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阅读和写作(精选12篇)
初中语文的阅读和写作 篇1
摘要:听说读写不仅在英语里非常重要, 在语文的学习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阅读和写作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进行大量的阅读, 才能为写作提供必要的素材, 而写作的练习能够使学生加强对于文章的理解。本文笔者分析了语文阅读与写作结合的重要性, 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读写结合的方法, 旨在使人们认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 更好地促进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结合,重要性,方法
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之间都是存在着固有的练习的, 阅读是为了接受文章的情感、表达、技巧, 而写作是为了表达、抒发、彰显, 也正是这种关系决定了读写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获得大量的信息, 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见闻, 还能加深对于生活的理解, 通过不断阅读丰富其生活体验。在写作的时候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技巧、情感、表达等抒发出来, 这其中包含着学生很多的感悟, 这些感悟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想。初中生比较感性, 往往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而学习的压力使其在一定程度受到了抑制, 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能够宣泄学生的情绪, 使学生的自我表达更加顺畅。
一、阅读与写作结合的重要性
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这两个部分往往有很强的辅助和依存的作用, 可以说是语文最主要的两个部分。只有拥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够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而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开展, 思想深度的挖掘。初中生往往有表达自己欲望的愿望, 而写作正是一个非常实际且有效的方式。只要学生掌握了语文阅读的技巧, 就能将这些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为抒发自己的情感铺垫了道路,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阅读, 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情绪, 而当自己碰到类似的事情, 就能在写作中将这些情绪表达, 这样就能使学生得到很好的宣泄。
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其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 还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升华, 可以灵活掌握自己的情绪, 利用更多的表达手法, 从而使自己的写作手法更加成熟。
二、读写有机结合的方法
如今, 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而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是最有效的选择, 只有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 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而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增加实践机会。
实践出真知, 只有经过大量实践的验证, 才能使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教师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 诸如可以在进行完阅读讲解之后, 让学生仿写, 这样学生就能够将自己的感悟融入自己的文章, 不但可以提供阅读能力, 还能够提高写作水平, 将两个部分巧妙地相嵌合。
2. 转变学习观念。
素质教育逐渐深入人心, 而教师对于阅读和写作的理解还比较落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 而鼓励学生进行写作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是, 这里就欠缺了情感能力的培养。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的学科, 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教师不能用成绩作为考核学生阅读写作一依据, 而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收获, 只有将阅读当作兴趣, 把写作当作习惯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3. 充分利用教材。
在初中的课本中, 其中所收录的文章往往都是质量比较高, 且有一定代表性的名家名篇。学生掌握了这些就能够触类旁通对类似的内容有所了解, 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材的作用, 对于教材中的名篇名句, 教师要深挖细讲, 争取将这些带有普遍性意义的知识使学生掌握。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为这些教材内容创设必要的情境, 只有使学生理解文学的美, 并使其具有欣赏这种美的能力, 才能真正使学生做到感同身受, 不断提高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能力。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避免平铺直叙, 照本宣科, 应该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到课堂的讲授当中。诸如在对《谈骨气》这篇文章进行讲解的时候, 教师就需要对骨气的内涵进行不同时代的不同理解, 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与当下的社会建立必要的联系, 更好地理解骨气的含义与文章的内涵。
4. 丰富课外知识。
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样板化的写作模式, 学生往往会套用所谓的模型进行文学创作, 实际上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这一方面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和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有很大的关系。基于此点, 在当今初中语文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虽然教师也鼓励学生读好书, 多读书, 但是现在的图书种类非常多, 学生对一些名著的兴趣却不是很大, 为了改善这样的状况, 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这种感受是将心比心的, 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教师可以将文学作品中的片段放到课堂上进行课外扩展, 并鼓励学生去读, 这样就能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知识面的扩展, 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感受也会越来越深刻, 这样就很好地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三、总结
阅读和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初中语文水平的提高, 就需要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可以通过增加课堂实践、转变观念、利用教材、丰富课外知识等方法来促成, 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改变呆板的现状, 实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垂兰、熊富生, 《读写结合提高能力——语文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10
[2].黄友胜, 《探讨初中语文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J], 《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04
[3].徐吉志, 《读写结合——语文教学的基石》[J], 《新课程研究》, 2006.07
[4].王延清, 《写作与阅读教学》[J], 《考试周刊》, 2011.53
初中语文的阅读和写作 篇2
通过两年工作坊培训学习,感触颇深,收获颇丰。现就自己在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方面所作的点滴偿试,谈一谈体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训练占有重要的地位。相应在初中语文学科评价体系中,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考查了占有极大比例。而且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写作的积累,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把握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农村的学生和城里的学生不同,通过比较,我认为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放不开手脚,腼腆害羞,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这对学习语文来说,有很大的困难,对语文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体现教学个性呢?在学习了关于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教学理念后我充分认识到以下问题。
首先,认识到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
古人常说的“师道尊严”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释,即有尊严的是知识,而不仅仅是早一点掌握知识的人,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这一光环下沾沾自喜,而是要平和心态,平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
其次,认识到语文是一门交际工具的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字词句的积累,这是学生理解说话写作的基石。针对那些放不开手脚,腼腆害羞,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加强诵读,特别是现代文的诵读,优美的语段的背诵,古诗文的背诵等;加强造句练习;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课前5分钟演讲,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实施了有效教学。学生敢说了,逐渐会说了,也提高了作文能力。
再次,认识到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观念旧,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二有惰性,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我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所以多次参加新课程培训,更新观念。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外对教材的理解挖掘深度,拓宽广度,我知道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为了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习别人的长处,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从而在一堂课上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灌输”为“乐学”。而这一切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最后,认识到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应该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吸引学生参与,因此,在课堂上,要经常设置一些“小演讲”、“辩论会”、“课本剧”、“朗诵比赛”等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竞赛”、“我说名著”、“读书汇报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锻炼学生的能力,有效提高语文成绩。
在进行作文的训练中,老师应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选材。作文的选材是从联系学生生活密切的大自然事物入手,启发学生观察想象,放谈感受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语言表达的创造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是无拘无束的,学生愿怎么想就怎么想,愿怎么说就怎么说,愿怎么做就怎么做。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是开放的。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如,在情境对话中,在角色表演中,在讨论探究中,教师把学生看成是伙伴的关系,积极的参与活动,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教师的引导和调控,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如每个环节的进行,教师都是有意设计的,教师的要带学生走入情境,启发思考和创新,同时针对学生发表的言论,要进行评价,促进他们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这样做,既培养了孩子的写作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探究方法逐步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质疑、分析和判断是它的基本方式,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设计比较是问题的生成灵活,探究性阅读教学课堂上有“无法预约的精彩”,很大程度上是问题生成的无法预知性,由此也产生出了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而且探究方式灵活,学生学习的探究方式以“自主”与“合作”为主线,可以是“自主探究”中的合作,也可以是“合作探究”中的个体自主精读,可以是“读”,可以是“写”,可以是“画”,可以是“演”,可以是“说”等等。
初中语文的阅读和写作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引导写作
我国的教育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样化的教学要求。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目前综合型素质高的教师成为一种需求的主导。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课堂中加入引导写作方面的内容,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在现代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结合写作方面的内容制订教学方案,从而综合性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1.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化的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发生很大的改革,教育的中心开始逐步移到能力培养方面,将教学重点放在通过阅读课程的教学渗透写作方面的教育。在现阶段的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方面还缺乏一定的目标性和规范性,只是漫无目的地向前摸索着前进;教师在思想方面未实现全面转变,对于新的教学理念的接受程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在教学方法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综合性地提高整体的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2.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1作文应包含真实感情
