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

2024-06-23

日本农业(共11篇)

日本农业 篇1

在各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 大量农地被转作他用。为了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兼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满足城市居民绿色、环保的饮食消费需求和生活休闲愿望, 许多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开始创办都市农业。日本的人地关系极为紧张, 其农业技术装备水平高度发达, 更是把自然资源用到极致, 建成了镶嵌式“绿岛农业”、高科技农业等颇具本国特色的都市农业。

“上天入地”的农田

在日本东京闹市区, 来到许多高层建筑的楼顶和地下室, 一垄垄新鲜的蔬菜水果让人误以为置身在田间地头。其实, 这些都是“城市农民”的杰作。这一新兴职业让年轻人在大都市实现了“走近农业、亲近自然”的梦想。

对于日本来说, 这种新型农业具有诸多现实意义: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改善城市自然环境,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对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日本些星星点点的耕地所提供的嫩绿的蔬菜、鲜艳的花卉, 不仅为自然资源短缺, 60%以上的食物依靠进口, 在城市里“见缝插针”发展生产, 有助于提高本国蔬菜、水果自给能力;引导国民了解农业、参与生产, 既有利于农业产业的长远发展, 也为公众生活增添了更多的休闲元素。

星星点点的耕地

日本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岛国, 经过20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 城市扩张迅猛, 城市周边地区的地价不断上涨。由于该国实行土地私有制, 为保留土地以达到增值的目的, 一些农户不愿过早出卖自己所拥有的土地, 于是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内, 零星的耕地得以保留了下来。人们意识到, 这城市增添了绿色, 增加了观赏的景点, 而且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有着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

到目前为止, 日本的都市农业已经探索出三种主要模式。一是观光型农业, 即设立菜、稻、果树等田园, 吸引游人参观体验, 其实质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二是设施型农业, 即在一定范围内运用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 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施, 一年四季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三是特色型农业, 即通过有实力的农业组织建设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并采用先进科技实施深层次开发, 形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

当前, 日本都市农业呈现出高品质、高科技、高效益的发展趋势:生产逐渐规模化, 以提高都市农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生产结构逐步调整, 逐渐淘汰效益低、成本高的农产品, 绿色保健型产品产量迅速增长;生产手段向全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发展, 尤其在蔬菜、水果生产上的应用更为明显;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完善;生产经营管理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潮流农产品吸引年轻人

当前, 一些日本农民为了让自己从事的“夕阳产业”后继有人, 号召年轻人关注本国农业, 通过创新经营理念使传统行业焕发新的生机。31岁的养猪户宫治勇辅创建了一个名为“农民的儿子”的联盟, 专门生产有机农产品。联盟中的成员互相交流种植有机农作物的经验, 号召消费者向他们直接购买产品, 免除运输、保鲜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这种标榜绝对环保的经营手法迎合了崇尚有机食品的年轻消费者, 目前该品牌已经吸引了超过200名年轻农民和支持者。他说:“我们的目标是让农业成为时尚的朝阳产业, 我们要让孩子们以当农民为荣!”

农业本身属于低效、弱质产业。比较而言, 相对于传统农业, 都市农业具有更高的收益水平, 而且具有生态、环保、文化、休闲等多方面的社会效益。在高度工业化、现代化的日本, 都市农业的创办与普及, 拓展了本国农业的发展空间, 丰富了农业的产业功能, 其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

日本农业 篇2

日本的“食品关连产业”:由食品产业(包括食品工业、流通、餐饮业)与农水产业(包括食用林产品)组成。日本食品产业占食品关连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目前,日本食品工业的上市额占总制造业的10%,从业人员占11%,因此,在制造业中称其为“一成(10%)产业”(欧美发达国家食品工业比重也是10%左右)。日本在农村农产品加工业方面,特别强调与地域农业和农村发展相结合。它不仅在发展地区经济和提供就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农村提供了稳定的产品销路。生产者从事农产品加工,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生产具有家乡风味的特产,在全国形成了“一村一品运动”(现在有的已扩大到“一县一品”)。闻名全国的有大分县种类繁多的酱菜、黄酱等特产,北海道的“十胜葡萄酒”,秋田县的“田园火腿”,山形县的“月山葡萄酒”,长野县的“信州黄酱”等等,不胜枚举。上述典型都在山区和半山区农村,年销售额少则2亿日元左右,多则6.5亿日元以上。

在日本,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农协逐渐增多,占总体的35%左右,年销售额超过l亿日元以上的农协占15%左右,有的产品已销往全国。随着日元升值,日本食品工业在国外的投资迅速增加,在北美和亚洲的企业超过总数的一半以上,1991年的销售额占总数的85%。在北美的企业主要在当地销售,在亚洲的企业主要是出口,其中的一半返销日本。

农协是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的简称,英文缩写为JA,也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1947年制定了《农业协同组合法》,1948~1949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农协组织。它是在日本历史进程中的多种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改革、整顿形成的。日本农协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建立健全了从农户→基层农协→县农协中央会→全国农协中央会的组织机构,为日本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农协的组织构成JA是由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自己组织起来的群众组织。这个组织开始只是一个供销组织,即联合起来购买化肥、农药、农机及饲料等农用生产资料,可以向

销售方讨得低价;联合起来卖生产的农产品,又便于占领市场。随着农民的需要及社会发展,农协的事业范围涉及到了农村的方方面面,并派生出了很多专业的JA,所以农村几乎100%的农民都加入了JA。

JA的社员按它的资格可分为两种,即正社员和准社员,这是《农业协同组合法》和JA的章程所规定的。正社员的资格,一是个体农民经营土地1.5亩以上,或每年从事农业生产90天以上;二是经营农业生产的法人。准社员的资格,一是本地居民当中被认为可利用JA的设施和它所提供的服务的人;二是有关农业合作组织或以当地农民为中心建立的团体法人。在JA集团中,由农户直接加入和组织的是基层JA(即基层农协),它的领导人是农户选出的组合长。在每个农协内,社员还自动组织一些专业性部会。各个基层JA上级组织是都、道、府、县的农协中央会,或各个专业(奶牛、信用、保险等)的联合会。县中央会的成员是本县内基层JA和县一级的各专业联合会。它的职能是对成员的经营、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监督、教育、调查工作,向政府提出农业的建议。全国农协中央会(简称JA全中)成员是县中央会和各专业全国的联合会,其主要任务,是从全国大局出发为JA的发展进行综合性指导,制定方针并和政府对话。

2、农协的事业范围

一是农业生产和生活指导。农业经营指导服务包括:1依据所制定的地区长期的农业经营计划,完善和建立地区农业生产体系,同时通过微观指导帮助社员制定自己的农业经营计划。2为实现本地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统一品种和种植、饲养技术标准,同时根据农业经营计划有计划地进行采购生资、安排生产资金等配套服务。3为了发展专业化生产,把社员分别组织起来,在生产同一个品种的社员之间进行交流,同时为统一农产品规格,组织进行质量检查和筛选作业。4完善土地条件和促进农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建立农田的有效利用体系。5培养能起当地农业核心作用的农业经营者,同时把他们组织起来开展低成本规模化经营。6为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促进发展安全、新鲜、味美的优质农产品的生产。

乡村生活指导是对社员家庭生活的整个方面进行指导,它包括消费、保健、文化、娱乐、老年人福利、家庭生活咨询、打击有害商品、普及家计管理知识、组织读书学习会、运动会、旅游业、家庭农产品自给、鲜活消费品供应、半加工食品供应、信贷、保险等。在乡村基层JA里有一个小组,负责为农户购买商品和老龄人(单身)的生活照顾,这个小组大多为女性。

二是销售农产品。这是为使农产品价格保持相对稳定,进行有计划的出售,实现更有利的交易价格。销售渠道是生产者→基层JA(加工、包装)→批发市场→零售商。JA为很好地做到销售服务,采取实行无条件委托销售,即社员委托JA销售时不能提价格等条件;征收实际手续费;统一计价,即在一定时间内,同种同质的产品会卖不同价格,但向各农户结算时用平均价计算。这些原则,既可保证农户利益,又可减少农户市场风险。

三是农资供应服务。基层JA接受社员订货后,再向JA经济联合会(简称JA全农)订货,JA全农把各个社员订货集中起来,然后跟生产企业直接订价格优惠的交易合同。买到商品后,JA县经济联合会、基层JA和社员逐级用现款结算(不收社员定金)。节省流通经费和流动资金,价格合适,农户欢迎。在采购上,同样坚持无条件委托、收手续费和统一计价的原则。

