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激趣方法

2024-05-16

数学教学中的激趣方法(精选12篇)

数学教学中的激趣方法 篇1

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的特点是教材体例的安排涉及范围广, 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从家庭生活到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 其话题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译林英语所设置的基础模块,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tasks和activities的空间;教材的编排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但是任何好的教材都只是为学生学习提供获取知识的文本素材, 而最关键的还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起决定性作用。英语教学的最佳境界, 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结合译林英语教材的特点, 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情境,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激活学生内在的潜力, 使学生把英语学习做为自身学习生活的需要。

一、通过情境的创设, 体验英语学习乐趣

译林英语教材中, 很多素材都是根据现实情况安排的,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着力挖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创设较为真实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运用英语交际中, 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例如在教学译林英语9A第五单元going shopping时, 我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通过视频让学生观看购物情景。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角色脱稿表演。分别让学生扮演对话中的服务员和顾客。最后各小组推选出表演优秀者到台前表演, 并由学生对“演员”对学生表演进行打分, 以得分的高低选出表演优胜者, 这样“优秀获奖小组”就产生了。老师及时对优胜者进行点评, 指出其表演的优点与缺憾。这种形式,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他们在快乐中完成了对话交际, 提高了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

译林英语教材任务型教学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 有利于设置竞争格局, 使学生在课堂的竞争中完成英语学习任务。针对这一特点, 我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我把学生按好中差平均搭配到每个学习小组, 一是可以实现好学生对于中下学生的传帮带作用, 二是有利于小组间的公平竞争, 三是可以实施分层教学。首先将学生进行编号, 每组的1、2号同学是学习优秀的学生, 每组的3、4号同学是学习中等的学生, 每组的5、6号同学是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例如, 在进行对话表演以及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活动时, 我指定每组的1、2号同学来完成, 在进行句型转换练习等一些难度相对容易的题目时, 我指定每组的3、4号同学, 对单词拼写一些较容易的题目, 我指定每组的5、6号同学完成。并按照表现情况, 由师生共同打分, 记入小组成绩, 这样可以选出“英语课堂冠军组”。学生们都具有集体荣誉感, 为了获取这一“殊荣”, 小组内优秀学生主动帮助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 以提高小组学习成绩。此外, 我还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抢答”、“表演竞赛”、“听写优胜者”、“读说大王”等竞赛活动, 课堂上人与人、组与组形成竞争态势, 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三、发挥媒体优势, 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电教媒体可以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已经是我们的共识。在教学中利用一些实物图片, 学生可以根据图片学习单词。利用媒体的视频功能可以提供给学生地道的英语生活场景。教师应该积极挖掘媒体功能, 调动学生兴趣。例如, 在进行对话练习时, 我让学生跟视频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当学生回答完毕时, 我按动鼠标, 正确的语音及视频答案就会呈现在大屏幕上, 学生的学习能够得到及时反馈,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 我还利用多媒体设置一些单词接龙比赛、句子排序连连看等有趣味的游戏, 学生们兴趣昂然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英语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乐趣。

四、利用网络优势, 激发学生课后学习英语的兴趣

众所周知, 要学好英语仅靠每周课堂的几节课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拓宽课外学习领域, 实施课后跟踪训练, 使学生的所学得到巩固。例如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利于学生学习的英语网站, 利用英语学习网站丰富的学习资源, 来丰富学生的课外英语阅读生活。教师还可以在假期跟学生建立网络联系, 更方便快捷地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建立学生QQ群, 适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指导。通过一些网络的优秀英语习题对学生进行考查, 并及时反馈, 确保英语学习的效果。学生在网络背景下学习, 轻松自如, 提高了英语学习的兴趣。

