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的新旅游(精选7篇)
90后大学生的新旅游 篇1
一、哪些目的地受青睐
(一)国内还是海外
按大洲划分,亚洲共被提及165次,欧洲66次,美洲20次(北美15次,南美5次),非洲16次,大洋洲15次。
据统计,在100位学生中,77位会把中国大陆或港澳台地区作为他们想去旅游的目的地之一,共被提及129次,其中中国大陆120次,台湾6次,香港3次。而有23位学生的三个选择全是海外旅游目的地,占比接近1/4。(注:此处把港澳台地区归为国内旅游目的地。)
(二)国内去哪儿
按提及次数排名,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云南(28)、西藏(27)、四川(13)、北京(7)和台湾(6),另外,新疆被提及5次,哈尔滨4次,香港、海南、浙江乌镇、广西桂林、福建都被提及3次,被提及2次的有上海、西安、甘肃和湖南凤凰,被提一次的目的地在此不予列出。
(三)海外去哪儿
学生对海外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中,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法国(24)、美国(15)、马尔代夫(13)、日本(10)、澳大利亚(10)、希腊(8)、英国(6)、埃及(6)、新西兰(5)和新加坡(5)。另外,西班牙和挪威都被提及4次,被提到两次的旅游目的地有:瑞士、意大利(米兰、佛罗伦萨)、毛里求斯、印度、爱尔兰、迪拜、尼泊尔等。
国外旅游目的地选择当中,居首的欧洲有59位学生选择,被提及66次。其次是除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外的亚洲地区,被提及36次。美洲被提及20次,其中美国被提及15次。非洲和大洋洲分别被提及16次和15次。
二、选择这些目的地的理由
(一)国内
中国大陆和港澳台旅游目的地中,以云南和西藏最多,分别有28位和27位学生选择。占比均近30%。而云南省中被提及最多的依次是大理、丽江和香格里拉。在表述选择云南的理由时,大都提到“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少数民族”、“放松、休闲、减压”、“电视、电影、小说、照片”以及“向往、梦幻”等关键词。紧随云南之后的是西藏,其中大都提到“拉萨”,选择理由中的关键词包括:“自然风光”、“宗教”、“神圣、净土”、“小说、歌曲”等。
四川排名第三,被提及次数不及云南或西藏一半,以成都和九寨沟最受关注,“美景美食”、“巴蜀文化”和“生活节奏”是提到较多的词。选择北京的学生多提到“首都”、“历史”和“天安门”;选择台湾的学生提到了“美食、夜市”、“电视剧节目”以及“中华文化”;选择新疆的学生多提到“异域风情”和“瓜果飘香”;而想去哈尔滨的学生则认为“冰雪”和“俄罗斯风情”最具吸引力。
(二)海外
国外最受学生欢迎的旅游目的地欧洲中,法国居榜首,被提及24次,几乎占据欧洲份额的一半,普遍提到巴黎,且普罗旺斯的花海也备受欢迎,“浪漫时尚”、“电影、电视、杂志”、“古老”、“葡萄酒、薰衣草”、“建筑”塑造了学生们心中的“法国情调”。排名第二的美国被提及15次,多数学生想前往纽约和夏威夷,“美剧、电影”、“生活方式”、“自由”等构筑了他们心中的“美国印象”。马尔代夫紧随美国之后,学生多用“消失中”、“大海”、“度假、放松”等词语来呈现“马尔代夫画面”。日本被提及10次,其动漫及影视文化作品、樱花和美食都有不小的吸引力。“大堡礁”、“休闲度假”是学生们选择澳大利亚作为旅游目的地时所提到较多的。
此外,希腊的“神话”和“爱琴海”多有学生提到;选择英国的学生多提到“伦敦”、“绅士”、“英剧”和“历史感”;选择埃及的都提到了“金字塔”、“古老”以及“神秘色彩”;“电影”、“美景”和“减压”是学生们选新西兰的重要理由;新加坡以“花园城市”和“国民素质”而受到关注。
三、90后大学生旅游地选择特征分析
(一)总量上讲,国内旅游仍是多数学生的首选,可预测,几年后,这批90后学生将成为国内旅游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可看出,学生们对出境旅游有很大倾向,未来将为我国出境旅游的增长贡献力量。
(二)从选择偏好上讲,学生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具有明显集中性,国内集中在云南和西藏,国外集中于法国和美国等国家。
(三)从对旅游目的地认知上讲,对目的地的认识受影视、文学作品影响较大。
如,大理成为学生选择前往云南的重要一站,理由中大都提到了电影、电视剧、歌曲、小说等,包括《还珠格格》、《天龙八部》、《心花路放》、《消失的地平线》等。再如,选择日本的学生也大都提到了“动漫”对其的吸引力。90后作为新一代旅游群体,受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如此之大,令人吃惊。这与90后生长的环境密切相关----影视文学迅速发展,读图时代降临等,同时也与信息时代人们对互联网大量接触和使用有关。这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媒介选择等方面提出了变革要求。
(四)90后学生对旅游目的地认知仍不稳定,这与生活阅历相关。同时从选择原因的描述中又可发现“神往”、“向往”、“梦幻之地”、“小时候”等字眼,说明他们对部分旅游目的地的认识和向往由来已久,非一时兴起。可以说心里的种子已经发芽,长大,这给旅游目的地营销宣传带来重要启示。
四、90后的新旅游
琼瑶的《还珠格格》和金庸的一部《天龙八部》给90后种下了大理情节;一首郑钧的《回到拉萨》让他们对神圣的西藏无比向往。浪漫、时尚成为法国巴黎的标签;Friends让他们迫切想要体验一下美国生活;网上马尔代夫的美景图片让他们心驰神往;那部《奥特曼》已经烙入了这代人的记忆里。在描述旅游目的地选择理由时,他们用的较多的词语是“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化”、“民俗”、“美食”、“向往”、“体验”、“感受”、“放松”等,从这些词语中可大体了解他们的旅游动机和偏好。学生们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介了解此旅游目的地,被那里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等所吸引,想要亲临其境,去拥抱自然,体验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获得娱乐和休闲感受。
作为新一代旅游者,他们喜好自然美景,也迷恋人文景观,他们不乏对新奇的追求,却也想先去见识当今旅游热点,对不一样的文化和风俗充满了渴望,他们希望自己掌握主动,与走马观花相比,更喜欢参与和融入其中。他们面对工作和生活压力更懂得选择旅游作为休闲放松的方式。总之,旅游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生于90年代,长在21世纪,对事物的认知受新时代各因素影响,影视和文学领域的迅速发展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他们在认识事物时更习惯于接触和接受什么,更倾向于以何种方式参与社会活动,难免异于其他时代的旅游者,他们所具有的新特点,使旅游需求发生微妙变化,这也必将给旅游目的地营销宣传带来新的要求和启示。他们不再追逐当今以标准化为特征的大众旅游,是否又会创造出新的“大众旅游”?
