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

2024-12-05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共13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 篇1

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

一、引语导趣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知识的传授,师生情感的交流,主要靠语言来进行。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地引用富有哲理的名言,使之既脍炙人口又发人深省,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例如在讲授鲁迅的《故乡》一文时,对于杨二嫂的贪婪、刻薄,我引用了莎士比亚诅咒金钱的名言:“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不仅拓展了课文内容,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也是对当今社会出现的拜金主义思想的抨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学习中受到教育。

二、设疑引趣

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使思维不断深入。在讲授《七根火柴》一文时,可开篇设疑:在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中,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为什么只有“七根”火柴?为什么又写了一名无名战士?为什么不写部队首长和红军领导人?那样不是更感人吗?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这样,于无疑处设疑,相机而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竞相发言,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三、直观生趣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形象感知比文字更具直接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心理出发,结合课文内容,力求采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图画、影视等多媒体教学,创设一些可以感知的具体对象,给学生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如教学《狼》一文,可以出示“晚归”、“遇狼”、“喂狼”、“劈狼”等幻灯片。教学《孔乙己》时,可以放映教学片《孔乙己》,利用形象直观的展示拉近课文时代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文字描述和形象展示融为一体,入耳入目入心。

四、想像致趣

想像致趣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由再现形象进入文章创设的情境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探求文章意蕴。如学习李清照《醉花阴》时,可让学生由“薄雾”、“浓云”、“西风”、“黄昏”感知词人所处环境,再由“瑞脑”、“金兽”、“把酒”想像词人生活,进而体会女词人的“销魂”、“人比黄花瘦”的凄凉心境。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是多种多样的。但每一次激趣都必须建立在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内部动因上,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驱动学生的知、情、意、行,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用心爱心专心 1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 篇2

众所周知,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 知识的传授, 师生情感的交流, 主要靠语言来进行。因此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有必要根据课文内容, 恰当地引用富有哲理的名言, 使之既脍炙人口又发人深省,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例如在讲授鲁迅的《故乡》一文时, 对于杨二嫂的贪婪、刻薄, 我引用了莎士比亚诅咒金钱的名言:“金子, 黄黄的, 发光的, 宝贵的金子, 只这一点点儿, 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 丑的变成美的, 错的变成对的, 卑贱的变成尊贵的, 老人变成少年, 懦夫变成勇士。”不仅拓展了课文内容, 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 也是对当今社会出现的拜金主义思想的抨击,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学习中受到教育。

二、设疑引趣

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 使思维不断深入。在讲授《七根火柴》一文时, 可开篇设疑:在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中, 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为什么只有“七根”火柴?为什么又写了一名无名战士?为什么不写部队首长和红军领导人?那样不是更感人吗?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这样, 于无疑处设疑, 相机而问,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竞相发言,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三、直观生趣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 形象感知比文字更具直接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从学生实际心理出发, 结合课文内容, 力求采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图画、影视等多媒体教学, 创设一些可以感知的具体对象, 给学生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 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如教学《狼》一文, 可以出示“晚归”、“遇狼”、“喂狼”、“劈狼”等幻灯片。教学《孔乙己》时, 可以放映教学片《孔乙己》, 利用形象直观的展示拉近课文时代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使文字描述和形象展示融为一体, 入耳入目入心。

四、想象致趣

浅谈初中语文的激趣艺术 篇3

新时代呼唤教育改革,教育改革需要思维创新。语文,尤其如此。针对以上问题,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法、提高认识,用心地设计好每一节课,展示语文教学的激趣艺术,让学生不仅从在课上学到应有的知识,而且使他们兴趣盎然,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真正地对语文课产生兴趣且郑重去学习祖国的语言。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西·孛洛维契克所说:“只要有兴趣,好分数自然会来到。”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我认为从这样几方面来做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语文课堂的激趣艺术发挥得更好:

一、课堂融入绘画,激起学生兴趣

《背影》是现代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作品,读着这篇散文,一幅幅感人肺腑使人流泪的父子情深依依惜别的情境如同播放电影一般出现在人们的脑海里。讲授本课时,我让同学们动手把自己想的用笔描绘出来,并让一两名同学在黑板上绘画,画完之后,给其他同学讲解绘画的缘由,或根据这幅画,结合朱自清先生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们都有很高的兴致。虽然学生们没有高超的绘画技术,描述得也不是很流利,但学生们能用绘画把自己心中所想以及所感更加形象化,这不仅能帮助学生们体会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依依惜别情景,更能使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加以迁移,得到巩固。课后,好多学生拿来自己的让我看,并兴趣勃勃地向我讲述他的绘画目的及想法。此时,学生已经真正地融入自己的绘画以及朱自清先生的描绘之中了,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最为难得的就是有一位学生竟然画了四幅背影图,而且,每幅背影图都有一个恰当的名字,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感人的情景。

绘画教学,拥有直观性强的特点,学生们不仅能动手、动口,还能让他们动脑,帮助他们巩固新知识,迁移旧知识,有效地开放他们的潜能,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为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为学生创设合适的表演情境,能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内容。在《皇帝的新裝》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如两个骗子织布的动作,皇帝穿上新装的动作等。我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去表演,绘声绘色的演出引起了同学们一阵阵的笑声。这样做,不仅带来了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也让学生进入到了情境的角色中去。进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再如在教学魏学伊的《核舟记》这篇课文过程中,课文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声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表演位置。

