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

2024-06-03

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通用6篇)

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 篇1

产品责任是指因产品存在缺陷, 造成人身、财产损害时, 产生的赔偿责任。产品责任中, 因缺陷产品而遭受人身、财产损失的消费者、使用者有权要求获得赔偿。承担产品缺陷责任的主体, 理论界的通说为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根据我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条规定:“售出的产品有缺陷的, 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购买产品的消费者造成损失的, 销售者应当赔偿损失。”第四十一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的, 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四十二条规定:“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 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 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生产者作为产品缺陷责任的主体, 根据《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一条, 法条并没有将生产者的过错作为承担责任的条件, 即无论他是否存在过错都应当承担责任, 即生产者承担的是严格责任。生产者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我国法律没有对其作明确的解释。《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第1条规定:“生产者应当对其产品的缺陷造成的损害负责。”该指令第3条对生产者的范围界定为包括: (1) 制造人, 含成品制造者、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 (2) 准制造人, 即在产品上标明自己是该产品生产者的人; (3) 进口商, 指在商业活动过程中以销售、出租或其他形式的分销为目的将产品输入共同体市场的人; (4) 供应者, 在不能确定生产者的情况下, 产品的供应者视为生产者。

为了便于受害者主张自己的权利, 对生产者的界定应以消费者的视角为准, 因为人们在消费时都是以产品的外观和标注来认定产品的生产者, 消费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区分真正的成品制造者和准制造者, 因此出于便利诉讼和保护消费者的目的, 成品制造者和准制造者都应属于生产者的范畴, 应依严格责任对有缺陷的产品承担赔偿责任。

进口商是随着国际贸易而出现的一类主体。我国已经加入了WTO, 国际贸易日益频繁, 进口产品在市场上随处可见, 此时在进口产品出现缺陷的情况下, 如果依然要求国内消费者向生产者索赔, 则因为属于涉外诉讼, 不免会有诉讼时间长, 求偿成本高, 难取证等等问题。因此从切实维护国内消费者利益出发, 避免出现因进口产品缺陷的生产者在国外而使国内受害者无法受偿的情况出现, 应当将进口商列为产品责任的主体。这一问题在我国已得到了有关立法机关的注意, 在2004年10月1日起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第5条中规定:“本规定所称进口商, 指从境外进口汽车产品到中国境内的企业进口商视同为汽车产品制造商。”

随着机械化大生产的发展, 在社会分工的过程中, 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应运而生。若因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提供了有缺陷的原材料和零部件, 而使成品出现缺陷致人损害时, 能否追究呢?学术界一般认为, 不宜由消费者直接追究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的责任。因为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提供的为原料、零部件, 从原料、零部件到成品之间的过程, 需要对原料进行各种加工行为, 一般会改变原料原有的物理性质。而且作为消费者来说, 成品上一般不会标注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 消费者事实上不可能知道谁是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 在诉讼中也很难越过成品生产者去证明谁提供了原材料和零部件, 以及原材料和零部件是否存在缺陷, 所以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不宜作为产品缺陷责任的主体。若他们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有缺陷, 可由成品生产者向其追偿。成品生产者可以通过另提起一个诉讼来追究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的产品缺陷责任;另一方面, 在消费者对成品生产者提起的产品缺陷诉讼中, 成品生产者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制度, 追加这两个主体为第三人, 从而追究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的责任。对此, 笔者以为至少在两种情况下, 可以规定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为产品责任的主体。第一, 若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从成品的外观上清晰可见, 在产品缺陷导致损害发生后有证据证明损害的原因是原材料或零部件存在缺陷, 则由可以给受害者选择权, 由受害者决定向成品生产者或者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追究。举一个例子:若消费者购买一部手机, 在产品的电视广告和宣传册上都清晰地说明该款手机使用的是三星电池, 买后没多久在一次通话中该手机发生爆炸, 消费者手被炸伤。事故发生后消费者把此手机送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 经鉴定发生爆炸的原因是手机电池质量存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应该允许消费者有选择权, 其可以选择对手机生产厂家或三星公司提起产品侵权之诉。尤其在消费者是基于对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的信赖, 而选择成品的情况下, 更应允许直接追究原料、零部件提供者的产品责任。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现在的消费者在购买电脑时, 也许对电脑本身的品牌不会太在意, 但大家都会注意处理器, 每一部电脑在出售时也会标明其使用的是英特尔赛扬、奔腾或酷睿处理器, 大部分人会基于对处理器的选择而决定电脑的购买若在使用中处理器出现问题而产生损害应允许消费者直接起诉英特尔公司。第二种情况, 当成品生产者怠于行使其对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的求偿权时, 亦应允许受害者直接追究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的产品责任。在实际生活中, 有些成品生产者会基于各种原因而怠于向提供缺陷原材料、零部件的厂家追偿, 此时若成品生产者本身没有能力赔偿受害者, 则受害者的权益就很难得到保护。在实际中, 一些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之间, 或者两者均为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时, 当成品制造公司因产品缺陷责任而无法赔偿时, 因为与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之间为关联企业, 其常会怠于追偿。此时若受害者可以提供证据证明谁是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 以及原材料和零部件是否存在缺陷, 则应允许受害者直接向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请求赔偿。因为根据近因理论的合理预见规则, 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向成品生产者提供了有缺陷的原材料、零部件, 作为一个有正常智力的谨慎的人, 他应当合理地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成品亦存在缺陷, 一个有缺陷的成品会造成对他人的危险, 则他们的行为构成损害结果产生的法律原因, 因而应对损害承担责任。所以,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缺陷产品的受害者的权益, 使损害得到尽可能的赔偿, 应允许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成为产品责任的主体。

