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责任相应责任(共7篇)
补充责任相应责任 篇1
浅析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
摘 要:不真正连带责任在一般的民法教程中没有系统化的阐述,不真正连带责任较之连带责任更为复杂,又加上更为细化和专业化的补充责任,使原本不太成熟的理论显得更加繁杂,在具体的案件操作中难以把握和准确使用。本文以不真正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的概念作为切入点,剖析概念,通过比较分析各自概念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不真正连带与补充责任的联系,再用比较的分析方法从立法目的、诉讼主体、责任承担、引发原因、赔偿数额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二者的差异。以达到全面认识不真正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以便在司法实践中准确归责。
随着不真正连带责任,补充责任在司法判例中日益被人们接受,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司法实务部门的重视。我国有关法律对“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已有明确条款规定,可不真正连带责任较之连带责任更为复杂,又加上更为细化和专业化的补充责任,使原本不太成熟的理论显得更加复杂,在具体的案件操作中难以把握和准确使用。现实的需要呼唤着对不真正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理论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期在司法实务中准确归责。
一、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之概念剖析
(一)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不真正连带责任(或称不真正连带债务)系德国学者阿铱舍雷率先提出,它是建立在德国普通法时期对连带之债二分论(共同连带、单纯连带)基础之上的。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多数债务人就基于不同发生原因而偶然产生的同一内容的给付,各负全部履行之义务,并因债务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体债务人的债务均归于消灭的债务。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五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消费者受到损害时,消费者可以向销售者或生产者请求赔偿。消费者基于和销售商之间的合同关系,销售商应对履行合同存在的瑕疵负有担保义务,造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而此享有赔偿请求权。消费者又基于生产商对自己商品未尽相应义务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导致消费者受损,而承担侵权责任享有赔偿请求权。消费者可以选择向销售者或者生产者行使请求权,而销售者、产家对消费者受损这一结果都负有完全赔偿的责任,只要销售者或者产家任意一人履行了赔偿义务,那么消费者与销售者、产家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消灭,这种责任就叫做不真正连带责任。
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出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特点:(1)责任主体为多数。责任主体是同一责任人的责任形式不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范围,这也是区分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连带责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上例中责任主体有销售者和产家。(2)给付的同一性。同一的给付形成于相同的损害结果,就是各责任人的行为导致了一个损害后果,无论各责任人的基于什么法律事实,只产生了唯一一个损害结果。如销售者的违约行为和产家所提供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只造成了消费者受损一个结果,销售者和产家都应为这一结果承担责任。(3)履行的独立性。责任人各自的原因足以导致损害结果的形成,任意一责任人完成这一给付都会将全体债务人的债务归于消灭。如销售者或产家对消费者的损害负有完全赔偿的责任。(4)原因的差异性,各责任人造成同一损害的原因不一样。由于不同的法律事实形成了不同的原因,而导致了相同的损害结果。如销售者基于违约,而生产者基于质量问题。(5)损害结果的偶然性。偶然性相对于必然性而言,不同的法律事实本应造成不同的发后果,但在某种特殊的条件下,由不同的原因造成同一的损害纯属于一种巧合。
(二)补充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补充责任是指多数行为人基于不同原因而产生的同一给付内容的数个责任,在直接责任人的财产不足以承担其应付的责任时,由间接责任人对不足部分依法给予补充的责任。最高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法律适用若干问题解释》中第六条明确了补充责任:“因第三人侵权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由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安全义务保障人有过错的,应当在其能够防止或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赔偿权利人起诉安全保障义务人的,应当将第三人作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确定的除外。”如,某甲在酒店进餐,被某乙伤。某甲既可以要求直接侵权人某乙赔偿责任,但某乙没有能力履行。某甲还可以以酒店未尽安全保障义务承担的补充赔偿责任。
补充责任是由多数行为人实施不同行为综合而成的责任。补充责任是由不同行为人的行为而引发的,权利人对各责任人的行使请求权以及各责任人之间存在不同的原则。如,上述案例中责任人有某乙和酒店。补充责任是因不同原因造成一个共同的损害的责任。虽然多数行为人依据的法律事实各不相同,引发各法律事实的原因也存在差异。原因的差异主要是指各责任人造成损害的原因可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损害结果是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综合的结果。但对同一个受害人造成的损害结果却是唯一的,各责任人均应对
这一个相同的结果承担责任。如,因某乙的侵权行为和酒店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共同造成了某甲的伤害这一结果负有责任。
补充责任是一种补充性的责任。各个责任人均应对损害负担责任,因损害结果形成原因存在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之分,间接原因责任人承担的赔偿责任是在直接原因责任人不能履行赔偿义务或者不能完全满足权利人赔偿请求的情况下,而为直接责任人不能赔偿部分进行补充赔偿,以满足权利人的要求,最终使全体债务归于消灭的一种责任形态。如酒店在某乙不能履行情况下补充承担某乙不能履行的那部分责任。结合补充责任的概念,通过对发生补充责任根本原因的分析,我们对补充责任的特征进行归纳。
