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真正连带责任(共4篇)
论不真正连带责任 篇1
一、不真正连带责任概述
早期德国对连带责任的规定散见于个别法律规范中, 未形成完整体系, 后来德国普通法时期学者开始对其进行整理, 将连带责任分为由当事人自行约定的共同连带责任和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单纯连带责任。无论是共同连带责任还是单纯连带责任, 其当事人之间产生连带效应的原因通常只有一个, 即基于同一原因而对外承担连带责任。而学者们把基于不同原因产生连带责任称为不真正连带责任。最早提出不真正连带责任概念的是德国法学家阿依舍雷, 依其观点, “不真正连带是指数债务人基于不同的原因事实分别对于债权人负担数个债务, 因一债务人之完全给付, 他债务人的债务亦因此而消灭, 但是各债务之间无内在之关联, 仅仅偶然地服务于债权人同一利益之满足之连带债务。”此后学界对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概念多番讨论, 争议焦点在于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判断标准——债的产生原因是否具有同一性。我国民法学界引入不真正连带责任理论, 将其界定为“多数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 对一个受害人实施加害行为, 或者不同的行为人基于不同的行为而致使受害人的权利受到损害, 各行为人产生的同一内容的侵权责任, 各负全部赔偿责任, 并因行为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体责任人的责任归于消灭的侵权责任形态。”显然该概念采用了原因是否具有同一性的标准。笔者认为, 界定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应以连带责任的扩张性为参考。通说认为, 不真正连带责任属于广义请求权上的竞合, 表现为受害者对相互竞合的请求权有选择权, 但是按照民法上禁止双重赔偿原则, 债权人不能要求各债务人都向其履行赔偿义务, 仅能择其一, 一旦行使该请求权, 其他请求权归于消灭, 不得再向其他债务人行使, 这样可以阻止不当得利的产生。但是, 由于对各被请求权人偿债能力不甚了解, 这样的规则可能导致受害人不能获得完全救济。而连带责任的目的旨在保护受害者能够获得完整的法律救济, 此时法律有义务扩张连带责任的适用范围, 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范围随之缩小。但若连带责任适用范围过分扩张, 又可能损害被请求权人的利益, 此时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范围就有扩张的空间。因此, 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概念界定应以连带责任的扩张性为参考, 突出与连带责任相互印证的内涵及特点, 不如定义为: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多数债务人就同一给付内容, 各负全部履行义务, 若有一个债务人履行该给付, 则所有债务人的债务均归于消灭。
二、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特点
不真正连带责任特点有三:一是基于不同原因而生, 即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必须基于不同的法律事实而生, 各债务相互独立;二是各债务人之间无共同目的, 没有形成共同的过错, 且没有主观上的联系, 多数人债务的产生具有偶然性;三是存在多个债务人, 存在终局责任, 因法律关系的竞合使债权人享有数个请求权, 一旦债权人选择向某一债务人实现某一项请求权, 则其他请求权均归于消灭。传统观点认为, “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各债务人内部无追偿权, 更无赔偿份额的分担。各债务人内部有清偿权的, 为连带债务;内部无求偿权的, 为不真正连带债务。”但为避免扩大适用不公平责任原则, 应允许非最终责任人向最终责任人追偿。因为非终局责任的行为虽有违法性, 但主观上并无过错, 且单靠其行为并不能促成全部损害后果的产生;而终局责任人的违法行为造成了全部损害后果, 且主观上存在重大过错, 允许各债务人能向最终责任人追偿, 有利于平衡各债务人之间的利益, 使得风险分担, 也可减少债务人之间的相互推诿, 促使债务及时实现, 更利于实现公平正义。
三、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效力
1、外部效力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连带责任虽外部效力相似, 但却因各责任分别由不同原因引起, 本质上为相互独立的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各责任人的给付内容是相同的, 因此, 一旦债权人选择向某一债务人实现某一项请求权, 则其他请求权均归于消灭, 不得再向其他债务人请求赔偿。不真正连带责任中的每个侵权行为人对其违法行为所产生的损害后果都应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这就要求每个责任人对受害人产生的全部损害后果均有满足其请求权的义务, 即受害人可以对每个责任人都行驶债权请求权, 都可单独请求其中之一的侵权行为人承担全部赔偿责任。但应当注意到被请求人承担的仅是中间责任, 而非最终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还存在一个外部效力, 即只要其中一个责任人承担了赔偿责任之后, 受害人请求权归于消灭, 该效力及于其他请求权, 这要求受害人只能选择其中之一的侵权行为人主张请求权, 属于广义上的请求权竞合, 若允许受害人同时向各个责任主张请求权, 将有违民法禁止双重赔偿原则, 且混同于连带责任, 则无存在价值。
