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

2024-10-15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精选11篇)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 篇1

初中阶段的语文写作教学,是对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他们写作能力培养的可塑性非常强,因此,如何更好地实现对这个阶段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是,初中阶段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写作要素的分析是做好对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写作要素的角度来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提升,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非常关注且深刻研究的部分。

一、素材的积累来源于生活点滴

在写作教学中,很多学生写作遇到的难题都是写作素材的来源问题,一些学生面对作文题目一筹莫展,虽然能够对题目有所理解,但是苦于没有素材而无法将自己的理解内容变成文字。事实上,初中阶段的作文写作题目并不难,学生对于作文题目要求和表现的主题的理解也都没有难度,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就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多从生活中寻找素材,素材来源于生活,素材的积累同样需要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双发现素材的眼睛。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素材,有了发现才能够更好地做好对素材的整理。事实上,在学生的生活中素材内容很多,学生自身对于素材的敏感程度比较低,这就需要教师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够让学生对于素材有所发现。因此,在未来的初中学生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生活中的素材。同时,现代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丰富,他们在生活中学到的知识和获得信息的机会更多,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这种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情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于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素材积累。特别是,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喜欢和手机相伴,通过手机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教师不必苛求学生一定要远离手机,而是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手机上的信息,让学生在获得的信息中积累素材,为自己写作所用。

二、鼓励学生多从社会热点事件中积累素材

初中写作教学很多时候需要学生联系社会热点事件,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议论文的写作,都需要学生明确地标明自己的观点,同时通过素材的举例进行观点的论证。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活和社会实际发展情况,把对学生的教学和社会发展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脱离社会,与时俱进的了解社会的发展情况,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

所以,面对这种教学发展形势,未来在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更加充分的帮助学生适应这种写作教学的要求,对于这种写作特点,就要有一定的素材积累,学生在面对一些话题作文的写作和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积累和认识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写作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讲,作为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写作素材知识的理解,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作为语文写作的素材支持,一方面可以将这种热点事件作为学生写作的命题,让学生对热点事件进行分析,这样能够让学生对于这种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刻,拓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将这些热点事件作为自己写作的素材,从中挖掘事件中的人物精神,事件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等等。总而言之,通过这种对热点事件的分析和解读,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素材,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对于热点事件的认识能力,在未来的写作中,一方面这些热点事件能够作为写作素材成为学生写作方面知识学习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对素材理解的能力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对于热点事件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热点事件有更加全面的理解,从多角度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能力和积累的双方面角度帮助学生实现了写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刚刚过去的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一举夺冠为世界所瞩目,对于中国人来说,女排带来的不仅仅是金牌,更是鼓舞全国人民的正能量,一时间,女排精神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对于这类事件,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女排夺冠中的素材,将女排夺冠作为一个重要的写作素材来分析,帮助学生领会女排精神的同时,还能够从女排夺冠的事件中总结出作文写作的素材资料,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是非常大的。

三、结语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素材的积累关系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关系着学生写作兴趣的把握以及整体写作方向的发展,未来,在初中学生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素材积累能力的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帮助学生多加入热点社会新闻,提升学生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和理解能力,更好地促进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

摘要:写作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上升到了新的层次,需要学生在写作方面更多的补充进自己的思想,是初中生思维发散表现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将从初中写作教学的角度入手,分析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写作的要素内容,对于打好写作基础,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方面的教学,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要素

参考文献

[1]李转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写作要素分析[J].学周刊,2014(12).

[2]陈玉泉.初中语文写作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3).

[3]吕丹梅.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32).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人格塑造;美的享受

“文如其人”,透过文字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学生的作品也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初中语文针对写作教学也进行了一番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但依然有很多状况不尽如人意:教师固步自封,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肯创新;学生习作差强人意,缺乏素材和真情实感,写作能力薄弱……为此,针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我们应该做出哪些努力呢?

一、创设情境,于无形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13岁~16岁的年龄,正值青春期,活泼好动,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将写作教学当做一个棘手的任务,并且有意无意地强调它的难度,学生也会跟着产生抵触和畏难情绪,把写作当成一个任务来完成,这样也就违背了写作的初衷。真正的写作教学是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乐于去写一些东西,让自己的思想流淌在字里行间。例如,在进行《小鸟叫了》这篇命题作文的写作教学时,我不再拘泥于教室里的写作教学,正值春天,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里的花园,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小型春游,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春天一点一滴的变化:小鸟叫了、花开了、草绿了……回到课堂上,我布置学生把今天的所见所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因为学生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所以不再冥思苦想,纷纷洋洋洒洒、迫不及待地写下了自己的见闻。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从生活中获取素材

如今,初中生的课程安排不似以往行程满满,拥有了很多的自主休息时间,但由于年龄原因,学生的生活经历实在有限,所以像一些比较抽象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完成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不能“赶鸭子上架”,既然学生没有阅历,教师为何不能带着学生一起去创造阅历呢?我们接触到的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其实最好的写作素材就在日常生活中,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认识到了這一点后,教师要结合教学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将写作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从生活中汲取养料,以此来充实写作内容。例如,在进行“雷锋精神”永不褪色系列主题的写作教学时,我了解到虽然雷锋精神家喻户晓,但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还是存在一些差距,为了让弘扬雷锋精神不止停留在口号上,我带领学生进行了走访敬老院送温暖的活动。学生帮老人洗头发、剪指甲,还为老人们讲笑话、演小品,我从他们临别时依依不舍的眼神看到了善良与热情,也相信这些孩子们心中原本就有爱的种子,人人都是小雷锋。经过这次活动,学生感慨良多,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我相信,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停留在提升学生技能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培养正确而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师生共同成长

比完成习作更重要的环节莫过于总结评价。只有不断的交流、反思和修改才能不断地进步,而很多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环节。据了解,学生是很喜欢老师总结习作的过程的,而学生收获最大的,正是这个过程。所谓“当局者迷”,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往往无法正确认知,而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则能够一针见血地看到其中的不足,如果二者羞于交流的话,任何一方都无法取得进步。因此,在进行《带着( )出发》这一半命题作文的练习时,我将学生分成了三个大组,每组选出了两名组长,首先进行组内互评,每组评选出一篇自认为最优秀的文章,其次三组之间交换评价彼此的得意之作,最后在班级范围内评选出终极优秀作文,由教师进行点评修改后,全班同学以此作为榜样进行模仿。这个过程虽然实施起来有些繁琐,但学生却受益匪浅。通过自评、互评和老师点评的多种方式不断完善、加工、打磨,最后成型的作品是师生共同努力,倾注了全班同学的心血的,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于无形中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让写作评价不再是单一的、恐怖的,令人恐惧的,而在一种欢乐、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每个人都拥有给别人提意见的权利。