英语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是一蹴而就, 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加以指导, 通过各种措施, 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并且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只要常抓不懈, 就一定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激趣方法 篇2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下面就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导入布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 1、巧设悬念,课前设疑 在导语中巧设“悬念”,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日月谭》一文时,我根据课文意境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他们去一个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日月谭》。“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虑,日月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上一语:“同学们,宝鸟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里地杰人灵,风景如画。日月谭就在台湾省境内,要想领略日月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日月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2、借助电教,直观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电教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从进入课堂开始,就仿佛倘徉在语言形象的园林之中,或信步漫游,或曲径探幽,得陶醉之情趣,尽求索之愉悦,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古诗《鹅》,我先让学生边听配乐小故事,边观赏色彩鲜明的投影片(白鹅戏水图),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其次,再采用“以图引学新字新词”法,指导学生理解“项”、“歌”、“红掌”、“清波”等词义,尤其利用板画(图): 寥寥几笔,不仅形象地展现了诗的主人公“鹅”的生动形象,而且连带图解了诗句,使学生在图画的刺激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实验演示,动中激趣 课前一个小实验或演示,能撩拨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回声》,一上课我就带同学来到学校礼堂,先让学生对着空旷的礼堂大叫,只听一阵阵回声传来,同学们感到既兴奋又神奇,心理上就生产一种急于了解原因的.迫切状态,这是授课的良好时机。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确定教学方法的原则应是注重启发引导,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前提,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类课文的写作是以地点变换或空间方位为线索的。由于低年级学生空间概念及其判断能力还比较弱,离开具体参照物,仅凭想象,头脑中很难正确理解复杂的空间关系。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产生了厌学心理。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积极思维,首先要创设思维情境,教师应紧扣教材重点,运用多种学生喜爱的直观手段,结合富于表情的朗读激发学生学习这类课文的兴趣。例如《北京》一课中的方位描写较复杂。同学们对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柏油马路、立交桥、草坪、花坛、名胜古迹、公园的方位,在朗读课文中仅能获得一个模糊的印象,在教学中,我运用幻灯片展示了一幅画面,画面布局清楚,层次井然,空间立体感强,便于学生理解了这些复杂的空间关系,同时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朗读有关段落,这样音形结合地再现美丽的首都北京,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逻辑性。 2、设疑问难,激发兴趣 在问题设计上要抓住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兴趣点。例如,教《两只小狮子》这篇看图学文时,为了使学生理解两只小狮子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我这样设疑:狮子在荒郊野岭是靠什么生存?懒小狮子不练功的理由是什么?狮子妈妈说的话有道理吗?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引导学生看图、朗读、讨论、对照、比较、结合实际,使同学认识到“只有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 3、巧设习题,强化兴趣 长期以来,语文课一直以讲读为主,学生在一节课要么洗耳恭听,要么口诵心惟,较少动手练习,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教学目标,自己设计填空、选择、判断等多种习题,通过幻灯,当堂让学生动手完成。如教《看月食》一文时,我考虑到这是一篇反映自然现象的讲读文章,学生不易理解。我在课堂中设计了填空习题:“大玉盘咬去了一块像(小船)→()→(眉毛)→()→(锣)”,让学生认识到月亮的形状变了,“太阳转到了()的中间,()了太阳光。太阳光照不到()上,就叫月食。”使学生明白了月食形成的原因。我还根据学生好奇、好参与的心理,填空题一做完,马上又出了一道现场演示题:用自己准备好的台灯、乒乓球,再加上学生自己的手来演示月食时三个天体所处的位置。同学们兴趣十足跃跃欲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教师热爱、尊重学生,学生信赖、喜欢老师,彼此关系亲密而和谐。这样,老师的教,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应用和蔼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们,回答错了,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诱导这位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达到巧用“激趣”学好语文的目的。

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激趣方法 篇3

笔者结合自己二十五年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经验,觉得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激趣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一、让学生在失败中,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现在很多的农村中学学生,有事需要请假,一般都是写“我生病,需要请假×天”或“我有事需要缺课×节”,他们不讲究格式,而且最多的是一张请假条上出现五个错误字,病句当然也就是家常便饭了,有的干脆就写“我请假”这样的话简单了事。

我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首先要求学生把假条上的错误与不足部分得以修正和弥补,对了才能放行。这样有的人,一张假条要改好几次才能过关,让他们尝试到没有语文知识的困难。然后在几个人同时请假时,书写较好较清楚的先放行,书写不好的得重新抄写,激发他们书写工整的欲望。

在后来当他们都能写好假条时,我便在签假条时,阐明理由,且不准口吃结巴,不准表意不明,不准出现病句。这样一“逼”让学生明白了自己语文知识的不足,从而产生了不学不行的学习欲望。

二、让学生在表演中,增加课堂兴趣,让空洞而死板的语文课活起来

农村中学生,由于受知识能力的限制,对课文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地投入到文章中去理解。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在讲解朱自清的《背影》时,就让学生亲自模仿“买橘子”时爬上爬下的艰辛,体会到父爱子的深情,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中的几个动词的理解。

在教《故宫》一文时,让学生在地上画出“故富”的方位图,站在各个位置上,以解说员的身份为其他学生介绍“故宫”的各部分特点,这种表演式教学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空洞苍白的课堂教学变得活跃了起来。

三、因人而异,化解难度,让每个学生尝试成功的快乐

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关很大,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安排作业时,决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完成“力所能及”的作业,这也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需要。魏书生在去年成都的专题会议上也介绍了这方法,具体的做法是:

1、将学生成绩分好、中、差三部分,将作业分为深、难、易三部分,对不同成绩的学生安排不同深度的作业题。

2、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与习题量。

3、化解难度,让不同程序,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尝试成功,尝试快乐。

4、教师在提问抽学生回答问题时,也应该将问题分类,根据问题的难易度,抽不同学习成绩类别的学生来回答完成。这样既照顾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又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了应有的发展。

四、破除常规,老师巧妙入题

如果教师抓住课文中的某一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就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例如,李镇西老师讲课文《孔乙己》时,首先问学生:“孔乙己死了没有?”一部分学生说“死了”,一部分学生反驳道“没有死”。课堂学习的兴趣就能激发起来了。

接着他又问:“为什么孔乙己的生死人们都不关心?”学生又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人说:“孔乙己是人们的笑料”,有人说:“孔乙己社会地位低下”,还有人说:“孔乙己没有钱,好吃懒做”……

听完学生的回答,李老师又问:“孔乙己为会落得这样的下场?”有人说:“他自己造成的”,有人说:“科举制度造成的”……最后李老师总结性的板书:人的性格决定了人的命运。于是进入了课文主题,研究文章中表现的孔乙己的性格……然后由孔乙己的性格探究出社会的病因。

