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共10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1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
摘要: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很多历史的痕迹只能通过名著体现。通过名著中提及的各种景象及事件,能够帮助初中生了解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生活习惯及当时的社会情况。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
名著在文学史上占据不可取代的地位。初中语文教材中明确规定了关于名著的阅读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中外名著。通过名著阅读,能够提升初中生的写作水平,拉近与作者之间的心灵距离,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将课本知识与名著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
初中生的学习没有高中生那样繁重,但同样面临升学压力,因此在实际学习中,教师过分注重应试教育的考试范围,一切学习都围绕考试进行。即使考试过程中有涉及名著的部分,都是关于名著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东西,让学生将关于名著的人物、事件、地点、思想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下来,便于在考试过程中应用,却没有真正阅读名著。从师生及家长的角度看,取得高分是初中生的最终目的,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活动都被看做是浪费时间。即使有很多学生对名著充满兴趣,也不敢违背教师和家长的命令,课外阅读名著被一些家长看做同玩网络游戏一样的行为,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严重行为,学生的兴趣被强行扼杀。
二、阅读名著教学的作用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很多历史的痕迹只能通过名著体现。通过名著中提及的各种景象及事件,能够帮助初中生了解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生活习惯及当时的社会情况。例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通过对四大家族日常行为的描写,反映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状况,同时最终的结局预示着封建社会必然灭亡。另外,通过《格列夫游记》,能够了解当时英国的基本生活状况,这篇小说到处充斥着对英国议会政治的讽刺及对反动宗教组织的批判,在这样的状况下,受苦受难的终究是人民。格列夫宁愿与马为生,也不愿意再次做人,则是对当时社会的极大讽刺。作者通过《格列夫游记》对现实进行深刻批判,同时代表劳苦大众对新社会的期盼。
2、促进语文知识的开放性学习。传统语文教学的重点仅仅局限于课本,学生在进行文章理解时,只会对课本上出现的情感进行套用,如果课本没有涉及,学生则显得措手不及。通过名著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情感及文学知识,是对课本知识学习的极大补充,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同时名著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开放性学习,不同于课本知识受到标准答案的限制,禁锢了学生思想。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让自己的思维无限扩散,通过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及发散性思维,有利于自己日后更好地发展。
三、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1、制订明确的阅读计划。从学生进入初中开始,就得灌输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名著的思想。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其缺乏自主学习性,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制订相关阅读计划。从长远看,可以制订三年计划,即在初中三年完成一定数量的名著教学。从短期计划看,可以制订每个学期的阅读计划,并在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各种心得通过文字描述出来。
2、定期开展阅读交流课。在阅读教学一段时间后,教师应该定期开展阅读交流课程,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发表自己的阅读心得,并将自己阅读的课外优秀名著推荐给大家。另外,每个人的阅读习惯都不一样,大家可以将自己的阅读技巧进行分享,做以借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教师在交流课上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名著,并给予学生一定引导,区分名著与网络小说之间的区别,避免学生利用阅读名著的接口,阅读一些没有文学价值的网络小说。通过阅读交流,可能在班级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从而激励全员参与。
3、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步骤。初中生受限于理解能力及三观未完全形成,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对一些思想比较高深的名著难以理解,因此在阅读过程中,选取的名著应该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首先选取一些思想比较浅显的名著,例如对于四大名著的安排,在七年级和八年级时可以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名著都比较直接地披露了现实,思想比较直观。而《红楼梦》的文学境界明显更加深奥,可以等到九年级有一定文学基础和思想见解再阅读。
4、教师为学生提供阅读示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推荐几种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掌握一定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并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及开放性思维。
四、结语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过于依赖课本,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必须进行一定的名著阅读,从而补充自己的文学知识,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及创造性思维。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除课书上介绍的名著外,还应向学生推荐一些有价值的名著,并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良好条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2
关键词:阅读习惯,阅读感悟,创新思维,阅读计划,趣味教学,阅读热情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版块,阅读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性,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其阅读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般学生对其感兴趣的事情都能够自觉地投入进去。而在语文教学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经常依据不同班级的不同学生,结合所讲授教材,运用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喜爱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比如,在授课时,我们经常设计多种教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既深刻学习了课文,又提升了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核舟记》时,笔者就把自己刻好的一枚核桃带进了课堂,并把本文做成了动画,双管齐下,让学生们兴致盎然的学习,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趣味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习起来往往具有不可思议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有趣的方式教学。除了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笔者在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中,还注意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阅读,比如歌曲大联唱、歇后语大比拼、我来出谜语、口诀编编看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增。