总而言之,一篇优秀的作文必定是行文流畅自然、具有真情实感、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的。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希望我们的学生习作提到师生情,不再是深夜老师窗前批改作业的身影;提到母爱,不再是我生病时妈妈背着我去医院;提到铭记历史,不忘过去,不是一味空洞的口号……每个人对某一主题的理解不同,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不同。文章本身就是作者的自我释放,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的答案,初中语文课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学生释放天性提供的一个平台,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并且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探索。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初探 篇3

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探究写作技巧,想通过作文技法训练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比如:取法课文的仿写,可以进行片段仿写,也可以进行文体的仿写,这些形式在教学中都很常见。还有对文章开头结尾的专项训练,开门见山式、直接切入式、诗文引入式等。但是教师的写作技巧教了一大堆,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并不大,问题在哪呢?

一、欲饮清水思本源,源头需有活水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任何形式的写作技巧的传授,都不如学生有情要抒,有感要发。言为心声,空洞的大脑自然写不出东西来。

真正决定学生写作能力的核心是学生的素材积累。没有素材积累的写作,就是无源之水,脑中空空,无从下笔。于是有的学生为完成作文任务,凭空编造,脱离生活。背离了作文要有真情实感的要求,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是假话不会说”的坏文风。只重写作过程,忽视素材积累,是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中的一大误区。

课堂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他们的见闻和情感体验不足,因而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是教师的一大任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想要文思泉涌,就要深凿生活之泉。通过观察、阅读和各种活动丰富生活经验积累素材,是常用且实用的办法。

首先,指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观察,使学生积累第一手资料。“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只有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和发现的人,才能写出好作文。同时通过阅读,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书籍中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贮存着人类宝贵的人生经验。

其次,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活动,如参观、游览、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劳动等,指导学生去观察自然的变化,体验世间的美丑真假,让他们深入家庭、学校,深入社会,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类自身。如:航天科技、生态环境等话题,都应适时安排进写作中,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假话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手。有了源头活水自然带来清新的文思。

阅读,可以使学生丰富人生阅历,感悟人生道理,了解时代信息,快速而大量地积累写作素材。课外阅读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有效利用与教材配套的课外读本,采用定向定篇阅读的方式,教师指定阅读的篇目,这些篇目包含了本阶段讲授的技法训练内容。这种阅读针对性强、目的性强,收益明显。但每个学生阅读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一味地定向阅读容易降低学生阅读兴趣,制约学生独立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思维,所以要适当安排学生的自由阅读。教师可以在布置任务前指导学生明确要完成哪些技法训练的任务,分几个环节,怎样完成。同时大量的课外阅读也是学生积累素材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文采情思兼顾,行文要“文质彬彬”———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有的教师评价作文以是否有文采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对学生遣词用句的指导,而忽略作文“言为心声”的情感传达作用。其实,写作过程涉及写作个体的多种心理活动,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与他的语言运用能力有关,而且与他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及价值取向等内在因素有关。忽视学生“情感”“思想”等重要的内在因素,只重词采,往往会造成学生浮华的文风。孔子曾提出“文质彬彬”的说法,就是强调写文章做人都应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首先要肯定学生讲真话写真情的做法;其次,引导学生学会讴歌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同时指导学生美化文章,使语言富有文采。这种主次关系不仅符合语文写作训练的目的,而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逐步提高的规律。

三、条条大路尽走过,独辟蹊径景更幽———进行多种形式的练笔。

传统的写作教学,教师常常归纳出各种文体的写作模式,要求学生通过大量模仿练习加以强化。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目的是通过强化训练发展学生能力。但这种方法只适合初步接受各种文体写作训练的学生,如果不能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地提高,适时消解仿写模式,就很容易局限写作思路,制约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落下一种仿写“八股”的呆板文风。这种呆板的套路写作也会大大削弱学生的写作兴趣。

所以应展开多种形式的小练笔,如:周记、札记、随笔、作文竞赛等,使学生能随时把积累的素材转化为文字,实现从积累到应用的转变。

因为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留给他们写作的空间,写自己想写的内容,更适合周记练笔形式。写日记,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阅读,起不到指点作用,周记练笔则消除了这个弊端。随笔就更灵活了,可以直接在喜欢的文章上点评、标注瞬间的感悟。比如随教材发放的自读教材,名家名篇,在布置阅读任务的同时,让学生把体会感悟随时批注,这样就及时地把阅读与积累、写作结合起来。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直面社会的勇气,活动后写实践报告对学生来讲新鲜而有趣。借助报告总结经验,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学生乐于接纳的练笔形式。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练笔,独辟蹊径更有一番景致。

四、黄山归来仍看岳,山山壑壑有风景———赏识学生的劳动成果。

语文教师拥有丰富的阅读积累,可谓阅尽妙文无数。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很有限。教师喜欢用范文佳作的水平来衡量学生作文,把评改的着力点放在挑毛病上,批评错误似乎成了作文评改的目的。因此,我们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学生作文,认为学生抒写的思想感情不够成熟,不够深刻;判定学生所写的真实生活幼稚、不深刻。这样一来,学生常常怀疑自己运用语言、确立中心的能力,不知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文章有深度。长此以往,学生产生了怕写作的心理。

其实,鼓励的作用远远超过批评的作用。作文评改时,我们当然应该指出问题所在,帮助他们找出原因,但最主要的任务是发现文中的闪光点,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的心血,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自己的作文得到别人的肯定。恰如其分富有个性的评语不必很长,只需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吻合,短短的字句照样会拨动学生的心弦。批改学生作文时,要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亮点,也许教师点亮的这一星火花,会照亮学生写作的前路,使其思维的星空群星闪耀。黄山虽美,不能尽显自然造化,山丘虽小,也可稍示沟壑之妙。既然我们眼前不是高山,又何必苛责风光不尽绝美呢?赏识与宽容往往会像大自然般充满魔力,造化出万千美景。

