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结果误差分析

2024-10-14

临床检验结果误差分析(精选10篇)

临床检验结果误差分析 篇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不断推进工业化的进程, 工业相关行业的不断发展, 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调查显示, 我国的耕地面积出现了逐年减少的现象, 我国相关部门大力提高对农业的重视度。因此, 化肥被频繁的引用在农业生产中, 农民越来越多的利用化肥增加经济收入。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 化肥已经成为农民必不可少的用品, 其在农业粮食生产中, 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化肥检验,称样量与结果,误差分析

近年来,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 使得全国的耕地面积在逐渐的减少, 使得农民所能利用的土地在不断的减少。面对这样的情况, 相关的工业、农业部门开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为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各种各样的化肥相继问世, 以此促进经济作物的快速生长。同样, 农民为了解决温饱问题, 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 不得不考虑利用有限的土地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最大限度的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化肥成了农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化肥的概述

化肥主要被用于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 其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必须的化学元素。化肥有利于作物的茁壮成长。主要包括的元素有C、H、O、N、P、K六大元素和多种维量生素, 微量元素主要有铁、锌、钙、铜等。化肥的种类也非常多, 比如根据元素的含量进行分类, 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根据化肥的成分进行分类, 主要分为有机化肥和无机化肥。

二、我国的化肥行业

1. 化肥在我国农业的市场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较快, 与此同时, 带来了农业方面的相关变化。通过实际调查发现, 国内的耕地面积在逐渐的减少, 农业也在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 增加耕地面积的希望几乎不存在, 所以必须要增加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这就引出了化肥, 化肥的市场在不断的扩大, 也在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目前化肥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 农业也在不断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化肥和科学的力量。在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下, 我国的粮食产量逐年的增加, 人均粮食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在最近的几年里, 即使农业中化肥的用量在不断的增加, 但是化肥在粮食产量方面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种情况引起了化肥企业及我国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并对化肥的生产企业进行调查和研究, 发现化肥的质量安全令人担忧, 较为明显的就是复合肥料。

生产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不惜一切代价, 通常利用不达标的原料进行化肥的生产。有的化肥生产企业还利用有害的原料进行化肥的生产。这样生产出来的化肥将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大大降低了化肥的增产力, 同时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据调查显示, 我国的化肥使用量是发达国家的两倍, 但是平均利用率仅有40%, 那么对于没有用完的化肥将会造成严重的河流污染, 严重的影响水质。因此, 我国的化肥质量安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应该从各个角度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三、提高化肥质量检测准确度的方法

在通常情况下, 化肥的检测采用国家的标准。首先国家制定出化肥的样品, 这种样品叫做称样量。一般情况下, 化肥的样品称样量都是准确无误的、科学合理的。在实际的化肥检验过程中, 即时是根据国家的规定标准, 并存在系统方面的误差, 但是称样量检测的结果与真实的结果之间存在着相对偏差。

在实际的化肥检测中, 通常选用精度是0.0001g的天枰进行样品称量, 在使用这样精确度的天枰时, 其误差大约为±0.0001g。因此要进行称量二次样品, 根据规定, 每次样品称量由系统带来的误差为±0.0002g。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 如果称样量逐渐的增加, 所得到的检验结果偏差会逐渐的减少。另外就是考虑到系统方面存在的误差, 在检验的过程中, 都会用到滴定管, 如果滴定一次, 就要读两次刻度, 每读一次都存在±0.01ml的误差, 那么称样量越大, 滴定的体积就会越大, 所以相对偏差会逐渐的减少。

增加称样量的方法是可以减小化肥检测本身的系统误差, 但是不能单纯的为了减少误差, 而逐渐的增加称样量。据研究表明, 如果称样量的过分增加, 会使化肥样品在真空干燥的环境中受热, 由于客观原因, 其经常受热不均, 使原本滴定的体积大于滴定管的量程, 这样带来的影响会相当于检验本身的系统误差。因此, 不能盲目的为了减少检测的误差而过分的增加称样量,

在实际的化肥检测工作中, 其可以使用的检验方法很多, 无论是哪一种检验方法, 都是为了使化肥检测的结果更加精确。面对当前化肥的生产情况, 必须严格进行化肥的检验工作, 要把握好检测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不断的完善化肥检验标准, 对化肥的检验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展开。根据国家规定检验标准, 严格的执行其规章制度, 尽最大的努力保证化肥生产的科学性、准确性,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结语

近些年来, 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因素, 我国相关部门开始关注农业的生产过程, 开始关注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化肥。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安全问题, 越来越追求绿色食品。但是为了农业发展, 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得不使用化肥, 化肥在给人们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 在化肥检测方面, 国家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周燕, 王铁夫, 张延洁, 郑培玺.古人类骨骼中锶同位素分析预处理方法[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

[2]张振苓, 邬立言, 舒念祖.烃源岩热解分析成熟度参数Tmax值异常的原因[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

[3]李昆, 邓仕槐, 肖德林, 陈雯, 朱亚兰.不同称样量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测试结果的影响[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

临床检验结果误差分析 篇2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误差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为提高临床血常规检验的工作质量与水平,控制并消解误差是最关键性的途径之一[1]。这就要求通过对临床血常规检验工作当常见的误差来源进行分析的方式,探讨控制、避免误差的血常规检验工作要点[2]。本文以我院自2013年6月~2013年9月期间,门诊部常规就诊的患者血常规标本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了详细分析与探究,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6月~2013年9月期间,门诊部常规就诊的患者血常规标本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标本来源方面:男性患者共计41例,女性患者共计59例。患者年龄在20~50周岁范围之内,平均年龄为(38.5±2.1)岁。所有标本均为新鲜EDTA-2K抗凝血常规标本,标本剂量为2.0mL。

1.2 方法

对100份标本进行血液中白细胞含量、红细胞含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含量的测定工作。血常规检验过程当中使用 Sysmex—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配置对应的配套试剂,同时配置有质量控制,质控每天在控。1)研究温度对血常规检验误差影响:分析在常规8~25℃温度条件,以及4℃冷藏条件下,各项检测数据的变化结果;2)研究测定时间对血常规检验误差影响:分析在10min,2h条件下,各项检测数据的变化结果;3)研究抗血凝剂对血常规检验误差的影响:分析在浓度1.8mg/ml、以及浓度2.6mg/ml EDTA盐作用下,红细胞平均体积以及红细胞比容数据数值。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的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经t检验,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温度对血常规检验误差影响

