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产品责任书

2024-07-06

电子产品产品责任书(共12篇)

电子产品产品责任书 篇1

浅析产品瑕疵责任与产品缺陷责任

刘成江

在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产品世界中。据悉,每个人每天要接受1000条以上的广告信息,当然,这些广告的目的只是为了让渡产品。我国《合同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基本构建了我国产品法律体系。但是,这些法律并没有严格界定瑕疵和缺陷的定义,也没有正式提出产品瑕疵责任和产品缺陷责任的概念。但是这些用语在学理上是存在的,由于这些概念名称的相似,容易引起一些混淆。本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产品相关责任制度的研究,重点区分了产品瑕疵责任和产品缺陷责任之间的区别。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了相关案例,深入分析了产品瑕疵责任和产品缺陷责任的区别。本文对完善产品相关责任制度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产品瑕疵责任与产品缺陷责任概述

在展开对产品瑕疵责任和产品缺陷责任区别的探讨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严格的界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本课题很顺利地展开。这些基本概念主要有瑕疵、产品瑕疵责任、缺陷、产品缺陷责任四个,具体见以下的论述。

(一)产品瑕疵责任概述

1.产品瑕疵概念

瑕疵的概念是产品瑕疵责任的核心部分,但是对于瑕疵的概念存在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之分。最初立法者们只偏重主观标准或客观标准中的一种,但后来则倾向于两者的同时适用。

如在德国民法典第459条中规定的瑕疵,在该条两款中规定了两种不同的.瑕疵形式:一种是“物的出卖人应向买受人担保其物在风险转移时,无灭失或者减少其价值,或者其通常效用或者合同预定的效用的瑕疵”;第二种是“出卖人所保证的品质”,对于出卖人违反品质保证而使物具有瑕疵的情况下,买受人可以请求因不履行而造成的损害赔偿。在第一种情况下,瑕疵是买卖物本身的一个特征,其通过客观的,独立于合同当事人所约定的标准加以衡量,第二种标准则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表述为“出卖人所保证的品质”。

那么,在我国立法上和法学理论研究方面,是否也存在这种主客观不一致的标准呢?或者说,我国立法和理论通说究竟采纳那一种标准呢?

我们可以参照一下我国立法关于瑕疵的表述。我国《产品质量法》第26条第2款有“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的表述;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规定的“瑕疵”则有着更广的外延,该法第22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应当保障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情况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具有的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但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或者接受该服务前已经知道其存在瑕疵的除外。”我国《合同法》第169条、第191条、第370条和第417条均有“瑕疵”这一用语。但是遗憾的是,我国立法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关于瑕疵的定义。这一方面是由于立法者的谨慎造成的,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瑕疵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

笔者认为,对于瑕疵的定义可以参考德国民法典的规定,结合主客观标准。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应该从契约法的角度去理解瑕疵,结合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瑕疵可以表述为:产品不符合合同约定的标准,在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等方面存在不合格的状况。

2.产品瑕疵责任概念

以上我们详细论述了瑕疵的定义,认为瑕疵不能仅仅从客观的标准来理解,对于瑕疵也不能设立一个通常的标准,因为不同的产品需求者对于产品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产品瑕疵责任在罗马法上就有所发端,罗马法就规定,买受人可因物的瑕疵而提起“撤销诉”或“减价诉”。()这一法律传统被西方各国继受,在我国法律上也有所体现。产品瑕疵责任的概念离不开对瑕疵的理解。根据上述对于瑕疵概念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产品瑕疵责任的本质属于民事责任,可以表述为:产品瑕疵责任是指由于产品不符合合同约定的标准,在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等方面存在不合格的状况而产生的合同责任。

(二)产品缺陷责任概述

1.产品缺陷概念

我们经常谈到产品存在缺陷,可是到底什么是缺陷呢?综观欧美主要国家的立法,都把缺陷定义为“不合理的危险”或者“缺乏合理的安全性”。我国产品质量法中规定的“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可见,我国立法也把缺陷定义为“不合理的危险”。这一定义是一个弹性较大的定义,主要原因在于产品多种多样,各类产品的性能和功能也不尽相同,不能把产品缺陷或者危险作出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按照各国的立法,法官在判断产品是否存在缺陷方面的自由裁量权是比较大的。

我国《产品质量法》第34条将产品缺陷规定为“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判断“产品缺陷”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产品存在不合理危险。但不合理危险这一用词本身便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在实际操作中具有较大的弹性。《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规定产品缺陷是指“产品不能够提供人们有权期待的安全性”。

《美国侵权法重述》第402A 将缺陷定义为“对使用者或者消费者或其财产有不合理危险的缺陷状态”。对于“不合理危险”,美国学者和司法实践倾向于定为“一种在产品离开卖方到达直接消费者时无法预期的不合理危险”。

电子产品产品责任书 篇2

关键词:产品瑕疵,产品缺陷,担保责任,产品责任

在《产品质量法》上, 产品是指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其中建筑工程不属于产品质量法上的产品, 但是为了建造工程所使用的原材料、配件和设备属于该法上产品的范畴。产品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产品瑕疵是指产品不具备该种产品通常具备的价值、效用或合同约定的效用或出卖人所保证的品质。[2]比较两者的概念来看, 产品瑕疵更多指的是产品不具备其本身应具有的物理特性, 因此而使产品不能达到购买者的要求。而产品缺陷则意味着产品本身不仅不符合其本身应有的物理特性, 而且这种不符合物理特性的产品已给他人的人身、财产造成了危险或实害性结果。因此两者相比较而言, 产品缺陷比产品瑕疵的程度要严重得多。销售者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 其销售的产品不符合质量要求时, 则因产品瑕疵与产品缺陷的不同, 销售者应承担相应不同的责任, 即产品瑕疵担保责任和侵权责任, 该两种责任在性质上分别为合同责任和侵权责任。

