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教学试探

2024-10-27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教学试探(通用10篇)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教学试探 篇1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教学试探

第一步:吟读——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诗歌节奏、重音,来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体验对诗歌的最初感受。

在让学生初读感知诗歌时,先结合诗歌的特点,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点击“诗音画”相结合的诗文朗读材料,创设学习氛围;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引导学生一方面注意诗文朗读材料中诗歌节奏和重音的处理,另一方面,在阅读诗歌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在网络环境下专题学习网站中,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诗歌相关的诗人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诗歌作品的社会影响等,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亲近教学文本,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重音,注意诗歌的语调、语速和感情等,学生自读后,在全班、吟读,在抑扬顿挫、轻重疾徐的朗读中,可以传达出朗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通过大家评评议议,在反复的吟读中一次次感知诗歌的内容。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吟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

【吟读的具体方法】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语言学习的乐趣,还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代替老师的枯燥的条分缕析,还语文的本来面目。

【吟读符号】逗号、顿号停顿(1拍)分号、句号、省略号停顿(2拍)段与段之间停顿(3拍)连续(⌒)重读(▲)轻音(△)升调(↑)降调(↓)快速(——)慢速(---)等等,有了这些符号,学生便于确定基调、处理轻重、调节停顿、控制语速,更准确地传达出自己对于言语的外部形态和内蕴品格的感受和理解。

第二步:说读——体会感情

所谓说读就是通过意象,运用联想想像把它联成一个完美的意境,感悟诗情,从而体会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在这一环节,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教学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此时、此景中自己会有什么感受,重视对诗歌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模仿诗人在此情此境中诵读诗歌,体验诗人表达的意思、抒发的情感。在学生感悟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再次结合网络学习专题中关于诗人写作的背景,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甚或网络课件中富于启发性的画面等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第三步:品读——领会意境

所谓品读就是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自由读诗,引导学生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并把自己体会最深的词、句或诗节用“

美,美在 ”这样的句式表达式出来,学生分小组读后交流,再在全班范围进行讨论,教师随机点拨、小结。

此环节它是诗歌感受鉴赏的实践活动,应充分注重对诗歌的个性解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中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更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第四步:背读——反馈重构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了共鸣,这时再次利用网络课件播放音画结合的朗读材料,此时一幅幅画面历历在目,一种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回想。再让学生把自己看作诗人来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选用最能表现自己情感的形式朗读,进而成诵,在背读中再次感悟情感,从而达到了“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这样一个鉴赏过程,完成了诗歌的重构,即再创造过程。

在此环节,教师应进行背读指导,引导学生从诗歌结构上发现规律,感受诗歌的建筑美,加深印象,使当堂成诵成为比较容易的事,完成新课学习的反馈。第五步:赏读——延展创新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通常我们的审美过程是从接触(听或看)到文本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而到离开文本时审美的体验并未结束,这种在审美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和感受往往还会跟随着我们,继续保持,甚至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有可能还会加深。例如我前面讲到的学生学习《背影》一课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就保持到现在,接近十年,也许今天他的感受还会更深。

在学生感悟诗情并能流利地背诵诗歌后,指导学生将诗歌文本与课外搜集的与此风格内容相似的其它诗歌加以对比,进行深层次赏析,扩大学生的阅读积累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在深层次赏析的基础上,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工具书或上网查阅资料,欣赏别人的赏析、评价,进而撰写出个人课外再读的新感受、新体会、新发现,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赏评也在网上发布,与其它不同的见解进行交流。

【模式范例】

下面以《乡愁》一课为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一模式。

课前发动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在网上、报刊、书籍中收集到大量与《乡愁》有关的资料,将其编选入网络课件中,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与“乡愁”有关的信息,亲近教学文本,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性活动的开展。

在进入《乡愁》一课学习之前,利用网络课件播放一组精美的风景画,画面上依次出现“诗音画”、“天地人”“真善美”等字样,并辅以优美的旋律,为后面的诗歌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导语:

诗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今天我们将要步入诗歌的殿堂,学习一首现代诗《乡愁》。

乡愁历来都是文人墨客说不尽道不完的主题,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郢》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在死的时候必然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你走得多远,但总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丝线紧紧地握在母亲手中。你的根是在故园的井土之中,故园暂不能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

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千百年来的人们想起你总是心惊魄动,泪水涟涟?下面让我们一起步入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

二、学习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意象领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2、体会新奇的比喻所显示的超凡的想象力。

三、(作者简介:)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余光中以一首情韵悠长的《乡愁》饮誉神州,而被称为“乡愁的使者”。他是当代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1928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家赴台湾,被称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等十多种。第一步:吟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并用笔在书上轻轻划出节奏。

2、学生结合专题学习网站中的有关划分节奏的相关知识,自由读诗,教师指导、点拨,注意读出节奏,语调:深沉;语速:缓慢;感情:愁(借诗抒心中之愁)。

3、利用多媒体课件赏读著名主持人陈铎吟读的《乡愁》一诗有助于我们理解诗人内在的情感。

4、赏读后引导学生对四个诗节比较,陈铎朗读时一个诗节比一个诗节沉重(愁怨:一个诗节比一个诗节更深)。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二步:说读——体会感情

下面进行第二步说读:所谓说读就是通过意象,运用联想和想像把它串联成一个完美的意境,从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乡愁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本诗中,作者是用什么事物把它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地表现出来的?

学生:诗人运用了四个比喻句,把乡愁投射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事物上,在诗歌当中,我们称这种情感化的客观对应物为意象。我们读诗不能仅仅停留在这四个事物本身,而应该通过这些形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何人在干何事,他心里想到的是什么,想象的时候应注意要和每一个意象有所联系。

比如:第一诗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通过邮票,我们也许会想到这样的画面,小时候,少年的我为了求学,远离母亲,此时正在昏黄的油灯下给母亲写信,信中会说些什么,心中会想起什么呢?(仿佛想起母亲送我到小村外,关心的话儿说不完)“我寄愁心与邮票”,只好托它载去我对母亲的思念。

起名:母子别

邮票——母子情深——依恋

朗读时注意: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还略带“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诗节:夫妻别:

少年已成长为青年,由船票想到一位青年在拥挤的船中,手持一张窄窄的船票,不由想起(美丽的新娘,话别时的泪眼,上船时不停的挥手,无限牵挂的文物话语)。真是“一种相思两种闲愁”,可一想到即将与她见面,一丝淡淡的喜悦又涌上心头。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朗读时注意在与妻子分离的淡淡的哀愁中还有一种温馨的思念和似水柔情。)

船票——夫妻恩爱——思念 第三诗节:生死别

由坟墓我们可以想到当“我”归心似箭地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听不见母亲慈爱的呼唤,看不到母亲和蔼的笑容,感受不到母亲温情的爱抚,母亲念儿成疾,也长眠于地下。:“我”跪在坟墓前,后悔当初为何要离开母亲,责怪自己为何不早日归家,内疚自己没有尽到儿子的孝道。哀悼母亲凄凉的一生。这一切只留下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浓浓悲哀,坟墓是矮矮的,而心中的哀怨却是浓浓的。(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朗读时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深深的哀怨。)