2、内部效力
不真正连带责任中的各责任人之间具有追偿权, 但这是单向的, 只有当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为非最终责任人时, 该责任人才能向最终责任人追偿;当受害者直接向最终责任人请求承担赔偿责任时, 则不存在追偿权。这是因为非终局责任的行为虽有违法性, 使法律事实独立的产生, 但是其主观上并无过错, 且单靠其行为并不能促成全部损害后果的产生, 而这些损害后果可以最终归于最终责任人。
四、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连带责任的区别
首先, 不真正连带责任是基于不同原因而生的, 各原因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的, 根据这些原因发生的先后, 可分为两类: (1) 并发原因, 即多个原因行为同时发生, 偶然的竞合在一起, 导致损害后果的发生; (2) 继发原因, 两个原因异时出现, 一前一后, 从而导致损害后果的发生, 而其中又有两种情况, 一是前一原因行为的发生并没有产生实质损害, 损害是由后一原因行为直接导致, 二是无论前一原因行为是否产生损害, 后一原因行为必然会产生该损害后果。可见, 无论属于哪一类型的原因, 对于损害后果的产生, 只有一个直接原因行为, 并且由该行为能够独立的产生全部损害后果, 做出该行为的人则为最终责任人, 而除此之外的原因行为均为间接原因, 对损害后果的发出仅起到间接作用, 做出这些行为的人为中间责任人。而连带责任的规则中, 损害后果是由所有侵权行为人的共同行为所致, 各个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对损害后果的产生均具有原因性, 这些原因性的结合并非偶然, 而是出于所有责任人的共同主观意志或法律上的原因, 具有共同的主观过错。
其次, 不真正连带责任中损害后果的产生无需中间责任人和最终责任人的行为相互配合, 只需要直接原因行为即可, 间接原因行为可有可无, 两类责任人之间不分责任份额, 只需由最终责任人承担最终责任即可, 中间责任承担享有追偿权下的全部责任;而连带责任中损害后果的发生需要各行为相关配合, 这种配合可以是各行为人通过主观上的意思联络而成的配合, 也可以是客观上各行为人各自行为但实现了相互配合的效果, 且基于法律的规定融合一体, 各责任人在对内承担责任中形成有份额的区分关系, 但从外部效力来看, 权利人对所有的连带责任人都可请求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但各责任人在最终责任的承担上仅以各自应当承担的份额为限, 对超出自己份额的部分可向其他责任人追偿。
五、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分类
根据《侵权责任法》条文的规定, 大致可以把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情形分为三大类: (1) 传统的不真正连带责任, 它主要表现为数个违法行为中间接原因行为与直接原因行为偶然的竞合, 两类原因行为异时出现, 相继发生, 前一原因行为为后一原因行为产生损害后果创造了必要条件。产品侵权是典型的传统型不真正连带责任。 (2) 补充责任, 其典型规定为第40条, 它也存在多个原因行为, 前一原因行为为后一原因行为产生损害后果提供了可能性, 但是前后数个原因行为对损害后果的发生所应承担的责任有轻重程度差异, 第40条中, 未尽安全保障义务的原因行为与直接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原因行为相比, 显然要轻得多, 因而是从属的、第二位的责任。补充责任符合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基本特征, 本质上仍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 是特殊的不真正连带责任。 (3) 先付责任, 这一类责任形态表现为受害人只能向中间责任人要求全部赔偿, 无权向最终责任人主张全部赔偿, 中间责任人应当首先承担赔偿责任, 在承担赔偿责任之后有权向最终责任人追偿。代表性的条款有第44条、第85条、以及第86条第1款规定。
六、结束语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连带责任是一对相伴而生的概念, 其以连带责任适用范围的扩张性为参考来决定自身的适用范围。随着社会公共政策的变化, 连带责任的适用得到一定的限制, 给予不真正连带责任生存的空间, 形成新的分类体系, 更能公平合理的保护各个利益, 但是不断扩张适用范围将可能造成新的利益失衡, 因此我们应当全面把握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情形, 才能有效保护各方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杨立新.论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类型体系及规则[J].当代法学, 2012, 3.
[2]阳雪雅.论不真正连带责任独立性的缺失[J].学术论坛, 2011, 5.
[3]米塔斯.论消极连带债务关系[J].格林胡茨当代私法与公法杂志 (Grunhuts Zeitsch rift fur das priuvat-und uffen tliche Recht der gegenw art) , 1887, 14.
