责任感等毛病, 因此, 人们惊呼, 他们是“新生代”, 是将来难以担当大任的一代。与中国相似的是, 西方曾经也有“新生代”这个概念, 指二战后出生的, 没有经历过战争、饥饿等灾难洗礼, 是在发达的信息传媒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 他们强调自我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同时存在着精神颓废和享乐主义。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 所谓“80后”、“90后”抑或“新生代”, 都带有代际之间区分和对比, 都有前代人对下一代人的疑虑, 更有社会对他们的殷切希望。
与以前的“怀疑派”不同, 有的学者从青年人在2008年的三件国家“大事”中的积极表现, 认为“80后”、“90后”是值得信赖的一代。他们在反分裂、反干扰中努力维护国家荣誉和利益, 在抗震救灾中积极贡献社会等表现, 促使我们深刻反省, 不要随意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 对“80后”、“90后”妄加“建构”, 我们应该相信这一代人终将成为国家栋梁之才[2]。由此, “80后”、“90后”也重新被社会寄予了信心和希望。
2“80后”、“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
2.1 富有理想, 功利心强
“80后”、“90后”大学生内心深处爱国热情强烈, 民族精神较浓, 他们热爱党, 热爱社会主义。他们富有理想, 渴望为国家安全与发展、为民族的兴盛、为人民的利益做出贡献。但是, 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大潮中, 一夜暴富、名利双收、社会风险等思想浸入大学校园, 影响着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们。在这种经济社会背景中成长的大学生, 一方面把理想深埋在心底, 另一方面功利心表现无遗。如一些学生积极入党, 争当学生干部只是为了更好找工作。总之, 一些学生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总会盘算对自己是否有利益, 利益有多大, 他们热衷于追求现实的成就、眼前的利益, 以及短期的收益回报, 所谓“无利不起早”成为了一些人的座右铭。
2.2 叛逆心强, 虚心学习不足
追求自我, 自信心强, 不迷信权威, 富有怀疑精神, 自我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较强, 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特色。因此, 他们不像祖辈和父辈那样对权威和长辈那么顺从。相反, 他们天生有着较强的叛逆精神。他们对待来自家长、老师、学校领导甚至教育权威的教导和训诫不屑一顾, 而且, 人们也发现, 越跟他们讲高深的道理、越做思想工作, 他们越怀疑, 越是反叛。一些“80后”、“90后”学生, 从小没有养成虚心学习的习惯, 他们该学习的时候不认真, 考试之前才“临时抱佛脚”, 甚至有的学生在考前也不学习, 给人一种“敌人围困千万重, 我自岿然不动”的映像。
2.3 追求成功的愿望强烈, 自控能力较低
在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发达, 信息量愈来愈丰富的社会条件下, 他们接受信息的欲望和能力也越来越强。财富和名望在人们心中占据了制高点, “少年得志”、追求成功对这一代人有着极强的诱惑力。追求成功, 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而言都是好事情, 因为它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是, 一些“80后”、“90后”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自我要求不严格, 同时, 在常态的社会条件下, 一些学生也极容易把责任意识抛到脑后。他们似乎很难脱离来自家长、老师和学校的严格监督, 因为老师和家长认为, 他们仍然不会约束自己。
2.4 心理脆弱, 耐挫力能力较差
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 学生的心理问题却日渐严峻和突出, 青少年面对挫折和打击的心理承受力越加脆弱。一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失败和挫折的时候, 如考试不及格、失恋等, 可能会做出自我伤害和伤害他人的不理智行为。有研究表明, 在高校自杀率统计中, 大学生高于一般青年, 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 据北京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对2006年15至34岁人口的死亡案例进行的调查发现, 其中26%是死于自杀, 超过因事故或疾病死亡的比例。[3]同时, 在大学校园内学生伤害学生, 学生伤害老师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事件表明, 个别学生心理脆弱, 耐挫能力较差, 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
3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3.1 创新辅导机制提高教育工作的水平
当前大学生的辅导工作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老师来完成, 其中, 辅导员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创建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 辅导工作能力较强的辅导员队伍, 是当今许多大学的主要思路。但是现实的问题是, 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多而杂, 他们所管理的学生数量庞大, 加上学校和院系内安排的其他工作, 他们整天疲于奔命, 很难集中精力去关心每一个学生。认为, 在强化辅导员角色作用外, 应该尝试一下导师制。导师制, 目前主要用在研究生阶段的教育, 而本专科教育中, 只有极少的学校在尝试。导师制, 一是能够发挥所有教师的教学和辅导作用, 增强辅导功能;二是扩大参与教师的队伍, 减少每一个辅导老师面对学生的数量, 便于他们更好的完成辅导任务, 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交流。
3.2 增强“人文关怀”用心培养学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 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上尊重学生的思想与个性差异,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关注学生的关注点;生活上关心学生, 服务学生, 重视学生的内心需要, 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情感上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以诚挚的感情感染学生,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坚持完善学生, 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4]做学生工作与做其他工作不同, 它是与人打交道, 更是与处于成长阶段、思想和人格正在被塑造成为社会人的学生发生联系。大学生比其他社会人群更需要我们在各个方面去关怀和呵护, “人文关怀”对他们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3.3 适当引入“挫折教育”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挫折教育是指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 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 以达到使他们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许多事业有成的人往往不是那些智商最高的人, 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 练就高情商的人。这是因为, 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 能够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挫折教育能打击学生的骄傲情绪, 增强他们面对失败的免疫能力。搞好挫折教育, 需要向学生灌输遭受挫折的思想, 需要给予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
3.4 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
“纸上得来终觉浅, 确知此事要躬行”, 社会实践对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尤其是“80后”和“90后”大学生, 从小生活在家庭和社会提供的良好环境中, 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体验, 更需要参加社会实践。首先, 学校要开创机会, 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参与社会实践;其次, 学校可以提供平台, 给与学生实践的机会, 如由学校组织学生社团设立家教信息中心, 建立家教需求信息和师资提供中心。再次, 联合社会机构保护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合法权益, 以免收到不法分子的欺骗和伤害。
3.5努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虽然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很多, 但他们主要的活动空间仍然是学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是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园文化包括: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人文环境, 学风浓厚的学习环境, 富有创造力的精神面貌。学科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因为任何一所大学, 学校的发展、老师的成长、学生的培养, 都以学科为本源。一个学科怎么发展, 发展得怎样, 直接影响到创造出的是什么类型的文化氛围, 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因此, 以学科建设带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值得探索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 2005.
[2]公方彬, 杨雄, 夏学銮, 沈杰.一代新人“80后”---“80后”群体特征的社会学思考, 2008.
[3]中国共青团网[EB/OL].http://www.gqt.org.cn, 2009, 3, 5.
[4]高桂云, 孙义兰.注重人文关怀---“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J].社科纵横, 2008 (12) 172-173.