克里斯·库珀等在《旅游学原理与实践》中提到技术和新旅游者的需求是影响未来的旅游目的地的支配性因素。而技术因素和旅游者的新需求又是相互促进的,新技术引发新需求,又满足新需求,新的需求又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如此往复,两者间的“纠葛”在螺旋上升中不断演化升级。在旅游发展现实中,要从新旅游者的新特点、新需求反思旅游业的新发展。立足现状,着眼未来,借助新技术,稳步变革,把旅游业发展推向前进。
90后大学生的新旅游 篇2
相关理论与研究评述1.1
历史文化街区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城市都有蕴涵深厚历史文化氛围的街区,这些街区所具有的场所精神和独特的气质,是体现城市魅力和活力的重要成分,并且常常是一个城市遗产旅游景观,是构成城市旅游景观的主要吸引物之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历史文化街区也是一种商业化的结果。而这种商业化的结果是使得文化街区具备了休闲、旅游的以外的功能,即该地区的文化推广功能。1.2
文化符号认知从符号学的意义上说,我们所谓的“认知”,即是一种符号行为,是人们获取知识的符号操作。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任何认知的过程中都是把所接触到的信息符号化,即人通过感官接受信息,经过处理,使之转化为能代表外界事物的内部符号,并贮存在头脑中,然后再经过一系列处理,将内部符号(概念和观念)转化为外部符号(语言或行为),成为输出信息,对刺激做出特定反应。也就是符号的内容附着于形体之上,即符号的所指附着于符号的能指之上。人们通过符号的形体(能指)来获取符号对象的有关讯息(所指)的过程便是认知。2
老门东实地研究2.1
老门东基本情况老门东是南京老城南地区的古地名,位于中华门以东,从长乐路拐进箍桶巷,径直不过500余米,便可以看到一座牌坊,其梁柱和坊额为干挂工艺敷设的精美石雕,匾额上的“老门东”乃从王羲之的碑帖《圣教序》中集字而來,坊柱气势恢宏。历史上的老城南是南京商业及居住最发达的地区,如今按照传统样式复建传统中式木质建筑、马头墙,集中展示传统文化,再现老城南原貌。2.2
调查过程及调查情况分析笔者在学习了旅游美学的专业课后,辅之课后阅读了关于旅游者感知与态度相关的文献的基础上,采用照片引流法、面对面访谈法,对老门东进行了二次走访,并通过与旅游者(对象为90后大学生)的沟通,对所提问题进行记录(现场录音),最终整理了访谈记录。总共采访对象卷26人(均为90后大学生)。实地调查主要由照片引流和实地访谈两部分组成。调研问卷总共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笔者询问受访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以供后期分析数据所用。第二部分主要是要求受访者(看图片)挑选两张能代表你心目中老门东形象的照片。第三部分是(感知和态度:给特定照片,问感受,想法)问想法及跟进问题(传统和现代的碰撞、游客体验的原真性问题)。第四部分是对于老门东90后大学生旅游者的开放性提问访谈,主要由问询式建议类的开放性问题。2.3
相关分析(1)为何将受访者年龄层限制在90后大学生?1)调查时间和调查精力受限;老门东实地调查总共去过两次,在时间和精力上显得十分紧凑。受访者年龄上的限制也是方便后期数据统计,且刚开始的实地调查还是不宜将范围扩的太大。2)考虑到90后大学生可能具有不一样的旅游心理和特征。3)90后大学生是大学生旅游消费市场的主力军(2)90后大学生心目中的老门东描述。90后大学生对于南京老门东的描述用到的词语最多的为:古(古典、古老、古色古香)、静(安静、幽静、静心)、舒适、放松、韵味等。(3)最能代表心目中老门东的两张照片。得出初步结论是在所调查的90后大学生旅游者群体中,大家心目中的老门东形象倾向于照片(青石板路的小巷子)和照片(碧水凉亭)。看来,90后大学生对于老门东,脑海中不自觉地会浮现具有南京古城貌的建筑风格——青石板路的细小巷子以及江南水乡般的休闲凉亭,另外,南京特色小吃、百年老店等也是旅游者们选择的热点,显然这些因素也是南京老门东的印象之一。3
“90后”大学生旅游态度调查 篇3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旅游态度,调查
旅游态度的涵义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社会环境中, 接触各种人和事物, 会对它们产生各种各样的认识, 产生对它们的赞成、反对、喜欢或者厌恶等心理体验, 以及对它们是愿意接近、认同, 还是回避、拒绝等意向。这就是人们对所面对的人和事物作出的行为反应的心理倾向, 即心理学上所讲的态度。旅游活动是人们众多社会活动中的一部分, 人们对它持什么看法, 认为它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还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价值的;是喜欢它们, 还是不喜欢它们, 有没有参加旅游活动的打算和愿望, 这就构成了他们对旅游活动的态度。
有人认为, 旅游活动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可以愉悦身心、增进身心健康, 赞成而且喜欢旅游活动, 希望能有机会去参加旅游活动, 说明他对旅游持有肯定的、积极的态度。而有的人则认为, 旅游纯属吃、喝、玩、乐, 是一种消磨意志的低级活动, 因而反对它, 自己没有参加旅游活动的想法, 也不同意别人参加, 这是对旅游活动持否定和反对的态度。
旅游态度, 是人们对旅游作出行为反应的心理倾向, 是行为反应的心理准备状态。它虽然不是行为反应本身, 也不是行为反应的现实, 但却包含和预示着人们作出行为反应的潜在可能性。一个人对某项旅游活动具有良好的态度, 就包含和预示着他有参加这种旅游活动的可能性。人们对每一个旅游点、对每一项旅游活动, 以及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必需的各种旅游条件, 都会产生不同的具体态度, 从而预示人们将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这就是旅游开发者和旅游经营者关心人们的旅游态度的根本原因。旅游态度还决定旅游者将以怎样的活动水平, 投入即将进行的旅游活动中去。因此, 它又是未来活动水平和努力程度的心理准备状态。
“90后”大学生旅游态度调查
1. 调查问卷的发放
此次调查问卷的发放地点, 主要集中在高校的教室、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图书馆等学生密集地, 共发放调查问卷11000份, 收回问卷10980份。其中, 有效或部分有效问卷10860份, 有效率达98%。
2.被调查学生的基本特征
(1) 性别构成。大学生的性别构成调查结果见图1。
从图1可看出, 在10860名被调查的大学生中, 男学生为2500人, 占总调查人数的23%;女学生为8360人, 占总调查人数的77%, 是男学生人数的3.3倍。
(2) 年龄构成。大学生的年龄构成调查结果见图2。
从图2可看出, 在10860名被调查的大学生中, 年龄主要集中在17~24岁之间。其中, 17岁为18人, 占总人数的1.66%;18岁为160人, 占总人数的14.73%;19岁为183人, 占总人数的16.85%;20岁为137人, 占总人数的12.62%;21岁为168人, 占总人数的15.47%;22岁为194人, 占总人数的17.86%;23岁为168人, 占总人数的15.47%;24岁为55人, 占总人数的5.06%;24岁以上为3人, 占总人数的0.28%。
(3) 家庭结构。大学生的家庭结构调查结果见图3。
从图3可看出, 在10860名被调查的大学生中, 独生子女为9000人, 占总人数的82.87%;非独生子女为1860人, 占总人数的17.13%。
(4) 家庭所在地。大学生的家庭所在地调查结果见图4。
从图4可看出, 在10860名被调查的大学生中, 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为2880人, 占总人数的26.52%;家庭所在地是城市的为7980人, 占总人数的73.48%。数据表明, 大学生大多来自城市家庭, 但农村大学生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 这与近几年国家通过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措施, 使农村品学兼优的学生不再因为贫困上不起大学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90后”大学生旅游态度分析
1.大学生对旅游活动的态度
现代旅游心理学研究表明, 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态度很多时候会直接影响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大学生对在校就读期间外出旅游所持态度的调查结果见图5。
从图5可看出, 大学生中非常赞同旅游的为930人, 占总人数的8.56%;赞同旅游的为9600人, 占总人数的88.41%;无法确定旅游的为210人, 占总人数的1.93%;不太赞同旅游的为120人, 占总人数的1.10%;很不赞同旅游的占总人数为0。大学生对在校就读期间外出旅游持否定态度的比例为0, 而非常赞同和赞同旅游的大学生人数占绝大部分, 这些数据充分证明, 绝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都想就读期间外出旅游, 他们有非常强烈的出游意识。
2. 大学生对旅游购物的态度
大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参加旅游活动对购物态度的调查结果见图6。
从图6可看出, 有意愿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大学生超过91.15%。其中, 38.12%的大学生选择购买特色纪念品;53.03%的大学生会给朋友购买一些纪念品;无特色为6.08%;完全不感兴趣的为1.66%;其他为1.10%。
3. 大学生对建立旅游特色商品专柜的态度
大学生是否希望建立旅游特色商品专柜的调查结果见图7。
从图7可看出, 有10800名大学生选择希望建立旅游特色商品专柜, 占总人数的99.45%;有60名大学生选择不希望建立旅游特色商品专柜, 占总人数的0.55%。这充分说明, 大学生对旅游特色商品有强烈的购买欲望, 希望在专柜买到正宗的特色商品。
4. 大学生对旅行社的服务满意度
大学生对旅行社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见图8。
从图8可看出, 有3510名大学生曾有参加旅行社的经历, 其中, 选择非常满意的为10人, 占总人数的0.28%;选择满意的为20人, 占总人数的0.57%;选择较为满意的为40人, 占总人数的1.14%;选择一般的为490人, 占总人数的13.96%;选择较不满意的为2360人, 占总人数的67.24%;选择不满意的为590人, 占总人数的16.81%。这些数据表明, 绝大部分大学生对旅游服务较不满意或不满意。