[4]杨立新.侵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不真正连带责任诉讼问题研究 篇2
关键词:不真正连带责任;必要共同诉讼;诉讼标的
一、不真正连带责任之内涵解读
不真正连带责任又称不真正连带债务,依我国台湾学者史尚宽先生的主张,不真正连带债务是指多数债务人就相同内容的给付,基于各自的发生原因,对债权人各付全部履行的义务,因一债务人的履行而使全体债务人即同免其责的债务[1]。
根据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内涵以及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不真正连带责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特征:第一,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责任主体通常为复数主体。第二,不真正连带责任中数个责任人债务发生的原因并不相同,因此产生了数个各不相同的法律关系,这些法律关系的性质有的相同,有的不同,但各个法律关系是彼此独立的。第三,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发生原因具有偶然性,这同连带责任基于同一原因是明显不同的。第四,在不真正连带责任中,多数情况下都存在终局责任人,先向债权人偿付的债务人有权向终局责任人追偿,这充分体现了不真正连带责任制度在充分保障债权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兼顾债务人合法权益的功能。
二、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诉讼解决争论焦点
1.不真正连带责任中债权人之诉权实现
对此问题,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台湾大部分学者认为,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债权人对债务人之一或全体可以同时或先后请求全部或一部债务的履行,[2]即应允许债权人对数个债务人同时或者先后对全部或者部分债务人提起诉讼。大陆学者王利明教授则认为,“在不真正连带责任中,权利人对于各个债务人享有分别的请求权,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同时行使并实现其对各个义务人所享有的权利。如果权利人向某一义务人提出请求,就不应该再向其他义务人提出请求。”[3]以上两种观点的分歧在于债权人在数个请求权并存的情况下,是否只能行使一个请求权。从更加充分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的角度看,笔者同意第一种观点,即应允许债权人同时或者先后起訴。这是因为第一,在不真正连带责任中,债权人对各个债务人的诉讼请求并非完全一致,在债权人起诉一债务人而不能填补损失的情况下限制其对其他债务人提起诉讼显然是不公平的。第二,既然第二种观点承认债权人对债务人拥有实体法上的请求权,又何以不能实现请求权呢?
2.不真正连带责任中之诉的合并
探索不真正连带责任一次性诉讼解决之路,必然需要研究我国的必要共同诉讼制度,判断该制度是否能为不真正连带责任案件的一次性解决提供法律的规范和理论指导。
在我国,必要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二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共同的,人民法院必须合并审理并作出同一判决的诉讼。所谓“诉讼标的”是指双方当事人争议的,要求人民法院裁判的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的诉讼标的是共同的,那么他们就必须一同起诉或者应诉,法院必须合并审理。
显然,前述的不真正连带责任案例中,多个债务人基于不同的债的发生原因,而与债权人形成了不同的法律关系。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诉讼不能依我国现行的必要共同诉讼制度在一次诉讼中解决。但在上述案例中,各个债务人又存在事实上或者法律上的牵连性,[4]为查清案件事实,正确分配债务人之间的责任,保护债权人的权益,不真正连带责任又有在一次诉讼中进行审理并作出合一裁判之必要。并且,司法实践中法院也倾向于将此类案件作为必要共同诉讼来处理。但我国的必要共同诉讼理论和实践存在着巨大的冲突。如若不对我国的必要共同诉讼制度有所突破,必将减损民事诉讼法一次性解决纠纷的功能。
三、变革必要共同诉讼制度以期不真正来带责任一次性诉讼解决
在解决不真正连带责任诉讼的问题上,英美法系的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诉讼合并制度更加自由。这是因为,英美法系是以整个纠纷的事实本身作为诉讼标的的。以前述的案例为例,债权人甲可以在一次诉讼中同时向两个债务人同时主张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乙丙作为与争议相关的主体,均应参加诉讼。可见,美国的必要共同诉讼制度可以更加合理的运用司法资源,达到诉讼经济的目的;同时,该制度还更加灵活,法官可以更好的行使自由裁量权。
