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事业单位辉煌中国观后感

2024-06-27

企事业单位辉煌中国观后感(精选6篇)

企事业单位辉煌中国观后感 篇1

纪录片《辉煌中国》观后感

----第三支部 省联社办公室 周子潇

溶溶月,淡淡风,霎时新月下长江,江湖变桑田古路,历经风雨沧桑,历经时事变故,华夏文明有过盛唐的自豪,有过两宋的富庶,也有过清末的悲凉;体会过四大发明的骄傲,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体会到圆明园被烧的耻辱……在看完纪录片《辉煌中国》,尤其是看到后面几集《创新活力》、《绿色家园》、《共享小康》、《开放中国》,每一集都是有鲜明的主题,讲诉曾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故事”,仿佛百年来的风雪交加、山河破碎忽然间出现了风雨之后的彩虹。我想,一代代仁人志士追求的民族复兴之梦,就在我们眼前了。

这部纪录片全面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在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共同奋斗,伴随着近代以来的浴血抗争和艰辛探索,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经历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以后,终于又一次以 “主角”的身份走进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曾几度站在了历史的制高点,指点江山,号令群雄;又几度沉沦,落后挨打,国家主权惨遭战争铁蹄的践踏。重塑大国风范,中国人民等待这一刻,实在太久了!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上下同心,求真务实,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富强。只有平凡的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无私奉献,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推动整个国家,在前进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圆梦工程》里面,讲到的“港珠澳大桥、胡麻岭隧道、郑万铁路、复兴号、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中国移动互联网”等一个个超级工程,编织起人民走向幸福、美好的希望版图,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我看到了近年来用“中国速度”创造出的一个个世界纪录。这一个个大型工程和发明创造中,让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国高铁,一列列银白色的列车飞驰在祖国的绿水青山间,中国高铁不断刷新“中国速度”。它不仅是总理每次出访强力推销的中国名片,更是给亿万普通民众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让社会民众尽情盛享祖国改革与发展带来的殷实红利,这些都是伟大的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

《辉煌中国》纪录的不仅仅是过去一路走来创造的辉煌,更为我们以后的发展道路注入了信心。在看完节目的那一刻,我在想,今日的辉煌,鼓舞人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我们不能沽名钓誉、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现如今,中国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国际形势也复杂得不容乐观,十九大召开在即,在喜悦的同时,内心还要保持一份警醒。生活在新时代,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没有示弱,反而以一种包容的姿态面向世界,这就是中国人的气节,这就是大国外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要继续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埋头苦干。

《辉煌中国》用中国经济五年间的砥砺前行,拉开了献礼十九大的序幕;“圆梦工程”用兼济天下的责任情怀,充盈了社会民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国家繁荣富强则用来自于全社会各行业的撸起袖子加油干,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面向全世界展现和平崛起的中国自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中受惠,未来更应开拓进取、奋勇向前,立足本职工作,主动作为、攻坚克难,为新发展、新成就作出自己应有贡献,以优异的成绩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也期待下一个五年有更加丰硕的成果!

企事业单位辉煌中国观后感 篇2

3 第三个发展阶段 (19781999年) :

改革开放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 广播电视科技事业进入了突飞猛进发展的时期。

1978年“中央三台”成为国家级媒体的格局形成, 1982年成立国家广播电视部, 1983年中央37号文件确定“四级办”的事业发展方针和政策, 标志着党和国家对广播电视事业更加重视和提出更高的要求。广播电视科技事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依靠科技进步, 加强统一规划, 全面推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重点是扩充广播电视对国内外发射的实力;加速卫星广播电视的发展和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同时, 增加科技投入, 加速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尽快向国际先进水平靠近和发展。

3.1 广播覆盖取得突破性进展

无线广播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大众传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广播的发展。1983年, 我国对国内广播技术政策作了重大调整, 把调频广播从节目传送为主转为以大众直接收听为主, 作为国内广播的主要覆盖方式,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调频广播不仅音质好, 覆盖效果好, 通过科学的规划指配频道, 可大量增设调频发射台, 以丰富广播节目内容。在“四级办广播”方针的巨大推动下, 我国调频广播发展迅速。到上世纪末, 我国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由80年代末的661座, 猛增到15335座, 我对内广播覆盖和收听质量显著提高。

