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分析(精选6篇)
语域分析 篇1
语域理论的课堂教学师生言语交往分析论文
[摘要]语域是根据不同的语境所选择的不同的语言功能变体。课堂教学语域就是指师生在课堂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就一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变体。在既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课堂教学语域受制于特定的课堂教学语境,课堂教学特定的语场、语旨和语式是影响课堂教学语域特征的语境因素。基于课堂教学语域特征的师生言语交往策略主要有生成性言语交往策略、对话性言语交往策略、精加工言语交往策略等。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域理论;师生;言语交往
现代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语域理论(register theory)认为,语言的使用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受到语境的制约。语域理论为我们研究课堂教学师生言语交往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本文尝试运用语域理论对课堂教学语域特征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师生言语交往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一、语域及课堂教学语域
英国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语域理论的创立者韩礼德(Halliday M.A.K.)教授认为,语言的使用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受到语境的制约,这种根据不同的语境所选择的不同语言变体就是语域。可见,不同的语域基于不同的语境。
语境包括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两种。前者是指语言使用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后者是指语言发生的实际环境。文化语境决定着讲话者在这一文化语境中能够说的话,而情景语境则决定着讲话者在某一具体语境中实际说的话。[1] 情景语境因素很多,韩礼德等人把它们归纳为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三类。语场是指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场景和话题;语旨是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语式是指语言表达的方式,包括交际渠道和修辞方式。在既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语场、语旨和语式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会引起所交流的意义的变化,导致语言的变异,从而产生不同类型的语域。
从语域理论角度探讨中小学教学问题,可以提出课堂教学语域这一概念。课堂教学语域就是指师生在课堂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就一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变体。课堂场景、既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构成课堂教学语域的语场,师生之间口头和书面的交流方式即课堂教学语域的语式,师生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是课堂教学语域语旨的体现。
课堂教学语域作为一种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具有特殊用途的语言,它以一定的语言形式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性质、目标与内容,折射出师生特殊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使它具有了不同于其他语言变体的语体特征。
二、影响课堂教学语域特征的因素
不同的语域基于不同的语境。在既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课堂教学语域受制于特定的课堂教学语境。课堂教学特定的语场、语旨和语式是影响课堂教学语域特征的语境因素。
(一)课堂教学特定的语场
课堂教学特定的语场主要包括特定的交往场景、特定的交往目的和特定的交往内容。
课堂是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特定的场景。与一般社会交往场景相比,它是一种制度化较强的交往空间,其组织形式较为严密。这一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语域具有正式性的特征。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特定的目的。一般社会交往常常指向交往双方某种需要的满足,但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最终目的则明确指向相对稳定的一方,那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教材为中心融师生当下经验于一体的开放性文本,是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特定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师生既指向教材又超越教材的当下经验,决定了师生共构的教学文本具有开放性。教材的行业性和师生当下经验的顷刻生成性特点,使课堂教学语域具有专门性和即兴性特征。
(二)课堂教学特定的语旨
课堂教学特定的语旨主要包括师生特定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特定的角色关系。
与一般社会交往相比,课堂教学交往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具有特定的社会角色、担负着不同社会期望的人。虽然他们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教师是具备一定知识素养、满足一定能力条件且身心较为成熟的人,而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无论在知识拥有还是在经验丰富上等都不如教师,却具有发展潜能。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必然是平等与不平等的统一。[2] 反映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交往中这种特定关系的课堂教学语域,既具有正式性特征,又具有协商性特征。
(三)课堂教学特定的语式
课堂教学特定的语式主要包括师生之间的交往渠道和修辞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言语交往的渠道表现为以口语为主,口语和书面语的交替融合使用。这一特点,使课堂教学语域既具有口语的明白晓畅性特征,又具有书面语的庄重典雅性特征。
总之,课堂教学特定的语场、语旨和语式决定了课堂教学语域在总体上具有单向性、专门性、即兴性、正式性、协商性、晓畅性、典雅性等特征。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语域视为一个大的语言功能变体的话,那么,在课堂教学交往中,不同的学科类型、不同的课型乃至同一学科类型下不同的教学目标等因素又会使课堂教学语域在语音、词汇、句法和篇章的运用上呈现出具体不同的特点,表现为具体不同的课堂教学语域类型。 三、基于课堂教学语域特征的师生言语交往策略
根据上述对课堂教学语域及影响课堂教学语域特征因素的理解,我们认为基于课堂教学语域特征的师生言语交往策略主要有:
(一)生成性言语交往策略
这是从课堂教学特定语场的角度提出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是一种文化生态,教学内容是一个开放文本,教学目标以过程方式存在。课堂的生态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过程性,决定了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交往的生成性。生成性言语交往策略的提出是课堂教学特定语场和现代生成性思维关照课堂教学师生言语交往的结果。
生成性言语交往策略强调师生言语交往目标的生成性。课堂教学师生言语交往通常不会总是向着预设的目标一直发展下去,而是在进程中不断修正目标,“如果一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只是一条直线,那就只有一个阶段,谈不上过程了”[3]。因此,生成性言语交往策略既重视预设的“教学性目标”,更重视生成的“表现性目标”。
在生成性言语交往策略看来,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事先预成的、固定的“确定性知识”,而且是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并包含了一定的师生共同建构的“不确定性知识”。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学资源持续生成与转化、知识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课堂教学内容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4] 因此,生成性言语交往策略既强调“预成性内容”,更强调“生成性内容”。
生成性言语交往策略强调师生言语交往过程的生成性。交往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往主要是言语的交往,交往的这种语言性以及交往中言语的一过性,决定了一切课堂教学都是流动的,飘忽的声音构成了流动的教学。[5] 因此,生成性言语交往策略既关注教学的“流”,更关注教学的`“变”。
(二)对话性言语交往策略