我国的必要共同诉讼制度与美国的必要共同诉讼制度根本区别在于采用了不同的诉讼标的理论。我们以当事人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作为诉讼标的,而美国则是以争议的事实作为诉讼标的,显然美国的制度更能适应实践的发展。
笔者认为,对我国的必要共同诉讼制度进行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司法实践需要已经迫在眉睫,增加“诉讼标的牵连”的必要共同诉讼形态[5]是一次性解决不真正连带责任诉讼的根本途径,只有这样,各地法院审理此类案件时才能拥有法律的规范和理论的指导,才能达到当事人,法院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70、675页
[2]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70、675页
[3]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修订版,第296页,695页
[4]章武生,原厚省:《必要共同诉讼的理论误区与制度重构》2007年第1期
[5]谭兵:《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
论不真正连带责任 篇3
赵
勤 上传时间:2002-12-22
案情介绍:
1997年4月21日,信利商场与丰盛食品公司签订了一份购买果脯5000箱的合同,总价款为50万人民币,由丰盛食品公司于5月10日之前以代办托运用公路或铁路运输方式付给信利商场,5月20日之前全部货物必须运到信利商场所在市。合同签订后,信利商场即筹备贷款,银行同意向其提供贷款,但要求其提供担保。信利商场即以两部汽车向银行作了抵押,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但这两部汽车仅共值20万元,应信利商场的请求,伟达公司、百利公司及兴发公司共同为该笔贷款提供了保证担保,但未约定各自的保证份额。担保书中载明:“本保证书为无条件不可撤销的保证书,担保贷款项下所发生的借款本息;本保证书保证归还借款方不能偿还的全部或部分到期借款本息,并同意在接到贵行书面通知后14天内代为偿还借款力所欠借款本息。如我单位未履行上述担保责任,接受你行委托我单位开户行从我单位账户中扣收全部贷款本息;本保证书在贵行同意借款方延期还款时继续有效;本保证书是一种连续担保和赔偿的保证;本保证人保证履行本保证书规定的义务;本保证书自签发之日起生效,至还清借款方所借的全部借款本息和费用时自动失效”。信利商场于4月28日取得50万元贷款后,即将该款以电汇的方式支付给了丰盛食品公司。
丰盛食品公司于4月30日收到50万元贷款后立即组织货源,但由于当年当地水果因天气原因歉收,5月5日丰盛食品公司仅将3500箱货物交汽车运输公司发运。信利商场于5月12日收到第一批到达的3500箱果脯后,经过验收发现果脯湿度较大,其他方面的质量还可以,遂电告丰盛食品公司,一是要求退货或降价20%,二是催告另外1500箱果脯务必按时运到。丰盛食品公司收到电报后,立即告知信利商场不同意降价,并说明另1500箱果脯已在准备过程中。5月15日丰盛食品公司组织到另1500箱果脯,考虑到铁路运输较快,可赶在5月20日之前将货送到,遂决定由铁路局用于5月16日的快车发运1500箱果脯。由于一列货车在5月12日临时发生故障而使车上货物被迫改日运输,故5月13日到20日的待运货物较多而车辆特别是快车较少,加上工作人员的一时疏忽,5月16日铁路局未能将1500箱果脯装车,直到5月21日另1500箱果脯才用慢车发运,致使该批货物5月31日才运抵收货站。但由于铁路局未采取有效措施导致该批果脯与同车箱其他货物串味,并开始变质。信利商场鉴于该1500箱果脯迟延到达并已串味、变质而拒收,后该1500箱果脯全部毁损。信利商场已收到的3500箱果脯销售情况不好,大部分都积压在仓库中。信利商场除了向银行偿还10万元外,其余本息一直拖延未还,银行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由于得知信利商场实际上已无法偿还贷款的情况,银行要求伟达公司、百利公司及兴发公司承担保证责任。三被告辩称:银行应先要求信利商场偿还本息,只引在信利商场无法偿还、且扣除物的担保额之后才由三被告还本付息。后法院追加信利商场为被告。信利商场称自己无法履行还本付息义务完全是由于丰盛食品公司引铁路局未能按时交付合格产品所致,并要求法院将两者追加为被告。后法院认为本案与信利商场与丰盛食品公司、铁路局的案件是两件不同的诉讼,但可合并审理并告知信利商场另行起诉。信利商场遂起诉丰盛食品公司 1 与铁路局,并要求法庭将前案与后果案合并审理。法院将两案合并审理后,丰盛食品公司辩称其未能如期履行义务是由于货源紧张所致,而货源紧张与当地天气有关,故违约原因是不可抗力而非其本身原因。铁路局称其未能如期发货是由于当时货多车少、安排不开,属不可抗力,其主观上并无过错,不应承担责任。
对本案的不同意见:
本案焦点主要集中于两点:其
一、伟达公司、百利公司及兴发公司应承担一般担保责任,还是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其
二、信利公司、丰盛食品公司与铁路局之间的责任应如何处理。