常规8~25℃温度条件下,红细胞含量为(4.23±0.43)×1012/L,血紅蛋白含量为(118.5±3.7)g/L,与4℃冷藏条件下数值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含量为(8.17±0.53)×109/L,明显高于4℃冷藏条件下数值,血小板含量为(211.5±3.9)×109/L,明显低于4℃冷藏条件下数值,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 测定时间对血常规检验误差影响

放置10min时间测定下的红细胞含量为(4.22±0.35)×1012/L,血红蛋白含量为(118.2±2.6)g/L,与放置2h条件下的数值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含量为(8.20±0.41)×109/L,血小板含量为(212.1±4.5)×109/L,均明显低于放置2h后数值,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3 抗血凝剂对血常规检验误差的影响

浓度1.8mg/ml EDTA盐作用下,红细胞平均体积检出数据为(85.4±3.2)fl,红细胞比容检出数据为(40.3±2.9)L/L,均明显低于度2.6mg/ml EDTA盐作用下的检出数据,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3 讨论

临床血常规检验是血液检验中,最基本性的检验内容之一,主要检验的目的是测定患者单位血液当中,白细胞含量、红细胞含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含量的高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大多将血常规检验作为了基础性的检验指标之一[3],因而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但受到临床检验过程中,多方因素的影响,致使此环节工作中频频出现检验误差的问题,影响其价值的发挥,也无法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准确数据[4]。在本文针对100份血常规检验标本进行研究与分析的过程当中发现:保存温度、采血部位、测定时间、以及抗血凝剂使用的差异,都是导致临床血常规检验出现误差的主要因素。

为了能够对血常规检验误差进行良好的控制,主要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医务工作者的操作技术与知识掌握的扎实度是决定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核心所在。加强对于血液病理、血细胞生理临床意义的培训,明确血常规检验与临床疾病诊断之间的关系,同时还需要掌握相关的实验室方法以及检测要点;2)结合本文所研究得到数据,要求在血常规检验工作开展中,构建一套健全且合理的血常规检验标准规范,要求在8℃~25℃的环境温度条件下,以静脉为采血的主要途径,缩短血液标本采集后的放置时间,同时需要以低浓度的抗血凝剂作为辅助试剂,以确保对误差的合理控制;3)从质量控制的角度上来说,要求实现全过程性的质量控制,在分析前,针对需要镜下分类的血液标本,应当尽早推血片,避免误差。在分析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特殊病理因素,如高血脂症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在分析后,还需要注意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避免出现检出异常。

综上所述:保存温度、测定时间、以及抗血凝剂使用的差异,都是导致临床血常规检验出现误差的主要因素,要求通过对医务人员技术能力的提高,理论知识的丰富为出发点,构建针对性的血常规检验标准与守则,并实施全面性的质量控制,以最大限度的控制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提高血常规检验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庆义.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482-482.

[2] 叶国华,邹尚平.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4):745-746.

[3] 高丽娟.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J].哈尔滨医药,2013,33(3):206-207.

临床检验结果误差分析 篇3

一、具体的检验方式

在对称量的方式进行使用的过程中, 我们进行讨论的时候选取了GB/T8576—2010的方式, 依据具体的标准显示:当把称量规定为2克的时候, 在检验的过程中我们会对不同的称样量进行选择, 进而确保检验的工作能够正常的进行。

1. 具体的检验程序

在检验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程序上进行明确, 一般的时候按照这样的步骤实施:称量瓶的具体重量—称重 (检验的样品+称量瓶) —烘干后的称重 (检验的样品+称量瓶) 。

在对上诉体积的内容进行称量的时候, 我们对天平的使用上, 通常选择精度在0.0001克的进行称量, 在进行检验的时候, 一个完整、合理的检验, 在称量的时候为了保证精确性、合理性, 我们至少要称量2到3次以上, 对误差积累的原则上我们要合理的进行把握, 将其作为基本的依据, 各个检验样品中的误差通常都是有系统带来的, 具体的误差也有规定, 一般在±0.0003克, 因此一组数据我们可以通过以上的方式获取出来, 那么具体的检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2. 相应的讨论

根据称样量和具体的检验结果中产生的对应偏差值的曲线当中可以明确的看出:

(1) 、在称样量的值逐渐变大的时候, 相对的偏差值在检验的具体结果当中就会逐渐的呈现出降低的情况。

(2) 、在称样量的具体数值逐渐加大的时候, 减小的相对偏差幅度上就会呈现出越来越小的情况。

所以, 在当前的这个检验的过程中我们在对称样量上进行选择的时候, 一般在3.0左右。由于在这个阶段当中非常小的情况已经存在于检测的结果当中, 相对偏差值减小的幅度在检验的结果中变小的情况上也会越发的明显。对偏差值的减小上一旦我们一味的追求, 并且将称量不断的予以加大, 受热不均匀的情况在真空干燥过程中就会非常容易发生, 新的误差就会因为这方面的原因而产生。

二、容量测量法

在对这种方法在检测中进行使用的时候, 我们对GB/T2441.3的方式进行选择, 并且应用与讨论中, 称2到5克的试样作为基本的标准要求, 并在在这样试验当中, 我们应该对一组存在差别的称样量进行选择, 对肥料中的具体养分进行选择, 进而对肥料中的水分含量进行测定。

1. 具体检验程序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

在测量的时候应用半微量滴定管的时候, 在将滴定过程中将误差和称量样品时所产生的系统误差排除的时候, 对于系统自身所固有的误差要认真的进行考虑, 在对滴定管进行应用的过程中, 滴上一次就可以, 进行两次的读数, 有±0.01m I的误差存在于每次的滴定当中, 0.02m L的系统误差就会因为二次读数就会发生。±0.02m L的滴定数作为实际的滴定数, 对此一定的数据就会随之而产生, 具体如下图所示:

2. 具体的讨论

(1) 在称量样逐渐增大的时候, 对应的偏差就会出现减小的情况。

(2) 随着逐渐增大的称量, 对应偏差值降低的幅度因此就会越来越低。

(3) 滴定数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有称样量予以决定的, 并且以正比的关系存在于其中, 当称样量逐渐的提升, 滴定的数上也会变大, 对应的偏差上就会变小, 在这个检验当中对称样量的选择上也有规定, 控制在2.5到3克之间, 试验结果对应偏差增大的情况就是因为称样量小而造成的, 滴定时间的延长和不易称量的情况就会因为称样量大而出现。

结论

在实际检测的时候, 对反推方式可以进行使用, 对相对偏差的具体值作为依据, 对适当的称样量大致的估算出来。

比如说, 在对尿素中总氮的含量进行测定的时候, 可以对GB/T2441.1尿素总氮含量测定的方式应用来进行完成, 在对氮的要求上进行考虑的时候, 可以依据产品标准GB/T2440中的具体规定, 假设有46%的总氮存在于样品当中, 为将检验结果的对应误差上进行降低, 一定要控制好滴定数, 一般在15m L左右, 并且依据这样的公式进行计算:

在这个式子当中:x H2O的试样水分上要严格的进行控制, 因为有很低的要求存在于尿素的水分当中, 不能超过1%已经是最高的底线了, 然而一旦需要进行逆向推理的时候, 就可以对于这方面忽略不进行考略, 并且根据实际的称样量可以推算出这样的计算方式:

c× (V0-V) ×14.01/总氮 (%) =m (g) 。

在这个式子中:空白检验中使用的氢氧化钠的规定溶液的具体体积用V0进行表示, 41.80m L是在本实验中的具体数值, 在这个实验当中氢氧化钠标准滴定的具体浓度值为:0.5222mol/L, 在本次试验的过程中, 测定时消耗的氢氧化钠具体标准溶液的对应体积为15.0m L.

M=4.2624g这个数值, 可以运用反推的方式获得出来。对4.2g到4.5g的称样量可以在实际的测验中进行选择。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化肥检验中称量和结果当中会经常的存在很大的误差,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 一旦对其中出现的一些误差没有认真的进行处理与分析, 在以后使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巨大的麻烦。这项工作国家也逐渐的重视起来, 并且下达了一定的标准。对此, 合理的分析其中的误差是现阶段工作人员应该着重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向宏.化肥检验称量与结果的误差分析[J].当代技术.2013 (06) .

[2]提高化肥分析检验准确度方法的探讨[J].标准化生产.2011 (09) .

临床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篇4

【关键词】 生化检验 影响因素 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28-01

临床检验是通过直接观察,或依靠物理、化学或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和仪器对从病人体内采集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以及脱落物等标本进行检验,为临床病人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和依据。检验结果准确性在临床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愈后的过程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严格监控检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十分必要。一旦检验结果出现差错,便会给临床工作的正常进行带来干扰,影响医生对疾病进行的诊断和治疗,延误病情,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威胁病人的生命。

1 检验仪器及试剂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1.1 检验仪器。不管设备仪器怎样更新,但维护和使用这些设备是我们的一项日常工作。首先要熟读使用手册,了解各个部件的工作原理。比如说,以往使用721分光光度计时,每月都要检查波长是否准确,比色皿是否配套。使用电解质分析仪时,每周都要记录各电解质高度浓度的脉差值以了解各个电极的状态,以便及时更换。又如,我们在使用AU600全自动仪时,十分注意到仪器的保养和维护问题,做到每天工作完后冲洗一次,定期检查,这样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减少污染,保证仪器正常运转。以上事例说明,我们要熟练使用仪器就必须熟读说明书,要使检验结果更趋准确,就得使仪器处于一个良好的稳定状态。

1.2 生化试剂。生化检验的方法一旦确定,我们就得关注厂家的的试剂质量和有效期。(1)有效期指未污染且储存在2~8摄氏度的环境。(2)开盖使用后就不能说无污染,酶活力和抗体效价可因使用时间下降,可使灵敏度或工作曲线发生改变。(3)碱性试剂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改变试剂的酸碱度。所以,环境、试剂使用时间等诸多因素使我们使用的试剂灵敏度发生变化,我们的工作曲线需经常校准。

2 生理因素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2.1 生理因素的影响

2.1.1 运动:强烈的肌肉运动明显影响体内代谢,暂时的变化是血清非酯化脂肪酸迅速下降,继而上升;丙酮酸、乳酸亦接着升高,后者可高达300%。由于呼吸急促,可使Pco2下降,而PH值升高。持续较长时间的变化,是由于肌细胞酶的释放引起血清CK、AST、LDH、ALP的升高,CK的峰值在11小时后,可达运动前的1倍,持续60小时后才恢复到原水平。运动对RBC、WBC、Hb测定明显影响,可造成假性升高。运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程度与个体平时有无体育锻炼及有无疾病有关。

为减少运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一般主张在清晨抽血,住院病人可在起床前抽血,匆忙起床到门诊的病人应至少休息15分钟后采血。

2.1.2 精神因素:紧张、情绪激动可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致使血清非酯化脂肪酸、乳酸、血糖等升高。

2.1.3 体位及采血部位:体位或采血部位的改变可引起某些检验项目指标的显著变化。站立(或用止血带)时水分会从血管内向组织间转移,大分子物质与大颗粒物质(如细胞)不能滤过而有一定程度的浓缩,但不影响低分子量物质(如GLU)。Staland比较了不得17项生化指标在立位与卧位的差别,其中有12项立位时高于卧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国内研究也证实了体位变化对血脂成分的明显影响。为此建议,统一用坐位、不使用止血带来采血,以减少对某些项目的影响。另外,中国血液病研究所杨天楹教授就耳血和指血采血对血液细胞成分的变化进行研究,认为手指(以无名指)血细胞成分与静脉血接近,而耳垂血与静脉血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差别最大可达2~3倍。建议进行血细胞计数时一律用手指血。

