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护理制

2024-08-12

责任护理制(共9篇)

责任护理制 篇1

消化内科病房具有专科性强、患者周转快、工作强度大、基础护理任务繁重、技术要求高等特点。以往一般采用层级管理及连续性排班护理工作的方式进行护理管理, 存在护理人员缺乏责任感及主观能动性、基础护理及健康教育不到位等问题[1]。如何合理地使用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 确保护理质量, 真正体现护士价值, 2010年1月, 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 该活动是对医院管理尤其是护理管理的一次改革, 它以加强基础护理为切入点, 通过分工方式、排班模式、绩效管理、护理管理的变革, 达到“患者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的目的[2], 我院为响应卫生部及吉林省卫生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要求, 我科作为第一批试点科室, 自2010年7月以来开展责任包干床边工作制。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病区开放床位38张, 护士14名 (包护士长1名) , 年龄24~40岁, 平均28岁;文化程度:本科6名, 大专8名, 职称, 主管护师2名, 护师3名, 护士9名, 护龄:8年以上3名, 5~8年4名, 5年以下7名。

1.2 床位分管和责任包干方法

1.2.1 管床方法

科室38张床位分为5个护理组, 10名责任护士组成, 每组分为2名责任护士, 每组6~8张床位, 由2个责任护士包干, 每天每组每名责任护士分管6~8张床位;办公班护士、药疗护士不参与直接管床。

1.2.2 责任大包干方法

责任护士对分管床位及兼管的同小组患者实行从入院到出院实行责任包干服务;责任护士对分管床位患者实行包干服务, 参与本组患者的基础护理, 病情观察, 治疗, 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护理工作, 为患者提供全面, 全程, 连续的护理服务。结合护士分层管理, 分配不同病情轻重, 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的患者给责任护士, 危重患者由年资高, 能力强的护士负责, 体现能级对应。

1.2.3 排班方法及上班时间

A班 (8:00~16:00) , P班 (16:00~23:30) , N班 (23:30~8:00) , 办公班 (8:00~11:30, 13:00~16:00) 1人, 药疗班 (8:00~11:30) , 行政班 (7:30~11:30, 13:00~16:30) , 由固定护士上办公班, 护士长上行政班, 责任护士轮流值APN班及药疗班。

1.3 各级护士职责

通过设立责任护士岗位并按层级确定其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 做到定岗, 定责, 分层级管理和使用护士, 为患者提供连续的, 无缝隙的均衡的护理质量和服务, 保障患者的安全。

1.3.1 护士长职责

检查工作重点是危重患者的护理, 责任包干护理制的落实情况, (检查和督促、健康教育、医嘱、护嘱的落实, 特别是危重患者的护理及基础护理工作) 。对老年、危重、特殊治疗、特殊需求的患者进行专科评估, 特殊评估, 安全评估, 开护嘱并指导督促管床护士落实, 重点督促危重患者护理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护理技术的持续质量改进, 做好关键性, 专科性, 疑难等技术的把关及指导;护理记录质量改进和管理;参加医护交班及医疗查房, 组织护理查房, 提请护理会诊, 与各种人群的沟通与协调。不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检查, 随时指出存在问题, 及时整改, 并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作为评判护理工作质量的标准。

1.3.2 责任护士职责

对分管床位及兼管的同小组患者实行从入院到出院责任包干服务, 以医嘱和护嘱为依据, 在护士长领导下实施对患者的各项治疗及护理工作, 为患者提供各种生活照顾, 完成基础护理, 参与护生带教。参加每周四的主任查房。

1.3.3 责任护士组长职责

责任护士组长每天早晨提前15min上班, 检查病房的基础护理执行情况, 不完善的地方协助改善, 根据本组患者的病情安排好当天的工作, 并负责本组危重疑难患者的护理, 下班时自查一天的工作, 做好交接班。

1.4 管理模式

护士长由工作认真负责, 热情主动, 业务过硬, 具有综合协调能力。科室以护士长为管理核心, 以持续质量改进及十大安全为目标, 以科室教学委员为业务指导, 负责工作指引的制订, 保证指引的落实和不断完善。责任护士严格执行指引。护士长及科室质控委员每月以持续质量改进及十大安全为目标对护理质量自查自评, 分析存在问题, 提出整改措施;5组的质量, 起督促、促进作用。

1.5 评价方法

实施前后各项护理指标比较。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所得数据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本科自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实施责任大包干护理制与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采用连续性排班及层级管理模式对比。结果从表1可见, 各项指标比较, 均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实施责任包干及床边工作制, 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服务质量

实施责任包干护理制以前, 由于每个护士面对的是全科患者, 对每个患者又管又不管, 分管患者后, 无论是护士对患者、还是患者对护士都很快熟悉, 加上医护关系密切, 责任护士每周参加主任查房, 利于了解病情, 护士对自己的患者容易了解, 能够动态掌握患者病情及各项检查, 治疗的变化, 可避免工作中疏漏的发生.患者对分管医生护士熟悉, 很快消除陌生感, 增加了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本调查结果显示, 实施责任大包干护理制, 基础护理质量、危重患者护理落实良好率与实施前比较, 均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提高健康教育覆盖率、患者满意度

实施责任包干护理制及床边工作制, 与患者接触多, 加强了护患、医患、医护沟通, 管床责任护士实行床边工作制, 能及时有效地了解患者及患者家庭情况, 能够动态掌握患者病情及情绪变化, 从而有针对性做好健康教育, 加上护士长参与做好健康教育并经常检查、督促, 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及对护士的满意度, 结果显示与实施前比较, 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 均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提高各级护士的上进心及责任感, 增强主动服务意识

按护理人员的能级设置责任组长 (包括当值组长) 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合理的岗位, 使护士看到未来的努力和发展方向[2]。有利于各尽所能、人尽其才, 调动了各级护理人员的积积性, 以往所有护士都做同样的工作, 使部分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和护师缺乏上进心, 没有真正发挥其传、帮、带的作用, 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3]。选取业务过硬, 具有综合协调能力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人员来担任责任组长, 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工作的责任感、就感增强。责任护士工作有责任组长的指导克服了临床上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和宣教任务带给年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和畏难情绪, 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安全感增强。辅助护士, 新护士常担心工作出差错, 加上患者和家属对她们不信任, 精神紧张, 容易出现亚健康状态。有护理组长及责任护士指导帮助, 使其安全感增强。科室每月集中组织学习, 加强护理安全教育, 增强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 每周安排规范化培训。实行优质护理服务后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莉, 彭刚艺, 刘雪琴.连续性排班模式有助于推动护士分层级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2) :118-121.

[2]马晓伟.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 2010, 10 (4) :5-7.

[3]肖柳红.层级管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2) :55-56.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场制 篇2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制约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制度变迁的一些基础因素都处于变化之中。农业生产要素以及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在逐步发生变化,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的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农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专业化和分工不断深入。当农村经济逐步步入以专业化、分工合作、竞争为标志的现代经济运作机制以后,以家庭为单元的生产组织制度框架也将会与现代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矛盾。

(一)家庭分散经营,经营规模狭小,不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

现代社会的许多生产经营活动,其收益都是与规模经济密切相关的。规模经济是假定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生产要素配置同比例增加引起的超额收益增量,这在大工业生产中是非常普遍的,农业生产同样适用于规模经济。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指与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相适应,在保证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前提下,使农户经营的耕地面积得到适度扩张,从而使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的农民取得规模经济收益,收入水平达到或略高于其他行业同等劳动力的收入水平。

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各种质量的土地均匀搭配。80年代中期,平均每户所承包的土地只有835亩,分成9.7块。到了90年代中期,我国农户平均拥有的耕地下降到6亩,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人均耕地则在0.6亩以下。如此细小分散的农田结构,耕作经营十分不便,农民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农业技术进步的成果无法体现出来。而且由于每户的农田分散,给日常的经营管理造成很多麻烦,浪费了很多人力。同时在管理上还会造成上下左右邻田之间的矛盾,引发许多冲突与纠纷,这一切都导致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根本无法显现出来。

(二)农民不能自由处置土地,限制了农民的择业自由。

我国农村实行的是集体经济制度,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因此农民没有对土地的自由处置权,土地既不能转让,也不能出租。农民不能自由处置土地一方面限制了农田的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及其选择谋生方式的自由。甚至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大片的田地被荒芜的现象。

