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方法

2024-10-30

临床检验方法(精选12篇)

临床检验方法 篇1

人体血浆里的各种中性脂肪以及类脂, 一般总称为血脂, 是一种生命细胞正常代谢的必需品, 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在临床上, 血脂生化检验是一种重要的衡量健康状况的标准[1]。就目前来看, 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是拉网式检验方法, 但这种方式检验成本较高, 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不高。如何进行有效合理的项目组合成为了检测人员面对的问题。由于血脂生化检验的几个检测项目均具有不同的灵敏度, 因此进行分级检验可以很好地提高检验的准确性。本次研究随机抽取了120份血脂生化样本, 并将这些样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0例。对对照组的样本采用传统的拉网式检验, 实验组样本使用分级检验方法, 检验的项目主要有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 (HDL) 、低密度脂蛋白 (LDL) 、载脂蛋白AI以及载脂蛋白B。比较两组样本的检验结果。实验进行顺利,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了120份血脂生化样本, 并将这些样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0例。实验组中, 男性患者的样本有42例, 女性患者的样本有18例, 年龄在23~68岁, 平均年龄为 (49.2±2.4) 岁。对照组中, 男性患者的样本有38例, 女性患者的样本有22例, 年龄在25~72岁, 平均年龄为 (47.1±2.6) 岁。对对照组的样本采用传统的拉网式检验, 实验组样本使用分级检验方法, 检验的项目主要有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 (HDL) 、低密度脂蛋白 (LDL) 、载脂蛋白AI以及载脂蛋白B。比较两组样本的检验结果。

1.2 方法

对照组所有样本采用拉网式检验方法。实验组样本使用分级检验的方法, 将检验项目共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检验, 其中一级的检验项目主要包括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 (HDL) ;二级的检验项目主要为低密度脂蛋白 (LDL) 、载脂蛋白AI, 将他们归入一级检验项目下;三级的检验项目为载脂蛋白B, 归入低密度脂蛋白 (LDL) 下[2]。检验的阈值遵循国家标准, 其中三酰甘油 (TG) 的阈值为0~1.7mmol/L, 总胆固醇 (TC) 的阈值为0~5.2mmol/L。当检验结果显示TG的值大于或等于1.7mmol/L, 或者显示TC的值大于或等于5.2mmol/L时, 则要进行二级检验。当LDL的检验结果显示大于或等于3.4mmol/L, 则要进行三级检验, 即检验载脂蛋白B的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本次实验采集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 以χ2表示计数资料, 当P<0.05时则表示差异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比较两组样本的检测结果, 主要比较阳性分布情况。两组样本的TC、TG、HDL的检验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LDL、载脂蛋白AI以及载脂蛋白B的比较结果上, 实验组通过分级检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使用拉网式检验的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可比性 (P<0.05) 。见表1。

3 讨论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 我国人民现在的饮食结构也越来越偏向于西方国家的高脂肪、高蛋白, 从而使近年来我国的糖尿病以及高血脂高血压等三高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越来越高的发病率对血液检验的准确性也直接变高[3]。作为一种生命细胞正常代谢的必需品, 血脂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在临床上, 血脂生化检验是一种重要的衡量健康状况的标准, 近年来对血脂生化检验灵敏度及准确性的要求随着相关疾病发病率的上升而上升。目前, 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是拉网式检验方法, 但这种方式检验成本较高, 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不高。如何进行有效合理的项目组合成为了检测人员面对的问题[4]。由于血脂生化检验的几个检测项目均具有不同的灵敏度, 因此进行分级检验可以很好地提高检验的准确性, 同时也可以节约大量的医疗费用,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如果人体内脂肪代谢出现障碍, 或者转运出现异常, 就会使血液中的部分脂质物资高于正常水平, 从而引发高血脂症等一系列疾病。就目前来看, 血浆中可以参与检验的脂质物质主要有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 (HDL) 、低密度脂蛋白 (LDL) 、载脂蛋白AI以及载脂蛋白B[5]。但由于目前科学技术的限制, 高脂血症在临床上的表现还不是很明显, 而现有的生化检验仪器只能对几个简单的项目完成检验, 无法快速精确的检验出患者的血脂代谢情况, 所以一般检验人员往往选择拉网式检验来达到目的。

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 采用分级检验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复杂的检验程序。根据上一级的阳性检验结果可以进行对下一级的自动检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减少患者的检验费用, 降低医疗成本, 同时也可以缩短检验的时间, 提高检验的精确性, 帮助医生更快更好地做出诊断, 治疗效率大大提高。本次研究, 随机抽取了120份血脂生化样本, 并将这些样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0例。对对照组的样本采用传统的拉网式检验, 实验组样本使用分级检验方法, 检验的项目主要有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 (HDL) 、低密度脂蛋白 (LDL) 、载脂蛋白AI以及载脂蛋白B。比较两组样本的检验结果。实验组中, 男性患者的样本有42例, 女性患者的样本有18例, 年龄在23~68岁, 平均年龄为 (49.2±2.4) 岁。对照组中, 男性患者的样本有38例, 女性患者的样本有22例, 年龄在25~72岁, 平均年龄为 (47.1±2.6) 岁。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实验组采用分级检验方法, 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 (HDL) 检测出的阳性率主要为34.7%、58.6%、14.2%, 对照组采用拉网式检验方法, TG、TC、HDL检测出的阳性率主要为34.8%、58.8%、14.2%, 可以看出两组数据比较并无明显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再对低密度脂蛋白 (LDL) 、载脂蛋白AI以及载脂蛋白B的检验阳性率进行对比, 对照组样本的数据为51.6%、0.8%、17.9%, 实验组样本的数据为75.6%、4.5%、38.5%, 实验组样本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样本, 且比较有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 在血脂生化检验中采用分级检验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检验的准确性, 减少患者的检验费用, 提高医生对于诊断的正确率, 可以为临床治疗或预后提供很高的参考价值, 建议在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全红.临床血脂生化检验中分级检验方法的应用及效果[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 (02) :345-346.

[2]赫天仲.分级检验方法学的建立及其在血脂生化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24) :110-110, 111.

[3]张同梅.分级检验方法学在血脂生化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 2014, (35) :233-234.

[4]周奕舟.临床血脂生化检验中分级检验方法的应用及效果[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 (07) :25-26.

[5]马鸿娟.分级检验法应用于生化检验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03) :101-102.

临床检验方法 篇2

临床检验基础专业课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涉及的内容繁杂枯燥、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上课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如何提高《临床检验基础》专业课的课堂授课质量,笔者归纳为: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学内容适当更新;提高讲课吸引力.

作 者:罗春丽 陈宏础 LUO Chun-li CHEN Hong-chu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检验系实验诊断教研室,重庆,400016刊 名:医学教育探索 ISTIC英文刊名:RESEARCHES IN MEDICAL EDUCATION年,卷(期):6(10)分类号:G642.421关键词:临床检验基础 课堂授课质量

临床检验方法 篇3

【关键词】 临床检验;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67-02

检验科的质量目标是能否及时向临床提供高质量(准确、及时、可靠)的检验报告,使检验结果更好地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得到患者和临床的信赖和认可[1]。自2002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若干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明确指出“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这一规定被简称为“举证倒置”,即一旦发生医疗纠纷,由患者投诉,医疗机构要拿出证据证明在诊治工作中一切医疗行为是正确无误的。检验科为达到这一报告准确的目的,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在临床检验中心组织开展的室内质评活动、室间质评活动中,经多年的努力使报告结果的检验准确性越来越高。有关单位统计临床有关检验质量的意见,50%以上是与检测标本本身的不合格有关。

分析前阶段是指从临床医师开出医嘱起始,按时间顺序的步骤,包括提出检验要求,患者的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传送,至分析检验程序启动,此期终止[2]。这一环节的执行涉及面广,包括检验人员、临床医师、护士、护工以及受检者本人,任一环节的疏漏和不规范均可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以下浅析提高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管理方法。

1 加强临床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

检验工作主要借助专用仪器和专门技术开展业务工作,因此,要争取领导的支持,不断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加强硬件建设。同时要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制订专业的质量手册;设置合理的实验室工作区域,并符合有关健康、安全的要求;实验仪器的质量管理,建立仪器的相关档案、资料,健全维护制度,定期进行仪器的检定和校准;检测方法的选择、试劑的选择、使用和保存。

2 组织与检验质量有关的各种培训

分析前质量管理不仅仅是培训检验科的专业工作人员,更应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对临床医师、护士、护工进行培训。

