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责任和连带责任

2024-10-08

无限责任和连带责任(共11篇)

无限责任和连带责任 篇1

无限责任、连带责任和无限连带责任的区别

无限责任界定的是“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关系,即债务人必须承担全部的清偿责任,也就是当企业的全部财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时,投资人应以个人的全部财产用于清偿,实际上就是将企业的责任与投资人的责任连为一体。

连带责任界定的是“债务人之间”的关系(“投资人之间”),即不管债务人之间内部如何约定,但是每个债务人都有义务对债权人承担全部的清偿责任,也就是当合伙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其债务时,合伙人应以其在合伙企业出资以外的财产清偿债务,每一个合伙人对企业债务都有清偿的义务,债权人可以就合伙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的部分,向任何一个合伙人要求全部偿还。由于连带责任界定的是债务人之间的责任,所以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就不存在连带责任的问题。

无限连带责任是指对外承担的是无限责任,债务人内部之间承担的是连带责任。因此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的是无限连带责任,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对企业债务承担的是无限责任。

有限责任即有限清偿责任,指投资人仅以自己投入企业的资本对企业债务承担清偿责任,资不抵债的,其多余部分自然免除的责任形式。

有限责任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近现代公司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克服了无限公司股东负担的因公司破产而导致个人破产的风险,便于人们投资入股,是广泛募集社会大量资金,兴办大型企业最有效的手段。这一专用语多用于组建公司或者企业,以表示该公司或者企业的性质,如“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有限代表着承担有限的责任。根据我们的投资的多少就以这部分资金负责任而不必用自己的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负责。有限公司可以宣布破产而不是有限公司要对债务负连带责任。所以有限公司有这样的好处,但它又限定组成公司的资金。

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是投资者对其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的形式。所谓有限责任即有限清偿责任,指投资人仅以自己投入企业的资本对企业债务承担清偿责任,资不抵债的,其多余部分自然免除的责任形式。如某人向一有

限责任公司投资100万元人民币,而公司因故经营不善而发生亏损,亏损额分摊到该投资人名下的为120万元,由于他承担的是有限责任,则他只需以100万元的投资本金承担责任即可,多余的20万元对该投资人依法予以免除。一般而言,法人类企业的投资者对企业债务均承担有限责任。如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以投资公司的资本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无限责任即无限清偿责任,指投资人对企业债务不以其投入的资本为限,当企业负债摊到他名下的份额超过其投入的资本时,他除以原投入的资本承担债务外,还要以自己的其他财产继续承担债务。举例来说,一个人投入企业的资本为1万元,而企业债务分摊到他身上的份额为1.5万元,如属有限责任股东,他只以1万元承担责任即可,其他债务依法免除;如属无限责任者,则他除以其投入企业的1万元投资承担债务外,还须另外拿出自己的5000元来清偿债务。如他的其他所有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就只能依法申请破产保护,即由法院依法判定免除或推迟其债务。根据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和部分一人公司的投资人对其投资企业的债务应承担无限责任。我国合伙企业法规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都要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无限责任和连带责任 篇2

一、不真正连带责任概述

早期德国对连带责任的规定散见于个别法律规范中, 未形成完整体系, 后来德国普通法时期学者开始对其进行整理, 将连带责任分为由当事人自行约定的共同连带责任和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单纯连带责任。无论是共同连带责任还是单纯连带责任, 其当事人之间产生连带效应的原因通常只有一个, 即基于同一原因而对外承担连带责任。而学者们把基于不同原因产生连带责任称为不真正连带责任。最早提出不真正连带责任概念的是德国法学家阿依舍雷, 依其观点, “不真正连带是指数债务人基于不同的原因事实分别对于债权人负担数个债务, 因一债务人之完全给付, 他债务人的债务亦因此而消灭, 但是各债务之间无内在之关联, 仅仅偶然地服务于债权人同一利益之满足之连带债务。”此后学界对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概念多番讨论, 争议焦点在于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判断标准——债的产生原因是否具有同一性。我国民法学界引入不真正连带责任理论, 将其界定为“多数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 对一个受害人实施加害行为, 或者不同的行为人基于不同的行为而致使受害人的权利受到损害, 各行为人产生的同一内容的侵权责任, 各负全部赔偿责任, 并因行为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体责任人的责任归于消灭的侵权责任形态。”显然该概念采用了原因是否具有同一性的标准。笔者认为, 界定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应以连带责任的扩张性为参考。通说认为, 不真正连带责任属于广义请求权上的竞合, 表现为受害者对相互竞合的请求权有选择权, 但是按照民法上禁止双重赔偿原则, 债权人不能要求各债务人都向其履行赔偿义务, 仅能择其一, 一旦行使该请求权, 其他请求权归于消灭, 不得再向其他债务人行使, 这样可以阻止不当得利的产生。但是, 由于对各被请求权人偿债能力不甚了解, 这样的规则可能导致受害人不能获得完全救济。而连带责任的目的旨在保护受害者能够获得完整的法律救济, 此时法律有义务扩张连带责任的适用范围, 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范围随之缩小。但若连带责任适用范围过分扩张, 又可能损害被请求权人的利益, 此时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范围就有扩张的空间。因此, 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概念界定应以连带责任的扩张性为参考, 突出与连带责任相互印证的内涵及特点, 不如定义为: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多数债务人就同一给付内容, 各负全部履行义务, 若有一个债务人履行该给付, 则所有债务人的债务均归于消灭。

二、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特点

不真正连带责任特点有三:一是基于不同原因而生, 即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必须基于不同的法律事实而生, 各债务相互独立;二是各债务人之间无共同目的, 没有形成共同的过错, 且没有主观上的联系, 多数人债务的产生具有偶然性;三是存在多个债务人, 存在终局责任, 因法律关系的竞合使债权人享有数个请求权, 一旦债权人选择向某一债务人实现某一项请求权, 则其他请求权均归于消灭。传统观点认为, “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各债务人内部无追偿权, 更无赔偿份额的分担。各债务人内部有清偿权的, 为连带债务;内部无求偿权的, 为不真正连带债务。”但为避免扩大适用不公平责任原则, 应允许非最终责任人向最终责任人追偿。因为非终局责任的行为虽有违法性, 但主观上并无过错, 且单靠其行为并不能促成全部损害后果的产生;而终局责任人的违法行为造成了全部损害后果, 且主观上存在重大过错, 允许各债务人能向最终责任人追偿, 有利于平衡各债务人之间的利益, 使得风险分担, 也可减少债务人之间的相互推诿, 促使债务及时实现, 更利于实现公平正义。