四是信用服务。这是基层JA→JA县信用联合会→农林中央金库的系统内部金融,是农协的主要经济来源。基层JA接收存款后资金的使用途径是:1向社员和当地有关单位发放贷款。2自身供应部门的流动资金贷款。3向JA县信用联合会进行转存款。4买政府债券。JA县信用联合会接收基层JA转存款后:1进行本县内基层JA的资金调剂,发放贷款。2向县JA内部其他机构或当地普通企业发放贷款。3向JA农林中央金库转存。4买政府债券。JA农林中央金库接收JA县信用联合会转存款后:1进行各县JA贷款基金调剂。2向其它JA内部联合会发放贷款。3向JA系统的企业发放贷款。4买政府债券。为支持JA的信用事业,政府给了两个优惠政策:一是允许JA农林中央金库发行债券,聚集资金;二是JA农林中央金库给农业发放贷款时,国家财政补贴一半的利息作为金库收入。五是保险服务。这是农协的又一经济来源。主要是以个人保险为主的人寿和财产保险。投保资金用于JA集团内部农林债券、向社会单位发放贷款、福利贷款、中期或长期的农业贷款和生活贷款。开展保险服务时要考虑社员家庭经济现状和保险费承担能力,推荐加入各个家庭最适合的保险项目。这些保险项目中不包括农作物灾害保险。因为这种保险风险太大,是由政府承担的。

六是提供设施设备服务。就是社员无法单独建设而又需要的设施,JA建好后由社员或联户有偿利用。如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大米加工设备、农用仓库、选果场、保温库、农机维修站、文化娱乐中心、红白仪式设施、加油站等。同时还包括农业劳动的合作化(共同育秧、共同植保)设施。

七是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业是通过在乡村建设医疗、卫生设施、派出农村医生开展治疗服务和预防服务。以社员家庭为对象进行定期健康诊断及检查,开展

鲜活食品、膳食结构改良指导及住房、生活环境改良指导,据JA1995年统计,全国22个县(道、府)共有113个JA医院、床位3.78万个,医生和护士共3.89万名,为农户卫生、农民健康发挥了很大作用,弥补了国家医疗单位的不足。

八是老年人福利事业。日本人口结构老龄化速度快,特别在农村更为突出。JA根据农村实际,开展了农村老龄人服务事业。即:1培养家庭服务人才及建立自发性互助组织。2向老龄人家庭派人进行服务,帮助他们家庭的生活。3建设老年人福利设施。JA开展的这类事业也是官办福利事业的补充,对帮助农村高龄人的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日本农业 篇3

1.农业政策的基本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对农业一直实行高度保护的政策。 1999年,日本出台了新农业基本法,即《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删去了旧基本法中制约农业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规定。此法中有四个理念:食品稳定供给、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振兴,并确立了日本农产品自给率的目标。新基本法的理论基础就是农业的多功能性,强调了农业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新基本法中包括了食品、农业和农村,从消费者角度强调了需求导向的作用,更重视市场机制作用。日本政府在农产品贸易政策、国内支持政策、粮食流通体制及农户经营体制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在农业经营相关政策中,集中培养农业经营重点对象又是重中之重。作为培养对象的农业经营体担负着提高自给率、保证食物供给的任务因此,应把政策措施的重点放在“农业经营培养对象”上,并确定具体方法。通过加大大家庭经营规模、推进农业经营法人化进程,完善农业结构。日本期望以“认定农业者”制度推进农业结构改革,实现农业经营相关政策的目标,即确立“理想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支持政策体系

2.1价格支持 日本农产品价格管理有五种类型:大米等管理价格制度;猪肉、蚕茧等稳定价格制度;甘薯的保证最低价格制度;牛奶、大豆等的差价补贴制度;蔬菜、鸡蛋的价格安定基金制度。大米是日本的主食,仅大米价格补贴就占整个价格补贴的70%以上。因此,大米是日本价格支持政策的核心,保护手段就是旧粮食管理法之下的价格机制,其中生产及流通一直是日本农业政策最敏感的领域。根据国内与国际形势的不同,日本对粮食管理法作了多次调整。对于其他农产品,根据其不同特性及市场反应,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价格稳定制度、价格差额补贴制度以及价格平准基金制度,这些措施构建了日本较为完善的价格支持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农产品市场。

2.2收入补贴 农户直接支付制度。日本山区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0%,由于历史原因与自然条件的限制,山区、半山区的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于平原地区,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出台了《针对山区、半山区地区等的直接支付制度》,对该地区的农户进行直接收入支付补贴。从实施看,要求接受补贴的村落签订“村落协议”,以村落为单位,全体农民参与;对于不能签订村落协议的地方,由单个农户签订“个别协议”,要求接受补贴的农户根据协议的规定,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灾害补贴。日本是个灾害频繁的国家。据其相关法律,灾害补贴对象主要包括:被灾害损害的公共设施及农地、农业设施。灾害补贴的费用主要是由国库承担;生产资料购置补贴。凡是按一定标准联合起来集体进行平整耕地的,在购置农业机械、构建农用设施方面的费用,50%可以从中央财政得到补贴,25%可以从都府县得到补贴,其余25%则可以从接受国家补贴的金融机构得到贷款,有些地方市町村财政还要补贴12.5%;制度贷款。日本政府的农业信贷政策主要表现在为农贷利息补贴制度。制度贷款属于长期低息贷款,按政府干预的方式不同分为三种:吸收各银行的资金投入农业,政府给予债务担保;利用农协的资金,政府给予利息补贴、损失补贴和债务担保;政府通过国家金融机构直接发放财政资金贷款。制度贷款主要用于农业政策所鼓励的生产事业,主要项目有农村渔业贷款、农业改良贷款和农业现代化贷款;农业保险补贴。由于日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特殊性,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对保险的需求非常强烈。日本农业保险制度的特点是由政府直接参与保险计划,并具有强制性,凡是生产数量超过规定数额的农民和农场都必须参加保险。保险额每年农林渔业部规定,标准产量由农业互助社按农田情况确定。稻农交纳相当于与正常年景收入10%的保险费,政府对农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为50% ~80%。保费补贴和损失补偿对农民收入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2.3一般政府服务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业生产。日本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视,设立了各种资助和补贴项目。对于农田水利建设补贴,20%用于大型公共水利设施建设,80%直接投入农田基本改造;重视农业科研推广和人才培养。日本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比较完善,科研机构由国立和地方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科研机构三部分组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2.2%;民间科研经费占全国科研经费的40%左右。日本农业推广服务则主要通过政府改良及企业和农协的营农指导来开展工作。日本政府对加强农技推广组织建设和提高推广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给予大力支持,并将培养农业“接班人”纳入农业政策制定范畴;支持农协的发展。日本农协在日本农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政府规定农协不用缴纳所得税、营业收益税和营业税。因此,日本农民加入农协可以享受到税收优惠。而且,加入农协还可享受到“捆绑式优惠”。一方面,政府给予农协的垄断权力本身就是最大的优惠,而农协的垄断又会产生更多的优惠;另一方面,农协在建设仓库、增加固定设施及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可以得到政府高达80%的补贴。

3.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3.1构建更加具体、直接的农业扶持政策体系 通过对日本农业政策体系的分析,能看到其制度的完善,对于不同农产品的特性及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了详细的制度措施。我国也应将政策更加细化,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及自然条件,细化到每一种情况,严格落实。同时,在采取间接扶持农业措施的同时,更应该直接对农民进行补贴。当然由于我国有9亿农民,基数过大,国家无法对每个农民都给予大力的扶持,那么,国家可以通过对农业合作组织的大力扶持,直接补贴农民,这样也激发了农民积极加入农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

3.2加大科研推廣力度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集合大家的力量,尤其是各大高校在校及未就业的大学生,将研制出的农业科研成果真正的落实到实践中,利用经过培训的合格人员将技术带到农村,教会农民如何使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

3.3建立完善的扶农法律体系 我国在扶农立法、监督和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为了确保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政府应加强农业立法,建立农业政策实施的检查监督机制,加强对政策实施的监控。在农业资金投入方面,制定农业投入监督管理法规,保障农业融资渠道畅通,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增加资金流通的透明度,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益,使政府的农业政策能够真正达到扶持农业的目的。在建立了较全面的农业法律后再对农业进行扶持,实施后,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再进一步完善法律。

