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如何激趣(共12篇)
数学教学如何激趣 篇1
初中学生天真活泼,自约能力、自控能力不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不能因材施教,运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机械的讲解,把学生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一味地讲解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学生就会不感兴趣,更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提高课堂效率。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
一、建立轻松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初中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喜欢某个老师,就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学习会很主动,花大工夫学好这门课,因而成绩会很优秀。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就不愿听或不听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也是经常会遇到的。
所以,教师要亲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掌握学生的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刻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从而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可敬的师长,而且是可亲可近的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爱护他们。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让他们从内心感到教师的批评是出于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才会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二、创造情境,寓教于乐
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教师“一言堂”,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接受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即使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是把自己当做知识的记忆器,为分数不得已而为之。但就多数而言,由于不感兴趣也就逐渐放弃英语学习,从而导致“两极分化”,教学质量不佳。
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要洒脱,精神要饱满,表情要轻松愉快,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文雅,言吐要简洁,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
课前,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练习,自由演讲,自由谈,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从而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英语有一则谚语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你可设置一个悬念吸引学生;可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抓住学生;也可从直观教具和演示开始。教学中,不能课本搬家,大声念一遍,小声念一遍,就算进行了教学。要善于用教室的人和物、直观教具,如利用图片、挂图、简笔画设置情景。语言总是和情景连在一起的,没有情景的语言,有了情景,学生才印象深刻、声形意有机结合,学得才有趣,掌握才准确。教师讲解节忌繁、杂、重,(即繁琐、杂乱、重复)。要精讲,长则生厌。要变讲为提问,学生大量的时间是参与而不是旁观者,学中用,用中学。只有这样,学生才感兴趣。要注意在实践中满足学生的“成功欲”,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语言材料,要由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这样,每个学生都可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情趣大振,热情倍增。总之,一堂课,始终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三、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既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会失去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就不能用一样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付出心血,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在教学中,这应该是教师大有作为的地方。
比如教字母,26个字母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教得快、教得准、教得好,让学生学得有趣味,也并非每一位教师都能这样做的。有人照本宣科,每次几个字母,依次教完就过去了。可有人把字母做成卡片让学生做字母排队游戏,分组进行字母排队比赛,教唱字母歌。这样做学生学得快而好,还锻炼观察能力、反应灵敏能力、集体观念。两种做法,两种效果,前者索然无味,后者其乐融融。开始教单词时,我们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比如教basketball,我们指着篮球:“What’s this?It’s a basketball.basketball,basketball.”再重复一下,篮球的音、形、义深深印在学生脑子里,以后看到篮球就会脱口而出basketball,basketball,而不需要汉语翻译做中介,教词汇也是在教思维。
教句子开始可进行听力比赛,看谁最先说出所听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进而进行单词组句比赛等,都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比老师一遍一遍地讲,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效果好得多。
四、课内外相结合,相得益彰
英语教学应主要放在课内,向45分钟要质量。但要学好英语光靠每周几次英语课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大力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但这种活动,不应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也不应是无组织的放任自流。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同学,进行适当的组织。比如,有目的地培养骨干,开展英语游戏、开演唱会、朗诵会,讲演比赛,识词默写比赛,作文比赛,听力比赛,等等,既可各班进行,又可同年级、全校进行。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巩固课内学的知识,营造英语的气氛,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使课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摘要:初中生学好汉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学习英语更是如此。但是如果教学得法,就可事半功倍。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激趣教学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激趣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教学如何激趣 篇2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爱追根溯源。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要善于给学生制造矛盾,出难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愤悱状态,促进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来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学生产生要通过学习来解决心中疑问的迫切意愿。
2 、多媒法