(三)农村基础设施日益破旧,农业抗灾害能力减弱。

在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中,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靠集体组织来进行的。因为一方面农户个体能力有限,无力单独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农民每年都按耕种面积向国家集体缴纳多种税费,其中一部分就是用于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再者,农村基础设施属于公共品,在公有制下,由私人建设不符合经济学原理。可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的乡政府、村组织都是赤字运作,每年收上的提留还不够偿还上一年的债务,他们哪有资金用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即使上面拨下了这笔款项也会被挪作他用。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抗灾害能力的减弱。

(四)家庭小块田地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的现代化离开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寸步难行的。在农业发达国家,其农业的发展大都充分考虑了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推广,它们充分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农村的灌溉事业,普及机械化,推广生物技术和改进耕作方法,使其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我国由于是家庭分散经营,每家每户分得的土地极其有限,每户的总产量不高,在当前的衣产品购销政策下,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比较收益低。因此农民一方面是缺乏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难以进行更大更多的技术改造;另一方面我国农民也缺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动力。因为每家每户土地有限,只要靠部分劳动力或劳动时间就可以耕种过来,不需要普遍使用机器等新技术,也不便普遍采用机械化耕种,因为小块土地分割阻碍了机械化的推广。再者从收益成本上看,使用机械化是需要成本的。而我国农村的劳动力是不计成本的(既使其想计,也是没法计),机械化意味着所需劳动力的减少,其支出费用将会增加,因此单家农户不会愿意使用机械化耕种。

(五)分散经营的个体农户缺乏与政府谈判的能力。

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政府对某一行业的支持与该行业的发展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某个行业在政府看来很重要,并且该行业还有很强的与政府谈判的能力,那么该行业就有可能在一定时期从政府那里获得较多的优惠政策和支持。如果某个行业对经济的发展也很重要,但是该行业非常分散,缺乏与政府谈判的集体力量,那么该行业就很有可能得不到政府的特殊照顾,甚至连应得的待遇也无法充分享受。中国农民单家独户,分散经营,规模极其有限,单个农户每年的产值是微乎其微,因此单个农户在政府眼中是微不足道的,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就发生其他阶层侵占农民利益的情况,单个农民对此不愿意也无能为力去与政府谈判,都想“搭便车”。虽然农民现在的负担与以前相比有所减轻,但是现在仍然还有许多税费是不应该的,是不公正的,农民个人无法从政府那里讨回公道,也不可能集体去要求,因为这样成本太高。

二、发达国家农场制成功的启示

美国较早地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在农业空间结构上表现为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区域专门化,在经营体制上,表现为集约化的农场经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农场数达到681万个的最高峰。后来,农场数目不断减少,而农场面积则不断扩大。到三十年代后期,农场数减少30%。到1950年,农场数尚有560万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农场数继续缓慢下降(七十年代农场数减少39%)。1981年到1987年,美国农场数目减少了26万个,其中1986年比1985年减少7万个,是十年中农场减少最多的一年。1987年,美国共有农场约217万个。农场数目虽然大量减少,而农场平均规模则不断扩大。十九世纪,美国农场平均面积按政府土地分配法政策一般都在200英亩以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的发展,美国农场平均规模迅速扩大。从1975—1987年间,美国农场每年的平均规模分别为420、422、427、429、428、427、425、428、432、438、446、456、461英亩,均在420英亩以上。必须指出,美国农场面积之间的差异很大,如美国1978年的农业普查表明,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农场面积少于49英亩。

我们再来看看农场规模与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表一是1983年的欧共体10国不同规模农场的经济效益比较。

从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业劳动生产率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而提高。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农业耕作的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中所使用的劳动力减少,因此单位劳动力所耕作的土地面积增加,单位劳动力所收获的产值提高。

在欧共体10国内,土地的生产率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而逐步提高,但是这一点并不适用于世界各国。如1984年美国按占地面积分类的水稻农场中,小农场每公顷的产量最高(5.83吨),大农场其次(5.81吨),中等农场最低(5.39吨)。如果按播种面积分类,其结果相反:大农场最高(5.83吨),中等农场其次(5.63吨),小农场最低(5.34吨)。

大农场由于实现规模经营而在生产成本方而具有优势。大农场由于集中,大批量地采购农药、种子、化肥,有能力与供应商谈判,因而成本较低。同时,大农场在生产经营的管理方面也可节约人力,因而也减少了一部分成本。如根据1980年得克萨斯州南部高原的皮棉生产成本资料,占地321-640英亩的农场比占地320英亩以下的农场可节约费用25%,961-1280英亩的农场可以节约30%,4401英亩以上的农场可节约成本40%。同样,1986年,日本耕地面积在5公顷以上的最大农场的大米生产费用只相当于耕地面积03公顷以下的最小农场生产费用的557%。

注:① 1个欧洲规模单位合1000欧洲货币计算单位(1972-1974年平均价格)的销售毛利。

资源来源:欧共体委员会《共同农业现状:1983年报告》第210页转引自《世界经济年鉴》(1992)

三、结论:中国可以尝试农场制,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责任护理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肝纤维化病人30例作为对照组, 男16例, 女14例;年龄48.23岁±5.13岁。选择2014年7月—2014年12月我院肝纤维化病人30例为观察组, 男18例, 女12例;年龄50.37岁±5.45岁。纳入标准:年龄16岁~65岁;符合《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B超及血清显示具肝纤维化病症;入院前2月未进行抗病毒及抗感染治疗。排除标准:年龄不符;伴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孕妇或哺乳期;其他肝病导致肝功能不正常且病情>6月。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包括每天的药物准备、及时给病人发放药物, 嘱病人按规定服药。1药物准备:葡醛内酯片 (生产企业:北京太洋药业) ;维生素C片 (生产企业:广东乐仙制药) ;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 (生产企业:北京赛诺菲安万特制药) ;拉米夫定 (生产企业:苏州葛兰素史制药) 。2治疗方法:给予葡醛内酯片 (1次2片~4片, 每日3次) ;维生素C片 (每日1片, 嚼食) , 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 (每日3次, 每次2粒) , 拉米夫定 (饭前或饭后, 每次100mg, 每日1次) 及七味姜黄胶囊[4]。两组病人疗程均为26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责任分组制护理, 按照技能水平分组, 每组的护理人员分配到组病人中。每组设置组长1名, 由组长负责本组的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护理内容的下达实行, 组间相互监督观察, 每周定期讲解专业知识。1肝纤维化知识指导:定期向病人讲解肝纤维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按时嘱咐病人服药以及讲解服药的注意事项。2定期心理辅导:观察病人的心理及情绪上的变化, 并和病人及家属深刻交流, 缓解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情绪。3行为指导:嘱咐病人作息时间规律, 可做适量的运动, 严格控制油盐及脂肪摄入量, 以清淡高纤维食物为佳。

1.2.2 观察指标

1服药规律性的调查:有效率为规律服药/总例数。2病人治疗前后采集清晨空腹血6mL, 用BACKMAN自动生化分析仪器来检测肝功能指标, 肝纤维化指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用国产化学发光 (CL) 试剂。治疗26周后血清肝纤维化水平标志物包括透明质酸 (HA) 、Ⅲ型前胶原 (PCⅢ) 、层黏连蛋白 (LN) 、IV型胶原 (CIV) 以及停止治疗26周后的肝纤维化指标的比较。3生活质量评定[5]: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 (GQOLI-74) 进行生活质量评定, 包括物质生活、躯体活动、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 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4病人对护理满意度的例数及比例对比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t检验, 两组间比较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μg/L

例 (%)

3 讨论

肝纤维化是指肝弥漫性纤维结缔组织的沉积, 合成分泌了大量ECM, 是对各种病因导致肝细胞损伤的自我修复反应[6,7], 也是慢性肝病重要的病理特征, 是进一步向肝硬化发展的主要中间环节, 是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环节[8]。但目前有研究认为, 肝纤维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尚属于可逆性病变, 其转归与肝损伤因素是否持续存在有关[9], 但如果控制不及时, 则会导致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的发生, 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加重社会负担。有效的治疗措施包括[10,11], 消除病因、加速降解过程等。而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更好地促进药物的实用率, 在旧的护理模式下, 护理人员只关注了一些简单及重复的工作内容, 无法从根本上了解病人的需求和心理内容, 而在责任分组制护理模式下责任护士要全程负责, 就从根本上要求护理人员能更好、更全面地去在乎病人的感受和要求, 以病人为中心, 能够显著的提高整体的护理水平, 强化了护理的服务, 丰富了病人的治疗措施及安全性, 能够提高药物的利用率和安全性, 充分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积极性, 并且能够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使病人的满意度提升, 对病人和社会有极大的意义。

