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子产品

2024-05-21

日本电子产品(共11篇)

日本电子产品 篇1

从21世纪初开始医疗信息技术突飞猛进, 发展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已成为一个主要的政治问题。我国电子病历的研究和应用才刚刚起步, 但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电子病历已有相当的发展, 相比较而言在理论方面研究最深入的当属美国, 此外英国、荷兰、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及地区也非常重视电子病历, 然而电子病历的实际应用水平相对较高的则是我们的邻国日本。

一、日本电子病历档案发展历程

早在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就进入了日本医院的医事会计、医院管理、急救医疗等领域的信息管理工作。70年代末, 日本的一些大型医院开始研究建立HIS (医院信息系统) 。至80年代, 在一些医院内部就形成了HIS的雏形[1]。1995年, 日本厚生省成立了电子病历开发委员会, 当年度投入2.9亿日元用于开发电子病历系统。到1999年4月22日, 随着《在电子媒体中存储医疗记录》的发布, 在日本电子病历被允许作为正式的医疗文档, 认可其法律地位, 并规定电子病历系统应满足三个关键条件:真实性, 人类可读性和保存性。2001年, 政府投入200亿日元资助电子病历系统的安装实施。2003年, 政府投入250亿日元资助区域化电子病历的实施。2004年, 设立卫生信息系统互操作性项目, 政府投入15亿日元支持IHE-J、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HL7等标准化活动。2005年, 成立标准化的电子病历促进委员会推进互操作性和信息标准化。2006年, 厚生劳动省在全国推广静冈县的电子病历系统, 政府投入8800万日元对该系统进行升级并在全国免费推广。可以看出, 日本电子病历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并由政府积极组织研究和开发, 目前的日本从小诊所到大医院都在构建电子病历。反观我国的医院虽然也在忙于构建电子病历, 但是, 使用方便且支持医院经营管理的电子病历系统还不多, 保存在电子病历系统中的诊疗信息还没有被有效利用。

二、日本的医疗政策

2001年, 日本政府公布了“e-Japan (电子日本战略) ”, 作为国家科技政策集中体现在电子政务和信息技术在医疗相关领域的推广, 在医疗领域这样的信息技术主要是以电子病历系统为中心进行推广的。然后, 在这一战略的基础上, 卫生部, 劳动部和福利部公布了“增加信息在医疗, 保健, 护理和福利部门的利用率”, 并宣布第一个有明确数值的目标, 该规划制订了一个明确的数字化目标:日本拥有400及400个以上床位的医院截至2006年电子病历的使用要达到至少60%。为此, 政府为促进医院采用并建设电子病历系统进行补贴。其次是电子日本战略II (2003年) 和新的IT改革战略 (2006年) , 强调了以下措施: (1) 促进资讯科技的进一步应用, 医疗保健, 通过网上医疗保险索赔处理。 (2) 促进电子病历的使用。 (3) 促进医疗信息的协调使用。 (4) 促进无处不在的医疗服务。在2009年, 日本政府指出, 日本的通信基础设施已在世界领先, 然而各公共部门利用信息技术的进程却十分缓慢。为解决这一问题, 日本政府拨款1万亿日元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并推出了帮助公共部门信息化应用的“i-Japan”战略。在医疗方面, 主要推动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的应用和发展。对实现日本的电子病历系统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一个通过网络连接并安全可靠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协调机制。 (2) 医疗保健机构的信息可以使个人进行访问和管理并由医疗保健人员进行提交, 以减少医疗错误, 避免不必要的检查, 使个人能够选择他们的医疗保健服务。 (3) 实现电子交付处方和反馈配药信息的医疗机构。 (4) 在全国范围内匿名收集流行病学研究相关的医疗保健信息。由此可以看出, 电子病历得到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资助, 基本上已经成为日本的国策。

三、日本电子病历档案现状

目前, 日本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诊疗过程的数字化、无纸化和无胶片化。特别是临床医生和护士工作站整合了各种临床信息系统和知识库, 功能非常强大, 操作方便。同时采用笔记本电脑和PDA实现医生移动查房和护士床旁操作, 实现无线网络化和移动化。日本的电子病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方便的全图形化界面:以事件为纵坐标, 以时间为横坐标, 可以按天或小时显示, 并根据不同颜色显示不同的医嘱和检验检查结果状态。病人的基本状态及医嘱执行情况一目了然, 使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2) 功能强大的医嘱系统:医生对病人的一切诊疗活动都是通过医嘱系统来实现, 检查单、治疗单、注射单、手术单及用血申请等单据全部整合到医嘱系统中。医生仅需要医嘱系统, 而不需要另外开单。医嘱内涵丰富, 包括医师医嘱、注射医嘱、医师/护理任务等, 除了常规的医嘱功能外, 还增加了很多内容。 (3) 规范的临床路径:包括临床路径的创建、展开、确定、中断和结束等内容, 医院有专门的临床路径审核委员会来审核临床路径的合法性。 (4) 详细的病人信息:主要包括基本信息、住院信息和护理信息等。基本信息中除病人个人信息外, 还包括饮食嗜好、饮酒状况、吸烟状况、宠物饲养状况、生活习惯等, 对于疾病管理和干预非常有帮助。 (5) 方便的提示信息:可以在定义临床路径或输入医嘱时输入病症信息及报警提示信息, 在护士执行过程中一旦不能满足该条件, 就可以自动提醒, 避免医疗差错的发生[2]。而且电子病历带来的好处已显而易见: (1) 病人更容易在医疗机构间作出选择。 (2) 病人将更容易理解医疗信息。 (3) 病人的等待时间将缩短。 (4) 医生根据最新医疗经验将可能提供最好的医疗治疗。 (5) 转诊到专家那里将变得更通畅。 (6) 病人将有可能获得客观的第二意见。 (7) 医疗事故有可能被阻止。然而在2007年2月, 有调查研究显示, 在日本电子病历的建设和应用是落后于规划的。调查对拥有300及300以上床位的1574家医院, 和随机选择的拥有不到300个床位的1000家医院、4000个诊所分别邮寄了调查问卷, 问题是关于电子病历和口令录入系统的引进程度, 一些机构仍没有引进电子病历的原因及客观评价EMR的效能和效益。调查问卷的回复情况分别是812 (51.6%) , 504 (50.4%) 和1769 (44.2%) 份。调查结果显示:各医疗机构截至2007年2月引进EMR的百分比分别是医院10%, 诊所10.1%。甚至拥有400及400以上床位的医院百分率也仅有31.2%, 这表明政府的目标还没有达到。没有引进EMR的最普遍原因是“费用太高”, 这是82%的医院给出的回复。认为引进EMR能改善医院内部网络和节约医生时间的医院分别占大约45%和25%[3]。

四、富士通电子病历档案解决方案

富士通是信息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应用的先驱, 目前在日本大约有16000个左右的医疗机构正在使用富士通医疗保健领域的信息技术, 至今富士通的电子病历系统在拥有300或300以上床位的大医院中约占有40%的市场份额, 而且在日本大学医院也占有高达48%的份额, 堪称此行业的佼佼者[4]。

1. 一站式解决方案。

在电子病历系统的早期阶段, 定制的解决方案包是适合个体较大的比如大学和市级医疗机构的需要, 部署这种定制软件包需要相对较高的信息技术投资。为达到日本政府规划中要求电子病历进一步普及应用的目标, 富士通开发了一站式解决方案, 包括在医院的主要部门采用非定制电子病历系统的软件包, 该解决方案在业界首次实现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 有利于电子病历的普及。不过在当时, 非定制的系统并不总是受欢迎的, 因为每个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营, 管理任务和主要功能是不同的。为此, 富士通开始提供一个新的增长型的解决方案, 使方案的功能可以根据系统建设需要的参数进行设置和修改, 并每年提供更新升级服务。由于该解决方案的实施, 电子病历系统在私人和中小型医院的普及速度开始加快。

2. 专家用户论坛。

专家论坛的目标用户就是富士通的非定制解决方案的用户, 论坛的中心包括一个功能升级论坛, 实施/操作的论坛和数据库的论坛。功能升级论坛主要讨论在非定制的电子病历系统的实施中什么功能应该被添加或升级;实施/操作论坛主要对系统的部署和操作, 系统的内容和用户间等情况进行研究;数据库论坛主要讨论存储信息如何有效利用。成立该专家用户论坛的目的是推动电子病历系统并使其不断发展进步, 提高日本的医疗保健服务的质量。

3. 其他的解决方案。

大学医院的通用解决方案, 大学医院一直是日本医疗信息系统发展的驱动力。它们是医疗保健、医学、护理学、医药学顶级的研究机构, 有国家的大力资助。集成解决方案, 需要一些对电子病历系统和操作熟练的工程师来提供支持。专家培训, 包括一站式专家, EMR销售专家。一个电子病历系统的推出需要专业的方法, 这意味着社会企业和销售专家必须进行相应地培训。这些人员不仅要学会良好的业务技能, 而且要学习如何促进提供一站式、非定制的解决方案, 并说明如何操作和预期影响等[5]。

五、日本电子病历档案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 医院内部管理的电子病历系统已经扩展到整个管理以病人为中心的系统, 反映了从电子病历档案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向电子健康档案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的转变。在未来, 随着电子病历系统使用范围的扩大和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模式整合, 护理和健康数据将会互联, 个人也将有能力管理和使用这些数据来支持他们个人的生活方式, 这种发展标志着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将向个人健康档案 (Personal Health Record) 转变, 这也正是从“e-Japan”到“i-Japan”的转变。区域医疗协调制度可能成为日本电子病历的基础。因此在扩大区域医疗协调系统的同时, 努力扩大电子病历系统的使用, 提高在小型和中型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的普及率。此外还需要促进医疗信息标准化, 以实现平稳, 安全的数据交流, 以及提高产品和服务对环境的价值。

摘要:主要介绍日本电子病历档案的发展历程以及日本政府对电子病历的政策和规划, 富士通公司的电子病历解决方案和日本未来电子病历档案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希望可以对我国电子病历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日本,电子病历档案,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田红卫.日本电子病案研究综述[J].中华医院管理, 1999, 15 (7) .

