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继续教育

2024-07-21

日本农业继续教育(共8篇)

日本农业继续教育 篇1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教育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大多数人口的国家。因此,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在整个教育发展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党和国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农业教育的国家。日本的农业教育对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对日本农业教育的的研究不仅有益于我国的农业发展,也有益于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这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本文在综述日本农业教育的基础上对此进行借鉴,以有利于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增转添瓦,走出一条新型化的农村教育之路。

一、日本农业教育

(一)日本农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日本农业教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日本文部省(教育部)规定,农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习有关农业各个分支的基础知识,技术,理解农业的意义和任务,同时培养主题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态度。”日本农业教育很有特色,它除了正式的农业教育如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外,还包括一些如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国民教养等一系列具有培训性质的交叉教育任务。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因为从地方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具有培训性质的农业教育对于地方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日本农业教育除了培养一些专门的农业人才之外,还具有培养农业后继人才的性质。培养具有正确的农业观和劳动观,能够从农业体验中感悟到农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农业学习能够体验生命的喜悦,富有同情心,体会到劳动的价值观。提高国民对于农业的认识和理解,在城市和农村界限模糊的今天,为非农业人口提供了一种接受农业教育的机会。

(二)日本的农业教育体系

日本的农业教育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属于文部科学省系统(教育部)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另一部分是属于农林水产系统(农业部)和各县管辖的农业大学校。文部科学省(教育部)的农业教育主要针对高中和大学教育进行。日本文部科学省(教育部)所管辖的大学包括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在这三种学校中都设置了农业教育,主要指各个大学的农学部。高中也有相关的农业教育,主要指农业高中和普通高中里面的农业课程。

农林水产系统(农业部)和各县管辖的农业大学校主要指一些农业研修机构和培训部门。农林水产省农业者大学校主要招生对象是一些高中毕业后具有一年的农业实践经历的学生。各县管辖的县立农业大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私立农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这些农业学校为初次从事农业者讲授一些必要的农业管理和经营知识。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而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县立农业大学校

日本农业教育体系如上所述,具有与日本国情相适应的教育特色,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农业教育体系中的县立农业大学校。因为县立农业大学校最具有特色,对于我国的农村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县立农业大学校的服务宗旨是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的人才,为本地的农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这类农业学校主要开设关于现代农业技术,农业经营以及农业管理知识的课程,是进行农业实践的培训和进修机构。农业大学校中主要设立三类部门,分别是“培养部门”,“研究部门”和“进修部门”。这三类部门具有不同的作用,“培养部门”对高中毕业生实施两年制的实践性的进修教育,学习期间采取全部寄宿制管理。“研究部门”的教育对象是“培养部门”的毕业生,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培养能够适应灵活变化的经营环境,具有良好的经营能力的人才。学习时间一般为1-2年。“进修部门”根据农业工作者在农业实践中的具体实际需要进行短期的培训教育,学习时间一般较短。学校的招生人数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培养部门”,“研究部门”和“进修部门”一起构成了对农业工作者实施终身教育的培训场所。这是农业大学校对社区开放的一种途径,在当今提倡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之下,这种具有终身教育性质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日本农业教育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

(一)在农村开展学前教育培训

我国存在着城乡二元化结构,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在一开始就存在着差别。也就是说从学前教育开始就存在着差别。很多农村的孩子因为没有机会接受比较正规的,良好的学前教育,所以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在一开始就存在着差拒。因此在农村开展学期教育培训就显得很有必要。可以在农村开设像日本的农业大学校那样的培训机构,召集育龄妇女进行培训,讲授基本的学前教育知识。这样农村母亲便可以较好地对孩子实施学前教育。缩短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所接受的学前教育的差距。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由村来负责这样的培训项目。就如日本县立农业大学校的实施一样,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调整招生对象和招生专业。所以农村学前教育培训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调整。由村来负责这样的培训项目会更具有灵活性,可以详细统计育龄妇女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特点加以调整培训项目,从而更好的实施学前教育培训。

(二)在农村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培训

中国的农村建设之所以发展缓慢,依然处于落后状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村人口不具有自我建设的能力。政府投资农村建设是必要的,但是积极开发当地的建设潜力也很关键。所以对农村人口实施全面教育是很必要的,尤其在农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能起到开发农村自我建设能力的作用。

日本的农业教育体系中就有关于农业技能的培训机构。上文所述的县立农业大学校便是最好的例子。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教育经验,在我国农村开设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当然,这种进修机构不只进行农业培训,而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各个方面的知识技能实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现代养殖业,现代种植业,以及基本的法律培训等。因为农村要开展自我建设,便需要建设的知识和能力,这些知识在农村建设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眼下有很多农村人口外出打工,以此维持生计,因此导致很多农业人口脱离了农村建设。所以要对农村人口进行正确的指导教育,通过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了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以此推动家乡的建设发展。而不是脱离了本行,外出务工,使农村由于缺乏建设人才而更加落后。正所谓“人才辈出,山河依旧”。

(三)农村青年的继续教育

日本农业教育中除了包括一些正规的农业教育之外,还承担着实施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以及国民教养的交叉任务。因此,我国的农村教育也可以担负起农村青年接受继续教育的任务。在提倡终身教育的今天,很多城市都建立了成人教育学院,老年大学。很多大学也设立了继续教育学院。但是农村青年却很少有机会接受这样的教育。因为很多农村青年在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便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因此实施农村继续教育势在必行。

眼下我国提出了培养新型农民的教育目标。新型农民即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从经济学角度看,新型农民就是“农商”。也就是说,新型农民不仅会生产,而且懂得如何经营农业。培养新型农民的教育目标是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提出来的。因为不管现代的农业技术多么发达,农业生产率多么高,如果农民自己不能掌握这些生产技术,自己不懂得如何去经营自己的农业事业,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变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在农村继续教育的进程中加快培养新型农民的步伐,让我国的农民真正变成农村的自我建设者。

以县为单位,尽可能在每个县设立青年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政府应该积极扶持农村继续教育机构的建设,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同时也应该尽可能获得当地企业的支持。继续教育机构中所设课程既有公共课程,也有专业课程。要根据每个县的不同发展情况设置不同的课程,并尽可能的降低学费标准,努力扩大农村继续教育机构的可行性,使之能够真正的发挥出一定的作用。

摘要: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农业教育的国家,日本农业教育在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育体系等方面都很具有特色。本文介绍了日本农业教育的特点,并将日本农业教育的办学经验和我国农村教育积极的联系在了一起,希望能够从日本农业教育中得到启发,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转添瓦。

关键词:日本,农业,农业教育,农村教育

参考文献

[1]闻竟.日本农村义务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8(2).

[2]陈君.日本农业普及教育的发展及其借鉴.[J]日本问题研究,2009(1).

[3]徐辉.国外农村教育发展的几点经验.[J]人民教育,2003(20).