这是从课堂教学特定语旨的角度提出的策略。在课堂教学师生言语交往中,他们之间平等与不平等统一的角色关系,决定了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交往的对话性。对话性言语交往策略的提出是课堂教学特定语旨和现代对话精神关照课堂教学师生言语交往的结果。
与其说对话是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交往的一种策略,不如说它更是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交往的一种精神。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达成共识,而更多的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它要求对话者应有民主开放的姿态、深厚宽广的胸怀以及独立多元的价值观,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沟通,是视界的融合,是精神的会通,是人格的相遇。
对话性言语交往策略以尊重师生作为交往主体的自主性为前提。尊重师生作为交往主体的自主性,在本质上就是对个体性言说的肯定与弘扬,关键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在交往中尊重双方的不同想法、言语行为及言语选择的自由,使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到独特性存在的价值。
对话性言语交往策略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言语交流的平等。对话性言语交往策略要求消解传统师生关系中的二元对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我――你”主体性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弃绝了一切不平等,变信息的单一陈述为双向沟通,还课堂交往中另一主体――学生的话语权,充满了把学生从教师话语霸权的牢笼中解放出来的情怀。在课堂教学言语交流中,师生都享有平等自主的话语权力,不存在对真理的独占和片面的权威,教师不能以权威者自居。辩证地说,课堂并不排斥教师的权威,但其权威不应是学校教育与文化传统赋予他的制度权威,而应是由教师自身的德性与学识构筑起来的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人格大厦。“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6]
对话性言语交往策略力主让“说者的位置空缺”,[7] 重视课堂教学言语交往中师生之间倾听。言说和倾听是课堂教学言语交往中的两种基本行为。但对课堂教学来说,重要的是倾听――积极地倾听、建构地倾听、共情地倾听,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倾听。要对学生怀有一种“期待的视界”,深潜到他们心灵的幽闭之处,感悟其内在生命的灿烂与跳动。既谋求共识,更珍视差异。
(三)精加工言语交往策略
这是从课堂教学特定语式的角度提出的策略。“精加工”系借用教育心理学术语,在这里,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交往语言表达方式的锤炼。主要表现为:
课堂教学语域是教师为了适应特定的课堂教学语境而经过人为改变和调整的语言变体。它既不是纯粹性的的书面语,也不是普通的日常口语,既不同于交谈式口语,也不同于一般讲演式口语,而是兼具口语特征和书面语色彩的一种特殊的综合性语言。为了提高这种语言的表现力,就有赖于教师在口语、书面语的融合上进行锤炼,使之既具有逻辑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又自然、亲切、灵活。[8]
由于受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乃至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影响,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言语交往必将具有多样化特征。为了提高言语交往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也有赖于教师在语言的语音、词汇、句法和篇章的恰当选择上进行锤炼,使之既适应不同的教学对象,又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还适应不同的教学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德禄.语域理论简介[J].现代汉语,1987(4):21.
[2] 靳玉乐,尹弘飚.教学本质特殊交往说论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0):37.
[3] 汪丁丁.回家的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2.
[4] 李t.从“预成论”走向“生成论”:教学观念的重要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5):10.
[5] 石鸥.教学别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94.
[6] 拉塞克,维迪努.从现在到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08.
[7] 张增田.对话教学的内涵与特点[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6):151.
[8] 刘澍心.教师语言的语域:课堂语境因素与教师语体风格[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9):131.
语域分析 篇2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来看, 理解语言必需与其使用的环境结合起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境分为两个部分: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情景语境解释了一个文本与其相关联的社会活动的关系, 而文化语境指的是通过语言展示的整个社会活动及有可能存在的情景语境类型 (Martin, 2001) 。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 文本体裁反映了文本的文化语境, 而情景语境则通过语域分析来展示。语域是一个符号系统, 由三个变量组成:语场, 语旨和语式。本文通过分析美国总统的每周演讲, 来展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分析, 同时展现语言与语域的关系。
二、正文
在公共演讲中, 演说者希望能够给听众带来情感上的共鸣, 政治家尤甚 (Biria & Mohammadi, 2012) 。所以政治文本是语域与语言关系的最佳文本。公共演说词被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用作英语学习材料, 语域分析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理解语言的用法以及公共演说的语境, 培养他们的公共演说能力。
本文分析的演讲词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3 年2月16 日的每周总统演说。
(一) 语场
埃金斯 (2004) 提出语场变量中, 语场是随着文本中术语的使用量来变化的, 如图表一所示:
此篇文本的语场是:一篇如何发展美国经济的总统演说词。所以在语场变量图中, 本文位于靠右的位置, 属于学术话题文本。本文将分析文本的动宾结构来体现语场是如何实现的。
动作:
...reigniting (再次点燃) the true engine of America’s economic growth.
we need to accelerate (需要加速) this trend.
从以上动作可以看出演说的核心是增长与发展。
参与者:
...reigniting the true engine of America’s economic growth (美国经济增长真正的引擎) .
...we also need to provide every American (每个美国人) .
从以上参与者可以看出, 此演说的话题是经济以及政府的职责。
状语:
We need to launch manufacturing hubs across the country (全国上下) .
...raise their children in poverty (在贫困中) .
从以上状语中, 我们可以看出此演说的目的是表达对于美国本土经济发展的关注。
综合以上三点, 文本使用的是专业词汇, 语场为专业性文本, 位于语场变量的右侧。
(二) 语旨
此演说文本的语旨关系是演说者美国总统奥巴马与演说听众 (大多数是美国民众) 之间的关系。埃金斯 (2004) 指出语旨变量通过三个变量图来实现:权利、接触和情感。
此演说文本的权利关系是不平等的, 因为一方为总统, 另一方为美国普通民众, 他们的社会差距大, 在语言中, 我们可以看到有以下的特点:
文本中使用了大量的建议性的祈使句。如:
Let’s start in the earliest years by offering high-quality preschool to every child in America.
Let’s redesign our high schools.
同时, 通过文本分析, 作者发现演说者也用了一些语言技巧试图缩小与听众的权利距离, 取得具有“亲和力”和增加“说服力”的效果。
(1) 将一些建议性祈使句转换为陈述句, 如:
We need to accelerate that trend.
We need to launch manufacturing hubs across the country...
(2) 演说中加入日常打招呼的语句, 使用复数第一人称“we”or“our”来称呼听众, 如:
Our work won’t be easy, and we won’t agree on everything.
此演说文本是广播演说, 与听众的接触为零, 所以本文对此不做分析。
在演说中, 奥巴马试图通过语言来表达他对美国民众的情感, 语言表现为:
(1) 使用“we”“us”“our”第一人称来称呼听众, eg:
We should ask ourselves three questions.
We can do it while shrinking our deficits.