5. 大学生对旅游景区 (景点) 优惠措施的满意度
大学生对旅游景区 (景点) 优惠措施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见图9。
从图9可看出, 对旅游景区 (景点) 优惠措施表示不满意的大学生为8720人, 占总人数的80.29%;表示满意的大学生为2140人, 占总人数的19.71%。
6. 大学生对开辟大学生旅游线路的态度
大学生对开辟大学生旅游线路的态度调查结果见图10。
从图10可看出, 大学生选择应开辟适合学生旅游线路的为8810人, 占总人数的81.12%;选择不应开辟适合学生旅游的线路为2050人, 占总人数的18.88%。调查数据表明, 大学生对旅行社的线路设计存在很大的不满。
调查结论
在此次被调查的大学生中, 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家庭结构、家庭所在地, 基本符合在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大学生在校就读期间, 具有非常强烈的出游意识。
对旅游纪念品, 绝大多数大学生有意愿购买。对此, 旅游景区 (景点) 应丰富旅游纪念品。
大学生因购买旅游特色商品不便, 希望建立特色商品专柜。
大学生对旅游服务质量, 大多数选择较不满意、不满意, 提醒旅游社要重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大学生对旅游景区 (景点) 优惠措施大多数选择不满意, 提醒各景区 (景点) 应实行多种优惠措施, 提高大学生的满意度。
大学生认为, 旅行社应开辟适合他们兴趣和特点的旅游线路。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10131493.htm?fr=aladdin
[2]李天元.旅游学概论 (第五版)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120-125.
[3]林南枝, 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84-88.
[4]李昕, 李晴.旅游心理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80-92.
[5]沈祖祥.旅游心理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8:83-93.
[6]李耀珍.从游客旅游态度的角度分析秦皇岛旅游业的发展[J].经济论坛, 2007 (20) :29-31.
90后大学生的新旅游 篇4
关键词:90后心理契约辅导员新视觉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9-154-02
“90后”生长在一个社会发展迅速和市场竞争激烈的这样一个环境下。时常感受到家长,老师高要求之下的压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们这一代独特的个性和特有的想法。大学时光是学生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位自己的一个很关键,很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期间对进行学生的教育很重要,一种好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判断,让他们能够用理性和客观去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改变他们从小到大的一种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观念。在培养智商的同时,要着重培养自己的情商。而这种观念的转变则要求辅导员掌握学生各自的特点,通过满足学生们合理的需求,以建立心理契约的方式来进行教育管理才能实现。
1“90后”大学生的特点描述
通过武汉大学首份关于“90后”大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出:“90后”大学生具有以下特点:(1)孤独的性格。受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注定成为了孤独的一代,由于从小缺乏与同伴长时间的相处,造成了他们心灵契约的缺少与感情上的沟通机会不多。同时,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导致对孩子的关心不足,进而产生了代沟。长期这样,就使得他们对交往缺乏兴趣,而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却大大增加,因为只有上网才能摆脱他们在现实中的孤独感,最终使得他们不普交往,并且害怕在交往时遭到别人的拒绝和耻笑:(2)脆弱的心灵,“90后”生活在一个社会快速发展的年代里,从小到大,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和打击,这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听不得别人与他(她)有相反的意见,总希望别人能够奉承和迎合着自己。若是自己的意见遭到了反对,他们就会产生自卑,缺乏对事物的正确认识。(3)无穷的烦恼。可能是从小缺乏倾诉的对象的原因,“90后”心中有着无数的烦恼,他们总会把每一件不如意或者暂时解决不了的事情当做自己的烦恼。这其实是他们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和社会而造成的。
然而,除了以上的不足之外,“90后”还有很多的优点,例如他们有着奋争的精神和较强的责任感。“90后”用语大胆,从他们大胆的用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激情与豪迈,他们想要的是一种轰轰烈烈的人生。同时,“90后”也是很有责任感的一代,在调查中有64.7%的学生认为责任就是“要为自己做的、决定的每件事情坚持下去并承担后果”,这体现了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并且“90后”大学生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不因循守旧,崇尚创新精神和具有探索精神。
2心理契约的涵义及其在“90后”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中的适用性
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行为学家Argris提出的“心理契约”指的是非正式契约,如承诺、互惠和相互期望等。其内涵一般界定为“当事双方不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直接明了地进行意思表达,而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在双方相互感知并认可各自期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隐性权力义务的协议”。根据该定义,心理契约这个概念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含义:
(1)心理契约的当事人不是单方面的。单独一方的期望或信念都构不成心理契约。(2)是心理契约这种隐性协议也是当事人的合意。也就是说,心理契约是当事人共同关切的问题中达成一致的部分。若各自的心理期望、信念未让对方感知且得到对方的认可,那只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3)是当事人明白这种隐性协议中各自期待的权力和应承担的义务。若对方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己方的权力受损,就会在心理和行为上作出一定的反应。(4)是當事人并没有通过口头或书面等明显的形式而明确地表达各自的期望和许诺,而是在特定的情景和文化背景中,通过相互感知、领悟和交流各种暗示,进而在心理上达成的一种隐性协定。
“90后”大学生在自己的内心当中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有着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这种心理上的要求对他们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辅导员把对心理契约的管理运用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样正符合他们这一代个性的需要,他们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需要受到安慰和激励,这样他们才会有信心去学习和生活。心理契约是对学校管理制度的有效和有益的补充,特别是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柔性化。心理契约能满足学生对期望的要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心理契约还能对学生的内心起到激励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辅导员应用心理契约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客观的分析和看待周围的事物,对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辅导员如何与“90后”大学生建立心理契约
从对“90后”的大学生的特点描述来看,学校的各种文本契约对当今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他们这一代个性张扬,不喜欢被束缚,存在一种反叛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心理契约给了我们高校管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然而怎样利用心理契约来对学生进行管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首先应该从辅导员做起,因为辅导员很是他们踏入大学校园接触的第一位老师,在这个时候如果辅导员的行为与学生们的预期一样,那么他们就会对辅导员以至于这个学校产生亲近感,为以后的心理互动打下基础。同时,辅导员也是与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人。因此,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建立心理契约是比不可少的。辅导员在与学生建立心理契约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3.1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需求