日本农业继续教育 篇2

日本的“食品关连产业”:由食品产业(包括食品工业、流通、餐饮业)与农水产业(包括食用林产品)组成。日本食品产业占食品关连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目前,日本食品工业的上市额占总制造业的10%,从业人员占11%,因此,在制造业中称其为“一成(10%)产业”(欧美发达国家食品工业比重也是10%左右)。日本在农村农产品加工业方面,特别强调与地域农业和农村发展相结合。它不仅在发展地区经济和提供就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农村提供了稳定的产品销路。生产者从事农产品加工,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生产具有家乡风味的特产,在全国形成了“一村一品运动”(现在有的已扩大到“一县一品”)。闻名全国的有大分县种类繁多的酱菜、黄酱等特产,北海道的“十胜葡萄酒”,秋田县的“田园火腿”,山形县的“月山葡萄酒”,长野县的“信州黄酱”等等,不胜枚举。上述典型都在山区和半山区农村,年销售额少则2亿日元左右,多则6.5亿日元以上。

在日本,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农协逐渐增多,占总体的35%左右,年销售额超过l亿日元以上的农协占15%左右,有的产品已销往全国。随着日元升值,日本食品工业在国外的投资迅速增加,在北美和亚洲的企业超过总数的一半以上,1991年的销售额占总数的85%。在北美的企业主要在当地销售,在亚洲的企业主要是出口,其中的一半返销日本。

农协是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的简称,英文缩写为JA,也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1947年制定了《农业协同组合法》,1948~1949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农协组织。它是在日本历史进程中的多种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改革、整顿形成的。日本农协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建立健全了从农户→基层农协→县农协中央会→全国农协中央会的组织机构,为日本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农协的组织构成JA是由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自己组织起来的群众组织。这个组织开始只是一个供销组织,即联合起来购买化肥、农药、农机及饲料等农用生产资料,可以向

销售方讨得低价;联合起来卖生产的农产品,又便于占领市场。随着农民的需要及社会发展,农协的事业范围涉及到了农村的方方面面,并派生出了很多专业的JA,所以农村几乎100%的农民都加入了JA。

JA的社员按它的资格可分为两种,即正社员和准社员,这是《农业协同组合法》和JA的章程所规定的。正社员的资格,一是个体农民经营土地1.5亩以上,或每年从事农业生产90天以上;二是经营农业生产的法人。准社员的资格,一是本地居民当中被认为可利用JA的设施和它所提供的服务的人;二是有关农业合作组织或以当地农民为中心建立的团体法人。在JA集团中,由农户直接加入和组织的是基层JA(即基层农协),它的领导人是农户选出的组合长。在每个农协内,社员还自动组织一些专业性部会。各个基层JA上级组织是都、道、府、县的农协中央会,或各个专业(奶牛、信用、保险等)的联合会。县中央会的成员是本县内基层JA和县一级的各专业联合会。它的职能是对成员的经营、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监督、教育、调查工作,向政府提出农业的建议。全国农协中央会(简称JA全中)成员是县中央会和各专业全国的联合会,其主要任务,是从全国大局出发为JA的发展进行综合性指导,制定方针并和政府对话。

2、农协的事业范围

一是农业生产和生活指导。农业经营指导服务包括:1依据所制定的地区长期的农业经营计划,完善和建立地区农业生产体系,同时通过微观指导帮助社员制定自己的农业经营计划。2为实现本地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统一品种和种植、饲养技术标准,同时根据农业经营计划有计划地进行采购生资、安排生产资金等配套服务。3为了发展专业化生产,把社员分别组织起来,在生产同一个品种的社员之间进行交流,同时为统一农产品规格,组织进行质量检查和筛选作业。4完善土地条件和促进农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建立农田的有效利用体系。5培养能起当地农业核心作用的农业经营者,同时把他们组织起来开展低成本规模化经营。6为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促进发展安全、新鲜、味美的优质农产品的生产。

乡村生活指导是对社员家庭生活的整个方面进行指导,它包括消费、保健、文化、娱乐、老年人福利、家庭生活咨询、打击有害商品、普及家计管理知识、组织读书学习会、运动会、旅游业、家庭农产品自给、鲜活消费品供应、半加工食品供应、信贷、保险等。在乡村基层JA里有一个小组,负责为农户购买商品和老龄人(单身)的生活照顾,这个小组大多为女性。

二是销售农产品。这是为使农产品价格保持相对稳定,进行有计划的出售,实现更有利的交易价格。销售渠道是生产者→基层JA(加工、包装)→批发市场→零售商。JA为很好地做到销售服务,采取实行无条件委托销售,即社员委托JA销售时不能提价格等条件;征收实际手续费;统一计价,即在一定时间内,同种同质的产品会卖不同价格,但向各农户结算时用平均价计算。这些原则,既可保证农户利益,又可减少农户市场风险。

三是农资供应服务。基层JA接受社员订货后,再向JA经济联合会(简称JA全农)订货,JA全农把各个社员订货集中起来,然后跟生产企业直接订价格优惠的交易合同。买到商品后,JA县经济联合会、基层JA和社员逐级用现款结算(不收社员定金)。节省流通经费和流动资金,价格合适,农户欢迎。在采购上,同样坚持无条件委托、收手续费和统一计价的原则。

四是信用服务。这是基层JA→JA县信用联合会→农林中央金库的系统内部金融,是农协的主要经济来源。基层JA接收存款后资金的使用途径是:1向社员和当地有关单位发放贷款。2自身供应部门的流动资金贷款。3向JA县信用联合会进行转存款。4买政府债券。JA县信用联合会接收基层JA转存款后:1进行本县内基层JA的资金调剂,发放贷款。2向县JA内部其他机构或当地普通企业发放贷款。3向JA农林中央金库转存。4买政府债券。JA农林中央金库接收JA县信用联合会转存款后:1进行各县JA贷款基金调剂。2向其它JA内部联合会发放贷款。3向JA系统的企业发放贷款。4买政府债券。为支持JA的信用事业,政府给了两个优惠政策:一是允许JA农林中央金库发行债券,聚集资金;二是JA农林中央金库给农业发放贷款时,国家财政补贴一半的利息作为金库收入。五是保险服务。这是农协的又一经济来源。主要是以个人保险为主的人寿和财产保险。投保资金用于JA集团内部农林债券、向社会单位发放贷款、福利贷款、中期或长期的农业贷款和生活贷款。开展保险服务时要考虑社员家庭经济现状和保险费承担能力,推荐加入各个家庭最适合的保险项目。这些保险项目中不包括农作物灾害保险。因为这种保险风险太大,是由政府承担的。

六是提供设施设备服务。就是社员无法单独建设而又需要的设施,JA建好后由社员或联户有偿利用。如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大米加工设备、农用仓库、选果场、保温库、农机维修站、文化娱乐中心、红白仪式设施、加油站等。同时还包括农业劳动的合作化(共同育秧、共同植保)设施。

七是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业是通过在乡村建设医疗、卫生设施、派出农村医生开展治疗服务和预防服务。以社员家庭为对象进行定期健康诊断及检查,开展

鲜活食品、膳食结构改良指导及住房、生活环境改良指导,据JA1995年统计,全国22个县(道、府)共有113个JA医院、床位3.78万个,医生和护士共3.89万名,为农户卫生、农民健康发挥了很大作用,弥补了国家医疗单位的不足。

八是老年人福利事业。日本人口结构老龄化速度快,特别在农村更为突出。JA根据农村实际,开展了农村老龄人服务事业。即:1培养家庭服务人才及建立自发性互助组织。2向老龄人家庭派人进行服务,帮助他们家庭的生活。3建设老年人福利设施。JA开展的这类事业也是官办福利事业的补充,对帮助农村高龄人的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都市农业在日本 篇3

“上天入地”的农田

在日本东京闹市区, 来到许多高层建筑的楼顶和地下室, 一垄垄新鲜的蔬菜水果让人误以为置身在田间地头。其实, 这些都是“城市农民”的杰作。这一新兴职业让年轻人在大都市实现了“走近农业、亲近自然”的梦想。

对于日本来说, 这种新型农业具有诸多现实意义: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改善城市自然环境,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对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日本些星星点点的耕地所提供的嫩绿的蔬菜、鲜艳的花卉, 不仅为自然资源短缺, 60%以上的食物依靠进口, 在城市里“见缝插针”发展生产, 有助于提高本国蔬菜、水果自给能力;引导国民了解农业、参与生产, 既有利于农业产业的长远发展, 也为公众生活增添了更多的休闲元素。

星星点点的耕地

日本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岛国, 经过20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 城市扩张迅猛, 城市周边地区的地价不断上涨。由于该国实行土地私有制, 为保留土地以达到增值的目的, 一些农户不愿过早出卖自己所拥有的土地, 于是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内, 零星的耕地得以保留了下来。人们意识到, 这城市增添了绿色, 增加了观赏的景点, 而且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有着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