(2) 使用表达感谢和关怀的语言, 如:
Thanks and have a great weekend.
(三) 语式
此演说文本的语场为广播演说词, 埃金斯 (2004) 指出, 语式变量由两个要素决定:空间或人际距离、体验距离:
此演说为广播 (radio) 演讲, 单向的语音接触无即时反馈, 文本是在反映和构建社会行为 (language as reflec-tion) 。通过以下语言特点实现:
(1) 独白式结构, 无互动环节;
(2) 专业词汇和标准的语法结构;
(3) 名词性结构以及排比句的运用。
三、结论
本文对美国总统每周演说的语域分析, 分析了语场、语旨、语式三个变量。作者发现在此文本通过使用专业词汇、祈使句, 排比句, 定语从句, 达到此文本的目的;通过使用第一人称、感谢词, 拉近与听众的关系, 达到演说者增加亲和力的目的。本文的分析将为英语学习者学习和欣赏英语演讲词, 练习公共演讲, 提供帮助, 同时语域分析方法也为其他文本体裁分析提供借鉴。
摘要:英语公共演说词是英语学习者常用的学习文本, 是一种特有的文本, 拥有特定的语言特点。以美国总统每周广播演讲为例, 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分析方法分析文本的语场、语旨与语式, 发现了政治性演说词的语言特点, 帮助英语学习者学习演说词, 提高英语公共演说能力, 也为其他文本体裁的语言分析提供借鉴。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分析,政治演说词
参考文献
[2]Eggins, S.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London:Continuum, 2004.
语域分析 篇3
关键词:语域;航空英语;教学策略
引言
語域是语言在不用使用环境和场合下区分的变体,语域分析不仅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ESP(用于专业目的的英语)教学理论的主要方法。在航空英语教学中,结合语域分析法,帮助学形成专业领域的语域意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加强学生对航空服务英语的学习不仅能够推动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还能够为我国的民航事业输送更多的英语人才。
1.语域分析的基本理论
韩礼德等人将语域表达为,在不同语境下,选择的不同语言变体就是语域,不同的语域是基于不同语境基础上的。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按照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和不同的情境特征,将语域分为三个重要因素,即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1]。语域主要就是一个语义概念,能通过语境三要素的三个维度来实现。语域分析法的教学依据是语域决定了语义,教师通过对语境语域进行分析后,来引导学生掌握语言,并利用语言来达到教学目的,这也是ESP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2.语域分析在航空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特殊用途英语教学能区别普通语言课程那样什么都学的状态,保证教学的目标更为明确。这要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语言的社交功能出发,强调语言的个性化发展,分析语言变体在不同情境下产生的效应。以“The pilot controls the forces of flight and the aircraft’s direction and attitude by means of flight controls……”这一航空英语语篇为例进行论述。
(1)语场。语场是指话语在行使功能的整个事件和写作者有目的的活动,语言活动是核心,主要由语言主题、发生的事件、参与者目的活动等组成,是语境中交际功能的重要体现。该语篇介绍了飞行操纵装置,是一篇事实性说明文,因此为了该语篇主体,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特点入手:句中有4个被动语态,是因对飞行操纵装置的介绍是客观对象,而非主观参与者;各句子的主位舍弃了主观色彩浓厚的人称,而选择了飞机操纵装置的专业术语;实义词也多为飞机操纵装置的专业术语,进而规定了话题归属范围。可见,在航空英语教学中,教师在选择词汇上要根据语场的变化而变化。
(2)语旨。语旨是话语参与者之间一种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相应社会关系,通过语气系统来体现语言的人际功能。语旨由正式程度、非人化程度、礼貌程度以及可接受程度等组成。该语篇中读者和作者并没有形成任何的人际关系,缺乏情感上的互动,这也使得双方是平等的关系。因此,该语篇整体上使用的是相对正式的陈述性语气。对物质表意词汇和被动语态的运用也只是客观描述说明对象,而没有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3)语式。语式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渠道,包括了修辞方法、话语发挥功能的方式等。特殊用途英语有明确的专业,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来把握交流的具体内容,重视的是多种表达方式。该语篇的词汇是科技书面用语,具有频繁使用名词短语、实义词密度高、文章抽象和概念化等特点,符合了特色用途英语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发展。客观上讲,这种语言的在口语和书面语等形式上,都是比较客观正式的。
3.语域分析下航空英语的教学策略
(1)设计科学合理的航空英语教学大纲
语域分析认为,语域决定了语义,明确语域并对其进行分析是开展航空英语的有效方法,而设计科学合理的航空英语教学大纲是前提[2]。“航空语言学概论”是新型的语言试验课程,主要角度是语音学、符合学等,结合了如航空词汇、陆空通话RTFE等特点的航空语言。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语言学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确航空英语的特点,通过编制合理的教学单杠来帮助学生掌握航空英语的学习方法和实际用途。在教学大纲的具体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航空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举要体现彼此的共行,又要突出航空专业的特色。以民航专业航空英语教学大纲为例,可以将航空英语课程设计成:航空语言学概论——语音学和词汇学(15课时)、航空英语听力——航空播报、航空简报(10课时)、航空英语口语——乘务英语口语和陆空通话(10课时)等。
(2)利用对比教学法开展有效的航空英语教学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英语背景和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选择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航空英语会涉及一些专业术语,利用对比方法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汉语和英语的航空术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在语音教学中利用对比教学法。教师应该在系统学习国际音标基础上,让学生将重点放在包括数码、时间、机场、航班代码等航空语言的发音特点上。在实际中,有关陆空通话英语的发音和语用会经常发生错误,如管制员会发出这样的指令:CCA101,climb to flight level 7200 meters。这指令虽然能表达出意思,但这是错误的,因flight level是指100英尺,而指令中实际用的单位是米。教师通过语音对比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方法,并进行语音训练,达到教学目的。此外,在专业的航空术语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如“终止起飞”的普遍英语翻译是“Stop the takeoff”,但是在语域分析下应该为“Abort the takeoff”。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英语专业术语能够理解和掌握,还加深了学生对汉语行话的影响。
4.结语
总之,语域分析对航空英语教学具有巨大的教学意义,在语域分析的背景开展航空英语教学,教师必须设计一个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突出学生所属专业的特点和未来在工作中可能常用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采用对比教学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语言特点,达到教学目标。(作者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群.交流与交流圈:特殊用途英语的语用学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01):20-21.