对外广播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问题是, 对美洲、欧洲、非洲远距离服务区的广播覆盖效果不好, 这主要是因为各国对外广播都竞相增加发射功率, 造成频道拥挤, 并恶性循环的结果。在信息对抗日益激烈的今天,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通过本土发射达到远距离服务区广播的有效覆盖。曾设想在海外相关地区建台, 可行性研究告诉我们, 变数多、风险大、不可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80年代后期我国开创性地先后与美、欧、非洲等有关国家开展互转、租机业务, 较快改善了我对外广播远距离服务区的收听效果。实践证明, 通过与国外电台进行租机、互转, 转播我对外广播节目是行之有效的, 符合我国国情, 不少国家国际广播电台也有所采用。

进入90年代, 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要求, 我国掀起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广播基础设施建设。1997年中国国际广播中心建成投入使用;199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业务楼建成投入使用;全国中央直属广播发射台实施了最大规模的更新、改造和扩建。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 据不完全统计, 更新和新增100500kW量级的短波广播发射机达250多部, 200600kW量级的中波广播发射机达100多部。如此大规模扩充广播发射实力实属中外所罕见。90年代末, 我广播人口覆盖率由80年代末的74.7%提高到92.4%, 取得突破性进展。

3.2 广播电视节目进入卫星传输时代

1984年, 我国第一颗试验卫星“东方红2号”发射成功, 试验传输中央15路广播模拟信号。1985年, 中央电视台开始利用C波段通信卫星向全国传送第一套模拟电视节目, 我国广播电视节目进入卫星传输时代。

1987年, 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上星向全国传送, 随后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建微波线路有困难的省 (区) 也利用卫星传送节目, 从此结束了中央和地方边远省 (区) 通过航班传送录像带交换电视新闻和素材的历史。进入90年代, 数字码率压缩技术日益成熟。1993年, 中央电视台采用数字压缩编码技术, 率先实现卫星数字传输电视节目。同年, 亚洲2号通信卫星Ku波段转发器开始提供使用。从此, 我国卫星广播电视节目传送开始向数字传输和Ku波段过渡。20世纪末, 中央和全国31个省 (区、市) 广播电视节目全部实现卫星传送。与卫星传输配套建设, 全国共新建31个卫星上行站, 30多万个地面接收站, 成为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主要的技术手段。

中央和全国省 (区、市) 广播电视节目全部上星传输, 不仅显著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覆盖质量, 而且有约50套广播电视落地供各地有线电视系统接收转播, 丰富了人民群众收看电视节目的内容, 促进了各省级电视台之间的竞争和发展。数字压缩技术的运用, 使多套广播电视节目可用一个卫星转发器传输, Ku波段的运用实现了地面小口径 (50cm左右) 接收, 为卫星直播创造了条件。1998年初, 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提出, 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在通电的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的发展目标, 并在云南实验小口径天线, 直接接收广播电视节目获得成功, 我国村村通工程开始起动。中央卫星直播平台的试验和建设, 又为下一轮直播卫星的应用创造了条件。随着广播电视节目卫星传输时代的到来, 我国广播电视传输和覆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3 有线电视的发展

有线电视的发展起源于共用天线电视系统。1948年, 共用天线系统出现在美国, 60年代传入中国。共用天线技术系统就是用一副天线架设在高处或楼顶处, 接收无线电视信号并经放大的同轴电缆分配系统, 在功能上仅为解决无线电视覆盖边缘或阴影地区收看电视的问题。1974年, 北京饭店东楼建成, 装有一套我国自行研制的可接收两个频道电视节目, 带有140个终端的共用天线系统, 标志我国应用有线电视技术的开始。此后, 共用天线系统在北京的一些大饭店和远郊的大型厂矿有所发展。

