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通用9篇)
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 篇1
开展落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工作方案
为推动企事业单位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赋予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促进企事业单位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经**管委会同意,决定在全园区范围内开展落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各村(居)、各企业和各有关单位领导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强化“一岗双责”和行政问责;推动“平安企业”创建工作顺利开展,落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企事业单位本质安全水平,务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落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使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赋予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在主体合法、组织保障、宣传教育、安全权益、规章制度、安全条件、隐患治理、事故管理、应急管理和行业特殊要求等十个方面的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三、工作步骤
根据园区企事业单位的特点,围绕推动各行业监管职责,督促企事业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的总体目标,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第一步:宣传发动和级别评定(即日起—9月)
为强化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量化考评,依据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各部门根据所辖企事业单位实际,参照《漳州市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级别评定标准》(以下简称《级别评定标准》)。《级别评定标准》采用“千分制”,由共性部分“九个方面”700分和“行业特殊要求”300分组成。其他行业的“行业特(来源:好范文http:///)殊要求”,按市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要求执行。
各村(居)、各企业、各有关单位要认真组织开展落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活动的宣传发动,认真研读《级别评定标准》,并填好后上交**安监站(挂靠在建设规划科).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现状划分为a、b、c、d四个级别:
a级: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十个方面”的要求落实到位,经现场评估分值达到900分以上的。
b级: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十个方面”的要求基本落实到位,经现场评估分值在700分以上899分以下的。
c级: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十个方面”的要求落实不到位,经现场评估分值在699分以下,但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
d级:经现场评估,发现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
1、自查自评:企事业单位对照《级别评定标准》进行自查自评后,报送**管委会安监站(挂靠在建设规划科).2、初审分类:**管委会根据企事业单位自查自评情况进行现场比对、初审,并按不同行业上报县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界限不清或无行业主管部门的报县政府指定的部门)。
(二)第二步:分类整改(9月—2011年3月)
总体要求是:a级抓巩固,b级抓提升,c级限期整改,d级给予挂牌督办。
1、企事业单位级别评定后,**管委会应负责进行分类指导。对a级和b级企事业单位,要抓好巩固和提升;对c级企事业单位,要督促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资金,明确整改期限。对存在问题多、整改难度大的,应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会诊,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确保整改措施有效落实。整改落实情况应报县行业主管部门审核。
2、对d级企事业单位,**管委会将配合县政府对其挂牌督办,实地监督其整改情况,并及时向上级汇报整改情况.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村(居)、各有关单位要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企业要积极开展自查,并及时汇报自查情况,认真按实际情况填写好《级别评定标准》及时上报**安监站.(二)突出工作重点。将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燃气、烟花爆竹、民爆器材、公共娱乐场所、冶金、建筑施工、电力、交通、水利等11个高危行业、重点行业(领域)列为开展落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的重点。
(三)加强协调配合。开展落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要坚持“政府统一领导、行业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行业主管部门是推动活动开展的主要力量,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赋予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认真组织本行业企事业
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 篇2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有与其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生产场所和配套的生产设施;有为其服务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防疫条件;有对畜禽粪便、废水和其他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沼气池等设施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设施;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养殖场、养殖小区兴办者应当将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名称、养殖地址、畜禽品种和养殖规模,向养殖场、养殖小区所在地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取得畜禽标识代码。(畜牧法:第三十九条)
(二)畜禽养殖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载明以下内容:
畜禽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检疫、免疫、消毒情况;畜禽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畜牧法:第四十一条)
(三)从事畜禽养殖,不得有下列行为: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使用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餐馆、食堂的泔水饲喂家畜;在垃圾场或者使用垃圾场中的物质饲养畜禽;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危害人和畜禽健康的其他行为。(畜牧法:第四十三条)
(四)畜禽养殖者应当按照国家关于畜禽标识管理的规定:
在应当加施标识的畜禽的指定部位加施标识。畜禽标识不得重复使用。(畜牧法:第四十五条)
(五)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保证畜禽粪便、废水及其他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防止污染环境。(畜牧法:第四十六条)
(六)养蜂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危害蜂产品质量安全的药品和容器,确保蜂产品质量。养蜂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畜牧法:第四十八条)
(一)设立奶畜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符合所在地人民政府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奶畜养殖规模;
(2)有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场所和配套设施;
(3)有为其服务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4)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防疫条件;