2.1.4 时间:在一天之中,人的代谢总是波动的,其代谢率并非是一个水平。因此在一天中,不同時间对某些项目检测要有明显影响,如在进行RBC、WBC等计数时,上午、下午波动范围很大。因此,为了反映病人的临床状态,建议下次复查时应在上次检查的同一时间进行。

3 饮食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饮食一方面影响血液中多种物质成分,许多化学成分如GLU、TG、ALP、磷等容易受到饮食成分特别是近期食谱的影响;抽血前一天进食高蛋白食品会导致BUN、UA等结果偏高,但对Cr影响不大。另一方面进食后血中脂质特别是TG的升高,可导致血清或血浆呈乳白色样浑浊,这可给比色、比浊或滴定等带来一定的干扰。因此临床生化血样原则上必须坚持空腹采血。但是如果让患者空腹时间过长超过16h,因为过度饥饿反而会使血清ALB、TRF、GLU、补体C3含量下降,而血清胆红素因清除率减少而上升。

4 标本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4.1 本的采集及及处理阶段。原则上晨起空腹时采集标本,尽量减少昼夜节律带来的影响。目前生化标本采血多选用坐位或卧位,血管暴露明显者不宜使用止血带,如果使用不宜超过1min。在日常检测中,溶血、脂血及黄疸是影响检验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溶血影响最大,最常见。当发现标本溶血时,应及时与临床联系,了解是否病人出现体内溶血,否则溶血标本应弃检,重新采血。标本采集或收集后,原则上应立即处理及检测。普通标本室温放置30~45min后应分离血清(血浆)放置,时间不得超过3h。

4.2 标本结果的报告与反馈阶段。认真仔细的对每个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和审核是发出正确检验报告的重要环节。审核结果主要是对异常结果、假性结果的分析取舍。酶类多项升高、个别降低甚至接近零值,提示酶活力过高导致酶反应底物耗尽,应检查反应曲线加以判断。对某些急诊项目,如K、Na、Ca、GLU等过低过高的危及患者生命的结果,应建立危及值紧急报告制度,实验室必须迅速将结果报告临床。标本测定完毕,应至少在室温保留24h,以备临床医师对结果有疑惑复查核对用。

综上所述,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亦很复杂,并非检验人员单方面能够控制,同时临床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减少误差,从而保证每个检验项目的可靠和准确。

参考文献

[1]张丛书.临床检验分析前的影响因素和质量控制[J].检验医学与床,2010,7(19).

临床血液标本的检验误差原因分析 篇5

关键词:血液标本,血液检验,误差原因,分析

血液检验是临床检验中常用的检验手段之一, 且近年来, 随着医学的进步, 血液检验取得了较大的进步[1]。血液检验不仅对血液疾病有重要的意义, 对其他疾病的诊断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有效的血液诊断结果可为疾病的明确诊断提供有利的依据。同时, 也影响医生对照治疗方案的选择。血液检验的过程要经历血液采集、送检和保存等一系列步骤, 无论在哪一步骤出现问题, 都可能导致检验结果不可靠, 影响血液结果的真实性[2]。为了能获取更优质的血液标本, 本研究对某部官兵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68份不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某部官兵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68份不合格的血液标本, 均为男性, 年龄21~22岁, 平均年龄 (21.09±0.85) 岁。

1.2 采血方法

1.2.1 皮肤采血法

取患者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进行采血, 采血前准备好所需器械, 采血时取患者坐位, 保持心理放松, 一人一针,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 采集完血液后, 穿刺部位用碘进行消毒, 并指导患者按压直至不出血为止。并将采集的血液放入试管中, 标注好标签送检验科进行检验。

1.2.2 静脉采血法

静脉采血法主要是取患者的静脉和肘正中静脉为主, 主要包括开放式和真空采血两种, 采血时取患者仰卧位或静坐位, 保持患者心态平和, 备齐所需要的物品, 贴好标签, 穿刺采血, 采血完成后,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进行消毒、密封, 送检。

1.3 分析方法

将不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明确标记, 并将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 联合科室医护人员及实验室检验人员对不合格血液标本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通过对68例临床检验不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误差原因分析, 发现导致血液常规检验误差的主要因素为:采血时间不恰当、采血标本量不足、血液标本有凝块、溶血等。其中68份血液标本中, 采血时间不恰当, 占23.53%, 采血标本量不足占39.71%, 血液标本有凝块占16.18%, 溶血占8.82%, 其他因素占11.76%;经统计学分析, 采血标本量不足是导致血液检验误差的主要原因, 与其他各因素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1。

3 讨论

血液检验的过程要经历血液采集、送检和保存等一系列步骤, 在血液标采集过程中, 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是确保检验质量, 保证所得数据可靠的根本。因此, 为提高患者血液标本的质量, 应严谨做好每一个环节, 避免标本误差的出现, 以确保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本研究发现导致患者的血液采集过程中出现误差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点:

3.1 血液采集时间不当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血液采集时, 只是单纯的听从医嘱, 并未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如是否服用某种药物, 是否吃过饭等。致使患者的血液检测结果可“无菌生长”或某些重要指标发生异常, 从而影响血液检验的真实性[4]。因而, 应加强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 在遵医嘱的同时, 更要主动了解患者情况, 确保血液检验的可靠性。

3.2 血液标本的采集量的影响

用于收集所采血液的试管内含有一定剂量的抗凝剂, 而抗凝剂只有与一定数量的血液结合才能达到抗凝效果。因而, 护理人员在血液采集过程中, 一旦采集血液量过少, 就会使所采血液中的有效成分被抗凝剂稀释;但也不是采集血量越多越好, 如果血液采集过多, 会导致抗凝物质太少致使血液无法充分抗凝, 从而导致血液各项数值无法准确检测, 直接影响血液结果的质量。

3.3 所采血液标本有含凝块

护理人员采集完血液, 将血液标本注入到试管内后, 血液未能及时有效地与试管内所含有的抗凝剂混合, 致使血液未能被有效抗凝, 这样就会导致所采集的血液发生凝血。同时, 如果要采集血液过程中护理人员采集速度过慢, 也会导致凝血现象的发生[5]。因而, 要求护理人员掌握采血的技巧, 避免凝血现象的发生, 以确保血液检验的真实。

3.4 溶血

护理人员在采集完血液时, 在将血液打进试管内时, 没有及时拔下针头直接推血, 或者是推注完过于猛烈晃动试管, 这样易使红细胞在经过较细的针头时受到挤压致使其破碎, 从而导致溶血的发生;同时, 在应用静脉采血法进行采血时, 没有一针见血, 也会导致溶血现象的发生;因而, 护理人员采血应时刻注意不要用针头将血液注入到试管内。

综上分析, 标本的采集、运送、分离和检验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采集前, 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在抽血时, 要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找准血管, 尽量保证一针见血;采集时, 确保一定的采血量;将血液标本注入到试管内时, 避免用针头推注。同时, 也要对血液标本的贮存, 运送、检验等方法进行严格限制, 以避免溶血、凝血等现象的发生, 从而确保血液标本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云霞.临床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分析与对策[J].医学信息, 2009, 9 (12) :2-3.

