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

2024-07-27

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精选12篇)

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 篇1

语文教师往往建议学生重视课外阅读活动, 达到增加知识储备, 丰富文学涵养的目的。然而,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 仅仅是口头的倡导并不能够让学生对课外阅读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寥寥;一些学生敷衍的阅读态度直接影响了阅读效果;也有部分学生面对汗牛充栋的书籍不知如何选择。因此, 笔者建议初中语文教师开展适当的课外阅读教学工作,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真正获得课外阅读的乐趣和益处。

一、与教材相联动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都选自中外名家名篇, 无论是从艺术风格、思想境界以及语言特色等方面都足以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经典范例。而且, 教师在课文的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感悟心得。因此, 笔者建议对教师在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籍时, 可以以教材为基础, 向外发散, 给学生指出大致的阅读方向, 使得学生能够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书籍。

例如:苏教版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冰心的诗歌, 短小清新、自然纯真的风格与初中生那天真直率的少年心性相投和, 自然会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同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推荐冰心的小诗集《繁星春水》, 借助这四篇诗歌给学生带来的美好印象, 鼓励他们继续进行拓展阅读, 从而对冰心的艺术风格以及在诗歌中倾注的脉脉温情有所感悟。

此外, 教材的“名著推荐与阅读环节”也向学生介绍了不少经典著作, 如《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水浒传》等等。这些书籍在内容上引人入胜, 语言风格上或简洁、或优美, 用语规范、描写得当, 也非常适合学生阅读。教师可以提醒学生适当地注意这些名著, 通过一些章节的试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懂得如何以好书为师, 与经典为友。

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有了阅读目标, 还应注意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的学生过分追求故事情节, 看不懂的地方就囫囵吞枣甚至直接跳过, 忽略了课外书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阅读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所以, 教师可以传授学生一些阅读方法来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 例如:

1.好书三读:课外书籍既有清新自然的现代诗歌;也有雅致古典的传统词曲;当然也少不了不同篇幅的小说。因此, 笔者建议教会学生根据书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果是诗词阅读, 那么学生可以尽情地朗读出来, 根据自己的体悟将感情融入到朗诵中, 做到声情并茂。这样一来, 既可以全身心地感受到诗歌的情境美;也能够体会到诗歌在音韵上具备的独特魅力。

面对小说, 学生则不妨选择先浏览后精读的方式。因为小说的情节性特质, 不少学生对故事的进展十分好奇, 如《西游记》、《水浒传》等书籍, 学生可以先尽情地阅读精彩的故事, 遇到不认识的生僻字词或者不理解的字句, 只要不影响整体情节, 都可以标记下直接跳过。等到全书阅读完毕, 再把自己标记过的部分和精彩的章节进行精读。这种二次阅读法既维持了学生对故事的热情, 也保障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2.笔记法:笔者一直对自己的学生强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也方便学生对知识的重温。因此, 教师一定要敦促学生养成多翻书、勤动笔的好习惯。

以《朝花夕拾》为例:作为一本经典回忆散文集, 它既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文笔优美的童年回忆;也有《藤野先生》这种平淡真味的师生情怀;还有《狗?猫?鼠》这样意味深长的锐利词锋。因此, 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除了摘抄一些语言优美的句子, 更重要的是对文章言语之外的思想内涵进行品读, 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或者疑问。

简言之, 阅读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接受能力进行因材施教。只要坚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阅读, 就一定能够事半功倍, 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价值。

三、举办阅读交流活动

除了教会学生怎样阅读, 教师需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明白:阅读不止是一项需要反复读、不停写的辛苦琐碎的工程, 它是一件人生乐事, 是一项使人获得身心愉悦的有益活动, 让学生真诚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之中。而举办一些轻松的阅读活动恰恰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以上认知。

例如, 笔者曾经举办过阅读分享会活动, 让学生一起分享阅读《西游记》的感受。有的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阅读笔记, 对《西游记》中精彩的打斗场景摘录得特别多, 认为作者的动作描写非常传神, 不同的妖精动作不同、形态各异, 使得形象栩栩如生;有的学生则对孙悟空在花果山的自由自在印象深刻, 对天庭的人情冷暖做了剖析总结了孙悟空大闹天空的原因;还有一位学生甚至根据书本的描述自己为取经四人分别画了一副人物肖像。

笔者认为学生不同的做法、观念这都是喜爱阅读、分享阅读的一种表现方式。通过热情的交流还能使学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与他人的观念交流, 分析他人的观察角度, 从而加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同样, 交流使得学生发现相互之间对作品阅读的共同爱好, 能够产生相互鼓励的催化作用, 让学生带着分享和交流的喜悦再一次投入到阅读当中, 并且能够借鉴他人的观念加深自己的理解, 进一步丰富自己的阅读收获。

总而言之, 课外阅读教学承担着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职责。相信通过教师的合理指导, 一定能够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提升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国富.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J].校长阅刊, 2007年第12期

[2]徐永红.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文学教育 (上) , 2012年第11期

[3]邓春燕.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探微[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年第2期

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 篇2

_语文阅读教学应从课内走向课外

福建罗源第三中学

朱爱修

邮编350600 电话***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关键──丰富的阅读量。要学好语文,光在课堂上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需要在丰富的阅读中长进。因此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外知识点的渗入,融会贯通。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时刻牢记这一点,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走向课外阅读。

关键词:丰富阅读 拓展 课外

不可否认,丰富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正如鲁迅先生针对学生读书时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句话点中了语文教学的关键──丰富阅读。叶圣 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因此,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我都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更多的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努力的尝试树立自己的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就教学中的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在教学中的探索实践,我就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从教教材走向课外拓展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拓展学生阅读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文章

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内容,但决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教初中语文不应只教课本里那几篇与考试有关的文言文,而要以教材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点进而带面,以一篇带多篇甚至是带多本,以精讲带博读,不断开拓学生视野,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量,进而扩大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1、从课题入手训练学生的拓展阅读。有的课题包含了丰富的阅读因素,在布置预习时可以让学生从课题入手,围绕题目展开拓展阅读,从而了解相关知识和写作背景。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先布置学生先回家查找与春有关的诗歌,散文,学生就回家认真查找,结果第二天学生带来了杜工部“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句,1.忆 江 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及有关春的成语 春暖花开、风花雪月、出水芙蓉、„„,学生还带来了歌曲美文,家乡春季天气变化,自然特征。

课文还没学习,学生对春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达到了未学其文、先爱三分的效果,有助于学习课文时对文本进行细致深入的理解。