(5)有对奶畜粪便、废水和其他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沼气池等设施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设施;
(6)有生鲜乳生产、销售、运输管理制度;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奶畜养殖场、养殖小区开办者应当将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名称、养殖地址、奶畜品种和养殖规模向养殖场、养殖小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备案。(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十二条)
(二)奶畜养殖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载明以下内容:奶畜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检疫、免疫、消毒情况;奶畜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生鲜乳生产、检测、销售情况;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奶畜养殖小区开办者应当逐步建立养殖档案。(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十三条)
(三)不得使用国家禁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以及其他对动物和人体具有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物质。禁止销售在规定用药期和休药期内的奶畜产的生鲜乳。(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十四条)
(四)应当确保奶畜符合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并确保奶畜接受强制免疫。配合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奶畜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检测;经检测不符合健康标准的,应当立即隔离、治疗或者做无害化处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十五条)
(五)应当做好奶畜和养殖场所的动物防疫工作,发现奶畜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应当立即报告,停止生鲜乳生产,并采取隔离等控制措施,防止疫病扩散。对奶畜养殖过程中的排泄物、废弃物应当及时清运、处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十六条)
(六)应当遵守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制定的生鲜乳生产技术规程。直接从事挤奶工作的人员应当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对挤奶设施、生鲜乳贮存设施等应当及时清洗、消毒,避免对生鲜乳造成污染。(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十七条)
(七)生鲜乳应当冷藏。超过2小时未冷藏的生鲜乳,不得销售。(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十八条)
(一)应当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强制免疫工作。经强制免疫的动物,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免疫档案,加施畜禽标识,实施可追溯管理。(动物防疫法:第十四条)
(二)应当配合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监测工作,不得拒绝或阻碍。(动物防疫法:第十五条)
(三)应当依照《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做好免疫、消毒等动物疫病预防工作。(动物防疫法:第十七条)
(四)种用、乳用动物和宠物应当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种用、乳用动物应当接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定期检测;检测不合格的,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予以处理。(动物防疫法:第十八条)
(五)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符合以下动物防疫条件:
(1)场所的位置与居民生活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距离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
(2)生产区封闭隔离,工程设计和工艺流程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3)有相应的污水、污物、病死动物、染疫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和清洗消毒设施设备;
(4)有为其服务的动物防疫技术人员;
(5)有完善的动物防疫制度;
(6)具备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动物防疫条件。(动物防疫法:第十九条)
(六)兴办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附带相关材料。经审查合格的,发给《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动物防疫法:第二十条)
(七)动物、动物产品的运载工具、垫料、包装物、容器等应当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动物防疫要求。
染疫动物及其排泄物、染疫动物产品,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处理,不得随意处置。(动物防疫法:第二十一条)
(八)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直接从事易感染动物的饲养活动。(动物防疫法:第二十三条)
(九)禁止屠宰、经营、运输下列动物和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下列动物产品:
(1)封锁疫区内与所发生动物疫病有关的;
(2)疫区内易感染的;
(3)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
(4)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
(5)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
(6)其他不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有关动物防疫规定的。(动物防疫法:第二十五条)
(十)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应当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隔离等控制措施,防止动物疫情扩散。(动物防疫法:第二十六条)
(十一)不得发布动物疫情。(动物防疫法:第二十九条)
(十二)不得瞒报、谎报、迟报、漏报动物疫情,不得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动物疫情,不得阻碍他人报告动物疫情。(动物防疫法:第三十条)
(十三)疫区内的,应当遵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兽医主管部门依法作出的有关控制、扑灭动物疫病的规定。不得藏匿、转移、盗掘已被依法隔离、封存、处理的动物和动物产品。(动物防疫法:第三十八条)
(十四)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以及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产品前,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动物防疫法:第四十二条)
(十五)屠宰、经营、运输以及参加展览、演出和比赛的动物,应当附有检疫证明;经营和运输的动物产品,应当附有检疫证明、检疫标志。(动物防疫法:第四十三条)
(十六)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托运人托运时应当提供检疫证明;没有检疫证明的,承运人不得承运。运载工具在装载前和卸载后应当及时清洗、消毒。(动物防疫法:第四十四条)
(十七)输入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动物、动物产品,货主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经检疫合格的,方可进入。(动物防疫法:第四十五条)
(十八)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乳用动物、种用动物及其精液、胚胎、种蛋的,应当向河南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请办理审批手续,并依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取得检疫证明。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的乳用动物、种用动物到达输入地后,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引进的乳用动物、种用动物进行隔离观察。(动物防疫法:第四十六条)