2.1及时组织临床医师进行新进检验检测项目的培训。医学检验项目繁多而且新项目不断推出开展,原有的项目不断被更新,有的临床医师对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不够熟悉,忽略应做的检验项目,或不完全了解检验科有多少种检查对某疾病有诊断或鉴别诊断价值。应将新的检验方法和原理,临床意义介绍给医护人员,使之能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正确分析检验结果,并用与临床诊断和治疗;有些临床医师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在下午开出血脂检查等不合适的急查项目,或其他更改患者的准备,如餐后2 h血糖,患者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抽血,在遭抽血处拒绝后,医生同情谦让患者,在检验单上加开“急”,迫使检验科出没有检验正常参考值的数据,并干扰正常状态下的检验急诊次序,反而降低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时,就使医院处于被动状态下,临床医师特别是新分配的临床医生应试行到检验科轮转一段时间,熟悉并了解本院检测项目的实验诊断原理和临床意义,以便能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和病史准确地选择项目用于临床工作中。

2.2对标本采集人员开展全员培训。标本的采集不仅仅是在检验科内完成,更多涉及护理人员。抽血不顺利造成标本溶血,从输液皮条内放血等都将严重影响检验结果。护士应熟悉每项实验标本的采集要求:患者的准备,患者的用药情况,标本收集时的核对,抗凝剂、保存剂的正确使用。检验科制订的标本采集须知,不仅仅在检验科门口张贴,也应对全体临床医师、护士、护工进行培训,对保证采集标本质量的相关人员落实责任制。

3 严格检测标本收入标准

一份不合格的标本无法准确地反映患者真实情况的结果。检验科应制订标本拒收标准:包括标本贴签与检验申请不一致;抗凝标本凝固;标本容器破损;标本可能受污染;溶血和脂血;延迟送达的标本等。对不合格的标本,检验科应及时与送检部门联系,建议重新核实或重新留取标本,对于特殊标本或再次取样确有困难则可与临床协商进行部分内容的检验,但必须在检验报告上标明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以及检验结果仅作参考。

4 及时准确地对标本进行处理

及时处理标本、及时检测是保证检验质量的一个原则。尤其血浆或血清与血细胞的分离应及时,血浆有富含或贫含血小板之分,应从离心速度和时间加以保证。标本要及时检测,尽可能当天标本当天完成。细菌培养应该在2 h内完成接种。需要保存标本,必须以不影响结果为原则,注意因检测项目不同而异,注意不同检测项目采用不同条件。处理标本是一项细心工作,一定要加强三查三对严防张冠李戴。

分析前质量管理工作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多的还是管理问题,不仅是检验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引起医院管理的重视,在有关职能科室如医教科、护理部、门诊部的重视、参与和协调下,更好地保证这一环节的质量,使检验科出据准确的临床检验报告,让它成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患者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冯仁丰.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技术基础.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4.

临床尿常规检验方法对比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这段时期内收治的80例接受尿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共有44例、女性共有36例,各占总数的55.0%、45.0%;年龄在19—62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36.8±5.2)岁;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本次调查。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

本次试验所采用的仪器为桂林华通医用仪器有限公司所生产的的HT—2000型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及其配套试纸条、离心机、显微镜、酒精灯等,所采用的试剂主要有冰醋酸等。

1.2.2 标本采集

按照统一标准于清晨取患者的空腹尿液,留取新鲜中段尿液标本,盛在洁净有盖的尿杯中,在常温下保存。

1.2.3 尿常规检验

传统手工镜检法:首先采用热醋酸碱法检测尿液标本中的蛋白质含量,并记录好检测结果;然后取10mL尿液标本,放于离心机中,以1500 r/min的速度进行离心,5min后将清液清除,保留沉渣0.2mL搅拌均匀,以试管吸取适量置于镜检片上,检测尿液标本中的蛋白质、红细胞及白细胞含量,同样记录好检测结果。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法:首先采用试管取20mL尿液标本,然后将试纸条放入尿液标本中,3—4s后取出,以干净纱布吸取剩余尿液,置于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中,按照说明书上的操作标准进行操作,检测尿液标本中的蛋白质、红细胞及白细胞含量,并记录好检测结果。

1.3 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两种检验方法的尿蛋白、红细胞及白细胞阳性检出率。阳性检出率=阳性检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对以上所有临床研究数据均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来进行分析和统计,对其中的计量资料均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均采取卡方检验,若P<0.05,则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传统手工镜检法的尿蛋白阳性检出率为20.0%、红细胞阳性检出率为16.3%、白细胞阳性检出率为26.3%;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法的尿蛋白阳性检出率为23.8%、红细胞阳性检出率为13.8%、白细胞阳性检出率为22.5%;两种检验方法的尿蛋白、红细胞及白细胞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尿常规检验是临床上的常见检查项目,通过尿常规检验,可以比较准确和可靠地判断患者的代谢情况和肾功能状况。尿检结果的影响因素较多,例如尿液标本自身、检测仪器、试剂以及检验方法等。传统手工镜检法是最为常用的尿常规检验方法,其经大量临床验证,检验结果比较准确;但其缺点是对尿液标本的要求较高,容易受标本采集、保存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法则是一种新型尿常规检验方法,其具有尿液标本量需求少、操作简单快速、检验效果好等优点;但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法在实际应用之时容易受环境、药物及检测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鉴于两者各有优缺点,所以临床上常联合应用两种方法进行尿检。

根据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传统手工镜检法的尿蛋白阳性检出率为20.0%、红细胞阳性检出率为16.3%、白细胞阳性检出率为26.3%;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法的尿蛋白阳性检出率为23.8%、红细胞阳性检出率为13.8%、白细胞阳性检出率为22.5%;两种检验方法的尿蛋白、红细胞及白细胞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传统手工镜检法和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法两种临床尿常规检验方法各有优势,其结果差异不明显,临床上可联合两种方法共同对患者进行尿检,从而提高尿检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洪丽.临床尿常规检验方法对比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3:47-48.

[2]郑德亮.临床中尿常规检验方法对比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09:69.

[3]孔瑞微,赵文凤.临床尿常规检验方法对比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5:177-178.

[4]韦绍卫.临床尿常规检验方法对比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03:53-54.

临床医学检验考试辅导医学检验 篇5

第一节 酶免疫技术的特点

它是将酶与抗体或抗原结合成酶标记抗体或抗原,在酶标抗体(抗原)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完成后,加入酶的相应底物,通过酶对底物的显色反应,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位、定性或定量的测定分析。

一、酶和酶作用底物

(一)酶的要求:一个酶蛋白分子每分钟可催化103~104个底物分子转变成有色产物。

用于标记的酶应符合:

1.酶的活性要强,催化反应的转化率高,纯度高。

2.易与抗体或抗原偶联,标记后酶活性保持稳定,且不影响标记抗原与抗体的免疫反应性。

3.作用专一性强,酶活性不受样品中其他成分的影响,受检组织或体液中不存在与标记酶相同的内源性酶或抑制物。用于均相酶免疫测定的酶还要求当抗体与酶标抗原结合后,酶活性可出现抑制或激活。

4.酶催化底物后产生的产物易于判断或测量,方法简单易行、敏感和重复性好。

5.酶、辅助因子及其底物对人体无害,酶的底物易于配制、保存,酶及其底物应价廉易得。

(二)常用的酶

1.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目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应用最广泛的标记用酶。由无色的糖蛋白(主酶)和亚铁血红蛋白(辅基)结合而成的复合物。辅基是酶活性基团,而主酶则与酶活性无关,HRP的纯度用RZ(HRP分别在403nm和275nm处的吸光度比值)表示,RZ值应大于3.0。

RZ值仅说明血红素基团在HRP中的含量,并非表示HRP制剂的真正纯度,而且RZ值高的HRP并不意味着酶活性也高,RZ值与酶活性无关。

酶活性以单位U表示:即1分钟将1μ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酶变性后,RZ值不变但活性降低,因此使用酶制剂时,酶活性单位比RZ值更为重要。

2.碱性磷酸酶(AP):大肠杆菌来源的AP分子量80kD,酶作用最适pH为8.0;小牛肠黏膜AP分子量为100kD,最适pH为9.6;后一种AP的活性高于前者。

3.β-半乳糖苷酶(β-Gal):β-Gal来源于大肠杆菌。因人血中缺乏此酶,以其制备的酶标志物在测定时不易受到内源性酶的干扰,从而提高特异性,被用于均相酶免疫测定。

(三)常用的底物

1.HRP的底物

(1)邻苯二胺(OPD):是HRP最为敏感的色原底物之一。OPD在HRP的作用下显橙黄色,加强酸如硫酸或盐酸终止反应后呈棕黄色,最大吸收峰在492nm波长。OPD应用液稳定性差,易变色,需新配制后在1小时内使用,显色反应过程需避光,而且具有致癌性。