本研究在保肝护肝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七味姜黄胶囊, 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来促进药物的疗效, 结果表明两组病人在经过药物和护理干预后肝纤维化指标均下降, 但观察组疗效较对照组明显, 停药后两组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有所上升;观察组病人规律服药有效率、生活质量及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 分组制护理能够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强和了护理服务的内容, 促使病人规律服药的几率增加, 提高药物的利用率, 对病人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责任护理制 篇4

【摘要】2005年绍兴市马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了社区责任医生制。三年来,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老年困难及残疾人的管理、妇儿保健管理、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开突发性公共卫生管理等工作,社区责任医生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认可,医患关系明显改善。社区居民对中心的满意率98.5%,对责任医生的知晓率99.5%,各类慢性病患者管理率100%。

【关键词】社区责任医生制;实施;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113-01

2005年绍兴市马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市卫生局的工作要求,在马山社区开展了社区责任医生制工作,经过3年的积极努力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马山社区的基本情况

马山社区位于绍兴市袍江工业区,辖区共41平方公里,下属44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社区常住人口52380人,外来人口21320人。社区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2具体做法

2.1熟悉环境、准备社区基本资料每个村/居的妇女主任作为联络员,协助社区医生熟悉情况,社区的周边地理环境,如绿化、河流,整个社区面积、周边的厂矿、企事业单位、学校、幼儿园等。

2.2组建团队,制定工作职责马山社区服务中心根据下属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各村/居的分布情况,设立10个团队,每个团队5~7人不等,保证每个村/居有2名社区责任医师。

2.3工作内容

2.3.1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利用农民健康体检工程,结合责任医生上门走访调查,建立起社区居民系统的健康档案,完善健康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特别是掌握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困难残疾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人群资料信息。

2.3.2老年困难及残疾人的管理老年困难及残疾人,大多行动不便,有写长期卧病在床,对于这些人群,社区责任医生做好重点管理,每月3~4次定期上门服务,进行健康咨询、用药指导、体格检查、送医送药等服务,发放社区医生联系卡,做到随叫随到,尽力满足他们的医疗需求。

2.3.3积极开展社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慢性病的防治是社区责任医生的一项重点工作,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精神病、肿瘤等。

2.3.4开展社区预防保健工作对社区的孕产妇、婴幼儿、婚前青年男女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并督促做好计划免疫工作及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

2.3.5协助开展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及时收集、核实、报告责任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亡、传染病、和外来人员信息等;协助开展责任区内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托幼机构、饮水卫生检查与管理。如手足口病及含“三聚氰氨”婴幼儿奶粉致泌尿系统结石相关知识宣传及指导管理等;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政策、知识的宣传。

3效果

3.1社区居民对社区的综合满意率得到提高通过3年的实实在在、人性化的上门服务模式,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肯定与认可,拉近了社区医生与广大居民的距离,医患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社区责任医生工作也得到了居民的普遍认可。经调查,居民对责任医生的知晓率99%,社区居民对社区责任医生满意率达99.5%,居民对社区服务中心的满意率为98.5%。

3.2慢性病患者管理率达到100%通过上门检查、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健康处方、正确指导用药等方式,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精神病、肺结核等慢性病得到有效的管理。

3.3其他通过三年来的努力工作,本社区范围内无一起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无孕产妇死亡。

4讨论

4.1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德政民心工程积极推行社区责任医生制,是社区卫生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的模式创新,是深化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内涵,解决当前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手段,是政府为老百姓做的合民情、顺民意、得民心的实事,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

4.2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政策保障近年来,浙江省虽然在农村卫生机构建设、农村卫生队伍建设、深化农村卫生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仍然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治疗、轻预防”的误区[1]

4.3加强社区责任医生队伍建设社区责任医生的素质是开展责任医生进家庭工作的关键,责任医生立足于社区,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我们要在社区范围内,为一定人群提供连续、有效、优质、经济的医疗保健服务,所以责任医生必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同情心和耐心、善于与患者交流技巧。

4.4加大社区责任医生制的宣传社区责任医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健康意识等原因影响,有一部分居民不配合、不理解,甚至有的居民认为我们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增加了我们工作难度,希望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我们将继续用我们的真诚服务去感化他们,直至得到社区居民的真正的信任与支持,使我们的社区责任医生制更加深入民心。

参考文献

[1]沈清,王妮妮,钟要红.加强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5,07:0040-01

责任护理制 篇5

一、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概念及特征

所谓“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是指只有一个股东的公司, 股东只以对公司的出资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一)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是唯一的, 并由该股东持有公司的全部出资额或股份, 以避免自然人将自己的财产分离, 从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二)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必须享有有限责任, 以降低投资者的经营风险、实现单个个人无法实现的经济目的、使投资者摆脱负无限连带责任的困境;

(三)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一般情况下是不分离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章程由股东制定;

(四)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设股东会, 但享有股东会的全部职权。[1]

二、我国公司法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立法规制

(一) 规范了一人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 禁止滥设

《公司法》第五十九条第二款规定“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该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这一规定禁止一个自然人设立多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禁止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唯一股东再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二) 导入了最低资本金制度, 并严格规定了出资缴资方式

《公司法》第五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额为人民币十万元。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立法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出资比传统形式公司的出资额要高出许多, 还规定出资方式应当为人民币并且股东应当一次性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

(三) 规定了必要的登记和书面记载制度

《公司法》第六十条和六十二条明确规定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在公司登记中注明自然人独资或者法人独资, 并在公司营业执照中载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做出本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所列决定时, 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并由股东签名后置备于公司。这一规定提高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透明度, 有利于债权人对其进行监督。

(四) 建立了公司财务制度, 加强了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监督

《公司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并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这一规定可以及时了解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年度财务状况, 防止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自我交易和公司财产和股东财产的混同, 加强了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财物的监督, 能更好的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五) 引进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通过这种事后规制的方式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人格滥用进行矫正

《公司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一规定引进了国外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 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滥用, 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 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 责令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 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这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2]我国公司法为了限制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现象, 加强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管理, 引进了由美国率先创设的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也称揭开公司面纱或刺破公司面纱, 以达到对公司人格滥用的行为进行规制。

三、我国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

(一) 立法规定了禁止自然人再次成为另一有限责任公司的惟一股东, 一定程度上违反了营业自由或企业活动自由原则。此外, 对同一法人能否投资设立复数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立法没有明确做出禁止的规定, 更不用说对其如何进行防范了。如此也背离了市场主体平等对待的原则。

(二) 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的资金条件设置过高, 不利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和发展。

从新修改后的公司法第五十九条看, 它要求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0万元以上人民币, 且一次交清, 不允许分期缴纳。这一条件提高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成本, 制约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与发展。

因此应降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数额, 且允许分期交纳。我国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立法应当转变观念, 降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的最低资本限额并允许其分期交纳注册资本, 鼓励其设立, 再通过其他的法律制度和渠道保护债权人利益。

(三) 债权人利益保护机制不完善。

尽管这次公司法修改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已做了诸多的努力, 规定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只能是有限公司;严格限制转投资行为;提高了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并限定一次足额交纳;规定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财会制度;引入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这些制度之设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效地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 限制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利用有限责任为自己谋利的任意性, 但这种保护仍然是乏力的。

因此, 应完善债权人利益保护机制。

1.确定资本三原则。公司的设立与存续, 包括债权人利益的保护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后盾, 否则, 交易的安全便无从谈起, 市场的诚信体系也无法构建。所以, 在公司的设立与存续过程中需要资本三原则予以保证。

2.建立债务担保制度。尽管这次公司法修改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已做了诸多的努力, 但为了提高交易安全, 构建良好的市场信用体系, 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防止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利用公司这种形式为股东谋取不正当的、非法的利益, 建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债务担保制度非常必要。[3]