[2]陈金雄.从美日电子病历现状看我国电子病历发展.[2011-03-17].http://www.chinaehc..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223:2009-09-18-05-57-27&catid=5:e-clinic&Itemid=3.

[3]Hideo Yasunaga, Tomoaki Imamura, Shitaro Yamaki, Hiroyoshi Endo.Computerizing medical records in Jap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 2008, 77 (10) .

[4]Takeharu Sonoda.Evolution of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solutions[J].FUJITUS Sci.Tech.J, 2011, 47 (1) .

[5]Takemi Kida.Fujitsu’s Ongoing Activities in Healthcare Field[J].FUJITUS Sci.Tech.J, 2011, 47 (1) .

日本电子政务的发展 篇2

“千年工程”的重要内容

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日本又领风气之先,开始了以建立所谓“电子政府”为目标的电子政务系统工程,以实现政府部门办公电子化、网络化和无纸化。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因特网等网络系统办理各种申请、申报、审批手续,并实施政府网上采购计划。这项计划已于去年3月开始正式启动。

这项工程是日本政府实施的“千年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计划拨款99亿日元。该工程启动后,政府采购手续电子化等先期项目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预计整个电子政务系统工程将在2003年以前建成并投入实际使用。政府管理全部实现电子化后,向国家申报等行政手续就可以通过因特网来进行,这样不仅可以省去民间企业人员“跑腿”的麻烦,而且能够大大提高行政当局的办公效率,开创政府运作模式的新纪元。

日本政府为了促进行政管理机构的信息化,早在1994年12月就制定了“推进行政信息化基本计划”,以期推动行政手续的电子化。到1998年底,政府各省厅近1/3(约2700件)的行政手续已经实现了电子化。然而,其中大部分只是一种初级的电子化手段,比如,有关申请手续采用的是将个人或企业等组织的有关数据先输入软盘,然后向政府部门提交的形式。目前,个人通过遍布的电子网络向政府提出申报,然后政府的批复情况也通过网络进行传递的“全自动”方式尚不能完全做到。

有识之士曾经指出,如果总是要求民间企业采取这种半人工申报的形式,那么就有可能对民间网络化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于是,政府顺应形势要求,提出了实施电子政务工程的计划并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发展规划。

两个“瓶颈”

电子政务前景固然美好,但实施并非易事。这项计划至少还存在两个“瓶颈”:

第一,认证制度问题。传统的身份认证方式是以签字画押为准,亦有成熟的笔迹鉴定技术和相应的专门机构加以确认,而且这种方式的权威性已深入人心,尽人皆知,发生纠纷的可能性极小。而采用电子署名方式则不同,人们在收到电子邮件时,常常会对其是否真的来自本人或政府机关产生怀疑。日本政府拟定了《电子签名与认证法案》,并已于2000年3月上旬向国会提交通过。按照这项法案的规定,民间认证机构通过密码技术验证“电子署名”,使其同本人的手写签名、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从而建立起行政手续和电子商务身份认证的法律基础,扫除了实施电子政务的制度障碍。

第二,安全保障问题。政务文件以电子方式进入“网络黑箱”后,被他方染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既存在途中被人篡改的可能,又有遭受病毒侵袭的危险,而且又难以分辨事故的责任。

安全性问题,是整个电子政务工程的命脉。时不时发生的袭击政府主页事件,暴露出政府网络在防止非法入侵方面的“脆弱性”和“不可靠性”,加强安全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如果无法有效防御黑客攻击造成的电脑恐怖活动和计算机病毒,电子政府就无法建立。

加密技术的开发

加强网络的安全性所需要的基础之一就是密码技术,故此,日本相关企业加快了旨在确保网络通信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安全的加密技术的开发。迄今,日本东芝公司和日立制作所已成功地开发出了安全性更高的新的加密技术,新一代的加密技术具有处理速度快、难以被第三者破译的特点。东芝公司开发出的最新密码HIEROCRIPT,即使使用最新的计算机,也需要进行1亿次以上的计算,而且还要花费难以想像的时间才能破译。日立公司的密码Multi S01使得加密处理时间大为缩短。由于处理速度很快,这种密码可望使用在新一代因特网上进行实时加密,满足了图像等大容量信息在因特网上进行超高速传输的需要。此外,当第三者对通信内容进行篡改时,使用这种密码还能够进行检测,从而提高了安全性。另外,三菱电机和日本电信电话等四家公司也已发布了新一代的加密技术。

日本农产品“大变身” 篇3

“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至今, 让农产品升值增效的深加工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我们的农产品市场一不缺技术, 二不缺设备, 三不缺资金, 唯一缺乏的或许是农产品研发的想象力……”长期从事中日经济技术交流的专家周冬霖这样介绍。

在日本, 梨, 不仅用来当水果吃, 还可以做成很多种糕点, 甚至做成几十种菜肴;柑橘, 除用作饮料、果冻外, 还可以制作成乳酸菌浓缩汁、十几种糕点、几十种清洁类日常洗涤及美容产品, 类似的可以深加工的农产品还有葛粉、柿子、生姜……

农业产业化, 最重要的环节是如何把原材料通过深加工, 开发出在市场上适销对路的产品。

有100多种吃法的柿子

柿子, 是我们熟悉的水果。在柿子鲜果中化验出的20种营养成分中, 有2种和苹果相等, 有12种高于苹果。在我国, 稍有生产规模的柿子产地, 也只有8个省区约50个县市, 农业部已将柿子列入“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加以重视。目前, 全世界每年鲜柿果总产量大约4 0 0万吨, 我国占其中8 0%, 约产320万吨, 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然而, 最近10多年来, 因为卖不出好价钱, 几乎每年都能听到各地农民宁愿让“柿子挂在树上烂掉也无人采摘”的新闻。另外, 我国柿果大都是涩柿子, 脱涩后10天左右不吃掉, 就会变质腐烂。柿果保鲜期的“短板”, 严重影响了柿子储存和运输流通半径。90%的柿子鲜果只能在产地周边勉强消化, 加上柿子秋天下树时同时有多种时令水果同时上市, 使得柿子虽集多种优势于一身, 市场地位却颇为尴尬, 以致这么高营养价值的水果, 却不被消费者看好。

目前, 我国柿子的主要加工产品是传统的柿饼, 也有做柿子醋之类的其他产品, 因为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也就谈不上市场。

在邻国日本, 柿子却是另一番状况。据介绍, 日本柿子产量排名全球第三, 年产约20万吨, 甜柿占大部分。日本柿子通过品种改良可以实现长达半年多的鲜果保鲜销售, 更重要的是以柿子为主要原料或辅助材料、为题材的深加工产品以及衍生产品, 达到100多种。

比如, 食品类包括风味柿果糕点、腌渍品、保健饮品、柿子宴席等产品系列, 日用品类包括柿涩染织的纺织品、比较高级的染发美发产品、美容护肤产品、柿涩面膜、洗面香皂、杀菌、消毒、防虫、除臭产品, 柿子文化产品包括图文出版物、卡通动漫造型、工艺品系列、美术品系列等。

可以吃掉的茶叶

茶叶, 因含有多种价值极高的营养成分, 被古今中外公认为最具养生保健和医药功效的三大饮品之一。在我国, 茶叶主要用开水冲泡。然而, 有一种颠覆性的观念在业内已成共识:据科学测定, 开水“冲泡”茶叶, 茶叶里丰富的营养成分仅有30%能溶于水中, 另有70%的有效营养成分都被当作“茶叶渣”扔掉了。实验证明, “吃茶”比喝茶能更多更充分地汲取营养物质。

完整继承中国宋代“吃茶”传统的日本抹茶, 就是沿袭了“吃茶”的方式, 100%充分享用茶叶营养。这或许应该是日本多年来一直成为世界第一长寿大国的秘密之一。

抹茶, 并不等于绿茶粉。国际市场上使用“抹茶” (Matcha) 二字有严格限定, 凡不是天然石墨碾磨的不得称作抹茶, 凡是没有使用抹茶原料的产品绝对不允许使用“抹茶” (Matcha) 二字。

目前在我国市场上, 抹茶和绿茶粉颇有些鱼龙混杂 (因为是奢侈品和普通产品的差别, 所以尚无标准限定) , 普通消费者是很难区分真假的。绿茶粉和抹茶, 不仅仅是享用习惯和营养摄入上有很大差别, 从经济效益上讲, 价格相差也在十几倍以上。

抹茶不仅深受日本人的喜爱, 近年在欧美等国家也大受欢迎, 从而带来日本抹茶出口量连年翻番。

不只作为调料的生姜

生姜作为食材和药材, 大家都非常熟悉。在中国古代, 有20多部医疗典籍, 都记录了它的药用和食用功效。多年来, 中国人食用生姜主要作为烹饪调味料, 糖盐腌渍不多, 其他姜制品就更少见了。

日本人自古也有吃生姜的习惯, 人们日常生活也都离不开生姜。

有厂商针对大量年轻时髦女性美丽“冻”人的需要投其所好, 为她们生产出随身携带装有生姜粉末的袖珍容器 (像口红笔) , 外出喝茶、喝咖啡、就餐喝汤等, 都能自己做主, 随时加入生姜。就是这家做“口红式姜粉笔”的很小的公司, 一个产品去年销售额就高达人民币3000多万元。

厂家除生产销售各种口味的生姜饮品之外, 日本餐饮行业也积极开发出一系列生姜食谱, 保健品行业开发了生姜保健品及“生姜减肥”服务项目, 日用品行业开发了有生姜成分的生发液、洗发水及其他护肤日用品十几种……