(2)四甲基联苯胺(TMB):TMB经HRP作用后变为蓝色,加入硫酸终止反应后变为黄色,最大吸收峰波长450nm。TMB稳定性好,成色无需避光,无致突变作用,是目前ELISA中应用最广泛的底物。缺点是水溶性差。

(3)其他:5-氨基水杨酸(5-ASA)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

2.AP的底物

常用对-硝基苯磷酸酯(p-NPP),p-NPP经AP作用后的产物为黄色对硝基酚,最大吸收峰波长为405nm。

3.β-半乳糖苷酶(β-Gal)的底物

常用4-甲基伞酮基-R-D半乳糖苷(4-MUU),酶作用后,生成高强度荧光物4-甲基伞形酮(4-MU),其敏度性较HRP高30~50倍,但测量时需用荧光计。

二、酶标记抗体或抗原

(一)酶标记抗体或抗原的制备

标记方法应符合:技术方法简单、产率高,且重复性好;标记反应不影响酶和抗原或抗体的活性;酶标志物稳定,应避免酶、抗体(抗原)以及酶标志物各自形成聚合物等。

1.戊二醛交联法:同源双功能交联剂。

(1)一步法:连接AP。

①优点:操作简便、有效,重复性好。

②缺点:交联时分子间比例不严格,大小不一,影响效果。

(2)二步法:连接HRP。

先将HRP与戊二醛作用,透析除去戊二醛,在pH9.5缓冲液中再与抗体作用而形成酶标抗体。

优点:酶标志物质量较均一,标记效率也较一步法高。

2.改良过碘酸钠法

HRP标记抗体或抗原的最常用方法。

(二)酶标记物的纯化及鉴定

常用的纯化方法有葡聚糖凝胶G-200/G-150过柱层析纯化和50%饱和硫酸铵沉淀提纯等。

常用免疫电泳或双相扩散法进行鉴定。

1.出现沉淀线表示酶标记物中的抗体(抗原)具有免疫活性。

2.沉淀线经生理盐水漂洗后,滴加酶的底物溶液,若沉淀线上显色,则酶标记物中的酶活性仍保留。

三、固相载体

除均相酶免疫测定外,各种非均相酶免疫测定反应最后都需要分离游离和结合的酶标记物。

固相抗体或抗原就是把抗体或抗原结合到固相载体的表面上,是酶免疫技术中将游离和结合的酶标志物迅速分离的最常用方法。

(一)固相载体的要求 结合抗体或抗原的容量大;可将抗体或抗原牢固地固定在其表面,经长期保存和多次洗涤也不易脱落;不影响所固定的抗体或抗原的免疫反应性,而且为使反应充分进行,最好其活性基团朝向反应溶液,固相方法简便易行,快速经济。

(二)固相载体的种类和选择

1.塑料制品:聚苯乙烯塑料最常采用。抗原或抗体以非共价或物理吸附方式结合到此载体上。

主要缺点是抗体(抗原)结合容量不高、固相抗体(抗原)脱吸附率较高且不均一,孔间变异大,重复性差,从而影响测定的灵敏度、精确度及检测范围。

目前采用非共价和化学偶联共价吸附方法进行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可改善上述缺点

2.微粒:易与抗体(抗原)形成化学偶联,且结合容量大。均匀地分散到整个反应溶液中,因此反应速度快。可制成磁化微颗粒。自动化检测中常用。

3.膜载体:常有硝酸纤维素膜(Nc)、玻璃纤维素膜及尼龙膜等通过非共价键吸附抗体(抗原),广泛用于定性或半定量斑点ELISA的固相载体。

(三)包被与封闭

1.包被:将抗原或抗体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过程。普遍使用的聚苯乙烯载体,将抗原或抗体溶于缓冲液(常用为pH9.6的碳酸盐缓冲液)中,加于ELISA板孔中4℃过夜。包被好的固相载体在低温可放置一段时间而不失去免疫活性。

2.封闭:包被的蛋白质浓度过低,固相载体表面不能被此蛋白质完全覆盖,其后加入的血清标本和酶结合物中的蛋白质也会部分地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最后产生非特异性显色致本底偏高,在这种情况下,需用1%~5%的牛血清白蛋白或5%~20%小牛血清再包被一次,消除此干扰,此过程称为封闭。

第二节 酶免疫技术的分类

包括两种: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用于组织切片或其他标本中抗原的定位。

酶免疫测定技术(EIA):用于液体标本中抗原或抗体的定性和定量。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后是否需将结合和游离的酶标志物分离,EIA一般可分为均相和异相两种类型。

一、均相酶免疫测定

利用酶标志物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后,标记酶的活性会发生改变的原理,可以在不将结合和游离酶标志物分离的情况下,通过测定标记酶的活性的改变,而确定抗原或抗体的含量。该法主要用于小分子激素和半抗原(如药物)的测定,均相法的优点是适合于自动化测定,但反应中被抑制的酶活力较小,需用灵敏的光度计测定,反应的温度也需严格控制。

(一)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EMIT)EMIT的基本原理是半抗原与酶结合成酶标半抗原。当与抗体结合后,所标的酶与抗体密切接触,使酶的活性中心受到影响而活性被抑制。反应后酶活力大小与标本中的半抗原量呈一定的比例,从酶活力的测定结果就可推算出标本中半抗原的量。

(二)克隆酶供体免疫分析(CDEIA)DNA重组技术可分别合成某种功能酶(如β-D半乳糖苷酶)分子的两个片段,大片段称为酶受体(EA),小分子称作酶供体(ED),两者单独均无酶活性,一定条件下结合形成四聚体方具酶活性。克隆酶供体免疫测定(CDEIA)的反应模式为竞争法。

标本中的抗原和酶供体(ED)标记的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竞争结合,形成两种抗原抗体复合物。ED标记的抗原与抗体结合后由于空间位阻,不再能与酶受体(EA)结合,而游离的ED标记的抗原上的ED可和EA结合,形成具有活性的酶,加入底物测定酶活性,酶活力的大小与标本中抗原含量成正比。

二、异相酶免疫测定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标记免疫测定技术。

(一)异相液相酶免疫测定 主要用于检测样品中极微量的短肽激素和某些药物等小分子半抗原。酶标志物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且无放射性污染。

1.平衡法:将待测样品抗原、酶标抗原及特异性抗体进行一次性温育,待反应达平衡后,测定离心沉淀物(酶标抗原抗体复合物)中加入酶底物液后的呈色吸光度值。

2.非平衡法:先将样品(或标准品)与抗体混合反应达平衡,然后加入酶标记抗原继续温育一段时间,测定离心沉淀物(酶标抗原抗体复合物)中加入酶底物液后的呈色吸光度值。

(二)固相酶免疫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第三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一、基本原理

把抗原或抗体结合到固相载体表面,测定时将受检样品和酶标记抗原或抗体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洗去未结合成分;加入底物后,底物被固相载体上的酶催化变成有色产物。故:

①固相的抗原或抗体;

②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

③酶反应的底物三种试剂为反应必备。

二、方法类型及反应原理

(一)检测抗原的方法

1.双抗体夹心法:属于非竞争结合,检测抗原最常用的方法,检测含有至少两个抗原决定簇的多价抗原。原理是先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连接;加入待测标本,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再加入酶标抗体形成双抗体夹心,洗涤;加底物显色,根据颜色反应的程度进行该抗原的定性或定量检测。

如血清标本中有类风湿因子(RF)存在,则可出现假阳性反应,因为RF是一种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它能与多种动物的变性IgG的Fc部分结合,因此RF就可作为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之间的桥接抗原。

双抗体夹心法只适用于二价或以上的较大分子抗原的测定,不能用于小分子半抗原的检测。

2.双位点一步法:针对抗原分子上两个不同且空间距离较远的决定簇,包被使用一种单抗,酶标记使用另一种单抗。测定时将待测抗原和酶标抗体同时加入,温育、洗涤,加入底物显色。若待测抗原浓度过高时,过量的抗原可分别同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结合而抑制夹心复合物的形成,出现钩状效应,显色降低,甚至假阴性。必要时可将标本经过适当稀释后重复测定。

3.竞争法

用于测定小分子抗原,如药物、激素等。原理为先用抗小分子的特异性抗体包被固相,然后同时加入待测样本和酶标记的小分子,两种小分子竞争与固相上的抗小分子的特异性抗体结合,温育一定时间后洗涤,加入酶底物显色。

特点是:

①酶标记抗原与样品或标准品中的非标记抗原具有相同的与固相抗体结合的能力;