进入80年代, 我国电视广播得到快速发展, 收看电视节目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1980年, 北京燕山石化总公司建设共用天线系统, 用户扩展到6000户, 进而扩展共用天线系统前端功能, 增设录制播出设备, 成为具有自办节目能力的我国第一个企业电视台。这种旨在宣传教育、自娱自乐的企业电视台, 在石油、煤矿、铁路系统等各大型企业中发展很快。80年代末, 全国企业有线电视台发展约有2万多家, 其中具有自办节目能力的大型企业有线电视台有300多家。在企业有线电视台推动下, 我国一些中小城市和县城如湖北沙市、贵州都匀、浙江金华等局域性有线电视台也有较快发展。但这些企业性和局域性有线电视网, 其干线和分配网均是同轴电缆, 传输距离有限, 一般不足10km, 处于各自独立分散状态, 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但是, 在中国有线电视的发展史上, 占有重要一页。

1990年, 广电部发布2号令, 贯彻国务院批转的《有线电视暂行管理办法》, 我国有线电视建设走上有章可循、依法管理的轨道。随着干线传输技术的突破, 光纤-电缆混合 (HFC) 网络的不断完善, 全球有线电视用户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 我国有线电视网也由局域网向城域网快速发展, 有线电视用户几乎超高速增长。1999年就已超过8000万用户, 跃居世界之首。1996年, 按照广电部制定的《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网总体规划》和《全国有线广播电视覆盖总体方案》开始实施全国联网, 加速国家和省级干线网建设。

2000年底, 全国有线电视网基本建成。我国从城域网到全国联网的建设周期只用了56年时间, 这种规模性发展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有线电视网规模性的发展, 使我国广播电视拥有了宽带高质量传输的有效手段, 也为广播电视传输“星网”结合创造了条件。

3.4 广播电视数字化的起动和推进

90年代,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高速发展和码率压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 是一个从节目制作系统数字化到信号传输系统数字化的发展过程, 也是一个从模拟向数字技术体制的过渡过程, 至今仍在进行。

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也是从广播电视中心节目制作和播出设备的数字化更新改造起步。90年代初, 鉴于广播事业发展的需要, 提出新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广播中心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中心的计划, 为广播节目制作、播出的数字化、自动化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1997~1998年,新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广播中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中心建成投入使用, 包括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广播电台, 如上海、广州等, 率先实现广播节目制作和播出的数字化。1995年, 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全数字化的演播室系统 (800m2) 建成, 对节目制作和播出系统实施大规模数字化改造。我国广播电视中心数字化建设全面起动。

广播电视节目传输数字化, 技术难度较大, 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效益。地面数字电视的传输标准问题, 是发达国家技术竞争的焦点。90年代后期, 日、美、欧三种互不兼容的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相继问世。我国在跟踪研究和测试对比的基础上, 1997年, 在卫星数字电视广播系统采用DVB-S标准播出, 而有线数字电视传输标准采用DVB-C作为我国行业标准。同时, 国家加强了对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工作的扶持。1999年国庆50周年, 用我国自主研制开发的数字高清晰度电视传输和接收设备, 中央电视台对国庆盛典实况转播高清晰度电视试验成功, 展示了我国科技人员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广播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 标志我国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研究和标准化进入实质性阶段。

3.5 广播电视进入网络传播领域

我国于1994年4月20日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1995年5月向全社会开放和提供全面服务。90年代中期以来, 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 互联网用户由1996年的10万左右, 仅3年左右的时间就超过了2000万。1995年,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广播电视媒体开始纷纷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中国传统新闻媒体也积极向网络传播领域进军, 广播电视媒体开始尝试上网播出。1996年12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在国际互联网建立网站, 这是我国第一个上网的广播电台;12月底, 中央电视台成为我国第一个上网的电视台。我国广播电视上网播出的起步时间并不比西方发达国家晚多少。1997年, 中央电视台注册了顶级域名:www.cctv.com, 标志我国广播电视机构由开始时与网络服务公司合办网站, 走向建设有自己独立域名网站的发展阶段。

1999年2月, 江泽民提出, 我们必须积极掌握和运用现代传播手段。这一指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发展。1999年是我国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加速发展, 网络技术开始走向成熟的一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站正式开通改版播出;中央电视台网站首次直播春节晚会等大型活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湖南等地也先后开通自己的网站。只经过两三年时间的发展, 我国广播电视网络传播已初具规模。中央三台和部分经济较发达地方的广播电视网站, 已开始成为我国重要的传媒形态, 在国内外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已开始显现出来。

