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分析中的误差分析

2025-01-16

化学分析中的误差分析(精选12篇)

化学分析中的误差分析 篇1

1 化学分析中误差的分类和性质

1.1 系统误差。

所谓的系统误差就是指因一些不变的因素而造成的在多次测量情况下的真值和平均值之间的朝着一个方向偏高或是偏低的差值, 单向性是系统误差的最大特点。在分析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时, 我们主要归纳了仪器误差、主观误差、方法误差、容器误差、操作误差以及试剂和水的误差等几种原因。仪器误差主要是指仪器上所显示数据的漂移;主观误差是指由操作人员主观因素所导致的误差, 比如说判断颜色出现的错误以及读值时的疏忽等;方法误差是指因为分析方法自身而导致的误差, 通常情况下, 指示剂的选择、体系中的干扰离子以及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等因素都会导致出现方法误差;容器误差是指因仪器刻度不准确或是天平砝码不平衡而导致的误差;操作误差是指工作人员因操作错误而导致的误差;试剂和水的误差则是指试剂或是水的纯度不够, 并且其中还含有一些干扰元素。

1.2 过失误差。

所谓的过失误差就是指超出了我们是事先预定好的可能出现误差的范围, 通常由于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失误或是没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 就会导致过失误差的出现。

1.3 随机误差。

顾名思义, 一些随机变动的因素就会导致随机误差的出现, 在某些因素中一些微小的变化的综合就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 也就是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具有统计性规律的, 其主要特点为:对称性、单峰性、有界性和抵偿性。其中, 对称性就是指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所出现的次数是相同的;单峰性则是指绝对值大的误差与绝对值小的误差相比, 后者出现的次数明显更多;有界性就是指在特定的测量条件下所得到的数据中, 误差的范围是不会超过特定的界限的;而抵偿性则指无偿平均值的极限为零。由于我们不可能有效的控制导致随机误差出现的各类因素, 因此这类误差是无法避免的。

2 化学分析中误差的表示方法

2.1 准确度。

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将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进行综合, 并且用来表示测得的结果与真值或是平均值之间的一致程度的概念就是准确度。在描述某一种分析方法的准确度时, 我们通常都是要将所测得的数据与标准数据或是其他方法进行对比, 与准确度联系最为紧密的两个概念就是相对误差和误差, 并且误差如果很低, 准确度就很高, 而如果误差较高, 那么准确度就很低。

2.2 正确度。

进行化学分析工作时, 用来表示最终测得数据中系统误差大小的程度的概念就是正确度, 正确度实际上就是所有系统误差的综合, 如果是不确定的系统误差, 我们应用不确定度来估算, 如果是确定的系统误差, 则应用修正值来消除。

2.3 精密度。

用来表示所测得结果中随机误差大小程度的概念就是精密度, 也就是每一次测量后所得数据的相近程度, 在处理数据时如果我们采用的是统计学方法, 那么衡量精密度时我们应采用广泛的标准偏差。精密度通常在描述分析方法或是仪器设备的稳定性时也会用到, 与精密度较为相关的几个概念为标准偏差、极差、双差以及相对标准偏差, 并且标准偏差越大, 精密度就越低。

2.4 不确定度。

所谓的不确定性就是指在测定误差的过程中, 被测元素的结果量值不能肯定的程度, 所测的样品的真值一定是在不确定度的范围内的, 其具有各测定值在误差限定情况下的分散特性。

3 提高化学分析结果准确度的对策

3.1 选择科学的分析方法。

在实际的化学分析工作中, 如果我们选择的分析方法是不同的, 那么所测得结果的准确度肯定也是有区别的, 通常在对高含量组分采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时, 测得结果的准确度都是较高的, 其误差的范围在千分之几左右, 而对低含量的组分采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时, 误差就会较大。仪器分析法虽然误差也很大, 但是其灵敏度非常高, 所以是可以测出低含量组分的。在进行化学分析工作时, 我们应充分的参考组分的含量以及对准确度的实际要求, 选择最为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

3.2 尽可能的减少测量误差。

在进行化学分析工作之前, 我们通常都会校正将要使用的滴定管和天平等仪器和量具, 但是试剂的工作中还是会出现一定的误差的。举例来说, 我们采用滴定管进行滴定时, 我们所引入的绝对误差为±0.02ml;而如果采用天平称量一份试样时, 我们所引入的绝对误差通常为±0.00029。在测量时我们必须确定试样的最低称样量或是滴定剂的最小消耗体积, 从而保证所测得结果的相对误差是不超过±0.1%的, 而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的比值就是试样的最低称样量或是滴定剂的最小消耗体积。

3.3 增加平衡测定的次数。

要想尽可能的避免偶然误差的出现, 我们还应该增加试验的测定次数, 通常在进行化学分析工作时, 我们所规定的平衡测定次数为3~5次, 在进行测定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意外误差的出现, 那么3~5次的测定次数还是可以保证所测定结果的准确度的。

3.4 进行化学分析工作时, 为了进一步的消除系统误差, 我们应采取的措施:

3.4.1 空白试验。

进行化学分析工作时, 在我们应用器具或是试剂的过程中可能也会引入一些杂质, 而为了避免这些杂质对测定结果带来系统误差, 通常我们都选择空白试验的方法来校正结果。所谓的空白试验就是指在不添加试样的情况下, 在同样条件下采用同样的方法并且严格相应的操作规程所进行的测定工作, 这个测定的结果就是空白值, 而用实际的测定值减去空白值就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分析结果了。

3.4.2 校正仪器。

在进行化学分析工作之前, 对于天平砝码、滴定管、容量瓶以及移液管等具有准确质量和精确体积的仪器设备, 我们都应对其进行准确的校正, 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因为仪器和器具不准确而导致的系统误差了。

3.4.3 进行对照试验。

通常我们可采用的对照试验有三种, 第一种是用实际含量已知的并且是与待测试样含量接近的样品进行试验, 采用既定的分析方法, 再将所测得的待测试样的分析结果与标准样品的含量进行对照, 也就得到了校正系数;第二种为采用既定的方法和标准方法对同一个试样进行分析工作, 看所测定的结果是否在公差要求的范围内, 如果在则说明所选择的方法是可靠的;第三种为检验时采用加标回收的方法, 选择两份含量相同的试样, 其中一份加入有待测组分的纯物质, 采用同一种分析方法, 分别计算加入纯物质试样的回收率以及测定的结果, 从而对分析方法的可靠性进行论证。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对化学分析中误差的分类和性质、化学分析中误差的表示方法以及提高化学分析结果准确度的对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在我们进行化学分析工作的过程中, 客观存在的误差是很难避免的, 而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测得结果的准确性, 我们就应对误差的来源进行科学的分析, 采用准确度、正确度、精密度以及不确定度等概念来描述化学分析中的误差情况, 同时为了提高化学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我们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方法, 从而真正的做好化学分析工作。

参考文献

[1]施小英.针对化学分析中的误差进行研究[J].中国科技资讯, 2012.

[2]李惠玲.试论化学分析中的误差控制[J].科技与企业, 2013.

[3]王德宪.谈谈化学分析中的误差问题[J].玻璃, 2000.