②反应体系中,固相抗体和酶标抗原是固定限量,且前者的结合位点少于酶标记和非标记抗原的分子数量和;

③免疫反应后,结合于固相载体上复合物中被测定的酶标抗原的量(酶活性)与样品或标准品中非标记抗原的浓度成反比。

(二)检测抗体的方法

1.间接法:最常用的方法,属非竞争性结合试验。原理:将抗原包被在固相载体上,加入待测样本形成固相抗原-受检抗体复合物;经温育洗涤后,加入酶标二抗,常用羊抗人IgG,在固相上即形成固相抗原-待测抗体-酶标抗抗体复合物,加入底物后根据显色的深浅确定待测抗体含量。多用于检测IgG类型抗体。

2.双抗原夹心法

此法可检测各类抗体,因此双抗原夹心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要高于间接法。其原理及操作步骤类似双抗体夹心法,也可采用一步法。由于机体产生抗体IgG的效价有限,一般不会出现钩状效应。

临床上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测定常用此法。

3.竞争法

一般抗体检测是较少采用,当相应抗原材料中含有与抗人IgG反应的物质,而且不易得到足够的纯化抗原或抗原的结合特异性不稳定时,可采用这种方法测定抗体,目前临床运用较多的是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的检测。

竞争抗体与待测抗体的特异性及亲和力越接近,则测定的可靠性越强。

4.捕获法又称反向间接法

主要用于血清中某种抗体亚型成分(如IgM)的测定,最常用的是病原体急性感染诊断中的IgM型抗体。原理:先将针对IgM的二抗包被于固相载体,加入待测标本,其中IgM类抗体可被固相抗体捕获,再加入特异性抗原,其与固相上捕获的IgM抗体结合后,加入酶标记特异性抗原的抗体,形成固相二抗-IgM-抗原-酶标记抗体复合物,加底物显色后,即可对待测标本中IgM是否存在及含量进行测定。

第四节 酶免疫测定的应用

几乎所有的可溶性抗原抗体系统均可用酶免疫测定检测。

均相酶免疫测定主要用于药物和小分子物质的检测。

非均相免疫测定中的ELISA在多种物质的检测中被广泛的使用。

实战演练

目前酶免疫技术中应用较广、提纯较简便的酶是

A.脲酶

B.碱性磷酸酶

C.葡萄糖氧化酶

D.辣根过氧化物酶

E.半乳糖苷酶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HRP是目前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标记用酶。

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EMIT)主要用来检测

A.抗原

B.抗体

C.半抗原

D.不完全抗体

E.抗原抗体复合物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EMIT)主要用来检测半抗原。

以下关于酶标记抗体或抗原不正确的是

A.过碘酸盐氧化法只用于HRP的标记

B.未标记上的游离的抗体与酶标记抗体竞争固相上的抗原

C.制备的标记物无须纯化,因为游离的酶或未标记上的抗原或抗体成分在测定过程中被洗掉

D.制备的结合物需要纯化

E.标价物需要鉴定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每批制备的酶标志物都要进行质量和标记率的鉴定,质量鉴定包括酶活性和抗体(抗原)的免疫活性鉴定。常用免疫电泳或双相扩散法,出现沉淀线表示酶标记物中的抗体(抗原)具有免疫活性。沉淀线经生理盐水反复漂洗后,滴加酶的底物溶液,若在沉淀线上能显色,则表示酶标记物中的酶活性仍保留。也可直接用ELISA方法测定。

关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错误的是

A.属于液相和固相酶免疫测定

B.固相常用聚苯乙烯反应板

C.通过洗涤除去未结合成分

D.底物显色

E.既能定性又能定量分析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属于固相酶免疫测定。

酶免疫技术中最常用的固相载体是

A.聚氯乙烯

B.聚苯乙烯

C.硝酸纤维素膜

D.琼脂糖

E.尼龙膜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酶免疫技术中最常用的固相载体是聚苯乙烯。

酶免疫技术中悬浮在溶液中具有液相反应速率的固相载体是

A.聚氯乙烯

B.聚苯乙烯

C.硝酸纤维素膜

D.磁性微粒

E.尼龙膜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酶免疫技术中悬浮在溶液中具有液相反应速率的固相载体是磁性微粒。

将抗原或抗体固相化的过程称为

A.吸附

B.包被

C.封闭

D.标记

E.交联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将抗原或抗体固相化的过程称为包被。

ELISA技术中,最常用来检测抗体的方法是

A.双抗体夹心法

B.间接法

C.竞争法

D.捕获法

E.应用生物素和亲和素的ELISA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ELISA技术中,最常用来检测抗体的方法是间接法。

下列有关双位点一步法ELISA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使用针对同一抗原不同决定簇的两种单克隆抗体作为酶标抗体

B.一种单克隆抗体作为固相抗体,另一种作为酶标抗体

C.采用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将提高测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D.可使标本和酶标抗体同时加入

E.标本中抗原过高时,会出现钩状效应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双位点一步法:在双抗体夹心法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双位点一步法。该法是针对抗原分子上两个不同且空间距离较远的决定簇的两种单克隆抗体,即包被使用一种单抗,酶标记使用另一种单抗。测定时将含待测抗原标本和酶标抗体同时加入进行反应,两种抗体互不干扰,经过一次温育和洗涤后,即可加入底物进行显色测定。但当待测抗原浓度过高时,过量的抗原可分别同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结合而抑制夹心复合物的形成,出现钩状效应(hook

effect),显色降低,严重时可出现假阴性结果。必要时可将标本经过适当稀释后重复测定。这是应用此法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ELISA技术中待测孔(管)显色颜色的深浅与待测抗原或抗体呈负相关的是

A.双抗体夹心法

B.双位点一步法

C.间接法测抗体

D.竞争法

E.捕获法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ELISA技术中待测孔(管)显色颜色的深浅与待测抗原或抗体呈负相关的是竞争法。

双位点一步法钩状效应产生是因为

A.标本中的抗原不纯

B.洗涤不充分

C.孵育时间过长

D.酶标抗体过量

E.标本中的抗原浓度过高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双位点一步法钩状效应产生是因为标本中的抗原浓度过高。

用一种标记物可检测多种与抗原相应的抗体的ELISA方法是

A.双抗体夹心法

B.间接法

C.竞争法

D.双抗原夹心法

E.双位点一步法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用一种标记物可检测多种与抗原相应的抗体的ELISA方法是间接法。

关于ELISA竞争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用于检测抗原

B.待测成分优先于酶标记物与固相结合C.被测物含量多则标记物被结合的机会少

D.待测管显色颜色越淡表示被测物含量越少

E.只用于检测抗体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关于ELISA竞争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被测物含量多则标记物被结合的机会少。

ELISA间接法中固相上包被的是

A.抗体

B.不完全抗体

C.抗原

D.抗抗体

E.酶标抗体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ELISA间接法中固相上包被的是抗原。

临床上检测IgM抗体常用的ELISA方法是

A.双抗体夹心法

B.间接法

C.竞争法

D.双抗原夹心法

E.捕获法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捕获法,又称反向间接法。主要用于血清中某种抗体亚型成分(如IgM)的测定,目前最常用的是病原体急性感染诊断中的IgM型抗体。

酶免疫技术分为两类酶免疫测定,它们是

A.均相和异相

B.固相和液相

C.酶免疫组化和酶免疫测定

D.均相和固相

E.异相和液相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酶免疫技术分为两类酶免疫测定,它们是酶免疫组化和酶免疫测定。

ELISA一般不用于检测

A.病原体及其抗体

B.Ig、补体、肿瘤标志物等蛋白质

C.非肽类激素

D.药物

E.半抗原

『正确答案』E

临床检验方法 篇6

【关键词】 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临床应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81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95-02

临床研究发现,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查结果影响较大,其中末梢血时间长、操作简单,但是随着检验水平的提高,近来临床发现,静脉采血检测效果相对稳定。

1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作为临床检查化验检查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进行全身检查的一种最为基本的检验项目。一般血常规检查主要的内容有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以及血红蛋白等指标,通过检查,对受检者的细胞形态变化和数量、分布变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发现患者全身性疾病,并有利于临床病情的诊断。

1.1 临床检查所用仪器 目前进行血液常规检查时,主要用到的仪器有血液分析仪、以及相配套的稀释液、白细胞分类染液、清洗剂溶血剂、溶血剂、全血质控物、白细胞分类溶血素、血细胞分析专用真空采血管、一次性血红蛋白吸管、血红蛋白溶血素。

