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行为中的法律责任

2024-10-15

护理行为中的法律责任(精选10篇)

护理行为中的法律责任 篇1

随着社会的进步, 患者及其家属维权意识的增强, 医疗纠纷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由于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特点, 因而医疗活动中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机会最多, 发生错误的概率也较高。因此, 怎样从护理行为角度协调护患关系、减少摩擦、防范差错、规避风险, 已成为摆在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2]。笔者就临床护士在日常护理行为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现状进行调查, 以供护理工作者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0月8日对某市综合医院在岗的264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经预试验校正的调查问卷, 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6, 效度为0.80。调查者采用统一指导语, 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有效问卷264份, 有效回收率为88.0%。调查内容包括: (1) 一般资料:科室、年龄、工作年限、职称、学历; (2) 临床护士在日常护理行为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及χ2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中, 外科143人, 内科121人;年龄23~48 (31.5±7.3) 岁, 参加工作年限:1~28 (9.9±8.6) 年;职称:高级15人, 中级74人, 初级175人;学历:本科39人, 大专200人, 中专25人。

2.2 临床护士在日常护理行为中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现状 (见表1)

临床护士“日常护理行为中能及时与患者沟通”项, 不同科室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22.86, P<0.01) , 每次都能及时与患者沟通的科室中, 内科占80.2%, 外科占69.2%;“护理操作失败时能诚恳地向患者道歉”项, 不同科室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29.51, P<0.01) , 每次都能诚恳地向患者表示歉意的科室中, 内科占80.2%, 外科占63.6%, 该项不同学历、不同职称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其他项目在不同科室、不同学历、不同职称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调查发现, 在日常护理行为中, 有30.3%的护士有时不能做到语言审慎、严谨;有22.7%的护士有时不能、3.0%的护士经常不能及时与患者沟通, 且内科护士好于外科护士, , 是护士职业素养不高的表现。沟通能力是护士个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护患沟通几乎贯穿护理活动全过程, 在沟通过程中应体现对患者知情权、选择权的尊重。内科患者病程长, 病情复杂, 疑问较多, 他们的沟通需求较多。因此, 护患沟通方面内科护士好于外科护士。护士的语言要严谨稳妥, 遵循保守秘密的道德性规范和护患关系中的交往性规范, 体现指导、安慰、鼓励的职业性规范。当患者尚不具备评价医疗技术水平能力时, “非技术”层面的因素就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主要标尺[3]。误解性医疗纠纷是目前最常见的纠纷类型之一, 而医患沟通障碍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4]。

调查发现, 有30.3%的护士有时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接打私人电话。有些护理操作具有侵袭性[1], 患者会有不适或疼痛, 如果这时护士态度随便, 甚至接打私人电话, 易引起患者不满, 从而引发医疗纠纷, 损坏医院声誉。

另外, 25.8%的护士有时不能、3.0%的护士经常不能在操作失败时诚恳地向患者道歉, 且外科差于内科, 可能是因为外科工作节奏相对较快, 护士常常会忽略一些细节问题。护理行为具有试行错误的性质[5], 因而有些操作失败在所难免, 但由于重复操作会给患者造成痛苦, 所以操作失败时向患者诚恳地道歉, 才会得到患者的理解。

风险贯穿于护理活动和患者诊疗全过程, 护士应意识到护理行为中的各类风险, 纠正日常护理行为中存在的某些错误, 实行满足患者和社会需要的护理行为;医院应倡导优质服务, 降低医疗护理风险系数, 以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构建和谐的医患、护患关系[5]。

参考文献

[1]占建华.从举证责任倒置谈护士的自律行为[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5) :350~351.

[2]夏顺珍.产科病房护理风险规避管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护理版) , 2008, 4 (1) :88~90.

[3]赵爱平, 钱萍.护士语言能力调查分析与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8) :42~43.

[4]谢稚梅, 蒋晓眷.护理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J].现代医院, 2008, 8 (12) :101~103.

[5]沈敏珏.护理行为中的风险规避对策[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9, 12 (1) :86.

护理行为中的法律责任 篇2

1认知行为疗法的具体步骤

若患者能够对自己的病情进行恰当的评价,就可以保持良好的适应性,反之则会出现负面情绪,如果负面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在日积月累以后将会让患者出现心理障碍。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采取阶段性治疗,通过治疗层次的递进,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恢复[3]。

1.1对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核实。在治疗之前首先应该对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充分的认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这样不仅仅能够更好地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同时在倾听患者话语的过程中能够让患者得到一种信赖感,让其感受到关怀,以此来让患者的情绪得到稳定[4]。另外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采用缓和的言语,让患者得到安慰。在整个过程中,患者应该表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这样病人也才会将自己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将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到患者错误的认知。

1.2协助患者纠正不良认知。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患者对自己的错误认知给予充分的认识,同时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并协助其纠正这些认知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积极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给予鼓励,这样就能够让这种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得以延续;而对于患者所存在的认知错误要进行相关的引导,让他们能够走出认知误区[5]。当然该阶段的周期会相对较长,甚至部分患者并不会给予积极的配合,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表现出足够的耐心,通过坚持不懈的交流与沟通,让患者的思维转变过来。

1.3巩固治疗成果。在认知行为治疗结束之前应该进行适当的巩固治疗,从而让患者能够更好地适应出院之后的环境。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曾经出现的心理障碍、认知错误进行综合性的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中一些较为主要的、严重的问题向患者进行重点的指出,避免他们再犯同样的错误,让整个治疗的效果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2认知行为治疗的具体措施

认知行为治疗技术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即认知技术与行为技术。认知技术可以让患者对自我思维进行更加准确的认识。通过将abc理论应用到治疗中,能够让事件与患者的异常反应之间存在的信念作用得以激发[6]。与此同时将患者的一些错误认知进行列举,这样将能够让患者的认知水平得到深入,以此来对其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行纠正。另外,协助患者进行检验假设,这样可以让患者对事实进行充分的认识,并意识到自己本身存在的消极态度。而行为技术主要是为患者制定有规律的康复活动[7]。在这些活动中,患者能够更好地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对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而护理人员通过积极的引导将可以让患者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认知行为治疗的具体措施主要如下:①让患者进行适宜的放松训练。首先应该对患者的病房环境进行相应的改善,尽量保证病房环境的洁净与安静,这样患者也就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训练当中。在患者训练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适当的结合“音乐治疗”,通过播放舒缓的音乐,让患者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②鼓励患者之间相互学习。该方法应用于儿童患者较多。在患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中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从而逐步消除认知上的错误。③让患者进行认知重建。在护理人员的有效引导下,让患者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质疑,让其逐渐地认识到自我意识的错误,并进行自我纠正,同时让其信念系统得以重建[8]。④对患者进行适当的鼓励。通过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让患者改变自身的不良习惯,并让负性行为逐渐消退,一段时间以后患者的正常生活方式将得以恢复。

3结语

护理行为中的法律责任 篇3

关键词:民事法律;行为表示

一、意思表示概述

1.意思表示要素

意思表示是指民事主体将内心想要发生私法效果的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行为。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无意思表示则无法律行为。据此,意思表示的要素有二:内心意思和表示行为。