五、红花也可衬绿叶,绿肥红瘦换角色———转变评价机制。

以往教师是作文的评价者,学生处在被评价的地位,这不利于学生写作热情的激发。使“被评价者”变成“评价者”,角色的转换会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写作是一种能力,修改作文则是前一种能力的迁移和提升。学习技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写作,通过写作训练,可以检验并提升对某种技发的理解与运用的质量。技法训练忌讳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在一定的时期内,要专门训练一种技法,力求学懂,学通,用活,以免“赏花归来花全非”。修改,是作文实践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指导修改、互相批改、自我修改,这是作文修改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学生提升写作技法的正确途径。文不厌改,如果学生能下工夫将自己的文章改上三遍,绝对会受益匪浅。当学生逐渐适应了角色的转变,就可以建立全体参与的评价机制。无论作文竞赛、作文展览,还是小练笔交流中,学生应以小组为单位,全体参与到对作品的评价中去,以提升自身语言运用能力。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 篇4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老师最头痛的问题,它往往花去语文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因此,寻求比较科学的写作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写作,是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一些老师采用了分类教学的作文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类,优秀型。这类学生在班内往往只有几个。我对他们采用鼓励法和竞争法。我首先把一些优秀的作文给他们阅读,并给他们讲解这些作文的写作思路和作文中的亮点,指出只有用心去体会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写出更好的作文,并要求他们一定要坚持勤写日记。然后我把他们写得好的作文或日记及时推荐给其他同学,同时还在语文课上组织学生们来共同欣赏其写得精彩之处。

这样,不但有力地激发了该生的写作兴趣,还使他对写作过程的成功之处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使他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另外,我用的这种成功鼓励法并不集中在一个优秀生身上,这次鼓励了甲,下次则鼓励乙,再下次则鼓励丙……这样就把这些尖子引入了竞争之中,促使这些写作尖子的水平不断提高。我所教的初一的几个学生竞无师自通的写出了观点鲜明、论证有力的议论文来,叫我校的许多老师惊讶不已。这些正是我对优秀型学生采用了上面两种写作教学方法的结果。

第二类,良好型。这类学生在班内稍多一些,他们混杂在写作水平中间的学生里面,由于没有受到语文老师的重视而未露头角。每逢新学年初,我抓住学生们都喜欢在新老师面前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要求全班同学都写日记、写作文给老师批改,因而很快就发现这类被埋没了的学生。

我用培养优秀生的同样方法来培养他们,同时要求他们勤写日记、认真写好每次作文,指导他们去涉猎课外读物,有意识地组织他们积极参加讲故事比赛、背诵诗歌比赛等,促进他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得到同步提高。去年春季,我校举行了作文比赛,要求每班选出三名代表参加,在初二年级十一名选手中选前十名进行奖励,结果我派出的六名选手全部获奖,分别排在第四、六、七、名的位置,在这些学生中,有二名是新培养出来的新秀。这一事实说明,语文老师发现被埋没了的学生是何等重要。我认为对优良型学生的培养,关键是善于发现班内的写作人才,否则语文老师会面对着有培养的人才而说没人才可培养。

第三类,中间型。这类学生占班内一半以上,他们怕写作文,一到作文时就往往拿作文书来抄写。我曾用下水作文来引导学生写作,结果大多数人都依葫芦画瓢,不但照搬下水作文中的语言词汇和题材,还有许多句子出现语病。这与那些一、二类学生的作文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优秀生作文不但不模仿,而且句子流利、词汇丰富、语意连贯,还能写出真情实感。

我反复琢磨制约这类中间型学生写作难以进步的原因,原来是这类学生平时很少涉猎课外读物,因而阅读能力低下,词汇积累少,视野狭窄。我曾在初二学生中多次开展讲故事比赛活动,结果有过半的学生不敢参加,这类学生阅读能力低下得真叫人不敢相信。针对这些问题,我一方面组织他们学写日记,一方面教导他们要主动去涉猎课外读物,并组织他们参加背诵诗歌比赛、查字典比赛、剪报比赛,平时的作文批改则尽量找出他们的优点并加以鼓励。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这类学生的写作才稍有提高。我深深体会到;这类学生的写作教学的收效期实在大长,老师们往往辛苦了半年、一年,还收效甚微,非有二年、三年的连续工作不能根除这类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而山区中学不跟班教学的模式,又把这一大部分学生推进了写作教学被遗忘了的角落,这正是造成山区中学的学生写作水平特别低下的原因之一。

第四类,后进型。这类学生占班内学生的 20%左右,是近几年来新出现的群体。他们阅读能力较低,积累的词语很少,大多懒惰、自卑,平时连背一首诗、写一篇日记也不肯做。对这类学生,我便主动地亲近关心他们,引导他们从背诵、默写一首诗开始,使他们慢慢地从懒惰与自卑中解脱出来,从而对学习写作渐渐有了一些欲望。我把他们的写作要求放到最低的起点上,教他们从每天学造句、写一篇日记或抄一首短诗开始,只要他们肯认真去做,有一点进步,我就肯定他们,表扬他们,使他们树立起写作的信心。经我的长期努力,也曾转化了不少这类型学生。在转化这种低下型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又影响了班内写作水平中间的大多类同学,他们会感到既被优秀生所压抑,又被后进生所追赶的压力,因而产生一定要写好作文的强烈愿望。

浅析初中语文写作教学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361-01

作文作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运用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结合,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积极的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全方位的去提高學生的写作能力。下面来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写作积极性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认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写作的重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人们积极探索某些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性,是人们认识和活动的强大动力,它能够使人们轻松愉快地从事活动。就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来说,只有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克服厌学心理,学生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偶得佳句就用。因此,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放在首位,不断的通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欲望,以此来带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苦写”为“乐写”,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学中,首先,教师善于发现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少点批评。学生的作文,在批改时都要找到他们的长处,从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并且每次作文时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佳作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朗读出来,哪怕是一个字用得妙、一个开头写的精彩,都需要表扬一番,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我们的初中生写作来说,素材是学生写作的关键。现阶段的很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遇到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没什么素材可用,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内容,这样在缺乏素材的时候,即使学生掌握了很多的写作技巧,到头来写出的文章也只是虚有其表、徒有形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有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去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有效发展。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 生活是素材的宝库,创作的源泉。对于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来说,可能没有比生活更好的途径了,教学中,教师要应善于引导学生时刻关注生活,深入生活,再现生活,指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关注现实,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积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让他们去体验生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有效写作打好基础。此外,阅读也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教师在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取得联系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丰富知识面,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三、传授学生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写作并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砌,而是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将这些素材进行再加工与再创作。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在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成就,但碍于写作技巧的限制,学生的写作能力依然不是很强,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强化。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积累素材的同时,我们还应不忘传授学生写作的方式和技巧,教会学生如何习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首先,帮助学生定醒目的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想使文题靓丽新颖,可引导学生采用如下方法:①引用式。直接引用与材料中心相吻合的诗句、名句、歌词、俗语、广告、做文 章标题。②修辞式。即用修辞格来拟标题,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借代等手法,用这种方法拟定标题形象传神,有感染力。其次,交给学生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式。好的开头引人注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好的结尾回眸一笑百媚生。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巧用修辞,展示风采、悬念入题,引人入胜)等治疗的开头方法。最后,要写好作文,必须指导学生锤炼词语,善用修辞,为文章增添光彩。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精心讲授,慢慢指导,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四、开展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光靠纸上谈兵是不能提高的,必须是在不断的写作实践中才能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无论学生写作兴趣有多么浓厚,学习习惯有多么的良好,但如果学生不去进行写作练习,那么,这一切都是空谈,无法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养成写作习惯,培养出写作的技巧,所以再先进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让学生多写。因此,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学生方法技巧的同时,教师还应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感悟知识,总结经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系统工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做到长久坚持。教学中,我们教师应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不断探究新的教学途径,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洪波.初中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1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浅谈 篇6