化学分析中的误差分析 篇2

手持GPS定位在野外地质测量中的误差分析

GPS在工程测量、导航定位等应用中所具有的优越性和方便性,使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野外地质测量中小巧方便的手持GPS机能够起到辅助定点和导航的重要作用,是新时期实现现代化数字地质调查的基础设备之一.但由于野外地形、树木等多路径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测量精度和应用受到限制.针对手持机的`特点,通过实际测点分类统计分析各方面因素对误差产生的影响程度,进而得出修正方案,提高测量精度和实用性.

作 者:周蓓 陶君 ZHOU Bei TAO Wenjun  作者单位:湖北省国土测绘院,湖北,武汉,430000 刊 名:资源环境与工程 英文刊名: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9 23(3) 分类号:P228.4 关键词:地质测量   GPS定位   误差分析   地形因素   数字地质调查   GeoSurvey系统  

浅谈统计分析中的误差控制 篇3

【关键词】统计设计 资料收集 数据整理 统计分析 非系统误差

统计工作主要分为统计设计、资料收集、整理汇总、统计分析、信息反馈五个阶段,统计工作的前四个阶段均是容易产生統计误差的阶段,其中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中最关键的一步,对信息反馈阶段的基础,它是保证统计工作成果准确性的重要部分。因此,统计分析中的误差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统计分析的基本步骤

(一)样本采集。样本采集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是统计分析的数据来源。样本采集有不同途径,首先,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调查,来直接的获取到信息的方法。二是通过文献检索,阅读获得间接信息。样品采集过程中,除了要注意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且还特别注意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之间的区别:一个连续的数据,也称为测量数据,是指通过实际测量获得的数据;二是间歇性的数据,是指类的事情,也被称为计数数据,等级等属性点数获得的计数数据。对不同的样本数据,在样本采集的初期就应该进行分别对待,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整理样本数据。整理数据由统计设计标准的分类收集的数据汇总过程中。由于收集到的数据大部分是无序的,零散的,不系统的,统计进入所需的研究数据核查的目的和要求按照之前的计算,不包括其中的一部分不真实的,然后总结或列表,从而简化了原数据可视化,系统化,并能反映在初次分配中的数据。

(三)数据分析。分析数据是指整理数据的基础上,相应的统计计算,获得的数据分布的总体统计特征的统计结论的过程中,它是核心和关键的统计分析。数据分析通常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用来形容一种方法来计算的统计数据反映的集中趋势,分散程度和相关的强度与外部代表性的指标,第二个层次是基于描述性统计,并与推论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此来推断总体样本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测的整体特点和规律。

二、统计工作过程中误差控制

(一)统计设计。统计设计是确定统计工作的主要目的、预期达到何种效果的统计流程、规则的重要步骤。统计设计方案要求考虑问题要全面,针对不同的统计目的确定样本及样本容量。样本量的大小不取决于总体的多少,而取决于:1.研究对象的变化程度;2.所要求或允许的误差大小(即精度要求);3.要求推断的置信程度。当所研究的现象越复杂,差异越大时,样本量要求越大;当要求的精度越高,可推断性要求越高时,样本量越大。因此,在统计设计阶段,合理的确定样本及样本容量是减少统计分析误差的根本条件。

(二)样本采集。样本采集过程即统计资料搜集过程。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是确保统计工作顺利进行以及统计分析、信息反馈的根本要素。样本采集过程应注意一下问题:

1.统计调查人员培训。在进行统计调查之前,统计工作的设计者、组织者应该针对统计调查人员进行一次业务培训。每一项统计调查都是为统计分析的最终目的服务,为更好的收集统计数据,应该让统计调查人员透彻理解统计调查的具体规则、必需调查项目以及必须遵守的相应素质,以减少被调查者对统计调查的误解与抗拒,以此确保统计调查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2.调查方式。统计调查有比较实用的调查方式,调查的方式有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制度等。具体收集统计资料的调查方法有:访问法、观察法、报告法等。具体采用哪种方式,选取的原则就是结合统计调查目的,节省统计调查经费,选取最优的调查方式或多种调查方式相结合。

3.数据完整。统计数据要求各项数据必须完整,如果某一样本各项数据不完全,就决定该样本才具失败,该样本必须被舍弃,因此,缺失数据项目太多会影响样本的容量,最终会使得统计调查结果失真,失去统计调查意义。

(三)数据整理。数据整理是对调查、观察、实验等研究活动中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检验、归类编码和数字编码的过程。它是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数据整理一般遵循以下流程:

有上述流程可以看出,应该加强数据审查工作,在这一阶段,很容易判断出是否出现人工录入失误或数据缺失项等相关问题,减少非系统误差出现。

(四)数据分析。在统计分析阶段,要求统计分析人员熟悉统计调查的目的、数据结构及构成等客观因素,根据数据的汇总分类等预处理结果,合理地选择拟合模型。在此阶段,应该注意的就是正确看待每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假设条件以及拟合优度等理论要求。

三、结束语

在统计设计阶段由于设计者不可能完全掌握统计调查对象的总体趋势,在数据分析阶段由于采用拟合模型分析,所以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而这些系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通过统计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理论上的优化,降低系统误差。在数据采集、数据整理阶段,只有加强人员培训、数据审查等办法避免数据输入等非系统误差。同时,在避免非系统误差的同时也应该审查被舍弃的样本数据,避免遗漏正常的异常值,导致异常值丢失对调查对象的总体认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范冰,范伟达. 市场调查教程(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7

机械加工中的误差分析 篇4

一、工件与刀具相对运动 时的几何轨迹误差

( 1) 近似的成形运动和近似的刀刃形状所产生的加工误差。在某些情况下,按原理准确地加工无法制造零件, 这样将使设备的结构或刀具的外形复杂化,制造很困难,用近似的加工方法, 不但可以简化机床或刀具的结构,且能提高生产率,使加工过程更经济。所以我们常常在满足零件技术要求的情况下,采取近似方法进行加工,既然是近似,就必然存在误差。

( 2) 机床、夹具、刀具的制造误差以及机床、夹具、刀具的磨损影响工件尺寸和形状精度。机床、夹具、刀具本身与其他机械加工的产品一样,只能按一定的精度制造出来,在使用过程中还有磨损,致使原有的精度逐渐降低。机床、夹具、刀具本身的误差会影响切削运动的几何轨迹,进而影响加工零件的几何精度。

( 3) 机床调整方面的误差。机械加工各工序都要进行机床的调整。例如: 在卧式镗床上镗箱体孔时,要进行夹具在工作台上的安装调整,镗床主轴的高度调整,后支承与主轴的同轴度调整,工作台纵向、横向移动的调整和进给行程的调整,以及刀刃在镗杆上伸出长度的调整等。而这些调整都会产生误差影响零件的精度。

( 4) 工件装夹产生的误差。工件装夹到夹具内时,由定位和加紧过程引起的误差会影响加工表面的位置精度。

二、切削过程物理因素的 误差

( 1) 切削力和其他作用力引起的误差。刀具对工件进行切削时,产生的切削力会使工件、刀具、机床以及夹具产生弹性变形,因此,会造成加工误差。此外还有加紧力、离心力、重力等引起的误差。

( 2) 切削热和其他热源使刀具和工件的相对位置产生误差。在金属切削加工过程中,工艺系统的温度会产生复杂的变化,这是该系统所产生的切削热、摩擦热以及阳光和供暖设备的辐射热而引起的。工艺系统中,机床、刀具、夹具、工件的结构一般都比较复杂,所以热的传递和分布就比较复杂。温度的变化会引起工件体积的变化,并造成切深和切削力的改变。也就是说: 温度的变化将导致工艺系统中各元件间正确的相对位置的改变,使刀具与工件的相对位置和切削运动产生误差。