这样,这堂课巧妙入题与变化,带给了学生们讨论的话题,增强了师生的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常言说: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也可以说,一节课好的开头,也是这堂课的关键。

五、抓住学生瞬间产生的兴趣,将学生激情引向高潮

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来之不易,当学生出现热情时,教师应该抓住这一契机,把学生的情感引向高潮,达到完美的结束,给学生留下一种余味,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例如,李镇西老师在讲完《孔乙己》一文时,他首先给课文加了一个副标题:一个可悲的社会,一个可悲的人。学生纷纷举回答,当一个学生答道:“无望的社会,造就了一个无望的人”时,李老师马上叫好,并带头为这个学生鼓掌,并且马上微笑着对这个学生说:“你生在一个大有希望的社会,只要好好学习,一定会是一个大有希望的人哦。”他的话刚完,满堂的学生都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喝彩起来,就这样把本课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有一位老师在讲《紫藤萝瀑布》一文时,以一篇配乐诗朗诵《生命的赞歌》结束全文,这样老师结合学生的激情,在课堂中掀起一阵又一阵的感悟起伏,让学生的瞬间情感得以延续、发展、深化,从而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数学教学中的激趣方法 篇4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就是导入新课, 它决定着一堂课能否上成功, 恰当的导入语言是一堂好课的基础, 它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要善于设计巧妙的导语,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充满好奇, 从而使他们的思维紧随着教学思路走。如, 在进行第一册中“6的认识的”教学时, 我在计数器上连续拨上1、2、3、4、5, 边拨边让学生数, 又一个一个地拨下去, 还是边拨边让学生数, 并大声地读出来, 然后问:“5比4多几?”学生回答说:“5比4多1。”教师相机说道:“由于5比4多1, 所以5就站在4的后面了, 那么, 5的后面是几呢?”因为学生在幼儿园已经接触过了数字, 对这部分内容不太陌生, 所以, 学生齐声答道:“6。”此时教师点明课题, 并板书“6”。这样一问一答的形式, 激发了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二、运用教具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喜欢运用数实物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投其所好, 以小孩子喜欢的图案作为教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在教学“得数是5的加法”时, 我先在黑板上贴了4只小白兔, 边贴边提问:“黑板上贴的是什么?有几只?”学生回答后, 板书“4”, 紧接着又贴上了1只, 问:“又跑来了几只?”学生回答后, 板书“1”, 接着问道:“一共有几只兔子?”同时用粉笔画一个圈, 把所有的兔子都圈起来。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该选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学生回答:“用加法。”教师板书“+”。再用双手往一块儿合的手势指着所有的兔子问:“4+1等于几?”学生回答:“4+1等于5。”学生通过观察教具发现:求一共是多少, 就是把两个数合在一起, 应该用加法计算。再如, 教材中有这样一个例题:“有10个梨, 吃了4个、还剩几个?”在教这道题时, 我事先准备好了10张“梨”卡片并贴在黑板上, 让学生数一数黑板上有几个梨, 学生数了数, 答道:“黑板上有10个梨。”我说:“吃了4个就是去掉了4个 (同时我摘掉4张卡片) , 还剩几个呢?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回答说:“还剩6个, 用减法计算。”通过上述例子不难看出, 教具可以使抽象概念变得具体,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为他们打下了剖析应用题的基础。

三、利用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我们从事教育事业, 就必须善于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 依据其心理特征, 投其所好, 方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好动是儿童的天性, 我们不妨抓住并利用好儿童的这一特性, 让这一特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例如, 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 我是这样做的, 比如:4+5= () , 我先让学生用两种颜色的花, 分别摆出5个和4个, 然后再让他们数一数一共有多少花, 这时老师再告诉学生, 把两种花合在一起, 可以用算式4+5=9或5+4=9来表示。

四、采用儿歌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往往是枯燥无味的,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教师一定要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儿歌说起来朗朗上口, 也是学生较为喜欢的内容。因此, 我们要依据学生特点, 将教学内容编成儿歌。例如, 学习“认识10以内的数”时, 我运用下面的儿歌: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秤钩去买菜;6像哨子嘟嘟响;7像镰刀割青草;8像葫芦藤上吊;9想勺子能舀饭;10像铅笔加鸡蛋。

五、巧设练习激发兴趣

曾有一位数学家说过:“数学这一学科是如此的严肃, 最好不要失去机会, 把它弄得趣味化。”干巴巴地做数学练习, 比听数学课更乏味。因此, 我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采用充满童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做练习的兴趣。例如, 做“1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时, 我给学生讲了这样的一个童话故事:森林里住着小兔、小狗、小猪、小马和小猴, 它们每家的大门口都挂着一个信箱, 小猴子是它们的邮递员, 可是小猴子要结婚了, 它请假准备婚事呢, 近几天不能给大家送信了。下面请同学们都来当一次“邮递员”替小猴子送信。边说边摆“信箱”, 小兔子家的信箱 (9) 、小狗家的信箱 (8) 、小猪家的信箱 (10) 、小马家的信箱 (7) 。紧接着我把带有算式的“信”发给同学们, 并要求他们“信”上算式的得数是几就投到几号“信箱”。这样的练习, 不仅强化了知识, 而且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主动学习的兴趣。