坟墓——生死悲痛——哀怨 第四诗节:故园别 幼儿时恋母情浓,年轻时思妻情切,与母亲的死别更是人生中无法弥补的伤痛。但不论是生离还是死别,都比不过现在那与祖国大陆分离的乡愁更为深广。有多少像诗人一样的台湾同胞,他们在经历了人生几多沧桑之后,此时已是人生的暮年,他们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站在高山上向大陆眺望,耳旁仿佛传来亲人的呼唤!想渡,却被这浅浅的海峡所阻!这人为的分离,它阻断了多少亲人团聚的梦想,又使多少人肉分离,天人永隔。这海峡的浩荡之水啊,怎比得过千千万万游子的思乡之泪的多、深、重!这是炎黄子孙旷古的乡愁之泪啊!所以海峡浅浅,悲怆深深。

海峡——思乡哀愁——期盼 朗读时注意:第四诗节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读出期盼团聚期盼统一的感情。(每一诗节交流后,教师进行朗读提示,学生自读、齐读,读出感情。)第三步:品读——领会意境

1、请学生自由读诗,体会诗歌语言,并把你的体会最深的一句用“美,美在”这一句式表达出来。

(教师示范,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美,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2、学生自读,讨论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小结。

学生明确:(1)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2)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形容词美,美在反其意而用,表达了作者依依思亲、殷殷思念、浓浓哀怨、深深的期盼之情。(3)“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时间词美,美在它们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步步增强。(4)“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美,美在它们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5)“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6)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第四步:背读——反馈重构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语言,《乡愁》一诗已走入了我们的心中,合上书,一幅幅画面历历在目,一种熟悉的声音回想耳边,我们只需要把这种感受捕捉住,用自己的嘴说出来,一句句诗句就琅琅上口了。从而达到再次背诵的目的。

1、再次听录音,心中默记,口中默念。再次感悟情感。

2、背读指导:

①本诗以时间序列为线索。②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③关情对象:母亲、新娘、母亲、大陆

④显示空间距离感的词是:这头、那头(第三诗节:外头、里头)

3、学生齐背,分小组竞赛背诵完成新课学习的反馈。第五步:赏读——延展创新

1、请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感受到的乡愁是什么?

2、将本诗与余光中的其它“乡愁”诗进行比较,体会本诗的特点。

3、结合工具书或网上资料,撰写个人感受,并在网上发布、交流。

结语:是啊,乡愁是故乡的月,乡愁是陈年的酒,离乡的年岁越长,乡愁滋味就会越浓。今天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余光中先生那如烟似雾,如泣如诉、令人荡气回肠的乡愁。乡愁是依念,乡愁是思念,乡愁是哀怨,乡愁更是一种期盼。它不仅仅是余光中先生个人的情思,更是千千万万台湾同胞共同的心声,它让我们看到了台湾与大陆原本就是血肉相连,血脉相通,这是无论怎样也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坚信两岸一定会统一。

2、将本诗与余光中的其它“乡愁”诗进行比较,体会本诗的特点。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结合工具书或网上资料,撰写个人感受,并在网上发布、交流。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教学试探 篇2

一、有效阅读教学应当体现语文味

语文味可理解为借助语文课才能学到的知识,体现语文本身的特点。不同的作家写出来的文章风格不同, 体现在语言上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学生通过准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品味语言,品味文章的风格,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新课程理念强调,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获取有价值的知识、技能,阅读教学设计应当着眼于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升,而这就得立足于文本。

看一个《竹影》课例:丰子恺先生是如何评价这类西洋画的(出示文字)?接着假设一个人已经完成了模仿阶段,现在他要真正去创作,比如说他站在一丛竹前,现在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最后比较一下照片与图画,看看郑板桥对竹做了哪些改动,思考一下他为何做此改动?

这位教师把此文教学目的定为对孩童进行美育,所以在课堂引导学生反复探究“创造与模仿的关系”。整堂课没有去关注课文的字、词、句,没有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上成了艺术课,忽略了语文的核心价值。

二、有效阅读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阅读教学中,通过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思维潜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杜威认为:“教学的艺术,大部分在于使新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地带来的疑难,足以使学生得到一些富于启发性的立足点,从此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就是说,阅读教学营造活跃思维的环境,定位好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学习需求,分析教材,寻找新旧知识结合点,抛出切适的问题,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触发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有效。

在教学《丑小鸭》的时候,教师假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丑小鸭本是一只天鹅蛋却生在了鸭群里,那丑小鸭一定会变成白天鹅吗?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一个学生认为:“丑小鸭一定会变成白天鹅,因为它本是一只天鹅蛋,而不会变成一只鸭子或母鸡。”有的学生回答:“那可不一定,丑小鸭也许会永远在鸭群里生活,不会飞,自暴自弃,也许会活得很悲惨而死去。”教师乘势引导:“在现实生活中也许真的有像丑小鸭一样生活的人们,他们生活得很悲惨,受侮辱,受排斥,受嘲笑。最后送给‘丑小鸭’们一句话———不抛弃,不放弃。”

阅读教学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形式新颖,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打开思维,学有所成。

三、有效阅读教学应当关注教学内容生活化

刘国正认为:“语言产生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脱离了生活,就变成毫无生气的空壳。语文教学也要同生活相联系,脱离了生活,就会变得呆板枯燥。”教学内容生活化要求阅读教学要找准文本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 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为起点,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与生活建立联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这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再用文本所学去思考生活,在生活中提高对语文的感受力、理解力。陶行知指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阅读教学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相连接, 突破只限于文本教学的局限性,使以前的文本融合进现代价值,产生新的学习价值,犹如给课堂注入阳光,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拓宽思维,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请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部分内容。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身处逆境,你将怎样面对现实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读了这首诗的感受。

生: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能退缩,要勇敢地面对现实,只要加倍努力,困难总会克服的。

生:当我们在生活中失意的时候,绝不要灰心丧气, 要有信心、有耐心渡过难关,争取美好的未来。

这个课例文本与生活有机结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进行阅读,提升阅读的有效性,又带着阅读的感悟走向社会生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教育的目的。

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这个话题很深很广,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只有心中有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阅读教学才有效。

摘要: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能力的重任。语文教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教学,却换来学生的倦怠,如何提高阅读有效性,是摆在面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从语文本身特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的等方面来探讨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教学试探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经典阅读 教学方法

经典文学作品经历了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变化,经历过时间的检阅。一般来讲,但凡成为经典的阅读作品都具有较强的审美特性与丰厚的文化内涵。经典阅读作品的美是难以描述的,很少有人能用语言来阐述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当代青少年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热情不高,使得语文学科中的经典阅读教学活动难以开展。但让语文学科的魅力得到完全的体现,又离不开经典阅读教学的配合。因此,笔者选择回归语文本色,重塑经典阅读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一、从语文课本出发,重塑经典阅读

对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来讲,经典阅读作品难以计数,在如此多的经典作品中进行选择,对于学生,甚至对于教师来讲,都是十分困难的。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塑经典阅读,让语文学科的本色得到回归,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从语文课本中选择一些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虽然语文课本本身也有一定争议,但其系统十分严格,内容也较为科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的经典文学作品,一些是全文,一些是节选。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经典作品篇目,对学生的经典阅读兴趣进行培养,让学生经典阅读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提高①。