一、我国合同法上的产品瑕疵担保责任

(一) 简述产品瑕疵担保责任

瑕疵担保责任, 发端于罗马法, 后为大陆法系各国承继发展成为一项成为的法律制度。按照罗马法上的大法官告示, 买卖标的物有一定的瑕疵时, 承受人得请求减少价金或是解除契约。此即发展成为后来的质量瑕疵担保。[3]我国合同法第153条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质量要求交付标的物。出卖人提供有关标的物质量说明的, 交付的标的物应当符合该说明的质量要求。”第154条规定:“当事人对标的物的质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 依照本法第61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 适用本法第62条第1项的规定。”以上即为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的规定。当具体到买卖合同中, 出卖人即为销售者, 物可类型化为产品, 则以上两个法条即相当于规定了我国销售者的产品瑕疵担保责任。

所谓产品瑕疵担保责任是指销售者所交付的产品其质量不符合法律的规定, 或合同约定的标准, 致使该产品的用途和价值降低或消灭, 而销售者必须担保其交纳的产品无上述瑕疵, 如违反此义务, 销售者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4]通说认为, 产品瑕疵责任又包括价值瑕疵担保和品质瑕疵担保。[4]前者是指销售者须担保其出卖的产品没有灭失或减少其价值的瑕疵;后者是指产品的销售者应担保其产品无灭失或减少其通常效用或特别约定的用途, 即销售者应保证其卖出的产品具有产品本来欲达到的效用, 而不能使购买者买回去而不能使用, 此所谓产品的品质瑕疵担保也称为效用瑕疵担保。依据我国《合同法》第153条、154条的规定可以看出, 其规定的是产品的品质担保责任即效用担保责任, 而非价值担保责任。

(二) 产品瑕疵担保责任的归责原则

产品瑕疵担保责任作为销售者一方应承担的责任, 通常仅适用于买卖合同, 而买卖合同属于有偿合同, 即当事人一方 (购买者) 以支付货币为对价向合同另一方 (销售者) 换取产品, 并移转标的物的所有权。依照民法等价有偿原则, 销售者应向购买者支付价值相当的产品, 若其交付的产品存在品质瑕疵, 则违背了该民法的基本原则, 因此销售者需承担产品瑕疵担保责任, 保证其向购买者交付的产品无灭失或减少该产品本身通常效用或特别约定的用途。

另外, 产品瑕疵担保责任是一种法定责任, 其产生基于合同法的明文规定, 并非由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产生。[6]其性质为合同责任, 属于合同一方 (销售者) 违反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向购买者提供的产品具有瑕疵, 因此应承担合同法上的责任。而合同责任是一种无过错责任, 即责任的承担是以出卖人出卖的标的物本身具有瑕疵为基础, 不符合合同原有的对于标的物标准的约定, 并不以出卖人的主观过错为基础, 即不考虑出卖人对于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在主观上是否有故意、过失, 只要出卖人客观上交付的标的物不符合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的标准, 则均应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二、我国侵权责任法上销售者的产品责任

(一) 简述产品责任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42条规定:“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 造成他人损害的, 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 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 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此, 销售者对产品缺陷造成的损害应承担侵权责任。这一规定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因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较少关注生产者, 甚至一些产品并无生产者的名字或地址, 若一旦出现产品缺陷致使侵权的情况, 被侵权人即可寻求销售者进行赔偿。

所谓产品责任是指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所应承担的侵权责任。[7]且比较法上把被侵权人受到的损害, 大多区分为缺陷产品自身的损害和缺陷产品以外的财产损失, 在比较法上有关产品责任的损害通常是指因产品缺陷而使受害人遭受缺陷产品之外的人身财产损害。区分缺陷产品自身的损害和缺陷产品以外的财产损失的主要理由在于区分从合同法和侵权法不同的角度所保护的不同的利益出发。[8]但对于销售者承担侵权责任的归责事由, 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 销售者承担产品责任时实行过错责任。[9]因相对于生产者, 销售者更多厨艺消极地位, 其承担的仅是在营销过程中存在的产品致损责任而非产品从投入市场时就产生的产品缺陷致损责任, 因此, 销售者仅需对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引起的产品侵权承担责任。另一种观点认为, 销售者对外承担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仍是无过错的严格责任, 对与生产者等其他产品责任主体内部之间才以过错责任为原则承担产品缺陷责任。[10]

(二) 销售者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笔者认为, 销售者承担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应是无过错责任原则。《侵权责任法》第43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 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 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 销售者赔偿后, 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的, 生产者赔偿后, 有权向销售者追偿。”由本条可知, 被侵权人只要因产品缺陷受到损害, 均可以选择向生产者或销售者任何一方寻求赔偿, 即无论是生产者还是销售者对外均承担无过错的产品侵权责任, 两者之间构成不真正连带责任。然而就销售者言, 其在产品侵权责任主体内部可以以自己无过错而主张抗辩, 即在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 销售者承担产品侵权责任的归责事由则是其有过错, 若无过错, 销售者在向被侵权人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且在我国, 多年来, 对于销售者的归责原则基本已经达成一致, 他们对消费者而言, 承担的是严格责任, 对生产者来讲, 承担的是过错责任, 这样的界定实际上导致在整个产品责任链条中, 生产者承担最终的责任。[11]

三、结语

本文认为, 产品瑕疵担保责任是销售者违反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 向合同另一方当事人即购买者提供具有瑕疵的产品, 其性质属于违约, 应承担的是合同责任, 而通说认为, 合同责任的归责事由是无过错责任, 即不以当事人存在过错为前提, 只要客观上一方当事人的履行不符合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就需承担合同责任。而产品责任是指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所应承担的侵权责任, 性质上属于侵权责任, 根据相关法条规定, 笔者认为销售者承担产品责任的归责事由应是无过错责任, 其在内部与生产者之间构成不真正连带责任。

参考文献

[1]我国法上区分了产品瑕疵与产品缺陷, 并规定了不同的责任规则.

[2]桂菊平.论出卖人瑕疵担保责任、积极侵害债权及产品责任之间的关系[M].民商法论丛 (第2卷) .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4:398.