三、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堂中设置疑问,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对教学进行启发。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须教有疑”,就是通过设置巧妙的疑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惑,引发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英国教育家爱德华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激疑时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思”。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教会学生思维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激疑的方式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创设问题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只有善于激疑,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极大动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学生的思维运动。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每个教师都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巧妙的课堂提问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

四、创造成功机会, 培养学习兴趣

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这是老师的职责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都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我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收获,并给他们创造了更多成功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真正地学好语文,必须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有很多办法:可以办手抄报、杂志、小阅览室,还可以采取接力朗读,挑战朗读等。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亲自参加,充分发挥创造力,挖掘他们的潜能,真正地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彻执行,为培养新型的创造型人才而努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掌握学习内容,同时又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学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证明,兴趣支持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同时兴趣又调节着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写字教学的激趣方法 篇4

郭峪完小

成娟

写字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认识和重视,但是收效甚微,除了师资缺乏等原因以外,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的写字兴趣不浓。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呢?下面几种方法,求正于小学写字教学的同行。

1.故事激趣。我国古今书家留下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故事、轶闻,如《张芝临池的故事》、《欧阳询夜宿观碑》等等,充分运用这些故事穿插在日常的写字教学中,无疑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2.儿歌激趣。儿歌通俗易懂,孩子们在吟诵歌唱的同时,也就牢记了靠说教很难做到的写字姿势、执笔方法、书写规则等方面的要求。如“两肩齐平坐端正,头正背直挺起胸,笔杆斜靠虎口里,一尺一拳记心中”。再如“田字格,四条边,把字写在正中间,上下左右不靠线,行列整齐一线牵。”等。

3.榜样激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写字教学中,老师首先应成为学生的榜样,老师的板书规范工整,讲究法度,学生就会心幕手追,自然要产生一种要写好字的兴趣。同时,还要为学生树立一些比较亲切容易追求的榜样,如经常奖励班级中书写水平较好的同学,激发学生想要赶上去的欲望。

4.比较激趣。有比较才鉴别。每次写字练习后,要让学生记下日期,一段时间练习后,拿现在的作业与几天前、几个星期前的作业比较,使他们看到进步。还要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比找出差距,树立新的奋斗目标。这样,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写字水平就会呈螺旋式不断上升的趋势。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激趣论文 篇5

激趣,顾名思议即激发兴趣。从心理学来说,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情绪态度。地理教学中的激趣,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地理教学活动获得情绪上的满足,对地理产生一种良好的心理倾向,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思想政治学习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主体作用。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地理教学中的激趣呢?主要有三点原因。

1.教育客体的因素

作为我们教育客体的初中学生,年龄多在13-16岁之间,处于少年期和青年期的过渡阶段。这一生理年龄的特定坐标相应地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特点介于小学生和高中生之间。他们仍然具有容易为新奇刺激所吸引的特点。同时又有了更具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的注意力。这种特殊的心理特点不仅要求我们适当地用激趣法教学,而且在客观上有利于我们采用这种方法。再者,学生对任何客体的认识,都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非智力因素就包括了兴趣、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许多研究和调查结果都表明,非智力因素对教学过程是否高效高质地顺利进行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2.教学内容的因素

地理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精心设计安排好的内容来组织和开展。地理教学内容从地理教科书中得到系统而集中的反映。现行的中学地理课本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一定的体系组成课文内容,综合编排识记、理解等内容。由于学生的个性和知识能力水平的局限,他们几乎不可能对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讲有关理论的内容,更是经常感到兴味索然,以致于“身在教室心在外”,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怀疑的。

3.兴趣本身的因素

兴趣在人的活动中意义巨大。首先,它可以丰富人的心理生活内容,推动人去积极行动,表现出人的个性积极性。其次,兴趣对丰富知识,开发智力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人对有关事物的优先注意和注意的集中上,表现在对感兴趣的对象和现象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上。最后,兴趣是一种有深厚情感的志趣活动,有助于人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然而,人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一定的需要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在和发展起来的。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暂时兴趣,不是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的兴趣。只有当社会实践要求反应在人的头脑中,变成个人的需要,并在它的推动下付诸实践时所产生的兴趣,才成为具有个性倾向性的兴趣。换个角度讲,即要使短暂的兴趣转化成稳定的兴趣,这是一个滴水穿石的长期过程。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不断、千方百计、行之有效地引导和诱发学生的兴趣,使地理学习成为学生个人自觉的需要,为顺利高效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知识修养和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教师应确立:“激趣意识”,注意探索和积累。我在自己的实践中初步尝试了以下六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1.应该说理激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注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如在讲述《资本主义的剥削和统治》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可创一气之作。即要使学生认识到资本家之所以能够剥削雇佣工人的根源是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而工人一无所有,这就决定了工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及对产品占有情况,因此无产阶级要改变自己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地位,就必须通过新的革命,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为了保保卫自己的家园,就必须项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答案自然为“珍惜时间,认真学习,为将来做贡献打好基础”。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个个雄心勃勃,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样结合课文内容阐述道理,既巩固、深化了所学知识,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学生对时代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运感,可谓一举三得。