“90后”大学生刚挤过高考这座“独木桥”,从中学那种三点一线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刚开始的时候,对于大学的生活肯定会不适应,如果没有辅导员的及时指导,他们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迷茫状态,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这个时候辅导员就要多和他们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从沟通中产生心理共鸣。从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看出,人的需要分为五种,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求是逐级向上的,只有满足了最低的要求生理需要即温饱问题之后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90后”大学生中大多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例如能够按时交学费,每个月的生活费有保障等。可是仍然有少部分同学不能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辅导员不及时的进行沟通和解决,就会造成这
部分同学的自卑,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辅导员对同学们基本的情况了解后,才可能与他们产生心理相约,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加强这种状态从而为建立心理契约做好准备。比如辅导员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按师生心理契约中所期望的那样,当学生通过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及时地给以表扬和奖励,这不仅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予以正面积极的影响,还能让学生从学习中直接得到外在性需要的满足,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3.2强化辅导员自身的素质
在这样一个发展迅速,网络发达,知识更新快的环境下,辅导员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减少和“90后”之间的代沟。除了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外,还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只有这样,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才能有话可说。有人说,辅导员只要管好学生的后勤就行了,不需要掌握那么多的专业知识,而事实上这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了。现在很多高校都推行专职的辅导员,这样一来对辅导员的要求也就更高了,他们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在其他各方面例如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体育学等学科都要有相应的了解。如果辅导员什么都不懂,例如网络上出现的一些名词或者是关于专业的一些新的发现辅导员都不清楚的话,就不能和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又怎样形成心理契约。因此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是建立心理契约的基础。
3.3适当的放权,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学生管理,并不是老师单方面的进行就能实现的,就和谈恋爱一样,如果两个人中只有一个人付出和努力,那么结果肯定是以失败告终的,老师的学生管理工作也一样,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各自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90后”是具有独特思想,有创造性和有探索精神,负有责任感的一代,他们渴望表现自我,展现自己的才能。因此,老师应该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一支得力的学生干部队伍,适当的放权,把一些学生管理工作交给他们去做,这样不仅能让同学之间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还能消除老师与同学之间由于身份不同而导致的沟通困难等问题。这些学生干部在学生中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他们既能把学生中的愿望、要求及存在的问题反映上来,同时也能对学校、院系及辅导员的意思正面理解,到学生中进行解释和引导。在老师适当放权,不会什么事都过问的情况下,不仅能让学生产生对老师的好感,降低对老师敌对的情绪,缓解老师与学生之间紧张的关系,增强彼此的信任,还能对师生之间建立心理契约消除一些心理障碍。从而达到辅导员与学生的一种心理相融的状态。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培养学生干部队伍时不能偏袒,要做到公平公正。不断的进行指导,不能让他们滋生优越感,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工作是为同学们服务的。
在与学生建立心理契约的过程中,辅导员能做到以上几点即通过心理共鸣、心理相约和心理相融的几个阶段以后,那么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就基本形成了,这时候辅导员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巩固和学生之间的这种契约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了解学生,知道他们真正的需求和想法,在这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的教育管理才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刘小吾,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模武探讨[J],江苏高教,2010
[2]周鹃,对运用心理契约提升辅导员胜任力的探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12)
[3]曹威麟。朱仁法,郭江平,心理契约的概念、主体及构建机制研究[J]盘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
[4]吴艳,80后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研究[J],中国知识资源總库,2010(5)
90后大学生的新旅游 篇5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分析
1. 头脑灵活, 思想开放, 但道德信仰有些迷失, 有趋于庸俗化倾向———被西化了的“香蕉人”。
“90后”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十余年之后的90年代。海量新鲜事物的出现伴随着“90后”的成长, 使得他们有着更加开阔的视野, 更加开放的思想。
然而, 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我们曾经秉承的思想道德体系受到严重冲击, 道德信仰逐渐缺失, 取而代之的是个人主义的泛滥和物质至上主义的横行。这必然导致思想上的功利化、世俗化和文化上的庸俗化。
反映在“90后”的身上, 即道德信仰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及严重的西化倾向。他们中的一些人过于崇尚个性, 崇尚“自由”, 加之受功利心和庸俗文化的影响, 使得拿着低俗当新潮炫耀的事例频频见于报端。可以说, 部分“90后”俨然成为“香蕉人”———披着黄皮肤, 而骨子里却充斥着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甚至是文化糟粕。
2. 敢于竞争, 但承受挫折能力欠缺———需要锻造的“生铁”。
“90后”大学生成长于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面对竞争, 他们自信满满。而步入大学之后, “竞争”二字更是弥漫在他们身边。干部竞选、评比评优、四六级考试、综合测评、奖助学金评定、入党选拔……通过竞争, 他们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得以提升, 但残酷的竞争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90后”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不强。
“90”后大学生多数成长于“四二一”模式的家庭, 家庭在为他们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同时, 却剥夺了他们接受挫折、直面困难的机会。他们往往性格脆弱, 容易受负面情绪的影响, 刚性有余而韧劲不足, 面对失败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远远比不上接受竞争的勇气与自信。“90后”大学生就像是一块未经炼造的生铁, 硬而脆。
3. 易接受新鲜事物, 但缺乏辨识能力———夏日里的一杯“鲜奶”。
“90”后大学生易接受新鲜事物。一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袭来, 国内投放国外新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这就为“90后”接触更多新鲜事物提供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 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90后”生长于一个思想空前活跃的时代。由于不再有守旧思想的束缚, “90后”在接受新事物时显得更加从容和自信。