比如在讲解《论语》十则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对《论语》这一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关注。目前,儒家观点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儒家文化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引导学生对《论语》进行阅读,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时代性的提高,促进学生与时俱进。教师可以利用主题式方法,引导学生对《论语》进行阅读。比如教师提出“交际技巧”这一主题,让学生对《论语》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阅读,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可以让语文教学服务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与生活,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学科,让语文学科的本色得以回归。

二、从传播媒介出发,重塑经典阅读

中国的四大名著,这无疑是经典的文学作品,但除了《西游记》之外,当代初中学生对其阅读兴趣并不大。大部分初中学生对于《西游记》内容的了解,也都来自于影视作品,像动画片、电影与电视剧等。这样的现象为初中语文教师的经典阅读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教师可以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为出发点,就社会上热议的一些影视作品,让学生对原著进行阅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将学生对于影视作品的喜爱程度转移到文本中来。

比如,近期电视剧版的《红楼梦》得到许多社会大众的关注。对于传统版本的翻拍,使得《红楼梦》再次火热起来。初中学生对于电视剧的追捧热情远远超过其对原著的追求热情。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传统的电视剧版本与现代的版本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对两个版本进行简短的分析,发现电视剧剧情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到原著中去寻找最为真实的故事情节。在这样的引导下,初中学生会找到经典作品阅读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开展经典阅读。因此,教师要关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将教学资源转换为学生的阅读动力,促进学生多多阅读具有正面意义的经典文学作品。

三、从生活现实出发,重塑经典阅读

文学作品是对特定时期社会现象的一种浓缩,因此,在文学作品当中,有着许多真实的生活现象。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也在个性化地体验生活。其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积极性不高,是因为大多数学生认为经典的文学作品与他们的生活相差较远,觉得自己读不懂。这时,教师需要利用正确的方法将经典的文学作品与初中学生的生活现实进行联系,使学生的热情得到调动,认识到经典作品的魅力②。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范进中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范进的经历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经历进行类比。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范进,如果面临考试的失败,自己会做些什么呢?会像范进这样坚持吗?范进的坚持是正确的吗?在这样的讨论之后,学生会认识到经典文学作品与自己生活的联系。当学生发现经典文学作品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之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像《儒林外史》等都可以成为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篇目。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典阅读作品是许多文学前辈的智慧结晶,对于当代初中学生来讲是一种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文化是随着社会几千年的变化与发展而沉淀下来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在社会大众的公认基础上成为了经典。通过经典作品的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取有效的文学知识,更可以引导其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笔者针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对让语文学科回归本色,经典阅读的重塑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初中语文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利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经典阅读,投入到经典阅读活动中。

【注释】

① 张志建. 浅谈初中语文经典阅读困境的突破[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13(4).

② 郑巧红. 让经典名著离农村学生更近些——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1(4).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教学试探 篇4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与活动2

回顾反思2001年课改以来,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成功举措、改进之处和目前的困惑。请写出自己在阅读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一个显著特色、一个问题困惑,发布在网络平台上与大家共享和交流。注意:提出特色或问题时,要和课标的相关要点建立联系。该项作业要求500字以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尤其是精读,我有一点非常困惑,就是《2011版课程标准》的第四学段目标与内容,15页第5条:“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的方式。”在我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这一点总把我不好,不知道在这一方面给学生要求到什么程度,是要求学生面对一段文字知道他的表达方式,还是进一步理解此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前我总是面对一段文字,首先让学生知道它的表达方式,进而理解该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比如说: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教学试探 篇5

【知识点储备】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扬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二、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三、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四、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十五、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

十六、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七、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八、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 (议论文、记叙文)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四、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五、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六、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

答题方式: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七、小说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八、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试探 篇6

初中是中学学习的主要阶段,是从小学到青年发展的阶段,具有不同特点的小学和中学,他们独立追求和感觉的日益突出的个性,活泼,想学习但弱,仍然幼稚;在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了新鲜和好奇,但缺乏知识。表现在组成,往往不是主题,不打滑,不寻求文章,没有话,结核病的问题是我们几十年来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坚持教学方法的规则,使学生习惯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主题;这种葫芦画的结果是:一种形式,一种材料改变主题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也许到高中和高中。长期以来,我们将培养出什么样的社会才能。面对这种情况,我是 必须改革组成的教学方法。但是,出路是什么?这里我只是多年来在初中写作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论自己的看法。

首先,从香港,台湾和外国中学组成教学来看我们的差距

在香港,台湾和日本以及一些西方国家,大多数的培训方法组成的主要文章,但题目要求写的学生个人经验的内容,见证,或者更熟悉,感觉更深刻。因为书写的东西是针对性的,主要是在学生们更具体和实用,容易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有话要说,有内容写作,这消除了写作的恐惧,也避免了倾向谈空。我们目前的作文训练与命题的形式与外部没有很大的不同,但我们的学生生活的范围非常狭窄(学校指导修改思想审查因为教学在短期内难以结出果实。如何提高组合教学的效果,是中学语言教学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是最难找到现有答案的主题。在我初中高中语言教学的职业生涯中,尽管做了这样的尝试和探索,但组合教学一直给我一种深刻的感觉,为了初中组成教学取得显着成果,老师言语写作教学是识字,单词句子,布局寻找文章,使用语言来表达综合训练的感觉。识字,说话是社会实践的基础内容,它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培训的一种训练手段,具有重新创造的特点。在学生方面,让他们建立学习写作学习的指导思想,即写作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手段。事实上,在许多课程中,写作已经发挥了这样的作用,但学生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抽象地讲道,你可以把学生放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让自己知道生活真的离不开组成。如设计的跨文化文章问题,和学生进厂,科研单位参观现场,回来问他们写产品手册,或设计一个短的广告。学生经常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各种广告,并有知觉知识的感觉,使他们意识到,写作班和其他学科 不可分割,写作为其他学科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学习工具。在意识形态中,为什么写得更正确的理解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很快被调动起来。

二,激发课堂教学的组成,解决学生如何写作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双方的共同做法。因此,我们必须处理教学与学习,动机和效果之间的关系,这要求教师熟悉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因为学生不知道如何写一课。

(1)引导学生分析组成的命题(包括意义)在教学的组成中我发现学生害怕写作,其实最害怕的老师布局主题文章,学生不是熟悉文章内容的文章,感觉没什么可说的,硬调,结果只能是敷衍。任何类型的文章命题,无论什么类型,无论什么形式,都有限制和开放的性质。在目前的教材中,一些文章因为反映内容和现代生活的长距离,降低了学生的吸引力,我们还应该选择小说文章的内容作为分析的对象,为学生写作 在存在实际问题时,每篇文章的分析都能真正解决一个技能问题,所以容易发挥乘数作用。如果学生能够抓住这个特点的主张,就可以避免避难,就像丁ing的解决方案一样牛,没有厚厚的房间,让人放心。