2.参与激趣

放松了神经,同时调节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好感,自然也更感兴趣认真上课了。

3.对事激趣

教师善于抓住时机,将国内国外的时事信息插入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学生的思维远处于懵懂的状态,非常想了解教室外的事,一旦听到,则兴致昂然。插入了海湾战争及战期发生的美英攻打伊拉克的.战争等时事,就马上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们普遍的意识认为海湾战争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是正义的,而后一次则认为美国是为了世界的和平。当然有的同学听了《新闻联播》后则与此相反。这时作为主导的我则引导学生分析如下:大家都知道,中东地区多的是什么?石油。美英等国工业的发展需要什么?石油。因此美英等国出兵的目的是为了本国的利益。本国谁的利益?资产阶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生产资料资产阶级占有,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资产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动用了国家机器--军队。由此所得美英发动战争的实质是为了本国利益。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服务的。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深入探讨、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4.故事激趣

故事决不是“小儿科”,课堂上讲故事也不能简单地斥之为“不务正业”。好的故事既包含着知识和智慧,又饶有趣味。治理黄河 大禹治水

5.知识激趣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初中生对于新奇的事物,闻所未闻的东西具有特殊的兴趣。在课堂上讲一些课外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消化理解课内知识,又提高学生兴趣,何乐而不为?神五上天回收只要把握好分寸,有时稍微“放放野马”也未尝不可。

6.鼓励激趣

几乎人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做一件事屡遭挫折,就会渐渐失去对它的兴趣和信心。初中生缺乏成熟的理性,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和保

护学生的兴趣,使之不受失败的磨蚀。不愿看书或一看书就头痛,对这些学生,我的态度是热情指导加鼓励。首先,让其表述对思想政治的认识,对其错误认识的原因加以分析,指出这些学生并不是真正的看不进书或别的什么,而是偷懒的借口,指出他的缺点之所在,然后加以指导,让其回家后多看几遍书,强迫自己看,就会看进去的,并且布置几个简单的内容,嘱咐其在下一课时要提问,最后在上课时提问,他就会回答出来。这时在全班同学之前表扬他,让其感到内心的喜悦,以后再陆续提问他几次,他就会大受鼓舞。以后的学习明显较以前认真。由此可见,老师的鼓励对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多么重要。因而我们教育学生时决不能一味批评,要多些肯定和鼓励,须知学生的心灵是何其稚嫩。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 篇6

激趣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韩晓梅

(青海省循化县教育局)

摘 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激趣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进行简要探讨,希望语文课堂能由以往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求知渴望的乐园。

关键词:激趣;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情境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对于语文这门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等特征的学科来说,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必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课堂导入,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动机,从而为我们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做好铺垫。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求知欲望强的性格特点,所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我们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提出生动有趣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强烈探究动机和浓厚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并没有直接讲述课文,而是先问学生:你们心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世界?然后让学生先描述自己心中的桃花源。接着又设疑问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是陶渊明心中的世外桃源,那么陶渊明心中的世外桃源与我们心中现象的世外桃源又有什么异同之处呢?有了问题,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带着好奇与疑问,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了解文章大意之后,我又让学生自己想象:武陵人归去之后,桃花源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并向大家讲述,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体验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情境教学是在新课改潮流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与传统的教育方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者,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比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采取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让几位学生分别扮演了“我”、于勒、菲利普等角色,将文中菲利普一家人在船上偶遇穷于勒的场景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于人物的内心活动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自私丑恶,以及小人物的心酸与无奈。

总之,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够继续探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求知渴望的语文教学策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能由此变得生动有趣、光彩四溢。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激趣手法 篇7

一、课前引欲, 激发情趣

教育心理学表明, 兴趣能使人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 在这种心境与情感状态中学习, 就会思维主动、记忆牢固, 而且不易疲劳, 学习效率较高, 反正, 则易出现厌学、惧学现象。可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为此, 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把“厌学”的被动状况转化为“乐学”的愉快心情, 使学生在乐学中成才, 巧学中发展。

巧妙的导入新课,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的导入, 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疑问或悬念。例如, 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 课前导语这样设计: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 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 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鄙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说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 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 最喜欢《孔乙己》, 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此时便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学习新知识中来,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设障置疑, 引发情趣

古人曾说过: “学起源于思, 思源于疑。”求知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在教学中主动设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例如, 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 我是这样设问的:文中作者几次流泪?作者每次抒发的感情一致吗?学生可从阅读中找到作者一共四次流泪:第一次是作者在徐州见到父亲, 看见凄凉的家境, 满院狼藉, 祖父去世, 父亲失业, 于是一股凄凉的感情涌上心头, 流下了眼泪;第二次是望父买橘, 这是感情的高潮, 充分表现了爱子的一片真情,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第三次是车站离别, 一种离情别绪满腹的忧伤使他流下了辛酸的泪水;第四次是父亲的来信使他流下了愧疚的泪水。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文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特定环境之下的真挚的父子深情。这样的设疑使学生从不自觉中熟悉了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领域, 使学生学得愉快、主动, 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比较阅读, 创情激趣