另外在我国的《产品质量法》中, 还出现了一个概念:供货者。《产品质量法》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销售者依照前款规定负责修理、更换、退货、赔偿损失后, 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产品的其他销售者 (以下简称供货者) 的责任的, 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供货者追偿。”所谓供货者应指在货物或产品流通过程中, 从生产者、进口商或者其前手取得货物或产品, 转而向其后手或最终销售者提供货物或产品的商事组织或自然人。供货者是从成品生产者或进口商到最终销售者的一系列环节中的中间主体, 虽然供货者都在一定程度上负有保证其经手产品质量的义务, 也都具有导致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的机会, 但同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一样, 他们的身份难以为受害者识别, 受害者也难以对他们进行举证。因此, 对供货者不应使其成为产品责任的主体, 只有在供货者不能指明生产者及其前手供货者时, 承担赔偿责任。此时, 对生产者的追偿在中间环节发生断裂是因为供货者存在过错, 所以此时由离生产者最近的供货者承担责任, 将这一供货者视为生产者而承担产品缺陷责任。《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就采取了这一观点, 在第3条对生产者的范围界定中规定:“在不能确定生产者的情况下, 产品的供应者视为生产者。”此时产品的供应者与我国法律规定的供货者是同一概念。《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与此种情况相类似, 根据同样的立法精神规定了将销售者视为生产者的情况。

世界各国的产品责任法都将销售者列为产品责任的主体, 我国也不例外。因为销售者处于产品到消费者的最后环节, 其身份易于被消费者得知。在我国, 销售者根据过错原则承担产品责任, 《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 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另外有一种特殊情况下, 将销售者视为生产者, 即第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 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此时与上面将供货者视为生产者的情况相似, 因为销售者不能指明生产者或供货者, 所以导致受害者无法向生产者主张赔偿, 则在这种情况下将销售者视为生产者, 依照严格责任原则承担产品责任。

在理论界, 有些专家、学者建议将产品责任主体范围扩大, 将产品的运输者、仓储者也列为产品责任主体。但他们也一样存在难以被识别和难举证的问题。而且作为从生产者到最终销售者的中间环节, 他们与供货者的最大不同就是运输者、仓储者没有对产品的进货检验义务。若因运输者、仓储者的过错而使产品产生缺陷, 生产者、销售者在赔偿受害人之后, 可以依据运输合同、仓储合同来要求有过错方承担赔偿责任。

经过修理的产品出现缺陷时, 对修理者应分为两类, 一类是从属于生产者的修理者, 另一类为独立的修理者。从属于生产者的修理者, 从法律地位上看为生产者的一个内设机构, 没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 当经维修的产品因缺陷而产生损害时, 依旧由生产者承担产品缺陷责任。对独立的修理者, 当产品本身不存在缺陷, 只是因其修理行为而出现缺陷时, 根据直接因果关系规则, 其行为直接导致了损害结果产生, 其应对损害承担责任。当造成损害的缺陷本身就存在时, 独立修理者的行为介入原有的因果关系之中, 成为介入因素。此时应分三种情况讨论:第一, 独立维修者有一般过失。此时其维修行为虽有过失, 但造成损害结果的主要原因仍源于生产者, 有过失的维修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强度较小, 不能打破原有的因果关系链条, 仍应由产品生产者承担缺陷产品责任。第二, 独立维修者有重大过失。在这种情况下, 行为与损害之间因果关系强度较大, 应认为原有因果关系链条被打破, 维修行为成为新的原因, 由独立维修者承担赔偿责任。如:一台微波炉本身保险存在缺陷, 使用者将使用说明书与微波炉一同送到一家电维修者处请其修理, 说明书上有明显的警示说明此微波炉只能安装保险管而不能安装保险丝, 但该维修者未看说明书而凭经验安装了一根保险丝, 后该微波炉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事故, 致使用者受到人身伤害。在这里, 有重大过错的维修行为替代原来的原因, 使生产者免除责任, 有维修者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第三, 加重缺陷行为。因不当维修而使产品原有缺陷更为严重, 此时根据可预见性规则, 以一般人的标准, 维修者应当合理地预见到自己不当的维修行为会造成使用者的危险, 因而该行为与损害结果构成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此时, 维修者在因不当维修造成的更加严重的损害后果范围内承担责任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人们因使用有缺陷的产品而发生的产品责任案件在近年屡见不鲜。在产品责任案件发生后, 哪些主体应当对受害者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针对产品责任案件中生产者、销售者和维修者的具体不同情况研究其是否应当承担责任。

关键词:产品责任,生产者,销售者,维修者

参考文献

[1]段仁元, 陈恩才.论产品缺陷与产品责任主体[J].求索, 2004, (5) .