[3]张伟.论买卖合同的瑕疵担保责任[J].河北法学, 2007 (2) :111.

[4][5]张伟.论买卖合同的瑕疵担保责任[J].河北法学, 2007 (2) :113.

[6]崔建远.合同法责任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2:398.

[7]高圣平.论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及归责事由—以《侵权责任法》“产品责任”章的解释论为视角[J].政治与法律, 2010 (5) :2.

[8]王利明.论产品责任中的损害概念[J].法学, 2011 (2) :46.

[9]王胜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释义与立法背景[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0:212.

[10]杨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释义与司法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0.

产品质量法中的产品责任探析 篇3

关键词:产品责任;侵权;缺陷产品;归责

一、产品责任中的“产品缺陷”

产品责任是指由于产品有缺陷,造成了产品的消费者.使用者或其他第三者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依法应由生产者或销售者分别或共同负责赔偿的一种法律责任。在责任保险领域内,产品责任保险是发展较为迅速的险种。零售商、批发商和制造商对由离开销售和生产场所的商品的使用或消费引起的伤害被认为是负有法律责任的。由此可见,在两种情形下可以认为产品存在缺陷:

第一种情形是指产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险”。一般而言,造成“不合理的危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产品本身存在设计缺陷,即由于产品在设计上就存在问题,导致产品即使是在正常使用中也存在危及人身、其它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例如,家庭中日常使用的液化气灶,因其储存钢罐的结构或安全系数在设计上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有可能导致在正常使用中爆炸的,则该产品即存在设计缺陷。②产品制造缺陷,是指产品虽然在设计上并不存在问题,但是在加工、制作、装配等制造过程中未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从而导致产品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例如,玩具厂家生产的儿童玩具,应当避免使用能够伤害到儿童的原材料,而应当采用安全的软性材料,但是在制造过程中未按照设计要求使用了金属材料并带有锐角,使得儿童在使用此玩具的过程中存在身体受到伤害的危险,则该产品即存在制造上的缺陷。③产品告知缺陷,也称指示缺陷、说明缺陷,即由于产品本身不可避免的特性而使其自身存在一定的合理危险性。对这类产品,生产者应当在产品或包装上、说明书中加注必要的警示标志或警示说明,告知使用注意事项。如果生产者未能尽到告知义务,导致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造成人身、其它财产损害的,则该产品即属于存在告知缺陷的产品。例如,煤气热水器在一定条件下会对使用者产生一定的危险性,生产者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告知安全使用注意事项,如必须将热水器安装在空气流通的地方等。如果生产者没有明确告知,就可以认为该产品存在产品告知缺陷,从而存在不合理的危险。

第二种情形是指产品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有关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是产品的强制性标准,是必须执行的。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一旦进入市场,就有可能给消费者或他人造成人身、财产上的损害,因此我国产品质量法将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认定为缺陷产品。

二、产品责任中受害者的诉权

在此,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产品责任的性质。产品责任又称产品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是指因产品有缺陷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产品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其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是一种侵权责任而不是一种违约责任,它不以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存在合同关系为前提,而是基于产品缺陷造成他人损害这一事实而产生的。无论是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有直接合同关系的消费者、用户,还是其他第三人,因使用缺陷产品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受害人均可要求赔偿。第二,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不同于其它一般侵权责任。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归责原则的适用上,普通侵权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而作为特殊侵权责任的产品责任,则大多适用无过错责任或者说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受害人无须证明加害人有过错,而只需证明产品存在缺陷、受害人存在损害的事实、缺陷产品的使用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由以上分析可知,只要是缺陷产品的受害人,就具备在产品责任诉讼中充当原告的资格,不受与生产者或销售者有无合同关系的限制。

三、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所谓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以何种依据确认和追究缺陷产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就缺陷产品所致损害所应承担的责任。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在产品责任法律制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处理产品责任纠纷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对缺陷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规定的归责原则有所不同。

(1)对生产者适用严格责任原则的归责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41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由此可见,生产者承担产品责任不以主观过错为要件,不论生产者有无过错,都应对缺陷产品所致损害承担责任。

(2)对销售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为主、严格责任原则为辅的归责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42条规定: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责任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43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由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由此可见,缺陷产品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虽有明确的责任界限,但当面对缺陷产品受害人时,缺陷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就存在连带责任关系。生产者、销售者内部如何承担责任、如何追偿是他们的内部关系问题,但不得因此影响对受害人的责任承担,而受害人可以选择其中之一承担侵权责任。

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 篇4

为保障我县的动物及其动物产品安全,规范养殖企业(小区)免疫、消毒、无害化处理和安全使用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行为,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稳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养殖企业(小区)必须履行的行政义务,请认真执行和严格遵守。

一、养殖场所具条件。

兴办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须做到:1.选址要恰当。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及动物产品集贸市场、城镇居民区、人口密集区、其他养殖场及主要交通干线500米以上;距离动物诊疗场所200米以上;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3000米以上。2.布局要合理。场区周围建围墙;生产、生活、办公区分开;生产区入口处设置更衣消毒室,各养殖栋舍出入口设置消毒池或消毒垫;各养殖栋舍之间距离应在5米以上或有隔离设施。3.设施要配齐。要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疫苗冷冻(冷藏)、消毒和诊疗等防疫设备和无害化处理、污水污物处理设施设备;有相对独立的动物隔离舍。4.制度要健全。有免疫、用药、检疫申报、疫情报告、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制度。5.开业要申请。建成后要向县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申报备案登记,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后方可开业。否则,将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二、强制免疫必履行。

养殖者应当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目前,国家规定的畜禽强制免疫病种,猪有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牛、羊有口蹄疫;鸡有禽流感,鸡新城疫;鸭、鹅有禽流感,经过强制免疫的猪牛羊还要佩戴耳标。否则,可以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三、引进动物要备案。

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需从县外引进动物饲养的,应当向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申报备案,取得合法的检疫备案手续(《重庆市动物调运备案单》),并按规定进行隔离,隔离期满后方可混群饲养。