笔者在单元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初中语文第五册小说单元, 将范进与孔乙己比较, 我们都会看出, 这两个生活于不同年代的知识分子, 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 同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 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那么, 他们的性格内涵究竟有何差异?让学生思考:

1.范进遭胡屠户无端辱骂后, 马上唯唯连声说:

“岳父见教的是”;而孔乙己在酒客们嘲笑他的偷窃行为时, 为什么硬撑着做“窃书不能算偷”的辩白?另外, 为何范进能“手插个草标”在大庭广众中“东张西望, 寻人买鸡”;孔乙己尽管饿得“脸色清白”, 也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

2.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 为何还是把自己少得可怜的茴香豆分给邻舍孩子吃?范进在胡屠户受银假作谦让时, 明知从此再也不会要他接济, 为什么还要说“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着用”?

当然, “提问设计”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 要防止一堂课提出的问题满天飞, 课堂气氛十分热闹, 但是对课文的主旨、内涵却很少能深刻把握。提出的问题过多, 导致学生很难从文章中筛选重要和有用的信息。

综上所述,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要以兴趣为核心, 同时还应重视情感的作用, 把教师对学生的爱带进课堂里, 融进教学中, 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学得愉快, 学得扎实。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既有利于信息的交流, 又利于创设乐学的氛围, 易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火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 篇8

一、引趣味导兴趣

趣味使人愉快。趣味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思想品德课,很多学生常常会联想到:说教、喊口号、嘴上一套行动上一套。再加之,一些老师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是枯燥无味的。其实思想品德课本身存在着许多趣味因素,只要我们教师注意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采取生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故事、小品、游戏等,学生就能轻松、愉快的学习,从而产生强烈的兴趣。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的《创建新集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进“众人划桨”的游戏,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游戏当中,感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从而饶有兴趣地为创建新集体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二、造新颖生兴趣

新颖产生兴趣。单调、机械的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的课堂讲解,必然带来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本来感兴趣的会变得无兴趣,本来无兴趣的干脆睡觉以示抗议。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力求创设一个绚丽多彩的课堂情境:把课堂变成娱乐场,搞成娱乐综艺节目的形式,教师摇身一变成了主持人,学生则成了观众、嘉宾,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例如,在七年级上学期,教师可以把课堂设置成“青春舞台”系列综艺节目;在七年级下学期,教师可以把课堂设置成“心灵俱乐部”系列综艺节目。

三、借好奇诱兴趣

好奇诱发兴趣。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奇心是初中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它往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在我们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问题情境,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身边的诱惑》一课时,教师在上课时假装一直在看手机,然后让学生猜教师一直看手機的原因。吊足学生的胃口后,教师讲出真正的原因:“本手机收到中奖短信一条:恭喜你在本公司本次手机号码抽奖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奖品为价值8888元的手提电脑一部。请速寄300元手续费,以便我们为您寄出奖品。”从而顺利引出“身边的诱惑”这一话题。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设置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教学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四、搞活动保兴趣

活动是兴趣的保证。适当的教学活动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是学生智能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在教学中,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遵循认知规律,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用讲故事、歌曲演唱、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分组讨论、知识竞赛、辩论活动、演讲比赛、擂台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分析,使之在兴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思维“活起来”,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主动性和持续性。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的主题探究《畅想青春新自我》活动课教学中,教师首先歌曲演唱,引入擂台赛,再通过“七嘴八舌”“团结就是力量”“智力大比拼”三个回合的擂台比赛,实现教学目标。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评委和观众给参赛的选手和小组打分评议。最后主持人邀请学生嘉宾给获奖的选手和小组颁发奖状,并戴上皇冠。这样整节课,师生互动了,生生互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从而保证了学习的兴趣。

五、以成功促兴趣

成功促进兴趣。心理试验证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追求多次成功的信念和力量。在教学实践中,以上的试验结果同样得以证明,学生学习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能让他们产生继续追求成功的信念,在成功中唤起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为学生创造感受成功的机会和平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展示自己“拿手好戏”的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有层次的问题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解题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世界文化之旅》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幻灯展示不同国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标志的图片,展示时要注意按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在展示期间按认知水平由低到高的层次,分别叫学生识别、讲解,从而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提升学习的兴趣。

最后,要强调的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靠单一的一种激趣艺术来完成,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手段、策略的综合运用来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切忌单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结果造成课上闹哄哄、课下一场空的不良现象;(2)要力求形式新颖,不落俗套,内容健康有益;(3)创设的情境要有感染力,要围绕教学中心;(4)要让学生认清权利和责任,在正确行使权利的同时,要确实承担起相关的责任,避免学生“自由”过度,忘了自己的角色。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鼎市第七中学)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 篇9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写人的作文课,唤醒艺术十分有效,使初入作文之道的三年级学生能茅塞顿开,情趣盎然地进行习作。其教学步骤为:首先,于老师要认识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抓住特点介绍这位同学,写(画)这位同学;接着,让学生写(画)其他同学,也可以写(画)神话人物、想象人物;最后评点习作、漫画。于老师这两节作文课把写人与漫画结合起来,把写实与想象结合起来,把生活体验与阅读经验结合起来,把写实与想象结合起来,把生活体验与阅读经验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完成习作任务。这是作文教学的新突破,完全符合小学语文新课标“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精神。在众多的教学特色中,现撷取几个精彩的唤醒镜头以飨读者:

一、唤醒——引发情趣

一部交响乐要有摄人心魄的序曲,一场戏要有引人入胜的序幕,一篇文章要有好的开头。同样,一节课的起始阶段也应让学生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

师:听说我们班有个同学叫李亚,很聪明,我不想通过同学们简单地一指就认识他。谁愿意抓住他的外貌特征给我介绍一下(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来也可以),让老师在班里能够找到他。

生:李亚同学个子高高的,留着平头,大眼睛,不大不小的鼻子,大嘴巴,平时爱穿蓝背心。

师:什么样的表情?

生:我们再看两个同学的板画。漫画有一点像就行,这两位同学画得都不错。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看了漫画,如果能读读同学们的文字介绍,我一定能准确地找到李亚同学。请同学们快速把李亚的外貌写出来。

新课伊始,于老师故设找人环节,抓住儿童感情的坦白、直露以及乐于助人的特点,让学生尽其所能说出李亚外貌特征,进行语言交流,接着动笔写(画)出来。真是课伊始,趣已生,教师设谜,学生破谜,素描作文已不显得那么单调,显得那么多姿多彩。孩子们兴趣盎然的倾吐成为他们动笔写(画)的素材。于老师的这一举措,是对儿童情趣和选材的唤醒!

二、唤醒——推进教学

“研究事物的异中之同,就能使千头万绪的现象变得简明、清晰;研究事物同中之异,又能使我们看到事物间关系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张光鉴的《相似论》)引向发现,求同存异,于老师深谙此道。

师:写完了李亚同学,你可以写其他同学。如果你不愿意写其他同学,我给你们介绍几位新朋友来写——孙悟空、白骨精、猪八戒、猪九戒„„

师:朱梦迪同学你准备写谁?

朱:我准备写宗帮东。

师:你抓住他的特点介绍一下。

生:宗帮东矮矮的个子,瘦瘦的脸,白白的皮肤。

师:有好几位这样长相的同学,我找不到呀!

用心爱心专心 1

生:大耳朵。

师:还是找不到。

生: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

师:(于老师指着一位同学,高兴地说)找到了。宗帮东同学请你到前面来。(于老师围绕宗帮东转了一圈,仔细打量一番,笑呵呵地说)别看小伙长得瘦,满身都是腱子肉。这么结实的肉,你平时爱干什么?

如果由说写李亚到说写宗帮东仅仅是外貌的区别,那就属于说写的平面迁移,体现不出由浅入深的训练层次。于老师没有这样去做。他围绕宗帮东转了一圈,仔细打量一番,笑呵呵地说:“别看小伙长得瘦,满身都是腱子肉”足出看出于老师导学的艺术。看似不经意的一句幽默语言,既点出了宗帮东的鲜明特点,充实外貌描写的语言材料,又把外貌描写引向行动(爱好)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新鲜、生动,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往往能给人启迪。这是对儿童观察、语言表达和行动描写的唤醒!

这时,有一位小画家正在黑板上画白骨精。于老师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头饰、刘海、耳坠、大眼睛、小鼻子、樱桃小口„„”说者有意,听者有心。栩栩如生的白骨精在小画家笔下诞生了。于老师的唤醒用得多么高明!把小说、电视剧中的白骨精用文字表述出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非易事。于老师巧用漫画这一触媒,点拨学生画画,实际上也是在点拨学生选材和行文构思。我们整天大声疾呼:“作文教学要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要注意培养儿童的个性,要注意激发儿童的灵感。”我们在这里欣喜地发现了。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手脑并用,“画”、“话”双丰收,这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于老师对学生画画的点拨,是对儿童选材和行文构思的唤醒!

三、唤醒——深化训练

想象力是学生习作的重要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任何创造。我们再来看看于老师是如何唤醒学生写“猪九戒”的:

师:猪九戒是猪八戒的什么?

生:弟弟。

师:猪九戒长得怎么样?爱穿什么样的衣服?

„„

师:猪九戒使用什么兵器?大胆地想。

于老师指导到这里,唤醒的关键处又到了。大家知道,猪九戒尽管属于想象中的人物,但是,他的长相、穿着受猪八戒的影响,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只要看过《西游记》的同学,写出来应该不成问题。要想写出有个性的猪九戒,使用的兵器至关重要。因为使用不同的兵器,会产生不同的故事情节。于老师反复强调:“猪九戒使用什么兵器?大胆地想。”这是对儿童创造思维的唤醒,是本次习作训练的升华。后来,孩子们的习作验证了这一点,孩子们不光把古代的十八班兵器写进去了,而且连现代高科技武器也写进去了。创造的战斗故事可以编成《西游记》续集„„孩子们的创造性发端于猪九戒的“兵器”。由写(画)一个人,推广典型经验扩展到写(画)其他人,由写(画)身边人物唤醒写(画)神话人物、想象人物。这种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是对儿童生活积累、情感积累、语言积累和智慧的唤醒!