[2]席书旗.论产品质量纠纷中供货者的责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8, 53 (5) .

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 篇2

葫芦岛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监督科:

方大锦化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组于2010年8月1日,迄今为止改制已四年有余,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克服市场不景气等诸多困难,201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余亿元,依法纳税1.3亿元,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为了落实企业质量责任主体要求,提高质量安全意识,我公司依据《产品质量法》、《计量法》、《标准化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成立了以公司主要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切实把好进货验收关、生产控制关、出厂检验关,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现结合我厂实际运作情况,将公司一年来的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建立健全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

为保证产品质量,公司特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如《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事故管理规定》、《主要原料管理规定》等,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对进厂原料、物资以及出厂的产品认真进行分析和检验,严格执行质量追溯制度,把好质量关,切实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

二、打造全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公司从原料进厂、生产过程控制到产品出厂整个的质量管理体系,为生产企业如何落实主体责任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思路。

对原材料的管理,公司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各种管理制度,以《原燃材料内控标准》为依据,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取样、制样,认真分析,保证结果的准确。成品检验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以满足广大用户的需要为首要目标,加强产品生产环节的管理,并定期对用户进行回访,了解客户需求,全面完成质量目标,实现“出厂产品合格率100%”,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对各生产厂的主要产品严格执行《质量考核制度》,有奖有罚,不断完善《主要产品的质量考核办法》,严肃对生产分厂质量指标完成情况及质量中间控制过程的考核工作,奖优罚劣,做到了每月严格按照考核制度予以奖罚。管理人员定期深入现场,监督检查工艺控制和中控分析情况,了解质量异常波动原因,督促车间及时采取预防、纠正措施,逐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促进产品质量的显著提升。

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方大化工设备系列管理文件,严格落实《设备管理责任制》,加强设备使用及维护保养,定期进行设备计划检修,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生产技术部派专人不定期对所有工艺控制指标进行检查,每月通报检查结果,对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进行处罚,保证生产顺利进行,从而保证产品质量。严格执行《计量法》,公司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指导,十月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来公司对设备、仪器、仪表等进行了强制性检定,确保企业计量、生产控制等各方面工作的安全和准确。

三、努力创新,提供消费者满意产品

公司自重组以来,一直注重消化吸收国内外同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创新,在全体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推出JH-3031T等多个新产品,满足了客户的需要,也为公司创造了效益。

离子膜烧碱、盐酸、液氯、聚醚质量完成优级品率100%,环氧丙烷、氯化苯、聚氯乙烯等产品质量也处于同行业中领先地位,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好评。

为更好地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今后企业将更加深入开展质量标准化活动, 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制度,接受客户和各级主管部门的监督,积极配合依法进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努力提升企业产品质量,以满足广大客户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

方大锦化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落实党建主体责任的路径 篇3

[关键词]企业党建;主体责任;思考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6-004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明确强调抓好党建工作是最大的政治,各级党组织都要落实抓好党建工作的主体责任。那么,企业党组织应当如何落实抓好党建工作的主体责任?除了在企业中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企业党组织作用的发挥还有什么途径和渠道?企业党组织抓好党建工作的主体责任是体现在党委班子和基层党组织身上还是应当同时体现到每个党员身上?这些问题看上去答案都非常明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会存在许多疑问,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本文以上海商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来观察和研究当前企业党组织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过程中存在的路径狭窄,以及如何加以解决等问题。

地处上海市虹口区曲阳地区的上海商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商务中心),是上海百联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中心党委多年来不断探索建设服务型企业,努力体现和践行企业服务社会的职能,通过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主动融入上海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在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中凸显企业落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的整体性和社会性。