针对上述问题, 本人经过详细分析, 找到了学生写作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第一, 教师教导学生作文方法不当, 导致学生对作文兴趣缺缺, 而当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时, 又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返回到正轨上去, 以致学生在作文路上越行越远, 渐渐滑向深渊。

第二, 学生写作素材的缺乏,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不丰有很大的关系。直接经验固然影响了学生的写作素材的多寡, 但是间接经验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间接经验来自书本、来自他人的生活经验感悟。学生课外阅读的稀少浅薄, 也是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的重要原因。

第三, 学生的写作基本功太差, 是学生的语文基础没有夯实好的缘故。这是学生受到的语文教育的历史原因。正视历史, 吸取经验教训, 以免重蹈覆辙。

第四, 学生作文不生动, 缺少文采, 究其原因, 一是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生活缺少细致深入的观察, 缺乏真实的个人感悟。二是语言积累不够, 更谈不上语言创新。如此, 学生在写作时就不可避免犯了淡乎寡味的毛病。

第五, 学生写作时容易偏题, 跟审题、立意、组织材料有关。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选取、组织材料来为中心思想服务, 写的文章自然而然就不能主题鲜明, 给人的感觉自是离题很远了。

本人在写作教学过程中, 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上述“病症”, 在分析出“病理”之后, 特意开出了以下几个“药方”。

一、改善教学, 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源泉, 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是每个学生都愿意并积极去做的事。“留心观察事物, 养成勤于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 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下来。”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对作文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在作文教学中, 学生有了兴趣, 就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动笔的愿望。在这种愿望驱使下, 他们乐意主动地、自由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想象, 不把作文当成一种苦差事, 而看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美好的倾诉。有了兴趣做基石, 然后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文章, 渐渐地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以提高。针对于中学生的作文心理, 我们可以对症下药, 试着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入手, 努力改善自己的写作教学。

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 获取大量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 凭直接经验, 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 要积累素材, 也不可能样样亲历, 这就必须学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 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 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 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 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进而推陈出新, 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 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

三、较重视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 强调语言文字的训练

让学生把字写清楚、工整是最起码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 尽可能不写别字、不用错句。我通过对学生作文的逐字逐句的批改, 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纠正。但是我发现, 这种效果并不很好。我便采取了一些措施, 比如组织书法比赛, 展示学生习作 (起初全体同学的习作都要展示, 只为了能督促一部分同学把字写工整;后来才展示优秀习作) , 让学生互相批改作文。这些方法, 很好地起到了就纠偏的作用, 让学生的写作基础逐渐夯实起来。

四、感悟生活, 获取素材

就目前来看, 学生的作文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 文章缺少个性, 语言缺少少年的生动、活泼, 学生脱离实际, 生编硬套, 凑成一篇应付交差。作文水平如何提高?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

叶圣陶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 正如同说话一样, 胸中有所积蓄, 不吐不快。同时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 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 是它恰到好处, 让自己有如量倾吐的快感, 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 又是一回事……这样说来, 从有所积蓄而打算发表, 从打算发表而研求技术, 都不妨待学生自己去理会好了。”怎样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离不开生活。走近生活, 感悟生活, 从而让自己有话可说, 有东西可写。

五、开放作文评改方式, 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 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 而且往往很不及时, 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 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使全体学生参与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 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 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如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或组内同学或同桌同学听, 请同学打分或评级, 并谈谈为什么得分又为什么扣分。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 让学生阅读自己的, 欣赏他人的等等。并且让学生人人办了自己的文学小报, 把自己的作文发在上面, 完了以后全班进行交流, 实现了更加充分共赏互评的效果。这样, 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 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习别人的长处, 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

谈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 篇7

1.作文是一件令老师和学生头疼的事情。大部分老师不愿意上作文课, 不知道怎样才能上好作文课;大部分学生把写作文当做负担, 不知道怎样才能写好作文。

2.写作训练的方式和方法单一。作文教学大部分按照教材单元安排, 依次进行作文指导、写作实践与作文讲评, 虽然达到了课程标准每学年不少于14次的目标要求, 但指导和讲评的方式方法单一, 效果不明显,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3.学生作文缺乏完整的思路, 随意性强。从对班级写作水平的整体评估数据看, 大部分班级高水平作文的比例小, 近80%学生写作文思路混乱, 想到哪写到哪, 缺乏完整的结构, 语言连贯性差, 精练优美更谈不上。

4.不会布局谋篇, 构思缺乏新意和创意。从对约1000名学生作文的抽样分析来看, 作文基本符合题意要求的约占56%, 表达上比较有创意的约占6%, 遇到文题胡编滥造的比例约为23%。从地域差别看, 县城初中的写作水平整体上优于农村初中。这些数字说明, 学生写作水平距离201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根据问题解决策略, 我们尝试了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改善写作教学。

一、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习惯, 为写作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2011版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7~9年级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要阅读两三部名著。实际上学生的阅读远远达不到以上要求。据调查, 能够系统阅读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外读物的学生仅占初中学生总数的2%左右, 能够广泛进行有益课外阅读的学生比例更是少得可怜。这样的阅读现状注定了学生视野狭窄, 知识薄弱, 理解能力低下, 又怎能写出优秀的文章来?因此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习惯就成为作文教学改革首先要做好的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1. 有效利用现有资源, 努力开发新资源, 从源头上解决学生读书难的问题。

