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兴趣教学

2024-05-09

初中语文兴趣教学(共12篇)

初中语文兴趣教学 篇1

兴趣教学这个短语早就出现在了教育界, 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多地方的教育, 它只不过还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短语。目前学校由于升学压力的原因, 过分强调老师给学生补课, 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想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就一定要找到一种能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方法, 而兴趣的培养需要老师去发掘。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明白学生需要什么, 然后老师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这样就可以达到双倍的教学效果。

一、活跃课堂气氛

把兴趣带进课堂, 让学生活跃起来, 这是对新课标的一个要求, 也是对老师教学方法的一种要求。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 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 然后对其产生了兴趣, 才会让他们的成绩得到提高。把兴趣带进课堂是一种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带进课堂, 然后提高学生的兴趣, 然后让他们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下去接受知识。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说明, 只有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才能让学生对其感兴趣,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目前很多老师的讲课方式还是停留在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方式, 学生们对这种教学方式都非常的厌烦。所以老师应该尽量在课堂中穿插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多媒体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老师可以在课上给学生留一些问题, 然后让他们通过看一部电影, 来阐述自己的观念。学生生活是枯燥的, 所以电影是他们乏味生活中的一个亮点, 他们会非常兴奋的等待这样的课程的到来。老师通过对电影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 联系课本知识, 让学生对这些知识做一些总结和阐述。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更让他们在兴趣中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知识。同时老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这部电影, 写一些小论文, 每一部电影都要留这些任务。学生虽然不愿意去完成老师的任务, 但是他们在电影的诱惑下, 就情愿去接受这些任务了。这样的课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让学生既放松了心情, 又掌握了知识。

二、鼓励同学参与课堂活动

初中语文课本中, 有很多是需要朗读的, 里面有很多的对白。老师可以通过设置场景, 然后让同学们排练成节目, 让他们以记台词的形式对课本进行记忆。老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去设置角色, 然后让学生们对角色的理解, 自己去自导自演。这不仅是对同学们组织能力和演讲能力的锻炼,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课本的记忆增加了。可能学生在若干年后, 还会记得自己曾经参加过这样的活动, 而且对台词还记忆犹新,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其次, 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去讲课, 让学生在课下准备某一课程。这样学生由于受到了老师的鼓舞, 会非常积极的去备课, 不用说, 他们肯定会对课本掌握得倒背如流。老师可以对学生讲课的内容和方法, 进行评论。表扬他们的优点, 指出他们的不足, 让他们努力去做的更好。学生通过给其他同学上课, 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也是对他们掌握课本程度的一种检测, 更重要的是对他们将来的人生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会让他们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 而且会在自尊心的作用下努力去提高学习水平。这样老师就可以在一种轻松状态下,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三、成立课下辩论小组

辩论对于初中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一种检测,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老师可以通过一件历史事件或者是课本中的一个内容让学生准备辩论赛, 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自由分组, 然后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 开始辩论。为了公平起见, 各组出一个人和老师作为谈判, 这样一个辩论赛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和安排。同学们为了辩论赛中能够战胜对方, 所以他们就会通过多种途径, 然后去搜集大量的资料, 然后总结, 准备应对对方的问题。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辩论赛的视频, 让他们掌握一些辩论赛的技巧, 对辩论的内容进行补充。辩论时, 老师尽量少的参与他们的争论, 做好笔记, 把学生辩论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 作为时候教学的一种参考。同时老师可以通过辩论赛, 找到学生掌握不够好的地方, 还可以发现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这些都可以作为日后教学的资料, 让教学更有的放矢。学生通过辩论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包括自己总结不到的内容以及自己在学习方法上的问题。所以教学中适当的插入辩论赛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 进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觉悟, 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同时学校应该对其他学科也鼓励这种教学方式, 尤其是政治和历史课, 这些内容里都有存在争议的问题。所以这就为辩论赛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 让学生学到知识, 而且还对学习更感兴趣, 这种方式必将会得到很大的推广。

总而言之, 学习方法有很多, 教学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但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成绩和综合素质服务的。在面向未来的教育中, 语文教师有很大的责任去寻找和发现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并且还要将这些方法在其他专业里推广,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兴趣课堂是一种全新的理念, 它并没有摒弃以前教育方式中的优点, 而是对其好的东西进行了继承, 同时又通过不断努力设计出新的教学方案。时代在变, 教育的目的是不变的, 所以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变化, 努力培养出更多的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爱香.初中语文教学的生动性[J].教育教学专论, 2011.

[2]李运芝.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1, (6) .

[3]李春燕.初中语文学习方法谈[J].语文教育研究, 2011, (52) .

[4]权海琨.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J].考试周刊, 2011, (6) .

初中语文兴趣教学 篇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对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具有颇深层次的研究,并为后人留下了诸多精辟的论述。剖析一个班级、一个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上学习成绩的变化,不难看出,学习兴趣的转变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容忽视。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学家贝费奇指出:“只有那些发现真正兴趣和热情的人,才会成功。”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保持高昂的热情呢?下面我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注重提高自身素养,用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喜欢你,才能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对大部份学生来说,如果不喜欢他的老师,很难将这门课学好,作为老师,从接手学生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你。特别是语文老师,你的一手好字、一篇文章、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知天文,晓地理,通古今,这些都是你可利用的资源。适时的示范与展示,可以让学生在惊叹中去效仿,在效仿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下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自身资源的沉淀,琴棋书画虽不能精通,但应略有浅尝。这样,你展示给学生的舞台会更大,学生学习的空间才会更广。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

二、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培养他们的积极兴趣。

怎样才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也是教

师发挥指导作用,进行愉快教学的重要方面,要充分利用中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高度自信等特点,课堂上尽可能地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传递信息,创设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使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景结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把握教材,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新教材要求教师必须用新的教法来抓住学生。我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来辅助教学:

1、多鼓励,多表扬。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别人的鼓励,所以说教师鼓励对每个学生都很重要。我对每个敢于回答问题的孩子无论对错都给予最大的鼓励。而且是真实的、亲切的赞美和鼓励。例如:我班的张研个性顽皮, 入学时上课没有意识随便下位, 嘴里不停的嚼着泡泡糖,是个典型的问题的学生。我针对他的特点对他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方法, 特别是在课上和别的任课老师的面前。他慢慢改掉了一些坏毛病, 进步很大 ,特别是课上他总是把手高高举起我觉的对待学生没有一颗爱心是得不到孩子的爱的。我不断的让张研这样的或比他强的学生们知道我喜欢他们。在加上不停的鼓励,在我的课上没有不举手和不回答问题的学生,他们的兴趣很高。

2、小组合作学习。我按照入学的成绩把每个班分成5个组,每组6个人,设一名组长。在上课时按照小组的位置坐,并以小组为单位看展任务性学习和竞争比赛, 并当堂给出评价等级或分数, 他们对这样的比赛有激情也很在乎。我看到他们争先恐后的参与,我的心是快乐的。我鼓励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奖励团队精神,对于主动思考,善于合作,积极展示的给予充分的肯定,而对于缺乏合作,沉默

不语,懒于发言的小组给予必要的责罚。这样就从奖惩两个方面激励小组成员积极思考精诚合作大胆探究,不至于出现课堂死角。我本着“只有意见的不同,没有意见的对错”的原则,给所有学生以机会,使其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发展。

我认为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更多地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更多地创设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应该使学生更多的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

3.多种评价并用。在课堂上我运用组长记录制, 把组员的课上表现都记录在册。上课时组长把本组的组员上课回答问题的次数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很有兴趣回答问题,他们也很在乎自己回答问题的次数。下课时争先恐后的查看自己的记录。这样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时评价,评价注重过程性,激励性和发展性,鼓励自主独立学习,突出合作学习,强调对于学习内容的探究。检查成绩单上没有数字性的记录, 只有等级性评价。我的做法是80分以上是A , 60分以上是B , 60分以下是C。这样他们之中就没有最差的了,个人的自尊心受到保护, 因而他们更有信心再次努力而不会灰心。我班有一名女生叫赵静,她生性害羞上课时不爱举手,在自我评价中她写到:“我这一周表现不太好,举手的次数少,下次我一定增加自己的信心……”.我在教师评价中说:“你有很多优点,我看到了,加油,努力,你会成功。”由于及时给她鼓励,她进步很大。

三、教法灵活,讲究艺术。

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直观式、演示式、启发式等,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最容易接受的方法。选择了方法,还要讲究教学艺术。优秀的教师为什么一踏上讲台就显示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教材已有深刻的理解。那么怎样使教学艺术得以体现呢?古人曰:润物细无声,就是将有意识的计划安排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所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素质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学生的热情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东风,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我用小组竞争来快速提问、快速回答,使本课达到一个学习的高峰,适时加入美文欣赏,恰如其分的让学生重温进行时而且放松身心。最后用生动的课外知识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主动去搜集有关的内容。趁热打铁我布置作业,他们兴趣特别高。

四、教学活动灵活多样

语文这一学科的内容包罗万象,语文学习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语文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探求语文知识的欲望。课内教学,老师应分清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的教学,在紧张的重点内容教学上应充分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然后以轻松活泼的非重点内容调节、舒缓学生紧绷的神经,学生毕竟是孩子,我们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一节课丰富又多彩。

比如,学生上语文课要进行四种实践活动:听、说、读、写。以

此来增长学生的这四种能力。如果教师把课堂变成讲堂,只是一讲到底,一般地,最终效果不太好。因为学生失去了说、读、写的实践机会。通常,学生一节课的注意力持续不了45分钟,特别是中下等学生,听得太多,失去了练习、消化、理解的机会,时间长了,欠债越多,上课就会越来越没兴趣。比如要板书某节课的教学重点,偶尔可以请学生写。这样学生关注学习重点的兴趣就浓一些。如果请几名学生同时写,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一些。我有时在板书时故意写错一两个字,然后让发现错误的同学到黑板上纠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又使爱写错别字的学生引以为戒。比如,我在写《沁园春》的板书时,故意将“沁”写成“泌”,一时间下面议论纷纷,爱溜号的学生也仔细观察这两个字。当然,也可以将难写的字、易错的字空着不写,然后请爱写错别字的学生到黑板上填写,激发了学生改错别字的兴趣。

读课文,教师范读是一种形式,学生朗读、范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同样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形式。考虑到学生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应不断变换讲课形式,学生就能从上课到下课始终有较浓的学习兴趣。

五、鼓励质疑,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热情。

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贵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索的动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在英语教学中,应设法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设想,在质疑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中学到了新

知识,而且思维与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思维的飞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浅谈初中语文兴趣教学 篇3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一名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过硬的教学艺术,而且还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体,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他们的一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正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学生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了心灵相通的地步,学生才能由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转移到对他所任教的学科上,才能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拉近师生的距离,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

1.平等。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学习中的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是双方的共同活动,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是平等的教学主体,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主体来对待,与学生一起组成学习共同体,一起参与到学习中来。

2.公平。学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一个班级中,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客观存在。爱优生容易,但也要爱差生,因此教师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把爱心倾注给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教师不要因优生优而放纵他们,喜爱他们,因差生差而对他们施以冷漠。对待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表扬,对待学生的错误要适当批评,做到公平公正,否则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会大打折扣,而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巧妙的导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点

导语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进入正式授课前的一个重要环节,用来引入正题,引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直接关系到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兴趣的激发,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这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师要在导语上多下工夫,以生动的语言、多样的形式、巧妙的问题等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精力集中到新知的学习上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内容来设计符合文章基调,能够给予学生语言刺激的导语,以抑扬的语调、舒缓的节奏等将学生顺利带入到文章的学习中来。