一、对企业实现社会责任做法的客观观察

(一)以服务社区为理念,不断扩大企业社会影响。商务中心成立于1993年,它是一家以居民消费为主,集商场、办公为一体的服务型企业。社会关联度高,销售延伸性强是其个性风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企业发展与生俱来的内生动力。公司历届党委认识到,商务中心要取得发展,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扩大影响,打造自己的品牌。为此,在创业初期就不断深入到里弄、居民家中,开展便民服务,服务宣传等活动,不断规范和拓宽服务项目、内容、形式。中心党委把开展迎世博窗口服务竞赛活动作为载体,把提高窗口服务水平作为立足点,开展各种社区活动,为社区居民带来了实惠,受到居民的欢迎和所在街道、里弄的赞扬。公司组织了所属企业开展了“3·15消费者权益日”活动,并在当年“全国商业质量”工作会议上,被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于“3·15荣誉企业”称号和当年度顾客满意企业。中心党委还组织党员干部为曲阳街道100户贫困家庭送去慰问品和援助基金,并因此获得“上海市爱心助老基地”的荣誉称号。这些活动的开展,拉开了建设服务型企业的序曲,一种服务社会、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的思想理念在员工中深深扎根。公司还开展了“迎世博、服务社区”,参加社区环境整治等活动,还把迎世博的各项工作与志愿者活动相结合,成立了志愿者工作站,开展世博知识、窗口英语和礼仪培训等活动,打造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窗口服务的志愿者队伍,荣获“虹口区迎世博窗口服务示范单位”称号。

(二)以参与社会活动为载体,不断提升服务型企业的形象。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中心党委发出了“为玉树地震灾区”募捐的号召,全体干部群众积极响应,捐款金额达10多万元。既为灾区人民送去了关爱、送去了温情,也通过组织活动为企业自身服务型建设提供了“奉献爱心、实现价值”的实践机遇。中心党委还配合商投援助基金,在虹口区一些地区开展了慈善捐资助学活动。党委一方面通过曲阳街道,排摸出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另一方面组织有关慈善捐资活动,并做好捐助资金的发送等相关工作,使这些学生和家庭充分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多年来,商务中心持续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将活动贯彻于“打造服务名牌、确立服务宗旨、树立良好企业社会形象”的过程中。由于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措施有力,效果十分明显,多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已成为公司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增强服务型企业建设内涵的有效载体,企业把文明单位评选的各项工作作为服务型企业创建的舞台、提供的机遇,列入日常工作之中。多年来,公司为曲阳地区红十字会多次捐款、献爱心;多次组织有关志愿者在地区的相关敬老院慰问老人,“以志愿者服务进社区,携手老人献爱心”活动服务于社会。到建工养老院为老人们表演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中心党委、行政领导均抽空一起参加活动,为老人送去慰问品,送去温暖。在领导带领、倡导下,志愿者队伍不断得到加强,人数不断增加,活动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拓展和丰富。

(三)以丰富企业内涵为根本,不断推进服务型企业建设。中心党委不断推进服务型企业建设,在承担社会责任中自我加压,持续创新,推出一系列举措。

一是按照服务社会的新要求,制定各项工作的目标准则。多年来,公司在继续开展市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中,逐步延伸,推出了向社会公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按照报告,编写流程,对照指标,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按照要求确定报告的内容框架,以文明单位职工责任、经济与服务责任、诚信责任、社区责任、环保责任等五个方面的社会责任来构成。列出具体活动内容,所做工作进度,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这一制度的推行,使有关服务内容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中,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内在素质,自然而然地在社会大众中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企业职工推动创建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有利于服务型企业建设的推进。例如:通过参与所在街道、里弄和企业参与的志愿者活动,使企业职工增强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提高了自身的素养。许多职工因此被街道、社区评为服务明星,受到表彰。因而扩大了企业服务的辅射面,增强了企业知名度,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是企业领导身先士卒,志愿者参与活动积极踊跃。企业志愿者队伍在社区的活动范围和内容,往往直接对企业的形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中心党委十分重视志愿者队伍建设,不仅关心支持,而且党委领导积极投入,从活动参与、助学帮困、慈善捐助到社区共建,起到了引领、示范和榜样的作用。公司还制定激励机制,动员和鼓励更多的员工参加志愿者,在商务中心大家把自己是一名社区志愿者作为崇高荣誉倍加珍惜,每一次活动、每一次安排都深怕遗漏,为社区有困难的家庭做一件实事,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常态。

三是签订共建协议,志愿服务制度化。2013年3月,商务中心与所在运二居委会签订了《志愿者共建服务协议》,每季度确定一天时间为 “三老(孤老、独老、纯老)服务日”,上门为这些老人家里进行“水电安全检修”。每年年初对协议内容进行调查,有针对性地调整服务项目、服务时间,以及服务对象。据初步统计,在三年多时间里,志愿者们已为辖区100多个老人家庭提供了应急服务,使老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志愿者们的优质服务。使企业志愿者活动不断深化,得到社区老人、街道工作者的肯定和赞扬。

四是发挥共产党员的示范作用,不断增强党员服务意识。中心党委组织了“我是党员我带头”、“我是党员我奉献”的活动。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志愿者服务和党员示范岗等活动载体,使共产党员的示范作用渗透于各项工作,通过活动使广大党员的党性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有了进一步增强。虹口区委领导曾经亲临考察,充分肯定和赞扬了这一活动的成效,许多媒体作了相关报道。