今年暑期,我让学生阅读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在留作业之前,我用多媒体对这本书进行了总体的评价,并请他们跟我一块儿欣赏了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恢弘的气势让学生们很震撼。话题一转,笔者又指出,这是一部雅俗共享的巨著,里面也有一些诙谐的歇后语,如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经过这三个兴趣激发的环节,学生对这部书已经是迫切想读了。开学后,学生不但积累了几十条歇后语,而且还专门开了一场“三国故事会”,比一比谁读得最好,讲得最精彩,起到了非常好的阅读效果。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这一活动的主体,必然要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自学。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一贯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阅读教学中,也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以学生自学阅读为主,老师加以引导,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努力去解决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教导他们阅读的方法,通过激发他们自学阅读的兴趣,并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做为教师不要操之过急,要指导学生坚持阅读,在阅读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有不明白的可以查阅相关的工具书或者和老师去探讨,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究和解决问题。由于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去解决了问题,所以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并且能更好地感悟作者写作时的情感,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必然会充满阅读的激情,并最终养成自学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启迪学生的阅读感悟
良好的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操,可以洗涤学生的心灵。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结合在一起,相互交融,并最终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和情感呢?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的同时去思考,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获取知识的原动力,只有通过思考,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和创作意境。其次我们教师还要启迪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感悟,在阅读过程中,对作者优美的语言和丰富情感进行赏析,通过对作者意境的把握做出自己的感悟。阅读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讨论、反复体验、不断理解、受到启迪并最终感悟的过程。我们教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的方式和方法,养成思考的习惯,并且最终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要提倡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传统的、陈旧的阅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进程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教学模式必然呈现多元化和创新的模式,作为语文教学的一贯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同样如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尝试,着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基础,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同时认真思考,并且要认真做出阅读笔记,在笔记上作出自己欣赏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想和评价,以及所发现的问题。对于弄不懂的问题,可以找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探讨,解决问题,加深理解。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进行指导,同时也要适当地参与进来,有目的的诱发和鼓励学生多向性的思维和多元性的讨论,提倡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师要教育学生注重积累,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不断重复、不断积累的缓慢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要心急,要注重阅读的积累,通过不断的积累,最终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想教育学生注重积累,我们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学生可以依据老师推荐的书籍和文章结合自己的兴趣,制订出详细的阅读计划,具体到周、月、学期等环节,比如我在这周要读什么书籍和文章,读多少,能掌握和理解多少,等等,然后到了周末、月末和期末对自己的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看自己完成了多少,如果没有完成,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计划,等等。同时语文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收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书籍。一般来说,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该在260万字以上,并且每学年必须阅读最少三部名著。学生可以通过对计划的指定和完成的过程完成对阅读学习的积累过程,其实积累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阅读、不断思索、不断掌握和不断收获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做笔记、记卡片、剪报刊、课外阅读和测试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并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3
一、问题引导,默读静思
语文教学应当以语文为载体,通过文本语言,指向文本语境中的心灵,进而洞察作者的心灵,并引起自我的心灵感悟。读书必须调动多种感官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而手脑并动,读思结合,又是读书的最主要的方法。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和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并仔细推敲在指导学生领会文本的意旨时,要求他们针对一定的问题,仔细地、逐词逐句地、融会贯通地默读课文,通过圈画批注,细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教师要提醒学生边读边想:1.通过阅读文本,你明白了什么? 这是感知性的要求。 2.通过阅读文本,你想到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这是体会性的要求。 3.通过阅读文本,你什么地方还不明白,产生了什么疑问? 这是批判性、创新性的要求。 通过问题导读,为学生创设一个宁静的环境,提供一个能阅读思考的时空,让孩子们的思维自由地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与理解。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手脑并动,读思结合,潜心会文,促进他们思想的生长和智慧的生成。 这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也是各种“有声朗读”不可企及的境界,更是小组合作不能代替的学习方式。
阅读时,应大胆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当学生面对文章题目时,我们采用“激发学生已有相关知识”的策略,大胆让学生想象,请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词语。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解放思想,解脱顾虑,敏于发现。作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的想象和预测,无论价值大小,都予以肯定。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十分重要。记得一位身有残疾,曾对自己失去信心的加拿大小女孩,因老师的一句“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而激动不已,从此改变对人生的看法。如果我们更多的关注那些敢于大胆探究和想象的学生,势必会使这些学生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二、以读为本,感悟语言