到目前为止, 日本的都市农业已经探索出三种主要模式。一是观光型农业, 即设立菜、稻、果树等田园, 吸引游人参观体验, 其实质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二是设施型农业, 即在一定范围内运用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 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施, 一年四季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三是特色型农业, 即通过有实力的农业组织建设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并采用先进科技实施深层次开发, 形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

当前, 日本都市农业呈现出高品质、高科技、高效益的发展趋势:生产逐渐规模化, 以提高都市农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生产结构逐步调整, 逐渐淘汰效益低、成本高的农产品, 绿色保健型产品产量迅速增长;生产手段向全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发展, 尤其在蔬菜、水果生产上的应用更为明显;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完善;生产经营管理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潮流农产品吸引年轻人

当前, 一些日本农民为了让自己从事的“夕阳产业”后继有人, 号召年轻人关注本国农业, 通过创新经营理念使传统行业焕发新的生机。31岁的养猪户宫治勇辅创建了一个名为“农民的儿子”的联盟, 专门生产有机农产品。联盟中的成员互相交流种植有机农作物的经验, 号召消费者向他们直接购买产品, 免除运输、保鲜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这种标榜绝对环保的经营手法迎合了崇尚有机食品的年轻消费者, 目前该品牌已经吸引了超过200名年轻农民和支持者。他说:“我们的目标是让农业成为时尚的朝阳产业, 我们要让孩子们以当农民为荣!”

日本农业继续教育 篇4

关键词:日本,农业协同组合,农业推广服务

日本的民办农业推广体系———“农业协同组合” (以下简称“农协”) 向它的会员提供农业技术推广指导和农家生活指导两方面的服务。由于日本绝大多数的农民都是农协会员, 因此农协被称作是日本第二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于该体系的研究能为我国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的构建以及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带来重要启示。本文将在介绍日本农协机构的基础上, 分析日本农协农业推广服务体制的建设现状, 并总结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课题。

1 日本农协的概况

二战结束后不久, 在联合国军总司令部GHQ的指导下, 日本于1947年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经过60多年的发展, 日本的农协组织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地方性组织和全国性组织在内的完整体系, 成为了世界上最发达最具代表性的农协组织之一。

农协开展着各种各样与农户的农业经营或生活息息相关的业务。其主要业务有: (1) “营农指导事业”。农协除对农协会员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和农业经营指导之外, 还负责指导农协生产部会及开展土地利用调整等业务。 (2) “生活指导事业”。负责对农协会员开展生活设计的制定、生活改善、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指导。 (3) “销售事业”。对会员所生产的农产品实行共同销售。 (4) “购买事业”。对农资产品 (肥料、农药等) 以及生活必需品 (日用品、家电等) 实行共同购入。 (5) “信用事业”。开展包括储蓄、借贷等服务在内的金融业务。 (6) “共济事业”。开展有关人寿和财产方面的保险业务。 (7) “利用事业”。农协设置了众多农业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 以供会员们共同使用, 比如选果场、大型卡车、农产品加工设施、超市、集会所、图书室、加油站等。 (8) “厚生事业”。农协设置了医院和诊疗所, 对会员提供保健和医疗服务。除此之外, 农协还开展耕地改良、水利设施整备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业务及高龄者福利事业等。

农户通过农协销售自己的农产品 (销售事业) , 销售农产品后所得的资金会自动被打入到农户在农协所开的户头上 (信用事业) 。然后, 农户在农协的指导下订立下一步的营农计划、进行农业生产 (营农指导事业) , 并通过农协购买所需的农资材料、借贷资金 (购买事业和信用事业) 。农户购买农资材料的费用会自动从其农协户头上扣除 (信用事业) , 扣除后的余额就成为农户的生活费。而从生活费中扣除农户加入农协保险事业的保险金 (共济事业) 、通过农协所购买的生活用品的费用 (购买事业) , 再付完其它生活设施的利用费 (利用事业) 、医疗费 (厚生事业) 之外, 余下的就成为农户的定期存款。农协将农户的定期存款借贷给农业相关企业, 从中所获得的利息一部分成为农户的存款利息, 剩下的差额就成为了农协的经营费用。

农协内部设置了不同的部署来开展以上的业务, 并且为了业务能够顺利展开, 农协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分部或是分店。农协会员也不仅仅停留在利用农协服务的程度上, 还在农协的组织下成立了许多不同的会员组织, 开展自主活动, 以配合农协的各种业务。比如“西红柿部会”、“苹果部会”等, 从事同一专业生产的会员聚集在一起成立专业部会, 这些专业部会的会员一起接受农协营农指导员的指导, 一起制定生产、销售计划, 一起参加农作业以及农产品的发送业务。除此之外, 还有以村落为单位成立的诸如“农家协会”一样的会员组织, 召开村落座谈会等讨论有关改善农业经营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事宜。还有很多农协设置了以青年会员为主的“青年部”和以妇女会员为主的“女性部”等。

农协体系还在都道府县和全国层次分别根据业务的不同设置了多种联合会, 自下而上形成了紧密的垂直连接关系。都道府县联合会是以各都道府县内的基层农协为会员, 全国联合会则是以都道府县联合会和基层农协为会员。近年来, 农协和其他一般企业的竞争日趋激化, 为了加强农协的竞争力以及促进农协经营的合理化, 农协系统开始了基层农协的合并运动, 甚至出现了如奈良县和冲绳县这样整个县的农协合并成一个大型农协的情况。与此相应, 农协系统也在推进着都道府县联合会和全国联合会的统合, “农协—都道府县联合会—全国联合会”的三级体制正逐步向两级体制转化。

除了以上所述的综合农协以外, 日本也存在专门从事畜牧业、园艺、桑蚕等领域的专业化经营、不开展金融业务的专业农协。在日本, 综合农协占据主流地位, 综合农协截至2013年3月末共计738个, 会员总数 (截至2012年3月末) 共计为983万人, 其中正会员467万人, 准会员517万人。一般在同一地区只能设立1个综合农协, 而专业农协的活动不受区域限制, 在同一地区可以设置数个相同领域的专业农协。与综合农协相比, 专业农协会员数量要少得多, 经营规模通常也较小, 至2013年3月末日本共有专业农协1915个。由于专业农协不从事金融业务, 所以, 专业农协的会员通常还同时加入同一地区的综合农协。

2 农协营农指导事业的理念和地位

正如“没有指导事业就没有合作社事业”、“没有学习活动就没有合作社运动”所言, 农协在理念上将营农指导事业和生活指导事业看做是提高会员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两个事业。农协组织是会员为了提高自身的农业经营水平和生活水平而自发结成的组织。因此, 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是以支援和指导会员为了改善农业经营水平而自主进行协同活动为宗旨的。换言之, 农协组织需要唤起会员自发地、而不是被动地改善农业经营, 并且促进会员从单个的行动转换成协同互助的活动。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不仅仅只是对会员进行特别的教育或研修, 更不仅仅是某项技术的推广, 而是从教育的角度, 通过会员参与与农业经营相关的农协组织的运营活动或是利用农协开展的各项业务而展开的。因此, 从广义上来说, 营农指导事业不单单是营农指导部门或营农指导员来实施的, 而是由整个农协、农协所有的职员以促进会员农业经营的改善和区域农业的振兴为目标、在推进农协各项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推进的。

营农指导事业在农协展开的各项业务中占有特殊地位。因为农协的其他业务, 比如农畜产品的共同销售、加工、生产资料的共同购买以及金融、保险业务都是限定在流通过程中, 只有营农指导事业是与农户的生产过程直接相联系。通过营农指导事业使会员的农业经营得到改善, 也就意味着有可能使农协的“销售事业”和“购买事业”得到进一步扩大。并且, 通过农业经营指导, 会加强农户对农协的信任, 从而进一步使农协组织自身和协同活动得到强化。从这个意义上说, 营农指导事业对农协自身以及农协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营农指导事业的重要性虽然被承认, 但是它在农协内部究竟应处于何种地位一直未被明确。直到2001年, 日本对《农业协同组合法》进行了修改, 将营农指导事业定为农协的第一事业, 从法律上承认了营农指导事业为农协开展的众多事业中最基本、最应该重视的事业。农协试图通过加强营农指导事业的法律地位从而达到强化营农指导的目的。