用心爱心专心

2精彩的唤醒处远不止这些。窥一斑而知其全豹。我们从于老师的唤醒艺术中会得到四点启示:

第一,应找准情感的激发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怎么能唤醒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完成。一是由动机引向目的。二是把“实际事物”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于老师故设找人环节就属于这种方法的完美结合。

第二,应找准语言的转换点。语言的转换固然靠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但在关键处,教师妙语点拨,画龙点睛,能一箭数雕。“别看小伙长得瘦,满身都是腱子肉”便是语言转换的亮点。由于儿童对语言有天然的敏感性,决定了他们对语言接受、转换的迅速。难怪有的孩子对孙悟空情有独钟,写道:“别看悟空长得瘦,敢跟玉皇老子斗”。

第三,应找准思维的展开点。课堂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这是实现创造性学习的关键,切忌让学生直接地消极接受现成的结论。于老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爱好、生活经验,借助“猪九戒使用什么兵器?大胆地想”自然把学生创造思维引向深入,避免了千人一面。

第四,应找准“物”、“文”的中介点。“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在《劝学》中的这一段精彩的论述对于我们学会唤醒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于老师让学生画同学(也可以画神话人物、想象人物)属于善假于物也。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 篇10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带来一些乐趣,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转眼间,我们的新课题研究已进行一学期。这一学期我们以课堂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为基本点,以课改为工作重心,以创设开放、鲜活的课堂教学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回顾一学年的课研工作,品尝成功喜悦的同时,也看到了失误之教训,为了能积累教学经验,使今后工作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现将本学期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好常规,为课题研究服务

1、提高认识。

开学初我组就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情况召开以年级组为主的教学质量分析会,教师总结一学期的教学积累,沉淀了一学期的经验反思,反映出一学期的关注焦点,汇报一学期的实践研究。使每位教师整理教育理念提炼出教学经验。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增强质量意识,为提高教学质量解决了认识层面的实际问题。

2、作业内容丰富,批改及时到位。

其—、作业的形式多样化,基础性作业外,还出现拓展性作,如调查、收集、积累、实践活动、动手操作、制作、探索性作业等,展示成果形式活。如:采用小报、调查表、文字解说、资料收集等。其

二、作业的内容适宜,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学生“双基”训练 的能力。其

三、作业批改精心规范,我组大部分教师能做到面批,采用红花、有趣的小动物、喜欢的水果等各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使用好学生的成长记录袋,逐步建立学生学科成长记录袋,并及时对成长记录袋的使用情况总结和研究。

二、突破教研,落实课题研究。

1、确定研究课题。

本学期结合我们中年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无精打采等实际情况制定中年级组以“语文学科与艺术学科的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专题。有很多教师都参与到了课题之中,能在教研中献计献策,本学期教研专题聚集了每一位教师思想的闪光点。在专题研究的同时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教师间的协作能力。

2、认真做好课题理论资料的积累。

札记突出课题,使每位教师认识到“札记”不是“杂记”,突出对自己研究专题的学习摘记,札记中记录有关课题的理论知识、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学反思、阶段性小结等一切可以反映专题的资料。

3、优化备课。

由于教师普遍进行了合作备课,坚持学校二周检查制度及时对教师的备课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坚决杜绝无案上课。从而全力提高教案的质量,努力体现教案实用、创新、个性鲜明的要求。教师在课前能认真研读统备教案,准备教具和学具,上课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

源上好自己的课,达到音乐、美术、语文等多种学科同进课堂的效果,课后及时进行补充和修改,力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组织教师观看优秀教学光盘。

每个教师的学识、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教研组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组织全组教师学习优秀教学设计(光盘),确定学校骨干教师为中心发言人,让其他教师们做下来“探讨”优秀教师每一部分的设计意图,从而理清自己的设计思路。把个人理论学习和集体听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再提高教学水平。

5、指导教师课堂教学。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利通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精心设计教学,自觉进行探索实践,全面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自己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本学期结合学校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组织我组每位教师交流听课10节以上,教研组长听课15节以上,我组教师也已形成良好的评课习惯,学会评实课、评进步课。同时我校也大力提倡开展组与组之间的交互听课活动。

6、优质课竞赛为契机,组织教师听课研课。

认真组织教师听小课题研究的优质课,讲课教师在活动中把自己积淀的理论应用到课堂中,听课教师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如熊燕的《观舞记》、谭树的《三峡》、谢青池的《月亮上的足迹》等,他们都在课堂上很好的运用了美术、音乐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认真渗透了小课题,受到听课同事的一致好评。

7、认真反思。

根据学校要求和年级组教师实际特点,我组教师都能进行单元课题反思,尤其是青年教师一学期写出13篇以上的课题反思,学期末组内每位教师都能上交优质打印的片断反思二篇、阶段性小结一份。