3.4提高我国综合经济实力 日本之所以能对农业进行如此强有力的扶持,是因为它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我国也应该加快发展经济的步伐,提升我国的经济地位与综合国力,但这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压榨农业取得的成果,而是依赖于我国广阔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创新潜力,充分调动起各企业的创新能力。如果经济进一步发展,那么我们在世界农产品的贸易中就会站在一个更加主动的位置,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日本农业 篇4

关键词:环保,农业,借鉴

目前, 国内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情况不容乐观, 由于农业环保的政策、监管等还不够完善, 造成农产品安全问题事件屡屡发生。现在, 农业环保问题已经越来越多的涉及到环境、生态甚至我们的食品安全和生命安全。2010年, 我被聘用到日本九州大分县政府发改委工作一年。期间主要服务于中日两国、尤其是大分县与苏州市的农林贸易交流, 对日本的农业环保技术和政策有一定了解。体会到, 日本在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安全方面都做得比较成功。希望通过以下对日本农业环保、苏州农业环保现状的概述和分析, 能对苏州农业环保借鉴日本成功经验方面起到一些作用。

1 日本环保型农业概述

1.1 涵义

日本于1992年提出了“环保型农业”的概念, 当时是作为农业政策的新目标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农业除了为大众提供食品, 还需与环境相互协调, 对维护国土资源环境的安全起重要作用。日本将“环保型农业”解释为利用自然物质的循环功能, 与生产效率协调, 正确有效并逐步减少使用化肥、农药等, 降低环境承受力的可持续性农业。涵义的重点是: (1) 保证农业发展能稳定地提供大众安全的食品; (2) 改进、提高农业技术, 通过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 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2 主要内容及分析

1.2.1 环保型农业的主要表现类型。

(1) 绿色农业型。日本政府鼓励各地区, 根据各自情况, 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努力做到农业发展与自然生态相互协调, 病虫害防治不仅仅局限于农药, 防害做到多样化、综合化, 实现除草机械化、物理防虫、生物防虫等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在生产经营管理上, 实现规模化、标准化, 这也有利于农业绿色环保统一管理体系的建设。这种绿色农业模式也是日本整个农业模式的概括类型。 (2) 有机农业型。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转基因方式, 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和饲料添加剂等所有人为外力因素改变生物原有生长规律的物质, 遵循生态及自然规律, 采用有机农业技术, 维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其主要措施有:动物粪便施肥、秸秆还田, 利用物理方法防虫害, 对市场流通体系进行监控, 保护环境来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3) 减化肥、低害农药型。低害农药主要是指利用现有技术, 确定环境容量和指标, 合理减少农药的使用, 降低食品因施农药而造成的有害物质的含量, 同时减轻农业给环境造成的负荷。形成病虫害观测预防体系, 采用对土壤诊断、机械除草、生物防虫等方式, 达到保产保质的效果。日本现在注册的农药大致超过5000种, 注册审查均十分严格。日本政府的农林水产省, 每年夏季要举办“防农药危害活动”, 提高市民对农产品的环保意识。 (4) 再生资源利用型。日本很多农村地区都可以看到在稻田里晒着的秸秆。这些秸秆一般不会用来焚烧, 会用作还田。这种利用有机资源, 对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 在日本农业中很普遍。再利用的方式还有:将动物粪便还田施肥, 污水处理后进行农田再灌溉等。通过再利用, 环境负荷得到减轻, 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同时, 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产生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5) 土地改良、治污型。对部分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排土、转换水源等措施, 使农业土地质量得到恢复性改善。这种治污环保措施往往多采用于工厂或者居住人口较多, 周围农业土壤受到较大污染的地区。 (6) 造林植树、生态环境改善型。日本非常重视林业发展。日本在地形分布上, 山地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70%左右, 植树造林对于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灾害的防治十分必要。日本一些地方的林木已经到了需要适时适当修剪砍伐, 来促进林木更好生长的地步。修剪砍伐后, 将砍伐的木材用于国内销售或者出口销售。2010年, 日本大分县就与中国上海等地的相关行业协会和公司签订了木材出口的初步协议, 说明日本的林业已经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日本通过林业机械化, 经营现代化国际化, 改善林业结构, 改进林木种植技术, 发展林业, 改善生态环境, 推进农业环保的维持和发展。

1.2.2 环保型农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日本农业的平稳发展也得益于完善的农业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比如, 在外来生物和转基因生物的应对方面, 日本限制进口及饲养对本国生态体系带来不利影响的外来生物, 并采取措施防止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1998年, 日本环境省在山梨县设置了生物多样性中心, 并制定《外来生物法》。同时, 环境省还颁布了《农药取缔法》, 制定农药使用必须遵守的基准等。如表1所示, 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在生态环保、农业生产及环保方面进行法律监管。

在以上法律法规中, 适用农产品及加工品的时间较长、范围较广的是JAS法, 在日本被具体称为《农林物资的规格化及品质表示公正合理化相关法律》, 如表2所示, 是对此法律的细化分类, 体现出日本对农产品的规格要求比较全面。

2 苏州农业环保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 生态环境问题

(1) 大气:近几年, 随着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多, 尾气排放造成的大气尘粒污染也越发严重, 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同时, 由于投资成本提高, 不少原先投资于统一规划的工业园区的企业, 也开始将厂房转移至未经合理规划的农村, 造成工业气体排放, 对附近农作物产生很大的危害。 (2) 土壤: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遭到破坏最严重的往往是土壤。建房、造路, 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 造成耕地面积减少, 土壤肥力下降;相应地, 植被减少, 又加剧土地沙漠化;另外, 不合理施肥, 造成土壤结构性质破坏、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3) 水质:苏州市地表水污染属综合型有机污染。随着工业企业逐渐向投资成本较低、但未经合理规划的农村转移, 不符合法规的工业污水排放, 造成农业水源的污染, 甚至逐渐开始威胁到部分饮用水源的安全。

以上资料,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网站 (http://www.maff.go.jp/) 和日本环境省网站 (http://www.env.go.jp) 整理。

2.2 农产品安全问题

(1) 家畜:饲养过程中在饲料中使用生长调节剂的现象依旧存在。 (2) 蔬菜水果:种植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或使用生长调节剂的情况仍较为普遍。 (3) 加工产品:加工过程中大量使用各种对健康不利甚至严重有害健康的添加剂的情况十分普遍。以上这些问题存在的很大因素可能是:法律法规上, 条文规定的惩罚力度不够大, 违反者法律意识淡薄, 监管者监管不到位, 执行者执法不够严。

3 日本农业环保对苏州农业发展的借鉴

3.1 制定发展政策的借鉴

3.1.1 生产经营模式。

苏州很多农户是采用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方式, 不利于生产资料的选择、新技术开发应用和生产管理。目前像藏书羊肉等已经开始标准化、规模化的经营方式, 提高了经营的环保质量和综合管理水平。由此, 苏州可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 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 这样比较容易引导分散经营的农户逐步达到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水平, 也能使新技术更容易得到应用推广。

3.1.2 政府扶持政策。

完善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 可考虑补贴重点由所有农户改为对专业农户, 由对农业投入改为对生产的直接补助。这样可以更大程度上区分专业农户与兼职农户, 推动兼职农户向专业农户转让出租土地, 减少弃种土地。同时对生产的直接补助也提高了生产水平。另外, 政府可以支持对农业灾害实施经济政策性保险。具体方式:增加保险品种, 提高补偿水准;不断改进灾害损失的科学评算方法;组织对农户风险管理的帮助活动。

3.1.3 建立更加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目前, 我国农产品涉及部门较多, 多部门往往互相推诿。这种“分块管理”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影响到部门间的效能发挥。由此, 可借鉴日本, 精简机构、集中权限, 明确责任, 提高效率。

3.2 制定法律法规的借鉴

苏州农业要获得稳定持续的绿色环保发展, 就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发展方向。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 (1) 提升监管能力, 加大执法力度。 (2) 农产品安全信息及时公开化, 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 (3) 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对全市农产品实施标识认证、二维码认证, 生产档案登记制。

3.3 农业环保投入的借鉴

(1) 推进食品安全, 加大力度推行农产品规格认证制度。 (2)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定期公布各种农产品环保标准和安全监测情况。 (3) 加大对农业生态环保治理的投入, 促进资源再生利用。

3.4 农业环保技术和科研教育的借鉴

3.4.1 农业环保技术方面:

(1) 可推行土地节约型技术, 提高土地出产率。在集约化经营方式下生物技术的应用取代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减轻了农业发展的环境负荷。 (2) 可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将以前按行政区域开展推广农业技术的模式转变为按产业发展布局来推广农业技术, 使苏州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更加完善。

3.4.2 科研教育方面:

(1) 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人才培养。 (2) 切实加大农业科研和教育的投入,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开展全民教育。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投入, 使城市的未来一代, 能掌握更多的农业环保知识, 具有环保意识, 并能严格规范自身的环保行为。

参考文献

[1]施锦芳.日本农产品安全与农业发展问题[J].日本研究, 2011 (1) .