4 第四个发展阶段 (2000年至今) :

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广播电视基础设施主体工程建设加速实施;数字化全面推进, 广播电视事业体系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广大农村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效果, 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 以及国家信息化建设对广播电视的要求, 广播电视科技事业的主要任务, 一是加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的实施;二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 提高我国广播电视现代化水平, 向现代媒体迈进, 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4.1 加速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加速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 是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水平,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根本途径。在20世纪和21世纪交替之际, 广电系统开始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和“西新工程”, 至今仍在进行, 其国家投入之多, 建设规模之大, 速度之快是建国以来所没有的。

1998年, “村村通工程”开始起动, 经过几年努力至2001年, 基本消灭广播电视盲村10万多个, 解决了近7000万人口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十五”期间 (2001

2005年) , 村村通从行政村向自然村发展, 完成了8.4万个50户以上自然村和新通电行政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任务, 扩大了偏远农村的覆盖。1996年, 党和国家加大对村村通工程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作为国家行为把村村通列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一五”期间 (2006

2010年) , 国家财政投入34亿元用于71.66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村村通的任务, 并决定用直播卫星方式解决地处偏远、居住分散农户村村通问题。2008年6月9日, 我国直播卫星“中星9号”发射成功, 可转播中央和地方43套广播节目、48套电视节目。包括部队边海防哨所在内通广播电视的问题可望从根本上解决。

2000年10月, 开始实施“西新工程”, 工程范围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广播覆盖为重点, 包括西藏、新疆、内蒙、宁夏四个自治区, 四川、青海、甘肃、云南四省的藏区和福建、浙江、海南、广西和吉林延边部分地区, 涵盖国土面积超过498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总面积的51.9%。“西新工程”共分四期, 已完成前三期建设任务, 第四阶段任务正在进行中。国家投资已超过100亿元, 新建扩建广播电视发射台和监测台 (站) 1000多座, 新增和更新发射机2600多部, 新增译制设备等。西新工程的实施,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明显加强, 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和制作水平显著提高。国家实施了“建养并重”扶持政策, 为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4.2 建立和完善广播电视安全运行保障体系

广播电视安全运行保障体系是广播电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 必须建立和完善与广播电视播出环节、传输手段、覆盖范围相适应的广播电视安全运行保障体系, 以防范和应对重大技术事故、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 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

进入21世纪, 面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形势新的变化, 为了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传输和播出, 必须加速基础设施建设, 运用高新技术建立和完善广播电视安全运行保障体系。首先是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和传输的技术安全。中央和地方加大投入, 对广播电视播出和传输系统进行优化系统配置、完善备份备灾系统、更新改造供电设施, 增强和完善卫星上行站备份站、配备大功率卫星上行设备、实现星网互为备份传输广播电视节目, 确保广播电视节目安全传输播出。再就是大规模实施广播电视监测网络化建设, 对境内外广播电视节目进行准确、及时、高效、全面的监测。从2000年底至2003年初, 先后建成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网、有线广播电视监测网、卫星电视广播监测系统, 应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遥控遥测技术、远程通信技术、音视频处理和数据库技术等高新技术建成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监测网, 是我国广播电视安全运行保障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体现。目前, 覆盖全国各省 (区、市) 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指挥调度系统已基本建成。

2007年国家加大投入, 实施安全播出工程, 发射了两颗广播电视专用卫星, 实施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全国转星调整工程, 完成了所有广播电视节目转星、卫星上行站并发和2000多万个卫星接收设备的调整, 从技术上根本解决了卫星广播电视的安全传输问题。

4.3 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

广播电视数字化是以数字制式全面替代传统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进入新世纪, 从20012010年, 中国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的目标是, 从全面起动到基本实现数字化。“十五”期间, 全国各省级和部分市级广播电视台加快了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目前中央和省级、计划单列市电台、电视台的总体数字化率已达90%以上。许多省级台和城市台已经完成全台业务一体化网络系统建设, 地级市台逐步实现了制作数字化和播出数字化, 基本完成数字化过渡。