2、从课文作者入手训练学生的拓展阅读。

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不乏名家名篇。学生在品味语言魅力的同时也与作家进行着亲密的接触。从《春》中认识作家朱自清、从《变色龙》中认识作家契诃夫。从《风筝》中熟识革命战士鲁迅„„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打开走进国内外名家作品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或课前,或课尾,或课中,要适时地把作家请出场,推介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作家的初步认识,开启一扇以“课文作者为中心”的阅读大门,从而对其作品产生阅读期待。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作者传记及作者其它作品,让名家名作在学生们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同时,这些作者仍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教学时,我不失时机的介绍他们作品的反响度,几乎每个作家我都有推荐,每周都有设置“本周推荐阅读”,课下与学生交流阅读感受,了解阅读情况。有时,阅读感受与学生碰撞,激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并有一种,语文老师是我的知己的感觉,学习语文的热情大大提高,并一直持续课外阅读,期待下次的阅读交流。

3、从倡导阅读初中必读名著进行拓展阅读。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有时教师必须将课后阅读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阅读,乐于阅读,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些必读名著将在每次考试中都会设置一些问题,即使为了应试的目的,想考高分,想被肯定,在这样的压力下,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有时因各种原因,学生没有及时阅读名著,但一旦考试中失利,原因竟是名著丢分,加上老师的鼓动,学生既能重拾名著专心潜读。

4、从人物命运入手进行拓展阅读。人都有关注人物命运的特点,所以善于制造悬念的导演都会在每一集连续剧的结尾吊足观众的胃口,吸引人一集又一集地看下去。其实,我们也可以根据人的这一特点,学学导演,在学生有效阅读文本、对课文产生兴趣后,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从而有效地进行主题拓展阅读。有些课文,特别是一些小说节选。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往往牵动着读者的心,抓住这种心理,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进行拓展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拓展阅读方法。如人教版九上《智取生辰纲》是一篇古典文学作品。很明显编者的意图是激起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但要通过这篇课文就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抱着《水浒传》阅读很不容易。特别是一些女生,完全不感冒,我在执教《智取生辰纲》一文时,抓住课文中几个任务的命运设疑:1.杨志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被充军到

了大名府,后来有是因为何因成为押运生辰纲的负责人,最后生辰纲被劫,他去了何处。晁盖等人为何会知道?他们因为此事,将面临怎样的灾难,谁救了他?这几个问题一出,学生马上要去原著一探究竟,此时适时请大家阅读必读名著《水浒传》。这样,学生带着强烈的疑问阅读,兴趣就有了,就明白了,杨志本是“三代将门之后”,原“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最初是满怀抱负。不想命运多舛,先失了花石纲,又不得已杀了泼皮牛二,被发配充军。这是其人生的一个失意时期。但岂料因祸得福,得到梁中书赏识,收在门下,“早晚殷勤听候使唤”,并把押运生辰纲的重任交托给他。生辰纲被劫,自己的梦想也最终幻灭,不得不落草为寇。晁盖.智取生辰纲事发后,幸得宋江通风报信,乃与吴用、公孙胜及阮小二兄弟在石碣村打败前来拘捕他们的官兵,投奔梁山泊入伙。因寨主王伦忌才,不能相容,吴用智激林冲火并王伦后,大家推他为寨主。后在攻打曾头市时,被史文恭用药箭射中面颊致死。

这一学期正好是一个拓展阅读《水浒传》专题研究的训练,这样的方法效果其实很好。

5、从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如人教版就选了好几篇鲁迅的作品,包括《风筝》《从百草遇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些作品一一学下来,对鲁迅的人生经历,作品特点,写作特点,人们还可以更真切地深入他内心,去体味他在历史最黑暗的时刻,在面对无路可走的绝望时,心里如何挣扎,如何反抗这绝望,要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喜爱和崇敬鲁迅的读者,可以从记录他心路历程的作品中吸取精神力量去追求光明和真理,哪怕要经历鲁迅式的艰难也罢。这样的“鲁迅”,就成了一座人格的丰碑。真正伟大的作家,是丰富的,也是永恒的!这样的阅读是深层次的。那是心灵的洗礼。

二、拓展学生阅读与教材主题类似的文章

中学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表达形式的学习模仿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是有必要选择和推荐那些和课文主题相类似的内容供学生阅读的,这样也能很好的起到学生主动阅读的良好品质的培养。

冰心的《荷叶 母亲》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赏析完后,我将名家笔下的母亲印发给大家:我的母亲(季羡林)我的母亲(老舍)母亲的回忆(朱德)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丰 子恺)这样的拓展性阅读,不但在面上予以保证,还能够以一带十的了解更多名人作品,并能够引发学生爱母职之情,激起写写自己母亲的欲望同时也拓宽知识面。

三、拓展学生阅读与教材有对比性的文章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就能促进知识的类化,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所以,教师可以把有对比性的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鲁迅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对“我”粗暴对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小弟深受虐杀,不仅认为我是对的,且无任何怨恨而深沉感慨。同时也对封建宗族制度摧残儿童的罪恶进行控诉。此时,拿此文与周粲《满天的风筝》等作对比,要求他们分析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从比较中获益。又如,学习了张岱《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使学生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提高了领悟能力。

四、学科渗透,拓展学生阅读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科中处处有渗透。语文这门学科经常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利用语文拓展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加以拓展阅读。如学了《黄河颂》,可以让学生课后利用网络学有这首诗编成的歌曲;学了《月亮上的足迹》,课后可以上网阅读人类登月历程;学了《敬畏自然》,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搜寻自然中的令人担忧的现状,以此提高防范保护意识。

语文课内阅读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内阅读;教学;策略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基于其认知特点的独特性,阅读可能都是颇具难度的环节。很多一线的语文教师也针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有效开展课内阅读教学,进而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小学生语文成绩的进步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呢?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课内阅读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去。为此,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而以此为基础,展开阅读教学。

事实上,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独特优势,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既定的教学目标,向学生展示一些恰当的图片或者视频,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进而抛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

通过这样的一种教学设计,往往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带着教师的问题去阅读文章,希望能够找出正确的答案。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抛出问题的时机要恰当,同时问题表述要清晰、准确,同时要给学生以充分阅读、思考和探讨的时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二、分角色朗读是实现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

基于小学生特殊的认知特点,分角色朗读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文章都适合分角色朗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做出恰当的选择。

例如《蚕姑娘》这篇文章,讲述的是蚕的完整蜕变过程,由于具有较强的科普性,学生在阅读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可以边阅读,边表演,既能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蚕的完整蜕变过程,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但是,教师在进行分角色朗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1)分角色朗读不是对于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适用的,因此,教师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2)分角色朗读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不可以将精力过多地集中在那些所谓的“优秀学生”身上,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课内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3)教师对于分角色朗读的结果应该予以点评、总结和必要的引导,这种点评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一带而过,或者是简单的“非常好”“很棒”之类的。