[2] 关晨.语域视角下的高职院校ESP教学[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9(03),213-14.
语域分析 篇4
然而前人的研究把较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单纯的书面语文本 (如诗歌、散文、报纸新闻等) , 或单纯的口语文本 (如小品、会话) 中, 而忽略了对介于书面语和口语文本之间的“灰色地带”的探究。因此, 该文选取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歌词作为分析文本, 以香港词坛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林夕作词的粤语歌《再见二丁目》为例, 具体分析歌词的语场、语旨、语式如何分别反映语言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旨在进一步探索语域理论和三大元功能理论在汉语语篇分析中的适用性。
1 文献回顾
1.1 语域理论及语言的三大元功能
根据Halliday, 语域 (register) 表示语言的功能变体 (functional variety of language) , 是“通常和某一情景类型相联系的意义结构” (吴彩霞, 2012) 。影响语言形式的情景语境包括三个因素:语场 (field) 、语旨 (tenor) 及语式 (mode) 。简单来说, 语场即“what”, 包括发生什么事件、该事件为何性质、语言所谈及或描述的是什么;语旨即“who”, 包括交际者及其他们的相互地位、角色等;语式即“how”, 指“语言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 包括交际渠道和修饰方式” (吴彩霞, 2012) 。
元功能的思想是Halliday系统语言学六大核心思想之一, 其下包含的三个方面是所有语言的固有特征 (Halliday, 1967:243, 1973) 。经验功能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指语言对“存在于主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 (胡壮麟等, 2005) , 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反映会话参与者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地位等, 语篇功能 (textual metafunction) 则是连结束语言与语境的枢纽, 使文本与情境相一致。
研究语域, 即“探索语言符号系统本身与语境因素之间的制约关系” (胡壮麟等, 2005) 。据Halliday, 语言的实际使用受话语范围 (即语场) 、话语基调 (即语旨) 和话语方式 (即语式) 三大语境因素的制约。具体来讲, “话语范围制约语言的概念功能, 话语基调制约语言的人际功能, 话语方式制约语言的语篇功能” (胡壮麟等, 2005) 。该对应关系也是本文将语域理论与语言三大元功能相结合的依据和基础。
1.2 歌词的语篇分析
就语域理论在歌词分析的应用而言, 吴彩霞 (2012) 从语域的三个要素入手, 研究了《七里香》的歌词文本。美中不足的是, 吴虽然涉及了语域理论与语言元功能的关系, 却并未在语域分析的基础上, 对语言元功能加以详细探讨。这个缺憾将在本文对歌词《再见二丁目》的语篇分析中得以弥补。
李洁 (2011) 分析了林夕词的表现手法及他对现代派技法的应用, 并将其与张爱玲的台词比较, 评论了两人作品中的共通表达。林夕在歌曲中的用词亦为众人所称道, 刘晓燕 (2011) 就以林夕词为例, 对流行歌曲中动词重叠的现象作了探讨。
然而, 却鲜少有研究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林夕词作一番诠释。该文便以他填词的《再见二丁目》为例, 具体分析该词的语场、语旨和语式是如何分别反映歌曲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值得注意的是, 该文虽是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对《再见二丁目》进行语篇分析, 但并不意味着会在研究中忽略歌词本身的意境和审美。
2 歌词分析
《再见二丁目》是林夕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全词虽为粤语唱词, 却并不影响笔者将其作为文本进行语篇分析。《再见二丁目》成词于林夕与好友游玩日本期间, 题目中的“二丁目”是日本一街区名。全词背景故事为, 叙述者“我”和所爱之人约好在二丁目相见, 对方却不曾赴约, 唯有“我”一人彻夜独守约见的地方。《再见二丁目》的歌词即描绘了叙述者“我”在这般落空的等待后, 看着眼前依然如旧的街景, 所生出的情不可强求、自己的快乐亦无需被他人左右的感慨。
2.1 语场和概念功能
由对语场的定义可知, 语篇中的词汇最直接地体现了语篇的语场。《再见二丁目》中的实词分类如表1所示。
结合歌词可知, 全词内容由两大事件构成, 一为眼前街景, 主要由具体名词和行为动词表现;二为“我”的心理活动, 大多通过抽象名词、心理动词和形容词表达。副词表达的情态系统将在“语旨和人际功能”中加以分析。
不难发现, 构成全词的两大事件同时被两种截然不同的基调冲击着。一类以“萧条”为主基调, 体现在“角落”“剩”“留待”“缅怀”“忘掉”“薄”等词的使用上。另一类以“快乐”为主基调, 由“心跳”“畅游”“吃”“喝”等等词表达。“萧条”为叙述者“我”当下落寞心境的写照, 而“快乐”则为自我安慰和消解后, 期望达到的心理状态。
和全词语场相互制约的这些词汇也反映着歌词的概念功能。
首先, 就及物性系统而言, 描述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动词, 决定了全词中, 包含它们的小句多为物质过程 (如“转街过巷就如滑过浪潮”) 和心理过程 (如“关于你冥想不了可免都免掉”) , 形容词则决定了包含了它们的小句多为关系过程 (如“岁月长衣裳薄”) 。
其次, 就语态系统而言, 由于所涉的名词大多在句中扮演施事者角色或被描述的对象, 因而除了“那种快乐突然被我需要”一句, 其余词句的语态均为主动句。
第三, 就逻辑功能而言, 全词无处不体现着汉语中特有的零连结和意合的特点。虽并未频繁使用明显的连接词, 歌曲欣赏者仍能从字里行间, 通过作词者构造的场景和意境, 分析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联 (表2) 。特别地, 诸如“假设”等词的使用, 决定了该词所在的小句和后文间的逻辑关系是“条件”。
2.2 语旨和人际功能
语篇的语旨主要通过交际对象的地位和关系来表现。《再见二丁目》中的语旨并不唯一。除了叙述者“我”对所爱之人吐露心声这样一种交际模式外 (表3) , 叙述者内心独白式的醒悟也是全词的另一个语旨 (表4) 。