三、加工后的误差

( 1) 工件内应力引起的误差。内应力是指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或去除外力后存在于工件材料内的应力,应力通常处于平稳状态,并在外观上无任何表现。当切削加工完毕后,毛坯原来内应力的平衡状态即被破坏,因此就会产生重新平衡或应力消减,这样就使工件产生变形而造成误差。例如: 因工件各部分受热不均匀或受热后冷却速度不同而产生局部的塑性变形,工件材料金相组织的变化不均匀引起的内应力,都能影响工件的加工精度。

( 2) 测量误差。工件加工后能否达到预定的加工精度必须用测量结果来加以鉴别。为防止废品产生,首先在调整机床时,必须以测量结果为依据,测量误差就直接影响调整精度。前道工序加工后测量的误差将直接影响工件的后道工序的加工精度。工件加工后的测量 误差则直接影响工件精度的评定。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很多,例如: 量具本身的制造误差和使用中的磨损; 在测量过程中,温度发生变化或量具与工件的温度有差别; 量具与工件的相对位置不正确; 量具在测量过程中用力不一致以及测量者的经验、技能等主观因素。

油品计量误差原因分析 篇5

油品计量误差原因分析

油品计量误差原因分析

段多寿

段多寿:油品计量误差原因分析,油气储运,1999,18(11)45~46。

摘 要 在石油及其液体产品的贸易计量交接过程中,造成油品计量误差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油罐容积标定的误差、石油计量器具误差、计量操作误差以及使用石油计量换算表不当造成的误差。在分析各种误差的基础上,提出了降低计量误差的办法。

主题词 计量

误差

原因

分析

Duan Duoshou:Analysis on the Accuracy Error in Product Metering,OGST,1999,18(11)45~46.

In metering petroleum and its liquid products,the metering errors produced mainly are as follows:volume calibration of tank,measuring instruments,human mistake and improper use of the petroleum conversion table.Based on the analytical results of the errors,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thod to cut back the metering errors.

Subject Headings:metering,error,reason,analysis

在国内液体货物的贸易计量中,普遍将油罐和油轮当作计量器具。然而在使用这些容器交接油品时,计量误差不但不能避免,甚至会给经营双方带来一定的经济亏损。

一、油罐容积标定误差

按JJG168—87《立式金属罐容量》试行检定规程规定,容量为100~700m的油罐,检定的总不确定度不大于0.2%;容量为700m以上的油罐,检定的总不确定度不大于0.1%,置信度为95%。然而这一误差还不包括因底板负重凹陷造成的底量误差。据文献[1]介绍,这一未经计量的误差数接近于可用容量的0.3%。此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油品计量的准确性。

3卧式金属罐和铁路油罐车在依据JJG266-81《卧式金属罐容积》检定规程和JJG140-76《铁路罐车容积》检定规程所标定的容积,与实际容积之间的误差不超过±0.5%。

二、计量器具误差

在油品计量过程中,计量器具合格与否,与其是否经过周期检定并给出正确的修正值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计量器具自身的误差因素有以下几点。

1、量油尺

JJG398-85《测深钢卷尺检定规程》规定,检定量油尺时所加于尺带的拉力为10N,但在实际标定时,不排除加力不足或超重的可能性。这就是说,在其标定时就已产生了误差。另一普遍现象是一把量油尺频繁使用,虽然该尺尚在检定有效期内,但因尺带严重扭曲,使计量所得的油高值往往大于实际值,这对收油方来说,必然会造成亏损。

2、密度计

GB1884-80《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计测定法》规定,连续测定两个结果之差不应超过下列数值,即SY-Ⅰ型石油密度计允许差数为±0.0005g/cm;SY-Ⅱ型石油密度计允许差数为±0.001g/cm。这两个修正值对贸易交接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对密度计的标定与否,将直接影响计量精确度。

3、温度计

测量石油液体的温度计应该是专用的,其最小分度值为0.2℃。如果在检定时不给出修正值或给出错误的修正值,实际使用时就会造成石油温度测得值的误差。

三、计量操作误差

在油品计量的整个环节中,只要有一处发生误操作或计算错误,就会造成油品计量结果误差。

1、油高测量

油高是直接反映罐内储液容量的重要参数之一。如果储液高度计量不准,得到的油品数量就会产生人为的误差。在油品高度计量时,油罐内径越大,油品数量误差就越大。因此,操作人员必须掌握不同油品的特点,排除计量时可能出现的虚假性,对从装油结束到开始计量油高还有一个稳油的过程要有充分的认识。对于润滑油,装油结束后往往在油表面覆盖有一层泡沫,因此在存有大量空气泡沫的情况下计量油罐内的油高,势必有虚假性存在。试验结果表明[1,2]

3,润滑油泡沫影响铁路油罐装油数量的误差在±0.1%左右。

2、密度计量

油品密度是计算油品数量的第二个重要参数。严格说来,密度计量必须在室内油品静止状态下进行测定。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经过输转装油作业后又马上测定密度的单位,稳油等待时间往往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油中所含泡沫未消除的情况下进行密度测量,其测定结果明显小于真实密度。

3、温度计量

油温是计算油品数量的第三个重要参数。在计算油品的标准体积时,需要测量油品的实际温度。而在计算油品的标准密度时,则需要测量油品的视温度。结果表明,实际温度测定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油品数量的准确性。

4、修正值

计量器具在制造过程中,因各种客观原因使所标刻度线达不到精度要求。所以必须用实测方法予以修正。只有正确使用修正值,才能消除计量器具自身的误差。必须对修正值予以重视,以降低油品计量的误差。

四、石油计量换算表的误差

在GB1885-83《石油计量换算表》中,包括视密度换算为标准密度、任意温度的体积换算为标准体积以及计算油品在空气中的质量三个部分,其中任一部分换算时出现错误,都会影响油品数量的准确性。

1、视密度换算

实际计算不宜过细过繁,只要在计算时将新求插值点靠近上限或下限,按线性内插法计算即可。虽然结果仍有误差,但最大不会超过GB1885-83标准石油密度的准确度±0.0005g/cm。

2、标准体积换算

国家标准给出两种计算方法,即用石油体积系数(R值)计算和用石油体积温度系数(f值)计算,两者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只是计算结果在进位和小数修约上稍有差别。

3、油品质量计算

GB1885-83标准给出了两个计算公式,即

m=ρ

.203

V20 F

.m=(ρ20-0.0011)×V20 式中

m——石油在空气中的质量,g;

ρ20——石油20℃时的密度,g/cm;

V20——石油20℃时的体积,L;

F——真空中质量换算到空气中质量的换算系数。

除此之外,中国石油化工销售公司还有一种速算法,即m=V×石油单位体积质量。三种计算结果误差不大,完全可以适用于目前的石油贸易交接数量的计算。

总之,造成油品计量误差的原因很多,但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对产生的误差进行认真分析,不断克服人为误差,提高计量精确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销售西北公司

*730000,甘肃省兰州市团结新村138号;电话:(0931)9883911。参考文献

1,段多寿 张德宗:对装车润滑油计量数据的计量分析,油气储运,1986,5(4)。2,段多寿:也谈铁路罐车的计量问题,油气储运,1996,15(12)。

编辑:孟凡强

化学分析中的误差分析 篇6

【关键词】 化气法 测定样品纯度 误差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2-034-010

近年来各地中考化学试题涉及测定样品纯度的实验探究题屡见不鲜,而其中通过测定结果的误差分析则是这类考题的常考点,既是难点也是考生的丢分点。

我们先来看一道武汉中考实验探究题。

例题: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现用下图所示装置(如图一)来测定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铁架台、铁夹等在图中均已略去)。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准确称得盛有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的干燥管D的质量为83.4g;

③准确称得6g纯碱样品放入容器b中;

④打开分液漏斗a的旋塞,缓缓滴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⑤打开弹簧夹,往试管A中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然后称得干燥管D的总质量为85.6g.