[2]王永静, 程广斌.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6) .

[3]武春霞, 杨静慧, 杜长城.日本农业环境保护对中国盐碱地改良的启示[J].天津农业科学, 2008, 14 (3) .

[4]陈慧萍, 王玉斌, 武拉平.日本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 2010 (9) .

[5]江尚.日本农业保险制度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9) .

[6]葛文杰, 董淑兰.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农业会计, 2011 (4) .

[7]侯惠英, 张大胜.日本农业发展模式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启示[J].大连大学学报, 2010, 31 (5) .

日本休闲农业发展及启示 篇5

一、日本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期,政府和民间共同推进了高级度假村的开发与经营。日本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长野县的农民在冬季农闲时期,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设滑雪场和民俗旅馆,吸引了大批游客。

第二阶段:泡沫经济破灭后,生态旅游、农事体验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为了改善经济泡沫带来的恶劣旅游环境,从199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的水果采摘型农业园区的发展。

第三阶段: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新时期。随着周末休息时间延长,日本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需求在逐步增加。同时,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农业的萎缩,日本农业、农民也需要增进与市民的交流,加大宣传农业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作用。城乡居民的这些需求,进一步促进了日本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并使之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日本休闲农业的特点

(一)森林资源开发与利用型

日本森林覆盖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是十分重要的保健、文化、教育场所。茨城县那珂郡美和村通过招商引资,与某著名育婴用品制造公司合作,并租借给该企业20公顷的国有用林,由企业开发管理。企业在开发建造森林公园的同时,为加深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倡导“育人如育树”的理念,每年在全国募集3500名新生儿搞一次新生儿诞生植树纪念活动。由于这项活动的实施,为美和村的零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二)景区边缘与都市郊区型

和歌山县白滨町位于关西大都市圈区域内,距离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府驾车1小时的距离。该地区早期的乡村旅游主要依托附近的温泉、白良滨浴场、熊野古道等著名景区景点的二次客源开发民宿旅馆,以较低的价格和富有特色的旅游内容、接待设施满足游人需要,并与主要景区景点的旅游活动相互错位,成为其重要补充。近年,随着日本国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对休闲农业认知度的提高,白滨町在发展景区边缘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同时,抓住机遇,发挥距离大城市较近的地理优势,建立了多处农产品直销所,旨在满足周边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和回归自然的旅游需求的同时,针对乡村旅游消费的新特点,为城市居民提供当地新鲜、安全的农产品,显现了乡村旅游的绿色化,提高了当地农产品附加值。

(三)闲置农地开发利用型

饭田市是位于长野县最南端的一个不足11万人口的中心城市,东西紧挨着赤石山脉与木曾山脉。饭田市利用自然资源丰富、四季分明、环境优美、农业历史悠久、生物资源丰富的资源特点;充分发挥该市位于日本本州的中心位置、连接东西日本的区位优势,成立南信州观光公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体措施是,首先通过发挥农业教育基地的作用吸引年轻游客群来了解农业生产,体会农村生活的乐趣,规划市民农园;吸引中老年游客群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从而增加农村人口流动,带动地区活力和增加人气。在此基础之上,当地政府出资修建配套设施,开发滞留型市民农园,吸纳城市居民来此创业、居住,最终达到解决耕地荒废、农家住宅闲置等问题的目的。近年,饭田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繁荣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服务业发展,增加了农户与城市居民的互动参与性,为搞活当地农村经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日本经验对于中国发展休闲农业启示

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点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农业生产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必须充分依托农业这一基础产业,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开发,拓展新的产业链。休闲农业作为体验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引导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这是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及客源开发的优势之一。城市居民可以在农园或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制作食品、礼品、艺术品,租赁农场自己经

营管理。因此,休闲农业必须针对旅游消费的新特点,增强互动参与性,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高附加值的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

贸易自由化下的日本农业保护政策 篇6

[关键词]农业保护政策贸易自由化由贸易协定

一、日本农业保护政策

农业保护政策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通过对农业生产和贸易等环节的支持与保护,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保护农民利益为落足点,由此而采取的一系列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称。其具体保护政策如下:

1.关税方面。

(1)从关税保护在农业保护中的份额看。在各国不断通过削减关税来减少农业保护的情况下,日本的农业保护仍然主要依靠高关税。2004年日本的农业保护总额为52830亿日元,其中91%是通过高关税提高进口价格实现的,远远高于同期美国的35%,欧盟的53%和世界平均水平60%。

(2)从关税税率看。经过乌拉圭回合谈判,日本农产品平均关税虽下降为64.9%,仍然远高于欧盟的15.7%和美国的10.9%。其中关税税率为30%~90%的农产品关税税号,日本为111个,少于欧盟的313个,略高于美国的99个;而税率为100%~200%的税号,日本有138个,相比之下,欧盟的31个和美国的26个显得微不足道了。这使得日本的农产品进口关税呈现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大部分品种的关税较低,但一部分高关税的品种却十分突出。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2005年6月按WTO新的从价税换算方式测算的结果,日本的精米关税为778%,籼米关税为560%,都大大超过迄今为止公布的大米关税490%的水平,至于魔芋,其关税甚至高达1700%,为世界各国高关税之最。

2.税收方面。日本的税制非常复杂,但没有单独的农业税制。农林水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按照全国统一的税赋标准交税,但这并不等于政府不给农民在税收方面的照顾和支持。实际上,日本政府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在税制方面制定了相当优惠的政策,使农业处于十分完善的保护之下。

在日本,与农民关系比较密切的税种主要是与土地有关的税,但这类税并不是单为农民制定的,对与土地有关的城市居民和法人同样适用。不过,农民可以享受某些特殊优惠。例如,有关遗产税的法律规定,继承农业用地并继续将土地用于农业生产的继承人,如果遗产税总额超过土地的交易价格,超过部分可以延期交纳;如果该继承人死亡或者连续从事农业20年以后,未交纳的税款可以免交。

3.农业补贴方面。庞大的财政补贴作为战后日本支持和保护农业最直接、最主要的手段之一,长期集中用于农业生产的预算补助与农产品的价格补贴上。近年来,日本这种对农业采取巨额补贴的政策不断受到世界贸易组织和一些国家的指责。WTO调查报告公布的数据表明,日本对农业的补贴已经超过了农业的收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每年农业补贴总额在4万亿日元以上,农民收入的60%来自政府的补贴。据经合组织(OECD)的调查显示:2000年,日本对农业的补贴已经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而同期的农业产值只占1.1%。从OECD衡量农业保护程度的指标PSE3的总额来看,2003年日本为447亿美元,虽然低于欧盟的1214亿美元,但却高于美国的389亿美元;如果按人均水平比较,则日本人均PSE为344美元,超过欧盟的303美元,为世界最高;如果按PSE占GDP的比例比较,则日本是1%,略低于歐盟的1.2%,大大高于美国的0.4%;如果按PSE占农业生产额的比例比较,则日本为58%,不仅明显高于美国的18%和欧盟的37%,而且远远超出了OECD平均的32%。由此可见,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堪称世界各国的最高水平。

二、日本进行农业保护的原因

1.粮食安全因素。二战结束后出现的粮食危机是进行农业保护的重要原因。战前,日本国内所需大米的20%是从中国等殖民地国家掠夺来的,而战败则丧失了这条粮食供给的渠道。并且由于战败,不仅有几百万军队从战场复员回来,而且几百万侨民也一下子被强制地从殖民地遣返回国,9000万人口被禁锢在本土的四个小岛上,日本就陷入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粮食危机。这次粮食危机给日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日本政府也因此而更加重视粮食的生产和增产。时至今日,日本虽然已经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但许多人一想起当年时粮食危机的惨状就不寒而栗,这乃是日本政府多年来一直重视粮食安全保障,坚持严格的农业保护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2.经济因素。农业比较优势下降是产生农业保护的根本原因。1960年~1980年,日本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6.7%,远高于同期美国的3.2%、英国的2.6%、法国的4.2%和原联邦德国的4.1%。相比之下,同期日本农业劳动生产率虽然也年均增长5.3%,但却与其他工业国的增长速度大体相当,日本农业比较优势也因此而大为丧失。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肉、奶等高价值食品的消费迅速增长,食品和饲料进口也急剧增加,这样就产生了农业实行保护的实际需要。在比较优势从农业迅速转向工业转移的过程中,如果产业间资源配置的调整完全听任市场机制,那么由于城乡收入不平等,特别是在农村人口迅速减少的情况下,农民的利益就难免遭到严重的损害,甚至会达到农民无法容忍的地步。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进而保护农业生产,日本政府就对农业实行了政策性保护,以提高农产品进口关税和实行价格支持等方式,把产业调整的一部分代价转移给全体公众。