1.2 仪器定标 在检查时,仪器若是24小时不关机连续工作,必须要按照相关程序定时清洗、定标处理,同时,在测定标本前,要用质控物进行测定,要求所有参数一定要控制在质控物参数范围内,然后方可进行标本测定,在充分混合标本后,要在30min-4h测定完毕。

1.3 检测内容 一般血常规检查主要的内容有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以及血红蛋白等指标。血细胞计数:一般白细胞计数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成人4.0-10.0*109/L(4000-10000mm3),红细胞压积正常参考范围:0.40-0.50L/L(40%-50%);红细胞正常参考范围:女3.5-5.5*109/L,男4.0-5.5*109/L,血小板计数参考范围成人100-300*109/L(100000-300000mm3)。血红蛋白检测采用醋纤膜电法进行测定,具体检测时主要以HbA和HbA2为主要检测项目,然后再检测HbH、HbE的异常Hb值,最后测定HbF,从中选择不稳定的血红蛋白,通过异丙醇和包涵体实验进行测定,具体的参考值范围A2在2.5%-3.5%,而F值在0.5%-2.0%之间。红细胞:主要以红细胞的平均血红蛋白质量(27-34pg)、平均体积(81-93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20-360g/L)。

2 不同采血方法的应用

目前血常规检查主要用到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末梢采血、静脉采血、动脉采血等三种方法,需要将采集到的血液标本放置于血液分析仪中进行检测。其中末梢采血方法由来已久,痛苦相对较小,也易于被受检者所接受,但是随着近年来的研究与发展,发现静脉采血的方法更加更有临床参考价值。为此,以下针对这三种采血方法进行对照分析:

2.1 静脉采血 采血前要求调整受检者心理状态,确保其积极配合,对受检者穿刺部位、血管状况、肢体活动度等进行评估,包括室内光线、室温等,采血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洗手法进行洗手,帮助受检者取舒适的体位进行抽血;选择合适静脉,扎止血带,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消毒面积在8CM*10CM即可,待干燥后按照静脉注射法将针头插入刺入受检者静脉,若是出现回血时,需要固定好针头,然后将真空采血针插入真空采血管中,待试管内真空排尽,血流停止,将试管取下,采血完毕后,则按压局部,松止血带,预防局部血肿。

2.2 末梢采血 末梢血主要有耳垂取血和指尖取血两个部位,耳垂取血痛感较轻,但取血量较少,特别是耳垂較小的人比较难于取血。指尖取血痛感较明显,但采血量较多,特别是对于血常规化验,可得到较为稳定的测定结果。末梢采血方法准备工作如下,采血时抽取受检者手指末梢血,将末梢血放于抗凝管中。另外,在进行末梢采血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采指血前注意保持手指的干燥,不要用热水烫手,若是指尖有红肿、甲沟炎、伤口、皮肤病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开该手指;指尖采血时一般选择无名指,这样可以保证在采血后不影响受检者的正常生活;采血完成后需要给予消毒止血,不要立即浸水,不要触及脏物。

2.3 动脉采血 动脉因为深藏在皮肤下面较深的部位,所以抽血难度较大。

3 不同采血方法效果分析

临床上不同的采血方法的效果会有所不同,人们长期习惯于末梢采血,加上方便也易于患者接受,为了研究不同采血方法在作血常规检测时是否存在差异性,曲昭君等研究人员在2010年对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不同采血方法的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研究发现,两种采血方法所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但是所得到的PLT、MCHC、HGB、HCT、RBC、WBC各有不同,其中,静脉组PLT、MCHC、HGB、HCT、RBC、WBC分别为(227.56±76.12)109/L、(318.82±19.02)g/L、(115.33±10.12)g/L、(41.28±12.19)%、(3.36±0.56)109/L、(5.09±1.56)109/L、而末梢组则分别为(211.56±76.12)109/L、(321.52±30.75)g/L、(102.12±27.98)g/L、(30.56±32.78)%、(3.58±2.42)109/L、(5.97±3.78)109/L,显示末梢采血的稳定性明显低于静脉采血,差异显著,由此可见不同的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测结果影响较大,而静脉采血是一种相对较为稳定的采血方法。

4 结 语

总而言之,静脉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测时,对血细胞测定比较准确,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数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韩秋青,王爱玲,韩风杰.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0,26:85-86.

[2] 林湘蔚.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21:170-171.

临床检验方法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45例行健康体检的同种血型志愿者血标本, 志愿者中男25例, 女20例, 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 (32.5±8.3) 岁。

1.2 血液检验方法

以静脉采血方法, 采集45例志愿者血标本, 使用EDTA盐作为抗凝剂分别按照EDTA浓度 (与血液比) 为1.5mg/ml和2.5mg/ml对血标本进行抗凝处理, 将EDTA浓度相同的血标本混合均匀, 等分为45份, 上机检验;以同样的采血方法, 采集志愿者静脉血45份, 将45份血标本混合均匀后等分为45份, 所有标本均放置于室温22℃的房中存储, 45份样本以15份为一批, 分别在室温放置30min、3h和6h后上机检验, 详细记录检验结果。使用深圳迈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迈瑞BC-5180五分类血球计数仪及配套试剂。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 血液中红细胞 (RBC) 、白细胞 (WBC) 、血红蛋白 (HGB) 及血小板 (PLB) 、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检验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比例配比抗凝剂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的影响

与抗凝剂配置比例正常 (EDTA浓度为1.5mg/ml) 的血标本相比, 抗凝剂配置比例不准 (EDTA浓度为2.5mg/ml) 的血标本中RBC、WBC、HGB及PLT检验结果均有明显改变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1。

2.2 室温下不同放置时间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的影响

相同温度下血标本不同放置时间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 血细胞形态变化更明显, 室温下放置30min、3h、6h的血标本RDW检验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临床血液细胞检验中多种因素可影响到检验结果, 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3], 从本次研究来看, 抗凝剂配置比例对于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抗凝剂配置比例不合理可导致血液细胞检验中RBC、WBC、HGB及PLT检验结果发生改变, 造成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因此, 血液检验中应严格控制好抗凝剂配置比例, 以免由于稀释倍数过低造成细胞产生重合缺损或稀释倍数过大减少血液中细胞的数量, 进而影响到血液细胞标本的检验质量[2]。同时血标本放置时间对检验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 在同等温度下 (室温) 随着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 RDW可发生明显变化, 因此在临床血液细胞检验中应严格控制检验时间, 血液细胞检验应在采血后30min内完成, 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注:与血标本放置30min对比, *P<0.05。

此外, 从以往的临床实践来看, 血标本采血时间、放置温度、试剂和仪器的监测、校准等也均会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造成影响[4,5], 由于1d内人体的内部活动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采血时间的不同会造成血液检验结果的不同, 因此临床血液细胞检验中应统一采血时间, 一般于清晨空腹采血;低温环境下存储的血标本检验结果与室温下也有所不同, 血细胞检验所用试剂与仪器标准不符合、仪器未校准等也均可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因此在临床血液细胞检验中, 应严格控制好血液细胞检验前、检验过程中及检验后各个环节, 严格规范操作, 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潘庆珍.血液细胞检验中的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0) :725-726.

[2]李璐.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 :125-126.

[3]曹建华.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探讨[J].吉林医学, 2011, 32 (12) :2394.

[4]匡祖国.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中外医疗, 2012, 31 (9) :29-30.

临床检验方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提9月~2015年6月来本院进行健康查体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50例。对照组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21~62岁, 平均年龄 (39.00±7.76) 岁;研究组中男29例, 女21例, 年龄19~61岁, 平均年龄 (39.00±7.89) 岁。所有查体者没有接受过相关的血液治疗, 检测时也未检测出相关的血系统疾病。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采血方法

所有查体者采血前空腹12 h, 并于次日8:00进行血标本采集。研究组查体者采用静脉血采集法, 采血部位为肘部的静脉血管, 且手臂平放在桌上, 检验员可以选择肘部或前臂部进行采血, 首先告知查体者反复握拳, 加快静脉充盈, 用酒精消毒穿刺后, 用拇指按压穿刺部位下缘, 右手持采血针刺入皮肤2 mm, 见回血后立即连接血常规试管, 抽取2 ml血量后, 查体者松开拳头, 检验员迅速拔出针头, 同时用干棉球压迫止血10 min。