内心意思的要素有三,首先是行为意思,就是行为人控制自己行为的意思,其次是表示意思,指行为人明白自己行为具有某种法律意义的意思,最后是效果意思,这是行为人行为所追求的法律效果的内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构成意思表示。

表示行为的方式有三,其一,明示,以文字,语言或者特定符号表明内心意思:其二,推定方式,以特定行为表明内心意思;其三,沉默方式,在法律明确规定或者当事人事先约定时,通过单纯沉默推知其内心意思。

2.意思表示的价值

传统民法认为,意思表示是民法的本质属性,法律行为是意思自治的方式,而意思表示,则是法律行为的工具。意思自治,在私法领域,即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以自己的真实意思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根据自己的意思来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意思自治的内在精神是真实的价值观,是民法的基本思想。因此对于意思自治的民法核心价值最终是通过对意思表示的确认和规范来实现的。所以民法以意思表示为基础,构建法律行为制度,其目的在于保障社会生活中的人,都有追求私人利益和个人幸福的权利和自由。

二、意思表示瑕疵含义

意思表示瑕疵,指表意人在意思不自由或者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况下所做的意思表示,使得表意人的内在效果意思和外在表示行为不吻合的结果。对于意思表示中意思与表示的关系,萨维尼给出了经典的论述:“意思与表示的关系不能够理解为好像二者在性质上并不相互依存,好像一個人的意思和另外一个人的意思一样,实质上它们在本质上是应该结合在一起的。由此得出,意思与表示之间是合乎事物性质的关系。”那么二者不一致的情况,自当构成意思瑕疵。

三、意思表示瑕疵的形成原因

因为意思表示由内心意思和表示行为两个要素组成,所以一个意思表示瑕疵可以出现在内在的内心意思的形成阶段,为意思瑕疵;也可以出现在外在的表示行为阶段,为表示瑕疵。我认为,无论是意思瑕疵还是表示瑕疵,不管是意思表示不真实还是意思表示不自由,在意思表示过程中,当事人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是意思表示瑕疵的重要原因。

1.意思表示人自己的原因

如果意思表示人的内心意思和外在表示之间相异,通常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意思表示不一致。这种现象不符合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因此导致了意思表示瑕疵。意思表示不一致的两个形成阶段,即意思瑕疵和表示瑕疵的划分,其目的是为意思表示人是否对其表示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以及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寻找一个合适的理论基础。民法的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则是该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在意思表示人的内心意思和外在表示不一致的结果产生的过程中,意思表示人是否存在过错,如果存在过错,通常应当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如果意思表示人不存在主观上的过错,则一般不承担或者承担较轻的法律后果。探究这种意思和表示不一致,通常有两种情形,分别是行为人自己的故意和过失导致的意思表示不真实,和外在的不当影响所导致的意思表示不自由。

2.意思表示人的主观故意

意思与表示故意的不一致,是意思表示人明知自己的内心真实意思和外在表示的内容不一致而仍然做出了意思表示,是表意人内心的意思和外在的表示相分离的结果,属于故意的表示瑕疵。它包括单方表示瑕疵(真意保留,戏谑行为)和双方通谋的表示瑕疵(虚伪表示,隐藏行为)。由于这种不一致是行为人故意利用意思和表示的分离来追求某种特定的法律效果,故无真实意思可言。

由于这种故意导致了意思表示的相对人或者第三人难以了解其行为的真正意思,所以,相对人或第三人只能依靠这一表示行为所通常的社会意思来理解,由此带来的对意思表示人不利的法律后果,应当由有过错的意思表示人来承担,前提是相对人或第三人不知道或者没有义务知道其意思表示不真实。

3.意思表示人单方故意导致的意思表示不一致

真意保留,又称单独虚伪表示,指行为人故意隐瞒其真意,而表示与其真意不同的意思表示。从其构成要素来看,意思表示人的目的意思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行为意思是知道自己在欺骗他人,表示意思是想要通过一种他人信以为真的方式表示出来。综上所诉,意思表示人在意思的形成上没有瑕疵,表示行为也没有瑕疵,但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上有瑕疵,表示人内心并不希望发生外在表示的法律后果。但是,真意保留的效力原则上是有效的,除非相对人知道对方为真意保留,该意思表示方为无效,且该无效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戏谑行为(即开玩笑,吹牛),是真意保留的一个变种,但法律效果截然不同。其构成为:表意人的意思表示属于真意保留;表意人有正当理由期待对方正确理解自己的意思。表意人没有受法律约束的意思,所以其表示的效力并不发生,一律无效。如果相对人对于戏谑行为信以为真,戏谑的人依照诚实信用原则,有义务立即向对方澄清,避免对方合理信赖利益的损失。

4.意思表示人与相对人双方合谋导致的不一致

虚伪行为,又称双方虚假行为,指表意人与相对人合谋而为虚假的意思表示。在虚假表示中,双方之所以一致进行虚假的意思表示,是因为他们之间有一个潜在的约定,即双方约定该意思表示不发生实质的法律效力。在当事人之间,因为当事人没有受其约束的意思,所以虚伪表示无效,但是其无效,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隐藏行为,指隐藏于虚伪表示中依其真意所想要发生的法律行为,表意人有真实的意思表示,但是另外形成虚伪行为,来隐藏真实的意思表示。隐藏行为无效,被隐藏行为不因被隐藏的事实而无效,其效力应该适用关于该行为的规定。

nlc202309020551

5.意思表示人过失导致的不一致

表意人的过失造成的意思表示瑕疵,主要是发生在表达错误当中。例如将价款中少写了个0,以及其他书面书写错误。意思表示人犯的这种错误完全是无心所为,就是说如果表意人知道该错误,就不会做出这种表示而且在表意人看来,他所表示的正是其内心所想。因此,该种意思表示瑕疵称为表示行为错误。

与意思表示错误相比,表示错误是意思表示人错误的认识了自己的表示内容,而意思错误则是表意人误认了其表示的意义。

四、外部原因

因为外部原因导致意思表示瑕疵,被称为意思表示不自由,这种情况下意思表示人外在的表示行为并非是内心真意的表示,而是因为情势所迫,逼不得已而为。典型的有欺诈,胁迫,趁人之危。

1.欺诈

根據民通意见68条,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做出错误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其构成要件主要有:一方故意告知虚假事实或者隐瞒真实事实,此故意为双重故意,希望对方陷入认识错误并希望对方因错误做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对方因此陷入错误认识;对方因此做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欺诈具有不正当性。从表意人的角度来看,欺诈使表意人的真实内心意思的表示丧失了基础,其错误的认识和判断基于诈骗人的诈骗行为产生的,因为此种错误的认识,表意人做出了错误的意思表示。

2.胁迫

胁迫是指以不法加害威胁他人,使其产生恐惧心理,并基于该恐惧心理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从上述来看,表意人做出的意思表示并非是其本意,而是为了避免所受胁迫的某种不利后果的出现。胁迫人使用了威胁和恐吓的手段,导致表意人做出了违背其内心真实意思的行为。

3.趁人之危

趁人之危,是指一方乘对方处于危难之际,为了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做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了对方的利益。由于意思表示人处于危难与急需当中,出于迫切的需要,不得已而为某一意思表示,所以表意人的意思表示也是不自由的。因此,这种意思表示存在瑕疵,是一种意思表示不自由的瑕疵。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总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华彬.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3]谭和平.意思表示瑕疵理论与立法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护理行为中的法律责任 篇4