四、市外引种要审批。

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需从市外引进种用、乳用动物的,必须准备好材料,取得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审批同意后才能引进:一是输入地饲养场(1)动物防疫合格证;(2)隔离观察场所及养殖场平面图。二是输出地饲养场(1)动物防疫合格证;(2)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3)拟输出动物的养殖档案。

五、种、乳用动物应检测。

种用、乳用动物应当接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定期检测;检测不合格的,应当按照规定予以处理。否则,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代作处理,所需处理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还可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书 篇5

一、本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分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领导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二、认真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省、市、县政府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制度,积极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要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

三、建立企业内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落实企业内部检测人员并提供相应的工作环境。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按规定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的方可上市销售。要建立质量安全诚信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货销售台账。

四、凡进入本市场的农产品,必须具备县级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或生产基地出具的产品合格证明和具备国家认可资质检验机构出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报告单,各项指标必须符合国家或行业规定的质量安全标准。

五、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结果公示制度。要在每个交易日将检验结果及时公布,使消费者及时了解产品质量情况。特别是对果蔬区重点区域,要坚持进入果蔬批批抽检、样样抽检,如发生农产品质量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处置,并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六、实行不合格农产品退市制度。同一产地、同一产品连续3次抽检不合格,该产区的相应品种6个月禁止该市场销售。

七、实行农产品包装管理制度。包装上市销售的农产品,其包装、标签等必须符合国家农产品包装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不符合规定的不得上市销售。

八、本单位要严格按照上述内容管理操作,如有违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有相关部门严厉追究经济和法律责任。

丹凤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负责人:

丹凤县超市负责人:

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 篇6

第二十四条:生产、经销企业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企业主管机关对企业负责人和直接责任者给以行政处分,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没收其全部非法收入,并视其情节轻重,处以相当于非法收入的15%至20%的罚款,直至由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一)生产、经销掺假产品、冒牌产品,以“处理品”冒充合格品;

(二)生产、经销隐匿厂名、厂址的产品;

(三)生产、经销没有产品检验合格证的产品;

(四)生产、经销国家已明令淘汰的产品;

(五)生产、经销国家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而到期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产品;

(六)生产、经销用不合格原材料、零部件生产或组装的产品;

(七)生产、经销违反国家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计量等法规要求的产品;

医疗产品责任问题的探讨 篇7

医疗产品责任包括医疗产品的举证责任和医疗产品的赔偿责任。关于医疗产品责任的举证责任,《侵权责任法》即有产品责任单独的章节,又在第七章医疗损害责任中单独列出59条医疗产品责任。社会中有多种争议,一种认为医疗产品责任即是产品责任,另一种认为,医疗产品与产品责任不完全相同,医疗机构不能等同于药品销售机构。医疗机构是否承担责任,还是要区分医疗机构在使用医疗产品过程中是否有过错。两种认识带来的问题是,举证责任的承担不同,承担的责任也不同。由此关于医疗产品的举证责任和承担责任有必要很好地讨论。在实践中,对于医疗产品损害责任纠纷,患者一方无需证明医疗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医疗机构是否有过错。医疗产品造成的损害事实由患者承担举证责任一般争议不大,争议焦点在于产品缺陷以及产品缺陷与损害事实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由哪方承担举证责任。

关于医疗产品的赔偿责任,《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患者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的,医疗机构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追偿。这个规定究竟是连带责任还是不真正连带责任一直有争议。笔者认为,该条规定是不真正连带责任,即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违反法定义务,致使有缺陷的医疗产品对受害患者造成人身损害,对产生的具有同一内容的损害赔偿各负责任,并因医疗机构、生产者、销售者之一承担责任而使全体责任人的责任归于消灭,并最终归属于医疗产品的生产者或者有过错的医疗机构或者销售者承担的侵权责任形态。从这个规定看出,医疗机构并不是不管有错无错都要承担责任,医疗机构承担的仍然是过错责任,只是在患者受到损害时,医疗机构可先行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然后向生产厂家追偿。

法律之所以这么规定,主要是为了方便患者诉讼,并基于以下几点由医疗机构应当承担的义务:(1)医疗机构处在责任环节中的核心地位,是沟通厂家和患者的桥梁,所以,在发生医疗产品损害责任纠纷时,医疗机构有义务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或供货者。(2)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医务工作者对于在病历中为患者所开具的医疗产品应做出必要的解释说明。(3)医疗机构负有与患者共同进行医疗产品损害后证据保全工作的义务。发生损害,医患双方共同封存、启封病历资料;对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医患双方应共同封存、启封现场实物。

以上规定有力地保护了患者的诉权,但在该类诉讼中患者本着就近和便利,通常会对医疗机构单独提起诉讼,那么医疗机构是否可以要求追加医疗产品的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者为共同被告?如果在该类诉讼中医疗机构也存在医疗过错,损害赔偿如何划分?部分法院在司法实践中采用了诉讼中追加厂家、商家与医院共同作为被告,以便取得短平快一案解决的效果,值得借鉴。以上这些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明确。

2 医疗产品责任若干问题分析

2.1 医疗产品责任案件举证责任

许多法学家认为,医疗产品责任同产品责任一样,就应当适用同样的归责原则,即无过错原则。但笔者认为,此处的无过错是针对产品的生产厂家而言,对于医疗机构立法原意并不是将其比作销售者承担无过错责任,仍然坚持的是过错责任原则,只是在考虑方便患者诉讼追偿,可以共同向医疗机构清偿,然后再向生产厂家或销售者追偿。医疗机构仍然承担的是过错责任。此点也使社会一部分人误认为,这是在医疗损害责任中还有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这种认识是不符合法律原意的。按照无过错责任原则,对于医疗产品损害责任纠纷,患者一方无需证明医疗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医疗机构是否有过错,只需要证明医疗产品导致其损害即可。那么产品缺陷与患者损害事实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应由哪方承担举证责任?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第10条规定了医疗产品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由患者一方对产品缺陷及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也规定医疗产品损害赔偿责任纠纷,由患者对产品缺陷、损害事实及产品缺陷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负担举证责任。另外也有人认为,就医疗产品损害的举证责任,立法上并无特别的规定,应当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因此,产品缺陷、损害后果和因果关系应当由患者一方承担举证责任。