(十九)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货主应当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监督下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处理,处理费用由货主承担。(动物防疫法:第四十八条)
(二十)不得拒绝或者阻碍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执行监督检查任务。(动物防疫法:第五十九条)
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主体责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行政体制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政府为了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职能,致力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改革,以保证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中发挥其主体责任,保证预算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民主性。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1.预算法制化
我国在2015年颁布新预算法,明确要规范政府的收支行为,建立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这就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法律的修订表明预算管理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具有法律效力,有利于改善我国多年来预算审查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使预算向法制化方向发展。
2.预算公开化
政府要做到信息公开,就要保证预算信息的公开。预算信息公开有利于使公民了解政府工作的责任和效果,有利于更好地接受广大民众的监督,提高预决算能力;有利于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减少贪污腐败的现象,优化财政收入的使用效益。近年来我国预算管理逐渐向公开化方向发展,如在2015年规定中央和地方所有事业单位都要公开预决算信息,并让公众进行监督。而且随着预决算管理公开化制度的推行,公开内容也越来越细化,将财政收支情况、用途和效果都列入公开的范围内,并对一些资料进行详细的注释,有利于推进预决算的公开化。
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责任的缺失
1.预算编制责任和业务工作的脱节
预算主要是针对下一年或者下一段时期的工作,针对各方面的支出情况和工作效果情况进行编制相应的资金收支计划。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一般是在每年10月份进行,而中央财政部门预算编制是在5月份,因此很多事业单位只能依据目前的工作水平来对下一年度的工作情况进行预测并进行预算编制,所以大部分事业单位采用的是增量预算,而又无法制定出详细的零基预算,影响着所编制预算的质量,可能造成上一年度财政问题的进一步扩大,不利于部门发展。因此这就导致预算编制责任和业务工作的脱节,不利于实际工作的开展。
2.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而且力度不足
调查发现,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健全和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缺乏全面的规章制度以及标准准则,而且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机构。机构内部分工不明确,导致预算管控力度不足,难以起到有效的预算管理效果。当前很多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责任主体是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承担了与本单位预算管理有关的所有工作,其中包括预算编制、执行以及分析等;其他部门对此很少参与,这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要求、参与程度以及操作方法不相符,将对预算管理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部分事业单位并没有意识到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对其管控力度也不够,降低了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地位。
3.预算公开不到位
为增强事业单位工作透明度和公开度,使广大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提供的服务和建设等工作,更加的明确,事业单位应当公开预算情况。然而,实践中确并非如此,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公开预算机制不完善,公开力度较小。即便是一些事业单位对预算情况公开了,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公开不透明、明细不全面等现象。只是大概数据的公布,社会公众仍然不清楚事业单位的开支用度。同时,公开预算表中的内容非常的专业,没有充分考虑到非专业人士的可读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强化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中的责任
1.强化事业对业务的规划责任
事业单位应该强化对业务的规划,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计划,考虑计划的经费项目和各个部门需要支出的详细项目,实现预算和实际工作的统一。在编制年度预算的基础上制定3年或5年规划,并根据3年或5年规划进行预算编制,将计划和规划结合,保证预算制度的连续性,所编制预算的合理性。
2.强化财政资金的使用责任感
财政资金主要是纳税人缴纳的资金。事业单位在获得财政资金并进行使用时,要时刻记住它们是公众的服务基金,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对财政资金进行科学合理使用,增强自身的法治观念,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编制预算时要强财政资金的使用责任感,按照编制的程序,合理进行编制、调整和审查。
3.调动员工积极主动性
事业单位要构建完善、系统和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就应该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型的专业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对于提升单位的工作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事业单位要按照以往的预算额度对预备费进行提取,推进预备费管理监督制度的建立,使预备费的利用更加合理、规范。
4.强化绩效管理责任
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对预算管理的方向、目标有明确的了解,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预算管理,完善方案。还要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合理设置预算指标,细化预算项目,对预算进行广泛宣传,加强公众对事业单位的监督,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准确,推进预算编制制度向透明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四、结语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公众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公开性和准确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事业单位要明确当前预算管理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合理编制预算,提高自身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增强社会公众的监督,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进.浅议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J].淮海医药,2014,02:193-194.
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 篇4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
法人代表(签名):
联系电话:
单位地址:
(盖公章)
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 篇5
安全生产责任书
工程名称(全称)工程地点(全称)建筑面积(平方米)工程造价(万元)开工日期 竣工日期
建设单位(全称)施工单位(全称)监理单位(全称)
天津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总队监制
建设单位安全生产责任
一、应依法对工程建设活动履行业主职责,执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负责组织协调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工作,落实保护环境质量责任。