语文素养是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的科学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它既包含语文能力又包含情感价值观。语文能力中的阅读能力,也不同于以往的以抽象概括为主的能力,而是包括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阅读教学中,除了培养阅读能力,还有情感的熏陶、品德的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悟,离不开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章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思。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提高悟性,悟性的高低往往决定着语文素养的高低。
悟,即悟心。悟,是要用心去获得某种感受,用脑去建立某种联系,用情去寻找某种共鸣,用意去探求某种规律。悟,根据其深浅,有感悟、参悟、顿悟之分。感悟,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之上的初步领悟;参悟,是在探究过程中对其规律的一种认知;顿悟,是在认识发生飞跃的瞬间所产生的茅塞顿开式的通透状态,它往往伴随着灵感的闪现。然而不管是哪一个层次的悟,都离不开阅读,离不开积累。
(一)自读自悟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获得初步感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的课文老师可以以读代讲,学生可以以读代答。切实做到了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引人进入“得意者越乎语言,悟理者超于文字”的境界,真正显示了阅读课的本色。
(二)导读悟法
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这一教学境界。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文中有童话故事、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习得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那么就为其进行课外阅读以及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手脑并用,彰显个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要尽可能地在学习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这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正确有效、科学合理地使用好学生的手,发挥好手的功能,让学生不拘一格动手操作,可以使他们不断地发现新问题。遇到不懂的词语,打开工具书后,发现词语的意思不一定是一个,怎么办?当然是联系上下文思考,让手脑并用,充分发挥作用。理解句子含义时,教会学生理解的步骤:1.解释句子的字面意思,特别是将句子中的难理解的词语揭示出来。2.联系上下文说出写作背景。3.体会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四、爱学会学,归纳整理
教会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系统论的整体原理告诉我们,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语文教材以单元编排,每个单元都有其具体的教学要求和知识点。例如初中教材中的议论文知识点,分散于几个单元中进行教学,这就出现了一种情况:议论文的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都是零散的,难以形成完整体系统。因此,只有教给学生系统整体知识,将分散于各单元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议论文的整体概念,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如先让学生弄清议论文三要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使学生明晰三要素与议论文结构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弄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白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再让学生明确议论文中论点提出的方法,让学生懂得论点的位置可放段首,也可放在段中、段末;论据则要让学生明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两大类; 论证方式可分为立论、驳论,分清立论是正面讲道理,多采用举例、讲道理,有时也采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而驳论是驳斥错误、反动的观点,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多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归谬法。 这样,使分散于各单元的议论文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整体印象。 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行将分散于各单元的记叙文、说明文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4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误区。
1、学生阅读浅显,教师分析支离破碎。
当前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个偏见,就是学生的阅读浅显,根本没有深入去阅读文本,有的学生在教师上课之前,还没有阅读过文本,这样的阅读教学肯定是失败的,因为学生根本不懂文本的具体深入的内容,也没有对文本作出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感悟,那么在课堂上的理解也是片面的或者是浅表层次的理解,学生是这样,教师更是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的教师在上阅读之前,自己也没有深入读过文本,而是粗略的阅读了一些教学参考书,就根据参考书上的理解和评析进入课堂,这样带给学生的也是浅层次的、理解也可能是不到位的,甚至是片面的,或是错误的,课堂上,教师分析文本,还是采用了庖厅解牛式的教学,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进行肢解,分析的支离破碎,不成面目,甚至的断章取义。
2、学生讨论不足,分歧消除太快。
有的教师为了上课的进度,当学生刚刚开始进行讨论探究时,就急于打断学生的讨论,学生根本没有深入到文本中去,讨论就结束了,讨论流于形式主义,没有真正的实效。当学生在某一问题上产生意见上的分歧时,教师又马上将自己的所谓的准确答案告诉了学生,学生来不及思考,就被迫接受了教师的灌输。
3、学生咀嚼欣赏不足,理性说理太快。
这也是教师在阅读教学常见的误区,当学生真正感觉到文本内的妙处时,正要细细品位欣赏之时,教师就把自己的理解告诉了学生,使得学生认为教师的分析永远是对的,学生的欣赏是不到位的,是浅层次的,而我们的教师,总是用一种成见的方式教学学生,有的对着参考书上的说法,强行教给学生,让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
4、入情不够,学生的情感交流较少。
我们有时上课时,发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这自然是一件十分可喜的好事,有的文本的确需要学生之间的感情的激发与共鸣,尤其是文本中的人或事与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共鸣,但是,我们有的教师怕这样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过分的入情会导致学生的情感的失控,就草草结束讨论,把学生的情感换回来,这样势必造成教学的缺失,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5、课堂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不敢提问题。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整堂课都是由教师为中心,课堂成了教师提问的课堂,学生始终围绕教师的问题转,没有自己的问题,也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生怕提了问题,遭到老师的难堪,甚至提问的不当,被教师打住,这样的阅读教学,根本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学生的学习也是被动学习,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压制,思维能力遭到了限制,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与新课程提倡的理念是相违背的。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是一台围着老师转的机器,像语文教学中,学生只会死记教师的答案,根本不会有自己的想法,这实在是可怕的现象。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基于以上两点,语文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反复研读文本。读懂文本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基础,对于文本没有一定的掌握下,进行阅读教学,无疑是无米之炊,谈不出什么东西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在教学之前,将文本的理解真正了然于心,完全做到胸有成“文”,才能给学生提供教学的源源不断之“水”。不但教师要反复地进行阅读文本,而且学生也要反复地进行阅读文本,试想,教师在教学时,学生连文章的基本内容也没有了解,怎么能进行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对于文本还是十分陌生的阶段,怎么可能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怎么可能有新的发现。