第一,法定性。由于补充责任引发的原因为侵权行为和法定义务的竞合,侵权行为有着其独特的法定构成要件:主观的过错、实施了侵权行为、造成了损害结果、行为与结果存在因果联系,这些为构成侵权行为法定要件,缺少一个要件,将不构成侵权。如某乙的侵权行为。而作为法定义务,其依据是国家法律的明确规定,是国家干预在在书面上的表现。如酒店基于法律规定对消费者负有保障安全的义务。因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与法定义务的法定性,这一特性决定了补充责任在适用条件上比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较严格。
第二,有序性。由于补充责任的本质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责任的承担由责任人行为的原因力与损害结果作用力大小决定,原因力的大小取决于主观的过错的大小。侵权行为作为补充责任的直接原因力,其在主观过错上以及直接侵权人的行为于损害结果的作用力明显大于作为间接原因的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不履行行为。依据过错责任原则,其承担的责任应与其过错相对应。所以权利人在对其损害主张赔偿请求权时,理应首先向直接原因的侵权人主张,但直接侵权人不能履行赔偿义务或者不能满足赔偿请求之后才能向承担补充责任的间接原因责任人请求赔偿。如,某甲先向直接侵权人某乙求偿,再向酒店。
基于有序性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由同一原因而引申的属性。(1)抗辩性。抗辩性是指间接原因责任人对权利人直接向其主张赔偿请求权的情况有对权利人进行抗辩的权利。因有序性这是一个法定的适用条件,所以权利人只能依直接原因责任人,间接原因责任人这种顺序进行求偿。如,酒店对某甲的直接求偿可以不履行。(2)追偿性。因间接原因责任人履行补充责任使全体的债务归于消灭。补充责任的间接原因人承担补充责任后,可保留对直接责任人的追偿权。如,酒店承担补充责任后可以向侵权人某乙追偿。(3)条件性。因间接原因力的大小跟责任密切相关,这决定间接原因责任人在赔偿数额并不象不真正连带责任那样实行全部的赔偿制,而是根据原因力实施有条件的赔偿。如,酒店所承担是补充责任而非全部责任,即使某乙不能履行,酒店的补充责任也不是全部责任。
二、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之联系
在对不真正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的概念,各自的特征分析上,在整体上对不真正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要弄清楚不真正连带与补充责任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之间的关系。
(一)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都属于广义的请求权的竞合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表现为权利人对各责任人基于不同事实享有不同的请求权,存在请求权竞合的现象,请求权竞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请求权竞合是指权利人基于同一事实对同一责任享有不同的请求权,在这种情况下,权利人有权选择且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请求权作为其主张的依据。如在侵权与违约的竞合的连带责任中,权利人只能选择侵权或者违约作为请求事由而主张赔偿请求权。而广义的竞合则是指权利人基于同一事实,分别对不同的责任人享有不同的请求权,在这种情况下,权利人有权选择其中之一或者同时选择几个请求权作为其主张的依据。比如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致人损害,与他人的侵权行为致人损害构成的补充责任中,受害人可基于第三人的侵权行使请求权或者以经营者未履行法定义务而请求赔偿。
如上述的两个案例,消费者享有对销售商,生产商请求权,某甲对直接侵权人某乙和酒店均享有请求权。因权利人基于同一的损害结果,对各责任人均享有赔偿请求权,权利人可以选择任意一个责任人实施请求权。二者符合广义的请求权竞合的构成要件,属于广义的请求权的竞合。
(二)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具有理论上同渊性
从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的演变来看,其都从连带责任的基础上得以延伸发展而成,二者在理论上有着共同的依存。笔者从二者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根源进行分析。
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第一,二者都存在主体的多数性,都是多个行为人实施的数个行为;第二,二者
产生原因基本相同都是因不同的法律关系而发生的不同债务的竞合;第三,二者的行为人的主观状态较连带责任相对独立,都是数个行为人各自具有单一的主观状态,没有任何意思上的联系;第四,都具有偶然性。二者造成相同的损害结果,产生相同的责任纯属相关的法律方式发生的巧合,使责任竞合在一起。其内在根源在于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都以连带责任为基础,是在连带责任的基础上的延伸;二者产生的背景是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连带责任无法很好解决的现实问题。故其在理论上具有同渊性。
(三)补充责任是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特殊形式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在理论上的同渊性,决定着补充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一脉依存,其必然在二者的内涵和外延上有所体现,这就决定二者的特殊关系。
首先,不真正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在发生的原因上都是侵权行为与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不履行之间的组合,补充责任在不真正责任的类型中都能找到相同的原形。如因学校不尽责,而导致学生人身损害,形成的不真正连带责任与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致人损害,与他人的侵权行为致人损害构成竞合的补充责任。其次,从承担责任的方式上看,不真正连带责任为一债务人承担债务后其他的债务人的债务归于消灭,而补充责任则为以直接加害人为主,间接加害人为补充的的责任承担方式。间接责任人享有类先行抗辩的权利,就是在受害人没有向直接加害人行使请求权而直接以间接加害人为被告进行诉讼,间接加害人可以对受害人这种行为以自己不是直接加害人这一法定事由进行抗辩。在适用补充责任归责时,由于补充责任的法定性,对受害人的在选择被请求权人进行了一定的限制,这在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中不存在的问题。
再次,从对内效力方面看,补充责任还存在一种追偿权,是指间接加害人在承担责任后,直接加害人的责任并没有因此归结于消灭,间接加害人保留了对第三人的追偿权,这较之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一人承担责任后债务归结于消灭不同,也不是连带责任中基于共同原因的基础,责任人对超出自己份额的债务向其他人追偿。如酒店在承担对某甲的补充责任时也只是基于自己的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这个范围承担补充责任而非全部责任。