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 篇2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9级思想政治教育4班孙雷***
关键词:90后性格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摘要:面对90后这个个性鲜明、勇于表现自我,知识丰富,思想独立,喜欢理性,但又有缺乏合作、对网络过分依赖、心理较为脆弱等特点的这个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教育理念、教学环境等方面都应有所创新,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1)个性鲜明,敢于表现自我,但缺乏团队精神
90后大学生在各方面都喜欢彰显个人特色,标新立异,喜欢新颖有个性的事物。从衣着外表、兴趣爱好都追求独树一帜,喜欢标新立异,比其他年代的年轻人更乐于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也正是因为对个人的过分关注,导致对集体的冷漠,集体归属感不强,团队协作意识较差。
(2)知识丰富,求知欲强,但对网络过分依赖
由于网络的普及,90后大学生群体较早的接受了这一信息交流平台,及早掌握了获取知识信息的方法,在网络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网路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并且乐于善于借助网络寻求新的知识,获取问题的答案。但是由于网络所传递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消极的积极的思想可以在同一过程中出现,增加了大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的难度,无疑对大学生的思想观点、价值观点产生影响,网络的虚拟性更使不少大学生沉迷其中[1],丧失现实感,从而丧失目标、迷失方向,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使他们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部分出现了交流困难等问题。
(3)思想独立,但心理缺乏依靠,较为空虚
90后大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比较抢眼,但是他们的内心却不像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那样个性鲜明。大多数人内心缺乏安全感、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很难轻易对人敞开心扉。
他们追求独立、自由、渴望有成人感,甚至故意装成熟装老成,但事实是表面上的成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幼稚。处于从幼稚到成熟转折点的90后大学生,其实远没有走出他们的心理断乳期,长期以来家庭对他们过度的关心、保护,促成了高度自我关注的心理,依赖心理严重,缺乏独立性,社会经验的贫乏,生活阅历的肤浅,使他们对当代多元社会的各种嬗变和冲击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在遭遇挫或遇事不利的时候往往自信心受挫,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心理极为脆弱,容易走向极端。
(4)主流价值观积极向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改革开放成为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变革的潮流和由此导致的社会震荡必然经过学校、家庭等各种途径对他们产生影响,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和分散化的趋势,但值得肯定的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大学生注重个人与社会并重,奉献和索取统一,事业与利益并取,愿意他人和社会服务,同时注重社会的最终和他人的回报。
(5)关注社会思潮,价值观更加务实
处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变革这个大环境中,信息出现开放和透明化,使得90后的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的认知更加趋于理性,但也更加趋于功利,更加务实,讲究实用,追求实惠,例如在大学生入党动机调查的活动中,他们大部分人更加趋向于入党能给个人带来好处和实惠。
(6)人生态度与目标设计更加理性
由于社会开放带来的信息通畅,网络交往的社会性,青年群体往往能更早地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各种样态、规则和潜规则,加上当今社会竞争日益烈,生存发展压力逐渐增大,催生了他们更加清晰、理性、务实的人发展意识和生涯规划设计。
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如下:
一.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新教育手段
(1)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层面的灌输,体现为一种“灌输式”或者“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重视,积极性没有被很好的调动。同时,我国的德育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使道德教育具有强调政治性,注重规范性和系统统一性的结合。在这种教育中,更加注重知识层面的学习,而学生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因此,我们需要将传统的正面的理论灌输转变为一种体验式的、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到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学习并内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步入21世纪这一信息时代,网络这一信息传媒工具毫无疑问的获得了90后大学生青睐,所有这些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2]。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主题单方面向教育客体输出教育信息的方式,主客体之间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双向的、平等的交流对话,网络平台具有信息传递量大、传递速度快、可以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使教育主体更乐于接受教育,网络的灵活性还可以使教育主体游刃有余的针对教育客体的具体情况立即做出判断和调整,因此,应加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速度。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心理咨询和指导,及时进行心理调适 90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脆弱、敏感的心理特质需要引起特别关注,应进一步拓展高
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渠道,开展多样化的有效的心理咨询指导,并适
时进行挫折教育,帮助学生完成心理调适,以健康阳光的心态积极面
对大学学习和生活
二. 教学理念上
(1)坚持目标引导与层次化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明确的目标是前进的积极动力,高校应给大学生以明确的目标引导,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积极努力实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不再是“天之骄子”,都需要努力奋斗,在认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注重层次化教育,注重90后群体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可采取问卷调查、集体谈心、个别交流等多种方式和途径。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面对90后这样一个个性多样的群体,只有了解他们的思想才能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他们的生活更近,要围绕他们在学习、生活、健康、交友、求职、恋爱等各个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才能更加有效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更好的结合起来。
(3)针对90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过于 “理性” 的思考模式导致了一定程度的信仰缺失,出现了所谓的 “信仰危机”,这使他们很难凝聚在一起,并可能在一些重大人生点上出现动力不足、惘然彷徨的情况;自我意识的过分膨胀,造成其团队协作意识薄弱,也使他们过于注重实效,蔑视形式和口号,大学生喜欢挑战权威,民主意识强烈,希望听从自己的想法[3],另外,由于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和受教育机会增加,很有可能会出现他们对知识信息的把握在量上及质上超过教育者的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教育者的权威性。
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师生心理和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和谐是指两者在言谈举止、思想观念、个性特征等方面能互相接受、认同或肯定,相互尊重而不抵触,如果能做到这点的话,那么教育者所做的努力常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吸引 相互支持,有利于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加注重实效性,注重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不应回避反应现实的东西,而是加强引导,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的现实困惑。成为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学业监督者、心理疏导者、日常管理者、职业规划者等。
三.教育环境
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加强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大学生群体在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一个更好的人文环境,使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学习知识、开阔眼界、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参考文献:
[1]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08(9).[2]高中建,孟利艳“90”后现象的归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 3 ] 张耀灿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M ].北京:人民
“90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篇3
[关键词]信仰教育;“90后”大学生;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7-0046-03
目前,我国社会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着巨大且深刻的变化,人们的心理、思想、观念会面临激荡和选择,最终会触及到信仰问题。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理想信仰不陷入向物质“屈服”的危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破解信仰教育的困境,重构大学生信仰的精神家园,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十多年来,我国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相关调查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信仰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但在多元文化激荡碰撞下,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他们的信仰状况也体现了鲜明的特征。
(一)主导信仰受冲击,信仰多元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转型,各种思想观念混杂在一起,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和分辨力,容易迷失方向,从而怀疑甚至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多元化的信仰。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中国社会主流信仰的地位并没改变,但同时“90后”大学生的信仰选择是主导信仰与其他信仰多元并存的,既有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信仰,也有非马克思主义信仰;既有理性信仰,也有非理性信仰。[2]
(二)个体意识增强,信仰功利化。“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大局意识不强,欠缺团队精神与合作,忽视集体主义的时代价值。他们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实际,追求的目标日趋功利,比较少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公共利益,比较重视学习成绩的高低,重视付出与回报的比例,缺乏理想信念和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早熟、张扬,喜欢用时尚个性的生活方式来炫耀精神追求,面对快节奏、高效率、重压力的社会现象,更愿“活在当下”。
(三)迷恋虚拟生活,信仰非科学化。在新媒体盛行的大学校园里,“90后”大学生的课外生活,甚至课堂时间是被虚拟生活占据。面对现实困惑,部分大学生对政治信仰、国家主义、民族情感等正逐步走向冷漠。一些学生的荣辱观念淡薄,心理敏感脆弱,一旦遇到较大的挫折则或狂躁或萎靡或陷入痛苦不能自拔;一些学生的信仰盲从现象突出,信仰行为失范;还有一些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难以适应,在现实面前感到无力,开始迷信星座、宗教或鬼神邪说,并通过“面试看星座”、“出门占卦”等方式来寻求庇护。
(一)社会环境的矛盾与冲击。多元文化格局为“90后”大学生的信仰形成提供了很大的选择性空间,但他们对鱼龙混杂的各种文化和现象又缺乏足够的分辨和识别能力,很容易成为它们的接受者、崇尚者和传播者,这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追求产生了冲击。同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动摇了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和主导性。这使得一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性产生怀疑,对社会主义前景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从而淡漠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一些阴暗面和丑恶现象,一些“90后”大学生不能正确看待、理性思考,在生活和学习中迷失了方向,从而导致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契合了“90后”大学生追求新异的心理特点,在使用这些信息媒介时,感性化和感官化的理论会潜移默化的被接受,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理性化和系统化的思想形成了巨大挑战。
(二)学校信仰教育的偏差与误区。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还停留在灌输的层面上,很少向学生讲明白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比其他信仰好在哪里,先进在哪里。第一,观念误区。当前的高校信仰教育仍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忽视了大学生对思想理论的现实需求,忽视大学生主体能动性作用,更忽视了信仰作为精神支柱的能力。特别在当前就业压力空前加重的背景下,许多高校将“德”让位于“才”,大大弱化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信仰教育。第二,内容单调脱离社会现实。传统的信仰教育主要涉及政治、道德、法律信仰的教育,对大学生的人生信仰、职业信仰较少关注。当信仰教育脱离大学生的亲身经历,就难以获得其认可并扎根于内心深处。第三,方法陈旧呆板缺少多样性。目前大学生信仰教育主要通过“两课”的方式展开,仍然是以传统的理论灌输为主,一些教师授课水平不高、授课内容枯燥、联系实际不够,学生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发挥,被动接受的效果往往不佳,甚至出现逆反心理。第四,教育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信仰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但当前高校的信仰教育仍然较多流于形式,更多是作为一门课程出现,成为学生应试教育和谋取职业的工具。第五,教育队伍的自身问题。行政干部、相关课程教师和辅导员都是信仰教育的主体,同时,高校教师也必须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各主体之间缺乏相应沟通和协调,无法形成合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果如何,教师队伍起着关键的作用,但现实情况中的一些现象确实让人担忧。比如有的思政课教师只是把职业看作谋生手段,存在不学习、不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象,导致课程缺乏吸引力、说服力;[3]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将自己对时势和个人遭遇的不满进行言语发泄,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对意识形态领域是否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产生动摇,无法做到高度的理论自信。
(三)家庭信仰教育的影响与缺失。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老师,对其信仰的建立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一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各种不良的习惯、方式传递给子女,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自己的信仰观念和行为方式。比如有些家长自身信仰缺失,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有的信仰宗教,求神拜佛;有的崇洋媚外,其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此外,一些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不仅平时做事为孩子留下不好印象,而且没有培养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缺乏正能量的灌输。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90后”大学生往往意识不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作用。