据介绍, 1.4公斤鲜姜在日本的售价大约合人民币30多元, 加工成100克姜粉后的市场售价约合人民币130多元, 增值4倍多。如果再以姜粉加工成其他的饮品、食品, 又有5~10倍的增值水平。

目前, 我国市场的生姜制品依然是大量空白。如果学习、借鉴、引进日本在生姜产品开发、生姜产品市场消费引导、生姜文化促进等方面的经验, 在中国建立起产业化品牌, 发掘整合生姜产业和产品文化, 打造在全国独树一帜的生姜龙头品牌形象, 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还将可能为进军国际市场, 奠定雄厚的产业基础。

农产品深加工产学研大构架

日本诸多农林产品深加工研发的过程, 有一些基本规律可循, 那就是在市场机制下, 实现“产、学、研”完美结合的架构。

产业界——农民遵守行规, 认真生产安全放心无添加的原料产品, 提供鲜食品和腌渍类初加工产品;由农业生产协同组合 (日本的农业行业协会或合作社) , 面向批发市场保证大宗商品销售;同时, 委托相应专业科研机构进行产品研发、科学知识普及。

学术界——通过进行大量科学实验和分析论证, 发表科研成果, 逐步把实验室成果向工业化生产转化。此外, 通过利用多种传媒渠道, 面向公众传播科普知识, 推介产品对人体营养和身体保健的好处, 从学术文化和科研角度, 引导人们对可食用产品科学知识的认识了解。

研究界——针对不同农产品的特点, 站在提升生活品质的角度, 以便捷消费的立场, 匠心独具, 挖空心思研发出各种不同的产品。果蔬类农产品从日常料理烹饪到花样翻新的各种食谱, 从各种饮料糕点食品到日常生活系列用品, 几乎无所不包、应有尽有。

企业界——食品加工厂使用优质原料, 利用科学研究机构在技术领域里的研发成果, 组织产品生产, 向市场提供各种成品商品。

日本电子产品 篇4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机制,启示

农产品价格在CPi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表面上看,农产品价格走高似乎对增加农民收人有利,但仔细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过程、形成机制以及价格构成,就不难发现农民在农产品价格上涨过程中获益并不多。如果再考虑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农民并没有在CPI与PPI同时上涨中获益。因此,对成熟的日本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进行考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十分必要。

一、日本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日本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市场形成机制、政府调控机制与价格补贴机制。三套价格形成机制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其中,市场形成机制是主线,政府调控机制是保障,价格补贴机制是补充。

(一)市场形成机制。该机制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遍布日本全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上。由于地域特征和历史原因,日本农业生产者规模普遍都比较小,农产品物流主要借助于批发市场完成。作为农产品物流中最大的通道及枢纽,批发市场可以满足买卖双方扩大运销规模和交易空间、节省交易成本的需求,是解决小规模农业生产和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矛盾的客观场所。

批发市场在日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日本国内70%以上的鲜活类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进入零售环节。

日本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中央批发市场,分布在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开办者必须是地方公共团体,并需经农林水产大臣许可。目前约有百余家此类市场分布于56个都市;其二,地方批发市场,作为中央批发市场的重要补充,开办者可以是地方公共团体、株式会社、农协、渔协等,需经都道府县知事许可。此类市场约有1500余家;其三,上述二者之外的共同体及其他类型的批发市场。

在批发市场内部,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流通组织:一是批发商。批发商需要经过严格的资格认证,大多是有雄厚资金实力的株式会社,占有市场的大部分交易设施,五条件接受生产者委托进行销售,也有批发商向生产者买断的情况;二是中间批发商。需得到市场开办者的许可,在市场内有自己的门店,从批发商手中购进货物,再销售给零售商或大的消费团体;三是买卖参加者,多是有一定规模的零售组织,贩运商,大消费团体等,在批发市场内没有自己的门店,但参加批发商组织的拍卖活动,也从中间批发商进货。

批发市场内的交易活动以拍卖为主。绝大多数鲜活农产品由批发商通过组织拍卖销售给中间批发商或其他买卖参加者,只有个别特定品种的商品才进行对手交易。为了保证拍卖的顺利进行,提高交易效率,几乎所有经集货、理货的农产品都被分等定级和规格化包装。同时,原则上批发商不贩卖市场外的商品,中间批发商也不从批发商之外的个人或主体进货。

对于大多数农业生产者甚至农民合作组织来说,由于其经营规模和实力限制,都希望能通过一条便捷、安全、经济的途径走向市场,批发市场的运作为生产者解决了这一难题。生产者通常把产品无条件地委托给农协,农协将产品集中,分等定级,加工包装,再委托给批发商进行拍卖。生产者、农协及批发商之间的委托关系建立在高度信赖的基础上,批发市场则是这种关系的载体和中介。

在农产品流通的同时,价格和信息在不断地形成和传递。各地农协在各大批发市场内都设有办事处,将市场内的价格及购销信息及时传递给生产者和农协内部。批发市场内通过拍卖形成的价格是同类产品交换的重要参数。

(二)政府调控机制。日本政府对其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干预随处可见。从农产品的收购、批发、直到销售,每个环节都有政府调控的踪影。当然,对不同的农产品品种,根据其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作用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调控方式,主要有:

1.直接控制。这是一种比较严厉的管理制度,由政府直接进行调控。实施直接控制的产品主要是大米。由于日本大米的特殊地位,政府制定有严密的计划,并由政府指定的商业组织负责完成大米购销计划的落实,超过计划规定量的大米才可以自由流通。大米计划由政府职能部门主管,负责调节供求平衡,基本立足于国内自给,不允许私商、粮贩介入。大米从收购、储运、销售等各环节定价全部由政府直接管理。政府委托“农业生产协同组合”(简称农协)独家承办。“农协”向生产者按官定价格收购,收后交粮食厅或按官定价格转卖给大米批发商。日本“粮食管理法”规定,大米批发商和零售商必须经县知事批准并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监管。零售店铺虽可自由经营,但大米零售价必须接受当地政府粮食主管部门监督与指导,只能按当地政府公布的标准价格销售。政府为保护农民生产大米的积极性和消费者的利益,稳定大米生产供应,采取高买低卖补贴政策,并严格限制进口。

2.法律约束。早在1923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中央批发市场法》,1971年政府又制定和颁发了《批发市场法》,此后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法令,如《批发市场法施行令》《批发市场法施行规则》《食品流通审议会令》等以及一些地方性法令,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开设、规划、运营、监督、审议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如为了确保价格形成的公正性,在市场交易法规中,制定了竞卖或招标为市场的主要交易形式;又如,为了保证市场交易的严肃性,法规对进场经营的交易者资格作了严格的规定。这些法规条令使批发市场交易活动更具公开、公正、公平,促使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真正走上了规范化发展轨道,从而保证了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实施。日本批发市场法甚至还规定了批发环节的销售手续费率,如水产品为5.5%,蔬菜为8.5%,水果为7%,肉类为3.5%,花木为9.5%等。

3.限价调控。即对农产品收购实施最低价保护,对农产品销售规定价格范围,其意图在于一方面鼓励和保护生产者即农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维护农产品销售价的稳定,使消费者的利益不受侵害。政府规定最低价格保证收购,这类产品指麦类(大麦、小麦)、原料用马铃薯、甜菜、甘蔗类。政府为保护本国农昂不受进口小麦、砂糖价比国内产品价廉的冲击,当市价低于政府规定的最低价格时,政府以规定的最低价格保证收购,买卖差价由财政补贴。国内小麦供应不足,由政府直接进口,进口小麦的贸易公司由政府指定。在日本,粮食进出口,要有政府颁发的许可证才能经营。对进口砂糖的贸易公司利润,政府依法要征收“调整金”,用以补贴国产糖的生产者。

同时,日本还规定了农产品零售的上下限价格,这类产品指猪肉、牛肉、生丝(蚕茧)等。此类产品可自由进入市场买卖,价格由准政府机构(畜产振兴事业团、蚕丝砂糖价格安定事业团)实施监控,目标是把市场零售价稳定在政府规定的上限价和下限价范围内。如果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急剧变化,市价超出上限价格,则采用间接调控,由事业团抛售其库存,增加市场供给,或依法减免进口税,促进进口,以平抑物价。在市价低于下限基准价格时,政府指导生产者团体调整库存量,或由负责监控该产品的事业团从市场购人增加库存。为调控物价,吞吐储备发生的库存管理费和购货贷款利息等,由财政负担。

(三)价格补贴机制。即政府对于一些农产品给予收购补贴,这类产品指大豆、油菜籽、加工原料用生乳及指定乳制品。政府规定向农产收购大豆、油菜籽的基准价格,以确保农民再生产。基准价格由农林水产大臣批准实施。当生产者卖出的平均价低于基准价格时,其差额由政府通过农业生产者团体补偿给生产者。为确保加工原料用生乳的再生产,政府规定向生产者收购的保证价格。通常,乳制品制造厂实际收购生乳的价格(称基础贸易价)低于政府规定的保证价格,这之间的差价额,由政府补给农民生产者。政府对乳制品(指定8种)出厂价也有限制,规定了“稳定指标价格”,实际售价可按此上下浮动,上限+4%,下限-10%。当市价超越上下价限时,畜产振兴事业团可以吞吐储备来调节市场供应。

与此相配套的还有价格风险基金制,这可以看作是价格补贴机制的补充或延伸。这项制度覆盖的产品有指定的14种蔬菜、加工原料用果品、鸡蛋等。当市场价格在规定水准以下场合时,其差价额的大部分,由国家、地区政府、生产者等联合筹集的基金补助给生产者,其余差价额由生产者自负风险。当市价暴涨时,生产者团体组织货源按全国指导价提前上市供货平抑物价,基金用来扶助生产者栽培种子、育苗、吞吐储备等。基金的筹集则根据产品品种有多种情况:有的品种国家出资60%,地方政府20%,生产者团体20%;有的品种三者各出1/3;有的品种由地方政府和生产者团体筹措;有的全部由生产者出资。现日本运用此制度于蔬菜,指定品种14种,指定产地1168处,指定消费地区36地165城市。