结合这三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补充责任在受害人请求权的选择上范围比不真正连带责任中受害人所选择的范围要更狭隘,且在内部之间的追偿问题上补充责任的内涵得以扩展,外延缩小,补充责任的责任承担方式是不真正连带责任上的细化,补充责任是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下位概念。
三、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之差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二者都属于广义请求权的竞合,依存着共同的理论渊源,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但并不是说二者就可以在司法实践中通用,二者毕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性,各自独立的理论,有其存在的司法实践基础。为了更好的全面地认识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下面着重对二者的差异进行分析。
(一)立法目的和宗旨不同
“任何归责原则的形成都具有其自身的目地和宗旨”,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立足的目的和宗旨是不同的。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以不同的法律事实为基础,相同的给付纯属偶然巧合。各责任人基于不同的法律事实而产生的债务,只要当中任何一个人履行,便可以使全体债务归结于消灭。其宗旨在于避免权利人的不当得利和符合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如:某甲乘坐公交车与违章行驶的某乙相撞而受伤,对某甲而言,公交公司的违约行为与某乙的侵权行为形成了不真正连带责任中,若某甲在依公交公司的违约实施请求权后又依某乙的侵权向乙追偿,那某甲获得多于损害几倍的赔偿,为不当得利。还有存在公交公司能不能在自己赔偿后向某乙追偿,由于公交公司的违约行为足以造成某甲的损害,其不能基于某乙的过错而要求某乙分担责任。
而补充责任产生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平衡受害人的利益要求与间接责任人的利益。在适用不真正连带责任归责时,受害人所起诉的责任人基于各种原因没有能力履行赔偿义务或者不能完全满足受害人的赔偿请求权。一为避免受害人的权益应基于不真正连带责任归责而落空,二为当以间接加害人为债务人时,势必加重间接加害人的责任,而使得直接加害人免于处罚,与罪责相适应的原则不符,也与公平的理念不相吻合,最终不利于社会发展。
(二)诉讼主体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在诉讼程序上,诉讼主体存在差异。对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诉讼主体的确定有着不同的观点,笔者赞同权利人可以选择起诉任一责任人,但除非该责任人经法院强制执行确实无法承担责
任,否则不能再对其他责任人进行起诉这一观点。主要理由有:(1)不真正连带责任由于不同的法律事实偶然的巧合,在同一诉讼中不能同时涉及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否则会造成责任依据的错位和混乱。(2)不同的法律关系有着各自的使用准则和归责原则.若允许权利人可以分别起诉或者在同一案中起诉各责任人,如一个侵权和违约构成的不真正连带责任,可能出现依严格责任将违约责任归于责任人,又根据过错责任将侵权责任归结另外一责任人,将导致执行上问题,同等的判决具有等同的效力。若同时执行可能导致权益人的不当得利;若按先后执行,易出现责任的分配难题,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实质相违背,也混淆了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其减少累诉的初衷始终无法实现。若采用以权利人难以满足赔偿责任为限,那么超出其损害的利益该如何返还,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3)若要将各责任人成为共同被告适用共同诉讼,但作为共同诉讼就应具备共同的权利或义务因而是不可分之诉,不能满足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可选择任一责任人的可分之诉的条件。
而补充责任的主体存在一定的法定性和有条件的顺序性。补充责任基于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综合性,又具有连带责任的追偿性和先行抗辩性,故要求其在确定主体时以直接原因责任人为前提,权利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追加第三人,也就是补充责任人。
(三)构成要件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的适用,关键在于区分二者,而区分的标准在于构成要件的差异。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构成要件为:(1)多数责任人基于不同的原因而对权利人负有相同的债务。引起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原因和法律事实各不相同,但造成的结果是唯一的,各责任人对这一结果负有责任。(2)权利人对数个责任人均享有请求权。权利人可以基于这一损害结果向各责任请求赔偿。(3)数个债务偶然联系在一起,这种损害的形成纯属于一种意外的巧合。(4)数个债务人对同一个损害结果均负独立的责任。也就是说各责任人对相同的损害结果的清偿不分比例、数额,每个债务人均负有全部清偿的义务。(5)因任意一责任人的给付使全体债务归于消灭。权利人基于唯一的损害结果,任意选择一责任人行使赔偿请求权,一旦行使而使全体其他责任人的义务归于消灭。
而补充责任的构成要件为:(1)第三人的侵权行为是损害事实发生的直接根本原因。(2)对侵权的发生未尽合理限度的安全保障义务,是侵权成立的条件,间接原因。(3)第三人侵权与法定义务人或者约定不作为行为发生竞合。简而言之侵权行为为直接原因,未尽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发生竞合。补充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在成因上都是侵权与约定义务的组合。
(四)责任承担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在责任的承担方式上不同。不真正连带责任各责任人的责任承担以全部损害的标准,承担责任的形式也只有一种任意一责任人履行债务而使全体的债务归于消灭。而补充责任在责任的承担形式上呈现多样性,大致有三种:补充责任人可以因直接原因责任人的承担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只要承担直接原因责任人不能履行的那一部分责任;补充责任人因直接原因责任人的不能履行而承担全部责任。
(五)引起的原因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在其诱因上表现不一。不真正连带责任引起的原因各自独立,不存在相互间的作用而影响责任人对责任的承担,每个责任人基于各自独立的原因对全部损害负有赔偿义务。而补充责任在原因上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之分,因原因的划分将最终影响责任人对责任的承担和各责任人内部追偿关系。
(六)诉讼的程序限制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在诉讼程序上的限制不同。不真正连带责任在诉讼程序上权利人对各责任人具有任意选择的权利,其请求权的竞合基于权利人行使选择权而消灭,由一种特殊的广义的请求权变成为一般的诉讼,自然应遵循一般的诉讼原则。比如某甲乘坐公交车与违章行驶的某乙相撞而受伤,对某甲而言,公交公司的违约行为与某乙的侵权行为形成了不真正连带责任,某甲可以选择公交公司或者某乙作为被告,但一经选择某乙则丧失了对公交公司的请求权。若某乙经判决不能履行赔偿义务则某甲不能以公交公司违约为由再次提起诉讼。