(一)以人为本,确立信仰教育的主体地位。在高校的信仰教育中,必须重视作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要抛开“信仰即归类于宗教信仰”的错误观念,重视作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同时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应对全球化对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4]但这是总体性目标,是国家信仰、政治信仰,还应该有社会信仰、民间信仰、道德信仰、法律信仰等等。因此,在信仰教育中要让“90后”大学生感受到“终极关怀”和“意义支撑”,要以人为本,能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给予精神支持和关照。“90后”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知群体的一部分,理应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在信仰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通过对国内外典型事例和时事热点问题的研讨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信仰并坚定地践行下去。
(二)创新精神,重构信仰教育的教育体系。第一,构建开放式全方位的信仰教育模式。信仰教育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和网络四位一体的体系,号召“90后”大学生不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感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和辉煌成果,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要引导家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隐性教育,关注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教育;此外,要改进网络传播方式,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网络虚拟阵地,积极开设内容有趣、形式各异的网络宣传平台。第二,教育内容要不断创新。对“90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一定要根据其身心特点和生活阅历逐步展开,不脱离他们的生活实际,才能使其逐步形成独立人格和坚定信仰。例如,许多大学生感到沉重的就业压力,学校在进行一系列职业教育的同时也要以信仰教育为先导,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职业期望,树立在为社会奉献中发挥自己能力和专长的职业价值观。第三,教育载体要丰富多样化。除了理论学习,参观考察、大众传播、社会实践、网络教育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教育平台。“90后”大学生成长在信息化时代,信仰教育要运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当前,新媒体以不可抵挡之势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校应积极运用微博、微信、微电影、手机报等新媒体手段,增强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第四,完善教育监督考评机制。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进行常规化的教学效果督导与评估,从而不断督促教师提升教学效果,促使我国高校的信仰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三)立足实践,营造信仰教育的良好氛围。在加强宏观环境建设方面,要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起来,加强正面舆论的宣传力度。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主流媒体的宣传专栏和相关视频,通过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来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微观环境方面,学校更是要用心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应该加强校园文化的多层次建设,结合课程教育,通过社会调研、征文比赛、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多方位参与,增加感性认识;任课教师、政工干部和辅导员全部要联动起来,统一安排教育计划,避免重复、各自为政,形成思想育人的合力。同时,学生社团活动和第二课堂要开展健康、高尚的活动,起到陶冶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作用;在校园文化方面一定要不断创新,结合节假日、纪念日和重大活动,弘扬正能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此外,要鼓励学生大胆走出校园参与志愿性活动和公益性活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强化信仰教育的感召力和实效性。
(四)敬业修德,建设信仰教育的师资队伍。首先,教师应进一步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信念,提高理论修养,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随时随地用正确的理论解释当今社会,用自己的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感染学生。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师培育人才的自豪感、责任感和自觉性,树立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切实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于教学实践过程中,把传授学科知识与信仰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高校管理层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信仰教育队伍。要重视师德的建设,加强师德信仰教育,建立师德奉献与师德回报的相关机制,要把健全和落实教师的岗位责任制、整顿教风、评估教学质量等工作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师德建设水平。这支队伍以行政干部、相关课程教师和辅导员为主,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效果。思政课教学的核心是信仰教育,教学是对“90后”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必须要始终如一、旗帜鲜明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而辅导员工作是高校进行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良好平台。除上课以外,辅导员教师是和学生走得最近的人,对学生也最了解,信仰教育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比如,关心家庭困难或是家庭出现变故的学生,指导人际交往有困难的学生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改进方法,将严格管理和人性化说服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帮助学生信仰的选择并建立科学信仰。同时,辅导员应积极通过培育良好班风和学风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通过评优评奖等环节营造公平的环境,引导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加强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
参考文献:
[1]万美容,吴倩.21 世纪初我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述评[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2]吴锦波,唐鼐.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管窥[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3]张长虹,马福运.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04).
[4]杨汉国,王莉.转型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的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8).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
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 篇4
一、“90后”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和自身特点
1.“90后”大学生的一般特点
“90后”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相对优越, 社会环境相对复杂。他们普遍为独生子女, 多在“6+1” (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 的家庭环境下生长起来, 由于家庭的溺爱, 他们的社会阅历缺乏, 也不善于和他人交流。由于家庭的小环境里, 他们往往被视为心肝宝贝, 从小衣食无忧, 可以享受到丰富的物质产品。而他们身处的社会大环境则是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网络时代、个性偶像等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 这使得他们有更开阔的视野, 知识储备更丰富, 懂得通过多元化途径获取新知识, 兴趣爱好更加广泛, 积极进取, 善于发散思维, 乐于表现自己, 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弱点是自我意识过于强烈, 喜欢攀比, 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 生活自理能力相对不足。
2.“90后”青少年的典型特点
(1) 消费观念超前, 欲望更强, 钱和获得钱的渠道的重要性或多或少被过分强化;
(2) 相对缺乏一种对团队组织的忠诚感, 而是以个人和个性作为追求和崇尚的目标。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很容易将人生的全部意义放在某个支点上, 因为一点小事受挫, 就会感觉人生毫无价值, 挫折教育比较欠缺;
(3) 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及亲和力远远超过上几代人。“90后”大学生对网络都很精通, 很多新生在没有到校的时候都已经通过网络聊天工具成为了朋友。调查中发现, 他们中100%有至少一个电子邮箱、一个网名, 80%玩过网络游戏, 还有20%拥有自己的网络博客, 10%随身携带电子图书。
(4) 一些社会现实让他们很早就明白应该把注意力投向具体的事情, 而非抽象的哲学。比起“80后”, “90后”大学生更加功利, 他们在进入大学校门时大都有较为明确的目标, 考研、出国、奖学金, 一样也不落下。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绝大多数学生都确定了自己成才发展的基本方向。这些目标定位明显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呈现更加务实的倾向。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以人为本”, 着眼于大学生思想实际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认识出发, 要着眼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关心、理解、信任他们, 满足他们的需求。过去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着眼于“管理学生”。而对于个性更加独立自我的“90后”大学生而言, 传统手段显然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认识出发, 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1]对于“90后”一代的教育, 应该采取引导, 让他们扬长避短。他们思想前卫, 注重新颖, 就应该努力发挥他们的这种创新性思维, 创新型社会需要的正是这种创新型人才。在教育的时候, 对“90后”一代应该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不应该过多地苛刻指责。
2. 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优势
针对“90后”大学生可能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 理想信念模糊, 功利欲望心强烈, 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 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容易产生空虚感等问题, 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主渠道优势,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在进行传统课堂教育的同时, 还要注意创新教育方法。无视学生成长的现实变化和主观需要, 漠视他们所面对的实际问题, 强制性地进行单纯灌输式的教育, 在今天往往是无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要增强自身的时效性和生动性, 多联系大学生的实际,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课堂成为与大学生沟通、交流、讨论的重要平台。
3.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综合,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激励大学生的爱校感情, 通过记校训、唱校歌、戴校徽, 培养爱校意识, 产生凝聚力, 培育大学精神。要建设高雅的人文景观, 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和谐统一, 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 陶冶大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吸引力强的学术、科技、教育、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让“90后”大学生在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3]
4. 占领网络新阵地, 打造多种媒体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代, 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而网络中许多不健康新闻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是一种极大的冲击。网络的虚拟和假想的美好诱使这些孩子在心理上不断探寻, 使得一些孩子脱离了现实, 不能冷静客观地对待事物, 迷失自我, 从而心理上产生异变。甚至用虚拟世界的方式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甚至包括漠视他们自己的生命, 造成许许多多悲剧的发生。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 网络的优势十分突出, 信息量大, 传递速度快, 学生选择余地大, 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开展网络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营造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提高思想觉悟, 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形势教育网、校园生活网、心理健康教育网、科技创新网、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等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 引导大学生的身心和思想向健康方向发展。与此同时, 要发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刊校报等多种媒体的功能, 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 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打造立体教育平台。[4]
5. 加强心理辅导, 注重个人心理问题的解决
“90后”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久而久之, 在他们的心理上早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 不会想到要去顾虑他人的感受。走进大学后如果依然用这样的心态去面对同学、面对舍友, 容易使人际关系变得不和谐, 内心的失落感蔓延加之日常生活的琐事引发的矛盾, 轻易就能使这些还未成人的学生出现心理危机, 走向心理极端。因材施教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应该研究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往的学校教育环境, 认真调查分析他们的社会认识水平、心理发展情况, 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6. 树立科学积极的消费观, 倡导理智的校园消费文化
在殷实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90后”, 对钱的概念相对模糊。他们接触到的事物新鲜时尚, 因此消费欲望比“80后”更强。刚拿到大笔的资金, 往往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 一味追求“吃要讲究、穿要高档、玩要豪华”的消费模式。要反对超前消费和畸型消费, 弱化盲从、虚荣心理, 增强学生自律自主能力, 杜绝消费中的攀比盲目行为, 不贪图享受、倡导勤俭节约、有计划消费的良好习惯有利于“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学校在加强“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教育的同时, 也要同时加强大学文化和娱乐设施的投入, 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场所。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把“90后”大学生的兴趣、热情引导到追求健康的精神活动上来。同时还要和学生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
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都带有时代的鲜明痕迹。“90后”大学生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 尽管他们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 但毫无疑问, 随着他们逐渐成熟并且融入社会, 他们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段保才.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创新[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 (26) :37-387.