[2]张竹青.55例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6) :55-56.

[3]彭瑞娇.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原因分析[J].河北医学, 2007, 13 (5) :615-616.

[4]陈雪华.40例不合格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分析[J].求医问医, 2012, 10 (7) :101-102.

临床检验结果误差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随机选取该院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住院并接受治疗80例血常规检验患者开展回顾性研究, 所有患者血常规标本均为新鲜的EDTA-K抗凝。所有患者完全知情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按照规范化操作采集血液样本。采集样品后患者均进行各自临床上常规治疗工作, 将患者的检验结果需要详细记录在病历中。

1.2 研究方法

该院检验科通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 (德国西门子公司Advia2120) , 在特定的时间以及条件下, 对于血常规标本开展集中检测, 并分析误差的来源, 从而建立出一整套质量控制方法。经过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血常规的检测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抗凝剂的选择、温度湿度、采集方法及器材、方法的运用等多方面因素均会造成影响, 该研究从时间、温度以及方法三个方面入手开展相应的分析研究, 分析在常温以及4℃冷藏状态下、血样检测时间上分为 (立刻、2 h、4 h) 以及运用不同的采血方法 (微量加样器、稀释器以及血红蛋白吸管) 对血常规测量的影响。

1.3 统计方法

将临床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使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文中计量资料, 并采用配对t检验对组间计量资料进行检验;使用χ2检验处理计数资料, 当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存储温度对于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临床中要求血液分析的最适宜温度为8~25℃, 相关研究表明当运用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时候, 在室温下8 h内开展相应的检测, 从而实现最佳检测结果。同时为了更好的检测温度的影响, 将血液样本分别放置于常温以及4℃进行冷藏, 并在48 h内进行6次相应的检测, 根据所检测的结果, 可以得出:白细胞、红细胞测得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血小板、血红蛋白测得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的平均值如表1所示。

2.2 放置时间对于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为了更好的测量放置时间对于血常规检验的影响, 通过对立刻测量、2 h测量以及4 h测量的相关结果进行最后的比较, 从比较中, 可得:2 h之后与4 h之后各测得的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如表2所示。

2.3 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

笔者采用微量加样器、稀释器以及血红蛋白吸管等3种不同的取样方法, 观察它们对于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并进行相应的比较, 从比较中, 可得: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在微量加样器与稀释器中测得的结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在血红蛋白吸管中测得的结果值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如表3所示。

3 讨论

临床常规的诊断以及疾病鉴别过程中, 血常规检测是最为常见并且是最为重要的实验室检验结果, 当然检验的基础是有新鲜的符合标准的血液, 而准确的结果是对患者临床表现做出正确判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综合徐春梅、伏俊、文家远[5,6,7]等学者的研究成果, 对造成血常规检验误差的主要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1) 人为因素的影响, 主要为采样方式对于检验结果所造成的影响, 例如由于技术不娴熟导致采血过程中动作较慢、在注入的顺序上存在错误等均可以使得血液中在空针内形成凝固的现象, 从而影响检查的结果。 (2) 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精神状态等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多数情况下患者的白细胞数量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响, 例如在妊娠过程中孕妇的白细胞数量会明显上升。 (3) 试剂上的因素影响, 血液样品在采集后必须开展相应的抗凝工作, 抗凝剂的选择以及使用比例对于检验结果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经过该研究由表1结果发现在4℃冷藏以及常温保存情况下, RBC、WBC、PLT、HGB总体数量上变化不明显。白细胞变化不明显是由于加入了一定量的溶血素, 使得白细胞膜得到溶解, 使得大量胞质大量溢出, 总体细胞的体积进一步缩小, 仅仅留下部分颗粒以及核。因此标本不论在何种温度下进行存放, 如果细胞核以及颗粒物质尚未发生明显变形, 对缩小后细胞的体积总体影响不大。然而对于血小板、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一旦发生微小的变化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表2表明血液样本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伴随着时间的延长, 在4 h时候血液学检测指标有显著变化, 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与血小板的聚集、粘附以及和它内部结构构成有直接关系。薄利多销抗凝血管诱发是的血小板聚集, 同样由于渗透压的变化导致血小板容易发生肿胀和构型上的变化。4 h后各时间段结果与即刻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在临床中建议在标本采集2 h内完成测定工作, 从而保证结果的准确性。表3可知微量加样器与自动稀释器采样所进行检测的结果基本一致, 并且与定植全血的结果相一致, 同时也发现血红蛋白吸管的结果则明显偏低, 准确性上也相对较差。经过临床分析发现, 这可能与一次性血红蛋白吸管的官腔内部粘附这血浆纤维蛋白原所引起的管腔内部容积变小, 使得全血的结果偏低;然而自动稀释器以及加样器均是由负压来进行容积的控制, 不会受到管腔内壁上粘附着的血浆纤维蛋白的直接影响, 这一点也是得到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在常温以及4℃冷藏状态下、血样提取后送检时间上 (立刻、2 h、4 h) 以及运用不同的采血方法 (微量加样器、稀释器以及血红蛋白吸管) 上血常规的检测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该研究结果与姜丽娜[4]、刘月霞[8]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具体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 结合自身经验, 分析如下:首先需要检验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对于各类血细胞生理、生化以及病理临床知识有清晰的掌握, 甚至对于仪器设备的检测、检验数据结果的判断读数和运用合理的实验方法, 建立健全系统、完善的基础医学知识, 充分了解血常规检验以及临床现象的关系, 这样才能够降低血常规检验的误差。其次需要选派高素质的临床检验工作者去使用以及维护血常规标本, 并制定相应的守则, 检验过程中一定需要推血涂片, 在必要时开展染色镜检工作, 尽可能的减少血常规误差[8]。最后血常规检验要求不仅要具备理论性还需要具备实践性, 在检验过程中, 不仅要充分了解实验诊断学过程中血常规诊断的重要性, 同时还需要清楚的了解实践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应用好这个实验报告, 从而避免再次多次出现临床检验报告临床医生不能充分了解检验结果临床意义的现象。