三、以高超的艺术优化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在教学中仅仅依靠好的导语是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还要教师以高超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智慧进行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组织与开展教学活动。

1.设疑激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将学生带入主动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师要在问题的设计上深入研究,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符合学生的学情,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的问题。教师还要善于在理解的关键处、肤浅处与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设问,以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与学习兴趣。

2.以新引趣。长期接触一种事物,或只采用一种教学法,只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而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地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如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臨其境,身处画卷中,进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初中语文兴趣教学初探 篇4

一、课堂之初要进行合理的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处, 用丰富贴切的语言或者是相应的教具辅助, 使整堂课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开展起来, 调动学生的思维,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整堂课更加有吸引力的目的。对于初中语文兴趣教学来说, 合理的课堂导入是整堂课的基础, 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最有效的两种途径, 一为通过合理的语言情景渲染, 一为借助多媒体进行视频的播放。

例如:笔者在进行《塞翁失马》这一课的讲解时, 尽力通过语言进行情景渲染, 从而达到课堂导入的方式, 当然笔者在进行讲课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对本节课的中心思想有了充分的了解, 然后用引导式的语言将本堂课的内容导入进来。上课前笔者事先讲了一件自己的切身经历, 坏事情带来好的影响, 好事情带来坏的后果的事情, 然后再用一句话进行总结, 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时学生就已经被我说的事情所吸引, 并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样的句子产生浓厚的兴趣, 整个课堂也产生了良好的氛围和教学效果。

再比如: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视频播放, 这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课堂导入方式, 笔者在进行语文课文教学时, 时常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或者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景色, 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或者兴趣, 在此基础上, 笔者再进行相应教学, 就会产生较为有效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木兰诗》一诗时, 上课前先播放了电影花木兰的主题曲, 并配以部分片花, 相信平日里喜欢观看影视著作的学生, 无论是否看过花木兰这部电影, 学习积极性都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事实证明,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进行课程的讲解, 会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课堂导入就是这样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教学手段, 其具体应用途径可以是教师在了解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导入, 还可以借助多媒体, 以视频、音乐、图片等方式进行导入。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

兴趣教学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兴趣下快乐的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的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要求教师在问题设置, 和要求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合作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多设置一些与课文相结合的问题, 留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使整个课堂具有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 一方面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要注重问题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 就设置了以下问题,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请两名同学分别表演中举前和中举后的范进与岳父。

(2) 试分析范进中举前后, 范进岳父的心理

(3) 试找出范进中举前后的所有相关变化。

这样的课堂提问, 一方面能够抓住整个文章的情节推动的主要线索, 另外还比较具备趣味性, 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 教师还要要求学生积极的进行探究型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发言意识,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时常在课堂中进行分组探究,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组都针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最后每一个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自己组的观点的陈述, 通过这样的探究型合作教学, 最主要可以应用于写作类教学上, 为学生拟定题目后, 要求其进行讨论,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且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激发。

如果说合理的课堂导入是初中兴趣教学的基础环节, 那么在课堂上注重和学生互动交流就是进行初中语文兴趣教学的关键环节, 因为只有给学生机会进行表达, 才能够使其更加乐于表达, 乐于学生, 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一定要注重给学生互动交流以及发言的机会。

初中语文兴趣教学 篇5

[摘要]: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教学方法:

1、导语激趣:

2、诵读激趣。

3、背景激趣。

4、质疑激趣。

5、活动激趣。

6、多媒体激趣。

7、运用激趣。

8、改写激趣。

[关键词]:古诗词;课堂教学;激发兴趣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渊源流长,名篇佳作浩如烟海。中国的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以唐诗宋词为主体的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最丰厚的载体,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孩子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词的新思路。努力做到“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着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引领学生们“品古典诗歌灵性风采,游物我两忘的至美境界”,让学生沐浴在古诗词的阳光下,与古诗词结下不解之缘。

中华传统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生学习和继承这些文化遗产,对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求思索,促进学习成功。“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单调、呆板、枯躁,难以诱发学生的兴趣,那么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根据这十几年的教学,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和体会。

1、导语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古诗文因时隔久远,且内容深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时要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口技》这篇课文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开头的,先让学生模仿鸟叫、火车鸣笛声、马蹄声等,再放一段洛桑的拟声表演录音。这时老师才说:“洛桑不过对三五种声音同时模拟,明朝林嗣环写的《口技》中的表演者却可以将几十种、几百种声音一齐发出。”老师话音未落,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翻书了。好的导语设计,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课文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了学生的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

2.诵读激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其重要。诵读是感受诗的意境的最直接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示范,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加背景音乐等形式,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感悟诗词的韵味。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朗读成诵,学生很快就会悟到词中的几种意象,经过老师略加点拨,就会明白众多意象构成行旅之人孤独寂寞凄凉的意境,从而理解词的思想内容。李煜的《相见欢》是表现作者由皇帝沦落为阶下囚的痛苦和对故国的离愁,诵读时教师指引学生注重其音节、节奏的变化:“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通过直接感受句法、音节的错落,缓慢而深沉地朗读,学生不自觉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体味到一个亡国之君的孤独形象,从而准确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3、背景激趣

认知心理学认为“背景知识会直接影响阅读理解的过程和结果”。古诗文的创作年代、背景离现代都很久远,学生大多了解不深。为了消除时代隔阂,有必要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以前都是老师直接给学生讲。其实这样做学生印象不深,仍然没能走进作者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应当发动学生利用多种渠道,自己动手去收集、整理。如在学《狼》时,学生通过搜集,上台不但准确介绍了蒲松龄的生平,而且还把他屡试屡不第,设茶摊搜集《聊斋》创作素材的故事以及他那幅“有志者,事竟成”的对联都一一介绍出来。有的还收集了相关的图片。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前就酝酿起对古诗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讲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可以介绍有关王维的一个小典故: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讲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可以介绍有关王维的一个小典故: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由此可见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教师课前如此一讲,自然激发起学生学习《山居秋暝》的热情。讲到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时,作者可讲李白登黄鹤楼见此诗而罢手的故事,一日,狂傲的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为之敛手。从不低人一头的李白败在了崔颢的手下。