对于第一点,有一种意见认为双方对保证方式约定不明,依《担保法》应定性为连带责任担保;而另一种意见认为担保书中已写明“保证归还借款方不能偿还的全部或部分到期借款本息”,故应先由信利商场偿还,偿还不能时再由三被告偿还,对于第二点,有人认为丰盛食品公司按时发货就不会赶上因事故而延迟发货,而铁路局未按时发货亦有责任,双方其于不同原因而为连带债务人。
学理分析:
本案的第一点中主要涉及以下法律关系,一是银行与信利商场的借款合同及标的为20万元的抵押贷款担保,二是银行、信利商场与共同担保人的保证关系。第—层法律关系符合法律规定,应受到法律保护,当事人之间对此亦无异议。由于物的担保效力优于人的担保效力,因而三个共同担保人所担保的范围仅是30万元人民币。
第二层法律关系中的关键是要解决的是共同保证人是否享有先诉抗辩权的问题。这也是本案的关键之一。先诉抗辩权又称检索抗辩权,是指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根据担保法原理,先诉抗辩权的消灭有两种情况:一是保证人行使先诉抗辩权终结时,其享有的顺序利益自然归于消灭;二是法律以一定事由的出现来限制保证人行使先诉抗辩权,从而提前消灭保证人本可享有的顺序利益,使其形同连带责任保证人。
从担保合同的内容来看,合同中写明“本保证书保证归还借款方不能偿还的全部或部分到期借款本息,并同意在接到贵行书面通知后14天内代为偿还借款方所欠借款本息”。原、被告的辩论焦点和两种意见的分歧主要在于对这一句话的理解不同。本文作者认为仅就“不能还款”一句的法律含义来讲,它并不是指借款人在主观上不愿还款,而是指借款人在客观上无法还款,即应以客观标准来判断借款人事实上已无款可还。在一份合同中,事实上已无款可还是一种事实状况,然而基于原被告双方的对立状态,对这种事实状况在法律上予以确认的时间只能经法院强制执行之后。因此“归还借款方不能偿还的全部或部分到期借款本息”应指银行已就该笔贷款向法院起诉信利商场并已强制执行后,如该贷款和本息仍未能得到清偿再由共同担保人对剩余的金额予以偿付,并因此取得对信利商场的求偿权。但在本案中还有其他情况需要综合考虑,即在“不能偿还”一句之后还有“同意在接到贵行书面通知后14天内代为偿还借款方所欠借款本息,如我单位未履行上述担保责任,接受你行委托我单位开户行从我单位账户中扣收全部贷款本息”。从第二段话的内容来看,共同保证人已明确同意在利银行未能从信利商场处得到全部本息时有权从共同保证人处得到未予偿还的本息。特别是“接受你行委托我单位开户行从我单位账户中扣收全部贷款本息”一句中已指出扣收全部贷款本息的是接受银行委托的共同担保人的开户行,而非法院。由此可见,共同保证人 2 所接受的是应是连带担保责任。在此就出现了从不同段落文字得出不同结论的情况。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三方当事人在签订保证合同时对于“不能偿还”一句的理解是信利商场没有偿还本息的事实出现,至于该事实出现的原因则不予考虑。事实上,依中国目前的法治状况来看,许多当事人在签订合同之时对合同条款的书写大多是基于非法律工作者的认识,而并未真正理解条款内容的法律含义。除此之外,由于书写合同时并未对所用语言进行推敲也是造成矛盾的原因之一。因此,当这种情况出现后,必须从合同全文来把握合同中某一句的含义,并以该含义为标准来解释其他与该精神矛盾的条款。具体本案,综合各方面情况,应将共同保证人所承担的保证定性为连带保证。
本案第二点涉及的是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问题。不真正连带债务是属于广义的请求权竞合的一种,指多数债务人就基于不同发生原因而偶然产生的同一内容的给付,各负全部履行之义务,并因债务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体债务人的债务均归于消灭的债务。其特点在于:
1、不真正连带债务必须具有不同的发生原因,即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必须基于不同的法律事实而产生,即使基于同类事实也不能是同一个事实。
2、不真正连带债务没有共同目的,只有各自单一的目的,各债务人之间对债务的发生在主观上亦无联系,给付的相同纯属于相关的法律关系偶然地发生巧合。这是不真正连带债务的重要标志。共同目的指按照约定或法律规定,多数债务人为满足债权人的债权及为其债权提供充分担保而互为结合联为一体,各债务均为达此目的的手段,连带债务人任何之一履行给付就使设定连带债务的目的实现。不真正连带债务并非法律或当事人为担保债权实现而有意设立,其发生纯属偶然,各债务的产生相互并无关联,产生后尽管一人的履行可使全体债务消灭,但这只是维护公平及不使债权人因其他人履行债务而额外获益,才作出这样的认定。
3、不真正连带债务中各债务人的债务分别基于不同原因而各自独立,其运用由法院根据不同法律关系的竞合情况酌定,不必由法律明文规定,更不存在债务人之间的约定。不真正连带债务人之间不存在内部分担关系,即使发生相互求偿也非基于分担关系,而是基于终局的责任承担。
史尚宽先生在其所著《债法总论》中列举了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具体类型:数人就个别之债务不履行,而负同一之损害赔偿债务;数人就个别之侵权行为,使他人蒙受同一之损害;数人之债务不履行,与他人侵权行为相竞合时;契约上之损害赔偿债务之竞合;契约上之损害赔偿债务与债务不履行之损害赔偿债务之竞合;契约上之损害赔偿债务与侵权行为之损害赔偿债务之竞合;契约上债务之竞合;基于法律规定之债务与契约上之债务所成之不真正连带债务。