试回答:

(1)若④⑤两步的实验操作太快,则会导致测定结果(填“偏大”或“偏小”)。

(2)鼓入空气的目的是,装置A中试剂X应选用。

(3)若没有C装置,则会导致测定结果(填“偏大”或“偏小”)。

(4)E装置的作用是。

(5)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有关数据,计算出纯碱样品Na2CO3的质量分数为(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此题测定样品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方法和原理是:在样品中加入酸(一般用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Na2CO3+H2SO4=Na2SO4+H2O+CO2↑,再通过测定生成CO2气体的质量或体积,再通过CO2气体的质量或体积(M=ρV)计算出样品中Na2CO3的质量,进而算出Na2CO3的质量分数。

我们将此方法称之为化气法,即通过样品中的物质与酸发生反应生成气体,再利用气体的质量或体积来计算样品中某物质的质量,进行计算出质量分数。下面对此类题中测定气体质量或体积时的注意事项及常见误差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测定气体的质量

(1)要排除装置内的原有空气中所含的CO2对实验的影响,这一部分CO2会被碱石灰吸收,导致测定的CO2质量偏大。一般避免产生此误差的方法是:事先通过N2或除去CO2的空气将装置中的原有空气排尽。

(2)要排除装置外空气中的CO2对实验的影响,装置外空气中的CO2被碱石灰吸收,也会导致测定的CO2质量偏大。一般避免产生此误差的方法是:在装置的末端另外加装一个“碱石灰”装置用以吸收掉外界空气中的CO2和H2O,从而排除它们的干扰。

(3)要保证其他气体如水蒸气等不被吸收装置吸收,应将他们先除去,否则同样导致测定结果偏大。避免此误差常用的方法是:用浓硫酸先除去CO2中的H2O,实验中尽量不用浓盐酸代替稀硫酸等。

(4)要保证样品与酸反应生成的CO2气体全部被吸收装置吸收,否则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避免此误差常用的方法是:反应停止后用N2或除去CO2的空气将装置中生成的CO2全部排出到吸收装置中。

(5)要注意控制产生CO2或排出CO2的速率不能太快,否则CO2来不及被吸收装置吸收,则导致测定结果偏小。经常用到的方法是:气体产生装置选用分液漏斗或注射器,通过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从而控制产生CO2的速率。若用N2排除杂质气体的干扰,则同样要保证通入N2的速率适中。

二、测定气体的体积

因为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压强都有关系,所以测气体体积时一般要把温度、压强调节至常温常压时读数才能避免产生误差。下面对此类题中的量气方法、注意事项及常见误差进行分析。

常见的量气装置有如下图(图二)四种:

装置(a)中:

(1)集气瓶至量筒之间的那段导管内液体无法读出,使测定的气体体积会偏小,常用的改进方法上:实验前将导管注满水。

(2)为保证量筒内气体的压强与外界大气压强相等,故量筒内外液面应相平,当量筒内液面高于量筒外液面时,应将量筒下移,反之,应上移。

装置(b):测定气体,应当使气体冷却到室温,再调整液面使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再读数。只有前后温度相同,对最后测到的气体的体积才不会产生影响。

若温度恢复到室温时,因多收集到的气体无法回到原发生装置中去,也会导致测定的气体体积偏大。

装置(c):实验时水面要没过漏斗颈部,量筒内装满水,反应在漏斗中进行,生成的气体为量筒内气体体积。

装置(d):用量气管可以避免(a)装置中的不足,但它操作复杂。实验步骤为:1.检查装置气密性2.连接好装置后,在量气管内注满水,上下移动乙管,使两管液面相平并读数3.反应完毕,再次上下移动乙管,使两管液面相平并再次读数(两次读数得出气体体积)

精密水准测量中的误差分析 篇7

1 测量仪器本身的误差———技术掌握与多次测量

精密水准测量中的水准仪和全站仪自身的误差, 造成测量中的误差, 因为本身误差的持久性, 所以我们可以忽略不计。通过仪器的正确使用和校正, 通过自身技术的精确性与多次测量求取平均数, 我们可以获得最为真实的数据。此外, 外界环境与温度直接影响到仪器自身的测量准确性, 建筑前的地质勘探, 需要对当地的环境和气候条件进行分析, 为了测量的准确性, 仪器要进行先行的验证, 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通过质监部门的二次检测, 然后投入使用。此外, 保证施工技术的合理达标, 使施工顺利进行, 保障质量和效率;其次, 不断提升施工质量与技术质量, 尽量采用新工艺和新设备;三是提升施工人员技术水平, 保证每个工作面的合理到位, 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合格, 避免施工错误和问题的出现, 对已经有的问题进行合理解决, 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后, 技术管理就是为了降低成本, 以小博大, 实现效益最大化, 提升竞争力。

2 基础误差与施工误差———保证测量的准确性与连续复检

2.1 从源头上遏制误差存在

布置施工现场平面控制网及施工现场高程控制网, 在抄平立标尺、搬仪器, 在道路施工伊始, 我们测量人员就及时地进行测设放线, 而且有时测量工作中仪器、拉尺及配合人员的能力有限还达不到规范要求, 又要从根源找原因及时纠正, 做测量放线工作没有真正的节假日, 紧跟工程的流水段, 作先导工序, 基础的误差是由于测量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它不能完全消除, 只能尽力做到准确。基础测量的误差直接影响到了道路施工的后续工作, 我们要做的是避免误差进一步扩大。就是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放线施工, 同时根据测量原则进行有效的复检, 有必要的时候要从零基准线进行有效的复测和重新计算。对于单个的数据我们要单独分析, 对于影响到全局的数据, 我们要从源头上进行测量和计算。

2.2 复核与二次检测

水平高度的基准检测线有可能产生误差, 这种误差直接影响到了数据抄平, 我们在水平检测二次复检的时候要做到多次求取平均值, 同时在水平处多设几个点, 便于以后的互相检测对比。为了使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在测量中应该尽力做到使测量链中硬件部分各个环节所引起形变最小, 这是测量的最小变形原则。

3 误差的图纸来源———严格控制数据准确性

3.1 根据图纸建立控制网

首先审核和掌握图纸, 都是看似简单的工作, 对此我们就可能存在麻痹大意的思想, 每一个工作的流程我们都要细心、细致;层与层之间的流水段, 是我们外业工作的基本工作, 那就要求我们要有耐心, 没有耐心是达不到测量规范要求的精度的, 工作的反反复复, 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恒心, 要有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另外就是我们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因为我们做的全部都是先导性工作, 如果我们放线工作都不精确, 那后面的工序更是无法做起。