此外,讲到陆游时,教师可以介绍陆游和唐琬的凄婉爱情故事;讲到陶渊明,教师还可以介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讲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介绍“乌台诗案”。

4、质疑激趣

“学则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为了启发学生有大进,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不断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见解。通过质疑、探究,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首先,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需要教师的鼓励,因为大多数学生想质疑而疑虑重重,既怕老师瞧不起自己,又怕同学讥笑。这时教师应多鼓励学生,那怕是提出看起来幼稚可笑的问题,也要给以充分肯定。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在学习中发现,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第三,还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设疑、质疑的基本方法可以从认识事物的三个层面上考虑,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三是“为什么”。就一篇古诗文而言,可从字词、句式、结构、主旨、语言特点等方面设疑、质疑。这样能使学生有疑可质,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

5、活动激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古诗文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把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教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如教学《晏子使楚》,可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教学《愚公移山》,可针对愚公愚不愚开辩论会。教学《于园》,可以让学生学做导游,介绍于园。此外,还可以开展古诗文朗诵比赛,古诗文名句积累比赛,古诗文成语、典故出处集锦比赛等语文活动,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从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生在实践中才智得到发挥,就会有快乐的情感体验。

6、多媒体激趣

多媒体技术一进入课堂,便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具有突破时空,增加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并借助形、色、声、情的神奇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同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古诗文学习中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设置相应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以丰富他们对古典诗歌形象的感受,从而准确把握好诗歌的意境,深受学生欢迎,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像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节奏、节拍、调式、旋律)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对古诗词拒之千里,却又对由古诗词改编的流行歌曲非常喜欢,这点引发了笔者进一步的思考。我们都知道,古典诗词原本都是可以唱的,如“乐府”本身就是汉武帝设立的一个搜集民间歌谣的机关;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归纳起来,这些名称都说明了古典诗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诗词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比如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配合着王菲的歌声,屏幕上出现一轮金黄的满月,月色如水清冷的照着人间,此时让学生想像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陶醉其中的情景,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声韵美,而且感知到词的意境美。从而也就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另外教南唐李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教师可以给学生听听那首《春花秋月何时了》;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听听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教《木兰诗》可播放古典音乐《十面埋伏》,教《渭城曲》可播放《阳关三叠》等,总之,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将诗词牢牢记在心中

7、运用激趣

古诗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有学生考试失意时,可以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人写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要经过艰苦的过程,具有深远、含蓄的特点。同时因诗词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以极简洁而形象的语言创造出完美的意境,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主观情感,因此学生在对其进行把握时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对诗歌的意境进行理解和把握,在诗歌教学与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对诗歌的意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8、改写激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们的学生既要会吟诗也要会写诗。李白杜甫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也不是一个神话。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材,只要大胆尝试,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嵌入”到经典古诗文的“框架”当中,化为已用,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好句子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兴趣对古诗文的教学不容忽视。兴趣起到了透镜的作用,把人的精力与能力如光线一样集中到一个焦点上,从而引起燃烧。智慧的光芒也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成才的力量,古诗词是中化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我们炎黄子孙,应当继承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撑起精神的大厦。通过对古诗词的教学欣赏,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宗绪连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彭立:《多媒体辅助教学利弊谈》,中国电化教育1997年11月。[3]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4]盛群力、褚献华:《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5]皮连生:《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初中语文兴趣教学法刍议 篇6

【关键词】兴趣;初中语文;学生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确实“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入门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是智慧灵感的源泉。那么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一、学习好初中语文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最重要的。例如一些语法和词性,这些内容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学业,更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例如,语文中的语法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就是非常重要的。尽管语文和英语的语法在一些方面有区别,但是在一些方面却有着很大的相似度。一些词性的修饰和位置,在中英文中都是通用的。而在英语教学中,这部分内容也是建立在语文语法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学不好初中语文,在学习英语语法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例如名词的修饰,修饰名词可以用形容词,这在英语中同样也是适用的,只不过是位置的变换而已。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只是作为一个结论来进行讲解的,而并不会对这些语法和词性进行最根本的讲解。而语文则不同,语法和词性是学习语文的核心内容,我们不能够忽视。从另一个方面讲,学习语文可以提高对其他学科的理解,例如历史和政治等。

二、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教师不管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教学内容的设置,都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对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入。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到是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的神经处于活跃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想要达到上述目标,就要有效提升备课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将与教学相关的小故事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小故事既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又使学生对文章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让学生感觉通过语文学习不仅能获取大量知识,还能够得到一种身心的放松与美的享受。

三、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让人终生受益。我从学生初一时就开始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指导,效果还不错。①指导学生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初中生负担重,作业多,学生反映说没有时间读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要养成随时翻阅书籍的习惯,坚持每天挤一点时间,读一篇或半篇文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阅读氛围,促进学生的自觉阅读。②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文中进行圈点勾画,做批注,好的句子、段落、篇章,要求学生摘抄,感受较深的要求写成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定期让学生们交流,互相学习,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每周两节的阅读课上,我都要带头阅读,并专门指导学生如何做笔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重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求学生把动笔和阅读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鉴赏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③指导学生养成用“心”读书的习惯。只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书读得再多也不会有收获。

四、注重情感渗透

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后,他们就会积极思维,提出许多问题。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幼稚和无知的发问,常常会在课堂上出现,引得全班哄堂大笑,甚至会把老师推到很尴尬的地位上。遇此情形,学生总急于观察老师的脸色,甚至怀有一定的紧张的情绪。为了消除学生的顾虑,不给学生造成思想压力,作为老师不应批评、责备学生,而是给予肯定和鼓励,并积极善诱。这种和颜悦色的诱导过程,往往渗透着情感教学。其实语文教学的本身,就是认知和情感交织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J].成功,2008,(08).