而补充责任在诉讼程序上基于自身的特殊性而有所不同。例如,某甲在酒店进餐,被某乙伤。某甲起诉直接侵权人某乙,经法院判决,某乙承担赔偿责任但某乙没有能力履行,此时某甲还可以以酒店未尽安全保障义务为由在提起诉讼。主要因为对第一个侵权的诉讼的直接责任人的诉讼已做出了判决但是对第二补充责
任法院并没有审理,需要进行审理。在补充责任人在新的一个诉讼中被判决承担责任在履行判决确定是义务之后,他还可以起诉第三人行使追偿权权利。
(七)赔偿数额的限定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因各自理论的特性决定二者在赔偿数额的限定也上存在差异。在不真正连带责任中,各责任人因其独立的原因需要为损害承担全部责任,因而不存在数额的限定。而补充责任是一种有条件、有顺序、有终局责任人的关系,有条件,有顺序,终局责任,基于补充责任的间接性和法定性。补充责任人人只能在其法定义务能够防止或者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这意味着,补充责任人的补充赔偿责任的总额,不是以直接侵权人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的总额为限,而是根据其自己行为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的总额为限。
而补充责任是一个充满弹性的范畴。有可能是全部损失由一方承担,有可能是只承担其中一部分,有可能根本不用其承担责任。确定数额的有两方面的因素:一为原因力的大小。引起补充责任的原因有两种,侵权责任与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的不履行,法定义务的数额确定可由法官参照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在损害中的原因力大小为依据,来确定数额的多少,使得在数额的限定上有了可以明确的标准。二为过错程度。其具体需要支配的数额取决于加害人的经济能力和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过错程度。
(八)处理的原则不同
司法实践的关键体现在于对实际案例的处理上,二者遵循着不同的处理原则。不真正连带责任在实践处理上比较简单。因不真正连带责任具有任意一责任人承担责任后,其他责任人的债务归结于消灭,在适用上不存在先后顺序和各责任人内部的追偿问题。
而补充责任在实践处理中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和原则。基于补充责任的法定性决定其在处理上的有条件,有顺序和终局责任性。这里的终局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终局责任不同,补充责任的的终局责任将最终归结与直接原因的加害人,而非其他的第三人。属于直接加害人与间接加害人内部的追偿问题,就涉及一个顺序问题。一般的指导性原则为受害人一般应当向直接责任人请求赔偿,在直接责任人不能全部赔偿,或者不能赔偿,或者直接责任无法确认的时候,才可以请求补充责任人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四、结语
综上所分析,不真正连带责任在理论上、形式上、权利归类方面和补充责任有着共同之处,而在诉讼主体、构成要件、责任承担、引发原因、赔偿数额的限制、处理原则等方面又有本质的不同。相同性决定着二者相互联系而不能孤立地看待,二者的差异性又揭示着我们在具体的司法实践运用中要仔细分析,区别对待,以期做到准确归责。
补充责任相应责任 篇2
关键词:侵权补充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辨析
一、侵权补充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一) 侵权补充责任的概念
侵权补充责任是指数个行为人基于不同的侵权行为对受害人造成了同一损害, 在造成损害的直接责任人不能承担责任或者不能完全承担责任的情况下, 由补充责任人在其过错以及直接责任人赔偿不足的范围内承担责任的一种独立的侵权责任形态。
(二) 侵权补充责任的特征
1. 侵权补充责任存在的前提是存在两种侵权行为。
即侵权补充责任的形成必须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侵权行为:一种是直接导致受害人损害结果发生的积极加害行为, 也称直接侵权行为, 有时甚至是犯罪行为;另一种是对受害人损害结果的发生起间接作用的消极不作为行为, 也称间接侵权行为。由于积极加害行为借助、利用了消极不作为行为并造成了同一损害, 使得两种不同性质的侵权行为间具有法律上的关联性, 但导致了不同的法律后果, 即实施积极加害行为的人承担直接责任, 消极不作为的人承担补充责任。[1]
2. 侵权补充责任是一种过错责任。
侵权补充责任是一种以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的民事法律责任。即过错是补充责任人承担责任的前提条件, 只有存在过错的情况下, 才承担补充责任, 没有过错, 补充责任人将不承担责任, 体现了传统侵权法上过错归责和责任自负的精神。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 不论是安全保障义务人还是劳务派遣单位, 抑或是学校等教育管理机构, 其承担补充责任的前提就是因为其有过错, 具体表现为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未尽到选任和管理义务、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等。既然侵权补充责任是一种过错责任, 那么, 从责任构成上来讲, 其要符合“四要件说”的要求, 具体表现为:受害人有损害, 行为人负有作为义务而不作为, 损害与行为人不作为的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行为人不作为具有过错。
3. 侵权补充责任的核心是补充。
侵权补充责任的“补充”, 既包括程序意义上的补充, 也包括实体意义上的补充。程序意义上的补充是指顺位的补充, 也就是说, 直接责任人承担的赔偿责任是第一顺序的责任, 补充责任人承担的赔偿责任是第二顺序的责任, 因为补充责任对应的是实际加害人的直接责任。只有在受害人无法从直接责任人那里获得救济的情况下 (如直接责任人无法找到或者没有能力全部承担赔偿责任) , 才承担责任。如果直接责任人能够实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那么补充责任人就没有必要承担补充责任。[2]实体意义上的补充是指补充责任的赔偿数额是补充性的, 其赔偿数额的大小, 取决于直接责任人承担的数额的大小以及补充责任人的过错程度。若侵权补充责任人的过错程度足以涵盖受害人的全部损失, 而直接责任人无力承担任何责任, 则侵权补充责任人应当承担全部损失, 即负无限补充责任;若侵权补充责任人的过错程度不足以涵盖受害人的全部损失, 则不管直接责任人有无能力承担全部或者部分责任, 侵权补充责任人只就与自己过错相当的范围内承担责任, 至于受害人能否获得全部赔偿与之无关, 即负有限补充责任。[3]因此, 从理论上讲, 侵权补充责任具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即完全的补充责任和相应的补充责任。完全的补充责任, 即补充责任人对全部损害都要承担补充责任, “缺多少补多少, 补充责任之承担将使得被侵权人的全部损害得到赔偿”[4], 换言之, 无论加害人承担多少, 剩下的都应当由补充责任人承担;而相应的补充责任, 即补充责任人仅仅在一定限度内对损害承担赔偿责任。所谓相应, 通常是依过错程度和原因大小而定。
4. 侵权补充责任是一种终局责任。