二、将安全生产和保护环境质量纳入工程项目管理总体方案,建立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体系和制度,全面实施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
三、应依法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实行总承包负责制,不得将工程肢解发包。在向建设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办理安全施工措施资料备案时,将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一次性存入规定的银行专项账户,保证安全文明施工所需资金。
四、提供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规定的安全文明施工环境和条件,设置符合规定的施工现场围挡并保持完好;按国家规定办理占道、停水、停电、爆破、阻断交通、夜间延时作业等手续。
五、组织设计文件交底。对涉及施工安全和环境破坏不利因
素的重点部位和环节,要求设计单位在设计文件中注明,对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和环境质量破坏提出指导意见;提供的地下管线、相邻建筑物和构筑物、地下工程资料应真实、准确和完整;并督导施工单位落实保护措施。
六、科学组织、指挥、协调直接承包单位安全文明施工。督导施工单位使用、租赁符合要求的运输车辆、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消防设施和安全作业劳动防护用品。
七、审核监理单位安全监理方案和实施细则,督导监理单位依法履行安全监理职责。
八、督导监理单位完善项目作业呈报、审核程序,支持监理单位提出的隐患整改和暂停施工要求。
九、审核施工单位施工资质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及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相应的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督导施工单位完善安全文明施工责任体系和制度,落实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和零目标事故控制。
十、适时组织开展安全文明施工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
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
一、施工单位应依法履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职责,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保护施工现场环境质量,施工人员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直接负责。
二、建立健全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体系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落实安全文明施工责任制。
三、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前,必须经安全文明施工教育培训合格。
四、为施工人员提供符合标准的生活、生产工具和个人劳动保护用品,作业环境和安全文明施工条件。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符合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使用的起重机械设备及辅助工程设施使用前必须验收合格。
五、施工现场场容场貌符合绿色施工要求,地下管线、地下工程及毗邻建筑物,构筑物采取的保护措施安全可靠,施工过程不得侵害社会公众利益。
六、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和环境质量破坏事件零目标管理,采取危险源识别和控制。施工作业前勘察作业环境和安全生产条件,符合条件的下达作业指导书,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施工中设专人巡查,发现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事故隐患和环境质量破坏事件及时纠正。对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安全的分部分项施工操作工艺或者重大危险部位作业实行旁站监控。
七、按照《天津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质量评估标准》(DB29-177-2007)定期组织达标评估,保持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质量达标常态化。
工程监理单位安全生产责任
一、受建设单位委托,依法对工程建设活动履行监理职责,执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安全生产工程质量、工期、投资控制和建设工程合同、有关信息管理及协调工程同步组织实施,对安全文明施工实施监理。
二、建立完善的安全文明施工监理体系和制度,实施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监理。
三、编制的安全文明施工监理实施细则符合《天津市建设工程监理规范》(DB29-131-2005)要求,并报建设单位审核和通告施工单位。
四、审核建设、设计、勘察、施工等单位提供的设计文件,地下资料,施工资质(格)证书、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及三类人员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岗位证书、特工种上岗证、起重机械合格证等资料是否齐全、真实、有效。
五、审查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建
设工程强制性标准,监督施工单位对涉及危险性较大的专项方案组织专家论证,执行专项开工(作业)报审制度。
六、开工(作业)前查验作业场所是否具备安全文明施工条件,对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安全的分部分项施工操作工艺或者重大危险部位作业实行旁站监理。在监理过程中发现安全事故隐患应要求施工单位整改。对存在严重隐患的应下达《工程暂停令》,对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报告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并做好监理记录。
七、督导施工单位定期开展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质量标准化达标评估。
除上述安全生产责任外,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还应遵守国家有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本安全生产责任书一式七份(建设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备案一份;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各二份,其中公司存档一份、现场项目部一份),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相关文件汇编》
项目负责人(签字):
法定代表人(签字): 建设单位(公章)
项目负责人(签字):
法定代表人(签字): 施工单位(公章)
项目负责人(签字):
法定代表人(签字): 工程监理单位(公章)
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 篇6
工程名称:马銮湾新城新美污水泵站扩建工程 工程地点:厦门市海沧区新阳街道新垵村 开工日期:2018年4月1日 建设单位:厦门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驿涛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一、施工现场扬尘治理工作目标
根据《厦门市城市扬尘防治工作方案》(厦府办〔2015〕66号)、《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厦门市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厦府办〔2018〕29号)等文件要求,通过建立健全工地扬尘防治工作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工地扬尘防治主体及属地管理责任,建立扬尘污染防治企业信用评价机制,落实扬尘防治经费保障,强化扬尘考评结果应用,实现工地扬尘防治7个100%的要求,有效控制扬尘污染,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市政道路工程工地落实施工扬尘防治措施如下:
1、市政道路施工现场应当严格按《厦门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围挡图集》设置封闭围挡,确保坚固、稳定、整洁、美观。施工时应当合理分步实施,控制土方开挖和存留时间。
2、破路施工土方开挖后应将开挖出的土方放置在土工布上,并及时进行覆盖。
3、路基土方填筑时,应严格控制含水量,分段分层填筑并及时碾压。
4、路基及水稳层上施工车辆需临时通行的,应当有专人负责 洒水降尘。水稳层混合料不得在施工现场采用简易搅拌设备进行拌合。
5、暂时不能清运的土方和建筑垃圾,必须按规定要求有序堆放,并采取固化、覆盖等扬尘防治措施。
6、清扫水稳层、旧混凝土路面作业时,优先采用洒水、吸尘措施,当采用空压机、鼓风机吹扫时,应采取有效的降尘措施。
7、路沿石、路砖等构件切割、加工或者进行其他切割、钻孔、凿槽等易产生粉尘的作业时,应当采取喷雾等方式进行降尘。
8、路面破除时使用无组织排放尘埃的中小型粉碎、切割、锯刨等机械设备时,应采取围护、遮挡等防止扬尘措施。