三、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口语艺术

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要尤其注意。教师要顺利开展阅读教学,是必须依据语言表达这一有效方式来进行的,为此,教师的语言表述一定要清晰、准确。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特别注意情感的表达,要结合文章的实际内容,将文章中所富含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尽量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有效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思维、需要、方法,以及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五个构成要素,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教师不仅仅要将这些技巧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自己也要了解并加以熟练运用,能够在阅读的实际过程中,将上述因素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四、定期开展阅读比赛,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小学生往往喜欢在大家面前展示自我,基于这种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定期开展阅读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去更好地理解内容,提升自我。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1)比赛是促进阅读教学开展的有效手段之一,过程远比结果要重要;(2)对于阅读结果的评比,一定要公开、公平与公正;(3)对于阅读结果一定要进行全面的点评,切忌不要过于强调比赛的名词,有效保护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事实上,除了上述方法,还有很多有效的方法,如多媒体演示法、分组法等。

阅读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对于一线的语文教师而言,一定要予以充分重视。为此,教师一定要树立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进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途径,去实施、去践行,真正实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陈慧君.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谈[J].小学语文教学,2011(35).

内隐知识观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篇4

一、内隐知识观概述

(一) 内隐知识及其特征

内隐知识的概念最先由英国著名思想家波兰尼在1958年出版的《人的研究》一书中提出, 他主张知识应当被区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前者通常指沉默的, 无法明说却又心照不宣的知识, 即无法用言语、文字或符号加以表达的知识,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而后者则与其相反, 它通常指可以清楚明确地加以表达的知识, 比如“比喻”、“拟人”的概念, 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明确表示的。

随着知识理论的不断丰富, 内隐知识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接纳,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 我们不难归纳出内隐知识的主要特征:首先是情境性, 内隐知识的学习需要个体身心的直接介入才可获得, 是一个需要身临其境地领悟的过程, 是一个除了亲身实践, 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过程;其次是直觉性, 内隐知识往往是个体在直觉状态下获得的, 它虽无意识地隐藏在认知者的内心深处, 但却属于逻辑理性的潜藏暗伏, 绝不是随便意义上的直觉;第三是模糊性, 即个体很难将内隐知识的获得与他人分享交流, 往往处于“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二) 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的相互转化

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并不是相互孤立, 毫无关系的,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首先, 从内隐知识到外显知识。通过正确的途径与方法将内隐知识显性化, 并传授给他人, 是当前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对认知者来说, 学习显性化的内隐知识, 并不断生成新的内隐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但必须注意的是, 并不是所有的内隐知识都可以转化为外显知识, 一味机械化的生硬转化, 只能弄巧成拙。

其次, 外显知识到内隐知识的转化, 一方面需要将外显知识渗透到具体情境中, 另一方面又需要个体亲自实践, 在反复操作中将外显知识逐步内化。

二、内隐知识观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内隐知识理论自二十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后, 便受到各领域学者的高度重视。用上述内隐知识理论审视语文阅读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应是在讲授显性知识的同时, 挖掘文本所蕴含的隐性知识, 并通过合理途径使之显性化, 变成教师要教、学生要学的东西, 且最终要将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所有, 使其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即阅读教学应在内隐知识理论的启示下, 形成“内隐———外显———内隐”的三环节两过程的良性发展轨迹。

(一) 环节一:挖掘内隐知识

教师在拿到文本后, 除了要花大量时间整理必要的显性知识外, 还要花心思挖掘文本所蕴含的内隐知识。通常情况下, 我们总是认为文学类文本重在表现生活, 营造意象, 抒发情感, 所以其蕴含的内隐知识较显见, 学习任务也容易定位:欣赏文本个性化语言, 提高审美感受能力等。而由于实用类文本往往是为了传递信息, 阐明事理, 表达观点, 所以这类文本的学习往往较单一地囿于明确文章写作逻辑, 正确筛选、整合信息等外显学习。这种认为实用类文本没有内隐知识可挖掘的观点其实是一个误区, 无论是语文课程标准, 还是语文考试大纲, 对实用类文本的学习要求都不仅仅是掌握相关的显性知识。严谨准确的用词需要较强的语感;下定义的语句既要简洁明确, 又要合乎规范, 这与语感也不无关系;文本体现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 又是单一的外显学习所不能承担的。

(二) 环节二:内隐知识显性化

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 学生需要掌握的阅读显性知识都植根于内隐知识之中, 外显知识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而内隐知识才是那“冰山”下的大部分。教师在挖掘出文本所蕴含的内隐知识后, 所面临的难题就是如何将这些自己意会到却又不易言传的内隐知识变成自己可教的、学生可学的外显知识, 只有完成这一转化, 挖掘文本内隐知识才会有意义。

(三) 环节三:转变后的外显知识隐性化

将内隐知识显性化后,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这些特殊的显性知识内化, 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整个阅读教学过程才算完整。转化后的显性知识有一部分是与学生潜意识里的认知图式相契合的,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 这部分知识很容易被内化。而这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或是与自己认知图式相背离的知识, 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对应的练习, 适当点拨, 让转化后的显性知识真正为个体所有, 为个体所用。

三、阅读教学中内隐知识显性化策略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中, 不断出现“语感”、“领悟”、“揣摩”、“体会”、“体验”等词语, 而我们所说的内隐知识恰就潜藏其中, 可见阅读教学中内隐知识的学习尤其重要。但内隐知识的不可描述性、模糊性、直觉性等特征又往往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 这就需要教师将内隐知识显性化, 将其转变成教师可教、学生可学的东西。

(一) 正确处理文学作品

被我们长期忽视的阅读内隐知识大多数潜藏在文学作品中, 处理好文学作品是阅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第一步。

文学课除了要给学生讲一些必要的文学知识外, 其主要教学目标还是要定位在审美教育上。其一, 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本身作为探讨对象, 研究文本存在的“文学性”与“陌生化”, 细细品味作品中的个性化语言, 也许学生并不能明白说出好在哪里, 怎么好, 但学生能够找到美妙之处, 感觉到了震撼, 就已经是激发了学生内隐知识的学习。其二,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体味文本的深层意义, 填补文学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 并创设情境, 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与情感去渗透作品, 生成新的文本意义, 让学生在经典中领略一番。