浅谈初中语文兴趣教学 篇7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一名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过硬的教学艺术, 而且还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体, 融入到学生中去, 成为他们的一员,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正所谓的“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与学生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达到了心灵相通的地步, 学生才能由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转移到对他所任教的学科上, 才能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拉近师生的距离, 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

1. 平等。

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在学习中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 是双方的共同活动, 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是平等的教学主体,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 教师要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主体来对待, 与学生一起组成学习共同体, 一起参与到学习中来。

2. 公平。

学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一个班级中, 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客观存在。爱优生容易, 但也要爱差生, 因此教师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 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把爱心倾注给全体学生,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教师不要因优生优而放纵他们, 喜爱他们, 因差生差而对他们施以冷漠。对待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表扬, 对待学生的错误要适当批评, 做到公平公正, 否则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会大打折扣, 而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巧妙的导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点

导语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 是进入正式授课前的一个重要环节, 用来引入正题, 引发学生思考, 启迪学生思维, 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但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 直接关系到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兴趣的激发, 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这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师要在导语上多下工夫, 以生动的语言、多样的形式、巧妙的问题等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的思考, 从而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精力集中到新知的学习上来。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内容来设计符合文章基调, 能够给予学生语言刺激的导语, 以抑扬的语调、舒缓的节奏等将学生顺利带入到文章的学习中来。

三、以高超的艺术优化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在教学中仅仅依靠好的导语是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 还要教师以高超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智慧进行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组织与开展教学活动。

1. 设疑激趣。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将学生带入主动求知的“愤悱”状态, 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师要在问题的设计上深入研究, 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符合学生的学情, 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的问题。教师还要善于在理解的关键处、肤浅处与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设问, 以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与学习兴趣。

2. 以新引趣。

初中语文兴趣教学的探索 篇8

作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 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 而且需要演说家和艺术家的口才。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虽然具有很高的学历, 满腹经纶, 但是却无法受到学生们的喜欢, 原因就在于此。初中的学生最不愿意听那些枯燥无味的照本宣科, 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犹如一潭死水, 索然无味, 这样不仅会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反感, 长此以往, 也会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失去兴趣。相反, 如果一个教师语言生动、丰富多彩、声情并茂、带有幽默意味, 言之有情, 则一定会吸引学生们的注意, 提升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因此, 语言艺术对于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润物细无声, 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兴趣在一定情境中产生,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之源。创设情境就是为了制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环境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人入境。教师以直观、形象的语言触发学生们的想象与联想, 用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情感与心灵的共鸣。充满智慧、美感、诗意的情境, 使学生“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全身心投入, 只有充分利用体验、感悟与探索, 才能形成情真意切的理解情境。学生们有了学习的兴趣, 才能积极参与, 主动学习。

在遇到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 教师可以利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 使学生进入角色, 寻找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九年级的《变色龙》, 首先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分析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所呈现出的特点, 然后通过分角色朗读初步了解故事的内容。再次, 请同学们自由结组, 分别扮演其中专横跋扈、看风使舵的走狗形象———奥楚蔑洛夫、粗鄙庸俗的赫留金以及愚昧、软弱、迎合强者、随风倒的观众等角色, 并安排一个同学对故事进行场外陈述。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之教师对学生们的点评与指导, 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中的人物典型以及寓意。这种体验“身临其境”的活动具有艺术性、理智性和科学性, 顺应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规律。角色的转换使得学生产生热烈的情绪, 甚至从“扮演角色”的状态转为“进入角色”, 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 主动接纳知识, 探究知识, 培养学习习惯。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般来讲, 和谐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还可以启迪学生们的思维, 使学生们好似身临其境, 融入良好的学习环境之中。

其一, 教育学家加里宁说过, “教师需要运用自身的感情感染学生, 使得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中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周总理, 你在哪里》这一课, 教师应该在授课前先为同学们讲述关于周总理生前光辉的革命事迹, 激发孩子们对周总理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引入情境教学, 语言上把握好尺度, 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其二, 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 依赖于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互助、友爱、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能够使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 初中语文兴趣教学的探索, 对于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创造光明与欢乐的主要途径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 兴趣教学将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生心理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效果便能够在兴趣中逐渐体现, 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的能力则会逐渐提高, 素质教育的成果离我们将会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于富平, 池正香.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 2009 (2) .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兴趣培养 篇9

目前, 从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看, 作文教学的质量并不高, 虽然老师和学生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收效却不大。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 这是老师们非常关心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曾经有人对初一五个班的160余名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 调查的题目是“你喜欢不喜欢作文?”, 调查结果显示, 有68%的学生不喜欢作文, 人数占了绝大多数, 这一部分学生是在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学习作文的, 他们带着一种厌倦心理, 把作文学习变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兴趣虽然不能作为学好作文的唯一原因, 但是浓厚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导致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兴趣的有无和学习成绩的优劣密切相关。因此, 在研究作文教学工作时, 对学习兴趣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1. 学习兴趣是学生作文学习的最佳动力

学生学习作文的最佳动力是对作文这门学科的兴趣。然而, 推动学生学习进程的动力很多, 但归纳起来, 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外在动力, 如教师的引导, 家长的督促, 社会的舆论, 学校的风气, 等等;另外一种便是内在动力。内在动力更为重要, 这种内在动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无学习的动力, 在学习过程中能否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所学材料和内容是否有兴趣。