9、建筑垃圾处置应当经过核准,采用密闭式运输车辆,运输车辆进出工地应逐车登记,并按照指定的运输路线和时间行驶,倾卸至符合要求的消纳场所,严禁“滴撒漏”、乱倾倒等行为。
10、施工现场应当配备洒水车辆。每千米施工段至少配备一台移动式喷雾机,并分时段开启喷淋系统。每天7:30~8:00、10:30~11:00、14:30~15:00、17:00~17:30四个时段要开启喷淋系统进行降尘(雨天除外)。同时根据市环保委下达的启动轻微污染天气响应通知,及时启动雾炮车、洒水车及喷雾设施。
二、建设单位扬尘治理责任
1、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负总责,将扬尘防治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并及时足额支付。建设区域内有两个及以上项目的,共用场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由建设单位牵头共同协商解决。在项目建设投资中按规定专项列支,落实建设工程扬尘防治的专项费用,并将扬尘防治费用作为不可竞争费用列入工程成本。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应牵头成立建设(代建)、施工、监理等单位项目负责人组成的扬尘防治工作组,明确具体负责人,组织协调扬尘防治各项措施的落实,并定期组织对施工单位落实情况及监理单位监督工作进行检查评价。对按规定无需公开招投标的工程,一经发现有不按规定落实扬尘防治措施的行为,建设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扣除该工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工程履约保证金。
2、将扬尘治理和保护施工环境质量纳入工程项目管理总体方案,建立施工现场扬尘治理管理体系和制度,全面实施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治理标准化管理。
3、提供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规定的安全文明施工环境和条件,设置符合规定的施工现场围挡并保持完好。
4、适时组织开展施工现场扬尘治理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
三、工程监理单位扬尘治理责任
1、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依法对工程建设活动履行监理职责,对施工扬尘治理、安全文明施工实施监理。监理单位负责审批施工单位现场扬尘防治施工方案,编制施工扬尘防治监理实施方案,对施工单位扬尘防治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建立扬尘防治监理工作记录备查。
2、对施工扬尘治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及时给与纠正,并督促施工单位整改落实。施工现场发生扬尘污染的,监理单位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代建)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监理单位应当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报告。
本施工扬尘治理责任书一式四份;建设单位项目部、监理单位项目部、施工单位、施工单位项目部各一份,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建设单位(盖章):
项目负责人(签字):
签订日期:
年监理单位(盖章):
项目负责人(签字): 月 日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扬尘控制目标管理责任书
工程名称:马銮湾新城新美污水泵站扩建工程 工程地点:厦门市海沧区新阳街道新垵村 开工日期:2018年4月1日 建设单位:厦门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厦门泓园建设有限公司
一、施工现场扬尘治理工作目标
根据《厦门市城市扬尘防治工作方案》(厦府办〔2015〕66号)、《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厦门市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厦府办〔2018〕29号)等文件要求,通过建立健全工地扬尘防治工作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工地扬尘防治主体及属地管理责任,建立扬尘污染防治企业信用评价机制,落实扬尘防治经费保障,强化扬尘考评结果应用,实现工地扬尘防治7个100%的要求,有效控制扬尘污染,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市政道路工程工地落实施工扬尘防治措施如下:
1、市政道路施工现场应当严格按《厦门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围挡图集》设置封闭围挡,确保坚固、稳定、整洁、美观。施工时应当合理分步实施,控制土方开挖和存留时间。
2、破路施工土方开挖后应将开挖出的土方放置在土工布上,并及时进行覆盖。
3、路基土方填筑时,应严格控制含水量,分段分层填筑并及时碾压。
4、路基及水稳层上施工车辆需临时通行的,应当有专人负责 洒水降尘。水稳层混合料不得在施工现场采用简易搅拌设备进行拌合。
5、暂时不能清运的土方和建筑垃圾,必须按规定要求有序堆放,并采取固化、覆盖等扬尘防治措施。
6、清扫水稳层、旧混凝土路面作业时,优先采用洒水、吸尘措施,当采用空压机、鼓风机吹扫时,应采取有效的降尘措施。
7、路沿石、路砖等构件切割、加工或者进行其他切割、钻孔、凿槽等易产生粉尘的作业时,应当采取喷雾等方式进行降尘。
8、路面破除时使用无组织排放尘埃的中小型粉碎、切割、锯刨等机械设备时,应采取围护、遮挡等防止扬尘措施。
9、建筑垃圾处置应当经过核准,采用密闭式运输车辆,运输车辆进出工地应逐车登记,并按照指定的运输路线和时间行驶,倾卸至符合要求的消纳场所,严禁“滴撒漏”、乱倾倒等行为。
10、施工现场应当配备洒水车辆。每千米施工段至少配备一台移动式喷雾机,并分时段开启喷淋系统。每天7:30~8:00、10:30~11:00、14:30~15:00、17:00~17:30四个时段要开启喷淋系统进行降尘(雨天除外)。同时根据市环保委下达的启动轻微污染天气响应通知,及时启动雾炮车、洒水车及喷雾设施。
二、建设单位扬尘治理责任
1、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负总责,将扬尘防治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并及时足额支付。建设区域内有两个及以上项目的,共用场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由建设单位牵头共同协商解决。在项目建设投资中按规定专项列支,落实建设工程扬尘防治的专项费用,并将扬尘防治费用作为不可竞争费用列入工程成本。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应牵头成立建设(代建)、施工、监理等单位项目负责人组成的扬尘防治工作组,明确具体负责人,组织协调扬尘防治各项措施的落实,并定期组织对施工单位落实情况及监理单位监督工作进行检查评价。对按规定无需公开招投标的工程,一经发现有不按规定落实扬尘防治措施的行为,建设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扣除该工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工程履约保证金。
2、将扬尘治理和保护施工环境质量纳入工程项目管理总体方案,建立施工现场扬尘治理管理体系和制度,全面实施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治理标准化管理。
3、提供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规定的安全文明施工环境和条件,设置符合规定的施工现场围挡并保持完好。
4、适时组织开展施工现场扬尘治理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
三、施工单位扬尘治理责任
1、施工单位是建筑施工扬尘防治的第一责任人,承担工程项目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具体工作。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和施工承包合同约定,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制定具体建筑施工现场扬尘防治施工方案;工程项目部应建立健全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和具体防治措施,严格落实文明施工的有关要求,对工程施工全过程扬尘
污染防治进行动态管理;实行总承包的,总承包单位应负责所承建项目施工现场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组织落实扬尘防治措施,并确保扬尘防治费用合理使用。
2、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施工扬尘防治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各区域、各分部扬尘防治责任人;将施工现场扬尘防治工作纳入对项目部和项目经理的考核内容,与项目部、班组等逐级签订扬尘防治目标责任书,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3、影响道路交通通行的占道施工工地应新建交通疏解道路,做到“占一还一”,且新建的交通疏解道路应与占用道路建设标准一致,满足沥青摊铺条件的路段应加铺沥青,并设置符合标准的交通标志线、标志牌及安全设施,确保施工期间疏解道路路面整洁平顺、交通安全顺畅,做好道路保洁,避免产生道路扬尘污染。
4、在工地项目的大门口或工地其他醒目位置设置扬尘防治监管公示牌,公布扬尘防治措施、责任人、主管部门及污染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同时按规定合理使用扬尘防治费用,并在财务管理中单独列出使用清单备查。
本施工扬尘治理责任书一式四份;建设单位项目部、监理单位项目部、施工单位、施工单位项目部各一份,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建设单位(盖章): 施工单位(盖章):