关键词:护理人员,护理行为,加强,法律意识,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国家法律、法制的健全, 应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已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 人们在就医过程中应用法律来衡量医疗护理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1]。护理工作作为一种特殊职业, 不但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 同时也必须有很高的职业道德, 而职业道德的实现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保证[2]。然而, 目前医务人员中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 特别是缺乏与医疗有关的法律知识。因此, 增强临床护士法律意识很有必要[3]。加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及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 给护理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的法律意识有待增强[4]。作者观察了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过程的的法律意识现状, 探讨了护理人员在护理行为中加强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现报道如下。

1 护理人员在护理行为中缺乏法律意识的现状

1.1 临床护理中法律意识淡漠

部分护理人员因为缺乏对护理学所具有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认识, 认为在患者的诊治过程中, 临床医师承担法律责任, 护理人员只是按照医嘱执行而以, 只要不发错药、不挂错水、不打错针就行。缺乏对护理工作中“不作为”或“乱作为”造成的严重后果的清醒认识, 缺乏对护理工作不规范所要承担的疏忽大意或渎职的法律责任的认识。

1.2 对护理文书的法律意识不足

临床护理文件是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文字记录, 它真实的反映了患者病情的变化及实施相关护理行为的过程。患者的病历资料是具有法律效应的重要文件, 临床护理文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原始性和法律性的特征。其包括体温单、医嘱单、危重护理记录单等。部分护理人员不能认真、仔细、客观的书写护理文件, 不能做到护理文件与其他医疗文件的同步性。当出现医疗纠纷时, 因护理文件的不完备, 造成证据不足而败诉的情况发生。

1.3 缺乏保护患者权益的法律意识

患者具有隐私权及病情知情权, 部分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及基础护理过程中, 了解到患者的隐私, 但不能遵守保护患者隐私权的原则, 泄露甚至宣扬患者的隐私, 侵犯了患者隐私权, 造成医疗纠纷;部分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知情权缺乏认识, 不能准确、客观的描述病情, 缺乏对病情发展的预见性, 当病情一旦迅速变化, 患者及其家属因难以接受而出现医疗纠纷。

2 加强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法律意识的措施

2.1 定期加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培训

应转变旧的护理管理观念, 将法律知识教育纳入到护理人员继续教育范畴并定期考察,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法律知识教育, 在护理专业讲座中增加法律知识讲座。通过对护理人员反复法律知识讲座及护理工作责任心的强调, 令他们了解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加强自我约束。

2.2 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的管理

向护理人员强调护理文书, 特别是危重护理记录具有十分重要的法律意义, 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危重护理记录不仅是医患双方举证的法律依据, 也是检查和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文字资料, 更是患者接受治疗、护理的法律证据。

2.3 强化患者权益保护意识并做好护患沟通

护理人员在制定护理计划或进行临床护理时, 应树立患者利益为重的观念, 尊重患者的各项合法权益;严格按照各项诊疗常规操作, 规范护理过程中自己的言行, 对护理行为中可能出现的法律后果具有预见性, 切实保障患者的各项合法权益。护理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宗旨, 在需要暴露患者隐私的护理操作时, 注意遮挡, 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可能的并发症、注意事项, 消除其在护理过程中的抵触情绪, 以取得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支持与理解, 配合各项护理行为顺利施行。

3 法律意识在护理行为中的重要性

在日常的护理活动中, 由于护理行为具有一定的侵袭性和危害性, 行为者的失误极易导致患者健康受到损害, 运用法律指导和控制护士的行为就可使护士明确的预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及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效果, 从而促使用法律控制转化为理智的自我调节, 使护士自觉地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保证护理行为的规范化、法律化[5]。

3.1 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护理基础教育中, 中专教育法学课程设置只占全部学时的2.91%, 主要讲授法律基础知识, 没有与职业有关的法律知识培训内容[6]。曲静波等[7]对三甲医院护士法律意识现状分析后发现, 大部分护士法律意识程度为“一般”和“较好”, 但“较好”少于“一般”, 三甲医院护士的临床法律意识仍有待提高。同时护龄、职称与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呈正相关, 说明随着工作年限及职称的增加, 法律意识越强, 能够自觉地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但年轻护士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形成深刻的概念。

3.2 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的重要性

规范的护理文书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对患者施行护理行为的全过程, 是评价其临床护理效果的客观依据。王亚芹认为[8], 若发生医疗纠纷, 详实的护理记录常常是支持医院、医生、护士的关键证据;倘若不做好记录, 即使医生、护士没有过错, 但无确凿的证据为自己辩解, 也可能导致败诉, 造成记录者本人或医院不应有的损失。

3.3 尊重患者合法权益并加强护患沟通的重要性

从法律角度讲, 患者在医院所接受的主要治疗必须在患者或其家属全面了解情况、经过自身的判断、自愿表示同意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患者有权了解自己的病情、医疗方案和医疗风险, 医护人员应保证能够让患者及其家属听懂的情况下, 告知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并发症等不良后果[9]。同时在护理行为中, 应尊重患者的隐私权, 不对患者的疾病或是隐私做不必要的评价或是散播;在护理过程中, 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 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娄娟娟.浅谈护理行为中强化法律意识[J].家庭护士, 2006, 4 (51) :47-48.

[2]马秀艳, 乔跃兵, 杨松鹤, 等.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应切实加强法律意识[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3, 20 (1) :45.

[3]仇珂珂, 谢玉萍.加强护士法律意识与减少护患纠纷的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23) :5741.

[4]眭万琼.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护士心理行为影响的调查[J].护理研究, 2003, 17 (4A) :387-389.

[5]张倩.临床护理行为中强化法律意识的重要性[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5, 13 (1) :42.

[6]周荣慧.对护理管理人员法律知识教育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10) :761-763.

[7]曲静波, 毕小飞, 盖玉杰.三甲医院临床护士法律意识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8) :73-75.

[8]王亚芹.病区护士的法律意识与自我防护[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 (22) :2723-2724.

护理行为中的法律责任 篇5

关键词:行为科学管理;胸外科;护理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185-01

胸外科是医院的高风险科室之一,不仅对医师的要求很高,对护理人员也有着相当高的要求[1]。因此,本文对行为科学管理在胸外科护理风险防范中的应用效果展开探讨,寄望于为临床提供借鉴及参考,现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0例胸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5例,男35例,女20例;观察组患者55例,男40例,15女例;所选患者均表示愿意配合治疗与调查,已排除精神疾病及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所抽取患者其性别、年龄、病情及配合程度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在研究过程中予以分析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的常规性的护理工作;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行为科学管理,由护士长根据不同科室,充分调动不同科室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如根据各护理人员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对其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问,为护理人员营造了一种积极、和谐的工作环境。比较行为科学管理前后的护理质量与患者认可程度。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x±s ),组间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分类变量资料的构成比、率的比较采用 x2检验,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果

2.1 行为管理前后医护质量比较:行为科学管理后,医护人员各方面都有了显著地提高,尤其是在医护技能方面有了非常大地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行为科学管理前后医护质量比较( ,分)