3 农协营农指导事业的主要内容及体制

3.1 主要内容

行政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是以与生产有关的技术指导为中心的, 而农协的营农指导活动是农协为会员提供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仅开展生产上的技术指导, 还必须适应农户的各方面要求, 开展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和供应活动、土地利用的调整 (借贷等) 业务、以及指导税务申报等有关经营指导方面的工作。营农指导事业的主要内容如下: (1) 有关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方面的指导。 (2) 制定所管区域农业振兴计划的同时, 指导各农户制定与此相应的营农计划。 (3) 对主要的生产手段———土地进行集体整备。 (4) 根据“适地适作”的原则, 建立大规模生产体制, 使农业生产形成产地化。 (5) 指导本地区地域资源的有效利用, 以及推进本地区的复合经营。 (6) 为了统一农畜产品的品质引进优良品种、统一栽培或饲育的标准。并根据农户的营农计划, 指导农户参加生产资料的共同购买、引进农业经营资金。 (7) 为了统一农产品的规格, 组织共同选别和共同检查。 (8) 指导会员按照各自专业进行组织化生产, 相互交换有关栽培或饲育的技术知识, 从而提高会员的技术和经营能力。 (9) 培养农业继承者等农业、农村的主力军。 (10) 支援会员的组织活动, 培养农民带头人, 养成会员的协同意识, 促进农协运动的发展。

3.2 营农指导事业的体制

营农指导的事业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公共团体和上级农协的补助金或助成金、向会员征收的会费、农协其他事业的盈利以及大型机械、公共设施等的使用费。其中, 补助金和农协内部的其他部门的盈余为营农指导经费的主要来源。

农协设有营农指导员, 营农指导员是活跃在营农指导事业第一线的技术推广员。营农指导员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营农指导事业计划的实施效果。营农指导员的作用是向会员农户提供其所需要的农业经营、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近年来, 营农指导员的业务范围正在逐年扩大。日本农协中央会《2003年度营农指导员的活动分析调查报告》中指出营农指导员的业务范围及其比率依次为“营农指导业务”31%, “有关生产部会的业务”12%, “农产品的收发业务”11%, “销售业务”10%, “有关行政方面的业务”8%, “其他”28%, 从中可以看出营农指导员业务内容的多样性。另外, 2011年度平均每个农协设置营农指导员19.9人, 仍有3%的农协尚未设置营农指导员。营农指导员的人数从1985年开始持续减少, 至2011年为止人数为14414人。这和近年来伴随农协的合并而产生的人员大幅削减成正比关系。为了提高营农指导员的专业能力, 农协系统实施了《营农指导员资格认证考试制度》。2000年前是由各都道府县的农协中央会负责实施, 2000年以后日本全国农协中央会开始实施全国统一的考试。但是到2003年参加日本农协中央会统一考试的只有17个县, 甚至还有几个县连县级认证考试也并未实施。因此, 营农指导员中考取了资格证的比例只占总数的18% (日本农协中央会《2003年度全日本农协活动统一调查报告》) 。营农指导员的业务也根据农协规模大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同时营农指导员的编制也并无统一标准, 参差不齐。

因为营农指导员的整体人数在逐渐减少, 所以为了有效的发挥营农指导事业的功能, 农协纷纷对营农指导体制进行了改编。伴随着农协大规模合并的进行, 合并后的农协把所管地区划分成几个区域, 在各个区域设置了“营农综合中心”。这是一种通过对营农指导资源进行集中配置来加强营农指导的整体能力的体制。在“营农综合中心”, 会根据各区域的农业发展情况, 配置数名不同专业的营农指导员, 并在同一地点集中设置农机中心、育苗中心、选果场等各种基础设施, 从而方便会员农户的利用, 使之成为本区域营农指导的大本营。

另外, 如前所述, 为了有效地进行营农指导, 并充分地让农业经营者反映自己的意见、发挥生产和销售方面的作用, 农协成立了各种作物的专门部会。在规模大的农协里甚至会设置10个以上的部会。同样, 关于各种基础设施的管理和运营, 农协设置了由会员组成的运营委员会, 并指导会员来进行自主运作。农协还选出部分优秀的农业经营者担任营农顾问, 辅助营农指导员的工作。营农指导员负责对这些组织、会员的活动进行指导、提供支持。

除了基层农协的营农指导之外, 都道府县的营农指导支援体制包括在47个农协中央会中设置的营农指导部门和在农协全农都府县本部及农协经济连中设置的有关技术指导的部门。它们对基层农协所进行的营农指导提供支援和指导。同样, 专业农协也对会员进行农业技术指导, 专业农协在都道府县的联合会相应地对专业农协的营农指导活动提供支援。另外, 为了促进本地区相关部门的合作, 进一步推动本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 各地设置了由普及指导中心、土地改良协会、农业委员会、行政部门、农协等相关部门构成的“地区农业振兴协议会”。农协通过这些组织与其他相关部门讨论并协调农业推广事宜。

4 农协营农指导事业所面临的课题

目前, 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所面临的课题, 一个是如何确保事业经费的问题。营农指导事业给农协带来的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经济效益。营农指导事业的费用大部分来自农协的其他部门 (金融、保险事业) 的盈余。这在其他部门的盈利增长时期也许不成问题, 但是一旦其他部门盈利下降, 甚至亏损, 农协内部对各部门的盈亏实行严格管理时, 尽管法律上规定营农指导事业是农协的第一事业, 尽管营农指导事业的重要性被无数次强调, 营农指导事业依然会成为经费消减的对象。因此, 经费的确保仍然是农协营农指导事业所面临的一大课题。另外, 农业经营不断分化, 既有大规模、企业化的农业经营, 也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营。农业经营的分化使得对农协营农指导事业的要求也呈现多样化。同时营农指导员由于业务范围的扩大、业务内容的多样化以及营农指导员资格认证考试制度实施的不彻底等原因, 专业水平较低。今后, 农协营农指导员资质、能力的提高, 以及如何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营农指导事业, 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最后, 一直以来政府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和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都是相互补充、互相协同地对农户进行指导。但是伴随着日本行政和财政的改革、农协合并的展开, 政府部门的普及推广员和农协系统的营农指导员的人数从整体上都呈现出下降趋势, 普及机构和农协的业务所辖范围也都在不断扩大。这些都使得普及推广员、营农指导员和农户的接点日趋减少, 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的合作体制都在一步步弱化。因此, 如何构建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的新的合作体制, 加强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 这不仅是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也是摆在所有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面前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河野直践.协同组合入门[M].日本:创森社, 2006.