三、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效力

1、外部效力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连带责任虽外部效力相似, 但却因各责任分别由不同原因引起, 本质上为相互独立的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各责任人的给付内容是相同的, 因此, 一旦债权人选择向某一债务人实现某一项请求权, 则其他请求权均归于消灭, 不得再向其他债务人请求赔偿。不真正连带责任中的每个侵权行为人对其违法行为所产生的损害后果都应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这就要求每个责任人对受害人产生的全部损害后果均有满足其请求权的义务, 即受害人可以对每个责任人都行驶债权请求权, 都可单独请求其中之一的侵权行为人承担全部赔偿责任。但应当注意到被请求人承担的仅是中间责任, 而非最终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还存在一个外部效力, 即只要其中一个责任人承担了赔偿责任之后, 受害人请求权归于消灭, 该效力及于其他请求权, 这要求受害人只能选择其中之一的侵权行为人主张请求权, 属于广义上的请求权竞合, 若允许受害人同时向各个责任主张请求权, 将有违民法禁止双重赔偿原则, 且混同于连带责任, 则无存在价值。

2、内部效力

不真正连带责任中的各责任人之间具有追偿权, 但这是单向的, 只有当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为非最终责任人时, 该责任人才能向最终责任人追偿;当受害者直接向最终责任人请求承担赔偿责任时, 则不存在追偿权。这是因为非终局责任的行为虽有违法性, 使法律事实独立的产生, 但是其主观上并无过错, 且单靠其行为并不能促成全部损害后果的产生, 而这些损害后果可以最终归于最终责任人。

四、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连带责任的区别

首先, 不真正连带责任是基于不同原因而生的, 各原因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的, 根据这些原因发生的先后, 可分为两类: (1) 并发原因, 即多个原因行为同时发生, 偶然的竞合在一起, 导致损害后果的发生; (2) 继发原因, 两个原因异时出现, 一前一后, 从而导致损害后果的发生, 而其中又有两种情况, 一是前一原因行为的发生并没有产生实质损害, 损害是由后一原因行为直接导致, 二是无论前一原因行为是否产生损害, 后一原因行为必然会产生该损害后果。可见, 无论属于哪一类型的原因, 对于损害后果的产生, 只有一个直接原因行为, 并且由该行为能够独立的产生全部损害后果, 做出该行为的人则为最终责任人, 而除此之外的原因行为均为间接原因, 对损害后果的发出仅起到间接作用, 做出这些行为的人为中间责任人。而连带责任的规则中, 损害后果是由所有侵权行为人的共同行为所致, 各个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对损害后果的产生均具有原因性, 这些原因性的结合并非偶然, 而是出于所有责任人的共同主观意志或法律上的原因, 具有共同的主观过错。

其次, 不真正连带责任中损害后果的产生无需中间责任人和最终责任人的行为相互配合, 只需要直接原因行为即可, 间接原因行为可有可无, 两类责任人之间不分责任份额, 只需由最终责任人承担最终责任即可, 中间责任承担享有追偿权下的全部责任;而连带责任中损害后果的发生需要各行为相关配合, 这种配合可以是各行为人通过主观上的意思联络而成的配合, 也可以是客观上各行为人各自行为但实现了相互配合的效果, 且基于法律的规定融合一体, 各责任人在对内承担责任中形成有份额的区分关系, 但从外部效力来看, 权利人对所有的连带责任人都可请求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但各责任人在最终责任的承担上仅以各自应当承担的份额为限, 对超出自己份额的部分可向其他责任人追偿。

五、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分类

根据《侵权责任法》条文的规定, 大致可以把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情形分为三大类: (1) 传统的不真正连带责任, 它主要表现为数个违法行为中间接原因行为与直接原因行为偶然的竞合, 两类原因行为异时出现, 相继发生, 前一原因行为为后一原因行为产生损害后果创造了必要条件。产品侵权是典型的传统型不真正连带责任。 (2) 补充责任, 其典型规定为第40条, 它也存在多个原因行为, 前一原因行为为后一原因行为产生损害后果提供了可能性, 但是前后数个原因行为对损害后果的发生所应承担的责任有轻重程度差异, 第40条中, 未尽安全保障义务的原因行为与直接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原因行为相比, 显然要轻得多, 因而是从属的、第二位的责任。补充责任符合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基本特征, 本质上仍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 是特殊的不真正连带责任。 (3) 先付责任, 这一类责任形态表现为受害人只能向中间责任人要求全部赔偿, 无权向最终责任人主张全部赔偿, 中间责任人应当首先承担赔偿责任, 在承担赔偿责任之后有权向最终责任人追偿。代表性的条款有第44条、第85条、以及第86条第1款规定。

六、结束语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连带责任是一对相伴而生的概念, 其以连带责任适用范围的扩张性为参考来决定自身的适用范围。随着社会公共政策的变化, 连带责任的适用得到一定的限制, 给予不真正连带责任生存的空间, 形成新的分类体系, 更能公平合理的保护各个利益, 但是不断扩张适用范围将可能造成新的利益失衡, 因此我们应当全面把握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情形, 才能有效保护各方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杨立新.论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类型体系及规则[J].当代法学, 2012, 3.

[2]阳雪雅.论不真正连带责任独立性的缺失[J].学术论坛, 2011, 5.

[3]米塔斯.论消极连带债务关系[J].格林胡茨当代私法与公法杂志 (Grunhuts Zeitsch rift fur das priuvat-und uffen tliche Recht der gegenw art) , 1887, 14.