项目负责人(签字): 项目负责人(签字):
签订日期:
论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地位 篇7
关键词:会计责任,法律责任,内部控制,会计委派
探讨财务会计学, 大多是从财务分析、会计核算、审计类、经济核算预测与决策、财务制度规范等角度出发, 本人通过十几年的会计工作实践, 从中体会到:做好财务工作, 使得财务管理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 不仅需要会计人员的高水平业务素质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同时一个特别关键的因素是单位负责人的财务认知及必备的财务能力。
1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的实质内容
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包括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 主要有。 (一) 依法建账的责任。 (二)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责任。 (三) 保障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的责任。 (四) 保证财务会计报告质量的责任。 (五)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责任。 (六) 依法接受监督的责任。单位负责人要依法接受并配合以下三方面的监督:一是内部会计监督, 主要是指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二是社会监督, 主要是指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三是国家监督, 主要是指财政部门的监督。 (七) 依法设置机构、依法任用会计人员的责任。
分析以上所述的各种责任, 个别单位负责人会认为其中有些责任并非自身可以控制, 但是每一项责任又都是《会计法》所明确规定的, 到真正追究责任的时候, 作为单位负责人无法逃避、无可推脱, 所以只有廉洁自律、客观公正、依法办事才能真正地担负起单位会计责任主体的职责。
2 出现会计违规违法行为时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不少单位会计法律责任的认识上存在不少误区, 以致于在处理会计事务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工作偏差、错漏现象较多。会计法律责任如何承担, 实际上就是对违规违法行为施以何种制裁措施的问题。主要为以下三类。
2.1 民事责任
从会计的代理关系看, 会计人员是接受管理当局的委托, 向管理当局的委托人提供财务报告。因此, 只有管理当局才对外部投资者负责, 会计人员只对管理当局负责, 与外部投资者并没有直接的受托责任关系。因此, 由会计人员承担全部民事责任缺乏依据, 并且淡化了管理当局的责任。
2.2 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目前我国会计法律责任以行政责任为重, 并以财政部门为主, 由审计、税务、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部门参与共同对会计会计违规违法追究行政责任, 《会计法》和《公司法》中也规定了对此行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分别做罚款、吊销资格证书等处罚。
2.3 刑事责任
会计刑事责任是指实施了刑事法律规范禁止的会计违法行为所必须承担的刑事法律后果。我国《刑法》和《会计法》中都对会计造假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条款。
3 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的主体如何防范违法会计行为
单位负责人为了有效地防范会计违法行为, 应当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实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 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 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 协调经济行为, 控制经济活动, 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 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 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 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这种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两种。
(1) 会计控制, 是指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
(2) 管理控制, 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 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
实行内部控制, 有助于管理层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可以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防止资产流失;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3.2 对会计资料实行监督检查
单位负责人应积极配合外部有关方面依法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实施监督检查:配合财政部门依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规定, 实施会计监督检查;配合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的规定, 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配合税务机关依照税收征收管理办法的规定, 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进行监督检查;配合会计中介机构对本单位的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进行的审计、验资和其他业务工作, 防范违法会计行为。
4 作为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履行《会计法》所赋予的职责, 学会、掌握会计知识及具备必备的财务能力至关重要
4.1 确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文化
单位负责人把企业的财务管理放在中心地位, 发挥主导作用, 并不是说可以放松或削弱企业的其他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并不是以财务部门为中心, 而是针对当前企业管理现状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确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指导思想, 把财务管理意识和手段贯穿于企业管理各环节的始终。只要按财务成果最大化和财务状况最优化的总目标强化各项管理工作, 才能最终体现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思想。
4.2 重视财务管理、尊重财务工作及财务人员
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都要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中转变过来, 这要求财务人员不但要做好财务工作中的核算和监督外, 还要积极主动参与到项目部的经营管理中来, 利用好会计制度赋予的理财自主权, 充分发挥其计划控制和资本运营等经营管理作用, 进一步推进、转变财务管理职能。同时要求单位负责人重视、选拔、任用与培养财务人员, 组织领导单位会计工作, 对会计人员实行考核、考试, 依法任用、督促会计人员, 保证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支持财务人员积极参与企业管理, 从而不断提高单位内部会计人员素质。
4.3 读懂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是对企业经济业务的最高度概括总结, 是每一个经营者在短期内了解企业经济状况的必经之路。学会看懂、分析会计报表, 对企业经理人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会计法》的实施过程, 也就是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权力、会计责任、会计义务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的过程。单位负责人怎样才能负责好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实践证明, 贯彻制度是根本, 内部控制是关键, 外部监督是保证。比较深入的理解立法宗旨, 明确财务管理参与者的职责与定位, 贯彻法律意志, 是企业财务管理更上一层楼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冯春梅.浅谈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和会计法律责任[J].山西科技, 2007, 2.
[2]吕君.国有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的探讨与思考[J].北方经贸, 2006, 1.