实际上, 这里所说的“文学课”与王荣生教授选文类型中的“定篇”是一致的, 它的发挥功能就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对于这一类选文, 正如朱自清所说“该只是了解和欣赏而止”, 而不承担任何附加的任务。正确处理文学作品, 将文学课上成文学课, 而不是“四不像”, 相信学生会逐渐在潜意识中形成语感, 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 借鉴西方相关理论, 突破传统阅读教学

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被诸多语文教师沿用至今, 这一教学法在特定时期确实产生过积极作用, 但近几十年急功近利的误用, 已将这一方法僵化为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文本, 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文本所提供的语文考试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内隐学习, 给传统阅读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已迫在眉睫。

西方叙述学理论包括叙述者、叙述人称、叙述态度、叙述技巧、叙述方式等知识也将有助于改善我们当前的小说阅读教学的僵化局面。相对其他类型的文本来说, 小说是较受学生欢迎的, 而长期以来, 小说的阅读教学却仅限于人物、情节、环境的三要素分析, 机械死板的肢解大大削弱了学生对小说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无疑成为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大敌, 而叙述学的有关知识则恰好为我们的小说教学开辟了另一番天地。例如, 在鲁迅的《祝福》中, 鲁迅并没有采用单一的叙述视角, 而是将“我”、“鲁镇人”、“卫老婆子”、“祥林嫂”四个限知视角进行灵活转换, 许多学生只是笼统地觉得小说叙述自然、丰满, 却并不知道其背后的理论支撑,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叙述视角角度切入, 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 使学生在阅读类似小说时, 能自然而然地品味文本中不同的叙述视角, 这样一来学生的小说阅读水平定会有所提高。

(三) 多读多悟, 提倡合理的个性化解读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 学生的美读成了奢求, 语文课上听不见朗朗的读书声了,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分析、训练。适当的分析训练作为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是必要的, 但如果过量, 其效果则适得其反。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往往设计大量的习题, 分析、讲解、校对标准答案, 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作用甚微。语文知识的掌握需要一定量的训练, 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更是一个“多读”的过程, 离不开背诵、积累和体悟。因此, 教师必须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感受读的乐趣, 从读中实现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受、体验、理解、欣赏和评价, 并要求学生对经典篇章进行背诵, 以积淀文化, 提高对语言的敏锐度。

在多读的基础上,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合理、大胆的个性化解读。以《项链》为例, 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批判资本主义范本的角色而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的, 因此对这篇课文的解读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并影响至今, 抹杀了许多学生的个性阅读理解。其实, 从马蒂尔德身上, 我们不仅看到了人性的弱点———虚荣心对人生的警示作用, 也看到了她诚信、善良、勤劳、勇敢、不气馁、不沉沦的人性闪亮点。再细心的读者会发现, 女主人公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职员的妻子, 在丢失了“名贵”的项链之后, 她的丈夫, 并没有因为害怕一起承担债务而逃避, 而是跟她一起不辞艰辛, 偿还高额的债务, 谁能说马蒂尔德是失败的呢?她丢失了项链, 收获的可是丈夫不离不弃的爱, 这又何尝不是“灰姑娘”故事的翻本呢?这些“权威”并没有提到的解读, 却恰是学生内隐学习必不可缺的, 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重视学生内隐知识的学习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在内隐知识观的启示下, 语文阅读教学应形成“内隐———外显———内隐”的三环节两过程的良性发展轨迹, 而其中内隐知识显性化这一环节又是重中之重, 教师必须将文本所蕴含的内隐知识变成教师要教的、学生要学的东西, 不断激发学生的内隐学习, 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倪文锦, 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5

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来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呢?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读书闪趣是提高阅读效益的基础,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读书是每一个人心灵内在的需求,也是心与心的交汇,更是灵魂的壮游。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宽阔的读书视野,向学生展示文本和书籍的思想和艺术精华,还应该揭示作品中的艺术技巧;用高品位的书籍和文章,以崇高的人生境界来震撼学生

的心灵,从而引起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强烈兴趣。

只要有兴趣,学生在阅读时,即使遭遇一定的困难,也往往自然生发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应做到:

1、鼓励阅读。坚持阅读的无错原则,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2、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不是蛮横地规定阅读任务。

3、保证阅读自由。给予学生选择合理的时间、恰当的书籍、可行的阅读方式和自己表达阅读效果的自由。

4、坚持多样化。坚持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观点的表达等多样化,允许学生在阅读内容和方法上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度,改变统一答案的弊端。

二、重视阅读感受的体验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感情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程标准》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

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 篇6

一、品读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应该说字、词、句是文章表达的基础材料,更是语文教学必须要重视的基本功训练内容。每篇课文不乏好词佳句,都是值得学生积累的素材。如学习了《燕子》一课,教师让学生摘录关于“春光”的一段话:“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告诉学生今后写到“春天的美景”也可以进行模仿=如学习了《雾凇》之后,教师让学生运用课文中描写雾凇奇观的词语,如“缀满、模糊、弥漫、洁白晶莹、琼枝玉树”等,写一处雪景。一开始,学生无从下笔,都坐在那里咬笔头,绞尽脑汁也只逼出几句并不通顺的话语。于是我把作家峻青写的《第一场雪》里的句子抄给大家,并要求背诵。“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学生有了这段话的参考,写起雪景来就顺利多了。学生在品读优美的语言时,积累了更多的好词佳句,词汇更加丰富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自然也提高了。

二、品味精彩句段,感悟表达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不但要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感悟表达方法。

因而,有必要引导学生对精彩的课文片段进行表达方法的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尝试应用。如《荷花》一文。“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段话中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让人感受到荷花开放时的不同姿态,给人以美的享受。然后让学生也运用“有的……有的……有的……”写个排比句。如教学《秋天》一课,当我们学完“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这段文字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句子的特点,能不能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写其他农作物。学生稍微思考片刻,很快就写出了很多类似的句子:“石榴嚷着冷了,要穿红袄;梨子嚷着冷了,要披黄袍。”这样的教学,学生既有效地掌握了文本内容,又学会了采用拟人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语文阅读教学中,在品味精彩语段的同时,归纳出表达方法,并尝试应用,只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就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真正做到“悟、练”结合,提高课堂小练笔的效果。

三、仿写经典课文,学习写作思路

茅盾先生说:“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在教学中,遇到精彩的课文,我们总要安排学生仿写。如《珍珠鸟》一课描写珍珠鸟外形的段落:“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首先揭示出此处是按照由部分到整体的写法,然后进行随文练习,用同样的方法写写平时熟悉的动物。如《天安门广场》第3自然段,按照方位顺序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物,教师就引导学生仿照课文,按照方位顺序写一写我们的学校、自己的书房等。《莫高窟》第2、第3自然段在表达上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条理清晰,叙述具体,形象生动。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想象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体会点面结合这一写法的好处,然后模仿这一方法,写写“精彩的运动会的场景”“足球联赛的生动画面”等等。通过模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这类文章的写作技巧。这样紧密地结合课文,对开拓学生思路起到了推动作用,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