3.完善登记和公示制度。应对公司的登记、变更情况予以公布, 将公司不涉及商业秘密的财务信息或其他有关债权人利益的信息记录在案, 置备于公司, 以便于债权人及交易相对人及时查阅, 了解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信息, 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进行交易, 防止欺诈等不正当商业行为的发生, 公平地进行交易。

4.加强财务监督。修改后的公司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并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我们认为, 此规定是必要的。它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维护交易安全, 从而有理由肯定应该加强公司的财务监督, 而不是减弱其监管。[4]

(四) “法人人格否定”原则的规定太笼统, 缺乏可操作性。

现行公司法在总则中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逃避债务, 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按此规定, 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后, 在给当事人造成“严重”损失时, 才能由当事人提出公司法人人格否定之诉, 请求股东负连带责任。根据诉讼法谁主张谁举证规则, 此时应由受损害之人举证证明公司股东有滥用公司人格和自身所受之损失。相比之下, 在第64条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别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中, 举证责任是倒置的, 即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必须证明自己的财产区别于公司财产, 否则对公司债务负连带责任。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 在我国公司法实践中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原则时应明确“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原则的地位, 细化“公司法人格否认”原则的适用性规定, 增强可操作性。1.明确“揭开公司面纱”原则与公司独立法人人格的关系。公司独立法人人格是公司的基本制度, 这是不可动摇的。而“揭开公司面纱”则仅在特殊情况下, 为了公平与正义而采用的例外原则, 这一关系必须明确, 否则可能会导致“揭开公司面纱”原则的滥用, 从而背离了采用这一原则的最终目的。2.应当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具体规定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原则的情况, 并严格按照这些具体情况援用这一原则, 不得类推适用。3.严格规定这一原则只能适用于审判程序, 而不得适用于执行程序和仲裁程序中。这是为了确保这一原则不被滥用, 从而危及到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4.应当建立最高院备案制度。由下级法院将在实践中对于这一原则援用的情况向最高人民法院进行备案, 这样便于最高院及时掌握这一原则实际运用情况, 便于总结经验,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对于这一原则的适用。[5]

参考文献

[1]董艳, 申觅.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在中国成立的可行性之思考[J].商业研究, 2004, 3:99-100.

[2]旭东.公司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周延.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利弊分析及其立法思考[J].学术论坛, 2003, 3:45.

[4]刑怡.试论完善我国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法律制度[J].法治论丛, 2004, 5:64.

合同成立后生效前的责任规制研究 篇6

一、合同成立后生效前的形态

1.合同成立未生效之立论

从当前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 对这一阶段的法律责任主要集中界定为“先契约义务责任”, 也称“效力过失责任”, 之所以产生这一责任的立足点就在于合同成立后生效前这一阶段的特殊性。 我国合同法已经明确区分了合同的成立与生效, 逻辑上讲, 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也有时间的连接。 依上文提及, 我国法律规定的需满足特殊生效要件的合同集中为两类, 分别为行政审批合同、附条件附期限合同, 如今这两类合同运用的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对外合资合同、对外开采合同、知识产权合同等,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研究合同的成立与生效可谓十分的必要。 另外在合同成立后与生效前这一区间, 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内容已经确定, 这种较之稳定的信赖利益已经产生, 更确切的说, 这种信赖利益已经超脱于普通的诚实信用, 而是一种合同法上义务群体已经完整, 法律责任毫无疏漏的期待可行利益, 所以此处加以界定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2.成立未生效合同与其他性质合同的比较

首先拿合同无效来说, 合同无效是指合同虽然成立, 但因不具备法律规定的有效条件, 因而不产生法律的约束力。当然也不发生实际的法律效果。 很明显, 这类合同与成立未生效的合同所依据的基础就不同, 这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就是它们的实质区别。 有效合同很好区分, 这里不过多解释, 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与效力待定合同的区别, 所谓效力待定合同, 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 但因其不完全符合有关生效要件的规定, 因此其效力能否发生, 尚未确定, 一般须经有权人表示承认才能生效。 与成立未生效的合同相比较, 它们都是合同已经成立, 且均未生效, 结果也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 但是效力待定的合同一般表现在合同的主体或者订立合同的形式不符合法律的规定, 而成立未生效的合同原因多是依靠时间或条件来划分的。

二、合同成立后生效前的责任规制

1.合同成立后生效前的义务界定

法律义务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承担的某种必须履行的责任, 主体以相对抑制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 成立未生效的合同满足了成立的要件, 证明双方当事人的意思已经一致, 这种事实上的法律拘束力已然产生, 因而合同双方当事人就必然应付某种义务。 法理界对此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契约任务, 实际上契约义务是以合同的给付形式出现的, 合同双方基于意思表示一致为前提, 其约定义务必然产生法律上的拘束力。而成立未生效前合同这一特殊区间, 合同效力并未产生, 法律约束力可以说不存在, 并没有违背合同而产生的严格法律后果, 但是这种期待另一方完成合同的可能性在里面, 可以说排除市场巨变和客观现象, 这种合同的履行概率是非常高的, 而实际上合同在成立后生效前并不产生效力, 自然没有相对应的法律责任, 因此说是契约任务是不适合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先合同义务。 产生先合同义务的两种途径分别是当事人的约定和法律的规定, 然而我们知道成立后生效前这个阶段, 合同既已成立, 但也可能发生当事人有恶意阻止合同生效的故意, 这种恶意的竞争必然会损害另一方的实际利益。 法律如不加以规制, 双方当事人的制裁和救济将陷入尴尬的境地, 最终影响市场交易的顺利进行。 不难理解, 当事人在合同成立后生效前这段时间所负的义务是法律为遏制一方当事人恶意阻止合同的生效而分配给事人的义务, 因此该义务应当是一种伴随义务。 因此把他归类为先合同义务显然不是那么恰当。

2.合同成立后生效前的法律后果定性

1.无民事责任。 有学者主张, 因这阶段的合同尚未生效, 双方的合同约束力并未产生, 自然不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毫无疑问, 这一学说显然有失考虑, 比如拿无效合同来说, 因无效就不产生法律约束力, 这是不是意味着一方以此为借口可以毫无顾忌的违约, 而另一方却缺乏相应的救济权, 那么我国保护合同交易的原则必将大大被削弱。 我国合同法第8条和民法通则第57 条都有规定, 一旦合同成立, 就不能随意变更或解除, 我们知道本身在这一阶段, 双方签订合同就存在着一定的信赖利益, 这种期待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深, 直至合同生效。 因此定位为无民事责任也不恰当。

2.缔约过失责任。 主张这一观点的学者, 坚持认为这一阶段违反的义务是先合同义务, 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但是细细考究, 它们的效力是有区别的, 先合同义务是责任的来源, 而发生缔约过失责任的原因有合同的不成立、无效、变更或被撤销, 而成立未生效主要有生效、不生效、合同解除。 就生效这一点上, 两者的定义涵盖不一样, 而且缔约过失责任是在缔约过程中因违反先合同义务而产生, 只发生在合同的订立阶段, 与成立未生效这一对比就存在着时间点上的错节。因此定性为缔约过失责任也是不那么完善的。

3.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是民事责任的一种, 它以合同的有效为前提, 适用于违约责任, 那么合同必然是依法成立且生效的合同, 这显然与我们谈及的成立未生效的合同完全不同, 另外违约责任执行的是严格责任, 换句话说, 就是它不考虑主观过错, 只要没有履行那么就必然要承担责任, 而成立未生效的合同, 在主观上就具有很大的期待性在里面, 我们不可能过死限制合同的履行, 这不仅会违背合同自愿订立的原则, 更违反了市场经济自由运行的精神。

3.引进期待过失责任观点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期待过失责任形态首先应定性为一种独立的责任形态, 它的性质不同于缔约过失责任, 也不同于违约责任, 法典化的大陆法系, 就必须使规则创新和理论突破连接在一起, 并更好的嵌入到整个体系当中, 而自身又有其实在的意义, 当前我国民法体系在成立未生效这一阶段确实有法律的盲点, 于此我认为要引进期待过失责任, 这类责任处罚标准是介于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之间, 它们是基于信赖利益而定, 实际又高于此, 它强调的是一种有保障的期待性和可能性的履行, 当前我国的司法实践在理论上并没有一个明晰的判断, 只是根据自由裁量权进行甄别处理, 判罚结果也各不相同, 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引用期待过失责任只是增加一个标准, 这不仅会降低司法的判罚成本, 同时也有利于完善整个责任体系。

三、结束语

合同成立后生效前的合同不应该归类为缔约过失责任或者违约责任, 它应该作为一种独立的责任存在, 而司法实践的责任处理必须有其严格的判断逻辑, 事实上, 这类合同, 在条件成就和时间节点上还没产生实际的法律效力, 但是双方在合同履行中已经产生了利益信赖, 并且会因为对方的背信而产生损失, 因此在司法实践上必须加以界定, 而适时的引进期待过失责任观点, 必将有利于我国合同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摘要:合同成立后生效前阶段的责任形态是我国《合同法》立法上的“真空地带”, 虽然近几年我国合同法理论界对它的关注越来越多, 涌现的文章也不少, 出现了诸如无民事责任说、缔约过失责任说、独立责任说、违约责任说等定性理论, 但却难臻圆满。本文着眼于论述合同成立后生效前这阶段的责任形态和责任规制, 以期弥补法律规定不尽完善的客观因素, 从而达到维护合同交易的公正和秩序。

关键词:合同形态,责任,规制

参考文献

[1]罗秀兰.论合同未生效阶段的法律责任—兼谈合同责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J].河北法学, 2004, (9) .