首先要有效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开展读书活动;其次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方面的图书资源;此外, 还要动员学生用零用钱买一些优秀书刊, 因为优秀书刊内容的时代感更强, 更容易激发阅读兴趣。通过整合各种资源, 让学生随时随地有书可读, 这是培养读书习惯的前提。

2. 规定阅读书目, 提出明确要求, 从思想上解决对读书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

由于很多老师在阅读内容、数量和质量上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 或者虽有要求但督促检查不力, 造成学生认识上的严重不足。因此教师有必要把每个年级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做出明确规定, 辅以有效的检查手段, 督促学生按要求认真读书。

3. 指导阅读方法, 引领阅读实践, 让有效阅读和高效阅读成为阅读的催化剂。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读书活动中, 与他们共同体验读书之乐, 与他们共同分享读书的收获。用参与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用深刻的分析、独到的见解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并引领学生的阅读思维向广度和纵深发展。有了老师的参与, 学生的阅读视野会更开阔, 立足点会更高, 鉴赏能力会更强。

4. 把握阅读契机, 丰富引导手段, 使乐于阅读、勤于阅读成为学生的阅读常态。

如果读书的任务和要求总是一纸文件, 学生的阅读感觉一定是迟钝的、麻木的。所以要善于抓住那些引导、鼓励、指导的契机。比如汶川地震后那些优秀的网络诗文, 近期百家讲坛栏目涉及到的纳兰容若的诗词作品, 比如小悦悦事件和黄岩岛事件后那些有影响的社论和评论, 比如你某一天阅读过感人作品后与学生的分享和交流, 比如一次读书和写作活动……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契机, 要善于把握, 充分利用。更多的学生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变成爱读书的人、会读书的人。

二、丰富训练内容, 优化训练手段, 使写作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训练内容要丰富多彩, 既要对教材安排的写作训练内容灵活驾驭和把握, 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把写作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 把写作训练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 使写作紧扣学生生活, 紧扣社会发展。比如你某一天上课发生了一件事, 你便以此为题材随机安排作文训练;比如重大节日的时候搜集相关材料阅读欣赏, 然后写写读后感;比如某一次学生作文中用到了一种很好的写 (下转74页) (上接72页) 作方法, 你给学生介绍后让他们模拟创作……这些无疑丰富了写作内容, 又因为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学生喜欢写, 有话写, 常常能写出生动的文章来。

训练手段要多样。既要有常规性的作文指导、训练和讲评, 也要有即兴随机的作文指导;既要动笔写作文, 也要安排适当的口头作文;既要训练整篇作文的选材、立意、谋篇, 也要重视片段的指导和训练;既要有系统安排的写作训练, 也要有日记、随笔等常规写作内容。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能愉悦学生的写作体验, 减少学生的写作压力, 丰富语文学习内容的同时也提高了写作兴趣和水平。

三、合理安排训练梯度, 构建完整训练体系, 使写作教学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7—9年级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 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安排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层级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按一定层级发展, 写作能力应该呈逐步提高态势。这就需要教师对写作训练进行整体规划, 比如七年级都安排哪些训练内容, 训练要达到怎样的目标, 要结合哪些文本内容和哪些可能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随机练笔……学期初要有规划, 写作训练要有步骤, 每一阶段要有目标, 不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根据学生学习实际, 一般来说七年级应主要安排基本的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写作训练, 练习文体以简单的叙事散文、童话、寓言故事为主, 可以将日记、单元写作训练、随机训练有机结合。八年级应在七年级的基础上安排训练内容, 提高叙事类文体中叙事散文和童话等内容的写作要求, 争取表达有创意, 行文有新意;增加简单应用文写作, 增加扩写、改写、修改文章的练习, 设置诗歌写作和小说创作;要讲解一些写作手法和技巧, 如设置悬念、环境描写、对比、衬托, 等等。九年级要训练学生写议论文、消息等内容, 要在构思、谋篇、拟题、首尾等方面进行系统训练, 要在引导学生理解生活、写出个性作文上做足文章。

三年初中生活, 写作是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系统安排, 逐步提升, 毕业时要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有学生能根据需要准确表达, 符合题意要求;70%的学生能写出比较优秀的作文, 行文流畅, 结构紧凑;40%左右的学生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有思想, 有内涵, 表达有创意。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 需要老师的扎实研究和认真实践。

总之, 作文教学改革面临着很多问题, 在思考解决对策、努力探究实践的过程中, 我们在不断总结经验, 推动写作教学改革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进一步探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 是我们语文教学和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写作教学改革之路上, 我将和大家一路前行, 互相勉励, 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河北省丰宁县教育体育局中学教研室)

初中语文写作价值取向研究 篇8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大背景下,《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语文课程目标制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众多学科中,语文学科因为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文如做人[2],但如何通过语文写作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判定和评价,有没有可能通过量化研究的方法提炼出语文作文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目前还缺乏明晰可操作的范本。

此外,价值取向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的界定,一直是一线教师以及教育研究者的关注点。价值取向本身难以进行量化,也不适合仅仅用量化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基于上述考虑,论文借助技术工具,通过语文作文进行较为科学的量化分析,为价值取 向的量化 研究提供 一定的参 考意义。

为此,论文选取安阳市滑县一中(初中)一班和二班共12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做半命题式作文,把写作资料作为研究内容,以质性分析和量化评价为途径,分析当下学生价值取向。力求以技术的手段,找到价值取向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一个可能的解决途 径。并借助质性分析把握学生价值取向,为教师作文教学和学生思想教育提供决策。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论文采用质性研究 (定性研究)和扎根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质性研究通常是相对量化研究而言,是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而非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充分地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实际互动来理解他们的行为。质性研究常用于微观层面的 自然情境,通过细致、动态地描述和分析个别事物,从而对事物的“质”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3]

扎根理论是定性研究最重要的方式。其主旨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即研究者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 料中归纳 出经验概括,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之后上升到系统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性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事物现象本质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

2.研究内容

研究材料选取学生在自然条件下的写作,即不限时、不限字、不评分、非考试的状态中,学生自由自愿有感而发所做社会评论。能够有效排除干扰因素,获得学生最真实的看法。

分析后选择“富二代”作为半命题式话题作文,作文形式熟悉;“富二代”引发的社会关注和争议较多,诸多话题人物与学生年龄相仿,学生理解更深入,有话可说;该话题牵 扯教育、金钱观、社会公德、法律等多方面内容,能反映研究所需的价值取向的多个维度。