对照组通过末梢血法采集血样, 采集部位为耳垂或手指部位。对患者采血前先将采血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 然后用右手持针刺入皮肤, 用消毒干棉球擦去第一滴血再收集血样。采血结束后, 妥善保存查体者的血标本, 并尽快对血样品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查体者的检测, 其中血常规的八项参数中, 研究组WBC、HCT、Hb、PLT、RBC分别为 (6.58±1.63) 109/L、 (0.45±0.03) 、 (103.7±13.2) g/L、 (103.7±13.2) 109/L、 (3.79±0.8) 1012/L, 而对照组则分别为 (6.41±3.58) 109/L、 (0.41±0.02) 、 (99.8±11.3) g/L、 (211±58.9) 109/L、 (3.64±0.6) 1012/L, 研究组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MCV为 (91.7±6.1) fl, 显著高于研究组的 (82.6±5.8) f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血常规检查与尿常规、大便常规检查一起被称为临床三大化验常规[2]。血常规检查是临床检验的基础, 当查体者体内出现异常, 可以导致血液各种组成成分发生异样, 通过血常规检测可以直接反映出来患者的病理变化。因此, 血常规检查结果能够为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提供可靠依据[3]。临床检验时, 通过采集查体者血液标本进行血液检查是最直接、最常见的方法, 它具有准确、快速和特异性强的特点。但是, 不同的血液采集方式会对检测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从而影响着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

本文对照组查体者采用末梢血采集法。末梢血来自毛细血管, 出血不畅, 循环性不好, 并且血量少, 不易采集。为减轻患者的痛苦, 末梢血的采集部位通常为耳垂或指尖。采血过程中, 检验人员需要用手挤压采血部位, 十分容易使组织液混入其中, 造成结果的真实性受到影响[4];其次, 由于末梢血出血量少, 而血液分析仪所需的血量大, 因此采集末梢血时血量有限, 采集时间过长, 容易造成微凝血块, 血小板聚集等情况。另外, 末梢血受环境的影响较大, 采集时受到一定因素影响。如外界的温度或者手指的温度都会影响到末梢血, 因此当外界气温过高或过低时, 末梢血都不能反映全身循环血液的真实情况, 造成检测结果的平均变异系数过高。

研究组查体者采用的是静脉血采集法。静脉血多来自肘前静脉, 血液循环快, 出血量大, 循环性比末梢血好, 血液成分受环境的影响小, 检测结果的误差低, 因此静脉血的检测结果比末梢血具有更高的精确性[5]。另外, 通过采集静脉血液标本来进行血常规检查, 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的判断患者的病情, 降低错诊率和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临床检验时, 静脉血和末梢血两种采集方法得出的检测结果具有差异性, 并且采取静脉血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结果具有更高的精确性,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采血方法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100例健康查体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50例。研究组采取静脉采血法检验, 而对照组给予末梢血法采集血液, 观察两组检测结果的精确性。结果 研究组白细胞计数 (WBC) 、红细胞比容 (HCT) 、血红蛋白 (Hb) 、血小板 (PLT) 、红细胞 (RBC) 的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 血样品的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取静脉血和末梢血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差异性, 且采取静脉血法进行检验的结果具有更高的精确性,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静脉血,末梢血,采血方法,临床检验

参考文献

[1]余东娟.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当代医学, 2014, 20 (15) :149-150.

[2]黄玉华.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4, 37 (5) :48-49.

[3]韩秋青, 王爱玲, 韩风杰.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当代医学, 2010, 12 (26) :667-668.

[4]王春华.分析温度、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影响.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4, 10 (37) :48-49.

临床检验方法 篇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拓展, “检验医学”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医学检验”发展而来。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技术与临床医学结合, 是多个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医院的诊疗活动中, 实验室提供的检验信息占患者全部诊断、疗效等信息的60%以上[1], 检验医学首先是要对患者的标本进行正确的收集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见, 检验科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辅助科室, 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检验医学的发展, 大大提高了临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的效率。所以, 为了提高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必须加强检验和临床的沟通。为此, 笔者在回顾检验与临床沟通的现状和重要性的基础上, 总结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如下。

1 检验与临床沟通的现状和重要性

1.1 检验与临床沟通的现状:

目前, 检验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 涉及多个领域, 而绝大多数临床医师跟不上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的步伐, 缺乏对新技术的了解, 不能有效地利用检验新技术和新项目。盲目求快已成为检验与临床在实际工作中不和谐的音符, 临床医师往往过分强调快出结果, 这也成为制约检验与临床和谐共进的一个因素。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复杂的, 疾病发生的不同阶段其检验结果是不一样的。而目前常见的一种现象是, 当检验结果与临床表现表现不符时, 临床医师可能首先考虑检验科是否出现相关问题, 甚至当着患者及其家属的面对检验结果提出异议, 无形中增加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机会。

1.2 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 (试行) 》对检验科管理要求体现在质量及服务满意上, 要求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检验科服务的满意度在90%以上, 沟通是其管理核心。实验室质量管理分为分析前、中、后三个阶段, 由于实验室的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使得分析中的质量出差错的概率逐渐减少, 相比之下分析前、后差错率较高。Plebani[2]分析指出医学实验室出现误差的原因:46%~68.2%的误差出现在分析前, 18.5%~47%出现在分析后, 而在分析中产生的误差不足15%。因此, 为了提高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交流尤为重要。具体来说,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有效沟通, 可促进临床医务工作者正确采集血液标本, 正确解释和应用检验结果, 变实验室单方面质量控制为全面质量控制, 检验人员更应从临床上获得许多有用的反馈信息, 借此对实验室的方法学和其临床价值进行综合评判, 以便不断完善操作规程, 推进开展和普及新项目新方法, 发挥检验医学的作用。

2 检验与临床沟通存在的问题

2.1 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沟通不够:

临床医师不了解检验的情况, 检验人员也不清楚临床资料。一面是医师检验申请单不规范,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送检目的、医师签名、住院号等缺项或不清楚等, 另一面是检验人员发现异常结果不与临床联系, 不注重临床对检验结果的评价, 也不管临床科对检验结果是否满意。检验人员应以专业的方式分析检测结果, 主动与临床沟通, 对医师反映的检验报告存在问题进行合理处理, 将因标本采集或用药等因素所致误差予以明确或排除。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医师的诊疗活动[3], 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2.2 检验人员与护士的沟通不够:

标本采集是直接关系检验结果的基本要素。检验人员不清楚临床采集标本过程, 患者不了解采集标本前的准备, 护理人员不了解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果标本采集不合格, 即使再好的仪器设备也难以弥补在采集标本时引入的误差和错误[3]。如护士采血时出血不畅导致标本溶血, 或直接从静脉注射管中采血, 或在输液同侧或近端采血, 或错误选择抗凝剂或比例不当等因素, 均可导致错误的检测结果, 误导临床实践。因此, 只有加强并指导护士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 才能获得正确的检验结果, 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依据。

2.3 检验新项目, 新方法向临床宣传不够:

先进设备的广泛的使用, 临床医师不了解检验医学的发展, 新仪器检测的数据有相当一部分他们也不了解, 检验科开展新实验、新检验项目与临床医师、护士缺乏交流。宣传不够使得本院医师不了解新的检验项目与方法, 新检验新技术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因此, 检验科及其工作人员应及时向医师介绍最新检验技术和项目, 才能更好地为医患双方提供优质服务。

2.4 给疾病的诊疗带来的安全隐患:

随着现代化检验设备水平的提高, 检验结果的医学决定水平和参考值的调整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被临床医师所了解, 对某些检验结果的英文代码, 和新的参考值还不熟悉, 这些都可能对临床诊断与治疗造成影响。

3 问题的解决办法

提供及时准确的报告是检验科的责任和义务, 但一张报告单要经过标本采集、收集、离心、实验操作等诸多环节。检验结果准确性涉及很多方面, 标本采集方法是否准确, 采集标本是否符合检验要求, 标本送检是否及时, 临床使用药物影响等, 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1 送检标本是检验与临床沟通的第一环节:

送检标本是否合格, 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从临床医师检测项目的选择和申请单的提出直至检测标本送至实验室的质量优劣, 是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最主要最关键的环节。如果质量得不到保证, 在未送到实验室之前标本就不合格, 再好的仪器和方法以及高素质的检验人员, 检测结果均不能客观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 甚至可能误导临床实践。所以, 应让全院的护理人员共同学习检验标本的采集、运输的各种要求和注意事项, 通过掌握相关技术操作, 必将大幅度降低由于标本采集送检错误引起的问题, 这不仅使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进一步减轻, 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检验质量。