分组病历书写 操作技能 医患沟通

对照组82.7±14.881.6±12.2 81.4±12.5

觀察组90.4±17.1 92.9±16.388.6±15.7

P <0.05<0.05<0.05

2.2行为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对照组55例对护理满意度为83.7%,观察组55例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胸外科领域中的疾病常发生在与生命相关的器官,病发时多较为严重且急,因此诊治的难度较大。胸外科属于高风险的科室,病种多样、症状复杂,多为急症、重症,对护理人员专业素质要求也非常高。主要风险因素有:(1)护理人员风险因素: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及心理压力大。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容易造成护理人员主动服务的意识变差,与患者间的交流也会日渐减少,容易造成医患之间的误解[2]。(2)患者身心健康风险:通常患者在进行胸外科手术后身体较为虚弱,且住院治疗过程中插管较多,若无合理陪护,容易造成患者坠床等风险。有些患者会因术后身体较为疼痛不愿翻身,容易发生压疮,也存在患者因为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产生窒息、痰堵塞等风险。少数患者也因为术后心情压抑产生抑郁症。因此,术前的心理指导及术后护理都对患者有决定性的意义。(3)医疗设备管理风险:由于胸外科手术后会用到很多医疗器械,如输液管、心电监护仪、管道、导尿管等,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十分注意器械的维护。一旦护理人员对这些设备的管理出现不到位的情况,可能会导致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不顺利,严重者会出现手术后应激障碍综合征[3]。(4)医患纠纷风险:护理人员在医院中与患者接触交流机会最多,也最容易造成护患关系紧张。护理人员经常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而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也日渐提高,所以极易引发纠纷。

风险管理是指将一个肯定存在的风险降至最小的管理过程,而行为科学管理则是风险管理过程中目前最为先进的方法。护理风险管理是当代护理人员必须学会的,不仅能高效的服务患者,还能有效防止风险事件及患者和医院经济损失。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实施行为科学管理后,护理人员在病历书写、操作技能及医患沟通方面的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较行为管理前均有显著提高,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行为科学管理作为较为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对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胸外科护理工作中,由于发病的复杂性及特殊性导致了实际发生的风险要远远超出意料,轻者贻误诊治时机,重者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在综合以前各种突发状况的前提下,要对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护士长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来调动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合理考虑护理人员的生活和工作需要,从而让每一位护理人员能够切实做到设身处地地为患者考虑,替患者着想,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做到尽责职守,爱岗敬业。对于护理风险,科室首先应加强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分层次对护理人员的各项技能进行培训和考核;其次,护士长等管理人员应严格要求护理人员进行实时的文书记录,确保所有工作有案可查;最后,对护理人员的交流能力进行分层次培训与提高,争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4]。

综上所述,行为科学管理应用在胸外科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事件,促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刘春宁.行为科学管理在胸外科护理风险防范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3):94-95.

[2] 杨玉霞·风险管理对临床胸外科护理工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7-9.

[3] 薛永生.危机管理在心胸外科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价值工程2012,31(1):326.

[4] 刘素芝.行为科学管理在胸外科护理风险防范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0):1939-1941.

护理行为中的法律责任 篇6

关键词:侵权行为,法律责任,依法治校

在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进程中, 对于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责任进行研究, 为了保障高校学生管理权的正确行使, 维护高校学生的正当合法权益, 推进依法治校方略的实施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即以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侵权行为的认识, 在通过高校内发生的相关事例研究的基础上, 来分析我国如何对当前的高校管理对于学生侵权的行为进行规制, 主要从实体和案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中的侵权行为

(一)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中的侵权行为解析。

学生具有两个身份, 分别是公民和学生, 首先作为社会成员具有公民权, 其次作为高等学校的学生具有学生的法定权利。我国《教育法》第42条规定学生所享有权利包括:教育平等权;获得资助权;获得残疾帮助权;学习权;设施、设备、图书使用权;在奖学金方面有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权;在校所考的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权;获得学业、学位证书权;不服处分申诉权;对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行为的申诉权、诉讼权。

(二)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中的侵权行为案列分析。

1. 学生的受教育权。

某高校宿舍区频繁出现失盗事件后, 学校责令“不上课抓小偷”, 严重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为了抓小偷而暂停学生的课, 这种做法已经剥夺了学生上课的权利。根据我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高校学生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以根据我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所有高校在校学生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在高校管理中不可以任意停课。

2. 侵犯学生财产权。

某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中有这样的规定:学生迟到每次罚款2元, 旷课一次罚款4元, 不交作业一次罚款2元, 打架骂人罚款5元, 吸烟罚款10元, 乱停放自行车罚款10元。罚款是行政处罚的一种, 学校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同学采取罚款是一种明显的违法行为。上面高校案例对于相关学生在校的旷课、迟到、不交作业等问题进行罚款是典型的违法行为, 即使高校对学生有处分的权利, 比如旷课达到一定课时数给予警告处分的决定, 是可以出具相关的纪律处分的, 但没有对学生数额性罚款的权利。罚款是在国家层面上行政机关才有的行政处罚权。学校要对学生罚款没有任何的法律依据。作为高校管理者来说, 如果就把“违法治校”当成是“依法治校”, 可能会造成高校管理学生工作上的错误, 不具有任何执行的可能和权利。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责任

(一) 法律责任的含义。

法律责任具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指根据法律的规定, 人们所应当履行的义务, 在于主动、自觉。狭义的指由法律关系主体的违法行为引起的, 应当由其依法承担的惩罚性法律后果, 在于强制。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指行为人违反教育法律规范的行为所引起的, 应当由其依法承担的惩罚性的法律后果。

(二) 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与归责要件。

法律责任的归罪原则是指确认和承担法律责任时必须依照的标准和准则。有很多学生或家长认为, 学生伤害事故, 发生在学校, 就是学校的过错, 因此不管是什么情况, 学校都要承担责任。对于在高校工作中出现的归责问题, 需要提高我们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能力, 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化解矛盾靠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这类事故又分两种情形, 一种情形:如果学生的侵害结果是由学校以外的活动组织者的过错造成的, 应遵循过错原则, 即侵害责任由有过错的当事人依法承担。另外一种情形:如果学生的侵害是由于教师在本职工作范畴以外的个人行为导致的, 或者是由于个人故意实施造成的, 那么责任应由致害人依法承担。

在一则焦点访谈“送子”黑车酿惨祸事件中, 一辆满载学生的“送子车”, 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事故, 坠桥翻车造成8死, 39伤, 其中重伤的有7名。经过确认, 此车核载26人, 实载54人, 严重超载, 并且这辆送子车还是黑车, 没有道路运输许可证, 也没有车辆营运证, 长达6年没做过年检, 除此之外司机也不具备驾驶客车的资格。这类事故属于学校安排的交通工具, 有过错的校方就应该承担相对应的责任。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避免承担法律责任的对策思考

“权力没有监督, 必然导致腐败!”近代行政法要求“以权力制约权力”来防止权力的滥用。以“法治”代替“人治”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对公民来说, 凡法律未禁止的, 都是权利。对执法者来说, 凡法律所未允许的, 都是禁止的。