四、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 篇7

一般来说, 人们都是有意识地学习知识, 掌握其内在逻辑性, 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对身边的人和事做出恰当的反应, 这是大家所熟悉的外显学习。其实在很多情况下, 人们还会无意识地获得某种知识, 我们把它称之为内隐学习。内隐学习是人们无意要学某种知识的情况下, 能了解并利用这种知识。生活中内隐学习的现象随处可见, 最典型的就是婴儿并不了解母语的语音和语法规则, 却能在1~3周岁的短短几年内学会母语的口语, 并应用自如。内隐学习的特征有自动性、抽象性和理解性, 除这三种特征外, 也有人提出了内隐学习的“三高特征”:高选择力、高潜力、高效性。高选择力主要是指内隐知识不依赖于当前刺激的表面特征, 具有较高的迁移易化能力。高潜力指无意识领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及无限的心理容量, 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有力的可塑性, 具有很大的潜力。高效性是指通过内隐学习人们能更深、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

由以上分析可知, 教学中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隐学习机制, 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阅读教学中尤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内隐学习机制,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语文阅读体现的内隐性

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 它需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来实现自我解读和感悟。阅读材料中的知、情、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 语文阅读教学所传授的信息寓于文本之中, 因而其教学过程与理科的逻辑推理完全不同, 它是呈现文本结构, 激活读者潜意识积淀的知识和经验, 引导读者自己与文本进行对话, 具有很强的内隐性。

第一, 无意识性。如今学生获取读物的渠道非常多, 市场上的读物也是目不暇接, 无须引导, 学生就会凭自已的兴趣爱好选择读物。而且在阅读过程中, 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并且这种感受不受意识控制,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 无论是从动机还是结果来看, 语文阅读具有很强的无意识性。

第二, 高潜力、高效性。有教育家提出, 若要提高孩子的成绩,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确实是, 阅读具有高潜力、高效性, 我们在阅读时, 潜意识会参与其中, 其巨大能量会随着阅读渐渐发挥作用, 于是产生直觉、灵感和顿悟。另外, 潜意识在特定的文本中遇到相关情境时会自动激活, 使得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所读的内容, 于是就产生了阅读的高效性。

可见语文阅读的内隐性很强, 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内隐学习, 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应用内隐学习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能力又有了新要求, 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名著,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感, 一个爱阅读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能应付自如。高效阅读离不开内隐学习, 那么作为教师, 在教学中如何应用内隐学习呢?

第一,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的形成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其形成过程即是内隐学习过程。大量实践证明, 丰富的课外阅读有利于语文学习, 拓宽知识面, 形成系统的文学底蕴,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 形成良好的语感, 必须进行课外的大量阅读。因为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作品, 才能聚水成河, 用时可信手拈来。所以,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多读书、读好书, 这样对提高课堂的效率是事半功倍的。否则, 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灌, 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 重视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 它受到读者身心影响, 也与读者本身的文学素养有关。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在教师无指令阅读任务安排下, 与所读对象无拘无束地对话, 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深化其对文本的理解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雷雨》一直是学生比较青睐的作品, 学生尤对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感情问题颇有争议, 有学生用“虚伪”来形容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 也有学生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的, 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 更何况鲁侍萍还为他生了儿子呢?更有学生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假的, 有学生提出中庸的说法, 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时真时假……真是一百个学生就有一百个周朴园, 学生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是他们自己的情感体验, 作为老师应鼓励他们大胆设想, 不能用非此即彼的分析束缚学生的思维, 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能培养他们探讨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三, 紧密结合内隐学习与外显指导。内隐学习对阅读确实帮助很大, 但由于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有限, 在阅读中难以完全深刻理解他们所读的对象, 因而内隐学习过程中需要外显的指导, 将两者结合运用于学习中, 以先内隐后外显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在学生充分阅读之后, 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分析、指导, 可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所读内容, 提高效率。也就是说, 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自读及其阅读后的体验和感悟, 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均以此为基础, 充分利用内隐学习的机制, 但不排斥外显的指导。遇到学生不懂的知识和方法时, 教师应给予明确的指导, 让学生茅塞顿开, 使得阅读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 篇8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其中必修课程包含 “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写作联系起来?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一线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阅读是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的过程, 是综合运用多种解读方法, 洞察各类文章的个性, 准确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详略处理的过程。而写作则是运用写作原理, 进入创造想象和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我们的语文课堂既要教会学生怎样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又要教会他们怎样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积累写作素材, 掌握正确有效的写作方法。阅读知识的学习与写作素材的积累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在写作中又应该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方法和技巧用于实践。针对这样的问题, 我注重从三个方面着手, 夯实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基础, 力求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第一、在教授课本中的课文时, 强调学生积累各种基础知识

每一篇优秀的文章, 尤其是被选入高中教材的文章, 都会有一些生词或经典优美的词语、成语, 有些词语表现力很强。比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中描写荷塘的段落: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在这个段落中作者在这里通过 “亭亭” “袅娜” “点缀” “凝碧” “脉脉”等等词语展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淡雅; 写出月下荷塘宜人的静美和勃勃生气。而这些富有表现力的书面词语正是我们的学生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写作的时候所缺乏的, 因此在教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指导学生阅读和积累这些优美而有表现力的词语, 理解它们的含义, 并慢慢学会用它们造句、写作。阅读本来就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 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磨刀不误砍柴工, 厚积薄发正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特点, 只有长期坚持基础知识积累, 才能在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学生写作文时错别字连篇、词语干瘪、口语泛滥的现象, 就能真正让学生有丰富的词汇, 自然能写出优美流畅的文章来。

第二、在欣赏课内优秀作品时, 强调学生学习和借鉴各种表现手法

无论是记叙文, 还是议论文, 都需要使用一些表现手法才更能引人入胜。但我们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很少能运用到表现手法, 即便是一些常见又有效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排比等等也很少人能有效地运用。而这些表现手法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概念进行解说, 并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语言的生动性。在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中既有生动形象的文学描写, 又有蕴含丰富的修辞语句。例如: 孟子的文章善于运用比喻说理, 使说理显得从容不迫。在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里, 梁惠王自认为治理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 政策比邻国好, 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 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 自己的国民也并没有增多, 而孟子用 “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 “尽心”于国的观点实际上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 本质上都是穷兵黩武, 虐民暴政。在荀子的 《劝学》一文中也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设喻: 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遇冷而成冰的事例等为喻来说明了 “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这样就把抽象枯燥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生动形象又具体, 而且说理气势充沛, 这样化深奥为浅显, 由感性到理性, 令人心悦诚服。在学习这些文言文时我注重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比喻说理的方法, 学会把大多数枯燥乏味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让人轻松愉快的接受你的观点, 这样一来就能让议论文的写作也变得妙趣横生, 学生们经过一些尝试之后, 也感觉到了比喻论证这种说理方法的好处, 论证水平正在慢慢提高。