测量的主要工作是测定和测设。具体说, 测量工作是通过水平角测量, 水平距离测量以及高程测量来确定点的位置, 那么当我们已接到施工图纸的时候, 就有必要研究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严格审核设计图纸, 制定施工测量放线方案, 布置施工现场平面控制网及施工现场高程控制网。

3.2 图纸的修改和审定要求精确

技术管理的第一步要从图纸开始, 图纸的编订和会审是技术质量部与工程部共同的技术任务。在工程开工前和开工后, 首先要做好图纸的编制和会审, 这是对工程技术达标的第一要求。对图纸技术的审定, 要结合现场实际, 进行尺寸、设计、样式、实施的合理性、与现场是否相符等审订, 保证图纸设计的准确性, 并且要使施工人员充分的熟悉了解, 更好的利用, 这样不容易出现施工问题, 减少后续矛盾, 避免二次建设和设计失误, 避免返工和技术的不到位。

3.3 保证工程质量, 提升精确度

测量数据的全面准确性, 就是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放线施工, 同时根据测量原则进行有效的复检, 有必要的时候要从零基准线进行有效的复测和重新计算。对于单个的数据我们要单独分析, 对于影响到全局的数据, 我们要从源头上进行测量和计算。由于图纸改动和现场实施的变动, 我们应该在测量的动态监测中体现出来, 不断进行计算和变动, 特别是在现场变动的情况下, 进行方案的优化实施。通过现场的测量勘探与检验, 检查工程的组织实施和执行情况, 通过图纸的审批检验和修正, 来优化施工技术方案, 提升工程质量和进度, 特别是在高层建筑过程当中, 更加需要有一个系统周密的方案, 保证其顺利的实施。都要结合施工实践去进行统筹思考, 对遇到的问题要进行合理的解决,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不但提升施工质量, 在传统的施工方式基础上不断创新改进。

4 提升测量准确性, 边工作边检核

建筑工程测量要边工作边检核。道路测量工作需要在各个阶段进行, 其测量结果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布局, 成本、质量和安全, 尤其是在施工放样中, 如果出现测量错误, 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从上面测量的基本程序就可以看出, 测量是一个多层次, 多工序的复杂工作, 所以测量的过程不但会有误差, 有时还会出现错误。误差是测量工作中不可避免的, 但我们要使误差尽量的小。

所以我们测量工作中必须遵循“边工作边检核”的基本原则, 不管是在测量工作的外业, 还是在内业计算, 每一步工作都应该进行检核, 上一步工作未检核前不进行下一步工作。从以前的工作或是实践中就可以看出, 只要我们遵循边工作边检核的原则, 做好检核工作, 就可以大大减少测量成果出错的可能。

此外, 边工作边检核还可以及早的发现错误, 使我们测量工作的效率得到提高。在实际的施工当中做到严格要求与总结, 做到细致工作, 一丝不苟, 统筹安排, 进行合理协调, 同时不断进行优化, 建立起一套质量和技术的管理体系, 进行全过程的目标管理, 通过决策、设计、现场施工、竣工验收等几个阶段去进行技术的管控和有效的把握, 使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制约, 从而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 测量务求精确, 施工需要责任心, 以求达到完美质量的程度, 进行有效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陆树斋.施工技术管理[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5-30.

机械加工中的误差分析 篇8

一、误差的分类

在机械加工时, 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称之为工艺系统。切削加工过程中, 决定加工表面几何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的工艺系统各环节间, 相对位置产生偏移的各种因素则称为原始误差。一部分原始误差与工艺系统本身的初始状态有关;一部分原始误差与切削过程有关。这两部分误差又受环境条件、操作者技术水平等诸因素的影响。

(一) 与工艺系统本身初始状态有关的主要原始误差

(1) 原理误差, 即加工方法原理上存在的误差。

(2) 工艺系统几何误差, 它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工件与刀具的相对位置在静态下已存在的误差, 如刀具、夹具的制造误差与磨损, 调整误差和工件的定位误差等;另一类是工件与刀具的相对位置在运动状态下存在的误差, 如机床的制造、安装误差与磨损。主要包括机床主轴的回转误差、导轨的导向误差、传动链的传动误差等。[1]

(二) 与切削过程有关的原始误差

(1) 工艺系统力效应引起的变形, 如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工件内应力的产生和消失而引起的变形等。

(2) 工艺系统热效应引起的变形, 如机床、刀具、工件的热变形等。

另外, 环境温度、测量方法以及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精神状态等, 都对加工精度有影响。

二、引起加工误差的工艺因素

机械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与理想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越高, 精度越高。生产中, 加工精度的高低常用加工误差的大小来表示。加工精度越高, 则加工误差越小;反之越大。[2]在机械加工中, 由机床、夹具、工件和刀具组成一个工艺系统。此工艺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由工人来操作或自动地循环运行来加工工件。因此, 有多方面的因素对此系统产生影响。引起加工误差,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 加工原理误差。是由于采用了近似的加工原理 (如近似的刀具或近似的加工运动) 而造成的误差。

(2) 安装误差。是指工件定位、夹紧时所产生的误差。

(3) 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是指机床、刀具和夹具本身在制造时所产生的误差, 以及使用中产生的磨损和调整误差。

(4) 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机床、夹具、工件和刀具在受切削力、传动力、离心力、夹紧力、惯性力和内应力等作用力下会产生变形, 从而破坏了已调整好的工艺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 导致了加工误差的产生。

(5) 工艺系统的受热变形。在加工过程中, 由于受切削热、摩擦热以及工作场地周围热源的影响, 工艺系统的温度会产生复杂的变化, 工艺系统会发生变形, 改变了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正确相对位置, 导致了加工误差的产生。[3]

(6) 调整误差。在机械加工的每一工序中, 总要对工艺系统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调整工作。由于调整不可能绝对地准确, 因而产生调整误差。

(7) 测量误差。零件在加工时或加工后进行测量时, 由于测量方法、量具精度以及工件和主客观因素 (温度、接触力) 都直接影响测量精度。

三、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方法

前面对产生加工误差的主要因素分别进行了分析, 但在实际加工中, 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往往是错综复杂的, 仅用单因素分析法是不够的, 而要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才能较全面地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 掌握其变化的基本规律, 进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

1、分布曲线法

以实际加工出来的工件尺寸X (实际上是一段很小的尺寸间隔) 为横坐标, 以工件的频率y (频数与这批工件总数之比) 为纵坐标, 就可得出该工序工件尺寸的实际分布图直方图。再由直方图的各矩形顶端的中心连成一光滑的曲线, 即实际分布曲线。

2、正态分布曲线

当一批工件总数极多时, 零件又是在正常的加工状态下进行, 没有特殊或意外的因素影响, 如加工中刀具突然崩刃等, 则这条分布曲线将接近正态分布曲线。因此, 在生产中, 常用正态分布曲线代替实际分布曲线。

(1) 点图分析法的应用

在点图上作出中心线和控制线后, 就可根据图中点的分布情况来判断工艺过程是否稳定。因此在质量管理中广泛应用。点图上点子的波动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只有随机性波动, 其特点是波动的幅值一般不大, 而引起这种随机性波动的原因往往很多, 有时甚至无法知道, 有时即使知道也无法或不值得去控制它们, 这种情况为正常波动, 说明该工艺过程是稳定的。第二种情况是点图具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倾向, 或出现幅度很大的波动, 称这种情况为异常波动, 说明该工艺过程是不稳定的。X点图中的第20点, 如超出了下控制线, 说明工艺过程发生了异常变化, 可能有不合格品出现。一旦出现异常波动, 就要及时寻找原因, 消除产生不稳定的因素。