3.研究工具

以Nvivo质性分析 软件为主。通 过对原始文献的一级编码形成“自由节点”,进而进行节点的结构化而形成“树节点”。主要使用了数据编码、数据分析和统计功能,通过对作文数据的编码和分析[4],找出显性以及隐性关系,保证了研究过程尽可能科学、客观。

以中文关键字云图为辅[5],对材料进行词频分析,并依照词频大小生成一幅词频越高字号越大的关键词图片。该方法虽缺乏传统分类法的权威性、准确 性和层级结构,相对不够严谨。但作为辅助工具,能够简单、直观地展示词频,增强分析的直观性。

二、研究的实施

1.一中学生现有价值取向分析

(1)一级编码分析。从120份以“富二代”为话题的学生作文中,根据文段思想组合成47个自由节点,归纳成11个树节点:基本认识、学习态度、社会价值取向、人生观、人际交流、情感态度、民主法治、金钱观、个人优秀品质、产生原因和爱情观。11个节点的子节点描述如图1所示(数字表示节点个数,即持该态度的人数)。由图1可以看出,120份作文析出的学生价值观节点数较为丰富,涵盖面也比较广,基本上代表了学生目前所持有的价值观现状。因此,通过对学生写作中原始观点的一级编码子节点进行分析,可以抽取出丰富的价值取向,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关键词云图分析。将文字材料用分词器分割成单独的词,依据在材料中出现的频率,形成频率越高字号越大的云图,可以很直观、便捷地看出写作者的侧重点。关键词云图本身不能得出写作者的 价值取向,但结合前 面的质性 研究,可以作为很好的辅助工具。

通过关键字云图的统计分析看到一班频率最高的名词为父母、社会、鄙视、金钱,其次为法律、孩子、权利、帮助、生 活、羡慕、权利等。表 明大部分同学鄙视“富二代”挥霍的行径,父母和社会与其联系度最高。法律意识、公民权利、社会公益、羡慕“富二代”富足自由的生活能在二级频率中表现出来。

而二班频率 最高的是 社会、孩子、生活、父母、家里,其次为鄙视、炫耀、国家、家庭等。在情感态度上,二班比一班要谦和,社会仍是提及最高的,在初中生当中,社会参与和责任感已表现得非常突出。

2.初中生应有价值取向分析

价值取向作为情意上的目标是对人类价值观和语文学科上的情感、态 度、价值观目标规定部分的综合提炼。

目前,比较有影响的价值取向系统是心理学家Rokeach的分类。[6]他把价值 取向分为 两大类:终极价值和工具价值。心理学家Allport提出六类式分析:理论取向、社会取向、经济取向、政治取向、审美取向和宗教取向。

国外的S·拉塞克G·维迪努将价值观体系共划分为三类:价值标准、个人价值标准和国家世界的标准。 其中公民 精神、负责任、合 作、正直、社会公义、尊重他人、尊重人类尊严、人权、劳动尊严等属于价值标准;襟怀坦荡、宽容、上进心强、有条理、忠厚诚实守纪律等属于个人价值标准;而爱国主义、民族间相互依存的意识、和平的公民精神、民族意识、国际理解、人类友爱等属于国家世界标准。[7]

初中生应有的价值取向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8]:一是以个人为主体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上进心强、勇于承担、自我约束,尊重并理解他人、孝敬长辈、交流合作,吃苦耐劳、不畏挫折、勤俭节约、珍惜劳动等。二是以社会为主体的价值取向。主要包 括爱祖国、爱人民、爱 社会主义;维护社会公德、社会公平、社会秩序、社会和谐;关心集体、保护环境、民族意识、公民精神、国际理解等。三是认知过程价值标准。主要包括有学习愿望、将知识运用于实 践、能分析和解析问题、探究 与创新精 神,辩证认知、客 观对待、实事求是、辨别真伪、追求真理、慎于判断等。

3.现有与应有价值取向的比较

研究是根据数据材料中提取的价 值点与相关理论分析获得结论。借助Nvivo从学生作 文中提取的11个树节点,学生现有价值取向的三个主体如下。

一是以个人为主体的价值 取向:人生观、金钱观、爱情观、个人品质、人际交流;二是以社会为主体的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民主法治;三是认知过程的价值标准:基本认识、情感态度、产生原因、影响评判的因素、学习态度。

个人价值取向应是端正的积极的,人生追求多样且充满希望,金钱不是成功的标准和人生的最终、唯一追求,要利用钱财去创造更多的价值,每个人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将外在发展和内心素养作为追求方向。图1节点反映的个人价值取向分别为人生观(13)、金钱观(45)、爱情观(1)、个人品质(43)、人际交流(5)(括号内数字代表节点数),却更倾向于功利性的追求,12人表示羡慕“富二代”们的富足生活,13人想要努力奋斗让孩子成为“富二代”,并有28人认为有资本的炫耀并不是错误。在精神追求上也有缺失,把学习作为人生转变的工具,端正的价值观等未被提及。

社会价值取向的8个子节点里,大都表现的宽松广泛,宣扬社会重视(71),没有行动力,认知和行动出现分歧。虽然有很多人提到法律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性,但也有16名同学认为行贿可以减免罪责。这种对社会的不信任和法律的轻视,是一种社会价值取向的表现。

认知上要求学生客观、辩证、谨慎对待,能够由表及里认清事实。然而通过分析节点,发现作文中表现出肤浅的认识水平。大部分能认识到问题的两面性,但内在的原因、举措涉及较少(仅有26个节点)。涉及的也以单方面为主,综合分析能力较弱。此外,分析问题的情绪化明显,情感态度共有165个节点,是分析中比例最高的节点数,表示每个同学都表达了不止一次态度。这种认知的偏情 绪化对学 生以后价 值观的塑 造不利。

四、初中生价值取向的特点

初中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在认清初中生价值取向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展开。论文通过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中学生命题作文覆盖节点的分析,发现当前初中生价值观取向中存在的一系列不合理因素。分析这些不合理因素对加强当代初中生价值观教育有着一定的参考作用。可以使中学生价值观教育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通过前文分析,当前初中生价值观取向表现出如下特点。

1.人生追求功利性

当下,中学生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相较与传统生活环境,他们接触的信息量更大,获取的纷繁复杂的信息更多。面对外部世界的丰富信息和资源,诱惑也是必然存在的。通过以“富二代”为主题的作文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坦言羡慕“富二代”们从父辈手中可以轻松获得巨额财富肆意挥霍,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富二代”。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除了拥有巨额钱财外,人还有很多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东西。功利化倾向提醒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合理引导学生价值观取向。帮助学生尽早理解个人价值实现的多元取向。