[3]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 篇5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一)思想活跃,充满自信并勇于展示自我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现自我。如在班干部的选举中,各班均有80%以上的学生走上讲台演讲,参与竞选,他们敢于发表自己很多相关的想法,表现活跃。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自立意识增强
在每一个学校中,都有部分贫困生,这些学生很多时候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来赚取生活费甚至学费。但他们对自己家庭的贫困情况能够坦然接受和面对,并不会对社会对家庭对学校有怨言,相反总是寻找很多机会去兼职工作,因而具有很强的自立意识。
(三)个性张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在家庭中习惯了被关爱和被包容,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去包容和尊重他人,在学习、工作中不擅与同学沟通交流。缺乏团队协作精神、集体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这对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与他们和谐相处,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四)缺少个人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
大多数新生不曾考虑过自己大学三年的目标和未来的人生规划。他们强调高标准的物质生活,希望未来从事工作轻松、收入较高、环境好的工作。而且他们身上普遍缺乏责任感,往往只是注重个人物质上的得失,对于道德精神理想层面的认识较为淡薄,这种责任意识的匮乏是需要广大教育者关注的。
(五)适应能力弱,依赖性强,心理素质较差,抗挫折能力较弱
大多数“90后”面对各种学习、生活、工作、恋爱压力时,会显得无所适从,容易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如在学生干部选举落选时,很多学生认为很没面子;当在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在心理方面表现极为脆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的学生会负气离职,有的学生心理会留有阴影,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等。
(六)现实目标缺失,认知能力不足
有的学生进校后放松了自己;有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和想象中有区别,还有就是进这所学校不是他理想的学校或是因父母强迫来的,心理产生了落差;对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没有认真去认识和理解,更没有确立大学学习的目标和详细的规划。
二、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一)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和宿舍文化
班级是学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环境,而班级文化主要体现在学风、班风、学生文明习惯、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因此应通过班级活动和导师、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的`谈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建立一支优良的班干部队伍,班级干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互制约,使班级工作更加有序。加强学风建设方面,主要是学习态度教育,通过学习经验交流、读书心得交流、学习方法讲座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加强“文明宿舍”建设,营造良好宿舍文化。通过班级主题班会、党团课正面引导大学生重视宿舍文明建设,督促学生讲究宿舍文明,搞好卫生,遵守作息时间,让学生自觉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
(二)以人为本,着眼于“90后”大学生思想实际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应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实际,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放在首位。首先,是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生涯。
其次,为了让学生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激烈的竞争,要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如我校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三生教育,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办公室和三生教育团队(包括教学团队和实践团队),开展专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三生教育讲座,帮助和培养“90后”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提高抗压、抗挫折能力、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等能力。
(三)发挥高年级学生作用,有效实现既定的目标和任务
很多新生在和教师的交流中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很难寻找到相同的话题和语言,他们更多地喜欢在高年级学生身上去寻找如何解决自己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的方法。因此管理中可采用“1+1+1”模式,即“辅导员+班主任+助理班主任”模式,助理班主任由一些较为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担任,主要是指导新生班同学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使新生们正确认识大学,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好所遇到的问题、困难。这种模式对新生教育可起到很好效果。
(四)把握教育工作的时间阶段性
加强职业指导大学生将来的就业、职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指导和帮助的过程,因此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加强职业指导是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我校是三年制专科,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阶段,主要内容为:大学生活适应、了解专业、了解自我、认识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二年级的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阶段和职业定向指导阶段,主要内容为:专业学习,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心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创业训练等。如我们学校每年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开展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三年级的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阶段,主要内容为:职业信息收集与处理、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三个阶段有机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指导体系。
(五)参加社会实践,磨砺学生心志
90后的学生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受挫能力较弱。
在面对困难时,常常表现为退缩或者懦弱。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哪时能够勇往直前,敢于拼搏。
高校可充分利用好寒暑期社会实践这一常规活动,尽量增加“90后”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自行组团,自拟调查课题,采取旅游、实习、见习、打工、社会调查等各种方式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去接受困难挫折的洗礼,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态度不再消极,不逃避责任,而是积极去克服困难。
参考文献:
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 篇6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0.引言
如今的“90后”大学生在各大高校已经完全成为了主体,是高校生源中最具有年轻活力的主力军。而这些“90后”大学生由于生长的环境与时代不同,其中基本上在家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惯了,从此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冲击与难度[1]。因此,高校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从实际的学生需求出发,积极寻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从而制定出想应的解决措施。
1.“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未来国家杰出的接班人。然而,各大高校在对大学生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发现了很多问题。“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主义特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适应现在的高校大学生,教育效果大不如从前。比如很多的大学生并没有认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完全只是为了不挂科才硬着头皮去学习,或者是将其当成毕业后找工作的一个附加条件,要么就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太枯燥乏味,甚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形式化,从而导致90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错误的认知,对思想政治教育生出反感的情绪,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难以在高校“90后”大学生中进行开展。还有就是部分高校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过于单一化,目前,很多高校都在扩大招生生源,学生规模的扩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工作量,同时难度也在增加,这势必会出现教育管理方式的单一化,难以突破对“90后”大学生的管理创新等。
2.解决“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策略
2.1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如今的“90后”是伴随着网络和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社会思想和观念与之前的学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所以,要以大学生实际的需求为指导,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此才能从本质上去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的目的。要明白,如今很多的“90后”大学生喜欢装酷,扮深沉,让别人以为他们很成熟一样,其实不然,这些都是假象,他们并不是像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么积极,自信与成熟。因此,高校要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观,并且高校也不能完全固守成规,要能够与时俱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到教育中,通过网络时代的便利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在实践中去拓展大学生的思想眼界。
2.2加入人文关怀,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多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并稳定的。可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接触社会,缺乏相关的经验与实践锻炼,这让他们非常的矛盾,对大学生活产生心理倦怠,也很容易让他们对未来感到茫然。所以,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将人文关怀注入其中。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正确的认识到“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承认“90后”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90后”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2.3借助校园网络,丰富“90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如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得到提高,科技也在快速发展中,网络时代已经全面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互联网的魅力让“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流连忘返,各种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几乎上每个大学生都人手一部,上网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也应转向于互联网。高校要充分发挥好网络媒体和手机载体的强大功能,去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并借着这个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高校应借用网络传播功能向大学生传播积极的、带有正能量的信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来丰富高校网络文化,达到全面实现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双向结合的教育目的。还有高校可以运用互联网自建学校网络平台,比如人人网、微信公众号、QQ群等,如此就可以吸引众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并且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观察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的方向,对此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对存在问题的大学生要立即给予正确的引导,提高90后大学生辨别是非和社会参与的能力,最终树立一个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结束语
“90后”大学生是特殊群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增加了难度。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在高校的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能充分的理解到这一点,需改变思想观念,加强人文关怀,才能明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总之,提高“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很好的改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各大教育院校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与研究探索,并将“90后”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袁世俊,庄文娟.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探微[J].宿州学院学报.2013,(08):105
“90后”学生的挫折教育 篇7
一、挫折教育的作用
1. 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