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 篇8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内部审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经济责任审计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不仅对保护国家财产和实现财产保值增值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还是防范公职人员贪污腐败的重要工具。因此,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研究非常迫切和重要。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是一种委托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针对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经济责任、财务收支真实性等内容的审计工作。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检验领导干部是否具备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有的从事经济工作的政治素质和决策水平,检验是否脚踏实地的维护财经法纪,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经济责任审计时间跨度较长,还要面对领导干部的作风和经济问题,这些都不能空口无凭,还要把握尺度,所以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重要且谨慎的工作,具有一定风险性。
二、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审计工作是具有一定风险性的,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表现较为特殊。首先,审计人员在对事业单位任期干部履行审计工作职责的时候,并未发现经济指标、重大决策及财经法纪方面的失误或重大失误,而在评价中给出错误定性。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向来公正严明,且对工作一丝不苟,而审计人员出现职业判断失误,形成了错误评价。从风险角度来看,经济责任审计可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三者之间互这有机关系。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主要为:一是审计环境十分复杂。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因素、社会环境、审计范围等相互交融在一起,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风险高且难度大。此外,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每一项审计活动都可能是风险的来源,所以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可想而知。二是风险成因独特。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领导干部,他们都是具有一定权力且社会关系复杂的人,在审计中必然会衍生许多新问题,再加上经济责任审计本身的时间周期较长,审计事项不断变化,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了审计风险。三是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风险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却是可控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也是一样。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只要审计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政治觉悟,对审计对象及单位的实际情况作客观、公正的判断,然后通过适当的审计手段和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就可以降低审计风险,防止审计失败的发生。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
具体来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审计风险控制水平。
1.优化机构设置,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一个健全的机构光五脏俱全是不行的,每一个部门必须做到应尽之义。优化机构设置,明确责、权、利,并保证职能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会因为审计对象的影响力而产生扭曲。作为一项高风险属性的工作,对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胜任审计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为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必须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并将之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来抓。
2.采用新审计方法,补堵审计漏洞风险。以审计质量为前提,适当创新审计方法以获取得更多有效证据。目前,企业中基于风险导向审计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事业单位可以借鉴许多经验。风险导向审计会对审计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预警系统提示风险特性,从而全面掌握风险动向,这样大大降低了审计风险。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就可以对审计事项进行有效揭露和防止决策失误带来的经济损失。出据审计报告一定要以准确的证据为依据,要求审计据实、措词合适、评价公正,报告完成后还要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这样做就能有效避免审计风险。
3.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完善,还有许多值得商榷或改进的地方,为此应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建设。要明确审计人员的权限,不可置审计人员于不顾,更不可任意放大审计权力,推进审计工作法制化建设,减少审计过程中审计判断的随意性,使审计权责对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审计作用。此外,还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不审计不退岗、不审计不提拔”,充分体现法律在审计中的震慑作用。
4.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制度建设一定要遵从正确性、合理性、人性化的原则,要求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任期领导干部实际情况和岗位特征,争取制定出一套既符合经济责任审计基本要求,又人性化、具有说服力的审计制度,进一步增加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最关键的环节,尽量避免定性或主观的评价,责任以外的多余评价不要出现,能量化的必须使用量化方法。此外,评价时要注意区分是前任责任还是现任责任,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将责任区分明确,以有效防范风险。
总之,经济责任审计对我国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意义。各级审计机关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不断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强化审计工作制度,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才能使审计结果更加真实,更具权威性。
参考文献:
[1]秦小丽.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当论[J].审计研究,2015(06).
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 篇9
浙安委〔2009〕12号
各市、县(市、区)安全生产委员会,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为认真贯彻《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浙委〔2009〕88号),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努力实现我省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组织制定了《浙江省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将通知要求落实到辖区内和所属生产经营单位。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浙江省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文件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生产经营单位)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适用本规定;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必须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接受工会的监督,为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创造必要的条件,对工会提出的有关安全生产意见和建议应当认真研究解决。
第二章 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第一节 岗位与职责
第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应当履行下列安全生产职责:
(一)建立、健全并组织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组织制定并督促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三)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和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使用;
(四)组织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五)组织制定并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六)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组织事故抢险,配合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不得擅离职守;
(七)向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报告安全生产情况,接受工会、从业人员、股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责任。
第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其他负责人根据“一岗双责”的原则,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各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做好本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对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负责。
第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支持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并保证其开展工作必要的条件。
矿山、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使用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超过五十人的,应当配备不少于两名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前款规定以外的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在五十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超过五十人的,应当配备不少于一名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超过三百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不少于两名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第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参与本单位安全生产决策;
(二)参与制定并督促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执行;
(三)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制止和查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
(四)发现事故隐患,督促有关业务部门和人员及时整改,并报告本单位负责人;
(五)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推广安全生产先进技术和经验;
(六)参与本单位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的安全性能检测及事故预防措施的制定;
(七)参与本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安全设施的审查,督促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使用;
(八)参与组织本单位应急预案的制定及演练;
(九)协助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对事故进行统计、分析;
(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工作。
第二节 责任与制度
第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本单位各级、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内容和考核要求,形成包括全体从业人员和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主要负责人、其他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
(二)职能部门及其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
(三)车间班组(分公司、场、站)及其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
(四)其他岗位及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应当涵盖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全体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主要包括:
(一)安全生产工作例会;
(二)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培训;
(三)安全生产检查及事故隐患的整改;
(四)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检测;
(五)危险作业的现场管理;
(六)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
(七)安全生产责任和奖惩;
(八)安全生产台帐的管理;
(九)应急救援措施;
(十)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
(十一)安全生产投入及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
(十二)安全标准化管理;
(十三)重大危险源检测、监控、管理;
(十四)特种作业人员管理;
(十五)其他保障安全生产的内容。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障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落实,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完善,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档案。
第三节 安全投入
第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障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保证和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海上作业等危险性较大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交纳风险抵押金。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用。
建筑施工单位应当依法为施工现场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鼓励从事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交通运输、海上作业、高空悬挂作业等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和雇主责任险;鼓励人员密集场所和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公众责任险。