[2]李鸿渊.对依法成立但未生效合同性质的再认识行政与法[J].行政与法, 2002, (1) .

责任护理制 篇7

关键词:政府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创新

一、政府问责及经济责任审计的逻辑关系

对于政府问责和经济责任审计之间的关系,研究者马志娟概括为问责必先查责,也就是说把二者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认为是问责和查责之间的关联。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不够确切及全面。政府问责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均是以着眼于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追究而推进的工作事项,二者之间有比较复杂的内在关系。一是政府问责及经济责任审计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是政府问责制度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着眼于各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并倾向于经济层面责任追究的一种制度及落实,而政府问责制度此外还需要包括对非领导人员、非经济方面事项进行究责的制度及落实。二是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为政府问责提供基础保障。因为审计工作的基本功能是识别、评估及确认不确定的事项,所以即如马志娟所言,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功能是查责,为政府问责提供亟待问责的内容、重点、方式、时效等方面的基础信息,同时还能在后续跟踪阶段对具体问责落实进行监督、评估,对于政府问责来说是一种基础性的保障条件。三是政府问责制度是经济责任审计推进的支撑。经济责任审计的推动需要在宏观范围内对行政事业及国企领导人员进行究责的意识,需要界定责任,需要问责环节的彻底落实,没有这一系列的条件经济责任审计即便是强行推进也无法彻底落实。而这些基本上均属于政府问责制度建设中的系列事项,所以说政府问责制度是经济责任审计推进的支撑。

二、基于政府问责考量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推进提升

在实务层面,经济责任审计为政府问责提供充分的基础保障,推动政府问责的落实及问责制度的建设,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或者环节落实推进。

一是应该确保全覆盖。对于政府问责来说,最难啃的骨头就是各层级领导干部的问责问题,这个问题的彻底解决是政府问责落实的标志。而该问题的彻底解决需要以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覆盖为前提,否则会给腐败及不作为的机会主义者留下漏洞。对此,特定层级的审计机关在安排审计项目的时候,应该在突出重点同时,考虑基本的覆盖面。

二是应该提升审计权限。对于各类审计工作来说,独立性问题是个普遍问题。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因为审计对象的特殊性,这是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同时还是制约查责效果的关键因素。对此,可以适当为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团队,提升适当的权限设置,以避免被审计对象干扰审计推进的风险现象发生。

三是推动审计创新。即审计内容不能拘泥于过往的情况,应该根据问责内容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转型。目前,最必要的转型应该是从单纯按照廉政循规数据支撑的政绩向内容丰富的综合性评价的转型。另外,在具体的审计方法、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也应该创新探索。

四是打造完善的评价机制。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及结果是制约相应问责落实的关键因素,确保政府问责的适当、适度、合理需要评价环节的科学到位。所以,特定层级的审计机关或单位,应该根据地方审计对象在岗位、职责、涉及法规等方面的大体情况,确定大概的评价内容范围,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评价体系,配备以适当的指标及对应数据,确保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本身的科学性及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五是提升审计建议的明晰度。经济责任审计之审计报告中关于相关情况及建议的阐述,是决定问责落实的直接因素。对此,应该避免过于笼统的语言叙述,应该用在涉及人员需要承担的责任、程度、处罚或处置建议等情况叙述的时候,力求语言简单明了,提升其可操作性,为问责落实提供有利条件。

六是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到位的审计结果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价值所在,而这同时也是政府问责落实的过程,所以应该强化重视。

三、基于为经济责任审计支撑考量的政府问责制度建设的完善

一是强化问责氛围。良好的问责氛围是经济责任审计有序推进的重要外因,否则经济责任审计甚至很难启动。在顶层设计方面,目前国家和省级层面的系列规章制度,不断强化渲染政府问责及责任政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不过,在具体的落实方面往往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力度疲弱;另外,民众对问责领导的认同度及信任度不足。应该正视这系列情况,在实务层面提升问责落实的力度,确保问责的严厉到位执行;同时,还应该考虑利用教育及舆论等渠道或方式,提升政府问责的认知熏陶,解决民众尤其是基层审计人员对政府问责的意识缺陷。

二是完善问责制度规范。政府问责在制度层面的固化,是对经济责任审计持续提供支撑的表现。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颁发及实施,及江苏、南京、扬州、淮安、西安等各省及地市颁发的系列相应文件,基本上实现了在制度层面的常态固化。不过,具体内容规定存在缺陷,基本上是违规性问责,对于诸如绩效、环境、不作为等情况的规范说明很少;问责内容情况及问责措施脱节,缺乏有一对一的规范说明;大都属于事后问责,容易给人以出大事才问责的印象,在事前防控方面缺乏意义;规范内容比较笼统,对实务层面的指导价值有限,等等。对此,应该针对每一种情况,进行分别整改,在一一整改中推动持续完善的实现。

三是推动定责的精准化。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之查责的实现,应该以精确而细致的定责为前提,也就是确定各岗位领导人员的相关职责。对此,目前对各领导职数的岗位说明虽然比较具体,不过更多的是有什么权力,应该做什么,而缺乏做不到、不好职责内事务应该接受什么惩罚之类的内容;在诸如生态文明等新内容缺乏明晰的岗位说明;在风险事故面前容易出现责任层面的踢皮球现象,在具体事务中的责任厘定及分析存在困难。对此,应该在相应制度规范的基础上,厘定内容更为精细的细则或说明文件,力争把每一种情况每一个岗位领导需要承担的责任都说明清楚,也就是说把定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的每一方面事项中;同时,还可以考虑设置事件数据库,以为实务层面的审计评价提供参考。

四是应该完善问责程序并确保落实。目前,各层级政府虽然在制度层面上均在程序及实施方面进行了规范说明,不过基本上没有针对审计结果所显示的问责需求落实的程序设置。只有审计法等审计方面的相关法律进行了笼统说明,又将审计部门置于弱势地位,仅赋予其建议权。对此,应该考虑增添和完善相关说明,或者应该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所显示的问责需求落实,制度专项规范文件,设置比较系统的流程及内控,以确保各问责主体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落实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马志娟.腐败治理、政府问责与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研究,2013(06).