二是设计出合乎个性的教案。教案是上课前的准备,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的工作尤其如此,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可课。教案的设计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设计出合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符合课程标准、还要适合自己的个性特色,在阅读了文本后,教师自己形成了对文本的初步认识和理解,然后可以借鉴他人的优秀成果,结合教学参考书的观点和资料,最后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教案。
三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显得十分的重要,没有目标,漫无目的,讲到那里算那里,甚至东扯西淡,教学杂乱无章,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为此,目标的确定,要客观,要有针对性,不能含糊其词,目标是学生要学会的或掌握的,不是教师自己要做的,原来,对教学目标的陈述有很大的模糊性,导致了教师上课,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而不是关注课堂里学生该学会什么,掌握什么。例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说出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是什么?
2、找出新闻中的议论句,说出它的作用。
四是激发课堂教学的情感。情感是一种内心的反映,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有没有激发,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优秀的语文教师,他们都会唤醒、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情感激发上是很有创意的。教学者批情以入文,“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记得有人在教学《背影》时,教师是带着包含深情的朗读入手,教师在朗读过程中,读到感人处,竟不禁声泪俱下,在下听的学生竟有许多不约而同的呜咽起来,显然,这样的深情的朗读,对学生的`情感激发是可贵的、成功的。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五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是,目前的教学中,存在着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严重误区。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独特的体验,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哪怕是不恰当的观点,都要允许学生大胆提出来,大胆发表看法,然后,对于不恰当的或严重偏离原则的意见,可以加以修正,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看待问题。
六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课堂是学生的学堂,不全是教师的讲堂,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地向学生提问题,问题提出后,也不应该立刻要求学生作答,应该让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提问也不应该是教师的专利,教师也应该把提问权交给学生,要积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疑处而疑,从空白处设疑,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浅表的还是深层的,都要给以表扬和鼓励,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增强。
七是加强合作学习意识。《语文课程标准》中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为课程的基本理念,这种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研究精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的探究中,采用合作的方式尤其重要,俗话所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多智慧多,在合作学习的方式下,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有利于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机制,对于学习中的疑难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比个人单干学习要好得多,有时你一个人苦苦研究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但利用集体的力量,也许问题会得到顺利解决。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一定要组织得法,不能搞得一盘散沙,课堂要把握有序有节,切忌无效合作。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5
实施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着深刻的变化,因此,我以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改变目前课堂上仍然普遍存在的灌输式或主导式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应充当的是 “课上成功学习的合作伙伴”、“课下最亲密的朋友”等角色,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实践,谈谈在初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引导策略,以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一、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中,彼此尊重,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教师应消除自己外在的权威,去掉外表的威严,走下命令、评判的权威地位,和学生共同交流、商讨、争鸣,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性关系。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道去探索、分析,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经验与知识,诚心诚意的信任和鼓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孙权劝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多遍,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悟,疏通课文的环节,教师走下讲台,在学生间巡回,俯身指导,然后面带微笑,亲切地询问学生:“读过之后,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马上主动举手提问,教师没有马上解答,而是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体现了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当学生提问告一段落后,看来似乎已经把问题解决了,其实作为老师都知道,还有很多重点、难点需要突出强调,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标。于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在这个时候发挥出来,老师说:“还有问题吗?没问题了?那老师也有几个问题需要同学来帮我解答一下,怎么样?”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于是,这篇文言文的重点、难点就在这样的平等互动的氛围中巧妙而自然地加以解决了。
二、教师必须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要巧妙处理好主导与自主的关系。