日本农业“触网”不只为高收益 篇5

日本政府提出, 到2020年将农作物出口额提高至1万亿日元, 同时农业IT化将达到580亿至600亿日元规模, 农业云端计算技术的运用占农业市场的75%。此外, 日本政府还计划在10年内以农业物联网为信息主体源, 普及农用机器人, 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日元。

近年来, 日本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竞争主要集中在NEC、富士通、日立、三井物产等企业之间。

高知县一户种植西红柿的农家引入富士通研制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后, 极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 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这家农户的塑料温室中架入无线网络, 土壤、气温、日照及二氧化碳排放感应器等与管理中心相连接, 与气象局的相关数据一起上传、储存之后再反馈给种植者, 感应数值异常会自动报警。

农户在电脑或者手机等终端上即可实时实现对温度、湿度和成长情况的确认与管理, 即使远在国外, 也可以通过得到的数据制定销售安排与栽种计划, 同时结合贩卖管理、市场流通与品质管理系统, 更好地形成整体监控。

据这家农户介绍, 他们的工作量较此前未安装物联网技术时至少减少一半, 由于使用农业物联网带来诸多方便和优势, 今后会考虑种植更多农作物。

根据2009年日本政府发布的《农地法改正》, 个人可以更方便地参加农业劳作, 对于各大公司借用农地做与农产相关实验的限制也有所放宽。2012年, 有1200个法人加入了新的农业合作领域。随着智能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 没有农业经验的企业或新农户们也可更便捷地加入农业生产当中。对日本而言, 年轻的农业就业者与智能农业技术的强力结合促进农业发展, 将是未来应对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后农业领域面临挑战的有效手段。

日本最新农业奖实施细则分析 篇6

1、农业奖的主旨。

日本农业奖第一次颁布实施要追溯到1971年。从此,每年举办一次,至2013年日本农业奖已经举办了43次。根据日本JA全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官网发布的信息,最新日本农业奖的实施细则于2013年6月1日发布。

农业奖是为了促进日本农业的发展,改善农业经营理念和农业技术,把对地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农业生产者或中小企业作为先进模范进行表彰。另外,获奖的先进模范及其成果将通过NHK播出,并且通过JA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以此,在加深国民对农业理解的同时,打造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联且具有竞争力的日本农业。

2、农业奖的适用对象。

农业奖的适用对象主要分为个别经营、集团组织、宣传农业者。而日本农业奖对于个别经营和集团组织又有明确的界定。个别经营包括家庭经营和共同协作经营两种。家庭经营指1户1法人的经营模式,共同协作经营指由若干农户联合组成的农业组合法人有限公司等。共同协作经营包括协作组织、地区务农组织、销售和研究组织三种。协作组织指集团栽培组织、机械及设施利用组织、委托作业组织。地区务农组织指以地区农业振兴和再建为中心且以村落为基本生产集团的村落集团法人,或是指由大集团来担当的委托组织。销售和研究组织指畜牧业组织及园艺组织所组成的生产销售组织,或是指农业研究组织。

个别经营只要在经营和技术等方面非常突出且具有地区社会的共荣感就可以申请农业奖;集团组织只要具有改革农业生产的意识和创造力且能够启发其他农业企业就有资格申请农业奖;宣传农业者只要是长期致力于向城市居民宣传农业劳动且把农业劳动成果展示给城市生活者就可以申请农业奖。

二、最新日本农业奖的报名及评定组

1、农业奖的报名。

农业奖的申请报名方法也非常特别。无论申请农业奖为自我推荐还是他人推荐,都必须要填写“第43次日本农业奖申请书”。而且在申请书后还必须要附上农业经营记录等资料。他人推荐的情况下,需要申请者本人对于申请书的内容和相关规定必须认可。

2、农业奖的评定组。

农业奖的审查分为按照适用对象分为三个评定组,分别是个别经营评定组、集团组织评定组、宣传农业者评定组。个别经营评定组和集团组织评定组的审查分为都道府县审查和全国审查两种。最终,经过都道府县的审查分别评出1个日本农业奖,并且需要把资料送日本农协中央事务局审定。全国的审查分别评出日本农业奖特等奖3个,特别贡献奖1个,优秀奖若干名。另外,宣传农业者评定组只有全国审查一种且需要对申请人进行资料审核和实地审核。最终,经过全国的审查评出日本农业奖特等奖1个,优秀奖2个,鼓励奖1个。

评定委员会的构成也包含了农业生产者评定组、集团组织评定组、宣传农业者评定组。农业生产者评定组和集团组织评定组的委员长都是由主办方指定的,而委员为都道府县5人(包括都道府县厅及学者3人、NHK地方广播局1人、都道府县农协中央会1人),中央11人(学者7人、消费者代表1人、NHK2人、全国农协中央会1人)。宣传农业者评定组是由8人(学者2人、消费者代表4人、NHK1人、全国农协中央会1人)所组成的,并且其中要推举出委员长1名。

三、最新日本农业奖审查基准及表彰

1、农业奖的审查基准。

关于农业奖的审查基准,个别经营和集团组织采用一套基准,宣传农业者采用一套标准。

个别经营和集团组织所采用的基准总共有七条:一是灵活利用当地优势产业进行安稳的生产经营;二是在农业经营过程中,在全球化的视角下,要具有计划性和展望性,并且要有强烈的改良农业生产方式及技术的强烈欲望;三是准确把握市场动向,进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农业生产;四是农业生产技术要有科学基础,而且要具有高水准和实用性;五是生产及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取得优秀的成绩;六是通过农业使地区社会的综合竞争力有所提高。

宣传农业者的审查标准有三条:一是对食与农的关系有深刻了解,并通过社会活动把食与农相关的活动进行推广;二是所宣传的食与农的相关活动要为地区社会经济的繁荣有突出贡献;三是长期致力于具有发展性和将来性的农业生产。

2、农业奖的表彰。

农业奖审查的结果,将直接通知本人以及在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公示。最终的农业奖表彰将分为都道府县的表彰和中央的表彰两种形式。

都道府县的表彰将针对个别经营1个、集团组织奖1个进行表彰。农业奖的表彰是将作为道府县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会长奖和主办地的日本放送协会地方放送局局长奖的证书及奖励授予获奖者。

中央的表彰共授予个别经营组、集团组织组、宣传农业组共计7个日本农业特等奖,并且将作为日本放送协会会长奖、全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会长奖、农林水产省大臣奖的证书及奖励授予获奖者。另外,共授予日本农业特别奖、优秀奖、鼓励奖若干,并且将作为日本放送协会会长奖、全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会长奖的证书及奖励授予获奖者。

另外,如果农业奖获奖者符合全部获奖基准且获奖者配偶的贡献度高,就可以夫妻联名进行表彰。但这种情况只限于与农林水产活动有关的农林水产省大臣奖。获奖者还要签署家庭经营协定书,而且推荐书等材料上要保证配偶的工作分担量达到50%。

参考文献

[1]JA全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关于第43次日本农业奖实施要领[EB/OL].http://www.zenchu-ja.or.jp/food/prize.

[2]瞿振元,大多和严.中日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日本的农协与农业现代化(上) 篇7

说起与我们中国一衣带水的东洋邻国日本,我们对它并不陌生,一个总体印象是一句话、八个字:面积狭小,资源贫乏。是啊,在世界地图上可以看到,在浩瀚的太平洋西部,在我国东海的东北方,这个由一系列大大小小岛屿组成的日本国,其面积加起来还不到38万平方公里(37.77万平方公里),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27%,只相当于我们中国的1/25(4%)。说得更直观一些,只是我们的“老区”之一的江西省的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的1倍多点儿,或者说江西的面积差不多是其面积的一半儿(44%)。而在这个狭长的日本列岛里,却密密麻麻地居住着1.27亿(2010年3月底)的人口,在全世界排第7位。也就是说,这个只有我们中国1/25面积的岛国,其人口却差不多是中国(13.35亿,2009年底)的1/10 (9.5%)。以人口密度作比较,日本(336人/平方公里)是中国(139人/平方公里)的2.42倍。可以说,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

从资源角度讲,日本的确是一个贫瘠的岛国。说它是岛国,是因为它总共不到3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除开大一些的北海道(8.35万平方公里)、本州(22.万平方公里7)、四国(1.88万平方公里)、九州(3.65万平方公里)4个大岛(共36.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96.8%)外,其余的都是些面积很小很小的小岛,大大小小竞有3900多个。

说它贫瘠,一是因为它的耕地面积稀缺。全国只有耕地508.3万公顷,仅占国土面积的13.5%。除关东平原属较大点的平原外,沿海平原多为狭小而分散。二是土壤贫瘠,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以及泛碱土。在耕地中,水田占54.3%,旱地占45.7%;灌溉面积只有24.3万公顷,仅占耕地面积的1/20 (4.8%)。