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最为艰难的是涉及千家万户终端数字化。20002003年, 广电总局提出了我国数字电视从有线切入、先试点后推广的发展计划, 制订了“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的总体方针。2004年开始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模式, 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数字化、以数字化推进信息化的有线数字电视发展之路, 有线电视数字化开始在全国大中城市推开。据统计, 目前全国有200多个城市进行了数字化整体转换, 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超过5000多万户, 城乡一体化和多功能业务服务也正在一些城市发展之中。

2006年8月30日, 发布地面数字电视传输国家标准, 2007年8月1日起实施。广电总局组织进行大量技术试验, 制订和颁布相关配套标准 (已颁布9项) , 推进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的实施。2008年1月1日, 地面数字电视在北京开播, 播出央视1套高清节目和央视、北京电视台的6套标清节目, 标志我国地面数字电视正式起动。北京奥运会期间, 数字标清、高清电视在奥运城市北京、天津、上海、沈阳、青岛、秦皇岛和广州、深圳播出, 带动我国高清电视发展。今年要在全国省会市、计划单列市等城市开通地面数字电视, 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套高清节目, 并逐步向全国推开, 为2015年基本实现地面模拟电视向数字化过渡的目标创造条件。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 国家广电总局决定新增9套高清节目播出, 我们高清节目正式播出已达到13套的规模, 标志着我国电视广播高清时代的到来。

4.4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进入新世纪, 广播影视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按照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广电总局加快了科技体制改革, 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近年来, 从过去每年100多万元增加到上亿元, 广播影视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等项目, 填补了广播影视在自主创新方面的空白。全国广播电视监测网等5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各地广电部门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 科技成果逐年增加。2006年以来, 每年向总局申报的科技创新奖项都在200项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组织制订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标准方面, 近年来制订实施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达60多项。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项目和总局开展的科研项目超过100多项。

随着广播电视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加强科技管理技术手段的建设, 建立了全国无线、有线、卫星监测网和遍布五大洲的海外监测网。结合行业管理建立了数字电视、节目收听收看、境外电视和互联网视听节目的监管系统。努力进行广播电视事业和管理科技手段的同步建设。此外, 在广播电视科技事业中的科技发展规划、技术政策、技术标准、建设项目等重大科技问题上, 实施了一系列软科学研究项目。加强了总局科技委建设, 充分发挥了两院院士等系统内外专家的决策咨询作用, 提高了广播电视科技管理水平。

4.5 广播电视新兴媒体的推进和发展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 数字多媒体传输手段、接收终端的多元化, 网络、移动和车载等新兴媒体异军突起, 传统广播电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全面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 进军新媒体阵地, 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协调发展, 使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接收到优质的音视频广播和良好的信息服务。

为了填补广播电视对流动人群的服务空白, 能够随时随地的提供点对面的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 2002年广电总局开始组织移动多媒体广播 (CMMB) 相关技术研究。2005年8月, 成立了“产、学、研、用”一百多个单位组成的技术研究工作组, 在关键技术、技术体制、标准体系、覆盖网络和产业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颁布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标准。2007年, CMMB芯片研发成功, 在北京地区CMMB系统测试成功, 陆续在37个主要城市开播CMMB信号。2008年8月, CMMB成功服务于北京奥运会, 实现了在奥运史上第一次采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新兴媒体转播奥运会。目前已形成完整的设备产业链, 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近年来, 我国各级广播电视部门加快了广播电视网站建设, 网络广播电视发展迅速, 特别是“中央三台”网络新媒体发展很快。“央视国际”已在线播出央视12套电视节目并建立了大部分专题栏目;“国际在线”已在线播出国际台全部43种语言广播节目;“中国广播网”已在线播出中央台10套广播节目, 提供9种语言服务。“中央三台”网站点击率不断提高, 已成为国内知名主流媒体网站。目前, 全国共有近200多家互联网站从事视听节目传播业务。

技术无极限, 数字化没有尽头。按照国办发【2008】1号文件要求, 推进“三网融合”, 发展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已提上日程。2008年12月4日, 科技部与广电总局在北京签订了《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自主创新合作协议书》, 2009年7月, 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示范区在上海正式启动, 标志我国广播电视自主创新开始向新的高度迈进。

参考文献

[1]徐光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

[2]左漠野.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3]王太华.在科技委八届一次会议暨全国广播影视科技工作会上的讲话.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通报, 广办通字[2008]8号.