终局责任是与非终局责任相对应的概念。终局责任是指根据法律规定, 责任人是法律责任的最终承担者, 责任人在承担责任后不能向其他责任人追偿的责任形式。将补充责任界定为终局责任的依据在于:补充责任是一种过错责任, 补充责任人是对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 因此, 其承担完补充责任后不应该享有追偿权。我国《侵权责任法》未对补充责任人承担责任后的追偿权作出规定, 揭示了侵权补充责任终局性的性质。但也有学者认为, 《侵权责任法》中没有规定追偿权, 并不影响补充责任人依法或依双方的约定向直接责任人行使追偿权。[5]这种解释其实是没有认清侵权补充责任的过错责任的本质。
二、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一) 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
“侵权法上的不真正连带责任, 是指多数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 对一个受害人实施加害行为, 或者不同的行为人基于不同的行为而致使受害人的权利受到损害, 各个行为人产生的同一内容的侵权责任, 各负全部赔偿责任, 并因行为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体责任人的责任归于消灭的侵权责任形态。”[6]
(二) 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特征
不真正连带责任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7]
1. 数个行为人基于不同的行为造成一个损害。例如, 销售者销售缺陷产品, 是造成受损害人损害的原因, 同时该产品的缺陷又是生产者的生产造成的, 两个行为都是损害发生的原因。但是损害又是一个损害, 并不是两个损害结果。
2. 数个行为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侵权责任, 这个责任就救济受害人损害而言, 具有同一的目的。
3. 受害人享有的不同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可以“择一”行使, 而不是分别行使各个请求权。受害人选择的一个请求权实现之后, 其他请求权消灭。此为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就近”规则, 是受害人可以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法律关系当事人作为被告起诉。就近规则产生的责任, 是中间责任, 而不是最终责任。
4. 损害赔偿责任最终归属于造成损害发生的最终责任人。如果受害人选择的侵权责任人就是最终责任人, 则该责任人就应当最终地承担侵权责任。如果选择的责任人不是最终责任人, 则承担了侵权责任的责任人可以向最终责任人请求赔偿, 最终责任人应当向非终局责任人承担最终责任。
三、侵权补充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区别
虽然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有一些相似之处, 例如数个行为人的数个单独行为是两者产生的原因, 基于不同的法律关系和不同的事由而发生不同债务的偶然竞合, 数个行为人各自主观状态独立, 没有任何意思联络等等, 但补充责任并不是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下位概念, 其是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相并列的一种全新的责任形态。
(一) 责任发生的原因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产生并非基于责任人对法定义务的违反, 而是法律规定在一定情形下发生了损害, 则由一定范围内的加害人负责。例如, 在典型的产品缺陷责任中, 受害人无须证明产品缺陷是由产品生产者或者销售者造成的, 只要是因为产品缺陷造成的损害, 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就对其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8]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责任人之间一般具有一定的合作关系;补充责任的发生通常是存在于责任主体间有关联或者有法定、约定义务的特定情形, 是侵权行为导致, 而补充责任人一般没有积极的作为行为, 责任间存在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情况。
(二) 责任人承担责任时是否存在先后顺序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中, 各责任主体人之间没有清偿顺序的前后之分, 权利人对各个责任人的请求权是平行关系, 不论责任人是否为终局责任人, 权利人享有自由选择权, 其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责任人要求其履行全部债务, 也可以一并要求全部履行, 实务中, 权利人一般采用“就近原则”向最近的责任人请求赔偿;而补充责任中, 直接侵权人和补充责任人则有严格的清偿顺序, 直接侵权人是第一顺位清偿人, 补充责任人是第二顺位清偿人, 权利人必须首先向顺序在先的直接责任人行使请求权, 只有在第一顺序的直接责任人无法确定或其财力不足以赔偿时, 才由第二顺序的补充责任人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三) 责任人承担责任的范围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中, 各责任人对于债务均负全部履行的义务, 对外的责任范围是完全重合的, 一个责任人承担全部责任后, 其余责任人的责任即归于消灭;而补充责任从属于直接责任, 其未必是全部责任, 补充责任人的责任范围除了本身的过错程度外, 很大程度上依赖第一顺序的直接责任人的赔偿情况。补充责任人不一定是最终责任承担主体, 如果直接责任人承担了全部的赔偿责任, 补充责任人就不需要承担责任了。当直接责任人无力赔偿、下落不明或赔偿不足时, 才由补充责任人承担赔偿责任。而且对直接责任人没有承担的侵权责任, 补充责任人不一定是全部承担下来, 在很多情形下其承担的是相应的补充责任。
(四) 责任的最终承担上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中存在法定的最终责任人。例如, 在产品责任中的缺陷制造者, 就是最终责任人。如果生产者是最终责任人, 销售者在承担了损害赔偿责任之后, 就有权向最终责任人生产者追偿;反之, 如果销售者是最终责任人, 则生产者在承担了损害赔偿责任后也可以向销售者追偿;而在补充责任中, 直接责任人和补充责任人都是对自己的侵权行为负责, 他们各自承担的都是终局责任, 彼此之间不存在追偿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俊.侵权法上补充责任研究——以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为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 2011:4.
[2]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194.
[3]杨连专.论侵权补充责任中的几个问题[J].法学杂志, 2009 (6) :14.
[4]张新宝.侵权责任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48.
[5]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163.
[6]杨立新.侵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638.
[7]杨立新.侵权责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327-328.