要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必须处理好 “扶”与“放”的关系。“扶”,就是指教师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启发、引导和讲解,让学生学会“反三”,以便自己去探索的过程。所谓“放”,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扶”时的方法,去独立思考、探究的过程,是形成自己能力的过程。教师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适时”地采取“扶”和“放”的教学策略。该“扶”的时候不能“放”,该“放”的时候绝对不要去“扶”。教师的“扶”应侧重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比如有目的的进行阅读的习惯;读思结合的习惯;圈点批注的习惯;有意质疑的习惯;归纳总结的习惯等等;还应侧重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比如要教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认知性阅读,丰富语感;学会理解性阅读,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特殊对话,学会鉴赏性阅读,读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学会创造性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通过适时的“扶”与“放”,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三、吸收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形成语言表达能力。
一般的阅读是为了获取有效信息,而阅读教学是以教材文本为例子来训练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尤其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教师必须明确:没有对语言的感受,就没有对文章主旨的真正感悟。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关键之处,重锤敲打,细细品味作品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因此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咬文嚼字”的精读,“提纲挈领”的略读,“一目十行”的速读。教会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捕捉文章中心的方法,审题的方法,联系上下文阅读的方法,筛选并提炼加工信息的方法,合理想象补充有关情节的方法,以及规范、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的方法等等。总之,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把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揣摩与积累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体用心
爱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篇6
1. 质疑议论, 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学生自己发问, 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 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出现问题后, 上课时间更多的由学生用来小组讨论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 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独立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机输入, 并显示在屏幕上, 同时把它们排列成序, 再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最后, 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这样,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主体式教学”, 改变了课堂固有模式,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创设情境, 入景动情
现行省编语文教材融语言文字训练与思品教育为一体, 通过学习课文, 不但提高了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情感。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各种情境, 正式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形式之一。小学语文第四册《公鸡的脸红了》一文中, 公鸡在它的朋友需要帮助时, 很不礼貌地拒绝了;而当它的屋顶被大风刮跑后, 邻居们热情地帮助抢修, 公鸡想起自己平时的表现, 脸红了。为了帮学生体会公鸡的冷漠、以及它得到朋友们的热情帮助后后悔、惭愧的心理, 从而领悟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一主题。为此, 我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录像, 展示公鸡傲慢待友的故事情节以及风雨交加的晚上, 公鸡急得又叫又跳, 朋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 冒雨为公鸡抢修屋顶的场面, 让学生看图想象 (公鸡会急得怎样叫;朋友们又会怎样进行安慰;得到帮助后的公鸡会怎样想……) 、并要求给画面配解说词 (说说朋友们是怎样齐心协力地帮助公鸡的。) 在动人的情节中, 学生通过看、想、说、比, 入真情于动景, 有了观察的兴趣自然也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 从而说得生动、比得细致, 继之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3. 激发兴趣, 观察感知
在传统教学中, 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 学生无法看到, 而低年级学生阅历又较浅, 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教育技术, 使之直观化、具体化。“百闻不如一见”, 大量的感性材料, 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通过观察, 引发了学习兴趣,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 利用电视录像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展示于学生面前, 使学生对小蝌蚪的变化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将录像片中蝌蚪变化的几个阶段的曲型图片制作成教学软件, 利用电脑多媒体, 将蝌蝌身体变化过程分步展示于一个画面, 学生就能如身临其境般在课堂中理解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4. 突破难点, 品词品句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有些知识, 教师用几句教学语言很难表达清楚。为了突破这些难点, 利用电教媒体, 就能大大减少教学时间, 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掌握本领。如《精彩的马戏》一文, 为理解“绝活”一词, 在体会课文语句的同时, 如再让学生观看一段“山羊走钢丝”的录像, 这样对理解词义就大有帮助。再如《司马光》第三自然段中的一个“一不小心”用语言解释显得啰嗦而不形象, 用CAI演示学生马上就明白了, 读此段内容的时候自然就能读出急切、意外的语气。本课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懂得司马光是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 我利用CAI的情景展示, 进行对比教学, 针对第四段内容我放出了孩子面对突发事情慌乱一团的情景动画, 让学生观看后再找出与画面有关的段落读一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别的小朋友”是画面中的哪些小朋友, 再问:他们怎么啦?“慌”是什么意思?他们慌成什么样儿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司马光在他们当中吗?这样提问, 一步一步地烘托出司马光的表现。
5. 深化练习, 延伸扩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言练习, 将知识实行延伸、扩展以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运用, 可以较平时运用普通教法更省时、省力, 更直观, 易掌握。如教学生用“……像……”的句式说话, 可以运用电教媒体手段, 在图像上出示若干本体, 再以提示方式出示相应的喻体。可以让学生很快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 生动形象的句子自会脱口而出。