三、存在的问题

1、认识的模糊化。许多教师认为,不搞研究成绩照样好,用不着研究,但是教学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问题,教学活动与教师研究本质上是融合为一体的。如果因为教师的潜心研究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学质量就会因此而提高。

2、过程的形式化。有些教师教学研究只看数量不问质量,盲目追求课题立项的级别,注重对课题的包装,而忽略研究过程,这绝不是教科研的初衷,形式化的研究只能使教师更繁忙,还会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

3、理论、业务学习欠佳,导致教育观念有些滞后。

4、教师工作的热情不够高,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5、教师闭关自守的现象比较重。课堂教学中要加大听课的力度,尤其是学科间的听课,让教师之间有更多的交流,让学科之间更好的整合。

6、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要向课堂要质量,没有向40分钟要质量。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为每一位教师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实践就是研究,发展(师生共同成长)就是成果。选择教育科研,就是选

巧用音乐教学中的激趣艺术 篇11

一、故事激趣

教师精心备课,把教学内容编成故事,引导新授内容,使教学过程故事化,情节生动,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教学。如我在讲《保护小羊》一课时,出示大象、熊、刺猬团结一心战恶狼的图画,配乐讲道:一个夏天的早晨,天气分外晴朗,一群小羊唱着歌上了山岗,吃着又嫩又香的鲜草。突然,山坡上跑来了3只恶狼,眼睛里闪着可怕的绿光,吐着血红的长舌头,一步步向小羊逼近。小羊看见恶狼来了,吓得拼命地大喊起来:“大象爷爷救命啊!”“熊哥哥,救命啊!”正在远处做游戏的动物听见叫喊声,飞快地跑过来……通过我绘声绘色的叙述,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角色,为新课的导入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律动导趣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教师要根据音乐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律动训练。律动训练一方面缓和了教学坡度,一方面增加了音乐的乐感。我在教授《彝家娃娃真幸福》时,先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中寻找节奏(快点快点、大家快来),(扫扫地、刷刷牙),(爸爸、妈妈),再通过朗读、视谱和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动作学习,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得牢,饶有兴趣地获得了本课具有舞蹈性的节奏。

三、击乐促趣

词曲教授完后,指导学生演唱,同时教师打击乐器伴奏。这样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不但能主动地去参与音乐实践,去直接感受音乐,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克服了音乐课以唱为主的枯燥乏味,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同时也巩固了节奏概念,增进了学生对音色的了解,使其掌握了乐器的使用方法,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另外,学生要在唱、跳、奏、听、看中做到整体的协调和谐,无形中也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游戏引趣

教学中边唱歌边游戏是激发学生音乐欲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我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听音训练时,做打电话游戏:我在琴上弹出三度音程“do、mi”问:“喂,你是谁?”学生回答:“我是do,mi。”就这样,抽象、枯燥的听音练习在游戏中愉快地完成了。为了让学生牢记某种音乐符号,我采用了学生们喜问乐见的猜谜形式教学。我问:“弟兄两个一样长,一个瘦来一个胖,站在队伍最后面,曲终歌尾它站岗。”学生猜谜回答:“它是终止线!”我问:“弟兄两个一样长,两双小眼来对望,他们俩个告诉你,回头再来唱一唱。”学生猜谜回答:“它是反复记号!”类似游戏活动妙趣横生,让学生难以忘怀。

五、表演增趣

小学生天性好动。利用他们这一特点,把表演融入教学,增加课堂情趣,无形中能够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达到育人目的。如在教授《理发师》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根据歌词内容讨论,自编礼貌待客的各种舞蹈动作:请的动作;面带微笑向顾客问好;剪发的动作(一小节一次)由右向左剪动,身体随之运动;照境子的动作;伸出拇指夸奖……最后让学生戴上头饰,将这些模拟理发的动作与节奏、体态律动结合起来。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唱、跳,情绪欢欣饱满,又提高了其即兴创造能力。

六、图画拓趣

美术和音乐都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是声音的艺术,美术是形象的艺术。它们都属形象教育的范畴,都反映一定社会生活,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如我在教授《颠倒歌》时,当出示歌词里“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蚂蚁扛大树,大象没力气,公鸡会生蛋,母鸡喔喔啼”等几幅图后,学生常会笑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学唱时依然陶醉在音乐情境之中,边唱边即兴表演,将整个音乐形象表演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达到境中感知、境中悟性的目的。

七、欣赏孕趣

音乐欣赏不仅可使学生扩大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语汇,还可培养他们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提高其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如在教授《小白船》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反复听录音,引导学生捕捉每一跳动的音符,掌握旋律流动的美,同时我带领学生随着音乐摇摆身体,拍手等动作,用之体验音乐所表达出的孩子们置身于大自然中的真情实感及风格特点,在他们心中播下兴趣的种子,从而逐步使其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方面来。

浅谈小学语文的激趣教学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 兴趣的培养是重要的, 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 在基础教育的启蒙阶段, 如果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将对学生长远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意义。小学生的年龄小, 感性认识强, 理性认识偏弱, 或者说他们道理懂得少, 很多行为和意识都是没有经过思索的。所以,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主动学习, 那么学习效率会非常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就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激趣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欢迎同行共同探讨。