血液作为承担着机体新陈代谢并充分提供营养物质, 并可以做到有效清理组织器官的代谢废物, 运输激素以及机体组织器官所产生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 从而调节组织器官的机体功能, 从而体现出血液检验是临床检验中最为常见以及最为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获取准确的检验结果的先决条件是拥有合格的血液标本, 最终获得的精准检验结果为疾病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总而言之, 血常规的检验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还需要有强大的实践能力, 所以检验人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检验水平, 并清楚了解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结果的意义和对临床疾病诊断、治疗、鉴别的重要性, 通过制定相关制度以及提高检验工作者综合素质和仪器的精准度, 从而实现不断降低血常规检验的误差, 从而为临床以及患者提供最佳的服务。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临床中血常规检测中常见的误差来源, 从而开展相应措施确保准确率。方法 选取该院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住院并接受治疗80例血常规检验患者开展回顾性研究, 运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对不同温度、不同采血部位和方法以及存放时间差异的样品进行比较。结果 血常规的测定往往会受到存放时间、温度以及方法学的综合影响, 标本在采集后4 h与及时测量相比较发现, 在立刻测量WBC、RBC、PLT、HGB四指标数值分别为5.21×109/L、4.43×109/L、168.32×109/L以及118.47g/L与4 h后测量数值3.12×109/L、5.21×109/L、303.12×109/L、129.51g/L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但与2 h数值间变化不大, 2 h内进行相应测定最为准确;标本室温保存以及在冰箱冷藏48 h内WBC总数变化不明显;自动稀释器和微量加样器采样结果基本一致, 而一次性血红蛋白吸管的结果明显偏低, 准确性差。结论 医院需要加大对检验人员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 熟悉掌握血液样品的各种影响因素, 严格把控样本检测前后及过程中的质量关, 降低人为因素误差。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误差,人为因素,来源

参考文献

[1]祈振军.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问题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08, 4 (12) :149-150.

[2]周凤华.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5 (8) :182-184.

[3]张振岳, 吴海霞.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原因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 1 (2) :16-17.

[4]姜丽娜.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2) :204-205.

[5]徐春梅.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原因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 :187-202.

[6]伏俊, 李夏平.伏勋超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探究[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29) :195.

[7]文家远.临床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初探[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13) :150-151.

尿液潜血的临床检验结果分析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在2012年01月到2013年01月收治300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占91例, 女性患者占59例,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46.6±1.7) 岁。其中肾小球肾炎患者占31例, 膀胱结石的患者占26例, 肾结石患者占43例, 尿道感染患者占19例, 肾盂肿瘤患者占11例, 急性前列腺炎患者占20例。对其尿液标本分别使用显微镜检验 (A组) 和分析仪检验 (B组) , 两组患者各占15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等基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性,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两组检验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探讨尿液潜血的临床检验结果分析的有效方法。

1.2 方法

1.2.1 A组患者给予显微镜检验, 把10 ml尿液标本放置到试管中, 以每分钟3000 d离心速度进行离心, 去除尿液标本上清液, 把0.2 ml沉淀留下。混匀标本沉淀, 取出20 μl放在载玻片上, 加盖完成之后为了避免遗留下有作用的物体, 可以闲通过低倍显微镜观察标本的全貌, 最后使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辨认;B组的患者使用分析仪对尿潜血进行检验, 把试纸条侵入10 ml已经混匀的尿液标本里, 通过尿液分析仪检验进入尿液标本的试纸。

1.2.2 选用软件17.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使用χ2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 P<0.05则说明检验结果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检验方法在检验结果上存在显著差异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尿液检查的传统方法是再显微镜下对离心沉淀之后的尿液成分进行检验, 虽然提高了检验准确率, 但是检查所需的时间长且操作复杂, 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 降低了重复性[3]。随着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尿液分析仪作为新型的一种组合式尿液分析装置, 以其检验速度快、测试数据准确以及操作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尿液潜血检验中, 效果显著。尿液分析仪采用的主要是干化学反应原理, 同时结合计算机技术、电子学以及光学技术产生, 对于初诊患者健康检查中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是尿液分析仪也容易受到标本、试纸、环境和操作等方面的影响, 检验结果容易造成误差。两种检验方法联合使用能够对尿隐血阳性患者血尿的原因进行区分, 红细胞经过肾小球基底膜的裂孔时, 会改变红细胞的形态、大小以及血红蛋白的含量, 出现皱缩红细胞、胞质葫芦状外展或者因为部分胞质的丢失出现急性红细胞等。

尿液分析仪检验方法对于红细胞存在异常的敏感, 因此会和显微镜检查的结果有差异, 在考虑影响结果因素的同时还要结合临床分析。两种检验方法的使用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对于病情轻、时间少的患者可以给予尿液分析仪进行检验, 能够缩短检验时间;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 两种方法联合使用比单一方法检验更为经济、准确。上述结果显示:显微镜检验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71.3%, 分析仪检验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作为77.3%, 两组检验方法在检验结果上存在差异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了尿液潜血检验的方法, 尿常规检验和显微镜检验都具有良好的检验的效果, 为了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 可以联合使用两种方法进行检验,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尿液潜血的临床检验结果分析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本院在2012年01月到2013年01月收治的300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 对其尿液标本分别使用显微镜检验 (A组) 和分析仪检验 (B组) , 对两组检验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检验方法在检验结果上存在显著差异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作为尿液潜血检验的方法, 尿常规检验和显微镜检验都具有良好的检验的效果, 为了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 可以联合使用两种方法进行检验。