[4]杨立新.侵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无限责任和连带责任 篇3

关键词:民商法;连带责任;认定和处理

连带责任的概念早在古罗马时期就诞生了,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进行完善。我国对于连带责任这一概念的认识起源于先秦时期。春秋时期的秦国,由商鞅变法这一改革行动开始形成了严苛的连坐制度,将全国人民按一定的编制进行管理,让各户居民之间相互监视、相互检举揭发,方便国家的统一管理。但是,这一时期的制度规定由于时代的局限具有很大的漏洞。随着历史发展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形成,连带责任的认定和处理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我国法律关于连带责任的规定分散在不同法律条款当中,在连带责任的认定和处理当中容易产生不同的分析处理结果。

一、连带责任的含义

按照我国现行民商法的规定:连带责任就是多个责任人由于一项共同参与的法律活动而产生的共同承担责任的情况[1]。对于一些意外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连带责任的相关人员需要共同承担,对债权人进行债务偿还,消除债务义务。

连带责任具备的法律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连带责任属于共同责任的一种,责任的承担对象要在两人或者两人以上。第二,连带责任的承担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法律联系,在债务人违反法律或者合同规定的时候,需要对债权人承担必要的法律责任。第三,连带责任人的债务承担和债务赔偿是相互独立的,每位连带责任人在偿还应承担的债务之后,即完成了其法律义务,不再受到责任追究。第四,连带责任的确认需要当时人之间具有一定的法律联系,通过合同等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进行确认。民商法当中的连带责任认定和追究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债权人的权利能够得到实现,如果债务人在失踪、死亡、丧失履行债权能力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连带责任的追究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二、我国民商法对连带责任的认定

(一)连带责任的认定

我国民商法的条款中广泛涉及了连带责任的认定和和处理,但是我国民商法对于连带责任制度的描述还比较模糊,什么情况下应用什么样的制度还缺乏明确的规定,在连带责任的认定当中经常会出现责任的误判,难以对连带责任和非连带责任进行区分[2]。连带责任和非连带责任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两者的产生原因不同。连带责任的产生是由于一些共同的法律行为,比如共同经营、共同担保、共同代理等。在这些共同行为当中,连带责任人承担了同样的义务,所以,在发生经济损失时也要共同进行承担,共同进行债务赔偿。其次,两者的法律目的不同。连带责任的认定和追究是为了对债权人进行债务偿还。最后,两者的认定标准不同。

(二)连带责任的归属

连带责任的归属确定是建立在连带责任认定的基础上的。由于我国法律对于连带责任的认定具有主观上的模糊,所以连带责任认定后的归属确定就成为了一个难题[3]。在实际的司法规程当中,难以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还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扩大案件的影响力。比如对于债务案件,如果连带责任人之间的协商没有成功,就会导致债务的偿还义务难以执行,各个责任人的债务偿还金额难以确定,司法审判失去了实际的效力。

(三)连带责任的诉讼时间

我国民商法的法律条款当中,缺乏对连带责任相关诉讼的诉讼时效的规定。这就会造成诉讼案件的时效判定不统一,出现多种意见和看法,给诉讼带来困难。对此,民商法必须秉承司法一致性的原则,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款规定,确保每一位连带责任人都具有终止诉讼合理时效的权利,彰显法律的公平公正,维护法律的尊严。

三、我国民商法对连带责任的处理

(一)由共同行为形成的连带责任

连带责任人的共同行为,包括共同侵权、共同危险行为、原因力竞合和共同责任等。民商法当中规定: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连带责任人由于主观原因共同造成对他人侵权的行为,需要承担连带责任。但是这个“主观原因”缺乏明确的界定,需要根据实际案例来判定责任。共同危险行为,是指由于危险行为造成经济损失,在责任主体不明确的情况下共同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况。我国民商法对于危险行为下的连带责任追究有着明确的规定,可以作为法律审判的依据。共同责任一般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活动当中出现,多是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经济损失。

(二)由委托代理形成的连带责任

如果代理人在委托代理的过程中出现了违法行为,或者在意识到违法行为存在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代理活动,就会产生连带责任。比如某产品的代理销售人员在明知产品对顾客会产生危害的情况下,仍然继续进行产品的销售,导致客户的利益受到损害,在追究产品生产厂家的法律责任时,代理销售人员也要承担连带责任。这种连带责任的追究处理能够规范代理活动的进行。

(三)由承担保证形成的连带责任

合同的签订和商业活动的进行往往会涉及到多个主体。在一些合同当中,往往需要单位或个人对合同签订方能够履行法律义务进行担保。如果在法律案件当中,由于某人或单位承担保证的对象未能按照合同履行法律义务,承担保证的行为主体就要承担连带责任,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单位或个人进行经济赔偿。

四、结论

民商法与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商务活动紧密相关,是我国法院处理人民日常纠纷和商业纠纷的依據。我国多部法律都有连带责任认定和追究处理方面的内容,但是内容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分歧,容易产生多种处理办法。对此,我国民商法应该统一对连带责任的认定和处理规定,形成一致的连带责任制度,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世友.关于民商法中连带责任的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6,10:17-18.

[2]李瑜.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05:56-58.

个人无限连带责任保证函 篇4

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

承贵公司与(以下称债务人)于年月日签定的《委托保证合同》或《委托担保承诺书》(合同编号:)的有关约定,贵公司为债务人以保证的方式提供担保,为确保贵公司的合法权益,依照诚实信用之原则,本人愿以个人所有的财产,以无限连带责任的方式,为贵公司提供保证。并在此谨作以下保证:

一、本人同意上述《委托保证合同》或《委托担保承诺书》的全部条款,并保证债务人能够按期清偿所有债务。

二、本人同意对《委托保证合同》或《委托担保承诺书》(包括今后可能补充,修改变更后的《委托保证合同》或《委托担保承诺书》)中债务人的所有债务承担无限连带清偿和无限连带赔偿责任:

1.如债务人未按《委托保证合同》或《委托担保承诺书》中的约定按期足额向贵公司支付由贵公司垫付的全部款项和自付款之日起的利息以及其他费用、损失等(利息额计算至本人实际支付日),本人保证在贵公司代偿之日起十五日内无条件将上述款项支付给贵公司。

2.如债务人未按《委托保证合同》或《委托担保承诺书》中的约定按期足额交纳担保费,本人保证在收到贵公司索款通知五日内,无条件代债务人支付担保费本息、违约金以及损失等费用。

3.如债务人未履行《委托保证合同》或《委托担保承诺书》中约定的其他义务而给贵公司造成损失,本人保证在收到贵公司书面索款通知十五日内,无条件予以全部赔偿。

4.上述三种情形下,贵公司无须先向债务人追偿或起诉或处置其他反担保措施,而有权直接向本人索偿。一经贵公司要求,本人将无条件负责清偿债务人欠付贵公司的上述所有债务。

三、本人用于清偿债务人欠付贵公司所有债务的资产和权益,包括但不限于:

1.本人所有的资产(详见清单)和财产性权益(包括但不限于本人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利息、股息、股权、红利、财产租赁、财产转让等所取得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