(2) 点图分析法的特点

所采用的样本为顺序小样本, 可以看出变值系统误差和随机综合误差的变化趋势, 因而能在工艺过程中及时提供控制工艺过程的信息;计算简单, 图形直观。因此在质量管理中广泛应用。

四、减少误差、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

在对某一特定条件下的加工误差进行分析时, 首先要列举出误差源, 即原始误差, 不仅要了解所有误差因素, 而且要对每一误差的数值和方向定量化;其次要研究原始误差到零件加工误差之间的数量转换关系, 常为误差遗传和误差复映关系。最后, 用各种测量手段实测出零件的误差值, 根据统计分析, 判断误差性质, 找出其中规律, 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消除或减少加工误差。尽管减少或消除加工误差的措施有很多种, 但从技术上可分为两大类, 即误差预防和误差补偿。

1、误差预防

是指减少误差源或改变误差源至加工误差之间的数量转变关系。常用的方法有:直接减少原始误差法、误差转移法、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法、误差分组法、就地加工法和误差平均法等。实践与分析表明, 精度要求高于某一程度后, 利用误差预防技术来提高加工精度所花费的成本将成指数增长。

2、误差补偿

在现成的表现误差条件下, 通过分析、测量, 建立数学模型, 以这些信息为依据, 人为地在系统中引入一个附加的误差源, 使之与系统中现存的表现误差相抵消, 以减少或消除零件的加工误差。从提高加工精度考虑, 在现有工艺系统条件下, 误差补偿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特别是借助微型计算机辅助技术, 可达到更好的效果。

3、加工误差分析实例

磨削加工一批零件, 其直径尺寸为□

水泥强度检测中的误差分析 篇9

水泥是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材料,它的质量对工程质量和安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国家对水泥的质量检验非常重视。水泥的产品标准从1982年以来一直为国家强制性标准。监理和甲方对水泥的质量也非常重视,在验收和交工资料中都要求对进场水泥及时进行每批次的取样检测,且只有合格水泥才能用于工程。水泥检测的数据和资料也是检测机构资质复审和计量认证的基本项目,只有符合要求才能使实验室通过认证机构的认证或认可。

2 发现检测中的问题

2.1 水泥检测中出现的问题

不同检测机构的数据比较见表1。

2.2 通过以上结果得出的结论

1)在其他试验室双方检测都合格。

2)在我试验室双方检测都不合格。

3)双方在同一地点对同一试样检测数据差异很小,在误差范围内。

针对以上情况通过双方分析,认为我试验室水泥成型时因空调控温能力存在偏差,而导致成型温度低于20 ℃±1 ℃,这直接影响了水泥检测强度。成型温度是造成测量误差的原因之一。通过对水泥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分析,我们找出了可能影响水泥强度的因素为:1)水泥本身温度。2)水泥成型时温度。3)拌合水的温度。4)加水量偏差。5)养护温湿度。6)强度检测仪器的误差。7)人员操作误差。

3 试验数据统计

1)2008年2,3月份某检测员检测数据与其他室检测数据对比,试验结果见表2。

2)2008年7,8月份某检测员数据与其他室检测数据对比,试验结果见表3。

3)两名水泥检测人员检测数据对比试验结果见表4。

4)两台压力机检测数据对比试验结果见表5。

4 误差

4.1 温度造成的基本误差

基本公式:Δr=Δ/X0。

由此得出:

Δ1=-2.7/37.8=-0.071 4,Δ3=-3.4/36.1=0.0942,

Δ4=-2.8/36.0=-0.077 8,Δ6=-2.7/35.5=-0.076 0,

Δ7=3.1/38.2=0.081 2,Δ8=1.4/34.9=0.040 1,

Δ11=3.9/38.3=0.102,Δ13=4.0/35.5=0.113,

Δ15=4.2/36.4=0.115 4。

其中,|Δrimax|=0.115 4。

4.2 人员造成的基本误差

基本公式:Δr=Δ/X0。

由此得出:

Δ1=1.4/39.2=0.035 7,Δ4=1.9/46.1=0.041 2,

Δ5=0.3/34.1=0.008 8,Δ6=1.8/37.3=0.0482。

其中,|Δrimax|=0.048 2。

4.3 检测设备造成的基本误差

基本公式:Δr=Δ/X0。

由此得出:

Δ1=-1.5/51.0=-0.029 4,Δ4=-3.0/54.3=-0.055 2,

Δ5=-1.1/35.7=-0.030 8,Δ7=-1.9/39.9=-0.047 6。

其中,|Δrimax|=0.055 2。

5 基本误差

水泥强度检测中测量结果的基本误差:

由以上计算找出了三项绝对值最大的误差0.115 4,0.048 2和0.055 2,而标准设备的基本误差是0.01。四项合成就可以得出测量结果的基本误差。

公式Δ=(Δi)2+Δs2,其中,Δs为标准设备的基本误差。

Δ=0.11542+0.04822+0.05522+0.012=0.137

6 消除误差措施

6.1 消除温度影响造成的误差措施

1)消除水泥成型时的温度影响。

针对水泥成型时温度可能会造成强度波动的影响,试验室购买了恒温空调机,使水泥试块成型时的室内温度保持在20 ℃±2 ℃;同时要求水泥样品在试验前要在成型室内放置24 h以上,确保水泥样品的温度符合要求;购买水泥检测用水设备,使检测用水的温度也符合规范要求。

2)消除水泥养护时的温度影响。

养护温度和条件对水泥强度影响极大,为确保强度增长符合检测规范要求,我们决定从两个方面着手:a.拆模前的蒸汽养护,要保证恒温恒湿箱养护温度在20 ℃±1 ℃,湿度在90%以上,为此就要加强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在养护过程中多观察观测;b.拆模后在水中的养护,要确保养护水温始终保持在20 ℃±1 ℃,要每天观察水箱温度情况,及时补充水分以确保水泥试块能充分水化,强度顺利增长。

3)消除破型时的温度影响。

水泥试块达到养护期后,将进行抗折、抗压强度检测,即所谓破型。破型时的温度条件,对水泥试块检测数据也有一定的影响。为此,本试验室将水泥抗折机和水泥压力机合理安排一室,配上恒温空调,这样在进行水泥破型试验时就会减少因来回搬动试块造成的温度影响。

6.2 消除人员因素造成的误差措施

1)对水泥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2)每月进行操作演示提高操作人员素质。3)每半月进行平行检验来校正数据偏差。

6.3 消除设备因素造成的误差措施

一般水泥的28 d抗压强度值在52 kN~84 kN之间,符合现检测站300 kN压力机的精度范围内,而处在2 000 kN压力机的示值误差范围内。为使检测数据精确,水泥抗压强度试验不再用2 000 kN压力机检测,全部用300 kN压力机进行,以杜绝大马拉小车的情形,使水泥检测中微小的差别都能在数据上反映出来,从而减少因设备精度不够而造成的测量误差。

7 结语

通过一年多时间的设备改进、人员培训、制度落实,我试验室的检测水平大为提高,已顺利通过计量认证。

摘要:采用对比试验方法对水泥强度检测的误差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水泥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结合试验数据,得出了影响水泥强度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除各类误差的专项措施,从而有效提高了试验室水泥强度检测水平。