2.认知偏情绪化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存在叛逆心理和过激的认知。研究 中发现,部分同学 的作文里 “鄙视”、“从心眼里看不起”、“你以为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之类的言语比比皆是,能够真正客观全面地看待,并以包容之心对待的,少之又少。这反映出中学生在情感认知上还有较为浓厚的情绪化色彩。然而,科学的认知应该是:辩证看待、客观对待、实事求是、辨别真伪、追求真理、慎于判断。当然,在中学阶段让学生形成全面、科 学的辩证思维也不太可能;但是,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培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辩证思维方式。这对中学生未来的发展是有较大帮助的。

3.重文化轻道德

目前,尽管学术研究领域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寄予厚望。但是,必须承认现实中很多中小学实际情况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还相差甚远。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核心评价标准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学生在这一氛围的潜移默化下,就逐渐将文化学习作为学校学习生活的主旋律,而轻视或无视道德水平的提升。如在前文研究中析出的11个节点中可以看出,很多同学能考虑到社会多方面因素对“富二代”现象形成的影响,但唯独有关道德层面的思考很少。很多同学并没有意识到道德在整个问题分析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同时,一些作文表现出的学习观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懂得知识的重要性,认为知识和能力是改变世界的钥匙;然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过于片面。作文中将知识囿于文化知识的范畴。强调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良好品德 的养成,只关注学习成绩,几乎无人提及道德品质的提高、品德培养和心理健康。

4.易于塑造

中学生处于认知水平的发育期,尽管上述研究发现当下中学生价值观中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但是应该认识到这只是中学生在人生发展历程中的必然经历,经过合理引导,价值观中的不合理因素是可以被逐渐转化的。

在后续研究中,为了验证教师合理引导和有目的培养对于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笔者在另一所初中(三中)以家庭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针对同样主题写作文;同时,有意识地让教师有关“富二代”话题进行引导,并允许学生借助互联网 搜集相关信息加以分析。家庭作业的方式 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从网络上搜集更加丰富的资料来辅助认知;此外,教师的引导又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方向。研究发现,在教师指导和网络信息的干预下,学生价值取向发生明显变化,表1统计了两所学校在部分节点覆盖情况的对比情况。

在一级编码 的节点分 析中可以 看出,后者(有教师引导和网络信息搜集)无论从单个节点的覆盖数还是总体节点个数上都出现了明显的增长。经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同样一个问题的思考更加全面和丰富了,在道德层面上思考问题的节点也有了明显增加。这一现象说明经过合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整体思路从认识“是什么”转向解决“怎么做”。创新的观点覆盖更多,表示他们更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宽容”、“知错能改”等新节点被提出,说明经过合理引导后的学生更能包容他人的过错,价值观表现得更加合理。

五、塑造初中生正确价值观的三点思考

1.提升学习成绩与培养思想道德不可偏废

在材料收集中,不少教师谈 及,虽说素质 教育已推行多年,但不少学校依然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抓成绩轻思想问题比较严重。初中生是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初中教育不可仅关注文化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学生学会做人然后才能做事。

2.价值观塑造与引导要注意因人而异

价值观的形成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与个体受教育情况及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从前述研究资料中不难发现,针对同样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价值观维度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同时,中学生处在身心快速发展变化阶段,可塑性极强,易受外界影响。教育 工作者要注意观察、了解个体 间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塑造。

3.要重视家庭的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孩子不成器与家庭、父母教育有关”,家长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通 过交往和交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因此,家长应该有意识地通过科学的家庭教育培养子女形成正确价值观,锻炼孩子勇敢自强、积极向上、勇于承担的人生态度。

六、结语

利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 和中文关 键字云图对中学生作文进行了质性分析,并依据作文中析出的节点,分析了中学生的价值取向。通过分析发现目前中学生价值取向存在功利化、情绪化和易于塑造等特点。价值观的形成因素和表现形式均呈现多样化 的特性。仅从中学生命题作文入手,通过分析作文的观点来归纳其价值观特性虽然是一种可行的分析方法,但也不能排除其有失片面的可能。因此,后续研究中需进一步进行多种策略的价值观评价,以实现研究方法的相互印证和比较。

摘要:通过对初中语文写作的质性分析并结合量化的中文关键字云图,分析了当下初中生的价值取向及价值取向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为教师作文教学和学生思想教育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当下初中生的价值取向基本端正,但也出现人生追求功利性、重文化轻道德、认知偏情绪化、易受干扰发生变化等问题。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来塑造合理的价值观。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指导方法 篇9

写作是一门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学习内容。所以写作对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学生若想更好地进行写作学习, 首先要做好的事情就是夯实自己的基础, 在平时做好积累工作。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课文中所学到的一些经典名言名句, 以及一些优美的句段进行积累, 并且在进行积累的时候需要教师逐步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积累活学活用, 这样才能够达到良好的写作效果。同时帮助学生, 让他们在这样一个积累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积累面, 丰厚学生的积累层。

教学案例分析一

如, 进行《白杨礼赞》这篇课文的学习, 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掘出课文中的有关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积累, 并且及时地将这些积累的内容进行灵活地运用和掌握。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这句话出现在《白杨礼赞》的开头部分, 起到一个先声夺人、开门点题的作用, 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赞美的对象是什么, 并且在开头部分点出白杨树的独特之处。分析之后, 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的一种“开门见山”的写作抒情手法, 可以运用于一些抒情性的散文写作之中, 特别是写物、写景和写人这几个方面。

通过这种引导和有效的训练, 学生的写作基础得到夯实, 素材和妙句得到相应的积累。此外, 学生的灵活运用素材的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相应地获得了提升。

二、因材施教

进行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 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注意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第二是根据不同的写作题材进行不同的写作教学指导。

首先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要实现这一点主要是要借助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的批阅, 然后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 进而对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则需要教师在学生的习作后面添加上有关的评语。

所谓根据不同的写作题材进行不同的写作教学指导是指教师一定要注意根据小说、散文、戏剧、古文等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一样的教学分析方式,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根据教师的指导把握好每一种文体的不同特色, 进而更好地理解有关的写作方式方法。