二、对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做法的几点认识

(一)创建服务型企业的首要条件,在于抓好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要求,要将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服务型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服务社会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会议座谈、走访交流、满意度测评、工作述职等方式,将党内相关工作置于职工群众的监督之中,使党员的有关活动与建立服务型企业的相关工作协同发展。通过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评选表彰等做法,夯实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基础。

(二)服务型企业建设一定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应。多年来,商务中心及所属企业被多次评为“3·15荣誉企业”、“全国商业企业顾客满意企业”;多次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这些评选和创建活动,充实和丰富了创建服务型企业的形式和内容,拓宽了服务型企业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一是使社会、消费者和企业增进了了解,有了相互信任和交流,提升了企业在地区和社会的良好形象,这些活动实际上也成了含金量极高的企业形象广告。二是企业也在自觉接受社会和广大公众的帮助、监督,并因此而不断改进工作。三是使进入商务中心的业主和广大进场经营者珍惜所获得的荣誉,把各方面的服务工作做得更加周到。四是可以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普遍关心和支持,从而提升商务中心的荣誉感和社会地位。

(三)创建服务型企业的过程和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均离不开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支持帮助。在开展活动中,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上级党组织明确企业在完成经济效益时,不能忘记社会责任,特别是面对社区和困难群体要从实际出发,给予应有的帮助和关爱,这是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四)制定激励机制,让更多的人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中心党委提出,一名优秀的员工应该既是岗位的佼佼者,也是社区志愿活动的参与者,更是社会爱心的奉献者。商务中心通过区域党建和志愿者服务大平台,对积极投入社区志愿者活动的员工邀请辖区内的岳阳医院为他们提供体检、健康咨询服务,提供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街道对企业志愿者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免费技能培训、免费订阅报刊、优惠使用体育健身场所、享受观影优惠、享受人身意外保险、享受免费体检等等。有的还被评为“曲阳地区十佳志愿者”、“最美曲阳人”。在商务中心,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他们感叹,这是为服务型企业贡献自己力量的最好体现。

三、对企业落实党建主体责任路径的思考

长期以来,企业党建工作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叫“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是一个让企业党务工作者既兴奋又为难的命题。事实上,企业的战略发展、生产经营、文化营造等都有着契合市场运行的机制惯性,因此企业党建工作除了在参与重大问题决策,贯彻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方针,维护企业和职工的根本利益等方面,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以外,企业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似乎很难有实践的途径和贴合的方法。也就是说,企业党委和企业基层党组织往往会出现不在同轴,不能同转的现象。因此,有必要探索和厘清企业各级党组织连带全体党员形成合力的连接点和动力源。

事实上,企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是很难参与企业发展、经营、管理事务的。参与度差导致积极性低,积极性低必将导致作用发挥弱,这是显而易见的逻辑关联。

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一个企业很难关起门来搞生产、促发展,企业参与社会、融入社会是必然选择。这就给企业党建工作找到了一个同心轴,一个交汇点。如果我们先把企业党建工作放在一边,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单位,企业为了获取利益最大化,必然要建立环境友好型氛围,也就是说,在暂时排除党建因素的前提下,企业自身就有营造社会环境的冲动,且这种动力对企业的反作用,会促使动力自身的可持续性。

我们再来分析企业党组织。现行党内法规和文件决定了企业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路径主要在企业内部。如前所述,在企业,党组织参与企业事务,发挥保证作用路径单一,方法失缺。但是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社会活动,具有规模适度、机动灵活,积极性高,结合度强等特点和优势。因此,应当把企业落实社会责任的动力与发挥企业基层党组织作用,建设企业党员队伍的要求结合起来,延伸企业党建的社会平台,把扩展企业的社会影响力的平台与扩展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实现有机对接和整合,那么,对推进和激活企业党建工作不啻是一个很大的拓展。同时,也是对企业落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的具体化。毕竟,企业党建工作的主体责任是与党建工作的成效紧密相关的,企业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才能支撑企业党组织党建工作的主体责任的内涵。

所以,本文通过对商务中心党委多年来参与社会建设,打造和谐社会环境,承担并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观察,同时对企业党建工作和落实企业党组织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实践途径的思考,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企业党建工作要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与企业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相结合。

作者单位:上海商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 篇4

第一条 为全面落实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确保工业产品质量安全,有效防范质量安全风险,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推进我省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生产企业全面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指导意见》等相关制度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甘肃省行政区域内除食品及相关产品、特种设备生产企业外的所有工业产品生产企业(以下简称企业)。

第三条 企业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也是承担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的主体,应承担产品设计、原材料进货、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包括法律责任、管理责任、保障责任和监督责任。

第四条 法律责任是企业应负责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发生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或出现违法违规行为,企业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

第五条 企业法人代表是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本企业产品质量安全负全面责任。企业发生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法人代表负首要责任,分管领导负具体责任,相关人员承担相应责任。

第六条 企业法人代表及质量控制体系人员应牢固树立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积极参加质监部门组织的法律法规、质量安全管理等相关内容的培训,考试合格后取得省质监部门统一印制的《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合格证书》并做好培训记录。