多媒法指就某个问题的探究学习,通过多媒体和网络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维空间,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本书或传统的教学媒体,如:小黑板、投影仪等无法做到的。我在讲课文《我们爱你呀,中国》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课文内容,把诗句上所提到的祖国的壮丽景观、丰富物产、民俗风情、古代文明、时代巨变等等画面尽量在屏幕上一一呈现出来,使学生深有体会地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和伟大,并使他们自发地流露出爱国之情。同时循环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使大家都沉浸在爱国主义情感中,使得课堂一开头就把学生带入一种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氛围中,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一个爱国主义基凋。这显然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无法做到的。
3、温故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知识前,先温习己学习过的相关知识,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来导入并学习新知,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这里的“温故”是一种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的目的,本教材篇排有许多《古诗二首》,仔细观察的人不难发现,这里的两首古诗都是有相同主题的。
比如:北师大版语文十一册第六单元“战争”主题中,就有两首古诗,分别是《十五从军征》和《出塞》,前者写的是一位从军65年的老兵返回故里的凄惨情景,通过学习,学生己经明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基于这样的基础,在学习第二首(出塞)时,我先和学生再一次体会了前首诗的感情,并引导学生:“战争带给人们的总是苦和难,正所谓‘夫兵久而利国者,不从有也’今天我们再来看看作为边塞的战士,他们的生活又时怎样的,他们是如何看待战争的?”这样的温故导入,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战争之不利,也为更好体会第二首诗打下了感情基础。
4 、表演法
表演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高涨,课堂气氛的活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通过观看部分同学的表演,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以利于进一步的学习。某小学教师在教《讲谦让》一课时,结合实际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两个苹果,一大一小,让两个小学生到讲台上来拿,两个同学都不肯拿大的,争着要小的。由此,教师自然而然地导入课题:这就是“谦让”。同学们感到很有趣,而且在笑声中也悟出了要讲文明、懂礼貌的道理。学生们在高涨的情趣中进入新课文的学习。
5、质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教授新课时,教师联系课文内容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往往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思维,积极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质疑导入,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发思维。例如:教学《月光启蒙》时是这样导入的:在学生齐读课题后,老师问,谁是“我”的启蒙老师?学生答:母亲。
接着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学生读。老师问,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会说:母亲不识字是怎样启蒙我的?月光启蒙,是在月光下启蒙吗?为什么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根据学生提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出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1.母亲是怎么启蒙我的?2.为什么是月光启蒙?于是围绕这两个主问题进行展开教学。学生就课题质疑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以此来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这种方法,不仅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中,还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
6、图片导入法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激趣 篇3
一、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强课堂活力
以小学一年级为例。在进入一年级之前,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没有具体的学习任务,只要整天快乐、安全就行了。然而进入一年级后,学生要按照一些明确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无疑给一年级的老师们增加了工作的压力。怎样才能让学生由无拘无束、自由天真的状态过度到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上来。尤其是在学生数量多的大班的条件下,教师们更是感觉无所适从,走进教室就像是上战场一样。究其原因,老师们没有能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首当其冲。低年级的学生,其直观思维占主导,他们对教师的言行、动作尤其喜欢模仿。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既要考虑内容的有趣性,又要注重传授方式的新颖性。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滑稽的动作,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夸张的手势……都可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进而将专注的目光投向于你。
二、多鼓励,多赏识,让学生变得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开始。对于一个刚从幼儿园走出来的小孩子,他们不懂得什么叫自信。但他们都喜欢在集体中表现自己,喜欢在竞争中获得胜利,进而获得老师和同学赏识的目光。作为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也应该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合适的场合予以鼓励、表扬,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同学,他们的心理太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安慰了。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发现他们的优点,哪怕是很微小的一点成绩,老师的鼓励,说不定就会唤起他沉睡的心灵,继而获取更大的成功。当然,表扬与赏识、鼓励,要适度,要因人而异。对于优生不能过分地表扬,那样会让这类同学飘飘然,变得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而对于差生,我们必须呵护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用心去沟通,去鼓励,让他们摒弃“破罐破摔”的心理,进而取得一点点的进步。
三、因“趣”利导,激发学习热情
借助电教,直观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电教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从进入课堂开始,就仿佛倘徉在语言形象的园林之中,或信步漫游,或曲径探幽,得陶醉之情趣,尽求索之愉悦,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
实验演示,动中激趣。课前一个小实验或演示,能撩拨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回声》,一上课我就带同学来到学校礼堂,先让学生对着空旷的礼堂大叫,只听一阵阵回声传来,同学们感到既兴奋又神奇,心理上就生产一种急于了解原因的迫切状态,这是授课的良好时机。