然而, 由于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的严重不足, 分析辨别能力的欠缺, “90后”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和复杂社会新问题的理解往往简单化、片面化、极端化, 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来者不拒, 仅凭好恶, 这一点值得高度警惕。任何新鲜事物都容易在他们的头脑里落脚、植根。
4. 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 但无法摆脱现实中的依赖性———印着“独立”二字的“风筝”。
独立性乃是当代大学生的最大特点。[1]笔者认为, “90后”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价值判断上, “90后”不再迷信权威。他们习惯于用自己的判断标准审视那些已经进行了价值判断的事实。他们习惯于怀疑“官方版本”, 并试图自己找到事实的“真相”。
在行为方式上, 因为成长于家长的重重监护之下, 使得他们的叛逆性很强。他们不愿受到束缚, 不愿与家长分享情感。步入大学, 恰恰满足了他们追求行为独立的渴望。
尽管希望成为“巨人”, 但在现实中, “90后”大学生普遍还是“矮子”。他们对于家庭的依赖性依旧很强, 尤其在经济方面。多数“90后”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比较差, 自立更生的思想萌生比较晚。另外, 一遇到难题就给父母打电话的更是大有人在。“90后”大学生好比风筝, 无论飞得多高, 始终都没有离开地面。
5. 自我实现意识强烈, 但团队协作意识差———只知自转不知公转的“小太阳”。
市场经济强化了公众的个体意识和维护个人利益的愿望, 表现在“90后”身上就是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不过, “90后”更多的是将精力集中在切身利益的实现上, 而非理想信念和崇高追求。表现出了一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色彩。
此外, 这种自我实现还存在结构性问题。他们中的多数人过分关注个人的感受和收益, 从而导致在团队活动中为获得个人价值或满足感而忽略集体利益或其他成员的权益及感受, 缺少基本的团队忠诚度和责任感。
对“90后”大学生而言, “自转”是“规定动作”, 而“公转”却是“自选动作”。
6. 感知能力强, 但知而不行、知而错行———口是心非的“小顽固”。
“90后”大学生知行背离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一部分“90后”大学生在对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的同时, 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 却忙于拉关系走后门, 失去了基本的自我约束力。在干部竞聘或入党之前信誓旦旦, 一旦“得手”便原形毕露。虽然对老师的开导表现出积极配合的态度, 但事实上仍旧我行我素, 人前人后“两张皮”。宽以待己而严于律人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
造成知行背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教育者示范作用的反差、学生角色意识的弱化、学校教育内容的偏差, 等等。[2]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才能改变现状。
二、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 随着科研工作重要性的提升, 高校将工作重心倾斜到了跑项目、报课题、引团队之上。育人工作成了少数几个部门的“专利”。“不出事儿”成为学生工作的唯一目标。
诚然, 思想教育工作有着投入大、收效慢的特点。教育成效要在很长一段时间, 甚至是学生毕业之后才能显现出来, 教育效果难以跟踪。另外, 思想素质也很难被量化或物化, 考评存在实际困难。高校对思想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不过, 德育没有抓好, 就要出“危险品”。高校毕竟不是科研院所, 必须肩负起育人的使命, 尤其是对于“90后”大学生, 育人工作更要摆在突出位置上。要改变思想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状, 静下心来想方设法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实做细。
2. 开展的教育活动收效欠佳。
各类活动是思想教育的载体。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
然而不难发现, 一些高校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活动普遍存在着宣传力度小, 投入少, 深度不够, 统筹欠缺等问题。这种“小成本”、“小制作”的活动在视听传媒高度发达, 以致出现审美疲劳的今天是很难打动“90后”大学生的。而且总是虎头蛇尾, 使得画龙点睛和趁热打铁无从谈起。更有甚者, 个别高校为了把会场填满, 竟拉着文科生去听工科专家的科研报告, 组织者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损害, 为今后工作埋下隐患。
开展教育活动要了解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 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思想教育工作要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 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展开。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严肃、活跃、浓厚的文化氛围。
3. 高校辅导员队伍面临困局。
辅导员是一线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他们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目前辅导员队伍面临着一定困境。
很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人数比例达到了1∶300, 有的甚至高达1∶500以上。试想以这样的带班规模, 辅导员连认清学生的模样都很困难, 又何谈对每个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呢?
辅导员的本职工作是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但实际上, 事务性工作才是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辅导员长期“不务正业”, 又怎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呢?
因为没有对口专业, 辅导员都属于“半路出家”, 因为就业等实际需要才做了辅导员。普遍缺乏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的相关知识, 纯属凭着学生干部经历来积累工作经验。其工作实效可想而知。
辅导员向专业教师转岗的机会很少, 获得高级职称的机会近乎渺茫, 工资和津贴水平也处于中下游, 加之工作压力大、强度高、“地位”低, 很多辅导员无法静下心来工作。
4. 思想教育工作创新力不足。
高校教育工作者虽然针对“90后”大学生做了很多研究工作, 但是一些深层次的关键问题仍然缺乏研究。[3]另外, 现有的研究成果更多地只停留于理论探索层面, 可操作性不强。
“90后”大学生心理体验深刻, 内心矛盾不易排解, 容易走极端, 周围有一点儿“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他们的心理不适。教育从本质上来说, 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 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怀。[4]而辅导员精力更多的是落在学生管理的层面上, 教育手段单一, 很难开展针对性工作, 无法体现人文关怀, 难以给予学生思想点拨。仅仅依靠学生的悟性是很难做到自我教育和自我引导的。“大老粗”式的工作方法不可能完成“高精尖”的任务。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与探索
“90后”大学生理应展示出自己良好的风貌, 然而很多时候却事与愿违:争抢“爱心坐席”, 公共场所举止失态, 网络上自曝裸照……龌龊行为与光鲜外表的强烈反差使得公众在指责他们的同时, 也提醒着我们, 对“90后”大学生所开展的思想教育并未切中要害。而高校辅导员有责任和义务一改现行的老套路, 去探索一些高效的、事半功倍的教育新法。
1. 开展博雅教育系列讲座。
目前辅导员工作的着眼点不高, 应加强思想引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在新生中开展了博雅教育系列讲座, 力图加强思想引导。
博雅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 “博”是博学多闻, “雅”是气质、境界。博雅教育着意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 注重提升人的思想境界。这在社会风气趋于世俗的今天,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所开展的博雅教育系列讲座是一种以文化与社会基本常识为内容, 以启迪学生思想, 提升品位为目的, 由辅导员、学生班主任主讲的话题式教学活动, 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
“90后”大学生十分反感带有强烈目的性的宣讲。因此, 从兴趣的角度出发, 能够提高交流的层次与质量, 令学生学有所获。
我认为, 一个人的思维建构是有层次性的, 就好像盖一座楼, 思维的高度必须建立在大量“砖”的堆砌之上。而这些“砖”就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常识。只有听得多了, 懂得多了, 思维活动待加工的材料多了, 头脑才能够活跃起来。当思辨成为一种习惯, 便很容易形成一定的思想深度, 脱离庸俗。
2. 引入素质拓展训练。