关键词:水泥强度,试验,误差,措施

参考文献

[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2]一、二级结构师基础理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原油交接计量中的误差分析 篇10

由于计量装置本身不完善和不稳定所引起的计量误差称为装置误差。一般包括标准器误差和仪器仪表误差。

1.1 标准器误差

标准器是提供标准量值的器具, 它们的量值与其自身体理出来的客观量值之间有差异, 从而使标准器自身带来误差。由于标准体积管标定是在线实液检定, 而且强制检定周期为半年, 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和油品温度的变化很可能使原油中的蜡吸附在体积管的内壁上。使体积管内有效容积变小, 就会出现一个正误差。其结果对交油方有利, 对接油方不利。

1.2 仪器、仪表误差

在第二输油处原油交接计量系统中, 主要使用的就是LL-150型腰轮流量计。

流体在流经容积式流量。计计量室时, 为使流体推动转子灵活自如地转动, 流量计转子与壳体、转子与转子之间必须留有一定的间隙, 再加上转动部件与计量腔的加工误差, 必然有液体从间隙渗漏, 但这个差异在设计时就已经考虑了, 也就是说这个误差是在允许范围内的。当原油输量发生变化时, 该误差也会产生变化。

2 环境误差

由于客观环境偏离了规定的参比条件引起的误差称为环境误差。

2.1 原油粘度对计量的影响

计量腔漏失量与流经计量室的原油粘度成反比关系, 粘度愈大, 漏失量愈小:粘度愈小, 漏失量愈大。

2.2 原油温度对计量的影响

在容积式流量计计量中, 当温度发生变化时, 不仅原油的粘度会变化, 原油的体积、结蜡量等参数都会随之变化, 给计量的准确性带来影响。

2.3 原油压力对计量的影响

压力对流量计计量误差的影响表现在对原油体积和对计量腔容积两个方面。首先, 由于原油一般呈液态, 具有可徽压缩性, 当运行压力高于检定压力力时, 原油受压体积缩小, 反之体积增大 (相对) ;其次, 由于压力作用, 流量计壳体发生弹性变形, 随着压力的增大, 计量腔体积增大, 转子与壳体之间的间隙增大, 漏夫量也增大。

3 人员与方法误差

测量人员由于受分辨能力、反应速度、固有习惯、估读能力、视觉差异、操作熟练程度以及一时生理或心理的异态反应而造成的误差叫做人员误差, 如读数误差、照准误差等;采用近似的或不合理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而引起的误差叫做方法误差。现以取样、测定、记录等几个环节为例, 分别说明在此过程中影响原油计量交接的因素。

3.1 取样环节

3.1.1 管线取样

取样前要先放掉取样器管内的死油, 放掉死油后要用被取样的油品至少冲洗一次盛祥容器, 否则取样瓶内原来存留的液体会对之后密度或者含水的测定造成影响。

取样时要把取样管出口装进取样容器内防止飞溅和轻组兮的损失。取样后要注意瓶口的密封, 对凝点较高的原油进行测定前的加热时, 如果将瓶口敞开, 也会造成轻组分的损失, 从而改变油品的密度、蒸气压, 使得测量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对接油方不利。

3.1.2 大罐取样

对立式金属油罐的液位测量主要采用人工检尺、间接测量法 (空高法) , 即测量量油口检尺槽上边缘到液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其重点是找准一个刻度与检尺点对齐后提尺读数。如果操作人员在对齐之后又把尺多下降了, 哪怕是1m m, 那么测量结果将比实际值大很多, 对接油方极为不利。

3.2 测定环节

3.2.1 密度测定

往量筒中倾倒样品时, 如果不让样品沿筒壁流下而是在量筒正中央垂直流下, 将会引起飞溅, 和轻组分的损失。

在读取温度值时, 应该保持目光与示值平行, 若目光高于温度计示值, 将使读数偏大, 反之则偏小。

3.2.2 含水测定

从水分测定的过程来说, 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

(1) 混合样品时, 均化的不充分, 导致含水值偏小。

(2) 使用达不到标准的溶剂油, 或者用量太少, 导致含水值偏小。

(3) 蒸馏开始可调电压设置太高, 局部升温快, 致使出现突沸现象, 导致含水值偏小。

(4) 蒸馏时间太短, 水分没有被完全蒸出, 导致含水值偏小。

(5) 仪器连接处密封不严, 气体逸出, 导致含水值偏小。

(6) 循环冷却水温度过高, 冷凝效果不够好, 导致含水值偏小。

(7) 停止加热后, 用没有浸过溶剂油的刮水器吸附在冷凝管内壁上的水滴, 导致含水值偏小。

(8) 在接受器中溶剂还呈浑浊状态就读数, 含水值偏小。

(9) 用来防止突沸的浮石中有可能混入性状相同的脱水剂 (如无水氯化钙) , 导致含水值偏小。

(10) 读错示值。

此外还有几种令含水值偏大的可能:1) 盛样容器不干净;2) 溶剂未经过脱水处理, 或者脱水剂已经饱和失效;3) 冷凝管上未装干燥管, 或管内干燥剂失效, 外界潮湿空气进入增加含水量;4) 不等接受器冷却到室温就读数, 因为水的膨胀系数远远大于玻璃, 导致含水值偏大。

3.3 记录环节

G B/T1885-1998《石油计量表》中, 关于标准密度表和体积修正系数表的使用规定, 计量温度值都是用较接近的值, 这样会产生大约0.0001的误差, 故建议对于温度值和原油体积修正系数也应采用线性内插法进行计算。

在原油交接过程中如果出现含水超标涉及到计算扣罚量的问题时, 含水超标时间要计算准确。

另外, 在计算过程的数字舍入中, 应采取“四舍六入五单进”而不是“四舍五入”的方法。

4 后记

目前.在以应用容积式流量计为主的原油动态计量中, 靠人工定时取样、化验室测定原油的密度和含水, 人工读取压力表和温度计示数, 对原油体积进行压力及温度修正, 最后用换算到标准状况下的原油体积量、密度和含水, 再由手工计算出纯油质量。技术水平低, 人为影响因素多, 造成误差也较大。在短时间内给所有原油交接计量站配备诸如在线液体密度计等应用现代化技术的科技产品, 并且立刻出台相关标准, 恐怕是不现实的。只有逐渐对现场环境以及交接条件进行改善, 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并且加强管理力度, 规范相关制度, 才能使原油交接的准确性得到有效的提高, 促进节能降耗, 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摘要:本文从原油交接计量过程中各个环节入手, 分析了可能出现计量误差的原因, 阐述了不同误差对交接双方所带来的影响, 并依据第二输油处各基层站队原油交接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比较实际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交接计量,误差分析,装置误差

参考文献

[1]常振武.原油交接计量员培训教材.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临床检验结果误差分析 篇11

例2:患者,男,38岁,于2004年来我科做肝功和乙肝二对半,当时所做的结果是两对半五项指标均显示阴性。大约过了1个月的时间,患者拿着另外一家医院最近所做三对化验单,化验单上HBsAg阳性,并要讨说法,说我们误诊,延误了治疗,而引发纠纷。

讨 论

所谓的误差,是指检测结果与所测样本的实际指标(又称真值)的接近程度。越接近真值的误差越小,其结果的准确性越高。总体来说误差包括允许误差和非允许误差。在实验室里误差分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