关键词:尿液潜血,显微镜,尿常规,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1]刘丽萍.尿液潜血临床检验分析2010, 11 (07) :132-133

[2]袁凤荣, 孙艳萍;尿液分析仪法潜血反应和镜检红细胞关系的分析;哈尔滨医药;2008, 4 (01) :65-66

临床尿液检验结果异常的分析 篇8

1 影响尿液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分析

1.1 患者的临床用药因素

药物是影响尿液检查结果的重要因素, 由于患者使用各种药物后, 药物在体内会有不同的浓度、半衰期、起效途径, 有些药物在机体内的清除、代谢时间较长, 不同患者的不同机体对药物的排泄途径、清除程度各不相同, 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尿液检验结果造成一定影响[1], 可能会表现为不符合临床实际或不符合疾病临床症状, 进而影响医师判断疾病的科学性, 所以, 在分析与总结尿液检验结果时就考虑患者用药情况, 尽量排除药物因素的影响。

1.2 标本采集

放置一段时间的尿液, 会因周围环境的污染而发生物理或 (和) 化学变化。采集完尿标本后, 需在2 h内送检, 以免细菌繁殖、蛋白变性、细胞溶解、尿胆原等物质氧化或光照分解等影响尿检质量, 所以尿液标本的正确收集直接影响尿检结果的准确性;留取尿液标本如有时间等特殊规定, 须在盛有标本的容器上标明;急诊或门诊患者的尿液检验, 可随时留取尿液标本, 但要在容器上注明留取尿液的时间;随机收集尿液最佳时间为患者午餐后2 h, 适用于尿糖、尿蛋白、尿胆原等尿液检查, 有利于检出病理性糖尿、蛋白尿;住院患者最好留取清晨第一次尿液的中段尿作为尿检标本, 或送检上午7点左右的2次晨尿尿液标本, 这适用于疑似或确诊为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妊娠早期实验观察等;尿液标本的量一般15~50 m L, 收集和运送标本的容器需是由惰性材料制造的透明、洁净、防漏一次性医用器械;负责收集标本的医护人员需告知患者, 在留尿标本时要保持尿道口的清洁[2]。

1.3 尿标本存储

为保留尿液标本的活性和获取真实的尿液结果务必要妥当存储, 通常尿液标本的储存室温度要保证在24℃以下, 同时保证在留取标本2 h之内送检。因为温度和时间的变化会导致标本的物理、化学特征产生变化, 如尿液标本会变得混浊, 味道会掺有氨味, 颜色变深, 胆红素、VC、尿胆原、尿糖含量会相对减少, 亚硝酸盐的含量反而增加, 尿蛋白、酸碱度等都会有所变化, 尿液标本的保存尤为重要, 如果特殊情况不能及时送检标本时, 医务人员需暂时在尿标内加入微量的防腐剂 (临床常用的尿检防腐剂一般都是浓度为450 g/L的甲醛溶液, 加用的量按照平均每升尿标中加5 m L计算, 防止过量, 因为过量的甲醇会与尿标本内的尿素发生沉淀反应, 影响镜检) 并冷藏起来, 但必须在6 h内送检。

1.4 尿液标本送检

盛有尿标本的容器上需帖有标签, 且标签最好贴在盖上, 标签的内容包括标本收集时间、患者姓名、特定的编码 (一般是患者所住科室和床号等) 。接收标本的检验人员在接收时必须检查化验单上项目是否与标本上的一致, 必须检查标记内容和标本容器是否一致, 对于容器本身也要严格检查, 如容器是否为一次性、是否有破裂和漏液现象、标本是否污染等;标本的液体量也要检查, 看是否符合检验要求, 如果是肾衰无尿期、烧伤等特殊病例的尿量不足时, 需在检验结果的报告单上对标本的量加以注明;检查尿液收集、接标本的具体时间, 看从留尿到接收尿液标本的时间是否合理, 并根据时间给予相应处理。

1.5 实验室因素

尿液标本从进入实验室到进行尿液分析的整个过程, 主要应用的是尿试条和尿液分析仪, 这两种仪器的本身质量好坏、使用方法是否正确、尿试条的分析方法是否科学都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所用物品以及设备的性能、质量越高, 检验结果准确性就越高。所以, 实验室需要使用两种高低值的质量控制液对仪器和设备进行定期的测试、检验, 以确保工作质量, 必须实时监测所用的液体质量;实验室所用的仪器要定期的保养、检测、校正, 使仪器保持最佳的工作的状态,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尿试条需在有效期范围内使用, 未用的尿试条需在厂家提供的密封容器中保存, 保存时应注意避光, 保存环境应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使用前充分的了解其特征和性能, 使用时检验人员要正确的遵照检测流程进行分析, 按需使用后, 立即将容器封闭好, 另外还要注意绝不可将用过的尿试条重新放回于容器中, 不可用手接触尿试条上化学反应区[3]。

2 小结

尿标本的采集、检验操作都不难, 但是临床总会出现由于尿液检验结果异常, 导致与疾病的临床症状不符, 尿液检验的任意一个环节的疏漏或出错, 都可能会导致检验结果的异常。本文针对存在较大误差的尿检资料进行分析, 发现可导致检验结果异常的因素主要有患者用药因素、标本采集因素、存储标本因素、送检标本因素、实验室因素等, 检验时严格控制好每个环节, 并提高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职责感, 有利于保证尿液检验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唐刘艳.探析影响临床尿液检验质量的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4) :372-373.

[2]匡祖国.尿液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探讨[J].当代医学, 2012, 18 (2) :29-30.