3.政治因素。争取农民选票是各政党不断提高农业保护程度的政治需要。在日本政界中,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执政党各派之间的争斗是十分激烈的。他们为了取得政治上的优势,不仅需要垄断资本集团作后盾,也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支持,广大农民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各政党尤其是自民党,有许多议员来自农村,他们是靠农民选票才当上议员的。通过实施农业保护政策来提高农民收入,满足农民的部分要求,也是一种拉农民选票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昌黎:《论双边自由贸易的迅速发展与我国的对策》,2001年

[2]冯昭奎:《日本经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日本农业“触网”不只为高收益 篇7

日本政府提出, 到2020年将农作物出口额提高至1万亿日元, 同时农业IT化将达到580亿至600亿日元规模, 农业云端计算技术的运用占农业市场的75%。此外, 日本政府还计划在10年内以农业物联网为信息主体源, 普及农用机器人, 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日元。

近年来, 日本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竞争主要集中在NEC、富士通、日立、三井物产等企业之间。

高知县一户种植西红柿的农家引入富士通研制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后, 极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 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这家农户的塑料温室中架入无线网络, 土壤、气温、日照及二氧化碳排放感应器等与管理中心相连接, 与气象局的相关数据一起上传、储存之后再反馈给种植者, 感应数值异常会自动报警。

农户在电脑或者手机等终端上即可实时实现对温度、湿度和成长情况的确认与管理, 即使远在国外, 也可以通过得到的数据制定销售安排与栽种计划, 同时结合贩卖管理、市场流通与品质管理系统, 更好地形成整体监控。

据这家农户介绍, 他们的工作量较此前未安装物联网技术时至少减少一半, 由于使用农业物联网带来诸多方便和优势, 今后会考虑种植更多农作物。

根据2009年日本政府发布的《农地法改正》, 个人可以更方便地参加农业劳作, 对于各大公司借用农地做与农产相关实验的限制也有所放宽。2012年, 有1200个法人加入了新的农业合作领域。随着智能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 没有农业经验的企业或新农户们也可更便捷地加入农业生产当中。对日本而言, 年轻的农业就业者与智能农业技术的强力结合促进农业发展, 将是未来应对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后农业领域面临挑战的有效手段。

赴日本、韩国农业机械考察报告 篇8

一、日韩两家农机企业的基本情况

1. 日本井关农机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有36家工厂, 1个研发中心和1个研修所, 员工总数6 700名, 年销售额1 447亿日元 (2008年) 。拖拉机年生产量25 000台, 水稻插秧机年生产量20 000台, 在日本占2 6%的国内市场, 水稻收割机年生产量5 000台, 育秧播种机年生产量20 000台, 大米加工机年生产量3 000台, 蔬菜移栽机年生产量700台 (只在日本销售) 。

公司于1926年成立, 1961年开始生产第1台割晒机, 2 0 0 3年在中国建立井关 (常州) 农机有限公司。经过逐步发展, 现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井关集团。现设有东京公司事务部, 井关松山制造所、井关熊本制造所、井关新泻制造所和井关邦荣制造所4家主要生产工厂。另有3家生产公司, 2 1家销售公司, 6家合作公司, 3家海外公司。

井关公司作为一家专业农机制造商, 产品以收割机、田间耕作机械 (轮式拖拉机、手扶拖拉机、管理机、割草机) 、栽培机械 (插秧机、蔬菜移植机) 、调制机械 (碾米机、烘干机、计量筛选机) 等农业机械为主。

企业目标: (1) 为农民提供可靠的产品; (2) 为员工创造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 (3) 给董事正当的分配。

该公司的农林水产类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连续7年在全日本名列第一位。

2. 韩国大同农机公司基本情况

大同公司创建于1947年, 经过60多年的发展, 现已成为韩国大型农机制造企业之一。目前拥有大同工业、大同齿轮厂、大同铸造厂、大同链条厂4家工厂和2家销售公司, 生产的产品有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发动机, 工业齿轮和工业链条。其中轮式拖拉机年产量达2.5万台, 手扶拖拉机年产量达1 0万台, 联合收割机年产量1万台以上, 插秧机1.5万台。2007年销售额4亿美元, 2008年销售额5.1亿美元, 拖拉机在韩国的市场占有率2 0 0 7年是3 8%。

在韩期间, 代表团专程参观了距首尔300 km的大丘生产制造基地。该基地的整个厂区占地3 3万m2, 建筑面积达9.9万m2, 固定资产总额2 370万美元, 建有发动机装配车间、拖拉机装配车间、收割机插秧机装配车间、铜板车间和配件储存与分配中心, 全厂员工仅有7 8 5人。我们主要参观了拖拉机装配线、联合收割机装配线、插秧机装配线和发动机装配线。据公司负责人介绍, 大同公司1997年新扩建了产品研发中心, 该中心占地面积2 500 m2, 建筑面积4 000 m2, 现有员工100多人。

3. 日、韩农机制造企业的特点

1) 产品品种多、新而全。如:全液压控制的整地机械、各种双向翻转犁、旋耕机、圆盘耙等系列, 土豆、洋葱、甜菜等大型全自动根茎收获机械。自动化温室育苗设备, 先进的播种、中耕除草机械, 除雪机, 融雪机, 牧草收割包装机等, 所有的农业作业项目均有相应的机具。

2) 产品结构合理、性能先进。人工智能仿真作业, 采用电脑程序控制, 作业精度高。如:中耕除草机、移栽机等 (产品技术水平已领先我国几代) 。

3) 均有自己的专利产品。基本上不存在同一产品的多家重复生产的情况, 技术开发是企业最强、最重要的部分。

4) 企业管理科学先进。

5) 生产制造手段、设备先进、效率高。所有的板材、冲压、切割均采用电脑程序控制, 自动化加工。焊接是普遍采用机械手自动焊。机械加工采用的是加工中心、柔性生产线制造, 而不是专用设备。根据季节组织生产, 淡季加工零部件, 旺季组装销售, 产品不积压。

二、日韩两国农业机械化法规建设及国家对农机的扶持政策概况

日、韩两国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时期, 都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列入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并纳入法制轨道, 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 规范和促进本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这些国家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之路, 对于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很强的借鉴性和指导性。

1. 法规建设概况

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日、韩两国非常重视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的建设, 明确规定政府主管部门推进农业机械化以及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支持方式和途径。农业机械化立法在日本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也是日本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农机化的重要保证。农业机械化的法律法规是日本政府发展农机化的依据, 也是农机化发展资金、农业现代化资金援助、农机研究、制造、试验、培训、推广、销售、使用、安全管理及涉农部门等各方面工作的行为准则。日本早在1 9 5 3年就制定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这使得日本的农业机械化一开始就在法律的保障下正常发展, 并根据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 在1965年和1993年进行过2次修订, 及时调整修改其中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际不一致的条文, 使《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更加趋于完善, 更具有现实性。韩国于1978年制定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后又经过多次修改。其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机械化的基本计划、资金支援, 农业机械化的检查、管理, 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委托以及罚则等。

日本和韩国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均明确规定, 国家或地方政府都有促进农业机械化的义务, 明确规定了政府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措施: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包括贷款和无偿援助;引进推广高性能农业机械;进行农机具的性能和质量检查等。从政策、法律法规上保证并有力支持了农业机械化的顺利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农机质量和安全生产直接涉及农民利益与农产品生产质量。由于早期的农业机械质量和安全性差, 因而制定安全技术规定和标准是日、韩两国农业机械法规最主要的内容。日本制定了有利于农业机械改良和推广的有关官方鉴定制度。从1962年起, 农业机械研究所成为日本农业机械鉴定的惟一官方机构。农业机械检测和鉴定分为现场检测和实验检测, 其内容包括:测量和评价性能特性、生产效率、工作质量、噪声和震动、可靠性和耐久性、维护和操作性、使用安全、用户手则以及与经济性相关的项目等。严格的质量检验鉴定制度, 促进了农机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 为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2. 扶持政策概况