如火如荼的学校综合改革正向我们逼近, 学校将不得不面临着由学生发起的法律挑战, 在诉讼浪潮中, 学校将会走向被告席接受学生的质疑。自法律规则之治, 因司法的积极回应, 因权利意识勃兴。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在网络与媒体的广泛关注下, 唤醒了民众的权利意识, 许多过去隐而不发的事件也提升至诉讼层面。不要等到家长、学生的法律意识觉醒才疲于应付官司, 高校要自觉认识到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务必首先道德自律, 法律自觉, 主动依法治校, 主动依法管理学生。务必坚守法律的底线, 务必对法律规章制度怀有敬畏之心。合法性应是教育人行为决策的第一要件。

作为高校的教师, 在学生管理中要做到依法执教:应坚守法律的底线, 每一个高校教师要有法律自觉, 对法律法规制度要有敬畏之心, 合法性应成为学生管理工作决策的第一要件;保护权利:应警惕学生管理中的侵权行为, 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务是保护学生的权利, 学生管理从不伤人开始;避免过错:应懂得教育侵权的法律责任, 学会教育侵权事故的处理与预防;依法管理:要防止学生管理中的法治缺失。“依法治校”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性责任与要求, 让我们为学校法治化尤其是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作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尹晓敏.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研究[J].高教探索, 2004, 4

[2]赵福华.高校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与归宿点[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

[3]秦惠民.依法治校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特征[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8

论大学生网络行为中的法律意识 篇7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中的法律意识现状

在网络环境中,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多为交际 ( 比如QQ、聊天网站等) 、娱乐 ( 比如看电影、听歌、玩网游等) , 通过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习惯, 可以发现, 下载音乐、影音等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网络行为, 在下载音乐时, 很多大学生直接在网站上下载, 很少会去购买版权。现今的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交际时多采用QQ、微信等网络通讯工具, 这是两个功能非常强大的网络通讯工具。在QQ空间及微信朋友圈中, 大学生除了可以发表自己原创的小文章之外, 还可以进行转载文章, 但是在转载时, 几乎没有大学生会标明文章的作者或出处。

通过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习惯也可以发现, 当前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 对网络法律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 在我国, 存在着许多与网络有关的法律规定, 但是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对此都不了解, 甚至有少部分的学生根本不知道网络法律规定的存在; 第二, 大学生对自身的侵权行为缺乏认识, 在大学生具备的网络行为中, 随意在网站上现在非正版的音乐、影音, 随意转载他人的文章等都属于网络侵权行为, 但是很多大学生都缺乏侵权的认识, 甚至有的人认为能下载就不能算作侵权; 第三, 对于网络新生事物认识不足, “人肉搜索”一词属于网络新生事物, 通过调查发现, 很多大学生对此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 甚至有的大学生出现盲目从中的行为。

二、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 一) 有些网络媒体过分渲染暴力画面

在各大门户网站中, 经常会出现谋杀、斗殴、武力等内容, 在这些内容的详细内容中, 经常会充斥着比较血腥的场面, 大学生在浏览网站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于好奇或是其他的心理浏览此类的内容, 当大学生浏览了过多此类的内容时, 就会对社会现实产生偏见, 认为社会就是暴力的社会, 当发生事情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武力, 长此以往, 大学生的心理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 当与他人起冲突时很容易用武力供给他人。

( 二) 网络媒体中有些传播过于简单

以财富榜为例, 网络媒体在传播财富榜时, 只是简单的将财富榜的排名顺序公布出来, 其他的内容, 比如努力过程等一概不提, 大学生在看着类似这样的内容之后, 就会形成带有偏差性的金钱观, 会过分的热衷于经商、做老板、赚钱等, 反映到生活中就是过分的注重金钱,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别人付出金钱的代价, 将自身的行为等同于金钱, 致使最终价值观发生扭曲。因此, 网络媒体在刊登类似的新闻中, 应将某个企业家的奋斗历程表现出来, 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 三) 过分的宣传选秀节目、一夜走红的名人等

现今, 各大卫视的选秀节目非常多, 通过选秀节目, 满足了很多人的明星梦, 使这喜人一夜走红。网络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的点击率, 就会对这些内容进行大肆的宣传, 而对于普通工人、农民等人的努力, 网络媒体很少进行宣传, 在实际的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他们所起的是主要的作用。大学生在观看了这样的内容之后, 就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 觉得这是一种走向成功的捷径, 从而使大学生过多的产生不且实际的想法, 甚至有些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 直接不切实际的想法付诸实践, 从而产生比较恶劣的后果及影响。

( 四) 部分网络广告鼓动高消费

大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观, 在进行消费时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从而发生不理性消费的行为。在网络广告中, 存在着很多的高档奢侈品广告, 甚至已经发展成为网络媒体广告的核心, 而且在进行广告的过程中, 会传播一些错误的理念, 比如“穿名牌服装, 戴名表, 有大腕的风度”, 受到这种网络广告的影响, 大学生逐渐的养成了高消费的理念, 丢掉了应有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美德。受到高消费观念的影响, 甚至有些大学生不择手段的获取钱财, 最终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中的法律意识的对策

( 一) 高校加强网络法律法规教育

在高校的教育中, 网络技术教育比较先进, 但是网络法律法规教育比较落后, 这导致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法律法规知识, 进而造成大学生网络行为出现偏差。因此, 为了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法律意识, 高校应加强网络法律法规教育。首先, 高校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加入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内容; 其次, 教育者要对自身所具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 在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加入网络法律法规内容, 同时,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改变教学方法, 对大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最后, 制定明确的网络法律法规教育目标, 根据目标看来有效的开展教学, 以便于收获最优质的教学效果, 从而培养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 二) 完善网络方面的相关立法

当前, 尽管我国存在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 但是还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 还需通过立法工作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从内容方面来看,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国内容更多的保护信息系统及网络安全方面, 其他方面的内容还比较缺乏, 无法很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 一旦发生网络法律问题, 就会无法可依, 因此, 要针对网络中存在的侵权问题、隐私泄露等问题建立相应的法规; 从层次上来看, 我国网络立法的层次还比较低, 因此, 要通过立法的措施, 有效的提高层次性; 从效力方面来看, 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效力比较低, 无法起到惩戒和处罚的作用; 因此, 要有效地加强法律的权威性, 有效的提高法律效力, 真正的起到规范网络行为的作用; 在体系方面, 我国网络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 需要国家政府及各级政府对法律体系进行完善, 以便于真正发挥法律法规对网络的作用。

( 三) 提高网络环境下的执法能力

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相比, 具有极大的特殊性, 因此, 执法能力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进而网络犯罪现象频繁的出现。现阶段, 我国的网络执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网络执法体系不完善、网络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比较差、宣传力度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 我国制定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首先, 建立完善的网络执法体系, 网络执法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个部门, 要有效地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 其次, 提高网络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 可以采用培训、选拔等方法, 另外, 加强网络执法人才的培养, 有效地提高网络执法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 最后, 积极的宣传网络执法的重要的作用, 提升网民的认识, 让广大网民积极的参与到网络执法中。