由表3总结可知, 交际双方的关系为情感双方, 同时不排除仅仅是叙述者“我”爱慕另一方、而另一方对“我”并无此意的这种单恋关系。由此可见, 在这种关系里, “我”是处于弱势地位的, 交际双方间存在着一种权力倾斜。因此, 词人选择了“陈述”这一交际语气, 而不是感叹语气、疑问语气或祈使语气。从人际功能中语气的角度而言, “陈述”用在此的妙处在于, 这种语气既是对自己得不到对方爱怜这一既定事实的“承认”, 也是对这份得不到回音的感情的“妥协”, 从中亦可以看出“我”面对这一事实, 虽努力排遣却仍难逃失意的寥落心境。
此外, 表达情态系统的词汇亦从“情态”的侧面传达出语篇的人际功能。如“至少” (不亲切至少不似想你般奥妙) 一词表现了叙述者“我”因得不到对方爱怜的失落和自嘲;“或” (不假设你或会在旁) 这种表示可能性的词则暗示了从前的“我”对这份感情暗暗的期待;“可……都” (关于你冥想不了可免都免掉) 这种语气相对强烈的表达, 实则传达了伤心之人的逃避之情。这些词汇, 都从微观的层面, 传达出交际双方在这场交际活动中一强一弱的关系。
表4除了交际参与者和交际形式与表3不同, 交际形式和情态系统所传达的人际功能与表3并无太大差别。诸如“吧” (这一刹我只需要一罐热茶吧) 等等的词汇, 均传达出“我”作为受冷落者、感情中弱势一方的失落之情和自我安慰, 以及勉强而略带自嘲的一抹豁达。
2.3 语式和语篇功能
歌词作为介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的文体, 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
首先, 就韵律而言, 它需要与歌曲的节拍相得益彰。《再见二丁目》为四四拍, 相应地, 歌词的格律便必须与其所对应的节奏相融相洽。例如, 歌词第一段的格律便为“满街脚步/突然静了/漫天柏树/突然没有动摇, 这一刹/我只需要/一罐热茶吧, 那味道/似是什么/都不紧要”。同时, 这样一种与节拍相容的格律, 大多也符合语篇功能层面对主述位的划分, 如“满街脚步 (主位) /突然静了 (述位) /漫天柏树 (主位) /突然没有/动摇 (述位) ”。
其次, 以两句为单位, 《再见二丁目》全词的对仗也相当工整。譬如主歌部分的“满街脚步突然静了, 漫天柏树突然没有动摇”, “转街过巷犹如滑过浪潮, 谈天说地仍然剩我心跳”等等。
第三, 考虑到歌曲上口度和可听性, 歌词在每句句尾往往需要押某个韵脚。《再见二丁目》的主歌部分便大量押粤语中iao的韵, 如“了”“摇”“要”“谣”“妙”等;在副歌部分, 该词主要押粤语中e、ue、o、uo的韵 (这些元音在粤语中的发音相同或相近) , 如“乐”“觉”“落”“国”“托”等。
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原歌词为粤语, 其中便不可避免地渗透了大量港粤文化。加之词人的作词偏好 (林夕大学时代为学校诗刊主编) , 故《再见二丁目》带有不少令习惯了普通话的人群觉得“陌生化”的表达, 如“岁月长衣裳薄”, “情和调随着怀念变得萧条”等等。林夕将这些多出现于诗歌或散文类纯书面语中的语言, 放入歌词中用于吟唱, 一方面恰印证了歌词是书面语和口语的混血儿一说, 另一方面, 也大大丰富和加深了歌曲本身的韵味。
文体方面, 歌词属于非正式文体。一则, 《再见二丁目》中出现了诸如“吧”这般鲜少在正式文体中出现的语气词;二则, “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多用于非正式问题, 第三人称多用于正式文体” (吴彩霞, 2012) , 而全词出现的人称代词仅有“你”“我”, 无第三人称;三则, 在主歌与副歌部分的过渡中, 语篇内虽有一定的逻辑衔接功能, 但听者仍需将自己沉浸在歌词的意境和情境中, 方可更顺畅地体味语篇的连贯性。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由于词人林夕本是信佛之人, 因此他在歌词中加入了佛教术语“化身” (留待下个化身燃烧) , 意为应身所变化之人。这样一种表述使得《再见二丁目》在众多歌曲中多少显得阳春白雪。但纵观全词, 《再见二丁目》仍是隶属于文学范畴的词类文化, 非正式文体。
语式对语篇功能的反映, 除了前文已述的格律与主述位划分一致性以外, 还体现在词汇的衔接上。如“满街” (满街脚步突然静了) 和“满天” (满天柏树突然没有动摇) 构成了反义衔接, “一罐热茶” (这一刹我只需要一贯热茶吧) 和“那味道” (那味道似是什么都不紧要) 相互照应, “快乐”一词分别在主歌和副歌部分重复衔接 (那种快乐突然被我需要[...]原来过得很快乐) , 等等。
3 结束语
本文从语域理论和语言三大元功能出发, 在系统功能语法的关照下, 对《再见二丁目》歌词, 这一介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的文体加以分析, 探索并检验了所用理论在汉语歌词语篇分析中的活性。
语域理论中的三个要素, 语场、语旨和语式, 分别与经验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相照应。研究表明, 在《再见二丁目》中, 与全词语场相互制约的词汇, 亦影响着歌词的及物性系统、语态系统和逻辑关系;由两个会话参与者和叙述者一人构成的两类语旨, 体现着情感双方一弱一强、存在权力倾斜的人际功能;《再见二丁目》的语式在格律、韵脚、文体特征等方面自成一派, 体现了歌词这种语篇相较于其他类型文本的独特性。
由全文分析可知, 语域理论和语言三大元功能, 不但适用于分析歌词这一特殊文体, 而且两者相辅相成, 有助于研究者全面地把握语篇特征, 由表及里地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Some Aspects of Thematic Organization of The English Clause[M].Santa Monica:The RAND Corporation, 1967.
[2]Halliday M A K.Exploration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London:Edward Arnold, 1973.
[3]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M].上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4]朱永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张美芳.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J].现代外语, 2001 (1) :78-84.
[6]吴彩霞《.七里香》歌词的语域分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9 (3) :79-81, 120.
[7]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李洁.从台词和歌词看张爱玲和林夕的共通表达[J].文学界:理论版, 2011 (5) :41.