1) 对农民购置大型农业机械或装备实施直接补贴、低息或贴息、购机贷款担保等政府优惠政策。日本的农业是国家政策高度扶持的产业, 日本对农业机械一直有政府扶持政策, 其中对农民组织、团体购买农业机械实行补贴从1964年开始, 一直延续了40年。40多年来, 农民使用机械的积极性一直很高, 政府都有高额的补贴, 1 0%~5 0%不等, 特别是购买使用先进的、价格高的补贴比例和额度也大, 大大促进了农机化的发展。上世纪8 0年代开始, 日本政府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提供7年还清的无息贷款, 目前政府对购买先进的农机产品给予 (1/3) ~ (1/2) 补贴, 而对非先进的农机产品给予低息贷款, 利息比银行一般贷款低3个百分点, 贷款期限达1 0年。韩国1 9 9 4年颁布实施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第4条 (资金支援) 规定, 国家或地方自治团体对农业机械的购买者或利用其相关附带设施的设置者、农业机械制造者、售后服务者及农业机械共同利用者要支援必要资金的全部或一部分;国家或地方自治团体要支援农业机械的制造者在农业机械的开发、生产及售后管理中所需的必要资金的全部或一部分。第7条 (新技术农业机械) 规定, 国家或地方自治团体对生产或购买被指定、告知为新技术农业机械的单位, 在生产或购买的必要资金上优先给予支援。随着韩国农业的发展, 1 9 9 5年开始通过贴息, 促进农机化发展, 农民购买农机的贷款利息3%, 比一般贷款低4个百分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韩国政府对农民购买农机提供5 0%补贴。目前虽然没有补贴, 但仍然向购买农机具的农民提供长期低息或贴息贷款, 并建立了2 6个机械化示范区和服务体系, 中央、地方政府各出资2 0%, 其余6 0%由政府向农民提供贷款。

2) 对农业柴油实行减税和补贴, 其目的是降低农业机械作业成本, 减轻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负担。如韩国政府给农户提供比市场价格低5 0%~8 0%的免税油。

3) 重视和资助农业机械化科研及技术推广。日本、韩国为什么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答案是科研先行。这些国家均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机科研开发体系和巨额的科研经费投入。不但国家有专门的农机科研机构, 农机企业也有专门的农机科研机构。日本把农机化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纳入现代化农业发展规划中。全国建有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 (企业等) 三大系统组成的科研体系。国立机构主要有国家农机研究所、农业综合研究院下属机械研究所、各大学农学院的研究机构等等, 负责基础技术研究、新产品检测鉴定以及与农机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等等。民办研究机构主要是各农机企业下属的产品研发机构, 负责产品更新换代和新产品的开发创意。1 9 9 5年, 日本政府农业科研经费预算7 7 2亿日元, 占农业预算的2%。2000年前后, 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2%左右。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农业机械研究单位的人力、物力也随之不断增加。如日本的久保田农机企业科研人员就多达1500多人。研究单位的开发研究和试验工作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日本的农协与农业现代化(上) 篇9

说起与我们中国一衣带水的东洋邻国日本,我们对它并不陌生,一个总体印象是一句话、八个字:面积狭小,资源贫乏。是啊,在世界地图上可以看到,在浩瀚的太平洋西部,在我国东海的东北方,这个由一系列大大小小岛屿组成的日本国,其面积加起来还不到38万平方公里(37.77万平方公里),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27%,只相当于我们中国的1/25(4%)。说得更直观一些,只是我们的“老区”之一的江西省的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的1倍多点儿,或者说江西的面积差不多是其面积的一半儿(44%)。而在这个狭长的日本列岛里,却密密麻麻地居住着1.27亿(2010年3月底)的人口,在全世界排第7位。也就是说,这个只有我们中国1/25面积的岛国,其人口却差不多是中国(13.35亿,2009年底)的1/10 (9.5%)。以人口密度作比较,日本(336人/平方公里)是中国(139人/平方公里)的2.42倍。可以说,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

从资源角度讲,日本的确是一个贫瘠的岛国。说它是岛国,是因为它总共不到3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除开大一些的北海道(8.35万平方公里)、本州(22.万平方公里7)、四国(1.88万平方公里)、九州(3.65万平方公里)4个大岛(共36.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96.8%)外,其余的都是些面积很小很小的小岛,大大小小竞有3900多个。

说它贫瘠,一是因为它的耕地面积稀缺。全国只有耕地508.3万公顷,仅占国土面积的13.5%。除关东平原属较大点的平原外,沿海平原多为狭小而分散。二是土壤贫瘠,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以及泛碱土。在耕地中,水田占54.3%,旱地占45.7%;灌溉面积只有24.3万公顷,仅占耕地面积的1/20 (4.8%)。

令人诧异的是,就是这么一个贫瘠的岛国,却在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里,将原本传统落后的农业改造成为了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先进的现代农业。2 0世纪5 0年代,刚从战争噩梦中醒过来没几年,日本的农业却得到了迅速发展。此后,经过30年左右的持续努力,日本农业在8 0年代取得了与美国相同的增长率,一举跨入高效农业国行列,令世人刮目相看。

二、“农协”在农业现代化中功不可没

土地资源的贫乏,促使日本人十分重视农业。我们知道,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也给自己带来了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本农村和农业造成了巨大破坏。但日本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跻身于世界先进农业国家行列。其背后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的农会组织在日本的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二战”前的“农协”

说起日本的农会组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全国除了少数几个地区之外,农村商品经济非常不发达。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舒尔茨和莱菲森分别提出了信用合作社和农业合作社的理论,合作社在德国率先实行。被迫打开国门的日本全方位地向欧美学习,不仅军工学欧美,农业也学欧美,对欧美的农业技术进行了详尽的考察。1900年,在借鉴德国经验的基础上,日本政府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合作社的法律——《产业组合法》,对信用、销售、采购各个方面进行立法规范,对合作组织予以扶持和鼓励。1932-1937年,日本先后颁布并实施旨在使全部农户加入“产业组合”的五年计划和三年计划。这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的农户基本都加入了产业组合。“二战”中,为了战争的需要,日本政府颁布了《农业团体法》,将战前的各类“产业组合”一律合并,改组为“农业会”,使其变成了战时国家对农产品统一收购和分配的组织。“产业组合”和“农业会”可以说是战后“农协”的前身。

2、“二战”后的“农协”

日本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和地理条件决定了日本农业的经营规模狭小,并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耕传统。“二战”以后,为了克服农户经营规模狭小的不利影响,克服小生产的局限性,特别是为了克服战争给农村造成的严重灾荒,日本对农业采取了三项重大措施,即土地改革、土壤改良和组建“农协”。这三项措施都对日本农业经济的迅速复苏和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农协”更是功勋卓著。

“二战”以后,为了克服战争给农村造成的严重灾荒,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在社会上的经济地位,日本政府于1947年11月颁布实施了《农业协同组合法》,强迫解散了旧农会,组建了新的农业协同组合。农协采取三级组织体制,即在市、町、村设基层农协,在都、道、府、县以基层农协为团体会员组成县级联合会,在中央以都、道、府、县级农协团体会员组成全国联合会。基层农协又分为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1960年底,日本的农民大部分都加入了农协组织,基层农协的总数(包括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达到28896个。

此后的40多年里,为适应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形势的变化,农协组织不断进行合并、改革,以提高农协事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1972年,全国购买农协联合会和全国贩卖农协联合会合并,成立全国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1986年,基层农协开始改变原来的一户一个农协正式组合员名额的标准,导入复数正式成员的制度,使农家青年、妇女都可以作为农协正式成员参加农协的组织活动。1998年,全国基层农协由1960年的28896个合并为5 14 1个,其中综合农协数从12050个减少到1812个,专业农协(包括出资组合和非出资组合)从16846个减少到3329个。与此同时,农协规模不断扩大,适应了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此外,为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费用,提高效率,农协将县一级联合会合并到全国联合会,形成“基层—中央”的二级组织体系。到2000年4月,已经完成了全国47个县级联合会与全国联合会的合并。

日本农协是世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管理小规模农户的一个创举,是帮助小农进行现代农业建设的很好的组织形式。正是农协通过自己举办的各项事业和卓有成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使日本的家庭式农业演变为集约化、社会化、商品化的现代农业,为日本农业走向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别的不说,仅就流通而言,日本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80%以上是由农协为之贩卖的,农业生产资料的90%以上也是由农协提供的。这个成就是巨大的,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不仅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而且农业的整体生产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居世界第一。