随着“90后”步入大学校园, 之前惯用的思想教育方法显现出了不适应性, 要求创新的呼声日益高涨。此时, 形式新颖, 参与性强的素质拓展训练便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 通过设计独特, 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体验式活动, 培养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素质拓展少了说教和灌输, 多了运动中的体验和感悟。它兼具旅游、体训和娱乐活动的某些特征, 并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启发性和挑战性, 使得它非常适合“90后”大学生的“口味”, 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育手段。
近年来, 素质拓展训练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 但缺少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系统化训练方案。应将素质拓展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 定期开展系统训练, 达到培养自立、奉献品质, 培育自我组织、自我管理意识, 树立团队合作精神, 锻炼心理素质的目的。还应着重考虑将素质拓展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和学生骨干培训体系, 以增强两个群体的自信心和角色适应能力。
3. 融入生死观教育。
生死观是人们对于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是人生道德信念的最高表现。生死观教育本质上是找寻生命价值之旅。生命的有限性必定带来对于“死亡”的思索, 而只有严肃面对“死亡”时才能够体悟到“生命”的有限性, 进而探究生命的意义。
生死观教育直抵人性的根本, 有利于培养“90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尤其有助于摆脱狭隘、计较和自私自利的负面人格, 理应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实际工作中, 我们开设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也属于生死观教育的范畴。课程涉及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身术、灾害避险等十项内容, 大量真实的案例触目惊心, 在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同时, 也强化了他们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意识。此外, 还组织了“假如生命只剩一小时, 我想说……”的墓志铭征集活动, 促使学生总结自己二十年以来的所得与缺憾, 进而引发对于生命真谛的思考。
另外, 辅导员还可以针对安乐死、器官捐献等话题组织辩论或大讨论, 排演有关主题的短剧, 组织对患有绝症的同学或社会人士进行捐款, 开展参观人体标本展览或墓园等体验式活动。
4. 创新思想教育手段。
思想教育手段的创新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将教育内容以新方式、新渠道呈现出来, 消减抵触情绪, 从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喧嚣、浮躁的社会生活使青年人处于亢奋状态, 而内心却充满空虚与迷茫。理性回顾、评价自己的过去, 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自我, 而且可以使人保持警醒与平静。辅导员老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静”的氛围。要提倡学生睡前写日记, 在安静的环境下思考和总结自我, 养成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组织烛光班会, 在点点烛光中读几段健康清丽的文字, 抛却杂念烦恼, 让学生在联想中得到美感。每天清晨给学生发送哲理警句飞信, 形成一种追求理性的环境氛围。在实际工作中, 以上做法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为了增强学生的成人成才意识, 我们为新生举办了行成人礼———冠礼 (笄礼) 的仪式。学生们身着汉服叩拜孔子像, 得到的是对于责任、仁义、孝廉等正面价值的激励, 活动得到新生的一致好评。
要重视信息载体教育阵地的作用。微博得到了青年人的追捧。在建党90周年前夕, 我们发起了“对党说句心里话”红色微博征集活动, 活动得到广大学生的大力支持, 形成了规模效应。
5. 让自己做“真实”的代言人。
长期以来, 思想教育工作过于突出管理职能, 而一些榜样人物也被描绘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给人以冷冰冰和不真实的感觉。学生对此心生怀疑和反感。另外, 人际间信任感的下降使得学生对学校、辅导员老师所做的工作总“往歪处想”, 师生关系遇到挑战。这一问题在“90后”大学生身上表现明显。
要改变现状, 辅导员老师必须首先拿出诚意,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辅导员大都与学生年龄相仿, 很难树立绝对权威, 但他们与学生有着相似的成长条件、学习和生活经历, 共同点比较多, 有着一定的共同语言, 这恰恰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打下了信任的基础。
辅导员要转变观念, 把自己从一个名义上的“老师”转变为实际意义上的“老大哥”。更多地要将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勇敢地向学生解剖。讲述自己在大学时代的成败得失, 经常向学生说说“心里话”———哪怕是自己的“心魔”。把自己还原成一个“真实”的人, 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作“真实”二字的代言人。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90后”大学生的信赖, 才能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摘要:随着“90后”成为大学校园的主要人群, 人们在审视、评价这支高校生力军的同时, 也在积极地为如何摆脱对他们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所陷入的困局寻找着答案。文章从一个高校辅导员的角度对如何开展“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诸如开展博雅教育系列讲座、引入素质拓展训练等创新设想, 以期探索出一条高效的、事半功倍的教育新路。
关键词:“90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24 (5) :42-44.
[2]苏红.“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及高校辅导员工作对策研究[J].福建高教研究, 2010, (4) :51-53.
[3]李延鸿.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4) :81-84.
90后大学生的新旅游 篇6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济南市90后大学生自助旅游心理特点分析
1、自助旅游态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40.26%的人非常喜欢自助旅游,38.94%的人喜欢自助旅游,两者一共占79.2%。而不喜欢自助旅游和非常不喜欢自助旅游的共占2.64%。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对自助旅游持有肯定态度且积极性高,自助旅游市场前景潜力巨大。
2、自助旅游动机分析
自助旅游动机的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自助旅游动机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规律性。
(1)71.95%的学生是为了观光游览,开阔眼界,这说明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提高自我和求知的欲望。
(2)68.65%的学生选择休闲来释放压力,这与大学生平时生活学习压力大有一定的关系。
(3)45.21%的学生旅游是为了张扬个性,发展人际关系,获得自我成就感,这与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有密切关系。
(4)43.89%的学生选择享受美食,一是因为调查对象性别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二是说明90后大学生更加注重享受生活。三是由于美食本身的独特性,它既是一种城市文化的代表又是一种旅游体验的方式,充分满足了自助旅游者的需求。而猎奇探险的比重仅占到16.83%,一是受样本性别影响,女生对风险的感知性较高往往缺乏安全感,依赖性强,因而对猎奇探险的兴趣不高。二是说明猎奇探险和自助游的双重隐患使得他们在选择上更加谨慎。
3、自助旅游偏好分析
对于自助游旅目的地的选择,78.55%的大学生首选自然山水风光,其次是海滨沙滩和古城古镇。这与大学生自助旅游追求亲近自然,深度体验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因大学生文化水平较高及自助旅游更加注重文化的体验,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也成为一个较好的选择。
4、自助旅游制约因素分析
48.29%的大学生认为旅游费用是制约他们自助旅游行为产生的最大因素。因为大学生还是纯粹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资金基本是来自家庭有限度的支持。选择安全因素的人高达36%,这说明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自助游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由于自助旅游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再加上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安全防范意识较弱,旅游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会增加他们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从而会阻碍旅游行为的产生。