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论纲 篇5
关键词:科技术语,语域,传播,认知语义
中图分类号:H030;H083;N0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6.002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rms are basic units which inherit and represent scientific knowledge. Cognition semantics is basic motivation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rm register communication.
Key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rms, register, communication, cognitive semantics
科学技术需要交流、能够共享、可以沟通的充要条件是科技术语的存在。加快推进中国跻身世界科技强国,需要大力加强以科技术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术语学研究。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术语学著作——《现代术语学引论》[1]问世之后,术语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在形式研究方面成绩斐然。
在功能研究方面,也有诸如刘青《中国术语学研究与探索》(该书有较为丰富的功能方面的研究成果,但不限于该方面成果)[2]、孙寰《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3]等代表性成果。此外,喻薇《功能和认知视角下术语的跨语域使用——以“期望值”为例》[4]也直接从功能等视角探究术语语域渗透。喻薇的论文指出,“期望值”作为概率论和统计学术语,通过类比、引申等方式映射到其他领域,使用频率大幅提高,语义扩大,功能增多,从科技术语变为现代汉语一般用语。
现在看来,相关问题还可以进一步讨论:术语在更大的科学技术语域内向其他分支领域的扩散,非科技语域的语词向科技语域的渗透,科技术语的共时传播移译等问题。简言之,术语的功能研究尚需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研究。
这里,从“语域”等相关术语的简单界定、科技术语的认知语义框架、科技术语语域传播的基本动因、科技术语语域传播的基本模式等方面概论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
一相关术语的简单界定
科技术语在科技前沿和科学传播(科普)等方面都不可替代。科技术语是口头和书面上在科学技术领域使用的专门词语。一般认为,“专门性”是科技术语的特有属性之一,即科技术语主要是在本领域使用,是本专门领域的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交际和认知的工具,也是承载相应领域知识的基本单元。
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文明程度的提升,科技术语也可以,甚至必然会渗透传播到其他领域——这是科技发挥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科技术语在不同领域之间的传播渗透,即可称为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
“语域”(registers)这一术语最早是由里德(Reid)于1956年提出用来描述语言运用变体的。韩礼德(Halliday)1975年出版的《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把语域看作通常和某一情景类型(situation type)相联系的意义结构。这样,不同语域之间的区别不再被认为仅仅是形式上的区别,而是意义上的区别。前者是由后者决定的。
朱永生更为明确地定义了“语域”:“语域这个抽象概念指在特定语境中一组语义模式(semantic patterns)的组合,以用来表达语义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结构。通俗地说,语域是讲话者根据语境的变化而选用的语言变体。语域与语境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语域反映语境,语境决定语域。”[5]
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不尽相同,李葆嘉指出,言语系统还存在纵向应用功能的分领域,专指社会不同应用领域所造成的“社会方言”,即植根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专门领域的言语表现[6]。
以上诸家对“语域”的看法有很多相同之处:都很重视语义;都十分重视功能;都关注专门应用领域。简言之,语域是不同专门应用领域的系统的言语表现。与之相对应,术语是特定专门应用领域(语域)的系统的言语表现的基本单元。
科技术语也是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的基本单元,是在不同领域间及同领域内不同分支领域之间进行传播的符号单元。“传播是人类的一种话语实践方式,传播借助话语建构社会,包括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同时又改变着社会。”[7]34“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7]35科技术语语域传播,也是一种科技话语实践方式。传播过程中,借助科技术语这一符号单元建构知识体系,实现科技交流、沟通、共享、发展。
全面探究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应以全面、系统地认知科技术语为前提。而要全面、系统地认知科技术语,对它们进行分类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本身也契合于科学的内涵。科技术语分类的结果是形成相应的认知语义框架。
二科技术语的认知语义框架
科技术语的总量很大,可以分门别类,划分科技术语的基本类型。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在分析科技术语的语义认知框架、建构中文科技术语多层级语义场。
在结构形式上,科技术语可分为单音节形式、双音节形式和多音节形式。单音节形式如“熵”“功”“数”等。双音节形式如“向量”“压强”“涡流”等。多音节形式如“参考系”“等离子态”等。双音节形式和多音节形式又可分为偏正型(如“植食动物”“素数”)、联合型(如“开关”“解析”)、动宾型(如“解构”)、动补型(如“吸附”)、主谓型(如“生态平衡”)。
以语义关联方式为分类依据,可分为:语义组合(如“电流”“有机物”)、语义缩合(如“生化”)、语义融合(如“磁感应强度”)、语义糅合(如“条件反射”)。“电流”是“电”和“流”的语义直接组合而成;“生化”是“生物”和“化学”的语义的节缩与组合;“磁感应强度”不妨说是“磁感应”和“感应强度”套叠融通而成,其中的“感应”是重要“融合点”;“条件反射”是因为有了条件才发生反射的因果语义关系的糅合。