人的某种潜能只有在一些非常的情况下才能被激发。对于“90后”学生而言, 当其遭受挫折时, 便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 越不容易找到答案, 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探究精神, 从而进行研究性学习, 切实掌握知识。
2. 挫折教育能打击学生的骄傲情绪。
一些“90后”学生由于成长条件优越, 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如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3]。在这种情况下, 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以打击其骄傲情绪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 这种挫折应当有一定的限度, 应当在事后向学生说明, 打击不是目的, 而是希望通过这种人为设置的挫折, 让学生受到教育, 使其明确挫折对自己的作用, 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排除自己的骄傲情绪, 戒骄戒躁, 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3. 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应用从师长或书本里学到的知识或者经验解决问题固然令人感到欣喜, 但毕竟直接来自于他人, 没有趣味性与探究性, 学生的获取是枯燥无味的、被动的。而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探究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才是更有意义的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攻克一个难题, 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也将大大增强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4. 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 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如果“90后”学生在学校中没有遭受挫折的洗礼, 没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 如同温室里的“花朵”, 将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而只有学生在学校中就遭受许多挫折 (无论这种挫折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 掌握了应付挫折的方法, 今后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挫折教育的方法
1. 首先要让“90后”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挫折, 但挫折是正常的, 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要培养学生的挫折意识,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使学生懂得在人生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教育学生认识挫折的两面性, 挫折既是成长的不利条件, 又能砺人意志。面对挫折, 学生应抱有自信和乐观的情绪。同时, 学生在顺利经历挫折后的行为和情绪的反应又能积极地影响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和发展[4]。
2. 教育“90后”学生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 即培养学生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学生健全的心理和其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是成正比的。应教育学生要有清晰的自我意识, 能随境遇的变化改变自己;情绪稳定, 善于与人友好相处;意志坚强, 勇于在竞争中磨炼、提高自己;乐于学习, 有明确的进取目标;遵纪守法, 与现实环境能保持良好的接触;沉着冷静, 对各种问题都能以切实的方法加以处理和安排。
3. 培养“90后”学生经受挫折的意志力。
要创造一定限度内的挫折情境让学生感受挫折, 感受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理智而现实地走出挫折, 从而培养锻炼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 使学生在校期间有培养锻炼坚强意志力的机会, 使学生不仅能够安于胜利和成功, 对待挫折和失败也能够泰然处之。
4. 注重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积极鼓励。
根据学生个性实施挫折教育, 这和心理教育中“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性原则”是一致的, 即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方式开展工作。教师应通过语言、文字甚至行为等多种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疏导和帮助, 使学生得到启发和教育, 从而缓解学生因挫折而造成的心理紧张和彷徨, 提高学生对挫折的适应能力, 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5. 教育“90后”学生善于调整目标, 降低不合实际的期望值。
挫折与失败的出现, 很可能是因为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 目标偏高, 而为现实条件所无法企及[5]。“90后”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生活条件优越, 经历简单、顺利, 在制订目标和追求成功上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甚至好高鹜远, 企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往往自我制造挫折, 结果可想而知。所以, 我们要教育学生“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要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与当前实际结合起来, 降低不合实际的期望值, 脚踏实地, 韬光养晦, 百折不挠, 厚积薄发, 用每一天的汗水和努力去赢得精彩的未来。
挫折教育, 是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学校和家庭应通过不同形式对“90后”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高等学校作为“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重要环境, 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应当视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基地。实践证明, 在学校教育中, 不失时机地将挫折教育机制引入教育过程中,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摘要:文章探讨了高等学校对于青年学生尤其是“90后”学生开展挫折教育的必然性。“挫折教育”已成为当代教育的流行语, 由于缺少挫折教育,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青年学生面对困难的畏惧情绪严重。数据显示:如今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20.23%, 且呈现日趋增高的趋势。高等学校对于大学生尤其是“90后”学生的挫折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等学校,“90后”,挫折教育
参考文献
[1]新网新周刊新浪网
[2]张淑君.加强学生挫折教育的几点建议.
90后大学生诚信教育分析 篇8
1 当前90后大学生的诚信现状
高校大学生目前以90后为主, 他们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帮助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群体, 他们身上应当体现出极强烈的自我意识, 让他们更重视个人的奋斗和自我的张扬, 强调自我价值的现状, 同时他们关注社会现状, 对社会现状有自主的思考, 对未来有独特的见解和认识。在竞争激烈、功利主义的社会中, 90后大学生要面临很多纷繁复杂的社会情况, 会造成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 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1.1 诚信认识知行不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90后大学生与80后甚至70后, 在思想观念上存在明显的不同。尤其在对诚信思想的认识上存在着极大的偏差。我们知道, 现代教育对诚信思想十分的重视, 因此90后大学生对于诚信有一个基础性的理论认识。但是理论的认识并不代表实践的进行。在实际的生活中, 90后大学生往往难以将诚信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行为当中去, 因而造成90后大学生言行不一的现象。
1.2 缺乏诚信评价标准
现代社会普遍认为90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淡薄, 诚信行为缺失。并且由于缺乏足够的诚信评价标准, 现代的90后大学生, 在对他人行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也难以正确的进行诚信行为的判断, 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例如, 学生总会用作弊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学生都认为自己是倒霉才被抓, 或者老师多管闲事, 却不觉得是自己缺乏诚信, 不从讲究考试诚信和公正公平的角度看待问题。
1.3 诚信行为有待改善
大学生对待学业时, 缺乏严谨的态度。在校园里, 随意找人代替上课, 抄袭课后作业, 雇人替代考试, 甚至在一些大学中出现贩卖答案, 帮助作弊等现象。这种行为不仅使得学生学习质量得不到保障, 并且在这些行为的长期影响下, 还会造成90后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 最终形成大学生的诚信危机。例如, 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 与父母进行沟通的过程中, 向父母做出了大量保证, 让父母放心自己在学校会好好学习。但是实际上, 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并不能完成自己对父母的承诺, 甚至经常逃课去上网, 玩游戏。不仅如此, 一些学生在毕节季找工作的过程中, 为了让自己的简历更加出众, 甚至出现伪造学习成绩、获奖经历的行为。
2 90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在目前的社会中, 造成90后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有社会思想和环境的因素, 还有社会转型阶段制度建设方面的影响。
2.1 社会因素
现在的网络正在迅猛发展中, 网络新闻、微博等公众媒体高度发达, 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很快, 以失信为代表的负面影响蔓延开。同时, 社会对失去诚信的行为也相当视, 还有对诚信行为的不以为然, 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都有重要影响。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的大量的失信行为时学生就开始对课堂上的诚信观念产生了怀疑和放弃的想法, 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这种现象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成长成才, 社会对90后学生的影响相当深远, 高校要引导学生发挥社会正能量, 促进生活于学生的趋利避害。
除了社会的整体影响, 还有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 家长通常只关注对孩子的智力教育, 却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有部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把诚信作为教育内容, 有的甚至也不讲诚信, 给孩子树立了负面形象。高校学生虽然有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学习、生活, 但是更多的是在家庭环境中成长的, 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在学校里, 有很多高校已经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之一, 但是相对于越来越丰富的市场经济化和全球化视角的价值取向和内容都还不够到位, 无法做到应有的实效性。高校要培养的是具有高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的综合性素质人才, 只有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才能完成学校对学生的综合教育。
2.2 制度原因
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的情况, 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这就引起了社会中的诚信问题, 从而影响了大学校园中90后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当下, 社会中所讲求的诚信多是一种道德观念的约束, 缺乏有效的制度进行保障, 也缺乏健全的社会舆论对诚信行为的监督, 这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很大的影响, 使他们思想委迷茫, 形成了缺失诚信无关紧要的思想, 造成了对社会道德问题的错误认识。长此以往, 这种观念就会深入学生的内心, 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再加上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配合不当, 导致学生为了个人利益, 不计后果做出失信行为, 导致学校内出现了作弊、伪造等失去诚信的行为。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问题, 我国应该在重视自律意识和行为操守的同时, 制定相应的制度, 来对诚信进行约束管理。
2.3 学生自我道德培养的忽视
有人称大学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思索与定位, 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 一些学生会出现迷惘, 彷徨等现象, 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 进而导致学生难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容易忽视行为上的一些诚信问题。
2.4 90后独特的心理特征
现在的90后大学生, 思想活跃、清新健康、朝气蓬勃、积极向上、衣食无忧、坐享其成, 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今的中国社会进行剧烈的变迁、迅猛的经济发展、高速发达的信息时代, 具有睿智轻狂, 成熟盲目、理性躁动的特征。面临这样的社会状况, 90后大学生常常会受到社会的各界的影响, 面对理想和现实、个人意愿和社会道德等方面的辩证关系时, 大学生往往不把握症结所在, 从而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偏离, 导致学生的诚信意识丧失。
3 加强对90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目前的90后大学生, 在诚信方面的现状令人担忧, 学校必须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3.1 完善诚信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 只有通过多管齐下的方法, 才能有效的对学生的诚信问题进行解决。
首先来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因此要想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 第一就要对学生的经济交往进行把握, 让学生对经济, 金钱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避免学生为了物质利益而对个人诚信造成损害。其次, 人是社会型动物, 因此人与人的交流是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高校教师应从学生的交际生活入手, 引导学生构建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而在人际关系中最为敏感的就是学生的恋爱问题, 所以学校要就这方面的问题开展相应教育, 对学生的的爱情观进行修正与引导, 让学生认识到恋爱的神圣性而并非儿戏。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让学生意识到, 任何成绩的得来都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教师应该严厉惩罚那些弄虚作假的学生, 也要耐心的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给学生更多的引导与关怀, 让学生逐渐的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将诚信意识融入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有针对的就学生的就业问题对学生进行辅导, 鼓励学生的诚信行为, 减少伪造履历, 夸大和捏造有利信息、篡改成绩单、编造获奖证书和就业过程中单方违约的行为出现。