[4]张海涛.在科技委八届一次会议暨全国广播影视科技工作会上的讲话.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通报, 广办通字[2008]8号.

[5]刘洪才, 邸士杰.广播电影电视专业技术发展简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6]金国钧.有线电视概论[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企事业单位辉煌中国观后感 篇3

志高品牌的成功有四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我们定为企业本身,也就是从企业文化和品牌方面统合。品牌建设的第二个要素是产品,关于产品,志高主要是提供最优性价比的产品,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一点,企业的产品出来,并非完全是由消费者认可,同时必须有整个供应链的认可,企业在发展产品策略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渠道,考虑到下游经销商可获得合理的利润空间。第三是广告和宣传,志高在品牌宣传方面,目前我们做到行业的第四,跟志高品牌的提升有密切的关系。最后是人的要素,第一是企业家个人素质的提升和自身的改造要与时俱进;第二是18000员工,在特别激烈的全球化竞争时代要赢得自身的定位,我们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要打造全球最大的制冷基地,从优秀走向卓越。

梁伯强圣雅伦日用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们公司的经营理念是“追求内外美,服务全人类”,前一句是对整个企业员工的道德行为约束,后一句是我们企业的发展远景。我认为,在整个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文化是第一位的,是企业的根,通过文化筑就品牌,使得我们的产品做到全球60多个国家,虽然我们生产的是小产品,但目标很大。我们还办了一个商学院,培育更多的老板,通过内部环节孵化,在社会上吸纳更多的人才过来,大家共同打造这个网络,共同致富,永续发展。

顼同保东华纺织集团董事长

三年来,公司开始做品牌,可以说,只是有了一些知名度。我经常跟职工说,虽然有了知名度,并不代表是真正的强势品牌,集团今后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包括环保的、健康的,提供给消费者;通过消费者的认可,来不断提升品牌的美誉度。

同时,我们还准备让集团的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此,2004年集团在纽约成立了公司,2005年又在洛杉矶收购了美国的一个小品牌,随着彩棉行业在中国的兴起和消费者的认知,国外很多的品牌企业都在关注,2005年陆续到我们企业谈合作的有好几个大品牌,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把“顶瓜瓜”的品牌做成真正的国际品牌,充分利用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的全方位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和延伸新的领域,实现我们做百年企业的夙愿。

汝继勇德尔集团董事长

德尔集团2003年通过了国家免检产品资格,2005年又先后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向世界名牌冲刺。

在行业里,我们在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有代表性,第一,集团公司有自己的木艺研究院,每年的专利在同行业中都是领先的。第二是商标的保护,目前我们在12个国家拿到了注册,在国内所有的类别中,也进行了商标的保护和注册。在品牌宣传方面,我们追求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发展,聘请名人来推动整个品牌的建设,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第三是爱心工程,集团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大学设立了德尔奖学金和助学金,还在云南等地建立了100所爱心小学。

集团能够保持快速增长,可以用四个字代表:“准”、“快”、“稳”、“狠”。另外,我们还要在资源整合上下功夫,一是要开展友好合作,二是建立有效机制,三是实现持续创新。

陈文武宝光电气集团董事长

宝光电气集团始建于1997年,是个新企业,承蒙社会各界及新老客户支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质、信誉、发展”是我们的原则,向社会提供一流的产品及一流的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今后,我们会大力支持中国新品牌事业,进一步完善宝光品牌。本次会议是一次总结品牌建设经验、整合品牌市场,创新品牌理念,推动品牌发展的盛会,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我国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舞台。中国新品牌工程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对宝光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将更加紧密地与中国新品牌工程加强沟通及合作,大力支持中国新品牌事业,与中国新品牌事业同成长,共提高,将宝光做大做强。