初中生还处于青春时期,根据心理专家的论述,此阶段的学生具有特殊性,他们的感知能力较敏感。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12岁~15岁的青少年感知能力较敏感、情绪波动较大、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和人物具有一定的观察力[1]。但是课堂上一些语文作文老师授课水平较普通,学生难以对作文产生兴趣,课下家长没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诱导,造成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只有骨架,没有血肉,通俗地说就是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很多观点的阐述都是泛泛而谈,没有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作文中,这就使得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不仅内容空洞,而且情感匮乏。
2.2作文模式切勿过于单一
虽然近些年来素质教育不断地被专家学者提出,国家和相关的教育部门也大力倡导将素质教育真正融入平时教学中,但是高考的指挥棒依旧没有改变,依旧是以学生的分数定天下,因此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在该教育模式下,语文老师为了单纯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开始创作出“万能模板”,所谓的万能模版是老师根据题材和作文要求给学生固定的模式,学生在作文写作的时候学会将模式合理套用就可以[2]。根据现实情况,为了纯粹地提高学习成绩,授课老师的“模板作文”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一些专家在阅卷过程中表示现在学生的作文都大同小异,一样的结构,一样的模式。概括地说是按照总分总的模式写,第一段总起,中间写固定内容,最后首尾呼应。因此,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初中生的思维被限制,出现作文模式过于单一的现象。
2.3教师写作教学方式要不断改革
初中生没有过多的社会经验,容易幻想,很单纯,都有丰富的想象力,按照道理说应该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些老师的授课水平非常普通,并且教学方式不够科学,没有从本质上掌握学生的发展特点,授课是根据生硬的理论知识进行谈论的,因此就出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受到限制。比如《一面》这篇课文注重对鲁迅先生外貌的六次描写,其中有三次是详写。“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这抓住了主人公外貌进行详细描写,也为下文中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的情感做了铺垫。但是教师没有将课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只是要求学生从五官描写人的外貌,学生最后写出来的作文都是“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消瘦的身躯”等模式化描写,毫无新意可言。
2.4作文应注重生活气息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平时的课文讲解时十分注重文章的主題思想,于是要求学生的作文进行相应的模仿,一定要对自己作文的中心思想进行概括总结,于是就出现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象[3]。老师和作文命题者忽视该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强硬地要求学生表达自己还未形成的观点,再加上一些学生都周围的事物缺乏观察力,作文缺乏生活性,显得呆板生硬,毫无趣味。
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写作的有效策略
3.1在阅读中巧做写作的小练习
写作并不是朝夕之间就能成就的事情,是一个需要不断的积累和练习才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小的练习进行写作方面的辅助练习,从而让课堂上面的内容更饱满和充实,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地消化课堂内容。例如上文中提到的《一面》,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穿插写作教学,将以阅读为目的的教学转化成以写作为目的的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知识的主要方法和技巧。如进行人物描写的作文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先找出范文让学生进行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创新。语文教师可以以《一面》中的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详写为范例,教会学生“抓住主要特征进行描写”,通过分析、讨论、练习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从而打破学生过去写作中的思维定势,改变学生只注重“大”方面的描写,忽视细节的刻画,导致写出的人物不够立体、生动、形象。
3.2增强阅读写作指导效果
根据最新教学大纲显示初中语文阅读任务较多,不仅是考试中的重点,还是难点,因此教师在分析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详略得当,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最佳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订阅读计划,然后带着阅读任务进行教学计划[4]。指导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任务型学习,以此增强阅读的指导效果。
例如老舍名篇《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文主要描写了济南冬天与众不同的美,与此同时还表达出老舍先生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師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时,要运用合适的方法教会学生认真体会文中优美的句子,并通过不断模仿、修改教会学生在作文中灵活运用,这样就为今后作文写作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3.3在阅读中注重心灵的共鸣
根据实际调查发现,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初中生对语文作文的写作产生畏惧,甚至是排斥心理,因此写出来的作文质量较低,缺乏真情实感,抄袭痕迹较重,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知识、写作素材等。针对此问题,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运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认真思考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每个经典段落中包含的情感[5]。只有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才能为写作素材提供灵感,比较有效的写作指导方法是教会学生写“阅读笔记”,以此让学生加深对阅读文章中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是值得教师花费较多时间与学生共同学习的经典阅读美文。文章字字恳切、情感真挚、语句优美,作者经历人世间最痛苦的亲人离世,但是受到紫藤萝花的启示,从而树立更坚强的生命意识。这种文章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把握主人公写作心理,并提高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感悟能力,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更具有生活气息。
4.结语
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这是叶圣陶教育理念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语文阅读课程教学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传授阅读等方面的技巧外,还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学习。要让学生将两者很好地融汇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语文阅读教学,从而在写作上帮助学生开拓出更多的门路,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彭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从有效走向创新的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2]张锦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1.
[3]王俊英.谈谈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07:60.
[4]简迎春.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0.
初中语文的阅读和写作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写作,策略
写作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将客观世界与真情实感描绘与表述出来的心灵劳动,学生写作水平直接反映着其语文素养的高低。平时没有积累起丰富语言经验的学生难以在写作过程中做到表达流畅与准确生动,甚至有些学生会陷入无话可讲的写作困境。
一、挖掘读写结合资源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将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指向读写结合,以达到读写互利共赢的目的。在进行写作教学时,教师则可以采用分解总教学目标的方法将其化整为零,学生集中一个时间段训练一个写作要点。这样的读写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文本的写作技巧加以更为深刻地理解与学习。以《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为例,学生通读完整篇文章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整篇小说的情节发展以及写作手法进行分析,并让学生模仿原小说的写作风格进行故事续写,学生可更换小说叙事角度,也可以增续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一种教师利用现有教材进行写作教学设计的方法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写作材料的获得与写作技巧的掌握。
二、引导学生学会体验
每一位学生都是充满个性的蓓蕾,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的个性加以关注,并以有意识强化培养的方式帮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中绽放出绚丽多姿的花朵。阅读正是培养学生个性体验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升华情感引发睿智,还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感受或体悟再现出来的过程就是最初的表达;学生通过阅读产生了心理上的共鸣,并进一步联想到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同或类似的经历,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阅读体验的拓展与丰富,而写作就是学生将自己心理上的共鸣与拓展内容记录下来的过程。教师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体验无疑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写作提供丰富的情感素材与材料素材。
三、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想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需引导学生多多借鉴阅读文本中的写作手法与写作材料的选择,即将阅读文本中的写作示范功能充分挖掘出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借鉴文本的语言运用、写作构思及写作手法,还要指导学生通过学习作者的选材技巧来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方法十分有利于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宝贵的写作素材。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学生的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只有将学生个性思想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够保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学生可自由诵读或圈画文本中的出色片段,还可以针对典范文章进行评注与赏析。以朱自清的名篇《背影》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并在阅读的同时标记出文本中作者刻画父亲“背影”的语句,之后再根据这些具体的语句为学生提供正确使用相关词语、语句、语段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通过写作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需要解决很多方面的问题,如应该选择哪些材料,如何组织这些材料以及如何表达文章的思想观点等,这些问题都与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息息相关。对此,教师需精心设计写作教学,进而为学生再次阅读能力的提升提供指引作用。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都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与实现语文读写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在语言方面,教师需帮助学生明晰不同语言风格及表达方式所代表的不同文本思想与情感,进而实现对文本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把握,学生除了要对自身文章的语言特点进行把握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回归到文本中去感悟作者使用不同语言的创作动机。
五、利用课外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成绩,因此教师只会安排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文本以及大量应试所需的写作训练,学生难以通过这样的阅读写作教学模式获得丰富的知识与独特的体验。古人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教师应当多多鼓励学生阅读课本以外的书籍,以促进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增加,学生在扩展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大大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与审美能力。当然,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不应当是盲目的,教师对此可以给出一定的指导,如在议论文之前可向学生推荐有关论据方面的书籍或文章,学生在正式写作时就不会感觉到难以以理服人了。
六、结束语
综合以上分析,语文教师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进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升。笔者提出了挖掘读写结合资源、引导学生学会体验、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利用课外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的有效教学策略。再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的悟性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娟.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徐青.基于写作能力培养的初中阅读教学案例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5.