3.2 诚信教育的变革之路
教育教学的改革, 推进了高校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首先, 诚信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并且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体会到诚信对自身和他人的利害关系, 让他们自己懂得如何有效的将诚信与自身行为相结合。其次, 学校还应注重课余活动对学生的影响。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运动, 竞技比赛等,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 形成良好的诚信习惯。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 因此学校应利用网络方式和一些技术手段, 对不诚信的行为进行揭露, 例如, 建立诚信记录等制度, 对网络上的不诚信行为给予惩罚和纠正, 引导学生在网络空间的道德行为。为了倡导诚信, 我校实行了免监考班级制度。人文学院英语专业历年都设有校级免监考班级与院级免监考班级。实行这个制度后, 同学自发参与度很高, 班级同学诚信水平自觉提升, 同学有效的提高了班级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几年来, 作弊率为零。免监考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普遍高于非免监考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不仅为学风建设带来了正能量, 也成为了诚信教育一个成功的例子。
3.3 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
所谓言传身教, 就是要教育者在进行诚信教育时, 也要注重自身的诚信行为, 不能只讲不做。尤其在高校的教育中, 要重视教师的道德品质, 教师应当不断的对自己的道德标准进行提升, 并保障自己的言行一致, 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同时, 教师还应积极的加入到学生的课余活动之中, 与学生在一起进行交流与沟通, 通过平等的对话, 让学生打开心扉, 进而对学生进行正向的疏导。由此可见, 教师在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3.4 家庭教育的作用
诚信教育应该从小做起。家庭是孩子成长成才的第一环境, 家庭成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以后学习的对象, 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家庭教育对高校的道德教育起到重要辅助作用。因此, 在今后的德育教育工作中, 学校应积极的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 强化家长对孩子诚信行为的关注。另外, 家长要以身作则, 做个诚实守信的榜样,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觉做人做事的道理。
3.5 弥补诚信教育不足
虽然我国高校一直在对教育教学进行着改革与发展, 但是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高校的教育教学仍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与问题。其中诚信教育更是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急需攻克的重点难点问题。因此,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完善诚信教学制度的角度入手, 对诚信教学的不足进行弥补。首先, 高校可以对学生诚信问题进行信息化管理, 通过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 形成一个强大的诚信信息数据库, 使得学生的各项情况均在数据库中有所记录。同时,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意识到监督工作的重要性, 在高校中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 对学生的不诚信行为进行及时的监督管理。值得注意的是, 单纯的依靠外界因素对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规范是片面的, 因此高校还应提升思想教育水平, 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有效修正, 让学生积极自主的践行诚信行为。
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 篇9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人才的重要源泉之一。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端人才非常重要的场所, 其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和文化, 而且还担负着思想引领和行为培养的重任。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探寻一条适应90后大学生自身需求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十分重要。
一、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目前, 大学生都是90后, 90后大学生有个性, 喜欢交际与展现自己, 渴望证明自己的能力, 但对未来的规划比较茫然。基于90后大学生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内涵。
首先,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阐释着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与中国理论的实质内涵。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贯彻党中央, 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在基本问题上绝不动摇, 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 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作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可以激发大学生创造活力, 促使大学生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 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添持续动力。第三, 加强大学生与人民群众密切关系, 提高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当下社会, 之所以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其根本原因就是脱离群众, 为人民服务意识不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加强与人民群众联系为出发点, 以为人民服务为落脚点, 加大对大学生思想引领力度, 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大学生为人民服务方面根本性作用。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形成正确“三观”。思想和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犹若大海中船舶远行的指南针, 时刻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大学生刚摆脱高中单调生活步入大学校园, 面对五彩缤纷的校园和物欲横流的社会, “三观”极易受其影响。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适时引导, 纠正错误思想, 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提供及时帮助。
2.抵制西方不良思潮的侵扰。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趋势逐渐形成, 西方思潮大量涌入中国, 这对处于“三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形成很大影响。好的思潮如科学、民主等对大学生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不良思潮如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对大学生成长产生负面效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培育与不良思潮作斗争的能力,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抵制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的侵扰。
3.规划大学生学业生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观点是以人为本, 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内在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学生的需要,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一切为了学生”,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及时引导, 帮助其树立坚定的奋斗目标, 积极推动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向前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学业规划奠定思想基础, 有助于尽快实现大学生的学业规划目标。
三、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高等学校校是培养国家和社会人才的重要场所, 必须把培养优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 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当今大学生都是90后, 如何根据90后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开展贴切的思想政治教育, 使其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顺利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 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转变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对90后大学生采取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 需要根据时代变化转变教育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育过程必须与时俱进, 教育环境变了, 教育对象特点也会变, 教育方式也应该随之做相应调整。
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 面对这些新特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过去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灌输教育模式, 转变教育理念, 要以大学生的需要为根本, 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 提高90后大学生的外在水平和内在价值。首先, 要以90后大学生的真正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 跟进9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及自身发展, 切实关注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特别是注重那些在学业、心理、自我管理、家庭经济贫困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弱势学生群体。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让90后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更充分地面对未来。其次, 以提高90后大学生实践能力和自身素质为根本抓手。只有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建设当中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有勃勃生机, 才有继续发展的土壤。最后,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相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关注大学生的自身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发展的事业的中坚力量, 要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有明确方向和方案, 引导90后大学生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乃至全人类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使90后大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2.利用新媒体深化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NewMedia)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 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如今, 新媒体已经成为各类组织机构或个人发布信息、表达观点的一个公共平台。各类信息的传播及其所形成的舆论, 对90后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话语体系、身心健康、交友等方面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很多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已被或正在被打上新媒体时代的烙印。利用而不是拒绝新媒体,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起到很好地效果。
“学生网络行为需要我们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发挥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交互性和便捷性等特点, 利用网络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阵地, 引导90后大学生的网络舆论。用最前沿、最丰富、最具吸引力、最契合90后大学生特点的网络文化占领这个领地, 用90后大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去弘扬主旋律, 传递正能量。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权力能够强制那处于健康而清醒的状态中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新媒体背景下,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正确利用新媒体平台, 以90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采用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去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
3.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老师引导以及班会等方式进行, 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其缺乏生动活泼性, 效果不太明显。增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有利于在实践中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加强和提升大学生对课堂上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推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 围绕相关主题开展活动, 动员和组织每位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在活动中传递和弘扬社会主旋律和时代正能量。以社会热点、重要纪念日以及节假日等为契机组织和带领90后大学生参观、拜访相关场所, 在特定的情景和环境中让90后大学生感受历史的教训、社会的真实和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从而增强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立场坚定的又红又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晖, 李正刚.浅析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重构及实施保障机制的建立[J].经济师, 2011, 5 (7) :89-90.