热情与兴趣都是学习积极性的心理成分。每个人都是只有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就一定会表现出热情,有了热情就会完成得很出色。小学生都具有好动的天性、爱玩、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些潜在的兴趣倾向。在教学中,教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因“趣”利导,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程序、探索性的教学活动,积极把学生潜在的兴趣转化为现实性。我在教学第二册《松鼠和松果》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讲故事——读故事——演故事——谈故事(谈体会)。“你喜欢文中的小松鼠吗?为什么?请说说你的想法。”这样,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信息激情并主动参与其中,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四、课堂作业趣味性,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作业的设计要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因此,我设计作业尽量使作业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如,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学习古诗《鹅》,我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只“美丽的大白鹅”,把鹅在水中游的动作、神态用画展示出来;这样的作业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更乐意学习语文。
五、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
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教师热爱、尊重学生,学生信赖、喜欢老师,彼此关系亲密而和谐。这样,老师的教,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应用和蔼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们,回答错了,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诱导这位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数学教学如何激趣 篇4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乐意思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不少学生往往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 而不愿意深入思考, 更不愿意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究其原因, 这与其在以往课堂学习中养成的习惯有关———习惯于认真听讲、记录即可;部分教师为了赶进度, 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 由此导致学生惰于思考、不愿思考, 致使课堂气氛沉闷。
其实, 学生不是不具备思考的能力, 也不是不想思考, 关键是教师没能有效地充分调动其思考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自觉或不自觉地沉浸于思考的氛围中, 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在《雷雨》 (节选) 的教学中, 我摒弃了直接串讲课文的教学方式, 通过将电影片段画面剪辑和相关文字说明的方式, 将整个故事二十年前的背景线索串联起来, 呈现在课件上, 改变了戏剧本身因为聚焦冲突浓缩故事场景导致的情绪突兀, 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的情感渲染中更好地进入情境, 因为切合学生追根溯源的趣味, 也就更加顺利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周、鲁两家关系及冲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了。
我在教学《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时, 由于这篇散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思想内涵都比较深奥难懂, 不少学生都读不太懂。于是, 在课堂教学中, 我就放弃了原本设计的问题教学模式, 转为情境教学。我利用网络课件资源, 将学生记忆深处的一些东西“搬进”课堂, 在课件中, 旧的用红笔批改过的练习本, 充满各种涂鸦的小学课本, 小时候玩过的弹珠、毽子, 收集过的各种各样的火柴盒、香烟盒、花花绿绿的糖纸, 以前曾流行的存留于记忆中的食物、风景、动画图片等, 这些东西在课件中随着班得瑞《童年》的音乐缓缓播放, 我发现很多同学从一开始的不以为意到慢慢沉浸进去, 他们突然发现记忆是如此之近, 又是如此遥远, 此刻课件打出字幕:“这是我们的童年, 也是我们今生今世的证据。想一想, 你能够证明自己存在的证据有哪些?请选择三样最为重要的并加以说明。”由于学生普遍进入情境, 激发起思考的兴趣, 在不自觉中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证据, 在接下来的问题回答中也就比较主动和积极了。
二、加强互动, 让学生主动质疑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似乎是天经地义, 学生提问来考老师这样“离经叛道”的行为往往被认为是课堂失范。其实, 学问、学问, 想要学好就要敢于去问。敢于提问题、主动提问题是更加积极的学习方式。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善于提问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提问的乐趣, 使师生在互动中教学相长。那么, 让学生愿意主动问, 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通过合理的引导和评价, 让学生明白问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提升思考力的关键措施。
教学《老王》一文时, 在最后的质疑讨论阶段, 我通过铺垫来引导学生主动问问题。我提出, 文中作者一家都对老王很好, 一方面是照顾老王的生意, 另一方面是每次给钱都给足, 即使老王最后送的鸡蛋也都坚持付钱, 这样也是对老王最为现实、最好的帮助, 对此大家是否认同。此时不少同学都认为老师不会无的放矢, 果然有同学对作者在文中的“愧怍”感觉不理解, 进行了提问。于是我因势利导, 让他们互动讨论, 最终得出老王需要的是“情”不是“钱”, 能够量化的钱与不能量化的“情”之间没有可比性, 这种付出的不对称使得作者倍感愧怍, 从而使得学生对文章表露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样, 教学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时, 在教学主要目标基本达成后, 我开始引导学生通过互动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故作姿态说:“刚才, 我问了大家很多问题, 有的回答很不错, 现在给你们三次机会来问我, 看看你们在已经学完这首词的基础上, 能不能问出一些高难度的题目, 也难为老师一下。”在这个引导中, 首先对学生之前的回答作出了正面评价, 让学生心态放松下来;同时, 提供机会, 激发学生思考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 既是激发主动性的需要, 也是提高问答效率的需要。果然, 在这样的激发下, 有几位学生提出了一些高质量的问题, 比如有位学生提出为何是“千里孤坟”, 难道只有其妻子独自葬在荒野之处么?可以说, 这个问题非常好, 回答了这个问题, 就能洞悉苏轼内心的深邃情感。笔者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出高度评价, 并引导他自己先谈体会, 然后激发其他学生补充, 在这样的互动中, 最终将“孤”字在词中的情感内涵一层层揭示出来, 而提出和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都备感兴奋、自豪。我想如果有机会, 他们肯定会主动去问、去想。
三、对比参照, 让学生喜欢动笔写
周国平在《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曾说道:“所谓语文水平, 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 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可见, 读写能力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何等重要。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却发现, 让学生动笔去写是难上加难。对于布置的各种周记、作文等写作的作业, 不少学生更多的是采取敷衍的态度, 满足于简单完成。
其实, 这种困境的解决在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拨动学生的写作之弦, 让学生自己拿起笔杆主动写、喜欢写。笔者在教学中, 没有将写作教学与语文阅读教学割裂开来, 而是力求将写作纳入文本教学中, 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对照教材文本, 选择优美的文章形成课外补充读物, 发给学生阅读。这些文章的作者并不出名, 有些甚至是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 在教学中经常将文本中的内容与课外读物中选择的相关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迁移阅读, 并且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就是学生所写, 传递“你也可以写得很好”的信息。学生在这种对比参照中, 激发了争强好胜之心, 写作时就更加自发、用心, 并带有比较意味。笔者再将新的优秀作品纳入读物, 给予学生动笔写作的无穷动力, 很多学生也因此渐渐喜欢上写作。