2.夫妻共同财产中减去对方基本生活费用(按照国家或当地政府规定标准)后的部份;

3.本人已经及未来因任职、受雇、履约等提供劳务,或将财产出租给承租人,或转让建筑物、土地使用权等财产及转让其他财产,或许可各种特许权的使用,或作为个体工商户进行生产和经营,或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等所取得的一切资产和权益以及从公司、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等。

四、本人承担无限连带保证责任期间自贵公司代偿之日起,直至债务人欠付贵公司的所有债务悉数清偿为止。

五、如本人未按前述约定履行无限连带保证责任,由此而造成贵公司的其他经济损失概由本人承担。贵公司有权根据法律规定,通过法律程序追索所有应付款项。

六、如贵公司以其他形式间接履行担保责任,本人保证届时无条件按照贵公司规定的格式另行出具保证函。

七、本保证函是不可撤销的,在下列情况下,无论是否事先通知本人,本保证函持续有效:

l.本保证函中当事人的身份地位发生任何变化;

2.本保证函中当事人发生合并、分立、停业、撤销、解散、破产、无清偿能力或变更名称、住所、章程、法定代表人、经营

范围、企业性质或其上级单位的任何指令,其地位、财力状况的改变或与任何单位签定任何法律文件等事项;

3.《委托保证合同》或《委托担保承诺书》的任何补充、变更、修改。

八、在所有的债务尚未全部清偿前,本人放弃取代贵公司债权人地位的一切权利,并保证:

1.在所有的债务尚未全部清偿前,债务人即使欠下本人任何款项或将任何资产或权益抵押、质押或转让给本人,本人将不与贵公司并列分享追讨上述款项、资产或权益;

2.非经贵公司书面同意,本人不能同时向债务人索取任何担保或款项,如有已索取者,该等担保或款项一经贵公司要求,须照数交还贵公司;

3.在债务人发生破产或任何债务重整的诉讼时,本人如可从中取得任何资产或款项,所得的资产或款项亦作为代贵公司取得,并一经贵公司要求即全数交还,直至贵公司全数收回债务人欠付贵公司的所有债务为止。

总之,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贵公司均享有优先受偿权,俟贵公司收回债务人欠付贵公司的所有债务后,本人方可取代贵公司债权人地位。

九、本人对依据本保证函规定所应付的一切款项,均不得提出任何扣除、抵销或反索偿的主张,亦不得附带任何限制或条件,以保证贵公司实际足额收到本保证函规定的贵公司应得款项。

十、贵公司给予债务人和本人的任何宽容、宽限、优惠或延缓行使《委托保证合同》或《委托担保承诺书》及本保证函项下的任何权利,均不影响、损害或限制贵公司依本保证函和法律法规而享有的一切权益,不应视为贵公司对本保证函项下权利、权益的放弃,也不影响本人在本保证函项下应承担的任何债务。

十一、本保证函为一独立附加担保,贵公司可以在本身认为

合适的情况下,接受债务人或任何第三者现时或将来提供的任何抵质押或其他担保,或者解除或变更已持有的抵质押或其他担保而无需知会本人,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本人均应对债务人的所有未清偿债务承担个人无限连带保证责任。

十二、本保证函自本人签字之日起生效,直至本保证函项下全部债务履行完毕为止。本人保证对本保证函中的所有债务不提出任何抗辩。

十三、本保证函为《委托保证合同》或《委托担保承诺书》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有任何修改、补充、变更均须征得贵公司的同意。

十四、本保证函一式二份,贵公司与本保证人各执一份。

保证人:

姓名:

住所:

身份证号码:

电话:

保证人配偶:

身份证号码:

个人无限连带责任保证书 篇5

个人无限连带责任保证书

有限公司:

《委托担保合同》约定,贵公司为债务人以保证的方式提供担保,为确保贵公司的合法权益,依照诚实信用之原则,本人愿以个人所有的财产,以无限连带责任的方式,为贵公司提供保证。

一.本人同意上述《委托担保合同》的全部条款,并保证债务人能够按期清偿所有债务。

二.本人同意对《委托担保合同》中债务人的所有债务向贵公司承担无限连带赔偿责任:

1.如债务人未按《委托担保合同》约定按期足额向贵公司支付由贵公司垫

付的全部款项和自付款之日起的利息以及其他费用、损失等时,本人保证在贵公司代偿之日起十五日内无条件将上述款项支付给贵公司。

2.如债务人未按《委托担保合同》中的约定按期足额交纳担保费,本人保证在收到贵公司索款通知五日内,无条件代债务人支付担保费本息、违约金以及损失等费用。

3.如债务人未履行《委托担保合同》中约定的其他义务而给贵公司造成损失,本人保证在收到贵公司书面索款通知十五日内,无条件予以全部赔偿。

三.本人用于清偿债务人欠付贵公司所有债务的资产和权益,包括但不限于:

1.本人所有的资产和财产性权益;

2.夫妻共同财产中减去对方基本生活费用后的部份;

3.本人因任职、受雇、履约等提供劳务,或将财产出租给承租人,或转让建筑物、土地使用权等财产及转让其他

财产,或许可各种特许权的使用,或作为个体工商户进行生产和经营,或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等所取得的一切资产和权益以及从公司、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等。

四.本人承担无限连带保证责任期间自贵公司代偿之日起,直至债务人欠付贵公司的所有债务悉数清偿为止。

五.如本人未按前述约定履行无限连带保证责任,而造成贵公司的其他经济损失概由本人承担。贵公司有权根据法律规定,通过法律程序追索所有应付款项。

六.如贵公司以其他形式间接履行担保责任,本人保证届时无条件按照贵公司规定的格式另行出具保证书。

七.本保证书是不可撤销,出现下列情况无论是否事先通知本人,本保证书持续有效:l.本保证书中当事人的身份地位发生任何变化;

2.本保证书中当事人发生合并、分

立、停业、撤销、解散、破产、无清偿能力或变更名 1 承贵公司与于年月日签订编号为

称、住所、章程、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企业性质或其上级单位的任何指令,其地位、财力状况的改变或与任何单位签定任何法律文件等事项;

3.《委托担保合同》的任何补充、变更、修改。

八.在所有债务尚未全部清偿前,本人放弃取代贵公司债权人地位的一切权利,并保证:

1.在所有的债务尚未全部清偿前,债务人即使欠下本人任何款项或将任何资产或权益抵押、质押或转让给本人,本人将不与贵公司并列分享追讨上述款项、资产或权益;