第七条 保障责任是企业应负责确保本单位产品质量安全的投入、机构、人员、制度、技术、应急救援等保障。

第八条 企业应努力顺应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经费、设备、仪器及技术方面的投入,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努力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九条 企业应建立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配备质量管理人员和检验检测人员,明确其管理职能,履行质量安全否决权,每半年向监管责任单位书面报告一次本单位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第十条 企业应不断完善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制定并实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制度、例会制度、检查制度、隐患整改制度和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等规章制度。第十一条 企业产品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前述标准不能满足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技术性能的,企业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生产的依据。

第十二条 企业生产的产品除难以附加标识的以外,产品标识应当符合质量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零部件产品,应当在产品标识、产品包装或者产品说明书的显著位置予以标明。

第十三条 企业应负责建立健全风险信息收集、筛查、研制、预警和处置工作机制,及时消除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风险评估得出不安全结果的或发生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在第一时间报告监管责任单位,立即停止生产或销售并告知消费者停止使用。

第十四条 管理责任是企业应负责产品质量安全制度执行、人员管理、现场管理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管理责任。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建立原材料查验制度和进货台账,查验并准确记录供货商的生产经营资格、原材料产品名称、规格、数量、合格证明、进货时间、供货商及联系方式等。没有准确的质量合格证明或企业认为重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质量不确定的,应当委托法定质检机构进行验货检验。进货台账和验货检验报告的保存期不少于两年。

第十六条 企业应具备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产品生产条件,建立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追溯制度,规定各生产环节的质量责任和要求,动态记录原材料质量、生产人员、生产日期、生产批号、生产工序、生产线和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生产过程检验等信息,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产品质量动态记录的保存期不少于两年。

第十七条 产品必须经过检验合格方可出厂销售。生产企业自行出厂检验的,每年将样品送监管责任单位指定的法定质检机构进行一次产品质量比对试验;生产企业不具备出厂检验能力的,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法定质检机构进行出厂检验。企业从事产品质量检验的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省级以上质监部门统一颁发的资格证书。

第十八条 企业应建立产品销售台账,如实记录出厂销售的产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号、销售日期、购货者及联系方式等,实现产品销售的可追溯。销售台帐的保存期不少于两年。

第十九条 企业应建立产品召回及处理台账,如实记录产品名称、批次、数量、不安全或缺陷项目、向监管责任单位报告时间、停产时间、通知客户数量、销毁或技术处理数量、整改验收单位等情况。产品召回及处理台账的保存期不少于两年。第二十条 监督责任是企业应负责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人员要逐岗建立岗位责任制,严格考核并实施奖惩。

第二十一条 企业应确保岗位人员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实行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责任管理,细化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逐级签订产品质量安全内控目标责任书。

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建立以员工的薪酬与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挂钩为主的奖惩制度,加强每个员工的产品质量安全岗位责任的日常记录,严格实行月度、季度、考核并兑现奖惩。

第二十三条 企业应按照质监部门指定的电子软件到监管责任单位全面、准确地建立电子质量档案,信息内容发生变化时,企业应及时向监管责任单位书面报告质量档案更新情况。质量档案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企业名称及其机构代码、地址、法人代表、分管质量工作的企业负责人、企业质量管理或检验机构名称及其负责人、联系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

(二)企业的产品名称、品种、规格、型号;

(三)产品标识、执行标准;

(四)产品的质量安全保证能力;

(五)企业依据本办法的规定报送相关备案的信息。

第二十四条 各市(州)质监部门应负责对辖区内的建档企业实行监管责任分工,确定具体的监管责任单位。监管责任单位负责将每个监管企业落实到个人,形成具体的责任监管机制。各市(州)质监部门于每年6月底前将责任企业、具体监管部门及监管人汇总后统一报省质监局与省工信委备案。

第二十五条 监管责任单位每年应与责任企业签订《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并报各市(州)质监部门与工信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监管责任单位应积极引导并鼓励企业主动向社会进行产品质量安全公开承诺,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广泛接受社会和消费者的监督。

第二十七条 各市(州)、县(市、区)质监部门应加强与当地工信部门的沟通协调,结合监管区域的企业结构分布和规模状况,有效开展各项工作,细化具体操作措施,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日常巡查和证后监管等工作。

第二十八条 承担产品质量出厂检验及监督检查的法定质检机构应客观、公正、及时地出具产品质量检验报告,质检机构与检验人员对检验报告负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监管责任单位至少每半年对所监管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一次巡查,并做好巡查记录。巡查中主要查验以下内容:

(一)企业建立原材料进货台账及质量查验把关情况;

(二)企业生产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及运行情况;

(三)生产条件的完善情况;

(四)出厂检验和比对试验情况;

(五)缺陷产品的召回及处理情况;

(六)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整改情况;

(七)质量承诺履行情况;