二、日本农产品的价格形成对我国的启示

不难看出,日本农产品价格在形成过程中,始终以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相对稳定为目标,同时兼顾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和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实现了宏观上的计划性与微观上的市场机制的较好结合,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取得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价格经历了几起几落,每一次起落周期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借鉴国际经验,对于稳定我国农产品价格,进而稳定经济全局有很重要的意义。

1.必须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毫无疑问,市场是调节供需的主要手段。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也不能例外,也应主要依靠市场手段。但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有其特殊性,一是从总体上看,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社会总需求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尽管在农产品内部有一定的替代性;二是农产品供给关系国计民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价格的起落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较大;三是农产品在国民经济中舶基础性作用明显,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就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尤其在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日本政府在长期的市场实践中摸索出的对农产品采取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办法,对我国有较强的借鉴性。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直接掌控农产品流通中的批发环节;二是准政府经济组织指导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并不失时机地调节市场供求。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国的薄弱环节。我国农产昂流通领域的准政府经济组织主要集中在大宗农产品如粮食、棉花、油料等领域,对蔬菜、副食等介入较少。而政府对农产品流通批发环节的掌控,仅停留在规划建设、收费管理上,甚至政府必须承担的质量监控职能也未能很好的履行,以至于近年来我国屡展出现食品安全事故,这足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警醒。

2.必须发展和完善规模化的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建立起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城乡集贸市场,连锁超市和其它零售网点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目前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到4500多家,承担着约70%的商品农产品流通任务。目前,我国的批发市场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工商局或农民集体兴建;另一类是经过政府批准正式建立。国家级的批发市场,较规范但活力不足从而未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自发形成于市的批发市场,有活力而规范性差,二者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纵观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历程,其高效运作主要取决于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法规体系。因此,借鉴日本成功经验,我国政府应该着力于政策的研究与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上,从而促进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3.必须发展农业中介组织,提高农民参与流通的能力。农业中介组织的意义,主要在于解决一家一户的农民参与市场的能力不足的问题。单个的农户对市场信息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而农业生产与销售过程又需要农户掌握产前、产后大量必要的信息,需要有组织机构为农户提供必要的各种服务。还有,农户在参与市场活动的过程中,当他们以单个农产的身份出现时,在谈判和利益博弈中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另一方面,政府与社会需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时,总是因其成本太高而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有中介组织,一方面,中介组织应是农户的利益代言者,另一方面,中介组织也承担着规范与约束农户行为的职责,这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向市场提供安全的、质量可靠的农产品的需要。不难看出,日本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熟,中介组织不仅仅是农产的利益代言者和利益共同体,他们还兼有准政府组织的职能,承担有一定的社会职责,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我国的农业中介组织,主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出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向其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但总体上看,我国的农业中介组织发展时间短,经验积累少,还需要在政策上给与鼓励,在资金上给与扶持,尽快建立一批农民急需的农业中介组织。

4.必须实施质量安全与市场准人制度。农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无机能被广泛使用,农产品的加工、贮存、运输链条拉长,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增多。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农业发达国家都对农产品进口实行严格的检验制度,农业标准化生产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在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农产品的质检项目越来越多,控制标准越来越严格,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对质量的要求甚至超过了对价格的要求,以至于一些进口我国蔬菜的国家如日本,对我国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从生产环节就提出了详细的要求,质量标准检验上更是一丝不苟,这对于我国国内市场的蔬菜生产与供应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从我国的现实来看,近几年屡屡发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更是直接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为我们敲响了保卫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警钟。借鉴日本的经验,我们必须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控与市场准入制度,应该从生产环节入手,控制农药与化肥的施用量,着力开发安全、高效、低残留的无机能产品,完善农产品的质量检验制度,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使我国的农产品建立在安全、可控的范围之内,使老百姓的餐桌有一个安全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潘立亚、贺盛瑜,《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特点和优势》,《新农村》,2007.1.谢仰安,《日本的农产品价格政策》国家发改委离退休干部局2008.4.15.陈甬军、张小军、庄尚文,《我国现代商品市场建设》中宏数据库,2008.9.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日本最畅销节油产品登陆中国 篇5

HAIOKU(好酷先生)节油缆是2005~2006年度日本节油产品销量冠军,是世界第一种“金属活性化触媒”节油产品。它使用方便,效果明显,免维护。在使用该产品后能达到提高动力输出、降低油耗、净化尾气的功效;可以实现市区行驶油耗下降5%~7%,匀速行驶油耗下降10%~25%的改善可能。使用该产品时要在低油位时从注油口投入并及时加油。本产品在投入7小时后开始发挥作用。油箱小于60L的建议使用1~2条,大于60L的建议使用2~3条。根据车辆的不同,本产品的效果可能有所区别。

它的节油功能并不在于使用了什么金属材料,而是在于它的金属表面有一层特殊的涂层。这种涂层是由稀土矿石所制造出的纳米材料制成,可在常温常态下不需要任何外力条件就可产生出大量的负离子能量场(微电场)来击碎燃料分子团,使微粒化的油分子更具有活跃性及通过燃料将这些微电场带到发动机的缸体内,当缸体周围布满了带有负电荷的微电场时,火焰转变为急剧地燃烧,同时燃烧压力上升,从而抑制不完全燃烧,提高燃油的燃烧效率,最终起到节油的效果。

HAIOKU(好酷先生)节油缆长得很小巧,长14.5cm,宽1.7cm,重大约20g,金属丝编织,有点像根缆绳。貌不惊人,但节油效果很好,而且很耐用。节油缆的用法很简单,只要将其直接投入注油口 让它随油道滑入油箱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最佳投置时间是在你加油之前,因为节油缆可以随着加油时的冲力顺利到达油箱底部。

日本电子巨头颓势中求转型 篇6

就在一年前, 松下曾将等离子电视的制造和销售业务从上海集中至山东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基本对山东的工厂没有什么影响。”松下电器 (中国) 有限公司的相关人员10日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山东工厂的业务仍集中在液晶电视领域。”

电视业务利润率或不“达标”

事实上, 早在2012年11月, 上海松下等离子有限公司就进行了停工清算, 松下将其承担的等离子电视制造和销售业务, 集中到山东的液晶电视整机生产地点—山东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以此来统一平板电视的生产功能。

松下电器 (中国) 有限公司官网的信息显示, 山东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是日本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松下电器 (中国) 有限公司与济南高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创办的中日合资企业, 成立于1995年, 总投资2992万美元, 地处济南市高新区。资料称, “公司主要以高端液晶电视为主进行生产销售。”

大约10年前平板电视崛起之时, 液晶和等离子作为其两大技术方向, 长期于市场上竞争。等离子电视也曾是松下进入平板电视时代后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然而时至今日, 等离子电视市场的发展已然没落。

如今, 松下董事会正式宣布退出等离子市场, 并在美国和中国市场调整电视的流通模式。松下社长津贺一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通过这样的策略, 预计到2015年, 松下的电视业务能够收支平衡, 但肯定达不到5%的营业利润率。松下已经明确, 为实现2015年3500亿日元的营业利润, 要求各个事业部的营业利润率都达到5%。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的报道, “等离子面板业务的亏损是松下截至2012财年 (截至2013年3月) 连续两个财年合计亏损超过7500亿日元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最大的搁置问题有望得以解决, 松下的结构改革也将向前迈出一大步。”在2013财年上半年, 松下已扭亏为盈, 净利润为1693.64亿日元, 其预计2013财年将实现1000亿日元的净利润。

夺回市场

一直以来, 作为日本电子制造业巨头的松下、东芝等企业, 凭借液晶、等离子平板电视在全球的热销, 一度成为消费电子领域的宠儿, 也是它们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之下, 不少日本电子巨头纷纷遭遇亏损之痛。由此, 它们选择开始进行自身的战略调整和转型。

日本企业东芝在11月29日于其全球官方网站上发布消息称, 大连东芝电视有限公司将于今年12月底停产并停止经营。东芝方面表示, “这一决定是东芝全面改革及改善利润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 东芝将平衡自主研发以及ODM (原始设计制造商) 的比例, 以削减固定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此前, 东芝曾宣布, 将位于波兰的液晶电视生产厂出售给台湾代工巨头仁宝。

暂时处于劣势的日本电子巨头仍在努力重新夺回市场。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的最新报道, “松下计划把印度定位为新兴市场开拓的最重要地区, 计划2014年1月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 还将把零部件采购的权限大幅转移到当地。海外业务方面, 松下之前一直将美国和中国作为重点市场, 但却长期陷于苦战。因此, 松下计划尽早开拓增长潜力巨大的印度市场。”

日本虾产品贸易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篇7

一、世界虾产品的生产与贸易

(一) 世界虾产品的生产状况

按金额计算, 虾及其加工产品占世界水产品贸易的20%左右, 是世界重要的水产品贸易品种, 这不仅得益于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也得益于世界虾产品产量的持续扩大。1950年世界虾产品产量只有40万吨左右, 2002年已经达到400万吨, 50年间增加了10倍。2006年进一步增加到660万吨。从数量看, 迄今为止的半个多世纪里, 世界虾产品产量一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促使虾产品生产快速增长的一大原因是养殖业的发展。世界养殖虾产量在20世纪70年代只有9000多吨, 不到总产量的1%, 其后得益于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 产量不断增加, 80年代初超过30万吨, 80年代中期, 黑虎虾的近代养殖技术确立后, 养殖虾产量持续快速增长, 90年代初的总产量是80万吨, 2006年猛增到316万吨, 占总产量的比重也接近50%。