在朱自清先生的 《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中也运用了大量新奇、自然又有丰富传情达意功能的比喻修辞: 用 “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出水很高的荷叶; 用 “明珠” “星星” “出浴的美人”比喻碧叶间的白色荷花, 微风中的缕缕清香像极了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隔了淡淡云层的满月, 虽不能朗照, 却如同工作间的小睡, 别有风味。这些比喻, 生动细致地描摹了荷塘月色静谧淡泊的独特之美, 超尘脱俗, 令人无限爱怜, 又叫人受用不尽。在学习这一类散文的时候, 我一般会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鼓励他们把这些学到的比喻使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从能说出一个比喻的句子, 到能写出一组比喻句, 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日积月累, 让学生在写作时能灵活自如的运用各种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 从而增添文章的语言色彩。

另外, 在我们高中语文考试题目的 “探究应用”这个版块的练习中, 往往会出现很多仿写句子的题目, 这一类题目一般会提供写作对象, 让学生仿照例句写出一句或几句修辞手法相同, 句式大体一致的句子。这一部分的题目对训练学生使用修辞手法和学习遣词造句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经常指导学生写仿句,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比喻、排比、比拟等常见修辞手法的掌握和正确的使用, 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 在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中, 这个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让不少学生在面对句子仿写题目以及作文写作时能从容应对, 取得满意的分数。

第三、在学习教材中选录的课文时强调学生整理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学习写作的方法

由于阅读量偏少, 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论据素材的缺乏。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论据材料, 即使作文审题立意新颖深刻, 也可能写不出具有说服力的文章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平时的语文课堂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解读课本中出现的名人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事迹、诗歌、名言等等。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名家的作品, 尤其是一些古诗和文言文单元, 直接给我们呈现出能够为议论文提供论据材料的人物, 比如: 陶渊明、苏轼、屈原、王羲之、王安石、李白、韩愈、柳宗元等等。我们阅读这些古人的诗文时, 既要反复阅读背诵优美的篇章, 体会他们特有的人生情趣, 同时也要去感受他们在经历人生磨难时表现出来的优秀品格, 并且学会把这些古人的优秀品格与作文的话题相联系, 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写作中去。例如: 苏轼一心致仕, 忠君用世, 反遭贬谪, 可贵的是他有起落随缘的旷达性格, “一蓑烟雨任平生”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境去面对人生。在学习苏轼的文章时, 我指导学生把苏轼的材料运用到与 “责任”、 “胸怀”、 “直面挫折” “宽容豁达”等等相关话题的作文中去。同样, 在学习李白的诗歌时, 我又指导学生对李白的生平事迹做全面的了解做到“知人论世”, 李白的一片浪漫情怀, 一身豪放气概, 一颗不屈的灵魂, 那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千古绝唱, 总能激励起困境中的人勇敢去面对生活。这样的整理与分析论据材料既有助于学生学习名人的诗文, 了解他们的精神, 也能为写作准备丰富多彩的素材。

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 针对学生描写人物困难的问题, 我在教授 《祝福》、《林黛玉进贾府》的课文时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例如: 《红楼梦》中描写王熙凤出场前, 先让读者听到笑声, 接着 “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 ”这突如其来的笑语, 引起黛玉的纳罕。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侄女、邢夫人的儿媳妇、贾母的孙媳妇, 她独揽着贾府的家政大权。按她的身份, 她应该常在贾母身边随侍, 应该和李纨等人一样随贾母一起出场。但如果那样安排便难以显出王熙凤的特殊地位和独特的性格。因此, 经过精心构思, 作者把她的出场安排在黛玉与外祖母等人见面叙谈之后, 使她能单独出场、单独活动自我表现, 显示其地位的重要以及与众不同的性格和卓越的才干。同样, 在 《祝福》一文中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惟妙惟肖的肖像描写, 描写的重点是眼睛。眼睛是心灵之窗, 通过对眼睛的描写, 我们可以知道, 祥林嫂原本是勤劳善良, 安分耐劳的劳动妇女, 她在饱受生活的惨重打击后, 在人们对她的苦难鉴赏、恐吓、威逼之下, 精神完全崩溃, 变得极度悲哀与麻木。最后变成 “眼珠间或一轮”的 “活物”, 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下, 一步步被逼上了死亡的道路。如果没有这些精彩的描写, 便不会又这么多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而这些描写方法是可以通过学习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的。

语文的教学和学习是广泛而又细致的。读和写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输入, 写作是输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学到华丽优美的辞藻; 可以读到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 可以认识无数优秀的名人雅士; 可以感受到亲情、故乡情、爱国情等真切的感情。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必须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 体验到情感之真, 领会到细节描写之妙, 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可谓一箭双雕。

摘要:由于课外阅读量的大幅减少, 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逐年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指导学生重视课内阅读, 并通过学习课内阅读的相关文章掌握基础知识, 学会使用各种表现手法, 积累丰富的课内素材, 力求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与写作,基础知识,表现手法,素材积累

参考文献

[1]朱自清.荷塘月色.

[2]樊玉涵.河北抚宁二中, 新课改环境下看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

[3]程雪.江西省鹰潭一中, 如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

[4]邹宝生.无锡市三中, 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现状与对策.

[5]高考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6]自主学习能力测评 (A版) (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 .