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 篇10
一、90后大学生的特征
1. 充满个性, 自我中心意识强
“90后”作为这个时代一个年轻的群体, 他们充满着对这个世界的新鲜感, 急于想要证明自己, 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证明自己的想法。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缺少团队意识, 个性独立, 不满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 但是其他方面极度依赖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 甚至周围其他的可用资源。
2. 抗压能力差, 易显现心理问题
同时, 拥有“90后”这个标签的他们, 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在“421”家庭结构长大下的孩子, 一个人享受着3个家庭、4位老人甚至很多亲朋好友的宠爱。他们小的时候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过度的溺爱往往使他们无法适应人人平等的校园, 对于生活、学习等环境的突然变化产生不适。同时, 这个状态的持续会使他们精神不振, 甚至引起心理问题, 更为严重的话, 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3. 对网络过度依赖
“90后”进入校园后, 手机和电脑占据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男生沉迷于游戏, 女生则沉浸在电视剧和淘宝等方面。而长时间熬夜玩手机会导致视力下降, 精神状态不佳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课堂学习和挤占课下学习时间, 使他们缺少参加活动和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 同时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
二、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 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 提高心理素质
各大高校应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理论课程, 引导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面对困难不屈不挠, 遵纪守法。其次, 高校应开展对大学辅导员的培训, 通过他们专业素质的提高、教育观念的转变, 为学生作出榜样, 并且获得学生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 便于开展后续的教育教学工作。
2. 转变教育模式, 培养学生兴趣
针对大学生的自身特点, 高校应适当对过去固有的教学模式作出改变, 增加思想主题活动开展的次数,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学生加以引导, 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点, 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逐渐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对周围的事物开始勇于接受挑战, 乐于接受挑战, 进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程度, 降低对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的使用次数, 增加与周围同学、老师的沟通互动, 敞开心扉, 相信自己。
3. 坚持以人为本, 转变传统观念
国务院曾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意见中指出, 要深入到学生中去, 真正做到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帮助学生, 在平等的位置加强对他们的情感沟通, 关爱学生,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善用赏识教育, 从各个方面激励学生, 增强他们的自信, 发挥他们的潜力, 获得同学们的理解与尊重, 顺利开展教育工作。
4. 构建网络交流平台
网络上存在的大量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 网络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合理妥善利用也能够成为一个改变大学生思想的平台。因此, 建议高校辅导员老师积极开通微博、空间等功能, 拉近与同学之间的距离, 增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 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从过去单一单向的思想教育方式向师生互动的方式转变, 充分发挥被教育者的主体作用, 从而获得超出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结语
“90后”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 具有鲜明的特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其心理素质;要合理利用他们强大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 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 发掘其潜力, 使每一位同学在自己最美好的时光里享受到一段美好的大学生活, 使他们每一个人的个性都能够得到张扬和体现。
参考文献
[1]姜玮, 李真, 李捷.90后大学生管理特点及方法[J].传承, 2008, 22:48-49.
[2]曹旭磊.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J].决策与信息, 2013, 12.
浅谈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 篇11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90后个性独立自信张扬,个别人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怀疑范围和重新检验问题的积极性大为增加,在真理讨论趋于成熟并深入人心的20世纪90年代,成长起来的“90后”更习惯于自己经过亲身重复的实践认识过程来接受前人的实践和结论,而不是直接接受。他们自我选择性极强,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趋同意识很淡。他们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模式。据了解,现在很多90后大学生早高考填报志愿时是自己拿主意,这就反映了这一代人思想上的独立。
由于网络普及和教育民主程度的提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发生改变,“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的信心和理性远超过他们的前辈,在某些方面比老师知道得多。现在的“90后”一代在知识结构上的复杂和多样性远远超越了以前。信息量的极大丰富和创造力的提高,使得他们渴望成熟独立,希望能跟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而不是被动接受单向的知识和观念灌输。
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又忙于工作,在特殊的生长环境里,他们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思维方向堪比成年人,他们的见解只能说服不能压服。他们亲情观相对淡溥,甚至显得有些孤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深入,经验相对增多,同时社会化的要求迫使他们与人交往,自己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自己需要理解别人,他们渴望找到可以倾诉自己真实感情的知音。但“千金易求,知音难觅”,此时个别性格内向的90后大学生难免会烦闷不安,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焦虑。
2思维方式灵活,价值观多元化明显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中国教育的模式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已经逐渐由思维定向的模式逐步迈向注重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个性教育。同时,90后所接受的教育方法也与前一代大为不同,因此,90后大学生思维方式普遍开阔。在全球经济社会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国际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对中国90后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成长在全球化背景下的90后大学生,深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他们有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根底,又有着西方外来文化的熏陶,进而推动了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这有利于90后大学生在吸收世界优秀文明的基础上发扬与传播中国文化。
3知识面广,思想早熟,辨别能力弱
网络时代是“90后”大学生的生存环境特征。因特网的便捷性、丰富性、开放性、交互性,使得“90后”迅速掌握了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本领,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趋向多元化。因此,较之于“80后”,他们都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学习新东西,因而知识面也更加广泛。伴随着“90后”长大的电视媒体和集视频、图像、文字于一体的互联网络,使得成人世界的一切信息完全暴露在“90后”的生活中。每天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每样事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密,善于表达,喜欢用成年人的思维思考问题。但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90后”大学生生活阅历不深,与社会接触不多,缺乏社会政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不能充分认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这与他们貌似早熟的思想是不对称的,因而导致他们对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简单化、片面化。加之中社会处于转型期,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仍然存在,不少西方媒体恶意夸大、扭曲事实真相,不少“90后”大学生辨别能力弱,对复杂事物认识不足,甚至对中国政治制度和道路产生怀疑。
4主流崇尚责任,个别人缺失正确的价值观
市场化的竞争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使90后大学生更加务实,明白应该把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不是抽象的哲学。因此他们行事注重实际,不重视形式,要求方法简单实用易行。90后的主流崇尚责任,也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90后大学生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上表现得很积极,领悟也很快。如我们学校,在大一新生中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同学就很多,这说明90后大学生相当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是什么。当然,由于90后出生后社会生活环境相对优越,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他们更注重生活质量,乐于消费享乐。有些90后不愿走艰苦奋斗,逆境成才的道路,信奉金钱至上、享乐至上,价值观念严重扭曲。
二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
1校史校风教育
通过开学典礼、专题讲座、参观校史展览馆等形式,向新生介绍我校光荣的历史和辉煌的历程,以及近年来学校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我校的专业特色,发展优势,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优秀毕业生和杰出校友们在社会上作出的突出贡献。这些都会从不同侧面对新生产生强烈的震撼,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目标,努力学习,奋发进取。此外,我校作为老延大的光荣传统更值得让每个学生铭记、自豪和发扬。
2专业学习教育
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学习。新生入校后,应该通过教师专题报告、研究生和高年级优秀本科生现身说法以及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专业学习教育,让学生了解学院师资情况、学院的学风教风、所学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以及专业特点、该专业的考研就业情况等,帮助新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定位、明确学习主体的角色转变,并且帮助新生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适应大学学习特点。同时,帮助新生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中心各种文献资料,学会自我解惑,充实提高自己。以此帮助学生稳定专业思想,树立专业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3纪律观念教育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对新生进行法纪法规教育和校纪校规教育,规范学生行为非常重要。大学生正好处于青春躁动期,少数同学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考虑问题不全面,会出现一些违法违纪现象。所以新生一入校,就要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让学生从进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养成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让新生感受到学校宽松舒适的学习氛围。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新生认真学习《学生手册》和有关校纪校规,让每位新生明确怎么做才符合一名合格大学生的要求,增强他们主动选择正确行为的自觉性,使个别纪律观念差、自律自制能力不强的学生也能够在群体的优化中接受健康的道德熏陶,增强纪律观念。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据相关部门统,全国25%~30%的在校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6%~8%在校大学生有心理疾病,而大学生由于心理失衡而引发的惨剧令人触目惊心。由于远离家庭,面临大学陌生的环境和全新的学方法、以及经济压力等对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势必会引诸多不便,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衡,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入校后对全体新生作一次心理辅导和心理普查很有必要。在可能的基础上,为每一个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对其中有心理疾患和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及贫困生、孤儿、单家庭的学生予以特别的关注,了解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及时疏导沟通,发现他们当中存在心理问题时应及时与辅导员或心理辅导老师沟通。