2.非经贵公司书面同意,本人不能同时向债务人索取任何担保或款项,否则贵公司有权要求本人将索取的权利和款项全部移交贵公司;

3.在债务人发生破产或任何债务

重整的诉讼时,本人如可从中取得任何资产或款项,所得的资产或款项亦作为代贵公司取得,并一经贵公司要求即全数交还,直至贵公司全数收回债务人欠付贵公司的所有债务为止。

九.本人对依据本保证书规定所应付的一切款项,均不得提出任何扣除、抵销或反索偿的主张,亦不得附带任何限制或条件,以保证贵公司实际足额收到本保证书规定的贵公司应得款项。

十.贵公司给予债务人和本人的任何宽容、宽限、优惠或延缓行使《委托保证合同》及本保证书项下的任何权利,均不影响、损害或限制贵公司依本保证书和法律法规而享有的一切权益,不应视为贵公司对本保证书项下权利、权益的放弃,也不影响本人在本保证书项下应承担的任何债务。

十一.本保证书为一独立附加担保,贵公司可以在本身认为合适的情况下,接受债务人或任何第三者现时或将来提供的任何抵质押或其他担保,或者

解除或变更已持有的抵质押或其他担保而无需知会本人,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本人均应对债务人的所有未清偿债务承担个人无限连带保证责任。

十二.本保证书自本人签字之日起生效,直至本保证书项下全部债务履行完毕为止。本人保证对本保证书中的所有债务不提出任何抗辩。

十三.本保证书为《委托保证合同》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有任何修改、补充、变更均须征得贵公司的同意。

十四.本保证书壹式贰份,贵公司与本保证人各执壹份。

保证人:,保证人配偶:身份证号码:,现住所:

个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担保书 篇6

兹有(下称债务人),于2011年月日同XXX签署了《借款合同》,向(下称债权人)借款人民币万元整,为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本人愿以个人所有财产承担无限连带担保责任。并承诺如下:

一、本人已认真阅读了《借款合同》,并同意对《借款合同》及今后可能发生的修改、补充条款中债务人所有债务承担无限连带保证责任。当债务人出现《借款合同》第条约定事项时,债权人无需先向债务人或其他担保人追偿、起诉或采取其他措施,本人保证在收到债权人索款通知后五日内无条件将上述款项支付给债权人。

二、本次担保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债务人借款本金、利息、违约金、诉讼费及因债权人为保证债权的实现而产生的各项费用。

三、担保期限自《借款担保合同》签订之日起,至债务人清偿全部债务完毕为止。

四、本人用于清偿债务人债务的资产和权益,包括但不限于:

1、本人家庭(或个人)财产清单所列的全部资产。

2、本人名下所有存款、房产、汽车、设备、土地使用权、股权、承包、承租经营权等财产和权益。

3、本人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利息、股息、股权、红利、财产租赁、财产转让等所取得的现金、有价证券等方式的收益以及因商标、专利等专有权所取得的现金、有价证券等方式的收益及因商标、专利等专有权所取得的许可使用费及转让费等。

五、本人已了解除本担保书外,主合同项下还存在其他担保或抵押,本人在此承诺:本担保责任不受其他任何担保人所提供的担保或抵押影响,也不因他们的存在而免除或减少,担保责任的承担也不以债权人向其他任何担保人或因变现其他抵押物提出权利主张或进行诉讼/仲裁/强制执行为前提。

六、本保证书是不可撤消的,出现下列情况,无论是否征得本人同意或是否事先通知本人,皆不影响本保证书的法律效力及继续履行:

1、本保证书所涉及的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身份、地位发生任何变化.2、债务人延长借款期限,或增加借款金额的。

七、债权人给予债务人或其他承担连带责任的担保人和本人的任何宽限行使《借款合同》及本保证书项下的权利,不视为债权人对本保证书项下权利、权益的放弃,也不影响本人履行本保证书的各项义务。

七、因本担保书发生争议,可由债权人和担保人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时可向

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八、本保证书自担保人签字即刻生效。

人:

话:

身份证号码:

所:

无限责任和连带责任 篇7

关键词:侵权补充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辨析

一、侵权补充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一) 侵权补充责任的概念

侵权补充责任是指数个行为人基于不同的侵权行为对受害人造成了同一损害, 在造成损害的直接责任人不能承担责任或者不能完全承担责任的情况下, 由补充责任人在其过错以及直接责任人赔偿不足的范围内承担责任的一种独立的侵权责任形态。

(二) 侵权补充责任的特征

1. 侵权补充责任存在的前提是存在两种侵权行为。

即侵权补充责任的形成必须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侵权行为:一种是直接导致受害人损害结果发生的积极加害行为, 也称直接侵权行为, 有时甚至是犯罪行为;另一种是对受害人损害结果的发生起间接作用的消极不作为行为, 也称间接侵权行为。由于积极加害行为借助、利用了消极不作为行为并造成了同一损害, 使得两种不同性质的侵权行为间具有法律上的关联性, 但导致了不同的法律后果, 即实施积极加害行为的人承担直接责任, 消极不作为的人承担补充责任。[1]

2. 侵权补充责任是一种过错责任。

侵权补充责任是一种以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的民事法律责任。即过错是补充责任人承担责任的前提条件, 只有存在过错的情况下, 才承担补充责任, 没有过错, 补充责任人将不承担责任, 体现了传统侵权法上过错归责和责任自负的精神。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 不论是安全保障义务人还是劳务派遣单位, 抑或是学校等教育管理机构, 其承担补充责任的前提就是因为其有过错, 具体表现为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未尽到选任和管理义务、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等。既然侵权补充责任是一种过错责任, 那么, 从责任构成上来讲, 其要符合“四要件说”的要求, 具体表现为:受害人有损害, 行为人负有作为义务而不作为, 损害与行为人不作为的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行为人不作为具有过错。