相反观点认为,产品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考虑到用户、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存在信息上的不对称,特别是对于高科技产品致害原因不易证明等特点,通常要求生产者就缺陷不存在,或缺陷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举证。[1]因此,如果医疗产品生产者不能举证证明,则认定产品存在缺陷及缺陷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笔者认同前一种观点。《产品质量法》第41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以下简称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赔偿责任:(1)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2)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3)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同时,第46条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通过以上规定看出,只要生产者能够证明以上三种免责事由存在,即不承担赔偿责任。对于医疗产品而言,医疗产品的生产厂家或者医疗机构的举证责任只应限于对产品是否投入流通、投入流通时,产品缺陷是否存在和投入流通时科学技术水平是否能够发现缺陷存在的情况承担举证责任。如果有符合其中一项事由的,则不承担赔偿责任。除此之外的举证责任应当由患者一方承担。患者一方可以通过产品质量技术鉴定的方式或者相关证据来证明自己因产品存在缺陷导致其损害。笔者不支持后一种观点,除却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规定的原因之外,还因为如果将产品缺陷、损害事实以及缺陷和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分配给医疗产品生产者或者医疗机构的话,相对于医疗产品的特殊性而言,则医疗产品生产者或者医疗机构会经常面临举证不能的情况。如对于已经植入患者体内的医疗产品,如果患者不同意取出鉴定,医疗产品生产者或者医疗机构就要因无法取得证据而败诉。所以如果仅让患者就损害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医疗产品的生产者或者医疗机构将面临着巨大的道德风险。

同理,因输入的血液是否合格引发的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也应由患者一方对损害后果,血液产品存在缺陷、血液产品存在的缺陷和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2.2 医疗过错和医疗产品责任同时存在时的赔偿责任

笔者认为,由于在医疗产品责任案件中,造成患者最终的人身、财产权益损害的原因往往非常复杂,在患者原有疾病状况、自身特异体质、医疗产品存在缺陷,医务人员实施的诊疗行为也有过错等多种原因造成医疗损害后果的情况下,应该依照原因力规则来确定相应责任主体应当承担责任的大小,医疗机构要对其诊疗过错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缺陷医疗产品的责任主体对医疗产品缺陷所造成的损害结果承担赔偿责任。在同时存在医疗产品缺陷和医务人员诊疗过错行为的情形下,医疗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及医疗机构的医疗产品责任,与医疗机构因其他诊疗过错行为而应承担的责任应当是按份责任,按照各自对医疗损害后果原因力的大小来确定其责任份额。这一责任份额的确定具有对外的效力,即就整个医疗损害赔偿而言,医疗机构与医疗产品责任的承担者之间对患者一方承担按份责任,法院应当在判决中明确各自的份额。这种按责任承担的判决,有利于督促医疗产品生产厂家自觉生产保证质量的医疗产品,加大其应有的责任义务。如果全部由医疗机构先期承担,有可能出现医疗产品厂家逃避法律责任,可以在出现产品质量或缺陷后,企业倒闭、破产导致不负责任。既然法律制定的目的是为保证患者获得赔偿的救治,如果在诉讼中厂家一直作为被告,就可以先期按照各方责任承担。有关厂家没有能力承担时,为保证患者利益,不管患者一方起诉医疗机构或厂家,医疗机构先期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如果医疗机构仅存在导致医疗产品存在缺陷的过错行为,则这仍属于医疗产品责任的范畴,应当依照侵权责任法第43条及第59条的规定来承担责任,此时医疗机构与医疗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是内部的按份责任关系,对于他们外部的患者一方不具有效力。因此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应当不管患者起诉医疗机构或厂家,均追加各方当事人成为共同被告,更有利解决纠纷。

2.3《侵权责任法》第59条规定的理解

《侵权责任法》第59条规定,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患者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的,医疗机构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追偿。从59条规定的表述可以得知,其立法含义还是为了保护、方便患者的追偿,医疗机构承担的仍然是过错责任。医疗产品责任作为产品责任的一种,其责任形态应该是不真正连带责任。即在医疗产品责任中,作为受害人的患者一方有权选择不同的责任主体为被告来主张权利,也可以选择他们为共同被告,人民法院也可以基于查明案件事实、方便解决纠纷等考虑,追加他们为共同被告,但无论何种情况下,都有某个责任主体来承担最终的责任。在当事人进行选择其中一个责任主体主张权利的情形,人民法院认定其责任大小及承担方式在实务界并无争议。但对于当事人将医疗机构和生产者、销售者同时起诉或人民法院依职权追加的情形,如何确定他们责任的大小及承担方式,则有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应当确定由他们共同承担责任,再行确定他们之间的追偿权;另一种意见认为,此时应当确定缺陷的直接生产者承担侵权责任,不必先实行让医疗机构先承担责任,再进行追偿。[2]

笔者认为,应当采纳上述第一种意见,理由如下:(1)侵权责任法确立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立法目的在于方便受害人诉讼、减轻其举证责任、将赔偿不能的风险分配给责任人的方式来保护受害人。[3]因此,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连带责任在对外效力上不应有所不同,受害人一方有权要求责任人承担全部责任、部分责任或者共同承担责任。(2)在医疗产品责任案件中,如果患者一方在同时起诉数个责任主体时,直接确定由应当承担最终责任的主体通常为生产者承担责任,则需要驳回患者一方对其他责任主体,比如医疗机构的诉讼请求,这等于限制患者一方的选择权,而且直接确定由应当承担最终责任的主体承担责任,在其并无清偿能力的情况下,会直接导致患者丧失救济机会,不符合侵权责任法第59条等规定的立法精神。因此应当区分几种情况,即生产厂家有能力与无能力承担的情形,同前面的表述一致。

但需要说明的是,一些人认为医疗机构对缺陷产品和不合格血液承担的不是过错责任而是无过错责任,或是基于《产品质量法》中的销售者承担责任,笔者认为这是对法律规定的误解。《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一章第59条规定并不是表达医院是产品的销售者,而是法律考虑患者寻找生产者较困难,为方便患者的诉讼,规定了患者也可以找医疗机构,为了解决患者的求偿问题。但医疗机构承担责任后可以向厂家追偿,事实上其最终承担的还是过错责任。

参考文献

[1]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26-227.