令人诧异的是,就是这么一个贫瘠的岛国,却在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里,将原本传统落后的农业改造成为了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先进的现代农业。2 0世纪5 0年代,刚从战争噩梦中醒过来没几年,日本的农业却得到了迅速发展。此后,经过30年左右的持续努力,日本农业在8 0年代取得了与美国相同的增长率,一举跨入高效农业国行列,令世人刮目相看。

二、“农协”在农业现代化中功不可没

土地资源的贫乏,促使日本人十分重视农业。我们知道,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也给自己带来了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本农村和农业造成了巨大破坏。但日本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跻身于世界先进农业国家行列。其背后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的农会组织在日本的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二战”前的“农协”

说起日本的农会组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全国除了少数几个地区之外,农村商品经济非常不发达。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舒尔茨和莱菲森分别提出了信用合作社和农业合作社的理论,合作社在德国率先实行。被迫打开国门的日本全方位地向欧美学习,不仅军工学欧美,农业也学欧美,对欧美的农业技术进行了详尽的考察。1900年,在借鉴德国经验的基础上,日本政府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合作社的法律——《产业组合法》,对信用、销售、采购各个方面进行立法规范,对合作组织予以扶持和鼓励。1932-1937年,日本先后颁布并实施旨在使全部农户加入“产业组合”的五年计划和三年计划。这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的农户基本都加入了产业组合。“二战”中,为了战争的需要,日本政府颁布了《农业团体法》,将战前的各类“产业组合”一律合并,改组为“农业会”,使其变成了战时国家对农产品统一收购和分配的组织。“产业组合”和“农业会”可以说是战后“农协”的前身。

2、“二战”后的“农协”

日本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和地理条件决定了日本农业的经营规模狭小,并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耕传统。“二战”以后,为了克服农户经营规模狭小的不利影响,克服小生产的局限性,特别是为了克服战争给农村造成的严重灾荒,日本对农业采取了三项重大措施,即土地改革、土壤改良和组建“农协”。这三项措施都对日本农业经济的迅速复苏和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农协”更是功勋卓著。

“二战”以后,为了克服战争给农村造成的严重灾荒,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在社会上的经济地位,日本政府于1947年11月颁布实施了《农业协同组合法》,强迫解散了旧农会,组建了新的农业协同组合。农协采取三级组织体制,即在市、町、村设基层农协,在都、道、府、县以基层农协为团体会员组成县级联合会,在中央以都、道、府、县级农协团体会员组成全国联合会。基层农协又分为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1960年底,日本的农民大部分都加入了农协组织,基层农协的总数(包括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达到28896个。

此后的40多年里,为适应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形势的变化,农协组织不断进行合并、改革,以提高农协事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1972年,全国购买农协联合会和全国贩卖农协联合会合并,成立全国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1986年,基层农协开始改变原来的一户一个农协正式组合员名额的标准,导入复数正式成员的制度,使农家青年、妇女都可以作为农协正式成员参加农协的组织活动。1998年,全国基层农协由1960年的28896个合并为5 14 1个,其中综合农协数从12050个减少到1812个,专业农协(包括出资组合和非出资组合)从16846个减少到3329个。与此同时,农协规模不断扩大,适应了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此外,为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费用,提高效率,农协将县一级联合会合并到全国联合会,形成“基层—中央”的二级组织体系。到2000年4月,已经完成了全国47个县级联合会与全国联合会的合并。

日本农协是世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管理小规模农户的一个创举,是帮助小农进行现代农业建设的很好的组织形式。正是农协通过自己举办的各项事业和卓有成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使日本的家庭式农业演变为集约化、社会化、商品化的现代农业,为日本农业走向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别的不说,仅就流通而言,日本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80%以上是由农协为之贩卖的,农业生产资料的90%以上也是由农协提供的。这个成就是巨大的,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不仅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而且农业的整体生产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居世界第一。

三、农协的特点、职能和作用

日本农协所担负的工作主要有提供农业生产的信息、农业生产资料和技术指导,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统一销售农产品,从事农村医疗保险、文教和各项社会福利事业,为农民提供及时、周到、高效的服务。通过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分散生产的农户同城乡结合的大市场有机地连接起来。

1、农协的特点

(1)日本农协的设置与行政组织设置相吻合,组织化程度非常高。

日本的农协采取三级组织体制:即基层(市、町、村)农协、地方(都、道、府、县)农协和全国农协。

基层农协按其职能分为综合农协和专门农协。综合农协是以本地区的农户为对象,开展营农指导、农产品贩卖、工业品销售、金融和保险事业。现在日本农村每个市、町、村都有综合农协的事业。专业农协是以特定农产品生产者为对象,开展农产品贩卖和技术指导业务,它和综合农协不同,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设立的,什么品种生产集中,就设立什么样的专业农协。1991年全国有各种专业农协2103个,平均每个专业农协有组会员50多户。专业农协不经营金融和保险业务。因此,从事特种产品生产的农户,为了调剂资金,发展生产,既要加入专业农协,又要加入综合农协。为了有效地开展经济活动,在各县、全国分别设立了县联合会和全国联合会,形成了全国农协网络。县一级按本地区的特点设有各种联合会,从事基层农协力不能及的经济活动,普遍设立的有经济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共济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厚生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另外,还没有专业农协联合会。中央一级设立与县各种联合会对口的联合会,从事县联合会力不能及的经济活动。

地方农协和全国农协按其业务不同分为两大系统:一是主要从事指导业务的“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简称“中央会”),二是主要从事经济事业的“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简称“联合会”)。“中央会”是农协的行政机构,主要任务是研究农协政策、检查监督农协工作、开展综合指导、举办教育宣传事业、协调农协内部的关系、统一农协主张、向政府提出有关农业政策上的意见和建议。“中央会”同其他联合会是平等组织,所需经费,由各联合会按事业量分担。“联合会”是开展专门业务的经济团体,有经济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共济农业协同组合联合、厚生农业协同组合联合等。

通过这样的组织架构,日本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农协组织系统,一方面把农民全部纳入农协组织中来,另一方面又把所有的农协组织连结在一起,从而在全国形成一个庞大的组织体系,覆盖了日本整个农村地区。同时,农协实行正组会员和准组会员并举的制度,吸引非农会员加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协已经发展为日本规模最大、群众基础最广泛的合作组织,日本也成为世界农业合作组织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2)日本农协具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特点。

按照《农业协同组合法》的规定,农民可自愿加入或退出农协。自愿参加农协的农民和属地非农居民,交纳股金,利用农协事业,就可以成为农协成员。非农居民只能以农协的准组会员资格参加农协的合作活动,享有利用农协事业、请求分红、退股等权益,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可以防止非农会员对农民团体形成控制。农协实施民主管理,在选举农协干部或决定农协方针时,采用一人一票制的管理方式,由会员以民主投票形式进行表决。农协经营各种事业获得的盈利,实行按股分红与按利用农协事业和设施的多寡分红相结合的分红制度。会员个人出股股金和红利均有最高额度的限制。分红所剩盈余均用于发展农协所经营的事业。

2、农协的五项职能

农协将弱势农民联合起来成为日本社会强大的经济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农协具有五项职能:

(1)信用事业。农协将农民的钱集中起来,成立了中央农林金库,目前各类存款和组合员资金达73兆亿日元,为日本第二大银行。五十年前,农民贷不到款,贷到了利息也很高,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银行。中央农林金库可从事任何金融增值业务,增值后的利润分给农民。

(2)保险事业。日本政府对其他保险公司的险种有限制,农协所办的保险机构则可以从事所有业务,可以从事保险资金的增值业务,主要是投资股票、债券和发放贷款。目前,农协共济联持有保险金400兆亿日元,在日本仅次于生命保险公司,处于第二位。