在教授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课时, 我给学生朗读了一篇上届学生写的《难忘那些书》, 通过写老屋里爷爷留下的书籍以及在修补书籍、阅读书籍中爷孙的旧事来抒发对爷爷的深切思念、对过往时光的无比怀念。很多学生被这动人优美的文笔所打动, 我告诉他们这是他们的学长写的小练笔。结果在那周的周记中, 不少学生也尝试起写相关的文章, 有位同学以看到母亲穿着自己的旧校服而深感羞愧到深深理解母亲后感激母亲的情感转变为主线, 传递出浓烈的母女亲情。课堂上, 我同样对这篇文章作了范读、点评和肯定, 结果激发了更多同学主动写作的兴趣, 从而让学生形成了由读到仿、到写的良性循环。
数学教学如何激趣 篇5
如何提升二外(俄语)教学中的激趣艺术
第二外语(俄语)教学的教学和专业课的`课程性质不一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知识,就要调整教学过程中的辩证关系.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 者:黄兴华 作者单位:四川省江油师范学校外语系,四川,江油,621709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6) 分类号:H3 关键词:激趣 辩证关系 学习氛围 交际教学法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激趣 篇6
一、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教师第一次到新班上课,尤其是第一学期的第一堂课非常重要,学生出于好奇心和新鲜感,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今后的英语教学具有深远意义。因此,要充分备好每一节课,尤其是第一节课,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同时,问题的设计不要太难,要针对全体学生,让学生产生一种“英语这门学科其实不难”的想法来吸引他们对这一学科的学习。
二、搞好师生关系
这一点我也感受颇深,我与学生的代沟小,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有什么学习、生活上的语言也愿意跟我们交流,会把我当成朋友一样看待,这样就更有利于我的教学。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要教,学生要学。教师要爱护学生,学生接受了这位教师,也就接受了这门课,有的教师认为学生一定要惧怕教师才好教,自己课上提的要求,课后布置的作业,学生不敢不执行,就一切得心应手了。其实是学生处于某些原因、是在害怕教师的前提下不敢不完成任务,其负面影响是存在的,尤其现在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教师过于严格,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憎恨你。这样兴趣从何而来?因此,为了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主动,我们需要搞好师生关系,因势利导,不能对立。我们平时应注意让学生既听从你的教导而又感到你和蔼可亲。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分析记不住单词和课文不会背的原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注意鼓励和提高他们的信心。
三、教学手段多元化
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学、教学生唱英文歌曲、制作单词卡片、讲英语故事等,这些都会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重视听录音,但并不是要省掉教师的示范朗读。为了培养学生朗读英语的兴趣,备课必须重视朗读示范。一般情况下,对话,尤其是课文,教师要先进行示范,语速不必快,力求优美动听,尽自己所能让学生欣赏你的语调,就想让学生听你读唱一样,读好英语会让别人或自己听起来就像欣赏优美的歌曲,鼓励学生自己抽空多练。相信只要教师经常这样有意而为,学生是会受感染而兴趣大增的。
文言文课堂教学如何激趣 篇7
如何激活文言文课堂, 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文言文?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方法, 做一个课堂的引导者与参与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大胆主动地参与课堂,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具体的学情, 我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边改边学边总结, 对如何激活文言文课堂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诱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至关重要。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 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 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只有充分诱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 才能避免文言文学习的枯燥, 进而引导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内涵。如在教授《出师表》时, 课前让学生搜集《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一些相关故事, 课上由学生主讲, 把课文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印象中树立起来, 让学生对人物感兴趣, 进而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学起来就不至于那么枯燥了。
二、以读提趣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课堂上, 不妨让学生多读, 以各种形式的读来促进文言文的学习。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作品, 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增强文言语感, 同时诵读也是学生最容易做到的, 无论是哪种程度的学生, 都有能力实现参与活动的可能。
在诵读课文环节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 安排不同的诵读方式。故事性强又有人物对话的课文, 可分角色朗读, 如《两小儿辩日》、《唐雎不辱使命》、《公输》等。如人物较多、动作较多的课文, 可安排课本剧让学生来演读, 如《核舟记》, 让学生分别扮演苏轼、黄庭坚、鲁直, 模拟现场, 既记住了情节, 又弄懂了文意。而像一些游记类的文章, 可让学生学做导游。比如《小石潭记》。因为要做好称职的导游, 势必要对自己的业务知识十分熟悉, 学生定然会去多读或想尽办法理解文章;在过足了导游瘾后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情感也就迎刃而解了。还可以采用指名朗读、小组分读、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我觉得效果比较好的方式是小组赛读,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请小组推荐代表上台朗读, 每次赛读中对优胜组给予加分奖励从而激发朗读热情, 体会赛读的快乐。
三、以活动续趣。
第一, 课本剧表演。语文课本剧深受学生喜欢, 我想那是因为它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 吸引了他们稚嫩向上的心, 他们在其中可以大显身手, 比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有些学生在编排时, 变文言为白话, 尽管个别语言不够“雅”, 但也能看出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再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让小组分角色表演, 要求用原文还要表现出古人的风韵, 这样在课下学生们都很用功地去背诵, 以前不敢站在同学面前讲话的也开口了, 那些不背不学的顽固分子为了小组表演的完整性也下功夫背了。
《两小儿辩日》、《邹忌讽齐王纳谏》、《晏子使楚》等都是很好的课本剧题材。但如果只从文字去剖析, 学生对几个人物形象可能不会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 学起来也就乏味了, 所以讲课时, 采用分角色表演的形式, 一边表演, 一边讲析, 把文字变成具体生动的形象, 让学生在编、读、演、听、看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了解课文内容, 从而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第二, 情景对话。情景对话其实就是小型的课本剧, 但操作上与课本剧相比更具灵活性与随意性, 无须花太多的时间排演。而且就课文片段马上展开情景对话, 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不用等到课后的排演就能得到体现。如学习 《送东阳马生序》, 课堂上我让各组推选代表饰演古时候学生向老师请教的情景, 学生积极展示, 把老师的严肃与学生的谦虚演绎的淋漓尽致, 表明对文本的理解已经很深入了, 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求学的艰辛与刻苦, 把握全文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自身求学经历进行演讲, 这样的文言文课堂自然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三, 即兴表演。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唐雎的性格特点, 在读“若士必怒, 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的时候, 我让学生上台即兴表演, 学生处理的就很好:在读“若士必怒”时一字一顿, 语气比较低, 语速较慢, 然后读“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语速极快, 语气上扬, 声音加强, 但是在读到“天下缟素”时, 声音继续加强, 但语速放慢, “天下”二字继续上扬, 并且学生配以抱拳向天的动作, 然后突然急促收住, 短暂停顿后, 咬紧牙关压低声音说出“今日”二字, 重音放在“是也”上, 然后声断气不断, 学生能将短短一句话设计得如此波澜起伏, 配以挺剑而起的动作, 一个 “不卑不亢、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唐雎仿佛就在眼前了。其实对于任何教学方法而言, 丰富多彩的形式都只是载体, 如何让形式催生出扎实的教学效果, 这才是我们探索和追求的根本目标。