( 四) 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力度

网络监督管理力度的不足, 导致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因此, 可以从两方面来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力度。第一, 将道德监督引入网络, 网络具有极强的虚拟性及隐蔽性, 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 无论采用何种言行和态度, 做出了什么样的事情, 在现实中的亲友是不会知道的, 这就使得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 道德对其的约束力降低, 进而导致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肆意而行, 甚至引发犯罪。但是如果将道德监督引入到网络中, 那么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 行为就可以受到一定的约束。不过, 直接将传统的道德监督引入到网络中, 是比较难以实现的, 实际上, 可以在各个网站中建立道德监督平台, 让网友进行道德监督。第二, 建立网络监管体系, 由于网络开放性的特点, 使得网络中所蕴含的信息非常的丰富, 但是这些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 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 很容易受到网络上质量差的信息的影响, 对于, 要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监督体系, 监督网上的不道德行为和违法行为。

( 五) 积极发挥网络媒体的正面影响

网络媒体的产生, 对于大学生来说既有利也有弊, 利是大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内容, 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 弊是网络媒体中的充斥了不良信心, 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都产生负面的影响。大学生在利用网络媒体时, 要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 积极地发挥网络媒体的正面影响, 自觉地避免网络行为失范的发生。

四、结论

网络具有极快的普及速度, 现已经渗透进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学生在进行上网的过程中, 由于法律意识的淡薄, 导致发生了许多的失范行为, 甚至是网络犯罪, 因此, 为了有效的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通过相关的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进而预防了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发展, 同时, 法律意识的提高还有效的加强了大学生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 从而保证大学生健康的成长。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在传递信息方面, 网络成为了重要的媒介和载体。随着网络的普及, 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等都非常依赖于网络,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带来了冲击。在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 各种网络侵权及违法犯罪现象频繁的发生, 这将会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为了保证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具有合理合法性, 就需要引导大学生形成法律意识。本文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中的法律意识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阐述了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意识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王爽.论当前大学生网络行为中的不道德现象[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4 (10) :139-141.

[2]吴学政.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及安全教育对策[J].法制与经济 (下旬) , 2014 (01) :120-121.

[3]袁建军.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述评——兼评研究中的若干误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 (02) :75-79.

[4]吕新云.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与法律意识调查研究[J].传承, 2011 (12) :86-87.

[5]黄发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机制的构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1) :27-33.

[6]范玉红, 安计勇, 王慧.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与思想政治教育[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1) :80-83.

[7]黎慈.政府防控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责任体系建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2 (05) :61-66.

护理行为中的法律责任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9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透析治疗并经过严格筛选的227例符合要求的患者: (1) 入院时临床表现均有典型的慢性肾衰症状。 (2) 患者精神状态较好, 可以准确表达意愿, 且已经维持血液透析2~3个月的时间。 (3) 在近半年时间内无其他重大疾病, 未服用精神类药物。受试组男66例, 女56例, 年龄45~66岁, 平均 (57.7±6.7) 岁;对照组男56例, 女49例, 年龄47~62岁, 平均 (53.7±7.3)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随机组成的受试组患者集中在一起, 组员之间互相熟悉并尽快建立信任的关系。患者之间互相交流治疗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及烦恼, 互相鼓励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互相交流治疗心得体会。主持医护人员鼓励患者说出感受、体会以及对自身认识, 形成团结和睦的集体并应用于日常生活。运用认知识别-转化-替代的方法, 通过举行专题讲座、患者之间真诚讨论交流以及分角色饰演等形式满足患者的认知[3]。在讨论过程中医护人员仔细倾听, 针对患者疑惑提供解决方案, 同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对患者不合理的、对治疗效果不利的心理因素进行循序善诱的引导, 帮助患者分析这种不利心理产生的危害, 利用合理的情绪疗法进行矫正。提高患者认知水平达到重建的目的。医护人员定期举行讲座对患者进行科学指导, 并根据患者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 采取患者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讲。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 使患者树立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设计问卷调查表, 包括患者抑郁自评表 (SDS) 及焦虑自评表 (SAS) , 用来评价患者的焦虑、抑郁的主观感受以及治疗前后变化、两组之间评分差异情况[4]。测量患者的体重指数 (BMI) 衡量两组患者的体重水平是否符合健康标准。应用主观营养综合评价法 (SGA) , 评估透析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改变及组间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抑郁及焦虑自评分在干预前后情况

通过对患者干预前后评估分析, 在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前两组之间SDS及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干预3个月后再次评估, 发现受试组在SDS及SAS评分方面均明显降低, 而对照组无变化甚至有轻度升高。干预后两组SDS及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患者体重变化情况比较

在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前两组BM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3个月后, 受试组患者体重指数升高, 呈好转趋势, 而对照组患者平均体重进一步降低, 两组BMI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kg/m2

2.3 患者干预前后SGA法对营养状况评估情况

受试组患者干预一段时间后营养状况明显得到改善, 而对照组患者营养状况较干预前出现恶化, 两组营养正常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程呈不断发展的趋势, 目前临床中并无确切的方法治愈该疾病。当病程发展到晚期阶段时就会出现因肾功能严重缺失而造成尿毒症。发展到此阶段的患者只能通过维持长期的血液透析疗法达到延长生命的目的。相关资料显示, 在我国慢性肾衰竭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5]。对于此类患者来说, 坚持长期的透析治疗是延长其寿命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案。但长期的透析治疗也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严重影响, 由于长期生存只能依靠一台机器, 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不能正常工作, 并给家庭带来负担, 这些因素就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患者在治疗一段时期后往往会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 严重者需要精神类药物介入治疗, 这样不仅使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 还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缩短了患者的生存时间[6,7]。

认知行为干预是一种在团体环境下, 由团体成员为主导, 通过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达到影响其他成员的目的的一种心理护理方式。该方法可以矫正患者不良情绪及消极心态, 树立正确的认知体系以及行为体系, 在医疗工作中有助于患者的疾病治疗及康复[8]。在本次研究过程中, 笔者发现通过这种干预措施对尿毒症患者进行引导, 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得到改善, 通过受试组与对照组比较, 笔者发现受试组认知行为干预评分明显降低,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对患者体重、营养状况指标进行组间的比较, 发现接受干预护理的一组的体重指数、营养状况指标都要明显优于未接受干预的一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认知行为干预方案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可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改善患者体重、营养等各项生理指标,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讨论心理护理中认知行为干预的方法对尿毒症透析患者情绪及其他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6月-2013年9月需进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共227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受试组122例与对照组105例。受试组患者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及常规护理, 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设计问卷调查表对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行得分评价。并对患者体重、营养等指标进行检测评估。结果:对每个患者连续记录3个月后, 受试组患者焦虑、抑郁不良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受试组患者体重、营养等指标较对照组好转,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认知行为干预方案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临床效果明显, 可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改善患者体重、营养等各项生理指标。

关键词:认知行为干预,心理护理,血液透析,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丽, 矫健梅, 安丽伟, 等.认知行为干预对诱导期血液透析病人心理状况的影响[J].护理研究 (上旬版) , 2013, 33 (13) :1230-1232.

[2]张玉, 崔恒心, 田娜, 等.VSD技术在肢体创面应用中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 2011, 6 (17) :69-70.

[3]吴艳, 许冬梅, 李菲菲, 等.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和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4) :394-396.

[4]陈雪玲.护理干预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9) :837-839.

[5]周彧.对血液透析患者预防跌倒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 :100-101.