(八)其他需要巡查的情况。

第三十条 对于巡查中发现的问题,监管责任单位应督促企业限期整改。构成质量违法行为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查处。

第三十一条 对不执行本办法第六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之规定或执行不到位的企业,监管责任单位要加大巡查频次和力度,必要时进行抽样检验,对检验结果不合格的,依法严肃处理。

第三十二条 省质监部门安排有关法定质检机构对重点产品实行监督抽查或定期监督检验。产品检验不合格的,由省质监部门委托市、县质监部门组织整改以及对整改后的产品质量进行回访复查。对连续两次以上检验不合格或发生一起以上重大质量违法行为的,应依法给予严肃处理。

第三十三条 质监部门接到企业质量违法行为的举报,应当及时通知监管责任单位核实处理,处理结果报上级质监部门备案。

第三十四条 质监部门工作人员应严格保守企业的商业和技术秘密,不得利用职权敲诈勒索,索取好处。凡因工作中违反有关规定,构成违法违纪的,根据管理权限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依法查处。

第三十五条 各市(州)质监部门应依法组织对各监管责任单位的考核,考核情况于每年11月底前汇总上报省质监局和省工信委。

第三十六条 省质监局与省工信委不定期组织与督查企业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工作。每年年底按照省政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印发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细则》相关内容组织考核。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解释。

要增强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 篇5

一、必须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地位

企业组织行为,是组织企业从事社会产品生产和经济活动的主体资格。而有组织地进行生产,并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更是它不容或缺的一项基本活动。尤其是现代企业,它是对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三者进行有效组合,形成一个有序的生产过程的一个实体。因此,现代企业无疑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的主体,对安全生产负有主体责任。

然而,当前在我国经济转型阶段,各类事故屡屡发生的问题,多与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错位或缺位无不相关。在安全生产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着政府的越位,企业的缺位,这种管理角色的错位,恰恰是安全生产管理中的最大隐患。尤其是有些生产经营者对安全生产思想麻痹、心存侥幸,甚至重效益、轻安全,存在“以包代管”或短期行为。由于这些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不明确,造成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自我约束和保障机制不健全。而目前安全生产中更多的是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在上或在外施压,大有“外紧内松”之势。因此,不仅要重视从体制和机制入手,解决安全生产监管滞后问题,而且尤其要重视从思想和制度上入手,增强企业在安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

二、必须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建设者又是受益者,是安全生产中不容置疑的责任主体,在社会生产中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企业必须认识到安全生产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增强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现安全生产,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物质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在发展中增强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应该着重帮助企业在内部建立和完善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并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促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到实处。只有切实增强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才能使企业视安全为命脉,重视企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才能使企业从维护自身利益和职工安全健康入手,建立起自我保障机制;才能使企业变压力为动力,不断加大安全生产投入,落实安全隐患整改,变“要我抓”为“我要抓”。

三、必须重视建立“四个有效机制”

一是必须重视建立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机制。

安全生产教育,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思想基础。做到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安全生产教育。

分层次,就是在企业内部对管理者而言,重点应从增强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关心职工安全健康,强化安全责任为重点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教育;而对广大的生产者,重点应从增强安全生产自我保护意识,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为重点的安全生产职业规范教育。有重点,就是强调对从业者中的不同对象采取因人施教和因事施策。要区分不同从业对象,进行“岗前教育”、特殊工种和岗位人员的“专业培训”及“全员教育”。只有通过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把企业安全生产的普遍教育和重点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才能把本行业安全生产贯穿于本单位生产活动的全员、全过程。

二是必须重视建立安全生产自我防范机制。

企业作为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必须自觉建立安全生产自我防范机制。首先,企业要根据行业特点及生产性质,建立职责明确、协调配合、运转高效的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和措施。第二,要对本单位区域内重大危险源和重点部位列为安全生产重点防范目标,强化重点防范措施。第三,要认真分析安全生产态势,针对各个时期影响安全生产的原因,进行安全隐患分析排查;并抓住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最薄弱、最易发生事故的部位和环节,研究相应措施和办法,促进查隐患、堵漏洞。第四,要建立一支技术精良、作风过硬、训练有术、行动协调的应急救援队伍;并根据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配合进行专业演练,做到专群结合,不断提高应急自救能力;以及能有效配合社会救助,形成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

三是必须重视建立安全生产投入机制。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必然是安全生产投入的主体和实体。增强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客观上要求企业在生产中重视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把安全生产与企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做到扩大再生产投入与重视安全生产保障投入并重,不断投入更新改造和改善安全生产条件。要重视加大安全生产科技投入,不断提升安全生产能力和科技监控水平。以及必须高度重视落实“在同时”,即无论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安全设计要与主体工程同设计、同施工、同投产和使用。只要不断增强安全生产主全责任,企业就会自觉加大投入,注重设备更新改造,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改变落后生产条件,消除安全隐患,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四是必须重视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自我保障机制。