在课后练习中, 运用多媒体电脑可以展示更多学生感兴趣的习题和课文补充材料。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教学软件, 可以把习题的形式变得更活泼、新颖, 把习题的内容扩展得更广、更深, 这也是课文知识内容的补充。这样在落实知识的同时, 扩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练习部分由枯燥, 而变得有形有声, 如游戏般易操作, 好掌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是打好学生语文学习基础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阅读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也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所以,学生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严重的“重讲解,轻阅读”的现象。语文教学重视阅读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加以提炼、分析和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重视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讲究阅读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重视阅读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阅读教学也要从培养兴趣开始,稳定的兴趣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就能养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学的效率就能大大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一上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方面,教师要向学生强调阅读的重要意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利用阅读课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激发举的方法很多,如在学习课文时,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课文讲些小故事、小幽默,课本剧表演、表情朗读、利用图画影视幻灯音乐摄影等也可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另外,多鼓励表扬也是重要方法。例如阅读笔记做得好的、对文章理解有创意的、阅读量比较多的,都值得表扬,成功是靠成功推进的,让学生体验成功会给他们的课内外阅读带来无穷的乐趣,也会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构建互动型师生关系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开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 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指导有效的阅读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②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③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④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⑤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略读则是一种运用精读得来的方法,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训练时,要求学生多作粗读、泛读、跳读练习,以增强他们把握文章精髓目的能力。浏览是相对精读而言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课外阅读书籍和报刊杂志都离不开浏览。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了解式浏览,即只了解其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即可;一种是涉猎式浏览,即随手翻开一份杂志、一张报纸、一本文集,从通览目录和标题中去发现自己需要的或关注或感兴趣的内容。浏览主要采用默读的方式进行,“一目十行”即可,不要逐字逐句去念。
四、结语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篇8
彝良县海子中学:童顺元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阅读教学既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阅读教学,并通过恰当的策略来帮助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也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效率
提高
策略 提纲: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整体阅读,把握结构
三、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四、拓展阅读,培养技能
阅读理解在初中语文考试中所占分值极大,因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无疑应把阅读教学放在重要地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借助语文阅读教学的平台,让学生在阅读中知识得到增长,那里得到提高。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哪些策略来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愿意参与到阅读过程中,这样才能为有效阅读奠定基础。在初中语文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要以学生的兴趣激发为出发点。
如利用音乐来创设情境。在教《散步》一文时,一开课我就用与书本融于一体的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和学生家庭照片、教师家庭照片做背景,营造了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进入尾声时,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责任,不仅仅是课堂上片刻的时间领会,它需要你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一个家庭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是如此。短短的40分钟结束了,而我们的人生之路却很漫长„„”同时播放歌曲《我爱我家》结束这堂课,歌曲激荡着学生的心灵,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整个课堂教学也得到了升华。
二、整体阅读,把握结构
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这时对课文 的把握仅处在初级阶段。阅读教学必须以文章的外部结构为切入点,在浏览课文时,先弄清写作对象,了解基本倾向,理清文章的思路,鸟瞰式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再指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如何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把握结构呢?课的开头是“龙斗”,起导向作用,因此,教师要设计好导语,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整体感知,不要一开始就从课文第一段入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开篇讨论题是:“你喜欢不喜欢这篇文章?并讲出道理。”接着达成共识:这篇文章很精彩,精彩之处在于情节的波澜起伏,出人
意料。再由此入手,逐步讨论本文情节构思上的主要特色,这样的导语,就是让学生先有一个整体感受,再从整体出发分析篇章。
三、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首席伙伴”,课堂应“以学生为本”,应把课堂和时间还给学生,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课堂的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因为:有效课堂提问是老师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意识,如果学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勇于探索,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如《白杨礼赞》一文,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课文为什么要先写黄土高原?2.排比反问句换成陈述句好不好?3.文中“普通”与“不平凡”如何统一?4.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这样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品味鉴赏文章写作技巧、句式选择、标题含义、问题特点、写作背景等。又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后,可让学生对胡适母亲的为人及教子方式作一些评价。通过类似的训练,学生不仅能从问题中去探究文本的内涵,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阅读的技能。
四、拓展阅读,培养技能
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与延伸能使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得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变“学教材”为“用教材”。