[3]马福海.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教学思考——“以读悟写”[J].语文学刊,2013(13).
初中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策略 篇5
教师对“阅读”的理解决定了“阅读教学”的定位。那么,如何正确理解“阅读”呢?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下,语言学家们这样定义阅读:“ Reading is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meaning through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among the reader’s existing knowledge, the information suggested by the written language, and the context of the reading situation.”即“阅读就是在个人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通过与文本互动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就是要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桥梁让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活动和对话,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新的意义和生成。
下面我们就围绕老师们在阅读和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为老师们提出教学建议。
误区一: “无障碍”阅读。
问题:有的教师认为,阅读前如果教师不帮助处理新词难句,学生就会因为新词多、语法难而无法完成阅读任务。其实,教师为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反而使学生丧失了语篇自主阅读的策略和能力。
对策: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去研究文本的整体,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其有意识地寻找整体框架并在理解的全过程中发挥整体的功能。关于阅读中生词的猜测,给大家推荐一种教学策略,如图所示。Word Guessed
Context
Meaning shown by Dictionary context definition
definition clues
误区二: 教学目标繁杂。
问题:有的教师希望把听、说、读、写四个功能的目标都在一节课上有所体现和达成,教师为达成繁多的目标反而弱化了阅读课应有的功能。
对策:教师应反复研读阅读课文,不但要了解文章大意,还要搞清楚文章的发展脉络、篇章结构、段落联系、句际关系,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目标。阅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语篇、解决语篇问题的能力,增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等。教学目标的表述一定要明确、具体、可观察,说明学生体验和学会了什么,理解内容通常为细节、意义等;体验学习词汇、结构等;实践运用要注意输入与输出一致。
误区三: 教学活动堆积。
问题: PWP 教学模式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它将阅读分为三段: pre-reading,while-reading 和 post-reading。有的教师希望设计的阅读任务和活动尽可能的丰富,就在这个模式下安排了大量的教学活动,但是活动的目的性不强,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足、逻辑关系较弱。
对策:教师应基于学生情况,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和活动。进行阅读活动设计时要考虑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要运用什么技能,是否和本教学阶段的重点技能相呼应,是否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学习规律,是否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同时,活动设计要遵循以下逻辑规律:课文内容理解在先,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学习在后;理解的过程要体现层次,从整体到局部,从主旨大意到细节,从表层到深层;语言知识教学要紧密联系课文的内容,融合在听说读写实践过程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阅读教学不是机械地走某个特定流程的过场,而应是一个具有人文的、互动的、个性的过程。在 PWP 教学模式下设计活动时,应该遵循 三个原则: 1.不同环节、不同活动要递进有效,对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要体现层次; 2.保障个体学习时间,考虑学生参与的广度; 3.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寻找根据。下面的两张表格也为训练不同的阅读技能提出了活动建议,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参考借鉴使用。读前活动 明确目的; 熟悉话题;
读中活动 认读; 略读;
转述所读内容;
预测内容,激发兴趣; 跳读; 激活相关语言; 布置任务。
根据所读内容进行角色扮
根据所读内容画图、标图、连演; 线、填表、排序、补全信息;
讨论。
为课文选择或添加标题; 根据所读内容制作图表; 边读边操作;
判断信息的真实性。活动
提问学生对单词或短语的理解; 有关单词或短语的替换练习; 单词构成分析;
读后活动
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语言;
技能
猜测词义
单词释义辨析。
理解语句之间的关联 句子顺序重组;
对规定词语所指的选择; 根据所给句子预测下文;
阅读文章补充抽调的语篇指示语。
信息转述练习,如信息图表化; 按照文章顺序记录时间或情感等; 正误判断; 七巧阅读; 根据文章重组句子; 根据故事排列图片。正误判断; 表格填充; 讨论。
阅读后匹配标题; 阅读后给出标题;
阅读后撰写概要。
在规定的时间内查找要求具体信息; 信息图表填充; 选择填空
补全图片信息等。
在读前阶段,教师一般采用各种活动激活相关背景知识或进行语言教学;在读中阶段(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各种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训练阅读策略,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体裁、结构、中心、主题、细节等,这个层次既要解决字面阅读,又要解决推理阅读;在读后阶段,教师多依据阅读内容开展评价和应用性活动,例如:让学生联系实际介绍相关经历 ,预测故事的发展 ,对故事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评论、平行写作等。这里再给大家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理解细节
推论
略读
扫读
策略一: K-W-L 这种模式在读前、读中和读后阶段都可以使用。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 What do you know about it? ” 和“ What have you known in this lesson? ” 的学习过程。策略二: Read – Pair – Share 这种模式在每个教学环节和活动中都可以使用,学生个体阅读时间、伙伴交流时间和全班分享时间充足,便于学生感知和体验、熟悉和内化所学知识,练习和提高所需技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策略三: Locating information 阅读是一个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文本、文字进行互动的过程。学生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的推理、得到的结论都应该在文本中找到出处,是作者的客观表达而不是读者的主管臆断。教师可以使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在文本中确定信息出处: “ How do you know that answer? ”,“ Does the text tell us the answer? ”,“ Where in the text does it say„? ”,“ Can you point to where in the story it tells you? ”,“ What does the story say about„? ”,“ Can you prove your answer from what you’ve read? ”
下面这幅图片形象地展示了阅读寻找答案依据的类型,同时也说明,阅读并非只关乎理解文字表面的含义。
问题:有的老师过多关注语篇的表层意义,忽视更深层的语义,不能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语境去推理和判断、总结和归纳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观点、态度或情感,缺少对语篇资源价值和思想内涵的进一步挖掘。
对策:学生要学会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方式、逻辑思维的连贯方式以及语言形式方面的内在联系。
语篇不是毫不相干的句子的篇章堆积,而是一些意义相关的句子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并通过一定连接手段而实现的有机结合;它是由语句组成的表达多层意思的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性的结构系统。决定一套句子能否组成语篇的主要因素在于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连贯关系,并以此产生语篇性。语篇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情景方面是连贯的,由此表现出语域一致性;在语篇主体上是连贯的,所以是衔接的。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
1.重视显性连接词循序渐进式教学。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归纳所学过的连接词。例如,常见关系的连接词有:
(1)表示举例、解释: for example, such as, like(2)表示总结: as a result, in a word, so(3)表示强调: above all, especially, in fact(4)表示比较: as„as„, more than, less than(5)表示转折: however, instead, even though(6)表示层次: at first, then, at last(7)表示原因: because, because of, since(8)表示条件: if(9)表示让步: though, although 2.领悟语篇内部之间的隐性连接。教师上课时要多发现文本内部之间蕴含的隐性连接,及时引导学生领悟,学生的语篇驾驭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3.加强语篇逻辑结构的分析。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不同文体的典型文章时,要有意识地加强语篇结构的分析,同时引导学生模仿学习,进而掌握每一种文体的篇章格式。
下面 6 幅图体现了不同类型文章的结构特点,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参考使用。
误区四: 阅读与朗读混淆。
问题:大声朗读和无声阅读是课堂中常见的两类“读”的练习方式。有的教师认为阅读课上如果没有学生朗读的声音,课堂气氛就会非常沉闷,于是就安排学生通过朗读的形式获取信息完成阅读任务的活动。
对策:朗读和阅读在很多方面是有区别的。朗读无法替代阅读,因为朗读涉及的技能只有语音和语调,朗读者更注重对语言形式的记忆,而无声阅读者更重视意义的理解。了解了这些区别,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默读完成阅读理解,在理解文章后再通过朗读以巩固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误区五: 输入输出不匹配。
问题:有的教师急于让学生在阅读后立刻产出与阅读文章结构、长度、语言、内容都相同或相似的文章,任务设计要求较高,或者要求输出的语言并非是本节课阅读输入的语言。
对策:将写作和阅读教学割裂而彼此孤立是不科学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结合阅读材料进行真实合理的写作训练,展开阅读与写作的互动促进。仅有可理解性输入还不足以引发与延伸习得的产生,阅读中的“可理解性输入”必须与写作中有意义的“交际”相结合,学习者才能获得练习运用语言的条件。“读”属于理解技能,“写”属于表达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理解技能一般略高于表达技能。所以,在进行写作训练时,要适当考虑降低表达技能的要求。
教师应重视写作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知识的内化过程,紧扣阅读理解的内容和过程,开展以阅读材料为依托的借鉴式写作,在借鉴阅读材料的组织构思方式、词汇语句的选取和意义表达等方面的技巧时,展开阅读中的写作训练,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设计情境,借鉴阅读材料中的重要词汇句型,深层次地运用语块。
阅读就是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感知新的语言现象,学习和运用这些新内容,经历感知—体验—操练—运用的过程,丰富语言知识,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中,感知—体验是在阅读中完成的,操练—运用是在阅读后完成的。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创造情景,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新的语言知识。
2.阅读欣赏,借鉴阅读文本的语篇模式,学习谋篇、拓展、衔接等技能。阅读就是获取作者所要给予的信息以及表达的思想,同时发现和学习表达本主题内容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学生应能模仿作者,使自己就这一主题内容进行表达的能力有所提高。每篇文章根据体裁都有相应的结构模式,各种话题的文章都由相应的内容组成。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归纳语篇的模式并在阅读后进行借鉴,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
初中语文的阅读和写作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结合;重要性;方法
语文知识的学习是连贯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影响的。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中的情感、观点和表达方式,能帮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观点、理念及情感跃然纸上。因此,阅读和写作是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所见所闻更加全面,也使他们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能在写作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将掌握的写作技巧、情感、表达方式描绘出来。因为学生的情感丰富,自我表现力强,而沉重的学习压力不能使其将这些感受表达出来,而读写结合这种方式能使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展现最真实的自己。
一、阅读与写作结合的重要性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在经过丰富的阅读训练之后,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更进一步提升。因为初中学生情感丰富,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望,通过写作可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之后才能使文章更加精彩,进而将熟练的技巧应用到自己的文章当中,使得文章更有特色,内容更加生动。
在写作和阅读共同发展的情况下,学生阅读能力提升,才能保证他们能够更加充分地清楚文章的内容,也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使他们更加得心应手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并将其表达出来,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二、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方法
1.增加实践机会
实践证明,以实践活动带动学生进行写作及阅读协调进行,努力给学生筹划更丰富的写作及阅读训练,让学生对周边生活的细节、感受、见解等进行深入描绘,对例文展开深入的阅读讲解,再给学生布置一些仿写任务,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及写作能力都得以提升,整体地提高语文能力。
2.转变学习观念
对初中学生的教育要注重其综合能力的提高。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初中学生的阅读及写作能力还不是高,教师只是单方面地从阅读成绩出发,让学生去进行写作训练,这样做缺少对学生表达情感能力的锻炼。因为语文是一个讲究情感表达的科目,在学生的情感细胞被触发后才能使其阅读及写作更具动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因此,教师不要仅仅将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应该综合考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把学习和写作当成爱好,才能全面地提升语文水平。
3.利用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文章都是质量很高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名家作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这些内容,对其个人能力的提高是相当重要的。同时教师也要对教材内容有所注重,对一些著名文章要深入讲解,让学生掌握文章中普遍性知识的含义。另外,教师对这些名篇要进行环境烘托,强调氛围,让学生能够深刻领会意境美,使他们的综合能力有所提升。教师要改变枯燥的教学方式,将自己对文章的感悟通过渲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内涵及意义。
4.丰富课外知识
写作能力训练也是相当重要的。当前社会中有太多模式化的写作方法,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经常套用一些文章模式,这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及情感宣泄能力的回避。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因此,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好书,增加课外阅读量。然而因为图书种类的繁杂,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相对较低。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把文学作品中的部分内容带入到课堂中充分讲解,从而鼓励学生去学习了解,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有所提升,从而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完美结合。
三、结语
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阅读及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想使当前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所提升,就必须要把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课堂实践活动,清楚地分析教材并且从不同的方面补充课外知识,从而为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垂兰,熊富生.读写结合提高能力—语文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13-14.
[2]徐吉志.读写结合—语文教学的基石[J].新课程研究,2006(7):32-33.
[3]黄友胜.探讨初中语文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4):45-46.