3. 侵权补充责任的核心是补充。

侵权补充责任的“补充”, 既包括程序意义上的补充, 也包括实体意义上的补充。程序意义上的补充是指顺位的补充, 也就是说, 直接责任人承担的赔偿责任是第一顺序的责任, 补充责任人承担的赔偿责任是第二顺序的责任, 因为补充责任对应的是实际加害人的直接责任。只有在受害人无法从直接责任人那里获得救济的情况下 (如直接责任人无法找到或者没有能力全部承担赔偿责任) , 才承担责任。如果直接责任人能够实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那么补充责任人就没有必要承担补充责任。[2]实体意义上的补充是指补充责任的赔偿数额是补充性的, 其赔偿数额的大小, 取决于直接责任人承担的数额的大小以及补充责任人的过错程度。若侵权补充责任人的过错程度足以涵盖受害人的全部损失, 而直接责任人无力承担任何责任, 则侵权补充责任人应当承担全部损失, 即负无限补充责任;若侵权补充责任人的过错程度不足以涵盖受害人的全部损失, 则不管直接责任人有无能力承担全部或者部分责任, 侵权补充责任人只就与自己过错相当的范围内承担责任, 至于受害人能否获得全部赔偿与之无关, 即负有限补充责任。[3]因此, 从理论上讲, 侵权补充责任具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即完全的补充责任和相应的补充责任。完全的补充责任, 即补充责任人对全部损害都要承担补充责任, “缺多少补多少, 补充责任之承担将使得被侵权人的全部损害得到赔偿”[4], 换言之, 无论加害人承担多少, 剩下的都应当由补充责任人承担;而相应的补充责任, 即补充责任人仅仅在一定限度内对损害承担赔偿责任。所谓相应, 通常是依过错程度和原因大小而定。

4. 侵权补充责任是一种终局责任。

终局责任是与非终局责任相对应的概念。终局责任是指根据法律规定, 责任人是法律责任的最终承担者, 责任人在承担责任后不能向其他责任人追偿的责任形式。将补充责任界定为终局责任的依据在于:补充责任是一种过错责任, 补充责任人是对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 因此, 其承担完补充责任后不应该享有追偿权。我国《侵权责任法》未对补充责任人承担责任后的追偿权作出规定, 揭示了侵权补充责任终局性的性质。但也有学者认为, 《侵权责任法》中没有规定追偿权, 并不影响补充责任人依法或依双方的约定向直接责任人行使追偿权。[5]这种解释其实是没有认清侵权补充责任的过错责任的本质。

二、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一) 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

“侵权法上的不真正连带责任, 是指多数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 对一个受害人实施加害行为, 或者不同的行为人基于不同的行为而致使受害人的权利受到损害, 各个行为人产生的同一内容的侵权责任, 各负全部赔偿责任, 并因行为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体责任人的责任归于消灭的侵权责任形态。”[6]

(二) 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特征

不真正连带责任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7]

1. 数个行为人基于不同的行为造成一个损害。例如, 销售者销售缺陷产品, 是造成受损害人损害的原因, 同时该产品的缺陷又是生产者的生产造成的, 两个行为都是损害发生的原因。但是损害又是一个损害, 并不是两个损害结果。

2. 数个行为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侵权责任, 这个责任就救济受害人损害而言, 具有同一的目的。

3. 受害人享有的不同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可以“择一”行使, 而不是分别行使各个请求权。受害人选择的一个请求权实现之后, 其他请求权消灭。此为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就近”规则, 是受害人可以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法律关系当事人作为被告起诉。就近规则产生的责任, 是中间责任, 而不是最终责任。

4. 损害赔偿责任最终归属于造成损害发生的最终责任人。如果受害人选择的侵权责任人就是最终责任人, 则该责任人就应当最终地承担侵权责任。如果选择的责任人不是最终责任人, 则承担了侵权责任的责任人可以向最终责任人请求赔偿, 最终责任人应当向非终局责任人承担最终责任。

三、侵权补充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区别

虽然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有一些相似之处, 例如数个行为人的数个单独行为是两者产生的原因, 基于不同的法律关系和不同的事由而发生不同债务的偶然竞合, 数个行为人各自主观状态独立, 没有任何意思联络等等, 但补充责任并不是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下位概念, 其是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相并列的一种全新的责任形态。

(一) 责任发生的原因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产生并非基于责任人对法定义务的违反, 而是法律规定在一定情形下发生了损害, 则由一定范围内的加害人负责。例如, 在典型的产品缺陷责任中, 受害人无须证明产品缺陷是由产品生产者或者销售者造成的, 只要是因为产品缺陷造成的损害, 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就对其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8]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责任人之间一般具有一定的合作关系;补充责任的发生通常是存在于责任主体间有关联或者有法定、约定义务的特定情形, 是侵权行为导致, 而补充责任人一般没有积极的作为行为, 责任间存在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情况。

(二) 责任人承担责任时是否存在先后顺序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中, 各责任主体人之间没有清偿顺序的前后之分, 权利人对各个责任人的请求权是平行关系, 不论责任人是否为终局责任人, 权利人享有自由选择权, 其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责任人要求其履行全部债务, 也可以一并要求全部履行, 实务中, 权利人一般采用“就近原则”向最近的责任人请求赔偿;而补充责任中, 直接侵权人和补充责任人则有严格的清偿顺序, 直接侵权人是第一顺位清偿人, 补充责任人是第二顺位清偿人, 权利人必须首先向顺序在先的直接责任人行使请求权, 只有在第一顺序的直接责任人无法确定或其财力不足以赔偿时, 才由第二顺序的补充责任人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三) 责任人承担责任的范围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中, 各责任人对于债务均负全部履行的义务, 对外的责任范围是完全重合的, 一个责任人承担全部责任后, 其余责任人的责任即归于消灭;而补充责任从属于直接责任, 其未必是全部责任, 补充责任人的责任范围除了本身的过错程度外, 很大程度上依赖第一顺序的直接责任人的赔偿情况。补充责任人不一定是最终责任承担主体, 如果直接责任人承担了全部的赔偿责任, 补充责任人就不需要承担责任了。当直接责任人无力赔偿、下落不明或赔偿不足时, 才由补充责任人承担赔偿责任。而且对直接责任人没有承担的侵权责任, 补充责任人不一定是全部承担下来, 在很多情形下其承担的是相应的补充责任。

(四) 责任的最终承担上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中存在法定的最终责任人。例如, 在产品责任中的缺陷制造者, 就是最终责任人。如果生产者是最终责任人, 销售者在承担了损害赔偿责任之后, 就有权向最终责任人生产者追偿;反之, 如果销售者是最终责任人, 则生产者在承担了损害赔偿责任后也可以向销售者追偿;而在补充责任中, 直接责任人和补充责任人都是对自己的侵权行为负责, 他们各自承担的都是终局责任, 彼此之间不存在追偿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俊.侵权法上补充责任研究——以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为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 2011:4.