责任护理制 篇8

(一) 政府问责制的产生

(1) 责任。现代汉语中的“责任”是从古汉语中的“责”发展而来的。“责”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 至少包括以下几种含义:一是求、索取;二是诘斥、非难;三是要求、督促;四是处罚、处理;五是义务、责任、负责;六是债。在现代汉语中“责任”一词有两种含义, 其一指义务或职责, 其二是指对应做好却没有做好的事所承担的后果。在中国思想史上, 从秦汉时期的“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的论断, 到明清之际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名言, 都不乏思想家对于社会责任的论述。在西方, 不少圣贤明哲围绕责任及其相关概念展开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如培根将“责任”理解为维护整体利益的善, 提出“力守对公家的责任, 比维持生存和存在, 更要珍贵的多”的思想。马克思则把“责任”看做是一种使命和任务。可见“责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范畴。在政治与公共行政领域, 行政人员行政责任意识和行政责任制度的形成, 是构建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础, 同时也构成了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哲学基础。比如, 现代行政组织中的科层制就是一个“责任中心主义的体系”。现代科层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职的等级排列和系列分工, 即每个公职人员都有明确的职责, 可以说, 科层制的行政组织形式对于其中的行政人员来说, 就是一个纯粹的责任体系。另外, 在界定民主政治的特征时, 大多把“责任”作为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 在政治与公共行政领域, 责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 责任观念也是现代法治社会实践的思想先导, “责任”一词在法律上有多种含义:第一种含义为职责, 如岗位责任制等;第二种含义为义务, 如法律上的举证责任等;第三种含义即法律责任, 指不履行法律义务而应承受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或接受某种制裁。而问责制中的责任主要属于第三种含义。 (2) 受托责任。“受托责任”一词首先是由杨时展先生从英文“Accountability”一词翻译过来的。受托责任是由于委托关系的建立而发生的。委托关系可以是由于通常的托付行为而建立, 可以由于聘请而建立, 可以由于任命而建立, 还可以由于民主选举而建立。委托关系建立之后, 作为一个受托人, 就要以最大的善意、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最严格地按照当事人的意思来完成委托人所托付的任务。这种责任叫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在公司则为公司受托责任, 在公共部门则为公共受托责任。新公共管理学提出的公共行政的委托——代理理论, 将公众与政府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而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实质就是一种公共受托责任的合同关系。美国审计总署认为:公共受托责任就是指受托管理并有权使用公共资源的机构向社会公众说明其全部活动情况的义务。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认为:公共受托责任是指受托管理公共资源的机构报告管理这些资源及其有关的规划、控制、财务的责任。受托责任的出现, 为问责制的产生确立了前提条件。 (3) 政府问责制。政府问责制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 它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公共责任承担者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进行追究。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 学术界对政府责任有多种不同的分类。一般认为, 政府责任可分为政治责任、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和道德责任。对于政府问责制的内涵, 可以作如下理解:第一, 政府问责制的核心是要政府及其官员承担政府责任、对权力的授予者人民负责。政府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 因而必须对权力的授予者人民负责, 接受人民的监督和问责, 对人民的意见给予积极的回应和交代。政府问责制不仅是要求对相关的失责行为予以追究, 更是要对形成失责的制度环境予以追究, 进而完善政府问责制的制度基础, 避免人民的权益受到侵害。一个实施问责制的政府就是能对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机构和政府官员的工作和言行进行责任追究的政府, 其内涵是把各级政府部门所掌控的公共权力与他们所应承担的政治责任、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和道德责任联系起来, 形成权力与责任、行为实施与行为后果、行为后果与行为主体的政治合法性及其荣辱褒贬密切相关的机制。第二, 政府问责制的本质上是一种责任追究机制和责任追究方式。政府问责制体现的是责任追究过程中各种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 是为加强对政府及其官员行使公共权力行为的控制和监督, 构建负责任的政府和政治体制, 使政府及其官员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 向任命他们的上级和社会公众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作为一种责任追究制度, 政府问责制首先是一种承担责任的制度设计。通过这种制度安排, 使得责任政府下的包括政治责任、法律责任、行政责任、道德责任能够得以实现。第三, 政府问责制及其组成有其自身特点。政府问责制由问责主旨 (即为什么问) 、问责主体 (即由谁问) 、问责客体 (即对谁问) 、问责方式 (即如何问) 等多个要素构成, 因而政府问责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制度设计, 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复合机制。运行这样的机制, 不仅要构建和完善政府问责制本身的一系列制度, 明确问责的主旨、主体、客体, 规范问责的方式、程序、原则, 而且必须完备政府问责制运行的配套机制, 推广问责理念, 夯实政府问责制的制度基础, 从而构建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责任政府。 (4) 政府问责制在我国的实施。建国以来, 我国也不乏官员被问责的个案, 但“问责”作为制度化推进, 则始于“非典”事件。自2003年以来, 问责制已经成为我国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 政府问责制已从个案追责走向制度化的建构, 并逐渐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层层问责的制度框架。中央制定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规定有:2004年2月18日中共中央通过的《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 其中有关于“询问和质询”、“罢免或撤换”的规定;同时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专门规定了对有失职、读职行为的党员干部给予相应处分;2004年4月中共中央批准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详细列举了九种应该引咎辞职的情形;2005年3月国务院又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公务员法》;均对问责制的相关内容作了规定。在地方, 长沙于2003年8月率先推出《长沙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制暂行办法》;11月, 四川公布了《四川省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暂行办法》;2004年5月, 重庆市政府颁布了《重庆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2004年9月, 大连市出台了《大连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制暂行办法》。此后, 浙江省也创立了庸官问责制, 天津、南京、成都、海南等地也推出了类似的政府官员问责办法。这一系列作为问责处分依据的法规的出台, 标志着我国政府问责制正向制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也标志着问责正逐步摆脱自上而下的权力问责阶段, 开始向制度问责阶段过渡。从不问责到问责, 再到以法制保障问责, 体现了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心, 一个透明的、可问责的政府已初具雏形。

(二) 政府问责制的理论基础

(1) 民主政治理论。当掌握公共权力的少数人在滥用权力时, 如果感受不到强有力的社会监督, 就会导致腐败滋生, 这是人类几千年的政治发展史所反复证明的一个铁律。因此, 代议制民主表明, 政府问责制的全部正当性或根本依据在于“权为民所授”、“利为民所谋”, 人民给政府授权, 政府给官员授权, 官员对人民及其政府负责, 政府则通过官员向人民负责, 官员有责任向公众报告他们的行为, 公民有权利要求制裁那些失职读职的官员, 这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代议民主制的出现, 使得人民可以通过议会将权力的授予与政府责任连在了一起。 (2) 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一代理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罗斯 (Ross) 、詹森 (Jensen) 与麦克林 (Meckling) 最早提出来的。代理人的行为都具有理性和自利的特征, 从而导致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追求目标和利益的差异。同时, 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因此委托人要建立对代理人的制衡约束机制来克服潜在的代理人权力滥用和选择偏差, 通过激励机制来引导代理人提供真实的信息并采取有利于委托人的决策行为。在公共管理方面, 政府作为受托方接受了公共权力, 对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和经营, 就负有不断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的责任。公众 (委托人) 也必须选择有效的机制来对政府及其官员实施监督和约束。因此, 为确保政府部门和官员能够与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 使前者能积极地承担和履行责任, 就必须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3)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行为假设是:“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政府机构, 都有自己的行为目标, 而这些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存在着差异, 这就成为责任行政缺失的根源。公共选择理论对政治失灵以及责任缺失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具体的解释, 其主要表现为公共决策失误、政府工作效率低下、政府进行“寻租”活动等行为。因此, 通过公共选择理论对于政府问责制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发展及理论基础

(一) 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经济职责履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评价的一种活动。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始于国有企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 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国有企业纷纷落实各项经济责任制, 一些地区开始实行在国营企业厂长 (经理) 调离时, 对其任职期间的盈亏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1984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吉林辽源市率先实行了国营企业厂长 (经理) 的经济责任审计。1986年, 国务院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规定:“厂长离任前, 企业主管机关 (或会同干部管理机关) 可以提请审计机关对厂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议”。同年12月, 审计署下发了《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1988年, 国务院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规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由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委托的其他组织对合同双方及企业经营者进行审计”。同年审计署下发了《关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审计的若干规定》。八十年代末期, 为适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 经济责任审计这一方法逐渐被引入到党政领导干部。山东菏泽地区从1985年起推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一把手”离任审计制度。1997年, 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发了一篇题为《菏泽三年中135名“一把手”未过“离任审计关”》的信息, 引起了中央高层领导的高度关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当即批示:“此事对加强监督,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很有好处, 需研究有关范围及办法, 先试行起来, 然后总结、推广”。1998年, 中纪委、中组部、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关于菏泽地区实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的调查报告〉的通知》,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借鉴菏泽地区经验, 结合实际, 积极、稳妥、有步骤地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1999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通知》 (以下简称两办《暂行规定》) , 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全面展开。