从生产布局看, 亚洲发展中国家是捕捞虾及养殖虾的主要生产地区, 亚洲地区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20年间一直维持在50%左右, 70年代后期上升至60%, 90年代进一步上升至70%。世界养殖虾产量中, 亚洲所占比重更高达80%左右, 中国、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 (以下简称印尼) 、印度五国的养殖量占世界养殖虾总产量的80%以上, 亚洲称得上是“世界的虾工厂”。

(二) 世界虾产品的贸易状况

虾产品的国际移动遵循一个基本规律, 即从亚洲、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流向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发达国家。从2000年到2002年三年平均值来看, 最大出口国是印度, 总出口量是14.5万吨, 占世界虾产品出口的11%左右。其次是泰国, 总出口量是12.9万吨, 占世界总出口的10%, 第三位是印尼, 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8.5%。包括上述三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虾产品出口比重总计高达75%。三大进口国分别是美国, 日本和西班牙。最大进口国美国的总进口量是31万多吨, 占世界总进口量的22.6%, 第二位日本的总进口量是25万吨, 占世界总进口量的18%。第三位与第四位是西班牙和丹麦, 占世界总进口量的比重分别为8.7%和5.7%, 包括上述四国在内的发达国家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84%。仅从美国和日本两个进口大国看, 按金额衡量, 美国占世界总进口量的32%, 日本是26%左右。2006年, 这一进出口格局基本未变, 日美两国依然是进口大国, 两国的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39%, 按金额衡量的比例是47%。主要出口国依次是泰国、越南、中国、印尼和印度五国。

二、日本虾产品进口贸易的自由化

日本是世界最大的虾产品消费大国。在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后, 随着日本国民的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虾产品消费量开始快速膨胀。1965年, 人均消费量不过是0.5公斤, 1986年已达到历史最高值的3.0公斤。2007年的年消费量是30万吨, 人均2.5公斤, 现在虽然比80年代略有减少, 但数量上远远大于人均消费量是1.2公斤的消费大国美国。而国内消费的10%来源于国内生产, 其余90%来自进口。

日本真正实现虾产品进口的自由化是1961年。在此之前, 虾在食物中被视为奢侈消费品, 其进口量也受到外汇配额政策的限制, 仅从中国与墨西哥等少数国家进口, 进口数量也非常少。进口实现自由化的1961年, 国内虾产品消费还主要依靠国内生产, 仅从韩国和中国进口了4000吨左右。但之后虾产品进口快速增长, 1965年突破2万吨, 1973年猛增到11万7000吨, 这一年日本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的虾产品进口大国。

虾产品进口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是日本人对虾的喜好, 进口实现快速增长的经济因素是20世纪60、70年代, 日本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 普通家庭也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购买当时还是高价商品的虾。其他外在因素诸如, 经济高速增长期, 随着更多妇女走上工作岗位, 日本消费者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在外就餐及购买加工食品的机会增大, 扩大了国内市场对虾产品的需求。日本商社等贸易相关机构也瞄准商机, 纷纷进入东南亚各国, 进行虾产品的生产与加工, 再出口到日本国内, 扩大了进口量。1971年固定汇率制改为浮动汇率制, 日元升值降低了进口成本等。

20世纪80年代初, 虾产品进口经历了几年的低迷期, 1985年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 为虾类进口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 同时期我国台湾黑虎虾的近代养殖技术已经成熟, 日本虾产品进口出现又一个高潮期。1987年虾类进口突破了26万吨, 从1973年到1998年被美国再次赶超的25年间, 日本一直是世界最大的虾产品进口国。

三、亚洲主要各国虾产业的发展

在20世纪70、80年代, 日本虾产品的进口主要来自中国和台湾地区。其中来自台湾地区的数量相对较多, 进口品种主要是黑虎虾。1982年的进口数量有1000多吨, 之后不断增加, 1987年达到了3万吨, 占日本虾产品总进口量的11.5%。1988年, 台湾地区黑虎虾养殖受到疾病的打击, 日本从我国台湾的进口也减少为上年的一半, 此后台湾地区虾产业走向衰退, 20世纪90年代初之后, 随着虾类养殖热潮从台湾、泰国、菲律宾扩大到印尼, 进而蔓延到印度和越南, 日本的进口对象国也逐渐转移。

2009年, 日本虾产品的总进口量是20.3万吨, 主要进口对象国依次是越南、印尼、泰国、印度和中国, 五国所占比重分别是19.7%、17.3%、15.8%、12.1%和7.5%。在历史上, 日本虾产品进口也主要来源于上述几个国家, 但其中经过了数量多少与排位更迭的过程。

(一) 泰国

泰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以政府主导的形式开始虾类养殖。80年代中期, 泰国的虾类养殖主要采取粗放式养殖方式, 因此养殖面积虽然从1972年的9000公顷迅速扩大到1982年的3万公顷, 但因为生产性低, 生产量的增长缓慢。这一时期养殖的多是以明虾为主的小型虾, 几乎都用来国内消费。1986年, 随着泰国真正开始黑虎虾的养殖, 国内迎来了虾类养殖的高潮, 生产量也迅猛增长。1985年黑虎虾的养殖量只有100吨, 1987年已经超过了1万吨, 1989年突破了8万吨, 1991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虾类出口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 泰国铢急剧贬值。引起虾产品出口价格大幅上涨, 也催生了虾类养殖的繁荣。但是从2001年开始, 泰国向日本的虾类出口出现了下滑, 排在印尼、越南和印度之后, 位列第四。其中减少的是冷冻虾, 加工品则处于增加的态势。即泰国从单纯出口初级虾产品的方式, 向出口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方向转变。

(二) 印度尼西亚

印尼从1960年正式开始虾类出口, 具体则是随着1961年日本水产品进口实现自由化后才开始的, 对印尼而言, 虾是最初的出口产品, 是获得外汇的重要手段, 因此印尼政府把日本视为重要的出口对象国, 非常重视对日出口。但是当时印尼的出口产品以捕捞虾为主。虾类捕捞几乎都是拖网方式, 这引起了周边海域鱼类的减少, 渔民间的对立等经济、社会问题。1980年, 印尼政府在部分地区禁止拖网捕捞, 进而在1983年对全部海域实行了拖网渔业的禁令。

随着禁捕令的实施, 印尼政府担心虾类出口减少, 遂开始从拖网渔业到虾类养殖的转换。早从1975年, 国际开发机构 (IDA) 就开始向印尼提供融资支持, 用于养殖池的建造。1980年开始, 印尼政府实行针对虾类养殖的农村融资项目, 进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以政府为主导, 加大开发力度, 到80年代末新建成10万公顷的养殖池。这样在政府的支持下, 开始大规模的虾类养殖, 这一时期印尼政府放宽对民间企业的限制, 允许民间企业开展虾类养殖。此外印尼政府还实行了促进虾类养殖发展项目。项目运行采取政府向大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由企业进行养虾池的大规模开发和经营, 再以企业为中心, 向零散小型的养殖渔民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他们养殖的虾类再由大企业回收。通过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 印尼确立了近代化的养殖技术, 提高了虾类养殖的生产性, 增加了企业和养殖户的收入。在印尼政府最近提出的虾类养殖战略规划中, 计划从2006年到2009年的三年间, 黑虎虾和明虾的产量增加到54万吨。印尼政府运用各种奖励措施, 鼓励虾类养殖, 同时努力扩大虾产品的出口, 增加外汇收入。

印尼虾产品的出口国主要是日本与美国。2006年之前, 日本一直是最大的出口对象国, 从2007年后, 对美国的出口量超过日本, 美国成为印尼最大的出口对象国。

(三) 越南

越南属于亚洲的农业国, 同时也是水产品的生产大国。越南水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虾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带动起来的。目前虾产品的出口占越南水产品出口的70%左右, 主要出口国与地区是日本、美国、欧盟。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水产品成为越南主要的出口商品。包括虾类在内, 水产品几乎都是在近海沿岸捕获的。但由于捕捞过度, 出现了沿岸渔业资源额枯竭, 水产品出口扩大碰到瓶颈。进入90年代, 越南开始政策推进水产品养殖, 并扩大出口。90年代中期以后, 越南政府明确提出将水产业列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点产业, 并把发展养殖业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越南政府计划在2010年实现水产品出口额达到40亿美元, 在水产领域实现雇佣劳动力470万人, 总产量达到350万至400万吨, 其中养殖总量争取达到210万吨。

越南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虾类养殖, 90年代中期, 从泰国引进黑虎虾的养殖技术后, 虾类养殖业快速发展。越南虾养殖主要集中在海水与淡水混合地域, 2004年的养殖面积为60万公顷, 其中90%集中在湄公河沿岸地区。90年代中后期, 除2001至2004年期间, 日本一直是越南虾产品的最大出口对象国。可以说越南水产品的生产与出口是紧紧围绕日本市场发展起来的。对日本而言, 越南是其最大的冷冻虾产品进口国, 同时越南的虾类加工产品也占总进口量的20%, 按金额计算, 越南是日本第二大虾加工品的进口国。2009年10月1日, 随着日本和越南间的经济合作协定正式生效, 越南出口到日本的虾产品将享受零关税政策, 因此越南虾产品在日本市场可能争取到更大的市场份额。

四、日本虾制品的进口

日本虾产品进口量在1994年达到历史最高值的32万吨, 之后呈现减少趋势, 近年一直在20至25万吨左右徘徊。其中进口数量下降的主要是新鲜虾、虾仁及冷冻生虾等, 而包括冷冻熟虾、熟制烟熏虾、寿司虾等虾制品的进口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显著增加, 1990年只有3800吨左右, 2003年增加到4800吨, 2005年进口量逼近3.6万吨。在虾制品中进口数量最大的是冷冻炸虾。冷冻炸虾在1980年前主要在日本国内生产, 但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上升, 1980年末开始, 以大型冷冻食品生产厂家为主导, 在泰国及印尼等国兴建工厂开展生产, 再进口到日本。除炸虾外, 寿司虾等加工产品也纷纷开始海外生产。虾制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 从进口量看, 最大的进口对象国是泰国, 2001年之前, 来自泰国的进口量一直保持在60%左右, 之后比重有所下降, 但也维持在40%以上。