(二)济南市90后大学生自助旅游决策行为分析
1、自助旅游信息获取渠道分析
为了保证自助旅游的顺利开展,大学生往往会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旅游相关信息。
(1)选择“互联网”的比例为75.91%。这说明,互联网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获得大学生的喜爱;同时,由于90后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习得性依赖感也会促使他们首选互联网。
(2)“亲友介绍”所占比例达到51.49%,体现了对亲人及朋友的信赖。
(3)报刊杂志的宣传和其他方式也占有一定比例,这充分反映了大学生获取自助旅游信息渠道的多样性。
2、自助旅游信息获取内容分析
由于自助旅游不像跟团游那样有旅行社安排,因而大学生必须通过获取足够的旅游信息来保证旅游行程的进行。
(1)目的地周边特色商品和小吃是62.71%的大学生最想获取的自助旅游信息。由此可以看出,比起跟团游的观光游览,他们更喜欢享受自助游可以带来的对旅游六要素的独特的深度体验。
(2)消费价格比例占到61.06%,仍然是大学生关注的重点之一。主要原因是在可支配收入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自主选择消费项目可以使消费达到最优值。同时大学生对关于低价消费渠道的自助旅游信息,关注度并不高,仅占14.85%,主要原因可能是,一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自助游本身缺乏专业指导,具有一定危险性;二是有其他方面的经济来源,如父母支持,奖学金,打工费等缓解了资金状况。
(3)目的地的景点介绍及旅游地图仍然是重要信息之一,其他旅游信息也占有不小的比例。由于旅游的异地性及自助的特殊性,大学生必须通过目的地景点和地图信息来规划自己的旅游行程等。
3、自助旅游目的地选择范围分析
由调查结果可知,绝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助旅游目的地范围无要求;同时,对自助旅游目的地距离的选择倾向于较远的省外景点及市外周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并不是完全随着距离的的增加而衰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较远的旅游目的地所产生的较大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差异,更能满足90后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
4、自助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大学生经济能力及安全意识的提高,其选择自助旅游目的地时,考虑最多的是消费水平和安全问题。比例分别达到54.46%和47.85%,虽然由旅游目的地选择范围的分析得出大学生在主观愿望上对目的地的范围无要求,但在考虑目的地时,仍然出于经济和安全的需要把距离作为一个考量的要点。此外,交通的便利性、旅游的氛围及当地的特色项目也都是选择目的地时考虑的要素之一。
5、自助旅游时间的选择分析
大学生选择暑假出游的比例为61.06%。这是因为暑假时间相对较长,同时夏天出游装备少,相对方便。周末和寒假出游的比例相对接近,都在38%左右。而国庆,五一,清明则分别以33.33%、26.73%和13.86%的比例呈递减趋势。这说明90后大学生对自助旅游时间的选择趋于理智,更喜欢淡季出游。因为自助旅游带来的休闲体验快乐在淡季更容易体现。
6、自助旅游逗留天数分析
调查显示,大学生自助旅游的天数较短。选择7天及其以上的人并不多,仅占11.22%,大部分以46.2%和31.68的比例集中在2-3天和4-6天两个区段。这说明大学生自助旅游更倾向于中短途旅游,主要与大学生的资金不足而缩短距离有关。
7、自助旅游消费结构分析
调查表明,自助游消费中住宿和交通的比例高达67.3%和52.81%。因为自助旅游不同于包价旅游,所以不能依靠旅行社的优势拿到住宿的最大优惠。虽然包价旅游在住宿方面的优惠较大,但由于其固定的时间地点安排,并不受大学生欢迎。同时这反映了大学生更倾向于自助旅游的一个原因,是自助游的自主性强,他们总是争取以最少的费用去更多的地方,所以住宿交通占很大的比例;同时由于对美食的追求,饮食也占有62.17%的比例,这与出游获取主要信息方向一致,由于大学生是纯消费群体,因而游购娱消费所占比例远低于其他消费群体。
8、月平均消费与年旅游费用的支出分析
大学生月平均消费基本维持在800到1200左右。但从600到800区段所占的25.74%的比例以及1500及其以上区段所占的14.52%比例来看,贫富差距开始拉大。但同时也说明,虽然大学生整体消费水平不高但有潜在上升的空间,这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父母较多的关爱有一定的关系。受月平均消费支出的影响,26.07%的大学生自助旅游的费用集中在600到1000,但有13.86%的人消费水平在300及其以下,而24.75%的人在1500以上,大学生自助旅游消费水平差距也逐渐拉大。
9、自助旅游费用来源分析
5 7.4 3%的学生自助旅游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家庭的支持,49.17%的学生是来自于生活费的节省。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没有可支配收入的情况下仍然有强烈的出游愿望。同时,通过打工赚取旅游经费的比例已高达46.2%,有很大的上升趋势,这与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有关。
10、对自助旅游分期付款或贷款的消费意愿分析
调查数据表明,68.97%的大学生愿意尝试自助旅游贷款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这是因为90后大学生更加看中旅游所带来的精神世界的充实,也更加注重享受活在当下、及时行乐的生活理念。他们消费观念超前,消费随性。因而潜在的旅游消费市场巨大。
11、自助旅游工具使用情况的分析
调查数据表明,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旅游目的地的交通状况,大学生采用的出行方式也多种多样。火车因其相对低廉的价格成为63.04%的大学生自助游的首选;但随着动车和高铁的普及,它们以速度快、省时间的优势成为大学生旅游方式的热门选择,比例高达54.79%;同时,由于汽车的短途灵活性及经济实惠,以48.5%的比例也成为学生的选择之一;而飞机的出行方式也占到了一个较高的比例,达到27.72%。这主要是由于90后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高,他们通过网络往往可以获得各种飞机票的优惠信息。
12、自助旅游方式的分析
据调查可知,第一,和同学朋友出游享受旅途中的愉悦气氛是绝大部分人的选择;第二,有54.46%的的学生选择和父母家人一起,一方面说明他们经济上不独立,另一方面也与自助游的安全隐患有关;第三,选择独自一人出游也占26.73%,说明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更喜欢独立随心的安排。
二、调查结果总结
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90后大学生自助旅游愿望强烈且旅游动机以开阔眼界,放松休闲为主。由于大学生的文化水平较高,他们更加注重自我精神世界的成长,再加上其自身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的不同,他们渴望通过自助旅游的深度体验来满足自我。
(二)90后大学生自助旅游偏好明显,以自然风景和城乡风貌旅游资源为主。因为这样的旅游资源更容易亲近自然,获得深度体验。
(三)闲暇时间充足且出游时间相对集中。相对于其他旅游群体而言,大学生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可以开展旅游活动并能通过周末、寒暑假来错开公休日旅游的高峰期。
(四)出游方式多为同学好友结伴而行。由于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明显,多数都不愿接受旅游有关机构的成形产品,更愿意与同学好友结伴而行,既安全,又可以增进彼此的交流了解。
(五)受经济因素制约影响明显,自助旅游活动偏向经济实惠型。由于大学生可自由支配资金的有限,他们在自助旅游活动中往往通过各种方式来减少旅游费用的支出,例如在目的地选择上,他们更倾向于中短途旅游,在交通工具上,喜欢乘坐火车,在旅游信息上,更多的关注价格。
90后大学生的新旅游 篇7
“80后”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第一代, 他们成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环境中, 追求个性、享受生活是他们与父辈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如今大部分“80后”都已经从校园走向了工作岗位, 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 对于金钱的可支配程度较大, 愿意且能够购买自身所需求的各种产品。“80后”已经成为旅游消费市场的主力 (1) 。与此同时, “90后”也悄然长大, 2008年, 第一批“90后”跨入大学校园, 这是“90后”首次以一个群体的概念出现在社会视野中, 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等时代大背景使得“90后”一代可能有着许多与“80后”一代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特征, 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求新求变, 乐于探索与冒险, 相对于80后有更多的时间、更丰富的资源、更充足的信息来了解想要的产品, 但由于当前大多“90后”还是学生, 且所需资金大多由父母支出, 消费水平不高 (2) , 故在消费行为方面有着诸多的局限性。以上两代的差别正体现了本文即将阐述的代际理论与消费行为的关系。
代际理论作为专门阐述“代”及“代际冲突”的形成机理和表现方式的一种理论学说, 主要研究代际公平和代际冲突 (3) (4) (5) (6) , 在解释近代社会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代沟”方面具有普遍适用性。代际理论是从技术革命、社会急剧变迁给不同辈份的人群可能带来不同的感受、认识和选择方面的可能性进行分类研究。尽管有其自身理论局限性, 但它的针对性却是很强的。社会思潮往往是特定的时代趋向在思想上的集中反映, 运用代际理论不仅能够分析不同年代青年思想上存在的差异——“思想代沟”, 而且还能找到产生这种“思想代沟”的社会的或文化方面的根源。从而描述和研究不同代的人之间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和冲突。