(二)引导学生抓住同一主题的思维,思考不同的角度,问题不同,结论也不同。写作教学使学生在思想开放,全方位辐射的思想下,为了使学生的构想只是出于织机,不落入陷阱,认为人们从来没有想过,做出不可预测的,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基础上,思考如何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使用这种扩散式思维,学生会感觉像一个春天,写了很多东西,会感觉写作从来没有意义,自古以来华山一路,而是通过罗马的路。这样,你可以从很多自己的经验中选择深刻,创新的材料,构思独特的视角来写,克服什么都不说,没有内容可以写的问题。

(C)引导学生辩证分析年轻学生的问题,至少保守思维,他们的思想解放,如独立思考 测试,勇气非常规,但与成年人相比,他们也缺乏社交生活的经验,思维还是天真,看到的问题往往容易片面,没有深度。这些特征通常在他们的文章中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应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提高辩证分析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辩证分析,为了准真实,找出正确的观点材料揭示,在此基础上表达感情,评论,文章势必抓住要点,赞美,不会一般,弱。

(4)让学生掌握知识的风格,使学生成为物质选举的机构,写在写作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写或不知道如何写,一个原因是不掌握知识的风格,规则。事实上,任何种类的文章都有自己的共同特点,也有自己的特点,不同风格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些常规的东西。根据不同主题的性质,用不同的类型来表现,写作会得到乘数效应。另外,还有方法在开始,转换方法,结束方法,设置中心句 方法等。(5)范文引用的方式,模拟训练传统教学模板或者很多写作技巧和技能对学生的优点都可以模仿为写作模式。然而,教师在作出安排之前应该教这些文本,教师知道如何使学者学习目标。在文本分析中,重点分析作者观察,发现,思考,关联,材料选择,方法思想,阐明每篇文章的重点,使学生有法律依据。范文引述的注意问题的方式是:要求学生学习文本的分析,布局寻找文章的方法,而不是抄袭,让学生通过模仿来发展自己的想法,并玩,并最终成为自己的东西。一旦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如何写出心理障碍的问题已经解决,老师后来写作教学工作将有很好的基础。

三,做好课外活动,解决学生写的问题

在我的论文“我的建议”中,有相当多的学生写道:当我们写作时,用笔在头上,总是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写,有时在心里想,然后笔不知道写在哪里,大脑进入 所以老师建议老师在布局操作,带我们出去看看,玩。这里显示不知道该怎么写问题还是麻烦的学生。

在教学本体的教学中,教学生写出什么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而且对教学方法的写作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公平地开展课外活动是一个实际的措施。到目前为止,开展半个多世纪的课外活动,作为教育法入大纲,但仍然没有造成我们的教育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足够的重视,学生仍在写什么和痛苦。大量的外国数据显示,学校人才成长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课堂教学指导;二,课外科学,传记,文学阅读的灵感;三,课外技术,风格,社会活动。后两个渠道是课外活动范围的一部分,事实上,有两种方式,即在课外和课外。

陶兴志倡导:我们要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到自然,树木,山脉,绿水,太阳和月亮,星星和大社会人民的花,农业,工业,商业,自由 宇宙问了问题,所有的东西为朋友,和古代和现代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至少给我们两个启示:第一,让孩子们接触大自然,利用课堂观察技巧广泛观察自然,从而丰富情感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第二是允许学生与社区接触,将语言教学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广泛课堂,这在社会交际中,语言的积累,思维的发展。人们已经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来领导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访问,参观,参与社会调查,探索现实,与社区接触,享受祖国的好山河,了解不断变化的社会主义建设,开拓田野的知识,拓宽视野,丰富生活,刺激和发展各种兴趣的学生,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动机。使学生有机会学习自己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你可以更好地把握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飞跃,提高知识,知识和知识的获取能力,使用理论的实践和使用大脑和大脑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继续追求新知识,追求事实真相,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精神。课外活动是组成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问题是什么样的课外活动可以进行,以提高学生的生活和客观世界的理解,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可以结合起来解决学生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以下两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A)课外活动

课外课外活动的世界非常广泛,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广泛的社会生活,在课堂上引进社会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同时,自己的世界,他们自己的生活,人的因缘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些先进单位,个人,专业家庭,一些历史名胜和风景秀丽的地方,教师应该计划带领学生出去指导学生观察。表格可以灵活,有学校范围,有班级,有团体,也可以有个人。让学生拓宽视野,与社区接触,熟悉生活,了解自然,了解新事物,新现象。通过实际接触提高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升华。活动:1.访问,学习。包括工厂,农村,工程,研究项目,新产品,新技术 手术,生长知识;也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真正的教育,爱祖国,树立崇高理想,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2.参观市场。了解贸易分销中心在流通中的地位如何提高文学作品在贸易市场的理解意识。3.享受自然和景点。独特的自然,历史文物,是学生得到的气象,生物,矿物等自然知识,历史知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动文字;4.系统观察生物生态过程,收集昆虫,植物标本。如养小小t oles,养蚕,养鸟等,增加知识;5.与名人和作家交流,讨论这个词的重要会议,从小集的野心;6参加由各种培训班组织的城市儿童宫,7,文明礼貌,健康宣传,向烈士哀悼,学习雷锋活动,从小到培养人民服务思想;8.节日,假期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活动,增强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活动,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家长了解孩子,孩子理解家长,传达两代人的感情,提高教育效果;9.家庭小世界,学生在家 应该有自己的小世界,活动,内容,有自己的利益,或者耕种,种植或小生产等,发展自己的手能力。

(B)校外课外活动

阅读很多事实证明,阅读是增长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提高语言水平,培养智力发展能力,单独阅读资料远远不够。在课外阅读方法中,您可以结合使用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免费阅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阅读作品,教师一般不受限制,但要清楚目的和要求,一个班级知道一件事情会达到目的。定向阅读,由老师根据大纲的规定,以及一个写作单位的目的和要求,确定阅读作品的目录。如初中初中,每年级课外阅读三,五本书,教师为叙事的特点,要求安排,通过检查及时了解,发现课堂教学已经掌握或不掌握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成为目标。教师也应该要求学生每学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要求学生阅读阅读精彩的话,更多的一些笔记和卡 电影,这是提高学生的词汇,刺激思维,丰富的语言,大有好处。实践笔实践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只有学习理论不是实践,而不考虑改进的目的。定性组成,对组成的组成没有任何限制,这是近年来语言教学改革的成就之一。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强化课堂规划定性论文(在叙事,论证,说明文本中的教学计划)外,还必须做好学生的课外练习,促进写作自由文本,包括日记,评注和信件等。这是一个学生在花园里的免费工作,让他们写自己的话,真实的话,看什么写,写什么读什么写什么,写什么。教师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每周书面最低标准。有了测量要求,方便全面总结教师可以发挥监督作用。3.办公室报告。这包括学生的手写报纸,学校和班级做油印小报,黑板报纸,海报等。这个活动的作用,学生可以开发综合运用语言等基础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编辑,写作,绘画,书法等技能。学生们运行自己的小报,教师从内容到形式等诸多方面给予具体指导。要注意一步一步,努力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到高的需求。4.班级会议。叶绍涛先生说,语言培训是鼓励学生制作和出版总中心,教师只抓住中心,以有效率地领导组成教学的各个方面。除了老师在课堂上注意学生,说能力发展,还要利用课外活动进行一些语言培训。课程是一个更好的形式,不仅对学生主动说,而且组织能力也很好的锻炼。5.听报告,举办讲座,观看有意义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学校,年级,班级应该根据实际计划定期组织一些专题讲座,内容可以结合文本的等级来扩展和深化。你也可以问英雄或模特讲故事,革命传统的学生和爱国主义等等方面的教育。演讲下红旗,开幕式和突破仪式,语文教师也应作为语言课外活动,明确要求。现在家庭电视很受欢迎,为了学习学生在条件方便的情况下接受外界,教师积极引导和选择观看一些有用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如新闻网络,焦点访谈,使学生关心国内和国际事务,掌握国家政策,课堂评论,评论6.竞赛。中学生往往有动力,不远处。我们可以使用这种心态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实验表明,竞争是动员学生学习热情的手段之一,我认为个人之间的竞争比群体之间的竞争更好。语言竞赛内容,包括书法比赛,支票字典竞赛,汉语拼音比赛,手写报纸竞赛,演讲比赛,语言基础知识竞赛,诗歌散文竞赛等。这些活动应该有计划地进行。游戏总结后的评价,鼓励精神的主体,辅以适当的物质激励。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教学试探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不仅要能够具有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还应该能够形成良好的语感,并注重积累,而且要多种阅读方法灵活运用。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特别是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主要渠道,与课堂教学的效果环环相扣。因此,加强现代文阅读有效性的探究势在必行。