高中体育课堂中的激趣教学论文 篇5

摘 要:捷克著名教育者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古代伟大学者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两句话都阐述了一个道理――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课堂上进行了诸多尝试与实践,并取得不错成效。就以高中体育为例,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历,谈谈对激趣教学法的几点建议和看法,望能抛砖引玉。

关键词:激趣教学;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

高中体育在整个高中教学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它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是我们顺利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和首要前提。那么,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我们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体验到由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呢?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经验,对此问题展开详细的论述与分析。

一、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在很多教师心目中认为学好文化课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体育课只是其他课程的辅助课程,对它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它可有可无,因此学校和老师为了片面追求“高升学率”,总是肆意减少甚至不开这门课程;很多学生家长也认为孩子的最终学习目的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体育课不过是跑跑跳跳、玩玩而已,没有什么可学的……学生因为受老师和家长思想观念的影响,逐渐也对体育课程产生了学不学无所谓的想法。因此,要想使学生对体育课程感兴趣,老师和家长必须改变传统守旧的思想观念,不可向学生灌输“体育课不重要,学好文化课才是硬道理”的片面想法,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成绩固然重要,但身体才是生命的本钱,有了健康、强壮的体魄,我们才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学生也只有真正理解体育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体育课程开设的目的、功能和价值,才能激发他们对体育课程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进而端正学习态度,并逐渐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二、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受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运用“开始―准备―上课―结束”的课堂模式,教学场地也仅仅局限于学校操场,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这种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产生厌倦感,而且也很难掌握真正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因此,要想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选择一些趣味性和实效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并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展现出来,使原本单一乏味的体育课堂变得妙趣横生、激情四溢,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体育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比如,有些学校的体育场地总是局限于操场,因为受场地和体育器材的限制,导致我们的体育教学内容总是很单一,而且教学成效不大。这就需要当地政府给予学校适当的资金支持,为学校配备一些电子教室和现代化教学工具。因为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某些体育技术动作如果只靠老师的亲身示范和口头语言的描述,学生还是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直观教具――即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此技术动作的分解动作和慢镜头的演示视频,这就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而且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和活动影像的特点,能同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而且我们把体育教学场地由室外转移到了室内,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识方式,使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变得多样有趣、生动活泼,学生也会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态度投入到体育活动的学习中去。

三、改变评价方式,重视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的教学评价,深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本身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它只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却忽视学生学习过程,把学生成绩的高低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学生成绩好了,对学生进行赞美和表扬,成绩不好,则进行批评和责备。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评价方式,把体育课程的评价标准向学生的运动体验、探究、学习过程进行转移。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唤醒。”这说明,我们不仅要转变评价方式,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更要尽可能多地使用赞美性质的语言,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愉悦感,比如,我们在学生成功完成了一个体育动作之后,对他们说:“动作真标准,已经超越老师了。”“不错,比上节课有了很大的进步,来,大家鼓鼓掌。”对于那些动作欠缺完美的同学,也不要急于批评和责备,而是以平常心来对待,做到循循善诱,寓情于教。这样就会使原本有可能对体育课丧失信心的学生重拾信心,强化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快乐。

综上所述,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保持长期、恒久的兴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探索。当然,高中体育激趣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它需要广大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研究、不断总结,以创新开发出更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体育教学策略,从而使高中体育课堂亮点纷呈、活力四射。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高中体育激趣教学法的几点拙见,在这里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可以给其他体育教学同仁在高中体育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从而促进我国高中体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杨铁黎,季克异,肖彤岭。体育教学指导・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永红。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周登嵩,李林。体育名师的教学智慧。人民体育出版社,.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激趣 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课堂 激趣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96-01

一堂数学课要上好一直都是教师们苦苦探索目标,教师如何激趣至关重要。“一个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就在于运用种种方法激发儿童的兴趣”,有效的激趣方法和手段,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能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掌握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激趣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我就结合教学谈一谈数学课堂激趣的方法。

一、“数学常见量”的激趣。

教学的艺术,在于我对学生的激励和唤醒,而恰当利用投影、录像、音乐、计算机动画等,为不同年龄的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低年级的小朋友,学习计算时尤其需要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媒体课件,我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技术来表达教学内容,可以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能让小学生在觉得课堂内容非常丰富、非常有趣。

例如:在教学“秒的认识”,我就播放了一段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的录像,从而很顺利地导入了新课,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看不见摸不着。根据这一特点,我做出钟面课件比现实的钟面更大也更容易观察,通过学生自己数一数(数大格、小格)、算一算、比一比......亲自从活动中体验1秒、10秒针、20秒的长短,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我又出示一张投影片图了解60秒可以做哪些事情,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可贵,要科学合理的利用时间。接下来我放了一段一分钟的音乐,学生唱歌,利用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常见量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空间与图形”的激趣。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将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技术引入课堂,让“静”的知识“动”起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生动形象地动态演示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像、优化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圆的面积》时,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用实物模型演示割拼法,分割的份数不够多,拼成的图形只能是平行四边形,不够精确。如果能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技术演示割拼动态过程,可以将圆分的份数更多一些,如64份,128份等,再进行拼组,学生能清晰地看到:圆分得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将圆的周长和半径用不同的颜色标出,学生就能很快看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原来圆的周长的一半,拼成的长方形宽是原来圆的半径。从而很容易地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出圆的面积公式。