具体本案,应属史尚宽先生所列之第3种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情况。从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构成要件来看,丰盛食品公司的债务与铁路局的债务是基于违反合同和侵权而偶然产生的;丰盛食品公司与铁路局只有各自单一的目的,主观上并无联系;但从丰盛食品公司与铁路局的内部责任承担上讲,铁路局是终局责任人。丰盛食品前两点在理解上并无困难,本文将重点阐述铁路局承担终局责任的原因。终局责任是不真正连带债务人中最终承担法律责任的人所负之责任,它强调的是在不真正连带债务人中,通过追偿权的实现,谁对债权人的诉讼请求承担责任。回顾本案事实,丰盛食品公司与铁路局各自都有不当之处,从其内容来看,前 3 者对原告应承担债务迟延履行的责任,后者对原告应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从原告的诉讼请求来看,原告要求退货并赔偿损失,其所依据的主要事实在于货物已因包装不当而串味以致无法出售,而这一事实的出现主要是由铁路局在运输过程中未采取有效包装措施导致的。丰盛食品公司的迟延交付行为是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之一,但货物串味亦非该行为的必然后果,故丰盛食品公司不应承担主要责任,铁路局才是终局责任的承担者。
此外,丰盛食品公司称货源紧张与当地天气有关,故违约原因是不可抗力的说法实际上将一般商业风险与不可抗力混为一谈。因为果脯的产量虽与某一年份的气候变化相关,但气候变化如果属于正常范围而非洪水、旱灾的重大变化则应是可以预见的,因此应列入风险而非不可抗力。而铁路局称列车出事为不可抗力故应子免责的理由亦不能成立。因为此次事故并非天灾所致,而由人为因素造成,这是不应免责的主要原因。
论不真正连带责任 篇4
一、典型案例
案例1:“河南省豫星畜产品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诉广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分行, 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案 (1)
2003年10月15日, 河南省豫星畜产品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 (下称“豫星公司”) 委托广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分行 (下称“广发行郑州分行”) 向荷兰买方收取货款13, 090美元, 托收方式为D/P (付款交单) 即期。10月16日, 广发行郑州分行将单据交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 (下称“敦豪河南分公司”) 。敦豪河南分公司本应将快件投递给指定收件人在鹿特丹的代收行, 但其却直接交给了在阿姆斯特丹的买方。买方持正本提单提取货物后, 拒不支付豫星公司货款。豫星公司认为:正本提单是物权凭证, 持有提单即掌握了物权, 才能获取货物, 被告广发行郑州分行、敦豪河南分公司侵害了其财产权, 造成了其货款损失的严重后果, 应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广发行郑州分行认为自己无过错, 敦豪河南分公司与原告不存在直接的法律关系, 即便要承担责任, 也只能按其与广发行郑州分行签订的《国际快件赊销协议》中的条款并依据《华沙公约》中的赔偿责任限制赔偿100美金。 (2)
一审认为, 豫星公司与广发行郑州分行之间为委托代理合同关系, 广发行郑州分行与敦豪河南分公司之间形成了运输合同关系, 该运输合同关系对第三人豫星公司不具约束力。广发行郑州分行有义务代豫星公司收取货款, 但广发行却将单据交给买方, 买方在未支付货款的情况下将货物提走, 致豫星公司的货款至今不能收回, 已构成违约, 应承担违约责任, 赔偿由此给豫星公司造成的损失以及相应利息损失。敦豪河南分公司承运该批单据后, 亦应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将单据送至荷兰鹿特丹的代收行, 但其未尽到应有的谨慎注意义务, 在错误的地点阿姆斯特丹将单据交给了实际买受人, 致使买受人提走货物而未向豫星公司支付货款。由于敦豪河南分公司存在明显的过错并侵害了豫星公司的财产权益, 其行为已构成侵权, 应承担侵权责任, 赔偿给豫星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相应利息损失。广发行郑州分行与敦豪分公司承担的是不真正连带债务, 即前者和后者分别基于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而负同一内容的债务, 彼此之间并无连带关系, 但其中一方履行债务后, 另一方的债务也因债权的满足而归于消灭。二审调解结案, 广发行郑州分行和敦豪公司按6:4的比例分担豫星公司的损失。
案例2:“中国包装进出口公司诉湖北外运及敦豪”案 (3)