[2]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194.

[3]杨连专.论侵权补充责任中的几个问题[J].法学杂志, 2009 (6) :14.

[4]张新宝.侵权责任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48.

[5]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163.

[6]杨立新.侵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638.

[7]杨立新.侵权责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327-328.

劳务派遣减少连带责任对策 篇8

律责任增加。本文就用工单位如何减少连带责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劳务派遣 连带责任 用工风险

劳务派遣制度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80年前后,劳务派遣在美国得到蓬勃发展。此后,该用工形式逐渐为其他国家所借鉴并被立法移植。我国从90年代后期,劳务派遣这种用工方式开始出现。2008年1月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对劳务派遣这种用工方式加以具体规定。自此,劳务派遣这种用工形式在我国迅速发展。

连带责任的理解

由于派遣用工的特殊性,《劳动合同法》第92 条规定,派遣单位违法,给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同样,《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35 条规定,因用工单位违法而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因此,无论是派遣单位违法,还是用工单位违法,都应当对劳务派遣员工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这里的连带责任应当理解为完全连带责任,而不是部分的连带责任。完全连带责任指的是劳务派遣公司或用工单位都应当独立对派遣劳动者承担所有的赔偿责任,无论是由哪方违法导致劳动者受损害。在完全连带责任的前提下,劳动仲裁或法院在审理此类劳动争议时,只审查派遣方和用工方是否给派遣员工造成了损害,是否应当依法对派遣员工承担法律责任,若成立,那么就会裁决或判决向派遣员工承担的具体责任内容。

即使被派遣劳动者只起诉一方,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劳动者因履行劳动力派遣合同产生劳动争议而起诉,以派遣单位为被告;争议内容涉及接受单位的,以派遣单位和接受单位为共同被告。

连带责任产生的目的

规定连带责任的主要立法目的是加强用工单位和派遣单位的共同责任,尽可能使劳动者受到侵害的合法权益保护落到实处。《劳动合同法》要求在劳务派遣单位违反法律规定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时,由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规定,其实就是在劳务派遣中被派遣劳动者权益受损害时,把“拆分”的两个用人企业再重新“捆绑”在一起,让他们连带承担派遣中派遣劳工遭受的损害,以求能从最大的可能性中免去劳务派遣于劳动者之弊,减少用人单位所获之不当得利。进行这样的规定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

连带责任能减少解决争议的成本。因为如果不规定连带责任,一旦劳动者的权益受到损害,劳动者首先要向派遣单位主张责任,经过一系列过程后,发现派遣单位不能够承担责任时再向实际用人单位主张责任。这样,不仅耗费了劳动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浪费了国家的司法资源。

在连带责任的情况下,由于实际用人单位也要直接承担责任,这样可以督促实际用人单位对于派遣劳动者履行应尽的义务,提供相对安全的工作条件等。

在连带责任的情况下,用工单位可能对派遣单位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因此用工单位就会督促派遣单位履行自己的义务。例如签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不得克扣工资等。

如果派遣单位实力不足以承担责任,连带责任使劳动者的权益可以由用工单位来保障。因此连带责任对于解决用工单位不实际承担责任,劳务派遣单位实际承担不了责任的问题,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劳动者受损的权益得到赔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法律效果。派遣单位和要派单位任何一方因为连带雇主责任而向劳动者承担责任后,如果该责任按照双方劳务派遣协议的约定是由另一方承担时,已经承担责任的一方可以向对方追偿。如果双方劳务派遣协议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则按照“谁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谁负责”的原则确定最后承担雇主责任的主体。

连带责任中用工单位的对策

用人单位就要设计对策避免与劳务派遣单位一起承担连带责任。因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尽可能的减少用工风险。

挑选有资质的的劳务派遣公司。即将于2013年7月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务派遣单位的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二百万元,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设施,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等”。大大提高了准入门槛,提高了劳务派遣单位承担责任的能力,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可以获得有效赔偿。

签订合法、合理、明确的劳务派遣协议。劳务派遣协议是劳务派遣单位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民事合同,它是两个单位严格按照责、权、利对等原则而达成的协议,是劳务单位与派遣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前提条件。在协议中事先约定权利义务的分配既方便派遣人员维权,也减少了用人单位成为被告的风险。所以劳务派遣协议要明确约定管理费用、工作内容、社会保险费等事项,尽可能详尽,不要漏项。

根据劳务派遣协议签订工作协议。劳务派遣协议是民事合同,反映的是劳务派遣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意,其效力不涉及劳动者。在实际操作中,用人单位还需要与派遣人员签订工作协议,明确双方的工作关系及所从事工作岗位职责的具体要求。签订工作协议应当把握这样一个原则:涉及劳动合同的内容不要约定,只约定在劳动合同基础上的其他合同内容。比如,培训协议的内容,竞业限制,保守秘密等内容。工作协议签订中,用人单位还必须履行将劳务派遣协议的内容告知派遣人员的义务。

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岗前培训。用工单位要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岗前培训,无论他们是技能工还是非技能工,也无论他们是否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岗前培训不仅可使被派遣劳动者熟悉本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发生不安全事故的风险,而且还可使他们按照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工作,减少管理中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方无限连带责任保证书 篇9

鉴于()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贵方公司(以下简称“乙方”)于××××年××月××日签署了《合作开发协议》及《股权回购协议》。根据该两份协议的约定:①甲方应先投资××××万元与乙方共同成立××项目公司(以下简称丙方);②甲方于××××年××月××日前筹资×××××万元,由丙方缴纳竞拍土地保证金;③××××年××月××日前,甲方筹资3亿元,由丙方缴纳a地块全部土地出让金及b、c、d三块土地50%的土地出让金。同时,在××××年××月××日前,甲方将持有的()股权转让给乙方。

为了确保甲方完全履行上述两份合同项下的出资到位义务和按时转让股权义务,我公司自愿向贵方提供无限连带责任保证担保,保证责任如下:

1、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合作开发协议》和《股权回购协议》项下由甲方出资的本金、利息、罚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乙方、丙方实现全部债权的费用等。

2、乙方、丙方无须先向甲方追偿或起诉或处置抵押/质押物,即有权直接要求保证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即保证人保证责任与抵押物的担保系平行的、并列的,乙方、丙方可以优先实现保证债权,不受抵押/质押物担保物权存在的影响。