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 篇9

一、预习中增加课外阅读, 积累和丰富潜在世界

预习学习新课的第一步, 充分的课前预习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更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这样的“导引”下, 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预习环节, 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前增加课外阅读, 了解作者, 了解文本背景, 了解文本题材等, “阅读式预习”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理解文本。

例如, 在学习《虎门销烟》一课时, 我在课前预习任务中增加了虎门销烟的相关背景资料以及文中主人公林则徐的相关资料, 学生利用上网查询, 在课上带来了厚厚的一叠资料, 有的学生在课上讲述了有关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简介, 有的学生说出了本文所讲事件所发生的国内外背景, 还有的学生则说虎门销烟成为打击毒品的历史事件, 也是后来发生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通过预习, 为学生真正领会林则徐的形象和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而埋下伏笔。

课前预习就是“导引”, 增加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课本以外的内容, 在这样一个完全开放的课堂中, 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潜心会文, 积累和丰富潜在世界。

二、以教材为平台, 巧抓课文拓展点

1.以表现手法为阅读拓展点。

语文的表现手法较多,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都是常见的手法, 这些也恰恰正是教师开展课外阅读的拓展点, 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体裁的不同表现手法。比如《军神》《掌声》等课文都是叙事抒情, 充满哲理, 为此, 我选择了表现手法相同的《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作品, 作为学生在课后的阅读补充, 旨在震撼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2.以课文原著为阅读拓展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 不乏名家名作的节选部分,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 教师不妨趁热打铁, 及时荐读原著, 把学生带入历史的情境, 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经典名著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学习《三顾茅庐》一课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少儿版的《三国演义》, 感受书中较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3.在文本空白处拓展阅读。

“留白”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之效。同样在语文教材中, 作者为了创设一定的效果, 往往也会在文本某处适当留白。教师应尽可能地挖掘这些文本空白处, 以补白拓展的形式丰厚文本内容。

三、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 语言和精神协同发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阅读已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功利化的阅读依然存在, 部分学生依然是“只要考试不考就不看”, 使得课外阅读的情况并不乐观。为此,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 激起学生内心深处对阅读的积极心理, 更能激活学生的阅读情感。

以《孟母教子》一课为例, 学生对“孟母三迁”的成语并不陌生, 我在课上适当穿插了历史上其他留芳千苦的教子有方的故事, 欧阳修母亲话荻教子、岳飞母亲刺字精忠报国、郑板桥临终教子……一个个清晰的历史人物, 一桩桩著名的史事, 激起了学生想要自己阅读一探究竟的欲望。下一节课时, 我再让学生将自己在课后自行阅读的教子有方的故事在课上进行交流, 有的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出来, 有的学生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历史故事说出了这样的感言:“我妈妈以前也会每天晚上给我讲故事, 可我听过后也就忘了, 现在长大了我自己看故事书, 看完以后就把书丢在一旁。昨天看了欧阳修母亲的故事后, 我决定以后每看一个故事, 都要学着像欧母一样做一个总结, 悟出其中的道理。”还有的学生说:“郑板桥临终教子的故事我看了特别感动, 靠人不如靠己, 这句话也是我妈妈平时对我教育最多的话”……

瞧, 通过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 学生不仅能够丰富知识、拓宽视野, 同时也能让学生受到情操的陶冶, 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 在交流中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总之,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就好比是鸟儿的双翼, 密不可分又相互依靠、相互促进。语文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只有把课内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 使学生的相关领悟能力得到迁移, 才能在适宜的拓展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例, 从预习中增加课外阅读、巧抓课文拓展点、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三方面探讨了如何以教材为平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彦平.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提高学生阅读水平[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77-78

阅读: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10

关键词:阅读习惯,阅读感悟,创新思维,阅读计划,趣味教学,阅读热情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版块,阅读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性,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其阅读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般学生对其感兴趣的事情都能够自觉地投入进去。而在语文教学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经常依据不同班级的不同学生,结合所讲授教材,运用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喜爱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比如,在授课时,我们经常设计多种教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既深刻学习了课文,又提升了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核舟记》时,笔者就把自己刻好的一枚核桃带进了课堂,并把本文做成了动画,双管齐下,让学生们兴致盎然的学习,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趣味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习起来往往具有不可思议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有趣的方式教学。除了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笔者在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中,还注意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阅读,比如歌曲大联唱、歇后语大比拼、我来出谜语、口诀编编看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增。今年暑期,我让学生阅读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在留作业之前,我用多媒体对这本书进行了总体的评价,并请他们跟我一块儿欣赏了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恢弘的气势让学生们很震撼。话题一转,笔者又指出,这是一部雅俗共享的巨著,里面也有一些诙谐的歇后语,如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经过这三个兴趣激发的环节,学生对这部书已经是迫切想读了。开学后,学生不但积累了几十条歇后语,而且还专门开了一场“三国故事会”,比一比谁读得最好,讲得最精彩,起到了非常好的阅读效果。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这一活动的主体,必然要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自学。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一贯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阅读教学中,也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以学生自学阅读为主,老师加以引导,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努力去解决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教导他们阅读的方法,通过激发他们自学阅读的兴趣,并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做为教师不要操之过急,要指导学生坚持阅读,在阅读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有不明白的可以查阅相关的工具书或者和老师去探讨,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究和解决问题。由于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去解决了问题,所以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并且能更好地感悟作者写作时的情感,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必然会充满阅读的激情,并最终养成自学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启迪学生的阅读感悟

良好的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操,可以洗涤学生的心灵。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结合在一起,相互交融,并最终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和情感呢?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的同时去思考,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获取知识的原动力,只有通过思考,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和创作意境。其次我们教师还要启迪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感悟,在阅读过程中,对作者优美的语言和丰富情感进行赏析,通过对作者意境的把握做出自己的感悟。阅读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讨论、反复体验、不断理解、受到启迪并最终感悟的过程。我们教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的方式和方法,养成思考的习惯,并且最终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要提倡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传统的、陈旧的阅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进程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教学模式必然呈现多元化和创新的模式,作为语文教学的一贯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同样如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尝试,着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基础,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同时认真思考,并且要认真做出阅读笔记,在笔记上作出自己欣赏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想和评价,以及所发现的问题。对于弄不懂的问题,可以找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探讨,解决问题,加深理解。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进行指导,同时也要适当地参与进来,有目的的诱发和鼓励学生多向性的思维和多元性的讨论,提倡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师要教育学生注重积累,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不断重复、不断积累的缓慢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要心急,要注重阅读的积累,通过不断的积累,最终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想教育学生注重积累,我们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学生可以依据老师推荐的书籍和文章结合自己的兴趣,制订出详细的阅读计划,具体到周、月、学期等环节,比如我在这周要读什么书籍和文章,读多少,能掌握和理解多少,等等,然后到了周末、月末和期末对自己的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看自己完成了多少,如果没有完成,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计划,等等。同时语文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收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书籍。一般来说,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该在260万字以上,并且每学年必须阅读最少三部名著。学生可以通过对计划的指定和完成的过程完成对阅读学习的积累过程,其实积累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阅读、不断思索、不断掌握和不断收获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做笔记、记卡片、剪报刊、课外阅读和测试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并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内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小学语文课文阅读主题活动法