5职业生涯教育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的重要时期。大学从新生入学第一天开始就要关注新生成长,帮助其进行四年大学生活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大学由于和人才市场的联系紧密,对职业生涯教育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在对职业生涯的选择和决定过程中难免会有苦恼和困惑,因而学校最好设专门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辅导”,对学生进行个别的或小组的引导帮助,为他们提供信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负责地选择或决定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提倡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6安全教育
要让新生尽快熟悉校园及周边环境,附近道路特点。校园内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部门的位置,提醒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要自觉保护环境,遵守秩序,营造一个轻松、安全、优美、整洁、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
7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都很强,对于离开父母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一方面要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伙伴,但由于交际技巧的缺乏和矛盾心理的作用,难以行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教育、协作能力相对缺失。因此要帮助新生宽容的看待周围的一切人和事,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意见,多和老师同学交流,增进人与人的感情与理解,而这些意识和行为的培养,需要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文艺、体育比赛活动,加强班组和文明宿舍建设,在开展班级活动中增强同学们交流的机会,使同学们尽快融入集体。
总之,新生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靠一两个部门单枪匹马就可以解决,它是一个长期的、庞大的系统工作,需要全校教职员工和各个部门共同的努力。在实施中,为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积极性,可考虑给予组织者、实施者一定的课时或工作量,给受教育者一定的学分,通过与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相结合,最终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奇新.让入学教育真正到位[J].职教论坛,2004(6).
[2]王新兰.一年级大学生学习制约因素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1).
[3]秦旭鹏.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特征及调适办法[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3.
[4]余厚洪.大学生“专业困境”的原因及对策[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
[5]宋加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探讨[J].山东农业教育, 2007(1).
[6]李永宁.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北政法大学报,2006.
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 篇12
1 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
1.1 社会环境
1.1.1 丰富的社会物质生活
90后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极大改善了90后的生活状况,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作为改革开放成果的优先享用者,信息时代的率先体验者,90后大学生未遭遇过社会重大变革,他们安于享乐,缺乏抗挫折能力。
1.1.2 多元的社会文化生活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伴随着文化意识全球化,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欧美文化、日韩文化、网络文化等各种文化形态,对90后大学生形成了种种文化冲击,导致其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发展。
1.1.3 稳定的社会政治生活
20世纪90年代以来,稳定的政治环境,促进了9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日趋提高,加入世贸组织、成功发射神舟八号、圆满举办北京奥运等,都影响了9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民主政治的背景下,社会由人治转向法治,使90后大学生更注重维护自身权益。
1.2 家庭环境
目前,很多90后大学生成长于“4+2+1”的家庭环境,四个老人与父母共同养育一个孩子,过多的关怀导致90后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体感受,缺乏团队合作意识。90后大学生承受关爱的同时,也担负着家长的重望和期盼,沉重的压力下使90后大学生具有敏感的性格特质。
1.3 教育环境
90后成长的年代,稳定的政治环境保证了青少年培养目标和教育政策的一致性,使得教育工作得以有序开展,教育环境的软件和硬件的进一步提高,使90后受到了良好的学校教育。网络的迅速普及,改变了90后受教育的途径,从原先被动接受老师的“填鸭式”教育,发展为主动接受网络源源不断的信息。
2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不同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构成了90后大学生独特的成长环境,赋予他们区别于其他年代人的鲜明思想特征。
2.1 个性自由,过于自我
90后大学生出生赶上改革开放,成长遇到国际化,交往碰到互联网。在家里有长辈宠,在学校有老师爱,在社会有大人护。由于信息渠道的增多,90后大学生掌握了大量信息,在言谈举止上,90后大学生希望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毫无顾忌地表现自我,有时不分长幼尊卑,甚至为坚持已见,在老师和长辈前表现粗野、无礼的言行,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在90后身上逐渐消失。
2.2 追求物化,价值取向功利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影响,许多90后大学生把金钱作为衡量标尺,作为价值取向,过分注重个人利益与眼前利益,容易产生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等思想。90后缺乏对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国家、集体利益至上的观念已淡出90后大学生的思想。
2.3 时代感强,易于接受新事物
(下转第65页)(上接第28页)
信息时代的变革,深刻影响着90后的思想观念,网络的普及,使90后大学生无时无刻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海量网络信息,及时全面的信息大大开阔了90后大学生的眼界。开放多元的社会为90后大学生成长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为他们展示自我能力创造了更宽阔的平台。90后大学生不喜欢因循守旧,渴望标新立异,突破传统,张扬个性。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途径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决定了其特有的行为方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90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特征,探索教育对策,量身定制,以满足其成长成才的需要。
3.1 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应用相结合
90后大学生对网络有较大的依赖性,网络在学生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发挥网络的渗透功能,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了解和引导学生,借助学生的自我管理达到对大学生网络教育的掌控。如建立思政工作网站、班级主页、班级空间、学生QQ群、飞信、微博等形式,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解除学生在思想方面的疑虑和困惑。
3.2 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简单灌输的教育方式,辅以生动活泼的案例,言简意赅的教育语言,注重教育形式和内容的通俗化。90后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阅历,动手能力不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社会实践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知行合一。学校要拓展社会实践渠道,组织动员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社会管理,调动90后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在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体会和谐社会的真谛,形成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3.3 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改变人。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隐形渗透的重要教育力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围绕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结合其关注热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效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通过举办“爱校爱班爱集体”主题团日活动,全员参与的“红歌会”活动,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学生体会到“班荣我荣,班强我强”的观念。通过举办优秀志愿者事迹汇报会、年度感动人物评选活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激发学生关爱社会、奉献社会的热情。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创新精神,提升创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4 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的过程,要尊重90后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注重其个性特征、成长特点和兴趣爱好,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在思想方面的新特点,开展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项目: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党建思政课题成果B2011101201
摘要:90后大学生已成为当前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主体,90后大学生鲜明的思想特征,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正确分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探索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陈锡敏,张云莲.加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导和研究—“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专题研讨会综述[J].理论动态研究,2011.147(3):120-122.
[2]李东明,刘家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多元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N].光明日报,2010:2-3.
[3]李玲.90后大学生与高校德育途径[J].新学术,2008(2):239.
[4]常严.“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成因分析及教育方法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博览,2009(10).
【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推荐阅读:
90后大学生教育论文06-05
“90后”大学新生教育特点探究07-16
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思06-11
“90后”大学生群体07-14
“90后”高职大学生07-17
90后大学生党员05-11
“90后”在校大学生09-17
90后大学生受众12-04
陕西省90后大学生08-08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