第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安全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入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安全设施设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施工;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应当报经有关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并取得许可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教育、督促从业人员正确使用。禁止以现金或者其他物品替代劳动防护用品的提供。
第四节 宣传教育培训
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开展安全文化创建活动,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安全培训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计划。保证本单位安全培训工作所需资金。
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教育培训主要包括新员工上岗前的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脱岗和转岗员工上岗前的专项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再教育培训等。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记录应当由从业人员本人签名。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经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第二十条 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使用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以及生产经营单位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经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前款规定以外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并经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培训合格。
第二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初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2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高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8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6学时。
生产经营单位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包括调换工作岗位、离岗6个月以上重新回到原工作岗位或者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时的有关从业人员),岗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高危生产经营单位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72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
第五节 安全生产管理
第二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的事项;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应依法承担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生活、储存区域设置以及周边防护安全距离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
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应当设有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
第二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从事国家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的行业,应当依法申请行政许可;未取得安全生产行政许可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取得行政许可后,不得降低法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第二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对检查出的问题应当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应当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整改计划,限期整改。安全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善并落实到位;
(二)安全防护设施是否处于安全运行状态;
(三)危险作业场所是否处于安全作业状态;
(四)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保持畅通;
(五)从业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
(六)从业人员是否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七)发放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从业人员是否正确佩带、使用;
(八)现场生产管理、指挥人员有无违章指挥、强令从业人员冒险作业行为;
(九)现场生产管理、指挥人员对从业人员的违章违纪行为是否及时发现和制止;
(十)重大危险源的检测、监控情况;
(十一)其他应当检查的安全生产事项。
第二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爆破、设备(构件)吊装拆卸、高空悬挂、有限空间等危险作业,应当制定施工方案、安全操作规程,采取安全防范措施,设置作业现场的安全区域;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专业人员施工;确定专人进行现场统一指挥;有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
第二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水平。
第二十八条 构成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建立运行管理档案,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对运行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检验、检测,定期检查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况,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至少每半年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的实施情况。
第二十九条 为确保安全生产,生产经营单位在改制、破产、收购、兼并、整合、重组等产权变动期间,产权的转让方和受让方应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产权变动合同中约定有关安全生产管理事项。
未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未约定安全生产管理事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由事故发生时的单位的实际控制人承担相应后果。
第三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的,应当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有关的安全生产管理事项。未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未约定安全生产管理事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由发包或者出租单位依法承担相应后果。
生产经营单位负责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有关安全生产条件或者资质进行审查,并对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不得发包、出租。
承包项目、工程及租用场所、设备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证照,主动接受和配合发包、出租单位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统一协调、监督和管理。
第三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持续改进安全生产管理,积极采用信息化等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第六节 隐患排查治理
第三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
第三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工作实际,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对排查发现的隐患,应当按照隐患的等级进行分类登记,建立健全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
第三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对排查发现的一般隐患,应当立即组织治理;对排查发现的重大隐患,应当组织制定并实施治理方案。
第三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在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和保养,防止事故发生。
第三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灾难的隐患,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第三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季、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向有关部门报送书面统计分析表。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除依照前款规定报送外,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应当包括:
(一)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三)隐患的治理方案。
第三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对发现、排除和举报事故隐患的有功人员,应当给予奖励和表彰。
第七节 应急救援与事故报告
第三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结合实际,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演练,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并及时组织修订完善。
第四十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并定期进行演练;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可以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的单位,应当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并与就近的应急救援组织签订应急救援协议。应急救援组织在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时,应当吸纳与其签订应急救援协议的生产经营单位参加。
第四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第四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四十三条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妥善处理事故的善后工作,按国家有关规定向事故伤亡人员支付赔偿金。
第三章 政府监管
第四十四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对监管职责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安全生产现状级别评定,实施分类指导,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具体实施方案另行制定,由各级人民政府安委会组织实施。
第四十五条 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着重加强工矿商贸、交通运输、建设工程、海洋渔业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等行业和领域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监管。在工矿商贸行业中,重点加强对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建筑施工等生产经营单位、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其它行业中的生产企业、个体经营组织中的生产加工型单位的监管。
第四十六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加强安全监管的基础工作,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摸清生产经营单位底数,分门别类,建立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提高监管效率。
第四十七条 负有安全生产行政许可职责的部门应当严格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实施行政许可事项。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予以许可;发现未依法取得许可的单位擅自从事有关活动的,应当立即予以取缔;对已经依法取得许可的单位,发现其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依法吊销原许可。
第四十八条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安全生产举报制度,鼓励群众对不依法履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行为予以举报,对举报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第四十九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严格执法,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制定执法检查工作计划,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单位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违法行为,追究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相关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通报制度,在有关媒体上公布生产经营单位及其负责人的重大违法行为及处理情况,并将有关情况记入该单位信用信息。
第四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作为安全生产工作主体所应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
主要负责人:在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公司董事长和经理(总经理、首席执行官或其他实际履行经理职责的企业负责人);非公司制的企业,主要负责人为企业的厂长、经理、矿长等;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包括渔业生产者),是指其负责人;法定代表人与实际控制人不一致的,包括实际控制人。国家对特殊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实际控制人:是指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不直接支配但是能够间接控制或者实际控制生产经营单位行为的人。
【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推荐阅读:
企事业单位改革07-17
中小型企事业单位09-17
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06-21
去企事业单位笔试的经验09-21
企事业单位辉煌中国观后感06-27
企事业单位、新社会组织组建工会步骤08-13
旅游标准化试点企事业单位调查问卷06-26
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基础测试92分06-29
大型企事业单位办公设备定期检修更换的建议08-02
年度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食品安全工作总结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