[6]贾艳红.预见性护理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上旬刊) , 2012, 15 (1) :18-19.

[7]葛秀敏, 文庆敏.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 :103-104.

护理行为中的法律责任 篇9

对于何为“法律规避”, 我国国际私法理论界观点相对统一。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定义出自新中国第一部统编教材———韩德培先生主编的《国际私法》中, 他认为“法律规避 (evasion of law) , 又称僭窃法律 (fraude a laloi) 或欺诈设立连接点 (fraudulent reation of points f lonfact) , 是指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当事人为利用某一冲突规范, 故意制造某种连接点, 以避开本应使用的法律, 从而使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得以适用的一种逃法或脱法行为”1。目前我国国际私法的众多教材和理论都是效仿此定义, 但自上世纪末就有学者提出质疑2, 后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觉察和矫正, “制造连接点”的说法并不准确, 实施法律规避行为的当事人并不能够制造冲突规范中的连接点 (能够制造连接点的只有一国立法机关及其授权机构) , 当事人实施的行为只是改变了冲突规范连接点所本应对应的事实因素。因而, 笔者更倾向于认同“法律规避”的定义为“涉外民商事关系的当事人故意改变构成冲突规范连接点的事实因素, 以避开本应适用的强制性法律规范, 从而使另一种对其有利的法律得以适用的行为”3。

二、简述国际私法理论界中法律规避的要件的构成

关于法律规避的要件, 学界观点并不一致, 存在三要件说、四要件说、五要件说等, 笔者在此不作详述, 但笔者更倾向于三要件说4——— (一) 主观要求, 当事人在主观上具有逃避某种法律的目的; (二) 客观行为要求, 具体行为是改变构成冲突规范连接点的法律事实, 且此种行为已达即遂; (三) 对象要求, 被规避的法律应当是强行法或者禁止性规范。

三、国际私法理论界中法律规避行为的效力学说之争

自1878年法国最高法院审理鲍富莱蒙案创设禁止法律规避制度开始, 法律规避行为的效力问题就作为禁止法律规避制度的核心受到广泛之讨论。对当事人规避法律的行为是否有效以及其法律后果的认定, 将影响一个国家的法律适用制度, 对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建立、发展、变更和消灭均具有指引作用。在国际私法理论界, 对于法律规避行为是否有效这一问题, 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四类较为典型和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 法律规避行为绝对无效

无论被规避的法律是内国法还是外国法, 一切规避法律的行为均属无效。这一理论的主张的理论基础是“欺诈使一切归于无效”这一法谚的体现, 即在发生法律规避的情况下, 应当排除当事人希望适用的法律, 主张这一原则的大多为大陆法系国家5, 例如《阿根廷民法典》第1209条规定, “在阿根廷缔结的规避外国法的契约是无效的。”第1209条又规定“在国外缔结的规避阿根廷法律的契约是无意义的, 尽管这个契约依缔结地法是有效的”。这种否定一切法律规避行为的制度设计虽然带有维护一国主权的国家色彩, 但很好地保持了法律适用的稳定性与一致性。

随着国际私法理论的进步, 这种处于道德高地的绝对无效主义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各方理论的质疑与挑战, 其逻辑破绽主要有三:1.法律规避行为本质上并非是违法的欺诈行为, 而是“当事人主观能动选择法律的行为”, 若当事人的每个行为都不为行为地法所禁止, 则这一系列行为的叠加组合也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因而应当有效;2.主张法律规避行为无效的论证体系忽略各行为环节的合法性, “转而攻击法律规避行为人的主观动机”, “忽略形式逻辑的一贯性”6, 欧洲的批评者认为, 这是“对人的内心意识的侵入”7, 且当事人行为时的主观意图难以确定与证明, 贸然推定存在曲解当事人意思的可能, 使当事人对合法行为的结果期望落空, 影响交易安全;3.片面强调法律关系的稳定性, 以国际民商事交往主体利益的牺牲为代价, 换取适用法律的稳定性, 结果却可能适得其反, 使涉外法律关系中存在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二) 除与法院地国强行法和公共秩序相抵触之外, 法律规避行为有效

除违反法院地国强制规定和公共秩序之外, 当事人改变连接点对应事实因素的行为应当发生当事人预期的效力, 这种观点主要基于涉外民商事合同领域法律适用的“意思自治”原则, 且“意思自治”原则正逐渐突破合同领域, 进入侵权、继承、婚姻家庭等领域8, 体现了当事人参与涉外活动时具有的自主性, 增强了法院适用法律的灵活性。采纳此种观点的主要为英美法系的国家, 以英国为例, 英国对意思自治的限制最少———善意、合法、不违背英国的公共政策学院, 因而也对法律规避有着较宽容的态度9, “英格兰法院过去没有形成与法律冲突有关的法律规避理论”10。

不以规避法律为由拒绝适用当事人期望适用的法律, 尽管保证了交易行为的稳定性, 满足了当事人的利益需要, 使得国际交易活动环境相对宽松自由, 但适用外国法会增大法院地国审理涉外案件的法官查明、适用外国法的难度, 加重其工作负担。此外, 规避内国法的行为必然会给法律规避行为人带来一定的利益, 这可能会造成对法院地国利益的损害, 增加法院地国的社会运行成本, 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影响本国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三) 除与法院地国强行法和公共秩序相抵触之外, 法律规避行为部份有效, 即规避内国法无效, 规避外国法有效或者视外国法规定是否合理正当确定规避是否有效

法律规避行为是否会必然不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效果, 取决于被规避法律是否为内国法, 对规避内国法的行为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而规避外国法的行为有效或者视外国法规定是否合理正当而定。目前, 绝大多数国家的立法都明确否定当事人规避内国法律的效力, 但对规避外国法律的效力不作规定○11, 我国也对规避外国法的问题采取了回避态度, 未作出明确规定。

此种法律规避制度既解决了无效主义的正当性问题, 增加了法院适用法律的灵活性, 又避免了有效主义可能出现的规避内国法而对本国利益造成的侵犯, 相比之下, 更为优越, 但其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难度:1.在查明外国法的基础上, 对外国法进行内容上的评价、判断其是否合理正当的制度设计, 对法院的要求过高, 极大地增加了审理涉外案件法院的工作负担;2.“正当合理”的标准不够细致明确、含糊不清, 难以把握;3.用法院地法的观念对外国法进行价值判断, 既不符合现代国际法上的国家主权原则, 又容易造成国际误会, 不利于两国之间形成和睦融洽的外交关系。

纵观以上三类规避制度, 在现今的国际环境和立法潮流之下, 笔者更倾向于第三种制度类型。首先, 虽然一国在对规避行为的态度上应高度谨慎, 但我国已存在强行法规则和公序保留制度, 强制性规则可基于实体法的内容和规则直接适用, 公序保留制度已为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立起一道屏障, 这两种规则几乎可以排除损害我国国家利益、扰乱我国社会秩序的情形产生。其次,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国际贸易环境日益自由宽松, 过于僵硬而单一的法律规避制度会限制经济贸易活动的流动性, 影响一国在贸易竞争活动中的表现。最后,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应用趋于广泛, 冲突规范中的关于连接点的规定也更加灵活多样, 当事人选择解决纠纷的法律时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 法官也可以依据最密切联系原则根据个案灵活选择法律, 随之当事人规避法律的必要性会越来越弱, 法律规避行为也会逐渐减少○12, 因而已无必要采取过于严格的法律规避制度。