五、结论

因国际供给和需求旺盛, 跨国移动的数量、金额巨大, 因此虾产品被认为是最富国际性的一种贸易商品。其生产和出口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中南美洲部分国家, 主要进口地区则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欧洲及日本这三大市场。从日本市场虾产品供求的历史变迁看, 日本作为曾经的进口大国, 其国内消费和进口需求极大带动了亚洲主要生产国虾产业的成长和成熟。从20世界80年代的中国、中国台湾, 到90年代的尤其是印尼和泰国, 直至目前以越南为首的亚洲各国, 几乎都是以日本市场为中心发展本国的虾产业。日本作为亚洲传统的虾产品消费和进口大国, 虽然近年的进口量呈现低迷状态, 在价格竞争上也出现了劣势, 但依然是世界虾产品进口市场的主要力量。因此亚洲各虾产品出口国都瞄准日本市场, 在产品品种、质量和价格等各个环节上下功夫, 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虾产品是中国优势出口农产品, 日本一直是中国虾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但自2008以来, 中国虾产品在日本市场的业绩出现下滑, 表明中国虾产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优势已经受到崛起的亚洲各国的挑战。

因此, 中国虾产品生产和出口企业要维护和扩大日本市场份额, 必须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发展战略, 在生产环节上重视产量与出口产品质量, 销售环节上以日本市场需求为导向, 实施目标市场差异化战略, 根据日本市场消费者需求偏好现状及变化趋势, 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 并根据日本市场需求,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保证以出口为导向的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日本是世界虾产品的消费和进口大国, 进口主要来源于亚洲各国和地区。自1961年虾产品实现贸易自由化, 日本虾产品的进口量不断增加, 以致目前国内消费的近90%都依赖进口。作为进口大国, 日本虾产品的进口经历了数量、进口来源国和市场份额及类别结构的变动。深度挖掘这种历史变迁的基本规律, 掌握日本虾产品进口的特点, 以及亚洲各进口来源国虾产品生产与出口的基本状况, 对深刻了解虾产品贸易的外部环境, 合理安排中国虾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日本,虾产品,贸易,亚洲

参考文献

[1]大塚茂.瞄准亚洲的粮食进口大国日本[M].东京:家之光协会, 2005.

[2]周井娟, 林坚.世界虾产品贸易格局分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9 (1) .

[3]周井娟.日本虾产品进口结构变动规律与政策启示[J].世界农业, 2010 (5) .

[4]室屋有宏.日本虾产品的进口[J].调查与信息, 2006 (5) .

日本电子产品 篇8

日本JEITA (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 日前报道, 2008年世界电子工业生产比上年略降2%, 为18863亿美元, 预计2009年将微增1%, 达19032亿美元。日本电子工业则因2008年市场需求不振, 尤其是下半年在金融风暴影响下, 一些新兴市场需术也趋疲软而下降了4%, 为43.93万亿日元 (1美元约合95日元) , 其中国内生产为19.4万亿日元, 占44.2%, 海外生产24.6万亿日元, 占55.8%, 预计2009年将持平, 达43.98万亿日元。

日本电子工业产品中, 2008年电视机生产较好, 比上年增长5%, 但电子元件和半导体则分别下降了5%和7%。2009年最看好的产品是蓝光光盘录像机, 可望大幅增长22%, 而电子元件和半导体还将分别下降2%和1%。 (金)

日本的农协组织和农产品的流通 篇9

1 日本的农协组织

日本的农协组织是一个由农民组织起来的协同组织, 以协力共为基本方针, 指导和帮助农家经营农业, 发展生产, 改善生活。农协的最初形式是产业组合, 明治维新后, 根据产业组合法, 于明治33年 (1900年) 9月成立了产业组合;到昭和18年 (1947年) 12月根据农业协同合法, 将农业会改为农业协同组合, 即现在的农协。

1.1 日本农协组织的概况

日本的基层农协是由正式组合员—农民及非正式组合员—非农户组成的, 在全国的市町村都有这样的基层农协, 绝大多数的农民都是农协的组合员。

1.1.1 基层农协分综合农协和专门农协两种

(1) 综合农协:以指导经营农业、指导生活为基础, 进行各种农产品的贩卖和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出售及信用、保险、加工利用等事业。 (2) 专门农协:以经营蔬菜水果、养蚕、畜产等特殊种类的农产品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农协, 只搞生产和技术交流及指导, 不搞产品销售。一般地说, 专门农协的组合员同时也参加综合农协。

基层农协的会长是由组合员选举出来的。会长负责全面工作, 工作人员有长期的专职人员和边劳动边从事农协工作的兼职人员两种。

1.1.2 都道府县连合会

基层农协在都道府县级组织了都道府县连合会。都道府县阶段有经济连合会、信用连合会、共济连合会、厚生连合会等由基层的综合农协组织起来的各种连合会, 也有由专门农协组织起来的酪农连合会、养蚕连合会、园艺连合会等。

1.1.3 都道府县中央会

全日本47个都道府县都有都道府县中央会, 成员是各种基层农协和都道府县级的各种连合会。都道府县中央会不搞经济事业, 只搞都道府县内的基层农协、都道府县各种连合会的指导、调整、调查、教育、监查等事业, 它起着代表都道府县内的农协运动利益和意志的作用。

1.1.4 全国农协中央会 (简称全中)

全中是根据农协法的特别规定设立的, 全国的基层农协, 都道府县中央会和各种连合会、全国各种连合会都是其成员。全中做全面的指导、调整、教育、监查等工作。全中代表农协运动的意志和利益, 指导农协运动, 正确地发展农协运动。全中是对外代表农协运动的唯一机构。在农协法上不是正式会员, 但是作为农协的全国机关的还有农林中央金库、全国信连协会、家之光协会、组合贸易、全国农协观光协会等组织。全中的运营费是从会员征收的。

1.1.5 全国农业协同组合 (简称全农)

全农是在1972年3月, 由全国购买农协连合会和全国贩卖农协连合会合并后建立的, 各都道府县经济连合会等57个会员参加了这个组织。

全农贩卖米、麦、蔬菜、水果、畜产品等全部农产品, 进行着有计划的销售。全农以预约定货方式为基础, 将生产材料, 生活资材等通过都道府县经济连合会, 基层农协提供给农民。全农为了促进事业的发展, 拥有各种设施。如生产设施、贩卖设施 (主要有农产品流通中心) , 还有生活资材流通中心站、试验研究设施、进修设施等。全农为了安定农民的农业经营, 出资设立了若干个价格安定基金会。全农出资创办了100多个公司。

1.1.6 全国共济农协连合会 (简称全共连)

全共连是由全国各都道府的共济连合会等117个会员组织起来的。全共连从事长期 (生命、孩子、建设) 和短期 (火灾、汽车、障害即自然灾害) 的共济事业 (即保险) 和福利事业。

1.1.7 农林中央金库 (简称农林中金)

农林中金是由农林中央金库法而设置的, 是农业、渔业、森林合作社组织的全国金融机关, 其中心是农协。农林中金从事会员的储蓄和向会员的贷款等工作, 即预金、贷付金、金融指导。

1.1.8 全国新闻情报农协连 (简称新闻连)

新闻连的成员是全国47个都道府县的农协中央会、连合会成员。主要发行日刊《日本农业新闻》和向农民提供各种信息。

1.1.9 全国农协观光协会

农户家属如去国内或国外研修、旅游时, 该协会尽量以便宜的旅费提供方便。

1.2 农协与农产品的销售

在日本, 像大米、生乳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 是每年一次由政府、消费者和生产者三方面的代表进行谈判后, 决定出全国的统一价格来的。农协是农民的组织, 它代表着农民的利益和意志, 在这一价格斗争中, 全中代表着全国的农民发言。由于这些主要农产品的价格能直接影响到其他农产品的价格, 从而影响到农家的经营。因此, 每年一次的以米价为首的价格斗争, 成为农协运动的重要内容。

同时, 农协是农产品贩卖的内线流通担当者, 绝大部分的农产品都是由农协来进行贩卖的。并且全国所有经由农协贩卖的农产品, 是由全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剂, 有计划地销售。这样既有利于稳定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又便于消费者购买。

农协帮助农民贩卖农产品, 不是为了从中谋取暴利, 而是为了帮助农民卖得好价钱。由于进行该项工作必须会出一定的人力和物力, 跟农民商定, 一般是除了贩卖经费, 从中收5%左右 (因农产品种类而不同) 的贩卖手续费。由于农产品集中到农协后, 经进一步选别和包装后再运到中心市场贩卖, 不但能卖得更好的价钱, 而且贩卖经费比农民自己运到市场贩卖的费用还要低, 同时, 农民只向农协交货, 手续简便、节省时间。因此, 农民既使向农协上交少量的手续费, 实际上也是合算的, 故绝大多数的农户都乐于将农产品交给农协帮助贩卖。

1.3 农协与农业技术推广

日本的农业技术推广, 具体工作的担当者是农协。全农的基层农协设有系统的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体系, 在基层农协的生产科中配有若干名农业技术员, 一般1名技术员负责1~2种作物的技术推广工作。农协的技术员不但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们推广农业技术, 首先是引进研究机关的有关研究成果, 结合本地区的条件, 制定出适合于本地区的技术措施, 编成栽培手册或栽培日历挂图, 分发到农家, 农家根据自家的具体情况进行技术应用。在栽培全过程, 农协的技术人员每周1次以上亲自下地, 到自己所负责指导的每一块地检查, 听取农民的意见, 就地协助农民解决出现的问题;由于技术是经营的得力手段, 农业技术员很受农民欢迎。