这样,通过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技术把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形象、具体地再现出来,不仅丰富了数学知识,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计算中重点、难点的激趣。

任何概念都是从大量具体事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学生只有从具体感性材料出发,形成正确的表象,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学生有时对具体事例特别是对由具体事例得出的抽象概念的理解往往容易产生思维障碍。而我能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技术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知材料,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效的排除学生思维障碍,从而顺利地理解算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有效“注意”程度。

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加法后学习减法时,容易产生负迁移,使之在理解减法时出现思维障碍。教材中有一道利用飞机图理解“2-1=1”的例题,静止的图像很容易使学生从加法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我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技术变静为动的特点,设计一框活动投影片,或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技术演示,使学生看到飞机场上的两架飞机飞走一架的动态画面,从而很容易地理解题意,很好地掌握了减法的计算规律,使这种负迁移得到克服,从而学生的思维也就朝着正确的方向深入发展了。

又如:小学数学内容中的“平均分”是除法教学中的一个难度,特别是平均分的方法,学生更是难以理解。如果采用CAI课件或实物投影,就能变静为动,直观地展示“一个一个地分”和“几个几个地分”物体的过程,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激趣。

传统解决问题教学,我的同事们常常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板书上,以致于教学时间过多,课堂40分钟,讲课25分钟,留给学生的时间只有15分钟。15分钟内要消化25分钟讲述的知识,其困难可想而知。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生被束缚在书本上,限制了个性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今,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技术教学,这样不仅改变了传统解决问题教学模式,而且节省了新授时间,学生巩固时间就多了。.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加、减法应用题”时,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技术教学软件,将应用题中用文字叙述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可视动画,创设了按题意配制的活动场景。屏幕上先出现7只白兔,接着又来了5只黑兔,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里告诉我们什么?要求是什么?应怎样列式解答?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也节省了我板书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进行思考。

数学课堂中的激趣促学 篇7

在新课导入中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头开得好, 就能先声夺人, 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 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吸引其注意力, 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石, 激起一片思索的涟漪, 产生急欲求知的感染力, 下面谈谈我的新课引入法。

故事激趣。小学生最爱听故事, 在引入新课时, 把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之中, 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在教学“末尾有零的有余数除法”时, 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学生们一听要讲故事, 都集中了精神。“一天, 八戒带着20个小猴子到花果山摘了90个桃子, 然后对小猴子们说‘90个桃子, 你们20个人来分, 每人分4个, 剩余的就都给俺老猪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 就列出了一道算式:90÷20=9÷2=4……1, 小猴们信以为真, 就各自拿着自己的桃子吃开了。直到悟空赶来, 才揭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 你们知道聪明的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的骗术的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 我们来分析一下八戒列出的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引入新课, 使学生产生浓郁的兴趣, 注意力非常集中。

猜谜激趣。猜谜语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它形象生动, 也很吸引人。如在讲《钟面的认识》一课时, 我编了一条谜语:“无腿也能走, 说话不用口, 发出命令来, 人人都遵守。”以这样的形式导入新课, 既新颖别致, 又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

情景激趣。在数学课堂上有意地创设特定的情境, 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 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萌发求知欲望的有效措施。例如, 在讲《体积的概念》一课时我引入:“同学们, 你们学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吗? (这时学生会很好奇, 为什么数学老师问起语文的内容。) 在课文里为什么乌鸦最后能喝着水呢?”同学们踊跃地回答说, 因为乌鸦把小石块一个个放入瓶里, 水慢慢地升高, 乌鸦就喝着水了。我接着问, “水为什么会升高呢?”学生们回答说, 因为小石子占了水的位置。这时我因势利导, 进行实物演示, 让学生们通过观察, 透彻地理解了“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这一概念性问题。这样的设计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人文化, 更加有生气了。

设疑激趣。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循循善诱, 设置一些启迪思路的疑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时, 我先出示一块用铁丝围成的长方形教具, 问“谁能很快地算出它的周长?”学生们纷纷抢答:“只要将铁丝拉直, 用直尺量出它的长就可以了。”接着, 我又出示了一块与教具同样大小的长方形钢板。问“现在又怎样知道它的周长呢?”这时的学生们受到了启发, 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到答案。于是, 我顺势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脑、动手, 最终获取了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在课堂学习中激趣

为了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应在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被激起后趁热打铁, 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达到良好的效果。

以美激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小学生尤其如此。要使课堂气氛活跃, 让学生融入课堂情境, 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 教师应当全身心地投入, 把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 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多表扬鼓励, 尽量做到不批评学生。课堂上教师幽默的语言, 标准的普通话, 生动的讲述, 漂亮的板书, 自然的教态, 得体的动作, 以及精致的教具, 美丽的图案等都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操作激趣。好动是儿童的天性, 动手操作不但可以使学生对理性知识达到感性认识, 而且适应了他们好动的特点, 使他们学有兴趣。利用数学教具进行操作实验, 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的过程感知学习内容, 动中促思, 学中长思, 乐中成材, 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际操作中达到有效识记。例如,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进而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直观激趣。直观能化难为易,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如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 我让两位同学面对面站在讲台前表演, 形象生动地阐明“同时出发, 相向而行, 相距, 相遇”等关键词语所表示的关系,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始了对新知的探求。