就表达方式而言,可分为修辞格术语(如“磁力线”“黄金分割”)、非修辞格术语;根据语体适用情况又可分为学名和俗名。从发生类型的角度看,术语包括借用型(如“DNA”)和新造型(如“电子对撞机”)。就术语的接受类型而言,包括共识型术语(如“折射”)、非共识型术语(如“外星人”“野人”)、反共识型术语(如“永动机”)。最后,从功用类型上看,术语包括核心术语(学科专业领域里基本的、常用的术语)和外围术语(学科专业领域里除了核心术语之外的其他术语)。“表达方式”“发生类型”“接受类型”“功用类型”的核心要义可概括为“语用”这个关键词,即“语用”可看作以上分类的主要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关于术语的结构、语义和语用的总体认知框架视角在理论上主要是从以下这两部经典文献的相关内容受到启发的:查尔斯·威廉·莫里斯(Charles William Morris)的《符号理论基础》(Fou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关于符号的句法(syntax)、语义(semantic)、语用(pragmatic)三个维度[8];朱德熙《语法讲义》在讨论主谓结构时提出“可以从结构、语义和表达三个不同的方面来观察”[9]95。
三认知语义:科技术语语域传播的基本动因
语义是术语的内核,认知语义及其变异是科技术语语域渗透的重要动因。认知语义(或曰“联想语义”)以概念意义为基础,包括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反映意义(reflected meaning)、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
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的《语义学》(Semantics)给出了我们这里所说的“认知语义”的逻辑内涵[10]。例如“白热”,在物理学中的基本义:“物体受热达到发白光的状态。当温度升高到1200~1500℃时,物体所发射的可见光中除波长较长的红、黄色光外,还有较多波长较短的绿、蓝等色光,因此呈现耀眼的白光。处于白热状态的物体,当温度降低时,将由白热转为红热。”[11]该术语含有“剧烈”这一认知语义义素,可传播至体育及其他领域,指竞争十分激烈。认知语义具有动态性、变异性、主体性,促推科技术语向多个语域交叉渗透。
“动态”和“变异”呈现开放格局。“动”和“变”促成“传”。动态特征首先表现为科技术语认知语义的历时发展演变。例如“能量”这一术语,在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之后等时期意义即有一定的变化。再比如科技术语可以有学名和俗称、可以修改、可以简称或缩略等。例如 “小苏打”即为“碳酸氢钠”的俗称。这些变异更多的是认知语义的发展变化,“变”与“传”(传播)相伴相生,“变”可为前提与结果,“传”为过程。
就性质而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认知语义体现的是一种语义“活性”,这种“活性”为传播提供某种“动能”,这种“活性”越强,其向外渗透的能力就越强,传播范围就越广。
此外,就层次而言,认知语义是术语语义的“外围”,相对于其核心意义,认知语义更易于渗出。
最后,就传播而言,其关键因素是人的能动性,术语传播毕竟是一种人为的非自然状态的传播,而术语认知语义的主体性正与此契合。
认知语义是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的内部动因。除了内部动因,科技术语语域传播还有其外部动因,比如科技发展、主体的创新思维、语境等。但总体上看,相对于外部动因而言,认知语义这一内部动因是科技术语语域传播的基本动因。
四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模式
基于认知语义的科技术语语域传播有其特定模式。
首先,术语在更大的科学技术语域内向其他分支领域的扩散。比如自然科学术语function由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语域的渗透即属此列,该术语起先在数学中使用,后来引入语言学。这里摘录陈望道先生的一段文字作为引证。“function这个字,你是从常译作‘职务。它在科学上很有一点历史。它先走进了自然科学,代表随着别个变量而变的一个变量,普通译作‘函数,有时也译作‘应变数。随后它又走进了社会科学,表示互为因果的一种交互关系。这已经有很多文化人类学家译作‘功能。我曾经看见吴文藻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有一段话说这个字走进社会科学的历史颇清楚,现在节录在下面:自十九世纪末叶以来,自然科学方法论之因果概念,亦经一大转变,此转变与功能概念之发生有很重要的关系。” [12]陈望道先生所说的“字”,今天一般认为是“词”。
其次,由科技语域向非科技语域的渗透。比如非科技语域中特定术语的适用。例如“近亲繁殖”“系统工程”“升华”等都在非科技语域中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使用频率。科技术语在文艺审美、报刊媒介、公文事务、日常会话等语域中有一定的分布,有的使用频率还很高,甚至成了热词,比如“系统工程”“放电”等。需要注意的是,科技术语向非科技语域的传播有其语用环境,需得体适用。
再次,非科技语域的语词向科技语域的渗透,形成术语。比如修辞造语,即以特定修辞方式把日常用语“打造”成新的科技术语。例如“分子伴娘”“蝴蝶效应”“杠杆原理”“温室效应”“黄金分割”等,其中的“分子”“蝴蝶”“杠杆”“温室”“黄金”本为日常语域的语词,因其有一定的联想语义(认知语义),通过比喻(隐喻)、借代、拟人等修辞机制运作,形成了“本色当行”的正式的科技术语。需要说明的是,动态认知语义(联想语义)的存在是术语修辞造语的重要动因。
最后,科技术语的共时传播移译。由于认知语境和话语风格等因素的不同,同一个科技术语可能在不同地域区域有不同的移译。例如,software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即存在着不同的翻译,大陆地区译为“软件”,台湾地区译为“软体”。
五结语
系统研究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由于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的重要动因是认知语义,所以相关研究有助于术语理想认知模型(ICM)建设。在实践上,系统研究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可助推科技术语规范化建设;有利于科学传播,有助于人们走近科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科技创新思维品质;亦有益于词典(特别是专科词典)的编纂,可以使词典等工具书的编纂更具科学性。一言以蔽之,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有助于公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升,有助于科技价值的最大限度发挥,亦有助于科技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2] 刘青.中国术语学研究与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 孙寰.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 喻薇.功能和认知视角下术语的跨语域使用——以“期望值”为例[J].中国科技术语,2013 (6):10-14.
[5] 朱永生.关于语域的几个问题[J].山东外语教学,1987(4):24-28.
[6] 李葆嘉.论言语的语层性、语域性和语体性[J].语文研究,2003(14):11-16.
[7] 王本朝,杜积西.传播学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34.
[8] Morres C W. Fou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8.
[9]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 利奇.语义学[M]. 李瑞华,王彤福,杨自俭,等,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9-23.
[11] 大辞海编委会.大辞海·数理化力学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88.