3.2 检验人员“临床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临床意识”是强调检验科工作必须与临床医疗工作相结合的的工作理念, 时检验医学的发展方向。检验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基础医学知识和技能, 还要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 不断学习前瞻性专业和相关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科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要走出实验室, 与临床医务人员通力合作, 参加临床会诊与查房, 共同探讨疾病的病情变化与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根据质量控制情况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排除影响结果的各种因素后, 给临床提供可靠的根据。要总结和改进临床提出的各种疑问, 当临床对检验质量提出疑问时, 应立即审核有关职责, 查找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 及时制定纠正措施。对于一些指标怀疑异常的和接近危急值的, 要求必须重复做, 并和临床联系, 也就是要有预警报告。报告单上也可备注相关情况 (如标本溶血、标本已复查、建议复查) 对于不符合标注的标本 (如凝血功能和血沉等抽血量不对) , 要及时通知临床重新留取。只有这样, 才能将检验信息更有效更准确地反馈给临床, 为诊疗活动提供依据。与此同时, 通过临床实践也能加深对检验医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3 检验科在引进新设备新项目前应认真听取临床意见:

在新的检测项目开展和新设备使用前, 首先应征求临床医师的意见, 通过举办讲座等形式向临床科宣传指导, 将有关方法原理、影响因素、药物影响和临床意义等的相关信息传递到临床, 使每一个检验项目都发挥其最大优势。

3.4 临床医护人员要了解检验相关程序:

患者需要做什么检验项目, 应根据其病情由主治医师来决定, 但有时临床医师不太熟悉某些检测项目, 不能正确选择检验项目, 造成时间、人财物的浪费。临床医师也要综合分析病情, 多向实验室提供患者的情况, 遇到有疑问的数据更要及时联系化验室, 必要时重复实验, 尤其对一些似乎与病情不相符的数据更要核实, 防止贻误诊治。

3.5 参与临床科研合作:

检验医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大部分临床科研课题需要检验数据来支撑, 要开展、改进和普及检验医学中的的许多新项目新方法的开展, 必须通过科研和客观评价来完成[4]。

3.6 临床医师应主动与检验人员进行交流:

由于检验医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 更多新的检验项目将开展起来, 临床医师应对新开展的检验项目标本的要求、临床意义、参考值、影响因素等进行讨论与交流, 使各科室间的工作能够协调发展。

总之,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二者必须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 才能更加准确并更好应用检验结果, 同时检验科也通过临床反馈的信息, 不断的完善并推进开展新项目新方法, 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促进快医学科学的发展。在实践活动中, 必须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研究加强双方沟通的内容方式, 将会促进检验医学的发展, 更好地为临床和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因此, 加强双方的紧密合作沟通对话, 是提高医学诊疗水平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金哲洙, 李晓阳, 解殿清.加强检验与临床交流提高检验结果真实性[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5) :246-247.

[2]Plebani M.Errors in clinical laboratories or errors in laboratory medicine?[J].Clin Chem Lab Med, 2006, 44 (6) :750-759.

[3]顾可梁.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的沟通[J].临床检验杂志, 2003, 21 (4) :246.

临床检验方法 篇10

关键词:梅毒,TRUST、TP-ELISA、TPPA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梅毒孕妇则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而引起先天性梅毒[1]。目前临床上梅毒血清检测的方法有:梅毒胶体金法 (SYP)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消试验 (TRUST) 、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 (TPH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TP-ELISA) 、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TPPA) 等。梅毒血清检测的方法很多, 本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TP-ELISA) 、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TPPA)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消试验 (TRUST) 三种梅毒血清检测方法同时检测了1000例标本,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为临床选择检测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根据梅毒诊断标准[2]

确定的早期潜伏梅毒15例, 一期梅毒28例, 二期梅毒32例, 三期梅毒9例。临床床确诊类风湿关节炎者9例、结核病患者12例、临床治愈后复查者18例和健康体检者877例。

1.2 试剂

TRUST试剂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TPPA由日本富士株式会社提供、ELISA试剂盒购自自珠海丽珠试剂有限公司。

1.3 方法

按照TRUST、TP-ELISA和TPPA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 一份血清标本采用这三种方法做平行检测。

2 结果

三种检查方法检查的结果:阳性率见表1, 灵敏度和特异性见表2, 临床治愈后复查者因情况特殊, 不参与灵敏度和特异性计算。

3 讨论

梅毒是一种性病, 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 可通过性传播传染或脐带血传给下一代。人感染梅毒后, 血清会产生一系列反应, 产生两种抗体, 一种是特异性抗体, 可将螺旋体杀死或溶解, 对机体再感染有保护作用。另一种是非特异性抗体, 能与正常生物组织的类脂抗原发生非特异性结合, 对人体没有保护作用。临床梅毒血清检测方法有有很多, 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又称类脂血清反应, 即用正常的牛心肌的磷脂作为抗原, 检测患者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如性病实验室试验 (VDRL) 、快速血浆反应素 (RPR)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 (TRUST) 均属于类脂质血清反应。一类是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 用活的或死的梅毒螺旋体或其他成分作为抗原检查抗梅毒螺旋体抗体, 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用梅毒螺旋体致敏明胶颗粒, 此致敏颗粒与人血清中的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结合, 产生可见的凝集反应, 如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TPPA) 。

通过本次试验结果, 结合临床治疗过程中试验室梅毒血清检测情况得知:TRUST是用心磷脂作抗原, 检查患者血清中的反应素。由表1、表2的结果可得知, TRUST检测法的是非梅毒特异性抗体, 容易出现假阳性。TRUST与TP-ELISA、TPPA相比灵敏度低、特异性差。由于非特异性抗体是在梅毒一期后增加, 因此, TRUST不适合做梅毒的早期诊断。但是TRUST检测方法, 试剂价格便宜, 操作简单, 反应快, 并且在二期梅毒滴度最高, 临床主要用于梅毒的筛选和疗效观察。TP-ELISA是将梅毒特异性抗原包于固相板孔中, 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TP-ELISA利用酶的放大系统, 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 甚至可以比TPPA能更早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3], 适合做梅毒的早期诊断。TP-ELISA灵敏度、特异性均较高, 操作简单, 试剂价格相对比较便宜, 适用于血站梅毒筛选, 医院大批量体检, 梅毒的早期检查。但是, 此法是检验患者血清中抗梅毒螺旋体Ig G抗体。由于, 患者感染梅毒后, 血清中产生抗体, 经过治疗后仍然长期存在, 甚至终身不会消失, 复查患者血清中仍出现阳性反应。因此, 此法检测的结果呈阳性, 只能说明该患者曾经或现在正感染梅毒。所以, 此法不能用于患者的治疗观察。TPPA法灵敏度高、特异性高。但是, 试剂成本高, 用于半定量分析检测时, 操作过程繁琐, 所耗时间长, 不能用于快速检测。TPPA检测是患者血清中梅毒的特异性抗体, 复查患者阳性率高。鉴于TPPA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 建议用于临床梅毒的确证实验。

综上所述, ELISA法有着操作简单、快捷等优点, 检测的结果假阴性率较低, 用作筛选实验, 减少漏诊率。检测结果准确率高, 减少了患者心里压力和家庭矛盾纠纷, 也减少了医疗纠纷。但是, ELISA法检测的是患者血清中的梅毒特异性抗体, 复诊患者出现假阳性率高。因此, 有既往病史的患者应采用ELISA法和TRUST法两种方法进行筛选, 检查结果呈阳性, 再用TPPA法确诊, 以免漏诊。

参考文献

[1]叶顺章.性传播疾病的实验室诊断[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2]龙振华, 张石革.性传播疾病诊断与药物治疗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334-336.

临床检验方法 篇11

【关键词】 检验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影响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55-02

检验质量好坏将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是临床医师判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从影响临床检验标本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其对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为以后提高临床检验结果准确性提供参考,具体的分析如下。

1 标本采集中的问题分析

临床资料显示,影响临床检验标本的准确性因素比较多,大致主要分为医师因素和护士因素以及科室因素。医师因素主要表现为多数的临床医师对检验知识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人力和资源的浪费[2]。同时,多数的检验医师对所检测的项目和原理以及方法等不了解,且出现有标本的采集和保管运送过程出现不规范的情况发生。护士因素主要表现为多数的护理人员业务水平比参差不齐,工作的责任心不强,且检验前未能够有效的交代患者饮食与服药的时间[3]。对于一些标本的采集是需要提前通知患者禁食,从而有效的避免相关因素的影响。另外,护理人员对整个采集过程中无菌意识不强,导致经常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与此同时,一些标本的采集与保存有特殊的要求,而部分的护士对这一状况并不是很了解,从而延误标本收集和保存时间,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发生。科室因素主要表现为科室的人员责任心不够强和业务水平不过硬而导致的,經常出现一些人员只考虑快速的完成任务,从而忽略了对结果准确性的考虑。由于检验科是一个公共科室,一些检验项目选择与病人信息的建立均对整个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科室对标本的存放时间和方法不当均对整个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4]