目前, 国内外学者也对旅游者消费行为进行分析, 但他们侧重于研究青少年、大学生等某一群体的旅游消费行为 (7) (8) , 还没有利用代际理论研究“80后”和“90后”的消费行为差异。关于“80后”和“90后”具体消费行为差异, 尤其是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差异目前文献中还没有涉及, “80后”已经进入社会, 成为社会的新生力量, “90后”即将进入社会, 研究“80后”和“90后”的旅游行为特点及其差异, 可以了解“80后”和“90后”不同的旅游需求, 从而为满足他们的需要制定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无论是对于旅游目的地还是旅游产品经营者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 主要是苏州、南京的“80后”和“90后”, 其中“90后”主要为学生。调查内容包括“80后”和“90后”的旅游动机、旅游信息来源、出游频率、出游方式、家庭人均收入、旅游内容、旅游消费情况等等。
本次调查的采取的是问卷调查法, 于2011年7—9月间在以上地区共有目的性地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 回收问卷475份, 回收率是85%, 其中有效问卷是418份, “80后”调查问卷有167份, “90后”调查问卷有251份, 问卷有效率为88%。
三、“80后”、“90后”旅游行为差异分析
通过以上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在代际理论的基础上阐述“80后”和“90后”的旅游行为差异。
1.旅游目的。在调查中, 根据现实情况, 将旅游目的共分成了7个类型, 分别是:休闲度假、观光游览、商务会议、宗教朝拜、探亲、修学交流及其它。从图1中的调查数据可见, “80后”与“90后”的旅游主要目的是休闲度假和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中, “80后”与“90后”所占比例分别为40.93%、45.80%;观光游览则分别为42.49%和43.48%。两代在这两个选项上所占的比例十分相近。而在商务会议及宗教朝拜中“80后”占的比例和“90后”几乎为零的概率, 可以明显分化出这两个时代人的主要特征。“90后”到目前为止, 整体上并没有担负较多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且假期相对较多, 生活状态还是比较轻松的, 故在休闲度假、观光游览、探亲及修学交流方面比例较高, 但与“80后”相比, 差距并不是很明显。所以两代在旅游目的基本一致。
2.旅游资源选择。在旅游资源方面, 表1显示他们最喜爱的旅游资源是自然风光类, “80后”、“90后”所占比例分别为39.42%与41.10%;其次是度假休闲类的, 分别为30.29%与25.48%。在历史人文类上, 两代所占比重近乎相同, 分别为16.35%和16.71%;在主题公园类的旅游内容上“90后”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但两代差距并不是很大, 这也从一方面反映了两代有着许多的共通性。
3.旅游时间选择及旅游频率。“80后”、“90后”在旅游时间的选择上, 两代基本一致。调查设置了旅行的时间段 (双休日、端午、五一、清明、元旦、中秋、不限) 选择, 调查中, 在端午、五一、清明这样的短期假期中“90后”出游比重略大于“80后”, 主要是“90后”占有大量的学生群体 (8) , 不会像“80后”的工作群体有着这些假期的不确定性。而两代在旅游时间段上最大的一致性就是“不限”时间的旅行, 在旅行时间段的不限选项中“80后”“90后”所占比重分别为41.51%和33.33%, 从这点可以鲜明地体现出现在青年一代的自由主义精神, 注重享受生活、享受当下, 向往洒脱、随性的旅行方式。
表2表明, “80后”“90后”每年旅游的次数基本集中在0~2次上, 每年超过4次的出游对两代来说都是很少的现象。从调查得知, “80后”出游频率略高于“90后”的出游频率。
4.出游方式。在出游方式的选择上, “80后”、“90后”都更愿意与朋友结伴出行;其次, “80后”更倾向参团旅游和自驾旅游, 而“90后”更倾向自助旅游、家庭出游和参团旅游。
5.住宿设施选择。表4显示, “80后”、“90后”对旅游住宿条件的主要选择都是经济型酒店、旅馆, 在经济型酒店选项上“90后”所占的比例反映了“90后”生活条件优越及其较大的消费欲望和能力, 且再次反映了这代人的消费随意性, 更注重自我享受。一般商务型酒店的选择, “80后”所占比重则明显多于“90后”。
6.影响旅游选择的因素。表5显示, 对“80后”、“90后”来说, 影响旅游选择的最大的因素是个人偏好, 特别是“90后”, 这一代的独立自主意识较之前者更强, 有着更多的自己的想法并会大胆地付诸行动。其次影响较大的则是旅游价格, 这一因素对“90后”影响更大, 毕竟多数“90后”在金钱方面还是靠家里支持。最后才是朋友介绍、旅行目的地媒体宣传等等。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调查数据对“80后”、“90后”的对比分析, 可以看出“80后”、“90后”在旅游目的主要都为休闲度假与观光游览, 不过在商务会议和宗教朝拜上, “80后”所占比例远大于“90”后, 两代人选择旅游资源主要是度假休闲类和自然风光类;在旅游时间上, 两代的旅游时间一致性较高, 基本分布于双休日、五一等一些法定小假日;在旅游住宿上, 两代主要选择的为经济型酒店、旅馆, 但是在商务酒店的选择上, “80后”明显高于“90后”。
综上所述, 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旅游产品开发。“80后”偏爱于休闲度假、观光游览, 旅游目的地可以多开发一些历史悠久, 民俗风情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景点;旅行社也可以专门为“80后”设计一些商务人士的精品路线, 在“80后”的旅游目的中, 商务会议占到了一定比重, 并且在对住宿条件的要求中, 对商务酒店的选择也基本为“80后”。对“90后”则可以多设置些主题公园类的旅游项目, 特别是新鲜刺激的项目, 像目前的中华恐龙园、欢乐谷、方特等主题公园很受“90”后欢迎。可以结合一些益智类游乐设施, 培养“90后”独立自主能力、学习能力, 这样会更加得到其父母的认可, 对旅游目的地和旅行社都有着很大的发展动力。
2.旅游产品定价策略。大多“90后”旅游消费都由父母赞助, 所以对出游有着诸多限制。建议旅游目的地及旅行社能够给广大的“90后”学生群体固定的学生优惠价, 可以有:个人优惠、团体优惠、寒暑假优惠、季节优惠等等。给“90后”足够的吸引力, 让他们能够利用充足的假期花较少的钱得到愉快的旅游, 此“薄利多销”的策略对旅游地与旅行社来说会逐步得到可观的利益。
3.旅游产品营销。在当前的信息时代, 电脑、手机早已成为“80后”与“90后”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 尤其是“90后”。旅游目的地与旅行社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巨大的平台, 在当前异常火热的“微博”、“QQ”、“人人网”等网络平台上, 都隐藏着巨大的商机。旅游目的地与旅行社要抓住这个好机会, 在网络上通过各种形式推广各种旅游产品, 并借此树立良好的网络口碑, 利用网络的广大人脉进行有效宣传。同时旅行社也不可忽略当前部分“90后”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这重要的一点, 有针对性地推出“家庭游”计划, 使消费目标群扩展到其父母, 无论对旅游目的地还是旅行社来说, 都是很大的销售商机。
摘要:“80后”已进入社会, 成为了社会的新生力量, 其重要作用及地位日渐显现, 而“90后”即将踏入社会。研究他们的旅游行为特点及差异, 了解他们的旅游需求, 从而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旅游产品, 对于旅游目的地还是旅游产品经营者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创新性地运用代际理论, 从旅游行为特征来对比研究“80后”、“90后”旅游行为差异, 从而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旅游产品。
关键词:代际理论,“80后”,“90后”,旅游行为
注释
1 陈春“.80后”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行为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2008
2 杜继淑, 郑惠“.90后”大学生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行为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6) :34-37
3 傅剑清.论代际公平理论对环境法发展的影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2) :33-36
4 王跃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理论分析[J].人口研究, 2008 (4) :13-21
5 蒋国保.论代际正义的理论基础[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0 (5) :60-63
6 朱小静.代际公平的理论依据及其法律化之途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8 (4) :49-51
7 刘嘉纬, 蒙睿.中日大学生旅游行为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 2006 (7) :79-82
【90后大学生的新旅游】推荐阅读:
“90后”大学生群体07-14
“90后”高职大学生07-17
90后大学生党员05-11
“90后”在校大学生09-17
90后大学生教育论文06-05
陕西省90后大学生08-08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05-11
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05-31
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05-21
论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