[2]杨立新.论医疗产品损害责任[J].政法论丛,2009(2):5-12.

江西省下达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 篇8

责任书明确了主要责任: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属地管理责任制。明确了责任目标:确保本辖区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在食用农产品生产、养殖过程中,禁止使用国家禁用农药、兽药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农产品生产企业、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全部实现生产有记录,并对其生产经营的农产品抽检覆盖面达100%以上;在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全年平均合格率达96%以上;在全省监测中发现的不合格农产品查处率达100%;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受理率、查处率达到100%。

责任书明确提出,属地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不按要求配备人财物的、未完成责任目标的,在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监测中发现3次及以上禁用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实行上级负责人对下级主要负责人的约谈制度和上级监管部门对市、县政府的情况通报制度。对出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不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还要倒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领导责任。

(摘自《江西日报》,2014-07-29)

产品责任险核保问卷 2 篇9

一、基本信息

投 保 人:深圳市 康来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被保险人:同上

二、标的概况

营业范围:水处理设备及相关配件的生产,营业性质:(国营■私有 台资 港资 其它)

生产地址:深圳宝安区西乡三力工业园5栋3楼经营规模:小型

企业内部管理情况:中等

员工总数:80人开业年限:2007年

三、原材料

1、材料供应商的名称、声誉和赔偿史无

2、控制原材料的手段有专人负责

3、是否保留原料货源的记录?■是 □否

4、产品是否含有别的企业制造的零部件?■是 □否

四、产品

5、是否与原料及零部件供应商或承包商签有赔偿的协议?■是 □否

1、产品的名称:有照片,型号:多种

性能: 净水 器,用途:家庭,工厂,企业产品的相关技术指标:有

产品是否经国家质检部门鉴定合格,准予批量生产? ■是 □否

2、产品是否用作其它企业产品的零部件?□是 □否投保产品的生产日期:2012-2014使用期限:10

产品是否由别的企业(或个人)组装?□是 ■否

4、产品已上市的时间

5、产品是否全部投保?■是 □否

非全部投保时是否成批投保?□是 □否

6、每批成品的抽样数、测试手段检查

7、产品生产记录是否妥善保存■是 □否

8、产品或容器是否有火灾爆炸的危险□是 ■否

9、产品是否含有某种特定的化学成分□是 ■否

11、产品是否具有尖角和锋利的边沿□是 ■否

12、列出产品含有的易燃、易爆、有毒、辐射或有任何其他危险的成分:

13、产品的使用者客观

五、销售:

1、产品的年销售量:800万

2、产品的销售范围:中国境内

3、产品是否配有详细的使用说明书?■是 □否

若有,说明书是否印在外包装上或产品上?■是 □否

是否另有说明手册?■有 □无

说明书中有无写明注意事项及可能发生的危险?■有 □无

4、是否为推销产品做过广告?■是 □否

广告是否真实?■是 □否

6、是否对所销售的产品负责安装、修理或售后服务■是 □否

7、产品的返修率?无

8、产品是否销往国外:□是 ■否

10、销售记录是否保存完好■是 □否

六、以往事故记录

1、产品是否因功能问题而发生意外事故?□是 ■否

3、产品或部件是否有国外制造的?□有 ■无

9、产品是否有书面保证书或销售条件?■是 □否

共有多少次?无,受害者的姓名、地址及事故的发生日

期,2、产品责任事故的发生有无引起过法律诉讼?□有 ■无

结果如何?

3、产品责任事故发生后,是否亲自参与事故调查?■是 □否

4、是否曾经买过产品责任保险?□是 ■否

6、是否有过索赔记录?详述有关索赔情况

事故造成的损害情况如何?无

附件:

电子产品产品责任书 篇10

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湖北省动物防疫条例》《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规定,为切实加强我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动物和动物产品安全,维护公共卫生食品安全,明确职责,特签订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书。

一、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人的责任:

1、依法对养殖场(户、小区)进行畜产品安全监管,督促养殖场(户、小区)建立完善畜禽养殖档案。

2、做好检疫工作,严把动物进出检疫关口。

3、监督指导养殖场(户、小区)对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

4、对养殖场(户、小区)组织开展监测工作。

二、动物养殖场(户)主的责任:

1、动物养殖场(户、小区)必须接受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畜产品安全监管,并配合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搞好瘦肉精等违禁物质监测。

2、动物养殖场,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并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3、若需购买或引进畜禽,必须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购买和引进,并按规定申报检疫。出售畜禽前1天、购进畜禽后3天内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

4、、必须有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规范的养殖档案,养殖档案中兽药饲料使用记录完整。

5、同时具备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防疫、消毒及无害化处理设施。

6、动物养殖场应严格执行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规程,严格饲料、兽药、饮用水等投入品管理,严禁使用违禁饲料、饲料添加剂和违禁

兽药,不人药兽用,严格执行休药期

7、按规定和要求进行动物防疫,定期对养殖场所、进行彻底消毒。

8、不得出售病死畜禽,对不明原因死亡的畜禽,必须向当地动

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并对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

9、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否则,自愿接受动物卫生监督

机构的依法处理,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本责任书一式三份,监管单位和动物养殖场(户、小区)各一份,一份交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存档。

监管单位:代表签字:

动物养殖场:代表签字:

产品责任险引发三方利益博弈 篇11

净水机成了洒水机

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家住哈尔滨爱建小区的张先生于2005年末在哈尔滨红旗家具城开能净水设备总厂购买了一台上海奔泰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下简称奔泰公司)生产的家庭中央净水机。初用时,张先生一家人感觉很有面子,有客上门就美滋滋地向其介绍使用净水机的好处。更实质性的变化是,家里生活用水尤其是饮用水的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可惜好景不长。2006年6月的一天,这台净水机的上盖突然开裂漏水,幸好当时家中有人,发现及时,没有造成什么损失。

后来,张先生找到了哈尔滨红旗家具城开能净水设备总厂厂家上门为他更换了一台新的净水机。

可是,漏水的情况还是发生了。

今年7月的一天,张先生夫妻俩晚上回家,一打开屋门,眼前的情景让他们大吃一惊:屋里的地上到处都是积水。经张先生细心检查,原来新换的净水机“老毛病又犯了”,上盖又裂开了,水就是从裂开的地方流出来的。

这次就没有上次那么幸运了,由于家中无人,漏水时间较长,屋里的地板、地棱、地毯都泡在了水里,墙面有的地方也被泡。张先生还发现,放在阳台上的几双鞋子和几个准备送礼的礼品盒也都被淹。

第二天,被淹的地板开始变形,大理石台也变得松动起来。楼下的邻居此时也找上门来,原来水已经渗到了楼下,邻居家也跟着遭了殃。

一连串问题接踵而至,被泡的墙面起皮,鞋子变型,地毯生虫……

张先生觉得很纳闷,如果说第一次净水机出现这种情况实属偶然,那么新换的净水机为何还会犯老毛病?张先生对净水机的质量产生了怀疑。

张先生再次找到哈尔滨红旗家具城开能净水设备总厂他们告诉张先生,这种净水机已经上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的保险,保险公司会赔偿张先生的损失。

接下来,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到张先生家,统计此次漏水给张先生家带来的损失。几天后,保险公司给出了一个定损意见,同意赔偿19130元给张先生。

保险赔偿额存争议

8月31日,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发到哈市的一份传真上,记者看到,这份传真上显示受损的还不仅仅哈市一家,还有四川成都的两位用户。可见,发生在哈市张先生家里净水机漏水情况并非个别现象。

传真来的方案里只对地板和地棱以及楼下住户的顶棚进行了赔偿,其他被淹物品并没有计算在内。而且,地板和地棱的面积及价格都与实际存在较大出入。

这份传真同时还附有一份《协议书》,里面写着:“甲乙双方经充分协商,就产品责任保险理赔及财产损失补偿事宜达成共识……双方充分理解,乙方对甲方因产品责任给乙方造成的财产损失所表示的歉意及给予的经济补偿表示接受。同时乙方同意获得本次经济补偿后,不再对甲方提出任何其他赔偿要求。”

《协议书》中的内容,让张先生感到十分不理解。他说,这明显是一厢情愿的说法,尤其是其中“因产品责任给乙方造成的财产损失所表示的歉意及给予的经济补偿”,他不能理解也无法接受。张先生认为,他要求的是“赔偿”而非“补偿”,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张先生列出一个损失明细,认为对被淹物品都应该进行赔偿。根据张先生的计算,他应该得到赔偿款54446元。

张先生认为,这个要求已经是最低标准了,因为这里并没有包括其他损失:地板下的电线、家具、壁纸及门框架的损失;重新更换的装饰材料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房屋暂时不能居住,要租住房屋的花费;另外,张先生的妻子已经怀有身孕,这次事件折腾得夫妻俩身心疲惫,带来的精神伤害更是无法计算的。

就这样,双方各有说法,一直僵持不下。张先生表示,他一定要讨个说法,如有必要将采取法律手段来解决此事。

除了解决自己的问题外,张先生的脑海中还有一连串疑问:为何他用过的两台净水机都犯同一个毛病?是去年厂家为他更换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还是这种奔泰净水机天生有这个缺陷?如果是“先天不足”,那么会不会给其他家庭带来麻烦?厂家又为什么不愿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对问题净水机进行召回呢?

就此事,记者采访了奔泰公司负责用户赔偿的周主任,周主任表示,赔偿的额度是根据保险公司的要求做的。当记者问及事故的原因,周主任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造成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用户使用不当造成的;二是产品本身的问题。哈尔滨张先生的净水机存在设计缺陷,公司在2006年就给各地的代理商发通知召回了,哈尔滨的代理商由于工作衔接问题没有召回。

随后,记者和哈尔滨的代理商王经理取得联系,王经理说自己是2006年11月末接手的,从来没听说过召回的事情。

记者随后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哈尔滨分公司的刘先生取得联系。刘先生说,上海分公司委托他们负责勘察现场,测量地板面积,拍照片等工作,价格是上海分公司定的,按理说应该对用户的这些损失进行赔偿,但是保险公司的赔偿不能超过投保的最高上限,如果超过了,就应该由厂家弥补。厂家只是让保险公司赔付是不对的,应该承担起厂方该承担的责任。

责任保险谁该承担

就此事记者咨询了消费者协会及法律界人士。据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三章“生产、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中第4-六条规定:产品质量应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应当符合该标准;第四章“损害赔偿”中第四十条、四十一条、四十二条、四十四条等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所以说,奔泰净水机的生产厂家应当对张先生进行赔偿。另外,按《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厂家同样应对消费者的损失进行赔偿。

据公益维权律师孙洪文分析,在一些场合,人们极易将产品责任与产品质量违约责任相混淆。其实,尽管这两者都与产品直接相关,其风险都存在于产品本身且均需要产品的制造者,销售者,修理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作为两类不同性质的保险业务,它们仍然有本质的区别。

首先,风险性质不同。产品责任保险承保的是被保险人的侵权行为,且不以被保险人是否与受害人之间订有合同为条件。它以各国的民事民法制度为法律依据。而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承保的是被保险人的违约行为,并以合同法供给方和产品的消费方签订合同为必要条件。它以经济合同法规制度为法律依据。