3、如存在两个以上的保证人,各保证人均对甲方前述合同项下的全部债务对乙方、丙方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保证,即各保证人之间的保证责任亦是平行的、并列的。

4、本保证独立于上述《合作开发协议》及《股权回购协议》,此合同项下的抵押物的担保不成立(不论是否因甲方违反诚实信用原则造成的)、被确认无效、被撤销、效力待定或乙方、丙方单方面解除、抛弃,或发生抵押/质押物灭失、毁损(不论灭失、毁损系由谁的原因造成的,或者因不可抗力)情形,保证人仍对甲方前述合同项下的全部债务向乙方、丙方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保证,不因抵押/质押物的担保不存在而产生任何影响。

5、保证期限自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两年。

6、甲方及甲方授权代表与乙方、丙方达成的任何补充协议、展期、对帐单等,均自动对保证人发生法律效力。

7、保证人特别承诺:在乙方、丙方债权未获完全清偿前,保证人暂不行使对甲方及其他保证人的追偿权,待乙方、丙方所有债权获得清偿后,保证人才有权行使该等权利,否则乙方、丙方有权要求保证人全数交还。

本公司愿意对本保证书进行公证并赋予强制执行的效力,如果×××××控股有限公司未按照《合作开发协议》及《股权回购协议》履行义务,本公司愿意接受公证机构出具执行证书、接受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自愿放弃对该执行的抗辩。

本保证书一经签发不可撤销。

保证人(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营业执照号码:组织机构代码:

无限责任和连带责任 篇10

王某在南京经营一家小型加工企业,由于公司机器设备陈旧,急需更换一批新设备。但公司订单减少,没有闲置资金购买新设备。后来,王某通过别人介绍认识了另一企业主刘某。刘某手里资金充裕,并且表示愿意向王某借款,但是要求王某对所借款项提供担保。

于是,王某找来好友张某,王某向张某讲明了自己目前的状况,并表示如果能够更新这批设备,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降低成本,资金很快就能够回笼,到期肯定能够归还借款。最终,张某被王某说服,同意以自己其中的一处房产对王某的借款提供担保。有张某以自己的房产对王某的借款进行保证,刘某只是简单的看了一下房产证,没有对房产证的具体信息进行核实,就签订了合同。最终,王某顺利地拿到了借款100万元。民间借贷合同中列明,张某以自己的房产对王某的借款提供保证,但并未办理登记,合同中也未列明房产信息,只留了一份房产证复印件。

最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发生了。在借款到期后,王某无力偿还借款。刘某遂要求张某对王某的借款承担偿还责任。令刘某想不到的是,王某居然也拒绝偿还。无奈之下,刘某向法院申请对王某的该处房产进行保全,并向法院提起了诉讼。法院调查认为,由于王某借款及刘某提供保证的事实清楚,鉴于王某无力偿还借款,法院要求刘某以该处房产偿还该笔借款。然而,在执行过程中,法院发现该房产在提供担保前,已经为其他借款进行了抵押担保,并且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现抵押已经到期,同样需要执行该处房产。法院在将事实调查清查后,将该处房产先行偿还了抵押债务,余额偿还刘某。最终,刘某只获得60万元还款。

江苏唯佳律师事务所孙萦杰律师指出,该案例涉及一些法律实务操作问题,现就如何进行风险防范进行讨论。该案例中涉及到担保问题,担保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五种形式。其中,保证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该案例中涉及到的情况,因为没有规定连带责任,所以属于一般保证。该案例中,在王某与刘某的债务纠纷没有审判或仲裁,或者强制执行王某仍不能履行之前,张某可以不承担保证责任,这是一般保证的特点。而连带责任保证就不同,在债务到期后,如果债务人不能履行偿还义务,那么债权人可以直接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这也是一般保证责任与连带保证责任的区别。

浅谈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连带责任 篇11

关键词:明星代言;虚假广告;连带责任

一、引言

《食品安全法》第55条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食品生产经营者基于与消费者之间的买卖合同,因产品缺陷致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承担加害给付的法律责任,而此条文同时规定了社会团体、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推荐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连带责任,与食品生产经营者共担风险,以下主要以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明星代言为例,对其原因、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的方面予以探讨。

二、代言明星承担连带责任的原因分析

1.代言明星基于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应承担连带责任

明星代言广告是其吸金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以巨额代言费与广告主签订合同,表面上看由广告主支付,但此负担最后还是转嫁至消费者,基于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法律在认可明星代言人高额收益权利的同时,也应为可能出现的虚假宣传、产品质量等问题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承担一定的责任。

2.代言明星承担连带责任的份额

但是,代言明星的连带责任的承担比例不应与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份额相同,毕竟明星代言并不是造成消费者损害事实的直接原因,食品经营者应对其加害给付行为负主要责任。笔者主张依据代言明星应承担依其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承担相应的责任,即出于保护消费者弱势利益的价值衡量,消费者有权要求食品经营者、食品生产者或者代言明星中的全体、部分或任何一个人承担责任,若代言明星清偿该产品侵权之债后,有权再向食品经营者、食品生产者予以追偿,追偿的范围为超出其应该负担的依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所应承担的赔偿份额。

三、代言明星承担的连带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旦出现消费者权益受损害的事实,明星是否就一定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食品安全法》弥补了《广告法》的缺陷,对明星代言虚假广告也给予了一定的连带责任。因为根据我国《广告法》的规定,承担虚假广告的责任主体为广告主、广告发布者、广告经营者,以及在虚假广告中推荐商品或服务的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不包括以个人名义的商业广告虚假宣传活动(如广告表演者、代言人),作为代言人的明星的代言虚假广告行为也没有予以规制。可是,在实际的明星代言纠纷中,明星承担责任应符合以下四个构成要件。

明星代言虚假的食品广告的事实。代言人可以在与广告主签订的书面合同中,约定与广告主的责任分担,不要只约定广告报酬。代言人还要履行一定的“查证”义务,要查看广告主的营业执照、查验其各种真实有效的证明文件,通过这些步骤,明星才可以去代言。我国对明星代言的审查尚为形式审查,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中有关食品安全风险检测和评估机制的规定,代言人代言时应尽到查看广告主的质检、合格证、卫生许可证等必备证件的义务,如果代言人连这些最基本的义务都未尽到,就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上一篇:我是勇敢的小企鹅教案下一篇:学生会外联部干事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