四、我国禁止法律规避制度现状与适用

我国法律规避制度首次出现于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中, 其第194条规定:“当事人规避我国强制性或者禁止性法律规范的行为, 不发生适用外国法律的效力。”

随后, 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者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条规定, “当事人规避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行为, 不发生适用外国法律的效力, 该合同争议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将其效力延伸并细化至合同领域。

在2012年12月28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的第11条中, 进一步作出了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制造涉外民事关系的连结点, 规避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 人民法院应认定为不发生适用外国法律的效力”, 将法律规避的主体限定为一方当事人, 尊重了双方合意选择的结果, 并再次肯定了在我国规避内国法的行为无效的法律规避制度。

根据许庆坤副教授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号12BFX138) 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项目号11YJA820091) 的研究成果, 在“北大法宝”和“北大法意”数据库中的检索发现, 自1998年法律规避制度问世至今, 共收集到了21个适用此制度的法院判决, “均为内地当事人向位于香港的金融机构提供外汇担保或向其外汇借款”, 当事人约定适用香港法的行为, “触犯了内地对于外汇担保或借款须经国家批准和登记的强制性规定”。许副教授指出, 我国对外汇担保或贷款审批制度属于强行法, 本应直接适用, 与法律规避制度无关。由此可见, 在我国涉外案件的审理中, 较少适用法律规避制度, 即使适用, 也值得商榷。

注释

11 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3:79.

22 孟宪伟.法律规避的两个问题[J].法学杂志, 1999 (5) :5.

33 刘想树主编.国际私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76.

44 李双元.国际私法 (冲突法篇)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288-299.

55 [美]马丁·沃尔夫.国际私法[M].李浩培, 杨宗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1988:219.

66 张春良.国际私法中法律规避的效力证伪——源自芝诺悖论的哲学启示[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3 (3) :89-99.

77 [法]亨利·巴迪福, 保罗·拉加德, 陈洪武等译.国际私法总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9:512.

88 苏凯, 孙燕.论国际私法上法律规避性质和效力[J].法学, 2004 (5) :103-104.

99 王慧.国际商事合同中法律规避与意思自治的制约与权衡[J].河北法学, 2007 (12) :118.

1010 [英]J.H.C.莫里斯, 李双元等译.戴西和莫里斯论冲突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1121.

1111郭德香.论法律规避的效力[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3) :57.

护理行为中的法律责任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实施行为礼仪前1年内本病区住院患者685例次为A组, 男性354例、女性331例;年龄18~85岁, 平均年龄为 (48.65±10.46) 岁;教育程度包括大专以上23例、高中257例、初中及以下405例;职业为工人97例、农民440例、干部45例、自由职业者103例。

实施行为礼仪后1年内本病区住院患者712例次为B组, 男性362例、女性350例;年龄18~82岁, 平均年龄为 (49.50±10.38) 岁;教育程度包括大专以上25例、高中262例、初中及以下425例;职业为工人104例、农民453例、干部49例、自由职业者106例。

所有患者均排除意识障碍、听力和语言功能障碍、精神病史、未成年人等。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其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护理行为礼仪

我院自2012年1月开始将护士行为礼仪引入临床护理工作中。制定本病区护理人员仪容、服饰、言谈等方面的行为规范, 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保持端庄的外貌, 进行必要的修饰, 统一将发型别至耳后, 以整洁、利落为标准, 不留零碎刘海, 不染发, 不佩戴颜色鲜艳、造型夸张的发饰, 不涂抹指甲油, 不喷洒香水, 可适当化淡妆。

护士服以白色、粉蓝或粉红色为主, 款式美观、大方、得体, 不得存在污渍、血渍。扣好领口、袖口衣扣, 勿将衬衣露出护士服。除手表外, 不允许佩戴首饰。胸卡端正佩戴于左胸, 给人以整洁、干净、利落的感觉[2]。

注重内在素质的培养, 与患者沟通交流时站姿自然, 注意挺胸、收腹, 双臂自然下垂, 目光平视, 表情自然, 勿左顾右盼, 目光躲闪。护理操作过程中精神饱满、行动干练, 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护理操作时注意动作熟练、轻柔、迅速, 步履矫健轻捷。处理紧急情况时表情沉着、镇静, 切忌惊慌失色, 以免引起患者恐慌。

护患沟通时注意使用文明用语, 态度和蔼, 举止得当, 切忌语言粗鲁、态度生硬。护理操作时对引起患者的疼痛不适表示抱歉, 对患者的配合表示感谢。对情绪不稳定的患者进行耐心引导, 不训斥、顶撞, 不与患者发生正面纠纷。针对具体问题, 尽量采用安抚性语言和艺术性语言等交流方式,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和体谅。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修养, 强化护理服务质量, 向患者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的护理服务[3]。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当P<0.05表示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A组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表示非常满意301例次, 比较满意335例次, 不满意46例次。B组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表示非常满意382例次, 比较满意326例次, 不满意4例次。与A组相比较, B组护患满意率明显较高, 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具体数据详见表1。

注:与A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护士行为礼仪是通过护士仪表、语言、行为、知识、技术操作等来体现护理职业之美, 涉及职业道德、个性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护理人员端庄的仪表、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语言可给患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良好开始。护士行为礼仪素质的提高可帮助患者减轻或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有效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 使患者更加信任医护人员, 更好地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 使临床各项诊疗工作更易于开展[4]。

近年来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 “以患者为中心”已成为临床工作的核心。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护士行为礼仪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已成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护士行为礼仪的核心内容是尊重、关爱和重视患者, 护理人员优美的仪表、亲切的态度、优雅的举止有助于创造一个温馨愉悦的治疗环境,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在稳定患者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提高治疗依从性等方面起到药物无法达到的效果[5]。

本研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行为礼仪后的1年时间内, 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较之前大大提升, 说明将护士行为礼仪引入临床护理工作中, 可增进护患关系, 促进患者康复, 临床应用前景较好。

摘要:目的 观察护士行为礼仪在临床护理的实施效果, 以供参考。方法 我院自2012年1月开始将护士行为礼仪引入临床护理工作中, 以实施行为礼仪前1年内本病区住院患者685例次为A组, 实施行为礼仪后1年内本病区住院患者712例次为B组, 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满意程度的差异。结果 与A组相比较, B组护患满意率明显较高, 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将护士行为礼仪引入临床护理工作中, 可增进护患关系, 促进患者康复, 临床应用前景较好。

关键词:护士行为礼仪,临床护理,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肖丽玲.护士礼仪在护理过程中的作用体会[J].中外医疗, 2012, 19 (1) :137.

[2]卢玉贞, 丘宇茹, 陈洁瑜.护士礼仪培训在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教育, 2010, 7 (2) :77-79.

[3]熊翠兰, 易百连.护士修养与礼仪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2009, 11 (3) :113-114.

[4]柳茁.浅谈护士礼仪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山西科技, 2009, 1 (1) :96-97.

上一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下一篇:腔隙性脑梗塞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