(3)经济事业。主要是帮助农民共同销售农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和部分生活用品。去年全国47个县经济联买卖金额3.3兆亿日元,是日本最大的经营共同体。

(4)厚生事业。主要是办医院,从事防病、治病等解困事业。

日本农业继续教育 篇8

1 文献综述

近些年, 关于日本农民增收、农协发展、农产品贸易、农业技术推广等研究日益增多, 已取得丰硕成果。但针对农业保护的研究略显不足, 单纯着力于农业保护原因的论文更是少之又少。日本曾历经乌拉圭农业回合谈判、多哈回合谈判、FTA/EPA农林水产品谈判、TPP谈判等国际重大磋商, 但日本政府在各方面巨大压力下仍竭尽全力设法阻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 对主要自给农产品保护表现更加明显。这种不同寻常的举动, 促使农业保护研究不断升温。综合已有研究成果, 对日本农业保护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经济和政治层面上。经济因素角度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朱强 (1991) , 冯海发等 (1993) , 江瑞平 (1996) , 叶堂林 (2004) , 孙柏 (2006) 主要从农业综合生产率低、比较优势缺乏和农业部门发展落后角度阐释;而刘佳 (2014) , 李勤昌等 (2014) 则认为保障工农两部门平衡发展、粮食自给率下降、农产品贸易逆差、贸易自由化的巨大冲击是日本政府强化农业保护的经济原因。政治因素现有研究, 朱强 (1991) , 冯海发等 (1993) , 叶堂林 (2004) , 孙柏 (2006) , 任婷 (2011) , 李勤昌等 (2014) 主要围绕农业集团和政党集团的利益倾向, 两大集团通过选票作为桥梁实现利益交换, 达到双赢。极少部分学者, 江瑞平 (1996) , 孙柏 (2006) , 刘佳 (2014) 从恶劣的自然环境、经历粮食奇缺的历史记忆角度总结日本农业保护原因。

2 日本农业保护的多维动因

2.1 自然环境

2.1.1 土地。

土地是农业之母, 土地资源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农业生产水平。日本国土总面积近38万km2, 耕地面积仅为454.9万hm2, 占比12.04%。日本是著名山国, 71%的国土为山地和丘陵, 且山多坡陡, 平原狭小, 耕地分散, 大型机械设备等农业技术基本无用武之地。日本火山多, 以火山灰土为主的酸性土壤在全国各地广泛分布。此外, 日本耕地土质总体上不肥沃。一是以火山灰土为主的酸性土壤因缺乏磷酸而肥力低下;二是地形和气候导致的倾斜地多、雨水多造成土壤肥料严重流失;三是日本农耕历史悠久, 土地集约型利用大大削弱土壤天然肥力。

2.1.2 气候。

日本地处寒温带到亚热带, 属于温暖的海洋性气候。气候特征主要有:一是季节变化明显, 冬寒夏热, 气候差异性大;二是日本国土南北狭长, 区域气温和降水量差别悬殊。气候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都会引起各种农业灾害与歉收。如山地、河川沿岸地区的水灾, 高寒山区的冷害, 高温多湿地区的病虫害等。

2.1.3 水资源。

日本国土面积窄小, 山高坡陡, 地形起伏大, 河流短促, 湖泊面积有限, 降水很大部分以洪水形式流入大海, 积存不多。这些独特的地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河流湖泊实现储水灌溉功能。因此, 在东京、福冈等大城市, 政府部门经常受困于开辟水源途径、创新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据此, 农户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 建立了家家相通、户户相连的浇灌机制。他们根据农作物需要浇灌时节, 相互协商讨论, 在达成共识后才开始行动。这种农业活动已不再是单独、个体的行为, 其高度统一性在当今世界实属罕见。然而, 正是由于农户间的内在统一性, 才为日本农业保护政策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

2.1.4 自然灾害。

日本农业除受土地、水资源和气候条件影响外, 自然灾害更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巨大破坏和不可估量的损失。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有:一是火山。日本是世界上著名火山国之一, 火山活动可改变地形地貌, 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同时火山喷发出大量的火山灰、火山碎屑流堆积物等掩埋良田, 毁坏农作物。二是地震。日本是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 直接破坏农田和农业设施等。三是台风。台风带来大量雨水往往引起洪涝、海潮、泥石流等灾害, 对日本农业生产影响巨大。

2.2 历史原因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才开始发展现代农业。“二战”中, 为预防粮食危机, 日本政府实施保障粮食安全措施, 颁布了《农地调整法》和《粮食管理法》。此外, 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掠夺的大量农产品暂时缓解了国内粮食供应不足问题。

“二战”后, 日本陷入严重粮食危机。一是遭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重创, 农业产出水平严重下降。据统计, 战争导致粮食产出水平不足战前60%。1945年是大荒年, 受台风影响, 农业损失惨重。二是粮食来源渠道受阻, 供应体系崩溃, 出现巨大缺口。战败前日本可以从中国、朝鲜等殖民地国家掠夺国内大米需求量的20%左右, 这种侵略途径下的供应链在战败后不复存在。三是粮食需求量激增。战后, 数百万军队、侨民从战场和殖民地回国, 连提供勉强维持生命的配给量也无法保证, 日本陷入历史上最严重的粮食危机。

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灾难频发的岛国, 国内民众的危机忧患意识十分强烈。他们在战争期间体验粮食奇缺, 战后初期目睹粮食危机, 加上对本国农业脆弱性的深刻认识和长期根植的农本位主义思想, 人民即使过上富裕生活, 那些无法抹去的惨痛记忆也为他们敲响警钟。如今, 虽然日本已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但多数人对当时粮食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的惨状仍历历在目。

2.3 经济因素

2.3.1 农业从业人口减少且老龄化突出。

据日本2013年统计年鉴数据, 1990年日本农户数为383.6万户, 到2010年只剩下163.1万户, 减少57.5%。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3年统计年鉴显示, 日本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3.8%下降到2012年的2.1%。2010年, 60岁以上的农业就业人口占农业就业总人口比例高达74%, 2012年进一步上升到75%。目前, 日本205万农民的平均年龄为66.1岁, 40岁以下的农业劳动者比例仅占10%左右。

2.3.2 耕地面积减少且利用率下降。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耕地资源被不断侵占, 日本耕地面积连年减少。据农林水产省统计, 1961年耕地面积约为608.6万hm2, 到2012年已减少到454.9万hm2。同时, 耕地利用率也不断下降。1985年, 日本耕地利用率为105.1%, 1994年下降为99.3%, 2011年进一步下降为91.9%。同时工农比较利益差距明显, 农耕意识减弱, 抛荒撂荒严重, 2010年抛荒耕地面积为39.6万hm2, 接近全国耕地面积的10%。

2.3.3 投入高且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弱。

日本具有经济强国与农业弱国的双重特征。在综合国力增强后, 为扭转农业衰退及增强农业多样化服务功能, 实施“以工养农”政策。日本农业发展资金几乎全部依赖中央政府转移支付, 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各种优惠政策, 如大米保护价政策、旱田作物补贴、品种品质和利用绿肥轮作等附加补贴。高投入引起高成本导致日本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 比较优势丧失, 其他国家农产品涌入日本市场, 造成巨大冲击。

2.3.4 自给率下降且主要农产品依赖进口。

上世纪60年代, 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民众对农产品的需求越发多元化、高端化。日本国内粮食供需数量、品质和种类严重不对称, 进口日趋增多, 自给率呈下降趋势。1980~2012年, 日本谷物自给率从33%降到27%, 供给热量自给率从53%降到39%。在国内产出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增长的情况下, 日本对农产品进口采取“有保有放”策略, 即对稻米等主要由本国出产、对于粮食安全具有核心作用的农产品实行严格进口限制;对玉米、大豆及其他农产品则实行自由贸易, 采取完全开放的进口策略。