(二)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党的十四大提出要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并把完善民主监督制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并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十七大则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提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为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形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一时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主要呈以下特点:一是组织架构不断完善, 相关部门协调配合。1999年两办《暂行规定》下发后, 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得到快速发展,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 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县级审计机关都先后设立了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 配备了专职人员, 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同时, 由纪检、组织、监察、人事、审计、国资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得到了普遍推广, 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工作运行制度。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每年初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项目计划、审计管理、结果运用等工作。二是审计覆盖面不断扩大,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主角。1999年两办《暂行规定》下发后, 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全国普遍推开。2005年起, 根据中央五部委《关于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到地厅级的意见》, 地厅级领导干部又正式列入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同时, 审计署还开展了对省、部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试点, 被审计的领导干部的职级不断提高。2007年初, 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 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向各单位内部管理干部辐射。据审计署统计资料, 2007年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共组织经济责任审计36429名, 其中党政部门领导干部26411名, 占72.5%;事业单位领导干部8866名, 占24.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1152名, 仅占3.2%。党政领导干部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角, 这一趋势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要求完全吻合。三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日益深化, 审计内容不断拓展。经济责任审计开展初期, 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理解得比较狭窄, 两办《暂行规定》把经济责任定义为“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人们把经济责任审计看成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似人化, 审计的着眼点也主要放在有关违纪违规行为中被审计人需承担的后果上。随着形势的发展, 这种审计方式愈来愈难以适应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四是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 运作日趋规范。2006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把经济责任审计正式列入审计机关职责, 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 为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由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起草的《经济责任审计条例》, 经多次调研、座谈和修改后, 日前已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各地方也十分重视经济责任审计法制化、规范化工作。辽宁、福建、北京等省 (市) 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操作规程, 以指导地区、部门、企业等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山西、天津、安徽、海南等省 (市) 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文书格式进行了规范;辽宁、山东、江苏、云南、陕西、山西、河南、青海等省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办法;上海、浙江、甘肃、四川、吉林等省 (市) 也结合本地干部管理工作的实际, 出台了许多新的制度、规定和办法, 经济责任审计的运作越来越规范。五是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经济责任审计逐渐成为干部监督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不断深入, 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促进政府部门的依法行政、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 则明确提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 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可见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干部监督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权力制衡体系中的一个机制性因素。

(三) 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

(1) 受托责任理论。审计史学家理查德·布朗 (Richard Brown) 在论述审计起源的问题时曾经指出:审“计的起源可追溯到与会计起源相距不远的时代……当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需要某人受托管理他人财产的时候, 显然就要求对前者的诚实性进行某种检查。”学术界比较认同的观点是, 随着剩余产品和社会分工的出现, 社会也随之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关系——受托责任关系, 这就需要一个具有独立身份的第三者加以检查和评价, 于是审计就出现了。我国的审计始于西周, 当时中央政权设置“宰夫”一职, 负责审查“财用之出入”, 考核官、府、群、都、县之治, “且治事之官员, 有功者置之进其爵, 有过者废之退其位。”可见当时的审计非常注重对责任人的赏罚。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审计也是如此, 早在2000多年前的雅典城邦, 就实行对官吏卸任时的经济责任审查。当时执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官是罗基斯塔埃 (Logistae) 和埃乌苏诺衣 (Euthunoi) 。官员卸任离职后必须在30天内向他们报送会计账册, 只有在确认不存在工作差错和贪污、受贿行为时, 才允许他们卸任离职。否则就要将事件送交法院裁决, 以正法度。纵观古今中外的审计发展历程, 尽管在不同的时代, 其称谓不同, 其地位也有强弱之分, 但审计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可以说概莫能外。正如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会计教育思想家杨时展教授所说:“审计工作的精义在于受托责任。有受托责任, 才有审计, 没有受托责任, 就无所其用审计”, “审计不但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 而且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最设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审计准则》第1.0.36条也明确指出:“无论作出何种安排, 最高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能是维护和促进公共责任。”显然, 经济责任审计更直观地反映了审计的本质和缘起, 是审计本质的一种回归。 (2) 权力制衡理论。权力制衡理论萌芽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就包含了权力制衡的思想。18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是西方权力制衡理论的真正开创者, 他系统阐述了“三权分立”思想, 并明确提出了权力制衡理论, 即关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彼此牵掣”和“协调前进”的学说。他认为,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 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他的权力制衡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权力, 共产党人并不忌讳。从成为执政党开始, 就强调党的权力来自人民。江泽民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党员负责人会议上指出:“在我们国家, 任何人都要接受监督。掌握权力而不接受监督, 必将导致腐败。”胡锦涛在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指出:“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 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工具, 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政治报告中都提出, 要发挥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中的作用。权力制衡无疑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另一理论诠释。

三、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的作用

(一) 政府责任中的经济责任

(1) 两个“责任”的不同涵义。政府问责制中把政府责任划分为政治责任、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和道德责任, 这里的“责任”不光是指义务和职责, 而主要是指没有做好份内应做之事需承担的后果。经济责任审计中所说的经济责任, 则主要是指应履行的经济职责和义务, 就象通常所说的岗位责任、管理责任之类, 因而两个“责任”具有不同的涵义。事实上,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领导干部未能正确履行经济责任, 就有可能追究其政治、法律、行政乃至道德上的责任。可见, 把政府责任划分为政治责任、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和道德责任, 这是基于建立责任政府这一目标所进行的一种分类, 这与我们所说的政府经济责任并不矛盾, 它们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而是一种相容的关系。 (2) 经济责任是政府最基本的责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学说,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活动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而最基本的活动是物质生产实践, 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包括政治、军事、艺术、文化、宗教、哲学在内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生产活动的基础之上的。政府作为人民推选出来的公共事务的管理者, 毫无疑问, 它也必然把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即经济活动作为自身的基本责任和任务。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100多年历史中, 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这两种经济学派和主张都曾成为过主流和主导。以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国富论》为标志, 经济自由主义被高度推崇, 认为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可以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 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即使在这一时期, 政府这一“守夜人”也并不是无所作为, 政府至少还承担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保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畅通的职能。20世纪70年代, 与当年出现的“市场的失灵”一样, 出现了“政府失灵”, 导致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复兴。20世纪90年代西方经济学又兴起了“第三条道路”, 力图在自由放任和政府干预之间寻求平衡。从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不难看出, 尽管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政府参预经济的程度和方式有差异, 但政府从来没有放弃过自身的经济责任。可以这样说, 在当今世界上, 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不把发展经济, 维护经济秩序, 保护本国经济利益, 提高经济竞争力作为自身的职责。 (3) 我国政府的经济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职权: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 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 规定行政措施, 发布决定和命令;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 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环境和资源保护、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 维护社会秩序, 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帮助本行政区域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依照宪法和法律实行区域自治, 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事业;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对这10条职权细加分析, 都直接或间接与经济或经济管理相关, 可见促进经济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是我国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任务。

(二) 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问责制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实现途径

政府问责制作为公共行政的一种有效治理方式, 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部分;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审计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属于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与政府问责制有许多共同的属性和特征, 表现为:关注的都是受托公共责任, 责任主体主要是政府官员, 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相近, 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公共责任的履行等, 因而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成为强化政府责任的一个重要工具, 在政府责任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政府责任机制一般由明确责任、责任履行、责任监督、追究责任四个环节构成。经济责任审计可在以下环节发挥作用。 (1) 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一项改革举措的推行, 没有一定的思想基础, 是很获得成功的。由于受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 我们一些领导干部责任意识比较淡薄, 不知权力来自何方, 容不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 认为监督就是对他的不信任, 抵触情绪强烈。另一些干部则认为好心办错事不该问责, 以致“付学费论”一度在我国盛行。而一些监督主体也习惯于当“老好人”, 怕得罪人, 使监督在我国干部管理体制中成为薄弱一环。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推行, 对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 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 审计过程往往是责任意识的宣传过程。经过了二十多年锲而不舍的努力, 经济责任审计已深入人心, 被审计者的态度有了极大的改观, 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监督, 已为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所接受, 这就为政府问责制的推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 (2) 促进明确责任, 完善政府责任机制。近年来各地在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活动中, 积极探索, 不断创新, 努力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上有所突破。一些地区实行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告知承诺制度, 即在领导干部上任前, 告诉其应履行哪些经济责任, 并要其作出书面承诺, 以便下步的审计监督;一些地区积极探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办法, 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事项划分成几类, 每类又分成若干项, 然后逐项打分;一些审计机关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领导干部权责不相称的事项, 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要求完善有关制度和法规, 做到有权必有责, 权责相对应。上述工作的开展, 对明确领导干部的责任, 促进政府责任制的落实, 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3) 促进对责任监督的制度化、常态化。目前各地实行的政府问责制, 往往是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后, 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效应, 然后去跟踪问责, 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偶然性。一个官员只要不犯大错, 不管其工作有多平庸, 就能稳稳的当下去, 甚至还可得到升迁。这显然不符合责任的定义, 也不符合问责制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推行改变了这一状况, 它通过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定期检查, 使责任监督制度化、常态化, 有利于政府问责制由追究有过向追究无为转变, 由偶发性事件问责向常规性履职问责转变。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推行, 则进一步把民情舆情引入了干部监督机制, 在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共同作用下,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公共责任, 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4) 促进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政府问责制是一项系统工程, 并不是某一部门可以单独来完成的, 而是需要不同的监督主体共同参与和协调配合。国家审计机关尽管是一个有处理处罚权的行政机关, 但它仅是对单位或部门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有处理处罚权, 对于具体的责任人, 审计机关主要是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 通过移送处理, 建议有关主管部门或司法机关进行责任追究。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有利方面是, 有由纪委、组织、监察、人事、审计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 来组织、指导、协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这一制度框架下, 审计主要行使的是独立的检查权和对问题的披露权, 解决问题则主要依靠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有关监督部门。在近几年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 一些地区还纷纷出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运用办法和责任追究制度, 明确规定了各个监督主体的职责, 强化了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力度, 进一步发挥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用。