三、农协的特点、职能和作用

日本农协所担负的工作主要有提供农业生产的信息、农业生产资料和技术指导,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统一销售农产品,从事农村医疗保险、文教和各项社会福利事业,为农民提供及时、周到、高效的服务。通过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分散生产的农户同城乡结合的大市场有机地连接起来。

1、农协的特点

(1)日本农协的设置与行政组织设置相吻合,组织化程度非常高。

日本的农协采取三级组织体制:即基层(市、町、村)农协、地方(都、道、府、县)农协和全国农协。

基层农协按其职能分为综合农协和专门农协。综合农协是以本地区的农户为对象,开展营农指导、农产品贩卖、工业品销售、金融和保险事业。现在日本农村每个市、町、村都有综合农协的事业。专业农协是以特定农产品生产者为对象,开展农产品贩卖和技术指导业务,它和综合农协不同,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设立的,什么品种生产集中,就设立什么样的专业农协。1991年全国有各种专业农协2103个,平均每个专业农协有组会员50多户。专业农协不经营金融和保险业务。因此,从事特种产品生产的农户,为了调剂资金,发展生产,既要加入专业农协,又要加入综合农协。为了有效地开展经济活动,在各县、全国分别设立了县联合会和全国联合会,形成了全国农协网络。县一级按本地区的特点设有各种联合会,从事基层农协力不能及的经济活动,普遍设立的有经济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共济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厚生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另外,还没有专业农协联合会。中央一级设立与县各种联合会对口的联合会,从事县联合会力不能及的经济活动。

地方农协和全国农协按其业务不同分为两大系统:一是主要从事指导业务的“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简称“中央会”),二是主要从事经济事业的“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简称“联合会”)。“中央会”是农协的行政机构,主要任务是研究农协政策、检查监督农协工作、开展综合指导、举办教育宣传事业、协调农协内部的关系、统一农协主张、向政府提出有关农业政策上的意见和建议。“中央会”同其他联合会是平等组织,所需经费,由各联合会按事业量分担。“联合会”是开展专门业务的经济团体,有经济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共济农业协同组合联合、厚生农业协同组合联合等。

通过这样的组织架构,日本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农协组织系统,一方面把农民全部纳入农协组织中来,另一方面又把所有的农协组织连结在一起,从而在全国形成一个庞大的组织体系,覆盖了日本整个农村地区。同时,农协实行正组会员和准组会员并举的制度,吸引非农会员加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协已经发展为日本规模最大、群众基础最广泛的合作组织,日本也成为世界农业合作组织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2)日本农协具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特点。

按照《农业协同组合法》的规定,农民可自愿加入或退出农协。自愿参加农协的农民和属地非农居民,交纳股金,利用农协事业,就可以成为农协成员。非农居民只能以农协的准组会员资格参加农协的合作活动,享有利用农协事业、请求分红、退股等权益,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可以防止非农会员对农民团体形成控制。农协实施民主管理,在选举农协干部或决定农协方针时,采用一人一票制的管理方式,由会员以民主投票形式进行表决。农协经营各种事业获得的盈利,实行按股分红与按利用农协事业和设施的多寡分红相结合的分红制度。会员个人出股股金和红利均有最高额度的限制。分红所剩盈余均用于发展农协所经营的事业。

2、农协的五项职能

农协将弱势农民联合起来成为日本社会强大的经济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农协具有五项职能:

(1)信用事业。农协将农民的钱集中起来,成立了中央农林金库,目前各类存款和组合员资金达73兆亿日元,为日本第二大银行。五十年前,农民贷不到款,贷到了利息也很高,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银行。中央农林金库可从事任何金融增值业务,增值后的利润分给农民。

(2)保险事业。日本政府对其他保险公司的险种有限制,农协所办的保险机构则可以从事所有业务,可以从事保险资金的增值业务,主要是投资股票、债券和发放贷款。目前,农协共济联持有保险金400兆亿日元,在日本仅次于生命保险公司,处于第二位。

(3)经济事业。主要是帮助农民共同销售农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和部分生活用品。去年全国47个县经济联买卖金额3.3兆亿日元,是日本最大的经营共同体。

(4)厚生事业。主要是办医院,从事防病、治病等解困事业。

日本农业 篇10

一、日本农业现代化经验

1.工业和城市的扩散以适应农民兼业

日本工业和城市分散布局战略的出台是缘于下列原因: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 曾几度出现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快速向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集中, 农民从事空间上的大跨度兼业。为了追求城乡的均衡发展, 实现全面现代化,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 日本政府便着手实施工业和城市分散化战略。该计划鼓励工业向农村地区和工业过疏地区发展。在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律引导下, 城市工业纷纷进入农村, 农村迅速兴起了大批的中小企业和小城市。工业和城市在空间上的重新布局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使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岗位迅速增长, 从而为农民的就近兼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王慧, 2001) 。

2.以强大的外向型工业带动农业

日本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 出口贸易占很大的比重。日本的现代大工业和城市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国际市场需求拉动起来的。农业也是在强大的外向型工业带动下发展起来的。

3.以雄厚的财政实力对农业实行高补贴

与强大的现代工业和城市经济相适应的日本政府财政实力相当雄厚, 这就为支持农业的迅速现代化提供了可能。日本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对农业实行高补贴的国家之一。日本政府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包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农业现代化设备、农业贷款、农产品价格和保险五大类, 其中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农户农业现代化装备的购置等支出, 绝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承担, 需要农户支付的比重很小 (周建华, 贺正楚, 2005) 。

4.充分发挥农协的作用

日本有全国统一的、遍布乡村的、庞大的农协组织体系。上有全国的农协联合会, 下有综合农协, 也有专业农协, 全国99 %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协。日本农协具有强大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对会员的生产经营、生活等服务几乎无所不包。日本农协不以盈利为目的, 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 有效地解决了单家独户所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生产经营和生活问题, 在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 克服了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 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经营效率。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条件的差距

1.兼业化程度低, 兼业收入增长缓慢

现阶段, 中国农民的大量跨地域兼业, 对流入地城乡发展有极大的好处;兼业者家庭可以增加收入;而对流出地来说则是人力资本的流失 (一般是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 , 对流出地城乡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2.工业促进农业的两难和矛盾

日本在城乡现代化全速推进期 (1955—1975年) , 城市现代大工业借助于出口贸易得以迅猛发展, 农业的比重急剧下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 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然而, 现阶段, 中国工业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却存在着“两难”, 即工业既要支持农业现代化, 又要依赖农业和农村的支持, 这两者几乎同等重要。在工农、城乡关系上还有一些具体的矛盾, 比较突出的是: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 政府公共财政资金对农村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而农村居民储蓄等社会资金却一如既往地通过金融机构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非农产业, 且后者在总额上远远大于前者。新农村建设本来需要城市工业的人力资本支援, 而实际情况是广大农村原本就短缺的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却大量地流向城市。

3.政府公共财政支农能力有限

日本政府公共财政强大的支农能力仍然来源于国际市场支撑起来的强大的城市现代大工业, 还因为相对于强大的城市经济, 农业规模迅速下降到很小的份额。中国政府公共财政的支农能力远不及日本。1990—2003年, 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占GDP的比率处在8.03%—15.93%。从中引出的问题是, 中国现代农业的建设离不开政府财政支持, 但政府财政对农业的贡献有限。更何况到目前为止, 中国的农户数量、农业人口和劳动力规模仍然很大, 有限的财政资源分摊到巨大的分母上其平均值就更小了。

4.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严重滞后

日本的农户是小而分散的, 但他们有完善和强大的农协组织体系, 将农户纳入现代化系统之中。中国的农户经营规模比日本更小、更分散, 但却没有像日本那样的合作协作组织体系。因此, 现阶段中国的农户经济只能是处于相对“自在”的状态而经营效率不高。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建立了一些, 但仍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三、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

据有关专家预测, 到21世纪中期, 中国人口为16亿多, 其中有8—9亿人仍然要居住在农村, 农业劳动力仍占有一定的比重 (石磊, 2005) 。中国与日本一样, 不可能建成欧美那样的大农场。中日农业要素禀赋的相似性决定了日本农业现代化经验对中国来讲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工业下移”与农民就近兼业的契合