2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方法分析

为了有效的确保标本采集的准确性,常常需要考虑正确的采集方法,下面从临床中几个常见标本采集方法进行分析。

2.1 血标本采集分析 临床中对于血液标本的采集主要分为毛细血管和静脉采血两种方法,对于需要采血量少的检验过程,常常给予毛细血管采血方法,而对于检验需要大量血液的,常常给予静脉采血法进行。临床中无论是静脉采血法还是毛细血管采血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临床在判断与比较检验结果时需要充分的考虑这种情况[5]

2.2 尿标本采集分析 临床中对于尿标本的采集,一般需要正确的采集,从而有效的确保采集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收集的容器一般保持其干燥和清洁,且一次使用。同时,有效的避免血和粪便等标记物的感染。整个标本的采集需要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实施。对于已经采集的标本需要及时的送至检验,从而有效的避免细菌的繁殖和蛋白质的变性以及细胞溶解等情况发生。另外,对于尿标本也需要有效的避免强光照射,避免因光而分解[6]

2.3 粪便标本采集分析 临床中对于粪便标本需要确保其新鲜和盛器的洁净,不能够混有消毒剂和污水,避免有效成分的破坏。同时,对于粪便标本的采集应选取干净的竹签进行黏取粪便。并且需要观察粪便的表面和深处以及粪端进行多方面的选取标本,采集标本的时间应控制1h[7]

3 具体的改进措施分析

通过此次研究分析,影响临床检验标本的结果准确性因素比较多,主要表现为医师因素和护士因素以及科室因素等,临床中应加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体的控制措施如下。

3.1 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 临床中应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让其了解相关检验原理和方法以及临床应用价值。同时,有效的依据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选取检验项目,并熟悉各类标本的留取时间和方法以及提交时间。定期的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养,并提高其工作态度,提高认识[8]

3.2 规范整个操作流程 临床医师应规范整个操作流程,提高整个检验结果。首先,应让临床医护人员熟悉整个业务流程,并对整个实施过程中进行规范调整,尤其对标本的采集时间和采集方法以及存储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综合的评估,制定详细的流程。

3.3 规范规章制度 为了有效的了解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临床中应加强相关制度的建立,严格的核对与审查,有效的避免检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提高各个科室的密切配合,促进相互合作。同时,对标本的留取和交送以及回报等过程进行专人负责。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进一步的规范相关制度,确保检验能够正常的进行,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临床检验标本对检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且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常见的有医师因素和护士因素以及科室因素。临床中应加强相关制度的建立,并规范整个检验流程,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从而有效的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文波.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11):235.

[2] 张依军.溶血标本影响肝功能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5):48.

[3] 戴泓厚.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14):148-149.

[4] 梁结玲,潘小划,陈健发,等.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验结果影响因素的多种原因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23(12):70-71.

[5] 张善辉.溶血标本对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处理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11):562.

[6] 石玲玲.标本溶血的原因及防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07):318.

[7] Aleksandra,Petrovic,Gregory,Hale.Clinical options after failure of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J].Expert review of clinical immunology,2011,7(4):356-357.

临床检验方法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本院收治的临床疑似细菌性阴道炎患者, 抽取其中的99例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在20~54岁之间, 平均 (36.5±12.6) 岁, 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临床研究,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病例剔除标准为:月经、妊娠、糖尿病、阴道用药史等患者。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以上统计的99例患者分别采取阴道分泌物p H值检测和胺试验、线索细胞检测法、BV快速检测法、乳酸杆菌检测法对阴道分泌物展开检测, 并对各检测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2.2 检测方法

1.2.2. 1 阴道分泌物p H值和胺试验法

采集受检者阴道分泌物后, 稀释后滴在p H试纸上, 依照试纸颜色变化推测阴道分泌物p H值, 正常情况下阴道分泌物p H<4.5, 若是p H>4.5, 则可判定结果为阳性。而后展开胺试验, 取适量的阴道分泌物稀释液滴在浓度为10%的氢氧化钾溶液中, 通过判断液体发生反应后的气味对诊断结果进行判断, 若是存在鱼腥臭味者判断为阳性[2]。

1.2.2. 2 乳酸杆菌和线索细胞检测方法

取适量阴道分泌物均匀涂布在载玻片上, 在样本干燥后经革兰染色, 而后利用油镜进行观察, 若是油镜中观察到阴道鳞状上皮细胞表面附着有大量的革兰阴性细菌、变异小球菌以及杆菌, 细胞表面粗糙, 边缘不争气存在斑点或者是颗粒物, 证实患者可能患有细菌性阴道炎。若是发现线索细胞时则可作出初步判断, 因乳酸杆菌为革兰阳性细菌, 因此乳酸杆菌数量可以对阴道内细菌分布进行间接的反映[3]。

革兰染色操作步骤:首次采用结晶紫对标本展开1 min的染色, 而后放在流水中将多余燃料冲洗掉, 滴加卢戈氏碘液浸染, 1 min后用清水洗净, 滴加95%的酒精进行脱色, 用水洗干净后滴加稀释的石碳酸复红液进行重新染色, 1 min后清水冲洗, 代载玻片干净后油镜观察。

1.2.2. 3 BV快速检测法

取患者应到分泌物中致病因子胺放置在反应板上, 而后对其进行放大, 采取复式膜技术对胺在反应窗内膜上的颜色进行观察, 若斯反应窗内膜上线条颜色呈深黄色, 则证实阴道分泌物检测结果呈阳性[4]。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患者年龄等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中计量资料的对比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的对比采取χ2检验, 在P<0.05时, 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发现, 乳酸杆菌法检出率为79.80%, BV快速检测法检出率为77.78%, 线索细胞检测法的检出率为77.78%, 三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阴道分泌物p H值检测和胺试验检测阳性率为61.62%, 较其他三种检测方法低 (P<0.05) , 详见表1。

注:a与p H值与胺试验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细菌性阴道炎又被称作是非特异性阴道炎, 调查结果显示, 细菌性阴道炎的主要发病原因包括:间接接触感染、性生活传播感染、大量应用抗生素类药物导致阴道微环境发生改变、大量应用药用洗液知识阴道酸碱环境被破坏。在临床妇科, 阴道炎的发病率较高, 为常见妇科疾病, 对于阴道炎的诊断方法较多, 不同的检测手段诊断效果不同[5]。本次研究中出于对不同检验方法在细菌性阴道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 对本院收治的疑似细菌性阴道炎患者分别采取四种不同手段进行诊断, 通过对比发现, p H值检测和胺试验对细菌性阴道炎的检出率最低, 为61.62%, 乳酸杆菌法检出率为79.80%, BV快速检测法检出率为77.78%, 线索细胞检测法的检出率为77.78%, 显然乳酸杆菌、线索细胞、BV快速检测法在诊断细菌性阴道炎时检出率较传统的阴道分泌物p H值检测和胺试验发生显著升高, 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6], 证实了以上三种检测手段在细菌性阴道炎诊断中临床价值显著, 必要时联合检测可使诊断准确性得到显著提高, 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并推广使用, 以改善细菌性阴道炎的诊断效果, 为临床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提高临床疗效, 减少患者痛苦。

摘要:目的 对不同检验方法在细菌性阴道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 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疑似细菌性阴道炎患者99例, 对其分别采取阴道分泌物pH值检测和胺试验、线索细胞检测法、BV快速检测法、乳酸杆菌检测法对阴道分泌物展开检测, 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乳酸杆菌法检出率为79.80%, BV快速检测法检出率为77.78%, 线索细胞检测法的检出率为77.78%, pH值检测和胺试验检出率为61.62%, 显然pH值检测和胺试验检出率较其他方法低 (P<0.05) 。结论 经对比发现不同检测方法对细菌性阴道炎的检出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中传统的pH值检测和胺试验检出率最低, 乳酸杆菌检出率最高, 值得关注。

关键词:细菌性阴道炎,乳酸杆菌,BV快速检测,线索细胞检测,诊断

参考文献

[1]彭洁, 余良武.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检验方法在诊断中的比较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0, 24 (33) :3888-3890.

[2]董建红, 菅敏, 杨宗军, 等.细菌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临床检测分析.现代医药卫生, 2010, 12 (19) :211-213.

[3]赖炜玲, 李丽, 郝晓莹.2930例应用两种实验方法诊断细菌性阴道炎的比较.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9, 23 (12) :1098-1099.

[4]袁丽莉, 袁丽艳.阴道分泌物BV3项及常规检测结果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23 (11) :221-224.

[5]王群仙.不同检查方法对细菌性阴道炎的诊断价值比较.中国乡村医药, 2010, 14 (04) :109-110.

上一篇:构建高校生态课堂研究下一篇:动态经济效益