规律激趣。数学知识具有极强的规律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向学生展示数学的规律美,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歌诀激趣。学生对歌诀不但乐于接受, 而且记忆牢固。如在“平年与闰年”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记住这样的顺口溜“四年一闰, 百年不闰, 四百年一闰”。学生很快掌握了整百数的公历年份, 应除以四百来检验它是不是闰年的方法。

语文教学中的激趣艺术 篇8

下面笔者将联系个人教学经验和实践, 谈谈自己对中学语文教学激趣艺术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明确学习目标, 挖掘教学内容美感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教学的特殊性, 语文教学绝不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在较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慢慢渗透, 而且语文教学除了要传授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外, 还要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 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去学,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和语文学习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年轻的学生们都有一颗向善向美之心, 而且语文教材大多选自名家的经典佳作, 可谓字字珠玑, 美不胜收。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从形式、内容、情感等多方面多角度发现和发掘教材的各种“美”, 引“生”入胜。例如诗词的音韵美、散文的意境美、小说戏剧的人性美等等, 让学生在自己的诵读、品鉴、体验中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 感悟人性的灿烂光辉。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向我们展示了祖国山川辽阔高大、巍峨宏伟的壮丽景象, 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 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这首词朗朗上口的韵律之美、宏伟壮观的艺术意境之美、博大精深的内容之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发现, 去探索, 去感悟;学生在“美的历程”中, 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 学习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 刺激学生感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 多媒体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它具有直观性、动态性、针对性, 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化繁复为简单, 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地展示教学内容, 刺激学生的五官, 帮助他们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语文知识信息, 获得更加丰富的语文学习体验。

例如《景泰蓝的制作》, 说明文的问题特点决定了它的知识性和科学性, 学生阅读和学习起来很容易感到枯燥无味, 这时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完全可以起到良好的调剂作用, 优化这类文本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一幅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品图片, 可以播放景泰蓝制作工艺流程的视频资料, 形象直观地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诱导他们走近了解景泰蓝, 感受我国传统工艺的精湛制作水平, 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巧设悬念,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和先决条件, 有疑问才有思考。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巧妙地设置悬念, 引导学生质疑, 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寻答案的强烈欲望。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课情”和“学情”的基础上, 因势利导巧妙设置悬念, 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启发他们积极思考, 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开始学习欧亨利的著名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时, 我们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说为什么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这篇文章有没有沿袭欧亨利一贯的小说结尾模式, 它是如何体现的?巧妙的悬念设置,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且可以引导他们带着问题思考, 在不断探究中鉴赏名家的写作风格, 品味作品的丰富意蕴。

四.结合学生生活, 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

学习语文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有限时间和空间, 我们应该走出教室, 将语文教学进行拓展延伸, 将单调枯燥的知识技能传授转化为灵活有趣的活动课, 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激趣教学 篇9

一、讲好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学生就注意听讲,他们就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他们的注意就不易稳定,掌握的知识也不全面,学习效果自然受到影响。怎样讲好开头呢?教师对教材应有十分准确的把握,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可以通过讲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成语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例如我在讲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与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一节时,开头引用了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同时,教师还要仪表端庄、亲切和蔼、自信心十足。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条理清楚,并联系实际讲好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走进教室时精神倦怠,讲话有气无力,没有条理,就不难想象学生的状况会怎样,整体教学必然要受影响。

二、多给学生议、练的时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

政治课教学过程是“读、讲、议、练”的过程。对说教篇幅较多、道理好懂的教材,要精讲。要多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议、练的时间。例如,我在讲人们经常使用的结算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时,请学生们讨论:“你认为使用信用卡有什么好处?”学生在议论过程中畅所欲言、精神放松、兴趣盎然,非常热烈。最后教师总结: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贷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对持有者、收款方以及银行来说都有一定的好处。通过议论,学生加深了对信用卡的了解,既理解了课文,又提高了思想认识。如果教师一直“满堂灌”,学生一定会困倦,收不到好的效果。

三、运用恰当有趣的比喻等方法激发兴趣

政治课教学可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有趣的比喻、精彩的名言、简短的故事等,突破难点、激发兴趣。例如,讲“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这一抽象难懂的哲学观点时,如果教师只空洞地讲述理论,学生难以理解,又会觉得枯燥。我在讲这一问题时,引用了一个哲理故事:老鼠掉进米缸,饱餐一顿而不愿离去,又吃了几天,本可以就此罢休,跳出缸去,但它仍舍不得那白花花的美食,一直吃下去,直到米缸吃空,胀得不能动弹,再也跳不出去了,结果自取灭亡。之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老鼠自取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明白了道理,而且记忆持久。我又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比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防微杜渐”、“愚人吃饼”等来加深对量变和质变关系的理解。这种方式能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更容易达到知、情、意、行的真正统一。