初中语文的阅读和写作 篇7
[镜头一]
“除了课堂教材、各科教辅书外,这学期我没看过其他书。”一位初三的女生回答。“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题算不算?都是课外的呢。”一位男生嬉笑道……
[镜头二]
“作文里写过自己妈妈的,请举手!”下面出现一片手的森林;“里面写自己生病,妈妈送去医院的,请举手!”又是一片森林;“写去医院的时候,天正在下雨的……”下面还是齐刷刷的小手。“老师,这材料我小学就在写,都写深夜妈妈背着我去医院呢,写起来绝对凑足600字。”几乎是异口同声快乐地回答。
这样的情景,语文老师一定见多不怪了。当前学生的阅读面狭隘已是不争的事实,浅阅读、功利性阅读泛滥也已成群体趋势。这导致的更大的问题是学生习作同质化严重,同一素材从小学写到初中,多是不真实的“假唱”,缺乏对生活真实的情感体悟,更谈不上思维的深刻、思想的深度表达了。究其原因主要有:
1. 写作教学缺席,多为自由放养
王荣生教授曾经指出,“这早就不是秘密:在我国中小学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主要在两个阶段:一是在写之前,主要的工作是指导学生审题,或使学生进入写作的情景;二是在写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或展示好的作文。对学生是怎么写的,则很少顾及。”一语中的,对学生“怎么写”的具体实践行为,教师的指引与点拨是缺席的。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少有写作教学,语文课堂中对写作教学的重视不够,写作教学多是“审题”与“范文”,写作实践多为“考场作文”与“周末作文”。这些不成系统的、不痛不痒的、若即若离的写作教学指导自然收效不大。甚至有的老师认为作文课可有可无。
写作教学只有过程性的写作时间,却无思维训练的设计,无教法学法的指导及教学目标的缺失,使写作教学形同虚设。这就需要对教材写作资源开发与运用,让写作教学成为一种常态化指导。
2. 写作本质缺失,少有真情表达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指出,“我们多年的教学,让学生多去写空幻的话题,虚假与平和的东西太多。这原因大概是缺少思想的碰撞,思路在别人的身上,出格的精神甚少。”写作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本是自由抒发对生活的感知,可以说没有什么写作技巧比得上自由表达。可学生习作中多是老掉牙的题材、赞美的假话,是什么阻碍了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作中迎合评卷老师?学生写作本质的缺失与背离,语文老师难辞其咎。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写作指导“若即若离”,写作素材“越写越窄”,过程性、形成性评价太少,激励性不够。中学生作文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呼唤写作教学本质的回归,中学生写作必须走进生活,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康的人格。“中学生写作,是走步的尝试,只要能让大家自由言志,有骨有肉即可。幼稚并不可怕,关键是能否心口一致或文言一致。”
3. 教学取向功利,仅为应试提分
在老师备考应试的干预下,写作是进行规范的程式化套路训练,也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缺乏大量阅读,教师崇尚写作技巧,仅为应试提分而写,这并非理想的写作状态,且易催生教学“俗招”。教育的成果本就隐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思维的训练更是如此。这就涉及写作教学价值取向的问题。激励学生坦诚地展示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思想,追求《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应是写作教学价值追寻的应有之义。
如何让写作教学落到实处且成为一种常态化指导,就需要做好阅读资源与写作资源的衔接与共生。学生写作本质的缺失和写作教学世俗功利化取向都可归因于阅读与写作的脱节。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没有有机整合,所谓的思维能力训练、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成为一纸空文。从这个意义上,写作教学的可能出路就是开发积累写作资源,引导学生真实发声,落实写作教学目标。
二、“微写作”课程范式说明
鉴于此,微写作聚焦学生写作困难,教师可以从文本阅读中挖掘写作素材,创设写作情境,常态化写作教学指导。微写作要求学生基于阅读文本提出的话题进行200字左右的写作活动,时间一般为15分钟左右(可机动),考查学生运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能力。具有切口小、入题快、微言大义、教学目标微化、实施途径多元、可在课堂内外开展、反馈及时高效等特点,同时给学生提供了相对独立、安静的思维空间。避免了大作文的“假大空”,也区别于琐碎的口头表达。像古代的宋词、《世说新语》等都可认为是微写作的典范。
在写作情境创设的阅读教学中,主体一定是学生,阅读的方式是切近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原生态阅读。学生纯粹地进入真实的阅读状态,减少教师的干预,也避免教师的不作为,让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真正领悟到作品的精妙。语言我来品,情感我来悟,深度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表达的诉求。
三、具体内容及实践操作策略
1. 阅读初体验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运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能力。写作教学目标微化,运用微型学习理论,以小专题、小知识块的形式存在,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可以无处不在,让写作变得简单而有趣。
学生在课前预学阶段,在没有教师导学的干预下,对文本作出真实解读,多适用于自读散文篇目,侧重于训练学生自我情感体验、主旨情趣的表达。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经典片段的赏析、仿写、扩写,从语言形式到语言内容,一步一步剖析言语技能训练的要领。可以深入文本,充分理解文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再创作。
(1)阅读唤醒写作
在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材选入了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很喜欢这篇文章,文章多处叙写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着很强的自我代入感。我预设了“话成长,说担当”的微写作训练。学生在“什么才是长大”“我的担当是什么”的思辨中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英子告别了她的童年。每个人都会长大,谁又能拒绝自己长大呢?记忆中,因为勇气与承担,我度过了从未吃过一点零食的一年级和二年级。每回眼巴巴的,看着小朋友们拉着爸爸妈妈的手,买这买那,我总会默默咽下一口唾沫,对爷爷说:“不看啦不看啦,回家去!”然后心里默默想着,零食,再等两年见吧……这是我记忆中最初的坚持,至少,在那个懵懵懂懂的年纪,面对懦弱退缩与勇敢担当,我选择了后者。
老师点评:在经典文本的阅读赏析中,小作者学会了思考,对成长这个话题,在情感认知上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与领悟。
童年,是极其美妙的,它或许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因为在那时,你可以与伙伴们一起玩耍,没有一丝担心,没有一点负担,能与伙伴们一直玩到天黑也不回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越发重了,那些童年的伙伴都只能坐在家中的书桌旁,不再出来,不再看见了。现在回想起过去的那一点一滴,被封存起来的记忆,还仿若昨日……
老师点评:小作者叙写儿时的美好,宣泄自己的小情绪,字里行间闪烁着灵动的思想、用心专注的心意以及童年渐行渐远的失落。
同学们畅谈、书写自己的童年故事,分享自己童年的欢乐以及进入初中后学业压力带来的成长的烦恼。“微写作”让学生在情境化的氛围中自主写作,写作不再是负担。课后,学生又找来林海音、丰子恺的《忆儿时》品读。可以说“微写作”通过阅读激发、引导学生写作,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相生共赢。
(2)从模仿到创新
在细读品析《我的母亲》(八年级下)相关语段后,我把微写作教学目标确定为进行片段摹写、语段仿构训练,要求“语朴情醇”,学会用平淡质朴的语言书写生活细节,抒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下面是学生习作:
我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
我的母亲有一张鹅蛋形的圆脸,五官都生得小巧精致。虽说身材矮小,看上去胖胖的,但依然阻挡不住别人对母亲美丽的赞美,她也总是为自己的“童颜”而沾沾自喜。可这样一位年轻活泼的母亲在我眼中总是严厉的。
小时候,我总是惧怕母亲。每当我对某件事物产生一点兴趣,她便逼迫我一直做下去。曾记得她每天要求我画一幅画,我原本是兴致盎然的,但没过多久我就想放弃了。母亲恼了,撕毁了我画的画,骂我,打我,弄得我呼天喊地地哭,最后也只好在一片泪水汪汪中重新提笔画画。可母亲仍生着气,冲我大嚷:“哭什么!为了一点点事就流泪吗?窝囊!”我的泪水便更多了,委屈盈满心底却不敢说。
老师点评:所谓“巧借文本成佳作”,模仿和借鉴也是基本的写作方法。这篇习作质朴家常又不失活泼生动,母亲的形象在小作者的笔下如此立体丰满,写出了真性情。从模仿到创新,让孩子找回了表达的欲望。
2. 研读有发现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无非是个例子”的课文作为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根据地、切入口,教师应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地想,好奇地问,自由地议。
(1)隐笔补白,尊重阅读期待
在文本研读中,我们会发现“许多课文在描写、抒情中都留有一定的隐笔空白,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中言犹未尽之处,对文本中的‘留白’进行补白”。这种补白,既有利于深入解读文本内涵,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消化,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热情。
在上《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时,学生们学得很欢乐,关于“阿长买《山海经》”的情节,学生们作出了种种猜想,小组合作对补白的文字作细节润色修改,如:
阿长怯生生地在几家书店门口张望,犹豫了许久,终于鼓起勇气走进一家店铺,“老板……你,您这有……有……《三哼经》么?”阿长支支吾吾地询问店掌柜。“什么《三哼经》?没有!”店掌柜打量着又矮又胖,衣衫布满补丁的阿长,没好气地答道。“老板,我想起来了,就是那本……那本有九头蛇的书。”阿长很开心,自己记性这么好,是哥儿最心爱的宝书,她怎么会忘呢。老板头也不抬,在麻利地拨弄算盘,翻看账簿本,随口说了句:“得,自个找去吧!”于是,阿长蹲下她肥胖的身子,一本本书翻过去,找那本画着三脚鸟、九头蛇的《三哼经》……
老师点评:学生能看到阿长买《山海经》背后所遭遇的种种曲折,学生也进一步理解了鲁迅的“震悚”与“新的敬意”。
(2)拓展深化,鼓励创新思维
在研读学习《<论语>十二章》后,为深化经典性阅读积累,涵养学生的书卷之气,我们班开展了《论语》课内外联读。在品析论语的相关章节后,学生也写下了自己的读思感悟。如研读《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君子之道,就是谨言慎行,言出必行。不能只注重于言说,更要着眼于踏实地去做。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总爱夸夸其谈,空谈理想。所谓“知易行难”,做一件事,需要行动;做成一件事,更需要毅力与坚持。等真正做到了,得到收获时再来总结自己的经历,得出真理。我们学习亦是如此,如果整天沉迷于那些假大空的幻想:我要考清华北大,我要当状元,而不去学习与实践,到头来只是一场空。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勤勉地学习,才是大智慧,才称得上是真君子!