一、巧设课堂导入, 通过问题设置,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什么科目, 只有老师的一腔热情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小学语文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以为可以通过两个方法来迅速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一方面是设置巧妙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切入点, 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唤醒小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一个巧妙的课堂导入, 可以让小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跟着语文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努力创设一种和当堂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导入, 让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另一方面就是设置疑难问题,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题的设置也要依托教学内容来设计, 让学生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 就文章的主人公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或许很多同行老师也都发现了, 小学生好动, 静不下来, 所以我们可以抓住他们这一年龄特点, 开展丰富有趣的语文活动。比如, 开展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班级的板报、书法比赛等, 要给小学生展现他们才华的机会。笔者曾经就使用过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通过讲故事来达到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对于喜欢的事物常常表现出极大的兴致, 所以我们通过讲故事让他们能够集中精神和注意力, 激发他们在学习上的兴趣, 发挥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在我讲完之后, 再让其他学生来重复一遍故事的大意, 对于表达好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 对于表达能力一般的学生不要批评, 而是要鼓励和适当的肯定, 让他们有勇气在下一次表现得更好。在这种实践活动中, 方式和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不用拘于什么形式, 只要能够达到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可以大胆进行尝试。

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我们应当注意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 我们要尊重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 新课改也提倡我们如此。不要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 这样有失公平, 同时对学生的自信心也造成一定的打击。如何采用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创新。

三、情景教学, 让语文更生动, 让学生理解得更轻松容易

俗话说“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的教材每一篇文章的选材都是经过了编者精心的设计, 任何一篇文章的产生, 也都经过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斗争”, 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写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语文的日常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设置特定的情景教学, 让学生明白作者当时创作的意图, 让小学生去体会作者当时创造的环境, 然后再通过我们老师的生动讲解, 让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所在, 这对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文的学习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 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四、充分发挥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 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

新课改提倡学生才是语文教学的主体,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辅助作用, 负责引导和组织协调工作。确实,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在课堂上我们也只是把课文的分析、段落的答案都直接读给学生, 让学生记录到课本上就完事了, 所以传统教学培养不出有创造性的学生, 培养不出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传统教育只会让学生感觉语文学起来更加枯燥和乏味, 只会让学生认为只有老师才是课堂的主宰, 学生在课堂上则是被主宰。新课改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它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是学生的事, 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获取知识。教师要改变以前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的形象, 要及时地和学生互动学习,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教学思考和研究中来, 逐渐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 让他们体验到发现知识的成就感, 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 增强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 篇13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有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说它常用,是因为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新授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说它有效,是因为它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的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另外,它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对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本文就教学中怎样使提问更艺术化提出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提问 艺术 阅读教学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这绝不是一篇论文所能涵盖得了的。这里仅浅谈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使用提问时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重视提问艺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语文课通常被人们称为“豆腐课”或“弹簧课”,采用“发胖式”的分析或“题海式”的战术,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的忽略。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说明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 齐读课文——正音解词—— 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

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时,都不是从零开始,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填喂”的鸭子,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怎样艺术阅读教学的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问题 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事发挥自已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快”。“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主问题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教学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表现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更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

三、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评价定型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否能成为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基本知识等重要手段,与对问题答案的评价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评价定型呆板,那么提问要艺术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有则寓言说,一只猴子摘桃子,往前走,看见地里有西瓜,于是丢掉桃子抱西瓜;再往前走,看见一只兔子,于是又丢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也没有追到。猴子一无所获,某地一道考题就是让学生就上述寓言写一篇议论文,多数作文的立论就是批评猴子见异思迁以至劳而无获,另有一篇则赞扬猴子永不满足,虽受挫而精神可嘉,可谓新颖、独到。但评分先生不给后者及格,因为后者偏离了标准答案。传统的考试题目中,有些题目不是鼓励死记硬背,就是刁钻古怪,近乎智力竞赛和文字游戏,答题时稍有不慎,就受骗上当,作出错误的判断。这类题目要考查的其实不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读写能力。由于这些试题的答案标准统一,也就异致了课堂上唯一标准答案是求的阅读提问设计。有人戏称“诱使学生就范”,如果学生不肯“就范”,那教师就只好尴尬地将自已的或教参的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了。提问的动机应指向了解和优化思维过程而不是指向思维结果,因为思维结果并不是考虑思维质量的唯一指标。教学《在山的那边》,“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教师提出了“山顶为何能诱惑我”一问。有学生认为因为爬上了山顶就能望见海,这一思维的结果尽管尚有些偏差,但它同样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这个时候教师并没有单纯的以对错来评判,而是继续引导:那么为什么是一座座山顶呢?学生思考后明确:我以为爬上山顶就能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都有诱惑力。这样提问与评价是教师切切实实与学生对作品同其怀抱,品味咀嚼。学生是凭自已的审美经验在感悟作品。

(二)难题中的问题教师设计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已回答,这虽然在形式上完成了提问过程,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教师的高明,而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又养成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习惯。课堂提问的“度”,应该是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最好是让学生开发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准确答案。古人云“学走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参考书目:

《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宁鸿彬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部队士官职责下一篇:教师节教师代表表态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