将大中城市中的资源和有关非农产业下移到小城市、县城和农村小城镇。具体包括政府公共财政投资的向下倾斜;政府运用政策法律手段将包括外资在内的社会资源重点向下导入;大中城市中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工商企业实体性下迁。实行这一空间战略的直接意义是让更多的非农产业和小城市靠近农业和农民, 便于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近兼业 (住在村庄, 乘车上下班) 。其好处是:节省农村劳动力及其赡养人口进入大中城市的购房费用等转移成本, 更好地兼顾农业的生产经营, 下班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 让全体农村居民更多地享受附近城镇的各种现代化服务等。实行这一战略的深远历史意义是工农结合、城乡联姻、资源和非农产业空间上的均衡配置,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经济社会均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充分平等地提高, 共同进入小康和现代化社会。

2.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现代企业化家庭农场制度, 不论规模大小都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有效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而超家庭的其他任何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都是低效率的。这一点随着20 世纪80—90年代以色列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式微、前苏联集体农庄和中国人民公社的解体而得到最终的证明, 经济理论界的有关争论也从此息声。然而, 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同样证明了现代企业化家庭农场须臾离不开外部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支持。就后者来讲, 日本的农协组织是成功的。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积累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却存在着前文所述的一系列问题。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中国应汲取日本农协经验, 重点解决以下四个问题:性质、地位和内部治理结构等的法律规范;系统化和网络化建设;政府财政上的支持保障制度建设;培训各级各类专业化人才。

摘要:中国与日本在农业经济的客观条件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借鉴日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对于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借鉴价值较大的, 一是最大限度地将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到有效使用现代生产要素的最低临界规模以上, 二是工业和城市扩散以适应农民兼业和促进农村发展, 三是充分发挥农协的组织化作用。这三个方面便成了现阶段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慧.日本农村工业化及对我国的启示.农业经济, 2001, (7) .

[2]杨林娟.美国、日本的农地制度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启示[J].甘肃农业, 1999, (4) .

[3]周建华, 贺正楚.日本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及启示.农村经济.2005, (10) .

日本农业 篇11

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农业教育的国家。日本的农业教育对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对日本农业教育的的研究不仅有益于我国的农业发展,也有益于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这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本文在综述日本农业教育的基础上对此进行借鉴,以有利于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增转添瓦,走出一条新型化的农村教育之路。

一、日本农业教育

(一)日本农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日本农业教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日本文部省(教育部)规定,农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习有关农业各个分支的基础知识,技术,理解农业的意义和任务,同时培养主题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态度。”日本农业教育很有特色,它除了正式的农业教育如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外,还包括一些如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国民教养等一系列具有培训性质的交叉教育任务。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因为从地方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具有培训性质的农业教育对于地方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日本农业教育除了培养一些专门的农业人才之外,还具有培养农业后继人才的性质。培养具有正确的农业观和劳动观,能够从农业体验中感悟到农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农业学习能够体验生命的喜悦,富有同情心,体会到劳动的价值观。提高国民对于农业的认识和理解,在城市和农村界限模糊的今天,为非农业人口提供了一种接受农业教育的机会。

(二)日本的农业教育体系

日本的农业教育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属于文部科学省系统(教育部)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另一部分是属于农林水产系统(农业部)和各县管辖的农业大学校。文部科学省(教育部)的农业教育主要针对高中和大学教育进行。日本文部科学省(教育部)所管辖的大学包括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在这三种学校中都设置了农业教育,主要指各个大学的农学部。高中也有相关的农业教育,主要指农业高中和普通高中里面的农业课程。

农林水产系统(农业部)和各县管辖的农业大学校主要指一些农业研修机构和培训部门。农林水产省农业者大学校主要招生对象是一些高中毕业后具有一年的农业实践经历的学生。各县管辖的县立农业大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私立农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这些农业学校为初次从事农业者讲授一些必要的农业管理和经营知识。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而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县立农业大学校

日本农业教育体系如上所述,具有与日本国情相适应的教育特色,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农业教育体系中的县立农业大学校。因为县立农业大学校最具有特色,对于我国的农村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县立农业大学校的服务宗旨是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的人才,为本地的农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这类农业学校主要开设关于现代农业技术,农业经营以及农业管理知识的课程,是进行农业实践的培训和进修机构。农业大学校中主要设立三类部门,分别是“培养部门”,“研究部门”和“进修部门”。这三类部门具有不同的作用,“培养部门”对高中毕业生实施两年制的实践性的进修教育,学习期间采取全部寄宿制管理。“研究部门”的教育对象是“培养部门”的毕业生,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培养能够适应灵活变化的经营环境,具有良好的经营能力的人才。学习时间一般为1-2年。“进修部门”根据农业工作者在农业实践中的具体实际需要进行短期的培训教育,学习时间一般较短。学校的招生人数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培养部门”,“研究部门”和“进修部门”一起构成了对农业工作者实施终身教育的培训场所。这是农业大学校对社区开放的一种途径,在当今提倡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之下,这种具有终身教育性质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日本农业教育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

(一)在农村开展学前教育培训

我国存在着城乡二元化结构,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在一开始就存在着差别。也就是说从学前教育开始就存在着差别。很多农村的孩子因为没有机会接受比较正规的,良好的学前教育,所以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在一开始就存在着差拒。因此在农村开展学期教育培训就显得很有必要。可以在农村开设像日本的农业大学校那样的培训机构,召集育龄妇女进行培训,讲授基本的学前教育知识。这样农村母亲便可以较好地对孩子实施学前教育。缩短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所接受的学前教育的差距。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由村来负责这样的培训项目。就如日本县立农业大学校的实施一样,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调整招生对象和招生专业。所以农村学前教育培训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调整。由村来负责这样的培训项目会更具有灵活性,可以详细统计育龄妇女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特点加以调整培训项目,从而更好的实施学前教育培训。

(二)在农村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培训

中国的农村建设之所以发展缓慢,依然处于落后状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村人口不具有自我建设的能力。政府投资农村建设是必要的,但是积极开发当地的建设潜力也很关键。所以对农村人口实施全面教育是很必要的,尤其在农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能起到开发农村自我建设能力的作用。

日本的农业教育体系中就有关于农业技能的培训机构。上文所述的县立农业大学校便是最好的例子。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教育经验,在我国农村开设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当然,这种进修机构不只进行农业培训,而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各个方面的知识技能实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现代养殖业,现代种植业,以及基本的法律培训等。因为农村要开展自我建设,便需要建设的知识和能力,这些知识在农村建设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眼下有很多农村人口外出打工,以此维持生计,因此导致很多农业人口脱离了农村建设。所以要对农村人口进行正确的指导教育,通过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了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以此推动家乡的建设发展。而不是脱离了本行,外出务工,使农村由于缺乏建设人才而更加落后。正所谓“人才辈出,山河依旧”。

(三)农村青年的继续教育

日本农业教育中除了包括一些正规的农业教育之外,还承担着实施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以及国民教养的交叉任务。因此,我国的农村教育也可以担负起农村青年接受继续教育的任务。在提倡终身教育的今天,很多城市都建立了成人教育学院,老年大学。很多大学也设立了继续教育学院。但是农村青年却很少有机会接受这样的教育。因为很多农村青年在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便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因此实施农村继续教育势在必行。

眼下我国提出了培养新型农民的教育目标。新型农民即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从经济学角度看,新型农民就是“农商”。也就是说,新型农民不仅会生产,而且懂得如何经营农业。培养新型农民的教育目标是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提出来的。因为不管现代的农业技术多么发达,农业生产率多么高,如果农民自己不能掌握这些生产技术,自己不懂得如何去经营自己的农业事业,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变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在农村继续教育的进程中加快培养新型农民的步伐,让我国的农民真正变成农村的自我建设者。

以县为单位,尽可能在每个县设立青年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政府应该积极扶持农村继续教育机构的建设,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同时也应该尽可能获得当地企业的支持。继续教育机构中所设课程既有公共课程,也有专业课程。要根据每个县的不同发展情况设置不同的课程,并尽可能的降低学费标准,努力扩大农村继续教育机构的可行性,使之能够真正的发挥出一定的作用。

摘要: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农业教育的国家,日本农业教育在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育体系等方面都很具有特色。本文介绍了日本农业教育的特点,并将日本农业教育的办学经验和我国农村教育积极的联系在了一起,希望能够从日本农业教育中得到启发,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转添瓦。

关键词:日本,农业,农业教育,农村教育

参考文献

[1]闻竟.日本农村义务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8(2).

[2]陈君.日本农业普及教育的发展及其借鉴.[J]日本问题研究,2009(1).

上一篇:供排水管下一篇:嵌入式视频火灾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