一、不断优化教学目标,增强实效

语文课堂上现代文的教学应该教学目标明确,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上重点不是怎么提问题,关键是确定明确实在,简明扼要,易于把握和实现的教学目标,不要太笼统虚化,更不要过于复杂。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就会很容易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教学。在教学目标制定时,应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确定,不可以主观臆断,使得目标难以达成,学生更会轻重不分。教学时要能够依据课文的具体要求把握重点教学内容,把非语文、泛语文的内容,甚至不是重点要讲述的语文内容踢出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的教学不再拖泥带水,从而变得重点突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可以把体会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作为教学目标,把重点放在语言的揣摩上,学生也能够从朗读语感上获得铿锵有力的感受,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当然,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变化,给教学目标预留一个空间,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二、突出教材语文价值,还原本真

语文教学的范围很广,涉及方方面面,可以让学生获得多种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但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突出教材的语文价值,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重点对学生的语言感受、表达以及思维能力进行重点训练。对于文本中隐含的具有其他教育价值的相关内容,不应该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要还原本真,不要把语文课上成科学社会课或者品德教育课。比如对于课文中涉及的具有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价值、品德教育价值等方面的内容,就应该一带而过,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讨论,还原真正的语文课堂真面目。教材上有很多这样的篇目,稍不注意就容易把教学的重点偏移,完不成教学目标,学生也就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比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内容涉及环境保护,但教学时教师要适时调控好学生的思维,控制在语言的感受以及表达能力方面。再如《奇妙的克隆》可以在导入时简洁地以克隆的发展史引入课题,切不可长篇累牍的叙述,偏离教学目标,要最大限度地突出和优化语文性特征。

三、增强学生文化意识,培养思想

前面讲述语文课堂要突出语文教材的语文价值,还原本真,但并不是说语文课堂只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那么简单。因此,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增强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影响并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化观,培养学生深度的思维。这样的文本在教材中并不少见,可以在教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受到各种文化知识的影响,是让学生接受祖国文化精神,吸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平台。初中学生在学习现代文的阅读中,技巧不是第一要素,如果能够受到各种文化精神的影响,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能够把握文章的文化主旨,学生的知识素养及思想意识必定会获得提升,既学到了语文基础知识,又受到了文化精神的熏陶,既高分又高能,实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目标。例如:在教学《端午日》一文时,语文知识的教学是必需的,但文中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也应该被作为教学的重点,不容忽视。可以在阅读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对祖国传统节日有所了解,扩大知识面。

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 开拓创新

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进步,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逐步地发生着改变。在传统阅读教学中,老师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把学生的学习愿望引入自己教学设计的框框内,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依着老师的思路而展开,无思考余地,扩散思维更是无从谈起。结果是尽管教师苦口婆心,唇干舌燥,学生还是没有多大的收获。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往往在阅读教学中考虑自己如何“教”,没有考虑学生如何“学”,用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现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经从如何教的思维向如何学的概念进行更多的转变,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作品为载体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与对话,实现心灵之间的交流。课堂的主线是学生的阅读和联想,质疑和讨论,收获和感悟,而另一条次要的线索只是教师的引导交流和归纳。这种教学过程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阅读心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情感体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把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讨引向深入。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探讨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情感教学

一、加强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是初中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现代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生活实践和经历非常有限。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知识,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使情操得到陶冶,思维得到启发。

2.是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途径

语文的知识面比较广泛,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延伸性,现代文阅读正体现了这些特点。在语文考试中,现代文阅读占有很重的分量,但是很多学生往往在阅读理解上失分较多。教师要把现代文阅读教学作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同时,对作品的理解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方法,学生在理解方面越来越强,就意味着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的提高。

3.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重要途径

新课改实施以来,学生的情感表达成为了教育所关注的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高尚的品德,形成积极乐观的情感意识。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肯定会在思想意识上有所进步。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和情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开拓,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升整体素质。

二、坚持阅读目标的渐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初中语文特点,制定出具有渐进性的阅读目标,最终达到整体目标的顺利完成。这样的渐进性目标会给学生更多的信心,为实现高效阅读教学奠定基础。

1.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制定渐进阅读总目标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由很多文章组成,但是这些文章并没有体现渐进性。所以,为了学生能有系统地学习语文,教师要把渐进性阅读渗透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首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教材的写作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阅读理解水平制定出合理的阅读目标,然后列出渐进式的教学提纲,并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实现。另外,在渐进性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抓住阅读的重点,并由浅入深,由少到多,依次进行教学。事实证明,渐进式阅读教学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结合教材单元制定渐进阅读单元目标

初中语文教材主要是以主题不同来划分单元,单元之间的衔接性和连贯性不明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制定渐进式的阅读目标。首先,教师在制订阅读计划时要考虑到渐进性阅读的原则,要体现层次性,使学生的能力由小到大,逐渐提高。另外,单元目标分解是渐进式阅读的重要方法,教师要考虑到每个单元的阅读特点和教学目的,把阅读方法的讲解、练习与阅读的基础知识渗透到单元教学中去。在教学重点、难点时,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互动合作等方法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最后,教师要因人而异,关注学困生的发展。渐进性的教学具有很强的衔接性,所以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和水平给予学生帮助,加以辅导,使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促进渐进式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3.结合文本内容制定渐进阅读课时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制定不同的渐进性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文本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阅读目标,重视学生对文章语言特点的理解和感悟,让他们学会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师在现代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要把握阅读的目标,并把这些目标和学生的阅读活动相联系,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讨,避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渐进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体会文章的情感和内涵,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以达到现代文阅读教学渐进式目标。

三、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

1.初读材料,把握作者写作思路

当学生看到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带着欣赏的情感去了解作品,先以浏览的阅读方式了解题目、作者、内容、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找出文章的结构和线索,和作者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共鸣,受到启发,在脑海中对文章要有总体的印象。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提高对文章理解的准确性。