在引进推广需要一定装备的新技术时, 由于一时投资过大, 农民无力出资, 一般是采取农协出资, 农民经营后分期还款的方式。如鸟取农协在推广温室栽培番茄技术时, 建造10铃 (等于1.5亩) 面积的温室及其他设施, 需一次投资250万日元左右, 按一个家庭经营规模30~40铃计, 就必须一次投资750~1 200万日元, 这样庞大的投资, 一般的农家是没有能力的。为了推广此项技术, 农协先出资, 并负责技术指导, 帮助农民建好温室, 安装好各种附属设施, 指导农民按温室栽培技术种好番茄。这些投资分7年还清, 最初两年只还利息, 年息为5% (一般贷款的利息为9%) , 接着分5年付还投资贷款及其利息。10铃每年需还贷50多万日元, 但有250多万日元的收入, 从中还贷50多万日元, 农民的负担就大大减轻了, 农民的经营也就能得以稳定和提高。在日本有很多新的农业技术是通过这种方式推广的, 可以说, 这对于推动日本农业先进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1.4 农协与生产资料供应

发展农业生产, 必须做好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农协设有农业资材供应中心, 负责为当地农民组织供应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是由农协组织供应的。

为了使供求一致, 主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一般是采取预约定购的方法, 农民根据自己的经营需要, 将一年内各时期所需要的肥料、农药等各种主要生产资料的种类、数量等, 事先做出详细计划交给农协, 农协根据农民的需要, 跟厂商按期定货, 按计划供应。这样做的好处是: (1) 生产资料供应及时, 有利于搞好生产; (2) 生产资料供应适合于农民的需要, 利于农民按计划搞好经营; (3) 减少资金积压和货物积压, 提高资金周转率; (4) 减少各方面费用开支, 从而减轻农民的负担; (5) 利于指导农民正确使用各种生产资料; (6) 可以直接送货上门, 既利于农协管理, 又方便农民。

日本的生产资料种类很多。如肥料的种类最少有好几百种, 绝大部分是复合肥, 各有不同的氮磷钾比例,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要和不同地区、土壤类型的情况, 生产出专门适合于一种或一类作物使用的肥料, 一般一种作物有好几种肥料。机械也是如此, 从大型机械到手持式机械, 几乎是应有尽有。农协在组织供应工作中, 首先将所有的各种生产资料的种类、价格、特点、使用说明等, 编成小册, 印发到农家。农民可以根据自家的具体情况自由选购, 农协一方面除了及时向农民提供货源信息, 帮助农民搞好订购计划外, 另一方面还根据农民的生产实际需要, 向厂商提供急需尚缺货源信息, 厂商也积极地不断进行改革, 以满足农民需要。

资金问题, 农协也尽量为农民提供方便, 如优先贷款、适当延期付款等。农民说:农协是农家的后勤部。

关于日本的农协, 笔者曾经听取了十多名农民的见解, 他们说:农协是农民的第二个家, 农协对于农家经营, 发展农业生产, 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农产品的价格斗争中, 在农政事业中, 农协代表着农民的利益和意志, 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农民对农协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在农产品的流通中, 农协成了农民贩卖农产品的得力代理人;在促进农家经营和农业生产发展方面, 农协一方面从资金上扶助农民经营农业, 另一方面及时地将技术和情报等送到农民手中, 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虽然说日本的农协组织有上述优点, 但也客观存的存在一些问题, 如有些农产品的贩卖手续费过高等。不过, 农协是自营的, 经费来源于自己, 向农民收取手续费只不过是保存自己的一种手段, 但绝对没有象商人一样谋求暴利、乱要价。这一点农民也是可以理解的, 要不然农民就不会将农产品委托农协来贩卖了。

日本的农协之所以办得好, 一方面由于有国家的农政路线和农协法的支撑, 另一方面与农协积极扶助农民经营农业、发展生产, 以及农民人人视农协为家的共振精神是分不开的。

2 日本产品的流通

2.1 日本农产品的流通途径和流通担当者

现在的日本农村, 没有像我国设有集市, 农民生产直售的也很少。农产品的贩卖, 要经过一系列的流通过程。

通过该流通途径贩卖的农产品, 主要有畜产品、蔬菜、水果等。大部分农产品是通过农协链贩卖的。到达消费地市场成交以前属农内流通。农内流通担当者主要有基层农协, 县经济连和全农。全农负责全国农产品的调剂, 进行有计划的贩卖;县经济连负责县内调剂和向县外贩卖;基层农协做农产品集荷 (集中) 和具体贩卖工作。农外流通的担当者主要有批发商和小卖人 (即零售人员) , 批发商在消费地市场购买农产品, 批发给小卖人, 小卖人再转卖给消费者。这样, 从生产者出荷 (出场) 到达消费者中最快也需要几天, 迟的要一个月, 甚至更长时间。在此期间必须做好贮藏和保鲜工作。一般贮藏采取冷冻, 保鲜用抽氧的方法。即把农产品 (一般是蔬菜) 装在塑料袋内, 用专用设备先将袋内氧气抽出, 再加入氮气并密封, 这样处理的蔬菜一般可以保鲜一个月左右。

2.2 农产品价格的决定

在日本决定农产品价格的既不是生产者, 也不是消费者, 而是流通担当者根据供求行情来决定。般供多于求价格下跌, 反过来求多于供则价格上涨。如1987年日本的蜜柑价格, 由于全日本的总产预计可达240万t, 比上年增加40万t, 这种增产使蜜柑供过于求, 尽管全农采取措施控制上市量, 但总的数量过多, 价格仍然大幅度下跌。在小卖店的出售价, 一般每公斤仅120日元, 有些仅60日元, 而农民能得到比这一价格还要低得多。也就是说, 农产品的价格不是随人们的意志所转移的, 也不是根据经营费来决定的, 而是根据供求行情来决定的。这一行情信息, 也是农民用以搞活经营的一种工具。

在流通中, 农产品的价格首先在市场产生。农协将农产品运到市场, 和批发商进行协议, 商定农产品的第一次价格, 此后的批发价和小卖人的卖出价都是以此次价格为基础的。这一价格除了贩卖经费和贩卖手续费, 剩下部分才是真正到达农民手中的, 如1986~1987年尾铃温室的蕃茄的单价是300日元, 其中包括约平均每公斤近60日元的贩卖经费和贩卖手续费, 农民获得的实际价格是240日元左右。由于贩卖经费常常因农产品的种类、出荷时期、地点等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故一般贩卖经费在市场价格中没有固定的比例。在农外流通中, 批发商以市场成交价格为主要依据, 加上流通费用 (如贮藏、运输、包装等) , 再根据销售行情来决定批发价, 这一价格一般比市场成交价高一倍至数倍, 流通费用越大, 这一价格就越高。当然也有小卖人跟批发商定价格的。小卖人以买入价为基础, 加上服务费和各种费用, 决定出向消费者的卖价。一般小卖人的利益约30%, 但也因店和人而异。由于流通经费较大, 消费者的购买价往往比农民所得到卖出价要高出一倍以至数倍。

日本的农产品特别是蔬菜和水果的价格波动很大。如洋白菜一箱15 kg, 低价时仅300日元, 高价时可达1 000~2 000日元;温州蜜柑低价时每公斤仅60日元, 高价时可达400~600日元。价格上涨生产者能获很大利润, 但价格下跌时生产者几乎无法补偿生产成本, 有些甚至不进行收获, 只将其翻压入田当肥料, 这是很残酷的, 但这种现象很少出现。这主要是季节或年份不同造成生产不稳定, 使供求关系出现大幅度摆动的缘故。

为了稳定农家经营, 20年前就开始采取了保种制度, 成立了保种基金会, 资金是由国家、地方和农民筹建, 并且在价格上大幅度上涨时, 按一定比例抽出一部分作为补充保种基金, 当价格下跌到无法补偿生产成本时, 保种基金会便给农民补贴, 一般是补贴到能维持经营的最低标准。这一做法, 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民的经营, 但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为农民所希望的不是这一最低标准, 并且即使达到这一最低标准, 也无法从根本上解除农民的忧虑, 也就无法安定生产。比如去年日本的肉猪价格大跌, 到了无法补偿生产成本的地步, 很多养猪农户的经营出现了赤字。即使能得到一定数量的保种金, 也无法从根本上扭转自家经营的局面。故一部分经营规模较小的农家, 将会放弃此一经营。

日本电子业已是强弩之末 篇10

从辉煌到衰败

想当年,日本电子企业索尼、松下、夏普、三洋、富士、日立、东芝等,一个个如狼似虎,铁蹄横扫全球市场,如今像霜打的茄子,一家家都发蔫。三洋被股东们卖来卖去,数易其主;富士艰难转型,挥泪退出电子领域……

而去年以来,最为“悲催”的要数夏普,惨淡经营,艰难度日,市场业绩急速下滑。今年3月至今,夏普的股价又大跌70%以上。

8月30日,夏普的东家——鸿海董事长郭台铭瞪着一双天生大而外凸的眼睛,用戴着一串念珠的右手指着夏普CEO奥田隆司等一干高层的鼻子大发雷霆,“做一个决策为何这么难,你们非要等到夏普闭门才甘心吗?”作为夏普的第一大股东,郭台铭原本以为控股夏普是捡了一个大便宜,未曾想到这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一个月后,遭遇百年一遇巨亏的夏普又无奈地宣布,向日本3家证交所提交退市申请。夏普曾是日本电子产品品质的代名词,如今退市,或许标志着日本电子时代神话的终结。此情此景让人想起昔日夏普的傲慢,如今沦落到“卖身”挨训,低人一等,委实悲凉。

夏普只是众多日本电子企业衰败的一个缩影。日本电子企业2012年第一财季(4-6月)业绩显示,不少电子企业营收和净利润都在继续下滑,其中包括索尼、夏普、松下等大型电子企业。此前的2011财年,夏普、索尼、松下分别出现47亿美元、56亿美元、98亿美元的亏损,三大电子企业亏损总额超过200亿美元。