1993年6月8日, 中国银行武汉分行 (议付行) 将中国包装进出口公司 (卖方) 向加拿大开证行索汇的一套单证交湖北外运公司寄发, 湖北外运公司有委托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 (下称“敦豪广东分公司”) 承运。6月9日, 敦豪广东分公司以自带形式把该件经香港出口。6月26日, 湖北外运公司要求查询单据的状况, 7月2日得到通知文件已丢失。后中国包装进出口公司起诉湖北外运公司, 1994年8月江汉区法院追加敦豪广东分公司为第三人, 随后中国包装进出口公司撤诉。1995年11月, 中国包装进出口公司又以湖北外运公司和敦豪广东分公司为被告向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
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原告自行负担运费, 且根据UCP500第16条规定:“银行对由于任何文电、信函或单据在传递中发生延误及/或遗失所造成的后果, 或对于任何电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的延误、残缺或其它差错, 概不负责。”原告和两被告之间形成国际航空运输关系。敦豪的航空运单是双方之间的合同, 双方当事人应受其背面条款的调整, 因此应适用《华沙公约》对承运人的责任限制, 所以按照此责任限制判令被告只需赔偿原告100美元。
二、国际支付单据承运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以上两起案件中都是由于敦豪公司的分公司, 即单据承运人的错误导致收款人的利益受损, 然而判决的结果完全不同。两起案件的焦点之处就在于收款人, 即托收委托人/信用证开证申请人与负责在银行之间传递单据的承运人之间形成怎样的法律关系以及如何确定单据承运人的责任, 以下进行分析。
(一) 托收委托人与单据传递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要分析托收委托人与单据传递人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整体上考察托收关系。目前国际托收业务适用国际惯例《托收统一规则》 (URC522) 的规定。根据URC522第2条的规定, 托收是“托收是指银行按照委托人的委托指示办理金融单据或商业单据以便得到付款人承兑或付款, 凭承兑或付款交出商业单据或凭其他条件交出单据的一种结算方式。”托收是一种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支付方式, 委托人能否收得款项完全由付款人决定, 托收行与委托人之间通过委托申请书建立了委托合同关系, 而托收行与代收行之间也同样是委托关系。
关于代收行与和委托人之间的关系, 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复代理说”, 即根据《民法通则》第62条的规定, 认为代收行是委托人的复代理人, 从而应直接对委托人负责。 (4) 在“兰生公司诉花旗银行案” (5) 中上海法院即以这种观点判决代收行承担不按托收行指示付款交单而擅自承兑交单的责任;另一种是“间接代理说”, 即根据《合同法》第402条的规定, 认为代收行是间接代理中的第三人, 当因其错误给委托人造成损失时, 根据《合同法》第403条的规定, 托收行可向委托人披露代收行, 从而使委托人可以直接向第三人索赔。 (6)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中复代理关系一经形成, 代收行就与委托人形成法律关系;而后者中只有在托收行披露代收行, 委托人行使介入权后, 其才与代收行产生法律关系。无论采取哪种理论, 实践中的目的都是相同的, 即让代收行为的错误承担责任, 避免按照传统的“委托人与代收行之间无法律关系”思维以及实践中托收行普遍在委托合同中加入免除自己对自己的代理人的行为承担责任的义务的条款, 再加上URC522第11条第1款的规定, (7) 最后使得受损的委托人索赔无门, 得不到救济。
之所以考察委托人与代收行之间的关系, 是因为委托人与单据传递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套用”其与代收行之间的关系, 按照托收的流程, 单据传递人与托收行之间为委托关系, 而托收行是为了完成委托人的委托才委托单据传递人的, 因此无论是采用上述的“复代理说”还是“间接代理说”, 都可以在委托人和单据传递人之间建立运输合同关系。
(二) 信用证受益人与单据传递人之间的关系
信用证是独立的单据买卖业务, 其以银行信用为基础, 只要受益人向开证行提交了与信用证要求相符的单据便可以收取货款, 而无论开证申请人同意与否。在实践中, 开证行往往会委托受益人当地的银行进行通知和寄单, 此时如果寄单行或其委托的单据传递人丢失了单据, 如前文中的“中国包装进出口公司案”, 则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这里首先分析信用证项下各方的法律关系, 一般认为, 信用证的标准合同关系为三方之间形成的三个合同:开证申请人和受益人之间的基础合同关系;开证行和开证申请人之间的授信和代为付款审单委托关系;开证行和受益人之间的交单付款关系, 当有中间行参加时, 则还需另行分析。“中国包装进出口公司案”中原告和中国银行武汉分行之间是受益人与议付行之间的关系, 根据UCP600第2条的规定 (UCP600不适用于本案) :“议付意指被指定银行在其应获得偿付的银行日或在此之前, 通过向受益人预付或者同意向受益人预付款项的方式购买相符提示项下的汇票 (汇票付款人为被指定银行以外的银行) 及/或单据”。因此一般认为议付行只是受益人在信用证项下权益的受让人, 这样如果单据再丢失, 就与受益人无关。然而, 在中国实践中, 议付行就是受益人的代理人。 (8)