2.再读材料,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在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写作思路和情感的情况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带着课后的问题进行细读,根据问题要求对文章内容的阅读做到有的放矢,找到和问题有关的词句片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去阅读理解,细致分析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3.找准切入点,进行有效答题

准确理解和分析现代文的关键在于审题。审题时,要根据题干明确题目的要求。题干一般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是作者所表达的意思,一个是命题者所表达的意思,只要学生认真读题,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都限定在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中。这样学生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到答案在文章中的位置,只要找准切入点,然后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认真揣摩,就能准确无误地找到答案。

在阅读理解中,学生要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说明文阅读理解需要学生从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和说明对象去考虑;记叙文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找到叙述的对象、语言特点、叙述顺序等要素,还需要重点赏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能概况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进行缩写、续写和仿写。不管是哪一种体裁,都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具有提示性的词语,因为从这些词语中可以获取更多的重要信息,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4.立足全局结构,细化局部内容

阅读一篇作品首先要做到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赏析,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作品。但是,只对文章整体把握还不够,还需要精雕细琢,细细品味,通过细节处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因此,要想准确地理解现代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基础上去品读。

5.增强文化意识,深化思想认识

初中语文教材可以使学生认识中国的文化,汲取很多的文化养料,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如果学生在作品理解过程中,和作者的情感能产生共鸣,体会到各种文化精神,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定会得到提升。语文素养对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内在的,而阅读技巧是外在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现代文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学好语文和提高成绩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自身为主导,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目标,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和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曾 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调查与教学策略研究[D].重庆:2008.

[2]林富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取向[J].教育评论,2004,(05).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教学试探 篇9

在教育现代化、科学化的研究中,语文单元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实验,开始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如何落实语文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它们与语文单元教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都是语文单元教学中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语文单元教学目标的内容是丰富的,它包括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和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将单元目标分解为课时目标。如何将单元目标恰当地分解为课时目标,如何充分发挥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变单向型、直线型为辐射型网络式的课堂教学结构,如何发挥课堂教学功能,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统一,都是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对上述问题,笔者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下面以高中语文第四册议论文第一单元为例,谈谈本人采用的几种方法:

一、预习法

为了形成主动读书、自觉读书、学会自己读懂书的局面,每单元的第一节课规定为“预习课”(或称为预习法)。基本步骤有四:

1.课题查读。要求把握课文文体,了解作者生平(包括姓名、生活年代、籍贯、代表作品、风格等),探求作品时代背景与单元作品之间的关系。学习高中第四册第一单元时,同学们主动查阅有关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文献,初步了解《改造我们的学习》、《个人与集体》以及《反对党八股》等文章在当时的指导作用及其对今天的现实意义。

2.字词认读。在高声朗读每篇课文的基础上,强调“不动笔墨不看书”。对于掌握不准的字词、课文有关的注释和词语表等,以查字典、抄写词语、在课本上做眉批和注音等方式,达到在特定语境中进行音、形、义的辨认。例如翻阅到该单元中“钦差大臣”一词时,同学们指出其中“差”字有四种读音,并联系“差强人意”一词的读法及含义,既预习了课文,又复习了知识。

3.结构识读。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列出课文提纲,比较单元课文层次结构的异同。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造我们的学习》确是一篇标准的议论范文,其结构与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要求相符合。但《个人与集体》为什么分为两大部分呢?同学们发现,原来课文为节选,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在的结构完全符合议论文的基本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单元)的结构,为深入分析课文,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打下了基础。

4.信息析读。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学会辨析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是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基本要求是:能用百余字写出课文的内容梗概,参考课后的“思考和练习”,选择精彩语段,进行质疑辨析。

事实上,“预习法”的四步骤,也即是教师上课的基本步骤。“教是为了不教”,从“单元目标定向”开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本人以为,只有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法与学法并重的教学方法,才可能到达“由扶到放”,最后“不教”的境界。

二、例证法

语文教材采用“课文”作“例子”,主要不是验证知识、推导知识(当然也有这方面的因素),而是为了由“例子”带动其它相关的内容,充分动用归纳思维,由已知推向未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第四册议论文第一单元教学时,我首先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第一部分(“肯定成绩”)为例子,从词语辨析、语段分层到内容理解、论证方法分析等方面多角度地深入讲析,然后让学生依据该例子的分析方法,联系本单元其它语段展开讨论。在采用例证法的过程中,从思维训练着眼,语言训练入手,注意先后有序,重点突出,疑点明确,反馈及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比较法

同一单元的课文自然是因为“同”而组织在一起的。如果说运用“例证法”可使同学们举一反三,求得“大同”的话,那么,运用“比较法”则可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它们的“微殊”。前文“预习法”中“结构识读”提及结构不同是从选材角度入手,抓住整篇文章的特点。这里我们还可以从论证结构角度比较各语段的差异:有的是并列式,有的是对照式,还有的是层进式,还有的是总分式。我们还发现,议论文的第一单元侧重于文章内部思维结构的比较,而第二单元则侧重于语言特点的体现。在了解共性的前提下去抓住个性,在整体之后,深入分析局部,可以使语文教学工作变得科学有序,深入扎实。

四、质疑法

质疑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师生通过质疑、思疑、辨疑的方法,拓开思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前例“语段分析”《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第一部分,第一句话“党的二十年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二十年”是分论点,第二句话概括回顾“幼年”时期与现在认识上的差距。按照一般思路,第三层则可根据“幼年”与现在的时间顺序具体阐述其重大意义,而文章为何从“一百年来”的时期入手?同学通过对全文的把握,语境的分析,发现该文无论从重要性正面论证,还是从必要性反面分析,甚至对比阐述迫切性时,都是紧扣“现状、历史和理论研究”这三个方面。有同学指出:“该文中心就是反对主观主义的坏学风,所以不能割断历史看待我党的成长发展过程。这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的具体体现。”大家都信服地点了头。课堂上师生之间谈谈议议,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交换意见,互换信息,效率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五、达标法

“达标法”,即是让师生对自己教与学的结果进行测检。前面已提及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这里提到的达标,自然是指能使师生产生某种观察、测检得到的行为变化。如高四册议论文第一单元的结束课上,从议论文体出发,学生自读《错字小议》、《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之后,教师以知识短文“修饰词句”、“段内层次的调整”两点要求,请每位同学具体修改一篇作文:找出毛病,分析病因,提出修改意见。这样学以致用,信息得以及时反馈,做到了学有目标,查有依据,同学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较浓厚的学习兴趣。语文教材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记住文章本身的具体内容,而在于把所掌握的方法、技能运用于“语文课”之外。达标法的目的就在于此吧。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笔者以为除充分利用现行课本按单元编排的特点外,也不妨对现行安排的单元作些合理的重新分配。例如第二单元的《反对党八股》,早几年把它作为自读课文,不失为妥当之举。在第一单元结束后,我让学生们按四人小组形式,以该文为研讨对象,各选一个专题集体备课,最后推选代表上台讲析。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单元学习方法,又引导学生向知识迁移、能力运用、自学习惯培养等方向努力。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教学试探 篇10