2. 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生感知事物

的主动性

学习兴趣的推动作用, 还表现在它可以使学生对社会和生活认识活动积极主动化, 增强他们观察事物的敏锐性以及战胜困难的意志力。所以我们无论教学生学习哪门功课, 首先要使他们爱学,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经验证明, 对中学生来说, 凡是他喜欢学的, 就有动力, 就能引起他的注意。比如, 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每周写一至两篇日记, 对作文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并不感到负担重, 有的甚至超额完成, 那些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学生则感到压力很大。

二、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

(1) 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 生编硬套, 字词不够废话凑, 像挤牙膏似地想一句写一句。所以,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应鼓励学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 用自己的眼和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 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 最能打动心灵的事件, 写真人真事, 抒真情实感。比如在班级里开辟“记者记事栏”, 让学生自觉地每周写一则本地或本校消息, 使五彩缤纷的生活, 成为学生创作的源头活水。

(2) 教会学生积累材料。现在不少学生平时很少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缺乏写作材料, 对作文望而生畏。要让学生在作文中言之有物, 有话可说、有物可写, 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 提倡课外广泛阅读文章, 熟读精思积累材料, 书读得多, 知识才厚实, 在作文写作中才能把丰富的素材融会贯通, 运用自如, 得心应手。比如, 学习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后, 让学生写一篇记叙文, 记录身边有意义的人和事, 提高学生组织材料、积累材料和运用材料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多记日记。中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和实践中, 多记日记, 多写片段, 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 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写作水平。比如, 鼓励中学生平时多练笔, 多记日记, 随时把自己所见、所闻、所为、所感记下来, 并通过定期开展相互观摩活动, 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得到启发。

(4) 引导学生以说促写。在日常生活中, 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 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要改变这一现状, 在写作训练时, 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

(5) 要对学生多做肯定。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应尽量发现并肯定他们的优点, 对缺点尽量用委婉的话语指出, 切不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

总之, 兴趣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行为, 是鼓励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 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只有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培养学生有了兴趣, 教师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 才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写作热情, 用他们的思想和心灵创造出美丽精彩的生活画卷。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作为课堂教学主导因素的教师, 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 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努力开掘、善于引导, 用满腔热情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中学作文教学的质量。

初中语文教学学生阅读兴趣培养 篇10

一、初中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没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阅读环境

良好阅读环境是激发初中学生阅读兴趣、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因素, 但是在现在的条件下, 现在初中语文教学就很难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初中的学习非常紧张, 语文教学的内容同小学相比要多的多, 教师的正常教学还忙不过来, 很难有精力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并且在时间上也不允许这样做。导致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提高, 把一堂阅读课上成了“聊天课”, 教师的引领作用根本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 学生阅读的内容太枯燥

虽然现在在初中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上存在很多的问题,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初中生在这一个年龄段的好奇心使他们渴望通过阅读了解这个社会, 学习更多的知识, 但是无奈现在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读物并不多, 即使有读物, 读物的内容也多为枯燥无味的内容, 学生读久了就会厌倦, 缺乏新鲜感, 阅读兴趣也就随之会下降。这一点与老师的阅读教学密切相关,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光注意教授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 忽视了对于阅读的教学。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只是肤浅的对一些指定的阅读文章内容进行讲解, 对教材中的许多可利用的阅读教学资源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没有深入的去挖掘, 去把握, 导致教师在阅读教学上显得内容匮乏, 无话可说, 内容单调, 学生课堂兴趣不浓。

再次, 课外阅读的时间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课余时间是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大好时期, 老师完全可以通过指定一些适合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书籍, 由家长自己购买后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但是现在, 家长在还在的教育方面贯彻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这一偏执的教育理念, 初中学生的业余时间不是被各种补习班所占据, 就是被音乐、舞蹈等特色教育所占据, 学生很难再课余时进行阅读。即使家长在孩子阅读方面比较放得开, 为孩子所买的所谓的课外书, 80%的优秀作文、练习题之类的书籍, 根本不考虑孩子阅读兴趣的问题。

二、初中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中问题的对策

首先,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阅读环境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阅读环境可以说是学生阅读兴趣的开始, 因为从心理学上讲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 人容易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阅读环境必须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上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离得安排教学时间,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阅读时间, 而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在教学安排上拿出专门的时间组织进行阅读的专项教育, 另一方面教师在课本内容的教学中要融入阅读教学的一些知识和理念, 使日常教学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最好的方式。第二, 要把阅读教学的内容真正的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 如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深入下去, 如何去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等等, 这些需要阅读的积累, 更需要阅读学习的技巧。第三, 要不断完善本机的阅读条件, 这一方面学校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在教学资金的开支方面要向这一方面倾斜。

其次, 要不断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 还应该不断地将一些新的文章引入到课本的教学当中, 让学生领略不同文章的风味, 如一些有别于课本的历史故事, 一些大师的风闻趣事, 古典文学名著人物欣赏等, 如果学生喜欢篮球, 就可以读一些专家对已NBA或者其他篮球比赛相关评论, 喜欢足球的可以读一些足球评论, 在这种内容的扩展上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才能保证阅读的内容一致保持激发学生兴趣的状态。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不断挖掘课本的内容, 用新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对课本的阅读, 如在学习浙教版初中五年级《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节课当中, 教师应该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这一论断提出的背景和对当时中国的重要影响, 并且教师可以通过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论述, 帮助同学理解这一篇文章, 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借鉴别人的意见去理解文章中的问题。

最后, 要把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这一点教师应该积极和家长进行沟通, 强调初中阅读的重要性, 以提高家长对于初中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并且改变阅读的传统观念, 通过教师的一些课外读物的推荐, 让家长不在单纯的购买所谓的作文指导一类的不适合阅读的书籍, 让他们买一些当代散文大家的一些文学作品, 还有一些历史故事, 科普读物等等, 为了减少阅读成本, 可以利用网络等便利条件, 进行网络阅读, 增强孩子的知识面。但是要注意不要让孩子染上网瘾, 孩子阅读时可以切断网络连接。总之就是一个目的, 也就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摘要:学生在这一个初中阶段, 学习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 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也相对更加深刻一些, 但是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有所欠缺, 学生读书少、不喜欢读书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这主要是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的原因。笔者在本文中详细论述当前学生没有阅读兴趣的原因, 在此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提出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建议。