基于语域理论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篇6
【关键词】ESP 理论基础 语域理论
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对既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有具备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在这种背景下,英语教学开始与学科和专业相结合。尽管我国关于专门用途英语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仍然受到了许多语言学家的重视,并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成果。
一、专门用途英语的定义与分类
1.专门用途英语的定义。1977年,著名的语言学家斯特雷文斯明确地给专门用途英语下了一个定义:“广义上来说,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不完全或者完全不取决于普通教育的标准(如英语被当成学校里的一门科目),而取决于学习者对英语在功能和实际应用上的需求”。斯特雷文斯的定义是普遍被人们接受的一个专门用途英语定义版本。他认为:专门用途英语和一般用途英语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目标非常明确、内容十分确定,交际需要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一般用途英语教学则把英语当做一门普通课程,教授一些通用的语言知识,而不强调任何的特殊要求。
2.专门用途英语的分类。以英语语言教学为出发点,1997年,乔丹(Jordan)提出了一种两分法,如下图所示:
乔丹(Jordan)的分类将更多的重点放在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在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上。这也是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分类方法。这种划分方法为以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教学重点和课程设计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语域理论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1.语域理论概述。语域理论起源于英国的“语境主义”的思想。马利诺夫斯基(Malinowski)于1923年首次提出了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这个概念。他指出,“语言总是在情景中发生,并且只有在情景语境中,话语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依靠组成话语的词汇来判断语言的含义,而应该通过对话语内在的联系及其与语言环境的关系来判断。马利诺夫斯基还将语境分为三个类别:即话语语境(context of utterance),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及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
20世纪60年代,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韩礼德建立并发展了系统功能理论,并提出了“语域”这一术语。系统功能理论重视的是语言的社交功能,关心的是语言的实际用途。韩礼德认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同时受到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影响。1964年,韩礼德将构成语域的要素划分为以下三类:谈话范围(field of discourse),即语场;谈话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即语旨;谈话方式(mode of discourse),即语式。
韩礼德对语域的认识和定义经历了三个阶段。1964年,韩礼德在研究语言规划框架时,认为语言功能的变化决定语言的变化,这种变化着的语言变体就是语域1978年,韩礼德在其出版的《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一书中将语域重新定义为:“语言情境种类虽然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有三种:第一,什么事;第二,语言起到何种作用;第三,谁在起作用。这三个方面共同决定了选择语义的范围和语义表达的形式。换句话说,它们决定了‘语域”。1985年,韩礼德再次对语域的定义做出修改:“语域是一种意义结构,通常是由和某一具体的情境相关的语场、语旨和语式所决定,必须包含用以实现上述意义的表达、词汇语法和语音特征。”
2.案例分析。上面,我们从理论上探讨了语域的定义及语域的三要素。下面,我们以一组商务英语谈话为实例进行分析,以求准确把握和理解上述理论,从而能有效的指导交际行为。
Dan: I would like to get the bill rolling by talking about prices.
Robert: Shoot. Id be happy to answer any questions you may ask.
Dan: Your products are very good. But Im a little bit worried about the prices you are asking.
Robert: You think we should be asking for more?(laughs)
Dan: Thats not exactly what I had in mind. I know your research costs are high, but what I would like is a 25% discount.
Robert: That seems to be a little high, Mr.Smith. I dont know how we can make profit with those numbers.
Dan: Please, Robert, call me Dan.(pause) Well, if we promise future business-volume sales-that will slash your costs, right?
Robert: Yes, but it is hard to see how you can place such large orders. How could you turn over so many? (pause) Wed need a guarantee of future business, not just a promise.endprint
Dan: We said we wanted 1000 pieces over a six-month period. What if we place orders for twelve months, with a guarantee?
Robert: If you can guarantee that on paper, I think we can discuss this further.
(1)语场因素;本谈话是经销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商务谈判,其参与者为经销商和供应商,两者之间为业务往来的关系,因此话语使用比较正式,如:“I would like to...” 而不是生硬的 “I want...”. 从语用区域来看,本谈话问为商业谈判。在这种包含着利益关系的谈话主题上,语言的使用也相对谨慎。如:“Im a little bit worried about the prices...” 而不是直接说:“ Your prices is too high.” 从词汇使用方面来看,第一,出现一些这个领域的行话,如:volume sale 含义是“大宗交易”。第二,出现了一些普通词汇和短语在特定领域有特殊含义。如:turn over 在这里的意思是“售罄”。句子使用方面来看,多为简单的主动句和疑问句,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和想法。
(2)语旨因素;首先从权利方面来看,经销商与供应商之间的谈判关系决定了权利的不平等。如:Dan 问到就大宗贸易是否能获取更低的折扣时说 “ What if we place orders for twelve months, with a guarantee?” 可见其用语礼貌周到,小心谨慎。其次,从情感投入方面来讲,在关系到各自的商业利益的谈判上,谈话内容不会有太多的感情色彩。如:当Dan 问到就大宗贸易是否能获取更低的折扣时,Robert的回答是“it is hard to see how you can place such large orders.”and “Wed need a guarantee of future business, not just a promise.”他并没有直接说“Yes” 而是说他需要书面保证而不仅仅是口头的承诺。最后,从接触的频率来看,如果本次会谈成功,双方建立了业务关系,则接触的频率比较高。反之则接触频率低。
(3)语式因素;首先从交际方式来看,本谈话为口头交际,双方对话的形式让谈话的气氛稍显温和。如:Robert 甚至在谈话中开起了玩笑 “You think we should be asking for more?”; 当Robert 称呼Dan 为 Mr.Smith 时,Dan为了拉近和Robert 的关系说“Please, Robert, call me Dan”. 另外,从反馈方面来看,口头交际的好处是让谈判双方都能对对方的话语及时做出反应,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当Robert 对降价有异议时,Dan马上反馈回自己的意见—无法赚钱—做出思考,同时以大宗贸易为突破口来巧妙的化解利润矛盾。最后从谈判的距离来看,谈判双方是面地面的谈判,从而能根据对方的意见做出及时的反应。
人们在日常的交际过程中,会根据语境的不同,需要选择能够产生适当功能的语言。语言功能的实现需要对语言词汇、语法的正确把握。这种系统的选择由于满足了当时语境的需要,因而具有了功能意义。总体上讲,语境与语言的具体关系在于:文化语境由无数情景语境组合而成;情景语境体现在语言含义中,语言含义通过措辞来表达;而措辞则通过音系和拼音展现出来。
三、结语
在国际上掀起专门用途英语研究热潮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专门用途英语研究也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但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相对于国际专门用途英语研究发展来看都相对滞后,研究成果较少。同时,我国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在教学理论、师资配备、课程设计、考试与评估标准、培养目标、授课方式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因此,如何把握专门用途英语和通用英语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制约我国专门用途英语理论研究的因素、如何深入开展专门用途英语的理论与教学研究成为目前我们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亚丽.ESP理论与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教学[J].中国ESP研究,2011,(1).
[2]黄萍.专门用途英语的理论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4.
[4]王文忠.言语体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5]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2015年度外教社—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名称:转型期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重定位与ESP教学。
【语域分析】推荐阅读:
调查分析分析06-11
分析5分析总结08-25
多元分析、主成分分析11-02
聚类分析回归分析01-04
swto分析自我分析08-19
工作分析案例分析10-27
职业分析家庭环境分析12-04
时间序列分析股票分析05-12
数控系统发展分析分析07-28
干化学分析:尿液分析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