临床检验结果误差分析 篇9

【关键词】乙型肝炎;生化检验;乙肝五项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54-01

根据有关资料报导,我国人口的乙型肝炎病毒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肝病毒(HBV-DNA)携带率达9.75%。目前,已知HBV的传播途径有多种。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之两对半检查仍作为目前临床诊断、治疗、分析和判断乙肝感染者病程及传染性的主要依据之一。我中心于2007年到2009年2月对体检的250例乙肝患者进行了乙肝五项检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选择2007年到2009年2月期间到我中心体检的乙肝患者250例,其中男180例,女70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39.8岁。

1.2试剂与方法抽取静脉血5ml,经离心沉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有效期内使用。所有操作及结果判定均按试剂说明书进行,可疑者重复检测,仍阳性者定为阳性。HBV-DNA定量以1.00×103copies/mL为判定阳性的标准,<1.00×103copies/mL判为阴性,>1.00×103copies/mL判为阳性。

2结果

2.1感染情况本组25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 都显示有不同指标阳性。其中HBsAg阳性率最高,为95.6%(239/250),其次抗-HBc阳性率为84.4%(211/250) 。具体情况见表1。

2.2感染者年龄分布本次检测的250例HBV感染者年龄在8-85岁之间,30岁年龄组所占例最高达27.9%,10岁以下及60岁以上年龄组所占比例较低。具体情况见表2。

3讨论

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将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应答清除病毒。目前临床上用于检测乙型肝炎的主要血清学指标是乙肝五项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在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时,血清中出现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核心抗体(抗-HBcAb),而以后e抗原消失,便出现了e抗体和核心抗体(抗体-HBcAb )。表面抗原长期持续阳性数年甚至终身,这是个典型的慢性乙肝患者。其中抗-HBV一般出现于乙肝患者的恢复期;另外,注射过乙肝疫苗的人,也可以出现抗-HBs阳性。抗-HBc是HBV感染后血清中最早出现的HBV标志性抗体,在HBV 感染的“窗口期”,抗-HBc往往是唯一可检测出的HBV血清标志物。出现单独HBeAg阳性可能是非典型感染,但很少见。抗-HBe常存在于HBeAg消失和无症状的HBV携带者中,仍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在乙型肝炎患者恢复期和机体开始产生免疫力时,血清中可有多种抗体阳性,抗-HBs、抗-HBe和抗-HBc三抗体之间可出现多种组合。另外,HBV 五项指标的检测结果之间一般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往往出现多种组合。本组标本中,HBsAg总阳性239例,占总数的95.6%。而单项HBsAg阳性者才52例,占总数的20.8%。这可以说明两对半检查比单项表面抗原检测意义更大,除能反映乙肝表面抗原的有无外,尚可了解体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存在组合情况,是否具有传染性,有利于乙肝诊断和预后判定。总之,乙肝五项是乙型肝炎治疗依据的重要指标,我们检验工作者要本着严谨负责的态度,尽量使检测结果能反映出体内的真实实际,更好的为临床治疗服务。

临床检验结果误差分析 篇10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不同类型贫血患者,共84例,将其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84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所有贫血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贫血的诊断标准,且均无肝功能、肾功能不全和肿瘤等严重疾病。研究组84例,其中男46例,女38例,年龄15~64岁,平均年龄(48.76±6.37)岁,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54~98g/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78.83±11.67)g/L,其中,缺铁性贫血26例,地中海贫血2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8例,铁粒幼细胞性贫血8例,溶血性贫血6例,慢性感染贫血5例;对照组84例,其中男48例,女36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47.31±6.47)岁,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112~150g/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124.31±15.37)g/L。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正常人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对在我院就诊的84例贫血患者和84例正常体检者均在空腹状态下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静脉采血5m L,并将采集的血液标本和抗凝剂混合,采用产于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SNCHROW-DXC800,然后根据细胞操作要求对168份血液标本中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这4项指标进行检验分析。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分析两组168份血液标本中RDW、MCV、MCH和MCHC这四项指标。血常规中RDW的正常范围10.5%~15.5%;MCV的正常范围82~92f L;MCH的正常范围26~32pg;MCHC的正常范围310~360g/L。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护理干预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采用P值检验,以P<0.05为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血液检验后,与对照组正常体检者相比,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慢性感染贫血患者血液样本中RDW、MCV、MCH和MCHC这四项指标的检验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血液样本中各项指标的检验结果与正常体检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正常体检者的指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贫血在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有缺铁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慢性感染贫血等。相关研究表明: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患者体内各组织器官病变时多产生的并发症,头晕、乏力、心悸和四肢冰冷等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贫血严重者则会出现心律不齐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当前,在临床上常采用血液检验诊断其是否为贫血患者,通过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浓度(HGB)等指标判定是否为贫血,而通过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指标判定具体贫血类型,为贫血的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对本院就诊的84例临床上不同类型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进行探讨分析,缺铁性贫血患者体内的RDW明显增加,而体内的MCV、MCH和MCHC均明显减少,这由于缺铁性贫血患者体内严重缺少铁元素,引起体内存在与红细胞同体积的小红细胞,明显增加患者体内红细胞分布宽度;地中海贫血患者与缺铁性贫血患者体内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一致,这说明只通过血液检验不能区分这两种贫血类型,必须依靠其他特异性检验来判定贫血类型。本研究结果表明:血液检验后,与对照组正常体检者相比,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慢性感染贫血患者血液样本中RDW、MCV、MCH和MCHC这四项指标检验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血液样本中各项指标的检验结果与正常体检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对不同类型贫血患者血液检验结果进行探讨分析尤为重要,不仅保证贫血类型诊断的准确性,而且为贫血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探讨分析临床上不同类型贫血患者血液检验的结果。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贫血患者84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在甘肃省高台县人民医院体检的84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血液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检验后,与对照组正常体检者相比,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慢性感染贫血患者体内的RDW明显增加,而体内的MCV、MCH和MCHC均明显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血液样本中各项指标的检验结果,与正常体检者相比变化很小,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上对不同类型贫血患者血液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不仅能保证贫血类型诊断的准确性,而且能为贫血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贫血,血液检验,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晋荣,杨栋梁.探讨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9(56):92-93.

[2]王志华.贫血鉴别诊断中采取血液检验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26):97-98.

[3]罗方举.贫血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的临床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07):1447-1449.

[4]郑妍.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2(06):62-63.

[5]刘洪涛,李翠.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3(26):262-263.

[6]李若淳.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4(11):383-384.

[7]汪芳,陈丽,叶晓燕,等.关于贫血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5(5):58.

上一篇:联合设计教学下一篇: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