1、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备课资源,所以不从教学常规来谈。

2、根据自己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选取一个比较小的角度来谈。

3、有些问题思考的还不够深入和缜密,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4、我的谈话主题是:高中语文第三册古代诗歌与散文解读教学

二——六

先:我们先一起来看新课程标准:阅读目标、阅读教学和阅读评价中的一些文字。

后: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并列,阅读重视的是理解。

阅读:理解与鉴赏(有的阅读学将阅读作为一个大的概念,包括了理解和鉴赏。)

文学阅读需要做两件事:第一是理解,第二是鉴赏。对于某篇文章要了解其中的各句各段及全文的旨趣,这是属于理解的事;想知道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这是属于鉴赏的事。(《叶圣陶集第十六卷》)这第一步便是理解,第二步则是鉴赏。

七、解读与理解

1、理解的价值。理解是从自身活动和外在世界中获得意义。人在理解中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失去理解,人生变成一片无意义的阴影。理解是构成人存在的一种基本状态。狄尔泰说,自然需要说明,人则必须理解;理解是在你中再发现我自己。

2、解读的价值。理解借助语言文字表达流露,成为解读。所谓意义解读,也就是人际之间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解释。一旦失去了对意义的探求与表达,人自身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勇气,也就丧失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3、文学的解读是两个视界的融合。文学作品有它自己的世界,解读者也有他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两个世界在解读者的理解中发生接触后,融合为新的世界——意义。真正的理解没有随意性,总是受到两个视界的限制,一个是作品的视界,一个是读者或解释者的视界。八、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

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

九、语文文学解读是针对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的教学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因而既遵循文学解读规律,又遵循教学规律。

文学作品意义的丰富性和解读过程的个人性使解读产生的意义必然是多元的。文学解读教学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自主解读的基础上平等对话,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存留己见;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培养文学解读能力,形成多种解读方法。

十、文学解读深受解释学的影响。传统解释学理论认为,解释的目标是恢复作者原意。由于读者与所要理解的对象处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中,这就要求读者克服时空距离,摆脱历史的成见,以求保持解释的客观性。现代解释理论认为,解释的目标是出于现代的需要,解读的时空距离无须克服,而是要利用它,因为意义是在时空距离中展开的,既可看清自己,又能看清前一代人;成见更无须摆脱,正是它使理解的历史性成为可能,开拓出新的意义领域,意义的创造是读者参与的结果。文学解读也先后出现了三种理论:作者理论、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

用心爱心专心 1

作者理论认为:解读就是恢复作者原意。要恢复作者原意,可以有两种途径: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语法解释就是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桥梁,以理解作者原意。这里的语言文字是指作者生活的时代的共有的公众性的语言文字和作品所给定的具体语境中的语言文字。语法解释又被成为“客观”的解释,因为它抹去了读者的思想个性,试图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桥梁,以理解作者原意。心理解释就是通过重建作者的心理个性和历史情境,来恢复作者原意。这就要求解读者排除自己的思想观念,牺牲个人的见解,消解自我,悬置自我,超越时空的间隔,实现自我和作者的心理转换,重建作者的精神世界。

文本理论认为:文本意义是自生的,与作者、读者无关,它蕴含在文本的语言符号和结构中。海德格尔说:“艺术家比起作品来是微不足道的,艺术家犹如一个个通道在创造过程中,作品诞生了,通道却消失了。”解读文本就要分析它的基本结构,了解它的基本层面,并在各个层面上理解文本意义。

读者理论认为:文本意义是读者参与阅读的结果。解读过程是读者参与文本创作的意义再生的过程。即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置身于文本,一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同时将自己的认识注入文本,扩展了文本的意义。朱光潜曾对读者的作用作了如下论定:读诗就是再作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维持住的,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感情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

十一

三种解读理论对文学解读可以有这些启发: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来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或蕴藏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具体语境的理解来揣摩文本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和多个角度来理解文本意义。

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来创造性的理解文本的意义。

当我们尝试用这些方式来理解文学文本时,呈现给我们的意义一定是丰富的、多元的,那么也就意味着文学解读在本质上应该解读出多元的意义。

根据这些启发,我尝试从三个方面形成解读的思路和相应的解读方法。

三种解读思路和方法之间也并不是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可以交叉。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的特征,侧重于某一种解读思路和解读方法。

十二

对于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尤其需要通过理解作者来深入理解文本,尽量做到知人论世。对于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有必要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和精神世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往往会在进入文本之前,简要介绍作家的相关内容,对作品的意义形成暗示。这种介绍很难让学生贴近作家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意义暗示也会抑制学生的自我理解。我们可以尝试其他的方式,使学生走进作家。比如直接让学生阅读古代传记或当代的与古代作家相关的作品,或者利用视频资料了解作家的故事。这些活动可以安排在学生初步接触文本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了解作家,从而纠正误解、深化理解。

在解读屈原的《离骚》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式了解屈原。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连环画:屈原的故事

《屈原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提示:该文从历史的纵深角度阐述了屈原的思想人格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对中国文人性格的影响。

通过解读作者世界,我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作家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以汲取到作家精神世界中对我们依然有益的文化品格。

十三

个人的文学解读是读者个人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解读产生的意义由读者和文本这两极来决定,语文教学中的文学解读由教师和学生的对文本的公共解读来完成。这种公共解读是老师和所有学生在个人解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讨论交流,形成一些能被群体认同的公共意义。在教师、文本和学生的三极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均为解读的主体,但两种主体在语文文学解读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教师是解读活动的先行者。在进入课内解读之前,教师首先应该已经对文本进行了充分的自主解读,结合各种参考资料,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了解他人的解读思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理解文本的意义;其次教师还要结合文本的特征,思考一些适应学生的解读方法,以供课堂上学生选用;另外,教师要考虑到学生整体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尽量为学生理解文本准备一些阶梯性的材料。作为解读者先行者的教师是带着理解和方法走进课堂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他的理解是固定不变的,当他和学生一起再次解读文本时,也可能在学生理解的影响下深化甚至改变自己的理解。

教师是解读活动的组织者。在课堂的解读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和文本的需要,设置恰当的解读情境,设计科学的解读环节,提供适当的解读方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作为解读活动组织者的教师,要有比较明确的目标意识,通过解读活动,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还要尽量为学生的自主解读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一定解读方法的指导下充分的解读文本,形成自己的理解,并能够交流个人的理解。

学生在解读活动中是倾听者。学生首先要倾听文本,要结合个人的体验走进文本,透过语言层面,获得文本意义,这个意义是个人和文本的遇合,是学生的主动建构;学生其次要倾听教师,要努力从教师那里获取一些解读文本的方法,倾听教师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学生还要倾听同伴的声音,与同伴一起交流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这种倾听是有准备的、有选择的,并且能够促进个人发展的。

学生在解读活动中是言说者。学生有权利表达他对文本的个人理解,有权利反驳别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文学解读中的自由表达是学生生成解读能力的直接途径。伽达默尔说,在会话中存在意味着与他人一起思想,去向某个他人而回到自身。