关键词:阅读,兴趣,共通感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11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才会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起来才会更有成效。尤其是在基础教育的初中阶段,这种必要性显得更为突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该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将会是今后语文教学一个发展方向,也是语文基础教育在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

二、传统基础教育的弊端

1.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中,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的效率低,效果差。学习方式大多仍然是“填鸭”的接受式学习,目的仅仅是应付各式各样的考试。面对这样的教学,许多教师也都反映说,这样教学不利于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不过应付考试确实非常地有效果。于是,教师在教学中还是按照参考书上的教学大纲授课,用参考书上的理解代替自己的思考,学生也只有听教师的话,背诵课文,努力做习题来提高自己的分数。客观地说,这样的语文教学和学习,性质模糊、功能弱化,教师的语文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直接引发的是学生对语文的厌倦情绪,其结果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普遍不牢,基本能力逐步降低,审美趣味逐渐下降,加之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语言的规范化和对语言规范的化运用,大大引起了学生思想上的混乱,最直接的后果是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下降:汉字书写糟糕,错别字成堆,用词不当,句子文法不通,阅读理解片面,审美趣味粗俗,甚至写不好一纸便条,一封书信,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等等。但是更可悲的是即使是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许多中学生却可以在语文考试中取得高分。

2.现代语文教育中,本来就存在着范围过于宽泛,外延不断扩大,概念过于泛化的弊病。近年来,由于片面地理解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语文教学上又走了极端。新考纲不仅取消了语文考试的“不考内容”,而且加大了对学生文化知识、情感态度的考查力度。浩如烟海的语文课程内容加大了语文教学的难度,如文言文教学,上下五千年,各种文化典籍很多,文学体裁也很多样,考查时随便摘录的一段,既无历史背景介绍,又无具体文言注释,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不借助任何工具书读懂已实属不易,在此基础上还要解答古代、古人、古文化等相关问题,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更是困难。要读懂该段文言文,涉及到许多历史知识、文化传统、民俗民风等许多非语文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难有那么多的文化知识底蕴作为支持,这无疑又给考生设置了解答问题的路障,于是学生只有靠押题、猜题的方式作答。

3.“ 听、说、读、写”等语文教育的主体部分正逐渐边缘化,学生们陷入了无穷无尽的知识点中。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语文这门学科在学生中的地位急速下降。在有关机构所做的一项调查中,语文是初一中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之一,排在第二位;而到了初三阶段,语文在学生眼里则成了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学科——学生最不喜欢的、实用性最差的、压力很大的、内容多的、内容太难的学科,排在前几位的都没有语文,这样的结果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比学生直接的讨厌隐藏着更严重的危机。

4.观念落后。很多学校依然将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最重要标准,这可能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为教师的工资带来一定程度的提高,也更能得到教学主任或校长的认可。一些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就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作业,致使学生独立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和表达自我思想的权利被剥夺,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对文本的标准化解读或对某一命题的模式化诠释。教师为了对付学生的消极被动,获取考试的高分,同时还要针对浩如烟海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及无所不包的语文考查导向,就只有用题海战术来加大训练的强度,强迫学生去学,结果学生的学习效益不高,感觉不到学习有明显的收获,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三、初中语文教学发展方向和可行性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在今后必然会向着开放式的方向发展,要求初中阶段基础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品格的塑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有兴趣的学习,在学习中寻找乐趣。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创造,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课堂反映作为课堂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并激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想法,哪怕这个问题在别人看来是多么的滑稽和可笑,但是学生能够提出来就说明他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对这个比较感兴趣。老师应在充分肯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给予正面回答,并对一些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鼓励他继续探究。

初中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很强,这是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特点,针对这一时期的学生特点,学校应该主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倡导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

兴趣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那么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所以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核心工作应该从传统的“传道、解惑”转变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归宿。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开始把感性的经验转化为理性的认识,他们已经是学习方式的实践者了。总之,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是无穷的,真理本身也充满着无限的魅力,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到其趣无穷,因而乐此不疲。善于理解和赏识学生是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教师要善于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激励功能,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提高。教师的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获得前进的动力。教学如能至此,夫复何求!

四、怎样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教师应该和学生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当一位教师站在三尺高的讲台上时,他就与学生结下不解之缘。他的工作决定他就要热爱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能够象园丁精心培育自己的花草一样关心学生,体贴学生。不仅这样,教师还要与学生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与沟通。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愉快的去学习。

2.紧跟时代步伐,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激发学生兴趣。

科学的发展给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工具,有条件的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历史电影或一些关于相关学习内容的多媒体资料。用银幕和其他艺术形象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与之产生共鸣。我在给大家讲《木兰诗》时,给同学们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电影中一些片断,大家看完后共同讨论,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其实也许很多同学也许在家里或许早就已经看到了,但是为什么在课堂上看电影的反响那么大,而在家则没有那么多感想?因为大家在家看《花木兰》是为了娱乐消遣,而在这里却是为了获取知识,这就是一种新的教学工具由于正确运用产生的效果。

3.老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时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中国汉语渊源流长,有很多历史典故是很有趣味的,也是值得考究的。我在给同学们讲《木兰诗》一文时,首先让大家思考了几个问题。她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为什么这个人物会这样呢?为什么写出这样的诗句呢?思维的火花已被点燃,探究的动力也就产生了。最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战果,我还使用了激将法,询问他们:敢不敢丢掉老师这根拐杖,单刀赴“宴”?学生总是好胜心切的,因此明知是“圈套”,仍然充满自信的大踏步走了进去,课堂效果非常得好。