活动化的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有很多途径,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言篇目, 根据不同的文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比如写景散文可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运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或是通过绘画展现文中的内容或是争当小小导游, 编写导游词等;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用讲故事的活动展开竞赛比比哪一组讲的全面、讲的精彩。综上所述, 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活跃文言文课堂, 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让学生唱主角, 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张志公先生曾说:“成功的教学, 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资源条件统筹安排, 挖掘文言文的教学魅力点, 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 选择最适宜的方式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激活文言文教学课堂, 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勿忘以学生为本》《语文报》
[2]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文言文教学平台》《中学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如何激趣 篇8
关键词:激趣教学,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实地写生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促使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而且《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所以,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实现美术课程的激趣教学,让学生日后学习美术时不再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内心愿望得到了满足。
那么,我们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现激趣教学呢?笔者经过多年教学研究和探索,对这一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改变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是枯燥无味的画画课,即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座位上画,或者是教师给出一张图片,学生进行临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并没有过多的交流和互动,整节课的教学气氛显得十分压抑沉闷,学生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就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对当前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觉得美术学习并不是一件痛苦压抑的事情,而是十分精彩、有趣,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益引导。
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中《蚂蚁搬家》这节内容时,我就将班里学生进行了分组,然后带领他们来到室外,在地上扔一些饼干屑,引来一群蚂蚁,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对蚂蚁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最后,让学生相互协作进行集体绘画创作,要求能抓住蚂蚁基本特征刻画动态,能描绘出蚂蚁搬东西所采用的方式和所搬的物品。这样,我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到室外对蚂蚁进行观察,既改变了以往将学生拘泥于教室进行强行灌输的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深入认识、 了解了蚂蚁的外形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一举多得。
二、创新教学手段,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黑板+粉笔+教科书和口头讲述的方式,难以将美术信息有效传达给学生,加上小学生认知水平低,形象思维能力差,仅靠他们自己的想象,也无法对美术信息有准确的理解。而现代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工具的缺陷,它可以使美术教材上的内容以生动和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能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的信息,对学生的多重感官形成一种冲击,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中《森林王国》这节内容时,尽管学生之前听过、看过很多关于动物的故事,但是单纯的语言描述还是显得苍白无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就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投影屏幕上播放了介绍各种动物的图片及录像资料,生动地再现了森林王国的样子,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观看完毕后, 我对学生说道:“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动物形象,相信你们心目中已经有了国王的人选了,下面,就请大家拿起笔,将自己心目中的森林国王画出来。”这样,我通过创新教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一方面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顺利引出了课题,为本节内容的教授做好了铺垫。
三、进行实地写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美术课不能始终将学生局限在封闭式的环境中,因为仅凭教师的口头说教,如怎么选景,怎么构图等,学生是无法将自己的体会真切地表现出来的,必须有实际的体验,才能创作出富有真情实感的绘画作品。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在恰当时机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实地写生,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生活,如此便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更浓。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中《留住春天》这节内容时,若让学生从书中的图片去寻找春天,显然干瘪无味,于是,我就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郊外去用心感受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到大自然中和春天来一次亲密接触,然后尝试用笔将自己所感受到的春天画下来。 因为和以往将学生局限在课堂内的教学形式不同,学生的参与热情十分高,而且通过这样的活动,也能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怀。
数学教学如何激趣 篇9
一、激趣导入,巧抓初中思品高效课堂的引爆点