论侵权补充责任 篇3
一、补充责任不同于按份责任
对外关系上,补充责任人附条件地承担责任,后者数债务人承担各自责任。对内关系上,前者有追偿资格,后者各债务人根据各自责任大小确定自身责任份额。审判实践中,以教育机构侵权责任为例,其直接侵权责任承担区别于第三人介入时的责任承担。因为在教育机构直接侵权时,其过错表现为“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第三十九条),而在第三人介入情形下,其过错表现为“未尽到管理职责”(《侵权责任法》第四十条)。反映在责任承担上,前者教育机构承担的是第一位责任,后者其承担的是“相应的补充责任”。第三人是指教育机构以外的人,若是其工作人员造成损害后果的,作为用人单位的教育机构自应依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承担雇主责任;若是在教育机构学习生活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损害后果的,往往由教育机构与监护人承担按份责任。实践中上述不同的个案处理也对应着“第三人介入情形下不作为侵权”与“间接结合” 数人侵权情形下责任分担形态的区别适用。
二、补充责任不同于连带责任
对外关系上,除限额补充责任人外,各债务人均存在清偿全部债务的风险。但不同之处也十分明显,即求偿顺序有别,前者补充责任人附条件地承担责任,后者债权人可请求任一债务人清偿全部债务。对内关系上,两者区别更是明显,前者非“终局责任人”有追偿资格,后者各债务人根据各自责任大小确定内部份额。审判实践中,以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为例,如同上述教育机构侵权一样,应区分自身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与第三人造成他人损害但义务人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时的侵权这两种情形。两类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类型中,除开直接加害人不同外,突出区别体现在义务的内容和要求不同、承担责任形态不同。因此,这一区别对待也反映出在此类案件处理中应限定“第三人介入”的内涵——第三人侵权的情形应指故意致害。比如,在滑雪场中两同事对撞导致损害的案件中,法院认为“冯冰(场所经营者)在滑雪场终点处没有设置保护网,仅以一个缓坡替代,其经营疏忽是造成受害人张峰被撞死的主要原因。至于陈允(第三人),在张峰(被害人)没有从滑道上安全撤离之前就鲁莽下滑,其行为构成张峰被撞死的次要原因。因冯冰、陈允的行为直接结合,共同导致了张峰被撞死的损害后果,所以,冯冰、陈允二人构成共同侵权,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事实上此类案件的处理也对应着“第三人介入情形下不作为侵权”与“直接结合”数人侵权情形下责任分担形态的区别适用。当然,实践中第三人的过失行为结合安全保障义务人违反义务情形下,并不一律判决承担连带责任,依据个案情况具体处理。在一起超市促销活动未采取适当防范措施导致受害人被拥挤的人群推倒受伤案件中,法院判决“上诉人(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害后果,其直接侵权人为第三人,应由直接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被上诉人(超市)在本案中之所以应承担一定比例的赔偿责任,其法律依据在于法律要求经营者在从事经营活动中应承担安全保障义务。在此类侵权案件中,亦应根据经营者的过错程度确定其应承担的责任比例。”
三、审判实践中的分别认定
补充责任相应责任 篇4
习主席在十八大提出了“能打胜仗”的强军目标,而能打胜仗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军队的基层干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因为基层干部是军队建设和管理的中坚力量,是各项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只有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才会有饱满的工作热情、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和大胆创新的开拓意识,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基层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如何,直接关系到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关系到部队建设的质量和战斗力的提高。然而时下受来自外部社会和部队内部一些因素的影响,不少基层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受到了严峻挑战。究其根本,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客观因素。
一是领导岗位有限,发展空间小。笔者此前曾同不少本科军校的同学交流过,发现这个现象在基层部队普遍存在。营、连一级干部,往往在一个岗位上待很长时间,不管表现如何优异,都很难像条令条例上写的那样按时调职调衔。就拿笔者所在部队举个例子,营级主官往往不愿意主动转业,都希望能熬到副团;但团级岗位相对营级要少得多,大部分营级干部很难再进一步,于是就耗着到年限才转业;营级干部的长期任职则导致了连一级干部无法按时晋职。在这种体制背景下,基层干部的事业心难免会被慢慢消磨,导致激情消退。尤其是当得知其它部队尤其是机关单位的同级同学早已升迁时,巨大的心理落差更是会对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产生不可忽略的消极影响。
二是部队装备落后,重要任务少。基层部队的战斗力,往往需要通过重要的军事任务来促进和体现。部队参加一次联合军演,对部队的武器装备改良、制度管理完善和战术战法提高等方面都是一次很好的机会。然而不少基层部队,在电子通信、机动运输和战斗武器等“硬件”设施上与其它兄弟单位存在明显的“代差”,使得训练方式陈旧,无法跟上打赢现代化战争的要求,因此也就难以领受重要的军事任务。而一旦缺少了任务牵引,部队装备的更新换代就会放缓,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这种条件下,基层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难免会受到波及,感觉自己的连队得不到重视、被边缘化,从而打击了部队训练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是军地差距扩大,生存压力大。虽然我军近几年来多次提高工资标准,但军人的收入和社会平均水平还是存在不小差距;另外由于土地规划和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很多基层部队无法按照条例条令为符合条件的干部提供住房保障。这使得基层干部,尤其是部队驻地位于一线大城市的基层干部的生活压力非常大。他们领着比社会低的工资,却承受着和社会上一样的生活成本;而且他们大部分都是刚有家庭,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小孩要上学,家庭负担很重。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使他们必须分出相当多的精力去考虑生计问题,因此难以做到全副身心地投入到部队的建设管理中去。
针对上述三个客观因素造成的问题,笔者提出三条相应对策。一是合理加快基层干部的流动。我军金字塔型的编制结构决定了不可能每一名军官都能晋职到理想的职别,大部分的基层干部要面临转业。对基本无法继续晋职的基层干部,上级领导机关首先应结合基层实际情况和干部个人意愿,合理地制定转业干部名单;其次对其做好思想工作,使其正确看待转业问题;最后要切实落实好转业政策,使转业干部能实现从部队到社会的安稳过渡。只有这部分干部能安心按时转业,部队才能为后来的干部提供充足岗位,满足其发展需要,使其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工作干劲。二是设法拓宽基层干部的视野。武器装备的“硬件升级”可遇不可求,但基层干部素质的“软件”却可自主提高。如果长期待在自己的部队缺乏与外界交流,基层干部很容易出现技能单