教学案例分析二

如, 《背影》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则是一篇人物散文。同为散文但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所选择的方式方法却是不一样的。《背影》这篇回忆散文开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句话就已经清楚地点出了这篇文章的记叙模式是倒叙的手法, 即回溯式的方式进行对父亲的背影的回忆。并主要通过事件描述的方式来体现并且告诉读者“为什么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而《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则是“这九年的生活, 除了读书看书外, 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 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顺接着前面的记叙手法引出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进而在后面的行文过程中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来展现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和母亲对我的慈爱, 同时作者还借助一些行为上的小细节, 如, “她气得坐着发抖, 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来展现出母亲的形体和母亲严厉教子的一面。

这样的两篇侧重点不一样的散文同时具有相同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分析这些相同点和异同点, 借助这种分析让学生逐渐地琢磨出写人忆事的散文的写作方法。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多练多评

语文写作要想获得质的提升还得多写多练。同时在学生多写多练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就学生的习作进行及时的批阅和点评。通过点评学生的习作进而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指导和辅导。这样, 学生通过反馈学习教师对自己的习作的点评从而不断地反思并且最终获得提升。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进行完某一篇课文的学习后, 布置给学生相关的习作练习进而帮助学生获得提升。■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简析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041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试中的重头戏,写作不仅是对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考查,也是学生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展现其各种语言技能。长久以来,写作就是困扰教师和学生的一个重大问题,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厌其烦地传授写作方法,甚至让学生背诵模版等,但是收到的效果却是微乎其微的。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是让人头疼的事情,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有些学生可能脑子里有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是却不能诉诸笔下。一到了作文课学生的兴趣都不高,不会积极主动练习写作,即使勉强写出文章,水平也不高。这些情况都说明,在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写作教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把一些有效的策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有水平。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写作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积累素材、激发兴趣

积累素材是进行语文作文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学生脑子里没有储备,没有素材,那么写作文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学生无话可写,自然慢慢对写作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因此,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积累,让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并且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都是前人在写作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信息进行吸收和积累,读的多了自然就会产生自己的感受,然后表达出来,这样写作对学生来说就会变得没那么困难,学生也会逐渐对写作产生兴趣。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时注意圈点标划,遇到好的句子、段落时注意摘抄和积累。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在阅读时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文章,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阅读,从阅读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脑中有了知识储备,书面表达能力也就能够得到相应地提高。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和积累素材。如果说阅读是对间接经验的学习,那么生活中积累素材就是对直接经验进行获取。众所周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着丰富的素材需要学生去寻找和积累。写作文其实就是内心的情感表达,把心中想说的话用文字表达出来,而内心的感受大多数都是从身边的生活引发而来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生活进行关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些人或者事,内心有了感受和体会可以及时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使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等都及时记录下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并且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意义。例如,有的学生把和父母相处的一些小事,以及自己内心的感受记录下来,这就可以成为有用的素材;还有的学生把自己在上学放学路上所见的一些人、一些事写在日记里,也成为写作时的素材,让自己的作文更加丰富多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名人名言、古诗词等等,在写作时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

二、在写作教学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要求和原则,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都比较传统和守旧,主要表现为教学形式的单一,一般都是教师规定好作文题目,简单介绍一些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自主性和主体性都没有得到体现和发挥。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在写作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作文题目。在很多情况下,写作练习的题目都是由教师规定好的,学生可能对有些题目不感兴趣,自然也就写不出好的作文。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来进行写作练习,但是这样会导致狭隘性,因此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题目培养写作能力,掌握写作技,接着再鼓励学生广泛接触各个类型的题目,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独立完成写作过程。也就是学生独立审题,独立选择写作角度,独立选择合适的素材,写作是一种自己内心的表达,面对同一个题目学生的思考角度是不同的,教师不要对题目进行限制,而是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写作和表达,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表达和创新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倡学生“我手写我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用一些新素材展现新角度,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采用多种作文评改方式

批改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不能忽视的一部分,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作文评改的单一性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评语千篇一律,不能让学生发现自己写作中的问题,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在新课程改革指导下,要求教师要对作文评改进行改革和创新,可采用教师评改、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多种方式。教师要积极引导,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评价者。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评价和打分,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这样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对于写得好的作文,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进行表扬、展览和传阅等,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还能够让学生互相学习。在作文评改环节中,教师还可以专门留出交流的时间,在评价完成后,学生互相交流心得和体会,通过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能够使全体同学共同进步,写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浅谈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作文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为主,要以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分享表达、让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真情为原则。”但是目前还有很多中学语文教学是以考试为目的,考什么教什么,这样的状况下会直接抹杀中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磨灭学生写作生活化的思考能力,失去原始创新能力,导致学生仅是掌握了写作的技巧,却写不出好的文章。针对这一难题,我们改变教学思想,反思教学现状,积极地探讨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一、让学生走进生活,培养写作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中学生的作文之所以情感匮乏、内容空洞,就是因为学生见识少,犹如井底之蛙。我们应让学生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生活。如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就可以开始有意识地布置作文要求,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他们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生命的律动。学生刚开始进行写作时,大多数不知从什么角度写,认为每天的生活一成不变,并没有任何新鲜事物。这些情况是因为其并没有认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进行引导,让学生观察社会、了解历史、感受人生,从而写出内容精彩、情感丰富的作文。人生体验可以来自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可以来自他人的生活经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这种体验就能丰富起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发挥空间,使作文教学回归于生活中,培养学生写作意识。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记录生活的意识,引导学生随身携带小笔记本,把生活中观察的事物、阅读的感受、倾听来的话语及所思都记录下来。

二、激发情感,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作文就会劲头十足。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写作意志之后,其写作状态、写作情感以及写作能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习作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写作文的目的和意义———写好作文有利于我们与别人交流、交往,这样来激发学生对作文的热爱,如果单纯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说习作是多么重要,效果不会很明显。教师更应该从生活中抓住学生喜爱的事物引导学生,激发其兴趣。中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在学校或者班级开展各种活动后,我都会及时组织学生对活动的过程进行描述,动笔写一写。进行一次命题作文,从生活中得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真情实感。

三、讲解写作技法要精、准

在平时写作教学中,要适当地加入写作技法的指导。写作知识的教学要力求精、准,要教会学生更好地利用材料表达主题内容,要能够体现出写作者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最基本的一些能力。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象征、比兴等写作技能方面的训练,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事物、产生联想,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言要建立在精确、鲜明、生动等基础之上,再提炼个性化的语言,最终形成自身独具一格的语言表达风格。教师要指导学生平时炼字炼意,化用古语、成语,积累生活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力求原汁原味。

总之,在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利用轻松、愉悦的情景来勾起学生写作的欲望,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联想来抒发出内心的世界。

上一篇:经皮给药下一篇:护理行为中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