强化主体责任 提高监管效能 篇6

6月19日(周五)下午出差到上海,21日(周日)返京;23日奔天津,当晚归来;次日一早又要赶往新疆。刘卓慧司长的工作日程排得特别紧。

一向以作风干练著称的刘卓慧,去年9月走马上任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是她对这个新岗位的简洁描述和真切体验。

“近两年来,质检工作大事多、急事多、难事多。我们承担的任务、遇到的挑战、经受的考验都非同寻常。”面对繁重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任务,刘卓慧马不停蹄奔波在各地质监局、质量检验机构,深入调查研究,开展沟通协调,改进完善工作,督促指导落实。

记者了解到,仅今年4月份,她就为落实领导有关批示精神、制订产品质量监督政策和技术规范、督促指导地方质量监督工作,先后到上海、河北、山东等地座谈、调研。

质量安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形势严峻,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产品质量监督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引发了我们对监管工作的进一步思考,如何强化企业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刘卓慧认为,在加大《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的同时,要明确企业是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引导企业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加强质量管理,完善诚信体系,落实社会责任。

“监管其实就是一种服务。”刘卓慧说,监管的过程更多地体现在积极为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而开展服务上。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争取行业和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加强地方引导和行业自律。积极帮扶守法经营企业解决质量管理和检验技术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完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及时消除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切实降低质量安全风险。通过齐抓共管,共同促进各行业、各地区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推动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打铁还须自身硬。产品质量监督是一项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系统工程。“要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监督依法行政和业务水平,切实有效地履行对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监督职责。”刘卓葱表示,今后一个时期,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将从完善长效机制建设入手,切实提高监管效能,加强对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情况的监督,突出重点、分类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加大监督抽查力度,严厉打击产品质量违法行为,严把产品质量安全关。

监督抽查:向广度深度要效益

监督抽查一直是监督企业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重要利器,为发现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打击质量违法行为,促进区域、行业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提高,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发挥监督抽查在质量监督工作中的作用,就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各项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大对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不断提高抽查工作的有效性。”据刘卓慧介绍,2007年第2季度国家监督抽查中,浙江省慈溪市生产的饮水机合格率仅为63.3%。针对这样一个拥有100余家饮水机生产企业、年产量约2750万台、销量占全球市场一半、占全国年产销量70%左右的县级市,国家质检总局会同当地质监部门针对抽查中发现的区域质量问题,立即开展了一系列后处理工作,帮扶企业整改,使这一地区的饮水机质量整体水平明显提高,2008年抽查合格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

去年,监督司组织对237类重点产品的20835家生产企业的23423批次产品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抽查企业和产品数量同比2007年分别增加了50%和40%。其中,涂料、胶粘剂、人造板等12类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抽查了2162家企业的2240批次产品,重点检验了产品中的有害物质限量,节能灯、房间空调器等13类节能和终端用能产品,抽查了856家企业的924批次产品,重点检验了电气安全、能效、环保等项目;还跟踪抽查了化肥、农药、农机等22类重要农资产品的1625家生产企业的1845批次产品。

各地质监部门也紧扣食品、消费品、建材、农资以及区域特色产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监督抽查的广度和深度。如新疆自治区、南京市等地质监局集中开展了家具等社会热点产品有害物质专项抽查,北京市实行了对高风险食品的季度性连续抽查。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突出重点、分类监管,对质量安全风险高的产品,要增加市场抽样,提高抽查频次,扩大抽查覆盖面,向深度和广度要效益。”刘卓慧告诉记者,要严格监督抽查后处理的机制和措施,提高后处理时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对存在严重质量安全问题的企业予以曝光和依法查处,增强震慑力。强化对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的后续跟踪和监管,进一步提高监督抽查的有效性。同时,要加大国家和地方监督抽查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快建立完善全国监督抽查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全系统的资源,使监督抽查的作用发挥得更大。

今年,监督司在组织各省区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开展复混肥、磷肥全国联动抽查的同时,启动安排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物资和“家电下乡”产品等方面的监督抽查;组织实施了食品、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消费密切相关产品的监督抽查等。“通过实施监督抽查,掌握产品质量动态状况,扶优治劣、引导消费,督促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保障能力,促进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提高。”刘卓慧表示这些监督抽查已初见成效。

生产许可:严格准入保质量

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是衡量企业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能力的一把尺子,也是严把源头质量安全关和落实国家产业改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监督司进一步加强了对涉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产品和涉及节能减排产品的生产许可准入管理,逐步提高准入门槛,严格准入条件,严格许可审查和检验,严格证后监管,大力开展质量安全问题的集中整治。

刘卓慧坦言:这些年来,通过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行业准入条件,加强对涉及公共安全、人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业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在促进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她还列举一组数据来佐证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后所带来的实绩:仅2008年,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共节约标准煤1264万吨,节电36亿度,减少粉尘排放35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382T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75万吨,有效地推动了节能减排工作。

上一篇:腹腔镜胆囊手术下一篇: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