一、视野狭窄的问题。因此,上级单位应统筹规划,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基层干部在军政、指技、兵种岗位之间交叉代职,提高其复合素质、拓宽战略视野。同时也应鼓励基层干部在工作之余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支持他们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等。只有让基层干部在部队中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他们才会觉得在基层能实现抱负,才会更具事业心和责任感。
补充责任相应责任 篇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了党委及同级纪委的工作责任。作为远离祖国的海外建设队伍,项目党委要紧靠党中央,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建设一支有力量,得民心,重团结,能创新,向前看的队伍。各级纪委要确实履行职责,在治理腐败的工作中做好监督、执行的工作。充分解读、坚决贯彻“两个责任”的决策部署,是把队伍建设成一支廉洁的队伍,有战斗力的队伍,得民心的队伍的关键。
党委的主体责任体现在三个方面,组织结构上的主体责任、工作内容上的主体责任以及执政能力上的主体责任。从组织结构方面出发,首先领导班子要对整个项目肩负集体责任,要将廉政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及文化建设提升到同一高度,在部署落实和检查考核等方面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其次领导班子的第一负责人同样也应是廉政建设的第一负责人,不可在经济建设和廉政建设上厚此薄彼,认为廉政建设是纪委书记的事情,在廉政建设重大事项的开始阶段上要亲自部署、亲自协调,在运行阶段要亲自过问、亲自督办;再次领导班子中的各分管领导,不但要管好自身职责内的经济建设,同时也要正确认识“一岗双责”。
党委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从工作内容上讲,第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坚决去除掉一切滋生腐败的土壤;第二是要建好队伍,要管好队伍,在人员选拔中消除腐败,从根基上解决腐败问题;第三是要把红章子放进盒子里,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明确各级领导的职责权力,防止职责不清,防止出现权力越位,职权不到位,工作不上位的现象出现;第四是要在廉政建设中领导和支持纪委查处违法违纪人员,要把廉政建设放在政治任务高度,通过具体的工作协调、人员调整确保廉政建设的有效、有序进行。党委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从主体责任上讲,要认清党委的主体责任是纪委监督责任的工作前提,纪委的监督责任是党委的主体责任的保障,两种责任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党委要将保障纪委工作作为主要职责,要秉持抓不好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失职渎职的思想,同时要坚持对纪委工作的领导,防止纪委在工作中出现越位、缺位、错位和不到位。各级党委要建立完善的腐败治理体系,要加强对于腐败治理工作中的全局统筹能力、人员工作协调能力、腐败现象的治理能力和对于防腐工作的保障能力。
党委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监督责任,要在职责地位、工作对象、和职责内容三个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能力。在职责地位方面,纪委要明确自身为对于腐败治理工作开展监督的专职机构,纪委的监督权威不可动摇、不容替代,要在监督同级党委腐败治理工作的高度履行自身职责。在工作对象方面,纪委的工作对象为在同级党委领导下的各级机关、项目以及相关党员领导干部,明确工作对象,防止在工作中做到“打虎拍蝇,不容遗漏”。在职责内容方面,第一,纪委应协助同级党委组织协调党内监督工作,要积极开展对组织内监督工作的督促检查;第二,纪委要坚决查处党组织内的各机关、项目及党员的违反党章案件,对于违法乱纪情况,有义务向同级党委报告;第三,对于同级党委起草制定的防腐工作相关规定和制度,提出建议和意见,同时向同级党委及上级纪委及时汇报腐败处理工作进程;第四,纪委需根据相关防腐规定,手里党员群众对于党组织及党员在工作中存在违法乱纪事项的举报,以及统计党委中党员对于举报的申诉。
责任课堂论文责任课堂 篇6
在责任课堂的构建中,我们特别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热情的激发,通过内外合力,使学生专注于学习。例如,在自读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这篇课文时,许多学生不明白究竟什么是“今生今世的证据”。于是,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以及可以证明这件事情的证据。学生在凝神静思后,纷纷主动表述自己最深刻的童年记忆以及“曾经生活”的证据。随后,我再次带领学生寻找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由于有了情境铺垫,学生顺利实现了对课文内容的解读。
(二)反馈性质疑阶段:引发质疑,启迪思维
责任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成为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问辩论,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如教学杨绛先生的《老王》一课时,可采取“倒嚼甘蔗”的方法,重点抓住文章最后“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来导入——同学们读过课文后,有没有发现,作者对老王照顾有加,既没有在物质上亏待老王,也没有在精神上看不起他,为什么最后却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如此,让学生带着问题重新走入文本,在研读中去不断明确“幸运的人”指谁,“不幸者”指谁,再去寻找“幸运的人”为什么对“不幸者”愧怍的原因;进而明白:这是一篇作者反省自己、表达忏悔和愧怍之情的纪实性散文,真正的写作目的并不在于作者如何赞美老王的朴实、厚道和善良,而是为了真诚地表达因当初对老王的不平等、不尊重而生发的忏悔和愧怍之情,使学生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三)参与式讨论阶段:合作探讨,深入交流
责任课堂的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式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就一些重点、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思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习惯、积淀素养。例如,教学《雷雨》一课时,可先抛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这个问题;教学《威尼斯商人》一课时,也可提出“法理与情理谁更重要”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讨论。当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时,一些精彩激辩和话语交锋会“闪亮登场”。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的思辨能力将获得提升。
(四)点拨式精讲阶段:及时释疑,精讲总结
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教师尽管用边讲边问的点拨式教学方法代替了“满堂灌”,但仍存在由于问题设计不合理,反而影响学生的主动思考的现象。责任课堂强调问题的质与量以及呈现方式,即问题应当少而精,并有一定的层次,要在问题之间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例如,教学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一文时,我让学生重点思考三个问题:文章中写了哪几个不同地方的“雨景”?作者为什么说是“冷雨”?“冷雨”为什么不用看,而用“听”?这三个问题是这篇文章的主问题,既是由浅入深的问题,也是可以成为深层次课堂教学研讨的“链式问题”。在学生交流答案的过程中,及时释疑,并作总结。