老师点评:小作者对《论语》的解读可以结合学习生活实践记下所思所感,有自己创造性的理解和发现。
四、研究成效
1. 学生这样说
我们再来听听学生怎么说。
生1:“微写作”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可以肆意放飞心灵,表达内心最真挚感受的平台。写作时,仿佛笔尖下就有整一个世界,又一次深刻地爱上了文学。
生2:长篇大论的作文常使人烦恼,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从何谈起,因此便有了“作文怕”,但如果作文不需要长篇大论的阐述,只是因兴而起,记一记,写一写,就显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自然。微作文便是如此,三言两语的文字,简洁明了,又能表现出内心的所感所想,谁都能写好,不用再担心提笔无字可写的窘迫了。
生3:相比于很正式的考场大作文,我更偏爱黄老师倡导的“微写作”,老师总能发现我们习作中的闪光点,原来写作文并不难,还可以常常被表扬。我发现一篇佳作的诞生需要N次片段性练习和训练。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缀段成篇,最终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2. 我的思考
钱钟书说过,要把自己的作品收列在图书馆里,就得先把图书馆的书安放在自己的作品里。阅读是最迫在眉睫和不容耽搁的事情,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阅读本只是个载体,而写作的自由自在才是最欣悦的!欣赏他、鼓励他,他真的就很会写作文了。“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苏霍姆林斯基)在一年多的“微写作”教学实践中,我和学生一起从阅读中寻找写作教学的生长点,领悟到作文教学就在身边,教材、课外读物就是最好的素材库,作文教学也可以成为一种常态,不再“高不可攀”。“微写作”让我和孩子们一起在语言文字中享受快乐。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可以这样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厚江《从此爱上作文课》,漓江出版社。
[3].王荣生《我国的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5期。
[4].邓彤、王荣生《微型化: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9期。
探究初中语文生活化阅读写作 篇8
一、幸福课堂的理解
所谓幸福, 在心理学研究中定义为: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的一种情绪状态, 是需要 (包括动机、欲望、兴趣) 、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幸福是人人都在追求的东西, 把幸福融进课堂, 让老师和学生都从中体验到幸福, 享受到幸福, 并通过各种努力使他们获得内心上的快乐及精神上的共同成长, 这是教育的重要内涵和终极目标。
二、探究初中语文生活化阅读写作策略
(一) 巧妙指导走进自然, 感受自然情趣
构建幸福课堂需要语文教师的巧妙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自然, 感受自然的别样情趣, 使学生幸福地徜徉于自然之中, 享受自然的美妙。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自然或说明自然现象的文章, 学生们都很感兴趣。但由于课堂教学的限制, 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还远远不够, 教师要尽量指导学生走出语文课堂、走进大自然, 感知在教材中和课堂上所无法感受到的无穷魅力。例如, 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两篇文章分别为:《大自然的语言》和《看云识天气》, 正式学习之前, 教师预先布置学生了解自然, 及时做好记录, 并进行整理归纳总结, 之后再带着自己的归纳结果进入课堂, 这样学起课文会得心应手, 积极主动, 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出现空前之好。学生喜欢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等, 语文教师要创造机会使学生接触自然, 在自然中感受无限的美丽景致。
(二) 阅读积累, 关注生活, 感悟生活幸福
语文自古就是博大精深的, 学习语文需要有较高水平的阅读能力。构建幸福课堂需要丰富的阅读积累, 引导学生真切感受现实生活的美好幸福。阅读能力的形成就靠在语文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生活处处是语文, 在读报看杂志中学习语言表达、在电视新闻中学会辨析善恶、在课外名著阅读中品味名人的思想和情操、在旅游赏景时积淀历史。在关注生活中学习语言表达、学习阅读方法、学习搜集积累等语文必备的综合能力。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去引导 学生自觉地观察、感知生活中使之动情的东西!
(三) 写作训练注重个性, 张扬个性创新
(1) 积累生活素材率真写作
探究学生写作的源泉, 其实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各类人和各种事。学校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阅读氛围, 打造书香校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镜头, 进行细化拓展写出好文章来。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一次刻骨铭心的创伤、一次感人肺腑的交谈、一次平凡而伟大的父子交流、一回唇枪舌剑的争辩、一次难以忘怀的送别、一次令人震撼的捐赠、一个舍己为人的朋友、一 名默默奉献的普通工人……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对人益处很大、帮助很多的好人好事, 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行动上给人以鼓励。初中生写文章只要写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情感、踏踏实实的表现就是最好不过的了。社会热点、校园新闻、家庭琐事等都是丰富的生活素材, 是写成好文章的基础。作为教师, 我们平时应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 关注生活。
(2) 调动真实情感彰显个性
写作训练要注重联系阅读篇目、联系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的真实情感, 彰显独具特色的个性风格。学过《背影》之后进行作文训练课, 首先教师歌词引入: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进而提出问题:1. 述说父亲典型事件。针对你对父亲的评价感受, 在生活中选取你认为最有说服力的一件或两件小事来证实你的观点。2. 讨论个性感受。教师用自己感受最深的两句歌词同学生分享, 使习作教学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对话、个人经验分享的独特的真实生活境遇。语文教师要结合写作先抑后扬的方法鼓励学生写出与众不同的父亲感受, 富有个性化地表现父亲的或深沉、或严厉、或热情、或无私等性格。之后引领学生进行真情告白, 彰显个性 , 感受学生对父爱的独特的个性化理解。
(3) 反思生活实质学习创新
反思生活是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深思本质问题, 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习作时走向创新。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所在, 要透过实际生活看本质, 明辨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和感悟生活, 随时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比如学生们喜欢看口袋书、喜欢谈球星、喜欢追歌星等,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口袋书与名著的区别, 足球与文化的联系, 歌星是你眼中的榜样吗, 歌星与科学家比哪一类人对国家的贡献大?你更崇拜哪类人?