如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布置了探究性作业:如果
你是家长,你会不会喜欢那个博学、方正、质朴的先生?你将如何看到先生不理“孩子”问“怪哉”一事呢?戒尺他也不用,你怎么看待?请结合课文或其它资料的具体的事件讲明理由,给老师一封信。当然,这“家长”是虚拟的,条件是放宽的,也可以是古代的家长,也可以是当代的家长,这就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书信的写作。这样小题要求综合运用学到的各种知识,实现了各学科的融合,很有综合性学习的意味,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斗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因而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务必立足于实际,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策略来帮助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海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究[J],考试周刊。[2]刘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篇9
摘要: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以三维目标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有学者指出,教者有效、学者愉悦、发展满意,这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知识范围较广,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其有效性?笔者通过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更新阅读教学理念
教师在设计本课教学目标时,往往会以教参或课件作为标准,却唯独忽略了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分析一篇课文,其关注点、教学点会有许多,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却不可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内全部讲完,因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首先制定好本课教学目标,明确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达到的目标。如:朱自清散文《匆匆》,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笔者采取“以读为本,以写为辅”的教学方法,在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在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中,重点强调了“我们的日子是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一问句,感悟作者朱自清笔下的时光“匆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首先,应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将学生作为中心,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其次,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学生的性格、生活经历不同,其个性发展也大有不同,对于同一问题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应尊重并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再次,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对话,适当对学生加以引导、点拨,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后,阅读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语文源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生活实际中不断扩大自身知识储备量,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将目光放于长远,走近社会,融入生活,寻找与阅读学习相关的`生活素材,从而激发阅读学习兴趣。
二、选择恰当教学方法,注重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一)注重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的基础是学会朗读,语言是一门艺术,而朗读则是艺术和情感外在的表达,一篇语言多彩、词汇丰富的文章,如果只是默读、默看,就会失去其本来的情感表达层次,反之,以极富情感的语调来朗读,书本上的情感也就跟着灵活起来,语言也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阅读方法有多种,默读、齐读、教师引读、男生女生分角色读、自由朗读等,阅读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文本特定的内容和学习方式。俗话说,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生,但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是通过较长时间的反复而培养起来的,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①学会查阅工具书。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句子或字词,一些学生得过且过,或者是断章取义的理解,这都会导致阅读的偏差,查阅工具书,能帮助学生学到很多知识,养成动手学习的好习惯。②做好批注。对于一些重点词语、句子或者是不理解的字词、优美的句子,以做批注的形式标注出来,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言简意赅。③敢于质疑。书本并非绝对的权威,每个人对课文的理解各不相同,面对学生的质疑和询问,教师不可随意处之或敷衍了事,否则会打消学生积极性,应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耐心帮助学生解答疑问。
(二)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学会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而写作则是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不断内化语言,并以此为依据学会仿写、扩写或者是续写,实现阅读教学的拓展。在为学生批阅作文时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较弱,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们没有把握好阅读学习,没有从中汲取语言文字养分,缺少优美、抒情语句的积累,读写迁移也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不仅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是极为有效的。
(三)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设置问题,逐步、逐层的引导学生思考。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根据课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以问题为引线,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一节新授课为例,在整体感知环节,笔者精心设计提纲挈领的一组问题:《北京的春节》中人们都有哪些活动?这些活动是老北京所特有的,那么,我们的年文化又有哪些特别之处?学生们在阅读的同时,结合本地区年文化实际加以思考,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理清本文的线索、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往往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旨的认知。
(四)倡导个性化与自主性发展
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接受者,而更多的是作为个性化和自主探究的个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生阅读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对于学生的进步不吝啬赞美之词,对学生的缺点和失误,及时予以指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来解读阅读主题,鼓励学生多思考,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将自身带入到情境之中,在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1]杨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01):224.