宝光现在还很年轻,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抓好竞争力,全面推行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手段,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打造优质产品和售后服务工程,实现立足自身、辐射全球的奋斗目标。

戴喜东三鱼实业集团董事长

品牌是社会对你的认知、评价以及是选择你还是抛弃你,是企业和事业内在质量和功力的表现,这是我对品牌定义的理解。另外,品牌也是一个企业、一个团体道德文化力的结果,有什么样的道德,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品牌。有多少轰轰烈烈、名扬五大洲的品牌昙花一现,最后销声匿迹了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怎么建造品牌?三句话,诚信是本,智慧是魂,理念是纲。要立足于诚信,有好的理念,好的产品。另外,立足于诚信,要紧的是质量,“酒好不怕巷子深”,这是老传统,不能欺世、不能骗人,诚信是本。一个企业好3年、5年容易,好50年、100年就难了,因此,我们要经常告诫后世子孙,诚信立业,创新为本。所以说,为商有道,更要人道,相信上帝、用户,自有公道。

赵士军迎新玻璃集团董事长

迎新集团起步于1993年,当时投资120万元,建了第一条线, 1995年集团首先淘汰小型生产玻璃,率先用原材料生产,投资1100万元,随着国家形势的发展,到1997、1998年,就上了浮法玻璃,抓住了机遇。1999年、2001年,我们出资1.6亿元,建立了沙河市民营企业生产浮法玻璃第一家,2004年我们又投资1.8亿元,建了第二条生产线,在全国、亚洲也是最大的生产线。同时我们还利用当地的优势,投资7000万元建立了发电厂。我们这几年的规律,就是低谷上项目,高峰搞积累。

展望未来,迎新人将继续坚持“迅捷勤奋、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恪守“心系消费者、追求零缺陷”的质量方针,坚持经营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使企业整体提升、持续发展,实现“建设一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目标,打造我们的品牌,尽早跻身中国大型优秀企业之列。

陈奎洪天龙集团董事长

浙江天龙集团是一家致力于中国网球运动的普及,立志弘扬网球民族品牌的专业生产企业。我们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中国网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做实事,如全国大学生网球赛,全国青少年夏令营网球赛,成立全国大中院校天龙网球俱乐部,赞助全国大学生网球邀请赛等等。

从1998年建厂到现在,我们一直坚持“打造民族精品,提高产品品质”的理念,与国际品牌接轨,向世界名牌进军。天龙网球是经国际网球联合会ITF质量标准检测认定的国际比赛专业网球,获得了15项国家专利,先后建立了700余个国内外产品销售办事处和专卖店。目前,集团正在申报驰名商标,为实现中国天龙网球品牌,成为真正的、民族的、世界的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大会的召开,与所有的知名企业一道,为中国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做出不懈的努力。

刘长弟振汉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浙江振汉袜业已经成为中国袜业行业的知名品牌企业,棉袜制造企业的龙头企业,企业连续多年被省、市政府部门、金融、技术监督部门评为先进企业,中国知名品牌、质量信得过单位,并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

不能说振汉公司已经在新品牌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是振汉公司将以坚定的信念,用最少的时间让振汉成为中国名牌,走向世界。具体做法是,第一,牢固树立品牌战略观念,这是长久地参加市场竞争,保持企业良好形象,最终提升企业价值,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基本方针;第二,全方位实施品牌战略,向广告业专家咨询,为品牌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以品质求胜,打造品牌核心。振汉经营宗旨:品质成就卓越,品牌传递价值。振汉宣言:效率出成绩,品质求第一。

我们坚信振汉品牌将以一个全新的产品形象引领中国袜业走向世界。

朱晓峰老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2年,国家技术监督总局批准了试用HACCP标准,当时我们正在建厂,我们决定把新厂完全做成HACPP标准厂。2003年底,老唐食品在全国第一个通过了肉制品的HACCP认证,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

多年来,我们积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产品市场,把最好吃、最卫生、最有营养的老唐产品供应给消费者;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旧体制下的老商场经营模式,主动出击,在北京30多家大型商场中建立專柜销售。