总之, 幸福课堂构建是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一个极好发展趋势, 引领师生在幸福中学习知识、在幸福中感受快乐、在幸福中提升效率。其实生活是个大课堂, 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我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留心观察, 更加积极努力地去挖掘更多的语文教学资源, 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及学生们的语文素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初中语文的阅读和写作 篇9
一、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为以后学习打基础的, 是培养各种好习惯的最佳时机。教师把握好这个阶段教学,就能培养出一批既有好习惯又有好成绩的学生。具体到阅读与写作来说,就是在小学阶段把良好阅读和写作习惯教给学生, 让他们从现在开始注意按照习惯做。
写作的重要性从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文字表达出来。”只有会写作,才能把想说的表达出来。阅读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阅读教学贯穿整个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在每组课文中安排重点训练项目, 在阅读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训练项目,有计划地进行读写基本功训练。
二、阅读与写作的协作教学
阅读与写作两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没有多篇阅读量的积累,就不会写出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章。回顾那些著名的文学作家,没有一个人不是拥有数以万计的阅读量。也就是说,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把阅读抓好、搞好,写作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过来 ,素材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教学现状来看,写作似乎是一件令学生感到痛苦的事情。这都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过于忽视阅读与写作的紧密关系, 将两者分开教学造成的。所以,我们必须把阅读和写作整合起来教学,具体可以按照以下几方面实施。
1.将源头扩充
将源头扩充,指将阅读范围扩大。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不二法门,这是语文界专家学者们的共识,也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真理。目前,学生阅读量很小,局限在课本这个小圈子里,迈不出去。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课外阅读书籍,扩大知识面,通过阅读更多地了解世界,了解各方面知识,感受到阅读能改变生活和眼界。只有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好处,才能自觉地要求阅读。
2.培养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教师要把正确的阅读习惯告诉学生, 如阅读要带着问题读文章,按照先找关键词和关键句的方法了解文章大意,写作要先分清是哪种文章类型,属于哪种行文结构,要对人物有哪些描写(外貌、动作、心理),风景描绘等。学生只有掌握基本方法,才能在相同时间内获得更高的阅读和写作效率。
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 ,自 由创作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观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创作,抒发感情,也许就能创作出不一样的作品。最终作品的好坏放到一边不说,对学生创作热情提高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先让学生体会写作的好处,以后再提到写作,学生就不会那么害怕,而是当成一件很容易的事去做,或者当成一种抒发自我的方式,这样写作教学就算真正达到了目的。
初中语文的阅读和写作 篇10
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具有课程再创造能力,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语文课程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其课程理念在于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中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各项知识的能力。阅读和写作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基本课型, 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阅读有利于学生加强思想内涵、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积累, 写作中的体验也会促进学生的阅读热情。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将阅读和写作组合起来,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 从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目前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种课型分离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并没有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联系起来, 更谈不上知识迁移和教学方法组合, 导致学生无法学用结合, 阅读流于形式, 写作没有丰富的素材。针对这一现象, 我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 提出了阅读—写作组合教学的一些实用策略, 希望为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初中语文阅读—写作组合教学策略概述
在日常教学当中, 初中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将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帮助学生学会积累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素材, 并教会其在写作过程中通过这些素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提高写作技法, 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与收获, 进一步促进其阅读的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教学的组合教学策略,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
1. 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材料积累。
丰富的材料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 初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材料收集和分类。首先, 帮助学生了解写作材料收集的重要性, 并制订具体的摘抄标准。其次, 引导学生进行摘抄材料的分类与整理, 比如可将摘抄的词汇和语句按写人类、写物类、写景类、述事类分别摘抄或者在不同类别的词汇和语句前进行不同标记, 方便日后查找;也可按不同的主题将词汇和语句进行分类标记, 从而对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记忆。
2. 阅读教学中的写作素材运用训练。
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材料积累后, 教师还应对积累的这些写作素材的运用进行讲解。首先, 应告诉学生如何根据文章的写作主旨选择材料, 使写作素材既具有典型性, 能够说服和感染读者;又具有创新性, 使行文的角度新颖而独到。其次, 应教授学生材料的连接与过渡, 包括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过渡, 从而使文章的素材能够自然紧密地连接。最后, 应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材料的详略安排, 从而使文章中心突出, 内容饱满。
3. 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成文技法讲解。
在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写作材料以后, 应引导其通过适当的写作技法使文章更为传神。文章的成文技法包括文章提纲的书写、开头和结尾的处理、修辞手法的运用等。以开头和结尾的处理为例, 开头的技法包括开宗明义式开头、概述式开头和描述式开头, 开宗明义式开头即一开始就交代文章的主旨;概述式开头即在开头时交代事情的大致情况, 使读者明白事情发生的背景;描述式开头即通过描述景物或者人物引导读者进入预设场景。结尾的技法包括总结归纳式结尾、抒情启迪式结尾、呼应开头式结尾, 总结归纳式结尾即在结尾处总结全文基本内容和主旨;抒情启迪式结尾, 即在文章最后用形象的语言抒发感情、发出号召;呼应开头式结尾即在文字上或者内容上呼应开头, 使文章首尾圆合。
三、不同文体阅读—写作组合教学应用举例
1. 写景类文体。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自然段为例, 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 思考以下问题:⑴本段描写了哪些动植物?⑵本段的景物描写顺序有哪些?⑶本段的修辞手法有哪些?⑷本文的用词有哪些特点?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 学生很容易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文章描写了十四种动植物, 包括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菜花、云雀、草、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文章涉及这么多景物却没有丝毫凌乱的感觉, 反而充满了童趣, 显得生机勃勃, 原因在于运用了多种景物描述顺序, 从整体到局部、到春天到秋天、从下而上的植物和从上而下的动物, 这些有序的景物描写把多种动植物合理地进行了安排, 使文章错落有致、条理清晰, 充满童趣的语言使百草园变得有声有色、趣味无穷。
在此次教学当中, 我让学生将文中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 积累写景类的材料, 并通过阅读过程中的讲解, 让学生了解写作时各种素材的选择与安排顺序, 并让学生体会不同修辞手法对景物生动性和趣味性的塑造。
2. 写人类文体。
朱自清的《背影》一直是写人类文体的典范, 文中通过对父亲动作的传神描写, 展现了父亲深沉的爱。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应重点让学生理解特定境下的细致描写的特点, 体会朴实语言表达出来的深情。在欣赏课文的同时, 我让学生学习对父亲动作的描写手法, 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通过动作来表现人的情感, 从而顺利地由阅读教学迁移到写作教学。在学生领悟文中运用朴实的语言描写动作, 进而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后, 让学生尝试以同样的方法描写身边的同学, 并选几位同学阅读自己的文章, 看其他同学是否可以通过文章中的动作描写猜测出是班上的哪位同学, 以评价学生对动作描写的掌握程度。从了解所阅读课文中人物描写的手法, 到学会用这些手法进行练笔, 再到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与交流, 通过此种阅读—写作组合策略, 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此种人物描写法, 并在以后的写作当中加以运用。
3. 叙事类文体。
在《最后一课》当中, 作者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 揭示了小弗郎士的内心世界, 表现了他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情感。在阅读教学过程当中, 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 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 (2) 小弗郎士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3) 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手势结尾? (4) 全文的主题是什么?通过思考以上问题, 让学生理解如何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展现人物形象, 用简单的场景描写来渲染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通过细小事件的描写来展现大的时代和历史主题, 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更好地围绕主题选取合适的素材。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选择不同时代背景或特定情境, 让学生描述这些背景下人们心理状态和生活细节的变化, 让学生学会用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阅读和写作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课型, 对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积极探索两者组合教学的策略, 从而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保证。
摘要:阅读和写作都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基本课型, 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将阅读和写作组合起来进行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对不同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本文根据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分离的现象, 提出了阅读—写作组合教学的一些实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阅读,写作,组合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夏立宽.初中语文大量阅读研究的策略——“1+3”的课文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 2011, 2:18-19.