四、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多动脑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就是死记硬背,背概念、背原理、背答案,造就的是高分低能,忽视能力培养的书呆子。培养能力就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我利用巧设问的方法启发学生多动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讲授“矛盾特殊性”时,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首白居易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并对诗的大意进行了解释,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时我问学生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什么?立即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经过动脑、分析和看书,找到了正确答案。

五、利用情景,设置悬念,诱导学生用心听

针对学生厌学情况,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利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其兴趣。为了让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我采用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办法,去讲授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诱导学生主动地认真听讲。例如:在讲授“商品”概念时,我把带到课堂上的三样东西,即苹果、土块和红薯给学生看,从而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老师上课带这些东西干什么?接着又介绍三样东西来源,苹果是从市场上买来的,红薯是自家生产的,土块是从自然界掘取的,这又给学生一个悬念:老师介绍这个干什么?接着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三样东西区别联系是什么?这样在一个个悬念引诱下,学生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吸收、消化有关的知识,最终理解了商品概念。通过这种方式逐步使教学做到有理、有据、有趣,使学生对政治课愿学、乐学。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彻底破除落后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其能力,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摘要:当前政治课教学面临不少问题,其中突出表现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激趣教学法 篇10

所谓学案,是老师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出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同步的指导方案,以减少课堂的盲目性。学案能够更好地解决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同时解决学生怎么学和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学案的使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特点和技能水平,设计学习的过程和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过渡,顺利进入新课题的学习。在配套练习的设计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突破教材中的难点,为学生铺设认知平台,促使他们化解疑难,思维顿开。学案要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

另外,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感悟历史、探究历史。

一、巧妙导入——抓住学生的心理,先声夺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富有吸引力、感召力的导入,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每次上课都运用同一方式来导入新课,时间久了就会显得呆板,学生也觉得枯燥乏味,有千篇一律的感觉,很难再激发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让课堂一开始就显示出生机与活力呢?结合教学实践,有几种方法可供大家参考借鉴:提问法、情景再现法、问题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比如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节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调查,介绍中国在衣、食、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变化来导入;讲“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时,通过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中摆放的瓷器导入新课……无论哪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做到先声夺人。

二、注重直观——让学生兴趣盎然、酣畅淋漓地体味历史

1. 借助教科书插图。

学生喜欢有血有肉的历史,生动活泼的历史,而历史本身也是多姿多彩的。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这些资料可以从各方面多角度来反映当时历史的发展概况,不论哪一类,都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材内容有益的补充和完善,是与教材相辅相成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客观、更直观地了解历史,如“人们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展现了解放军声势浩大的攻势;“西汉博山炉”则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工艺的精湛,纹饰的精美。可以看出,这些插图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达到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

2. 联系现实问题。

学生对现实的热点问题十分感兴趣,对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更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让学生结合自己家的变化来理解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讲有关“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等内容时,联系现实中中日、中美关系来介绍;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时,借助学生熟悉的一些商标,如雀巢咖啡能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享用,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所有这些都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这也正让我们享受着经济全球化的成果。

3. 利用多媒体“锦上添花”。

生动、形象、具体的史实,其情景性强,十分引人入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实际条件和自身特点采取适当的多媒体、网络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会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如“南京大屠杀”使学生认识到了法西斯的残暴,“百年中国”使学生理解了共产党的伟大,“世纪战争”让学生感受了战争的风云……这样,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但也应注意的是:不能因为过于注重直观性,导致流于形式,干扰、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良好氛围——让学生发挥作用,发展个性

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思考,培养能力,良好的教学氛围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十分重要。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教学活动的安排、过程的实施、历史知识的迁移、练习的设计、问题的拓展等方面,教师都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从而让学生思维多样、体验有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方法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25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笔者在多年的小学语文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四方面的探究:

一、宽松和谐激趣法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在讲授《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元误的频波”无法理解,笔者就引用同学们正在看的《西游记》激起兴趣:“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像金角大王的金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得到齐声否定后,笔者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学生答:“不能。”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去。”进而笔者一手指着自己的眼睛一手指着课代表:“我的眼睛能把她吸进去吗?”同学们开心答到:“能!”“对,通过眼睛我知道了她是个勤奋好学聪明负责的女孩子。”接着再以好差两生的评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要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直至铃声响起还意犹未尽。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魅力在于此,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同一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等的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是创造力的表现,也正是我们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的。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

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往往能产生一种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高涨,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语文课堂的无限活力。

二、赞扬欣赏激趣法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之一就是渴望被赏识。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清代学者颜元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教师要尽量多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方法上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三、认真倾听激趣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

譬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雪》时,笔者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一学生说:“我喜欢‘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这写出了小孩天真活泼、充满生机的情景,尤其是‘呵’字非常的形象、传神、有趣。还有那‘紫芽姜一般的小手’,很好玩。”当笔者一问什么是“呵”时,大多数同学拢着两手呵气,一时课堂笑声一片,活力迸发。又如《两小儿辩日》,几乎都是学生在疏通文义在争辩。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的教育观,由传授知识向学生终生发展延伸。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而这种学生多讲、老师多昕的教学模式正是“授之与渔”“操练捕鱼”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做主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活跃和热烈,使语文课堂呈现无穷的活力与魅力。