辉煌中国观后感 篇4

无论是港珠澳大桥、胡麻岭隧道、郑万铁路、还是复兴号、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中国移动互联网等一个个“超级工程”,无不展现出了中国基础建设的强大的实力和辉煌成绩。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也由此得到提升。同时,整个世界不仅感受到“中国制造”的强大力量,更惊叹于“中国创造”的迅猛速度。

曾几何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受尽屈辱,一度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落后、国力的日渐式微、观念的无知愚昧让中华民族几乎走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往昔的辉煌似乎只是一个梦。

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们终于一步步地甩掉了积贫积弱的帽子。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实力更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飞速增强,我们在世界舞台上也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砥砺奋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说,这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五年,是人民幸福指数稳步提升的五年,更是伟大中国梦逐渐变为现实的五年,是中国走向辉煌、走向复兴的五年。

辉煌中国观后感 篇5

辉煌共筑

时光总是按照它自己的步伐前进,但他也能定格下,那些历史的瞬间.一百年前,中国落后,挨打,被列强瓜分,中国人是如此的卑微,弱小.但一百年以后的今天,中国是无比的强大,中国人是无比的骄傲.这是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从13.1万公里的世界最长高速公路,2.2万公里的世界最长高速铁路,2041万公里的世界最长光缆路线到世界前十的斜拉桥中国占了七席,世界前十的悬锁桥中国占了六席.等等世界No.1的科技成果足以证明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强大.在扶贫方面,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1年初,按2300元扶贫标准计算,全国农村贫困居民为16567万人,2014底为7017万人;2014年比2011年,贫困居民减少9550万人,年均减少238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20%,比2011年下降5.50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80个百分点。2015年初以来,各地减贫工作力度明显加大,有望完成年初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农村贫困人口再减少1000万人以上的任务。

厉害了我的国,巨大的棋盘妙手生花、统筹帷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只有在梦想中或图纸上的大文章成了现实生活的一部分。难啃的硬骨头,成了年轻人争相竞争的抢头彩。平均不足35周岁、平均30岁,下降的是年龄,不变的是担当和奉献、不变的是是质量与恒心、不变的是中国信心与决心。港珠澳大桥链接新的纽带,成就新的发展经济圈;兰渝铁路勾连南北,成就新的经济文化大动脉;胡麻岭隧道一片新的天地,汇聚新的动力。强大的祖国、强大的祖国同胞。

辉煌中国观后感 篇6

这么浩大的工程出自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之手。曾经,我们造不出汽车、拖拉机,就连火柴、肥皂等生活用品也要从国外进口,“洋火”“洋碱”的称谓正是那个时代的写照。今天的中国,造出了让世人惊叹的超级工程。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是无法实现的。

桥、路、车、港、网、水、气、电,这些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会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港珠澳大桥等大桥建成,高铁在全国很多地方出现,“复兴号”动车组四个多小时就从北京到了上海,上网速度越来越快,一系列浩大工程的开展让人们感觉到了生活的变化。桥更宽了,路更通了,车更先进了,港口更高大上了,网络进入千家万户,水电气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孙中山先生提出《建国方略》,好多梦想在今天变成了现实。

今天的中国,正在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这五年,国人砥砺奋进,各行各业创造了很多不平凡的业绩。标志性的浩大工程,体现了“中国制造”的实力。“中国制造”走向中高端,不再是简单的加工衣服。高铁、核电成为中国的新名片,体现了国家实力的快速提升。标志性的浩大工程,增进了国人的自豪感。看这一集,人们会感慨,“厉害了,我的国”!厉害的是我的国,是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建设者。他们是超级工程的实施者,是圆梦工程的践行者。我们应当向默默无闻的劳动者致敬,他们创造了这五年的辉煌成绩。

这五年,国人创造了很多辉煌,这些秀美的诗行是人们用心谱写的结果。辉煌属于过去,我们应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前路漫漫,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每位国人都应以饱满的精神面貌,投身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齐心协力谱写“辉煌中国”的更加秀美的诗行!

整整五十分钟,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惊艳徐徐展开。

上一篇:2015东岭中学“护校安园”工作总结下一篇:叠字对联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