[2]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 2010, 7:79-81.
[3]张建红.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探微[J].新课程:教研版, 2010, 4:17.
初中语文的阅读和写作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结合;重要性;方法
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之间都是存在着固有的练习的,阅读是为了接受文章的情感、表达、技巧,而写作是为了表达、抒发、彰显,也正是这种关系决定了读写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获得大量的信息,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见闻,还能加深对于生活的理解,通过不断阅读丰富其生活体验。在写作的时候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技巧、情感、表达等抒发出来,这其中包含着学生很多的感悟,这些感悟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初中生比较感性,往往有很强的表现欲望,而学习的压力使其在一定程度受到了抑制,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能够宣泄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自我表达更加顺畅。
一、阅读与写作结合的重要性
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这两个部分往往有很强的辅助和依存的作用,可以说是语文最主要的两个部分。只有拥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够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而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开展,思想深度的挖掘。初中生往往有表达自己欲望的愿望,而写作正是一个非常实际且有效的方式。只要学生掌握了语文阅读的技巧,就能将这些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为抒发自己的情感铺垫了道路,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阅读,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情绪,而当自己碰到类似的事情,就能在写作中将这些情绪表达,这样就能使学生得到很好的宣泄。
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还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升华,可以灵活掌握自己的情绪,利用更多的表达手法,从而使自己的写作手法更加成熟。
二、读写有机结合的方法
如今,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是最有效的选择,只有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而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增加实践机会。实践出真知,只有经过大量实践的验证,才能使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教师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诸如可以在进行完阅读讲解之后,让学生仿写,这样学生就能够将自己的感悟融入自己的文章,不但可以提供阅读能力,还能够提高写作水平,将两个部分巧妙地相嵌合。
2.转变学习观念。素质教育逐渐深入人心,而教师对于阅读和写作的理解还比较落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而鼓励学生进行写作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是,这里就欠缺了情感能力的培养。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的学科,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教师不能用成绩作为考核学生阅读写作一依据,而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收获,只有将阅读当作兴趣,把写作当作习惯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3.充分利用教材。在初中的课本中,其中所收录的文章往往都是质量比较高,且有一定代表性的名家名篇。学生掌握了这些就能够触类旁通对类似的内容有所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材的作用,对于教材中的名篇名句,教师要深挖细讲,争取将这些带有普遍性意义的知识使学生掌握。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为这些教材内容创设必要的情境,只有使学生理解文学的美,并使其具有欣赏这种美的能力,才能真正使学生做到感同身受,不断提高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能力。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避免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应该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到课堂的讲授当中。诸如在对《谈骨气》这篇文章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对骨气的内涵进行不同时代的不同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与当下的社会建立必要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骨气的含义与文章的内涵。
4.丰富课外知识。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样板化的写作模式,学生往往会套用所谓的模型进行文学创作,实际上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这一方面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和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有很大的关系。基于此点,在当今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虽然教师也鼓励学生读好书,多读书,但是现在的图书种类非常多,学生对一些名著的兴趣却不是很大,为了改善这样的状况,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人带来美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将心比心的,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教师可以将文学作品中的片段放到课堂上进行课外扩展,并鼓励学生去读,这样就能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知识面的扩展,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感受也会越来越深刻,这样就很好地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三、总结
阅读和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初中语文水平的提高,就需要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可以通过增加课堂实践、转变观念、利用教材、丰富课外知识等方法来促成,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改变呆板的现状,实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垂兰、熊富生,《读写结合提高能力——语文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
2.黄友胜,《探讨初中语文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
3.徐吉志,《读写结合——语文教学的基石》[J],《新课程研究》,2006.07
4.王延清,《写作与阅读教学》[J],《考试周刊》,2011.53
初中语文的阅读和写作 篇12
一、优化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策略的实施,其本质是要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迁移,实现更加高效的语文教学,而这都需要有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资源作保障。首先,语文教师在确定阅读教学目标时,应当有意识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向写作方向的能力迁移,这样可以有效丰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真正体现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教学理念,有助于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其次,语文教师在确定写作目标时,也应当将之与近期的阅读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写作练习过程中积极借鉴阅读素材中的情感表现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所以说,无论是在阅读教学环节还是在写作教学环节,初中语文教师都要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增强知识迁移的教学意识,达到读写教学互利共赢的目的。例如,在阅读朱自清的《春》一文时,作者的写景手法非常值得借鉴,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写景手法;而在阅读《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时,教师则可以让学生仿写、改写、续写故事情节,这种做到有限教材的活学活用,实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以读促写,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
初中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经历一个不断积累、不断体验的过程,学生只有实现了写作情感的日渐丰富,才会有话可写,且能写好,而这常常都是建立在学生广泛阅读、大量阅读之上的。以读促写,强调的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丰富自身情感,积极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等,最终实现为己所用。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在给学生安排阅读学习内容时一定要选择那些积极向上的阅读素材,避免学生接触那些色情、暴力、玄幻等低俗化的阅读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鲁迅的《雪》这篇课文时,作者写作风格非常明快,对大自然景物的描述比较生动、细腻,很多地方的用词都是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的,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精读、反复阅读,仔细体会作者的景物描述方法和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然后在课下布置一篇《家乡雪景》的作文题目,让学生结合自身在反复阅读中掌握的写作技巧以及在阅读中形成的写作情感、写作欲望对家乡的雪景进行回忆和描述,后期语文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评和引导,这可在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对原课文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达成阅读教学的目的。
三、以写带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动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表示对课内阅读不太感兴趣,尤其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阅读时常常缺乏阅读兴趣和阅读动力。而在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写作教学的过程是非常枯燥和乏味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的单向知识灌输,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初中语文教师只有加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结合,让学生多阅读好文章,他们才能够写出优秀的文章。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具备“以写带读”的意识,多采取先写作后阅读、写读后感、写评论等教学形式,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的同步培养。例如,针对“我的父亲”、“我的母亲”等情感类的写作题目,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背影》、《我的母亲》、《父母的心》等文章,尤其是当学生出现提笔忘字、难以下笔等写作思维障碍时,不妨让学生去阅读一些经典文章或文学名著,及时学习他人的写作手法并为己所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端正语文阅读的动机,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四、结语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策略的实施,需要教师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系统培养,把阅读与写作看成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教学过程,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促进学生语文情感素养、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步培养,进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成效。
摘要: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语言思维发展缓慢,语言表达能力不强,限制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培养。鉴于此,建议初中语文教学实施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以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语言思维的训练和学习情感的沉淀,实现学生语文各项素质的协调化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苏少英.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J].学周刊,2014(08).
[2]周爱敏.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3).
[3]胡玮玮,李继峰.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
【初中语文的阅读和写作】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的微写作教学05-12
初中语文的阅读技巧11-06
初中语文记叙文的阅读01-17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论文10-18
写作训练初中语文08-17
初中语文写作方法11-11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01-10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12-27
初中语文古诗词对写作教学的启示11-19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简析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