[2]孟平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2):58.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10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体现课外阅读的个性化呢?现结合笔者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一点肤浅的探讨。
一、给学生适当的问题,期待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但传统的教学多是语文教师与教学参考书规约下的一个格式化的枯燥流程。教师毫无休止的一味的将自己的解读思想、解读感悟甚至参考书的所谓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把预设的唯一结论强求学生接受。学生陷入了记忆实用知识、接受机械的训练和建立标准化思维的汪洋大海之中,阅读和学习趣味消解殆尽。其实,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阅读,并让学生学会主动阅读,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在体验。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创设了适当的问题情境,并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个性化阅读。例如在学习《故乡》一文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如下问题:①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②闰土和“我”分别有哪些性格特点?你是怎样体会到的?③闰土对“我”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④你从文中看见了“我”的希望是什么?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留有无数的思维空间,因为有空白,有疑问,这样的情境就有利于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和阅读兴趣。笔者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对学生进行多种阅读思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启发,为学生提供了适当的阅读方向和思考的方向,鼓励和启迪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采用多样的形式。如资料展示式,设置悬念式,错误反思式等。
二、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倾听文本
学生已经有了阅读的期待和兴趣,教师就必须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倾听文本。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还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吻合。”教师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就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道桥梁去探求文本的深层内涵,在阅读实践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仍有不给学生充裕阅读文本的时间的现象存在。“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只能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甚或不解,例如有一个老师教《心声》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
师:我们再花一分钟时间,重新看一下这篇课文,然后请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师:带着两个问题重读课文,一分钟以后我请同学来回答(一分钟阅读思考)
师:两分钟比较阅读,比一比,想一想。拿起你的笔,关键的地方圈划一下。
无论是感知文本或带着问题探究文本,比较阅读,一两分钟时间快速浏览几千字的文本,只能提取一些信息或留有一些肤浅的印象,教师只有主动放弃语文教学中的话语霸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走进文本,倾听文本,去揣摩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思考,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阅读感受。
三、給学生体验的机会,融入文本
体验,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感同身受的体味和感悟,体验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一拍即合的呼应,是学生与文本心心相印的认同,是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知识的融合,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已经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可以让他们表达验证自己认知、情感和思想的平台,即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融入文本,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阅读。
(1)生活体验。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生活的足迹,把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到文本的理解之中去。如教学《童趣》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想想小时候玩得兴味盎然,长大后又觉得有些可笑的事情。老师先举例,学生借助提示,纷纷谈起了自己享受过的种种物外之趣。这样学生就非常容易体会到文中作者的感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就得到了很大提高。
(2)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搜集探究相关知识、自编自改文本剧情、多种形式朗读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借助活动的形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细节,感受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阅读兴趣。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羚羊木雕》后,可以引导学生改编课本剧;学习《沁园春 雪》,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或背诵,体会在那恢宏的气势里,在那壮美的意境中,诗人有怎样的情怀?
(3)能力体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所以不妨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尝试结合仿写、续写、扩写、改写等多种写作形式,让学生将文本的知识进行内化和迁移,在能力提升中体验文本的内容、主旨、结构和语言特色,从而更鲜明的凸现出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四、给学生远航的动力,丰富文本
“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课内阅读,只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教师更要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实现学生课外阅读的个性化。课外阅读,特别是经典著作的阅读对学生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文学类的经典书籍;对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如何让学生觉得进行阅读是一件快乐而有价值事情,我想找准名著的切入点,给学生注入阅读的动力是关键。我作了如下尝试:
(1)专题切入法:围绕一个主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例如:①“独行千里报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何人,所报答的“主”是谁,“义释”的是谁?你赞赏文中人物的做法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做?这样,让学生有个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去钻研,去发现新问题。②《西游记》中最热闹的情节,最有趣的情节,最凄惨的情节分别是什么?学生在寻找答案的同时,对小说的情节也会饶有兴趣地去阅读,去感悟。
(2)精彩片推荐法:每周定期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推著一部名著中的精彩片断并说说其推荐理由。这样学生会用挑剔的眼光去欣赏,去判断。同时也在无意中培养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08-29
初中语文阅读法论文10-15
初中语文阅读创新教学05-16
初中语文语境阅读教学05-23
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06-03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06-28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07-11
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08-06
初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08-28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刍议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