其次,处理原则不同。产品责任事故的处理原则,在许多国家用严格责任的原则。即只要不是受害人处于故意或自伤所致,便能够从产品的制造者或销售者、修理者等处获得经济赔偿,并受到法律保护。而产品质量保险的违约责任只能采取过错责任的原则进行处理。即产品的制造者、销售者、修理者等存在过错是其承担责任的前提条件。可见,严格责任原则与过错责任原则是有很大区别的,其对产品责任保险和产品质量保险的影响也具有很大的直接意义。

再者,自然承担者与受损方的情况不一样。从责任承担方的角度看,在产品责任保险中,责任承担者可能是产品的制造者、修理者、消费者,也可能是产品的销售者甚至是承运者。其中制造者与销售者负连带责任。受损方可以任择其一提出赔偿损失的要求,也可以同时向多方提出赔偿请求。在产品质量保证保险中,责任承担者仅限于提供不合格产品的一方,受损人只能向他提出请求。

第四,承担责任的方式与标准不同。产品责任事故的责任承担方式,通常只能采取赔偿损失的方式,即在产品责任保险中,保险人承担的是经济赔偿责任,这种经济赔偿的标准不受产品本身的实际价值的制约。而在产品质量保险中,保险公司承担的责任一般不会超过产品本身的实际价值。

第五,诉讼的管辖权不同。产品责任保险所承保的是产品责任事故,因产品责任提起诉讼案件应由被告所在地或侵权行为发生地法院管辖,产品质量保险违约责任的案件有合同签订地和履行地的法院管辖。

第六,保险的内容性质不同。产品责任保险提供的是代替责任方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属于责任保险;产品质量保险提供的是带有担保性质的保险,属于保证保险的范畴。

浅析产品责任归责原则 篇12

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是指缺陷产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就该缺陷产品造成他人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应承担何种形式的法律责任, 其决定着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的分配和免责事由的设定。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是受害人控告产品制造者或销售者责任的依据, 是确定行为人承担产品责任的基本事由、标准、依据, 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普遍性, 体现了法律的价值判断, 即为法律应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亦或是行为人的行为、以已发生的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标准, 使行为人来承担产品责任, 从而平衡当事人的利益, 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及正义。

二、我国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的现状

关于产品责任问题首次作出规定是在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工业产品责任条例》中, 其次就是1986年《民法通则》中的第122条。在总结各国的立法经验和实践基础上, 1993年我国又通过了《产品质量法》, 该法是我国首部有关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和有关民事责任的综合性法律, 但因为法律的滞后性, 新的情况不断产生, 又于2000年7月对该法进行了修订, 修订案总结了各种不足, 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责任, 修正后该法具有更强的操作性。紧接着, 去1993年又通过了专门规定消费者权利义务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来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最新的关于产品责任的立法是2009年通过的《侵权责任法》。此外有关产品责任的立法还有一些行政立法, 如1995年的《食品卫生法》, 2001年修订的《药品管理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品责任制度相比, 我国的产品立法相对分散, 其次主要是围绕产品质量责任而发展, 目前还没有形成一部专门的产品质量法。

三、对我国产品责任规则原则的完善建议

从产品责任的归责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的产品责任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 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 明确概念和界定标准

《产品质量法》规定、生产者和销售者都是直接责任的责任主体, 运输者和仓储保管者则承担补充责任。生产者由成品的生产者、原料、半成品的生产者组成。销售者由批发商, 零售终端, 包括以其所有权、以期货交易等以其他方式油价转让给他人的团体或个人组成。产品的范围也应扩大, 如电力、天然气等也应纳入产品范围, 智力成果和血液制品等不宜成为产品。在缺陷及认定标准方面, 何为缺陷, 我认为不同于行业标准, 也不同于国家标准, 也便是说, 产品即使达到了上述标准, 产品也可能会有缺陷, 即不合理的危险。行业标准, 国家标准等可以作为最低标准, 其不合理危险则作为较高标准。

(二) 建立以严格责任为主, 过错推定为辅的原则

确立生产者和销售者的严格责任, 不仅能够促进生产者改变生产工艺, 提升产品质量, 还有利于打击销售者的只假贩假现象, 同时严格责任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符合当今社会的趋势。但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差距, 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他们的经验。确立以严格责任为主以过错推定责任为辅, 对消费者而言, 权利受到侵害时, 将会得到最大的保护。而对于生产经营者而言, 辅之以过错推定, 可以督促他们提升自身, 同时又可以通过举证证明自身无过错来减轻他们的责任, 从而实现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实质公平。

(三) 制定专门的《产品责任法》

纵观中国国情, 为平衡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 促进社会发展, 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制定专门的《产品责任法》有重要的意义。以此来明确价值理念, 使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得到公平对待。《产品责任法》的制定是为了赔偿受害人的同时防止在出现类似的状况, 而其核心则是财产赔偿。在某些情况下, 我们也应当具体分析, 如销售者在一些情况下根本无法检查产品, 也当然不知道其是否有缺陷, 在此情况下应对销售者适用过错推定责任。某些产品的缺陷是在长时间后才显示出来, 生产者又难以确定, 那么我们就可以借用市场份额理论补充。与此同时, 我国的产品责任保险制度也应完善。综上, 制定《产品责任法》对我国的产品问题有巨大的帮助。

四、结语

我国的产品责任立法体系还存在缺陷。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尚不十分发达, 科技力量还相对落后, 我国的产品责任制度尚不能移植发达国家的完善的严格责任制度, 而应当以严格责任为主, 过错推定责任为辅。立法者、立法机关应该尽早制定一部完善的《产品责任法》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黄修斌.论我国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03) .

[2]王蕾.我国产品责任之归责原则[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2, (11) .

[3]朱广东.论我国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S1) .

[4]周新军, 容缨.论我国产品责任归责原则[J].政法论坛, 2002, (03) .

[5]贺光辉.论我国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立法选择[J].社会科学家, 2007, (01) .

[6]吴晓明, 冯继光.产品责任归责原则法律问题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3, (11) .

[7]冯志军.产品责任归责原则评析[J].经济论坛, 2007, (21) .

上一篇:第五章常用铸铁材料下一篇:社会保障卡领卡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