三、适用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的法理基础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首先, 无论是采用“复代理”说或“间接代理”说在委托人和代收行之间建立直接的合同关系, 还是判定单据承运人对委托人承担侵权责任, 令其与托收行承担不真正连带债务责任, 都是为了保护受损的委托人的利益;其次, 从法理上讲, 无论是判定单据承运人对收款人承担侵权责任还是承担违约责任, 都是有法、有理可循的;最后, 无论采取什么理论, 对法律进行怎样的解释, 归根到底都是要追求判决结果的公平正义, 使受害者得到有效的救济。而适用“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来认定国际支付中收款人、银行和单据承运人之间的关系是最能够保障收款人的利益的。
所谓不真正连带债务, 指“多数债务人就同一内容之给付, 各付全部履行之义务, 而因一债务人之履行, 则全体债务消灭之债务也。” (9) 其具体表现为:1.数个独立的侵权行为因偶然竞合而产生的不真正连带债务;2.一人的债务不履行行为与他人的债务不履行行为发生竞合而产生的不真正连带债务;3.一人的债务不履行行为与他人的侵权行为发生竞合而产生的不真正连带债务;4、因合同上约定的当为义务债务与其他债务不履行行为或侵权行为发生竞合而产生的不真正连带债务等四种类型。 (10) 笔者认为, “豫星公司”案中法官主要的考虑是运输合同中含有责任限制条款, 这样将不能有效地维护委托人豫星公司的利益, 追究恶意放单的单据传递人的责任。之所以认为敦豪公司恶意放单, 是因为其将单据直接交给买方的行为非常可疑, 虽然法院判决书中并没有涉及这方面的细节, 但是在正常的单据运输业务中, 敦豪河南分公司只应该知道托运人, 即本案中的广发行郑州分行和收件人和本案中的鹿特丹银行的姓名和地址, 而不应该知道与本项运输合同无关的、住址在阿姆斯特丹的货物买方的名称和地址, 此种有无猫腻笔者不得而知, 但敦豪河南分公司显然对此有重大责任, 判决其对委托人承担侵权责任可以有效地维护委托人的利益;此外, 判决书中虽然没有提及, 但其实根据UCR522第14款规定:“银行对任何信息、信件或单据在传送中所发生的延误和/或损坏、或对任何电讯在传递中所发生的延误、残损或其他错误、或对技术条款的翻译和/或解释的错误不承担责任或对其负责。”这样托收行虽然违约, 但可据此免责, 实际上豫星公司不能向其要求赔偿违约损失。
综上, 在国际支付单据承运中因承运人责任发生单据丢失时, 可采用“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保护收款人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可能结果: (1) 交单银行向收款人承担全部责任, 然后再根据运输合同向不真正连带债务的终局承担者单据承运人要求后承担责任, 当然此时单据承运人可以援引责任限制条款; (2) 单据承运人直接向收款人承担全部责任。首先, 收款人的利益得到了保障, 而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设立的初衷就是增加债务承担主体, 使债权人能够尽可能地选择最具有履行能力的债务人实现债权;其次, 可以使单据承运人作为终局责任人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
①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6) 豫法民三终字第00065号。
②敦豪全球速递快件运输协议载明:“在空运条件下, 如果派送的快件已超出发件国则适用于华沙公约。在大多数情况下, 该公约将进一步限制DHL对快件丢失、损坏所应承担的责任。”
③董惠敏:《最新法庭辩论丛书 (商事海事卷) 》, 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④谢万扬:《国际托收当事人间法律关系再探讨》, 《中国商界》2008年第4期。
⑤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1995) 沪二中经初字第13号。
⑥韩宝庆:《对托收结算方式中代收行的法律定位探讨》, 《对外经贸实务》2006年第3期。
⑦“为使委托人的指示得以实现, 银行使用另一银行或其他银行的服务是代该委托人办理的, 因此其风险由委托人承担。”
⑧金赛波:《中国信用证法律和重要案例点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页。
⑨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第1卷, 台湾大学丛书编委会编1984年9月第2版。
【论不真正连带责任】推荐阅读:
不真正连带责任07-05
连带责任10-23
连带责任标准09-27
无限责任和连带责任10-08
违法分包连带责任08-11
连带责任担保承诺函09-08
员工连带责任保证书10-13
贷款连带责任的保证书09-12
不可撤消连带责任担保保证书10-05
连带保证契约书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