十四

文学文本自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有了独立的意义和价值。解读者要理解文本的内涵,就必须深入文本,而不能仅凭对作者的了解或别人的评价来理解文本的意义。但是,如何深入文本,获取文本蕴涵的丰富意义呢?我们需要从文本意义生成的角度和层面入手,熟悉文学意义产生的途径,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文本。

1、外层意义与内层意义

从文本的意义结构来分,我们可以从外层和内层两个层面来解读文本意义。外层指由文字语言直接呈现的意义,内层指由文字意义指向的联系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所构成的意义。外层意义是显性的,能被所有读者所捕捉到的意义;内层意义是内隐的,需要读者深入文字之后去细心体味的。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指出作品意义“有隐有秀”。“隐者也,文外之重旨者也”,指与文外相联系的深层意义;“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指卓然独立于文字中警策之言,应是外显的意义。“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外层意义以明朗、鲜明、卓绝为佳;内层意义须以繁复、多义、深邃为好。

文学文本的意义结构并不必然的分为两层,如果作品本身不仅文字浅显、形式简单,而且指向明确,那么读者也未必要去煞费苦心的寻找内层意义。内层意义的形成往往与作者的用心有关,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作家的生平和创作的特定背景来揣摩;内层意义的形成还与作品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关,意义丰富的作品往往会运用隐喻、象征、借代、双关等手法,对这些表现手法的分析,会使我们收获新的意义。

《白马篇》:曹植

外层:本诗塑造了一个为解救国难,为消灭入侵之敌而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诗中的少年,武艺高强娴熟,英勇无比;大敌当前无所畏惧,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只要能保家卫国,哪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

内层:其实,这个游侠少年就是诗人梦想中的自我形象,诗中流露了诗人的英雄情结,展示了诗人的军人梦和对功名的向往。曹植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立业之大志,但却没有机会,只好借诗表现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著和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我们可以依据曹氏父子间的关系和前人的一些评论来揣摩出这一层意思。朱乾《乐府正义》说:“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篇中所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非泛述也。”

李商隐《锦瑟》:朦胧诗

意象的叠加,构成一幅幅虚幻飘渺的画面:庄子梦蝶、杜鹃伤春、沧海月明、蓝田日暖,外层意义几乎难以捕捉,只能揣摩这些意象的隐喻意义。

有人说,“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有人说,“此悼亡之诗也”;有人说,锦瑟“令狐家青衣名也”,有人说:诗写艳情,“盖始有所欢,中有所恨,故追忆之而作”;今人有说,“此诗伤唐室之残破,与爱情无关”;或说“是李商隐全面回顾毕生政治遭遇的”;或说,“《锦瑟》实际上是义山一生遭遇踪迹的概括”以及其他等等。虽然从古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概括地说是诗人写自己一生的遭际(包括爱情):

中间两联连用四个典故作隐喻:庄子梦蝶,喻人事变幻,转瞬成空。杜鹃伤春,喻往事可悲,内心伤痛。“沧海月明”,鲛人泣珠,喻旧情已逝,遗恨无穷。“蓝田日暖”,喻往事如烟,只留下朦胧的回忆。命运坎坷,功业未成,爱情遭受磨难,华年悄悄逝去,抚今追昔,只有愈加令人惘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这首诗有两层结构。

表层的结构,就是记叙的一个梦,一个游天佬山的梦。作者并没有到过天佬山,所有关于天佬山的描述都是一种虚拟和想象。

深层的结构则是隐喻了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就是对他42岁入朝为官的两年多生活的经历。这是对自己从年轻时代就开始了的“愿为辅弼”的政治理想幻灭的一个概括。

这表层的结构的虚和深层的结构的实可以很好的对应起来。表层的虚就是一个游山的梦,从思山、入山、到游山,梦醒,层次非常分明。而这对应着生活中的实的一面:正好与李白两年长安的思想历程相吻合。

2、核心意义与边缘意义

理解文本意义,可以着眼于整体,也可以着眼于局部。从文本整体获得的意义可以称之为核心意义、从文本局部获得的意义可以称之为边缘意义。核心意义相当于中心或主题,这种意义是读者对作品的概括性理解,具有一种核心价值;所以在我们的文学解读教学中,几乎成为必须实现的教学任务,追寻这种意义成为解读的目的,这种过分的追寻,使得一些边缘性的意义难以显现。边缘意义是从文本的局部语言中获得的意义,可以来自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文段;诸多边缘意义的合成才能产生核心意义,而核心意义往往有统摄着边缘意义,但是也会出现边缘意义逃逸的现象,即边缘性的意义是悖离核心意义的,这种现象是作者的思想矛盾在作品中的体现。

《归园田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长期以来,历代文人多把陶渊明看成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浑身静穆的隐逸诗人。《归园田居》正是其仕宦情结与田园情结激烈碰撞而最后以田园情结获胜的精神产物。陶渊明曾受老庄、玄学、佛学等思想的影响,而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性一拍即合,加上家境的衰败、社会的动荡、世风的陡变,使他产生了隐逸思想。他专注于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体现其生活的快乐和心灵的安慰,体现其生命的变奏,人生的变调;在田园生活中实现其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

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可为什么又会“误落尘网中”而且“一去三十年”,诗人走上仕宦道路真的是“误落”的吗?

陶渊明虽出生于没落士族,但处于封建时代,一般文人所追求的仕宦之途他也无法摆脱。他早年就曾以济苍生的壮志进入仕途,并应征出任江州祭酒,先后担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因此说他并非“误落”。之所以说“误落”,是对他无法适应官场生活,无法忍受仕途的污浊,无法施展他的政治理想的一种反省。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这首词虽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豪壮,豪壮情调表现有二:一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二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但词的最后一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壮志难酬的苦闷,与豪壮情调显然是不能吻合的。

这里其实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他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同时与和尚往来亲密,精通禅学。这样,在苏轼的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因此,在苏轼词中就具有了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

《琵琶行》

小序:“予出宫二年,恬然自安,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有人认为这句话应该反着理解,因为《琵琶行》里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境遇的:“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但我觉得两者都是真实的,是不同的情境中的两种感受。在远离朝廷的生活中,处于政治的边缘,心理上感觉自然会宁静自然得多,可是当听到琵琶女的京都之音,又油然升腾起被贬谪的伤痛,这两种感受会不断交织出现。

3、形象意义、情感意义与哲理意义

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意义呈现的载体是不同的,因此解读意义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寻找不同性质的意义。

以形象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本,需要理解文本的形象意义,这类文本主要有小说、记人的散文;以情感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文本,需要理解文本的情感意义,这类文本主要有抒情性的散文和诗歌;以哲理为主要表达方向的文本,需要理解文本的哲理意义,这类文本主要是哲理性的散文和诗歌。但是,这三种意义并不分散的存在于各种文体中,而是可以并存于同一种文体,同一个文本,读者要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多角度的解读文本意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流传千载的动人篇章,其中就蕴涵着这三个层次的意义。就形象意义而言,这首诗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一个是“谪居卧病浔阳城”的诗人;一个是古代出色艺人的代表,一个是古代正直文人的代表;他们的形象意义超越了个体,是整个封建时代中两类人的典型。就情感意义而言,“同是天

上一篇:助学贷款还款方式doc下一篇:文化产业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