素质教育注重自主学习。要让初中生自主学习,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力求激趣导入,抓住高效课堂的引爆点。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有以下几种。
1.时事导入。最近中菲海岛争端引起两国人民的关注 ,由于菲律宾的无理取闹使两国的矛盾日益升级。如果我们把这一热点时事引入课堂, 则肯定会引起全体学生的关注和热烈讨论。同时也要理性地分析这一争端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又如:“2008北京奥运”、“神州10号飞船升空”,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祖国的强盛。我们可以采取讨论、讲座、演讲和抢答的形式, 只要不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 一切方法都是可行的,利用当前的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现高效的最好途径。所以,上课时,学生总是会根据教学内容搜集时事,准备课上发言,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故事导入。在讲解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时 ,我以神州十号飞船升空的新闻故事作为教学线索。在“社会离不开家庭”这个环节,以“神十宇航员背后的妻子”的故事为例,讲述国家的强大和家庭的关系。熟悉时事人物,感受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思品课上感受社会的精彩,使乏味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难懂的问题简单化。深入浅出,让时事说话:家庭成员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就让课堂教学亲切起来。
3.漫画导入。漫画具有很强地幽默感 、生动性和趣味性 ,利用漫画提供的感性素材,能够令初中生过目难忘和回味无穷,还可以创设“愉悦的情境”,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如讲“邻里关系”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漫画:香蕉皮从天而降,垃圾变炸弹。学生在大笑之后,领悟漫画深意,明白邻里相处之道。通过漫画引入教学,产生联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我还让学生创作漫画,并搜集一些有代表性的漫画作品并予以展示,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教学的兴趣,将乏味的理论融于生动的动画中,同时发展学生的绘画与鉴赏能力。
二、质疑探究,不断发现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兴奋点
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其所认识和接触的东西就越多;并且表现其越聪明,思辨能力越强,记忆力越好。要培养学生的智力,我们就应该教会学生勤于思考。教师要巧妙设疑,积极指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教学“家庭生活法律保护”时,我引入案件聚焦:小梅和许多农村妇女一样,虽然上学时间很短,但仍相信靠她的辛勤汗水,换得她的幸福生活。小梅不管风里雨里总是踏着她那破旧三轮车到处奔波。但她辛辛苦苦攒的钱,常被游手好闲的丈夫拿去赌博。有时不给钱还要挨打,小梅的头被打破过,手被打断过。她很痛苦,但又不知如何做? 学生认为该如何帮助小梅脱离苦海?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施救方法,有的说找警察,有的说以牙还牙,有的说找法院离婚,学生通过积极发言和探究,找到探究的兴奋点,有学习积极性,更主动地投入学习。
又如在教学《公共生活注重规范》时,我们可以先从讨论“如何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开始 , 先让初中生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谈谈平时接触的公共生活规范,再顺其自然地过渡到课本知识上。这样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能够很好地激发初中生的课堂积极性,并且提高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三、思维训练,寻找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创新点
教学的实质就是思维训练, 尤其是思想品德课中关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思维训练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尤为重要。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和创新。初中生的天性是好奇和爱动,凡事喜欢与别人不一样。为此,我们不能压抑,而要积极引导和激励。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并不是知识的“接收器”。新课改强调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课堂知识有效内化,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实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起指导作用,启发学生思维,训练他们的能力。例如教学《生存环境呼唤保护》时,可以让学生设计和想象未来生活的场景, 什么样生存环境才更好地适应我们的生活。学生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这样,形式多样,自主探究,能够很好地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尤为重要的学科,它关系到初中生能否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必须积极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我们必须通过情境教学和理性思考并举, 引导初中生自主学习并着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同时也要合理高效地利用时事资源组织教学,这样才能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真正高效。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地位。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和首要要求。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必须通过情境教学和理性思考并举,引导初中生自主学习并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合理高效地利用时事资源组织教学,这样才能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真正高效。
数学教学如何激趣 篇10
首先, 教师要把握好整个学期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且, 教师对于知识体系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这样在复习的时候才会心中有数。同时, 教师要通过练习、测试等手段来摸清学生的学习情况, 哪些内容学得好, 哪些内容学得差, 复习时对症下药, 少走弯路, 少用时间, 取得好的效果。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见“复习”有巩固知识和为学习新知作铺垫的作用。然而也正是因为是“学过的东西”, 是“温故”, 因而也就使复习课的教学, 往往因重复练习, 而缺少新意, 因题海战役, 而显得枯燥无味。
目前, 在我们的复习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有的大量收集习题、试卷, 让学生在题海里苦战;有的“爆炒冷饭”, 让学生机械重复地练习, 采用“练习→校对→再练习→再校对”的教学方式, 把学生会做每一道复习题作为教学目标。这样的复习, 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 往往收效甚微。
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 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复习的内容发生了兴趣, 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 促使各种感官 (包括大脑) 处于最活跃状态, 从而为参与复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也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复习课要从新的角度, 引发新的思考, 给学生新的感受, 使学生产生复习的兴趣, 从而沟通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将知识形成网络, 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系统的、完整的印象。
在中学数学复习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使学生数学复习更高效呢?