四、平等评学激趣法

生物教学中的激趣策略初探 篇12

1 导入激趣

万事开头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 好比戏剧中的“序幕”, 起到一种渲染气氛、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引入情境的作用。在生物课导入中, 可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采用多不同的激趣策略。

如质疑式导入:在讲“遗传和变异”一章时, 我提出问题:“为什么刘亦菲长得那么漂亮, 而凤姐却那么寒碜?今天我终于明白了, 这不是凤姐的错, 全是遗传惹的祸。”这样让学生带着悬念学习, 注意力较集中, 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又如故事、谚语、名言式导入:在对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教学中, 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听说过“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这个典故吗?让学生起来讲述他的意思。这个典故中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什么关系呢?学生:食物关系。在我们周围还有那些生物之间具有类似的关系?学生活跃起来:大鱼吃小鱼, 小鱼吃虾米, 虾米吃河泥等等。我趁机引入《食物链、食物网》这一课题。再如, 实验导入: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 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放一根点燃的蜡烛, 另一密闭的玻璃罩内放一根点燃的蜡烛和一小盆绿色植物, 一段时间观察两只蜡烛的燃烧情况, 引入绿色植物的功能———光合作用。

2 教学激趣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教师仍要抓住教材本身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兴奋点,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人“乐学”的氛围。

2.1 巧设质疑, 诱发兴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 揭示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 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 含有质疑性的问题, 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 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 可子女却是单眼皮?”这些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 开动脑筋思索, 积极发言,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2 巧用成语, 提高兴趣

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解释一些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可加深学生对生物现象的理解。例如:1) 千篇一律———细胞的有丝分裂, 不论细胞分裂多少次染色体数目不变、遗传物质不变。2) 吞吞吐吐———细胞的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3) 无师自通———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包括趋性、非条件反射和本能。4) 六亲不认———动物后天性行为中的印随。5) 言传身教———高等动物和人的后天性行为。6) 红杏出墙———植物的向光性。7) 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自然选择、适者生存。8) 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共生。9) 飞蛾扑火———应激性、趋光性等。

2.3 用古诗词或儿歌, 激发兴趣

古往今来, 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赞美自然界生物, 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 适时插入课中, 既可丰富教学内容, 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宋词“双蛾来翩翩, 慕此堂上烛, 附炎尽何功, 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维妙维肖。诸如此类还有:1)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液泡含有色素。2)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生态系统稳定性。3)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种内竞争, 生态位相同时资源竞争。4)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生态因素 (温度) 。5) 落花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物质循环等。这样的诗词, 只要平时注意收集, 在课堂上巧借善用, 就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

2.4 口诀谐音, 提高兴趣

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 (缬异亮苯蛋色苏赖) 记成“携一两本单色书来”看;生物必需的六种微量元素 (铁猛硼锌钼铜) 记成“铁猛碰新木桶”;动物胚胎发育原肠胚三胚层的分化可记成“内消呼肝胰, 外表感神经”;原核生物:一 (衣原体) 支 (支原体) 细 (细菌) 线 (放线菌) 蓝 (蓝藻子等。

2.5 重视探索性实验, 培养兴趣

验证性的实验,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尤其是创造性思维, 而且事先知道结果的验证性实验, 会使生动有趣的“生”物知识变成乏味的“死”物知识。鉴于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尽量将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索性的实验或至少是带有探索成分在内的验证性实验。这样做, 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创造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2.6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兴趣

生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联, 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物课本中有许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很接近, 很多生物及生物现象都能在生活中见到。如酸奶是怎样制成的?水果保鲜为什么要低温、低氧的条件?新移栽的花卉、树木为什么要剪去部分叶片遮光处理?松树形成塔形树冠的原因是什么?盐水为什么能防腐?为什么空腹喝牛奶不科学等等。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使真实的生物现象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碰撞,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 许多平时即熟悉又陌生的生物现象, 在生物课上被揭开神秘的面纱, 露出庐山真面目, 在生物现象与原理的对接中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的社会价值。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并有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命现象的能力的成就感, 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7 不定期举办小型讲座

不定期举办小型讲座, 开阔学生视野。如社会焦点话题:“非典与传染病”、“转基因食品的喜与忧”、“绿色食品与无公害食品”、“乙肝知多少”等;自然现象类热点话题:“漫话沿海赤潮”、“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等。讲座后学生往往更为关注发生在身边的相关问题、现象, 热心进行观察、研究。

2.8 加强教法探索与学法指导

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并不算太难, 难的是长时间地维持这种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尤其是认真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 成绩没有提高的话, 兴趣和热情就很难维持下去了。相反, 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 学生的学习得法, 那么学生学起来就相对轻松, 学习的效果就好, 学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由于“成就感”能源源不断地得以加强, 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就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地进行教法探索、反思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总之, 当前形势下, 生物教学中, 要抓住“激趣”这一牛鼻, 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 就可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兴味不衰。当然激趣的关键在于教师遵循教学规律, 把握学生心理, 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作不断地探索。S

摘要:由于种种原因, 生物学教学困难重重,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方面做出努力, 通过激趣、使学生产生愿学、爱学、乐学的心理趋向,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周云, 蒋家明.激趣:愉快教学的出发点[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1998 (03) .

上一篇:外饰设计下一篇:创新实用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