参考文献

[1]胡肖华:《走向责任政府——行政问责问题研究》, 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王晓烁:《国家机关权责平衡问题研究》, 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年版。

[3]曹闻民:《政府职能论》, 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周亚越:《行政问责制研究》,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5]姜丽、潘世钦:《我国行政问责法制化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2007年。

[6]胡良俊:《论行政问责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经济责任审计司) :《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趋势研究》, 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8]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 中国时代出版社2005年版。

[9]任寅虎、张振宝:《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0]霍唤明、赵明震、莫林虎:《行政管理学》, 中央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责任护理制 篇9

功能制护理是一种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早在1 7世纪, 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 使医学科学逐步摆脱了宗教和神学的阴影, 各种科学学说被提示和建立, 在解释健康与疾病关系上, 人们认为疾病是由于细菌或外伤等袭击人体后所致的损害和功能异常, 而有病就是不健康, 一切医疗行为都着眼于疾病, 形成了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指导思想。而传统的功能制护理的排班方法, 如“治疗护士”、“办公室护士”、“巡回护士”、“给药护士”等, 它是一种片面流水作业的工作方法。这种排班方式, 护士分工明确, 便于组织管理, 技术相对熟练, 节省人力, 但工作机械, 较少考虑病人心理、社会因素, 护士对病人的全面情况也较难掌握。护理工作从属和附着于医疗, 护士是医生的助手, 护理方法只是简单地执行医嘱和护理常规, 机械地完成分工任务, 责任不清, 忽视人的整体性, 对病人的病情疗效、心理状态缺乏系统的了解。护理教育类同医学教学课程, 不突出护理内容。

整体护理是继功能制、责任制护理之后一种新型、科学护理模式, 对病人的护理是连续性、系统性。包括病人入院、出院、出院后保健指导, 纳入护理日程, 病历资料, 出院后随访工作, 为病人身心提供方便。我国大力推行整体护理, 实施整体护理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 使我国的护理学科从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向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迈进, 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 也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专业价值感。

由于推行整体护理的初始阶段, 许多护理管理者走入“整体护理是一种模式”的误区, 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与新观念不能适应, 并没有改变病房的护理人员排班形式, 仍以逐级监控为主要管理手段, 仍然强调岗位责任制, 并以护士把工作做到什么程度来衡量护理质量, 造成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 护理人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

在功能制护理排班下工作的护理人员由于处于一种被动工作的方式,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在医生支配下执行医嘱, 完成治疗计划, 久而久之护士认为自己是医生的助手, 以辅助医疗为主。最终使得大部分护理人员的观念仍徘徊于“为干而干”, 工作中不知如何开动脑筋, 不会主动应用整体护理理论知识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 由于整体护理要求大量的护理文书的书写, 给各方造成了这样的印象:即整体护理就是增加了护理病历, 其实护理病历不实用, 往往是应付检查。大量的护理文书的书写分散了护士的精力。尽管护理人员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整体护理理论的培训, 但完全没有时间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排班中护理人员没有合理的分层次使用, 造成目前有限的护理人员仍在从事非护理专业所属的勤杂工作。目前, 我国医护比例倒挂, 许多综合性医院中医生的数量超过护士, 护理人力缺乏, 使护士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得不回到以医嘱为中心的局面。而且这种排班方式不需要护理人员理论水平和素质水平的提高, 而是需要护理人员技术的熟练水平的提高。再者整体护理开展后, 护理服务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却没有从收费制度上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 削弱了护士的积极性。所有的这些都在打击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使得整体护理流于书面, 并没有实际的作用。

2 住院患者缺乏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在功能制护理排班下, 病人得到的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接受多名护理人员的护理, 心中无归属感, 护理人员从事的是流水作业, 执行医嘱成为为病人解决疾病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 病人得不到解决自身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护理问题, 这就造成护理人员和病人之间缺乏交流, 护理人员不善于听取意见, 而是让病人绝对服从医护人员。同时, 整体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 既是决策者、实施者、教育者、组织者, 又是个联络者, 责任护士对患者的情况了如指掌, 可以根据病人情况调整, 扮演多重角色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护理, 使得病人从整体护理中受益。但功能制的排班使护理人员成为医嘱的执行者, 被动的完成本班的工作任务, 并没有时间去运用整体护理理论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虽然开展整体护理, 但病人仍然没有从整体护理中受益, 使得整体护理流于形式。

3 不利于改善医护关系

在功能制护理排班下, 护理人员是医生的助手, 两者的关系是命令与服从。有一句话是这种关系的真实写照:“医生的嘴, 护士的腿”。医生大多看不起护士, 认为护士可有可无, 不尊重护士。当进行整体护理时, 护理人员以“医生合作者”的身份出现, 当医护以病人问题为目的, 医护之间会主动交流自己看法, 共同分析病情。整体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 还应有高度责任心, 护理人员会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实施护理及护理诊断过程指导护理活动, 同时护理人员主动观察病情变化, 独立解决问题, 这样看到自身价值, 增加护理人员的职业自豪感, 又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得医生的尊重, 二者成为互帮互学互助的协同关系。

以上这些是我们在临床护理中的一些浅薄看法, 再者由于我们的床护比例、护士学历、护士的知识层次、医院的整体配合, 护理人力缺乏, 护理教育与整体护理的不协调使护士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得不回到以医嘱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工作中。这就需要我们大家在条件不完善时以能让病人享受良好的护理服务为出发点, 实事求是, 结合实际, 屏弃贪大求全, 从小处入手, 努力为病人办好每一件实事, 把整体护理的思想和观念贯穿到功能制护理的现实工作中。

整体护理排班, 是将每班护士的大部分, 即护士的2/3以上安排到责任护士的岗位, 而且将每位护士所负责的病人床号, 清楚地表示在排班表以及当值板上, 让每位当班的护士清楚自己所负责的病人, 让在班的其他医护人员也了解每位病人的负责护士, 以及病人也知道当日自己的负责护士。

每位病人当日的全部护理工作均由一位护士完成, 从执行医嘱到实施护理操作, 到各项基础, 生活护理健康指导, 医生对该病人各项治疗操作的配合, 由一位护士完成, 好像医疗一样, 病人得到的是一位医生的全程治疗。鉴于护士轮班多, 人员配备不足, 护士无法固定的特殊性, 每位病人的责任护士不能长时间的固定, 但是每位病人在护理的一个班次, 应得到一位护士的全面负责。

在现今时代的护理排班模式中, 应取剔功能式的、落后的、具有医疗隐患的功能制排班模式, 以提高病人的护理质量及保证病人的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吴湘红, 赵金相, 郑玲.加强人才艺术教育, 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9, 7 (5) :37~38.

[2]张燕京, 蒋青梅.护士在制定出院计划过程中的沟通技巧[J].中华现代护理学院, 2004, 12 (4) :75~80.

上一篇:不同治疗模式下一篇:心理契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