其中也有一些学生提出一些比较好的问题。比如:有位学生对“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示怀疑,他说花木兰是女儿身,在军营中和军中士兵同席共枕十二年不可信,仔细想想也是啊,我们在弘扬花木兰巾帼英豪的同时,是否太关注她的成就,只是因为她是第一个为国出征的女人,所以就忽视了在现实中很难站得住脚的问题。我对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给于很高的评价,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句话是否经过史学家考究,这样说是否属于文学夸张,但是我对我的同学能够提出这样别人从未提出的问题而骄傲,因为我们的讨论是不分对错的,而且是非对错对于讨论来说是很难有定论的,只要论点能够站得住脚就行。

4.注意活跃课堂气氛

对于《木兰诗》,我首先让他们了解事情的背景,激发兴趣。之后,学生对事情的经过有了了解,就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了,我首先和学生们用故事的形式向他们描述: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名字叫作花木兰,就在北方匈奴来犯,国家正大举征兵的时候,木兰年迈的父亲竟也被征召上战场,花木兰害怕父亲会一去不返,便趁着午夜假扮成男装,偷走父亲的盔甲,代替父亲上战场去。从军之后,花木兰靠着自己的坚持的毅力与耐性,通过了许多困难的训练与考验,成为军中不可或缺的大将。木兰最后协助朝廷大军抵挡了北方匈奴的来犯,救了全中国。这样的课文,如果让每个学生都去全面深入地掌握下来,是不太可能的。而且我也想到:一个班几十人,能力水平兴趣难免会参差不齐,笼统的作统一的要求,也不符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原则。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化整为零、分组协作的方式。运用生生互助的方法:首先将学习目标细化为两大方面:一个是语言基础知识方面;一个是阅读鉴赏方面。其次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他们自己给自己的队伍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每小组若干人,活动开始后,我每隔十或者十五分钟,询问每小组负责人研究的进度,完成的就在黑板上写出成果。整个活动则贯穿着组间竞争,更是人人争先,个个恐后,有时一个任务,几个小组抢着完成。为此,我还特别和他们“约法三章”,提醒他们不仅要竞争,更要重交流;不仅要速度,更要重质量;不仅要分工,更要重协作。这样一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每个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圆满完成了各自的探究任务,而且能够教会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使之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发展。

五、结束语

向教育捧出一片赤诚的心,在三尺挥洒自己的青春,向学生奉献自己的一腔热情,努力营造一个适合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良好环境,倾尽全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的积极性是每一位21世纪的初中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语文基础知识学好学牢,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初中语文兴趣教学 篇12

现代初中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文阅读的教学, 在教学策略上, 要想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一定要采取适合学生的方式方法, 在现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考虑到知识的传授和讲解, 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与提高, 而且不能忽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相反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当成教学的重点。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基本要求、学习方法的运用、人生价值观的准确取向决定, 现代初中语文教师在现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明确教学目标, 有效挖掘学生的阅读潜力。

二、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主动性

(一) 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现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把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对象, 要想让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自主阅读, 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首先, 语文相对于来说是比较容易调节课堂气氛的, 通过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或者小故事, 让学生的思维转动起来, 必要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 情景式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更加栩栩如生, 把阅读不知不觉中融入,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完成了阅读任务, 发现了乐趣, 创造了乐趣, 享受了乐趣。 其次, 教师不能一直充当讲解者, 让学生浏览两遍文章之后, 马上就开始解释难词疑点和分析重点句子, 分析文章的中心和宗旨, 不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然后让学生按套路地回答完问题, 也许回答的答案很完美, 但是违背了阅读的真正意义。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老师再加以引导, 最终让学生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也许结果不那么完美, 但至少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这样的阅读方式,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 并且可以从中渐渐形成独特的阅读方式。

(二) 文章体裁不同阅读方法也有所不同。

在现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的是要以不同的方法阅读不同的文章, 现在不少老师走进了一个误区, 认为所谓阅读就是读, 其不然, 阅读也分了很多种, 粗略的读, 精细的读, 默读, 朗读等, 不同的文章体裁就应该合理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 而不能按照同样传统的阅读方式理解每一篇文章, 也不必转牛角尖, 不一定规定哪种体裁的文章就必须用哪种阅读方式, 如果拘泥于此就又进入了一个阅读学习误区。 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需求指导学生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 不同的学生对于相同的文章也有不同的阅读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的指导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多地了解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帮助学生找到独树一帜的阅读方式。

(三) 鼓励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

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所谓知识的海洋, 知识如海水般, 知识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融合的,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之后, 脑子里储存了更丰富的学识之后, 思维就会变得更加灵活, 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就提高了阅读效率。 相比课堂阅读来说, 学生更偏爱于课外一些有意思的文章内容, 这些兴趣会使其对其他即便不那么有趣的文章产生一定的兴趣, 起到连带作用。 老师和家长应该多鼓励学生多做一些课外阅读训练, 同时走出 “课外阅读”有害无利的误区。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得出两点:一是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主性。 提高学生阅读自主性的有效途径是教师的指导。 二是学生课外阅读量需要加大, 只局限于课堂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 要提高阅读效率就要加强这方面的要求, 知识面广了, 潜移默化地就会找到一个面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适合的阅读方式, 事半功倍。 最后, 阅读不是目的, 阅读有最终目标, 它是为了人们的有益发展, 是一种手段, 一种学习方法。 作为教学的实施者, 教师在正确引导学生之前, 要好好研究教材, 只有把教材研究透了, 才有组织语言的基本能力和引导的“底气”。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 制订最有益的教学方案和正确的教学目的, 更要深刻地将现代初中语文阅读教育方式灵活地运用到教育实践中,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和谐互动, 形成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的气氛, 师生共同走进文章。

参考文献

[1]王孔新.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06 (02) .

[2]倪文锦.问题与对策:语文教学有效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11, (9) :57.

上一篇:应急反应下一篇:英语新闻和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