主题活动是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组织学生探究、学习、交流。例如《灰椋鸟》一文,就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文章,学生仅凭课本上的内容,是很难将灰椋鸟的知识了解清楚透彻的;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了一次以“走进灰椋鸟的世界”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做好研究活动。在收集查阅资料阶段,学生上网、进书店、跑图书馆,还有的走进了科技馆,观察了灰椋鸟的骨骼模型。他们经历检索资料、调查研究、相互讨论等学习过程,选择了灰椋鸟的进化、呼吸、睡觉、繁殖等内容进行了讨论交流,既拓展了知识,增长了经验,又增进了他们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再如,学完《奇妙的克隆》一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探索与发现》节目中关于动物“自我克隆”的科技介绍片,随后再让学生从实际学习的需求出发,拓展课文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围绕“走进克隆的世界”这一主题活动,搜索更多关于克隆的资料,并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去发现现代克隆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克隆”用于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利的?这样,就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语文的空间和领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二、课文阅读续写和改写法

续写、改写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做合情合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想像力和创造力。例如,学习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让学生续写故事,主题为“假如我到了火星”,让学生放开自己是思绪,大胆的想象一下火星的生活应该会是怎样的,写一篇想象作文,然后还可以编绘成连环画;学习了《大自然的文字》一课,让学生续写大自然还有什么“文字”,增加文章的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就能将学生的实际活动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课文阅读教学的效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就可以在合作交流汇报中,他们演自己的作品、读同学的习作、评自我的感受,声情并茂,生动感人。学生在合情合理的“续编”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想像力和创造力。改写是对课文的再创造,包括扩写、缩写、续写。改写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高潮和结局,从而达到拓展的目的。

也可以让学生动手试着改写古诗,这样一来,除了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能让学生进一步走进古诗,体会与领略古诗的意境,与诗人进行跨时空的心灵对话。可以把叙事性较强的诗歌改写成一个故事,小学阶段这样的古诗是很多的。如,学习《秋思》等古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做改写,将古诗文变成现代故事,写成叙事性的文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让学生认识到祖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三、课文阅读“导游竞赛”法

在教学一些介绍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启发小朋友以争当“小导游”的方式来读懂课文。对于写景的课文,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开展“当当小导游”活动。如,教学《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天安门广场》、《泉城》、《九寨沟》这些课文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让学生抓住文中景物的特点,运用课外查找的有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自编解说词,借助课件向其他同学介绍,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一组同学选择一个介绍的对象,引导学生编写导游词,按照课文内容和课外收集的资料进行介绍,然后进行“导游评比大赛”,并评选出最佳导游员;还可以开展收集资料补充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风景画等活动。这样,让学生在某种动力支持下更主动地去研读课文,发挥想象,既拓展学生的思维,又培养其想像能力。

四、重现课文内容的方法

課本剧就是把学生学习的课文改编成戏剧,用真人来营造和表现课文中的环境、情节、人物,将课文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学生的一种集教学和娱乐于一体的实践活动。排练课本剧能培养学生的想象、编排和语言创作、情感的协调表达能力。学习《普罗米修斯盗火》、《牛郎织女》等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时,就可以让学生编排课本剧。一篇课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以多元的方式建立语言的形象、展现丰富的想象,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全面的信息、经历充分的体验。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活动应该是在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进行了一定量的朗读训练以后才能进行的,而且教师心中应该有个“谱”:为什么表演?绝不能为表演而表演,表演的目的是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中各种形象的特质的理解和感悟。

五、结束语

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 篇12

一、多元阅读的内涵

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解读过程, 因读者本身不可能相同, 因此, 在阅读方法和阅读理解上都存在异同。同时, 同一个文本也存在多个内涵, 不可能是单一的, 正如小说的人物形象一样, 从不同角度看都会有不同的结果。换言之, 阅读接受是一种多元的、无限的、存在审美差异的活动, 同时, 它又是有限的, 存在共性的。但多元阅读不是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而漫无边际的乱读, 是在一定规范内的具有一定价值取向和文本解读范围的引导阅读。

首先, 多元阅读要尊重文本本身, 和文本进行真诚的对话。文本是作者感情和思想的载体, 是阅读的起点, 无论读者对文本有任何的见解, 都需要建立在对文本的解读基础上。因此, 阅读要在文本和自我解读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这个点的地位必须以文本为基础。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理解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信息, 就需要在读和体会中找到自我理解和文本之间的沟通点, 教师要做的, 就是让学生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去寻找文本中的真正含义。以《社戏》为例, 有的学生在“归航偷豆”情节中认为“不久豆熟了, 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 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一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野性和饥饿, 从“任凭”“围”“撮”等词可看出, 到底文本是不是这个意思呢?我们细看“撮”的注解是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教师再以问题“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用手指捏取东西的?在饥饿的情况下会这样吗”作为引导, 学生很快明白了是因为豆子太烫手的缘故。由此可见, 多元阅读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解读, 而是要在尊重文本原意的基础上进行的个性解读。

其次, 多元阅读更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就初中生而言, 他们的价值观念尚不成熟, 在阅读中会无形地受到文本价值取向的诱导。当然, 初中教材中所选课文都以积极价值观念作为引导, 而学生理解则各不相同, 因此, 教师就需在教学中进行正面引导。以《骆驼祥子》为例, 祥子是个人力车夫, 文章通过他买车丢车, 攒钱丢钱, 劳苦终生, 一无所获的悲惨遭遇, 表现了在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中, 城市下层贫民由“人”蜕化为“兽”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 物欲横流, 很多学生走出社会后, 也可能会像祥子一样在经过辛苦劳作后而一无所获, 最终失去生活的意义。因此, 教学中, 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来分析祥子的形象, 从造成祥子悲剧的根源和祥子自身的原因分析入手,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不难看出, 多元阅读是一种真实性的阅读, 富有人文性的阅读, 是创造性的阅读, 它不仅尊重文本, 更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 在张扬个性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二、多元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

首先, 模版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先将阅读实践分解为诵读、赏读和查读三个模版。诵读主要以古诗词为主, 注重在朗读的基础上寻找语感, 在读准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赏读则是在诵读的基础上深入阅读, 如果说诵读是感性阅读, 那么赏读就是感性和理性的整合。赏读是在学生读顺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化解读, 真正做到“多元”。如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中, 对主题的解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菲利普夫妇躲于勒的原因入手进行, 如是因为于勒穷, 是因为菲利普夫妇的虚荣, 是因为社会文化, 是因为于勒的个人原因, 诸如此类, 再通过综合得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 理解更加通透。查读则是在查缺补漏中再次阅读, 即在对文本再次阅读中寻找漏点和不足点, 从而全面理解文本的内涵。

上一篇:粘结砂浆下一篇:老年痴呆患者安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