产生误差的常见原因:①生理性变化:例如一个人1天内血细胞计數上下午的数值不同,血液浓缩和血液稀释后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大汗后和大量输液后血液浓度变化的差异;尿液中成分的浓度常随尿量和膳食情况而改变,不同时间内所采集的尿液其检验结果常不一致,清晨第1次尿液作试验,其结果较恒定可靠。②实验人员操作上的误差:包括操作者视觉上的误差,如吸管吸取血清或试剂时液平面刻度的判定,移液器的精确度等。③检验仪器设备的误差:仪器的灵敏度,吸针及吸头的洁净度,机器的认读错误。本文例1即是机器认读错误而引起。④试剂造成的误差:不同生产商或同一生产商不同批号的试剂,都可造成检验结果出现一定的差别。就乙肝两对半试剂来说,不同厂家生产的试剂灵敏度与特异性存在一定的差别。据广东张氏报道资料显示,不同厂家试剂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为89.4%~99.3%、78%~89%,存在较大差异。煤炭总医院秦氏也有同样的报道,以HBsAg(1nm/ml)检出为例,有的试剂100%可检出,有的试剂检出率仅70%。此外,实验试剂变质、污染也可造成检验结果的不准。⑤过失误差与恶意误差:过失误差是人为的责任误差,主要表现样本采集不当或不合乎要求,标本采集时标签、标号错位或摆放运送发生错误;恶意误差是个别工作人员出具假报告、患者找人冒名顶替采集标本以及标本替代所出现的主观故意,使检验结果出现误差,这种误差可出现在同一医院,也可出现院际之间。⑥院际间的误差:目前我国区域医院的差距很大。经济发达的省份医疗条件、医院设备都比较先进,即使同一城区不同等级医院设备配备、试验方法,乃至技术人员的水平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就长春市区来讲,省、部、市三级医院设备先进,多为进口设备,化学试剂也多为进口;中小型二级医院多数装备较差,再加上技术人员专业水平间的差距,更主要的是患者在不同日期、不同时间内,由于病情及生理变化,院际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不可避免,正是由于这种误差,常常导致低等级医院所做出的检验结果即使正确也常常遭受患者的质疑,一旦出现差异,常常引起纠纷。

关于机械加工中的误差分析 篇12

机械加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机械加工涉及到我国各个经济领域。机械加工质量和精度是衡量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进行企业机械加工的误差分析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机械加工由于涉及到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 并针对不同的企业存在各种差异, 因此, 进行加工误差的控制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努力方向。然而, 机械加工误差设计到企业的实际生产的全周期, 只有综合分析企业的生产规律, 才能获得企业加工所存在的缺陷。在前人关于加工误差的研究中, 大量专家和学者指出了控制加工误差的主要策略和执行办法, 为企业进行提高加工水平提供了一定参考。然而, 加工误差始终存在与企业制造过程中, 本文通过分析机械加工企业的一般加工行为, 提出针对性的控制加工误差行为,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加工精度水平[1]。

1 机械加工误差分析

机械加工误差是指企业的制造加工工件后的要求与设计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 造成了加工产品不满足使用要求, 甚至会引起安全事故。加工误差于加工工序的诸多因素相关, 这些因素充满了不确定性, 给进行分析控制加工误差带了困难。误差按照实际产生的途径也可以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与要求加工精度有着紧密的联系, 主要分析如下:

1.1 加工设备误差

加工设备是进行机械加工的最直接工具, 也是保证加工误差的重要保障因素。加工设备误差主要指由于设备存在的原理性误差, 机械随着工作时间延长出现的加工误差, 加工设备存在的自身变形, 夹具和固定架存在的装配误差和工作环境变换等。例如在机床加工中, 可能引起加工误差的因素包括:加工刀具和夹具变形, 机床的滚珠丝杠之间的传动误差, 机电控制存在的系统误差和时间误差, 机床的运动检测误差等。可以看出, 加工设备误差来源范围广, 出现的时间难控制, 对于加工误差的影响重大[2]。

1.2 加工原理误差

机械加工主要通过加工工具与加工工件发生机械相互作用, 从而是工件发生变形达到理想形状。在此过程中, 加工工件发生剧烈的变化, 这就涉及到工件物理性质和几何性质的变化。

(1) 几何性质的变化。对于加工工件收到切削力后将发生自身变形, 如在车削细长轴时, 在两端顶针的固定下, 车刀会使细长轴发生弯曲变形, 这过程就导致了细长轴的加工误差。工件的刚度对于加工有着重要影响, 工件加工变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加工质量, 此类误差可控制性差。

(2) 物理性质的变化。工件在加工后会伴随着发热、变性等作用, 这些作用均对加工工程造成一定的影响。工件的物理性质变化对于加工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可加工性, 加工过程的几何性质变化等方面。因此, 加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加工的变化, 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其影响。

3 机械加工中的误差控制分析

进行控制机械加工的误差对于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随着当今社会竞争不断复杂, 增强企业加工质量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发展[3,4]。进行误差控制分析, 主要是控制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影响加工质量的因素, 采取合理的措施, 尽可能的保证加工误差, 主要内容如下:

1) 误差统计检测分析

作为当今经济占有主导地位的机械加工行业, 必须采取直接的措施去控制企业的加工误差水平。进行误差统计分析能够有效地掌握企业的制造水平, 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补偿措施。采用加工误差统计分析能够有效地找出企业制造过程误差原因, 把握出现加工误差和的性质和规律, 适合中批量和大批量的加工制造。误差统计分析对于企业的宏观调控有着促进作用, 在统计分析的结果上能够更明确企业的努力方向。误差统计分析能够针对企业加工随机性进行掌握, 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2) 加工误差补偿分析

对于加工误差需要进行主观调控, 误差补偿是指通过误差分析, 考虑加工过程可能出现的误差进行人为的主动设计, 进行补偿加工出现的各种误差。在分析加工误差后, 需要设定加工余量和加工公差, 从而综合设计制造过程, 实现加工误差最小化的要求。误差补偿是机械加工工艺人员进行保证加工质量的首要措施, 能够最直接的降低加工误差。

3) 加工工艺误差分析

采取合理的工艺措施能够在降低误差中起到关键作用, 工艺误差分析主要指在加工前进行试切, 并在针对加工误差进行均匀分配, 确保获得精度交高质量工件后再进行大批量加工。试切加工是机械加工中的首要工序, 试切后的工件能够反映出整个加工过程的水平并能及时发现加工存在的问题。加工误差均匀分配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对加工设备的依赖, 保证加工工件整体的水平。

4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趋向稳定化, 加工质量将逐渐被企业视为工作重心。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坚实的加工能力, 未来机械加工领域将会出现更多的误差分析理论和成果。本文对目前企业的加工水平进行和综合评测, 提出了当今影响加工误差的主要因素,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提高加工误差的基本措施, 保证了企业的加工能力提高, 为企业迎接新的竞争给予了帮助和支持。

摘要:机械加工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机械加工精度严重影响着加工质量, 本文进行了加工误差分析, 针对目前机械加工中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 获得了加工误差的控制基础, 最终本文提出了进行控制加工误差的具体措施, 为企业加工提高参考。

关键词:机械加工,加工误差,分析,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妮娜.浅析机械加工精度[J].科技信息, 2010 (12) .

[2]高衍庆.机械加工质量控制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30) .

[3]翟道美, 易广斌.影响机械工程加工精度的因素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05) .

上一篇:中医骨折三期疗法下一篇:高温风机变频调速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