2.4 政治因素

2.4.1 党派之间选票之争。

日本是个多党制国家, 党派众多, 派系林立, 斗争激烈。Grossman和Helpman (1994) 提出的“保护待售”模型指出, 政治因素组成利益集团的产业会受到保护, 否则会受到惩罚性负保护。议员将政治利益视为优先考虑的政策选择, 在“绕地球”拉选票的过程中, 往往做出对农民有利的口头承诺。作为回报, 执政后通过实施农业保护政策来提高农民收入, 用工业生产利润补助农业保护所需资金, 真正做到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倾斜性政策。据此, 拉票和农业保护政策之间实现特殊含义上的交换。相关学者研究指出, 在日本, 各政党都尽全力满足农民需求, 自民党在稻米产量高的地区得票率较高,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民党一直通过国内支持和边境保护维护稻米价格。

2.4.2 农协利益诱导机制。

农协是日本最主要的农业利益集团, 自上而下推行建立, 组织结构庞大严密, 经济实力稳固雄厚, 在农业领域占据支配地位。农协是日本参与人数最多的一体化非政府组织, 几乎所有农民都加入该组织。农协业务内容覆盖全面, 不仅包括农业生产经营, 也包括农村金融事业和农村公共生活事业, 还涉及保险、教育等非农领域, 使得日本农业、农村、农民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王国”。农协在日本农业保护处于核心势力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 农协、“农林族议员”、农业官员就组成强大的农业保护利益集团, 保持着互惠互利的关系:“农林族议员”运用农协的选票获得政治地位和连任机会;农协通过“寻租”从农业官员那里获取利民利己的政策支持, 允诺其卸任后可以在组织中担任要职;农协在巩固人际关系后可以维护利益集团地位和争得巨大利益。

3 我国农业保护的逻辑起点

农业支持与保护是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实施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 我国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征税等方式汲取农业剩余, 无偿获取丰富资源, 农业比价优势下降。21世纪, 国家制定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 全面实现由农业剥夺政策向农业保护政策的转型, 达到“负保护”向“正保护”的转变。综合分析, 我国实施农业保护具有理论上的必然性, 政治上的必要性和经济上的可行性。

3.1 理论上的必然性

3.1.1 基础产业理论。

首先, 农业是一种特殊的且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产业, 它提供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食物、衣物, 这是人类生存、生产和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其次, 农业是其他部门兴起、独立的基础。马克思曾指出:“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没有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产品剩余的出现, 就没有其他经济部门的产生和独立存在。最后, 农业还是其他经济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库兹涅茨 (1961) 认为,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着四方面的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农业不仅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来源和人力资本, 而且以剪刀差的形式为工业化起步阶段提供原始资金积累。

3.1.2 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 但这种效应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当一方的行为使另一方付出代价时, 外部性是负的;当另一方受益时, 外部性为正。农业的外部性有正有负, 通常情况下, 呈现正外部性。正外部性表现在保障农民就业、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村生机活力、维护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气候、水源等良性循环等方面。在处理不当时, 呈现负外部性, 包括水资源耗竭、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土地自然肥力丧失等。因市场机制无法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成本, 导致农业外部性难以衡量, 但从整个社会看, 资源配置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造成社会福利损失。

3.1.3 弱质产业理论。

一般认为, 市场经济体制下, 在与其他产业竞争过程中, 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农业的高风险性。农业生产面临固有的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农业生产周期长, 生产过程不易调整, 自然条件变幻无常且难以控制, 因此农业生产也相对不稳定, 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再加上市场调节的滞后性、盲目性在农产品市场上被放大和农产品作为有生命产品在运输、储存、销售中会发生腐烂、霉变、虫害等因素致使农业面临极大的市场风险。 (2) 农产品供求价格弹性低。受资源状况和技术条件的限制, 农业生产者在短期内做出调整的范围和幅度是有限的, 因而农产品供给量的变动也相对有限。农产品作为基本的生活必需品, 无论价格高低, 居民都会有刚性需求, 且这种需求是不可逆的。同时, 生理因素也决定了居民不可能无限制购买, 农产品的供求弹性大都不是很高。

3.2 政治上的必要性

3.2.1 保供给。

农业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 粮食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象征。保证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保障粮食安全, 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历史任务。近些年, 因为人口增长、消费质量升级、城镇化建设等, 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 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愈发困难。当前,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隐忧, 粮食自给率已突破95%底线。究其原因, 主要表现为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1) “地”流失:随着经济逐步发展, 非农用地不断增加, 地价持续攀升, 转让、买卖比比皆是, 农地流失严重。此外, 地力衰竭、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带来农地的间接流失; (2) “钱”流失:资本逐利性决定其一般流向高附加值、高收益率的领域, 农业自身资本外流无法阻挡, 造成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固定资产投资份额狭小; (3) “人”流失:由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利益级差的扩大, 作为理性的决策者, 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主动离开土地, 到经济发展水平更好和市场发育程度更高的地方从事非农产业。

3.2.2 促增长。

促增长是实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的基础, 而扩大内需的前提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农民消费能力, 如此,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农村市场潜力。改革开放后, 农村居民收入逐步提高, 但自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农民收入增长放缓且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说明具有长期效果与经济规律作用相一致的农民增收机制并未形成。到2009年, 全国城镇和农村人均纯收入比扩大到历史最高水平3.33:1, 近几年, 城乡收入差距仍处高位, 一直在3.2:1左右。所以, 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消费水平创造条件, 亟待国家加大农业保护力度。

3.3 经济上的可能性

3.3.1 工业反哺农业条件的具备。

根据国际经验, 当一国农业GDP占总GDP比重降到15%, 农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比重降到30%, 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35%以上, 人均GNP达到800~1000美元时, 工业反哺农业时机成熟。国内学者马晓河等 (2005) 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从“工业反哺农业”起步阶段向全面、大规模的“工业反哺农业”阶段迈进的转折时期。蔡昉 (2006) 研究东亚保护形成的轨迹, 认为我国从二十世纪90年代末就具备了农业保护的条件, 反哺农业已经是适宜的选择。杜辉 (2012) 判断, 2009年存在加入加强农业支持的以工哺农阶段的可能性。毛志勇 (2013) 分析2003年农业部门与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认为2003年我国已经完成“工占农利”的工业化初始阶段, 开始进入实施大规模“以工哺农”政策的战略机遇期。

3.3.2 农业支持综合能力的提升。

(1) 财政投入支农。农业支持主体是政府, 各级财政是农业支持主要力量。从年度财政总收入看, 中国财政收入处于迅速增长阶段, 从1990年的2937亿元到2013年的129209亿元, 增长40多倍, 年均增速达到两位数, 特别是2001年以来,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加额都在2000亿元以上。所以, 从理论来讲, 从财政收入中抽取一部分资金用于农业支持是可行的。2012年国家财政总支出为125953亿元, 其中农业支持共计12286.6亿元, 占总支出的9.8%。2007年至2012年, 财政支农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中央财政农业投入比重分别达到8.7%、9.5%、9.5%、9.5%、9.6%、9.8%, 保持稳步上升态势。 (2) 金融涉农贷款。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 理应与财政共同支持农业发展。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推动下, 随着农信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银行的改制上市等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 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规模不断提高、新型农村机构不断涌现、服务网点不断增加、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 农村信用环境、支付环境不断改善,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夯实, 农村资金外流问题得到有效控制。自2008年以来, 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长迅速, 年均增速达26.9%。截至2014年末, 涉农贷款 (本外币) 余额23.6万亿元, 占各项贷款比重28.1%, 同比增长13%。此外,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民间信贷活动日趋活跃, 民间资本较之以往已极大丰富, 资金融通量也在迅速扩大, 作为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提质增效的新能量, 有助于促成农业支持主体多元化格局。

4 结论

上一篇:了解学生下一篇:海尔多元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