全球经营管理大师、有着日本“战略之父”之称的大前研一不无悲观地预言,索尼、松下等日本电子企业将面临被收购的可能。

民族劣根性扼杀创新力

从辉煌到落败,这些勾起人们美好回忆的日系电子品牌,正渐渐尘封于历史的尘埃下,慢慢风化、剥落,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和沉痛的教训。

蕞尔小国的日本,有着与生俱来的自悲和孤傲。身处汪洋大海的弹丸之地,日本国土面积小,缺少发展工业的资源,很是懊丧。可是,小个子的日本人又十分傲慢,在世界面前总是摆出强势的面孔,妄称“大日本帝国”,不可一世。这种国民性格的劣根性,既激发其蓬勃的创造力,要出人头地,在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席之地,又孤独偏执,扼守既得利益,不思进取。整个日本电子产业从崛起到残败,淋漓尽致地演绎了日本民族的这一劣根性。而正是这种民族劣根性诱发了日企中道衰落、停滞不前的最大问题,即创新乏力。

索尼曾被誉为日本电子创新的“灵魂”,从上世纪50年代推出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世界第一台随身听、世界第一台家用摄像机都在索尼旺盛的创新力中诞生。半个世纪以来,索尼一直引领世界电子技术,走在创新的最前沿,其名气不亚于今天的苹果。但近十年来,索尼再未推出能影响世界的产品,正淡出人们的视野。

60多年前索尼还在襁褓中时,索尼的创始人便定下了“不模仿”的家规。但是过于保守的企业文化禁锢了日本电子企业的创新力。自从2001年苹果iPod上市后,索尼在电子市场的影响力便日渐式微。到了2005年,iPod几乎占据整个MP3市场,索尼的随身听工厂只好关门歇业。

而早在2003年,索尼就已捕捉到数字化趋势,也曾做过市场调研与论证。可是,心动却没有行动,当时眼前的垄断利润又遮住了索尼的目光,数字化战略被打入冷宫。不仅仅是索尼,其他大部分日本电子企业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对数字化趋势也都嗅觉不灵,当其醒悟时,国际竞争伙伴们已将它们远远地甩在身后。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明显地感受到日本电子产品的风头正被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三星等IT巨头所盖。

今年7月初,全球著名科技博客网站BusinessInsider评选出新世纪以来10款最重要的电子产品,其中苹果占了4款,微软的Xbox和Kinect也榜上有名。此外,还有中国朗科的U盘、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思科的Flip摄像机以及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在日本仅有任天堂的Wii游戏机上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日本电子企业创新力正在下降。

而任天堂也朝不何夕,消费者对掌上游戏机的依赖度已下降,高端智能手机正慢慢地替代它。2011财年,任天堂营收虽说有6476亿日元进项,但同比下降36%,净亏损432亿日元,这也是最近30多年来任天堂第一次出现年度亏损,危机袭来,任天堂的日子也不好过。

从国家经济层面来说,日本电子企业日渐衰败,也是日本工业越来越空心化所致。特别是2011年3月地震和海啸引起的恐慌,加快了日本企业向海外转移的进程,包括电子产业在内的日本国内制造业陷入困境,创新力严重衰退。

绝地翻身也难

大厦将倾,末日濒临,要么坐以待毙,要么寻求重生。所幸的是,许多日本电子企业已经觉醒。索尼新任CEO平井一夫说:“改革虽痛,但也要切实推进,留给我们挥霍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如何挽回颓势,这是日系电子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高层人事调整成为不约而同的选择。今年4月1日,索尼、夏普、松下集体换帅,传递出一个积极信号,日本电子企业要绝地翻身。

为了走出困境,日本电子企业的新掌门人纷纷烧起“三把火”,“去家电化”以卸掉包袱,砍掉“尾巴”,收缩战线。越来越多的日本电子企业抛弃大而全的思路,削减对家电等传统项目的投入,退守到自己擅长的领域。索尼最新公布的方案具体包括加强数码影像、游戏、移动业务三项核心业务,一直主推等离子电视的松下从今年开始主推液晶电视,夏普也不再单单倚重液晶板块。

而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今年2月,由日本政府出面牵头,将瑞萨、富士通、松下三大半导体厂商旗下芯片业务合并到一块,与日本产业革新机构合作成立新的半导体设计公司。此举旨在强化研发能力,拥有核心技术,提升国际竞争力。但是,老化的日本电子企业要想获得新生,首先要检讨自己,如果不革除身上妄自尊大的毒瘤,不放低姿势、矮下身段融入现代国际社会,还是难成气候的。

日本农产品物流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篇11

1 日本农产品物流模式探讨

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贫乏,人多地少,土地分散,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较低,农村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但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高,农产品流通模式先进。

1.1 日本农产品物流模式

日本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是以批发市场为核心。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的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较低,农业生产规模较小,面临着“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所以农产品批发市场能有效解决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本农产品的物流模式主要由两种渠道构成:

(1)生产者—中央批发商—地方批发商—中间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2)生产者—直买所等形式—消费者。

1.2 日本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分析

当前,日本农产品物流模式主要批发市场为主,以“直买所”等形式为辅的物流模式。其主要特点如下:

(1)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但直销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日本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一般经过两级或两级以上的批发市场,这使得绝大多数农产品要经过多级批发市场的交易后,才能到达消费者的手中,因而提高了流通成本。但是,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后,以“直买所”为标志的直销方式正在蓬勃发展,这种方式极大地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减少了流通的环节和运输成本,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农业的发展。

(2)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发达、物流技术先进。日本拥有便捷的交通网、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配送系统、有效的保鲜设备、快速的信息处理网络,这为实现农产品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系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了这样的条件,日本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不断扩大,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加了农民的销售自由度。

(3)农产品物流主体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较高。在日本,市场上最主要的产品供货商是农协,农协掌握着产品的供销渠道,各大中小城市的批发市场的建立和运营都离不开农协。农协利用自己的优势,把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统一销售,充当了农民与批发商的中介。农民、农协和批发商三者之间的利益均沾的关系,使得三者中间建立了一种相互依赖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为增加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4)农产品交易方式多样化。日本农产品的交易方式除了传统的零售以外,还有拍卖、期货等形式。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多样化,节约了交易时间和费用,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有效地解决了日本农业生产小规模与大市场的矛盾。

2 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现状

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逐步趋于完善。但是农产品物流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物流体系比较落后。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主要模式(如图)。

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存在的问题,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流通环节多,交易成本高,直销模式发展程度低。我国现行农产品流通体系十分分散,农产品流通效率低,流通过程中收费过多、过频。除此以外,我国直销方式还处于较低水平,多是农民自己直接销售,没有组织性。这些原因导致农民在流通过程中承担了过高的成本,从而阻碍了农产品的流通。

(2)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不发达,物流技术有待提高。经过近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设备以及物流技术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3)物流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较低。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主要有分散的个体农民和农业经纪人、私营的个体批发商、规模较小的运输公司、国营的大国有企业。

(4)农产品交易方式单一,严重地制约了农产品的流通。我国农产品交易方式的主体是传统的零售方式,拍卖的方式较少,其期货方式更是没有。这种单一的交易方式,使得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永远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的快速流通。

3 日本农产品物流模式对我国的的借鉴

通过对日本模式的分析研究,结合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特点,以及现有的条件,建设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缩短供应链,发展直销方式,减少流通成本

借鉴日本农产品物流供应链过长的教训,以及我国实际的状况,我国必须缩短供应链长度,使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得到提高,物流成本降低,农产品价格处于更合理的位置。除此以外,应大力发展直销方式,使直销方式更加多样化,只有这样更加有效地提高物流的效率,减少流通成本,降低农产品的价格。主要措施有:第一,规范市场秩序,严禁倒买倒卖行为;第二,加大力度,完善当前的批发市场,使其布局更加合理;第三,加快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构建良好的信息平台,使市场信息能够有效地传达给生产者、批发商和消费者。第四,开拓创新,研究和发现更多更好的直销方式。

(2)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产品物流的运输水平

农产品物流业是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的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良好的设备和便利的基础设施,所以,发展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业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农产品物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首先,加强交通运输建设,不断完善运输网络,提高交通网的深度和广度,确保农产品能够流通顺畅。一是加强对农村交通道路的建设;二是合理布局,使各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能够满足本地区的需要。其次,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中心的建设。一是合理布局批发市场和仓储中心。二是不断提高批发市场和仓储中心的条件,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要。最后,加大对农产品储运设备的投入,改进原有的设备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运输设备,及时淘汰不符合卫生的车辆,加强保鲜冷藏库的建设,以确保冷藏农产品的质量。

(3)不断提高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和专业化

农产品物流主体决定着农产品物流的水平。因此,要想不断地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水平,就必须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和专业化。首先,政府加大引导,支持分散的个体农户成立合作社或其他方式的组织。其次,加大资金支持,使个体批发商和规模较小的运输公司能够做大做强,从而降低运输成本。再次,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物流主体的专业化程度。

(4)健全农产品交易方式,促进农产品的快速流通

我国的农产品交易方式在做好零售方式的前提下,大力推广拍卖和期货,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农产品的交易方式,使农产品能够快速准确地流通到消费市场。农产品拍卖通过买方的竞价购买,能更快地反映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使价格的形成过程公开透明,为形成合理的农产品价格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期货交易方式,能够为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预期的指导,减少农产品生产的风险,创造更大的消费市场,从而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的流通。为此,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拍卖和期货交易方式实施的条件,包括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拍卖和期货交易场所、合理的交易程序等。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培养拍卖和期货交易的市场,包括支持和鼓励农产品流通主体做大做强、培养其参与拍卖和进行期货交易的道德素养和知识等。

总之,日本模式有许多优点和缺点,我们应吸收其优点为我所用,以其缺点为鉴更好地改革和完善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模式,只有这样我国的农产品流通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飞,田野.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创新研究[J].贸易经济,2009,(06).

上一篇:严重创伤失血下一篇:故障监测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