(五)生活化实践阶段:联系实际,亲历现场
补充责任相应责任 篇7
关键词:安全保障义务;第三人侵权;补充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出台了《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确立了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明确了安全保障义务人的义务范围和责任界限。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中也明确规定了公共场所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这种义务可以表现为很多具体的形式,如警示义务、告知义务、帮助义务等。因此,义务人违反这种法定的义务就可能构成不作为的侵权行为。由此可见,现代法律对侵权受害人的保护已经非常肯定地从积极侵权扩展到了消极侵权的保护。
我国《侵权责任法》在侵权责任的承担中确立了补充责任制度。具体规定在第37条第2款以及第40条的相关规定。从相关条文可见,补充责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补充责任没有改变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过错责任性质;第二,补充责任在责任分担上具有顺序性;第三,补充责任不承担最终责任。不难看出补充责任确实算作我国立法上的一个创设,也体现了我国侵权责任形态的法律传统。我国当前主流侵权法学者延续了上一代民法学者对受害人求偿不能风险的强化保护倾向,对违反预防他人侵权义务的不作为侵权与直接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侵权行为,做出了轻重不同的价值判断。①补充责任也就不同于传统理论上的按份责任或是连带责任,也正是因为如此,补充责任才得在某种程度上以消除了传统侵权法适用按份责任或连带责任的困境。
数人侵权的连带责任是指,数个责任主体对侵权造成的损失承担连带责任。每一个责任人都对损害负有全部的赔偿责任,其中一个责任主体承担了全部责任之后可以就不应由其承担的份额向其他责任人求偿。补充责任的支持者指出在第三人侵权,安全保障义务人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情形中,一个积极的侵权行为和一个消极的不作为不能构成一个关联的行为。②但是,这样的困境是有所夸大的。不论是积极的侵权行为还是消极的不作为,从主观心态上都可能存在故意或者过失两种情况。
同样,如果适用按份责任也会导致面对困境。因为很多情况下,安全保障义务人为履行其义务是损害发生的必要条件。很多特定情况下,如果没有安全保障义务人不作为,也就不会发生损害的后果。另一方面,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当然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运用按份责任是很难从全部责任的范围中划分出一部分属于各方的责任的,在实践中尤其不好操作。
因为补充责任避免了上述困境的产生,所以补充责任得以取代其他责任形式最终以描述的方式规定在了《侵权责任法》中。但是,补充责任也因它与其他责任形式的巨大的差别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
存在不同声音的最总分歧是,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人究竟是不是终局的责任人。按照侵权法的过错归责原则,安全保障义务人违反了义务,具有过错,因此应当承担责任。而在补充责任中安全保障义务人实现了追偿权的情况,显然对过错责任原则有所违背。而这种违背的原因就在于,当侵权法发展逐渐引入不作为侵权时,却没有将其与作为侵权行为同等看待。注意义务可以分为作为的义务和不作为的义务,不应该作为而作为是一种过错,应该作为而不作为同样也是一种过错。又怎么能说安全保障义务人没有最终的责任?③
对安全保障义务质疑的第二种观点就是对补充责任顺序性的批评。在补充责任的制度下,只有当受害人先行向致害的第三人求偿,并且要求偿不能或者求偿不充分的情况下,补充责任人才承担责任。这就使部分学者认为,这种规定破坏了安全保障义务本来应该具有的警示意义。当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责任退居其后,容易使人抱有让致害人承担全部责任的侥幸心理以及推卸责任的借口,从而对自身的过错缺少强有力的惩罚措施。这种有失偏颇的认识都是来自于对不作为侵权特殊性的排斥。不作为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实一直存在,安全保障义务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导致危险的增加和扩散,最终导致了潜在的危险变为了现实的损害。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过错责任的基本精神还是因果关系的角度,补充责任作为非最终责任存在都是不合理的。
然而,这些批评和质疑仅仅是说明了补充责任支持者所认为的补充责任的一大特点——非终局性是不成立的,并不能全面否定补充责任作为对不作为侵权的一种创设性的对应责任形式不是大有裨益的。这就需要对第三人侵权时,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进行重构。
第一,保持补充责任顺序性的必要。补充责任的顺序性是因为在作为侵权和不作为侵权的责任结合下,作为侵权的直接责任具有主导性,而不作为侵权的责任具有从属性。如果没有第三人直接侵害民事权益的行为,也就不会有潜在的危险变为现实的损害。因此,将其置于次要的顺序也是合理的。
第二,对非最终责任的修正。如上面所论述的,补充责任不能否认安全保障义务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时,即使是对第三人造成的损害也是负有最终责任的。因此,笔者认为规定安全保障义务人赔偿之后享有全额的追偿权是不合理的。很多情况下,如果安全保障义务人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那么实际的损害就可能不会发生,当第三人充分赔偿了被害人的损失之后,安全保障义务人已无剩余赔偿责任,不应当有追偿权。
在这两种不同的设置中,笔者认为前者较为合理。因为考虑到安全保障义务人通常是商业经营者,在经济中处于优势的地位,也能比较便利地利用商业保险来分担自己的损失。因此,补充责任应当补充第三人不能赔偿的全部剩余责任,但是追偿权仅仅限于超出其过错范围的“补偿”部分。
第三,之所以在对安全保障义务人之补充责任的支持与质疑的分歧中,笔者选择修正地坚持补充责任,是因为补充责任是一种强调责任顺位的新型责任形式,又能通过求偿权的大小有无来体现“公平责任”的价值取向,无疑可以有更广阔的适用空间。
而安全保障义务追根溯源于德国法,德国法继受罗马法而来,作为义务主要来自于法定、约定或者先行行为。随着社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义务不能借助传统的理论来解释,交往安全义务就孕育而生,使得义务不限于前面三种来源,而是依据“开启或持续危险”这一实质标准来判断。④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2条,同样可以用交往安全理论解释,并按同样的路径看做是补充责任的扩展。按照上文对补充責任的分析,为保证被无民事行为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侵权的受害人的全部损失得到足额的赔偿,监护人可能会承担超出自己过错范围的赔偿责任,对于超出的部分,监护人仍然对被监护人保留追偿的权利。
对教育机构违反特殊安全保障义务、甚至是出租人、分包人、雇主等违反自己应尽的注意义务,第三人侵权造成损害,都可以适用补充责任。综上,若是能够在内在一致性的前提之下,对关联的、同质的规范进行整合,对不作为侵权预防义务的对应责任加以统一,补充责任不仅能够作为特别创设得意完善,也能为法律体系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注解:
① 王竹,《补充责任在<侵权责任法>上的确立与扩展适用——兼评<侵权责任法草案(二审稿)>第14条及相关条文》,《法学》2009年第9期。
② 张新宝,《我国侵权责任法中的补充责任》,《法学杂志》,2010年第6期。
③ 杨垠红,《安全保障义务人补充责任之检讨》,《法治论丛》2008年3月,第23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