一、走进生活, 激发复习兴趣
根据复习目标, 遵循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主动驾驭教材, 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 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教材中的复习题, 使之切合学生的实际, 适应教学的需要。
使学生对复习的内容, 由感而发, 由趣而学, 在积极思考与交流合作中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进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使知识与能力结构更趋合理。
案例1:“填空题漏写单位”复习片断
师:同学们, 我们每天都要写日记, 我们日记的内容丰富多彩, 写好日记对我们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下面是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他写的一篇数学日记, 请看:
今天是2009年2月13日, 星期五。
早上六点半, 我被闹钟吵醒, 便从长6厘米, 宽2厘米的床上爬起来, 我拿起一支长15米的牙刷刷牙, 不知不觉过去了2小时。想到上学不能迟到, 于是我赶紧端起妈妈放在桌上一杯高约是100米的牛奶, 喝光了。今天我们要进行体育100厘米跑步测试, 所以我要穿好运动鞋……
生:哈哈大笑。
师: (故作正经) 你们笑什么?
生:这位同学的日记里单位用错了。
师:同学们真聪明, 很快就发现了日记里的问题, 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1:可见我们要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不然会闹笑话。
生2:生活中如果用错单位, 甚至可能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师:你能举例说说吗?
生2:例如设计师设计楼房时用错单位, 那可就麻烦了。
师:太棒了, 可见学会正确使用长度单位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
引出课题“填空题漏写单位”。
这里, 教师从学生很熟悉的日记引入, 故意错用单位, 引发学生的兴趣, 激起学生的思维发现问题, 还引导学生说出了生活中错用单位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让学生立刻感受到学习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进一步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避免考试中再漏写单位的情况出现。
二、故事情境, 激发复习兴趣
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故事情境, 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 善于总结经验, 这样复习, 无疑效果是好的。因此, 在复习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创设故事情景、依托故事情景, 在故事情景发生过程中复习数学、发展素质, 体验数学的价值。
案例2:“位置的确定”复习课教学片断
师:老师今天带你们去寻宝, 它藏在这个美丽的城堡里 (用课件出示) , 可是城堡住着几个数学小精灵在守护着这个宝贝, 你们必须通过他们为你们设的层层关卡才能得到宝藏。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生: (大声地) 有!
城堡里每个小精灵在不同位置出一道题, 包括:填空, 估算, 纠错, 数学小故事等。都是围绕“位置的确定”为主题的, 练习的难度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让学生在闯关的乐趣中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和应用,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情感体验, 激发复习兴趣
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素, 积极的情感体验, 能够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积极参与认知活动, 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支持下, 自主地、能动地搜索已经学过的知识。
案例3:“方程和函数的应用”复习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 老师搬新家啦!可是, 家里空荡荡的, 什么也没有, 所以老师今天想请你们来帮我选购家具, 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老师需要摆放家具的房间为客厅、卧室、书房和厨房 (课件出示) 。现在老师想把同学们分成四个组, 每个组负责一间房, 好吗?
生: (兴趣盎然地) 好!
教师出示家具商场里的家具, 把每间房买家具的金额和折扣作出规定, 其他的一切都由学生小组交流, 在自由探索中完成。学生仔细地对照每件家具的价格, 并用所学过的方程和函数知识看是否会超出预算的资金, 设计出最合理的购买方案, 另一方面为能帮上老师的忙儿感到非常的开心, 情感上获得了满足,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状态, 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相关的知识也一一激活, 这有利于学生主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 沟通内在联系, 并充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来。
总而言之,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 不能让学生只做“听众”“观众”, 应把复习的机会还给学生, 通过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回忆、讨论、整理、沟通、归纳、应用的过程,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枯燥向数学复习课“投降”!联系实际, 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 也为生活服务, 近几年的考试, 联系生活的试题越来越多, 多练一些和生活相关的试题, 可让学生学习既有兴趣, 又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 从而使数学课堂复习更高效。
浅论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有效激趣 篇11
关键词:初中历史;激趣;教学方法
一、由“故”激趣,使学生知“新”
历史知识涉及人文、军事、政治及经济等多个领域,历史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丰富多彩。“温故而知新”是一种通过对已知知识进行探究从而延伸到学习未知知识的有效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课时,可以先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例子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分析商鞅变法了解到这既是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重要举措,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同样,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还能够为早日实现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目标提供助推力。利用温习已学知识来学习未知知识,既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又能够让学生巩固旧知识。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激趣,加深学生理解
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眼球,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例如,老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课件,能够让学生对人类的发展变化感受更加直观、逼真,在引起学生关注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结合当地历史激趣,接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
教师在教学时如果一味讲述书本内容,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无趣,从而不能专心听讲。教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适当穿插地方史,缩小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道教的兴起”时,我结合《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形象,给学生讲南溪第一山上李公洞的传说,学生探究的兴趣立刻就上来了,这样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进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为了改变学生只为考试成绩而被动去学习历史知识的现状,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如此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日后发展进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范明月.如何引导初一学生学好历史[J].现代交际,2013(08):125-126.
物理课堂导入如何激趣 篇12
一、利用魔术的新奇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魔术以其新颖、别致和不可思议吸引着亿万观众的眼睛, 其实魔术表演运用了大量的物理知识。所以, 教师可以利用魔术的神奇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讲“电荷”一节时, 教师把一根香烟竖直在桌面上, 教师的左手拿一毛皮包住一橡胶棒的一端, 用右手握住橡胶棒的另一端, 把毛皮包住的那一端抽出后靠近香烟旋转, 香烟立即被吸引了“跳起舞来”。接着把这个实验引到高潮, 让学生来体验一下。同样教师用一只手拿着毛皮包住橡胶棒的一端让学生拿住橡胶棒的另一端抽出后去靠近竖直的香烟, 但香烟不会被吸引。 (在学生抽出橡胶棒时, 教师把食指和拇指放在毛皮前, 对抽出的橡胶棒轻轻地一摸, 使摩擦带电的橡胶棒上的电荷导入手指)
这样的现象学生觉得很惊奇, 并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而且记忆深刻, 在这样的氛围下讲解知识, 可立即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二、利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 通过大量的声、光、电、味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学习之始便在感官上承受大量刺激, 获得大量感性信息, 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问题, 在一系列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疑问的启发下, 促使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起到“激其情, 引其疑”的作用。
例如, 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中, 把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 通过漏斗用力向下吹下面的乒乓球, 会发生什么现象?乒乓球会下落吗?学生从生活中的经验知道, 只要撤去托乒乓球的手, 即使不向漏斗嘴吹气, 乒乓球也会自动下落。按照这个思路, 一定有学生认为:如果再吹气, 乒乓球会下落得更快。做这个实验前, 教师可以进行探究的引导, 经历提出问题、简单的猜想和假设, 经过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过程。做实验时, 学生看到的实验现象出乎他们的意料, 这样引发的认知冲突, 必能激起其求知欲。
三、利用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 把学习当成乐事。学生在轻松愉快、兴致勃勃的心境中进入了新课学习, 同时通过游戏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其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 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种情况下, 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
例如, 在“摩擦力”这一节中, 将60粒小玻璃珠放在水槽中加入适量的水和洗洁精, 然后请三位同学在一分钟内分别用筷子、镊子和虎口钳来夹水槽中的玻璃珠比赛, 学生用“石头、剪刀、布”来选用三种工具。
胜者优先选用的多数是筷子, 因为筷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工具。比赛结果出乎学生意料:用筷子的没有用镊子的夹得多, 而用镊子的又没有用虎口钳的夹得多。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利用学生看到的现象, 唤起学生的注意, 引起学生思考, 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素材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十分自然地导入新课教学。
例如, 在讲到“惯性”概念时, 可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在一辆公交车上, 乘客很多, 先后上了几个青年男女, 由于交通拥挤, 公交车司机连续踩了几次急刹车, 致使女青年后面的几个男青年连续几次碰到了前面的女青年。第一次碰到, 那几个女青年只是看了后面的几个男青年一眼;第二次碰到, 那几个女青年狠狠的又看了后面的几个男青年一眼;第三次碰到, 女青年就开口骂到:“你们几个真是德性差。”而那几个男青年中的一个回答说:“对不起, 小姐, 这不是德性, 是惯性。”通过学生生活中体验过的一个生活经验引起学生思考, 那么什么是惯性呢?从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如何激趣】推荐阅读:
谈职专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激趣05-21
化学教学如何激趣08-20
小学数学的激趣教学07-20
数学课堂教学激趣法08-10
数学教学中的激趣方法05-16
数学教学中的激趣乐学论文09-01
激趣教学09-29
拼音教学激趣06-28
数学教学如何减负增效06-07
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